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手多多把SIM卡给剪了两下,变成了4块,有什么方法可以修复吗?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如何给自己的图片加个自己设计的边框——光影魔术手应用
7205浏览 / 40回复
  图片加个简单、漂亮的边框、拍摄数据、签名、等信息,也会给发帖子带来极大的方便。加上名称信息、序号。发帖子的时候就不用再编辑序号了。非常方便。
  我一般都是用“”来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它快捷、灵活、简单。加边框都是在图片完成后期之后的最后一道工程。对玩“中关村摄影论坛”来说,我都是把图片限制在的样子。发帖子的时候可以兼顾大屏和小屏幕的100%浏览。我设想了一个“白、黑、白、黑”底边宽黑色的边框。
&&& 这张范例图是我裁剪好的片片。像素值:
器材:&[]时间: 09:06:14&&快门:1/160&&光圈:F/5.6&&焦距:70毫米&&感光度:200&&
&&& 一、让我们用打开图片,自己为自己的图片制作一个简单的边框。软件打开图片后,点击边框→制作边框。
&&& 二、打开“边框工厂”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制作说明”。还是希望大家能认真的看看说明。
&&& 三、点击“边框信息”可以给自己的边框编辑一个自己好认的名字,可以设置边框的属性。
&&& 四、下图是我设置的边框名称及属性。
&&& 五、点击“第一层扩边生效”显示的界面。
&&& 五、勾选“第一层扩边生效”开始设置第一层边框。我设置的都是1 个像素。指定颜色是白色。
&&& 六、第二层依样操作,我设置的都是2 个像素。指定颜色是黑色。
&&& 七、第三层同上。我设置的是1像素,指定颜色是白色。如图。
&&& 八、第四层,我设置的上、左、右分别是1 个像素。下面确是45个像素。是因为需要在下面显示摄影数据及其名称等信息,所以我选择了45个像素。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审美设置自己需要的宽度。设置的指定颜色是黑色。这样就完成了“白、黑、白、黑”的设想。
&&&& 九、点击一下“预览”按钮,可以观察到你设置好的边框是什么模样。如图所示。如果满意了就继续。
&&&&& 十、注意先点击“导出”按钮。这样软件会自动打开光影魔术手的边框文件夹,你设置好名称后,就保存在这个文件夹里。
&&&& 十一、我给边框起好名称,看来名称太长了“白黑白黑”后来没显示。我一般就是起个这样的名称“h1200或者s1200”说明一下是设置的多大边框、横版的还是竖版的就行了。你也可以随你喜欢设置边框的扩展方向与宽度。起好名称后,点击保存。这样你设计的边框就保存是“光影魔术手”的“边框”文件夹中了。
&&& 十二、为了使用方便,咱们再把自己设置的边框导出到本地边框中。同样点击导入按钮,选择自己设置的边框。
&&&& 十三、通过名称选择自己设置边框。然后点击打开即可。如图所示。
&&&&& 十四、关闭制作边框后,我们就可以随时、随意的使用自己设置的边框了。点击“边框”→“轻松边框”。如图。
&&& 十五、打开“轻松边框”选择“本地素材”即可在其中看到自己设置的边框。选择后点击确定。如图所示:
&&&& 十六、看看自己设置的边框已然添加到图片当中,这是保存即可完成边框的添加。
&&& 十七、还要给图片边框下侧添加一些需要的信息。点击“工具”→“文字标签”打开标签制作工具。
&&& 十八、打开“文字标签”后你会看到,可以添加五个标签之多。并可分别设置标签位置、字体、颜色、背景色彩。非常方便。
&&&& 我只是按照我设计的边框,选择好字体、颜色、位置。如图所示:
&&&& 下面是添加边框与签名后的最终效果。
器材:&[]时间: 09:06:14&&快门:1/160&&光圈:F/5.6&&焦距:70毫米&&感光度:200&&
      希望大家喜欢,如有不明敬请留言。设置好边框与标签后,如果想批量添加边框。使用光影魔术手的自动功能。更是锦上添花。瞬间即可给百张图片添加边框。
关注(受邀)欣赏学习您的佳作
___________看帖回帖共建和谐友爱好论坛,回复表达我的敬意
好贴,欣赏学习。
感谢你给了这么详细的教程,学习了,欣赏了,感谢你的分享!
