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大学生总人数数为876人,我占百分之三十六点八,请问我占多少人?

欧阳询《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欧阳询《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丶[点]如高峰之坠石。
  L[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一[横]若千里之阵云。
  丨[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ㄟ[捺]一波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敛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至如天挺、功力,诚加大夫之说。用笔之趣,请闻其说。”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然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口吻而口口,丽则绮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纸棱,撇娘密绍,务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逯连而掃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
  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峻。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唱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辶”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顶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曡”、“壘”、“藥”、“鸞”、“驚”、“鹭”、“鬐”、“聲”、“醫”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穿插: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禹"、“爽"、“爾"、“襄"、“甬"、“耳"、“婁"、“由"、“垂"、“車"、“無"、“密"之类,《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
  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
  偏侧: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幾"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之类。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诀》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
  挑¤:字之形势,有须挑¤者,如“戈"、“弋"、“武"、“九"、“气"之类;又如“献"、“励"、“散"、“断"之字,左边既多,须得右边¤之,如“省"、“炙"之类,上偏者须得下¤之,使相称为善。
  相让: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如“马"旁、“糹"旁、“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如“羉[上无四]"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糹"出;如“辦"字,其中近下,让两“辛”出;如“鸥”、“鶠”、“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如“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防碍,然后为佳,此类严也。
  补空: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如“袭”、“辟',、“餐',、“赣',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如《醴泉铭》“建"字是也。
  覆盖:如“宝”、“容”之类,点须正,画须圆明,不宜相著,上长下短。
  贴零:如“令"、“今"、“冬"、“寒"之类是也。&粘合: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顾揖乃佳,如诸偏旁字“卧”、“鉴”、“非”、“门”之类是也。
  捷速:如“凤"、“风”之类,两边速宜圆¤,用笔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是也。
  满不要虚:如“园"、“圃”、“图"、“国”、“回"、“包"、“南”、“隔”、“目”、“四"、“勾”之类是也。
  意连:字有形断而意连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类是也。
  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雲"头、“穴"、“宀”、“榮字头”头,“奢”、“金"、“食"、“夅”、“巷”、“泰”之类是也。
  垂曳:垂如“都”、“鄉”、“卿”、“卯”、“夅"之类,曳如“水"、“支”、“欠"、“皮"、“更”、“辶”、“走"、“民”、“也"之类是也。
  借换:如《醴泉铭》“祕”字就“示”字右点,作“必"字左点,此借换也。《黄庭经》“¤”字,“¤”字,亦借换也。又如“靈,,字,法帖中或作“¤”、或作“小",亦借换也。又如“蘇”之为“蘓”、“秋”之为“秌",“鹅”之为“¤[上我下鸟]”,为“¤[左鸟右我]”之类,为其字难结体,故互换如此,亦借换也,所谓东映西带是也。
  增减: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之为“¤”、“建”之为“¤”,是也。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曹"之为“¤”、“美”之为“¤"。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
  应副: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如“龍”、“詩"、“讐”、“轉”之类,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也。
  撑拄:字之独立者,必得撑拄,然后劲可观。如“可"、“下”、“永"、“亨"、“亭"、“宁"、“丁”、“手"、“司"、“卉',、“草"、“矛”、“巾”、“千”、“予”、“于”、“弓”之类是也。
  朝揖: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顾,两文成字者为多,如“邹”、“谢”、“锄”、“储”之类,与三体成字者,若“讐”、“斑”之类,尤欲相朝揖,《八诀》所谓迎相顾揖是也。
  救应: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
  附离: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形”、“影”、“飛"、“起”、“超”、“饮”、“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类,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回抱: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之类,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是也。
  包裹:谓如“园"、“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者也;“向"、“尚",上包下,“幽"、“凶"、下包上;“匮”、“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类是也。&却好:谓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束停当,皆得其宜也。
  小成大:字以大成小者,如“门",“辶”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则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谓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后一“\[捺]",“宁”字只在末后一“]",“欠”字一拔,“戈"字一点之类是也。&   小大成形:谓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势也。东坡先生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结密,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矣。
  小大&大小:《书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譬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间,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或曰:“谓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称。"亦一说也。
  左小右大:此一节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结字,易于左小而右大,故此与下二节,著其病也。
  左高右低&左短右长:此二节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谓单肩。左短右长,《八诀》所谓勿令左短右长是也。
  褊:学欧书者易于作字狭长,故此法欲其结束整齐,收敛紧密,排叠次第,则有老气,《书谱》所谓密为老气,此所以贵为褊也。
  各自成形:凡写字欲其合而为一亦好,分而异体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亦然,要当消详也。
&& 相管领:欲其彼此顾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应接:字之点画,欲其互相应接。两点者如“小"、“八"、“忄"自相应接;三点者如“糹"则左朝右,中朝上,右朝左;四点如“然"、“無"二字,则两旁二点相应,中间接又作灬亦相应接;至于丿、\[捺]、“水"、“木"、“州"、“無"之类亦然。
已上皆言其大略,又在学者能以意消详,触类而长之可也。
蔡邕《篆势》《隶势》《笔论》《九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易。厥用旣宏,体象有度。奂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髪,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列。或砥平绳直,或蜿蜒胶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虡设张,庭燎飞烟。崭嵓嶻嵯,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诞,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辛赐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岂体大之难睹?将秘奥之不传?聊俯仰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传为蔡邕所书。碑石共46个,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OO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王羲之《自论书》《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记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标准草书自序
“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因为迁就美观而违犯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
&&&&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因为自然之波澜以为波澜,乃为致文。泥古非也,拟古亦非也。无古人之气息,非也;尽古人之面貌亦非也。以浩浩感慨之致,卷舒其间,是古是我,即古即我,乃为得之。
&&&&二王之书,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而愈妍,以其笔笔皆活,随意可生姿态也。试以纸覆古人名帖仿书之,点画部位无差也,而妍媸悬殊者,笔活与笔死也。”——于右任
标准草书自序
&&&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现代各国印刷用楷,书写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后之强国,更于文字之改进,不遗余力。传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事虽细,可以喻大。且今之所谓器者,乃挟之与各国各族竞其优劣,观夫古今民族之强弱,国家之存亡,天演公例,良可畏也!然则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急务欤!
