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箱存放一天等于桑葚常温能存放多久下几天

我老婆怀的双胞胎,请问恒温箱能放两个小孩吗?还有小孩在恒温箱一天费用是多少?_百度宝宝知道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将若干长势良好的葡萄幼苗置于密闭的恒温箱中,并控制每天8:00~24:00为光照培养阶段,0:00~8:00为黑暗培养阶段,其他条件适宜.测量一天内恒温箱中CO2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阶段 黑暗阶段 时间8:00 9:00
10:0011:00 12:00-24:00 1:00 2:003:004:00
5:00 6:00 7:00 CO2浓度(μL/L) 660 420 300 180180
270 360 450 520 570 610640 (1)光照培养阶段CO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在叶肉细胞中利用CO2的具体部位是___.(2)12:00~24:00时间段,幼苗有机物的积累量为___,据此分析农业上为提高大棚作物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___.(3)8:00~24:00时间段幼苗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___,24:00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含量的变化是___.(4)整个黑暗培养阶段幼苗呼吸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__,影响该阶段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1)据表分析,光照培养阶段CO2浓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光合作用过程中暗反应阶段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利用的部位是叶绿体基质.(2)据表分析,12:00~24:00时间段,二氧化碳的浓度始终维持在180μL/L,说明该时间段内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即幼苗有机物的积累量为零.所以定时)通风、使用农家肥等(补充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大棚作物产量.(3)每天8:00~24:00为光照培养阶段,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所以幼苗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24:00停止光照,ATP和还原氢的生成停止,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受阻,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的来源不变,最终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含量增多.(4)葡萄幼苗置于密闭的恒温箱中,整个黑暗培养阶段氧气浓度起初较高,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氧气浓度逐渐降低,所以呼吸速率开始不变,后逐渐降低.故影响该阶段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氧气浓度.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
叶绿体基质(2)零
(定时)通风、使用农家肥等(补充二氧化碳)(3)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增多(4)开始不变,后逐渐降低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知识点 & “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组别ABCDEF温度(℃)101520253035发芽率(%)487482948675请分析回答:(1)上述步骤&②中“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份”不符合实验要求,应该改为挑选600粒大小相同、饱满的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等份&.(2)6只培养皿均不能密封,小麦种子不能浸泡在水中的原因是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温度是怎样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4)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还应该将实验进行重复实验,即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1次或多次分组实验;&.(5)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简要说出操作方法)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
本题难度: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解:(1)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的变量应该是温度,其它量应该都相同,包括小麦种子的大小、饱满程度等.因此上述步骤&②中“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份”不符合实验要求,应该改为挑选600粒大小相同、饱满的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等份.(2)6只培养皿均不能密封,小麦种子不能浸泡在水中的原因是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若密封或浸泡在水中由于缺乏空气种子不能萌发.(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了25度后,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94%;(4)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减少实验误差,还应该将实验进行重复实验,即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1次或多次分组实验,然后取平均值;(5)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简要说出操作方法).故答案为:(1)挑选600粒大小相同、饱满的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等份;(2)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3)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4)进行重复实验,即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1次或多次分组实验;(5)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此题考查的是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是活的,不在休眠期.实验中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主要考察你对“第2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第2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与“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相似的题目:
如图是桃花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 (1)请写出各序号所指部位的名称.3&&&&,5&&&&,1和2合称为&&&&,6、7、8合称为&&&&. (2)在一朵花中,&&&&和&&&&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与将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3)将来会发育成果实的是(&&&&),而它内部的&&&&会发育成种子. (4)一般情况下,植物要结出果实,需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四个阶段,其中&&&&和&&&&是果实形成的重要前提.如:果树在开花季节若遇到连绵的阴雨天气,会导致果树减产,原因就是阴雨天气影响了&&&&造成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请分析回答: (1)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种下去的“瓜”应该是&&&&,收获得到的“瓜”应该是&&&&. (2)仔细观察下面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示意图,你会发现,菜豆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菜豆幼苗的[1]是由种子的&&&&发育成的. (3)研究人员把番茄种子播种在苗床上,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萌发,第6天幼苗出土后,子叶展开,第9天幼叶出现,研究人员从种子到幼苗形成期间,每天测定其干重,并绘成右图所示曲线. 则:前6天干重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从第6天开始,干重又开始增加,这是因为&&&&. (4)种“瓜”不会得到“豆”,同样,种“豆”也不会得到“瓜”,这是因为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
把三株同样的植株分别放入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和蒸馏水中,不能正常生长的是放在哪种液体中的植株(  )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蒸馏水
“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组别ABCDEF温度(℃)发芽率(%)请分析回答:(1)上述步骤②中“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份”不符合实验要求,应该改为____.(2)6只培养皿均不能密封,小麦种子不能浸泡在水中的原因是____.(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温度是怎样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____.(4)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还应该将实验____.(5)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简要说出操作方法)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组别ABCDEF温度(℃)发芽率(%)请分析回答:(1)上述步骤②中“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份”不符合实验要求,应该改为____.(2)6只培养皿均不能密封,小麦种子不能浸泡在水中的原因是____.(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温度是怎样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____.(4)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还应该将实验____.(5)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简要说出操作方法)____.”相似的习题。将若干长势良好的葡萄幼苗置于密闭的恒温箱中.并控制每天8:00-24:00为光照培养阶段.0:00-8:00为黑暗培养阶段.其他条件适宜.测量一天内恒温箱中CO2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阶段 黑暗阶段 时间8:00 9:00 10::00-24:00 1:00 2:003:004:00 5:00 6:00 7:00 CO2浓度 66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将若干长势良好的葡萄幼苗置于密闭的恒温箱中,并控制每天8:00~24:00为光照培养阶段,0:00~8:00为黑暗培养阶段,其他条件适宜.测量一天内恒温箱中CO2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光照阶段&黑暗阶段&时间8:00&9:00&&10:0011:00&12:00-24:00&1:00&2:003:004:00&&5:00&6:00&7:00&CO2浓度(μL/L)&660&420&300&180180&&270&360&450&520&570&610640&(1)光照培养阶段CO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在叶肉细胞中利用CO2的具体部位是.(2)12:00~24:00时间段,幼苗有机物的积累量为,据此分析农业上为提高大棚作物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3)8:00~24:00时间段幼苗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24:00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含量的变化是.(4)整个黑暗培养阶段幼苗呼吸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影响该阶段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氧气浓度.据此分析作答.
解:(1)据表分析,光照培养阶段CO2浓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光合作用过程中暗反应阶段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利用的部位是叶绿体基质.(2)据表分析,12:00~24:00时间段,二氧化碳的浓度始终维持在180μL/L,说明该时间段内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即幼苗有机物的积累量为零.所以定时)通风、使用农家肥等(补充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大棚作物产量.(3)每天8:00~24:00为光照培养阶段,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所以幼苗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24:00停止光照,ATP和还原氢的生成停止,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受阻,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的来源不变,最终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含量增多.(4)葡萄幼苗置于密闭的恒温箱中,整个黑暗培养阶段氧气浓度起初较高,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氧气浓度逐渐降低,所以呼吸速率开始不变,后逐渐降低.故影响该阶段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氧气浓度.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 叶绿体基质(2)零&&&(定时)通风、使用农家肥等(补充二氧化碳)(3)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增多(4)开始不变,后逐渐降低&&&&&&&&氧气浓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生物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就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特性保持不变C、人体维持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内环境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科目:高中生物
某同学想研究氨基酸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已知实验室中有0.5%的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溶液以及它们的混合液(各组份浓度均为0.5%&);A.器材:层析缸、毛细吸管、喷雾器、滤纸、其他相关器材(&剪刀、铅笔、透明胶带等);B.试剂:层析液(4份水饱和的正丁醇和1份醋酸的混合物)、0.1%茚三酮溶液.若该同学想证明混合液确实含有上述&5&种氨基酸,请利用题目所给条件设计试验:(1)实验原理:①所有氨基酸和一切蛋白质都能和茚三酮发生颜色反应②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氨基酸在层析液中的不同,所以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出现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上(2)实验步骤:①取层析滤纸一张,剪成20厘米长、14&厘米宽的滤纸条,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3&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条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间隔2厘米作一记号,共需作处记号;②用吸取氨基酸样品点在标记上,干燥后重复2-3次.③将处理好的滤纸条卷成筒状用透明胶带固定,放入加好了层析液的层析缸中,待层析液上升到一定阶段时取出滤纸,自然风干;本步骤需要注意的是:点样的一端在下;&层析液的液面要(&填“高于”或“低于”)点样线.④用喷雾器向滤纸上均匀喷上,待干燥后观察并记录层析斑点的位置.(3)已知5种氨基酸的扩散速度为: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如图为实验结果,不同氨基酸用1~5表示,请问图中标号为1的氨基酸是.
