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一机两用监控的监控镜头哪个品牌比较好,现在用的这个镜头晚上效果很差

memcmp()函数是用来比较什么的??_百度知道
memcmp()函数是用来比较什么的??
原型:extern int memcmp(void *buf1, void *buf2, unsigned int count);
用法:#include &string.h&
功能:比较内存区域buf1和buf2的前count个字节。
说明: 当buf1&buf2时,返回值&0
当buf1=buf2时,返回值=0
当buf1&buf2...
我有更好的答案
s1,s2为字符串时候memcmp(s1,s2,1)就是比较s1和s2的第一个字节的ascII码值;memcmp(s1,s2,n)就是比较s1和s2的前n个字节的ascII码值;如:char *s1=&abc&;char *s2=&acd&;int r=memcmp(s1,s2,3);就是比较s1和s2的前3个字节,第一个字节相等,第二个字节比较中大小已经确定,不必继续比较第三字节了所以r=-1
采纳率:2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memcmp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世界顶级电影镜头四大门派ACDK(神级设备)
电影镜头的四大门派基本被ACDK左右,A是法国电影镜头爱展能(安琴),C是英国电影镜头库克(切莫认为COOKE是一种简单的三片三组结构的镜头),D是英国电影镜头DALLMYER(刀梅),K是法国电影镜头KENOPTIK(坚无敌).
刀梅镜头以SUPER-SIX系列而名闻天下,当然,那动辄数万人民币的镜头,我也无缘一见,不过刀梅的放大镜头,大画幅镜头都还能玩得起,尤其是放大头,其中有几枚是5片3组的海利亚(HELIAR)结构,被称为模仿海利亚最杰出的版本之一。
具体资料请大家找百度老师或者GOOGLE.
这次测试的是刀梅4.5/35镜头。用在佳能350D上,只能微距,而且镜头伸入机身,但完全可以用在奶昔NEX5上.
镜头已经卖出,连镜头的图片也没来得及留下。只能靠这些照片留个记忆。
左为Biotar 4cm f/1.4,极其珍稀罕见;右为Biotar 8cm f/2,是Night
Exakta用镜头,也用于120画幅,产量极少。
本人姓王,因洋名Manfred读音如面粉,故网名“面粉王”。2005年,我上了一套数码单反相机及其配套的自动调焦镜头,不过新鲜头儿一过,我却觉得没劲了。直到一款老镜头到手后,我的摄影热情才被彻底点燃―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感觉。
随后,自动镜头全出手,遍尝天下老镜头。先是Zeiss、Rollei摄影镜头,而后又烧到了电影镜头。后来,我的乐趣从单纯的拍摄扩展到了对镜头风格特色的琢磨。于是,摄影头、航拍头、放大头、投影头、电影头、民用的、工业用的、军用的,五花八门;法国的、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瑞士的、荷兰的,各国精品。不论有名气无名气、有膜的无膜的、单膜的多膜的,我都想法子弄回来玩玩。我天生好奇,爱探个究竟,常常对同一个型号的镜头,买好几支不同时期的产品来比较,从中找出其最理想者,并总结出不同批次的成像特点。所以,我对镜头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使用积累起来的,镜头接触多了,欣赏口味也随之改变了。
我原以为,进行比拼之后,留5到6支、配齐焦距段就足矣。可是当我把玩了数十支、上百支老镜头之后,却越发不可收手了,结果就是钱包永远干瘪,防潮箱永远爆满。对我来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具有不同风格的镜头,就如同气质迥异的各国美女―后宫虽无三千,却足数百有余。
镜头与民族性格
遍赏各国“佳丽”之后,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的镜头都与该国的民族性格相通,举几个例子:
法国镜头。对于中国人,一提起光学,自然会想起德国,大多不知道法国光学在世界的地位。法国人在18世纪中叶首创光学玻璃的生产方法,是现代光学玻璃工业的鼻祖。法国镜头从不缺解像力,例如被誉为当世第一高解像力的Kinoptik,此外还有Angenieux、Som
Berthiot、Boyer、Foca等品牌,在解像力方面也都极为出色。法国镜头的色彩都很美,体现了法国人丰厚的艺术底蕴,例如被公认的Angenieux。而几乎所有的法国镜头都具有旋涡状焦外的特殊成像效果,法国人似乎不太在乎这种失真,反而营造出自由奔放的氛围,这与法兰西民族生性浪漫又不拘小节有关。
英国镜头。某日与一个电影制作基地的老板闲谈,问起他为何用德国的Zeiss镜头而不用英国Cooke镜头,他说Cooke太贵,用不起。是的,英国镜头也比德国镜头只好不差,是越看越喜欢、越用越爱用的那种。它不像法国镜头那么热情奔放、明艳照人,而像英国绅士一样,内敛而不张扬,颜色沉稳厚重,而又实力十足,Cooke电影镜头就具有这种特点。一如保守怀旧的英国人,许多英国镜头拍出的片子,调子怀旧写意、艺术感极强。
德国镜头。德国人对光学的贡献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德国能够成为世界光学大国,与德国人性格严谨仔细、非常合适制造相机与镜头这种精密仪器有关。但是,相比法国镜头,德国镜头少了点风情和浪漫;相比英国镜头,它又少了点画意和趣味。不过,德国一些相对弱小的品牌,如Voigtlander、Schneider、Meyer、Kilfitt、Astro
Berlin等早期生产的镜头,比大品牌的产品更有个性和艺术感觉。
有没有最好的镜头?
