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一味成方是什么成味意思是什么?

方义(中医的方剂学用语)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医的方剂学用语
(中医的方剂学用语)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方义是指方剂学用语,是对药方药物作用功能的阐述。
方义:是一个中医的方剂学用语,又称方解。
是说:对于一个方子中的各种药物,都是针对病症的什么方面,用的是药物的什么功用,怎样搭配,也就是怎样配伍。说的很枯燥,举个例子吧:
中医里有一首很著名的方剂,是张仲景的《》,出自《》
方子的组成是: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首先是病症)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所致。风寒束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腠理闭塞,经脉不通,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肺主气,合皮毛,毛窍闭塞,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为咳嗽。
(然后是方剂总的治疗原理)
治当发汗宣肺,以解在表之寒邪,开泄闭郁之肺气。
(然后说各个药物的配伍)
麻黄味苦辛性温,入肺与膀胱经,善开腠理,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证属卫郁营滞,故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之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又可使邪去而营卫和。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喧沸平喘之功。为佐药。
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和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最后总结)
四药相合,表寒得散,肺气宣通,则诸证自平。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中医经常说经方,那么到底什么是经方?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右上角点“关注”,带你走进中医的神圣殿堂。
2013 年3 月30 日门诊,一青年患者从诊室走出,一会儿又走回来问:“给我开的是经方?还是普通中药方?”引在座者皆笑,我却无语,不禁想起10 年前人们对经方还生疏,或谓“用经方不赚钱!”近10 年来通过业内人士弘扬经方、宣传经方,人们的观念出现重大改变,出现了经方热,老百姓相传“有病找经方!”学术界亦倡发展经方,甚者开学术会多标以经方为时尚。这是可喜可贺的事,但何为经方?经方的概念?经方的定义?至今尚不明晰。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人们自古祟尚经方,但真正认识经方是非常不容易的。常可听到人们议论“经方派”、“时方派”等,但何谓为经方?一般人又是很难说得清楚,即便是业内人士及古今文献也莫衷一是。如有的认为:“经方者,乃经典著作中之药方也,或曰:经,常也。经方者,谓其乃医家所谓常用之药方也。”《中医词释》谓指汉代以前的方剂:“①《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实际上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③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目前持此说的人占多数。”《辞海》谓:“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还有的认为:“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经方的涵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的有效方剂;二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而一般多指后者。”造成说法不一的原因很多,值得探讨。更重要的是面对经方热,业内人士有必要共同讨论形成共识,以利于继承和弘扬经方。今从学习文献考证及《伤寒论》主要内容入手略述己见。
经方是指一个医学体系
首先要明了中医存在两大医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在汉代已经明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即是说其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的医学体系,显然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主要理论的体系不同。
经方源于方证治病经验总结
经方起源于上古用药经验总结:通过文献及考古考证,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中央电视台10 频道于2008 年11 月1 日至3 日连续报道了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 年至1995 年在河北省蔚县、阳原县等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 年前到5000 年前。”这些考古资料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即用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概念,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其基础理论即用八纲。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在表的证,用发汗的相对药物,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治表证经验;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最初人们总结的治病经验是单味药治愈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那时虽没有文字,但其经验代代相传,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 年~公元206 年)的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样的证,用什么药治疗有效,药证对应而治愈疾病,即积累了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
方证经验的积累发展为六经
方证治病经验代代相传,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这样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其文字记载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
历经几代几十代单复方证经验的积累,促使对理论的认识和发展。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经方发展至汉代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病位只有表和里(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而经张仲景论广的《汤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即病位增加了半表半里,因而使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须要说明的是,经张仲景论广的《汤液经》未在民间流传,至西晋王叔和整理部分内容,改名为《伤寒论》又称《伤寒杂病论》。
以上说明《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是指医学体系,是在汉代已较成熟的医学体系,这个医学体系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初用单味药治病,理论用八纲,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药证相对,亦即单方方证对应治愈疾病,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后来历经秦汉渐渐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又历经汉晋集成《伤寒杂病论》。经方的发展史说明,经方不仅指《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方药,更重要的是指其医学理论体系。
认清了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明晰了经方的起源和发展形成史,这样就能确切地把握经方的概念和定义,用简单一句话可概括即: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这里要强调,所谓方证理论,是指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说《伤寒论》的主要组成是诸多方证,其理论是八纲、六经。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
注意此定义和概念是对《汉书·艺文志》对经方定义的注释,明示经方的主要理论是八纲,而更强调了用六经。这里的概念要明确,凡提经方,不仅只指《伤寒论》等书中的方剂,而且包涵方证的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所谓经方者、经方家,不只是治病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药、方剂,更重要的是用其方证理论。即严格来说,只用其方剂,不用其理论称谓经方者、经方家欠妥;反之经方者、经方家用方证理论治病,所用方药、方剂不仅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书所记载的原方药、方剂,据证用其方剂加减、或用时方或自拟方,方证对应治愈疾病亦属经方者、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常用桑杏汤治疗太阳阳明咳嗽者即是其例。这里很明确,凡提经方,不只指处方用药,而是指医学体系。
明此,则再不会像前述青年人再问“给我开的是经方?还是普通中药方”了吧?