科目:高中生物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F2出现性状分离B、F2分离比3:1C、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D、F1产生的配子比例相同
科目:高中生物
基因型为AaEeTt某雌性昆虫(见图),产生配子AET的几率为5%,则交换值为(  )
A、5%B、10%C、20%D、25%
科目:高中生物
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促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酶是蛋白质B、蛋白质是许多核苷酸分子相互连接而成C、有的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D、有的蛋白质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新陈代谢作用的重要物质
科目:高中生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需求来改造生物的性状.如图1是利用奶牛乳汁生产人类免疫球蛋白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1)基因①通常是从细胞中获取的mRNA经反转录,进而构建的文库获得的.(2)在基因工程中,若要实现①进入②应先;②所代表的细胞名称为.(3)如图2中A~D中表示③到④过程中正确的操作方法的是,把④送入⑤的最佳时期是.(4)若所得到⑥的乳汁中没有检测到免疫球蛋白应先采用技术检测⑥的乳腺细胞中是否含有免疫球蛋白基因;若己确认此步成功,则应该继续检测是否.
科目:高中生物
如图为几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示意图,请回答:(1)甲图为科研机构对某人染色体进行的分析结果.请指出该人的性别是.(2)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AABBDD(如乙图所示),则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为条.若丙图表示四倍体水稻的染色体数,则由其生殖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叫.(3)丁为人工培育的八倍体小黑麦染色体图,其培育方法是用普通小麦和黑麦(2n=14)杂交,然后用处理得到的.(4)若将乙、丙、丁的花药离体培养成幼苗,能产生正常后代的是.
科目:高中生物
下列各项在高等植物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
A、合成生长激素B、合成rRNAC、水的光解D、初步分解葡萄糖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pH值对次氯酸钠有效氯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时间: 8:57:18
广东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次氯酸钠溶液的分解特性及新型稳定剂的研究 姓名:黄耀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应用化学 指导教师:李红 &&&&摘要对次氯酸钠的分解特性的研究表明:次氯酸钠水溶液的分解主要是由 Naclo=NaCl+〔0〕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中的各组份相互作用的宏观结果,其分解反应 的宏观表现为准一级反应。在多组分的分解反应中,占优势的反应会随反应条件 的变化而改变,表现为不同浓度的宏观反应速率常数K和表观活化能Ea的变化。对影响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因素的研究表明:pH值对次氯酸钠有效氯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在使用时次氯酸钠消毒液的最佳pH值为7~7.5。钙离子、镁离子的 存在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影响不大,铁离子、亚铁离子的存在会促进其分解。 对新型次氯酸钠稳定剂的研究表明:在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0.6%的氯化钠, 敞口容器中在55℃下放置4h,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含量仍可保持初始浓度的91.73%;在密闭容器内放置19h后,有效氯含量为初始浓度的83.95%。在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氮化硼(5mg?L1),次氯酸钠溶液在25。C下有效期从3天增加到154天,半衰期从18天增加到1011天。在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配比的氯化钠和氮化硼(29?L~:5mg?L’1)混合物,可使次氯酸钠溶液在25 0C下有效期增加到198天,半衰期增加到1302天。采用氯化钠和氮化硼混合物作稳定剂,可大大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 延长溶液的保存时间,且二者的混合加入优于单独加入。由于次氯酸钠溶液呈强 碱性,一般物质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小,而氯化钠和氮化硼混合物与次氯酸钠溶液混合能形成均匀的溶液,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氯化钠和氮化硼混合物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机理:一方面是氯化钠的存在促使次氯酸钠的分解向反方向进行,另一方面氮化硼对次氯酸钠溶液则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关键词:次氯酸钠;稳定性;氯化钠;氮化硼&&&&AB STRACTThe research of the decomposed characteristic of sodium hypochlorite shows that it’S the macroscopically result by whichaseries of reaction caused byNaCl0=NaCI+〔O】solution.The theonmainlycausesthedecompose of thesodiumfirsthypochlorite ordermacroscopicallydecompose reaction is pseudoreaction.Duringmulti—component decompose reaction,the advantage reaction will be changed basingthedifferentconditions of the reactions,which shows the variety of the macroscopicallyreaction rate of the concentration.constantKand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Ea underdifferentThe research for the effect of the stability factors caused by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shows that PH valHe has bigger affect for the stability of available chlorine ofsodium hypochlorite,and the most suitable pH value is 7---.7.5.The existing for Ca2+、 M92+hasnobigger effect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Fej+and the decompose procedure.Fe”Can accelerateThe research of the new style sodium hypochlorite stabilizer shows that the validcontent of chlorineCanstill keep the initial’S 9 1.73%after adding 0.6%Sodium chlorideainto the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then keeping 4 hours under 55。C inopenedcontainer,if putting incallasealed container by 1 9 hours,the valid content of chlorine inreach initial’S 83.95%.If adding boronnitride(5mg‘L1)into sodium and half life Canhypochloriteto l 54solution。the valid period for the solution of sodium hypochlorite days from the original 3days under 25”C, the original 1 8 days.If addingaCan increaseincrease to 1 0 1 1 days fromcertain mixture composed by sodium chloride andboron nitride(29?L~:5mg?L。