很简单的办法,感谢好友详细介绍!
精彩漂亮,欣赏学习好友佳作 !不错的教材!
谢谢老师的讲课!您用的是光影魔术手的第几版本?
学习了,感谢老师分享!
好帖不能错过,顶好友作品是必须的。
谢谢老哥热心指教!俺还不会用呢,感觉有些复杂。
laozhou1218 发表于
谢谢老哥热心指教!俺还不会用呢,感觉有些复杂。
你试试非常简单的。熟能生巧!!!
我试了试很实用,收藏学习了。
好贴,欣赏学习。
好贴!学习支持花版的经典交流贴,望楼主多多开发《魔术手》的经典实用的小功能介绍给大家!
大力学习支持老师的佳作!
非常好的教材认真学习了。谢谢!
谢谢好友分享!
支持键盘翻页 ( 左右 )&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感谢伟大的&Cafes&放在文前的PS,粤西地区近日高温,没想到我的本本也被高温侵袭了,在某店外下午茶,帖子写了一半,突然死机,虽然我有复制文章到Word的习惯,可问题是Word还没保存呢,哎~~就这样,各位看官看到的,是我第二次重写的稿子.......哭啊~~~&在我撰写之前那篇关于剪卡无风险的帖子时,Cafes也曾想过,是否应当把剪卡的详细操作也写进去,不过,考虑到当时网上已经有大量的剪卡操作介绍文,而且威锋的iPad综合讨论区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剪卡教程,为了精简帖子的结构,我只在末段稍微提了一下,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详解,没想到反而惹来更多的问题~~&事实上,按现有的剪卡教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特别说错的地方,也不是说剪卡操作的讲解不够详细,问题仅在于,有部分教程并没有对各种SIM卡的差异做系统的介绍,以至于这些剪卡教程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简而言之,有部分剪卡教程,并非能通用于每一种SIM卡,万一有的小苹果没能把教程顺利的和自己的SIM卡对号入座,造成杯具也就不奇怪了~~&这也是我决定撰写这篇帖子原因~~~我希望能够在各位前辈所写的剪卡教程基础上,做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讲解~~&&当然,既然我之前能够说“剪卡无风险”,那就是说,即便按照现在网上某些方式进行剪卡,基于SIM卡制作时本来就允许一定的容错性,因此,要真的“剪坏卡”那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以,本文的着重点就在于“完美”二字,而并非仅仅“可用”这么简单,不过基于完美的总是蛋疼的的原则,建议非完美主义者,拉一下看完红色高亮部分,直接关闭帖子完事,免得污染自己的眼睛~~&另外必须注意,这篇帖子和前一篇帖子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阅读可是需要一些理论基础哦~!&好了,不废话啦,让我们赶快进入正题吧~~~~~~&先让我们来看看,我在前一份帖子里提到过的SIM卡功能定义图:&评论上面显示的,是一张标准的四对八触点SIM卡,其铜制金属触片的物理结构和功能定义图,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一对的两片触点,实际上是N/C定义的,也就是说,这是一对毫无意义的触点,事实上,这对触点在设计之初,原意只是用来留作SIM卡功能定义的扩展的,可惜一直以来,能够用上这对触点的功能寥寥无几,逐渐也就被大家所遗忘了~~&而这对空定义的触点,一般位于SIM卡靠近凹折角的一边,如果纯粹从金属触片的角度去观察的话,空定义触点应该位于中心“反L”型金属触片的L窄端~~&评论上图所示的,就是一组标准的“四对八触点”Mini-SIM卡~&各位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我一直在强调“四对八触点”一词,为什么呢?