友情提示:文章或作者来源于中医古籍APP,希望获得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进入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中医古籍”下载。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
夏秋季采收,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功。
今日搜狐热点常看到这两名词, 请教。
单方是一味药组成的,像独参汤呀的,一般药是“君”药,用量大点的!
验方不是古代医书上的流传方,而是没经过论证,但是临床却有疗效的,一般是民间的方子!验方和偏方有点相识的!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组成的方子、验方是推出并得到验证的方子
单方:单味药物组成的方子;
验方:临床验证确实有效的方子或者不是方剂书上记载的而是个人的经验方(找不到出处);
秘方:密不传人的方子,一般都是家传的,可以是单方...
偏方就是非正规药材如食品、果壳之类组成的药方;验方就是经验中总结的;秘方指秘不传人的药方。
单方验方:
血见愁30克,水煎一次服。n.黄芩12克、侧柏叶15克、蒲黄9克,共为细末,用温开水分2次送服。 用于血热证。(《新编单方验方大全.妇儿篇》)
单方是指药味不多,取材便利,对某些病症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单方治病在民间源远流长,享有“单方治大病”之说,几乎有口 皆碑,深人人心。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总结有众...
单方是指药味不多,取材便利,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 剂。单方治病在民间源远流长,享有盛誉,深入人心。在长期的实
践中,人们总结出有众多行之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
答: 喝姜水上火吗?
答: 为避免孩子过近视,除了供给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外,以下几类食物是不可缺乏的:
1.硬质食物 经常给孩子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增加咀吃力频率与力度,可促进小儿视...
答: 从你的症状看应该是脾胃虚寒型建议口服补中益气丸和附子理中丸.或口服调节菌群失调的药物,整肠生加易蒙停.
答: LZ的病像肝肾阴虚,兼有脾虚。可以去买点丹栀逍遥丸和六味地黄丸吃吃,注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中医组方一学就会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中医组方一学就会》是一本编制,由在日出版的书籍。
中医组方一学就会内容简介
《中医组方一学就会》内容简介:中医入门系列图书是献给中医爱好者的基础著作,医生、病人皆宜。在中医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中医从古到今蓬勃发展,造福国人,但其医理博大精深却也生涩难懂,让很多想学习中医的人望而却步。有鉴于上述情况,我们特意组织编写了此系列圈书。聘请有多年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专家,把深奥的中医理论浅显化、大众化,使其通俗易懂,并将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法、辨证、组方、冶法、内科、外科等融合在其中。中介绍的方药和治法都来自传统教材及临床一线,切合实际又安全有效。可用于指导治疗。
中医组方一学就会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方剂基础知识
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
中药方剂与治法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剂型与服药方法
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章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寒表实证)
流行性感冒、各种体虚长期发热(外感风寒表虚证)
感冒、流行性感冒、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初起阶段(表热证)
传染病及流行性疾病引起的高热(阳明气热证)
肺炎(邪热壅肺证)
麻杏石甘汤
支气管炎(痰饮证)
苓桂术甘汤
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冒、哮喘、肺
气肿(表寒内饮证)
咳嗽(外感咳嗽)
哮喘(哮喘)
各种类型肺炎及肺癌(咳血)
大叶性肺炎、肺部肿瘤(肺痈)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中毒性消化不良、病毒性肝炎(表湿证)
藿香正气散
疟疾、急性病毒性肝炎(邪在少阳证)
肝炎、急性胰腺炎(少阳阳明证)
急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证)
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炎(肝脾气滞证)
肝炎、胆囊炎(肝胆实热证)
龙胆泻肝汤
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肝炎(湿困鹏胃证)
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痰湿证)
急慢性胃炎、妊娠恶阻(痰热内扰证)
疝气、肠绞痛、生殖器官及附件炎症(寒症)
天台乌药散
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呕吐(食滞胃肠证)
急性胃肠炎、痢疾、肠伤寒(湿热食积证)
枳实导滞丸
肠梗阻(湿热内结证)
调胃承气汤
急性肠炎、痢疾、肠伤寒(胃肠湿热证)
葛根芩连汤
一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霍乱(湿热蕴中证)
胃肠道出血证、精神分裂症(下焦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
慢性消化不良、小儿营养不良、慢性胃炎(脾虚食滞证)
各种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脾虚食滞证)
半夏泻心汤
神经性呕吐、胃扩张(呕逆)
旋覆代赭汤
急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痛泻)
腹泻(五更泄)
便血(肠风下血)
便秘(肠燥便秘证)
麻子仁丸(脾约丸)
黄疸性肝炎(黄疸)
肠道蛔虫病、胆道蛔虫病(蛔厥证)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症(火毒壅盛证)