1),itCanincrease thevalidityperiodof sodiumhypochlorite solution to 198 days,halflife to 1302 days. Using the mixture composed by sodium chloride whichcanandboron nitrideasstabilize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and extend thestorage time of the solution.Also,the mixture effect of the two types is better than only addingoneof them.Duetothe alkali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lution of sodiumcanhypochlorite,the normal chloridesubstancesolute liale,but the mixture solution of sodium well?proportioned solution.The method isand sodium hypochlorite Can form mechanism foroneeasy,simple,lowcost which has a certain promotion value.The influencethe stability of mixture composed by sodium chlorideand boron nitride:onhand,the existing of sodium chloride caused the decomposeof sodium hypochlorite to the reverse direction stabilizes theandonthe other hand,boron nitridesodiumhypochloritesolution.Keywords:Sodiumhypochlorite;Stability;Sodium chloride;Boron nitride&&&&独仓IJ件声明独创性声明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 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学位论文成果是本人在广东工业大学读书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论文成果归广东工业大学所有。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特此声明。论文作者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45&&&&第,一章绪论弟一早珀T匕 第一章绪论1.1次氯酸钠的发现及发展概况1789年法国有人首次用氯气溶于水与从苏打灰中制得的苛性钠混合,生成次氯酸钠,用于纺织品的漂白,而且逐步取代了沿用的织物暴晒法成为早期化学工业的基础。两个世纪以来,逐步发展成拥有漂粉、漂液、漂粉精、次氯酸钠、次 氯酸锂等一大类次氯酸盐产品,并且在消毒、杀菌、除臭、纸浆漂白、有机产品、 中间体等方面扩展了用途。1975年用于次氯酸盐上的耗氯量美国是64万吨,日本 是15力.吨,耗氯比率均在7%,年增长率达7.4%;当时我国耗氯量是5万吨,耗氯比 率3.8%。从产量上来看,一般趋势是漂粉逐渐淘汰,漂液处于稳定,而唯次氯酸钠和漂粉精增长很快。特别是近年来在化学工业、家用、上下水处理等方面的应 用,使次氯酸钠这一古老的产品处于发展之中。表卜l是我国1976年和日本1959年、 1969年、1979年内次氯酸赫各种产量和百分比例对照表。表1.1次氯酸盐各种产量和百分比例Tab.1?1 Production quantity and proportion of hypochlorite中国 品种 1976年 千吨 次氯酸钠 漂粉 漂液76.3 140.5 106.1 5.0 327.9 % 23.3 42.8 32.4 1.5 100.O日本 1959笠 千吨31.3 10.5 341.7 6.5 390.0 % 8.0 2.7 87.6 1.7 100.01969笠 干吨395.3 1.5 416.8 20.7 843.3 % 47.4 0.2 49.9 2.5 100.01979年 千吨887.0 % 81.1174.3 32.4 1093.715.9 3.O 100.0漂粉精总计可以看出:同本1959---.1969十年问,次氯酸钠产量增加了11.6倍,计36力.吨,平均年增长率30%;后十年间增加了1.3倍,计49万吨,平均年增长率8.5%。在次氯酸盐中,产量比例也从8%上升到81%,占了主要地位;而漂粉每况愈下,产量从l万吨锐减至l千多吨,直至停产;漂粉精在二十年问增长了4倍,计2.6&&&&广东T业人学顺f:论文力.吨,平均年增长率也在8.5%。从表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初,而且漂粉比例甚高。 再看一看我国与日本产品用于不同方面的数量和百分比例(表卜2)。表1.2中国与日本产品用于不同方面的数量和百分比例Tab.1-2 Quantity and proportion uesed in different way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979,l~10月 用途 千吨 重工业、玻璃工业 化学工业 织物造纸 食品 上下水处理 总计1.O 36.5 2.8 100.O 14.8 20.7 40.5 56.7 %日本1979年 千吨13.4 324.3 313.2 20.6 215.5 887.0 % 1.5 36.6 35.3 2.3 24.3 100.0我国目前还没有用在重工业、玻璃工业、食品工业等方面,上下水处理上用 量甚微,其他方面绝对用量也不多。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 这个产品提出越来越高的数量、质量、品种要求是预料之中的。1.2次氯酸钠的特性及其应用1.2.1次氯酸钠的特性1.2.1.1化学性质 次氯酸钠又称漂白液(水),分子式为NaCIO,相对分子质量为74.442。工业制备的次氯酸钠有效氯10,--,20%,电解食盐水产生的次氯酸钠有效氯在l~5%左右。 在水溶液中不太稳定,受温度、PH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通常在低温、碱性溶 液中保存。它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在水中以HCIO和CIO一两种形态存在, 而且HCl0极不稳定,容易分解出氧气,所以次氯酸钠是一种高效氧化剂和含氯消2&&&&第?章绪论毒剂‘4|。由于次氯酸钠溶液的氧化能力强、作用快、效果好,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因此次氯酸钠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等许多方面嘲。1.2.1.2物理性质纯品为白色或灰绿色结晶,工业产品为淡黄色或乳状液,pH 10”--12,有氯臭, 无残渣,易溶于水,为强氧化剂,有较强的漂白作用,对金属器械有腐蚀作用。 1.2.1.3次氯酸钠的分解特性(1)次氯酸钠见光分解(特别是紫外线) 2NaCl0专2NaCl+02NaCl0+02—>NaCl03若在日光下晒20小时左右,则90%的有效氯被分解。(2)热分解 2NaCl0—2NaCl+02 NaCl0+02寸NaCl03 NaCl0一NaCl+【O〕即便是常温下也不稳定,贮存时分解放出氧气。(3)酸分解反应NaClO+HCl—争NaCl+HClO2HCIO一2HCl+02 HCl0-I-HCl专H20+C12当pH值小于等于7时分解反应剧烈进行。(4)重金属催化分解 2MO+NaCl0一M203-I’-NaCl M203+NaCIO—》2MO+NaCl+02(M表示重金属)此反应在Fe、Ni、Co、Mn等存在下加速进行。&&&&广东丁业人学坝Ij论丈1.2.2次氯酸钠的应用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优良的漂白剂和杀菌剂,18世纪由欧洲人研制成功, 它具有杀菌广谱、作用快、效果好的优点,而且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作为 漂白剂被广泛用于造纸、纺织工业,在医疗卫生领域作为饮水和污水的消毒剂, 在某些石油精制生产中作精制剂等,溶液中有效氯含量通常在10%左右。由于次氯 酸钠溶液极不稳定、易分解,造成有效氯含量降低很快、使用功能下降,从而妨 碍了它的广泛使用性。影响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生产过程中的氯化反 应速度、溶液中游离碱含量的多少、贮存产品用的包装容器的材质等,所以,很久以来便有人在这几方面对其进行过研究,以期达到延长贮存时间,广泛发挥其 功能的目的∞1。1、次氯酸钠在造纸、纺织的漂白应用通过测定次氯酸钠漂白过程中的pH值、温度对白度的影响,研究亚麻织物用 次氯酸钠漂白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性,探讨亚麻织物与棉织物次氯酸钠漂白机理的 异同。以六偏磷酸钠为品质改良剂,从料水比、时间、温度、pH值四方面考察了 用次氯酸钠对葛根淀粉漂白效果的影响。实验提出了用氧化剂次氯酸钠与少量多 偏磷酸钠混合氧化漂白甘薯淀粉的新方法,并从淀粉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机理方面 作了初步的探讨…。2、次氯酸钠在处理工农业等方面的应用若通入臭氧、双氧水、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等,均可有效氧化As(III),使砷去 除率近似于As(V)的去除率。且次氯酸钠氧化时,其氧化效果不受水质pH值、硬 度、As(III)初浓度、As(III)/As(V)的配比等的影响,而且投药量少,效果明显。 并利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处理含硫恶臭的污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能脱除盐 水中的钱(胺)类化合物,以减少氯碱生产后工序中的NaCl0。应用次氯酸钠和碱 性氯化法对含氰废水的进行处理,认为次氯酸钠法设备简单,操作安全方便,成 本低,效益好旧。。而碱式氯化法处理金矿含氰废水,易释放氰化物和总氰化物都很 难达到排放标准,且废水处理后剩余氰化物浓度与漂白粉用量或次氯酸钠用量呈4&&&&第一章绪论对数曲线关系。 废水pH值、FeS04和NaCIO的投加量对B一萘酚模拟废水的降解效果有很大 影响,光照可以促进B一萘酚的降解。混凝剂为lOg/L,pH=9--一10,次氯酸钠为 50mol/L,最佳pH=2---3,最终对哇禾灵含酚废水(高浓度含酚有机废水)中色度、CODcr、对苯二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9%、98%、99%。经过混凝预处理后,废水的COD去除率有所提高,证明了含高浓度次氯酸钠的水产品加工废水的可生化性Ⅲ。。次氯 酸钠比双氧水更易使亚甲基蓝水溶液降解,而且次氯酸钠浓度越大,pH值越小, 降解亚甲基蓝水溶液的效果越好。在光照条件下,亚甲基蓝水溶液的降解率高。 采用次氯酸钠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处理分散蓝2BLN废水,探讨了影响水溶液中分散 蓝2BLN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的各种影响因素。