&&&&吾国草书之兴,以草篆草隶为权兴。秦汉以来,其用日增,其法日进,其称日繁,约而言之,可成三系:
&&&&一曰“章草”,解散隶体粗书之者也。其为法:利用符号,一长也;字字独立,二长也;一字万同三长也。当时作者,实有远见。所措创业未竟,而定型遂成,以致不能进步!汉张芝、吴皇象、晋索靖皆一时领袖。张书遗迹渺然,但可于两汉遗简,想像神采;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出师颂》,可谓章草范本。然全体繁杂之字,简单化者不过十之三四,其于赴急应速之旨,固本达也。
&&&&二曰今草,继章草而改进者也。其为法: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多,使转之运益敏,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章纵之致者,最为得之。虞世南云:“王廣、王洽、逸少、子敬,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以王氏之多才,为风气之领导,景众既广,研讨弥笃,一字组织有多至数十式如阁帖所示者,创作精神之惊人,可以想见。或谓当时作家,自矜博赡,故生变化,以竞新赏;实则流传笔札,皆为试验之作,未及验定耳!陈僧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八百本盖有志统一体制,以利初学者。而唐以功令者取士,干禄字书,应运以作。草书遂离实用而入于美艺矣!唐太宗尤爱《兰亭序》、《乐毅论》,故右军行楷之妙,范围有唐一代。《十七帖》之宏逸卓绝,反不能与狂草争一席之地,虽有孙过庭之大声疾呼,而激流所至,莫之能止。
&&&三曰狂草,草书中之美术品也。其为法:重词联,师自然,以诡异呜高,以博变为能,张颠索狂,振奇千载。《肚痛》、《自叙》,可为代表。一笔草、连绵草,古虽有之,而成系统,开脉流,实自此绐。散氛埃于大地,而曰“挥毫洛纸如云烟”,亦可异矣!然其组织之巧,用笔之活,于法理变化,多所启发;且如索师晚年合作,矩鑊甚严,其贡献之大,唐以后作家,远不逮也!
怀素自叙帖
&&&&(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范,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与李白、颜真卿等都有交游。以“狂草”名世。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甚多。“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唐任华有诗写道:“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盘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颠狂。.......”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是知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这确实要归功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隋唐以来,学书者率从千文习起,因之草书名家多有千文传世,故草书社选标准之字,不能不求之于历来草圣,更不能不先之于草圣千文。一因名作聚会,人献其长,选者利益,增多比较;一因习用之字,大半已俱,章法既立,触类易通。斯旨定后,乃立原则:曰易识,曰易写,曰准确,曰美丽,依此四则,以为取舍。字无论其为章为今为狂,人无论其为随为显,物无论其为纸帛、为砖石、为竹木简,唯期以众人之所欣赏者,救灾供众人之用;并期经此整理,习之者由苦而乐,用之者由分立而统一,此则作者唯一之希望也。
&&&&吾国习称,文之善者曰文豪,草之善者曰草圣,谓之重视草书也可,谓之高视草书也亦可。故善之者,或许其通神,或赞其入道,或形容其风雨驰骤之状,或咨嗟其喜怒性情之寄,而于字理之组织,则多所忽略!非之者,又谓草书之人,技艺之细,四科不以此求备,博士不以此讲试,而于易简之妙用,则不大复致思,此草书所以之晦,亦即草书之所以难也。今者代表符号之建立,经历来圣哲之演土进,偶加]排比,遂成大观,所谓草书妙理,世人求之毕生而不能者,至今乃于平易中得之,真快事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简介/三十六维空间
根据和生命质能的高下,其存在的有36维。依次是:无色间、双色间、人间、因果间、阴阳两界间、人仙界、质子界、光子界、、超光速圈、分子界、微观世界、法界、滞留信息间、超时间、宏观世界、时间隧道、空间隧道、浑沌界、清凉界、天界、、阴极黑洞体、、、梦境界、阳极黑洞体、家畜界、动物界、植物界、昆虫界、细菌界、山石河流气象界、阴间、冰冻层、火炼层。
具体概述/三十六维空间
一维空间——无色间
看不到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空间。如盲人始终生活在这种空间。极夜或极光也是无色间。诞生前“太极”的空间就是一维空间。对人而言,就是一维空间,所有的反物质的本质是一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不见意识、思维、灵魂、神佛、道、法、天界、极乐世界、梦境界、阴间、冰冻层、火炼层的主要原因。从反物质一维空间角度讲,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盲人,就象我们这个世界明明是万紫千红、眼花缭乱的,但盲人无法看到一样,我们对反物质一维空间的情景也是视而不见、茫然无知的。
二维空间——双色间