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标准的“四对八触点”SIM卡外,还有一种同样很常见“三对六触点”的SIM卡~~&之所以会出现“三对六触点”的SIM卡,不消说,和“四对八触点”里最后一对是无意义的空触点有关,特别是在铜价高昂的情况下,从降低制作成本的角度而言,“三对六触点”的SIM显然更具实际意义~~~&评论上图就是一组非常典型的“三对六触点”Mini-SIM卡,和标准的“四对八触点”SIM相比较,明显是少了一对触点的,如果再仔细一点观察的话,各位可以发现,在靠近Mini-SIM卡缺角的一边上(上图右边),明显的比另一边(上图左边)所预留的空间要大一点,而这“大”出来的一点,实际上就是原先一对空触点所在的位置~~&好了,下面就是对我们剪卡影响最关键的地方了,先看图再说话:&评论上面是由所提供的一张Mini-SIM卡对比图,请问各位看官,能够分辨里面那些是“四对八触点”的Mini-SIM卡,那些是“三对六触点”的Mini-SIM卡么?&这就是我必须撰写本贴的最大原由,虽然之前我们可以直接的通过金属触片的数目,分辨哪些是三对六触点,那些是四对八触点,但实际上,依据不同SIM卡生产商所设计的模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Mini-SIM卡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上面一道问题的最终答案可能会令一部分童鞋感到惊讶,事实上,除了右下角蓝色的那片Mini-SIM卡是“四对八触点”外,其余五片全部是“三对六触点”的Mini-SIM卡~!!!&是不是让人有点意外?因为一眼望过去,貌似只有红色那片Mini-SIM卡才是和其他五张大不相同的,可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分辨呢?这里我介绍一些Cafes自己总结的,通过肉眼观察来直接区分“三对六触点”和“四对八触点”SIM卡的方法:&&&&&1、从金属触片的相对位置来看,以Mini-SIM卡较长的两条边为基准,如果金属触片边沿与较长两条边的距离几乎一致的,就是“四对八触点”的Mini-SIM卡,反之,则为“三对六触点”Mini-SIM卡!&这主要是因为,最初Mini-SIM卡的大小是针对“四对八触点”而制定的,因此,“四对八触点”的金属触片在Mini-SIM卡上的位置要对称得多,而“三对六触点”的Mimi-SIM卡因为取消了其中一对金属触片,而又要保持相对位置不变,这就造成了它在缺角的一边上预留的空间比另一边要多得多~&&&&2、从金属触片的相对大小来看,真正有效的金属触片,大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所以以中心部分的金属触片宽度为基准,低于这个宽度或者高于这个宽度的,都是装饰性的无效金属触片,那么,数一数剩下的有效金属触片就可以明确的区分是“三对六触点”还是“四对八触点”了~&&&&3、从金属触片的中心对称性来看,因为“四对八触点”刚好是个完整的对称图形,因此,以Mini-SIM卡较长边为参照物,平行于较长边的中心轴,应该刚好和第二对金属触片的底边重合,也就是划分该处中心轴的是一条接合线,而“三对六触点”相对于Mini-SIM卡较长边的中心轴,却正好是其中的一对金属触片,因此,如果划分中心轴的是一对金属触片而不是他们的底边接合线,那么这就是“三对六触点”的SIM卡了~&....嘿~~诸位给我说得有点晕乎乎的对吧?