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总是骂孩子说孩子要努力,却没看到孩子一点努力都是努力,孩子差了还要否定孩子,还说过孩子好高骛远

你对生活的焦虑,其实都是父母给的 - 壹心理
你对生活的焦虑,其实都是父母给的
发表于 07:33:44
原题:父母,别把焦虑转移给孩子
文:武志红(微信公众号:wzhxlx)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爸爸是个工程师,他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他一看我就拉下脸来,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他才高兴,才会夸我奖励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迄今为止,我收到了数千封中学生的信,很多孩子提到了父母的压力,上面几段话是他们信中最平常不过的片断了,还有多封信提到这样的话:“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对此,广州某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解释说,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就她看来,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家长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徐浩渊博士说:“最常见的是,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他们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
“请举一个例子,好吗?”我问道。
听到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话,50多岁的徐博士突然哽咽起来,她忍着泪花讲了一个“每次必然让她流泪的真实故事”:
小学生小刚(化名,下同)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回忆到这里,徐博士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她说,小刚那么爱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小刚的心理机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爱的父母得到。他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说:“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逼儿子成“少白头”
董太太的女儿蓉蓉上高二了,现在什么家务活都不干。这倒不是董太太刻意惯出来的。一开始,董太太还要求蓉蓉做点家务,但蓉蓉只要一拖,做妈妈的就会忍不住自己动手了。譬如,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在家里,如果不去洗,董太太会觉得心烦意乱。只有洗了,心里才会痛快一点。表面的原因是,这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这样做给女儿节省了时间去学习。
尽一切可能节省女儿时间让她去学习,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她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
所以,她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这种心理转嫁机制在妈妈的身上比较常见。不过,董太太的做法是很普通的,有一些妈妈的做法就到了一种极致。
譬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一篇名为《如此“培优”令人心疼》的文章讲到了一种怪现象:在武汉,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除了工作外,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的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这篇文章是一个爸爸写的,他写道:
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有过过周末。6年来,妻子把他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时走,晚上11时休息。经常晚上八九时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得正香,手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
儿子五年级时长出几根白发,当时我没在意。上初中后,儿子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看起来像个小老头……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带儿子看了好多医院,看了西医又看中医,医生的结论是孩子精神压力过大。按医嘱买回核桃、黑芝麻给儿子吃,可儿子的白发仍不见少。
每天早上6时,妻子准时叫儿子起床复习功课。即便上厕所、吃早餐时,妻子也要让儿子多背几个单词。儿子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时30分放学。妻子在校门口直接将儿子从汉阳接到武昌,赶6时的“培优班”。公共汽车上,妻子一手端饭,一手拿水。儿子在车上解决完晚餐后就上“培优班”了。晚上9时下课回家,儿子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并且,这样的妈妈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徐博士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前面的转嫁方式中,父母一方停止成长,而将“提高竞争能力”的压力完全转嫁给孩子。但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并没停止成长,但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著名教育家徐国静说,她发现工人妈妈们对孩子的发展很满足,她们说,我儿子学习不错,要考大学;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但她有梦想,将来一定有出息。但“知识妈妈”们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
这是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理想自我”总比“现实自我”高一层,工人妈妈的“理想自我”可能是成为知识分子,孩子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行了。但“知识妈妈”的理想自我更高一层,孩子必须达到这个水平她们才心满意足。但在很多方面,工人家庭和知识家庭的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知识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工人家庭有优势,但却承受了父母更高的压力。