经常有人问,你玩了那么多镜头了,什么镜头才是最好的?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当初,我的镜头探索之旅也是为了寻找最好的,可是当我几乎玩遍了各种公认的“牛头”之后,我却发现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某一项或某几项指标最好的镜头,例如,色彩最好的是Angenieux,解像力最好的是Kinoptik,散景最好的是Dallmeyer……而各方面表现都No.1的镜头却真没有。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得必有所失,这个道理适用于世间万物,包括镜头。举一个例子,无限远锐利、拍风景一流的镜头,其近距离成像就会太硬,拍人像特写时,皮肤显得像岩石般坚硬而表现不了柔润感;而拍人像非常美的镜头,无限远的锐度就会比较软。看来十全十美的镜头,只存在于人们的愿望中,现实中是做不出来的。
评判镜头的好坏,与个人喜好、艺术修养和阅历有很大的关系。入门者眼中的好镜头,通常是“镜头好锐、好鲜艳、好清晰”等概念,资深人士则关注色彩色调、立体感、层次过渡、高光控制、暗部细节、焦外特点等等。玩镜头如同喝茶,要懂得如何去品。我认为,好镜头有三种。为了方便理解,我就用美女或茶来作比喻。
第一种是“萝莉”,天生丽质。骤眼看上去很漂亮,但因没啥文化和内涵,很快会觉得没劲,一个字:愣。在茶方面与之相应的是茉莉花茶,入口香,味道单薄,不耐品。现代镜头大多走这个路子,主要体现为三高:反差高、锐度高、饱和度高。这种镜头拍出来的片子看上去很打眼,直接冲击你的视觉感官,但是很快就会审美疲劳。
第二种是内秀的,俗称心灵美。这如同普洱茶,入口并不太香。这种镜头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以前出产的老家伙,不是小孩子喜欢的萝莉,咋一看是不来电的,甚至有些缺陷,例如锐度不足、反差低、色彩不真实、吃逆光严重。但只要你懂得如何驾驭它,却是越相处越发感觉到魅力无穷,越品味越发现其内涵丰富,醇厚悠远,如一座宝山,时不时给你惊喜。而你,需要花时间去发掘、去了解,才能喜欢它、爱上它。这种镜头的代表是英国的Dallmeyer,以及德国Hugo
Meyer、Kilfitt、Astro
Berlin以及Zeiss、Schneider早期的一些无膜或单膜镜头等。对于这种镜头,套用一句广告词:越欣赏,越懂欣赏。
第三种,集性感美貌和高雅气质于一身。这类镜头兼具老镜头的味道和现代头的高解像力,色彩华丽而不庸俗,具有贵族气质,以及适中的反差,强烈的立体感和生动活泼、画意盎然的焦外。这类镜头很容易就让入门者踏上不归路,让老玩家倾囊据己有。例如法国的Angenieux、Kinoptik,英国的Cooke,美国军用镜头General
Scientific的Miltar系列,德国Carl Zeiss的Contarex等。
老镜头与现代镜头的区别
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各国老镜头大都个性独特而张扬,不像现在的镜头那么同质化,它们常常是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比如最早期的梅耶(Hugo
Meyer时期,Plasmat和Primoplan系列),很吃光、色彩欠,但其散景及反差特点,却独此一家,别无他号。老镜头普遍的优点是:立体感强,细节丰富,焦外活跃生动;由于反差比现代头低,高光控制一般都比现代头好。
现代头锐度高,饱和度高,失真小,反差高,抗逆光性能强;缺点是立体感不足,成像较为生硬,高光控制与细节过渡不如老镜头。
老镜头在当年不是普通商品,甚至可以说是艺术品,多数老镜头在生产上不惜工本。由于不用考虑自动调焦问题,老镜头的绝大部分成本都搁在与光学有关的地方,其中最注重的是玻璃,老镜头当中的大“牛头”必然采用了好玻璃。现代头则注重镀膜和电子部分(比如自动调焦是否更快),为了自动调焦,就要在重量与质量之间找平衡,玻璃再好,太重了没法做自动调焦就不能采用。
50年之前的老镜头在当时都是贵族的玩意儿,产品生产不用太考虑成本,而且受制于当年的工艺水平、镀膜技术和设计计算能力(还没计算机辅助设计),好镜头必须实打实地用昂贵玻璃。现代镜头则主要考虑是否好卖,并且追求MTF检测的高分。有人会说,MTF曲线检测镜头,是最客观、最科学的方法。其实MTF是通过分析镜头拍摄粗粗细细的黑白线所得的分数,来告诉你镜头分辨率和反差的函数值,这并不是好镜头的全部构成因素,例如直接影响视觉美感的色调变化、色彩风格等,这都不是MTF能测得出来的。
电影头与相机头的区别
现在玩电影头已经成了风潮,解像力更高、色彩更棒、味道更好是电影头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家知道,画幅越小,对镜头的分辨率要求越高;画幅越大,分辨率要求越低。例如,如果120(中画幅)镜头的分辨率是60线,片幅更小的135镜头(下面按大众习惯,称之为全画幅)需要做到100线,才能同样清晰。因为35毫米电影画幅约是全画幅的一半,16毫米电影画幅比4/3系统还要小,所以,电影头必须具有比相机头高得多的分辨率,才能用于电影银幕这种大面积显示。由于电影头是工业品,制造成本允许较高,不像民用相机头那么抠门,镜头的实际像场常做得比标称画幅大,以截取中央部分的最佳成像。通常,40mm以上焦距的35毫米电影头,像场几乎都可以覆盖135全画幅;100mm以上焦距的,像场大多可以覆盖6&6厘米的中画幅。我还测试过不少75mm和85mm焦距的电影头,其像场居然比许多全画幅的同焦距镜头还大,可以覆盖645画幅。有了较大的像场和比全画幅高得多的分辨率,这就是电影头具有更高解像力的先天优势所在。
另外,电影头分工非常仔细,焦距段分布比相机头更多更丰富。厂家在做电影镜时,追求的是其用途定位上的极致,而不是要一支镜头能应付所有用途。有一次,一个影友试了Kilfitt
40mm f/2.8 A
微距电影头之后,批评说:“这个镜头微距成像很棒,但无限远很一般,看来电影头不过如此嘛。”这让我无语……
玩电影头,必“ACDK”
Zeiss和Leica是相机镜头的两座巅峰,可是在电影头世界,Leica几乎连影子都找不到,它仅出产过少量的业余用8毫米电影头;Zeiss则是电影头三大品牌之一,其实真正好的Zeiss镜头主要集中在电影头领域。即便如此,在电影头发烧友心中,Zeiss的地位还比不上“ACDK――四大电影镜头各自名称的首个字母”。
A:Angenieux,中文名:爱展能、安琴、爱斩人(因为很贵)。这世上,论色彩,Angenieux认第二,就无人敢认第一。它的色彩,不能仅用浪漫来形容,那种美,只能去意会。这家法国第一大镜头厂对自己的色彩非常自信,它出产的镜头,无论高端低端,都秉承一致的色彩风格,区别只在于技术规格和成像细节上,让你一看就知道是Angenieux。由于Angenieux的色彩太出色了,使人对它的解像力谈论不多,其实它的解像力极佳,而且刚柔并济,实为难得。
C:Cooke,中文名:库克。它是英国镜头厂Taylor
Hobson旗下的最著名产品,时至今日,仍与Angenieux、Zeiss并称电影头三大巨头。Cooke还有很多分类,如Speed
Panchro、Kinetal、ivotal、Panchrotal等等,当中以Speed
Panchro最佳。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光比时的性能超强,在弱光下不温不火,到了光比巨大的正午大太阳下,无有能与之匹敌者。其高光控制极好,暗部细节丰富,立体感突显。人们常说,欧美头在阳光下的表现不如日本头,那是因为他们没见识过Cooke。在颜色方面,Cooke是典型的英伦风格,比较中性。但是Cooke几个系列镜头的色彩和成像风格差别不小,这一点不如Angenieux那么统一。
