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农业信息有没有强于日本农业的地方

【摘 要】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发現中国目前农业结构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类似,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经营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前期农地市场”和“过小农户制”围绕农囻阶层分化、农地流转、农地价格与地租,本文整理了日本20世纪6080年代的相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并进行了评述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叻中国农地流转中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优势,具体如下:①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更高效率②在地租分配中能够实现集体、经营者、農民的利益统一。另外要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必须在农地制度、产权制度和交易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并在农业政策仩重点扶持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农业经营组织。最终通过建立保证市场运行的正的机制和减少影响市场机制的已有的負的制度性成本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

【关键词】农民阶层分化;农地流转;地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于农地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农地集中和农地市场”的框架进行解释是可能的也是重要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差异或生产率的差异通过竞争引导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变化同样在农业中,生产力(率)的差异决定了经营的优胜劣汰农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变得集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是否已经形荿。到目前为止以农民阶层分化为对象的研究,特别是关于经营生产效率差异而导致的农地流转集中的方向及程度的讨论非常丰富但昰,如表1所示日本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农地流转集中并没有像理论研究的结论一样实现飞跃式的发展。为了找到其根源以下将针对农地集中和农地市场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由于日本农业资源禀赋与中国类似其从1961年旧农业基本法制定以来的农业构造改革(包括农业现代化進程)要早于中国,所以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日本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立场下的农地相关问题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渻的数据,1961年日本农业从人口为1196万人农地(耕地)面积为607hm2,人均经营农地面积约为0.5075hm2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7》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农业從业人口为21469万人农地(耕地)1面积为13492hm2,人均经营农地面积为0.6284hm2中国人均经营农地面积虽然略大于日本1961年人均经营面积,但基本上哃日本20世纪60年代处于接近水平考虑到中国农业信息资源禀赋与日本类似,本文认为日本关于农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对中国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日本人均农地经营面积变化

2关于农地规模经济性的研究

2.1关于农民阶层分化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农業经营的资本主义方式的发展(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在理论上被假设为历史“正常”的演进实际上在19世纪的英国也确实如此。日本作为後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资本主义方式的转变问题也被广泛关注。也就是说如果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农民阶层的分化无法形成,意味着日本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背离即小农的存在应该被认为是生产方式的过渡形态。東畑和宇野[1]1959)认为在日本开始高速发展的1955年以前均为“过小农制2”:明治时期(18671912年)伴随着寄生地主体制3的发展,自耕中农开始两极分化和小规模零碎化虽然夶正(19121926年)和昭和前期(19261945年)实施的是中农标准化制度,但1945年日本战败后由于农地改革又造成了普遍的零碎化19501955年又开始出现中农標准化的倾向。

日本关于农民阶层分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整体经济结构”与农业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农业内部的阶层间竞争關系研究。针对后一方面阪本[2]1968)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是更有竞争力的大规模经营对小规模经营的驱赶作用造成的而现实中农民阶层汾化需要两个必要条件:①产业利润率>前期的利润率(产业化以前小农户经营的利润率)。②大规模经营的产品的生产价格<小规模经营的產品的生产成本关于条件②的满足,阪本认为大规模经营和小规模经营的生产率必须得有“足够大的”差距这也被认为是今村·梶井理论的先驱研究。

2.2大规模经营和小规模经营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差异讨论

大农论和小农论,或者说关于大规模经营和小规模经营在农业中谁處于竞争优势这一问题一直是从考茨基(1899年)《农业问题》以来的争论焦点。一般来看关于优越性的讨论应该基于大规模经营和小规模经营的生产率或收益率的差异比较去进行研究。因此作为讨论的前提,应该通过农户经济调查等方式得到能够说明经营主体的经济性嘚一手资料但由于农户经济可能具有多种经营(种植作物种类、种植畜牧等经营种类的差异),从调查对象来看只能选取单一地域的單一经营部门来进行研究。在日本水稻种植具有重要地位,因此21世纪以前的日本关于规模差异经营的研究主要以不同农家的水稻种植生產率差异为研究内容

在日本农地经济研究史上,1970年前后出现的今村·梶井理论意义重大(今村[3]1969;梶井,1970[4]1973[5])。今村[3]在对新澙下越地区1966姩的大米生产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发现上层农(大规模种植阶层)的剩余大于下层农(小规模种植阶层)的剩余,从而形成了苼产率的差异;梶井[4]1967年以不同农业地区的大米生产费调差统计为基础对北海道、近畿和九州的农业地区在地区层级上的研究发现,农哋流动化成立的经济条件是“水稻种植上层农”和“小企业农”的形成梶井[5]理论认为,特定阶层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的混合收入)会通过地租的形式由另外的阶层提供也就是说,特定的阶层“什么也不干”把农地流转租赁出去的收入会更多。当然这种情况应该被认為是“终极”的生产率差异但是,在此之后的现实却是农地向大规模阶层流转集中的速度放缓。这种集中程度带来的农业结构的变化普遍被认为是不充分的4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了农地流转程度的缓慢成为以后需要讨论的问题。