一个妈妈诉苦说,自己听了很多讲座,看了许多教育书籍,希望女儿能学习绘画、英语、舞蹈和音乐,所以专门在少年宫附近买了房子。尽管这套房子格局不好,又很贵。但上中学以后,她发现女儿成绩变差了,她的“全方位”设计落空了,而且女儿变得特别不听话。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会换来这个结果?这位妈妈陷入痛苦之中。
徐国静认为,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转嫁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徐浩渊博士也说,一些高知家庭的父母压力是极其沉重的,她知道有两个家庭,父母都是教育学教授,孩子却自杀了。
其中一家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教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路线,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路线去发展。孩子小时候还不错,但年龄越大问题越多。第一次高考时,没考上重点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年参加了复考。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因为担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他跳楼自杀了。令人痛惜的是,成绩公布后,他的分数超出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徐博士说,这个孩子的父母,作为教育学教授,显然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这样的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结果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的嘲笑和否定。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作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是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按照这个理论,这两个教育学教授,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孩子成了他们教育学理论的实验对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但这两个教育学教授,和那些“全陪妈妈”一样,他们都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转嫁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小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并且告诉徐博士:“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爱得不得了。打他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但是爱的结果呢?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他还对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消受不了父亲的“爱”。
但是,这真的是爱吗?徐博士说,是,但又不是。在意识上,小龙的父亲是为了爱,但在潜意识上,通过打孩子,做父亲的可以宣泄自己在其他地方郁积的负性情绪。
她说,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譬如,小龙的父亲还做过这样一件事:小龙闹着要买一双昂贵的耐克鞋,这要花掉爸爸半个月的收入,但小龙的父亲咬咬牙还是买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脚上穿着一双耐克鞋,如果自己的儿子没有,比不上人家,多丢面子啊?让儿子穿上名鞋,看似满足的是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满足的是做父亲的虚荣心。
一些家长,当对孩子的暴力起不到效果时,会将暴力转向自己,做一些自残的极端事情。“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上讲到一个事情:重庆一位“望女成凤”的张先生,为给“屡教不改”的女儿一点“颜色”看,竟用菜刀剁下自己的左手小指。看到父亲的鲜血,女儿才慌了手脚,跪在地上使劲打自己的耳光,向父亲认错。这位45岁的父亲说:“女儿从小娇生惯养,虽然已经16岁了,但是她的心理年龄可能也不过12岁,打实在不起作用,我只能这样做。”父母的转嫁为什么容易成功?
在采访中,徐博士几次感叹说:“为什么家长们的忘性这么大?他们难道彻底忘了自己童年时的愿望、感受?他们难道忘了被父母控制一切的郁闷和痛苦?为什么他们现在做了父母,给孩子的压力更大?”
她分析说,这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人原因。做父母的在转嫁焦虑,他们担心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担心被社会淘汰,但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于是将成长的压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 第二,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确缺乏保障,这严重加大了父母的焦虑。
在一个论坛上,处处可以见到第二种原因。一位母亲说,不逼不行啊,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将来出人头地,只有“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两个原因总是综合在一起的,一位妈妈说,他们两口子都是下岗职工,但仍然咬紧牙关送孩子培优。从孩子二年级起,就送他上培优班:语、数、外、武术、美术、音乐,总共有十来个,前后花了2万多元,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份像样的工作,不会面临下岗。
以前,我们是大锅饭,不讲竞争。现在,我们是比西方社会还讲竞争,而且升学似乎成了唯一的竞争路线,绝大多数家庭都将希望寄托在这条路线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最初,只有高考压力大。后来,中考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一些地方中考的难度已超过高考。慢慢地,压力渗透到小学、幼儿园,甚至产前,已经是“竞争从娃娃抓起”。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
徐博士在几十所中学做过演讲,每次到最后,她都会问孩子们一句:“你们最希望谁听我讲课?”孩子们每次都几乎一致地回答“爸爸!”“妈妈!”
教师和父母同为应试教育的两个直接与孩子们打交道的链条,但为什么孩子们几乎只希望父母去听听心理学家讲教育?
