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内容摘要:阅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阅读的方法、读活教材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通过课内外活动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
文:很多人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其实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它是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说:“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独立性,摆脱依赖性;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在课内外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表述抽象、单凋,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将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要有针对性,有适当的难度和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后,让学生探究生活中有关的问题。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以用电峰谷问题为例的情境:夏天,正当大家都急着开空调的时候,突然电灯暗了下来,空调走不动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告诉学生,那是用电的高峰,电力明显不足。有的学生好奇地问:怎么到了下半夜,电灯就亮了,空调又运行正常了呢?我说:那是用电的低谷。为了使这种情况好转,聪明的工程师傅想出了巧妙的方法缓解了这一矛盾。我适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目前,居民用电的电价是每千瓦时0.52元。安装分时电表后则实行峰谷电价,收费标准如下:峰时(8: 00-21: 00)每千瓦时0.55元:谷时( 21:
00)每千瓦时0.35元。小明家每个月大约用电160千瓦时,谷时用电是峰时用电的五分之三,安装分电表前每个月电费大约多少元?安装分时电表后可以节省多少元?学生们兴趣浓厚,个个都拿起笔在纸上算起来,很快就有了结果。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我继续出题:如果一个厂家一个小时用电600千瓦时,同样叫工人加班一天(8个小时)安排在用电的谷时,这家厂一天可以节省多少电费?计算的结果告诉学生,聪明的老板一定会选择用电的谷时让工人加班。接着老师进行点拨:如果许多厂家都选择在用电的谷时加班,我们的空调还会走不动、电灯还会很暗吗?这类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数学阅读的殿堂。 二、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阅读的方法 小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阅读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阅渎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 1、斟词酌句细读教材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如果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教材,就不可能深刻理解。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47页练习十的第8题的第(2)小题,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特别要让学生斟词酌句细读这句话:“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读懂这一条件的含义:上述条件是指300毫升水中应加的蜂蜜与原有水体积的比,等于第一杯中蜂蜜与水体积的比。像这样先通过仔细阅读、认真审题,然后正确解答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有效地防止解题的盲目性。
2、带着问题品读教材
带着问题品读教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学生学习了例题以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品读教材:以前我们学过的数叫什么数呢?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又是怎样的呢?可以在课本上找到有关文字以后细细品读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认真地品读数学书第100页最后一段以后,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用笔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掌握方法自读教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自己阅读教材的方法,给学生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告诉学生要把题目读准确,要看清楚并且准确理解每一个字,特别是单位;要抓住关键词(点),根据理解摘录条件,找到解题的方法,思考解题的过程和书写格式;有插图的结合图片一起阅读;最后再想想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内容,把关键的地方画下来,把重点注意的内容摘录下来,对书本表示圆的面积公式的内容反复读,一边读一边画草图,表上数据,以利于迅速理解题意,找准数量关系。进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学生尝到了自读教材的甜头,阅读仔细、有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课外数学阅读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为了让学生数学视野变宽,知识变多,能力变强,数学教师还得推进数学课外阅读,让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D种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想搞好课外数学阅读活动,教师得注意这几点: 1、要有时间作保障。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好时间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书。 2、注意筛选课外书。课外阅读的读物很多,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可能走弯路,尽管读了很多书,但不太符合年龄和班级实际,那就浪费时间了。而《小学生数学报》、各年级《数学课外补充读本》就非常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 3、通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 (1)、学校或年级组每学期开展一次以数学阅读为主题的“数学文化节”活动。内容可以是数学手抄报展评、数学知识小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数学学习氛围。 (2)、班级每周开展一次“数学趣题”征答活动。周五公布各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互评,选出班级一周“数学小博士”。 (3)、每个月在班级内评选1-3名“数学阅读之星”,调动学生阅读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4)、定期搞 “数学知识阅读书目推荐会”,让阅读面广、阅读量较大的几名学生向本班级或本年级学生推荐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书,通过推荐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5)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日记、心得、小论文和数学读后感,可以记录例题的学习心得,也可以是巧妙地解题方法等。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只要能够注重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学生就能从阅读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价值和数学描述中所渗透的感情,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郑君文、张恩华