有大小、形状,却只有明暗两色的空间。如全色盲就生活在双色间。阴间、冰冻层、火炼层的情景就象黑白电视中的图象一样,只有明暗两色。 若一个人仅仅绝对地以好坏、真假、善恶、美丑来判断事物,看不到好中有坏,坏中有好,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善中有恶,恶中有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时候,他的思维就是全色盲思维,他实际上就生活在二维空间之中。 只有直线,没有曲线,且直线无论从主视、俯视、剖视看没有斜交之处的空间也是二维空间。
三维空间——人间
物体有形状、大小、且五颜六色、时刻在变化的空间。人间就是三维空间,世界上98 的人和除鸟之外的绝大多数动物就生活在这个空间。三维空间是无结空间,所有物体的运动归根结底是一条无打结的线,比如一个人脚上拴一条绳子,无论他如何左转右拐,前进后退,这条绳子尽管形成了曲曲弯弯,甚至相互叠加的几何图案,但只要抓住绳子的两头一拉,它就会成为一条直线,这条线上没有结。三维空间是比较单纯的空间,是简单幼稚的空间,是不用多动脑筋就能生存的空间。
四维空间——因果间
能通晓因果关系的思维空间。人在三维空间中行走,鸟在四维空间中飞翔,鸟飞翔的路线是可以打结的,所以四维空间是打结的空间。一棵树,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只能看见它在地表以上的部分,但从四维空间的角度就可以看到这棵树地表下面的根系部分。在人间物质变化的基础上能透过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能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桥梁,知道变化发生的原因,又能根据某个现象看到其未来的发展结果,通晓量变质变原理,能掌握平衡,从普通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能发现真理,找出规律的思维空间。如看到苹果落地就能联想到万有引力;从豆角蔓盘旋上升联系到宇宙的运行规则和方向;从洗澡池水放水时形成的旋涡方向得知地磁,洋流的作用;从水开时壶盖的跳动联想到动力的引用;从风,潮汐能想到灌溉,发电;从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能联想到疾病及其传播的方式;从物体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得知基因的奥秘;又从基因的不变性,遗传性推测出生命的起源;从一个人的气色,面相,声音能知道此人的健康状况和性格特征;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推测出此人未来的功过成败;从公务员的敬业精神,平民的心态能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衰,等等。如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欧几里德,哥白尼,孟德尔,海森堡,开普勒,道尔顿,伦琴,门捷列父,普朗克,巴斯德,等等。如政治领袖华盛顿,毛泽东,君士坦丁大帝,彼得大帝,丰臣秀吉,奥古斯都.凯撒等等。如音乐家贝多芬,亨德尔,巴赫。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培根等等都生活在四维空间中。
五维空间——阴阳两界间
物质和反物质、空间和负空间交叉处的边缘空间。 三种人容易进入这个空间:一种人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当一个人对某一问题和事物的研究达到痴迷状态时,或达到顶峰时,就蒙蒙胧胧感觉到了超物质的存在,找不到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一些事的发生不可思议,比如,挖了埃及法老坟墓的人为什么不得善终;为什么双胞胎弟弟发生了车祸,而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双胞胎哥哥显得烦躁不安;为什么1926年在印度德里诞生的叫香蒂.迪庇的小女孩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自己的前世,事实又证明其确凿无疑;为什么1899年逝世的美国著名演员查尔斯.阔夫兰埋葬在得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顿的棺材被巨浪卷入大海,历经28年,行程3千多公里,“自行”漂流到了自己的故乡——爱德华王子岛?诸如此类的问题使他觉得以前研究的东西太渺小,太不足道,太无价值,在物质与超物质之间弄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假的,一切好似梦幻,又好似真实,此时若他的肉体死亡,他的灵体将处于迷惘状态,肉体虽已死亡,灵体却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只能在物质与反物质世界的交界边缘“地带”不断冲撞。 另一种是经常盲目练功或盲目修炼的人,由于练功不得法,不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又老或体衰,肉体死亡后其灵体只能在阴阳两界交接处徘徊。 第三种人是经常爱钻牛角尖,或正值体魄健壮时不寻常死亡的人。他们因为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处在强烈留恋物质世界的过程中,突然让他去往另一个地方,他十分不情愿,他想不通,他的有些愿望还未实现,他不愿离开物质世界,但他的肉体已经死亡,灵体没有了载体,只有在阴阳两界冲撞漫游一段时间。有些灵魂附体现象就是由他们的灵体导致的。死不瞑目的人也容易在这个空间中逗留。在农村里,人死后由阴阳先生或法师超度亡灵,就是为这样的人安排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安慰说服和鼓励他们不要记挂在人间的得失,安心上路。
