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需要学习什么?推荐一下书

  一提到经营之神,在日本非松下幸之助莫属;在美国则是反败为胜的艾柯卡。但是在中国,谁又是经营之神呢?历史上的白圭、范蠡,他们不足为奇,唯有晚清时代的胡雪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凭着自己的努力,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一个享誉盛名的红顶商人,而他所创建的胡庆余堂,更是代代相传,成为百年老店。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他却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彻底的倾家荡产,仅仅六十二岁就郁郁而终了。  那么,到底是一个什么原因,让胡雪岩的一生,这样的大起大落呢?他成功的经验教训又是什么呢?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呢?  读了这本书,您就会知道所有的答案了……  前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类人,即使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也不被当时的政府所重视,甚至可能成为重点打击报复的对象,这类人,我们称之为“商人”。  商人:官方解释,也可以叫做“伤人”,就是“伤害人”的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说这句话的人叫做朱元璋。原来,在明朝刚刚立国的时候,由于商人擅自打开海禁,破了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所以明
朱元璋就愤怒地说道:“商人,不务正业,四处流窜,  倒卖各种物资,谋求暴利,个个家财万贯、富可敌国,还要扬帆过海,卖国通匪,终有一日,他们会联合外族毁我社稷,断我伟业。”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明朝,以沈万三为首的江南巨富全部被朱元璋赠予了一张地狱观光券——单程,可携家带口,人数不限。除此之外,明朝前期对商人压迫的记录,更是创了古今未有之格局。殊不知,不仅是明朝,中  国所有的王朝都对商人不友好。  从古至今,商人的待遇都不堪入目,他们根本就不是高档人,甚至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  中国最早的商人,就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武王灭了后,武王对商朝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追杀行动。为了不沦落为奴隶,悲苦一生,所有商朝人都只能搬出京城,开始了云游四海、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这些商朝人愿意种地,可周朝人不给他们土地。为了生存,  这些商朝人只能贩卖一些东西,以便养家糊口,这就是“商人”的由来。  可这样,周朝人还不依不饶,天子下令把天下职业分为几类,将“工商”之民称为“五蠹”。按照现在的讲法,就是“黑五类”,谁都不愿和黑五类人交朋友。  到了秦朝之后,历代王朝更是将天下人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商人还是社会最底层的居民。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二十四史也不能给一个商人作传记。  为了光宗耀祖和青史留名,很多商人就开始费尽心思,结交权贵,进军政界,准备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  在这些改变命运的商人中,最著名的就是秦朝“仲父”吕不韦。从一个商人成功转行成为一名政客,并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算是风光无限了。虽然最后的结局有点儿惨,但是毋庸置疑,吕不韦依旧是中国历  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之一。  但是在史册的描述中,吕不韦俨然成了一位全职政客,已经和商人八竿子打不着了,所以史书也没把他归为商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商人依旧未能华丽登场。  就这样,历史的车轮依旧向前转动着,在前进了两千多年,修完了二十四史以后,在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正史上终于出现了一位商人。他不仅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力,还因为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需物资,被慈禧太后  赐黄袍马褂,官封极品,被世人称为“红顶商人”,成为晚清 “第一巨富”。这位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商人之一,就是本书的主角——胡雪岩。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344次 发图: | 更多
  目录:  第一章 德行定终身 / 1  安徽诞生的“天下第一商” / 1  十二岁的惊天巨变 / 3  伟大的母亲 / 6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9  第二章 初露锋芒 / 11  少年学徒 / 11  无心插柳柳成荫 / 13  跳槽,食品业没有发展 / 16  第三章 钱庄岁月 / 19  一生的事业:钱庄 / 19  钱庄的深造岁月 / 23  钱庄最后的辉煌 / 28  第四章 福祸相依的日子 / 31  人生最大的赌局 / 31  胡雪岩投资王有龄的真正原因 / 38  有情有义结兄弟 / 40  被迫辞职 / 44  暗自回家 / 47  重新出山 / 50  第五章 辉煌的开始 / 52  接手钱庄 / 52  天下大乱 / 56  北上投供 / 58  他乡遇故知 / 60  捐官成功 / 64  第六章 小试牛刀 / 67  漕运的那些事儿 / 67  海运的那些事儿 / 72  漕帮的那些事儿 / 74  结交漕帮 / 76  第七章 强强联合 / 81  大赚特赚 / 81  财源滚滚来 / 83  湖州平叛 / 89  妙计收土匪 / 94  加官晋爵 / 100  第八章 天下动乱 / 103  承发宝钞,孤注一掷 / 103  军饷之争 / 107  曾、王交恶 / 113  彻底决裂 / 115  第九章 致命的漏洞 / 119  借师助剿 / 119  将心比心 / 122  训练洋枪队 / 126  第三件事:重用李元度 / 131  围困杭州 / 134  第十章 城外粮满仓,城内有龄亡 / 138  拼死突围 / 138  上海筹粮 / 141  艰难的“物流” / 145  城破人亡 / 149  第十一章 重新寻找靠山 / 154  胡雪岩的气节 / 154  重新遇到靠山 / 157  我是湖南一匹驴 / 159  晚清官场的一朵奇葩 / 162  未雨绸缪 / 166  第十二章 左宗棠,大树底下好乘凉 / 170  求救王德榜 / 170  面见左阎王 / 174  第二次辉煌的开始 / 180  第十三章 扬帆再起航 / 183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 183  考核的三部曲 / 185  最后一道难关 / 187  第十四章 辉煌继续 / 191  最初的任务——漕帮筹粮 / 191  坚持才能有信用 / 194  第二次借师助剿 / 197  第十五章 最大的死敌 / 200  初见“死敌” / 200  面见李鸿章 / 204  自种祸根 / 206  第十六章 完成任务 / 210  虚心求教,夯实自我 / 210  收复杭州城 / 212  王有龄的真正秘密 / 215  王有龄的“名”和“利” / 218  第十七章 善后风波 / 222  票号的由来 / 222  票号的讨债之旅 / 225  剃眉风波 / 227  举办义渡 / 230  乐善好施的真正原因 / 234  第十八章 “红顶商人”成功的秘密 / 236  胡雪岩的生意经 / 236  坛子的故事 / 238  开设当铺的原因 / 240  以恶制恶 / 243  第十九章 洋务运动 / 249  洋务运动的起因 / 249  准备造船 / 251  是找法国人,还是找英国人 / 253  开始造船 / 255  一波三折 / 258  第二十章 新疆叛乱 / 263  支持西征 / 263  收复新疆 / 266  奉旨进京 / 267  北京,我来了 / 269  第二十一章 目标:北京 / 272  求救李莲英 / 272  进宫面圣 / 275  北京紫禁城 / 277  后宫的三种人 / 280  第二十二章 一生最大的殊荣 / 288  面见慈禧太后 / 288  皇家膳食 / 292  求得黄马褂 / 295  荣耀共分享 / 299  最后一个殊荣 / 300  第二十三章 开疆扩土 / 304  修建芝园 / 304  胡雪岩的女人们 / 307  正室夫人——陆氏 / 310  次室夫人——芙蓉 / 315  一生知己——螺蛳夫人 / 318  第二十四章 家和万事兴 / 322  第一夫人的实力 / 322  第一夫人的胸襟 / 325  九姨太——阿巧 / 328  最后一个姨太太——妙珠 / 331  智退情敌 / 334  代沟婚姻最后的结局 / 336  第二十五章 流传千年的产业——胡庆余堂 / 339  胡庆余堂的由来 / 339  胡雪岩的经营手段 / 342  戒欺 / 346  第二十六章 “谨言”的重要性 / 350  慈安之死 / 350  成也靠山,败也靠山 / 353  蚕丝战争 / 355  第二十七章 帝国的掘墓人 / 358  晚清三大富商之首:盛宣怀 / 358  胡雪岩经商的智慧  电信之争 / 360  胡雪岩的强势反击 / 364  图穷匕见的结局 / 367  第二十八章 崩溃、彻底崩溃 / 371  盛宣怀的强势反击 / 371  一切都结束了 / 374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日子 / 376  冷静收残局 / 376  巨星陨落 / 380  后记 胡雪岩最后的启示 / 382
  第一章
德行定终身  安徽诞生的“天下第一商”  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胡雪岩出生在今天安徽省绩溪县胡里村,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一条美丽的登源河由东向西穿村而过,养育着胡里村的儿女。虽然地处偏僻,但是这里自古就文风鼎盛,名人辈出。  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胡雪岩,那时候的他,还不是后来那个威震天下的红顶富商胡雪岩,他还只是一个叫作“胡光墉”的放牛娃。直到他成年以后,才得到“雪岩”这个称号;再后来,当他飞黄腾达以后,人们只会用“胡雪岩”来称赞他,以至于胡雪岩原来的名字,也就被人们遗忘了。  在这块山清水秀、与世无争的土地上,幼年的胡雪岩生活得非常安逸。不管外面的农民起义、列强入侵多么纷乱,都跟幼年的胡雪岩没有关系。他的老家地广人稀,没有人搞政治,他也不怕被人砍,生活恬淡自然。  当然了,安逸归安逸,人还是要有自己的梦想的,在那个时代,要想出人头地,留名青史,只有一条出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但是与生下来就玩儿命读书的曾国藩不同,幼年的胡雪岩不想读书,也不想出人头地,更不想青史留名,他就想玩儿。除了放牛这个固定的工作外,胡雪岩把所有剩余的时间,全都用在了玩耍上面。除此之外,幼年的胡雪岩还特别讨厌考试。长大后,他也不去参加科举,死都不去。这要放在现在,就是一个抗拒考试的问题少年。对于这种问题少年,当时的情况应该和现在差不多,下场也应该一样。先拉回家,狠狠骂一顿,然后就开打,打一个半死不活,接着轰回学校接着念,绝无幸免。  但是奇迹发生了,胡雪岩的父母没有打他,更没有怪他,他们只是告诉胡雪岩,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行。听到这些惊世骇俗的思想,您可别以为胡家人开窍了,或者是他们疯了。这种完全“散养”孩子的方式,对于胡家人来说,却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胡雪岩的老家,就是今天的安徽。  中国的省份安徽,自古就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这个以道路、山脉和放射性河流组成的地方,连接着中国的北部、中部和东部,所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无论中国是南北对峙、东西争雄,还是问鼎中原、统一天下,安徽都是那些英雄豪杰决一胜负、成王败寇的关键之所!  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地,注定要出现无数传奇的人物。更神奇的是,这块土地,居然还培养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皖南与皖北,那根本就是两种人。皖南多出商人和文人,如精明世故的胡雪岩,温文尔雅的胡适;而皖北多出军事人才,说白了就是猛将和豪杰,如骁勇善战的刘铭传,一代帝王朱元璋。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皖北耕地少;即使有耕地,也比较贫瘠。要知道在中国的古代,田少地贫可是非常致命的。  在当时旅游业还不发达的年代,土里种不出吃的,就只能外出找出路。外出也只有两种选择:经商或者当兵。也许是民风温和与彪悍之别的关系吧!在这个选择上,皖南人多选择前者,而皖北人多选择后者。胡雪岩的出生地安徽徽州,自古就是“徽商”诞生之所。由于这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安徽商人,因此这些人也把经商传统牢牢地印在了这里,鉴于这个原因,如果胡雪岩不选择经商这条路,那才是一件极其新鲜的事情。  除了地理位置决定出路外,据史料记载,胡家的先祖是甘肃人,而且还在京城当过官。但是在京城尔虞我诈的斗争中,胡家祖先不知道得罪了什么当权者,险些被满门抄斩,最后在皇恩浩荡下,才逃过了一劫。  虽然死罪可免,但是活罪难逃,经过了这一事件后,胡家祖先全都被贬为了庶民。他们也背井离乡,从甘肃迁到了安徽。  险些经历了这么一次灭门之祸,胡家祖先彻底领悟到了官场的黑暗。为了避免后世子孙重蹈覆辙,胡家祖先还专门立了一条家训:读书可以,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当官。  读书不参加科举,那还读什么?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胡雪岩的爷爷,胡雪岩的父亲,都没有走上这条“科举求仕”的道路,而且他们也不希望胡雪岩去当官。  对于这条家训,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好是坏,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想法。而面对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不能去追究,更不能去谴责,不管怎么说,那是这个家庭自己的事情,我们只能够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和包容,至于孰是孰非,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和论证了。  也许,日后家贫如洗、身无分文的胡雪岩,能够明白胡家祖训的真正含义。
  哈哈,竟然坐上沙发,第一个点击进来的哦  
  沙发一下  
  楼主,你的曾呢。。。。  
  @珍乐呆 4楼
20:48:41  哈哈,竟然坐上沙发,第一个点击进来的哦  -----------------------------  多谢多谢,明天马上上硬货!
