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发展史我国古代是怎么发展的,比如1+1=2,我国古代是谁提出的?

1+1=2是谁规定的?_百度知道
1+1=2是谁规定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阿拉伯数字只是个代号而已,你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十进制的发明者,古代的人们为了计数,一开始根本没有数字,也没有什么记录方法,只是用一些标记暂时表示着,可是,就像记录日期一样,每天画一横,时间累积下去,越来越多,最后是很麻烦的,因此聪明的古代人,就发明了0到9十个数字,以及十进制的计数方法,这样的话,再大的数据都能被准确的记录下来,正是十进制人为规定的计数方法才有了1+1=2,所以问题根源是数制的不同,在计算机科学里面,大家都知道的二进制,1+1就不等于2了,而是等于10,所以你不用去纠结这个问题,至于发明十进制的人好像是古代印度吧,后来经阿拉伯人传遍欧洲亚洲其他国家,相信以后随着人们的需要,也会出现其他的计数方法了,或许就不会只有那10个阿拉伯数字了
十进制是什么?
十进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从0开始计数,到9满10就向前进一位.其中10个数包括:0 1 2 3 4 5 6 7 8 9.这种一般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很多.
10,满10了,然后进一位,变成11了是吗?这个跟1+1=2有什么关系?
采纳率:76%
来自团队:
谁规定的不重要,你把小学一年级以前的数学课本翻出来就明白了。(课本上有图解)更新线1+1=2是数学的一种定义.原始的人类发现物体可以用数来度量,比如一个苹果,在它旁边放一个就是两个苹果.于是有了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即是自然数:0、1、2……之后人们就定义了四则运算.加法是最简单的四则运算,人们就规定1个东西,再添加一个东西,就是两个东西.也就是说加一个东西,物体个数就按自然数的顺序往上数1,自然就规定了1+1=2,同样,1个东西去掉1个就没有东西了,就有减法1-1=0.这两个都是数学的基本规定,或说是加减法定义的一部分.有了这样的定义,才有了一切理论和运算.至于数学是什么,定义你可以到字典上查查,就是研究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从哲学上来说,研究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演绎法”,即先假设一些结论正确(叫公理),再用这些结论用逻辑推导出其他结论(命题,重要的叫定理).总之数学的根基是人们假设正确的公理,像1+1=2,1-1=0.至于数学是干什么的,我赞同的观点是数学是一种语言,它的作用是描述.比如没有数学时,人们只模糊地觉得哪个数量多,哪个少.有了数学以后,就可以用数字表示数量,更清晰,可以量化.还有其他学科发展,比如物理学,对象的运动就必须用数学描述.比如位置用坐标x,运动速度用数学的微分v=dx/dt表示,沟通了人类最初假设与自然界.(转自百度作业帮)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从《九章算术》看我国古代数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内容提要 通过对我国传统数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数学的发生和发展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生活的总结,全书收录的246个问题,都是与农业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 中国论文网 /7/view-43366.htm  关键词 九章算术;古代数学;农业生产;关系   作者简介 李中恢(1955-),男,江西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西宜春336000)      通过对我国传统数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数学的发生和发展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这再一次证实了恩格斯的名言:“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希腊数学专著,侧重理论,有的甚至不讲实际,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就是一个典型。我国古典数学著作,则是结合实际来编写数学书,应该说这是我国传统数学的一大特色。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生活的总结,所有知识都来自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来自于农业生活中的应用。   《九章算术》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许多人整理而成,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东汉初期。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这些问题依照性质和解法分别隶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及勾股九章。以下依次对该书九章作一简介。      一、《九章算术》的内容      1 第一章是方田章   方田章提出了各种多边形、圆、弓形等的面积公式;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完整法则。方田中的“方”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田”就是田地,“方田”就是正方形的田地或长方形的田地。实际上,在这里可理解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方田章共有三十八题,作者意图要通过求长方形面积以总结出乘法运算法则,由简而繁,逐渐加深乘法运算难度。其中第1至第4题是自然数乘法,先从特殊例子入手。如第2题,已知广、纵(长、宽)从图形面积答数,再归结出自然数乘法规则:“广纵相乘得积步”,各为方田术,而第19至第21题是真分数乘法,也从特殊例子入手,后归结出真分数乘法规则,名为乘分术。第22至24题是带分数乘法,从特殊例子归结出:“分母各乘其全,分子从之,相乘为实,分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名为大广田术。      2 第二章是粟米章   李籍《音义》说:“粟者,禾之未春。米者,谷实之无壳。粟者,米之率也。诸米不等,以粟为率,故日粟米。”简章地说,该章就是谷物粮食按比例交换的计算术汇编。由于这种比例算法是根据“今有”数据推算的,所以该章的算法又称为“今有术”。      3 第三章是衰分章,“衰分”就是按照一定比率分配的意思   李籍《音义》说:“衰,差也。以差为平分,故日衰分。”该章是比例分配问题,称为衰分术。衰分章很多来自农业生产中发生的问题,例如第18题:“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方)步,问粟几何。”   