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常见的几种传播途径

无限恐怖传染病:传染病的分类以及传播途经-热点分享-医享网
下次自动登录 |
无限恐怖传染病:传染病的分类以及传播途经
浏览:2726次
传染病在所有的疾病里,虽然不是最致命的,但是却是无限恐怖的疾病。只要是一听说传染病,人们总是很恐慌,比如,以前的SASR,近年的禽流感以及越来越多性传染病。
传染病在所有的疾病里,虽然不是最致命的,但是却是无限恐怖的疾病。只要是一听说传染病,人们总是很恐慌,比如,以前的SASR,近年的禽流感以及越来越多性传染病。目前,在我国传染病一共有35种分为甲乙丙三类。它们分别为: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途经有哪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在我国,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一)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包括下列三种方式:1.经飞沫传播(droplet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里,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通常不超过几秒钟)。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拥挤的临时工棚、看守所或监狱、旅客众多的船舱、车站候车室是发生此类传播的常见场所。2.经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以较大的飞沫散落在地上,干燥后成为尘埃。落在衣服、床单、手帕或地板上。当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的尘埃飞扬而造成呼吸道传播。凡耐干燥的病原体,皆可经此方式传播,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等。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大多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一般多见于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人们常在儿童时期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对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儿童多见,故常称为“儿童传染病”。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二)经水传播经水传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包括两种传播方式。一类是由饮用粪便污染的水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另一类是由于与“疫水”(感染的水体)接触而引起的疾病。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强度取决于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及频度、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的长短、饮水卫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卫生习惯等。经饮水传播常呈爆发或流行,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相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除哺乳婴儿外,不拘年龄、性别、职业,凡饮用生水率相似者其发病率无差异,暴饮生水者,发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难从水中检出病原体。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经净化后,流行或爆发即可平息。如水源经常被污染时,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特点。经接触疫水(感染水体)传播的疾病,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病原体主要经皮肤粘膜侵入体内。此类疾病的流行特征是病人有接触疫水的历史,如在流行区游泳、洗澡、捕鱼、收获、抢险救灾等暴露于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节性特点,一般在水网地区较常见,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呈爆发或流行。(三)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病(如结核病、白喉等)可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的情况:如感染绦虫囊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患结核或布鲁菌的乳牛所产的奶,沙门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携带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牡蛎、蛤、贝壳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经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月,上海市发生大规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达20余万人。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证实这次流行为甲型肝炎流行。调查发现,这次流行是由于当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饮食习惯。毛蚶等贝类水生物养殖区水体因受污染而引起这次大规模甲型肝炎流行。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饲养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常见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触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涤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经空气、飞沫、尘埃使食品污染;④携带病原体的昆虫、鼠类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经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动植物等。食物传播与食物性质、污染程度、饮食习惯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有关。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发病者吃过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发病;②易形成爆发,累及人数与吃污染食物的人数有关;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四)接触传播接触传播(contacttransmission)包括两类传播方式: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指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接触传播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触被肠道传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经口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传播疥疮、癣等;儿童玩具、食具、文具可传播白喉、猩红热;洗脸用被污染的毛巾可传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便器可传播痢疾、滴虫病;动物的皮毛可传播炭疽、布鲁菌病等。间接接触传播所引起的传染病,病例多呈散发、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传播;无明显季节性,流行亦较缓慢;通常多见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不佳者。如切实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及个人卫生习惯后,可以减少或制止发病。(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指经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病。1.经节肢动物的机械携带而传播 如苍蝇、蟑螂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后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当它们觅食时接触食物、反吐或随其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使食物污染,人们吃了这种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这些食具时而感染。2.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病毒血症、原虫血症的宿主,使病原体随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及(或)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病原体在节肢动物内有的经过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蚊体内;有的经过发育,如丝虫病的微丝蚴在蚊体内数量上不增加,但需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有的既经发育又经繁殖,如疟原虫在按蚊体内。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extrinsicincubationperiod)。换言之,吸血节肢动物感染病原体后,不立即具有传染性,必须经过一个外潜伏期后,方有传播能力。