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类真能进入太空探索公司,寿命短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拒绝访问 | mini.itunes123.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mini.itunes123.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2a353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人类探索太空的哲学与行为
人类探索太空的哲学与行为
《环球》杂志
只要人类这个物种还存在,就总会有一些成员作为旅行的先驱,将人类足迹与思维的边疆拓展到更远的地方。
文/《环球》杂志记者 王艳红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弄个明白——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骰子’。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骰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如果外星人拜访我们,我认为结果可能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当年踏足美洲大陆类似。那对当地印第安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人类移居到其他行星不再是科学幻想。它可以成为现实。太大和太多的威胁让人们无法对未来抱有希望,寻找人类可移居的新家园的需求因此变得紧迫。”
  “永远记住,要仰望星空,而不是注视脚下。感受你所看到的,探求宇宙存在之谜。永保好奇之心。”
——斯蒂芬·霍金
  日,伟大的物理学家、坚韧的宇宙探索者、浪漫的时间骑士——斯蒂芬·霍金,在他位于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
  多年来,霍金和其他科学家引领着人类仰望璀璨星空,既渴望又担忧,既热切又踟蹰。不能继续探究万物之谜的霍金,带着无限遗憾魂归星辰大海。
  而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因此放缓,也从不曾稍有停歇。霍金对于宇宙的疑问、渴望与担忧,将继续引领人类去仰望星空,破解万物之谜。
  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原沙漠里的射电望远镜阵列记录到了一次闪光,来自离太阳最近的恒星——4.3光年之外的比邻星。在大约10秒内,比邻星的亮度上升了1000倍,随即迅速回落,仿佛什么也不曾发生。大约一年后,天文学家将它解读为一次耀斑爆发。
  耀斑是恒星表面的突发闪光,通常伴随着剧烈的物质抛射,就像平稳燃烧的火球喷出转瞬即逝的烈焰。在比邻星近50亿年的生涯里,这个事件微不足道,对于有着千亿恒星的银河系、有着千亿甚至万亿星系的宇宙,就更不值一提。但它到底有那么一点特别之处:有智能生物注意到了这次闪光,努力用理性手段推测其缘由,还发出了无人认领的伤感和关切——比邻星的一颗行星在这次耀斑中遭受剧烈辐射,就算上面有过生命,也应该灰飞烟灭了。
  这颗行星叫做比邻星b,科学家在2016年才确认其存在。它是一颗岩石行星,大小与地球相似,位于母星的宜居带中,也就是与恒星距离适中、可能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这几个特征虽然远不是生命存在的充分条件,但足以让人在已发现的数千个太阳系外行星里对比邻星b另眼相待,何况它还近在邻居家。
  现代影视制作技术让无数活灵活现的外星人在宇宙间横行,然而人类还是要面对现实: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其他地方别说智能生物,连细菌也没有发现过。
  在电影《超人:钢铁之躯》里,超人的养父对他说,“你就是‘我们孤独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外星反派发给地球人的第一条信息,是“你们不孤独”。“我们孤独吗”确实是困扰人类的终极问题之一,所有的天文学研究和太空探索计划多少都与这种孤独感有关。
  人类曾以为自己身处宇宙中心、万物皆备于我,但从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对向天空开始,这种傲慢在事实面前逐渐崩塌。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银河系只是万亿星系中的一个。所有星系与星系际空间的气体尘埃加起来只占宇宙5%的质量,另有27%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暗物质,还有68%是更加不知道是什么的暗能量。我们逐渐发现自身及地球在万物体系中没有特殊地位,这一认知成为科学哲学中的“平庸原理”。在接受自身的渺小后,孤独感就随之而来。
  人类在1992年才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但这是由于寻找遥远行星在技术上很困难,绝不表示它们多么稀有。一种比较流行的估计是,把宇宙中的类地行星平分给地球上的沙粒,每粒沙子能分到10颗,在宇宙面前,恒河沙数成了一个很小的量词。有这样大的基数在,宇宙中的文明总数应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他们在哪里?”
  1950年,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与同事吃午饭闲聊,在UFO、外星人漫画和超光速等话题后,他忽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人们后来把与此相关的纠结称为“费米悖论”,其核心在于地外文明估计数量之多与实际证据之少(其实目前还没有)之间的矛盾。如果银河系中有大量先进文明,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外星飞船或物品?就算星际旅行很困难,为什么连电磁信号也没有?是他们故意保持沉默,还是——根本就没有外星人存在?
