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药材交易市场阿坝中药脑血通,我有点药材,请向怎样服用?

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及区划_伤城文章网
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及区划第一节 中药资源种类中药资源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极为广博。物种间的形体构造、生理机能以及生态环 境千差万别,但从自然属性来讲分别属于植物、动物和矿物。即我国中药资源基本上是由药 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三大类构成的。 据统计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有 12807 种(含种下分类单位) (表 3.1) ,药用植物占全部 种类的 87%,药用动物占 12%,药用矿物不足 1%。 表 3.1 中药资源分类统计 类 别 科 数 属 数 种 数药用植物 药用动物 药用矿物383 395 ― ― 80一、 药用植物种类我国药用植物有 11146 种(包括 9933 种和 1213 种下单位) 。藻类、菌类、地衣类低等 植物,有 459 种,91 科、188 属;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类高等植物,10687 种,分属 292 科、2121 属(见表 3.2) 。 表 3.2 药用植物分类统计 类 藻 菌 地 苔 蕨 别 类 类 衣 类 藓 类 类 科 数 42 40 9 21 49 222 属 数 56 117 15 33 116 1972 种 数 115 292 52 43 456 10188种子植物类药用蕨类有 456 种(含 12 变种、5 变型) ,分属 49 科、116 属,见表 3.3。 真蕨亚门的药用种类约占药用蕨类种类的 87%。药用种类主要集中于水龙骨科 17 属、 86 种,鳞毛蕨科 5 属、60 种,铁角蕨科 4 属、25 种,凤尾蕨科 1 属、21 种,金星蕨科 9 属、19 种,蹄盖蕨科 7 属、18 种,中国蕨科 6 属、16 种。石松亚门所属 3 个科均为药用资1 源,卷柏科有药用植物 1 属、25 种,石杉科 2 属、16 种,石松科 4 属、9 种。 表 3.3 药用蕨类分类统计 类 别 科 3 1 1 44 数 属 7 1 2 105 数 种 50 1 8 397 数石松亚门 松叶蕨亚门 楔叶蕨亚门 真蕨亚门种子植物的药用种类有 10188 种(含种下单位 1103 个) ,分属 222 科、1972 属,见表 3.4。 表 3.4 药用种子植物分类统计 类 别 科 10 179 33 数 属 27
数 种 数裸子植物亚门 被子植 物亚门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124 药用裸子植物 80%种类集中于针叶树种,最主要的为松科,有 8 属 47 种,其次为柏科, 有 6 属 20 种。 被子植物各科含有的药用种类最多的达 778 种, 最少者仅含 1 种。 其中 100 种以上的有 33 科,见表 3.5。 表 3.5 药用被子植物大科种类统计 科 菊 豆 名 科 科 中国属数/种数 227/2 99/808 41/737 48/835 95/340 60/634 药用属数/种数 155/778 107/484 75/477 34/424 39/361 55/239 45/233 产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地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国唇 形 科 毛 茛 科 蔷 薇 科 伞 形 科 玄 参 科2 茜 草 科 大 戟 科 虎耳草科 罂 粟 科 杜鹃花科 蓼 科75/477 66/364 24/427 19/284 20/792 14/228 12/534 11/280 23/253 43/252 20/ 19/358 15/134 31/372 12/259 28/154 67/401 165/2 33/668 35/197 19/14350/214 39/159 24/157 15/136 12/127 8/121 7/121 10/119 18/115 32/114 13/114 18/112 15/109 13/106 21/106 9/106 19/100 46/358 76/287 85/172 16/110 22/106 15/103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全国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国报春花科 小 檗 科 荨 麻 科 苦苣苔科 樟 科秦岭以南 长江以南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全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国五 加 科 龙 胆 科 桔 梗 科 石 竹 科 忍 冬 科 芸 香 科 百 合 科 兰 科禾 本 科 莎 草 科 天南星科 姜 科西南至东部二、药用动物种类据调查统计,我国有药用动物 1581 种和种下单位(不含亚种) ,分属 11 门、33 纲、1413 目、415 科、861 属。其中陆栖动物 330 科、720 属、1306 种,海洋动物 85 科、141 属、275 种,见表 3.6。 药用动物中以脊椎动物门占有较大的优势,包括了约 62%的药用种类。脊椎动物中的 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泛称鱼类,我国药用鱼类有 104 科、232 属、412 种,其中海 洋鱼类 83 科、145 属、262 种,占药用鱼类的 60%以上,见表 3.7。 鱼类中,硬骨鱼纲包含 87%的药用种类,其中较大的科有鲤科 70 种,科 18 种,海龙 科 15 种,l科 13 种,鳅科 12 种,科 11 种,石首鱼科 10 种。软骨鱼纲药用以鲨类为主, 有 13 科、28 种。两栖类药用者 39 种,半数以上属无尾目(6 科、31 种) ,其中蛙科 13 种, 蟾蜍科 5 种。爬行纲中,药用种类占 37%,可供药用的蛇类有 5 科、64 种,其中游蛇科 39 种,海蛇科 10 种,蝰科 9 种。龟鳖类爬行动物,药用有 6 科、17 种。蜥蝎供药用的有 5 科、 34 种,其中壁虎科 10 种,鬣蜥科 9 种。鸟纲中,药用种类占 17%,主要药用科有鸭科 27 种、 雉科 21 种、鹰科 14 种、鸦科 10 种、鸽科 10 种。陆生哺乳动物有许多药用种类,如虎、黑 熊、梅花鹿、马鹿、原麝、黄牛、水獭、刺猬、东方蝙蝠(夜明砂) 、草兔(望月砂) 、复齿 鼯鼠(五灵脂) 、狗獾、驴、穿山甲、豹等;海洋哺乳类药用动物主要有海狗、斑海豹、抹 香鲸等。 