六维空间——人仙界
这是突破了物质世界束缚的人生活的空间。当一个人的信念达到纯真无瑕,一丝一毫不被俗世间的物质引诱时,已超凡脱俗,他们看起来与普通凡人没什么区别,但已脱胎换骨,知道了才是物质的本源,三维空间的一切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梦幻世界,凡俗人一辈子的忙忙碌碌简直是在水中捞月,最后只是一场空,人们好似在梦中,是那么的愚昧无知。在这个维度空间生活的人,已不再通过劳动获取什么,劳动只是一种快乐,而不是求生的手段,他们已懂得圣灵、佛法、道法,知道如何利用负宇宙的能量为自己服务,基本上能做到心想事成,所以无忧无虑,潇洒自由。除修行修炼已得正果肉体尚未死亡的人仙外,个别得道法师、道士、基督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其他教教徒也能进入这个空间。
七维空间——质子界
能看见质子存在的空间。质子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微粒之一,带正电,所带电量与电子相等,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在这个空间的人能进行视力范围内的透视,犹如凡人戴了,可以看到物体后面的情景,如地表下面的宝石,金子,人体的五脏六腑,地层下面的流水,等等。一棵树,在三维空间的人看到的是枝干、绿叶、果实,而质子界的人看到的是树上忙忙碌碌在爬的虫子,三维空间人眼中美丽的佳人,在质子界的人看来,只是一具活动的骨架。
八维空间——光子界
能看到波长在400到700毫微米光线外的物质的空间。光子是构成光的基本粒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其能量随着波长的变化而变化,波长越短,能量越大。许多光,人类的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达到一定能量的人才能看到。在这个空间的人能进行超出视力范围的远距离透视,主要能透视到密度高,硬度强,能量大的物质,物体不再以它们的原有形态出现,而是以不同颜色光的形式出现,密度小,硬度低,能量弱的物质就象空气分子一样看不见,终日在尘世间忙碌的凡俗人也只是一团很淡的分子运动,而修炼之人,依据其定力,念力的强弱呈现出不同色彩的可见光。
——光速圈
光在1秒内所行的范围叫光速圈。这个空间的人已具备了光在一秒钟内所行范围的遥视。比如,人虽在非洲,却能清楚看到远在亚洲的亲人生活着的状态,任何人间的人的活动已逃不出光速圈空间中人的视野。
十维空间——超光速圈
光在1秒钟内所达不到的范围叫超光速圈。达到这个能量级别的人可以进行超空间遥视,能看到银河系外,旋河系内物质范围内的任何景色,特别是千年界、万年界的仙人们生活的情景。
十一维空间——分子界
能看到分子所能显示的本质的思维能量空间。分子是能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能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粒。这个空间的人能看出任何一种分子的本质。比如,凡俗人看到的一滴普通人的血,对进入分子界空间的人来说,他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人,其相貌,气质历历在目。假如有两滴血,一滴是狗血,另一滴是牛血,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根本分不清哪一滴是狗血,哪一滴是牛血,但分子界的人看得清清楚楚。一粒草籽,他们能看到其成形的状态。
——微观世界
能在纳米空间内骑马奔驰的空间。普通人显微镜下看到的一个微粒,在微观世界中生活的人看来,是一个庞大的宇宙体系,里面有太阳、高山、河流、还有动物,植物,有可供人生存的乐园,在一粒沙粒上他们能建上千个美丽山庄。
十三维空间——法界
能看到引起物质起变化的能量的空间。如,促使精子和卵子结合后能成长为一个完美躯体的那个能量。法界的人看到的只是能量流。磁力线,各种射线,各种波等也是一种能量流。什么地方风水好,什么地方风水差,谁的生命力强盛,谁的生命力脆弱,对他们而言,一清二楚。
十四维空间——滞留信息间
短期内信息滞留不散的空间。任何物质运动后,在它活动过的地方都会留下短期内不会消失的信息,所有的物质都是“感光胶片”,都能准确无误地把它们身边发生过的事记录下来,滞留信息间就是能显示出已经发生过的情景的空间。有些警犬,能根据当事人几天前、甚至几月前留下的气味,跟踪寻迹,找出当事人。具备了佛眼的人,能依据物体活动后留下的滞留信息,将短期内,比如十年内某处某时发生过的情景逼真地显现出来,如某间屋子发生了谋杀案,当时是如何发生的,凶手是谁,一目了然。
十五维空间——超时界
超越时间的制约,能沿着时间数轴看到过去和将来某处发生过的和将要发生的真实情景的空间。比如宇宙起源、人类起源、生命起源初期的情景,恐龙当时在地球上肆虐的情景,亚当,夏娃当时在伊甸园中的生活情景;挪亚时代洪水泛滥的情景;未来地球被控制下人们的生活情景等。
十六维空间——宏观世界
大宇宙就是宏观世界。对生活在宏观世界中的人来说,我们现存的这个地球宇宙,只不过是一个微粒,太阳系只是一个分子,太阳是原子核,而地球、水星、火星等九大行星仅仅是几个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而已。
十七维空间——时间隧道
