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墨战争时期美国实力主要是美国南方支持还是北方支持

地下铁路:美国黑奴的逃亡史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中,美国以极为惨痛的代价,最终维护了联邦的统一。南北战争的爆发,原因颇多,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而其中南方的蓄奴和北方的废奴之争,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南北战争期间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被视作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不仅因为他阻止了国家的分裂,还因为他至少从法律上解放了南方的黑奴。
然而美国的废奴进程,其实早在林肯之前就存在已久。从十九世纪初期直到南北战争,就有许多人秘密地去解救南方种植园里的黑奴,将他们从南方各州带到北方的自由州,甚至不允许有奴隶制存在的英属加拿大地区殖民地。这些被拯救的黑奴北上的路线,就是美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地下铁路” (Underground Railroad)。
南方、北方和奴隶制
所谓的地下铁路,实际上并不真的在地下,也不完全是铁路,而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它是十九世纪南方黑奴在同情者和废奴主义者的帮助下,由南方的蓄奴州向北方的自由州逃离的一系列道路网络的统称,其方式包括了铁路、公路和水路。这里的“地下”指的是这些路径的秘密性,而之所以将其称作铁路,是因为这个时代正好也对应了铁路大发展的时代,废奴主义者们认为,这系列道路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可以让人日行百里的铁路。
地下铁路虽然路径众多,但最主要的有三条:西线是从新奥尔良、小石城和莫比尔等地出发,沿着密西西比河北上,抵达五大湖地区,并可通向英属的安大略地区;东线是从佛罗里达、亚特兰大等地出发,沿着阿巴拉契亚山北上,最终抵达费城和纽约,并进而联通英属的魁北克地区;海路则是从萨凡纳、查尔斯顿等南方沿海城市出发,从海上抵达纽约和波士顿等北方港口。
1850年代地下铁路示意图
在美国建国之初,北方各州先后立法废除了奴隶制,南方各州奴隶向北出逃的事情层出不穷,这对以大庄园经济为主、需要大量奴隶在蔗糖和烟草种植园劳动的南方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在1793年,美国出台了《逃亡奴隶追缉法》,此法规定奴隶主有权跨州追缉逃亡的奴隶,而且这些奴隶主可以在当地法院确定该奴隶的所有权之前,就把奴隶带回庄园去。这条看似不人道的法律,实际上是得到了《宪法》的支持的。《宪法》第四条有规定:“凡根据一州之法律,应在该州服劳役或服刑者,若逃到另一州,不得因另一州之任何法律或条例,解除其刑役,而另一州应依照该人逃离的州之要求,将人归还至逃离的州。”这条法律本来是针对那些犯有包括叛国罪在内的重罪的罪犯的,但到了这里却被奴隶主及支持南方的政客们所利用,制定出了《逃亡奴隶追缉法》。
这条法律的公布,在阻止奴隶逃跑上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奴隶主在奴隶逃跑后可自行追捕,因此他们可以毫不手软地从北方自由州把逃走的奴隶押回来;第二,奴隶们也知道,就算逃走了,也有很大概率被抓回来,因此试图逃离的人也变少了。到了1806年,由于蔗糖和烟草种植业在古巴等加勒比岛屿的崛起,美国南方的种植园受到了打击,黑奴的作用下滑,杰斐逊总统趁机提出了一条禁止再从别的国家进口奴隶的法律,并获得了通过,似乎奴隶制快要走到尽头了。不过可惜的是,由于纺纱机在欧洲大规模投入生产,棉花的需求量涨了起来,于是美国南方的庄园又纷纷开始改种棉花。相比蔗糖和烟草,棉花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因此黑奴的作用重新又大起来了。结果,杰斐逊的那条法律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守。
南方种植园里工作的黑奴