《数学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12
3 、孔企平 张维忠 黄荣金 《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关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 简书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自武义精英班学员叶斐妃的培训体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为期两天的精英班培训很快就过去了,第一天的现场研讨,第二天的11场专题汇报,有一线班主任的养成教育经验分享,有专家的现场点评,有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张鲁川博士和华师大李家成教授的讲座,带给我强烈的冲击和思维碰撞。尤其是我固有的很多想法原来都存在极大的片面性,没有深度、广度,更没有科学依据。“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是否关注了整体?”“本原问题”……我脑海里反复出现一些关键词句。而我印象最最深刻的两个观点是:李教授指出“是否可以从优点出发重新思考习惯养成教育?”张鲁川博士的“让班级成为学生的自治组织”。我想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一、为什么要读书?叶澜教授指出:“现代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或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实现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1]那么,教育怎么样才能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呢?我想这是由教育的质量决定的。那么,我们现阶段的教育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吗?学校里的教育工作者具备这样的教育能力吗?而作为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我觉得首先要明晰的一个概念是“我为什么要读书?”东汉时期的孙敬,悬梁刺股,勤奋好学;西汉时期匡衡凿壁借光,刻苦学习;近代,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终成一代伟人;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嚼辣椒驱寒,终成著名的文学家……每一个学有所成的人都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心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畏艰苦、不畏困难,自主学习,成为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当下的孩子们,他们的学习力如何?他们的学习态度怎样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22日精英班主任专题汇报现场,来自五中的潘老师作了题为《农村初中新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与思考——以物品摆放为例》的汇报,潘老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一新生的自觉性普遍不足,他提出通过外力强化学生的不良习惯,最终内化形成为自身的好习惯。其实自觉性不够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还有其他几位汇报交流的初中老师们普遍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初一新生第一学期的重点之一就是习惯养成教育,对小学阶段的不良习惯进行矫正、重新训练,养成更符合初中老师的习惯。学习习惯便是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孩子会主动学习吗?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他们年龄还小,还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情有可原的,那么到了小学高段,到了初中、高中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纰漏?日,我们班召开了第一期父母课堂。在会上,我问现场的45位家长朋友:你们有跟孩子说过为什么要读书吗?只有4位家长举起了手,有一位说:“我就告诉川川,读书用功一点,长大了就不用像爸爸妈妈这样辛苦,整天和泥土打交道。”还有一位母亲说:“我也跟我女儿说过,读书用功一点长大了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你看爸爸妈妈没有文化多累呀!”说着说着,这位母亲几度哽咽,我想这是品尝到了生活艰辛以后留下的眼泪。而我们的孩子有几个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呢?当我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全班同学时,寥寥几个孩子举起小手,有的说可以找到好工作,有的说可以赚更多的钱,有的说可以变得更厉害。更多的是茫然,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只知道不读书父母就要骂,不完成作业父母老师都要责备,读书更多时候像是为了别人。想起自己小时候(当然小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何要读书),只知道取得好成绩自觉完成作业可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来自大人的肯定与赞赏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读书使我快乐。初中以后,我有点知道为何要读书了,我的母亲和外公经常在我耳边唠叨:读书用功一点,考一个好大学,毕业了就能找到好工作,可以坐办公室。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求学的目的——读书是为了长大坐办公室。这一学习动机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因为比起干农活,我觉得读书写作业轻松多了。可惜那个年代,我并不知道还有“课外书”一说,因此从小到大,没有看多一本课外书,更别提经典名著之类的。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书,书中自有颜如玉。关于读书的理由,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看到身边开超市开大百货商场的亲戚,千方百计地叫孩子们努力读书;我看到村子里的年轻父母为了孩子取得好成绩,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去辅导班;我听到饭桌上的父母们就围绕孩子读书这一问题侃侃而谈;我遇到陌生的人知道我是老师后,一直问我怎么教孩子,应该看些什么书?……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将来有出息。可是当下的孩子,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年代,哪怕生活在乡村的孩子,还用得着像我们那个时候下地干活吗?