&其实上面的表述可能是我弄得有点复杂了,不过大家知道定义这类东西,总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大家看习惯了,其实根本用不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定义,你的第一直觉就会告诉你,哪张是“四对八触点”,哪张是“三对六触点”了~~当然,这里什么“三对六触点”和“四对八触点”只是Cafes自己为了方便识别而自己杜撰的叫法,千万别当做学术名称让人笑掉大牙了~~~&我们也必须再次所提供的图片,因为从上面这个图,我们也能很容易的弄明白,现在网上所谓的用“方卡”“圆卡”进行区别一说,根本就没把握住各种SIM卡之间的本质区别,譬如上图最左边的上下两片都是“圆卡”设计,而右边上下四片都是“方卡”设计,就现在看,你能说“圆卡”和“方卡”是不一样的么?&所以,在我们将Mini-SIM卡剪卡成Micro-SIM卡的过程中,关键的区别不在于“圆卡”还是“方卡”,而在于这片Mini-SIM卡是“三对六触点”还是“四对八触点”的~~!这是现在网上很多剪卡教程里最被忽视的一点~~~&最后,让我们用功能定义图来看看这两种卡在触片上的异同:&评论不得不说的是,上面的图在比例制作上,有点不严谨,因为靠上的一张Mini-SIM卡,金属触片的宽度应该要小一些,并且也要偏上一些才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和靠下的一张几乎成对称图形,不过,Cafes我懒得重新制图了,就借来用一下,主要让大家理解一下金属触片的功能定义异同就算了~~&很明显,这回大家应该能够分辨,靠上的一张是“三对六触点”的Mini-SIM卡,而靠下的一张是“四对八触点”的Mini-SIM卡了~~~~而图中那些没有任何定义的触片,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装饰性的东西不予理会~~&其实我们说了半天,以上不过都是些教大家如何区分市面上各种Mini-SIM卡的理论性知识,还没开始涉及剪卡的具体操作,但是,当我们能够很清晰的分辨不同种类的SIM卡后,下面相对应的剪卡操作,反而变得简单得多,毕竟网上已经有太多同类的文章,Cafes这里不过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分类总结而已~~~&记得在我前一个帖子中,曾不断有朋友PM我,问Cafe为何不制作一个可供打印的模板出来,好方便各位进行剪卡操作~~~其实,一来,Cafes我真的没制作类似的打印模板经验,担心尺寸上掌握得不好,打印出来反而弄巧成拙~~~~二来,Cafes我个人是建议各位,不要使用规范化的模板来进行剪卡操作,而要根据自己Mini-SIM卡的实际情况进行剪卡~~~这也是我为何一在那篇文章中,一直强调要注意中心对称的原因~~&特别是非透明的标签模板,很容易因为被非透明的标签模板遮盖了SIM卡金属触片本身,而导致剪卡时出现偏离~&既然这次主要讲解剪卡操作,那么我就不妨说详细一点了,各位看官拿起da0具尺子和笔,一起来吧~~&首先,我们先看看之前网上公布的AT&T&Micro-SIM设计:&评论然后再看看下面这幅实际发行时,大部分厂商均采用的&Micro-SIM卡的设计:&评论
各位看出什么没?&显然,实际发行时,Micro-SIM卡的设计比原先网上所流传的那个设计还要精简得多,这也是为何有的兄弟一看到Micor-SIM的实卡,就发出感叹,认为Micro-SIM卡的金属触片实在太小,完全和普通的Mini-SIM卡大不相同,甚至担忧剪卡是否安全的缘由~~&一文里那些关于安全性的观点了,我这里主要是想借这两幅图告诉各位,其实最接近真实发行的Micro-SIM卡的,正是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标准“三对六触点”Mini-SIM卡~!&也就是说,如果是一张非常标准的“三对六触点”Mini-SIM卡(特指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性触片的那种),我们几乎不需要任何教程,直接参照上面的图示,就可以完美的修剪出一张Micro-SIM卡~~~~&遗憾的是,那种非常标准的,毫无多余修饰性触片的“三对六触点”Mini-SIM卡,在实际发行中数量非常的少,具体原因Cafes暂时还不明白,但面对占绝大多数的非标准“三对六触点”Mini-SIM卡,或者是“四对八触点”的Mini-SIM卡,我们应该如何剪卡呢?