奴隶主把奴隶当做私人财产的行径,让很多北方人不满,他们开始呼吁要解放奴隶、废除奴隶制。这些北方人中,不排除有部分是真的同情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黑奴,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呼吁解放奴隶的主要原因,并没有那么高尚,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在1820年代,随着一系列铁路和运河的开通,美国中西部和新英格兰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新兴的工厂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工业区欣欣向荣。对于工厂来说,廉价的自由劳动力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有来自欧洲的新移民,填补着工厂中的职位空缺,但他们仍然抵不过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于是,北方人想到了那些在南方种植园里劳作的黑奴。这些黑奴一旦解放,那将会是上百万的自由劳动力,肯定会对工业化进程起到正面的作用。为什么工厂就不能养奴隶呢?因为买不起。那时美国的工业还在起步阶段,资本并不多,而奴隶价格高昂。南北战争前夕,南方一个黑奴的价格基本相当于在密西西比河以西购买80平方公里土地的价格,这是工厂无法承受的。同时,大量的黑人待在庄园里当奴隶,也严重缩小了北方商品在南方的潜在消费市场。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下,废奴主义开始在美国北方兴起。
1820年代北方的工厂
调和矛盾的尝试:密苏里妥协案
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以外,北方人呼吁废奴也有政治上的考虑。西进运动的过程中,许多曾经的荒野被开辟成了农田和牧场。西进运动的人里,除了普通农民和淘金者以外,后期跟进的大多数是需要大量土地的南方庄园主。这些庄园主把奴隶制带到了西部。当时的法律规定,一个地区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就可以申请建州加入联邦。如果任由南方奴隶主在西进运动中唱主角,那用不了多久,一连串新的蓄奴州将会出现,这势必会冲淡北方自由州在国会里的分量。为了防止这一天的到来,许多北方人奔走疾呼,要废除不道德的奴隶制。
在最初的时候,北方的声音并不占优势,经常被迫和南方妥协。比如在1819年,美国的蓄奴州和自由州各有11个,正好能在国会平衡,但到了1820年,密苏里达到了条件加入联邦,成为一个蓄奴州,平衡被打破。为了再度平衡双方的势力,位于北方的马萨诸塞州被肢解,分裂出了一个新的缅因州。同时,双方达成共识,除了现有州以外,今后在北纬36.5度线以北,不可以存在奴隶制。这就是所谓的密苏里妥协案。
密苏里妥协示意图
“地下铁路”的诞生
密苏里妥协虽然暂时缓解了双方的矛盾,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很好地遵守,南方在1820年妥协之后,多次不顾这个协议而冒进。最著名的是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它更是让奴隶制公开地打破了北纬36.5度这个界限:在1854年,堪萨斯申请加入联邦。这个地区在北纬36.5度以北,理应成为自由州,但在一些南方人的斡旋下,堪萨斯最终以内部投票的方式,决定是成为自由州还是蓄奴州。为了争夺堪萨斯,南北双方都派了大量的人移居堪萨斯去抢地盘,最终酿成了流血冲突。
堪萨斯发生的暴力冲突,史称“流血堪萨斯事件”
其实在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之后不久,由于南方的激进,北方的废奴主义者就意识到,仅仅喊口号是无法阻止奴隶制的继续存在甚至向北扩张的,而且国会也是靠不住的。要想打败奴隶制,就必须干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因此,一些废奴主义者就从奴隶制最核心的成分——黑奴——入手了:他们潜入南方,去直接解救黑奴,想以此来瓦解奴隶制。地下铁路就这样发展了起来。