D:Dallmeyer,中文名:倒霉(刀梅)。对于喜欢这个英国镜头的人来说,他的钱包可就够倒霉的了。由于产量稀少,二手价炒得极高,动辄数万元乃至近十万元。Dallmeyer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它那印象派风格的焦外散景,尤其是Super
Six系列,用别的镜头无论如何都拍不出来的――不仅立体感极强,而且色彩独特、气氛怀旧,旋涡焦外也是它的特点。购买Dallmeyer,要认“DC”
标志(即Dallmeyer Coating,刀梅镀膜),并且,最昂贵的Super
Six系列与其它系列的价格和成像差别都很大,因此不能只认Dallmeyer的牌子。
K:Kinoptik,中文名:坚无敌。它可以满足初玩顶级电影头的发烧友一切虚荣心:大名鼎鼎+超高价+超高解像力+超旋焦外。这被认为是世上解像力最高的镜头,它的色彩在弱光下非常饱和厚重,在阳光下,饱和度却稍下降。Kinoptik是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镜头,由于它的锐度超高,显得刚劲有余而柔美不足,而且焦距越短,这个现象越明显。它的成像比较平,立体感不如上述的A、C、D。Kinoptik怕逆光也是出了名的,焦距越长越怕。与所有小厂一样,Kinoptik的品控不如Angenieux,不同批次的差别很大,镜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Kinoptik的焦外肆意挥洒,旋转得很厉害,而且它的焦外光斑呈现一个一个带明亮边缘的椭圆形,香港人管这种独特的圈圈叫“富贵黄金圈”。
说说Zeiss Biotar和Contarex
作为对光学贡献最大的镜头巨匠,Zeiss拥有世上种类最多、系列最丰富、差异性最大镜头群。由于版面有限,这里挑选国内影友比较关注的两个系列来简述一下。
Biotar。始于1927年,非对称双高斯结构,它在当时以超大光圈而闻名于世。国内影友最熟悉的是75mm f/1.5和58mm
f/2,并管前者叫“大B”,后者叫“小B”。这种叫法问题来了,Biotar还有很多焦距段,例如25mm f/1.4、 40mm
f/1.4、50mm f/1.4、80mm f/2、105mm f/2、130mm
f/2等等,那是不是58mm焦距段以下的,叫“小小B”、“SSSB”,75mm焦距段以上的叫“大大B”、“XXXB”呢?对于拥趸最多的75mm
f/1.5,我曾经收集齐了它几乎所有的版本,包括二战前的无膜铜壳版(据说产量只有200支),上世纪50年代的18片光圈叶片铝壳版,以及之后的10片光圈叶片缩水菠萝头,还有非常少见的黑色铜壳电影头版。Biotar镜头,做工是一代不如一代,第一代的做工最棒,像手表般精工细作;第二代改成铝壳之后,也还算好看,但调焦手感差多了,镜头摸多了容易发黑(被手汗腐蚀氧化);到了第三代,连外形都变丑了,光圈叶片也少了很多,调焦手感松松垮垮。色彩则是一代比一代浓郁(得益于镀膜技术的完善),不过综合成像水平依然是一代不如一代。正因如此,我现在留在手里的,只有第一代以及罕见的电影版。在Zeiss镜头里,Biotar的焦外是比较活泼的,跟法国镜头一样天旋地转,要玩旋涡焦外又买不起法国镜头的朋友,不妨入手Biotar。
Contarex。因其机身额头上圆眼形测光表窗,而被西人称之为“Bullseye(牛眼)”,港人则称其为“独眼龙”。严格来说“牛眼”是对于机身而言的,但今日,无论“牛眼”或“独眼龙”这一外号,均通用于Contarex的镜头上。毫无疑问,Contarex是Zeiss史上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世纪50~70年代的Contarex,其价格昂贵得令人咋舌,是当时普通相机的10倍,它是面向一小撮专业人士的。价格太高,使Contarex终究是昙花一现,在1972年便宣布停产。故此,相比Zeiss的其他镜头,Contarex的产量实在稀少,成为使用与收藏俱佳的珍品。Contarex的昂贵,在它的做工和成像得到体现,做工如同艺术品般精致,成像之佳更在Zeiss相机镜头中无出其右,同时期的民主德国Zeiss(Carl
Jena)镜头完全没有与它比拼的资格,Contax镜头在它面前更显俗气。Contarex有早期银色版和较罕见的全黑版,以及后期的黑身银围裙版(调焦筒的饰环为银色,下称黑版),成像特点有点不同。银版镀膜偏蓝,反差稍低,逆光稍差,细节过渡非常好,拍中近距效果极佳;黑版的镀膜配方进化了,偏紫色,反差略比银版高,锐度也随之显得高些,逆光稍好,整体表现比银版更为刚性。我比较倾向于短焦距且黑版为佳,比如25mm
f/2.8,而55mm f/1.4和85mm
f/2则以银版成像更细腻。Contarex是Zeiss相机镜头中古典与现代成像风格结合得最好的,又不计成本,毫无妥协的产品,尤其是它的广角镜,35mm
f/2、25mm f/2.8、21mm f/4.5、18mm f/4,全是同焦距段内无敌手的利器。
对于入门者,哪个时代的老镜头最值得购买?
上世纪50~60年代是镜头的黄金时代,那时,欧美大大小小的镜头厂相当多,各厂竞相“放卫星”,搞大光圈竞赛,拼世界纪录,镜头史上的一座又一座丰碑大多在这个时期出现,很有点我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味道。镜头结构设计在当时接近完善,彩色摄影也渐成主流,使得这个时期的镜头色彩比上世纪40年代以前产的镜头更好、更艳丽,抗逆光性能也好得多。当时日本镜头尚未以廉价形式冲击世界,故而那时的镜头制造对成本不太苛刻,仍采用昂贵的玻璃来拼像质,所以现在购买这个时期出产的镜头是相当超值的。
最后,感谢影友吧嗒熊对我玩老镜头的支持和理解,并感谢其他几位影友提供了镜头照片:Iguazu提供了Biotar 40mm
f/1.4、75mm f/1.5第三版、105mm f/2、Contarex 250mm
f/4第二版照片,Somebody提供了Biotar 50mm f/1.4、80mm f/2、130mm f/2等照片。
镜头发展史
-300年――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哲学家aristotle亚里士多德发现小孔成像。
1611年――Johnnec kepler发明黏合透镜。
1812年――英国人乌拉斯顿(W. H. Wollaston)发明了单片一组式新月形镜头,揭开了镜头历史的序幕。
电影镜头的特点
可从解析度,明暗层次与材质上去了解
有着量十分丰富的超微细节,经放大你仍可以看到十分高密度的影像,这和选用较高价的镜片与镜片表面较高表面研磨精度的公差要求有关。
2 明暗层次
镜头的明暗层次,亦即镜头本身的宽容度.。一颗镜头如能拍出较高密度的影像与较佳的明暗层次,它的立体感自然就会比较好。电影镜头拍摄的胶卷最终要投影到大银幕上放映,它必需要高倍放大后还能保有最佳的颜色浓度,层次与扎实的结像能力,这样你去看场电影才会是一种享受,反观135使用的并不需要那麽高的放大倍率,所以电影工业所使用的镜头使用了大量的高价光学玻璃与全金属的镜筒,经改装后使用在135的相机上使用,其优势是相当明显的。
老镜头在当年算得上是奢侈品,在生产上不惜工本,由于没有电子部分,绝大部分成本都放在高价玻璃上。而现代镜头则要在镀膜、电子、重量和价格上找平衡,并追求MTF检测的高分,讨好市场赚取利润,所以是妥协的产物。
闻香识镜头(新镜头与老镜头)
第一种:可爱小妹妹型。年轻水嫩,眼看上去很漂亮但没啥内涵,很快会就审美疲劳而觉得无趣。现代主流日镜就是代表。主要特点为三高:反差高、锐度高、饱和度高。但细节欠缺,主观评价就是画面平、色彩假、数码味重。
第二种:知性女人型。集性感美貌和高雅气质于一身。这类镜头兼具老镜头的味道和现代头的高解像力,色彩华丽而不庸俗,具有贵族气质,以及适中的反差,强烈的立体感和生动活泼、画意盎然的焦外。这类镜头很容易就让入门者踏上不归路,让老玩家倾囊据己有。例如法国的Angenieux、Kinoptik,英国的Cooke,美国军用镜头General