黄连解毒汤
急性白血病、DIC(血分热盛证)
犀角地黄汤
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水饮证)
中风、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
各种眩晕症、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症
(风痰上扰证)
半夏白术人麻汤
第五章 泌尿升级系统疾病
急慢性肾炎(蓄水证)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阳虚水泛证)
急性肾炎(少阳水饮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
月经不调、不孕症(寒凝血瘀证)
糖尿病、消渴、慢性肾炎(肝肾阴虚证)
六味地黄丸
急性肠炎、痢疾、肠伤寒(肠道湿热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汤)
高血压病、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肝阳化风证)
天麻钩藤饮
心力衰竭、各类脑炎(少阴虚寒证)
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
冠心病、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心悸)
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热淋证)
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尿血证)
尿频、小儿尿失禁(遗尿证)
遗精、遗尿(肾虚遗精证)
金锁固精丸
慢性宫颈炎、慢性盆腔炎(湿浊带下证)
第六章 其他疾病
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风疹)
癫痫、神经衰弱症(少阳痰热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面神经麻痹(面瘫证)
偏头痛(风邪上袭证)
川芎茶调敞
流行性乙型脑炎、脑性虐疾(肝热动风证)
羚角钩藤汤
神经性呕吐、高血压头痛(厥阴虚寒证)
各种疼痛、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气滞血瘀证)
血府逐瘀汤
免疫功能低下、大病愈后(表虚证)
慢性肠胃炎、慢性肝炎、贫血、营养不良(脾胃气虚证)
慢性肠炎、肠道功能紊乱、脏器下垂、流产(中气下陷证)
补中益气汤
贫血、神经衰弱、营养不良(气血两虚证)
贫血、大病初愈(血虚证)
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风湿正虚证)
独活寄生汤
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
(虚烦不眠证)
附录 占方药量考证
中医组方一学就会作者简介
黄斌,硕士学历,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先后就读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期间师从著名研究员马继兴老师从事中医文献研究。1997年调入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基础部中药教研室,从事中药学教学工作。自2000年至今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药教研室工作。
从事中医药教学、临床与科研近二十年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论著8部,具有较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崇尚仲景学说,一贯坚持以临床促教学,以科研促临床对中药药性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有较深造诣,治学勤奋,博采众长。临证既推崇经方,又不薄时方,擅治内科杂病,用药不拘一格。重视扶助阳气,主张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努力探索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规律,尤善用扶阳药治疗某些顽症疾疾。
.豆瓣[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请问中医药学里的“协定方”、“复方”、“单方”的含义和区别?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请问中医药学里的“协定方”、“复方”、“单方”的含义和区别?
有点烦用这些词,如果“协定方”和“复方”的意思差不多的话,为什么要用两个词啊?而且“协定”两个字,显得好像还有点来头的样子……
拇指医生提醒您:以下问题解答仅供参考。
协定方和复方,单方的范围就不一样。
复方和单方属于内经“七方”的内容,是组方原则。而协定方我虽然不是很了解它的具体内涵,但是在实际中,有点保密处方的意思。一些医院的名中医他们留下的方子称协定方,实际上由药方保管,但是在给病人的处方中不写出具体药物,只写“李二号方”之类。药房一般把这些方事先配好,处方中开到的时候直接放药既可,一般连去药房实习进修的不知道协定方的内容是什么。
单方是单用一味药,复就是内经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加用协同作用的药物,又分小,中,大三制,一君二臣为小制,君一臣三佐九则为大制(可能和原文有出入,记忆力不好,多多包涵~~)。
经方一般指的是伤寒论上的方,伤寒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所以称之。和它相对的是时方,是后人所用的方。如果用经方就是汉代原方,很少加以更改,所以能用经方治病都是高手。古代曾有经方时方之辩,论哪个更能治病。
验方是效验之方或者经验之方,确实是某病用某方而一般会有效,但是这样方在理论上却是悬而未决的,不懂其中的机理就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
中医不是成法,如果相信某病用某方,就不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特色。
楼上说的完全正确~~~我以学中药的身份保证
简单的讲,单方是指由单味中药组成的汤药,如独参汤等;复方是由二味以上中药组成的汤药,可以是经方也可以是验方;协定方是指人们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积累一定的经验和疗效而约定成俗的验方.由某方治某病,不需要辩证与加减.这也是和验方的区别.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味杂成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