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这个字读音是什么啊?蒙曼长恨歌有声小说说的:诗什么啊?这个字不熟悉!

蒙曼谈《中国诗词大会》:打动了国人“诗心” -中新网
蒙曼谈《中国诗词大会》:打动了国人“诗心”
日 09:21 来源:新京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从大年初二开始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昨晚迎来总决赛之夜,来自复旦附中,年仅16岁的武亦姝夺冠,彭敏获亚军。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被网友称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百人团组成行走的“诗词库”,王立群、康震、蒙曼和郦波四位专家点评精准独到,加上温婉知性的主持人董卿,满腹诗书的选手,一起为观众奉上了10集“诗词界的饕餮盛宴”。新京报记者专访点评嘉宾蒙曼,剖析了《诗词大会》受追捧的原因。
  本季在赛制上增设了“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往来之间如同打乒乓球一般。“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节目组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
  百人团是由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爱好古诗词的普通人组成,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人。而选手武亦姝更是圈粉无数,网友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而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节目组也要求几位专家点评时不能仅限于字面,需追求更深层的剖析,以达到“一加一”的状态。王立群、康震、蒙曼和郦波四位嘉宾的现场点评都很精彩。
  记者联系到北京市西城区某重点小学的语文教师罗老师,她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属于合家欢型的综艺节目,对于孩子和大人来说是一种开拓视野的方式,可以见到很多平时不常见的或者经常说错的词语。罗老师说,现在电脑化,提笔忘字是常事儿,而《诗词大会》,包括之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是培养孩子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孩子多角度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罗老师教过的孩子中,就有因为看过类似这种节目而对诗词特别感兴趣,从而去钻研诗歌的。
  (本版所用诗词为《中国诗词大会》中曾提及的。)
  【嘉宾说】
  打动了国人“诗心”
  一些典故非常有趣,这也成为观众夸赞的一点。那嘉宾是现场即兴而为还是提前有所准备呢?对此,身为点评嘉宾之一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坦言:“都有。就诗词而言,我们之前肯定是做过准备的,但就现场情况而言,有不少是准备不到的,要看选手当时的表现和答题过程中引起我们的感怀。”蒙曼说,节目中最快乐的就是跟大家一起重温这些诗词。“但有时候很遗憾,比方说觉得这句诗词大家应该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或者是选手上场后没有答出来。这时候就有一种同悲同欢的情绪了。”
  而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也在微博中表示,做嘉宾最郁闷者有二:“一是你有独到见解的诗词不在你参录的那一场,二是你有过人之解的诗词在你点评的那一场某选手题中,但选手过早躺枪下场了。总之,最有独到之处无机会与大家分享。”
  在蒙曼看来,《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们是最爱诗的民族。《诗经》和《楚辞》作为源头,唐诗宋词作为高峰,一直到当代毛主席诗词文选,中国人习惯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趣。”节目恰恰打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我们谈传统文化复兴,美才是先行,因为美才能导出善。人们需要精神上的东西,而诗和其他任何形式相比,是最属心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凌晨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学好古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划出四大重点如何学好古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划出四大重点史说史话百家号今年春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刷爆了朋友圈,也让诗词学习热起来。不少家长在新学期里都为孩子添置了古诗词书籍,有的还参加了微信社群,每天带领孩子打卡背古诗,让成长之路“有诗意也有远方”。家长的满腔热情能换来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吗?这群吃惯了汉堡、可乐等洋快餐的熊孩子,能被这些充满平仄变化、音律美感的古诗词所吸引吗?很多家长不免有些担心和疑问。为此,熊孩子家长圈特地采访了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听听她对学生学习古诗词有什么好的建议。熊孩子家长圈:您如何看待诗词大会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蒙曼:诗词真正的意义是中国语言精华中的精华,也是情感的凝练。过去诗词讲“炼字”,炼的就是里面的信念、情感、语言,包括音韵、颜色等。学生理解古诗词最重要的是产生对文字的审美能力,对情感的审美能力,这才是诗词教育核心要达到的目的。至于用什么方式达到,现在我们太容易用考试这种指挥棒来达到了。通过加一些功利性的设定,希望大家就重视起来,然后得到弘扬,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诗词大会带动语文热是好事,但我更希望它能唤起中国人中国式审美的热情,包括文字的审美热情,而不是把它作为筹码,提升诗词在考试中分量,这是舍本求末的行为。熊孩子家长圈:您觉得现在的语文学习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了吗?蒙曼:当然没有。白话文走到今天不过是一百多年的历程,之前是漫长的古典表达的时代。古典表达和现在生活本来已经形成了隔膜,我们日常用语已经不用这些了,如果不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引导的话,大家对它的隔膜可能就会更深,以后就越来越不理解古人,越来越不像中国人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希望能够加强引导,引导这方面审美。但是我们在引导中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老是谈比重,是40%文言文还是20%文言文。其实不是这个问题。引导要成体系,无论多少比例,你要表达什么,是要表达善、还是要表达美?是一个逐层递进的推介,还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引入?我不太主张在中小学课本中过多引入乐府那样的长诗,从诗词角度来讲绝句和律诗更适合年轻人来读的,而且写景抒情的诗,比更偏重说理的诗更适合中小学生来读的,而现在,中学教材选编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个问题,虽然选了不少,但我不知道体系性在哪。熊孩子家长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蒙曼:第一是编教材问题,第二是教师问题。教师对古典文化到底多少,语文教师也应该有一个终身培训、长期培训,如果教师本身对这样的审美都很匮乏的话,怎么能把这些诗词的思想情感传达得很清楚。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真实情况是,我们连诗都有准确答案了!