  @我是个炮灰 6楼
22:42:45  楼主,你的曾呢。。。。  -----------------------------  也在更新中啊。本来想更新完那本再弄这本,不过有点着急了,哈,2本同时整。
  板凳  
  楼主你得更新呢  
  就这么点啊,今天不得吃饭,务必给更新上来,哈哈。  
  十二岁的惊天巨变  中国人向来都有“认祖归宗”的优良传统。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拼爹很重要,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拼祖宗才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西方人看见一个小孩,他们就会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而中国人看见一个小孩,他们更喜欢问另外一个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这种关心对方家庭出身的问候方式,除了我们本身“势利眼”以外,还有一个更深的含义。  要知道,在于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家庭结构是以个人为主,所谓的血缘关系,不过是暂时的亲情而已;但是对于中国的家庭来说,除了要把血缘与亲情一生挂钩外,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以维持这个庞大家族的凝聚力。  鉴于这些原因,所以在中国人眼中,通过子女来认识父母,通过家庭而认识家族,便是一个非常方便和准确的方式。当然,这种家庭结构的差异,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别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胡雪岩是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的父母又给了他什么样的影响呢?  胡雪岩的父亲叫胡鹿泉,号芝田,安徽省绩溪县胡里村人。虽然他在历史上不是什么名人,也没有留下什么重要的事迹,但是通过胡雪岩相关事迹的只言片语,我们大概知道,胡鹿泉是一个徽商。他天天从安徽跑到杭州做小本买卖,而且还读过几年书,算是一个有文化的商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证据就是“胡光墉”这个名字。至少胡鹿泉在给儿子起名字的时候,没有起“朱重八、刘季”这种稀奇古怪的名字。至于胡雪岩的母亲,我们只知道她姓“金”,原来是杭州城里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后来因为家门不幸,这才嫁到了胡家,屈尊给胡鹿泉做了妾室。  虽然胡雪岩的母亲身份低微,但是心地善良、心胸宽阔,也很有自己的主见,绝不是一个等闲女子。至少在那场“惊天动地”的事件后,这位女子依旧能保持乐观向上、不怨天尤人的心态,这可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场“惊天动地”的事件,就是胡雪岩父亲的突然逝世。  胡鹿泉病逝的那年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这一年,胡雪岩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花季少年,如果放到现在,也就刚刚小学毕业。但是对于胡雪岩来说,他就要品味人世间最悲情的一幕,面对重病缠身、奄奄一息的父亲,胡雪岩真不知该如何是好,昔日其乐融融、相濡以沫的岁月历历在目,而今即将阴阳两隔、永不再见,这叫他情何以堪呀!  按照常规流程,除了不幸夭折的二子胡光鼎外,胡鹿泉其余的四个儿子齐刷刷地跪在父亲的床头,号啕大哭,声泪俱下,胡雪岩的几个“妈”,则站在父亲身边,互相搀扶着默默地掉眼泪。当然了,她们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下家”是谁,能分多少遗产,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在等着老爷子说最后的遗言。按照常理,像胡鹿泉这种文人一定才思汹涌,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出篇文章也是必需的。什么人生苦短、努力工作之类的,结尾处再喊几句口号,叫大家激动一把。最好再写首诗,等到自己出殡时挂在棺材两侧,不仅气派,也不枉自己读书一生。  但是奇迹发生了,胡鹿泉的遗言却叫大家失望了,没有文章,没有诗歌,什么都没有,他只是把老三顺官(胡雪岩乳名顺官)叫到床边,对他嘱咐道:欲兴吾家,其惟顺儿乎!说完,胡鹿泉立刻咽气,家里随即号啕大哭。  胡老爷的遗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让胡家兴旺发达的任务,只能指望顺官了!”事实上,胡雪岩也确实做到了;但是,根据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胡鹿泉的遗言就疑团重重了。  要知道,一个父亲临终对儿子的嘱托本身没有错,但是好像选错人了。要知道,胡鹿泉有长子,胡雪岩还有兄长胡光鉴,在那个长子继承制的时代,好像没有把次子叫到床边谈论继承家业的习惯。  如果真出现了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第一,长子太无能;第二,次子太优秀。话虽如此,但是胡鹿泉去世时,胡雪岩才十二岁,既没有功名在身,也没有什么本事,所以他很难服众。当然也不能说长子无能,毕竟胡雪岩的哥哥也才十三岁。  除此之外,在那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时代,如果胡雪岩是老爸原配夫人生的孩子,让他继承家业也说得过去。但是大家都知道,胡雪岩的母亲在胡家毫无地位,甚至在胡家族谱里面都没有名字。这样的状况,凭什么让胡雪岩去继承家产,甚至振兴胡家呢?  综上所述,所谓父亲让胡雪岩继承家业的事情,完全就是杜撰,就是为了给胡雪岩塑造“金身”而编造的一个荒唐的传说。当然了,如果胡鹿泉真的对儿子有嘱托的话,我相信答案只有一个,这不是各位想象的那样,而是另一个残酷无比的嘱托。  胡鹿泉把儿子叫到身边说道:“儿子,我不行了,你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老爹我看好你!在我胡家,你最聪明的,是一只标准的潜力股,未来振兴胡家,全靠你了。”  这才是“欲兴吾家,其惟顺儿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当然了,这里还有一句潜台词:“儿子,你未来的路将很难走,但不管怎样,你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只要这样,你才能创造奇迹。”  当然了,为什么这条路那么“难走”,胡鹿泉是知道的,而且更是他一手造成的。
  胡鹿泉死后第三天,胡雪岩母子就被赶出了胡家。原来,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生前妻妾成群、和乐融融,死后反目成仇、马上分家的情况似乎已成了一个共性。  对于这些“最毒妇人心”的女人们,只要老爷一死,她们立刻脱去了温柔体贴、小鸟依人的伪装,瞬间变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且个个心狠手辣、凶残无比。为了能够干掉对手、分到更多的家产,这些平时弱不禁风的女人们,立刻变得“强悍”无比。  不强悍也不行呀,要知道,能分到多少遗产全凭自己的强悍程度。强悍的多拿,软弱的没份儿。能力最强悍者,甚至在老爷生前,就能干掉所有竞争对手。因为胡雪岩母亲的身份低微,且性格比较软弱,所以胡鹿泉就知道是这个结局,因此这才对胡雪岩说道:“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老爹,你也太坑人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岁的胡雪岩经历了人生中最惨痛的事情。  那一年,他的父亲病逝,而他和自己的母亲被赶出了胡家。从此之后,胡雪岩告别了衣食无忧、与世无争的日子,开始了一种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生不如死的生活。这种突然从“富二代”变成“穷屌丝”的生活,弱小的胡雪岩能够受得了吗?
