政府如何以素质教育健康观念引导导民众?

为什么中国人的素质差?_百度知道
为什么中国人的素质差?
关键是政府引导,现在政府的主要经历并不在素质教育上,而在经济上。没有人管民众素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新加坡是怎样提高国民素质的,在地下通道如果是在中国人们可以随便走,没有人管你一定要从右边走。但是在新加坡专门有一个人站在中央指挥人们应该按规定走,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自觉按照规矩走了。也就不在需要有人指挥了。上厕所也是如此,在新加坡你如果上厕所没有冲厕,管理厕所的会要求你去冲,如果你没有按照要求去做他们回叫警察。人们的素质就是这样被政府引导提高的,中国的领导人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去提高老百姓的素质,因为他们很多人自身的素质也达不到那个高度。所以说中国老百姓的素质不高不应该怪老百姓。
采纳率:6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9:09:00)?&&( 17:24:00)?&&( 16:30:00)?&&( 14:19:00)?&&( 12:47:00)?&&( 12:1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推荐专题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方式分析与研究-教育论文-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方式分析与研究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王菲菲
不同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方式分析与研究
& 钢琴演奏可以被理解为个体脑力与体力活动、多样化思维能力、技术与相整合的学科。乐器演奏技能的传授贯穿于钢琴教学全程,能协助学生对音乐语句和内在有更为全面性的认识,钢琴演奏技巧语法多样化,思维能力显著提升。传统教学模式在国内钢琴教育进程中的,多数是学生对乐曲与练习曲进行训练。基于钢琴教育在不同教育理念下会产出不同教学效果这一实况,本文做出如下论述。&  一、国内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  (一)价值观念&  在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钢琴教育价值观念不再是本位,个人本位将其取而代之。新中国建设前期,钢琴教育被政府机关管控,自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国内钢琴教育才获得了新的空间[1]。素质教育理念推行以后,钢琴教育侧重点在于培育个体的特质性。在长期的中,钢琴教育价值观念逐渐演变成个人本位的角色。&  钢琴作为一门类学科,其艺术价值得到当今社会群体的肯定。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解析在钢琴学习者数目逐年增长的态势中,对钢琴教育体系安稳性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与学校教育相比较社会化钢琴教育运行的安稳系数较低,教师教学责任感相对薄弱化。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生产的原因绝非是单一化的,其本质在于国内素质教育目标没有充分落实在环节上。钢琴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技能的一种渠道,绝非是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对其内容均有一定的认识与感悟,教育成效也并不代表教师教学质量。因此,钢琴教育不能只是专注于社会本位,人本位价值观念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国内多数正规钢琴音乐学校或培训机构,钢琴教育活动的开展与运行应该体现出综合性特征,即以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者累积的价值观念为支撑,从而为国内钢琴教育事业发展进程注入能量。&  (二)质量观念&  钢琴教育效果与钢琴教育质量观念相互关联、唇齿相依。国企钢琴教育的质量观念多数是以学生钢琴技能掌握程度为基准去评估教育成绩,对他类方面发展状况不重视。但是在知识一体化时代中,个体认识钢琴教育的质量观念上发生一定的变动,钢琴演奏技能是前提条件,国际上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论也被融入其中。素质教育理念的价值在钢琴领域中多个方面彰显出来,例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散思维能力等。&  審美观也是质量观念的一分子,钢琴教育也被认为是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钢琴教育关注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进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在强化其对技能掌握程度方面体现出巨大应用价值。钢琴教育审美观重点在于解决技能与音乐关联性层次上,技能与音乐为事物不同层面,技术的科学性是传递音乐内涵的基础。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学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协助其加大对音乐内涵解析的深度,达到升华人生价值与掌握音乐技巧的目标。&  二、国外多种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  (一)人本教育理念引导下的钢琴教育&  人本主义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对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本教育理念关注更多的教学认知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致、情感与动机。教师借助全面认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与个性的差异性的方式,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挖掘其潜能[2]。人本教育理念以现实人为因素为基点,发展个体整体学习能力,这一观念演变成现代教育核心观点。&  人本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整合进钢琴教育进程中,可以借助以下三种模式:(1)创设合理性教学场景,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因材施教理念贯彻整个进程;(2)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学习知识的愉悦感,此时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强化对音乐曲目演奏的技能;(3)要培养学生联想能力与创新思维。将想象力整合进钢琴曲目弹奏进程中,所取得的学习效果是极为可观的。由本教育理念引导的钢琴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有&质&的提升。&  (二)多元智能理念引导下的钢琴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阐述了人类智力的整合性与多样性。国内传统钢琴教育多数为教师传授文本知识,再加以课堂中的大量训练。多元智能理论论述如下的内容,即每个人在智能水平上均也体现出独立性特征,不同智能不存在同质性特征,也就是说其具备特质化符号系统和感知过程。因此,钢琴教育教学方法应重视教育内容与对象的现实状况,大力推广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也提出如下的观点,即每一个钢琴专业学生均有着适合自身全面发展的学习方法,其带有个性化特征,若采用统一式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其不具备合理性教学规则。