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形态的文明6 意识形态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基础文明是什么??_百度知道
基础文明是什么??
学校搞基础文明月,网上没有关于基础文明的介绍
我有更好的答案
基础文明是构成文明的最基本的要素和文化底蕴。学生的基础文明是指校园公德和文明礼仪等精神文明因素,包括言谈举止有礼貌,公共场所讲文明;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既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贴近大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具有传统性、时代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其他参考:1856年,英国外交家密迪乐在调查太平天国暴乱、目睹“凌迟”酷刑后,写成《中国人及其叛乱》,他说:“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现代科技,而是基础文明。所谓基础文明,包括契约精神、权利意识,以及对民主政治、个人自由的认知。”
  第一节 社会基础文明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是前进还是倒退,这是一切历史观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唯物  史观与唯心史观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唯心史观要么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曲折迂回不断循环的过程,要么认为人类社会是倒退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出发,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是由社会内在矛盾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深刻根源和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由此决定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物质过程。唯物史观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不仅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和基础,而且也指明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如果离开生产力标准来考察社会进步,用抽象原则和空想模式来裁决生活,那就实际上陷入了唯心史观。  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和进步到何种程度?首先要看它的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程度。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其次要看它的社会政治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社会进步与社会文明成正比。社会文明的程度高,社会进步的趋势明显,相反,社会文明程度低,社会进步的趋势就不太明显,甚至会出现停滞和个别的倒退现象。其三要看人的解放程度。解放与自由同义,人的解放就是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理解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方法是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的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①。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并且是一个推陈出新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进步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  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过程。它包括社会制度的革新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社会进步首先表现为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又是社会进步程度的外在标识。党的十六大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调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进步首先表现为社会经济的进步的思想。任何社会时代的进步都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的提高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社会进步其次表现为社会制度的进步。社会制度的进步是以更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取代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主要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体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制度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具体形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因此必须进行不改变根本制度前提下的具体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社会改革。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提出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时,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就是改革社会政治体制,使政治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社会进步其三表现为社会精神的进步。社会精神领域主要包括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社会精神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公民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不断丰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进步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精神的进步与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进步的趋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引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改善,把社会历史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而社会形态的变化和飞跃又使社会生产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解放和发展。社会形态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社会进步的新的里程碑,都把人类社会的历史推向新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一. 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 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的客观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永不停歇的,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总是一个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从基本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运动发展过程。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循环往复,川流不息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社会进步的趋势必须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出来,每一个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都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都起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都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同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中也是如此。历史上几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在它们产生以后的一定时期内,都曾经是上升的,前进的,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都是如此。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使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而当它们逐渐丧失了历史的进步性,沿着下降的道路运动时,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停滞、倒退甚至腐朽的现象。当然,随着社会生产的不间断进行,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的日益雄厚,社会的某些领域和某些方面,仍会有所进步和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的改良,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明显的例证。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根本矛盾无法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从根本上得于解决,各种停滞和倒退的现象都包含着自身否定的因素和条件,随着社会进步趋势的新生力量的日益壮大,从而准备着和预示着历史的新的进步和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不要扔垃圾、在公共场所不讲脏话、讲礼貌、说普通话、不要到处喊叫,还有很多读不完的文明礼仪,你可以上网查一查。
参考资料: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文明形态有哪几种_中华文本库
《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 , 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 的合法权力,它们是:理性--...冲突处理的模式 基本的冲突处理策略主要有哪几种? ...
4、文明是文化的归宿 、 ? ? ? ? ? 每一种...(2)把世界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理解为是 几大...三、文化形态史观评析 ? 1、有价值之处 、 ? (...
《历史研究》 :文明形态史观的兴衰 启蒙时代以来的近代历史学,除了传统的考证与...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 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而...
我的答案:C 46 跨越了公元前和公元后的文明形态是下面哪一个选项? A、古...我的答案: × 5 故宫的修建周期往往有几十周年甚至是上百周年。 我的答案: ...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资源化 D 效率化 正确答案:ABC 7、从生产方式来看,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形态包括(...