这是很可怕的事。自古以来“诗无达诂”,“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它是在讽刺小人?还是讲青草旺盛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如果每篇诗文都设定标准答案,老师成为这个诗文标准答案的裁判,那才是真正扼杀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所以要改变我们当前的语文学习,首先是教材,然后是教师,最后才考虑学生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才比较合理。熊孩子家长圈:您认为语文究竟应该怎么学?蒙曼:每个语言背后都承载着思想,承载人们的审美情趣。现在也是一样的,语文不仅仅是承担着语言训练的功能,所有学语文、教语文、编写语文教材的都能从这个角度把握的话,承载力丰富了,人们对它的需求就会更高,如果承载得特别窄的话,大家就各取所需。诗词大会之所以受追捧就是表达方式的创新。板着脸让学生背这个那个,学生不会有兴趣,而是让大家参与进来。诗词大会就是一种唤醒力量,它没有考一个偏词、僻句,都是讲小时候耳熟能详得诗词,帮你回忆你曾经拥有过怎样的生活,曾经拥有过怎样的东西,唤醒了自然就感兴趣了。现代教育缺乏这种唤醒力,老是说教太强,唤醒力太弱。每个人都是对美充满追求的,可能这种美被蒙蔽了,但是你们把他勾起,就会重新激发热情。熊孩子家长圈:您对学生学习古诗词有何建议?蒙曼:建议孩子先从朗朗上口的诗歌入手学习。一个母亲告诉我,她让两岁多的女儿背诵李清照、纳兰词。我说这是不对的,因为小孩背这样复杂的语言本身是很困难的,而且其中复杂的情感孩子是完全比理解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背诗词最好是“清新贴近,循序渐进”,“清新贴近”是指贴近你现在的头脑和情感,“循序渐进”指小朋友背诗应先从绝句开始,五言、七言,然后五律、七律,五古、七古,然后再是长篇的,这样的过程容易把握、琢磨,容易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走。熊孩子家长圈:有的孩子在学习古诗文时也会陷入另一种困境,觉得一些生涩的句子很难记忆、背诵,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蒙曼:学习语言必须要靠记住,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记忆就是形成语感,就是形成真正的审美品位,没有哪一个事情是不经过一点点痛苦就有收获的,我们再创新,再增加可感的、有娱乐性的内容,但娱乐不是一切,年轻人培养心智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学会吃苦的过程,人生大大小小困难必须要经历很多、适应很多,如果在学习阶段任何苦都不能吃,很显然不会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所以,该记的东西要记住,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话题。嗯,与蒙曼教授交流后“熊孩子家长圈”总结归纳,给家长指导孩子学习古诗词划出了四大重点: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史说史话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用精彩的短视频,解读中国古代皇帝的历史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 蒙曼:诗心,需要被激活
 来源: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暌违一年,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主持人和嘉宾 光明图片
  传播形态好,传统文化不会曲高和寡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
  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
  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深处,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诗意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诗词大会,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讲述他们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其实,不光刘泽宇,我们所有选手身上都有诗意。这种诗意的产生是长时间在诗词之中浸润的结果,比如气定神闲的武亦姝,笑对人生的白茹云,她们站在那里,诗意就出现了。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康震:在节目中,我们看到诗词在每个人身上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他们或儒雅,或淡定,或活泼,或坚忍。节目不单是展现诗词文化,也展现诗词背后的百样人生。
  比如刘泽宇老师讲,他经常在操场上举办属于他们自己的诗词大会,如果每位选手都能这样,那就了不得了。一部古典诗词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读古典诗词,不仅能读出蕴含其中的情感,更能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
  精神追寻成为重要的文化需要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我们的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中,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民间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光明日报》( 日 05版)[责任编辑:王宏泽]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核心价值观专区
即日起-7月初
·||·|··|·|·||
光明网版权所有读蒙曼最美唐诗100首——渔翁
已有 9 次阅读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最美的7言古诗。
渔翁:不仅仅是渔翁,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意向,自由自在的意向
庄子:须发皆白的渔翁。
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
渔父本质是道家,主张天真无为。
孔子、屈原是儒家,主张入世。但是也认为渔父是圣人。道家给了传统文化另外一种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儒道互补。仕途坎坷,碰壁之后的作品。
柳宗元出生河东柳氏高门。21岁中进士,26岁登……礼部员外郎。是政治改革的核心人物,和刘禹锡一起。
改革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唐顺宗即位1年之后,退位。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寄居破屋,老母贫病而死。
儒家前进的路堵死了,道家后退的路还在。
永州10年中,写了100首,包括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最著名的山水小品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渔翁夜傍西岩宿,永州的西山,天然的港湾;
晓汲清湘燃楚竹,夜晚写到破晓,点火做饭,竹筒汲来清清的江水,收拾来竹叶、竹枝生火。
山西的郓城人
永州才发现水可以那么清,竹可以那么翠
蒙尘的眼睛、蒙尘的心灵被洗清澈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没过一会,红日喷薄而出,雾散了,炊烟散了,渔翁了?好像随着轻烟不见了。
就在这让人迷惑的一瞬间,忽然传来欸乃一生,是渔翁划桨的声音,原来是渔翁已经划船到江水,融入了青山绿水之中。
欸乃一声,好像划破清明的白天和朦胧的佛晓之间的界限
青山绿水扑面而来
欸乃两个字多神奇啊!