&各位别急,在开始这个内容前,我们不妨再来看一张Vodafone发行的Micro-SIM卡:&很明显的,上面是一张符合“四对八触点”标准的Micro-SIM卡,可以看出,现今Micro-SIM的设计,已经是SIM卡小型化设计的极限,如果不改变金属触片的大小,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定义的“四对八触点”的SIM卡,其金属触片已经可以布满整个Micro-SIM卡的表面~~&所以,我要这里重申一个观点:虽然对于“四对八触点”的Mini-SIM卡来说,剪掉空定义的一对触片并不影响功能,而且基于SIM卡在设计上的容错度,即便对“三对六触点”的Mini-SIM卡其金属触片进行轻微的裁剪,对功能也是毫无影响,但实际上,最完美的Micro-SIM化裁剪,应该是对Mini-SIM卡金属触片的完整保留!(像“圆卡”那种装饰性触片保留过多的SIM算是个例外)&不信,各位不妨用尺子量度一下自己手上的Mini-SIM,看看上面的金属触片是否完全没超出Micro-SIM所定义的15*12mm的外观尺寸~~~&这也就是说,虽然网上很多朋友剪卡时剪掉部分的金属触片,并不会影响SIM卡的功能,但实际上这并非是一次完美的裁剪~&咳咳......虽然上面这话对部分未入手iPhone&4或者iPad&3G,就已经“剪卡待机”的兄弟来说,有点残忍,不过事实确实如此~&那么,完美而理想的Micro-SIM化裁剪是怎样的呢?&欲善其工先利其器,先说说我们要准备的工具:&da0具:剪da0、美工da0均可(推荐美工da0,刻出来之后,原卡可以作为Micro-SIM和Mini-SIM的转换模板)&笔:能擦除痕迹的笔即可,推荐铅笔&尺:透明的尺子一把&修饰工具:主要指打磨工具,譬如砂纸等&工具齐备后,按以下操作进行~:&第一步:正确的区分你手中的Mini-SIM卡的类型!&关于这部分,我们之前已经花费了相当多的篇幅,去介绍相关的区分技巧了,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但特别需要提醒各位注意的是,“三对六触点”或“四对八触点”区分的正确与否,其实只是影响了接下来剪卡操作的“完美性”,而并非对剪卡后的功能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正如我之前撰文所写的那样,剪卡几乎是不存在风险的,只要你不把置于SIM卡金属触片中心的逻辑电路给剪坏,或者是严重的影响了剪卡后的SIM卡对称性,都不会影响剪卡后SIM卡的功能,这个提醒,是希望各位放下心理负担,不要给自己无谓的压力~~&第二步:我们要正确的确定Mini-SIM卡金属触片的中心点!&这部分没什么难度,用尺子丈量一下就可以了~~当然,“三对六触点”和“四对八触点”的中心点位置会存在差异,我们结合上面提到的“三对六触点”和“四对八触点”的知识,还可以确认一些“关键部分”,即哪些部分是可以剪的,哪些部分是不能剪,譬如,对于“三对六触点”类型的SIM卡来说,在三对六触点以外的金属触片都属于装饰性的,是多余的;而对于“四对八触点”类型的SIM卡来说,最靠近缺角最长边的那一对触片,就是空定义的触片,最终是可以被剪掉的,注意,以上这些都是作为参考,以便后期操作时自己心里有底,实际上,最理想化的情况应该是一点金属触片都不需要修剪掉~!&
第三步:正确的确认Micro-SIM卡的四条边!&注意,这步是“三对六触点”和“四对八触点”SIM卡在剪卡过程中的关键性差异,也是现在网上很多剪卡教程所忽略的地方,对此,我们需要更为精确和耐心的操作,我特意将以下关键部分标红:[/b]&对“三对六触点”的Mini-SIM卡而言,中心点离四条边的数据分别是7mm、7mm、5mm、8mm(具体见下图~)&而“四对八触点”的Mini-SIM卡,中心点离四条边的数据相当的平均,接近:6mm、7mm、6mm、8mm(如下图)&&这部分操作一定要仔细的进行,我们可以先以上一步确定的中心点为中点,画一个十字,以此来建立参考轴,然后通过多点丈量的方式建立准确的边线,成一矩形,基本上,这个操作下来,你应该会发现,“三对六触点”的SIM卡,其金属触片会有两条边几乎和Micro-SIM卡的最长的两条边重合,而“四对八触点”的SIM卡,则金属触片有三条边都几乎和Micro-SIM卡的三边重合~!