  1960年,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一个公式,用7个参数估算地外文明数量,也就是把费米悖论细化为7个方面的问题:星系中恒星诞生的速度有多快?有多少恒星拥有自己的行星?有多少行星的环境适合生命存在?在环境适宜的行星里,有多少真的出现了生命?这些生命有多少进化出了智能、建立了文明?有多少文明的技术水平高到足以在太空中显露踪迹?这样的文明能存在多久?这就像拼成木桶的7块板子,每一块都对桶的容量至关重要,而最短的那块最重要。
  到现在,科学家只对前两个问题摸到一点边:银河系每年大概有相当于3个太阳质量的物质变成恒星,平均每颗恒星有1.6颗行星。这些估计当然有不小的误差,但数量级上应该不至于错得离谱。第三个问题要困难一些,由于行星自己不会发光,寻找起来比恒星困难得多,目前的观测结果很可能没有代表性。最早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多数是木星那样的巨型气态行星,类似地球的岩石行星很少。随着观测手段进步,新发现的行星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小介于海王星与地球之间的“亚海王星”或“超级地球”,在太阳系里没有类似的行星,其表面环境如何、有没有液态水存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靠猜。
  另外4个问题更加难以捉摸,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天文学范畴。生命的起源这个天大谜团还没解开,一切相关估计都只能算是开开脑洞。有人提出生命的种子是彗星和陨石带到地球上的,但这只是把起源问题挪了个地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米勒-尤里实验显示,对无机物气体混合物进行电击,模拟地球原始大气中的闪电作用,能产生多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几种作为生命基本元件的氨基酸。这一度让人们非常振奋,但随后热情逐渐冷却:原始大气成分可能与当初认为的很不一样,小分子有机物与生命之间的天堑也不是那么容易跨越。
  近年来有一种受关注的理论认为,生命诞生于海底地质活动喷出的热液中。海水与矿物质的化学反应,加上岩石微孔结构形成的天然“细胞壁”,催生了最早的细菌。地球生命的第一位祖先从未见过阳光,靠深海热液提供的能量和无机物生活,在能把我们煮到半熟的环境里繁荣生长。人类直到近几十年才发现地球上还有这样的生物存在。这个说法得到了不少新证据支持。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细菌形式的生命应该十分常见,火星上很可能曾经有过,木卫二冰层下的海洋里说不定现在就有。
  如果能发现这样的细菌,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将出现一次飞跃。所有地球生命都使用同一种遗传密码,用ATCG四个字母的各种排列组合写成自己的DNA之书,这是偶然还是必然?生命在绘制蓝图时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可选方案?有其他星球的生命作参照,将可以拨开笼罩一些生物学根本问题的迷雾,让科学界为之疯狂。
  然而大众也许不会那么激动,细菌与外星人之间的距离太远了。超人什么的不太现实,但八爪鱼也好,小绿人也罢,总得是某种拥有智能、对世界颇有看法还能与我们交流的生物,才能解除人类的孤独感吧。
  但这一点可能不乐观。细菌约35亿年前在地球上诞生之后,很快就占据了各种各样的环境,发明了包括光合作用在内的无数种生物化学机制,但始终陷在单细胞的泥淖中。大约21亿年前,真核生物(有真正细胞核的生物)的出现才打破僵局,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突破,重要性不亚于生命起源本身,它是必然还是偶然?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有着共同祖先,也就是说真核生物在地球上可能只诞生过一次。有科学家提出,细菌在能量生产方面受到根本束缚,所以无法突破,真核生物的诞生是两个细菌以难以置信的方式结合所致,这样的事件可能在宇宙中就只发生过一次。换句话说,也许宇宙中多的是细菌,却再没有其他复杂生物。在一度认定自己平庸之后,人类忽然发现自己并不平庸,但也许注定孤独。
  地球诞生于约46亿年前,花了10多亿年创造出细菌,又过了10多亿年才有了真核生物。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才有了能在地质记录中留下大量化石的生物,进入了生命迹象显著的“显生宙”。数次大灭绝与新生后,恐龙在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崛起,统治了大地1亿多年,直到6700万年前突然灭绝,给哺乳动物腾出发展空间。