在生物法处理的基础上,加入次氯酸 钠后,垃圾渗滤液的COD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二级标准。而高锰酸钾对有机物的去 除效果相对较低¨”1。另外,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钠氧化剂深度处理低浓度难降解垃圾渗滤液产生的污泥量均很小。3、次氯酸钠在杀菌、消毒等方面的应用次氯酸钠是最常用的一种含氯消毒剂。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均证明次氯酸钠 溶液的杀菌活性强,作用快,效果好,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排放后余氯对污水 又可进一步的消毒,对病毒、细菌、真菌和芽抱均有较强的杀灭能力,且对人类 MNO、肝炎毒素及其他病毒亦有较强的灭活作用,因此应用非常广泛n1J。(1)在杀菌方面的应用当次氯酸钠含400mg/L有效氯时,若作用lOmin,对偶发分支杆菌的杀灭率可 达99.99%。次氯酸钠消毒剂可用于杀灭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对消毒剂的 抗力低于大肠杆菌。以含有效氯lOOmg/L次氯酸钠消毒剂溶液对大肠杆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作用5min,含有效氯2000mg/L该消毒液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抱作用 20min,杀灭率均为100%。pH值对其杀菌效果有一定影响。含生物碱和甙的TG901A 消毒液杀灭细菌效果较差,而碘伏、优氯净及金星消毒液(含有效氯3600mg/L)作 用1分钟,可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效果非常好u引。L型菌普遍存在于物体表面、&&&&广东丁业人学颀fj论文空气及消毒液中,碘伏棉球中未见L型菌,酒精棉球中60%为有菌生长;次氯酸钠 浓度<5:10000,作用时间<30min时,易诱导出L型菌,次氯酸钠浓度75:10000时, 未诱导出L型菌;采用紫外线照射60min时,可诱导出L型菌。说明增加L型菌 培养,可明显增加细菌检出率。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氯消毒液对悬液内枯草杆 菌、黑色变种芽饱的杀灭率都能达到100%,但两种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受作用温度 和有机物及pH值影响明显。有效氯含量为500mg/L作用5min,可将纯化HBsAg抗 原性破坏¨副。而以含有效碘5000mg/L的碘溶液作用至40min,却不能破坏HBsAg 抗原性。若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可完全杀灭鸡传染性法式囊病病毒IBDV。以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消毒后,再用2%甲醛溶液灭HBV-DNA菌的效果较好¨制。(2)在消毒方面的应用根据黄曲霉毒素及其产毒菌株的特点,发现次氯酸钠是一种有效的黄曲霉毒 素脱毒剂,且不同处理条件之间的脱毒效果差异不显著。碳酸氢钠对青霉酸脱毒 效果最好,次氯酸钠和氢氧化钠次之,而氯化钠对青霉酸的去毒效果不佳¨…。若 分别以热力、紫外线、次氯酸钠和碘对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作用后,检测其感染 性、抗原性与核酸。经热力和碘作用后,病毒感染性消失与抗原性较一致,而核 酸破坏明显滞后,经紫外线、次氯酸钠作用后,病毒感染性消失与核酸破坏较一 致,而抗原性破坏不明显。而通过选择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分别进行灭脊髓灰质 炎病毒的试验,MTT法测定结果与CPE法观察结果基本一致。在预备实验中,附T 法测定中和剂、消毒剂及中和产物对细胞存活性的影响准确可靠;正式试验时, 以CPE法观察细胞病理变化更简便易行。当用含有效氯1000mg/L稀释液作用3分 钟,可将HB—DNA灭活。该消毒剂稀释液在使用条件下不会产生急性中毒反应,对胃镜无明显损害。且用次氯酸钠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平均灭活对数值高u“。4、次氯酸钠在处理医院废水方面的应用 采用次氯酸钠处理医院污水,其工艺流程简单、工程投资规模小,综合运行 成本低,消毒效果好。分别采用次氯酸钠法和液氯法两种方法两家医院的废水处 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废水处理后细菌总数和余氯量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m3。&&&&第一章绪论1.3次氯酸钠各种生产方法比较次氯酸钠各种生产方法、简况及比较见表卜3。表1-3次氯酸钠生产方法比较Tab.1-3 Comparision of producing methods of sodium hypochlorite序号原料反应方科式简况 向苛性钠溶液中通氯。生产装比较 经济合理、可制备各种 有效氯含量的溶液,是 人批量生产的主要方 法。 比上法需要2倍的钠,原苛性钠,液12NaOH+C12-*NaCIO+ NaCI+H20置分间歇和连续两人类,设备 有槽式、塔式、管道反应器等。 有用人一【:控制也有自动控制 把氯气通入碳酸钠溶液中、因氯或氯气碳酸钠、液2Na2C03+C12+H20---}Na料费用高,但反应热低, 碳酸钠溶解度低、所以成品有 效氯仅在4%。 8.5~9之间 把3%氯化钠溶液在无隔膜电槽 装置简单、使用方便、 内,阳极用钛作基极,表面覆 原料不成问题、适合边 不需要冷却装置,pH在氯或气氯C10+NaCl+NaHC032NaCI+H20—}NaOH+铂族金属和合金及其氧化物的 远地区。直接用在上下 混合物,阴极用铬网、钛等。 水的消毒上,有效氯的 电流效率60~80%,电压3.7~ 含量在0.8~1.3%,产量 3.9V,电流密度10安培/平方分 米,电解直流电耗3.5~4.8千 在l~2.5立方米/天,成氧化钠溶3C12+H2液和海水 电解2NaOH+C12-÷NaCIO+NaCI+H20本略高一些瓦时/公斤氯 漂白粉或 纯碱溶液,4Ca(C10)2+NaEC03--}2NaCl0+CaC03贮槽内进行复分解反应,控制 温度不超过35℃,生成有效氯 1%的次氯酸钠溶液,碳酸钠或 者硫酸钠同时也与氯化钙反应 生产量少,仅应用丁洗 农房漂白液与 硫酸钠溶 液 次氯酸钙 Ca(CIO)2+Na2S04-*2NaCIO+CaS04使含5%有效氯的次氯酸钙溶液5与氧化钠 溶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然后用水及15%的食盐溶液再生7&&&&广东丁业人学硕I:论文1.4次氯酸钠规格种类国内现仅有含有效氯10%的商品和0.1%的自用两种规格,而国外有15%、12.5%、 5%、2.5%、1%六个规格,还有固体次氯酸钠和从次氯酸钠制造的次氯酸锂等,根 据需要和可能,可分为以下几个规格:1.4.1民用次氯酸钠:含有效氯5%由于家用消毒和洗衣房漂白的需要,这个规格的产量正在日益增加,在美国 每天使用量在150吨有效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百万人口一天用1 吨有效氯的话,上海民用市场逐步可达100吨/天,但需设立小型乙烯或棕色玻璃瓶的灌装设施。1.4.2织物漂白用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当用苛性钠制的次氯酸钠达到终点时,加入与游离碱相当量的碳酸钠或通入 二氧化碳,继续通氯至苛性钠反应完毕为终点,此时游离碱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的形式存在,这个缓冲碱度可防止因局部过氯化而引起的分解。由于溶液pH低, 减少了对纤维的损伤,特别适用于织物的漂白。1.4.3高碱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游离碱15%往30%I业碱中通氯,控制反应条件与10%生产相似,通过有效氯到10%时为 终点,离心或过滤除去氯化钠(占生成液6~10%重量百分比,含氯化钠77--一86%,有效氯1.4.-一2.8%,结晶在80,-一120),即可供出售。1.4.4固体次氯酸钠:含有效氯45%用高浓碱与氯反应,分离氯化钠后制各次氯酸钠的五水结晶物,含有效氯45%, 保持在冷冻条件下,可用作工艺中间物;也可在真空干燥条件下制备无水物,含 有效氯95%,加稳定剂后,作成品出售。&&&&第~章绪论1.4.5次氯酸锂:含有效氯35%将浓次氯酸钠与氯化锂反应,除去氯化钠沉淀,30”---’35%次氯酸锂溶液蒸发、干燥后得到白色颗粒状成品。1964年进入市场后,以其清洁和稳定性与所有消毒剂竞争,可用在不允许钙离子存在的场合,洗衣房、游泳池等同常应用上,但锂 的来源少,价格高,影响了这个产品的大规模生产。1.5国外次氯酸钠生产方法简介 §孽舣一礅一 撖一争一缁筑巷‘露霸衄舷射罐劈触连续反应法(美虎克化学公司) 穗式反应器生产法.沩‘如’:哮- 嘟 郇j自衷№墨‘产.|i,≮2SD矗,孵I珊l:0‘Iolj糊“ ,l量’’脚‘虹铷管式连续反应法 电解法(日氯工程公司)图1.1次氯酸钠国外生产方法简〔〕121Fig.1—1 Sketch of production of sodium hypochlorite in abroad9&&&&广东T业人学硕lj论文1.6国内次氯酸钠生产方法简介上海电化厂用降膜式吸收法,设备密闭占地小,腐蚀问题和三废基本解决, 但耗电和维修工作量均较大。天原用10吨/只水泥槽式反应池法,二家产量都在 四万吨级。其他有广州化工厂的填充塔反应法,产量亦在万吨级。北京华工二厂 和福州化工二厂等厂用喷射泵吸收法。其他各厂生产方法不外这几类,产量在2~ 5千吨,也有一些是利用氯气尾气生产的。1.7目前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7.1反应温度高众所周知,氯与碱生产次氯酸钠这个反应需要移去大量热量,反应温度高, 不但会引起产品中氯酸钠含量显著增长,而且增加了次氯酸钠在贮藏过程中的分 解速率,平均每增高IO’C,分解速率增加一倍,国外高强度次氯酸钠反应温度在25~30℃。1.7.2劳动条件差用降膜吸收和填料吸收生产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而槽式反应在敞口池边 操作,浓碱和氯气尾气都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伤害。1.7.3控制不易稳定槽式反应中,仅仅凭借经验操作,往往是在反应终点时,有效氯含量高,就 加水稀释;有效氯不够,加碱再通氯;采用降膜吸收法好一些,但也存在因氯、碱数量和浓度的波动,使控制不大稳定。