徐博士说,因为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核心是学习。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家长们认为,爱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而孩子们知道,成绩与爱是画上等号的。
在记者收到的信件中,许多中学生都提到,“我只有取得好成绩,父母才会夸我。”“只有我学习好,父母才会给我好脸色。”孩子们是将学习与爱之间画上了等号,他们知道,只有学习好,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不仅如此,孩子们也疼爱父母。像文中最初提到的自杀的小学生,他是多么的爱爸爸妈妈。徐博士说,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他们的生存,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着父母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一名男大学生,在徐博士网站上发帖子说,他现在“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如果去做了,不但父母不高兴,我也不会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徐博士的网上咨询中,他说出了这源自上中学时的一件事情。当时,他想去爬泰山旁边的一座荒山,但父母激烈反对,他做了长时间的工作,父母最后同意了。他爬山玩得非常快乐,也毫发无损地回到家里。但回来后,他发现,父母仍然不高兴,一句关心的话都不问。从此以后,他发誓再也不做让父母不高兴的事,譬如他本来不愿意上这所大学,但这是父母的意愿,为了让父母高兴,他就来了。孩子的学习乐趣被“转嫁”
用转嫁压力的方式,父母们控制住了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如愿以偿了,但是,徐博士说,这会引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一,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一名高三班主任说,她的毕业班的学生说,他们在大学中最怕的就是妈妈的唠叨。并且,孩子们承受的不只是双倍或三倍的压力。因为,父母们不是当事人,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向孩子施加压力时容易失去控制。像那位“全陪妈妈”,她在施加压力时已经失控了。第二,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徐博士说,在父母“严密监视”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缺乏心理疆界的概念,成人后要么容易依赖别人,要么容易去控制别人,父母不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他们也学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个人空间。第三,令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小时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就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别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徐博士说,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他会享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这成了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最大动机。但被外在评价系统控制的孩子,“天生爱学习的动机”被“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动机”所取代,他们的学习会过于在乎别人的赞誉,过于在乎考试成绩,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局面,对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长也不舒服。因为孩子不容易心存感激,很多家长觉得很伤心,抱怨孩子不感激。怎么改变这种“双输”局面呢?徐博士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一、给孩子空间。
徐博士说,她特别不爱听孩子们说“我是个孝顺的孩子”。什么是孝顺呢?一方面,孝顺意味着尊重父母。但很多情况下,孝顺的意思是“什么都听父母的”。
但父母的意见就很对,很成熟吗?徐博士不这么认为。她说,其实,父母怄起气来常和孩子一样,缺乏理性,总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要求,但他们“要么提的要求根本不合理,不合时代。要么就常常只是为了捍卫父母的权威。”
徐博士说,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二、自我成长。
徐博士说,很多父母其实在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在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太远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强烈的叛逆心,因为他会发现,父母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并且,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一个做了多年学生心理咨询的心理老师说,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除非父母们先做改变。他还断言,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
徐博士说,家长们应该明白,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三、进化爱的方式。
徐博士说,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最后,徐博士再次强调,她希望父母们在着急的时候反省一下:
“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心理需求?到底是谁在焦虑?”——THE END——
本文摘自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图片来源:http://www.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
我愿以丰富的阅历、开放的自我和一颗敏感灵动的心,怀着谦卑的尊重与敬畏去悉心感受、陪伴你们寻回自我。
600.00元/50分钟
中国式教育和中国式父母
婚恋专栏·壹心理为什么有些父母喜欢用语言伤害孩子?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49,915分享邀请回答2.2K10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9K2,0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育儿 | 当老师对你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认真学”家长一定要警醒!
作为家长,你是否听过老师对孩子这样的评价: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认真学。可能无论是家长和孩子,听到这句评语都会有点小开心,起码证明孩子是聪明的,有潜力的。确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天质聪颖但不求甚解”似乎成为了家长的宽心丸。但现在要告诉你一个现实,老师说这一句话的时候其实是有弦外之音的。
聪明不是孩子成绩好的最关键因素,最关键因素却是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意志等。
误区一:孩子“挺聪明”,只需课上多留意,课下勤练习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天质聪颖但不求甚解”似乎成为了家长的宽心丸。
似乎成绩下降不碍事,好在孩子“挺聪明”,只要课上稍加留意,课下多加练习就能轻松赶上。实际上,当“就是不好好学”出现时,家长就应该警惕,您的孩子可能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要幻想“只要孩子聪明,随便看看书,成绩就能上升”。
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些“聪明”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习的耐力不够,连续学习的时间短;总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学习主动性差,钻研精神不够专心致志地工作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
有些孩子反应很快,自认为很聪明,上课时一听就懂,以为内容很简单,便不再专心听讲,而当老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时,他思想抛锚了,没有听到。老师不可能每次都为这些学生去重复一遍,时间一久,他就发现听不懂了,但此时为时已晚。
误区二:“不好好学”是因为孩子态度不端正,多批评教育就能多收获。
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您应该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不在乎自己的分数。孩子偏科严重、“不好好学”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根本没有学进去,不能被学习的内容所吸引,因而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遇到此类问题,不能一味批评教育,而应该引导孩子重拾对学习的兴趣。
其实家长都已经认识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但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孩子的兴趣很多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家长一定不要扼杀,而是要积极引导,并对其进行培养。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此时,大人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而应该精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家长也要要带孩子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误区三:提升孩子兴趣就得校内求老师
很多家长在家长会后偷偷溜到老师的办公室,再三嘱咐老师要在课堂上,多多留意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老师要对班上的每个孩子负责,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几乎很难改变讲授方法,迎合您的孩子的兴趣点。即便做到时时留心,也很难确保孩子的学习效果。而这种“盯梢”式的教育会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紧张,造成孩子厌学。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能做什么?