不需要,年轻的父母也不需要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科技代替了单一的劳动力。那么如何让这个年代的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书呢?一年级入学的时候,看着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才开始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正规的系统的学习,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我告诉我的孩子们:读书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课本都是国家免费发放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应该最用功地读。一天,围墙外面的垃圾桶旁,有一个乞丐在找垃圾桶里的食物,一边翻一边往嘴里塞。孩子们看到了做出了厌恶的表情,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们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什么都不会,那就只能和乞丐一样捡垃圾吃了。你们愿意吗?”孩子们一个个使劲摇头,没人愿意长大以后成为乞丐。“那就好好读书哦!”(我知道这样的引导是不妥当的,可是我发现对一年级的不谙世事的小朋友们来说,这一招还挺灵验的。)国庆节的班会课,我们的主题是“爱我中华”,在那一次班会课上,我第一次给孩子们看了中国地图,带领全班同学大声念了祖国母亲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介绍了我们的首都北京,欣赏了万里长城、长江、黄河。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祖国妈妈响亮的名字,知道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伟大的祖国,她的名字叫——中国。随后,我给孩子们看了各种高楼大厦、跨海大桥、隧道等等图片,孩子们很感兴趣,我说到:“这些都是工程师、建筑师们建造出来的。”后来,我还给他们看了名牌大学、医生、科学家、警察等,然后告诉他们,只有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变厉害,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不知道这些画面的刺激,话语的引导会不会对孩子们产生影响?据我的观察,基本上没有。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引导呢?)二年级上册的时候,第一届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论坛在浙江武义召开,会议结束后,雷所长带领着李教授来到我们学校,走进我们班级,和我们班孩子打招呼问好,当时一起来的还有美国留学生田淡雅。那一天下午,孩子们非常激动。当雷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教授是做什么的吗?”孩子们摇摇头,后来我告诉他们就是大学里的老师,叶老师看的这些厚厚的书就是李教授写的,他还写了很多很多东西,只有读书很用功很用功,才有机会当上大学教授。孩子们似懂非懂,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经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间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后来,我把龙应台写给她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可是,这么有哲理的话孩子们能听懂吗?我自己也在工作以后才慢慢领悟到其中的深刻道理。当代教育变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新型教师的创建之起点是教师角色理想的重建。当今重建的主体首先是教师自身,尤其在学校教育改革中,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2]那么,我们的角色理想是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教育?以前,我认为我只要顺利陪伴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就可以了,尽全力教给他们知识,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习成绩是我最大的追求。回想自己的曾经的教育理念、教育使命,我深感惭愧,我的育人起点太狭隘了。我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这些人将来是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公民,更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长程的视角下,在社会人这一大视野观下,在终身教育这一理念下,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重新定位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3]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真实的由外而内的学习动机,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让我们年幼的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读书?有了目标才能走得更远、更有劲。二、怎样读书?如果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是不是就意味着会学习会读书了呢?那倒不见得。“人非生而知之者”,很多习惯是靠后天养成和习得的。比如刚上小学的孩子,他们还不识字,不知道如何握笔,更不能独立做题答题。我们需要耐心的循序渐进地将一些学习方法教给孩子。首先就是带领大家学习拼音,这样以后他们就能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做题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先读题,理解了题目的要求才能开始答题等等。语文要教他们如何预习,一步一步讲清楚,由于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强,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很多孩子都是右耳朵进左耳朵出,这就要求老师们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重复、提醒,直到每一个孩子都知道如何做为止。通过实践,我发现一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语文生字听写我只在投影上示范了一次,每一个就学会了,在哪一格标序号,在哪一格写字,在哪一格组词等,非常清楚。比如教室后面的扫帚摆放,我只在开学第一天一边摆弄一边讲解,后来的每一天,我们班卫生角的扫帚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我特别赞同李教授提出的,习惯养成,有没有可能从优点出发?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缺点”和“优点”,在很多情境下,缺点并不是缺点。我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应建立在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之上,由内而外的内化于心。我认为,这一前提就是要有强烈的动机和良好的习惯养成。我发现很多孩子到了高段还不知道如何预习语文课文?不会思考、不会提问,不会主动背书,这是为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将把当下的习惯养成放在长程的教育视角下,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生活幸福联系起来,而不是只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只问了满足短暂的需求。比如关于语文词语听写,到了高段,我不赞成一个词语抄写四次或者五次,我喜欢让孩子们主动去识记,我认为机械抄写的时间用来记忆效果会好得多。