1.7.4贮藏过程中的分解次氯酸钠溶液受储存时间、温度、PH值、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很大,随着 储存时间、温度的增加、PH值的降低分解速度增大,在实际生产及储存中应尽量10&&&&第一章绪论减少铁离子的影响,在生产及储存次氯酸钠溶液时应使用塑料容器或塑料管道。 据报道国外常用各类物质作为稳定剂加入成品之中,常用的有聚丙烯酸纳、羧甲基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钠、藻朊酸、苯磺酰胺、水玻璃、丙酮、硼酸、乙 醇等。1.8美国次氯酸钠生产概况目前美国次氯酸钠的总生产能力约为25.5亿加仑/年,其中家用次氯酸钠生产能力为10亿加仑/年,工业用次氯酸钠生产能力为15.5亿加仑/年。2001年和2002年家用次氯酸钠的需求量分别为5.32亿加仑和5.4亿加仑,工业用次氯酸钠 的需求量分别为2.75亿加仑和2.78亿加仑,与需求量相比,生产能力远未充分 利用。预计到2006年美国的次氯酸钠总需求量将达到8.61亿加仑,其中家用次 氯酸钠的需求量为5.69亿加仑,工业用次氯酸钠的需求量为2.92亿加仑瞄。。由于 次氯酸钠产品是低浓度溶液,运输成本较高,所以美国没有的次氯酸钠进出口业务。 美国家用次氯酸钠80%用于家庭漂白和消毒,18%用于公共场所和饭店的消毒,2%用于住宅水池和温泉的消毒杀菌;工业用次氯酸钠45%用于市政和工业水处理,33%用于商业和游泳池处理,5%用于商业洗衣店的漂白,5%用于清洗机碗机,4%用 于织物漂白,4%用于化学试剂。 1997-2002年美国家用次氯酸钠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预计2003年需 求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5%,2006年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在远离工厂的地方,尤其是高温地区,现场制备次氯酸钠溶液是更佳的选择,但这限制了市场的发展。1997-2002年美国工业用次氯酸钠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6%。次氯酸钠的 最主要用途一水处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期间需求量的年均达到3.3%。1999 年,美国环境保护组织要求使用者制订紧急应对计划,因而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 的地区,特别是人口密集地区,更倾向于以次氯酸钠代替氯作为饮料、废水和冷 却水的处理剂。由于市政和工业用水处理剂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06年工业 用次氯酸钠的年均需求量将达到1.2%,其中液体沈碗清洁剂和商业洗衣漂白剂市&&&&广东r.qk人学硕l。论文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和2%,木浆漂白剂市场需求量将逐渐减少。1.9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综上所述,次氯酸钠虽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但因其性能不稳定、易分解等特 性,给生产、贮存及使用造成很多困难,限制了它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对次氯 酸钠的分解特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特别是对高浓度次 氯酸钠稳定性的研究成为该产品生产厂家必须重视和应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苏 裕光、郭志琴等用‖-2坏糊精、NaCIO。、溴化钠、溴化钾、溴化锂、Na。SiO。、六羟 基环己烷等物质作为稳定剂来研究其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但皆因其效果不 佳、成本高等原因而不能广泛应用¨“。 本文以提高次氯酸钠的稳定性为研究目的,着重研究以氯化钠和氮化硼混合 溶液作为次氯酸钠的稳定剂,前者主要目的是阻止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发生,后 者主要是增强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希望二者的有效结合,可提高次氯酸钠稳定性。研究内容包括:1) 2) 3)探讨次氯酸钠的分解特性系统研究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氯化钠和氮化硼混合溶液作为次氯酸钠稳定剂的稳定效果研究&&&&第:章次氯酸钠的分解特件研究第二章次氯酸钠的分解特性研究2.1前言NaCl0是一种常见的化工产品,其生产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廉,由于NaCl0水溶液的稳定性较差,极易分解,在长距离的运输过程中会渐渐失去有效氯,使产 品漂白杀菌作用降低,给供需双方造成一定的麻烦。为此,本章根据原子矩阵法 基本原理,对NaCIO水溶液进行动力学研究,通过相关实验确定〕’NaCIO水溶液不稳定原因及影响因素。2.2实验部分2.2.1试验试剂次氯酸钠:上海氯碱总厂生产有效氯10%左右的工业品,用陶瓷过滤器过滤后 备用。所有分析用试剂为分析纯,仪器有101A—l型恒温箱,碘量瓶,大试管,均 符合国家标准。2.2.2次氯酸钠浓度的测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2498—93所制订的方法,测定次氯酸 钠水溶液的有效氯含量(wt%),然后换算成溶液中次氯酸钠的浓度,用mol/L计。两次平行实验的测定误差不超过0.2%。 实验方法:用去离子水稀释工业品A级NaCl0水溶液至一定浓度,置于101A-1 型恒温箱内在一定温度下定时取样,测定NaCl0溶液中氯含量(mol/L)得出检测结果。有效氯的含量分析实验方法n8|:取5mL试液置于内装50mL水的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从中取25 mL置内装50mL水的250 mL碘量瓶中,加10%碘化钾溶液10mL、5%硫酸溶液10mL&&&&广东T业人学硕lj论文摇匀,置于暗处反应5分钟,然后用硫代硫酸钠(0.1mol/L)标准溶液滴定至浅 黄色,加2ml(0.5%)淀粉指示剂,继续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蓝色消失 即为终点。有效物含量计算式如下:乃=盟掣枷。%2—1式中:coqa2S203)一Na2S203标准溶液量浓度,mol/L; V蛐m—NaES20。标准溶液体积,mL;Mc|--氯原子摩尔质量,g/mol; V样一次氯酸钠水溶液体积,mL;2.3结果与讨论2.3.1独立组分数的讨论NaCl0是一种强氧化剂。即使在常温下也会自然分解放出原子氧,原子氧〔O〕 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能引起一系列进一步反应.邵黎歌等报道,次氯酸钠溶液 中含有九种组分,即:NaCl0、NaCl、【O】、H20、NaOH、HCl0、HCl、NaCl03、 02。随着反应条件的变化,组成在不断地自我调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不平衡之 中。为了弄清楚该反应体系中存在哪些反应以及这些反应的化学计量方程是什么, 在只知道反应体系中存在哪些组分的前提下,采用原子矩阵法,对该体系进行独 立组分数分析。即在反应过程中,虽然各元素可以重新组合,但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 该反应体系的原子矩阵为:NaClO lNaCl【O〕l l O O O O l 0H20 0 O 1 2N aOH l 0 1 1HClO 0 1 1 1HCl 0 1 O 1N aCl0 1 1 3 O3O 0 0 22Na Cl 0 H‖=1 1 OO14&&&&第二帝次氯睃钠的分解特性研究对此矩阵作线性变换得:NaClO 1NaCl O 1 0 0〔O】O 0 l 0H20 0 0 0 1N aOH 1 0 —1 OHClO l —l 0 lHCl l —l 一l 1NaCO1 0 0 O吼oo 2 oNa Cl O Hj|3=O 0 O显然,原子矩阵的秩为4,而反应组分数为9,故独立反应数为9-4--5。设以NaCl0,NaOH,HCIO,NaCl03,02为关键组分的五个独立反应的计量系数向量分别为:Vl_(1,0,vll,v12,v13,0,v14,0,0)T V2=(0,1,v2l,v22,v23,0,V24,0,O)T V3=(0,0,v3l,v32,v33,l,v34,0,0)T V4=(0,0,V41,v42,v43,0,v44,1,O)T V5=(0,0,v5l,v52,v53,0,v54,0,1)T根据原子衡算原理有: l O ,N C ●●I O 0 1 o O O O O肌o风犯●oo 1 o opo oHC旧 1C N C a 19 q Y。Y。O O 2 OV,Y。Y2 Y2O O l O眦。o 扣。oooY2 V2 Y3 V,O O配●o 0O O● l印1.一 1一1OO OY,V,O Op蒯—1引小oo。●、Y4Ⅵ4O O O OoⅦ%%●U U Y4o o 1 O O 1解上述方程得:&&&&广东T业人学硕I:论文于是可写出一组独立反应为:NaCIO=NaCI“0】NaCl+H,0=NaOH+HClHCl“0】_HCl0NaCl+3〔0】_NaCl03 2〔0〕-02从上述独立反应方程来看,NaCIO的强氧化性主要是靠NaCIO的分解出〔O】而 得以体现。也J下因为〔O〕的强氧化性使得其他反应接连不断的发生。同时生成 NaCl03,02,HCl0,NaOH,HCl等。使得水溶液始终处在一个复杂的反应体系中。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分解越彻底,这些结果与马德浮等所作试验的结果相 吻合‘5|。如果选其它不同的五个组分为关键组分,经过同样的处理,原子矩阵或无解或得到另一组反应,但其中仍然包含反应式NaCl0=NaCI+〔O〕和HCl+〔0】=HCIO, 这说明NaCIO水溶液的不稳定性主要是NaCIO的分解出〔O〕而引起的。它的分解在整个反应体系中占优势地位‘191。2.3.2反应级数的确定从上述独立反应方程中很难确定NaCIO溶液分解动力学方程。对复杂反应动力学问题,一般先假定它是一级反应,那么,溶液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A=.dCAJdt=kCA积分后得:lnCA=一kt+C16&&&&第一二章次氯酸钠的分解特?F钳ijf究式中CA为t时刻NaCIO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k为分解反应速率常数。 