以正负时间构成的遍布于宇宙空间的密密麻麻的时间网络叫时间隧道。 时间隧道贯通于一切有形物体。每个天体有自己的时间隧道,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时间隧道,一旦进入了时间隧道,时间已再不是滴答作响的闹钟所示的时间往前走,而是固定不动的,也不是日历表显示的时间有过去,有未来,时间成了一个两头无限延伸的数轴,你可以到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去生活,可以到恐龙生活的年代,也可以到现存人类秩序变化后的时代中去体验生活。
——空间隧道
相互连接的通道叫空间隧道。 比如,人间的人肉体死后,灵体不论是去往上界,如千年界,还是去往下界,如动物界,首先要进入空间隧道,否则无法到达。天界的天使来人间视察,也必须借助于空间隧道才能来到人间。 空间隧道中的物质都是反物质,空间隧道反物质运行的速度都是负宇宙速度。 空间隧道都经过极乐界的三界往返洲。也就是说,三界往返洲是所有空间隧道的枢纽。
以上18维空间都与人有联系,是生命活动的中界世界,人类的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完全有能力通过仪器进入以上任何一个空间。18维(下)将要谈到的是靠科学永远无法到达的空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人们向生命的高层空间去,所以将主要论述和描写千年界、万年界和极乐界。
一、千年界的位置、大小、及进入过程 从地球出发,约需十六分钟的时间(负宇宙速度,约960光年)就可到达千年界,其大小是地球的十倍。当肉体死后,人的意识消失的瞬间,另一种意识随即诞生,你突然有失重的感觉,飘的感觉。实际上你已进入了空间隧道,没有恐惧,却有一种身心愉悦、心旷神怡、无限美妙的感觉,你看不到任何物体,只见一束束彩线从周围向后“飞驰”,在快要到达千年界前,你会朦胧地看到远方有一座彩桥,看到彩桥的刹那间,再次失去意识,处于“昏睡”状态,当意识再次出现后,首先听到的是一种美妙的仙乐,你随即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女仙的怀抱中,周围是可亲可敬的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在庆贺你的诞生,这标志着你已来到了千年界。
二、千年界的地理概貌 千年界有五条连绵起伏不断的山脉,其高度均在一万米左右,有八千八百多座从平地而起的独立山峰,其高度在三千米至六千米之间,有十条大河,流入一个恰似鱼米之乡的浩瀚平湖中,在这个辽阔的平湖中,有近十万座四面环水的岛屿,这里没有沙漠、没有戈壁滩、没有海洋,处处有山泉溪流,瀑布湖泊。 1、气候和植物 千年界的光来自遥远的许多星球,没有太阳,没有昼夜之分,物体都没有影子,气温几乎是恒定的,天空也是湛蓝的,经常有白云缭绕,白云在飘动过程中会不断变换色彩,令人有无尽的遐想,这里从来不下雨、不下雪,没有雷鸣电闪,但经常有云雾缭绕,气候温和。植物的种类难计其数,有高达几百米挺拔的“松树”,有树冠能盖住一个足球场大的香槐,不论在山上、岛上、平原上、峡谷中,处处有树,但不稠密,常年郁郁葱葱,鲜花盛开,有一种花还能不断地变换颜色,散发出不同的奇异清香。千年界的植物长势非常缓慢,一片树叶,从萌芽到成形,需要三年多的时间(地球时间),一个桃子,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成熟,所有动植物的寿命,刚好是地球动植物寿命的十倍左右,人类的平均寿命在地球上是一百岁(从历史长河算),在千年界,人的平均寿命是一千岁,这就是为什么称为千年界的原因。 2、动物、昆虫 千年界有几十万种陆地、空中、水下动物和地上昆虫,但动物界没有食肉动物和爬行动物,狮子、狼、狐狸等是看不到的,蛇、晰蜴等也绝迹,食草动物的生育力极低,昆虫中没有苍蝇、蚊子、臭虫、跳蚤、蜈蚣、蚰蜒等,这儿的食物链与地球上的食物链不一样,唯一残忍的是鸟吃虫子。
三、人类社会的结构及生活 千年界的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原来土生土长的,二是来自万年界“犯法”的,三是来自地球人类中修行修炼具备了完美人性的。
千年界没有阶级社会、没有贫富差别、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没有竞争、对抗、战争、抢劫和偷盗,但有一个管理阶层。这里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没有城市、乡村,但各种游戏层出不穷,人们唯一的劳动是修路、造舟、盖房、养蚕、纺纱织布和制衣。由于不下雨雪,又无酷暑严寒和昼夜之分,所以房子的结构与地球上的大不一样,人们锯木头用的是一种植物纤维搓成的绳子,而盖房用的木料质地松软,易于加工,房顶几乎是用一种柔韧的大植物的叶子铺成,墙是用一种红色的沙柳密密扎成,门前院落由奇花异草及形态各异的石头围成。人们的衣服都是很薄的经染制的蚕丝织成,人们穿着这种五颜六色的轻织衣服,天然地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绝尘飘逸的。 千年界的人们都不吃肉,主食是瓜果及一些半熟的谷类,喝的是蜂蜜加一种类似“茶叶”的叶子和以泉水浸泡而成的饮料,这里漫山遍野都有常年不断的瓜果。由于人口数量极少,还不足两亿,所以十分之九的瓜果被动物、鸟类、昆虫吃掉。
千年界的人们都不结婚,所以没有家庭、家族,有点象地球人类有些民族部落的母系社会,男女之间的相亲相爱是随遇而成,但不象地球人类那样,可以频繁地过性生活,人们一年只有三四次发情期。女性的生育能力极低,一般终生只生一胎或两胎,很少有人超过三胎,男性的劳动主要是修路、造舟、盖房,女性的主要工作是照料孩子、养蚕、纺纱织布。