虽然我们的学习需要重复操练,但是机械的不带思考的抄写只是浪费时间,这是最徒劳的作业形式。很遗憾的是我自己也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时代,我所做的作业都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出于自身内动力的学习。当我翻看着大学时代的书籍时,里面外面都是崭新的,只有老师强调过的地方才有标记。试想,如果一个人知道并学会了如何学习,那么他的潜力是不是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我的一个初中同学,现在是某舰队的海军,屡建战功,他初中时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跟随奶奶生活的孩子,读书自觉刻苦,周末的时候常常是苦读到深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县一中,高中三年,他一如既往地刻苦学习,后来进了重点班,上了重点大学。当然也有那种学习很勤奋却收效甚微的例子,足见学习不仅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还要有可行的适当的读书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在点滴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我想如果我的孩子,每一个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还需要老师父母苦后婆心的劝告吗?那还需要老师或家长时时刻刻的监督吗?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一直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希望人人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三、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产物。对一个人产生重要影响的首先是家庭,是家庭环境,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我们发现,那么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家长总能培养出学习习惯更好的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其次是学校,学生的很多学习活动都是在学校里完成的,老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观念的改变我们的行为是在认知的驱动下发生的,要想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最需要改变的是观念,来自家长、教师、学生、社会等观念的转变。1. 家长的观念乡村家长的文化教育程度决定了家长认识的高度。近十年的乡村班主任工作,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家长,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事不关己”型。这类家长认为自己的职责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而学习文化知识那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他们在言行上也会提醒孩子努力学习,但是没有行动,只停留在口头关心层面,当孩子学习不上心的时候,家长们会找老师求助,孩子就听老师的,希望老师帮忙想想办法,让孩子学习更加用心。学校老师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代替不了家长的教育功能。第二类是“甩手掌柜”型。这类家长大都外出打工,将年幼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看管,有些重视一些的会把孩子交给家教老师。因为隔代教育或外人教育,这一类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自生自灭的。第三类是“有心无力”型。这一类家长能够坚持检查孩子的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各项表现,也能及时与老师沟通。但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可谓是“有心无力”。第四类是“给力成功”型。这一类家长虽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有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们理解孩子,从小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家教严格,作风优良,可谓是成功型家长。通过归类了解,不难发现,班上成绩优异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给力又成功的家长。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从小,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步入学校之后能够很清楚地明白学习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学会自主独立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2. 教师的观念经常会在办公室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XX一点都不认真,作业就不给我做来的。有时候看到老师把学习不认真的同学叫到办公室,然后开始教育:“作业要按时完成,读书给我用功一点。”我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每每听到“给我”两个字,我就会在心里纳闷:为什么是“给我”?学习不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吗?为什么要说“给我”用功一点?“给我”作业做好?试想,这样长期的心理暗示,会不会在学生心里留下“学习是给老师读的”这样的认知呢?如果问及学生和老师们,学习是谁的事情?我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观念上就要改变认知,告诉学生:“学生是你自己的事情,跟老师无关”“学不学的主动权在你自己,老师只能帮助你陪伴你”“如果你不想学,老师也是没有办法的”……相信在这种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暗示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除了在学习方面的观念改变之外,更需要改变的应是学生观,将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立的发展中的人,平等对待,在平等、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展开教育教学活动。3. 学生的观念父母从孕育生命开始,言谈举止、人情世故就开始对腹中的宝宝产生影响。一个生命从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是如此单纯可人。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再到青年期到成人,一个人的观念是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慢慢形成的。在这个成长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生活氛围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当然还有身边的社区环境。到后来的学校环境、班级氛围、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教育方法、理念等。