表2—1不同初始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测定结果Tab.2-1 Detection results of sodium hypochlorit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and time25℃30℃3 1.204 1.196 1.191 1.187 1 1.824 1.804 1.786 1.779 2 1.508 1.495 1.485 1.476 3 1.204 1.194 1.186 1.179 1 1.840 1.810 1.786 1.77635℃2 1.537 1.515 1.496 1.487 3 1.224 1.208 1.197 1.189 1 1.862 1.820 1.790 1.78640℃2 1.568 1.538 1.515 1.497 3 1.260 1.238 1.223 1.212编号Oh 20h 40h 60h1 1.804 1.788 1.776 1.7682 1.508 1.498 1.489 1.481表中l、2、3表示同一温度F三种不同初始浓度的样品。现对表2—1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对InCA与t作线性回归,得到反应速率常数 k(1/h),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这表明将复杂的NaCIO溶液的分解 反应在宏观上作一级反应的假定是正确的。2.4对反应活化能Ea的探讨根据阿累尼乌斯积分公式:Ink=.Ea/R T+lnA(式中k表示反应速率常数,Ea表示表观活化能,T表示绝对温度,A表示表观频率因子),对上述计算结果用最小二乘法将不同温度下的ink与I/T作线性回归,得出该温度范围内NaCl0水 溶液的表观活化能Ea,其相关系数r大于0.95,计算结果见表2—2。&&&&广东1_业人学硕I:论文表2.2分解反应速率常数k与表观活化能Ea的计算结果Tab.2.2 Results of K and Ea NaCIO的仞始浓度 分解温度(℃) (mol/L)25 30 0.0003 0.0004 59.88 35 40 25 30 0.0007 0.0009 0.0003 0.0004 51.97 35 40 25 30 0.0006 0.0008 0.0002 12.8 16K(1/h)Ea(KJ/m01)lnA近似公式1.804~1.862LnK=一7202/T+161.508~1.568LnK=一6251/T+12.80.000359.2 15.41.204~1.26035 40 0.0005 0.0006LnK=一7120/T+15.4表2—2数据表明: (1)k和Ea都与NaCl0的初始浓度有关。NaClO水溶液的不稳定性是由各组分 间的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决定的,并随浓度、温度等条件的不同而对每一个反应 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于是导致该反应的宏观分解反应速度常数K和表观活化能Ea都不相同。(2)在各浓度范围内温度升高k均增大,且反应速率的温度系数符合范特霍夫 规则(k随T的近似经验式K(t+10℃)/Kt=2~4,但在较高浓度范围内的反应速率的 温度系数大于较低浓度范围内的反应速率的温度系数)。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增加 NaCl0浓度k值也随之增大。 (3)在实验温度(25.-一40。C)范围I内NaCl0水溶液在1.508’--1.568m01/L相对 于浓度在1.204 1.260m01/L以及1.804”--1.862mol/L来说较稳定,这是温度与浓度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宏观结果。&&&&第-二章次氯酸钠的分解特性研究2.5本章小结1)NaCl0水溶液的分解主要是由NaCIO=NaCI+〔O〕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中的 各组份相互作用的宏观结果,其分解反应的宏观表现为准一级反应。2)在多组分的分解反应中,占优势的反应会随反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表现为不同浓度的宏观反应速率常数K和表观活化能Ea的变化。3)降低温度和浓度都能使NaCl0的分解反应速率减慢,升高温度和浓度都可 使NaCl0的分解反应速率提高,但温度与浓度的改变对该溶液的稳定性所产生的 影响程度是不相等的。19&&&&广东T业人学倾I‘论文第三章次氯酸钠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3.1前言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极易分解的性质,即使在常温下,也会自然 分解放出新生态氧,这种新生态氧具有强烈的氧化特性,且产生一系列副反应。 其稳定性与温度,酸碱度,金属离子及其稳定剂有着密切的关系。3.2实验部分3.2.1实验试剂和设备次氯酸钠溶液,次氯酸钠为上海氯碱总厂生产有效氯10%左右的工业品,用陶 瓷过滤器过滤后备用;2mol/L硫酸;9mol/L硫酸;lOOg/L碘化钾;59/L淀粉; 0.1033mol/L硫代硫酸钠、碘化钾试液、稀醋酸。原料为分析纯试剂。3.2.2实验方法3.2.2.1时间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方法取8个洗干净的150mL输液瓶,并标上1、2、3、4、5、6、7、8号,向l到 8号瓶中各加入lOOmL有效氯质量分数为0.5%的次氯酸钠溶液,盖上盖子,放入温度为25。C的恒温箱中,分别在12h、24h、36h、48h、60h、72h、84h、96h后分析其有效氯的剩余量。有效氯分析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有效氯的 测定检测方法进行川。 3.2.2.2温度与光对次氯酸钠的影响实验方法 采用等温加速实验,以浓度下降到90%时的时间确定为有效期,观察温度与光20&&&&第三章次氯酸钠稳定‘降影响冈素的研究线对消毒液含量的影响。 将消毒溶液分别置于30。C、35。C、40。C恒温水浴中,按规定时间取样,迅速冷却至室温。含量测定:精吸经冷却的样品液2ml,置碘量瓶中,加水5ml。立即加碘化钾试液5ml。稀醋酸2ml。用硫代硫酸钠液(0.1mol/L)滴至微黄色,加淀粉指示剂 数滴,继续滴至蓝色消失。 计算:每ml硫代硫酸钠液(0.1mol/L)相当于0.0035459 有效%=硫代硫酸纳(0.1mol/L)毫升数X0.1773。 C1。3.2.2.3酸碱度对次氯酸钠消毒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方法取相同质量的原液12份,其中6份不做任何处理;分别置于试管中,编号1, 2,3,4,5,6,作对比处理;剩余6份进行稀释处理,配成1.59/L的溶液,编 号a,b,C,d,e,f。用同一原液lOOml加一定量9mol/L硫酸调pH,通过调整液体环境的酸碱度,来改变pH值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依据《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版有效氯的测定检测方法进行。3.2.2.4金属离子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方法(1)钙离子影响实验 取含钙离子质量分数分别为0、50mg/L、lOOmg/L的溶液lOOmL置于大试管中,编号l,2,3。向其中分别加入配置次氯酸钠溶液,经过2天、4天、6天、8天和12天,测量其中有效氯的含量。(2)镁离子影响实验取含镁离子质量分数分别为0、50mg/L、lOOmg/L的溶液lOOmL置于大试管中, 编号a,b,C。向其中分别加入配置次氯酸钠溶液,经过2天、4天、6天、8天 和12天,测量其中有效氯的含量。 (3)铁离子影响实验 取含铁离子、亚铁离子质量分数分别为0、lOmg/L的溶液lOOmL置于大试管&&&&广东T业人学硕lj论文中,编号h,i,j,k。向其中分别加入配置次氯酸钠溶液,经过2天、4天、6天、 8天和12天,测量其中有效氯的含量。3.3结果与讨论3.3.1时间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表3一l为时问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测试结果。 表3.1时间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Tab.3-1 Time influnce 序号 贮存时间(h) 有效氯损失(%)1 12 32.58 2 24 42.33 3 36 49.68onsodium hypochlorite4 48 54.275 60 58.346 72 60.257 84 63.288 96 68.59从表3-1看出,次氯酸钠溶液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有效氯的损失不断增大。 这表明,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的损失是逐步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延长贮存时间将会降低次氯酸钠的有效性。因此不宜过久贮存次氯酸钠溶液,必须保证其有效性。要使次氯酸钠溶液保持稳定,延长贮存期,必须添加适当的稳定剂。 因此,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含量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生产和贮存次氯酸钠时要合理安排,必要时要做特殊的处理。3.3.2温度与光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分别于30。C、35℃、40。C不同时间、不同光照条件下取样,测定了温度与光 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见表3—2所示。&&&&第三章次氯睃钠稳定十牛影响冈素的研究表3.2次氯酸钠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含量变化Tab.3—2 Changing of quantity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time30℃ 35℃ 40℃朱避光 t(h)避光 t(h)朱避光避光 t(h)朱避光避光有效氯含量/%0 48 96 144 100 83.29 67.82 51.87 100 0 24 48 72有效氯含量/%100 86.34 72.64 58.98 100 90.5l 82.04 73.48 0 12 24 36有效氯含量/%100 88.76 77.51 66.26 100 92.78 85.51 77.0889.2578.39 67.68上述数据经igC—t回归求得相关系数r值和反应常数K值,见表3-3。