  伟大的母亲  从此,胡雪岩被剥夺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开始了流离失所的日子。小时候胡雪岩的生活,绝对是“灰色”的。可不是吗,自己刚刚懂事,父亲就驾鹤西去了,只留下一个被赶出家门、身心憔悴、天天以泪洗面的母亲。  由于胡雪岩很少提起幼年时的事情,所以关于他小时候的情况,没有任何的史料文献记载。对于他那段时间的往事,我们只能猜。实际上也不用猜,他要是混得好,能那么不堪回首吗?为了生存,上山打柴,帮母持家,这些应该是常有的事;受人欺侮,忍气吞声,这些事情也应该时有发生。鉴于这种环境,配上胡雪岩的生活背景,心理学家会告诉我们:小时候的胡雪岩,一定内心非常封闭、待人也非常冷漠,这导致了他自卑懦弱、为人孤僻,进而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胡雪岩不仅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阴影,也会表现出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打架斗殴……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了,将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爆……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了当上了一国之君,不用风吹草动,这个国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知道,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骇人听闻的杜撰。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有先例的。有一个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成了皇帝,他就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结果可想而知。即使这个孩子没有变成坏人,而是顺利地成了一个好人,那么,他也可能会有问题的。这个有问题的好人,他就是海瑞。海瑞的童年经历简直跟胡雪岩一模一样。海瑞也是幼年丧父,由于家族里的人都不待见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  虽然海瑞的生活很窘迫,但是海瑞的母亲就认准一条死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海瑞母亲的目标很明确——让海瑞刻苦读书,进而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因为母亲天天督促他用心读书,所以海瑞的童年生活,基本就是两点一线:每天不是学堂,就是他娘。而为了刻苦读书,海瑞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因此别的小朋友也不找他来玩,慢慢地,他就被大家给孤立了。  当然了,大家找不找他玩,海瑞同学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只在乎读书,且不停地读书,不要命地读书。对于海瑞而言,他一定要考取功名,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对于海瑞这段童年的史料,后世人无不拍手称赞、津津乐道,他们既夸奖海瑞懂得刻苦用功,又夸奖他母亲教子有方。总之,海瑞母亲的这套教育理念,一直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推崇,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还是那句话,对于各自家庭的教育理念,我无权过问,也没有资格指责,唯有时间才能证明一切。而在时间的论证下,海瑞母亲的这套教育理念,算是彻底瞎了。  懦弱、孤僻、自卑,再加上缺少与人交流的能力,海瑞的学业算是有成了,但是他的性格也彻底完了,他养成了一种“偏激”的“好”习惯。  偏激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在未来的岁月里,海瑞完全用自己的世界观来衡量现实,他认为世间万物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黑,就是白,根本就没有第三种选择。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敢上书痛骂嘉靖皇帝,敢整死自己的恩师徐阶,还敢与整个天下为敌!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虽然海瑞善始善终,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旅途中,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在他左右,虽然海瑞有过妻子和女儿,但是她们都先海瑞而去,即使她们没有走,说句寒心的话,在海瑞的世界里,他根本就不在乎。  可见,幼年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眼看着胡雪岩就要在“偏激、孤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即将追随秦始皇、海瑞而去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不仅让胡雪岩悬崖勒马,而且还把他狠狠地拽了回来。  这位改变胡雪岩一生的人,就是他的母亲:金太夫人。  被轰出家门,生活苦不堪言,还要独自拉扯一个孩子,金太夫人遭受到的打击我们可想而知。即使这样,金太夫人也没有被生活压垮。她从来也没有怨天尤人,在胡雪岩面前更是表现了自己坚强的一面。  咱们看看现在很多的单亲家庭,自从离异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天塌了,父亲或母亲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之前的另一半,说其他人的坏话,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会产生心理阴影,不仅心理发展不健全,甚至对婚姻和生活产生了恐惧,最后酿成了一起起、一出出的人间悲剧。  而在这个问题上,金太夫人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强,她清楚地知道,反正事已至此,做什么也于事无补,倒不如笑看自己的命运,去创造一个更加璀璨辉煌的未来。  金太夫人不仅勤劳勇敢,还心地善良,并且与邻里之间相处得很愉快。虽然明明自己生活很艰难,但是只要能够帮助别人,金太夫人一定会义不容辞地去干,而且从来不要任何的回报。要知道,金太夫人的这种行为,既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也深刻地影响了胡雪岩的人生态度,并且使其一生受用不尽。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所以她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不凡。  在教育胡雪岩方面,金太夫人没有教胡雪岩琴棋书画更没有逼迫他考取功名,以后好光宗耀祖。相反,金太夫人只是教给了胡雪岩一些朴实的小道理,比如:到私塾里学习要听话,要和同学成为好朋友;替别人放牛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看管,不能只顾自己玩儿;出去当学徒的时候,一定要听老板的话,老板交代的事情一定要干好,等等。仅此而已。  事实证明,这些朴实的小道理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要知道,这些东西虽然不能增加胡雪岩的智慧,却能够提升他另外一样东西,一件让他受益终生的东西——品德。
  我的另一篇帖子:曾国藩成功的秘密  
  @廖正华 17楼
16:08:58  每日一顶!  -----------------------------  谢!
  @乐毅1877 19楼
17:29:26  顶!  -----------------------------  3q
  好  
  回复第22楼(作者:@dreamyku 于
06:54)  好  [来自iPhone手机客户端]  ==========  3Q  
  红顶商人是商人中间的渣滓,政治家里的败类。红顶商人就是贪污腐败的代名词。好奇怪,一方面国人痛恨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却又崇拜红顶商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中国有一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天生注定的,据童年时期的性格,就能够预测他成年以后的行为。当然了,更多的时候,这个结论并不靠谱。要知道,一个三岁到七岁的小孩,他除了吃就是玩儿,根本就没有其他的本事,也没有任何的才能。综上所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绝对是一句不靠谱的名言。事实证明,那是因为你根本没看懂。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让你看孩子的才能,而是要看他的品德。  人活在天地之间,为了改变这个世界,才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拥有良好的品德,方能顶天立地、造福万民。要知道,“有德无才”之人,虽然比较愚蠢,也很难办成事,但是他们不会去害人;而“无德有才”之人,虽然能够办成事情,但是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去害人。所以这些人就是小人,是危险的人。如果社会上全是这种小人、伪君子,这个国家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母亲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育下,胡雪岩健康而茁壮地成长着,慢慢地,他变成了一个勤劳勇敢、信守承诺、见多识广的好孩子。  有一次,胡雪岩带着小伙伴们一起去放牛。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很多的小孩子都从事这个职业,反正那个时代也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雇佣童工也就屡见不鲜了。虽然穷人家的孩子能早当家,但是小孩子们天性好玩,这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就在他们一起玩得兴高采烈、不亦乐乎的时候,突然之间,一个孩子不小心掉下了悬崖。看见这场景,孩子们全都慌了。要知道,这不是掉进水缸里,砸了就能救;这也不是掉进了井里,至少还有一个盼头儿;这是掉到悬崖下面了,那里漆黑无比、阴森恐怖,根本就是阎王爷的地盘,闯入了他老人家的手掌心,那真是一收一个准儿,估计连尸首都没有了。  眼看这个孩子“没救”后,其他的孩子立刻脚底抹油逃跑了,只有胡雪岩依旧镇定地站在那里。在仔细考察了附近的地形,寻找到可以下脚的地方后,胡雪岩就顺着山壁慢慢地爬了下去。最后,他在谷底找到了那位虽然昏迷不醒,但是没有生命之忧的孩子。  后来,当村里大人来找这个孩子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胡雪岩凭一己之力,已经把这个孩子从谷底救了出来,他们两人正骑着牛慢慢地往回走呢。经过了这么一件事情后,胡雪岩算是在家乡成名了,大家全都夸奖他机智勇敢、成熟稳重,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主儿。事实证明,小孩子都喜欢听夸赞自己的话。大家的一片赞誉,让胡雪岩完全沉浸在了喜悦中,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一定要干大事,一定要光宗耀祖,一定要振兴家族!话虽如此,但是胡雪岩就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草根,连饭都吃不饱的他,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没事,既然是上天选择的主角,那么历史这个导演就一定会给你机会的。道光十六年(1836年),已经十三岁的胡雪岩终于得到了这个机会。只不过,这个所谓的“机会”,更像是他人生的一次大考验。
  收藏,楼主快更,决定买书看了
  貌似胡宗宪、胡雪岩、胡适以及本朝上任主席,都是古徽州绩溪老胡家的
  楼主快更新吧,等不及了  
  @资本无眠1792 27楼
16:14:17  楼主快更新吧,等不及了  -----------------------------  我感觉最近更新蛮快的了呀
  期待更新!
  @古古西2013 25楼
14:13:50  收藏,楼主快更,决定买书看了  -----------------------------  没问题的,我每日一贴,希望给我支持。
  不错!