教师应主动认识学生学习环节上存在的差异性,继而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使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  三、强化多元与本土文化的互动性与互通性&  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教育体系革新浪潮大规模掀起,学校音乐教育也做出适度的调整,例如美国重视&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的机会&,德国重视&音乐面向每个学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发展&等[3]。为了推进国内钢琴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绝不能盲目的崇拜西方音乐教学模式而舍弃本民族音乐内涵,对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施以整合对策是极为有效的发展对策,这将是世界音乐教育体系后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整合后的教学模式彰显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科学应用,协助学生借助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去强化对音乐文化内涵感悟的深度,借助创造性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  四、结束语&  综合全文
本文由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
论述的内容,对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方式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本文受篇幅的限制只是浅浅而谈,在归因理念、内隐学习理念以及有意义接受学习理念作用下的钢琴教育模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专业教师应该冲破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对素质教育本质进行深度探析,有机地将其与西方音乐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为国内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欢迎浏览更多 → 文章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5河北公务员面试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人民日报“素质教育大讨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
人民日报“素质教育大讨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
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机械理解下的不考试、不留作业。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全社会都来关心素质教育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梁衡
2005年10月28日09:17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他60年代中期又提出:“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高创新能力摆到了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重要位置。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然而,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本报将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今天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就是这场大讨论的开台锣鼓。到会的7位同志都是国内知名学者或教育一线的专家,每个人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很新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独到的观点。大家从人才观、就业观、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等宏观角度提出了很多理论问题,也对教学、管理、青少年教育、教材编写等实践层面提了很多建议。有理论又有实践,含金量很高。非常感谢各位以认真热情的态度参加今天的讨论,带来了这么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和实验总结,还有你们独到的思想。各位学者举的事例,振聋发聩;所提的问题,切中时弊;提出的建议,对症下药。
素质教育是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完成。我们今天的座谈会还主要集中在认识和舆论层面。相信今天的探讨会引起家长、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会吸引大家都来参与这场素质教育讨论。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8日
"教育市长"论责任:政府切莫越位错位缺位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 朱永新
2005年10月28日09:22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落实?为什么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问题不是在学校,不是在教师,关键是政府引导。
素质教育难以推动,各级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在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政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越位、错位、缺位问题。我们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做了讨论,80%的老师在后面跟帖,认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不是在学校,不是在教师,关键是政府引导。
首先是越位,管教育管得过多、过细。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学科规律和事业发展规律。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教学成绩不可能像搞“政绩工程”那样立竿见影。在教育发展中,政府应当积极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管理学校,自觉适应政府控制模式向政府监督模式的转变,不应该一味追求分数,单纯以分数评判办学质量和效益。
其次是错位,对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仍然存在认识偏差。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用工制度、用人制度上,重学历、轻学力,重智育、轻德育,重学分、轻学能的倾向仍然十分明显。同时,这一倾向与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高消费的特征相呼应,严重干扰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另外,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没有真正深入的研究,“素质教育”的标签随便贴,或者片面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特色教育,甚至割裂素质教育与文化科学的关系。