1、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焦点
父母常把学习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例如:这次考试考了几分,升学进入了哪一个学校,在班上排多少名等等,如此一来,就是教导孩子,你做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取得这些外在的肯定。这么做有个潜在的大危机,若是外在肯定不在了(名次差、分数低),那孩子自然也就缺乏学习热忱了。
如果父母亲能教导孩子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的成就感上,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了。其中的差别,在于不把孩子跟别人比,孩子只该跟自己比较,多学了一些知识,自己就有所进步,当然值得高兴。如此一来,孩子可以从获得知识当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成就。
帮助孩子跟自己做比较,体会从不知到知晓这中间自我的转变,并因此而感到自信、满足跟快乐。这么做,就会培养出热爱学习的下一代。
我的意思不是要做父母亲的你,对学校的排名完全视而不见,我真正的意思是,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孩子才能乐在学习而发挥潜力,取得他真正应有的学习水平。
当孩子拿了一个65分的英语成绩单回来,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的家长,就会暴跳如雷地说:“你怎么考的这么烂?你丢我们家的脸!你怎么学习这么不认真?”
请家长们想一想,谁喜欢听这样的负面评价,这只会让孩子下次更视考试为畏途。而把焦点放在学习成就感上的父母亲,就会这么说:“这次你考了65分,表示大概还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你不知道的,爸妈和你一起坐下来,看看这三分之一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帮助你把不懂的地方搞懂。”这么一来,孩子就会持续热爱学习,继续努力了。
2、培养孩子的学习弹性
要让孩子永保学习的热忱,除了先让孩子真心喜欢上学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就是“学习弹性”。
所谓的“学习弹性”指的是,一个人处理压力、面对挫折与接受挑战的能力。具有学习弹性的孩子,能有效地处理学习挫折、不良成绩、负面评价以及学习压力。
学习弹性的培养,首先应着重在孩子看待挫折的眼光。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觉得似乎怎么念也念不通的时候,父母亲应该帮助他学会压力纾解的技巧,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乐观正面的归因。
举个例子来做清楚的说明吧!
若孩子说:“我很笨”,正面归因的父母会说:“不是的,你只是这一次没考好。”
(1)孩子说:“我永远都学不会。”
正面归因的爸妈该说:“这次考试内容你还没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再一起想想!”
(2)孩子说:“别的小孩都比我好!”
正面归因的爸妈该说:“今天你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我们再一起复习一次,下次早一点开始准备考试好不好?”
许多聪明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尚可,到了中学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很多,而有时候家长错误的夸赞方式更是引导了孩子步入错误的行列中。夸努力不夸聪明,夸过程不夸结果,才是家长对待聪明孩子的办法。骄兵必败,成功的往往是最后那个始终努力奔跑的孩子!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小白爱读书-ID:xiaobaizaidushu”,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导读:五年前,俞敏洪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12财年获奖人员集团领导见面会上,面对新东方的优秀员工以及优秀管理者们,发表了“一个优秀的人的标志和特点”的讲话,分享了他关于做人做事的心得。时隔五年,这篇讲话你依然认同吗?来测试一下,距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你还差几步?