  人类祖先大约在1300万年至600万年前与黑猩猩分家,从树上下来,在非洲稀树草原上开始新的生活。此后他们多次走出非洲,扩散到除南极之外的所有大陆,逐渐变成我们。人类可能在20万年前开始用火,约1万年前发明农业,250年前进入工业时代,120年前开始在天然无线电波中掺进自己的声音,57年前首次登上月球。下一个冰期或下一块陨石何时到来还无法确定,也不知道人类会不会在自然抹杀我们之前先干掉自己。如果有外星文明观察地球,能发现智能生物迹象的时间窗口太小了。
  在空间和时间上,人类占据的份额都如此渺小,但还是有那么一点不普通的。我们可能是唯一会改造环境的物种,不只是被环境推着走;想必也是唯一会在努力活下去的间隙仰望星空、思考一些奇怪问题的物种。没有人知道最早的天问发生在什么时候,可以确定的是,文明之初就有人在思考世界的构成、地球的尺寸、日月星辰的运行。我们总是试图寻找一些高于生存本身的意义,坚持不懈地探究天道本原,不管那是某个人格化神明的意愿,还是无意识无设计的自然运行规律。这类探究行为往往为实用目的所推动,但对人类心灵的震撼并不亚于实用价值。对海洋、极地、高峰的最早探索,还有航天和登月,在那些关于黄金、荣耀与胜利的梦想之下,是我们那不肯停留在原地的不安分的心。
  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无人探测器旅行者1号发射升空,向外太阳系进发。它探测了木星和土星之后,继续向太阳系外缘前进,到2018年年初与太阳距离达到141个天文单位,即日地距离的141倍,是当前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预计它将在2036年耗尽能源,与地球彻底失联,但还会在茫茫宇宙间漂泊很久,直到被宇宙射线消磨殆尽,或者被什么星球的引力俘获而坠毁,抑或被什么智能生物捡起来。
  为着最后一种可能的情景,旅行者1号携带了一张直径30厘米的镀金铜质唱片,试图尽量全面地向地外文明介绍人类自身。唱片里存储着115张关于地球风貌、人类、知识和太阳系天体的图片;55种地球语言的问候,以6000年前苏美尔人使用的阿卡德语开始,以汉语方言吴语结束,内容是“祝你们大家好”;有风雨雷电、犬吠鸟鸣、火车飞机等“地球之声”;还有来自多种文化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片段、中国古琴曲《流水》、查克·贝里的摇滚乐、非洲的打击乐、新几内亚人的歌声,等等。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主持编纂唱片内容时,人们对发现地外文明的期待似乎比现在高一些、心怀的浪漫多一点,不像40多年后这么冷静。如今,飞碟和外星人迹象的都市传说热潮已经过去,但严肃的探索工作还在推进:来自不同国家的探测器继续纷纷造访月球;NASA很快要发射新的巡天卫星,寻找更多太阳系外行星;中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2016年落成,成为世界先进的深空探测基础研究工具;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携带着特斯拉电动跑车飞往火星之后,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表示,SpaceX建造的火星飞船最快将在2019年短程试飞;在理论范畴,物理学家已经将思维拓展到高维时空,试图为所有的物质(以及暗物质、暗能量)和作用力找到统一的解释。
  不知道我们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突破,不知道人类何时能真正离开摇篮开始星际大航行,不知道生命形式是否会超出我们熟悉的范畴,甚至不知道人类认知能力是否足以理解宇宙和自身。当下唯一能确定的是,只要人类这个物种还存在,就总会有一些成员作为旅行的先驱,将人类足迹与思维的边疆拓展到更远的地方。
来源: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本刊通用网址: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编辑部电话:
globe1980@vip.sina.com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邮政编码:100040
总 编 辑:姬斌(兼)
执行总编辑:金风
副总编辑:聂晓阳
&&&&&&&&&&&&&李晓明
&&&&&&&&&&&&&刘新宇
&&&&&&&&&&&&&刘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如果有一天人死在太空 尸体要如何处理?_网易科技