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由于客观存在与地球上的大不一样,所以人们的认识、感觉、思维等心理活动与地球人有很大差异,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贫富差别、没有政治团体和宗教,没有你争我夺,所以人们的心态始终处于平静自然祥和的状态中,这里也没有地球人所说的道德观念,没有拉帮结派、争取优势的意识,一切都是自然的、自觉的,没有争风吃醋的现象,也没有必要开办工厂、商店、餐馆、酒店等。人们最大的乐趣是参加集体劳动,其次是游戏和游山玩水。这儿最大的法律是:不许有私、不许浪费,比如你喜欢一个女性,想企图占有她,妨碍她的自由,并阻止她与其他男性有情,就是犯了大法,你若吃桃子,吃了一半,把另一半扔掉,就是最大的浪费,是犯法行为。犯了法最大的惩罚是不许你参加集体劳动,其最终的报应是千年死后,将下降到地球人间,继续做地球人,再受一轮人间磨难。
五、其他 无疾病,既无先天性、传染性疾病,也无由于饮食、劳动引起的疾病,更无由于人际关系紧张、物资匮乏而带来的精神心理疾病。人们的死亡方式只有一种,即年老无疾而终,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形式的死亡方式,不必担心飞机失事和发生车祸,不必担心被蛇咬伤和鲨鱼攻击,不必担心被人殴打和掉下悬崖。人们活一百岁之后即达青春期,青春期从一百岁延至七百多岁,七百岁至仙逝期是修炼期,也是开始参与千年界的管理期。 千年界的人知道地球及地球上的人。 千年界纯粹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爱的世界、和平的世界、快乐的世界、是升华了的人性世界。任何一个具备了完美人性的人毫无疑问,都可以去,那里没有数额限制。
在距地球大约五十八分钟(负宇宙速度,约3480光年)遥远的太空,有一个美丽的星球,那就是万年界。这个星球比地球大十六倍,不自转,缓慢地在旋河系中运行,它拥有十六颗小太阳卫星,围绕着它等距离地排列在太空中,这十六颗密度奇高的卫星,各自发射着互不相同频率的光波,把万年界分隔成十六个不同色彩的区域,各区域有各自的特色,其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生态结构及气候状况互有差异。 非常有趣的是,其中的一个卫星(太阳),发射的是有热量的黑光,它所照射的区域是永恒的黑夜。在这个区域内的一部分动物、植物、昆虫及山石自身带有各自不同颜色的光,站在这个区域的高山上,你可以看到山川、河流及空中“星光”点点,奇妙无比,恰似夜晚站在摩天大楼顶上看城市的万家灯火一样。 在黑夜区的一侧,是永恒的黎明情景,可看到美丽的早霞,霞光万道,大地朦胧,有一种神秘色彩,而另一侧又是永恒的傍晚景象,美丽的晚霞随着云层的反射不断变幻着千姿百态的气象,紧接着黎明区域的是清晨景色,太阳永远是刚刚喷薄而出的状态,百鸟婉鸣、露珠晶莹、群山叠翠、林涛阵阵、溪流潺潺、泉水叮咚,一切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朝气,空气是那么的清新,令人神清气爽、喜悦无限,你会情不自禁地在内心赞叹:“美啊,生命!” 黑夜区域对侧是永恒的正午,艳阳高照、彩云飘飘、和风习习、爽心、山花烂漫、百鸟翱翔、草木飘香、果实累累,一派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景象。 万年界河流纵横交错,有十六个如太平洋般的海洋,碧波荡漾、银光闪闪,陆地上山势险峻、巍峨起伏、峰峦叠嶂、仙景隐现、云遮雾罩、风光无限,处处古木擎天、银瀑飞挂、山泉喷涌、溪流淙淙,花团锦簇、婀娜多姿,川区到处是小湖泊、小池塘,你可以看到湖泊中鸳鸯戏水、野鸭成群、鹧鹄追逐、仙鹤飞舞,在池塘内荷花随风舞蹈、水草婆娑摇摆、追逐、盘旋飞翔,在清澈见底的溪流中,鱼儿成群结队,上蹿下跳,竞相比赛,好不自在。 万年界全境都有降雨,但无雹雪,时而也有雷鸣电闪,。 这儿人(其实应称为仙)们的生活与地球上的截然不同,他们都是裸体,都有腾云驾雾、飞翔的本领,这里没有男女情爱生活,不知道什么叫结婚,女仙从不生育,没有家庭、家族之说。千年界的人们还需修路、造舟、纺纱织布的劳动,而万年界根本没有任何体力劳动,他们居住的不是房子,而是千姿百态的洞府,吃的是仙桃瓜果,《西游记》中记载的唐僧师徒在万寿山镇元大仙的五庄观吃到的人参果就生长在万年界,仙们喝的是随处可取的山溪水。这儿没有私有财产,仙人们除常常禅坐静修外,剩下的都是游山玩水、欣赏美景。这里没有管理阶层,一切都呈现着祥和、幽静、雅致的气氛。 万年界的动植物比千年界的动植物长势更加缓慢,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是常事,仙们的寿命均在三万五千年左右,这里的老仙有的胡须长到拖地,小仙们如出水芙蓉,娇嫩美艳。仙们的仙逝都是坐化,死后遗体很快变成一股青烟飘散开去,活着的仙们不会由于有仙逝而悲伤。仙逝的仙一般去往四个世界:终生没动一丝尘念的前往极乐界;动过的坐化后那股青烟又集聚成形,开始又一轮万年界的生活;经常动凡尘念头的,会下降到千年界;有凡尘之念,且动了心、付诸了些许行动的将会投胎到人间。 所谓动尘念、凡念、凡尘之念,就是凡羡慕人间的荣华富贵和权势,喜欢家庭生活,喜欢与异性亲近交合,想拥有私有财产,有悲伤、愤恨、嫉妒等念头的,就算动了凡尘之念。 万年界仙们的形貌恰似东方人和西方人杂交后的后代一样,格外娇媚英俊,这儿绝对没有残疾人和形貌怪异的人,他们的平均身高感觉好象在一米八左右,与人间一样,女仙的身高略矮于男仙。 万年界能容纳一百多亿仙,而实际上只有一亿左右,其仙口密度就象地球上只生活着六百万人一样,非常的稀少。所以人们啊,你们若能象中国道家那样勤修,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 爱家庭、爱异性、爱祖国、爱工作、喜欢财富和地位、喜欢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络、喜欢开高级小轿车、喜欢读书、喜欢住豪华别墅、喜欢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的人们,是无法去万年界的,因为万年界这些都不存在。 