一个优秀的人的8条标志和特点,你具备几条?
演讲 |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讲话总要有个主题,因为今天在座的都是优秀的人,所以我的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人的标志和特点”。大家把我讲的这个内容跟你自己去对照一下,看看我们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成长得更快。
因为你们毕竟都还很年轻,当然我们这儿也有年龄稍微大一点儿的。但是,我相信一个人的成长,即使到了80岁,只要你还活着,依然是可以继续下去的。
我相信获得优秀代表的称号不是你们的目的,它只是你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点、一个小小的荣誉。在这个荣誉之上,我们还要使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学识不断地长进。
当然,首先我想说的是人无完人。我一直在向优秀的人靠近,我这辈子一直在追随优秀的人的脚步。从进入北大开始,我的很多同学就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
到我大学毕业以后,很多北大的老师也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否则我不会从一个给五十人的课堂上课,只剩下三个学生的人,而最后成为北大的优秀老师。创立新东方以后,我不断地向新东方的各种人学习,不管年轻的、年老的,对我来说没有区别,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身上有没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
我可以从这个人身上学这个东西,从那个人身上学那个东西。现在我在中国和世界更大的范围内跟很多着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思想家打交道的时候,跟很多成功人士打交道的时候,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优秀的东西。
你不可能看到你身边的人完美到你发现他身上一点儿缺点都没有,如果在我身边工作,你会发现我身上有很多缺点,而且有些缺点还挺顽固的。优秀是挺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要素,看看在我们的生命中优秀的人是怎么样的。
我总结了一下,一个优秀的人的标志和特点大概有八条:
第一条:一个优秀的人对生命会无比热爱
他会很高兴地每天等待着太阳出来,没有太阳的时候,也会很高兴地等待着下雨天的到来,在月亮阴晴圆缺的时候,总是等待着月夜那一刻的美丽……这些都是对生命热爱的标志。一个对生命热爱的人首先是爱自己,要有自信,当然不是狂妄。
还要兼顾到别人,喜欢交朋友。一个对生命热爱的人喜欢交朋友,一个天天闷在家里的人、心理阴暗的人是不太敢去交朋友的,因为他既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当然,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对生命热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是我原来讲课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三热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三热爱”是优秀的第一个标志,我们在座的人都可以检讨一下自己,不管生命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你依然对生命保持着热情吗?不管被多少人打击,不管你被多少人欺骗,你依然对生命保持着热情吗?实际上,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优秀的标志。
我有一句话,前两天我跟员工也讲过,叫做成熟是什么?也就是说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和有悟性或者说智慧是什么?它是能够坦然地承受生命中所出现的一切苦难、困苦、挫折、失败,并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当然,这有点儿像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的一个概念。
你要真心地接受,对生命不再有任何抱怨,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当你对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东西不再有任何抱怨,能够坦然接受,并且想办法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去引导的时候,你就已经具有了优秀的人的第一种标志。其实,这第一条就已经非常难以做到了。
第二条:有一份喜欢并愿意专注投入的工作
在座的各位为什么能获得“优秀管理者”的称号或者是“优秀员工”、“优秀教师”的称号呢?因为你们对工作的专注,因为你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当然,对新东方的事业本身很喜欢,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志。我们听过无数的名人讲过,叫做“工作着就是幸福的”。