最初,地下铁路上,黑人的逃亡是小规模的。在废奴主义者的掩护下,一批黑人逃到了北方的自由州,并被保护了起来,成为了宣传工具。比如,废奴主义者们为这些逃出来的黑奴编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包括他们如何英勇而机智地躲过奴隶主的追捕,如何仅凭北极星找到逃亡的方向,如何九死一生地翻山越岭等等。废奴主义者们甚至找人为这些逃奴们撰写了自传,在全国各地到处发售,用这些故事去为逃奴博取更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在这一番宣传下,更多的人开始同情并帮助这些黑奴,其中有两种人居多,一种是以贵格会、卫斯理会和长老会为代表的崇尚平等和睦的教派,另一种是历次清洗后幸存在东部的原住民或有原住民血统的人。宗教教派慈悲为怀,而原住民则是同病相怜,他们纷纷投入了解放黑人的运动中。他们中的很多人潜入南方,冒着各种危险去解救黑人,地下铁路开始逐渐壮大。当越来越多的黑奴成功逃亡到北方之后,工业区的工厂主们也体会到了这些新来的廉价劳动力的好处,于是也加入到了废奴运动中来,在地下铁路沿线成规模地掩护逃亡的黑人。在成百上千的工厂加入行动之后,一个成熟而壮大的地下结社形成了,而地下铁路也有了一个发达的路径网络。
由于当时正值铁路大发展时期,参与地下铁路的废奴主义者以及在地下铁路上逃亡的黑奴,都以铁路为暗号。比如,他们的接头处被称为“车站”,负责接头的人被称为“站长”,住处被称为“仓库”,黑奴被称为“乘客”,提供资金的叫“股东”,而负责去庄园联络黑奴、组织逃亡的人被称为“代理人”。另外根据《圣经》,他们的目的地美国北方被称为“福音之地”,而加拿大则是“应许之地”,即《出埃及记》中摩西率领犹太人去的地方。南北方之间的重要界河——俄亥俄河——被称为约旦河,象征着自由。
俄亥俄河是南北间的重要天然界线
向北逃亡的黑奴
在地下铁路极盛之际,每年有上千名奴隶成功地逃到了北方。奴隶们基本是几个人一行,昼伏夜出,乘坐北方人提供的马车、船只或火车北上。在和南方奴隶主以及南北各州警察的周旋中,还发生过很多传奇般的故事。比如,贵格会信徒勒维·科芬凭一己之力救出了超过两千名奴隶;一位叫塔布曼女士前后13次深入南方拯救黑奴,后来因为这些经验,南北战争时被美军派为卧底,安插到南方军中;而被称为“地下铁路之父”的黑人斯提尔,发明了一整套灵活多变的暗号,多次利用暗号中的误导性信息,把前去堵截逃奴的奴隶主和警察们耍得团团转。
奴隶主的反击
地下铁路的兴起对南方奴隶主的打击非常大。这些打击不仅仅是黑奴的损失。实际上,通过地下铁路逃走的黑奴人数,和黑奴的总数比起来,还是相当有限的。然而,从法律上来说,地下铁路是在剥夺南方人的私人财产,是违法的,并且还威胁到了南方奴隶制的地位,因此南方人出离愤怒。他们展开了反击,根据《逃亡奴隶追缉法》,深入北方以暴力手段抓捕逃走的奴隶。收钱替人抓捕逃奴的奴隶猎人(slavecatchers)也由此出现。
争议性的事件发生在1842年。这一年,一位因自家奴隶逃走而愤怒至极的马里兰州奴隶主,雇佣了一个叫爱德华·普雷格(Edward Prigg)的奴隶猎人,去抓自己家逃走的奴隶。他们在自由州宾夕法尼亚境内强行抓走了几个黑人,声称是逃走的奴隶,并把他们拖回了马里兰的庄园。然而实际上,这几个黑人以前就是自由人,有的甚至就出生在宾夕法尼亚,根本不是奴隶。宾夕法尼亚州得知真相后出面干涉,抓捕了逗留在宾夕法尼亚的普雷格,州法院判决普雷格犯有贩卖人口罪,勒令他立刻放人。
普雷格不服判决,将宾夕法尼亚的州法院告到了联邦法院。这就是著名的普雷格诉宾夕法尼亚案。普雷格坚称,自己抓黑人是受到马里兰人的委托,而马里兰人抓逃走的黑奴是合法的。根据《逃亡奴隶追缉法》,在判定黑人归属权之前,马里兰人就有权力将黑人带回去。废奴主义者纷纷对普雷格及马里兰州发起了抗议,要求释放被抓的黑人,然而最高法院的判决却让这些人大失所望:普雷格和马里兰人无罪,宾夕法尼亚州法院违宪。
做出关键裁决的大法官约瑟·斯托里,他其实是废奴主义者,但在法律面前他选择了维护宪法
这件事在一向崇尚自由平等的宾夕法尼亚闹得满城风雨,对最高法院不满之声很快就传遍了北方各个自由州。然而南方的蓄奴州也不满意,因为最高法院同时也宣布,以后北方自由州的官方机构可以不协助南方奴隶主去追捕逃奴。最高法院这一裁决,看似是想一碗水端平,尽量两边不得罪,实际上是两边都得罪了。于是这件事持续发酵,愈演愈烈,地下铁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奴隶主和奴隶猎人的围追堵截下,很多路径变得不再安全。有的黑奴甚至改变方向,向南逃往墨西哥、巴哈马和古巴,以寻求庇护。
在南方奴隶主的压力下,国会在1850年通过了新的《逃亡奴隶法》。这部法律是1850年妥协案的附加产物。1850年妥协可以视作是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的前奏,当美国在美墨战争中击败了墨西哥、获得了广袤领土之后,新的领土上又起了废奴和蓄奴之争。在一些国会议员的斡旋下,南北双方又一次达成了妥协:加利福尼亚州以自由州的身份加入联邦,犹他和新墨西哥地区的制度由它们自己决定,华盛顿特区废除奴隶贸易,但北方各州搜捕和遣返逃亡奴隶的力度要加大。这最后一条便由《逃亡奴隶法》来体现。
南方奴隶主贴出的追奴启事(图片来自南北战争博物馆网)
“只有流血牺牲,才能让罪恶得到根除”