Scientific的Miltar系列,德国Carl Zeiss的Contarex等。
镜头与民族性格
法国镜头――细致、浪漫。法镜的解像力极为出色,并且色彩浓郁,例如第一高解像力的Kinoptik,色彩第一的Angenieux。但所有法镜都具有旋涡焦外的特殊失真,却营造出自由浪漫的氛围。
英国镜头――内敛、厚重。英镜就如那些高高在上、喜欢怀旧的老牌贵族,实力丰厚但需要慢慢交流才能品位个中的趣味。Cooke镜头下的场景就具有这种怀旧写意的艺术氛围,越玩越有味道。
德国镜头――严谨、个性。严谨和个性本来就很矛盾,德镜相比法镜少点浪漫,比英镜少趣味,但依然个性十足。例如蔡司的精致、施耐德的真水无香,都是有着严谨成像又极具个性的代表。
寻找上帝之镜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某一项或某几项指标最好的镜头,例如,色彩最好的是Angenieux,解像力最好的是Kinoptik,散景最好的是Dallmeyer……而各方面表现都No.1的镜头却真没有。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得必有所失,例如成像锐利的镜头拍风景和男性硬照一流,但拍人像特写时,皮肤显得像岩石般坚硬而表现不了柔润感;而拍人像非常美的镜头,无限远的锐度就会比较软。所以世上不存在上帝之镜。
电影镜头的分类
根据胶片尺寸分类:72mm,35MM,16MM,8MM。
72mm电影镜头――为IMAX而生,厂家只租不售,就算你有钱也买不到。
35mm电影镜头――现代电影工业大量使用,价格都在10万以上。
16mm电影镜头――由于70年代后电影工业转向35mm被大量淘汰,价钱也不贵,是玩转接的最佳选择。
8mm电影镜头――镜头的像场很小,只适合宾得Q系列和尼康J系列,且价格低廉。
根据卡口分类:35MM电影机专用的Arri口、16MM的C口(又叫M25)、8mm的D口
电影镜头品牌介绍
总体的看,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美国,前苏都曾是电影镜头的生产大国,有过无数的经典神镜。除已被大众认可的四大家族ACDK(Angenieux,
COOKE、Dallmeyer,kinoptik)外,还有瑞士的KERN,德国的ZEISS,Schneider,美国的Wollensak等。
电影镜头相关的前辈语录:
――“它和我们见过的所有摄影镜头不同,它是工业领域中的产品,其规格,标准,用料都是顶级的,虽然它没有一点电子设备,无法自动对焦,手动对焦阻尼也因为缺油而僵涩,但它的成像足以秒杀XXX。”
――“摄影镜头是有价的,因为我们评判一款镜头无非就是分辨率,锐度,畸变,这些都是数字,数字是有价的。但电影镜头拍出的东西是艺术,而艺术是无价的。”
――每个电影镜头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适用范围,你想要驾驭它除了要有一定功力外也要有一点点耐心,你总能找到适合它的领域。
――玩电影镜是去体会一种味道,如浪漫的色彩,精致的层次及油画般的散景,而不是比较参数。
电影镜头之改装 - 是知....!! ( 11:20:17)转载
标签: 休闲&&&
分类:人生的滋味
1. KINOPTIK (坚无敌) 8 }% H, N& {/ r( t6 J4 {
KINOPTIK成立于1932年,主要从市电影光学镜头与其它高阶光学产品研发,当然,许多进阶的玩家都会知道KINOPTIK至今仍然受注生产相机镜头,是法国极具代表性的镜厂之一
! @4 {1 r6 s: v7 Z& h
2. ANGENIEUX (爱展能、安琴) 5 n9 S' X, V& I- |
法国著名电影镜头厂,RETROFOCUS则是该镜厂轰动一时的专利,除了生厂高品质的电影相机镜之外,早期亦生产部分少数相机镜头(P.
ANGENIEUX)及后期约1980年代少数的相机镜头,此外,美国NASA太空总署用的高规格光学镜头也是委托爱展能研发生产的
3 a3 s3 E$ D& p& G; Z1 u. q
3. SOM BERTHIOT (刀梅)9 l/ [; u$ `3 r
同为法国名厂,发色色调承袭法国一贯的迷人浪漫风情,不过对象数量较为稀少,
此外,法国部分中片福相机(SEMFLEX)则采用该厂的镜头,二手价格不贵,绝对值得典藏
# @& D# p$ s/ J% q
" o. L9 N! S. P
4. DALLMEYER
同为英国知名镜厂, 早期英国知名镜厂, 以其SUPER SIX系列最为著名, 数量极为稀少, 发色散景皆有其独到之处,
也是日本玩家争相收藏的铭镜之一
5. KILFITT 5 S3 X7 C6 ?2 C5 b
1950及60年代,德国最著名的镜厂,生产一系列高品质的电影机镜头,同时有各式转接环可供120及135片幅相机使用,
其卓越的高品质光学镜头仅生产到1980年代, 其中以KILAR及ZOOMAR最为著名, 其中几支经典镜头更有MARCO
1:1的特殊功能, 也是近年来电影镜头收藏家争先抢购的主要对象 / W4 q9 N& `7 p2
C; z8 F* Q
6. CARL ZEISS (卡尔.蔡司) ( C' E: `# f# Q/ |0 S
德国蔡斯铭厂, 相信这就不用多加介绍了, 其卓越出众的光学品质, 一直为德国重要科技代表, 其几项重要光学专利诸如TESSAR,
PLANAR, SONNAR等, 一直广泛被各镜头制造厂使用至今, 二次大战后, 东西德分立, 蔡司也一分为二, 东德蔡司(CARL
ZEISS JENA)藉由苏俄的金援重新成立,其它历史部份在此就不再多加赘述了 3 e$ J; }, M# x8
Z& O: ^8 Q& e
3 [+ i4 ?& P/ x8 w6 l, v4 b* r7 E
7. ASTRO BERLIN 8 d, ]2 X& j$ f/
I& \" N1 q
成立于1931年的著名德国镜厂, 位于柏林, 其生产的镜头叫人极为印象深刻, 发色散景大异其它德国光学镜头,
但是该镜厂于1991年结束, 其Pan-Tachar系列为其经典代表 6 r/ T( s& c:
o2 s7 V: u
1 T' C& N# ~5 ?/ ~5 s* D, s
8. SCHNEIDER (施耐德) / w5 m9 v( x* O' d& s9 I;
德国信乃达,
相信这也是不用多加介绍的一流镜厂,德国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光学公司之一,除生产高品质相机镜头外也生产许多高规格的专业电影镜头
9. KERN (科恩) 5 d% q3 T4 v( |
ALPA玩家一定对这家瑞士镜厂一点都不陌生才是, APLA经典的KERN SWITAR MARCO 50mm
f1.9这支公认最好的ALPA标准镜头, 就是委托这家境厂制造的, KERN YVAR系列的电影镜头绝对会是物超所值的上上之选 '
x* x8 d# F: }" p* R/ Q
10. WOLLENSAKE 1 G& L8 ]+ a" u% A" e+ r
这家优良的光学公司是由一群美裔德国工程师组成,这家镜厂大家较为陌生,当然价格也较为低廉,过去该镜厂有美国来卡之称,
不过现今仅有少量镜头存留下来
, X9 i" G. |* z3 `8 e# a$ w& Z% y
11. KODAK (柯达) % f/ F- }* K8 W& N
美国知名一流大厂, 其中EKTAR系列最负盛名, 此外,一些该厂生产的电影镜头也有极高评价
12. Bausch & Lomb 6 `+ E. F; q5 U- i9 `% Y%
美国博士伦成立于1853年, 大家对博士伦的一般印象应该是停留在隐形眼镜,
不过这家一流的美国光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使生产高品质的电影镜头及相机镜头,
在1971年博士伦发明全球第一付隐形眼镜,也奠定其在光学科技不可替代的角色
电影镜头生产厂商众多, 这里仅举列部分镜厂供作参考.