一个人有斗志,喜欢去挑战自己做更难的工作,挑战更重要、更能锻炼自己的岗位,其实这是一个让生命充实的标志。为什么现在的官二代或者富二代、有钱人家的子女,一般来说都没有对生命真正的幸福的感受,因为他们缺乏我们身上这种对工作感到一种幸福的那种深刻的感悟。
有一份你真正喜欢的工作,愿意把它深入下去,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同时用这份工作来获取一份收入,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我觉得我生命中两种幸福是有的:第一是我有那么一段时间非常专注于读书,读书使我的生命无比充实,到今天为止我也在读书;第二是工作,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工作的,小时候干农活我是一把好手,到大学教书我成为教书中最专注的人,我专注做新东方近二十年,一直做到今天,这就是工作。
尽管工作有的时候会很累,但是没有工作会更加难受。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工作的份量,并且一定要认真地去想,这辈子我到底干什么工作最合适。
第三条:对于得失并不是很在乎
得失是什么概念呢?得到当然是无所谓,你得到的东西你当然会开心,不管是钱、是名誉、是地位,还是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还是“优秀代表”的称号,得到比较容易接受,但失去有的时候就不一定能够坦然地接受。比如说,明年评奖的时候,领导觉得应该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评了另外一个人,虽然你工作比他还要优秀,但是要你让出来,你是不是就会很难受。
如果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事情你就会很难受,那何况更大的事情呢?人有时候会失去很多东西,如果说一个人对得失,特别是对于失去特别在乎,生命就会走弯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家已经有了几十亿、上百亿的资产,最后还要搞金融欺诈,搞数据欺骗,想要股价高一点儿,这就是得失之心太重。
所以,我常常说新东方的财务人员最好做。为什么呢?我跟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朱镕基说的四个字:不做假账。永远不允许有假数据,不允许有假账,这样大家都开心,也会觉得很安全。所以,不要因为背后有利益,不要因为背后有地位和名声,就把得失看得太重。得到是人生的赏赐,失去就坦然面对。
如果得失之心太重,就会非常麻烦,想要掌权,想要地位,想要金钱。有的时候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像一些政府官员那么有权力,能调动那么多的资源,但还要贪污,因为有了权,他还想要钱,结果这个权力又变成了贪污的最佳资源。人生任何一个岗位上,就是要饭的人都会有得失之心,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对于得失不要很在乎,这是第三条。
第四条:一定要关注别人感受,考虑别人利益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关注到别人的感受,一定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任何人不管说话还是做事情,不关注别人感受的,肯定到最后自己活动的空间会越来越窄。为什么?因为你老伤别人,别人就会防着你,别人就会想办法挤兑你,直到把你给挤兑走为止。
在新东方被辞退的人一般只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确实工作能力不够或者工作态度不好;第二种人是尽管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却被周围的人给挤兑走了。虽然你工作能力强,但是周围没有一个人说你好,你再强也没有办法。为什么?因为这个机构的文化氛围被你破坏掉了,结果只能把你给挤兑走。
所以说,有能力的人并不一定必然都是能有好结果的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要关注他人的感受,从语言上到行为上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当然,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陈向东有被我伤害的时候,周成刚有被我伤害的时候,沙云龙、汪海涛、李国富全有被我伤害的时候,这些都是新东方总裁办公会的人员,有的时候被我伤害到难受得不得了,恨不得回去以后拿把锤子来砸我。
但是,我还是尽力地努力做到对周围的人尽可能让他们有一个好的感受。我可以坚持原则,但是我坚持原则用两种方法表达出来:一种是用严厉的、不留情面的方式,我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就是用友好的语言来表达我对这个原则的坚持和不可动摇性。
牛根生说过一句话,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好,叫做“做的事情再好,你的心再好,但是你的嘴巴不好,就是你这个人不好”。因为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你把人给伤了,人家会记你一辈子。如果我骂你是头猪,你能不记我一辈子吗?