此时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这次妥协仅仅是延缓了美国陷入分裂动荡的时间而已。妥协中诞生的《逃亡奴隶法》规定,南方的白人只要宣一个誓,就可以在没有别的证据的情况下,认定一个黑人是他家逃走的奴隶;北方的政府机构必须配合南方追捕奴隶;黑人几乎没有为自己辨明自由身份的权利;奴隶逃走后,在自由州生下的后代,也要被带回庄园去当奴隶。一些不愿惹事的北方城市(比如印第安纳州及俄亥俄州南部的一些地区)也出台了地方性政策,不许为外来的黑人提供庇护。
如此一来,南方人开始肆无忌惮地在北方抓捕黑人,不光是逃走的奴隶,连本来就是自由人的黑人也被他们掳去不少。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悲剧,比如肯塔基州的一个黑奴母亲,带着几个孩子通过地下铁路北逃,在俄亥俄州南部被捕,将要被转交给追来的奴隶主。她不愿意自己和孩子们再次沦为奴隶,便决定杀掉孩子之后自杀。但是她杀掉第一个孩子之后,就被警察按住了,结果以杀人罪被捕,后来被拍卖;而她剩下的孩子们则被交给了奴隶主,不想在返回肯塔基的途中,船只在俄亥俄河上意外沉没,她的孩子们全都被淹死了。
奴隶猎人抓捕逃奴(图片来自Timetoast网)
这部恶法引起了北方人的愤怒,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以此为背景而写作的。这部法律让黑人北逃变得愈发困难,逃亡的黑人们也变少了,地下铁路从此开始衰落。于是,南方人便有了一种他们战胜了北方的错觉,开始低估北方的实力和维护统一的决心,以南卡罗来纳为代表的一些南方州开始叫嚣州法大于联邦,分裂主义出现,南北走到了决裂的边缘。
北方人在拯救黑奴问题上做的最后一次大的尝试是在1859年。那一年,来自康涅狄格州的废奴激进分子约翰·布朗来到南方的弗吉尼亚州,计划一次性带着弗吉尼亚所有的奴隶逃走。这场叛乱就是被美国历史书捧得很高的布朗起义。然而布朗的这个目标太不切实际,而且叛乱计划也非常不周详,起义一发生,南方名将罗伯特·李便率军赶到,将布朗擒获并处死。布朗死前说:“只有流血牺牲,才能让这些罪恶得到根除。”
处决约翰·布朗(戴维·斯托特尔画,图片来自西弗吉尼亚大学)
布朗的话很快就应验了。1860年,林肯胜选成为新总统。他上任后,为了保护北方的工业及市场,大规模提升了关税,使南方在英法等国的棉花贸易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早就轻视北方的南方各州因而选择了叛乱。1861年,南卡罗来纳州率先宣布退出联邦,随后又有好几个州跟随,它们组成了南部联盟,和美国分道扬镳。
实际上,南方各州脱离联邦是有法可依的,当时的宪法并没有规定各州不允许脱离联邦。弗吉尼亚甚至在入伙美国前就有言在先,一旦本州人民认为联邦的政策对本州不利,他们就有资格选择离开,这也是名将罗伯特·李选择效力南方的最重要原因。但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对林肯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统一。当南方人进攻了联邦的军火库之后,林肯随即对南方展开了坚决的打击,南北战争爆发。
南北战争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联邦的完整。但是,林肯在稳住了几个蓄奴但没有叛乱的中间州之后,就把废除奴隶制变成了战争口号之一,以吸引更多的黑人及同情黑人的人前来当兵。此后,北方的黑人纷纷参军,向南方发动了攻击。一些逃到加拿大的黑人也返回了美国,加入军队,去解放自己的同胞。
1863年,林肯通过《解放奴隶宣言》正式宣布废奴,并于两年后击败了南方,赢下了南北战争。战后,国会通过了《宪法》的第十三条修正案,正式废除了奴隶制。从此,黑奴得到了解放。虽然人种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还要持续到二十世纪的平权运动,但在法律上对奴隶制的废除,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进步之一。另外,在一次相关审判中,最高法院对《宪法》的条文进行了新的解读,从而明确了各州不可以随便脱离联邦。南北战争之后,奴隶制不复存在,地下铁路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在它大约半个世纪的历史中,至少帮助十万名黑奴逃离了种植园,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来源:澎湃新闻(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加州的历史谁知道?_百度知道
加州的历史谁知道?