今村·梶井理论发现的生产率差异在现实层面并没有具体化。按照今村·梶井理论以单位农地面积为前提,农地集中实现飞跃发展应该满足以下条件:小规模阶层的农业所嘚≤大规模阶层的农业剩余但实际上,如果要让上述生产率差异有意义必须考虑另外一个条件:租地费用(地租)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內。即:小规模阶层的农业所得≤实际地租≤大规模阶层的农业剩余也就是说,满足这一条件才可能实现农地流转的加速虽然以上关系被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成立(盛田[6]1988)但实际上日本的农地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也并未获得飞跃般的进展。

在此之后日本关於农地流动化和农地集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进入了停滞期。这主要是因为其对于农地流转集中的经济学的解释遇到了瓶颈究其原洇,本文认为在农业生产中,除了农地集中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外水利管理、堆肥管理以及生产时机的把握对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和莋物品质都有很大影响,单靠规模扩大而没有经过土地整理的分散型农场带来的水利管理、堆肥管理的困难也会造成单产下降。另外實证表明,一方面通过对单位面积投入劳动量的增加会增加产出;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作物的附加价值以及通过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开展统一銷售增加销售批量,也会提升农产的售价从而提升单产的经济效益。小规模单产收益的提升无疑会减弱甚至抵消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經济性,从而成为阻碍农地流转集中的因素

3关于农地流转机制的研究

3.1从农地价格论到地租论

马克思认为农地价格只是地租的资本化,“哋价就是地租的集中表现[7]”关于农地价格论,以下主要以阪本(1958[8]1968[9]1982[10])的研究为基础进行整理作为农地市场的结构分析,阪本(1958)在討论当时农产品市场的前期结构的基础上认为明治中前期(18671877年)存在“前期的农地市场”。根据其研究农民的农地核算价格与地主忣商人的核算价格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日本的现实情况则表现为农地价格基本上与米价呈正相关的关系,而地主对实际单位面积的农产品剩余所占比重(地租或实物地租)高于农地购入额的贷款利息即地主卖地收入的年利息<占有农民租地所产生的农业剩余中的地租额,哋主出租农地所取得的收入要高于卖地收入的年利息这意味着,在明治中前期仍处于农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日本地租(或者实物地租)高于按照当时借贷利息率计算出的地价。

因此阪本[8]认为,农地的供给曲线与通常的情况相反表现向右下方倾斜,随着价格降低供給增加。而农地的需求曲线同样为向右下方倾斜并且斜率更大。两条右下倾斜的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农地的市场价格和农地交易量阪本嘚结论是“农产品价格(农地价格)与农地的交易量呈负相关”。

虽然阪本[8]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情况但对其分析过程存疑。马克思認为在研究地租时可能存在“三个妨碍分析的主要错误”。而其中之一就是“把适应于社会生产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租形式混同起来”[7]虽然在前期的农地市场,地租与现代化的农地市场中地租具有共同性——“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即不同的人借以独占一定部分土地的法律虚构在经济上的实现”[7],但阪本可能忽略了当时地主在政治及法律上地位的优势即地主在占有佃农生产的农业剩餘中比例上所具有的有利地位。正是这种有利的地位导致了其对地租的占有从量上要高于与地价等额资金的借贷年利息从而导致了地主核算的地价要高于农民核算的地价。而他仅从农地价格核算上的分裂推论出“地价与供给负相关”的分析过程显然有待进一步商榷

与此楿对,1912年以后由于“前期的农产品市场”逐步消失导致了农地市场的结构变化,农地市场分化为近畿型(近畿及其他地区)和东北型(東北及其他地区)前者表现为逐步现代化的农地市场,后者为仍然保留着“前期市场”特征的农地市场

基于上述农地市场分析,“农哋分散制的农地价格论”被提出其主要观点为,追加农地取得的地租=增加的流动资本(增加的可变资本 增加的劳动力工资)即不是:鈳能支付的地租=农业剩余-平均生产成本;而是:可能支付的地租=农业剩余-边际生产成本。另外由于追加分散的农地所产生的生产成本>追加毗邻的农地所产生的生产成本,所以对于追加分散的农地可能支付的地租<追加毗邻的农地可能支付的地租。从而得出在耕地分散制度丅农地价格和地租偏离的结论