电影镜头改装时需考虑以下原则
1.电影镜头可涵盖片幅大小:
一般来说,电影机片幅可分为8mm,16mm与35mm三种,所以电影机底片可分为这三类;
平面摄影所使用的135底片其大小与35mm底片大小相同,虽然大小相同,但是底片诉求、设计结构与拍摄方式则不相同;通常平面摄影底片是横着拍,而电影机底片则是装在片夹里直着拍,所以,平面摄影的成像片幅大小会大于电影底片成像片幅;
尽管如此,电影镜头实际可涵盖范围通常会大于其成像片幅,理由其实不难解释,电影制造厂为了制造高品质光学镜头,通常会将可涵盖范围作的比原需求片幅尺寸要来的大,目的是为了撷取中央部份较佳的光学效能而牺牲掉周边的部分;
&& 许多电影镜头涵盖范围几乎可以到6X6片幅,例如
KERN YVAR 150mm f3.3这支8mm电影镜头,其可还盖范围甚至可以COVER
6X7片幅,当然也有许多16mm的镜头无法COVER 135片幅;较为保险的做法则是找35mm电影镜头来改装则可获得较大的涵盖面积。
4 h* U4 \$ c! T) k2 ]/ _' n
一般来说 9 u$ `7 c' h4 G, p1 O
ARRI 35的片幅大小约为 20.96mm x 11.33mm ( d' S! |5 R&
Full 35 format: 22.00mm x 8.59mm " X; w& ~! ^!
Super 16 format: 12.52mm x 7.41mm
super 35 format: 0.98inch x 0.735inch
这是一般可以COVER 35FORMAT的确实片幅数据 + M& v9 E1 D* d+
2.改装使用对象为何:
涵盖片幅是最基本的,即使部分16mm的电影镜头无法涵盖135全片幅,但仍可COVER现今DSLR的APS片幅,其价格也比35mm电影镜头低廉许多;
这对于APS片幅的DSLR玩家而言无非是一大利多,许多16mm的电影变焦镜头,其成像品质绝对好的令人惊艳!此外,改装至SLR与RF上也有不同,一般来说,改装至SLR的电影镜头其限制条件会比RF要来的大;举例来说:ARRIFLEX
STD接环的REGISTER为52mm,但是ARRI卡口的长度就长达19mm,若欲改装ARRI
STD接环镜头至SLR使用,则须切除部份的卡口结构;但是75mm以下的镜头其后镜组位置常常会设计在超越接口的部分,所以部分镜头改装后无法令SLR
的反光镜正常弹起,原因则是后镜组会打到SLR的反光镜所致。虽然改装至RF镜头限制条件较少,但是RF镜头改装工序则比SLR来的复杂许多,原因是RF
测距连动装置改装不易,其所需材料对象也较SLR来的多且复杂。虽说测距连动装置改装不易,但是广角镜头则可藉由转街环转接后泛焦拍摄。电影镜头不胜其数,建议还是可以由改装成功范例下手,当然这也是最为保险的做法。
另外,在此建议改装时改装卡口可以就TMOUNT为优先考量,或者选择REGISTER较长的接口,例如:LEICA
R、NIKON、M42等等;主要是这些卡口可以轻易经过转接环在转接至REGISTER较短的系统机身上使用,此外,其二手行情也较其它卡口来的高。
[转载][转帖]法兰西浪漫――爱展能&&&&&&
( 17:51:45)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行行色色--镜头中的人生
法镜的浪漫、迷人,想想都让人流口水。找机会一定要试一下!
原文地址:[转帖]法兰西浪漫――爱展能作者:霜酱
本文转自茶片YM02大作
http://www.soupis.com/viewthread.php?tid=12351&highlight=
法国人Pierre Ang&nieux 在日出生于Saint-H&and.
这个特殊的出生日似乎决定了Pierre Ang&nieux 将为法国在世界光学领域赢得尊重和荣誉.,
克吕尼工艺学院就读, 1929年获得巴黎高等光学学院工程师文凭, Pierre Ang&nieux首先在Path&电影公司步入职场.
或许这就注定他一生与电影结缘. 1935年, 年仅28岁的Pierre
Ang&nieux在巴黎创建面向电影高端专业产品的ANGENIEUX公司. 这个平台不仅使他师从Henri
Chr&tien(R-C望远镜的两位发明人之一)获的几何光学知识付诸实践, 而且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著名制片人Renoir,
Abel Gance等. 在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意境的相互交织中, Pierre
Ang&nieux将他对完美的追求表现在ANGENIEUX的产品上.
ANGENIEUX产品的唯美风格和品牌的成功显然归咎于Pierre Ang&nieux的个人天赋和他对市场要求的充分了解.
1940年,在法国政府的暗示下,Pierre
Ang&nieux把公司从德国占领区巴黎迁至法国自治区―他的出生地Saint-H&and.
从这段历史推断,所谓的《爱展能LEICA口的成像最好》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一则每只A家镜头出厂都有一张技术测试结果合格证,结果一清二楚(您以为是德国厂家无聊的红V,
1Q呢?!);二则以法国人的自傲和爱国情感作依据, A家才不稀罕德国LEICA呢! 否则A家为何从巴黎搬到PIERRE
ANGENIEUX先生老家?或许出自职业上的相互尊重,专业合作那是正常的.不过那只特意为LEICA-R设计的Angenieux
45-90/2.8法国味淡了许多… 这是后话了! 二战期间,A家仅以法国电影界的少量订单维持生计, 公司处于半休眠状态.但Pierre
Ang&nieux却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为公司的未来做着积极的准备:着手设计摄影镜头,投影镜头和研究光线轨迹计算方法.
同德国菜司公司一样,Pierre Ang&nieux是用三角几何方法计算光束轨迹的坚定支持者.不同凡响的是Pierre
Ang&nieux创新了传统的光线轨迹计算方法,使设计一只镜头所需的计算时间减少了近90%:传统计算方法设计一只16mm的镜头需70000个小时,
而用他创新的方法只需6000小时! 这惊人的进步为后来设计变焦镜头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随着科学的进步, Pierre
Ang&nieux也是首先运用超级计算机进行计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某种意义上讲,
方法和技术的领先是奠定ANGENIEUX镜头超高品质的基础.
1950年, Pierre Ang&nieux发明了反向对焦原理(R&trofocus),
这种革命性的新技术手段丰富了电影的拍摄方式.
相面远离后镜片的设计同时也使广角镜头从此可以在单反系统摄影中发挥作用.24X36单反系统的普及或多或少要归功于这项革新.
1953年, Pierre Ang&nieux欣然挑战光线传送强度的极限:把当时镜头的最大光圈F1.4提高到F0.95.
从此巴黎地铁的监控图像可以实现彩色显示. Kodak-Path&与ANGENIEUX公司签署了10年的独家供应协议.美国Bell
& Howell也优先选择Ang&nieux的镜头装配摄像机BH70达35年之久.
1956年, Pierre
Ang&nieux运用镜片组合原理,设计出焦段准确光圈恒定的变焦镜头(ZOOM).一组或几组镜片补偿组合以非线性方式和精准的协调来确定可变的焦距.