如果有一天人死在太空 尸体要如何处理?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出品&|&王真&网易科学人栏目组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上的宇航员停留22小时后即将要离开月球表面时,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办公桌上放着两份演讲稿。在意外事故的应急演讲中写着:“命运已经注定,那些前往月球进行和平探索的人,最终将留在月球上安息。”如果巴兹·奥尔德林 (Buzz Aldrin)与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的余生要在月球上度过,他们是否会时常凝视着40万公里外发着蓝色光芒的地球?自从人类首次乘坐火箭进入太空以来,我们只失去了18人,包括14名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鉴于我们是在对太空缺乏相对了解的情况下就将人类送入太空的,这种伤亡率已经非常低。即使发生太空意外,也是所有宇航员集体遇难,没有任何人需要救助。但是随着我们探索火星任务的临近,个人的死亡率将会更高,无论是前往火星途中,还是在火星恶劣环境中求生,亦或是其他原因。火星上出现的任何问题(比如技术问题、缺少食物等),都可能导致宇航员陷入困境,最终只能自求多福。目前,美国宇航局还没有讨论任何解决方案,但载人探索火星任务已经被探讨了很长时间,最快有可能于2040年左右执行。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之旅”计划估计,往返火星需要长达3年时间,因此期间很有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埃默里大学生物伦理学家保罗·沃尔普(Paul Wolpe)说:“最有趣的问题是:在前往火星或月球空间站的任务中,如果发生死亡事件会如何?如果尸体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时间才能被送回地球该怎么办?将尸体带回地球是否现实?”如今,宇航员进入太空需要搭乘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然后在国际空间站中驻留数月。由于宇航员在前往太空执行任务前需要进行详细检查,以确保其处于完美健康状态,因此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最多会遇到意外致死,比如太空行走失误。加拿大宇航员、国际空间站前指令长克里斯·哈德菲尔德(Chris Hadfield)说:“在最糟糕的假设中,太空行走期间可能发生意外。你可能突然遭到微小陨石袭击,并对此无能为力。它可能在你的宇航服上留下孔洞,导致你在数秒内即丧失能力。”在这种假设情况下,宇航员在丧失意识前大约可坚持15秒钟。在他们被冻结前,最有可能死于窒息或减压。暴露在真空中10秒钟就可能导致人类皮肤和血管中的水分蒸发,然后尸体会像充满气的气球那样膨胀。瘫痪30秒钟后,宇航员的肺部会崩溃,即使他们还没有死去。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死亡率很低,此前也从未发生过这种事情。但是如果真的发生意外,宇航员需要如何生存下来?做好最坏打算宇航员特里·维尔茨(Terry Virts)曾在国际空间站和美国航天飞机上执行任务。他总共在太空中停留了213天,但他称自己从未接受过在太空中处理尸体的训练。他说:“我曾接受过急救方面的训练,但从未学过如何处理尸体。”对此,美国宇航局表示:“美国宇航局没有为所有远程风险准备应急计划。在应对非计划性在轨情况时,我们会基于实时的合作做出决定,包括与飞行行动局、人类健康与绩效理事会、美国宇航局领导层以及国际合作伙伴等商讨。”维尔茨也表示:“在长达16年的宇航员生涯中,我不记得曾与其他宇航员谈论过有关太空死亡的话题。我们都知道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房间里的大象’没有讨论过它。”尽管他们不喜欢讨论这个问题,但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依然需要为同僚的死亡做好准备。但是美国宇航局对宇航员之死“眼不见为净”的政策未必能维持长久。指令长哈德菲尔德表示,所有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宇航员都会接受培训,准备应对宇航员猝死事件。他说:“我们将这些事情称为‘应急模拟’,包括讨论如何处置尸体的问题。”在《宇航员生活指南》一书中,哈德菲尔德曾探讨“死亡模拟”问题。他设置了一个“任务控制”场景:我们刚刚接到国际空间站的报告,克里斯去世了!人们马上着手处理这个问题,我们要如何处理他的尸体呢?