我们很多领导、管理者一不小心就会说你“这个傻什么什么”之类的,我觉得这看上去好像你跟他很亲密,但实际上你在跟他说话的时候,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意味着什么呢?人格和尊严是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新东方人必须记住的。
我们可以有岗位上的不同,我作为新东方的董事长比你的岗位要高许多职级,但是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你是人,我也是人,我们两个是平等的。所以,要以对人的态度来对待你身边所有的人,不要看到领导就溜须拍马,就低三下四;看到自己的下属,也完全没有必要颐指气使、狐假虎威,完全没有必要。
当我们自己摆正了心态,把所有人都当作是一个平等的人来看的时候,你就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做了一件大事。为什么?因为中国社会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岗位的不同导致了人格的不平等。
我们很多主管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常常收到告状信,说主管不尊重人,拉帮结派,谁给他钱、请他吃饭,他就给谁排课等,像这样的情况在新东方并不在少数。
第五条:努力地追求成就感和荣誉感
大家请记住,这个追求要符合前面那四条,否则就会变成不择手段。每个人都要有成就感和荣誉感,一个没有成就感和荣誉感的人,是不可能创造新的成就的,也不可能去创造财富。
所以,人要有上进之心,这个上进之心当然就是追求成就感和荣誉感。为什么?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基本特点就是别人承认你了,像大家现在获得了这个优秀代表的称号,说明新东方承认你,你到这儿来是有荣誉感的。
刚才大家在那儿照相的时候是有荣誉感的,到这儿来跟集团领导们一起吃饭是有荣誉感的,下午去台上领奖是有荣誉感的。大家来肯定不是冲着背后那点儿奖金来的,大部分人领回奖金就请自己的团队吃饭了,很少有人拿了奖金就放到自己的钱包里。
你请大家吃饭,大家很开心,觉得分享了共同的荣誉。实际上,你也不会在乎那点儿钱,但是你会在乎这份荣誉感。
假如说你获得了这个奖励,结果又给你拿掉了,你会难受至少两个月,会觉得很不是滋味。这背后是什么呢?是成就感和荣誉感。所以,每个人都要追求成就感和荣誉感。
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变成贪欲,如果把自己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变成了贪欲,就会出问题。比如我对我的孩子的教导也是这样的,我说要追求上进,但是不允许因为没有得到那个名次,最后自己难过、沮丧,而要下一次继续努力。
得第一名当然很好,第二、第三名也挺好,第四、第五名也不错,哪怕排名在中间也挺好,但只要有一种感觉,就是说我下次要比这个名次再高一点点,假设说我这次是第15名,下次我能不能到第13名或者12名,我觉得这就是追求上进,就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个特别重要。
我是一个追求成就感和荣誉感大于追求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到今天为止,我看重的不是新东方给我带来多少钱,也不是新东方给我带来了多少社会地位,我看重的是我因为做事情的这种成就,新东方每年为两百五十万名学生服务,新东方三万名员工中的大部分还是比较开心地在这儿工作,因此获得一份稳定收入,能够养家糊口,这是我觉得开心的事情,这就是荣誉感。
当然,这种荣誉感包括比如新东方去美国上市,我根本就不在乎上市后我能拿多少钱,但是我却很在乎新东方代表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的这样一个形象,这就是成就感和荣誉感。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对于这种东西的追求,要大于对金钱本身的追求。
第六条:每天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我们在座的都是优秀代表,我做一个统计,各位优秀代表们,你们一年读书有超过二十本的请举手。你看,连5%都不到,请把手放下。5%都不到,非常遗憾。新东方是教育培训机构,你们代表什么?我们在教育培训机构工作,面对的是要不断长进的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员工,读书是我们长进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当然读书不是惟一的途径,我们要读万卷书,我们要行万里路,我们要阅人无数,我们要名师指路,我们要个人领悟,这五大要素没一个要素可以少。但是,我们第一个要素都没有完成,别说读万卷书了,一年读二十本书难吗?相当于一个月读一本半,怎么会难呢?你在路上的时候,你坐火车、坐飞机来回的路上,一本书就读完了。
你们在路上干什么呢?逛商店买包,却不买书,网上一淘就是假的LV之类的东西,几百块钱买回来,觉得挺开心。为什么不买书呢?现在网上很多电子书,可以随时读的。再问大家另外一个问题,网易上的世界名牌大学的公开课已经放了三年了,请问我们这儿有多少人去听过网易上面的公开课,哪怕只有一门课,请举手。
