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一定是越早孩子越早学习越好吗?

反思一下 你是不是爱单方面给孩子立规矩?
反思一下 你是不是爱单方面给孩子立规矩?
反思一下 你是不是爱单方面给孩子立规矩?
最近,在某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孩子站上“勇气台”发声,让家庭教育问题再次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父母以父母的身份与他们孩子的沟通,是一种单方面的成人对儿童的不平等错位沟通。特别是,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场,以事事为孩子着想的理由而忽略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立规矩的问题,受到了广泛讨论。古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在当下家庭教育中,父母以成人的视角给孩子立规矩,真的就能“成方圆”吗?
规矩是父母强加的,没有考虑我的感受
“上小学的时候,我家就买了电脑,并接上了互联网。相较于当时家里没有电脑的其他小朋友,我可以在家里上网,这让我开心极了。但是,我妈给我定了个规矩,就是限定了我每天上网的时间。为了防止我不守规矩,我妈还给电脑设置密码,只有爸妈在家的时候,我才可以在规定的时候用电脑。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直到进入大学,被同学称赞有规律地学习和合理地规划玩耍时间,才发现父母给年幼的我定规矩的深意。如果没有他们给我立规矩,并监督我实施,我想我是不会有‘秩序感’的。”陈阿姨谈到规矩的时候如此说道,但是,当她有了儿子后,当年父母立规矩的做法在儿子身上影响并不大。
陈阿姨因为把儿子送到孩子外婆那照顾的一段经历,对家庭规矩特别有感触。“刚开始工作的一年,我和孩子他爸因为频繁出差,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外婆那里,请外婆帮忙照顾。没想到的是,老年人对孩子极尽溺爱,把曾经对我的严厉与规矩全收了起来,放纵孩子娱乐。回到家后,儿子在规定的学习时间,虽然坐在书桌前,但是明显的心不在焉,时不时在电脑附近溜一圈。约定好的玩电脑时间到了,也不回房间。有一次哭着大喊:‘我都最后一关了,为什么不能让我多玩一会?下次又要重新开始,为什么不给时间完成?为什么我想要的不给我,都把你们的期望强加给我……’”陈阿姨表示,家庭规矩的确立最开始是征得小钟的同意,在家的时候也完成得特别好。一旦规矩被打破,小钟感受到更大的娱乐自由度,便在学习和娱乐之间失去了分寸。学习的时候想着娱乐,娱乐中期望着时间无限,生活和学习都失去了秩序。
然而,陈阿姨的儿子小钟委屈地说道,“到了外婆家,我想要什么,外婆都给我。在外婆家超开心,特别喜欢在外婆家,恨不得不回家。我觉得跟外婆一起,比在家里好,在家里,爸妈老管着我,这不许,那不许,想要个啥,要讲半天道理,最后说到底就是不给我。”小钟认为,爸爸妈妈立规矩的时候,没有参考他的意见,一旦有意见,爸妈都认为他在想办法逃避规矩,马上就站在为他好的立场上给他讲道理。规矩是他们强加给的,没有考虑自己的感受。
立规矩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一件事
在姝姝家,并没有因为立规矩和打破规矩而发生家人之间的冲突。因为在姝姝家,立规矩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一件事。姝姝爸爸表示,许多成年人与孩子的沟通是不对等的。比如,有的家庭给孩子规定完成学习时间多少分钟后,才可以娱乐。这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一个几岁的孩子对时间的长度是不敏感的,并且每个孩子完成学习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往往以自己认为的学习难度和时间长度来给孩子立规矩。
所以,表面上看,孩子不遵守约定,是破坏了规矩,其实,在家长制定规矩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关心过孩子对时间的认知,至少没有问过孩子,“你觉得半个小时可以完成哪些事?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你觉得应该是多少?”在姝姝家,父母要跟孩子约定一件事,立一个规矩,都会让孩子加入。姝姝爸爸谈到这么一件事,前几年带姝姝去参观书法展,并带姝姝体验了一次书法后,姝姝对书法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想要学习书法。当时正值姝姝五年级,即将进入学业压力最重的六年级,因此,他和姝姝妈妈都有些担心姝姝,怕她因为兴趣而荒废学业。于是,带姝姝参观了她期望就读的中学,对比了她现在的成绩和升学的分数线,让姝姝梳理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已有的娱乐时间。他们把目标、时间、已有的成绩等,协助姝姝整理出来后,在暑假里,与姝姝立了一个学习书法的计划和相应的规矩,让姝姝自己来执行体验。暑假结束后,再让姝姝自己来决定要不要继续。
对于家里立规矩,父母都让姝姝参加,让姝姝一直觉得在家里很有存在感。姝姝如是说道,“有关我的事要立规矩,爸爸妈妈让我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尽可能参考我的意见,让我觉得我的生活是自己做主的。爸爸戒烟立规矩,妈妈健身立规矩,也会让我参与,正因为每次立规矩,都有我的参与,让我觉得我是家庭里的一员。”她表示,爸爸妈妈一方面站在大人的角度给予他们的生活经验,协助她分配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一方面尽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尊重了她的兴趣与愿望。