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建者华生有一个著名的教育万能论:请给我一打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自己的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一打婴儿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虽然华生否定了遗传的作用,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但是从他的闻名于世的论断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后期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自家长和教师的观念、方式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决定学生的学习观念。(二)方法的改变有了观念的改变之后,教育的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学生在班级里参加学习,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影响最大的重要他人。张鲁川博士将班主任的职责界定为“以班级的组织和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班级公共生活的营造,充分开发班级的教育性资源和功能,使班级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学生自治组织。”[4]如果我们的班级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这一自治的群体,那么还何愁孩子们不会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在方法上要实现两个改变。1.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我们日常的教育中,应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为“我要学”。有些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做小动作,或者跟旁边的小朋友玩一会儿、说一会儿话,每当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我会走到这个孩子身边,示意他停下手中的笔,然后说:“请您放下笔,你不想写可以不写,我认为你先玩一会比较合适。当然我要告诉你,这个作业是要在放学之前完成的。”这样一来,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点害怕,然后马上坐端正,也不敢再继续玩了。过了一会儿,看他一直安静地坐着,我就把他叫到身边,然后我们之间就出现了这样的对话:“看着我的眼睛回答我,做作业是谁的事情?”“我的。”“哦,你知道。那你喜欢做作业还是就这样干坐着?”“喜欢做作业。”“你确定吗?”“我确定。”“可是做作业的时候是要一心一意的哦。你能做到吗?”“能。”“很好。那你现在要写作业了吗?”“要。”“那你就回去写吧。”当面对孩子课堂上作业不认真的时候,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操练,并且屡试成功,慢慢地孩子们养成了认真作业的好习惯,无须我多提醒。当有个别孩子不认真的时候,我也是以提醒为主“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想做请你停下别做。我希望你可以认认真真地完成,加油。”这样的效果好极了。2.变“全盘接收”为“批判性接受”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吗?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说的就是对的,我们只要认真接受,全盘接收就好。学习少了思考就少了生成和发展进步的空间。我们应培养学生的批判主义思维,而不是全盘接收。苏联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专注力,在讲课的时候不断的故意出错,正是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三)学习场域的建设张鲁川博士认为,“班级”应该是一个有助于培养合格公民的“公共生活场域”。班级“公共生活场域”的定位可以满足学生民主、自治的班级生活的需要,并对学生进行民主能力的启蒙。[5]1. 变“命令型”为“平等合作型”在班级这一公共生活场域中,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身份需要重新解读。我们应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型”的新型发展关系。只有平等相互尊重的班级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公共生活,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生活的实践与历练,就无从培养公共精神和民主理性,也就无从诞生真正的公民。公民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个民主、平等、自治的公共生活中逐渐形成的。[6]当然民主是有前提的,是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张博士的还有一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关于班级岗位建设问题,将因岗设人转变为因人设岗,赋予每个班级成员岗位。本学期,我在班级进行了这一尝试,班级人人有岗位,我发现有些岗位责任人工作细致认真,有些则无所事事的样子,不提醒还是不能主动对自己的岗位负责。那么,如何改变这一不良现状?如何跟进评价机制呢?这是需要沃不断摸索的地方。“所有的职位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任何班干部都是学生代表”“你担任班长并不是你能力比我强,而是你比我更适合这个岗位”等等,因为成员间的平等关系是造就公民的重要前提。[7]去年阅读《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时,这一论断就引起了我的反复思考。在我原有的意识形态下,“班长”是最厉害的人,只有各方面表现最出众的人才可以担任班长,班里的学生自然被分成三六九等,在这样的教育认知下,还有什么“平等合作”而言?感谢张博士带领我们看到了班级岗位的存在价值,让我们重新审视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2. 变“管理者”为“合作者”张博士以“班主任兵法”的形象例子,从另一个视角解析了其背后蕴含的师生关系。“兵法”是用于打战,对象是敌人。我觉得这样的解读很有新意,也很发人深思。学生是我们的敌人吗?显然不是的。那么是什么呢?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还是被管理者。对学生角色的定位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师“合作者”的定位充分尊重了个体的独立性、发展性。班主任更应变“管理者”学生的“合作者”,和孩子们组成发展共同体,努力让管理、制度本身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与力量,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促进每一个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实现主动发展,这应该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价值。这次的培训,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人只要不只是埋怨或等待外部环境、条件的彻底改变,而是立足于自己的实践领域,积极地朝着进步的方向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就能发现实现事业和自身发展的空间,就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强,并以做好做强的实力,去争取更大的社会发展空间,带来环境与主体的良性交互作用。[8] 参考文献:[1][4][5][6][7]张鲁川.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2][3][8]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6,307.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交喜欢的人,行喜欢的事,写喜欢的文,说喜欢的话,做喜欢的教育,过喜欢的生活,此生足矣!