我有更好的答案
加州在英国伊丽莎白时期,著名的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占领了新西班牙和新墨西哥北部所有的土地,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虽然早在17世纪英国人的殖民地已经是“从大海到大海”,英国人对北美西岸的土地并没有多少兴趣。到18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逐渐开始在西属加利福尼亚北部广博的土地上建立起定居点。当墨西哥从西班牙独立后,这些传教士定居点也成为了墨西哥政府的财产,但是很快就被遗弃。西班牙帝国在北美洲西北部的领土被命名为“加利福尼亚省”。1847年的美墨战争后,这片领土由美国和墨西哥分割。墨西哥所得到的那部分领土后来成了下加利福尼亚省(Baja California),而美国所获得的上加利福尼亚则在日正式加入联邦,成为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州。1848年,上加利福尼亚的西班牙裔人口大约为4,000人。但是当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开后,无数美国人和欧洲人在淘金热中涌向加利福尼亚,加利福尼亚共和国也随之宣告成立。当美国海军将领约翰·斯洛特(John D. Sloat)从旧金山湾进入加利福尼亚后,这个年轻的共和国被宣布成为美国的领土。1850年,加利福尼亚正式成为联邦的第31个州。在美国内战期间,加州内部关于是加入北方军还是南方军发生分歧,虽然最终加州支持北方军,很多加州人依然参加了南方志愿军。1870年代第一条贯穿美国的铁路的开通将太平洋沿岸的人们与美国其他地方连接起来。加州当地人也逐渐发现,加州的气候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柳橙。直到今天加州的农业产量依然丰富。年间,加州人口变化,从不到100万人,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州。1965年至今人口成分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加州是全球人口最多样化的一个地区。加州居民在政治上倾向自由派。加州是美国的科技和文化中心,世界影视中心,以及美国农业大州。
加利福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位于美国西部,美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州。南邻墨西哥,西濒太平洋。别称黄金州。面积 41.1 万平方千米 。   加利福尼亚州[1](State of California,通常简称为加州)是美国西部太平洋岸边的一个州,在面积上是全美第三大州,人口上是全美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无论是在地理、地貌、物产、还是人口构成上都十分多样化。由于早年的淘金热,加州有一个别名叫做金州 (The Golden State),邮政缩写是CA。   面积 41.1 万平方千米 。人口3387万(2000年) ,城市人口占91.3%,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 50% 聚居在洛杉矶和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一带。拥有全国50%以上的华裔和墨西哥裔美国人(契卡诺人)。圣弗朗西斯科的唐人街是华人最密集的居住区。首府萨克拉门托。   海岸线长2030千米 ,较平直 。由东部内华达山脉 、中央谷地及西部海岸山脉组成。地理条件相差悬殊。南部沙漠缺雨 ,北部沿海冬季因雨雪多发生水灾 。西北部降水量高达4420 毫米,东南部科罗拉多沙漠仅 50~75 毫米。在相距不到140千米的地方 ,坐落着海拔4418米的惠特尼山和-86 米的死谷,分别是美国本土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夏季,东南部科罗拉多沙漠的温度高达54℃,冬季内华达山巅冷似北极。   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 。1769年为西班牙殖民地 。1822年归属墨西哥。1848年归属美国。同年发现金矿,持续 7 年的淘金热使人口急增,城市迅速发展。1850年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第三十一州。1869年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通车,将本州与其他州连接起来。19世纪末,洛杉矶地区石油的发现和开采,使工业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工业兴起,农业也因北水南调工程的建成而发达,经济实力及人口跃居前列。   农业最发达的州。农业用地占全州30%。主要为灌溉农业。农牧产品多达几百种。甘蔗、蔬菜、水果产量居全国突出地位,棉花产量第二;稻米产量第二;为全国重要的牛奶、蛋、肉产区;中央谷地是最富庶的农业地带。林业发达,为全国三大木材生产州之一。渔业产值全国第一,圣弗朗西斯科、圣地亚哥及圣佩德罗为重要渔港。   制造业发达,部门齐全,产品种类繁多,产值及就业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主要有航天、电子等新兴部门及炼油、石化、军火、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业等。矿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占总产值的2/3。洛杉矶地区为西部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以航天及石油开采业为主;产值约占全州50%;圣弗朗西斯科、圣地亚哥也是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硅谷圣克拉拉谷地以电子工业发达著称,中央谷地为食品加工业中心。高速公路网络密布,长度居全国第二。为 3 条横贯大陆铁路干线的西部端点。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上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洛杉矶和圣弗朗西斯科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旅游业兴旺。迷人的海滩、宜人的气候、优良的设施 、便捷的交通使游客云集。有多座美术馆、享有国际声誉的旧金山歌剧团及洛杉矶交响乐队、影都好莱坞及加州大学等文教机构。   