绿字也神奇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一点一点的染绿。而欸乃,突如其来的声音,呈现的画面,声音的冲击,色彩的冲击。
苏东坡说:此两句有奇趣!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已经划到江心的渔翁,回看天边,江流滚滚,昨天留宿的溪水岩上,江边只有几朵白云自由自在,互相追逐。
诗人看他露宿、看他生火、看他划船……作者在欣赏渔翁的生活
最后一句话:回看天际下中流,渔翁看
诗人和渔翁合一了,看滚滚江水,一起看半生坎坷,看世间的沧桑,然后放下了。
诗人本来是失意的,愤懑的,永州的山水让诗人自我反省,不再悲愤交加。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江雪:是刚贬官之后写的,感到透骨的寒冷,透骨的孤独。
柳宗元十年之间的心路历程。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本站内容均为网友分享,仅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网站不保存也不销售相关资源,对资源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诗词大会评委蒙曼:不必担心大家都去死记硬背-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诗词大会评委蒙曼:不必担心大家都去死记硬背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3:15:30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担任了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 诗词大会评委蒙曼:不必担心大家都去死记硬背文|刘爽爽(财新记者) 2017年春节期间,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频频登上热搜榜。据央视数据显示,该节目全部十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两季《诗词大会》豆瓣评分均超过8分,被网友誉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为什么诗词大会这么火? 本届诗词大会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中国人诗心不死,诗性未泯。” 此外,第二季新设置的“飞花令”环节、应景的舞美和背景音乐,也是加分项。在网易云音乐上搜索“中国诗词大会”,网友自发整理的歌单排了五页。 日,蒙曼接受了财新记者专访,对节目的热议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节目录制前,我们知道所有题目,这是确定的财新记者:比赛连录了十天,录制过程中,你每天状态怎么样? 蒙曼:跟着台上的选手,跟着节目的节奏同悲同欢。 人家表现特别好的时候,我们也特高兴。他们要是出现失误,我的心也在那儿又遗憾又吃惊。我们在电视上不都出现了各自那种表情吗。所以说只要融到这个节目里了,还是能够随这个节目起舞。 财新记者:最后决赛里,你很为陈更可惜。 蒙曼:确实是。我们之前都预测她会赢,因为她的诗词储备、答题反应都很强。 但比赛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说,一个节目要好看,必须有悬念。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人一定会怎样怎样,最后就是那样了,反倒缺乏独特魅力。 财新记者:担任现场评委前做了哪些功课? 蒙曼:在节目录制前,我们知道所有题目,这是确定的。 我觉得《诗词大会》有个非常大的优点――它找的都不是生僻的诗词。它恰恰是想要唤起,人们心中对于那些熟悉的诗词的情感。这些诗词,可能对于公众来讲有点难度,但对我们来讲,就属于那种比较常规的。所以我们在点评前,需要准备的时间不那么多。 一旦有人激活,心里的那份温暖感动又都回来了财新记者:这次《诗词大会》这么受欢迎,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蒙曼:这次节目这么火爆我也没想到,包括《中国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都很受欢迎。这说明,中国现在所说的文化复兴也好,文化自信也好,在老百姓之中是有深厚基础的。这是一切复兴最重要的民意基础。 这次诗词大会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好啊?因为大家小时候都经历过。“床前明月光”“人闲桂花落”谁没背过呢?这些可能在生活的纷纷扰扰中渐渐磨灭了,可是一旦有人激活,心里的那份温暖感动又都回来了。 汉字听写也是,小的时候我们都听写过呀。参加工作之后,可能我们都不手写了,但是一旦有人重新把它复苏,我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这个字的温度,之前生活的温度也回来了。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艺姝。 财新记者:春节前夕国务院刚刚颁布了一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蒙曼:这也很重要。