合理的规矩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成都市沙河堡小学的李老师,现在带的学生已经六年级了。初到学校的时候,她的学生还是三年级,这三年里,李老师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提到给孩子立规矩,她认为,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进入教室,在讲台上站好,值日生喊:“起立。”接着,全班同学站起来,喊:“老师好。”这既培养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让学生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中。但是,李老师刚带这个班的学生的时候,总有几个学生迟到或者不起立。于是,她立了一个规矩,她的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让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来填满这五分钟。这五分钟里,虽然李老师给出了一定的选项,如朗诵课文、分享故事,但是不限定具体内容,让学生们参与规矩的制定,按照自己的实际来发挥。并且,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平等,李老师都会像学生一样,坐在学生座上和学生们一起行礼,表达出对上台学生的尊重。那以后,迟到的学生慢慢少了,每位学生都对上台的同学极为尊重。
在全班同学都经历了一次后,李老师在一次班会课上,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鼓励大家聊聊课前五分钟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在朗诵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在听,我心里很失落。”有的学生说,“本来不爱学习的,但是老师规定了五分钟必须站满。不说话的话,感觉很尴尬,不得不准备,让我对这五分钟有一种责任感,必须分享点啥。”有的学生说,“在全班面前读课文,是第一次这么认真读课文。”在班会课的最后,李老师告诉大家,“这五分钟,是让你们培养一种责任感。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这次是你上台分享,那么你一定不会迟到。因为你有一种责任感,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不限定内容,但要求同学们一定坚持五分钟,即使沉默也要在台上呆足五分钟,也是同学们对自己要做的事,要有所准备,要有责任感。当你分享得精彩,同学们自发地鼓掌。当你沉默以对,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罚站,在台上的五分钟你会不好意思。”
教育中,规则和沟通是重要的组成因素。一方面,规则帮助孩子培养自律,梳理责任感。一方面,沟通让孩子受到尊重,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沟通促使规则的确立,规则促进更有效、更实在的沟通。
如何正确地
◎韩 静(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在完成事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自我状态,即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并与之匹配有不同的行为模式。父母的自我状态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训诫,内化为我们自我的一部分。成人的自我状态意味着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与把握,并由此出发,做出对现实的判断,及对现实问题采取的解决模式。儿童自我状态意味着我们内心中一直存在着的儿童的那一面。如何正确地帮助孩子立规矩?关键在于,父母们在不同的自我状态中切换,以最合适的状态面对孩子。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儿童自我状态与孩子平等对话,让孩子参与其中。为了避免单向制定条约的不平等,让约定的制定得到尊重,让约定的完成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参与是必要的。孩子参与,不只是让孩子纯粹提意见、说观点,而是要让孩子明白规则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制定规则的大人明白孩子们能做到哪一步,而不是凭借着大人们自己的经验替孩子判断。只有切实地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执行规定。
第二,以父母自我状态帮助孩子细化规则,并言传身教,协助孩子完成约定。细化规则,能够帮助孩子清晰指令。言传身教,让父母也参与其中,让孩子有学习的榜样,培养有规则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协助孩子完成约定。
第三,当约定被打破时,以成人自我状态的模式灵活处理。因为即使是大人也无法做到完全自律,所以更不能强硬地要求孩子去完成。特别是,孩子无意破坏规则的时候。因此,面对该情况的时候,应当评估一下孩子历来的表现,关心孩子的状态。
大河网 版权所有3岁前不立规矩就晚了!如何正确给孩子立规矩?_亲亲宝贝网
3岁前不立规矩就晚了!如何正确给孩子立规矩?