  第二章
初露锋芒  少年学徒  我们现在了解胡雪岩的事,除了通过民间传说,就是他本人的传记。但是,在胡雪岩的传记中,除了他小时候父亲的那番话外,很少有其他人的故事,如他的大哥、三弟、四弟未来怎样,我们全然不知,而胡雪岩传记,也是从大阜杂粮行开始的。  殊不知,胡雪岩进入大阜杂粮行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神奇的开始,更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故事。  当年,十二岁的胡雪岩被赶出胡家后,只能给当地的地主放牛。有一天,在放牛的时候,胡雪岩意外捡到了一个包袱,还挺大,用手摸摸,硬邦邦的,掂掂分量,还挺沉。  胡雪岩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一看,当时就吓傻了,好家伙,这里面全是金银财宝!  每次我看到这种场景时,我就会想到以前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一个工作人员请一个人帮忙看一下东西,如果帮忙帮到底的话,就会得到非常丰厚的奖品,但是,有多少人眼瞅着自己与奖品擦肩而过呢?而如果你是胡雪岩,看到这么多没人认领的金银财宝,你会怎样办呢?  咱们都熟悉的一首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这就是要让我们从小养成拾金不昧、路不拾遗的好习惯,但是,如果你捡到的是十万元,你还会交吗?是否也会犹豫片刻呢?  但是,胡雪岩却没有那么做,这就是胡雪岩的本性,十二岁随母亲被赶出家门,母亲虽然读书不多,却没有教坏孩子,没有教孩子永远生活在仇恨中,相反,她教会了孩子五个字:做人,要厚道。因为这五个字,胡雪岩把这个包裹藏好,坐在原地,一门儿心思等待失主。  不久之后,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满头大汗,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并且开口就问道:“这位少年,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包裹?”  如果胡雪岩现在就把包裹送给他,有可能就送错了。所以,胡雪岩虽然厚道,但却不是傻子,他只是问道:“里面有什么东西?”  这个中年人一听就听出来了,这位少年一定捡到了包裹,否则他也不会这样问,所以这位中年人马上便把包裹里面的东西一一道来。胡雪岩一听,是这么回事,马上取出包裹还给了这位失主。  包裹失而复得,这位失主很是高兴,于是他就和胡雪岩聊了起来。这个中年人说道:“我姓蒋,在大阜开有一家杂粮行,我是那里的掌柜,你人老实还这么守信,在这里放牛太可惜了!这样吧,你跟我走,我收你为徒弟。”  听到这话后,胡雪岩只是淡淡地回复道:“您说的话我会记住,但我现在不能答应您,因为我得先回家去问问我的母亲。”  蒋老板一听这话,这孩子孝顺,我要定了!  咱们国家自古便号称礼仪之邦,凡事都要以父母为根本,这跟中国的统治思想——儒学有关,儒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是连家里事都处理不好,何谈治国;一个人如果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你就别指着他效忠皇上了。  蒋老板喜不自禁,马上说道:“你先和父母商量,我把地址告诉你,谈妥了,就照着这个地址来找我。我先回去安排一下,你不用担心,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学好的。”  蒋老板走后,胡雪岩就回家了。在晚饭过后,胡雪岩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母亲。金太夫人听后十分高兴,好男儿志在四方,在这儿放牛一辈子没出息,出去闯闯也好,最好能够长长见识,而且还有人求我儿子去干活儿,天上真掉下了一个大馅饼。  就这样,胡雪岩收拾好了包裹,告别了邻里街坊,辞别了自己的母亲彻底走出了家,离开了这个生活多年的家乡。  翻过一个山头时,胡雪岩回头望了望那已经很渺小的家,握紧拳头说道:“等我出人头地后,我一定会回来。”说完,胡雪岩紧了紧背在身后的包裹,大步走向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这一年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胡雪岩十三岁。
  翻过一个山头时,胡雪岩回头望了望那已经很渺小的家,握紧拳头说道:“等我出人头地后,我一定会回来。”说完,胡雪岩紧了紧背在身后的包裹,大步走向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  这话哥也说过,
  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叙述胡雪岩即将当学徒的事情前,咱们先来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所有年轻人困惑的问题,即:我为什么要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去一个全新的城市去生活?  其实,这些大城市带给年轻人的,只有两个字——见识。  “见识”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它既是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的依据,又是产生于天地之间,扩展我们见闻,增长我们知识的能力。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到处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里,一个人拥有多高的“学历”,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而一个人拥有超凡的“见识”,才能始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人拥有多高的学历,未必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但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他一辈子终将一事无成。因此,胡雪岩走出山村那一刻,也就迈出了增长见识、增加阅历,进而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很多人总是抱怨老天的不公,自己天天努力工作,却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永远是公平的。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成功的人,除了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方面的有利因素外,他们还拥有善于准备、牢牢把握自己命运的主观优势。但是,即使大家的“机遇”相当,我们还是没法出人头地,只能继续羡慕那些成功人士,看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老板赏识。而我们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完后,却依旧没有让老板满意,一般人都会不停地懊恼:“当初我要也这样做,就更好了!”  对于这种找后悔药的行为,胡雪岩却用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者不抱怨,抱怨者不成功,任劳任怨地干好每件事情,才能步步登高。  就在胡雪岩在大阜杂粮行踏踏实实当学徒时,有一天,一位金华的客商来到大阜杂粮行,要谈一笔生意。  说到金华,大家就会想到金华火腿。不错,这位客商正是一家金华火腿行的掌柜。由于他是粮店的大客户,大阜杂粮行不敢怠慢,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旅途劳累,也可能是应酬之事太多了,这位掌柜刚到大阜就病倒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病得不太严重,以为在客栈趴几天就会好。后来,随着病情越发地严重,这位掌柜的又吐又泄,还有点儿发烧,后来竟然不省人事了。  要知道,金华火腿行的掌柜认为这趟出差时间短,所以身边没带一个伙计。这倒好,不仅无人照顾,而且在大阜举目无亲,病情还如此严重,客栈服务员看他病情如此严重,不知道是啥病,也都不敢伺候。  除了一日三餐有人来送饭外,其他时间里,根本不来人。最后,这位掌柜只能在客栈里趴着,也没人打扫卫生,更没有人陪他说话,都快憋死了,一时间急火攻心,病情更加严重了,最后烧得在床上直说胡话。  面对这种情况,大阜杂粮行的掌柜蒋老板也很着急:这位爷是我的客户,出了事自己也得负责啊!所以到了最后,蒋老板想出重金在客栈找一个全程陪护的人员,好好照顾一下这位大老板。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这次悬赏例外,半天愣是一个勇夫也没找到。到了最后,蒋老板“高兴”地发现:“这是什么情况,这个世界的人都不爱钱了?”  说实话,客栈伙计们也有苦衷:“这位爷又吐又泄,天天还发烧,鬼知道是啥传染病,我们还想多活几年呢,您老另请高明吧!”最后,万般无奈之下,蒋老板只能给金华火腿行写信,叫他们快点儿派人过来——来晚了只能收尸了。信虽然发出去了,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金华火腿行的人到这里最快也要十天,而且就算他们人到了,这掌柜的不被烧死,也得烧个脑残。外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人了。最后,蒋老板召开内部员工大会,希望找一个人出来,替自己背黑锅。再说一句实话,其实大阜杂粮行的员工也不愿意去,毕竟大家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苦衷,万一没伺候好,自己再生病了,甚至再丢了性命,就不值了。最后,蒋老板知道肯定没人去,正想叹气时,底下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我  愿意去。”喊这一嗓子的不是别人,正是胡雪岩。毕竟胡雪岩待人友善,和大家混得不错。大家一看,胡雪岩要去伺候“疑似非典”患者,全都围了上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顿时开会的会场成了菜市场,反正就一个思想:“此去凶险,你不许去,我们没听见,权当你没说。”毕竟胡雪岩还是个孩子,蒋老板也不愿意让他去,但见胡雪岩态度很坚决,再加上手下无人可用,也只好千叮咛万嘱咐地派他过去了。胡雪岩原本就心地善良,又是个热心肠,知道关键时刻必须要为老板分忧。  而且关键时刻帮了老板一把,事后老板定不会亏待自己。家贫见孝子,患难识忠臣,胡雪岩深知此道。但是,帮老板背黑锅也要背好了,万一把锅背砸了,事后老板不仅不感谢你,还会对你的评价一落千丈。既然决定让自己去,胡雪岩就立即赶到金华火腿行的掌柜病榻前,天天给他端药送饭照顾起居,忙前跑后,照顾得十分周到。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多久,金华火腿行掌柜的身体康复了。掌柜病愈后感动得要命,亲自去大阜杂粮行感谢救命之恩。杂粮行蒋老板欲尽地主之谊,谁知见面后没等开口反被金华火腿行掌柜问起:“你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徒弟?”蒋老板于是把自己包袱失而复得,之后让胡雪岩到自己店里学徒的经过,以及胡雪岩在自己店里的表现跟他细说了一遍。 火腿行掌柜听后大为感叹,他就主动去找胡雪岩:“来我们金华如何,金华比大阜大得多!人往高处走,你也应该去大城市走走。”胡雪岩还是同样的态度:“这个不行,您要去问我老板。我老板要是同意,  我可以答应您。如果老板还需要我留在这里,我虽然想去,但也不能跟您走。 ”金华掌柜就去找蒋老板,直接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我想挖你墙脚。”蒋老板痛快地答应了,因为金华火腿行比自己的杂粮行规模大了好几倍,  对胡雪岩来说是一个更好的平台。  一个好老板看到自己的伙计为了更好的前途辞职,即使不高兴也不能流露出来。再怎么讲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日后自己的伙计发达了,有事也好相求,这就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于是,胡雪岩从大阜来到了金华。   很多事情,哪怕就差之毫厘,你也可能错失机会。当时“照顾病人”这个机会摆在每个人面前,但是人人都认为这是个麻烦事。只有胡雪岩一来想为老板分忧,二来出于天生的热心肠,才把这个“麻烦事”给接了过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助人也就是助己啊!  机会就是这样,会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但它未必都是金光闪闪让人一见欢喜,生命中的“贵人”也是如此。像胡雪岩这样,他未必就得知这位金华掌柜能给他带来生命中另一段境遇,只是本着善良之心做了一件小事而已,却不经意间给了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  中国有一句古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因为这个机缘,胡雪岩的未来即将大放光彩。
  无心插柳柳成荫。 男的叫无心女的叫柳成荫
作者是个结巴
  每天都在追,麻烦照顾下不想买书的读者情绪,并不是你吊着我们的胃口你的书才会卖的好
  楼主写得不错,只是废话太多,估计生活中也是一个絮絮叨叨的人!呵呵!不要见怪
  @一品六味三百年 36楼
21:21:28  每天都在追,麻烦照顾下不想买书的读者情绪,并不是你吊着我们的胃口你的书才会卖的好  -----------------------------  我每天都更新。
  哈哈  
  @小低调AA 39楼
22:27:10  哈哈  -----------------------------  你说对不对?