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其中除包括鼠疫、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外,还包括200多种虫媒病毒传染病。节肢动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制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约,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后者的影响。所以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病一般均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升高;有些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例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发病年龄有差异,新疫区各年龄组发病无差异,老疫区多集中于儿童。(六)经土壤传播土壤受污染的机会很多,如人粪施肥使肠道病病原体或寄生虫虫卵污染土壤,如钩虫卵、蛔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孢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伤风、炭疸、气性坏疽等,若遇皮肤破损,可以经土壤引起感染。经土壤传播(soil-bornetransmission)的病原体的意义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皮肤伤口被土壤污染易发生破伤风和气性坏疽;赤脚下地在未加处理的人粪施肥土地上劳动,易被钩蚴感染;儿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虫病。(七)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transmission)是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传播,称为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或检验(检查)措施时,由于所用器械、针筒、针头、针刺针、采血器、导尿管受医护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的手污染或消毒不严而引起的传播;另一类是药厂或生物制品生产单位所生产的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传播,如用第Ⅷ因子引起的艾滋病。从广义上说,这两类传播方式均属于间接接触传播,是由于消毒不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目前,第一种传播方式以乙型肝炎多见,此外,丙型肝炎、艾滋病亦可通过此方式传播;第二种传播方式与第一种相比,虽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波及人群数量较多,故危害也较大。此种情况在国内外曾有报道,值得注意。(八)垂直传播在产前期内孕妇将病原体传给她的后代,称为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此种传播是孕妇与胎儿两代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是相应的。从广义上说,垂直传播可包括下列几种方式:1.经胎盘传播 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受感染,称为经胎盘传播。经胎盘传播的有风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及虫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妇在怀孕早期患风疹往往使胎儿遭受危害,使胎儿发生畸形、先天性白内障。2.上行性传播 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称为上行性传播。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3.分娩引起的传播 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呼吸道、肠道均存在受病原体感染的机会。如孕妇产道存在淋球菌、结膜炎包涵体及疱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时,则有可能导致相应的感染。
网站编辑:Abby
肿瘤科 - 乳腺癌
圈友:2086 人气:926733
内科 - 糖尿病
圈友:4987 人气:920775
肿瘤科 - 肺癌
圈友:5232 人气:806251
肿瘤科 - 白血病
圈友:5826 人气:727342
肿瘤科 - 肝癌
圈友:4735 人气:664236
展示病历,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帮助,并为其他圈友提供参考!
病历越详细,您获得的帮助就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带给他人有价值的参考!请立即完善您的病历吧。
您提交的病历正在审核中,我们会在三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马上关注该疾病就能自由查看有关它的更新噢!
您查看的病历数已超过默认值,若想继续查看,请提交申请。春季常见的传染病有哪几种?_网易女人
春季常见的传染病有哪几种?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春季是小儿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手足口病等,尤其近几年手足口病、麻疹增多,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如何预防小儿传染病,让儿童健康度过春天很重要。
春季小儿常见传染病
1、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
3、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4、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肿胀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5、风疹&&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6、猩红热&&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全身皮肤潮红,可见呈鲜红色,针头大小皮疹,有些象“鸡皮疙瘩”,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7、手足口病 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引发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EV71)、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等。&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预防措施很重要
1、居室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天至少两次,每次应在半小时以上。开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最简单、最安全、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个护的关键。饭前便后、乘车、外出归来一定要洗手,打喷嚏、咳嗽不要对着他人,应用纸巾掩盖,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用品切勿混用。幼儿玩具、用具定期消毒。
3、多进行户外活动,减少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通风差的地下商场、游乐场所。
4、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幼儿应按规程接种疫苗,有漏种的要及时到当地卫生防疫站接种。
5、多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免疫力。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保证每日的户外活动,劳逸结合,身体过度劳累,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
6、注意衣、食细节。春季气候多变,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也不要捂得太多,幼儿活动后大汗淋漓,易受风寒侵袭。合理安排好饮食,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7、如有不适及时就医。由于许多传染病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被忽视,因此幼儿出现发热、咳嗽、出皮疹应及时就诊,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徐素文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可以用孢子繁殖后代的植物是;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2)油松与向日葵相比,其不同点主要是.(3)对它们进行分类时,应主要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4)你能把以上植物所属类群按从低等到高等排序吗?.
南京被誉为“人文绿都”,有山有水、植被丰富,蕨、水绵、雪松、葫芦藓都是比较常见的几种植物,请回答:(1)上述四种植物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蕨;其中葫芦藓和蕨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因为它们生殖离不开水;雪松和银杏一样都属于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相比不同点是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2)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B&&&&&&&&&&&&&&&&&A.水绵、葫芦藓、雪松、蕨&&&&&&&&&&B.水绵、葫芦藓、蕨、雪松C.葫芦藓、水绵、雪松、蕨&&&&&&&&&&D.葫芦藓、水绵、蕨、雪松.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三种出国常见传染病_新浪健康_新浪网
三种出国常见传染病
  1.&出国常见传染病―甲型,您了解吗?