05-16阅读:0大字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么该如何给孩子树立规矩呢?3岁前不立规矩就晚了!如何正确给孩子立规矩?
3岁前不立规矩就晚了!如何正确给孩子立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么该如何给孩子树立规矩呢?3岁前不立规矩就晚了!如何正确给孩子立规矩?
一位清华教授说:“中国教育最大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
现在很多父母对于养育孩子,信奉的就是“释放天性”、“散养”“放手”,想法固然是好,可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养育孩子,最后却事与愿违,养出了野蛮、没教养、没规矩的孩子。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几名儿童在馆内水池边,用鹅卵石“打水漂”,而家长就在旁边淡定围观,还不时举起手机拍照。
类似的案例太多了:
四年级的男孩猛推孕妇,被质问原因时竟说:“我就想看看她会不会”。
4个“熊孩子”闯进棚,踩爆农户9000斤瓜,仅仅因为无聊,想找点乐子。
鼓励孩子探索,不禁锢孩子思想本没有错,可为什么熊孩子越来越多?
因为很多父母错把“纵容”当成“自由”,没有规则的教育,释放了孩子的心中的“小恶魔”。
无条件的放养,只会让孩子缺乏最起码的敬畏之心。如果没有任何教育和引导,还要父母做什么呢?
蒙台梭利说:“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样,建立在规则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都说“3岁看大”,孩子3岁之前,父母就应该逐渐把规矩立起来了。
对孩子来说,规则不是限制,而是界限。生而为人,至少要守住三个底线: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1.不伤害自己
孩子没有安全意识,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受伤害最多的还是自己。
前几天刚看到的新闻,12岁男孩因为赖床被家长训斥,竟从6楼的家中翻出窗外,睡在了5楼的防盗窗上,最后被消防员救下。
还有一个年仅6岁的小女孩,只因想模仿动画片中的情节,撑着一把小雨伞从13楼跳下。万幸落在6楼露台,被邻居发现及时送医,捡回一条命。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孩子看不到背后暗藏的危险,家长也常常不以为意。比如,在车流密集的马路上横冲直撞,随意把玩剪刀、菜刀,无视“水深危险”的提示下河戏水……
你不及时给孩子安全教育,最终可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给孩子建立“不伤害自己”的规则,他们才懂得什么行为不被允许,也就不会“传递伤害”,孩子才知道尊重别人,遵守社会道德,才能去珍惜生命。
2.不伤害别人
不懂得什么会伤害自己,也更加不会顾及别人的安全。
10岁男孩在8楼的家里看动画片,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一气之下用小刀子将施工者的安全绳割断,致其悬在半空中动弹不得。
江苏江阴某小区,一个过路的22岁女子,被顶楼扔下的砖块击中头部,当场死亡,闯祸的是两名二年级小学生。
孩子在2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有时会通过打人,或其他挑战别人底线的行为,来感受“我”的力量。
制定规则,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提高他们的自控力,不做伤害别人的事,也为他们以后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3.不破坏公共环境
有一期《圆桌派》上周轶君说:
“家长们出门会告诉孩子,这里不能碰,那里不能摸,但是,是因为怕孩子把手和衣服弄脏,却从来不给孩子制定规则,出门的时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江苏江阴三个小学生,两个星期偷走了42辆公共自行车,造成损失超过15万元。他们破坏锁止器,再把自行车骑走。
而当公司向孩子家长提出经济赔偿时,家长态度冷漠,不愿赔偿。
有了家长“撑腰”,孩子无需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恐怕今后将更加为所欲为。
告诉孩子:我们有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利,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私自占有或破坏。
还是那句话,你不教育孩子,这个社会早晚会替你教训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制定规则呢?这里分享我的几点经验。
1.考虑孩子可接受的范围
给孩子制定规则,要考虑孩子的年龄阶段和发展特点,不要超前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规则。
邻居家的孩子只有一岁半,可是,经常会听见她在嘶吼,原因是她对儿子要求,自己的自己收。可她没有想到,一岁半的孩子,对于收拾玩具这个行为,是无能为力的。
不合理的规则,可能会产生两个后果。
首先,孩子某些合理的、正常的行为会受到约束和压制。
儿子班的一个家长,就会要求孩子,写完作业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