所谓春风化雨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气候来讲,我们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始终存在。从这个政策出台来讲,这就好比春天的第一场及时雨。大气候有了,第一场雨飘落下来,然后就遍地开花,万物萌动生根发芽了。 不是害怕大家去背,而是害怕大家不背财新记者:有观众质疑,节目只比背诵,回头大家都死记硬背去了。你觉得呢? 蒙曼:首先根本不会出现大家所担心的这个事情。大家看完诗词大会,就真的只去背诗词了?如果是那样倒好了。 我们害怕的恰恰相反。比如大家看的时候脑门发热特别激动,然后回家赶紧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就念了第一首《感遇》,第二首就凉了放下了。 我们不是害怕大家去背,而是害怕大家不背。 如果大家都去背,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为什么呢?所有的理解,所有的运用,都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如果你想拥有一颗完善的心,但是你从来没有学习过任何完善的东西,怎么可能自动地产生这样一个东西呢? 人非生而知之者,所有好的品质、好的语言、好的风采都是习得的,也就是学来的。如果《成语大会》《诗词大会》推动大家回去没事就背成语、背诗词。这恰恰是我们乐见的,而且再乐见,恐怕也实现不了。根本不需要有反方向的担心。 财新记者:还有一种声音说,比赛的竞技性质让热爱诗词的心不纯。 蒙曼:《红楼梦》里还打比赛吧。老太太组织这帮小孙女小孙子,在这儿玩飞花令的时候,他们也有竞争。谁没说上就喝酒,那不也是比赛吗? 只不过,咱们现在用新的传媒方式,把这个比赛放在公众眼前,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了。但它不失寓教于乐的本质,我觉得作为一台节目这样呈现还是挺好的。 默认诗人都温柔敦厚是一种误解财新记者:选手张淼淼争议挺大的,你怎么评价她? 蒙曼:选手们的身份五花八门,个性也不一样。咱们就说说张淼淼。 我也风闻很多人对她的个性有点争议。实际上,我想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她是20岁的小姑娘。一个20岁的小姑娘,有一种好胜之心和显得有点激昂的斗志,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引起争议的选手张淼淼。 我前两天还跟一个朋友讲,我说,大家都觉得诗人应该是温柔敦厚的。我给你举个例子,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杜审言是唐朝初年一个重量级的诗人,他狂到什么程度呢?他任职吏部校考使,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秘书。按照唐代的考核制度,所有官员每年都要写一份相当于述职报告的“行状”,交到吏部。校考使要给这些述职报告写评语。 有一天,杜审言在放下笔后说了一句:“苏味道必死。”同僚闻言大惊,问他出了什么事。 苏味道时任天官侍郎,是吏部的二把手,相当于中组部副部长。因文采出众,时人把杜审言和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杜审言回答:“彼见吾判,且羞死。”意思是苏味道看了我写的评语这么精彩,肯定自愧弗如,羞愧而死。 景龙二年(708年),杜审言临死之前,几个同样在文坛上颇负盛名的诗友前去看望。他对朋友说:“唉,造化弄人,我也快死了,没办法了。但是话又说回来,我要是不死,你们几个也出不了头。所以对于你们来说,我死是件好事。” 您想想看,什么叫诗意?首先诗人有一颗自由的心。你要读懂诗意的人,也应该对别人有一颗温柔敦厚的心,允许别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个性。 我个人觉得,张淼淼表现出来的好胜心也好,有的时候口无遮拦也好,不失为一个年轻女孩可能拥有的个性。并不是一个什么大不了的负能量,她显得更加率性、天真、好斗一些。话又说回来,少年狂也是少年的一个特质。 财新记者:可能大家对古代才女的基本想象一般都是温柔娴静、知书达理的。 蒙曼:我是觉得,大家都想往一个方向塑造人,就是所有的女性必须温柔敦厚。可是谁规定这个世界只能有一种性格?你看唐朝女诗人的风气,我就不举例子了,大家可以脑补。诗人有一颗敏感、真诚的心。所谓读诗,读出诗人的这份敏感和厚道就够了,以什么形式表达不重要。 财新记者:听说第三季又要开始筹备了,你会参加吗? 蒙曼:如果他们继续邀请的话,我们愿意继续贡献力量。 刊于财新网文化频道。◇ 分享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 点击右上角按钮,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添加 或 查看公众账号 或 搜索财新文化。特别声明 财新文化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文化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微信号:caixinwenhu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曼说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