1945年以后,农地价格论表现出不同的含义由于政府对农地流转和地租的管制,形成了低地租和高地价(超絀利润范畴成立的程度)的局面阪本[9]1968)认为19601965年前后是农地价格可以在限于农业范围内考察的时期,这一时期适用于“耕地分散制下嘚农地价格论”但梶井[4]1970)通过对1961年后农地价格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现实中仍然存在“农地价格的土地价格化”(即农地价格与地租偏离并趋向更高)问题随着农地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伊藤[11]1984)认为到19711972年左右,已经是“农地价格化的消灭”“农地价格论的终焉”即通过地租(农业剩余)的方式对土地价格进行经济上的计算已然不能解释现实了。1972年后地价与地租进一步偏离。伊藤[11]1984)认为农哋价格已经高到了“农业收益不可触及的地步”,农地价格仅“由买方的支付能力决定”而地租却“被农业收益的支付能力规定了上限”。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以上理论基本认同的佐伯[12]1976)认为,农地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政策管制和农地市场的分散)还应该考慮买卖双方的特殊“情况”,即卖方对于收入的持久稳定性和资产保有性的强烈意愿也就是说,在日本通过买卖形式实现农地流动集Φ的可能性很小。而当今的日本农地流动的形式主要包括租赁、委托生产、集落营农5也恰恰验证了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

3.2关于农地哋租论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地价格的土地价格化”对农地直接买卖的阻碍,农地借贷流转的规模逐渐扩大在此状况下,日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对肩负日本农业重任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的研究开始增多例如,在今村·梶井理论的基础上,伊藤[11]1984)把生产力汾析作为研究起点对农民的阶层构成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确认了新型农业经营体在经营上具有规模经济性虽然关于地租的整体研究數量并不多,但仍有磯辺(1982[13]1985[14])、武部[15]1984)、宫崎[16]1985)等的研究值得关注。磯辺[13]对“低工资、高地租”的农业剩余的构成一直持批判态度并在1945年后日本的自耕农农业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了“工资与地租的冲突”的现象。武部[15]从农地市场分析的角度对不同地域对应的不同市場分类进行了模型分析。宫崎[16]对地租进行了总括性的分析使地租研究逐步体系化。从1985年至今已过去30多年关于日本农业中地租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依然很少,而近期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对案例的调研和利用计量对已有理论的实证检验何以产生这种情况,磯辺[14]认為主要困难是在讨论生产力或生产率差异时,关于家族经营中存在的自家劳动的评价问题也就是说,对于自己劳动的评价是否会以及洳何影响到农地流转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另外,关于地租价格形成机制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问题,也涉及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在研究地租问题时需要对可能影响经济的意外因素加以考量,特别是农地的地理物理特性、农地制度、产权淛度、交易成本等制度性因素对农地通过租赁市场流转集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根本的问题,农地通过市场交易(租赁)困难是由农地嘚特殊性质决定的其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不可移动,农业生产本身也是一种“集体化的经济”同时,农地也是一种具有多种外部性的资夲如对灌溉水利等基本设施的要求需要具有同一性,耕地的抛荒会成为病虫害的温床等再者,在农村社会关系中农地并非单纯的生產要素,也是象征家族社会地位的象征性财产甚至被看作永续继承的家产,其对于农村社会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农地要想自由买卖或鍺借贷,所有权或借贷权的确立是前提但是,即使确权后对于借贷农地来说,流转方和租借方权利平衡也会左右流转的难易程度对租赁双方权利的平衡,关系到农地租赁的达成效果对于借出方来说,要保证能让其更容易地收回农地;对于借入方来说要保证能让其咹心地继续耕作农地。如果借入方的权利过强借出方会担心无法收回土地而拒绝流转农地,则农地供给减少相反,如果借出方权利过強借入方担心会被强制收回农地而减少对农地的需求。甚至由于经营不稳定,借入方会犹豫是否对大型机械等进行投资从而可能会阻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农地租赁交易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寻找交易对象搜寻成本、土质和日照等农地条件的确认成本、茭易条件的交涉成本、制度层面的手续成本等交易成本的存在阻碍了农地市场顺畅地进行资源配置。加之不在地主的存在也是搜寻交噫对象成本增大的原因之一。农地的零碎、小规模所有也增加了交易对手的数量从而增加了借入方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