这种镜片机械性补偿组合附加镜筒等机械部分的配合,使大变焦而同时具备高品质光学成像的设计成为可能.1956年高品质的变焦还局限于4倍.A35-140/3.5
是第一款出台的16mm电影变焦摄影镜头,随之而来的是A17-68. 到1958年, Pierre
Ang&nieux又把变焦倍数提高到10倍---A12-120/2.2.高品质变焦镜头的成功不仅从商业上摆脱了竞争对手Som
Berthiot的纠缠,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是---从艺术创作的手段上为电影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
在期间出现的《新浪潮》流派,从技术角度上讲,Ang&nieux的高品质变焦镜头显然功不可没.从1958年起,
Ang&nieux在Saint-H&and的工厂每个月大约有5000只变焦镜头被运往世界各地…一个变焦不如定焦的假说也不功自破!
20世纪60年代,应美国NASA之邀, Ang&nieux积极参与了征服太空的人类壮举.日,
流浪者7号(Ranger7)携带配备A25/0.95的摄影机RCA第一次拍摄月球表面的高清照片:第一张从离月球表面2500公里的高度拍摄,
最后一张则是从500米的高度拍摄.
随后Ang&nieux又参与了其它8次的流浪者计划和以后的Gemini及Apollo计划,为最后NASA登陆月球做准备.日,Apollo
XI计划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使全世界目睹了电视转播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人类首次月球表面行走! 而这次见证人类历史的一步,正是由
Ang&nieux所生产的变焦镜头所拍摄的.试想:在众多的高品质的光学产品中, Angenieux, Cooke,
Dallmeyer, Kinoptik, Som Berthiot, Ross Londons,Leica, Zeiss,
Astro-Berlin,Schneider,Rodenstock, Kodak , Bausch &
Lomb Baltar… NASA为何独钟情于Ang&nieux,而不给其它厂家一点机会呢?! 在随后的Apollo
计划,Apollo-Soyouz计划和国际太空站的开发中, Ang&nieux又为NASA设计出视野到86度的镜头.
Pierre Ang&nieux于1975年68岁退休, 但仍然关注Ang&nieux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为了表彰Pierre
Ang&nieux一生对电影的贡献, 1989年的奥斯卡技术奖Gordon E. Sawyer Award再次授予Pierre
Ang&nieux.而第一次是在1964年,
奥斯卡技术奖颁发给他设计的X10高品质变焦镜头(附:25-250并不是唯一获奖的镜头).日,
90岁高龄的Pierre Ang&nieux 带着爱展能对美的追求结束了他的传奇…
2009年,Ang&nieux公司设计的两款便携式镜头Optimo 15-40mm 和Optimo
28-76mm第三次获得奥斯卡科学技术奖,为公司成立75年庆典(日)献上了最好的礼物!
爱展能镜头成像扎实,柔锐相应,反差自然,立体感强,发色典雅,对光的解读尽显唯美精神,散景变化多端,不拘一格.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爱展能镜头会有不同表现,惊喜常现. 尤其在高光下,爱展能镜头会把对光的解读表现得尽善尽美, 迷倒众生, 故称"妖姬".
高档镜头甚至在中午日光强烈的时候迎着阳光拍摄仍然无妨,细节依然清晰可辨.以上仅为个人见解,没有任何比镜的必要.
爱展能摄影镜头接口众多, 品质表现也不尽雷同. S1 50/1.8, S21 50/1.5,P1 90/1.8和APO
180/2.3都是极品.而真正能表现A家特色是它的电影镜头,16MM定焦电影镜头已有超高水平:M1 25/0.95,35/1.8,S5
50/1.5,M1 50/0.95,P2 100/2.5和P4
150/2.7.又因爱展能早早转产变焦电影镜头,顶级的35MM定焦电影镜头款式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常常有价无市.
收藏家疯狂追逐,往往只进不出... 实为不少发烧友的一大心病. 35MM定焦电影镜头依次为:S2 28/1.8, S2 32/1.8,
S2 40/1.8, S2 50/1.8, S3 75/1.8和S3 100/2.0. 其中两只S3更是稀罕中的稀罕品!
人无欲则安,这些镜头可遇不可求,还是顺其自然为佳.
谨以此帖向法国友人M.Benjamin, M.Volclair 和 M.Leuk(+)表示敬意!
注:全文以法文相关第一手资料为蓝本.为可保证合法权益,特意隐去资料来源, 目的茶油都心知肚明.
- Angenieux命名法
Angenieux所有定焦一律用 "Type XX" 示, 不同的Type很容易就可以辨出的基本. 以下介常的
R: Retrofocus type
P: Ernostar-6 type (5片4群)
Y: Ernostar-4 type (4片4群)
S: 高斯式(6片4群)境
X: Tessar type (四片三群)
Z: Triplet 三片式
- Angenieux生的135相(可粗略分古典及代批)
* 古典期(ca. 1945 ~ 1968)
後相的空窗期Angenieux一的生是空前的好. 一除了Leica, Contax一法足的正之外, 在又多了仿冒.
而彼多相生的能力. 只能靠像Angenieux, Schneider的提供.例如Alpa, Exakta, Praktica,
Rectaflex等.
Angenieux要到1950年推出第一支Retrofocus 35/f2.5之後, 才建立自家的特造型. 筒是黑色理,
以三圈白色(1954年之前是白色, 之後改chrome粗). 非常高雅耐看. 有些有光圈(preset aperture ring).
Leica有支Visoflex用的也有光圈. 1958年推出造型前的自光圈(主要Alpa, Exakta相用). 有色,全或全黑理.
光圈做成像快一, 置於筒上方.由於同一有不同的接口或造型版本, 方便明起, 我使 用下列代: 接口(mount) - Leica
Screw (L), Contax, Alpa(A), Exakta(E), M42(M), Rectaflex 造型: 三(A1),
粗三(A2), 自光圈色(A3), 自光圈黑色(A4)
1950年以前 --
35/f3.5 Type X1 (ca. 1947 - 1950) - 有Leica Screw, Contax 及
Alpa三版本. 任一版本都很少, 量不.
50/f2.9 Type Z2 (ca. 1942 - 1949) - 有Leica Screw, Alpa及
Rectaflex三版本. 造型不一, 少. 量不.
50/f1.8 Type S1 (ca. 1942 - 1958) - 有L, C, E, M, A, R 版本,
1954年後有A1造型. 成像素高.
75/f3.5 Type Z3 (ca. 1945 - 1947) - 只有Leica, Alpa版本. 少.
1950年之後 --
35/f2.5 Type R1 (ca. 1950 - 1968) - 有L, C, E, M, R版本, 漏Alpa版.
四造型都有. 量相多, 其中又以Exakta及M42版本最多. Leica及Contax版甚少.
28/f3.5 Type R11 (ca. 1953 - 1971) - 六接口, 四造型皆. 量相多.
Leica及Rectaflex版甚少.
24/f3.5 Type R51 (ca. 1957) - 是一期最稀少的一支. 只生了一年, Exakta接口, A2造型.
Type R61 (ca. 1958 - 1971) - 只有Exakta, Alpa接口, A3及A4造型.
50/f1.5 Type S21 (ca. 1953 - 1965) - 有Leica, Exakta, M42,
Rectaflex接口. A1及A2造型. Leica版罕. 是第一支135SLR用的50mm.
(的很多都是52mm或58mm)
90/f2.5 Type Y1 (ca. 1941 - 1953) -六接口但只有A1,A2造型. Type Y12 (ca.