这个要稍微好一点儿。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正课,耶鲁大学讲的死亡课等,你们为什么不去听呢?还有上面的文学赏析课、宗教课,都可以听。如果我有时间听,你们肯定也有时间听。你们为什么不听?有的说听不懂英语,现在中文翻译全在上面,听不懂英文,可以看中文。
为什么不去学呢?还有,我们有些人看到周围的人获得了荣誉,看到别人拿到了比自己更高的奖金,因此产生妒嫉和抱怨的心理。有没有想到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值得你去学习,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某种优点?阅人无数,阅就是阅周围的同事,了解周围的同事的每一种感觉、感受,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避开他们身上的缺点。
你看见一个不被欢迎的人,马上就要去想这个人为什么不被欢迎?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如果这个人被人欢迎,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你要去想,不断地学习。
既然大家都已经是获奖代表了,我给大家提一个要求,拿你们的钱先买二十本书。我让总裁办公会的成员来开书单好了,我开五本,陈向东开五本,周成刚开五本,沙云龙开五本,我们把二十本书的名单合起来,发到大家的邮箱里,你们今年至少读二十本书。明年来的时候,我问读了二十本书吗?希望大家都举手。
要认真学习,我现在读书大概一年是五十本左右,所以我对你们提的要求已经很低了。我肯定比你们忙,对不对?所以,大家要读书。
像沙云龙老师我估计他一年读书大概应该是一百本左右,陈向东老师也应该是至少五十本以上,因为他讲座的时候,常常会把书中的语言用照相机拍下来,给我们讲。新东方总裁办公会的成员都还不错,还有新东方的校长们,我做过调研,让读超过二十本书的举手,结果50%以上的人举手。
第七条:真诚、坦率、阳光的性格
就是说人家跟你打交道,一眼就能把你看透,当然不是说把你的隐私看透,而是跟你打交道,你绝对不会害人,一定要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一打交道,发现这个人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最后用什么方式给你“下手”,这样的人你还敢跟他打交道吗?肯定不敢。
刚才在照相的时候,阳光之下我回头看,看到大家那么美丽的笑脸,我就觉得这就是新东方要的东西。新东方的高层管理干部会议刚刚结束,我对人力资源部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设计出一套考评方案,这个考评方案就是对一个人的个性是不是具备激情、阳光、坦诚进行评测,未来要把这套评测系统用于新东方的招聘工作。
新东方的任何员工和老师如果这第一道关过不了,不管有多大的能耐,请记住了,让他走人。新东方那些带有阴暗心理的人,我们会让他离开新东方。
我们谁都不愿意跟一个多疑、阴暗、令人恐惧的人打交道,弄得大家互相防范,要不然就是背后互相说坏话,这个很麻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坦诚的、真诚的、阳光的个性,是我们新东方最重要的员工文化。
企业文化大家都知道,刚才大家已经朗诵了新东方的核心价值观,那是新东方做事的原则。
大部分人应该都参加过三个月的讨论吧?在这个核心价值观中有一句话叫做“好学精进”,结果你们讨论了三个月,连书都没读,这不就成为了口头禅吗?我最怕的是什么?新东方核心价值观,一问谁都能马上朗诵出来,但根本就不知道这里面的含义是什么,最后变成了口头禅,这就是最麻烦的事情。
第八条:请千万不要把自己太当人看
不管有多大的能耐,不管多么优秀,请千万不要把自己太当人看。就是不管你面临什么情况,要有良好的不要把自己当人看的心态,不管你是校长也好,不管你是主管也好,不管你是优秀老师还是优秀员工也好,不管你是上课老师,把学生弄得对你充满了崇拜也好,你基本上就是一个普通人。
如果到今天我这个地步,我还能保留一种把自己当作是普通人看的心态的话,你们没有理由不保留一个普通人的心态。任何一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物的人,应该说他都不具备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一条跟我上面所说的对得失不是很在乎其实是连在一起的。
得失是指物上的,不把自己当人看是对自己道德水准上的。一个不管有多少成就都不把自己太当人看的人,永远是被人喜欢的人。所以,你们想要被人喜欢,不管怎样,都不能把自己太当人看。
我未必讲得全面,因为优秀的人还有很多其他的特征。但是,这八条中间,你只要做到其中的任意两条,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这些也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我希望自己一辈子最后回头总结的时候,或者别人对我总结的时候,能够说俞敏洪还是一个不错的优秀的人,我觉得就挺好了。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管理智慧-ID:shzb2010”)
微信编辑:刘薇 况水清
觉得不错,请点赞↓↓↓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对孩子的学期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