最后是缺位,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严重滞后”。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其关键是要有政府为主的投入和均衡发展。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造成许多教学设施的不配套、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行;而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更加大了学校的差别,加大了择校的压力,因此加剧了应试的倾向。
我认为,政府应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更好的环境。
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防止唯分数论。要积极推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督促职能部门加大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力度,尝试把重点高中和初中的部分招生指标按比例下拨到各初中学校和小学,促进学校公平竞争,淡化择校热。同时,坚决反对以分数论英雄的简单排名,尊重学生的人格理想和个性特长,建立德智体美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
其次,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政府应该把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最薄弱的学校上,鼓励重点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并且把帮助薄弱学校的发展作为评价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培养名校长、名教师的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名教师名校长行动计划”,造就一批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带动整个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8日
教育改革探索者讲招生改革:应考招分离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 李希贵
只有大学录取的方式丰富多彩了,中小学校园里才能生动活泼,人才成长才能千姿百态。
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比较明显地反映出高考录取制度的弊端,一方面社会缺乏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个矛盾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尴尬境地。
现在的问题是,大学没有能力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及时地做出相应调整,因为,《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的招生录取权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大学招生录取还在实行仅凭分数而一刀切的录取模式。
如何通过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的改革来体现我们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用这种价值观影响中小学家长和学生的价值观?把招生录取的权力放给大学,让他们能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自己的招生录取方案,使走进校门的新生,初步体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关键环节。只有我们每一所大学都在研究自己的培养方向如何面向市场的时候,才能比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小学乃至全社会才会向大学奉送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生。
单纯以分数衡量和录取学生,招生部门一统天下的录取办法,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制约了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所以,我们主张,必须进行高考及其录取制度的改革,在维持现行考试方式的基础上,把高校录取新生的权力还给高校,实行考试与招生相分离,只有大学录取的方式丰富多彩了,中小学校园里才能生动活泼,人才成长才能千姿百态。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8日
均衡教育实践者议评价标准
提倡做教育“化验单”
2005年10月28日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李奕
作为区县教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处在尴尬的境地。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有没有作为?要有作为的话我们选择哪个突破点?
最近两年来,在“问题诊断、过程监控、变量评价”评价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在探索评价方法的改革。教育主管部门、校长、老师,在评价学校和学生的时候,要努力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它。我们有一个提法,叫做暴露问题的评价。我们提倡在各个层面做教育的“化验单”,我们去诊断问题,而不是搞示范评估。
从初一新生入学开始,每年进行学生综合测评,建立学生学习质量档案和成长记录档案,跟踪分析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建立质量年报制度。这样,既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学校教育的提升力,也能帮助完善教育教学方式和制定更加科学、实际、有效的发展和提升措施。
评价观念和目标的重大转变,使得过去以评价指标为依据的达标评价,逐步向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帮助师生寻找问题的发展性评价过渡。事实证明,这种以发现问题、暴露缺点为目的的评价,就是教育诊断的“化验单”。
这样评价的结果可能对一些学校、校长,包括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有很大的触动,比如我们评出一个学校,这个学校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非常多,但是这个学校学生精神压力大、紧张和睡眠不足的比例也非常大,而且近视眼的发病率100%。把这个结果摆到校长桌面上,再开教育工作会,发现校长有所触动。我们用这种做法配合我们对转变教育观念的研讨。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8日
知心姐姐诉孩子的苦恼:今天的孩子不快乐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 卢勤
2005年10月28日09:32
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先微笑,后流泪,问我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如果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出来又怎么样?我一直在思考,今天的孩子到底缺什么?
现在孩子的困惑和父母的困惑之多,到了白热化阶段,我的办公室三部电话经常一块儿响,咨询的孩子、家长特别多。
在同孩子的交谈中,我发现许多孩子正在和学习对立,和家长对抗,和同学较劲,和自己过不去。
现在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先微笑,后流泪,问我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如果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出来又怎么样?今天的孩子到底缺什么?我认为有四大缺失:
第一、童年快乐缺失。去年我去非洲感受更深,我跟非洲孩子照相,他们搂着我的脖子,满脸灿烂的微笑。而我和中国孩子照相,有人喊“茄子”他们才笑。今天孩子不快乐,明天怎么为社会做贡献?