名字来源   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最初指的是由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今天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一同组成的这块地域。这个名字被认为来自于一部16世纪西班牙文骑士传奇小说《骑士蒂朗》(Amadís de Gaula)中所描绘的一片传说名为“卡拉菲亚”的乐土。这部小说由马托雷尔·加尔巴(Garci Rodríguez de Montalvo)所撰写,书中的“卡拉菲亚”与世隔绝,遍地黄金,到处都是居住在洞穴里热爱自由的亚马逊人和古怪的野兽。   有人也提出“加利福尼亚”一词可能来源于从北美南部炎热的地区。进入加州的早期西班牙探险者形容这片地区“热得像个烤炉”(cali→hot,“热”;fornus→forno→“oven”,结尾加ia来表示一个地方)或“是个石灰烤炉”(cal→lime,“石灰”),西班牙语经常这样使用拉丁词根来构造新词。因此“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可能出自西班牙语“caliente fornalia”,“热火炉”的意思;或来源于“calida fornax”,拉丁语“炎热的气候”之意。   此外还有来自当地语言“高高的山脉”等其他说法。   另外,别名“金州”(Golden State)常使人以为源自19世纪中叶淘金潮。事实上是来自此州中部山丘的春草于秋天枯萎时,从远方看来有如遍地金色而得名。历史  在英国伊丽莎白时期,著名的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占领了新西班牙和新墨西哥北部所有的土地,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虽然早在17世纪英国人的殖民地已经是“从大海到大海”,英国人对北美西岸的土地并没有多少兴趣。到18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逐渐开始在西属加利福尼亚北部广博的土地上建立起定居点。当墨西哥从西班牙独立后,这些传教士定居点也成为了墨西哥政府的财产,但是很快就被遗弃。 西班牙帝国在北美洲西北部的领土被命名为“加利福尼亚”。1847年的美墨战争后,这片领土由美国和墨西哥分割。墨西哥所得到的那部分领土后来成了下加利福尼亚(Baja California),而美国所获得的上加利福尼亚则在1850年正式加入联邦,成为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州。 1848年,上加利福尼亚的西班牙裔人口大约为4,000人。但是当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开后,无数美国人和欧洲人在淘金热中涌向加利福尼亚,加利福尼亚共和国也随之宣告成立。当美国海军将领约翰·斯洛特(John D. Sloat)从旧金山湾进入加利福尼亚后,这个年轻的共和国被宣布成为美国的领土。1850年,加利福尼亚正式成为联邦的第31个州。 在美国内战期间,加州内部关于是加入北方军还是南方军发生分歧,虽然最终加州支持北方军,很多加州人依然参加了南方志愿军。 1870年代第一条贯穿美国的铁路的开通将太平洋沿岸的人们与美国其他地方连接起来。加州当地人也逐渐发现,加州的气候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橘子。直到今天加州的农业产量依然丰富。 年间,加州人口从不到100万人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州。1965年至今人口成分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加州是全球人口最多样化的一个地区。加州居民在政治上倾向自由。加州是美国的科技和文化中心,世界影视中心,以及美国农业大州。地理  加利福尼亚州森林覆盖情况加利福尼亚州与太平洋、俄勒冈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州接壤。加利福尼亚拥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包括壮丽的峡谷、高山和干燥的沙漠。加州面积四十一万平方公里,是美国第三大州。大多数大城市位于太平洋沿岸较凉爽的地带,包括了旧金山、洛杉矶和圣地亚哥。 地貌内华达山位于加州中部和东部,其中的惠特尼峰(Mount Whitney)海拔4,418米,是美国本土最高点。全球著名的优圣美地国家公园也位于该区域,此外还有一个很深的淡水湖――太浩湖。内华达山的东部是重要的海鸟栖息地欧文斯峡谷和蒙罗湖。 在南部有横岭和一个咸水湖沙顿海。位于中南部的一块沙漠叫作莫哈韦沙漠。莫哈韦沙漠的东南面有死亡谷,这里有北美最低点。 加利福尼亚由于位于圣安德利亚断层,因此经常发生地震。虽然美国的地震大部分发生在阿拉斯加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加州的地震往往会造成更大损失,因为这里的人口密度十分高。 加州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气温变化较大,年降雨为10英寸。沿海地区则为地中海型气候,冬湿夏燥。加州境内的高上,包括内华达山是高山气候,冬天降雪,夏天并不很热。人口  2008年加州人口为3831万人,占全美的12%,为美国人口第一大州。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加州没有一个占多数的族群。白种人依然是最大族群,但是已经不占多数。西班牙裔人几乎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族群依次是亚裔、非洲裔和印地安人。由于西班牙裔移民人口的迅速增长和高生育率,西班牙裔预计将在2040年左右成为加州最大族群。 到日为止,加州的人口总数已经接近3800万人。其中洛杉矶县人口在加州所有县中人口最多,达1030万;人口最少的为多山的阿尔派县(Alpine County)--只有1261人。南加州的东部内陆地区人口增加最为迅速:河滨县(Riverside County)为人口增长最快的县,其次为圣伯纳迪诺县。经济  加州是美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州,2008年加州国民生产总值19423亿美元,占到全美的14%,如果作为独立经济体,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名第八[2],要比除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中国、法国、印度之外任何国家的都大,人均GDP达50699美元。   