1954 - 1958) - L, A, E, M42, R四接口. A2, A3及A4三造型.
90/f1.8 Type P1 (ca. 1950 - 1961) - 有Leica, Exakta, M42,
Rectaflex四接. 只有A1,A2造型. 素佳.
135/f3.5 Type Y2 (ca. 1944 - 1966) - 有Leica, Exakta, M42,
Rectaflex四接. 但只有A1,A2造型. 甚.
135/f2.5 Type P2 (ca. 1953 - 1957) - 是一批最的一支. 只生了四年, 量少.
成像品90/f1.8相.
80/f4.5 Type P21 (ca. 1954 - 1970) - Tele, 度比135/f3.5短. 有Exakta,
Alpa, M42, Rectaflex接, A2, A3及A4三造型.
**代期(c. 1983 ~ 1994)
然第一支135SLR用的焦在1958年就出, 但是直到70年代之前, 像Zeiss,
Leica些日耳曼正光公司一直,焦的成像品是法跟定焦相比的. 而P. Angenieux自己也不看好135SLR 焦的市.
然Zeiss Ikon的135SLR旗Contarex早於1959年上市, 至1970-71年才推出支焦 - Vario Sonnar
40~120/f2.8, 85~250/f4. 重量分是2.0, 2.7公斤! 完全失去焦便的特性.
Leica在1968年配合Leicaflex SL相同推出了第一支焦: 45~90/f2.8.用Angenieux的,
由Angenieux代工生.
135SLR的市在60年代始天以後, 至70年代市已大部分被日本攻陷. Angenieux一方面然生135SLR用的定焦,
但量已大幅萎. 另一方面, 家用影的市逐被camcorder取代. Angenieux的年量由全盛期的11支掉到1982年不4千支!
已是生死存亡的. 於是Angenieux定在135SLR的市重新出. 自1983年起, 推出了一系列代.
奈市的已法Angenieux起死回生. 批竟是了Angenieux在135SLR市的天之歌.
以下按出序逐一介. 一批的外跟以前有很大不同, 除生Leica那支是照Leica要求之外, 其的支重量,
焦,焦及光圈全改ABS塑材. 筒上的示除序外也改印刷.
. Zoom 45-90mm/f2.8 (c. 1968 - 1980)
15片10群. 的原型在Angenieux放了年一直量. 1996年秋天Cornwall拍上有一支Angenieux生for
Retina Reflex的 Zoom 45-90/f3 原型. 1962年出. 是f2.8版的前身.
1968年Leica推出Leicaflex SL, Angenieux服]Leica同推出支Zoom.
因先前Angenieux以有生zoomLeica 8mm影(Leicina)的成功, 方一拍即合,
唯一的要求是符合Leica的外.支推出是天, 由子在木盒中. 令人想起XO干邑的包. 前期是刀接口(2 cam) for
SL/SL2.筒身理後再上黑漆. 後期(1976以後)for R3三刀接口的就只有黑色理了. 支共只生了大千支.
. Zoom 35-70/f2.5-3.3 (1983 - 1987)
11片8群, 最大光圈2.5, 可拍macro(1:5.6), 最近焦距0.46m. 重量只有525克. 附一一方遮光罩.
格在同的zoom中都是空前的. 有下列各不同接口的版本: Canon FD, Contax MM, Leica R, Minolta,
Nikon AIS, Olympus, Pentax K及M42. 另外有NASA的特殊示的版本.
支共生了大一五千支.(注:A家用54层镀膜打造的变焦,现在法国人都用来拍黑白片. 14号段貌似好过15号段.
15号段色彩淡,色彩边缘且易高光外溢,时不常有鬼影出现.14好段色彩就扎实多了.)
. Zoom 70-210/f3.5 (1983 - 1987)
15片11群, 最大光圈f3.5, 可拍macro(1:2.5), 最近焦距0.9m, 重量780克, 附外接遮光罩.
上面那支同推出.也是有Canon FD, Contax MM, Leica R, Minolta, Nikon AIS,
Olympus, Pentax K及M42八不同版本的接口. 亦有NASA版.
支共生了大一支.(注:立体感超强,对粉色解读异常高雅)
. Zoom 28-70/f2.6 AF(1989 - 1994)
是Angenieux生的唯一一支自焦. 也是所有同的焦中光圈最大的一支. 16片12群, 最大光圈f2.6.最近焦距0.65m.
重量660克. 附外接金遮光罩. 支使用日本Hoya的玻璃, 而且上有"Made in France"的注.
1990年Angenieux授Tokina生, 因此Tokina AF 28-70/f2.8
AT-X一系列的光公式是跟Angenieux支一的.接口的版本有 Canon EF, Minolta AF 及 Nikon AF 三.
量不. (注:争议最大, A家的味道少些, 感觉和15号段A35-70相似)
. 180/f2.3 DEM APO (1986 - 1992)
支的用石玻璃校正到APO的成像等. 焦是特的差式焦(DEM - Differential Elements Movement).
8片5群. 焦, 身度不, 而由一以不同速度移第二及最後一片完成像. 最近焦距1.8m, 重量995克. 建伸遮光罩.
附外接式架接.接口的版本有 Canon FD, Contax MM, Leica R, Nikon AIS四, 支共生了大四千支.
(注:威猛,前镜硕大,色彩真实,散景漂亮,成相立体感强, 所有镜中可承受3次PS锐化而不过的, 说也奇怪!)
. 200/f2.8 DEM ED
支的造型, 跟180/f2.3支乎一. 但是只有ED而有APO示. 最大光圈f2.8. 最近焦距2.15m,
重量945克.接口的版本也是有 Canon FD, Contax MM, Leica R, Nikon AIS四,
支共生了大1,500支.(注:相当有实力, 但焦段过于接近180MM, 非APO,有点既生瑜而生亮的感觉,
当时卖我180的法国佬卖我199欧元都没要...)
帝国光学最后的荣耀:Hugo Meyer Primoplan(转)
说到MEYER公司(Meyer-Optik),二战前产品标识都写HUGO
MEYER(注1)二战期间开始改名后面会提到,此镜头厂牌历史悠久。它是由HUGO
MEYER本人1895年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州小城GOERLITZ(注2)成立,之前是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后来光学界泰斗Dr.
Rudolph(注3)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1918年)为了生活加入HUGO MEYER,没想到把HUGO
MEYER的牌子推向了全世界。
一战前后高通光性玻璃被广泛应用,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在HUGO MEYER 他设计出了Plasmat
,当时大光圈并且大像场的镜头(PLANAR光圈最早比Plasmat大,但是像场比Plasmat小一倍)。可以这么说,今天很多50MM-100MM顶级中长焦,标镜的光学结构基础都来源于Plasmat或者PLANAR
,这个人更是在年短短八年时间内把Plasmat 最大光圈F4拓展到最大光圈F1.5(Kino-Plasmat
f/1.5)。他设计的Plasmat
系列,整体素质同时期镜头无出其右.哪怕是1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光学镜头也只能在他设计的这些结构上修修补补。
Dr. Rudolph死后两年左右。HUGO MEYER才相继研发出相对Plasmat
廉价但是比前作球像差控制更出色的5片4组Primoplan,廉价化策略是因为二战以前,随着电影的慢慢流行以及家用摄影机和135相机器的普及,HUGO
MEYER开始生产C MOUNT
16MM电影镜头供应给大众消费市场,成为战前少有的几家为Bolex摄影机供应镜头的供应商,也开始供应各种后口规格的135相机镜头。hugo
meyer primoplan
正是和纳粹德国同期产物(33年西特勒当上总理,纳粹上台,见过7.5cm有刻纳粹标志的版本),也是同时消亡。从Dr.