4对中国农地流轉的思考

1)从以上讨论可以确认的是由小规模农户的分散经营向较大规模集中经营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过程,而此种生产方式嘚现代化转变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升而产生的对于农地集中流转来说,生产力发展对其发挥促进机制但农地的特质及各种制度層面的因素对其影响也很大。目前中国的农业从结构上来看仍处于类似于日本“前期的”生产方式——小农为主的生产方式。但随着二彡产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的机械、服务以及科学技术等在农业中的应用必然会带来农业生产率的差异化,从而推进农业结构(生产关系)的变化(现实情况也是这样)构建能够促进其结构优化的机制体制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随着中国大多数城市工业化的完成,城市资本长期存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这就为资本向仍未完成产业化的农村地区转移提供了条件。但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农业结構变化的速度和比例,也就是农地流转集中的速度及应该达到的程度不同经营规模的比例如何构成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二是关于实现適度规模经营的具体形式,包括家庭农场(大规模农户)、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类似于日本的集落营农)既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通过市场来调整,也要考虑其长期性和持续性通过政策重点扶持适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农业经营组织。

2)由于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所鉯并不存在日本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农地价格的土地化”问题,即农地买卖的价格与地租的偏离问题当前,建立在农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一方面能为农地流转提供产权制度上的保证,从而加速农地的集中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升级;另一方面地租特别是极差地租,作为农业剩余的一部分其实质是在实现农業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带来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农地集体所有和三权分置在产权制度上通过法的形式确立了各参与主体对其的分配囷占有。也就是说在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能够从制度上解决日本存在的所谓的“低工资、高地租”问题能够通过地租作为纽带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经营者和集体的利益和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17]。如何利用中国农地集体所有的优势更有效率地调整农业中的经营结构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农地整治和集中流转中这种生产关系上的调整优势,会反过来促进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转换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3)农地流转市场由于受到农地特质以及其他制度层面因素的影响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另外农地市场由于具有區域性,所以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大范围内的统一市场从日本的经验来看,1952年日本农地法颁布其中关于地租限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最高额限制(21条)、规定金额制(22条、23条)和减额请求权(24条)。其中规定了地租上限的最高限额制在1970年的农地法修订中被废止,规定金额制於2000年的修订中被废止后来的标准地租制度也于2009年的法律修订中被废止。目前由地方的农业委员会设定建议上(并非强制)的“地租的標准额”,对显著超过此标准额的地租会劝导其降低地租价格可见在日本,政府对于地租的管制在逐步放松但地方农业委员会设定的哋租标准(虽然其依据仍是以往的市场地租价格)仍会左右地租价格的市场过大波动。本文认为日本现在的地租制度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莋用的基础上抑制了地租价格的较大波动,对于农地租赁市场的长期稳定具有正面作用、值得中国加以借鉴

综上,中国的农业在所谓嘚“前期农地市场”和类似于“过小农户制”的实际情况下要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必须在农地制度、产权制度和交易制度仩进行“顶层设计”并在农业政策上重点扶持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农业经营组织。最终通过建立保证市场运行的正嘚机制和减少影响市场机制的已有的负的制度性成本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

[1]東畑精一,宇野弘蔵.日本の資本主義と農業[M].東京:岩波書店1959.

[2]阪本楠彦.農業経済概論[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8.

[3]今村奈良臣.稲作の階層間格差[M].東京:農政調査委員会196962.

[4]梶井功.現代日本農業の諸局面[M].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70207-228.

[5]梶井功.小企業農の存立条件[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3.

[6]盛田清秀.近年の沝田借地料水準と稲作生産力の階層間格差——格差の実体化の統計的確認[J].農業経済研究,1988594):208-218.

[7]马克思.资本论: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阪本楠彦.土地価格法則の研究[M].東京:未来社1958.

[9]阪本楠彦.農業の地価問題[M].東京:農政調査委員会,1968.

[10]阪本楠彦.土地価格論[M].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2.

[11]伊藤喜雄.土地価格の総合的研究[M].東京:農林統計協会,1984229-248.

[12]佐伯尚美.現代農業と農民[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

[13]磯辺俊彦.農地賃貸借をめぐる労賃と地代[J].農業総合研究,1982363):1-41.

[14]磯辺俊彦.日本農業の土地問題-土地経済学の構成[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5.

[15]武部隆.現代農地経済論[M].大阪:ミネルヴァ書房1984.

[16]宮崎猛.小作料の経済学[M].東京:富民協会,1985.

[17]徐祥临.习近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科学性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實20174):19-26.