玩,本来就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天性,但是,加上了这么一个“规则”,孩子渐渐就不爱下楼玩了,因为觉得玩,也是被要求的。
第二,孩子因为无法遵守规则,而忽视规则,从而产生“规则可以不遵守”的想法。
这样的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形同虚设。
2.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
帮助孩子制定的规则,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
要孩子懂得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父母首先就应该尊重孩子。比如,玩游戏、看动画片可以规定一个时间,而不是在孩子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强迫他们终止;
让孩子不打人,父母也应该做到不体罚孩子;
假如父母做错了事,也要给孩子道歉;
在公共场合举止得体,孩子从你身上看到的,就是他们会学习模仿的行为。
当父母遵守了规则,才会赋予规则威严性,让孩子带着敬畏的心理去遵守规则。
3.制定规则不带情绪
如果父母将个人情绪带进规则里,孩子可能只会感受到害怕、恐惧、愤恨和不满,无法正视问题,拒绝与父母合作。
有一次,儿子渴了,自己站在板凳上去拿水杯,不小心把水杯弄倒了,水就洒到了老公的手机上。
怒气冲冲的老公,当时就给儿子定了一个“规矩”,以后不可以自己去桌子上拿水杯喝水。
儿子被爸爸凶神恶煞的表情给吓得不敢说话,只好拼命点头,而他心里却是有委屈的,对于这个“规矩”当然是不认可的,为什么自己不可以拿水喝?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
4.坚定地执行规则
规则一旦制定,就需要严格执行,不以家长的心情好坏、孩子的情绪高低为转移。
如果孩子一起来,甚至撒泼打滚,你就束手无策,只好当场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还煞有介事地强调“这是最后一次”。孩子是捕捉情绪的高手,这次尝到了甜头,下一次很可能就变本加厉。
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是温和而坚定的。
面对大哭大闹的孩子,你可以说:“妈妈知道你现在不开心,你想哭就哭一会吧,妈妈就在这里陪着你,但是我不会满足你的要求。”
等孩子发现撒娇耍赖都没有用,自然就会慢慢舍弃这样的行为。
5.用承担责任代替惩罚
当孩子违反了规则,父母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惩罚,这的确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守规矩。
但是,孩子也会有一个“”,这个方法越来越无效。而且,惩罚的背后是你强我弱的信号,对孩子不尊重,也让孩子排斥规则。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如就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不好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比任何说教和惩罚都管用。
当孩子把玩具满地乱丢,自己不小心踩到弄痛了脚,跑到你怀里哭诉,不妨趁这时告诉孩子:“我不会因为你乱丢玩具就惩罚你,我永远爱你,但你得自己把玩具收好。”
给孩子立合理的规矩,让孩子在秩序中成长,学会判断是非善恶,把规则内化为骨子里的教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尊重别人,不伤害别人的人。
别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
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教育方法
想要俩娃相亲相爱怎么办?这几件事上不偏心
想要俩娃相亲相爱怎么办?这几件事上不偏心
想要俩娃相亲相爱怎么办?这几件事上不偏心
(C)2018 QBAOBEI.COM给孩子立规矩的十九原则_育儿文章_宝宝树
给孩子立规矩的十九原则
浏览 95208
  第十六,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
  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第十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
  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第十八,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
  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第十九,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
  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Sam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这些原则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在犯错误,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还有疑问?
现在就注册,与同龄宝宝的妈妈们一起交流
登录即可免费抽取
价值500元孕育宝盒,包含奶粉、辅食、母婴化妆品等,应有尽有!