表3.3温度与反应常数K的关系Tab.3—3 Relationchip of temperature and reaction constant K 朱避光K值 温度(℃)(d 30 35 401避光K值logKrlogK (d1X10 2)rX 10 2) —0.9630 -0.7567 -0.5670 —0.9953 -0.9969 -0.998110.90 17.5l 27.106.51 10.23 17.25—1.186 —0.9901 —0.7632—0.9984 —0.9996 -0.9971将表3-3数据以logK一1/T作直线回归,得未避光样品的Arrhenius‘221方程为:logK=11.34—3728.09x l/T r=0.9991同样得避光样品的方程为:x LogK=1 1.85—395 1.5 1 l/Tr=0.9969根据所求得的Arrhenius方程,得消毒液在室温(25”C)未避光也j℃为6.887 ×10屯(d1),T2”四=1.53d,T25℃。.。=7d;避光K龇为3.970X 10—2(d一1),T25℃四=2.65d,T25℃。.。=14d。亦可求得各贮存温度的K值及贮存期(t蚴),见表3—4所示。&&&&广东T业人学硕I?论文表3-4次氯酸钠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常数K值及贮存期Tab.3-4 Time of storing and reaction constant K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术避光K值 温度(℃)(d 1×10‘2)5 10 15 20 25 30 35 8.69 15.0 25.4 42.2 68.9 12.11 7.03 4.15 2.50 1.53 O.95 0.6避光K值to.3(d) (d 1×10 2)4.4 7.9 73.8 23.6 39.7 65.7 106.8t。.。(d)23.95 13.347.64 4.47 2.65 1.60 0.99“0.7175.2对表3.4数据分析表明: 1)用碘量法测定次氯酸钠稳定性,根据稳定性预测数据,三个不同温度的 logC—t作图,均为一直线,并符合一级反应,按Arrhenius公式,logk一1/T回归, 求得K:。℃(未避光)为6.887×10吨(d叫),相关系数r为0.9991;求得K:;℃(避 光)为3.970×1010。2(d。1),相关系数r为0.9969。2)根据tO.9=2.303/Kxlogl00/90得t四25℃(不避光为1.53天,避光为2.65 天)。说明25℃时,避光保存有效期在2.65天左右。随着温度增加,光线对有效氯的影响,降解速度加快,有效期缩短。 3)实验表明,次氯酸钠使用有效期25。C未避光1.5天,避光3天,10。C未 避光7天,避光14天。因此,消毒液应做到有计划的生产和使用,存放在塑料桶内最好用黑布盖好或存放在棕色瓶中,密闭避光,在阴凉处存放。3.3.3pH值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表3—5为不同pH条件下对次氯酸钠消毒液稳定性的影响,表3—9为稀释5倍后的溶液在不同酸碱条件下的有效氯含量。&&&&第一二章次氯酸钠稳定件影响【夭l素的研究表3.5原液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有效氯含量Tab.3-5 Quantity of chlorine under different PH 调pH后经过一定时问后的有效氯含量(g/L) 序号 pH值Oh 1 2 3 4 5 <5 5—6 7—7.5 8—9 >12 3.3 8.3 9.7 9.9 9.8 8.3 9.6 9.9 9.8 8.1 9.6 9.8 9.8 O.5h lh 2h 6h 18h 24h 72h8.39.6 9.9 9.88.39.6 9.9 9.88.2 9.6 9.8 9.87.9 9.6 9.7 9.87.8 9.6 9.7 9.8表3—6稀释5倍后的溶液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的有效氯含量Tab.3-6 Quantity of chlorine under different PH序号pH值Oh 0.5h lh调pH后经过一定时问后的有效氯含量(g/L)2h6h 18h 24h 72hA B C D E<5 5-6 7-7.5 8—9 >120.28 1.49 1.53 1.55 1.57 1.40 1-49 1.55 1.56 1.42 1.5l 1.55 1.55 1.41 1.48 1.53 1.53 1.32 1.49 1.50 1.50 1.11 1.44 1.49 1.50 1.00 1.44 1.45 1。46 O.85 1.41 1.43 1.44由表3—5、表3—6可知,在pH 7以上,次氯酸钠消毒液很稳定;pH5一--.6时稳 定性较差;pH<5以下时,消毒液的大部分有效氯迅速分解,使有效成分迅速降低 到原来的一半以下。这是因为NaCIO的分解为氧化还原反应所致。实验研究表明, 消毒液的pH值在7~7.5范围内,消毒液比较稳定且活性较强;即使稀释5倍也是如此。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H值对次氯酸钠消毒液有效氯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在碱性 条件下较稳定,而在酸性条件下,特别是酸度较大的情况下,次氯酸钠消毒液会 迅速分解,影响其消毒效果。同时,在消毒剂使用过程中,如果消毒液pH值过高, 消毒液虽然稳定了,但活性却降低了,甚至失去活性,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控&&&&广东T业人学硕h仑丈制消毒剂的pH值。 市售的含氯消毒剂的pH值大部分都较高,一般在pH 13以上,用户在买到消 毒液后,即使进行几十倍的稀释,pH也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应将消毒 液在使用前的pH值调整到7~7.5范围内较好。3.3.4金属离子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由次氯酸钠的分解特性可知,次氯酸钠溶液中如果存在金属离子,将加速次 氯酸钠的分解,特别是以隔膜碱或离子膜碱为原料制备的次氯酸钠溶液中,不可避免地会含有金属离子。图3.1、3-2为25℃的环境中不同浓度的金属钙离子和镁离子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2.94 2.92量2.梨2.顺口 较“ :陋2.2.82 2.80 0 2 4 6 8 10 12+空白—?.-一Ca2+50mg/L—’卜Ca2+lOOmg/L时间/天图3.1 Ca2+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FIg.3.1 Ca2+influnceonstability of sodium hypochlorite&&&&第一!章次氯酸钠稳定惟影响冈素的研究2 2 2 2 2舛 眈 ∞ 罟宕% —◆一中白—.-M92+50mg/L —1●一M92+I OOmg/L《撂妊娠狡忙2 2 2叭跎鲫0 2 4 6 8 10 12 14时间/天图3.2 M92+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Fig.3.2 M92+influnce on stability of sodium hypochlorite从图3-1、3-2可知在25℃的环境中,含有不同浓度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稍有所下降,这与不含钙离子和镁离子 的空白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的下降趋势相同。表明Ca2+、M92+离子的浓度大 小对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即水的硬度对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常因各种原因造成次氯酸钠溶液中含铁。Fe3+、Fe廿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见图3—4所示。2 2 2长\2 2 2 2 2 2 2 2蚓缸 撅 较 妞+窄白—?卜Fe3+lOmg/L—1卜Fe2+10mg/L024681012时间/天图3.3 Fe3+、Fe2+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Fig.3-3 Fe3+、Fe2+influnce on stability of sodium hypochlorite27&&&&广东T业人学硕Ij论文从图3—3可看出,溶液中含有微量的Fe3+或Fe黔,就可使次氯酸钠溶液中有 效氯含量下降。因此,在实际生产及储存中应尽量减少铁离子的影响,在生产及 储存次氯酸钠溶液时应使用塑料容器或塑料管道‘31I。3.4本章小结本章从影响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时间、温度、PH值、金属离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次氯酸钠分解动力学原理,对各个因素的影响原因 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和解释。研究表明:1)次氯酸钠溶液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有效氯的损失不断增大。这表明,次 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的损失是逐步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延长贮存时间将会降低次氯酸钠的有效性。2)消毒液使用有效期25℃未避光1.5天,避光3天,10℃未避光7天,避光14天。因此,消毒液应做到有计划的生产和使用,存放在塑料桶内最好用黑布 盖好或存放在棕色瓶中,密闭避光,在阴凉处存放。 3)pH值对次氯酸钠有效氯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而在 酸性条件下,特别是酸度较大的情况下,次氯酸钠会迅速分解。同时,在消毒剂 使用过程中,如果消毒液pH值过高,消毒液虽然稳定了,但活性却降低了,甚至 失去活性,因此应将消毒液在使用前的pH值调整到7~7.5范围内较好。 4)溶液中钙离子、镁离子的存在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影响不大;而铁离子、 亚铁离子的存在会促进其分解。