15 (1) 社会生产关系 (2) 生活方式 (3) 生态观念 (4) 生态秩序 3 true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在( )方面区别于工业文明。 15 (1) 文化价值观...
2 文学史按照区域分布可分为若干类,其中不包括()...B 得分: 0.0 分 2 世俗文学的两种形态是()。 ...:D 得分: 25.0 分 3 印度的文明是()的文明。...
文明的概念起源于东方正确答案: 7. 以下哪项不属于...工艺是一种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文化形态,符合西方...在古代,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曾有过直接的相遇。 A....
阿拉伯和古罗马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8 西方意识形态的主流不包括()。1...()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3 一个文明的范围内它的个性特征...
绪论(1) 1 “东方主义”是()时期提出的一种观念...·D、文明的产物 正确答案:C 2 真正有中国特征的...·D、德文 正确答案:C 2 古代民族主要的形态间的...&|&&|&&|&&|&&|&&|&
生态文明是科学自觉的文明形态
日 10:46来源:
作者:徐春
摘要对于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性来看,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中,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将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人类文明系统的结构性来看,生态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系统中的一个方面,但具有基础地位,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生交叉渗透的相互作用。生态环境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威胁的日益加剧,推动着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文明未来走向、探讨生态文明等理论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文明尚有遗留,工业文明尚未成熟发展,生态文明初露端倪,在时空压缩下生态文明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同时显现,有助于我们认识生态文明在现代人类文明系统中的地位。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阅读提示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学者认为工业文明因面临多重全球问题,必将发生转型,前苏联学者首先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中国学者则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美国著名作家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西方工业化达到其最高成就,以及它所带来的问题严重化,特别是不良社会生产方式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促使工业社会面临历史性变革。在西方国家,有社会学家对后工业社会的探讨,更有科学家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努力,以及后现代主义者大力倡导生态学世界观,都在同一方向上预示着工业文明因面临着多重全球问题,必将发生转型,走向新文明,但当时并未直接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生态环境问题在前苏联理论界也受到极大关注和重视,前苏联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的最早使用是在《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文章《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中,文章提出培养生态文明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结果之一。前苏联学者当时界定的生态文明含义不是将其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而是将生态文明看做是生态文化、生态学修养的提升。1987年,中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叶谦吉教授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观点从生态学及生态哲学的视角阐述了生态文明。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一概念,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对生态文明的界定■阅读提示生态文明是一种积极、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一种科学的、自觉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是对以往的农业文明、现存的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继承和保存。(1)对文明的理解从广义讲,文明是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制度和物质的所有产物。与野蛮相对应,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它反映了人类战胜野蛮的过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它包括的内容和范围极其广泛,是一个大系统。英文用civilization表达,指特定时期和地区的社会文明,具有总体性含义。从狭义讲,文明偏重于文化含义,英文使用culture一词,指国家或群体的风俗、信仰、艺术、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从文化特性来看,任何一种文明的存在与其特定模式的构成,都是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相“选择”的结果。因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不同,地理、气候的多样性加上生物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多样性的文明。概括文明形态的坐标尺应是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内容,也包括生产关系内容,以及包括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等各种社会现象。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发展,其最终指向都在于追求人类社会的更高级的生存方式,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状态。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即生产方式来看,虽然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特色多姿多彩,文明发展进程有先有后,每个发展阶段有长有短,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导致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也有共同规律可循。如果以生产方式为核心来划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这样几个文明形态,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历史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将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2)对生态文明的界定对于如何界定生态文明,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十几种概括,但核心思想离不开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从文明的一般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生态文明的特殊性看,它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内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文明是一种积极、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绝不是拒绝发展,更不是停滞或倒退,而是要更好地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机制,提高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修复自然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第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这包括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二者是相统一的。人类所有利用环境、开发资源的活动,都必须以环境可承载和可恢复、资源可接替为前提,必须兼顾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利用。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干预既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程度,更要考虑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需要维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只有在多样性稳定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生态文明应是一种科学的、自觉的文明形态。如果说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中包含着某些生态文明的元素,那只是自发的生态文明,未来的生态文明应是自觉的生态文明。对自觉的生态文明来讲,仅有“天人合一”这样的哲学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自觉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不仅要有哲学上的自觉,还必须有科学上的自觉,这就是自觉运用生态科学的协同统一性原理维护人与自然能量交换的大体平衡。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和遗弃,而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对以往的农业文明、现存的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继承和保存,同时更有超越。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依靠工业文明已有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同时更要致力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然生产的循环过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建设性地完善这种和谐机制。当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从价值观念到生产方式,从科学技术到文化教育,从制度管理到日常行为都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就标志着文明形态开始发生转变。