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现在所述的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      4 第四章是少广章   李籍《音义》说:“广少,从多,截从之多,益广之少,故日少广。”此章实际上是已知面积、体积,求其一边长或径长等。      5 第五章是商功章   “商功”就是推算各种工程和体积的算法。如李籍《音义》说:“商,度也。以度其功庸,故日商功。”商功章大多是各种挖土、填土土方、粮食容积计算问题。题中有城、垣、堤、沟等土木工程名称和不同土壤如土壤、坚土、墟土有一定折算比率,四季工作效率不同,规定冬日出土每人每天四百四十四(立方)尺,而春日为七百六十六(立方)尺。      6 第六章是均输章   该章就是合理摊派赋税,讨论运输中合理分配劳动力问题。就算法而论,即是配分比例。《后书》称:“武帝时所谓均输制也。”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根据桑弘羊的建议实行均输制。均输制就是按人口多少、路途远近、谷物贵贱平均交纳赋税或摊派徭役的制度。      7 第七章是盈不足章   李籍《音义》说:“盈者,满也。不足者,虚也。满虚相推,以求其适,故日盈不足。”一般算术题,都有一个确切答数。如果任取一数设作答数,依题核算、若结果合问,所设之数即是答数;若不合问,与已知数相比较,不是盈余便是不足。通过这样两次假设,即得两个盈余或不足;这样的算术题就可变为盈不足问题。为此,一般称盈不足术为双设法,现在称弦位法。   简单地说,该章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      8 第八章是方程章   方程章都是以粮食、牲口数据入题。该章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该章共有十八题,作者在安排前后次序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1、2两题方程的系数全是自然数,运算中间过程、以至最后,自然数已够用。第3题在运算中出现负数。第4至第8题中间过程出现零以及负数。第10、11两问题出现分数。第14至第17题方程组多至四元,最后一题则为五元方程组。      9 第九章是勾股章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短直角边为“勾”,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该章反映的农业生产问题更多,都是用“勾股定理”求解各种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二、我国古代数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促进了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要按亩收税,必须有测量土地、计算面积的方法;要储备粮食,必须有计算仓库容积的方法;要修建灌溉渠道、治河堤防和其他土木工事,必须能计算工程人功;要修订一个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必须能运用有关的天文数据。那时的百姓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由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虽然没有一本先秦的数学书流传到后世,但无可怀疑的是九章算术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等章中的题解方法,绝大部分是产生于秦以前的。汉书艺文志术数类着录有许商算术二十六卷,杜忠算术十六卷,这两部算术虽早已失传,应该是东汉初编纂的九章算术的前身,它们的主要教材应当被保存于九章算术各章之内。   历史上任何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术”,而总有其产生的实际背景和理论渊源的。《九章算术》中的题目都与农业生产、生活有关。请看方程章的第一题:   例1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上、中下禾一秉各几何?   今译:现在有上等禾三捆,中等禾二捆,下等禾一捆,共能打黍米三十九斗;若为上等禾二捆,中等禾三捆,下等禾一捆,共能打黍米三十四斗;若上等禾一捆,中等禾二捆,下等禾三捆,共能打黍米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每捆能打黍米多少斗?   又如盈不足章,是专门讨论算术中的盈亏问题,它的算法十分简便有趣,而且理论完全正确,是我国古代在算术方面的一项创造。请见该章的第一题:   例2 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今译:现有若干人一同去买一件东西,如果每人出钱八枚,则多了三枚,如果每人出钱七枚,则还差四枚,问人数和这件东西的价钱各是多少?   这本来是一个算术中的应用题,如果只允许用算术方法去解,是一时难以解答的。如果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则比较容易,但是在当时还没有先设未知数,再利用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办法。一切都是用筹算来处理的,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不用列方程的方法,今天对这类问题,仍会感到很棘手。可是在《九章算术》的盈不足中,作出了一般性的解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九章算术》这本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以杰出的数学成就,独特的数学体系。不仅对东方数学,而且对整个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科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中国取代古希腊成为世界数学的中心,为此后中国数学领先世界1500多年奠定了基础。即使是在今天,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它所蕴含的算法和程序化思想,仍给数学家以启迪。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图文】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与方法(一)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与方法(一)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与方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图文】中国数学1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需要证明「1+1=2」?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465分享邀请回答4.3K4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27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