  跳槽,食品业没有发展  虽然来到了金华火腿行,但是胡雪岩依旧没有感到快乐。每每想到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胡雪岩都会困惑不已:如果自己想出人头地,继续待在这个火腿行里,真的就行吗?  这个问题,也成为所有年轻人的“阿喀琉斯之踵”。要知道,我们天天都在规划着自己的未来,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太遥远,遥远得一无所知,这就是要去冒险。如果冒险成功了,那还不错;但是如果冒险失败了,现在的工作又丢了,这可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中国的圣贤孔子,会告诉你他自己的答案。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到了卫国,卫国国君热情地款待了孔子一行。弟子们很高兴,心想,老师终于找到工作了,自己也终于有个落脚的地方了。但他们只高兴了一天,第二天天刚亮,孔子就督促大家赶紧上路,并且离开了卫国。  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孔子的弟子们一头雾水,他们集体向孔子询问原因。  对于弟子们的质疑,孔子叹着气说道:“我擅长祭祀礼仪之类的事,卫灵公却问我用兵打仗的事,我们说的事情不一样,根本无法合作。”接着,他又说了一句话:“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这句话,代表着孔子的一种大智慧。他认为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选择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最大程度的地方,这才是聪明的君子。慢慢的,他的这句话演变成了《三国演义》中的那句著名的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郭嘉的成功和田丰的失败,来论证“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重要性。要知道,郭嘉和田丰都曾是袁绍的谋臣,他们都具备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能力,也都是顶尖的人才,但由于对老板袁绍的看法不同,结局也有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袁绍是东汉的实权派,掌管四州兵马,名闻天下。但是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种人成不了大气候。面对这种老板,郭嘉很快递交了辞呈,转投到当时实力尚弱的曹操门下;田丰则选择留下来,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得到袁绍的重视。  随后,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官渡之战”时,由于曹操的信任,郭嘉的建议全部被采用,他也帮助新老板打赢了袁绍,自己也升官晋级;而田丰频繁地向袁绍进谏,结果遭到老板的厌恶,自己反遭杀身之祸。可见,面对袁绍这位老板,郭嘉和田丰选择了不同的做法,也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良禽择木而栖”。既然相信自己是良禽,就一定要择木,随便碰到一棵树就急不可耐地栖身,这只会毁了自己。现代人讲究志在四方,虽然公司的规模不错,但是如果现在的上司不赏识你,你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出头之日,那么就应该选择离开。离开不代表放弃,而是珍惜自己的职业发展,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  诚然,金华火腿行是一家不错的企业。但是对于胡雪岩而言,食品加工业始终没有前途,即使自己干一辈子,火腿仔也永远是火腿仔。为此,胡雪岩选择了跳槽,他要辞去自己火腿行的工作,去创造一个更加璀璨的未来。而这次胡雪岩选中的工作,就是最挣钱的金融业,现在叫银行,也就是当时的钱庄。  那么,胡雪岩为何选择钱庄呢?他又是如何进去的呢?
  啊等的好心急,快快快啊!!!!  
  @wwwguxing 42楼
11:37:47  啊等的好心急,快快快啊!!!!  -----------------------------  哈,今天更新了呀
  mark。等待更新
  @子衿1234abc 44楼
14:22:59  mark。等待更新  -----------------------------  好,明天上干货!
  更新的太慢
  第三章
钱庄岁月  一生的事业:钱庄  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不求人,格自高”。一个人求人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好像矮了一大截。所以我们刚进入社会是不爱求人,总希望上级来找我们——“过来,我教你。”  实际上,这种思想很可怕,因为它禁锢了你的思想,使你没有了创新的欲望。你一辈子只能走别人的路。而善于创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完成自己的目标。  胡雪岩就是这样,他的人生就是不断做出合理的调整,所以才成功地从食品业跳槽到了金融业。  胡雪岩到了金华火腿行以后一刻也不闲,什么都听,什么都学。因为金华火腿行的规模很大,所以跟杭州的很多钱庄都有业务关系,而就在这个时候,胡雪岩终于亲眼看见了一样东西,一件可以影响他一生的东西——银票。  银票,是一种国家和私人钱庄使用的票据。它的功能就和当铺开据的当票一样,只是一种方便携带的纸币,银票有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要知道,银票就相当于现在的支票,人们直接用墨笔写上钱额多少,盖上几个红印泥的图章,古人也没有身份证,谁拿都可以去钱庄换钱。  除此之外,虽然这玩意儿北宋就有,图章和字迹也不容易伪造,但是也敌不过人民的“伟大智慧“,以至于银票造假相当猖獗。一直到清朝前期,银票也没能大规模流通,人们还是相信真金白银,直到清朝后期引进洋人的技术,增加了最新的防伪技术,银票才较大规模地流通了起来。  而发行这些银票的地方,就是当时的各大钱庄。  钱庄,说白了,就是古代的银行。但是对比现代的国有企业,那时候的钱庄都是私营的,你要有本事、讲信誉,开多大规模都行;但是同样的,国家没有破产保护,要是万一破产了,被人活活砍死也是活该。  可见,在那个时代,钱庄都是靠“人心”去经营的。虽然大家都有一堆烂账、黑账、死账,但是只要你“信誉够硬”,上瞒得了朝廷,下瞒得了百姓,完全可以相安无事;但是万一纸没有包住火,不用朝廷动手,老百姓一人一笔取款,就能把你挤对完了。最后,胡雪岩商业帝国的崩溃,也是基于这种原因。  好吧,未来的事情,还是未来再说吧!至少此时此刻,钱庄和银票这种玩意儿,把胡雪岩惊得瞠目结舌、不能自已。因为胡雪岩很难想象,抬笔写在一张纸上的字,就能换来真金白银,这太神奇了!  从此以后,胡雪岩就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我也开个钱庄,做一个钱庄老板,想印多少银票就印多少!”  人就是这样,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动力,也就一定会有机会。但机会也不能靠等,指望钱庄老板生病,再去照顾一次,那是天方夜谭。胡雪岩如果想成功,他唯一的机会就是去钱庄面试。  但是,胡雪岩要如何去参加面试呢?  咱们看看现在上班的那些员工:整日怨天尤人,偷偷摸摸去新公司面试,回来后到处嚷嚷,以为彻底解脱了。殊不知,这样做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回家了。万一新公司老板不要你,旧公司老板看你又这么浮躁,你不下岗才怪。  胡雪岩若当时就是这样,直接跑到钱庄:“你们那里需要学徒吗?您看我行不行呀?”那样他绝对难以成功,登门面试就代表你在求人,而且如果对方不同意,自己更会尴尬不已,也会得罪原来的老板,况且现在金华火腿行对自己也不薄。可见,对于胡雪岩而言,这绝对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胡雪岩终究是胡雪岩,他的人格魅力和公关技术,帮他渡过了这个难关。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后,胡雪岩发现,这些钱庄前来收账的人,能够成为自己的“贵人”。要知道,前来收账的人一般没人理,谁也不喜欢要账的,总是一人默默地坐在角落,这就给了胡雪岩机会。人要面子树要皮,人混在社会上,需要一定的尊严支撑,这是人性的弱点。对于胡雪岩而言,他更明白这点,而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一个字——敬。  当然了,如果想要学会“敬”字,最笨的方法就是别来虚的。要知道,耍嘴皮子永远比不上直接行动。胡雪岩直接找收账的人聊天,渴了上茶,饿了有糕点,热了有西瓜,见者有份儿,还全是自己掏腰包。  收账的人被吓蒙了,没想到自己还能受到这样的待遇,高兴得不行,主动找胡雪岩套近乎,进而问长问短:“你都做些什么事啊?你都学些什么啊?”人际关系中想要套出对方的话,最实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对方交朋友,一旦交上了朋友。就可以等对方开口,回答完了以后就可以反问了。  胡雪岩随便回答了收账人问题,随后问道:“你们都做些什么事啊?你们都学些什么啊?”以及最主要的问题:“你们如果要收学徒的话,学徒的标准是什么?”  可见,当你让一个人觉得你是真心对他时他就一定会真心回报你,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热情。面对这个极其“热情”的人,收账人侃侃而谈学徒的标准,最后给了胡雪岩三个重要的信息:“算钱算得快,算盘打得熟,字要很漂亮。”其实,当时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学徒,也有这样和人交流的机会,只是能把握住的唯有胡雪岩而已。  所以,真诚待人不管对任何人都没错。在公司上班时不要歧视体力劳动者,多和他们聊聊天,他们可能就告诉你,老板的车在哪儿,老板喜欢几点洗车,中午饭爱吃什么、爱喝什么,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实在什么也问不出了,至少在自己聊QQ、玩微博时他们也会在门口嚷一句:“老板来了。”  可见:人脉有多广,情报就有多广。从那以后,胡雪岩就以不会写字为由,有事没事找这些钱庄的人学习。由于大家都是朋友,钱庄的人也很乐意教胡雪岩,顺便就把算钱口诀、算盘使用方法教给他了。
  盛宣怀那时在做什么?胡的死敌  
  盛宣怀比胡雪岩小了10多岁,那时应该还没啥动静。胡雪岩叱咤风云的时候,那时还没他什么事儿。  他们俩的争斗,实际上就是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争斗。
  我的另一篇帖子:曾国藩成功的秘密  
  很敬佩胡雪岩,敢以一人之力对抗欧美金融资本家,虽然必败(别说以他一人之力,就是举全国之力也是必败的),可恨的是李鸿章,盛怀宣这两个王八蛋居然釜底抽薪,火上浇油!