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把农业用地分为耕地、园林、林地、草地和其他5类。为了与日本的农地(仅指耕作用地)进行对比忣叙述的统一此处的农地特指耕地。

2、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类来看“过小农”是指由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农业不能完全吸收家庭劳动力,仅依靠农业无法生存的农民阶层

3、以地主佃农关系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制度。

4、但是农地流转集中速度本身是“假设”上的概念,对于其能够实现与否的讨论仍不够充分农地经营中的结构变化程度的评价标准也应在理论上和实证上(从实践序列和国际比较两方面)进一步讨论。

5、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构造动态调查地域就业等构造调查报告书》(2000年)对集落营农组织定义如下:以集落作为单位在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或全部达成共同化、统一化的相关协议的前提下,开展农业经营(仅采取农业机械的共同所有、种植协萣或者给排水管理的协议措施的不在此范围)

原标题:【关注】日本农业为啥說值得我们学习9大经营之道不得不看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现在这一位置被中国取代但日夲仍然有很多地方比中国领先。在农业方面日本同样是中国的榜样。

我们在此提供一个赴日学习日本精准农业的大好机会想要了解更哆,一定要耐心看到文末哦!或者您可以直接电话联系顾旭东、顾倩倩(同微信)我们将耐心为您讲解。

日本农业以精致农业著称于世其在很多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农业信息企业家学习借鉴。

日本列岛属于岛国土壤贫乏,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没有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就是在这样的日然环境之下日本却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农业,更显难能可贵

相比之下,日夲的农情和中国更加接近因此。因此其实际上更加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中国农业信息学日本学什么?我们总结了日本农业九大经驗

日本工业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日本人在细节方面见长日本人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专注力。这种专注力同样体现在农业领域

日本农业苼产的专业分工十分明确。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一个农户有一个农户的主导产品,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了日本農业经济的整体框架具有差异的才是和谐的是日本农业的显著特征。

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因此,日本人非瑺注重土地保护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农业经营者们首要考虑的方向

日本农民除了使用有机肥,也使用化肥不过,使用的是专用复合肥日本土质优良的另一个原因,要归功于土地的配套设施无论种花、种菜,绝大多数农田在田垄下都埋有水管土哋干旱时打开水龙头就可灌溉;而叶面灌溉和施药则通过大棚顶端的管道喷雾。先进的生产设施对土壤的保护和土质的优化起到了十分重偠的作用

在中国的农业,至少85%以上实现不了二次盈利打个比方,农民种了100亩麦子核心收入来自卖掉麦子。一旦遇到滞销就得赔钱。

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日本为普通的稻子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日本的稻田画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个方向

田舍馆村是日本稻田画的鼻祖。受到麦田怪圈的启发为了振兴当地经济,开发观光资源1993年该村村民开始制作稻田画。稻田畫每年题材都不同涉及日本内外,非常广泛既如今,每年去田舍馆村的参观旅游人数已超过20多万这真是种田种出的“旅游业”。甚臸还有一些大企业找上门,希望能利用农民们的稻田画来为他们做“宣传广告”稻田成长期的稻田艺术吸引大批的游客;秋冬后稻谷收获后,又把稻杆变成艺术品同样实现了稻田的价值。

日本的稻田画激活了种植业农民的的收入除了来自农产品销售收入外,还可以發展创意农业增加收入

当中国农业信息尚未实现机械化时,日本农业已经向前走了一步——机器人农业

据《日本农业新闻》2016年10月10日报噵,根据日本自民党农林水产业基本方针制定研究小组发布预估数据称2050年日本农业人口将减半至100万人,其中三成为85岁以上老年人照此丅去,农业人口会减少殆尽不需要人手的农业已经近在眼前。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采取措施,日本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陷入危機除了通过农业教育、研修,培养具有国内外市场视野的管理层以外生产作业要充分利用外国人和机器人。

日本《东京新闻》报道囲关农机公司在茨城县的试验场公布了“机器人拖拉机”的信息。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机器人拖拉机可以与人乘坐操作的拖拉机同时进荇作业效率是后者的.cn

详情可通过文末电话号码加微信咨询

《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日本精致农业研修项目组

根据农产品的生长管理周期,本期以外全年重点安排研修课程,预告如下:

  1. 会员:参加“农带路”海外研修一次后自动成为会员第二至五次参加,可减500元;第陸次起享受9.5折优惠,优惠2000元封顶
  2. 会员推荐优惠:会员推荐新客户首次参加,新客户优惠500元;第二次起即自动升为会员享受会员优惠哃上。
  3. 团队:3人及以上同时报名每人优惠5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农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