微信扫一扫
孕期知识随时看
宝宝树孕育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为什么会抵触_凤凰资讯
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为什么会抵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为什么会抵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孩子立规矩一方面能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原标题: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为什么会抵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孩子立规矩一方面能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保护孩子不做出格的事情,使孩子更有边界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契约意识,让孩子更自律、更自由。本书围绕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矩、立规矩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展开,引导家长培养出懂道理、守规矩、更自律的好孩子。
明明跟孩子立好了规矩 可他就是不遵守
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可能并不会像我们所预想的那么顺利,有时候明明已经立好了规矩,但是最终孩子却会堂而皇之地选择不遵守,还可能会跟我们对着干。显然,不遵守规矩、对着干的情况都会让我们和孩子陷入不愉快之中,亲子关系也会出现短暂的不和谐。
有位妈妈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妈妈和孩子定好规矩,玩完玩具后立刻要收好,不能随地乱扔。这天,妈妈要带孩子出门,但是孩子依然坐在地板上玩着玩具,因为赶时间,妈妈便催促道:“好了,把玩具收起来吧,我们要出门了。”
孩子正专心地摆着小汽车,头也没抬地说:“一会儿就好,妈妈。”
妈妈看着时间有些着急,忍不住说:“乖!快点收拾好,我们赶时间。”
孩子这回没应声,手下却依旧保持原来的动作。妈妈一看就不高兴了:“你怎么不听话?”
孩子一赌气,把小汽车随手一丢,站起来就走。妈妈立刻又喊: “怎么不收拾玩具?不是立了规矩了吗?”
孩子不耐烦地说:“就是不收!就是不收!还玩着呢!”
妈妈彻底生气了,一把拽住孩子,孩子不断挣扎,脚下也一阵乱踢,玩具到处都是,孩子最后挣脱跑掉了,妈妈又气又急,只好自己收拾。她一边收拾一边无奈地想:“为什么明明定好了规矩孩子却并不遵守呢?”
仔细来看整个事情的经过,难道问题真的是出在孩子身上吗?也并不全是这样,孩子的原因占了一部分,但另外一部分则是妈妈的原因了。
孩子有时候会冲动,但思维却非常简单,所以一些事情往往不经大脑,冲突也就难以避免。尤其是当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遂他的心愿时,他那种逆反情绪可能就会更甚。他并不会去考虑什么后果,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这样的表现与他的成长有关,注意力难以集中就会导致他易冲动,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就一定有问题,也许只是他还没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没有必须叫孩子的事情 就不应该去随意打扰他
说完了孩子的问题,再来看看妈妈的问题。以前面的案例来说,很明显是妈妈打断了孩子的活动,这样的打断使得孩子渐渐地变得不耐烦。如果妈妈没有打断,而是尽早用一个提醒来让孩子有一个尽快结束活动的意识,也许最终他的情绪也不会这么暴躁,他也可能会自己主动收拾好玩具。
很多妈妈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是以自己的时间安排为准,丝毫不在意孩子到底在干什么,而我们还要强迫他一定要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孩子会慢慢有自己的主见,也会有自己的安排,被强硬地要求必须接受我们的安排,他当然会不开心。就像有的妈妈在让孩子学了《弟子规》之后,就认为“父母呼,应勿缓”这6个字是“万能”的,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喊孩子的名字,孩子就得乖乖地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去恭恭敬敬地回应妈妈的呼喊。其实这是误解。也就是说,如果妈妈没有彻底“读懂” 这6个字,就很难应用好它,它也就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了。
说得再明白一些,就是妈妈一定要关注到“父母呼” 这个“呼” 的内涵,这是给我们做父母的提的要求。我们要把握这个核心:注意“呼” 的语气、语调和时机。比如,当我们的“呼” 明显高八度,甚至是以气势压倒、命令孩子,那他在内心是反感的,是不想配合去“应勿缓”的。再如,“呼”的时机,当孩子正在埋头专注地做一件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时,而我们又没有非得必须“呼” 他做别的更为重要的事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去随意打扰他。想想看,如果我们随意打扰孩子,还要求他“应勿缓”,还有道理在吗?所以,综合孩子和家长这两方面因素来看,若要孩子很配合地遵守规矩,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第一,适当留出一定的弹性时间,以应对突发状况。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虽然我们会有安排,但是有时候也许会出现临时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计划安排时,要适当留出一些弹性时间,能让我们有足够的灵活时间去处理突发情况。千万不要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做,否则孩子的大脑可能会无法处理这么快的转换,这很容易导致他对规矩的反抗。