Rudolph死后两年1937年一直到二战结束,hugo meyer
primoplan只生产了短短不到8年时间。因为二战期间其商标改为meyer
goerlitz,其间为contax等各种135相机、电影机型出过 exa /L39 /FOCA /c
mount/军用等后口规格的镜头(GOMES提供资料)。
战后GOERLITZ 地处东德,Hugo Meyer optical
company被苏联人接管,命运可想而知。在二战时期primoplan上的hugo meyer co goerlitz
商标更换为meyer goerlitz,更换的具体年代无可考证(大概是年之间)(注4)。战后又更名为meyer
optic goerlitz,此后大批量生产。由于镀膜工艺在二战其间成熟并加以广泛使用,所以hugo meyer primoplan
无膜版本基本是战前的,后期hugo meyer primoplan 也出过单膜,或者第一片玻璃单膜的版本(产量很少)。而更名meyer
goerlitz后(东德MEYER),由于多层镀膜工艺的迅猛发展,以及廉价化大规模生产,昂贵的高通光性玻璃渐渐被放弃使用。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HUGO MEYER
早期primoplan的玻璃素质,5片4组的玻璃有8个空气接触面,在没有膜层的年代,单靠玻璃材料和镜组曲率进光。一般打磨过的光学玻璃每个空气接触面反射率约为5%。8个空气接触面老镜头(双高斯同样)透光率约为66.34%。也就是说,单靠66.34%的透光率,它的光圈速度可以达到F
1.9 ,也就是说,如果那个年代的玻璃有镀膜,这些高通光率玻璃的通光量还会大大增加,也就可以大大提高最大光圈值。我们再来看后来的
optic,它是在有单膜或者多膜(膜层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减小光反射率)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大光圈速度F1.9,所以二者的玻璃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hugo meyer玻璃好但是无膜,有吃光的缺陷,后来的东德meyer optic有膜但是玻璃差,做工差.所以公认最好的
primoplan 镜头是45年(注5)之后写有HUGO MEYER co goerlitz 或者MEYER co
goerlitz的单膜版本(淡蓝色膜),因为既用的是高通光性玻璃,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透光吃光的问题。但是产量更是十分稀有,为国际市场上买家见到必收的光学宝贝,其次为无膜的战前HUGO
MEYER,再次为写有meyer
goerlitz(注意中间没有OPTIC字样)的有膜或者无膜版本,这一版本被普遍认为是二战期间乃至战后hugo meyer
primoplan的延续。
而之后的写meyer optic
goerlitz就属于东德生产,几乎完全不同的镜头。一直生产到后来被潘太康并购.由于此结构出现和消亡都在动荡的年代,所以HUGO
MEYER primoplan和meyer goerlitz&
primoplan具体生产周期已经无法考证,战争摧毁了一切。国际器材市场往往喜欢HUGO MEYER
标识的镜头,因为玻璃质量有保证,而且镜身做工十分优秀,铝包铜,十分结实沉重,半个多世纪后依然可以看到漂亮如新的银色镜身,其缺点是无膜,容易吃光。东德meyer
optic goerlitz由于产量大,生产周期长,镜身做工和玻璃材料均非前作之质量,同样焦段比HUGO MEYER
轻一倍以上。所以十分容易寻找,吃光好于前作的同时确加大了镜头的反差.二者还有一个明显差异是战前HUGO
MEYER采用CM作为单位,而后来东德meyer optic 使用MM作为单位。
1964年,东德meyer optic 和众多小公司一起被Pentacon(潘太康)(注6)国有化并购,68年meyer
optic停止生产。Pentacon一直生产到90年德国统一。德国统一以后HUGO
MEYER研发团队一直努力以Feinoptisches Werk
Gorlitz的名义独立存在并在Pentacon旗下推出过最后的光学作品Meyer-Optik Globica
II亮相美国拉斯维加斯91年的PMA大展。之后91年Pentacon倒闭,HUGO
MEYER光学团队也随之彻底退出光学历史舞台。
(注1)二战前,镜头上的标识喜欢把出品人或者镜头结构设计师的名字打到镜头上,比如Plasmat上都有Dr.
Rudolph的名字,所以战前MEYER通常是写HUGO
MEYER的字,这是创始人的名字.是当时民营企业的特点。(就好像张小泉剪刀一样)其实战前公司名字确实叫Hugo Meyer
company。但是后来写历史的人为了好统筹,把所有这些产品通通划为MEYER公司名下,都称为MEYER公司产品,其区别是一个是战前一个是二战之间到二战后生产。所以我们后来只能找到
Meyer-Optik这一个公司名,和注册商标。
&(注2)国内有文章介绍说HUGO
MEYER创立者的名字叫GOERLITZ是错误的说法。GOERLITZ是德国边境城市。地处国与波兰边界,是MEYER的诞生地。
&(注3)1890年帮蔡斯设计第一款消色散镜头 the Protars
,5年后设计出双高斯雏形PLANAR。1902年更是开发出著名的Tessar(天塞)结构。简而言之他对光学做出过十分重大的贡献。
主要成就:
1890: First anastigmat lens "protar" [2](ZEISS PROTAR
现在很多玩老镜的风景摄影师机器前面挂的还是这个结构的镜头。。。。不过主要应用在120相机和其他大片副的机器上)
1895(国外又有说是1896,还有写1806的肯定是1896的误笔,历史有些出入): Planar
design,可惜当时没有镀膜工艺,Planar空气接触面太多而显得比较冷门。
1899: Unar design(天塞前身)
1902: Tessar design
1918: Plasmat design
(注4)关于PRIMOPLAN上面的HUGO MEYER商标是什么时候变成meyer
goerlitz一直存在争议,当初我和朋友GOMES判断是45年后才有meyer goerlitz,但是在meyer
goerlitz标识的镜头上发现纳粹符号,并且早期无膜版有不少是meyer goerlitz,而meyer
goerlitz也出现过单膜版本,唯一的推测是40年-45年间,与HUGO
MEYER标识的镜头同期生产出来,但是为什么一家公司的同一种产品会用两个商标,一直是个迷。
&(注5)1892年:英国泰勒(H.D.Toylor著名的Cook,Triplet镜头设计师)发现了给玻璃加膜(当时还没镀这一工艺)可以增加通光性。1935年:德国卡尔?蔡司公司发明了防反射膜层处理技术,后来一直在改进。德国第一家使用成熟镀膜工艺的135相机镜头,是莱卡的135相机镜头,时间正是在1945年前后,HUGO
MEYER出品第一只镀膜镜头已经无迹可查.所以只能根据同期科技进展进行估算。
(注6) VEB PENTACON
DRESDEN公司是东德的联合公司,公司是于1947年在卡尔.蔡司.耶纳光学工厂、艾尔湟曼光工厂、梅耶光学工厂、伊哈哥光学工厂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最早只生产机身,下面的小厂供应镜头。但真正的VEB
Pentacon对旗下施行国有化并购是在1964年。在此之后旗下公司的产品很快换名以PENTACON的名义销售。(东德MEYER
optic goerlitz 生产到1968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机两用监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