  民族资本怎么玩的过国际金融大鳄呢
谢谢楼主 胡雪岩是我看的第一本台湾剧 很怀念阿 大家还记得 八月桂花香吗  
  @xcgzyj 52楼
08:59:26  很敬佩胡雪岩,敢以一人之力对抗欧美金融资本家,虽然必败(别说以他一人之力,就是举全国之力也是必败的),可恨的是李鸿章,盛怀宣这两个王八蛋居然釜底抽薪,火上浇油!  -----------------------------  这个也不好说谁是谁非,功过自有后人评。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钱庄伙计都知道小胡人品好、人缘也好。最后就连钱庄的大伙计也知道了,他们也乐于教胡雪岩,并传授了他一些行内的知识。  要知道,在任何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任何时候技术知识都是不轻易外传的,但胡雪岩通过自己的公关技术、人格魅力把这些知识拿到手了,为他从蓝领到白领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当然了,胡雪岩就算能创造机会、把握机遇,不靠自己的努力还是不行。在人们背后,是一个每天打算盘打到很晚,练口诀练到口腔发炎的胡雪岩。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  没过多久,胡雪岩台下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有一回,钱庄的老板亲自过来核账,胡雪岩在端茶时看了一眼账表,全靠心算就告诉钱庄的老板:您算错了。  一听这话,钱庄的老板大惊。他立刻又重新算了一遍,发现自己确实算错了。在铁的事实面前,钱庄老板对胡雪岩说道:“你这小孩儿莫非是神童,你会打算盘吗?”胡雪岩一听这话,立刻啪啪地打了一遍算盘,而且又快又准。  见此情景后,钱庄老板更是高兴,他又问道:“会写字吗?”胡雪岩马上写了一些字,而且字写得漂亮无比。  至此,钱庄老板已经乐得合不拢嘴了,高兴地说道:“你这小孩儿等着,我现在就找你们老板去!你在这儿干太屈才了,我要定你了。”  钱庄老板立刻找金华火腿行掌柜谈论胡雪岩,金华掌柜就把以前的事一说,拾金不昧,诚实守信,又救过我的命,而且还勤快好学……这些评价,听得钱庄老板如痴如醉,更是满心欢喜,最后他一拍大腿:“开个价,这人我要定了。”  面对这种挖墙脚的行为,金华火腿行掌柜不想放胡雪岩,所以双方第一次交易,未有结果。而钱庄老板也就是一时冲动,过了一会儿,他也就冷静了。  眼看胡雪岩的“钱庄梦”就要破灭,就在这个时候,他的那些朋友们,那些钱庄伙计们帮了他一个大忙。  有一次,钱庄老板召开集体会议,开完后就聊聊胡雪岩,一聊不要紧,大家都说胡雪岩好,重新勾起了钱庄老板的兴趣更加坚定了钱庄老板“收购”胡雪岩的决心。  所以说,以诚待人,永远不会错。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胡雪岩终于成功“转会”到了钱庄。至此,他的人脉扩展活动,终于使自己获得了成功。  可见,我们与同事及上司的关系好坏,是我们的事业成败的重要原因。一个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技能,也将得不到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除此之外,把开展人脉活动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网,从而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加璀璨的未来。  以上就是胡雪岩的人脉哲学,也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
  @夜晚想不喝咖啡僚 56楼
15:36:04  ynr173--  我 成 功瘦身( 四十四)斤,用了( 四十九)天。俺把俺的 减 肥 过程拍成了视频记录了。放在了俺的店铺中。迫切想减肥的朋友们可以看一下。是真的视频跟拍哟。在逃饱店铺里。店铺地址:bigu7 点逃保 典卡姆 。若你真真的想快速减肥。千万别错过。    -----------------------------  不许广告!
  更新何在  
  记号!
  @资本无眠1792 59楼
10:31:56  更新何在  -----------------------------  在上面,19号。
  所谓“跑街”,就是自己可以独立开展对外业务,按照现在的标准,此时的胡雪岩应该是一位“业务经理”。  由于胡雪岩在没有担任跑街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整个街道和人物的特性,所以一旦出任这个职务,胡雪岩很快就能进入状态。最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胡雪岩谈的生意越来越多,而钱庄的效益也越来越好。  这里要说明一点,对于其他生意而言,寻找客户是最艰难的事情,后期的服务则很容易——反正东西卖给你了,爱咋咋地;但是对于钱庄而言,寻找客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后期的“客户服务”,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因为钱庄的后期服务,就是“追债”。  所谓的钱庄,实际上跟现在的银行差不多,就是用一定的利息换取大家的存储,然后银行再把钱借给别人,最后再赚取这两方面的利息差价。但是问题来了,当时银行全都是私人企业,出了事情国家根本不负责。而且银行客户一旦借钱逃跑了,这人海茫茫的,基本上也就找不回来了,所以这些收不回来的钱,就被称为“死账”。  在当时,死账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官员下岗、生意破产、故意逃跑不归,等等。更有甚者,就是故意赖账、坚决不还,反正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您自己看着办。  对于钱庄而言,死账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死账一多,钱庄的资金就要周转不灵,它就有随时破产倒闭的危险了。但是对于胡雪岩而言,在他出任“跑街”期间,他不仅能够找到合适信任的客户,避免这种死账的产生,他还能把原来的死账问题一一查清,并且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追债,最后不仅自己借出去的钱都能收回来,而且别人收不回来的钱,胡雪岩也能通过自己的办法收回来。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胡雪岩非常地聪明,也非常地精通世故,他更有一个出类拔萃的本领,他非常会“说话”。说白了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琢磨清楚的就是“人心”。如果你不了解对方的心思,那如何把对方揣测清楚?你连对方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跟别人打交道?  因此,所谓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老让你往坏处想,而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虽然胡雪岩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特别地喜欢与人打交道。他也清楚地知道,对付什么样的人,你就要说什么样的话。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想法,才能办成自己想干的事情。因此,不管什么事情交到他的手上,他都能够处理得得心应手,也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曾经有一个饭馆老板为了拓展生意向胡雪岩的钱庄贷了五百两银子。本来这笔钱没有问题,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几天,这位饭店老板就出事死掉了。饭店老板这一死,就剩下孤儿寡母了。而这位老板娘根本就不会做生意,所以这个饭馆的生意一落千丈,甚至到了破产的地步。  在这种局面下,胡雪岩的钱庄就来讨要贷款,但是每次要钱的时候,这位老板娘都以生意不好,实在没钱为由,一直赖着不给。这么一来二去,最后钱庄只能将此事告到当地官府,誓要与老板娘对簿公堂了。  即使告到了衙门里,饭馆老板娘还是那些话,她不是不还,而是现在没有能力还,等有了钱以后,她一定如数奉还。除此之外,这位老板娘还在朝堂之上一哭、二闹、三上吊,搞得当时场面甚是难堪,大家也都无计可施。
  到了最后,当地官府见实在没有办法,把老板娘抓起来也没用,还会让事情越闹越大,所以官府让他们庭下和解,自己商议解决。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距。西方人打官司,那是一定要法官宣判的;而中国人打官司,最好的办法就是庭外和解。正所谓“法理不外乎人情”,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呀,不妨拿出来说说,咱们好好商量商量。  这种处理事情的办法,也算是一种中国最有效、最简单可行的一种办法。  殊不知,庭下和解的这种方式,可坑苦了钱庄了。可不是吗,要是老板娘肯商量,我们犯得着打官司吗?最后,果不出钱庄老板的预料,老板娘没钱还,官府也不管,这么一来二去,这笔账就真的成了死账了。  从那以后,每每说到这笔账,钱庄老板都能气得直冒烟,但是对于胡雪岩而言,他认为这笔账还是有转机的。事在人为,任何事情都不能轻易下结论。所谓的“死账”,只是自己的“心”死了,如果一直奋斗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转机。  别看胡雪岩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这些做人的道理,他却比某些饱读诗书的人懂得多。从那以后,只要路过那个欠钱的小饭馆,胡雪岩就要偷偷地瞄上一眼,看看这里的生意是否出现了转机。  果不出胡雪岩所料,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后,胡雪岩惊讶地发现,这个饭馆的生意居然起死回生,甚至到达了“红火”的地步。看见饭馆生意如此之好,胡雪岩清楚地知道,讨债的时机到了。  话虽如此,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之前闹得很僵,饭馆老板娘已经和钱庄闹翻了,碍于自己的面子和尊严,饭馆老板娘能乖乖地还钱吗?她能咽得下这口恶气吗?  答案是:否。  当看见胡雪岩以后,饭馆老板娘立刻知道了他的用意,她板着脸大吼道:“哎呦喂,今天你怎么来了?是不是又要钱来了?”  面对老板娘的这种阴阳怪气的言语,如果我是胡雪岩,我一定会这么说:“对,我就是来要钱的。现在您生意那么好,肯定能还钱了吧,今天就还吧!”  当听见这番话后,我相信,这位老板娘一定会回忆起之前被侮辱的场面,不管她生意多火,为了自己的尊严,也绝对不会还钱。  鉴于这一点,咱们看看胡雪岩是怎么说的,他是如何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  面对老板娘这种阴阳怪气、指桑骂槐的言语,胡雪岩一点儿也不愤怒,只是微笑着回答道:“您别误会,一点点钱而已,您又不是赊账的人。今天来的目的很简单,之前的事情是我们的不对,所以老板让我来给您道个歉。”  一听到对方不是来要账,反而是来给自己道歉的,老板娘的脸上立刻缓和了很多。而看见这幅场景后,胡雪岩又继续说道:“今天来,除了来道歉外,我们老板还特别交代我一件事——如果您现在有需要,我们钱庄还能再给您贷款,毕竟您也是我们的老客户了,而且利息还能再低一点儿。”  当听完这番话后,饭馆老板娘再也不好意思了,如今人家这么真诚地来道歉,希望冰释前嫌,继续与我合作。正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如果我以后想扩大业务,也可以再向这个钱庄借钱……  在一番思考后,这位老板娘更加觉得不好意思了,她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对胡雪岩说道:“你说的很对,道歉就不需要了,之前我也做得不对,这样吧!你两天之后来拿钱,我一定准时还上。”  就这样,当胡雪岩两天后再来的时候,饭馆的老板娘二话不说,立刻偿还了之前的五百两银子。这还不算,在胡雪岩的不懈努力下,这位老板娘还和钱庄老板冰释前嫌,又从钱庄借走了一笔银子。  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这次“追债行动”中,明明就是饭馆老板娘的不对,胡雪岩完全可以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地去要钱,但是胡雪岩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待人宽忍,这是何等的重要呀。  关键时刻原谅别人的过错,就是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朋友。既然都成为朋友了,还怕没有利益和商机吗?除此之外,胡雪岩的这种做法还有一个更加深奥的道理:商场如战场,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谓商业的争夺,无非就是人心的争夺,而为了获得对方的心,就必须有一个宽宏大量的气度和一个既往不咎的态度。哪怕是之前的仇敌,也要完全争取过来。想想当时的结果吧,之前誓死不还、不惜对簿公堂的饭馆老板娘,居然和钱庄老板和好如初、冰释前嫌,并且还继续向钱庄借钱,这是何等劲爆的场面呀!  从那以后,这个欠钱不还的老板娘俨然成为钱庄的一个典型,一个样本,一个榜样。在这块金字招牌的作用下,胡雪岩所在的钱庄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人消除了自己的顾忌,更加愿意与这个钱庄谈生意了。  可见,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远大的目标和宽广的心胸,真是一个也不能少。
  个人内在决定一切 您这本书版了吗
  @lcfjiang 64楼
17:03:23  个人内在决定一切 您这本书版了吗  -----------------------------  出版了 !  