第二,精神文化的缺失。现在的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从来没有人在其它方面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大家只闷头做题为了考试,其它的完全忽视了,已经有一大批这样的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困惑。
第三,亲情沟通的缺失。今天的爸爸妈妈同孩子几乎没有别的沟通。我问孩子们,你们爸爸妈妈教育的格言是什么?他们说就是“考多少分”,我说教育的忠告是什么?他们说就是“考不好我揍你。”
第四,成就感的缺失。孩子为什么厌学,为什么离家出走?因为他们没有成就感,因为父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山外有山,孩子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人。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分地指责带来孩子的无奈。怎么去解决,我认为: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8日
大学教授评高考制度:呼唤高校自主考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顾海兵
2005年10月28日09:30
“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才是问题。因为统一高考试图以统一的并且是唯一的尺度来衡量数以千万的学子,忽视了他们的个性。
针对高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时有人提出高考改革的设想,甚至有人呼吁取消高考。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手段,不管是主流的闭卷考试,还是非主流的开卷考试;不管是笔试,还是非笔试;不管是当场考试,还是非当场考试,几乎没有人认为在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中要取消考试。现在很多人对现行高考的批评或批判实际上是对其统一性的批评或批判。在我看来,“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是个问题。
统一高考所以是个问题,其关键在于它否定了高校作为独立法人所必须具有的原料采购权(独立自主招生权)。不同国家的高校招生录取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有特殊性。但不能借口特殊性而否定一般性。这种一般性就是要有高考,但不是统一高考,也不是国家高考,更不是一考定终身、一分之差名落孙山,而是录取标准的多样化,高校的独立自主招生。这种一般性与国家之间的教育资源状况、经济基础条件及政治体制并无关系,它只与高校是否拥有办学自主权有关。这就像企业,如果企业是独立法人,它就自然拥有原料采购权。同理,如果高校是独立法人,它就自然拥有原料采购权(单独组织考试录取权)。改革统一高考并不是否定高考,它只是把高考的权利由政府复归到高校。
有人担心高校单独组织考试录取会带来腐败。事实上,只要民主办学、阳光操作,高校或院系单独组织考试录取、或委托并监督作为第三方的考试中心组织考试是不会带来大面积腐败的。
由全国统一考试改为高校自主考试,不仅能体现不同高等学校的特色,促进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而且还避免恶性竞争、恶性循环、一切为了分数、分数就是一切。可以使不同的学生之间、不同的中学之间、不同的高校之间在更大的空间里竞争,加强互补与合作。
如果我们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而是用100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人,就可以把只在一个项目上竞争、只能有一个冠军转变为在100个项目上竞争、可以产生100个冠军,让没有定型的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最大程度地为“合适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大学”创造条件,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很大的战场式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真正实现天生我才必有用。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8日
专家说现代人才观: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云晓
2005年10月28日09:36
儿童因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普遍出现较强烈的焦虑心态,这种“儿童恐慌”严重扭曲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多数人成才。推进素质教育,离不开现代的人才观,可以说,现代人才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当今素质教育之所以进展困难,在综合复杂的诸多原因中,片面的人才观是一个巨大的因素。由于用人机构招聘人才有学历越来越高的倾向,许多父母也期望孩子的学历越高越好。高期望带来高压力,让本来已经超负荷学习的孩子不堪重负。一些学校公布考试成绩甚至按分数排名次的做法,更让不少孩子变成了“差生”,使他们生活在自卑和绝望中。
纵观中外人才成长史,人才的出现往往是基于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探索习惯。认知需要是一个人最强大最持久也最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而竞争需要是一个人最具消极性与破坏性的学习动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习压力越大的孩子认知需要和成就需要越低,这说明过大的学习压力是不利于人才成长的,而只会压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认为,成功的概念是6个字,即发展、选择、和谐。如果确立了发展、选择、和谐的新成功观,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许多被认为是“差生”“坏孩子”,其实都是很可爱的,都是潜力无限的。上海闸北八中就是一个范例。该校是一所薄弱初中,留级生一度达到38%。但实施成功教育以来,每个学生都达到合格以上水平,并且人人抬起头走路,为社会输送了各类人才。该校师生们的经历深深感动了我,我为他们写了一本书《唤醒巨人》。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人才观反映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导向。因此,确立起现代的人才观与成功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8日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引导观念转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