至此,整个Micro-SIM卡开始初具稚型了。&&&第四步:参照原Mini-SIM卡的缺角位置,在已构画的矩形Micro-SIM边线上把缺角标示出来!&这个部分要求并不严格,并且,对于部分金属触片为方形的Mini-SIM卡,可能会裁割到一点点的金属触片,但这无关要紧,这里我给的一个参考数据是,被划掉的缺角本身,是一个边长为3mm的等边三角型~~大致接近这个值即可~~&第五步:用da0具按已描画好的边线,完整的裁割出来~!&这步也没太多需要解释的,各位喜欢用剪da0或者美工da0都没问题,但个人推荐用美工da0来裁割,因为这样的话,裁割的余料,正好可以作为Micro-SIM转Mini-SIM的塑料模板,随后加个透明不干胶就可以随时在“Micro-SIM卡”和“Mini-SIM卡”之间自由转换了~&最后一步:对边沿部分做修饰性处理!&这步纯粹是应对那些完美主义者而设立的,实际上,上面四步过后,获得的“准Micro-SIM卡”已经可以正常使用,但裁切之后的边线可能会留存一点毛边,因此,对完美主义者而言,我们可以花一点时间,用200或400号砂纸对切边做进一步的打磨,但记得不要磨过火了,只要打磨毛边即可,不要磨损主体。&基本上,按上面的操作做下来的话,你应该可以得到一个近乎“完美”的“仿Micro-SIM卡”了!&这样的Micro-SIM卡,绝对不会比正规发行的Micro-SIM卡差,而且,几乎不花一分钱(但是要花时间)~~&可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剪卡操作,我需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讲述它呢?我们不妨借用一下现在网上各位朋友进行剪卡后的图片加以说明,由于这些图片均属有版权的图片,因此在这里先向各位图片的主人道歉,如果有任何影响请联系我删除该图片:&案例一:&上面是网上腾讯数码的一篇剪卡教程中,已完工的两张Micro-SIM剪卡(左边两张)和原装Micro-SIM卡的对比图~&各位留意了,最左边的一张,是“三对六触点”的SIM卡剪卡而成的,这个严格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虽然剪掉了一点点的金属触片,但属于装饰性的,因此无大碍,但位于中间那张就有问题了,各位看官应该看得出来,中间这张是“四对八触点”的SIM卡剪卡而成的,但腾讯数码在剪卡中,倾向于牺牲图中位于上面的那对金属触片,却完整的保留了下面靠近缺角那对,而且还预留了一点空间,而实际上,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基于SIM卡本身的容错性,这张卡并不能说报废了,剪成这样一样不影响功能(所以我说剪卡无风险就是这样了),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其实靠近缺角那对金属触片,根本就是属于“四对八触点”里空定义的那对金属触片,完整保留这对,却牺牲了真正起作用的另一边那对金属触片,这又是何来由呢?&这里就是我举案例进行说明的重点了~~&各位还记得我之前让大家看的,Vodafone发行的那张,符合“四对八触点”标准的Micro-SIM卡了吧?我那时候特别提到过,如果是“四对八触点”的Micro-SIM卡,实际上金属触片是填满整个Micro-SIM卡塑封的空间的~!