  体制内的商人而已,,最后被体制内另一派干掉.成也体制,败也体制.
  @汉末戏志才 66楼
17:18:01  体制内的商人而已,,最后被体制内另一派干掉.成也体制,败也体制.  -----------------------------  这句话说的很对。  不过不能说是体制的事儿,应该是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现在的体制跟清朝的不一样吧?不还是一个道理?
  钱庄最后的辉煌  有一句话叫“师徒如父子”,虽然在这个“拜金”的时代,我们大部分人难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是在那个时代,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钱庄老板与胡雪岩之间的关系。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胡雪岩就拜钱庄老板为师,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早就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而且胡雪岩非常聪明,也异常勤奋努力,所以钱庄老板非常看重他,甚至把他看成了自己的亲儿子。  最后再说一句,钱庄老板什么都好,但是他有一个天大的遗憾——他没有儿子。因为这个原因,在自己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如今在钱庄老板的心中,胡雪岩俨然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还将继承自己所有的家产。  当然了,在“那件事情”之后,钱庄老板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话虽如此,但是此时此刻,胡雪岩还是得到了钱庄老板空前的信任。他先是提拔胡雪岩为“出店”,也就是现在的销售部经理;后来又提拔胡雪岩为“掌柜”,也就是现在的公司总经理,可以掌管公司所有的业务,顶头上司只有一个——公司董事长。  按照钱庄老板的想法,自己年纪大了,而且身体也每况愈下,如今提拔胡雪岩当“掌柜”,就是让他掌管公司的所有业务,好为将来接班做准备。但是让钱庄老板始料不及的是,对于这个任命,胡雪岩竟然当面拒绝了。  原来,胡雪岩说,钱庄的生意固然重要,但从钱庄发展角度来说,我当“掌柜”对钱庄则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退回店里做“掌柜”,虽然自己的地位升级了,而且薪水也增加了,但是公司的客户就会少了,公司的业务也会减少很多。因此,从大局出发,我还是继续做“出店”好。  这种天天不考虑自己利益,而是为钱庄谋求更大利益的员工,哪个老板能不喜欢呢?  因为上述这番话,钱庄老板感动得“哇哇”的,但是他不知道,胡雪岩拒绝升级,甘愿为公司跑业务的行为,不仅是为了公司,更是为了他自己。  其实胡雪岩之所以这样选择,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自己做了掌柜,虽然职位、权力、金钱都增加了不少,但是自己的工作性质就变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就少了;如果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变少了,那么自己学习本事的机会也少了。这样的话,自己将如何进步,还怎么开自己的钱庄?  人就是这样,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同样的道理,“有失必有得”。对于胡雪岩来说,一定要趁着年轻多学东西,好以后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钱庄,彻底摆脱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所以,为了自己伟大的志向,他一定要作出牺牲,而这个牺牲就是暂时的升职机会,还有那已经唾手可得的金钱。  当然了,如果胡雪岩知道钱庄老板的真正动机后,他估计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吧!而此时此刻胡雪岩的选择,却让老板看在眼里,感激在心田。后来,在胡雪岩勤跑业务的作用下,钱庄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不仅规模翻了好几倍,还在杭州、宁波、金华、湖州、温州等地开起了分店。  面对这么大的规模,各种投资理财、兑现付款、客户贷款的业务,数不胜数,把钱庄老板忙了一个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如果不翻看账本的话,钱庄老板和老掌柜根本记不过来。所以每到这个时候,胡雪岩的作用就越发明显了。  因为年轻气盛,加上胡雪岩绝顶聪明,所以他不仅对钱庄的事情了如指掌,更能记住每一笔业务的支出。即使老板记错了,或者是忘记了,胡雪岩都能够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并且实实在在地向老板汇报。胡雪岩这种绝不贪污且绝无二心的举动,更是让钱庄老板坚信: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自己最理想的接班人;而这座钱庄交到他的手上,也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在经过一系列慎重考虑后,就在钱庄老板决定托付自己产业的时候,胡雪岩那边却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事情。要知道,胡雪岩做的这件事情,是钱庄老板无论如何也不能允许的。从那以后,他不仅对胡雪岩的态度发生了 180度的彻底转变,还彻底把他轰了出去。这件事情,就是胡雪岩不按照公司流程办事,擅自贷款给了一个无权无势、一穷二白的人五百两白银。这个人,名叫王有龄。
  第四章
福祸相依的日子  人生最大的赌局  大家都知道,由于家贫,所以胡雪岩上不起学,也没有什么文化,充其量就会一些《三字经》《千字文》之类最基本的东西。  因为没有文化,所以胡雪岩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及时地补充知识,自己早晚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即使有幸成为家财万贯的人,也始终会低人一等。  话虽如此,但是对于胡雪岩来说,在读书的黄金岁月中,自己不是放牛,就是打工,如今已经过了读私塾的年龄,该怎么提高自己的学识呢?还是那句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过多久,胡雪岩就找到了一个绝好“充电”场所——茶馆。  为什么选择茶馆呢?因为为了招揽顾客,茶馆老板一般都会雇佣一些人来招揽顾客,这些人,就是靠一张利嘴吃遍天下的江湖艺人——说书先生。  在说书人那张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嘴里,楚汉争霸的刀光剑影、三国争霸的阴谋诡计、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还有那岳飞抗金、戚继光御倭的英雄事迹,都一一呈现,让胡雪岩听得如痴如醉,并且羡慕不已。  要知道,这些英雄的事迹不仅增加了胡雪岩的知识,还增长了他的见识。他也渴望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凭借一己之力,去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然而,胡雪岩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眼中这个国泰民安、繁花似锦的帝国,即将经历一场大动乱。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乱世,即将到来。  距离这个乱世还有一段时间,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地说胡雪岩吧。  除了来茶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外,胡雪岩天天不厌其烦地来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要知道,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博客和微信的时代,茶馆是获得消息最多的地方。  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因为茶馆是供人消遣的地方,自然来来往往的人就多,在这些达官显宦、市井无赖、三教九流的嘴中,上到国家一级大事,下到市井小民的龌龊经历,那真是无所不包。当然了,这些消息参差不齐、真假难辨,如何获取这些消息背后的真相,就需要自己去辨别了。  除此之外,对于胡雪岩这种经常“跑街”的人来说,在茶馆认识几个人,建立几个眼线,那也是必须要干的。否则的话,要不然哪天借款的人“跑路”了,你还被蒙在鼓里呢。  鉴于上述原因,只要胡雪岩一有时间,就会跑到茶馆里去打探消息,在品尝那些浓香四溢茶水的同时,看着那些茶客的肢体言语,听着他们或轻微、或激昂、或惊世骇俗、或肮脏无比的言语,同时不停地在脑海中进行筛选,保留下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要知道,我们谁都会看,谁都会听。但是我们要看,却不能瞎看,一定要看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我们要听,也绝对不能瞎听,也一定要听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耳聪目明”。要不然的话,到了最后,我们依旧什么也看不见,也什么都听不着。
  @京城说书匠
14:03:00  一提到经营之神,在日本非松下幸之助莫属;在美国则是反败为胜的艾柯卡。但是在中国,谁又是经营之神呢?历史上的白圭、范蠡,他们不足为奇,唯有晚清时代的胡雪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凭着自己的努力,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一个享誉盛名的红顶商人,而他所创建的胡庆余堂,更是代代相传,成为百年老店。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他却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彻底的倾家荡产,仅仅六十二岁就郁郁而终了。   那么,到底是一个什么原因,让胡雪岩的一生,这样的大起大落呢?他成功的经验教训又是什么呢?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呢?   读了这本书,您就会知道所有的答案了……   前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类人,即使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也不被当时的政府所重视,甚至可能成为重点打击报复的对象,这类人,我们称之为“商人”。   商人:官方解释,也可以叫做“伤人”,就是“伤害人”的人。为什么  —————————————————  很好看,赞一个!求速更  
  期待更新!!
  @廖正华 71楼
10:33:13  每日一顶!  -----------------------------  也祝贺廖兄作品大卖  !
  @廖正华 71楼
10:33:13  每日一顶!  -----------------------------  也祝贺廖兄作品大卖  !
  @京城说书匠 不错不错!
  @天天法庭 75楼
21:16:56  @京城说书匠
不错不错!  -----------------------------  多谢支持!