国际空间站上没有装尸袋,为此我们应该将其放在太空服中,然后装进柜子里吗?但是散发的尸体气味如何处理?我们应该利用补给船将其送回地球吗?亦或是让它像垃圾那样在重新进入大气层时焚毁?在太空行走时将其抛弃,让它在太空中漂浮?正如哈达德菲尔德指出的那样,太空中的尸体代表着重大后勤问题。事实上,尸体引发的生化危机无疑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找到储存尸体的空间同样重要。由于美国宇航局缺少处理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猝死的规则,空间站上的指令长可能会决定如何处理尸体。哈德菲尔德说:“如果在太空行走时有人死亡,我会首先将尸体储存在气闸舱内。然后将他们密封在增压服内,实际上尸体在太空服内腐烂的速度更快,而我们又不想闻腐肉的臭味,毕竟这里不是公共厕所。为此我们会将他们放入太空服中,并存放在空间站中比较冷的地方。”如果潜艇中有艇员死亡,而又无法立即将其送往陆上,他们会将尸体储存在鱼类附近,那里的温度最低,而且与生活区隔离开。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将垃圾储存在空间站上最冷的地方,以免细菌滋生,并减少气味。哈德菲尔德说:“我可能会将尸体始终储存在这里,直到有补给船带其回地球,他们可以被放在联盟号的第三个座位上,也可以储存在气闸舱内。”冻干葬礼美国宇航局可能没有处理宇航员猝死的具体计划,但该机构正在制定相关措施。2005年,美国宇航局曾委托瑞典生态殡葬公司Promessa帮忙,后者已经设计出名为“尸体回归”的未经测试方案。这个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系统利用名为冰葬(Promession)的技术,实际上就是将尸体冻干处理。它不像传统葬礼那样产生骨灰,冰冻的尸体会被分解成100万块冰冻的碎肉。在研究期间,Promessa创始人苏姗妮·马萨克(Susanne Wiigh-Masak)与彼得·马萨克(Peter Masak)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合作,畅想前往火星途中可能发生的场景。在地球上,冰葬过程可能要使用液态氮冷冻尸体。但在太空中,机器臂会将尸体悬浮在太空船外面的密封袋中。尸体会在外面冻结1个小时,直到其变脆,然后机械臂会大幅摆动,将尸体变成骨灰般的冰骸。理论上说,这个过程可以将体重90公斤的宇航员变成22公斤重、手提箱大小的块状物,可被储存在太空船中多年。如果冰葬不好用,你还可以选择“抛弃”尸体,让它永远留在无尽的虚空中。尽管联合国已经就处理太空垃圾问题制定相关规则,但这些规则并不适用于人类尸体。美国宇航局行星保护办公室发言人凯瑟琳·科利(Catherine&Conley)说:“当前,还没有行星保护政策的具体指导规则,无论是美国宇航局还是国际方面的,为此已故宇航员的尸体很可能被放飞在太空中。”但是物理学定律在这方面可能战胜人类规则。除非我们在死者身上绑定迷你火箭,否则他们最终会跟随太空船的轨迹飞行。随着时间推移,尸体会堆积起来,这会让火星之旅变得有点儿恐怖。火星葬礼但是与到达火星后面临的危险相比,宇航员沿途死亡的危险并不算高。在宣传自己的未来太空殖民计划时,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曾公开宣称:“如果你想去火星,需要有面对死亡的准备。”问题是,如果某人在火星上去世,他们可被埋在哪里?如果有人在前往火星途中去世,冷冻储藏或冰葬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可是火星表面上没有太平间,太空船上通常也没有太大的额外存储空间。那么,我们如何处理火星探险者们的尸体?哈德菲尔德说:“如果宇航员在火星上死亡,我们可能将他们葬在火星上,而非将尸体带回地球。”这样的处理很有必要,因为返回地球是个漫长的旅程,尸体可能带来潜在的污染问题。即使正在探索火星的探测器也被要求,不能将地球上的微生物带到新的行星上。太空船在发射前也被反复清理和消毒,以帮助保护火星上潜在的本土生命。但与探测器相比,微生物更有可能潜伏在尸体上。这让行星保护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在火星上建立墓地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美国宇航局行星保护办公室发言人科利说:“对于在火星上如何处理有机材料(包括尸体),我们不会作出限制,只要地球上的微生物被杀死即可。为此,火化是很有必要的。但行星保护确实需要制订协议,以确保未来执行任务时不会束手无策。”最坏假设但是并非所有在太空中死亡的人都会被像麻烦的货物那样处理,有些尸体实际上甚至可挽救生命。太空可能是最后的边界,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人们已经花费数千年时间穿越困难的地形,以发现的名义将自己置于危险而奇异的境地。