因此,在实际生产及储存中应尽量减少铁离子的 影响,在生产及储存次氯酸钠溶液时应使用塑料容器或塑料管道。&&&&广东T业人学硕Ij学位论文第四章氯化钠、氮化硼混合稳定剂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4.1前言向次氯酸钠溶液中添加稳定剂可有效提高其稳定性口3。34|。郭军生的研究表明¨3, 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有效氯损失率随着溶液中Fe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贮存初 期下降较快,后期下降趋缓。在含有Fe3+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硅酸钠稳定剂,当 硅酸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8%时,试样放置15d,有效氯损失29.58%;当硅酸钠的物 质的量分数为10%时,有效氯损失下降为18.38%;不添加稳定剂的对比样品的有效 氯损失达65%,可见硅酸钠对次氯酸钠溶液确有较好的稳定作用。雍丽珠等∞剐在有 效氯质量分数为13.4%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硅酸钠、焦 磷酸钠、邻苯二甲酸氢钾和碳酸氢钠,密封、避光5d后测得次氯酸钠的有效氯质 量分数分别为13.1%、13.0%、13.1%、13.3%;而不加稳定剂的对比液的有效氯质量分数仅为6.8%。邵黎歌等瞳21在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半乳糖醇、甘露糖醇或三梨醇,能有效地阻止重会属离子引起的分解,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在次氯酸钠溶 液中加入含氨基的化合物如乙酰胺、双氰胺、尿素和异氰尿等,可使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低的腐蚀性。刘积灵等n”发现溴化物对次氯酸钠溶液具有稳定作用,而以KBr+8一羟基喹啉的稳定作用最佳。可见稳定剂的加入确实可以有效地提高次 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但是,在选用稳定剂时也应该注意,稳定剂的加入不应该给 次氯酸钠的应用带来不便。因此,在以次氯酸钠为反应原料时,应该充分考虑稳定剂可能带来的影响。氮化硼具有类似石墨的层状结构,有白石墨之称。氮化硼为松散、润滑、易 吸潮的白色粉末,其密度2.279/cm3,机械强度低,但比石墨高。有良好的电绝缘 性、导热性、耐化学腐蚀性、抗氧化性和润滑性;具有很强的中子吸收能力,化 学性质稳定,对几乎所有的熔融金属都显化学惰性。能耐高温2000。C,具备便于 机械加工的优良性。 本章以新型的氯化钠、氮化硼和氯化钠、氮化硼的混合物作为次氯酸钠的稳 定剂,研究了新型稳定剂的稳定效果。&&&&第网孥氯化钠、氮化硼混合稳定剂对次氯睃钠稳定。降的影响4.2实验部分4.2.1实验试剂和设备主要试剂:NaCl(分析纯)、淀粉、硫代硫酸钠(分析纯)、KI(分析纯)、氮化 硼(高纯)、氢氧化钠(AR)、次氯酸钠溶液。 仪器:电恒温箱、碘量瓶、5.OOmL刻度移液管、10.00 mL移液管、滴定管、 UV-2201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电热恒温水箱(江苏淮阴医疗器械厂)。4.2.2实验方法4.2.2.1氯化钠对次氯酸钠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1)氯化钠对密闭容器中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 取8个洗干净的150mL输液瓶,并标上1、2、3、4、5、6、7、8号,向1到 8号瓶中各加入lOOmL有效氯质量分数为0.5%的次氯酸钠溶液,并分别依次加入20%的氯化钠lmL、2mL、3mL、4mL、5mL、6mL、7mL、OmL,盖上盖子,放入温度为55。C的恒温箱中,加热5h、7h、9h、l lh、13h、15h、17h、19h,并分析其有效氯 的剩余量。 (2)氯化钠对敞开容器中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 取8个洗干净的150 mL输液瓶,并标上1、2、3、4、5、6、7、8号,向1 到8号瓶中各加入lOOmL有效氯质量分数为O.5%的次氯酸钠溶液,并分别依次加入20%的氯化钠lmL、2mL、3mL、4mL、5mL、6mL、7mL、0 mL,敞口放入温度为55℃的恒温箱中,加热1h、2h、3h、4h,并分析其有效氯的剩余量。(3)空白试验取100.OOmL未处理(未加氯化钠、未加热)的有效氯质量分数为0.5%的次氯酸 钠溶液原始样于250 mL的碘量瓶中,加入20%碘化钾溶液lOmL,加入2硫酸调pH为7~8,盖上盖子,加水密封,置于暗处反应5min,立即用0.03mol?L叫 mol?L。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至淡黄色,加2mL 2%的淀粉,继续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30&&&&广东T业人学倾lj学位论文滴到蓝色恰好消失,测得消耗掉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V空白=8.1 4.2.2.2氮化硼对次氯酸钠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lmL。(1)氮化硼溶液配制称取氮化硼30mg,用5mol/L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并稀释至lOOml。(2)经典恒温法试验精密吸取次氯酸钠溶液(含次氯酸钠约2%)5.0 ml,置于5mL具塞试管中,共8份,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各加氮化硼溶液0.1ml,密闭,摇匀,于45℃恒温水浴中放置,按一定的时间间隔(Oh、20h、40h、60h、80h)取出各组 试样1份,立即冷却至室温,依法测定吸收度,计算次氯酸钠残存率。同法操作分别测定55。C,65℃及75。C放嚣不同时间次氯酸钠残存率。4.2.2.3氯化钠与氮化硼的混合物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根据氯化钠和氮化硼对次氯酸纳稳定性影响机理的不同,前者是氯化钠的存 在促使次氯酸钠的分解向反方向进行,而氮化硼则起稳定剂的作用。因此本文尝 试了将二者以不同的比例进行组合,检测混合物对次氯酸钠的稳定性的影响。 (1)氯化钠和氮化硼混合物配制 分别量取含氯化钠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5ml、lOml、15ml、20ml、25ml、30m1各5份;分别称取氮化硼lOmg、20mg、30mg、40mg、50mg各5份,然后依次将所 称取的试剂进行混合,用5mol/L的氢氧化钠溶解并稀释至lOOml。分别编号1#、2#、3#、4#、5#、6#、7#、8#、9#、10#、1 1#、12#、13#、14#、15#、16#、17tt、18#、19#、20#、21#、229、23#、24#、25#、26#、27#、28#、29#、30#。组合如表4—1 所示。&&&&第四帝氯化钠、氮化硼混合稳定剂对次氯酸钠稳定一陀的影响表4.1氯化钠和氮化硼混合物编号Tab.4—1 Serial number of compound of sodium chloride and boron nitride编号 NaCl体积/mL 氮化硼质量/mg 编号 NaCl体积/mL 氮化硼质量/mg1 5 10 16 20 102 5 20 17 20 203456 10 10 2l 25 1078 10 30 23 25 309 lO 40 24 25 4010 10 50 25 25 501l 15 10 26 30 1012 15 20 27 30 2013 15 30 28 30 3014 15 40 29 30 4015 15 50 30 30 505 30 18 20 305 40 19 20 405 50 20 20 50IO 20 22 25 20(2)经典恒温法试验精密吸取次氯酸钠溶液(含次氯酸钠约2%)10.Oml,置于lOml具塞试管中,共60份,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编号为AI#,A2#,A3#,A4#,A5#,A6#,AT#,A8tt,A9#,AIO#,A1 1#,A12#,A13#,A14#,A15#,A16t¥,A17#,A18#,A19#,A20#,A21#,A22#,A23#,A24tt,A25#,A26#,A27tt,A28#,A29≠t,A30#。B组各加已经配制好的氯化钠和氮化硼混合溶液O.5 m1,编号为BI#,B2#,B3#,B4tt,B5#,B6#,B7#,B8#,B9#,BIO#,B1 1#,B12tt,B13#,B14#,B15tt,B16#,B17#, B18#,B19#,B20tt,B2l#,B22#,B23#,B24#,B25#,B26#,B27#,B28tt,B29#,30tt。密闭,摇匀,于45℃恒温水浴中放置,按一定的时间间隔(0h、20h、40h、 60h、80h)取出各组试样l份,立即冷却至室温,依法测定吸收度,计算次氯酸钠 残存率。同法操作分别测定55℃、65℃及75℃放置不同时间次氯酸钠残存率。4.3结果与讨论4.3.1氯化钠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表4—2、4—3分别为55。C下密闭容器和敝口容器中,加入不同氯化钠量的次氯 酸钠溶液随时间的变化所消耗的Na:S:0。的体积。32&&&&广东T业人学硕fj学位论文表4.2密闭容器中不同氯化钠加入量的次氯酸钠溶液随时间的变化所消耗的Na2S203体积Tab.4—2 Volume of Na2S203 with different sodium hypochlorite in open 序 号l 2 3 4 5 6 7 8 20%NaCl vesse住55。C放置/fi同时间后消耗的0.03mol/L Na:S:0,;的体积,/mLOh 8.10 8.09 5h 7.17 6.70 7.40 6.70 7.40 7.30 7.20 7.25 7h 7.13 6.95 7.15 6.55 7.13 7.10 7.20 7.10 9h 7.05 6.55 7.10 6.38 7.08 7.05 7.10 7.05 llh 6.91 6.44 6.95 6.10 6.95 6.95 7.07 6.95 13h 6.88 6.15 6.90 6.00 6.90 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猪油常温可以存放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