最近有篇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少家长表示焦虑和疑惑──孩子学习真的是有真努力和假努力之分吗?怎么会这样呢?我孩子的学习是高效率还是在做无用功呢?看似努力学习的背后是否真的有效呢?从科学角度看,孩子努力学习的意愿和期望是强烈的,只是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方法差异。希望根据以下内容...
中国教育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这也使得我们用最少的钱支撑了规模巨大的教育,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的教育实现了两步大的跨越:其一,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提供了具备适宜文化素质的人力保障;其二,实现优质教育的扩张和高校的...
班主任治班策略:通过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在班级中的地位 初中班主任张老师 9月14日 上高中的时候,我是一个很平常普通的男孩——长相一般,学习成绩一般,没有什么其他的特长。自己总觉着在同学们心目中尤其是在女同学心目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可有一次,一节很普通的体育课,却改...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特意摘录下来。 第一部分第1节:序言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序言 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男孩带给父母的挑战要大得多。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 的确,这个天生带有&Y&性染色体...
日为什么糊涂 回家的路上,晓晓打了个喷嚏,妈妈有点紧张:“怎么了?”却说成了:“怎么办?”说完妈妈自己也笑了:“怎么回事啊?” 晓晓告诉了妈妈怎么回事:“糊涂了呗。” “唉,我为什么会糊涂呢?” “因为我长大了啊!女儿长大了,妈妈就老了。妈妈一老,就糊涂...
有句古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我们也知道,自古英雄多磨难。所以少年英雄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自然年少成名,也一定是失去了很多孩子该有的正常生活,我并不是说少年功成名就就不好,而是说万事顺其自然,不必强求。 古代年少成名的例子很多,那是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的。比如霍去病,小英雄雨来,...
又是一场足坛盛宴! 12月24日,中国足球金球奖进行颁奖典礼。冯潇霆最终力压郜林、武磊,获得金球奖。 除了金球奖,现场还颁发了一切跟足球有关的奖项。 中国五人制金球奖的颁奖,最终获奖者是朱蓓。朱蓓目前效力于武汉三大地龙,也是中国五人制国家队队长。 中国U16金童奖获奖者是苏...
我们是否都在努力着变成一个接近完美的人,而丢掉那些星座赋予我们的特质呢? 难道总有一天,狮子座会对失败无感了,水瓶座也不再渴求自由了吗? 但我知道,此刻,我依然会仅仅因为想到就慌张失措,我还是那个我,那个经常被自己的感性所左右,被自己的孤独所围攻的自己。 人就是这样,你强在...
假如我有了一百万我会做什么?这个答案很久以前我会选择周游世界,但现在,我选择买房…… 促使我的选择发生变化的是这个世俗的现实生活,在一座三线小城市生活的我,二十多岁没有出嫁,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本来在这座小城市里,有个稳定工作,固定的收入来源,我可以过得潇洒自在,不必担心没有...
水电费 水电费 定时发送的地方 水电费啊水电费 水电费 '''sdfa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思考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