在这种追求过程中,数以千计的人失去生命。但有时候,死者甚至可以挽救同僚的生命。你不要认为第二种可能不会发生在太空中。在《火星救援》一书中,作者安迪·韦尔(Andy Weir)描述了这样的场景:战神号太空船上的船员决定返回火星,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同事马克·沃特尼(Mark Watney)。战神号系统操作员、最小的船员乔纳森(Johansen)告诉父亲,如果美国宇航局不为他们此行提供补给,他们也有“最后计划”。她说:“每个人都会死去,除了我,他们会服药而死。他们马上就会那样做,以便不在消耗任何事物。”他的父亲问道:“那么你如何保持生存?”她回答:“补给并非唯一的食物来源。”在极端情况下,船员们计划自杀,以便留下足够资源给同僚,并帮助拯救沃特尼。生物伦理学家保罗·沃尔普(Paul Wolpe)表示:“这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人类牺牲自我拯救他人。事实上,这完全是可接受的行为。我们无法决定将要杀掉谁吃掉。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准备成为英雄,比如拉响手榴弹拯救战友。”沃尔普说,对于为了生存而食人的想法,许多人并不赞同。他说:“有人认为我们对尸体缺乏应有的尊重,但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吃掉尸体是能让我们生存下来的唯一方法,那么它是可以接受的,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火星上如此荒凉,死气沉沉,如果有意外导致食物供应中断,它们很快会耗尽“代替食物(尸体)”。但是还没有任何太空机构制定出火星食人的正式政策。虚空之旅相对于人类的诞生,人类进入太空的时间依然非常短暂。但是我们已经将探索的边界扩展了数千年,毫无疑问,我们将继续坚持下去,即使这个过程中充满危险。每个宇航员或太空游客都希望前往火星,他们最终将面对猝死或慢性死亡的现实。美国宇航局还没有正式发布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应急方案,但他们已经准备好失去某些宇航员。在传记中,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演讲稿撰写人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回忆阿波罗11号起飞的细节。他说:“我们都知道,灾难不会以突然爆炸的方式出现。这意味着,被困在月球表面上的宇航员可以与任务控制团队沟通,但他们依然会被慢慢饿死,甚至自杀。”事实上,美国宇航局已经计划切断与被困宇航员之间的通话,并为他们举行正式的“海上葬礼”。但即使存在这种病态的假想情况,每个宇航员都知道,他们必须继续前往月球。尼克松的后备演讲稿中写道:“其他人将会继续追随他们的脚步,并将找到回家的路。”随着我们进入充满火箭发射和载人任务的太空时代,死亡的想法开始出现在每个宇航员和决策者的脑海中。宇航员特里·维尔茨(Terry Virts)也许永远不会与朋友喝咖啡时聊死亡话题,但他知道进入太空时存在死亡风险。他说:“我认为这值得我们冒险,探索总是要付出生命代价,我确信这种情况会继续下去。”对于处理已故宇航员的尸体的现实选择,包括吃掉、储存在垃圾室、冻干碎裂等,都缺少对宇航员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匹配的尊重。但沃尔普认为,在太空中处理宇航员死后事宜中,人类不会太难适应。我们已经接受了世俗的想法,许多探险家死后暴尸荒野。沃尔普视珠穆朗玛峰为未来火星任务的完美模拟:当人类死亡时,他们的尸体将永远被留在那里。
每年大约有800人登上珠峰,每年约有同样数量的人因登山而死。第二年,依然有800人尝试登峰。这些人想要成为探索奇妙而罕见未来的先驱。有了这样的决心,他们甘愿冒“付出最终代价”的风险。沃尔普说:“如果你攀登珠峰,你会知道,如果自己死去,尸体将被留在那里。”在珠峰上,没有任何方法火化尸体,也没有任何合适的场所安置尸体,更没办法将尸体送下山安葬。在珠峰上大约躺着200多具尸体,有些在积雪减少的时候依稀可见。每个从他们身边路过的人都会意识到,他们正冒着生命危险攀登,他们登顶的几率、获得体面葬礼的几率都很小。沃尔普说:“你需要接受这样的现实,因为它就是攀登珠峰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网易科学人
责任编辑:王真_NT5228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空探索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