加利福尼亚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包括水果、蔬菜、牛奶制品和酒),农业规模是第二大产业的两倍多。   农业之后其他重要的产业包括航空、娱乐(主要是电视,虽然加州也出品很多电影)和轻工业,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硼砂开采.。   人均收入因地区和职业的不同而有巨大分化。在中部人均收入最悬殊,移民的农场工人收入低于美国最低工资保障线,而农民则经常拥有上百万美元的私人农场。大多数农场经理受过良好教育,大多数至少拥有硕士学位。虽然一些城市的人均收入是全美最高的,在一些非农群县却有全美最高的贫穷人口比例。   在硅谷的高科技产业目前正处于低谷,主要是受到网络泡沫破灭的影响,但是这些地区的医疗产业、电子游戏产业和动画产业正在快速成长。   加利福尼亚经济的一个大问题是制造业的缺乏。7.25%的销售税使得在该州设立工厂变得很不划算。主要的制造商,如航空业也正在计划搬离加州。多年以来加州已经没有新的工厂设立,使得很多高收入的制造业工作丧失。这意味著该州的中产阶级大多是小企业主和建筑及运输工人,以及小部分有知识的工人――几乎是以服务业为主。加利福尼亚财团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新兴大财团,包括美洲银行集团、旧金山集团及洛杉矶集团。这三个集团的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加利福尼亚州军火工业的迅速发展而获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形成以美洲银行为金融中心的大财团。1974年拥有资产1671亿美元,在美国十大财团中居第三位,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它与南部财团组成一股新兴的军火工业集团势力,成为与东北部老财团相抗衡的力量。 法律与政府  加利福尼亚州州长(Governor)、副州长(Lieutenant Governor)、州务卿(Secretary of State)、 司法部长(Attorney General)、审计长(State Controller)、财政部长(State Treasurer)、保险局长(Insurance Commissioner)、教育厅长(State Superintend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和公平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the Board of Equalization)为直接民选的州职,任期为四年而且只能连任一次。 加州的立法机构由一个40人的加州参议院(California State Senate)和80人的加利福尼亚州议会(California State Assembly)组成。参议员任期4年,每2年改选半数参议员。议会成员任期2年。在会期期间,议会内共有48名民主党议员和32名共和党议员,参议院内则有25名民主党参议员和15名共和党参议员。 目前加利福尼亚州的州府位于萨克拉门托,历史上州府曾设在蒙特利()、圣荷西()、委利贺()、贝尼西亚()和旧金山(1862)。日州府正式迁移到萨克拉门托。 在全国,加利福尼亚拥有2名参议员和53名众议员代表。在美国选举人中,加利福尼亚拥有55张选举人票。加利福尼亚拥有最多的众议员和总统选举人票。
目前,夏王朝的存在在学术界已经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但每当我们谈到这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的时候,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有人说,夏王朝其实是不存在的”,你要是问出处何在,有何证据,则语焉不详。实际上,在古代,并未有人对夏王朝的存在产生怀疑,直到20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萌生了“疑古思潮”,许多大学者们才开始质疑这段历史。夏曾佑在年编写了《中国古代史》,在这本书中,夏先生认为由开辟到周初,为传疑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并没有可信的材料存在,有关这一时期的事,都是在后世的经书和诸子的著作中见到的,并不是当时的材料,往往寓言、实事分不清,读者各信其所习惯而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写定于1918年,出版于1919年,他在导言中说“以现在中国考古学的程度看来,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胡适认为唐虞夏商的事实,今所根据,只有一部《尚书》,但《尚书》是不是真的,很难确定,没有信史价值。其后,胡适在《研究国故的方法》一文中又说:“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以后呢?大部分也是不可靠的。如《禹贡》这一章书,一般学者都承认是可靠的。据我用历史的眼光看来,也是不可靠的,我敢断定它是伪的。在夏禹时,中国难道竟有这般大的上地么?四部书里边的经、史、子三种,大多是不可靠的。我们总要有疑古的态度才好!”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顾颉刚不仅洋洋洒洒地写了《古史辨自序》,提出了“古史的层累说”,同时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对夏代的始祖大禹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从典籍上看,顾颉刚说,“《商颂·长发》说:‘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帝立子生商。’禹的见于载籍以此为最古。”“在这上,我们应该注意‘禹’和‘夏’并没有发生了什麽关系。”而就大禹从何而来,顾颉刚说:“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禹,《说文》云,‘虫也,从厹,象形。’厹,《说文》云,‘兽足蹂地也。’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流传到后来,就成了真的人王了。”其实,大禹这段,本是顾颉刚“辨论的枝叶而不是本干”,但这一段考证,激起了学术界的讨论——疑古的钱玄同在《答顾颉刚书》中赞成顾颉刚“层累的古史观”,却就顾氏引《说文》提出了疑义;柳诒徴也抓住这一点,撰写了《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进行批驳;鲁迅则在《故事新编·理水》中,借小说以禹、鲧来揶揄顾颉刚。 