注意这点,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人,脑子里一直留着“三对六触点”标准的Micro-SIM的金属触片空间分布结构,下意识里,总是要在缺口位置预留一段空间出来,以为这才是正确的,但实际上,那是不懂得“三对六触点”和“四对八触点”的区别,生搬硬套才犯下的错误,我想,看完本贴以后,童鞋们应该知道了,对于“四对八触点”结构的SIM卡,剪卡时完全不必在长边上预留太多空间,要把空间几乎填满,只在边上预留极小的边沿空间(不大于1mm),这才符合真正的“四对八触点”Micro-SIM卡的标准~~&案例二:&这又是一例“四对八触点”Mini-SIM卡,剪卡成Micro-SIM的例子,相对于腾讯数码,这个例子里的情况要好得多,起码,没有完全影响到真正有效的金属触片,因为最底部还有一段极小的装饰性触片,这个案例里,剪掉的只是这个部分而已~~~&但必须指出的是,从完工后Micro-SIM卡看来(右下角那张),图中卡片顶部缺角那条边,预留的空间还是太多了,估计和案例一里下意识所导致的问题是一样的,对比真实的Micro-SIM卡,如果作者能够完整的保留整个Mini-SIM卡的金属触片部分不做裁剪,仅在缺角长边上预留极少的一点空位,相信制作出来的Micro-SIM卡会更为严谨也更为完美~!&案例三:&这个案例里,作者正是利用现在市售的标签模板来进行剪卡操作的(卡有点旧哈),明显,这是一个“三对六触点”的SIM卡,就图上看,其实这个剪卡算是做得不错的,特别是底部的触片保留相当充分,顶部的预留空间也算符合Micro-SIM的标准~~&唯一可惜的是,从左右预留的空间上看来,整个金属触片是略微向左偏过了一点点,以至于看上去,左右几乎是对称的,而实际上,标准的Micro-SIM卡,缺角一边(无论是长边还是短边)预留的空间都要比正对的另一边要多~~&但由于SIM卡对左右的容错度要比上下的容错度还要高,因此,这个问题在使用中则完全不是问题了~~过分苛求,仅仅是完美主义者的一种癖好而已~~案例四:之前的案例貌似没有特别完美的剪卡,这最后一个案例就介绍一个经典而且完美的剪卡效果给大家~~留意上图,虽然这个案例里,作者是使用了较为专业的剪卡器材,不过这不是重点,因为你用剪da0或者美工da0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整个Mini-SIM卡裁切成Micro-SIM卡的定位观,注意了,我之所以认为这个案例经典,是因为其原本的Mini-SIM卡,正是我前面提到过的“装饰性触片保留过多”的那种类型的卡,或者,也有人称之为“圆卡”,细心的童鞋应该已经发现了,这是一张“三对六触点”的Mini-SIM卡,但有趣的是,这片卡上下多余的装饰性触片,居然和真正有效的三对触片宽度几乎一致,而且,整个金属触片在Mini-SIM卡所占的面积也要比其他卡多一些,触片整体位置也显得比较偏下~~这种设计是比较特殊的,要真的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要完整保留所有的金属触片的话,势必导致裁剪出来的Micro-SIM卡的金属触片整体偏上,也就是偏离正确的中心点~~~但这位作者,并没有被这些假象所迷惑,各位看其裁切出来的Micro-SIM卡,基本上说,除了最右边那幅图中右边位置稍微预留的空间少一点点外(其实现在这样也没什么影响的),基本上是完美的~!特别是对其中小部分金属触片的裁切很到位,预留的空间适合,并没有盲目的完整保留多余触片,也没有一da0切的把所有的多余触片都切除,而是保留了一点点的适当空间作为边沿预留,非常的工整~~~可以媲美真正的Micro-SIM卡了~&&好了,案例分析,就到这里要结束,我想大家基本上已经对剪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总结一下,完美Micro-SIM卡的裁切技巧是:&1、“四对八触点”的SIM卡剪卡应该几乎布满整个Micro-SIM卡表面、“三对六触点”的SIM卡剪卡,应该在缺角边上预留多一点空间。&2、可以粗略的认为,无论那种SIM卡,靠向缺角的两条边,预留的空间总是略微比正对的另外两条边要多一点点(实际上“四对八触点”的SIM卡,和最两条边的距离是一样的)。&3、正常来说,无论那种SIM卡,剪卡成Micro-SIM卡时都应该完全无损原先的金属触片部分,只有极个别装饰性触片预留过大的SIM卡除外。