第二,如果临时有事,要征得孩子的理解。正因为临时,所以谁也无法预料事情的发生。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告知孩子,征得他的理解。可以试着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妈妈知道你在玩,但是有件事不得不赶紧去办,你的玩具我们可以先保持原样放着,等事情办完了回来你依旧可以继续玩,但是最后你要收好,你觉得怎么样?”类似这样的说法、语气就是在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时间,不去强迫,孩子也会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意图。当然,假如某些情况实在太过于紧迫,比如危险来临时,我们就要随机应变了,先处理好紧急情况,然后再慢慢和孩子解释,同时还要安抚他因为紧急情况而产生的紧张情绪。
第三,假如出现分歧,要审视规矩与现实的差异。有时候孩子说什么都不愿意去遵守规矩,不管好说歹说,他都采取反抗的态度。那就要看看规矩的内容本身是不是存在问题了。虽然在立规矩之前我们会和孩子沟通,但那终归只是我们和孩子想象中的情景,一旦这个情景变为现实,也许真的就不那么合适了。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适当地调整规矩内容,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现实,将规矩调整得更切合实际情况。不过,这种情况一定要真的和事实相连,不能说看到孩子不愿意遵守规矩我们就去轻易更改规矩内容,否则规矩也就没有任何效力了。人都有惰性,孩子也不例外。本来他是自由散漫的,突然有了某种规矩,他有所不适,甚至有反抗也是在所难免的。
给孩子立规矩 对他的期望值应该合理
给孩子立规矩的原因,是孩子的表现不令人满意,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达到妈妈的期望值;立规矩的目的,是想要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可是在很多家庭中,规矩都非常严苛,如果严格按照规矩去做,并且做好,那么孩子就已经近乎于完美了。但现实却是,孩子几乎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妈妈的期望值太高了,孩子望着那高高的目标,不管多么努力似乎都无法实现。其实给孩子立规矩,妈妈的期望值应该合理,应该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否则便是在给我们和孩子徒增烦恼。
第一,注重孩子当下的行为。我们总觉得孩子不好好表现是一个态度问题,比如会觉得他不认真,觉得他不听话,觉得他没有付出全力。可实际上孩子也许一直都在努力,只不过他的能力暂时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水平。所以不要总觉得孩子的态度出了问题。应该看看他都做了哪些事情,是不是真的用心努力了。如果他真的是认真努力了,那么那个最终的结果反倒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理应夸奖他的努力,同时也可以顺势指导一下,激发他的潜能。当然,如果发现当下的结果真的是他没有尽全力所致,那么该说的也要说一说,给他个小提醒,多一些鼓励和支持,调动他的积极性,让他能做得更好。
第二,允许孩子建立自己的努力方向。虽然是小孩子,但是他对自己的努力方向也会有个大概的估计,在他的内心也会有“我要做到××程度”的想法。但是,他心中设定的那条水平线与我们给他设定的那条线可能就是不同的。孩子的高度也许不如我们,所以如果以我们的标准来看,他当然不会达标。但是,这个规矩是给孩子定的,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以及具体该努力到什么程度,还是要以孩子为主。如果有可能,可以问问他想要实现怎样的小目标,然后就按照他想要的去为他定方向,这样他就会更加愉快地去遵守规矩。
第三,认清孩子的实际能力。前面也曾经提到过,总有妈妈觉得“我家孩子就是好”,但是孩子的实际能力就摆在那里,我们应该放平自己的心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因为立规矩是为了鼓励孩子按照正确的做法去做,而不是要打压他的天性或者打击他的自信心。所以,他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让他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允许他挑战一下,但不要逼迫他硬去实现过高的目标,要相信他在自己的实际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得很好。
第四,制订具体准确的奖惩细则。与努力相比,玩耍更合孩子的胃口。所以,假如孩子因为偷懒或者只想着玩而不愿意去努力的话,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而如果他好好地去努力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适当地奖励也是应当的。而这种奖惩细则,也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制订,奖励不能太夸张,惩罚也不能太严厉,适当即可。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8671
播放数:49154
播放数:38499
播放数:16433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越早生孩子越好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