从农业文明经过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阅读提示生态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向生态经济方向发展,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提升为精神文明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推动政治文明扩大视野,拓宽公众参与的民主途径,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就演变成了政治问题。关于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学者们也有不同看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阐述生态文明时有两种维度:一是从文明发展的历史形态上,把生态文明理解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二是从文明的构成成分上,从共时性角度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等并列的一种新的文明成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更多的研究者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时性角度把生态文明看做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事实上,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性和文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分别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加以全面认识。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文明尚有遗留,工业文明尚未成熟发展,生态文明初露端倪,在时空压缩下生态文明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同时显现,有助于我们认识生态文明在现代人类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对于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性来看,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中,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将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人类文明系统的结构性来看,生态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系统中的一个方面,但具有基础地位,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生交叉渗透的相互作用。从历时性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将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通常在每一个文明形态后期都因为出现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而迫使人类选择新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而每一次新的选择都能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使人类得到持续生存和繁衍。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是对以往农业文明,现存的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继承和保存,同时更有超越。生态文明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但它又和以往的文明形态不同。生态文明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概念来应对工业文明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局面的。致力于生态系统生产的循环过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建设性地完善这种和谐机制。生态文明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工具性和技术性,但生态文明致力于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创造生态恢复及补偿性的文明成果。从共时性角度上讲,生态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文明是一个大系统,生态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其中较大的子系统,它们在相互交错的运动中彼此发生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由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因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可以看做是其他3个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以生产方式生态化为核心,将制约和影响未来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它将促使现实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向着生态化方向转变。一、生态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向生态经济方向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从物质层面讲就是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人类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其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结合点。二、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提升为精神文明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呼唤人类价值取向发生深刻转变,思考自然的内在价值对人类的深刻意义。促使道德规范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大到同时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提倡树立生态意识,建构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各领域深入展开。三、生态文明推动政治文明扩大视野,拓宽公众参与的民主途径。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就演变成了政治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更加紧密。近年来世界上许多政党和政府都针对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立法并进一步完善生态法规,以确保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化,从而加快了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社会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什么_百度知道
社会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考试题呀谢谢各位gg jj dd mm
我有更好的答案
  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要素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而且这四个方面像人类实践活动一样,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协同作用。  其次,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指引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作用。  
采纳率:65%
来自团队:
  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内在系统机制及和谐文明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明。恩格斯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它受社会形态制约而具有社会性。文明首先是实践的事情,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的结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人们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石,因而对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系统分析也要建立在对实践及其基本矛盾的正确分析之上。  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社会生活有多少种形式,实践也就有多少种形式。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种: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生态生产实践。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始源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创造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虽然是因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并不总是与物质生产活动相适应的,对它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样,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又形成了处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调整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即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基础上又发展出精神生活领域,有了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即人们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活动。在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在运用强大的技术力量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同时,却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自身的发展陷入困境。这样,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促使实践的另一种形式———生态生产实践即保护和支持生态环境的实践形式应运而生。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由上述四种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在此四种实践基础上便产生了人类活动的四大基本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领域。  与上述四种社会实践相对应亦就形成了当代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要素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而且这四个方面像人类实践活动一样,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协同作用。