&4、为了支撑Micro-SIM卡装入SIM卡槽/套中,缺角正对的两条边,应该都会预留一个1mm以下的边沿空间,这部分空间应该尽可能不出现具有功能定义的金属触片~~&符合以上条件的话,这个Micro-SIM剪卡操作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这里,我特别要谈一下最后的第4点,这点我在前面并没有述及,就是为了在末尾再来谈一下:&之前看过很多朋友的剪卡,发现经常有人把有功能定义的金属触片,保留在最边沿的部分上(完全贴着边沿),特别是像上面案例一和案例二这样子,其实这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而且,我们仔细看看原装的Micro-SIM卡也能发现,无论是Micro-SIM的那一条边上,它都会预留出一点点的边沿空间(虽然很小),作为放入SIM卡槽或卡套时支撑芯片的支架,如果我们把带有功能定义的部分放在这条边上,甚至过于接近这条边,对于iPhone&4这类采用金属卡套的机子,很有可能会让金属卡套把SIM卡的一对功能定义触片连通,而这个联通的一对触片,一般正是电源和接地的一对~~&虽然,在SIM设计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类似的问题,因此逻辑电路并不会因为一时的连通而受损,但如果长期联通,并且又是使用iPhone&4这种全金属边框的机子,外界环境很有可能通过金属边框和SIM卡的金属触片发生间接接触,长此以往,难保不发生什么意外(譬如烧卡一类),因此,如果可能的话,这类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在剪卡时,如果遇到Mini-SIM卡金属触片底部本身就带有装饰性金属触片的,我们不妨把这部分保留下来,因为大部分装饰性的金属触片本身与内部逻辑电路间根本没有连通,因此可以将其视作封塑的一部分;如果不带装饰性金属触片的,也不妨刻意的保留一点边框(不到1mm就够了),这样,既可以为我们免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能很好的符合标准Micro-SIM卡的技术要求~~~~&至于之前有朋友说,iPhone&4的信号问题,也有一部分是由Micro-SIM卡直接接触金属卡套这类问题引起的,虽然说不出什么道理,但我们避免一下,也总不会是件坏事~&好了,文章到这里总算是告一段落了~~&希望本文可以为大家提供一条完美的裁卡指引,由于撰写仓促,甚多不足,我接下来会在一楼位置做修正和补完工作,谢谢大家的支持~~&能坚持看完本文的都是好样的~~哈哈~!不过这类长贴撰写费时,而且看得人也痛苦,Cafes希望短时间内不要再发这类长贴了~~~这应该是各位眼睛的福气,脑袋瓜也能透透气,哈~~~~&罗嗦完毕,剩下的时间就等看世界杯半决赛了~~!&P.S.p.s.~顺便布置一道家庭作业,看看各位看官看完本贴后火眼金睛的能力:&请问下图中,那些是属于“三对六触点”的Mini-SIM卡,那些属于“四对八触点”的Mini-SIM卡呢?答案就不作公布了,大家玩玩就好了~~&[/font][/color]
http://i.WoTuLa.com/wp.png
应该与时俱进~把标题改为&&教你给iPad2做Micro-SIM卡&&&
看到晕晕了、、、
这么详细,看得头痛!
紛亂人世間,除了你,一切繁華都是背景...
這場戲用生命演下去,付出的難得有這番約定,這段情只對你和我有意義!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logo//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其他登录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剪刀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