  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引起人类感染,但大多数人感染后表现为隐性感染,仅少数表现为急性甲型肝炎。病后一般可完全恢复,不转为,亦无慢性携带者。
  传播方式:病毒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经消化道传播,传染源多为病人。潜伏期15~50天,平均28天。病毒常在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的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2~3周后,随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清和粪便的传染性逐渐消失。
  临床表现:典型的甲型肝炎常有较明显的前期、黄疸期及恢复期。(1)黄疸前期:出现发热、乏力、不适、肌痛、厌食、恶心、呕吐及右上腹疼痛等症状,这一时期可持续几天或1周多。(2)黄疸期:从胆红素血症引起的黄棕色尿的出现开始,持续数天,有粘膜、结膜、巩膜和皮肤黄染,肝脾肿大。(3)恢复期:一般指从症状和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开始。甲型肝炎预后良好,不转变为慢性肝炎,重型少见。
  日常可采用以下方法加强对甲型肝炎的预防:(1)注意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不饮生水,消灭蚊蝇,妥善保管食物,不食生蔬菜和贝类食品。(2)进入流行区的高危人群应尽快接种疫苗,甲肝疫苗接种后,人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的预防甲肝的发生。
  2.&出国常见传染病―,您知道吗?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咽喉等处的粘膜,可导致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传播途径是人与人的机体接触,在过于拥挤地方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加有利于白喉的传播。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损害器官,如心脏。
  (1)传播方式:白喉杆菌是只寄生于人的细菌,只侵袭人类,故病人和带菌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本病的传播方式有以下三种:
  ①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物品、玩具间接传播;
  ② 白喉杆菌在食品尤其是在牛奶中既可生存,还可繁殖,咽部又是吞入食物必经之处,故白喉可以经食物传播;
  ③ 可通过接触侵入破损皮肤及粘膜而感染。
  (2)临床表现: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等临床类型。其中咽白喉约占白喉病人的80%,突出症状为咽痛,同时有发热、周身不适、食欲不振、恶心、乏力等一般中毒症状。喉白喉占20%,特征性表现为“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吸气性呼吸困难。虽然毒素吸收少,全身中毒症状不重,但由于呼吸困难,可出现恐惧、冷汗、发绀等。而鼻白喉少见,主要表现为鼻塞,流血性浆液性鼻涕,鼻孔周围及上唇皮肤受分泌浸渍而发红、糜烂甚至形成浅溃疡,其上覆以结痂。本型好发于儿童,尤其婴幼儿。其他部位白喉多见于热带,好发于皮肤破损部位,白喉杆菌可侵入眼结膜、耳、食管、女婴外阴和新生儿脐带等处,无论于何部位,均在局部有假膜形成,附近淋巴结肿大,多有混合感染存在。
  (3)未完全免疫的旅行者均有感染本病的危险。预防措施有二:
  ① 疫苗:所有旅行者应按时接种白喉疫苗,一般是以三联疫苗DTP的形式接种的。在完成最初DTP3针后接种程序后,7岁以前还可以接种白喉疫苗(DT)。7岁时接种含有经提炼的白喉成份(Td)疫苗。以后每10年都应加强注射一次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不需要再使用单价的白喉疫苗。
  ② 卫生措施:采取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人群等措施。
  3.&出国常见传染病―黄热病,您了解吗?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国际上将黄热病定为检疫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定为甲类传染病。
  (1)传染源: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起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热带丛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
  (2)传播媒介: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丛林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有趋血蚊属、煞蚊属,蚊吸血感染后,37℃经4天即能传播。受感染的蚊可终生带毒,并可经卵传递。
  (3)流行特征:
  ① 城市型: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环,无贮存宿主。消灭了埃及伊蚊便可使黄热病得到控制和消灭,而在埃及伊蚊重新增多的地方有传染源进入时又可引起暴发流行。
  ② 丛林型:以蚊―猴―蚊形成循环,构成黄热病的自然疫源地。
  ③ 季节性: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季节多在3~4月,此时雨多,湿度大,气温高,利于蚊媒孳生及病毒在蚊体内的繁殖。散发者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可发病。
  (4)黄热病的潜伏期为3~6天,最长可达13天。感染后大部分病人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者,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约占5~15%)。
  黄热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性型。极轻型和轻型仅靠临床难以作出诊断,因其发热,,肌痛仅持续1~2天自愈,难以与,等相鉴别,只有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试验方能证实。这两型病例数多,易忽略,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传染源。重型和恶性型黄热病,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全病程10天左右。
  (5)黄热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本病预防的关键是防蚊、灭蚊及疫苗接种。防蚊灭蚊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措施,应以消灭伊蚊孳生地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填平水流洼地,喷洒杀虫剂马拉硫磷50%杀螟松。流行区可用飞机对城市及其周围作超低容量喷洒。
  (6)预防接种:在黄热病疫区居住或去疫区旅行的人员,都必须进行黄热病疫苗的预防接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黄热病疫苗预防接种的免疫期自接种后第10日起10年内有效。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邓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