到了二十年后,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七册中,重新否定了大禹是虫的说法,但毫无疑问,二三十年代的古史辨派对夏代是否存在提出的质疑,在当时的影响甚大。陈梦家在1936年发表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中提出“夏世即商世”。他认为夏史乃全从商史中分出,第一,夏商地理文化相同,只有周起源于西方;第二,在王位继承上,夏商都是兄终弟及制,周人则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三,夏的大禹,商的祖先契都是治水的功臣;第四,先妣都为神媒;第五,禹为商人之祖,禹生的契;第六,夏商帝王名多有重复,夏商都是十四世,夏商帝王名相重复的就有七个。因而陈梦家认为夏之十四世即商之十四世。顾颉刚、童书业在1936年发表《夏史三论》,对有关夏的传世文献进行了彻底的辨析,现举几点:第一,夏被提出来,在殷周之际,商人没说过,周人常言,但史书中提到的夏桀几乎就是商纣的翻版;第二,最初文献记载中,大禹是地神,和夏朝没有任何关系,直到战国时期的墨子,才把禹与夏发生了关系;第三,传世文献材料显示,先是大禹与夏发生了联系,之后禹有了个父亲鲧,然后又有了一个儿子启,启本是另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当禹和夏发生关系之后,他才被“追认”为禹的儿子,夏朝有了头尾,之后中间的部分,勇于作伪的战国秦汉间的历史家就继起完成他们的工作,战国秦汉间的有关夏的记载一步步完善起来,但大多是其它历史人物事迹的翻版而已。杨宽的《中国上古史导论》在1941年被收录在《古史辨》第七册上编中, 杨宽先生说“夏代传说之确立,至早在殷周之际。夏史大部为周人依据东西神话展转演述而成者,故周人盛称之,而殷人则不知,亦无怪乎卜辞之不见其踪迹矣。”他认为夏朝是周人编造的,夏史大部为周人依据东西神化转述而成,因而殷商人不知道,所以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从来就没有关于夏的历史记载。除了国内,我们常说国外一般也不认可夏王朝的存在,我们再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20世纪后期至今,国外一些历史著作或教科书基本认为中国文明是从商王朝开始的,如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剑桥中国上古史》中就没有夏朝的章节。闫敏1991年发表的《洛杉矶“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英文本论文译述》记录了海外学者对夏王朝研究的一些看法,如英国伦敦大学艾兰的《夏存在吗?——历史方法论诸问题》指出,目前无法证实夏王朝的存在,她认为,周代关于夏的记载是从商代二元神话衍生出来的,她还指出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等人,为寻找“夏墟”,先仔细分析有关夏代都城及其地点的文献记载,然后再去人们称为“夏都”的地方去寻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证据,这种方法带有“先人为主”的弊病。苏联刘克甫《夏民族国家:事实还是传说?》一文认为,一个民族的“自我认证”,须要有文献做证明,而这些文献必须是书写而非口传的,是当时的记录而非后来的,是用本民族语言写成而非其他民族语言写成的,而目前有关夏的种种证据,均不具备上述三要素,因此,不能认为夏民族国家是个事实。刘说完这话,回国之后,苏联就解体了。 2002年美国华盛顿有一场“夏商周断代工程:交流与争鸣”的讨论会,中外学者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过程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代表中方说有,海外学者说无,结果就是谁也没说服谁,兹不赘述。我们不是已经有出土材料了吗?二里头是不是夏王朝的所在呢?实际上对二里头的质疑也一直存在。陈淳、龚辛《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一文指出,二里头遗址发掘至今还未发表一张比较完整的遗址布局图,这样的操作要让国内外学者了解遗址的规模、重要性及其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认可其“夏墟”的都邑地位显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即便我们确认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的分界,但无法认定这就是夏朝的开始;我国学者的推理: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夏民族=一批有特色的器物分布=夏国=夏国的疆域这种推理方式有问题。此外,陈淳、龚辛的文章还指出,在夏文化研究和断代工程所显现出来的问题中,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观点的异同,而是这项研究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规范。比如,论证夏的存在明显与确立华夏5000年文明史、宏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自豪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又被列为“凝聚力工程”,这种带有预设倾向的研究,很难保证科学家在做判断时的中立性。正是受这种价值观影响,使得本属正常的学术讨论夹杂了反常的情绪。比如,一些西方学者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批评被视为“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言论严加痛斥。美国加州大学罗泰教授是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学者,他也曾提出了一个关于对中国学术观点的解释:“大部分中国考古学家坚持认为二里头文化代表夏代,其原因是,他们害怕被戴上不爱国的帽子,荒谬的是,基于现代中国政权的革命理想,无条件地接受古代文献中的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检验是否‘政治思想正确’的标准”。所以,我觉得夏朝其实应该还是存在的吧……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墨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