去往万年界的过程是这样的:人的肉体死亡后,生命的灵体(实际上你的感觉仍然是五官七窍四肢毛发齐全)进入空间隧道,你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重量,在腾云驾雾,在飞翔,心神极度喜悦,大约过不到一小时时间(负宇宙速度),你将会看到一座生桥,上了生命彩桥,你会幻化成一股烟雾,暂时会失去意识,等你恢复意识的时候,你又幻化成人形,此时,你已来到了万年界。 万年界的人能清楚地记忆自己的前世,知道千年界和人间的状况。 想去万年界修行修炼的一点感悟: 悠悠岁月,,心修暗功,名利莫求; 日积善行,延年益寿,常在静中,神仙护佑; 真空不空,真色不色,大象无形,无形是形; 阴阳正负,相对而住,仙境非遥,转瞬即至; 饥餐日精,渴饮月华,天长日久,仙骨可就; 抱朴守一,神灵夹持,趋虚去实,即行至道; 人在动中,心在静中,觑破荣华,逍遥无涯; 天机玄妙,一点就破,可笑可笑,万里迢迢。
千年界和万年界属正宇宙范畴,从物质的角度讲,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能看得见、摸得着,其上的一切物体都是有寿命的。而极乐界属负宇宙空间,一切都是幻化的。在极乐界中时间已几乎消失,所有物体都依本质而存在,而不是依形式而存在,有时候根据需要他们可以幻化成某一形态,但都是短暂的。而当依本质存在时,他们是永恒的。 极乐界就是佛教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所谓佛土、佛国,就指极乐界。 极乐界在哪儿呢?它就在地球宇宙中,它多大呢?地球(包括宏观宇宙和)它就有多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几之外是极乐界,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我们自身,也在极乐界内。 我们用梦境来理解,梦中的空间就是负空间,每个人梦中的空间多大呢?谁也说不清楚,原因是梦中世界的大小取决于做梦人的感知、体验、灵性度及思维能力。我们感知、体验的越多,我们的灵性度越纯、思维能力越强,我们梦中的世界就越大。有人能梦见神佛、能梦见太阳、彩虹、能梦见自己飞翔、腾云驾雾,有人在梦中能看到千年界、万年界的情景,其情景都是彩色的,这说明我们的灵性度很纯很高,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梦不到这类情景。有些人梦中的情景简直与现实人类社会的情景无异,原因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太低,有些人在梦中能解决在现实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其原因是他们的感知和体验比较深。 极乐界与梦境相似,因为它们都是负空间,我们能否认识它,能否进入其中,进入的程度多深,全在于自己。进入梦境靠的是我们的感知、体验、灵性度和思维能力;进入极乐界靠的是我们的佛性,没有佛性,就无法理解和进入极乐界。 人大脑中能想象出来的大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人的大脑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宇宙的反映,就象人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胞、任何一滴血能反映这个人的全貌一样。人的大脑不仅能反映正空间,也能反映负空间,从负空间的角度讲,人的想象再丰富、再离奇,也无法想象宇宙的全貌。 言归理解极乐界,地球宇宙内的一切都在极乐界内,那么极乐界中能看到我们生存的地球吗?我的回答是:也能也不能。也能是因为地球确实在极乐界内存在,也不能是因为从极乐界的角度看到的地球与我们人类认识到的地球完全不同。那么地球上的人呢?在极乐界中能看得到吗?回答同样是:也能也不能。能是因为人的实质存在,不能是因为人们不是我们这样的形体相貌。举例来讲,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我们能看见些什么呢?除发光体之外,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是否因为我们看不见就证明什么都不存在呢?不能证明它什么都不存在,它们存在,就是我们看不到,原因是我们没有在黑夜可看见物体的能力。黑夜中飞舞的萤火虫,我们只能看见一闪一闪的光亮,但看不清萤火虫的全貌,是不是因为只看见光亮就断定那些光亮无头无翅呢?当然不能。在黑夜中我们看不见在田野里奔跑的田鼠,但猫头鹰能看见,是不是猫头鹰有特异功能呢?不是,是因为猫头的视网膜结构与人的不一样。许多动物的眼睛在白天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但在夜晚它们的眼睛闪烁着绿光。在特定的条件下,物体都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在极夜和极光中,人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看不到并不说明什么都不存在。 在极乐界中,地球和人的存在形式与我们现实中的差异很大,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人相互并无多大差别,但从极乐界看,人与人的差别很大,有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形态,有的人只以一柱微弱的光亮出现,有的人以一柱红光出现,有的人以七彩之光出现,其光柱的高低也不同,其原因是各人的质量不一样,也可以说是本质不一样,这个质量是一种灵质,这种灵质除了出生时所带本质外,关键是长久的专一信念造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行修炼造成。