物质文明从根本上制约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经济的增长,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大,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催生出主体理念、自由理念、平等理念、正义理念、宽容理念、民主与法制理念等政治理念和精神文化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其次,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指引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铸造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浓厚的科学支撑,人文基础。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精神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借助于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道德伦理等形式,通过“自律”精神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促进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精神文明在日积月累的传递过程中潜移默化,使政治文明的理念广泛植根在社会民众的心中,并且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不断的文化生长资源,共同构成治国安邦的价值体系。  第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果这种情况长期继续,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将不复存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联要素,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所谓“文明和谐”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达到统一、协调发展,以协调、统一的价值取向调整、整合不协调、不统一的因素,实现文明和谐,也就是力图不断改善耗损抵触、对抗冲突、混乱失衡等社会机制运行不良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谐境界。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明建设必然是一个全面发展、全方位的文明建设,它是一个包括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文明系统工程,是社会摆脱落后状态,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使物质文明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要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且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生态文明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四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  二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中,转型时期既可以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可以是社会矛盾高发期;既存在很多机遇,又面临许多挑战,那么在现阶段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明呢?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和谐文明的建设必须要正确处理以上四种文明之间的关系,使四种文明都得到发展,而不能只顾其一,轻视其他。不仅如此,也要关注四种文明自身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其自身也是一个系统,也需要协调发展。在这里,我们以政治文明为例,谈谈政治文明自身的协调发展。  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与政治行为文明的有机系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明也必须使政治文明的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有序推进。马克思指出:“政治情绪是国家的主观实体,政治制度是国家的客观实体。”这里的“主观实体”和“客观实体”实际上指的就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列宁则认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孙中山先生也指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列宁和孙中山先生在这里所讲的政治主要是政治行为。根据以上经典作家的论述可以概括出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大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从实质上看,政治实践即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是运用政治权力实现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活动。但是,政治权力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定的理念和制度来支撑。否则,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和理念的支撑,政治权力的运行则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甚至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社会文明的和谐运转也离不开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有机结合。可以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维结构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在这一系统中,诸要素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并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对这三者缺一不可。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观念形态,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求,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  三  社会主义和谐文明的建设,从宏观上要协调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微观上而言,要使各自内部自身要素协调发展,和谐推进。在此基础上,还需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明的建设,具体而言: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明建设进程。在和谐文明的建设中,制度起着根本的支撑作用,制度是使文明理念、文明规则、文明思想等转化为文明行为的载体,失去政治制度的依托,和谐文明的建设将失去保障,同时,政治制度蕴含的价值导向,又进一步引导文明的和谐发展。因此,任何一个社会若想使其社会文明和谐发展,都应致力于制度建设,只有在制度的支撑下,社会文明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为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指明了基本途径。  其次,转变政府治理模式,推进和谐文明建设。如何使社会文明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政府的治理方式也是及其重要的,因为政府是和谐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借鉴西方国家治理社会的经验,“善治”似乎是一种值得参考采用的方式。所谓“善治”即是指现代政府在治理社会过程中发挥适当功能。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和谐状态。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进一步法治化的进程。在我们看来,我们的“善治”并不仅仅只是强调法治,而应该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境界。西方和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德治和法治得到了片面发展,即西方社会片面发展了法治,而中国古代社会则片面强调了德治,因而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所批评的“单向度的人”似乎与西方社会这种片面强调法治的传统无不相关。而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片面强调德治,而这种德治又得不到法治的保障,所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很多昏君佞臣当道而德治不得的情况。可见,根据中国历史传统、国情及西方治理社会的经验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最佳治理方式是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的“善治”,在政府的“善治”下建设和谐文明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再次,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有益成果,在改革开放中加强文化交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明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新旧交替,不断进步的。但新的代替旧的,是一个不断扬弃、吐故纳新、“扬弃”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新生事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往往脱胎于旧事物,从旧事物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成长壮大。新的社会形态产生于旧社会形态之中,总是从旧社会形态中借鉴有益的东西,摈弃有害的、没用的东西,以利于自身的繁荣兴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谓和谐文明也是一个发展的、相对的概念,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相对稳定和谐状态。社会主义和谐文明可以解释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状态。社会主义和谐文明作为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其发展建设无疑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需要对以往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扬弃,借鉴其中的有益成果。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国家的文明在具有各自特点同时也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正是人类文明的这种共同性决定了各种文明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可比性,因此这也使得各种文明可以相互借鉴、互相吸收对方的有益成果。对于此,季羡林先生曾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过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可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文化交流对于和谐文明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文明城市 意识形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