  胡雪岩在日后纵横商场时,之所以能够轻易猜出对方的想法,听出对方话语中的真实意义,与他平时注意看、注意听是分不开的。而这套惊世骇俗的本领,则与他在茶馆中的磨炼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次,胡雪岩就在茶馆里面听到了一个奇怪的消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座杭州城内就出现了一个“怪人”。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因为这个人的行为非常怪异,他“又穷又富”。  所谓的穷:是这个人真的很“穷”,自从来到这个茶馆后,这个人只要一壶龙井,要一直泡到成为白开水了也不忍换掉。而且这个人每天的饮食也是非常寒酸的,每天除了用四个铜钱买两个烧饼外,根本就没有见过他吃别的东西。  每天的生活如此悲惨,这个人应该很“穷”。但是他的表现,却又使人感觉此人很“富”。  首先,这个人虽然衣衫褴褛,但是衣服一看就是好料子,绝对是大富大贵人家才能穿得起的;其次,这个人虽然穷困潦倒,憔悴无比,但其相貌英俊、气宇轩昂,全身上下散发着一股英气,一看就不是什么凡夫俗子。  因为上述原因,所以胡雪岩对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清楚地知道,一个人身上的衣服,肯定与他自己的气质相匹配,此人却如此不匹配,那么真相只有一个:此人是暂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所以才穿得如此破破烂烂,并且精神萎靡不振、无精打采。  事实证明,胡雪岩的猜测,一点儿也没错。  一想到这些,胡雪岩就主动凑了过去,与这个人攀谈了起来。因为胡雪岩经常出入这个茶馆,所以这个年轻人也认识这位跑街的伙计。而且胡雪岩待人真诚,态度也非常地诚恳友善,所以没过多久,他们就推心置腹、敞开胸怀地聊了起来。  原来,此人姓王,名有龄,字英九,号雪轩,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而他的身世,更是让人欷歔不已。  果不出胡雪岩所料,这位王有龄同志,绝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此人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和祖父都在朝廷做过官,家族也曾风光无限,一度让人羡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正所谓“富不过三代”,或者是“官不过三代”,等到了王有龄父亲那一代时,王家就开始衰败了。虽然王有龄的父亲接连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其始终无法高中,所以王家也就彻底一蹶不振了。  既然父亲都这么不争气,所以到了王有龄这一代,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到了最后,为了不让家道继续这样堕落下去,王有龄的父亲使用了最后的一个绝招:他散尽了所有的家财,为王有龄捐了一个官。这种靠花钱得到了官,史称“捐官”。
  mark留名  
  @京城说书匠 23楼
13:43:4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中国有一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天生注定的,据童年时期的性格,就能够预测他成年以后的行为。当然了,更多的时候,这个结论并不靠谱。要知道,一个三岁到七岁的小孩,他除了吃就是玩儿,根本就没有其他的本事,也没有任何的才能。综上所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绝对是一句不靠谱的名言。事实证明,那是因为你根本没看懂。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  -----------------------------  红顶商人是商人中间的渣滓,政治家里的败类。红顶商人就是贪污腐败的代名词。好奇怪,一方面国人痛恨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却又崇拜红顶商人。
  @京城说书匠
13:43:4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中国有一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天生注定的,据童年时期的性格,就能够预测他成年以后的行为。当然了,更多的时候,这个结论并不靠谱。要知道,一个三岁到七岁的小孩,他除了吃就是玩儿,根本就没有其他的本事,也没有任何的才能。综上所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绝对是一句不靠谱的名言。事实证明,那是因为你根本没看懂。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  -----------------------------  @天天法庭 77楼
11:27:23  红顶商人是商人中间的渣滓,政治家里的败类。红顶商人就是贪污腐败的代名词。好奇怪,一方面国人痛恨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却又崇拜红顶商人。  -----------------------------  中国的商人,凡是做到资产过亿的,哪个不是官商结合?
  好书支持下。
  @kingel2014 79楼
04:11:56  好书支持下。  -----------------------------  3q
  所谓的“捐官”,专业术语叫作“卖官鬻爵”,翻译成白话就是:去买一个官。要知道,我们现在一听这种“卖官鬻爵”的制度,无疑就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中国的古代,这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呢。  中国的“卖官鬻爵”制度,它始建于秦始皇四年 (即公元前 243年)。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那一年蝗灾大疫,民不聊生,为了渡过这个难关,秦始皇下令百姓如果有缴纳粟米千石者,就可以晋爵位一级。  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虽然这里是授予百姓爵位,但是在秦汉时期,官、爵是合二为一的。拥有了爵位,就可以获得很多的权利,比如益田宅、给庶子、赐邑赐税、免除徭役、豢养家客、减刑抵罪、赎取奴隶等,所以大家都很乐意去获得爵位。  一百年之后,为了对抗北方的匈奴,汉武帝不惜发动长达四十四年的战争。可惜到了最后,汉武帝不仅没有征服匈奴,反而还拖垮了自己强大的西汉王朝。为筹集军费继续开战,汉武帝就想到了“卖官鬻爵”的办法。  为了筹集到足够的军费,汉武帝不仅“鬻爵”,他还“卖官”,直到这个时候,“卖官鬻爵”才真正合二为一,并且被世人所诟骂。  等到了大清晚期的时候,“卖官鬻爵”制度到了历史上最巅峰的时刻。只要你有钱,除了皇帝这个“官职”以外,你想买什么都行;而购买者更是没有要求,地主、富豪就不用说了,流氓、盗贼通过钱财获得官职者,也是大有人在。  虽然买官者绝不是好人,但是话说回来了,大清晚年天灾不断,再加上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在这种天灾人祸下,大清的国库早已空空如也,难道让大清皇帝破产下岗吗?所以通过这种“卖官鬻爵”制度,一方获得需要的钱财,另一方获得想要的官职,大家童叟无欺、平等交易,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治国,大清焉能不亡?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王家替王有龄捐了一个官,但是他还是不能当官。这种所谓的“捐官”,实际上就是一个虚衔,按照现在的定义,这就是吏部颁发的一张“执照”,只是说明你有当官的资格;如果想要当上这个官,那就必须要到吏部报到,这叫“投供”;当投完简历,报完到后,你才能够当官。  所以,我们再好好看一下这个“捐官”制度,它实际上需要花费两笔钱。第一笔,就是您买执照的钱;第二笔,就是您“投供”的钱。这个咱们也能够理解,要是不花钱打通吏部的上下关系,你就排队去吧,直接排到死为止。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想做官的人,有的是。一些清水衙门的闲职、小官,比如什么主簿、典史、教谕之类的八九品官员,那都是络绎不绝、人满为患的,您花重金买的官,能是差官吗?所以现在不宰你,更待何时。  话虽如此,但是对于现在的王有龄来说,他缺少的,恰恰是这笔“投供”的钱。  原来,为了给儿子捐一个好官,王家已经把所有东西都卖了,实在拿不出让儿子“转正”的钱了。因为没有钱,所以王有龄父子来到了杭州,希望找熟人帮帮忙,借点儿钱来应急。但就在这个时候,王有龄的父亲不幸病倒,最后在无限的遗憾和不甘中去世了。  为了安葬死不瞑目的父亲,王有龄几乎花掉了所有的钱,才让父亲入土为安。但是从这以后,王有龄算是彻底没钱了,他这才有一天没一天地来这个茶馆度日,每天以两个烧饼充饥,最后准备追随父亲而去。  听完了王有龄的陈述,胡雪岩感慨颇多。他不仅非常同情王有龄的处境,更是为其捐了一个官、却不能去当官而欷歔不已。  一想到这些,胡雪岩就小声地问道:“敢问王兄,令尊为您捐了一个什么官职呀?”  一听这话,王有龄无精打采地回答道:“盐大使。”  这三个字,对于王有龄来说,这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但是对于胡雪岩来说,这三个字,则蕴含着无限的商机、无限的财富,以至于让胡雪岩激动不已,眼睛里甚至都放出了金色的光芒。  咱们都知道,“盐”这玩意儿,是人体的必需元素,不吃不行,所以在历代统治者眼中,盐堪比黄金,甚至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国家绝对不允许私人贩盐。贩盐者一旦被抓到,轻者流放,重者满门抄斩。
  回复第81楼(作者:@京城说书匠 于
08:43)  所谓的“捐官”,专业术语叫作“卖官鬻爵”,翻译成白话就是:去买一个官。要知道,我们现在一听这种“……  ==========  从曾国蕃追过来的,这个太少了把。  
  回复第81楼(作者:@京城说书匠 于
08:43)  所谓的“捐官”,专业术语叫作“卖官鬻爵”,翻译成白话就是:去买一个官。要知道,我们现在一听这种“……  ==========  我想请教下楼主,曾国蕃的,花什么全开月未圆那话怎么说来的??以及后一句是什么??忘了,不好意思啦。  
  @fangjia113 83楼
11:11:09  回复第81楼(作者:
@京城说书匠
08:43)  所谓的“捐官”,专业术语叫作“卖官鬻爵”,翻译成白话就是:去买一个官。要知道,我们现在一听这种“……  ==========  我想请教下楼主,曾国蕃的,花什么全开月未圆那话怎么说来的??以及后一句是什么??忘了,不好意思啦。  -----------------------------  这个刚开始更新呢,别着急,慢慢也会多起来的。
  曾国藩悟出了一个道理: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在曾国藩眼中,花全开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凋谢;月圆满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亏缺;故世人所说的“花好月圆”并不是最佳状态。最佳状态是花尚未全开、月尚未全圆的时候。做人也是这样,千万不能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这样只能招人妒忌,使自己最终滚蛋。这是曾国藩用血和泪换来的经验教训!
  @fangjia113 83楼
11:11:09  回复第81楼(作者:
@京城说书匠
08:43)  所谓的“捐官”,专业术语叫作“卖官鬻爵”,翻译成白话就是:去买一个官。要知道,我们现在一听这种“……  ==========  我想请教下楼主,曾国蕃的,花什么全开月未圆那话怎么说来的??以及后一句是什么??忘了,不好意思啦。  -----------------------------  曾国藩悟出了一个道理: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在曾国藩眼中,花全开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凋谢;月圆满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亏缺;故世人所说的“花好月圆”并不是最佳状态。最佳状态是花尚未全开、月尚未全圆的时候。做人也是这样,千万不能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这样只能招人妒忌,使自己最终滚蛋。这是曾国藩用血和泪换来的经验教训!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