长久地善修能使人的质量发生变化,长久地恶修同样也能使人的质量发生变化。生命的存在形式千奇百怪、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卧室中,有千百万生命在活动,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天空中,有千百条河流在流动,千万个星体在转动,我们看不见;每一个小石子,都记录着千百年的沧桑变化,我们看不出;我们每个人的脑电波在不停地向四周发射着身体健康状况及内心世界活动的信息波,我们同样看不见;人们通常说的“鬼”,实际上是阴阳两界间的生命,但我们看不见;每个人梦中的情景,除了做梦者本人和梦中的人外,我们看不见。 从极乐界看,宇宙处处有生命,不仅所有的星体上有生命,而且在人们认为的虚空中也有生命;不仅在土地上有生命,而且在土地下也有生命;不仅在空气中有生命,而且在真空中也有生命;不仅在温暖的地方有生命,在奇寒的冰天雪地中也有生命。在太阳上有生命,在石头中有生命,在光线上有生命,在电波中有生命,处处有生命,生命中有生命。 佛土远,远在天边;佛土近,近在眼前。去千年界、万年界需要时间,需要借助空间隧道,而到极乐界,转瞬及至,立马就到,可以说立竿见影,立地成佛。 由于宇宙太空中各“区”的密度、质量高低不同,就形成了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根据相互的距离远近和相互的影响依赖程度不同,又分为十大部洲,它们是:莲花洲、婆罗洲、迦叶洲、瀛梧洲、阿弥陀佛洲、仙岛群岛洲、三界往返洲、广、神洲、无上正觉洲。 要详尽描述三千大千世界和十大部洲是不可能的。现今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万年,今日科学已发达到纳米技术和克隆技术,都无法把人这个生命体描述清楚,何况要描述浩瀚的极乐界。所以我只能画一个大概轮廓。 我们赖依生存的这个宇宙(即地球宇宙)只是大宇宙中的一颗“微粒”,借助空间隧道要走遍这颗“微粒”,需要一千八百六十多年的时间(即约五百八十六亿五千七百万光年)。这粒“微粒”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天界”为核心旋转的,这个旋转体我们称为法旋系,法旋系中有三千多个旋河系(即大千世界),每一个旋河系中有近三千个银河系(中千世界),每一个银河系中,有近三千个太阳系(小千世界),(请注意:所谓‘系’,是指一个相对独立的天体“家族”,并不是每一个象太阳的恒星就构成一个太阳系,有些区域由几百个太阳构成一个太阳系,有些太阳系中有几千颗恒星,甚至几万个太阳才能构成一个“家族”,)地球只是太阳系这个小千世界中的一个成员,它不足以构成一个世界。
空间的利用
生存的空间对人至关重要,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生命含义,人生的终极目标应是向生命的高层空间发展,而不应向生命的低层空间去。 空间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其运动规律,空间的变化能引起人的生理机能、思维方式、意念活动发生变化,空间是可以被扩张、压缩、扭曲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空间。 1. 超越空间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前方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的意识(灵觉)能感知到的空间就是我们的肉体死亡后我们灵体生命要到达的空间。所以,我们要超越现在的生存空间,通过思维将意念扩展到高层空间,多想象和认识千年界、万年界、极乐界的空间情形,经而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信念,使自己的精神心理机能朝着高层空间的需求演变,久而久之,想象中的空间就会向我们走来,会一步步,就可以奠定肉体死亡后生命的灵体去往高层空间的基础。 2. 压缩和扩张空间。 空间能压缩吗?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电脑联网后,万里在眼前。空间是变化的,是随着物质的大小、位置及生命的意识而存在和变化的。物质不存在,意识不存在,空间也不存在。 压缩空间的一个办法是加强认识,随着对某一空间的认识的加深,我们与这个空间的距离会不断缩小,当我们的意识整个地融入其中时,我们生命的灵体就已经到达了这个空间,此时,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离开人间,前往我们意识中的高层美丽空间。 扩张空间的办法是逐渐从意识上脱离我们不喜欢的空间,让我们不喜欢的空间从我们的意识中远离,扩张,最后逐步消失,这样我们就可以逃脱我们不喜欢的空间的束缚,超越我们所在的空间,向生命的高层空间发展。 逃脱世俗束缚的办法就是扩张我们的空间。进入仙界的办法是压缩我们与仙人,仙界的空间。若能自如地扩张和压缩空间,就能超越空间,而不受空间的制约。 3. 改变空间 如果所生存的空间环境束缚和制约了我们的自由和能力的发挥,对我们有危害,就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个空间,不要浪费时间等待空间的自行变化,我们不改变空间,空间就会改变我们。&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58:33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xcel占总人数比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