表 3.6 药用动物分类统计 门 原生动物门 海绵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昆虫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苔藓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原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门 纲 1 1 3 4 1 3 6 1 4 2 7 目 1 1 9 17 1 4 27 1 8 2 70 科 1 1 13 52 1 8 107 1 14 2 215 属 1 1 13 98 2 13 188 2 24 2 517 种 2 2 20 198 2 31 311 2 38 3 972表 3.7 药用脊椎动物分类统计 类 别 科 1 数 属 1 数 种 3 数圆 口 纲4 软骨鱼纲 硬骨鱼纲 两 栖 纲 爬 行 纲 鸟 纲21 82 9 17 40 4525 206 14 45 105 12149 360 39 116 197 208哺 乳 纲三、药用矿物种类据调查,我国有药用矿物 12 类、80 种(原矿物) ,见表 3.8。 表 3.8 药用矿物分类统计 类 别 种 类 数 7 6 16 13 2 6 类 别 种 类 数 2 4 16 7 4 7铁化合物 铜化合物 V化合物 钙化合物 钾化合物 钠化合物汞化合物 砷化合物 硅化合物 有色金属 古动物化石 其他类四、 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的种类由于历史文化、 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多种原因, 各地区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程度和应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形成了具有不同内涵、 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 即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本节就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的应用种类进行论述。 (一)中药材的种类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据调查,全国用 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
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 80%左右;栽培药材种 类占 20%左右。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 800~900 种,占 90%;动物类药材 100 多种;矿物类药材 70~80 种。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 200~250 种;果实种子 类药材 180~230 种;全草类药材 160~180 种;花类药材 60~70 种;叶类药材 50~60 种;皮 类药材 30~40 种;藤木类药材 40~50 种;菌藻类药材 20 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 星、青黛、竹茹等 20~25 种。动物类药材中,无脊椎动物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 30~40 种;昆虫类药材 30~40 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药材 40~60 种;兽类药材 60 种左右。 在全国中药材贸易交流会中, 中药材种类一般在 800~1000 种左右, 最高时达 1200 种。 常用药材约 500 多种, 民族药 4000 多种, 道地药材 200 种。 全国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 6005 多个,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约有 250 多种,种植面积已达 600 万亩。有近百种常用中药材已 建立了 GAP 生产基地。 1. 各地生产经营的中药材种类 中药资源显著的地域性决定了我国各地生产、 收购的药材种类不同, 各地用药习惯不同, 所经营的中药材种类和数量亦不同。全国各地生产、收购的中药材种类各具特色,构成了中 药材区域化的模式。我国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以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居 多,果实类药材次之。长江流域及我国南部广大地区以喜暖、喜湿润种类为多,叶类、全草 类、花类、藤木类、皮类和动物类药材所占比重较大。我国北方各省、区收购的家、野药材 一般在 200~300 种;南方各省、区收购的家、野药材约在 300~400 种。东北地区栽培(饲 养)种类以人参、鹿茸、细辛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黄柏、防风、龙胆、蛤蟆油等为代表; 华北地区的栽培种类以党参、黄芪、地黄、山药、金银花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黄芩、柴胡、 远志、知母、酸枣仁、连翘等为代表;华东地区栽培种类以贝母、金银花、延胡索、白芍、 厚朴、白术、牡丹皮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蝎子、蛇类、夏枯草、蟾酥、柏子仁等为代表; 华中地区栽培种类以茯苓、山茱萸、辛夷、独活、续断、枳壳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蜈蚣、 龟板、鳖甲、半夏、射干为代表;华南地区栽培种类以砂仁、槟榔、益智、佛手、广藿香为 代表;野生种类则以何首乌、防己、草果、石斛、穿山甲、蛤蚧等为代表;西南地区栽培种 类以黄连、杜仲、川芎、附子、三七、郁金、麦冬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麝香、川贝母、 冬虫夏草、羌活为代表;西北地区栽培种类以天麻、杜仲、当归、党参、枸杞子等为代表; 野生种类则以甘草、麻黄、大黄、秦艽、肉苁蓉、锁阳等为代表。海洋药物以昆布、海藻、 石决明、牡蛎、海马等为代表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主产品种列于表 3.10。 中药材的大多数品种, 在全国范围内经营调拨。 全国药材系统每年都要举办药材商品交 流会。在全国交流会中交流的中药材一般在 800~1000 种,最多达 1200 种。在全国经营的药 材品种中,常用药材大约 500~600 种,少常用药材 200 种左右,不常用药材约 100 种,还 有少数冷门药。从各地经营规模来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般为 700~800 种,中小城市一般在 500~600 种,县及县以下为 300~400 种。上海是我国经营药材品种较 多的地区,据记载,最多时可达 1070 种。 表 3.10 各地主产的常用药材产地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药材品种黄芩 知母 苍术 酸枣仁 益母草 玉竹 瞿麦 柴胡 地黄 远志 五灵脂 酸枣仁 桑螵蛸 板蓝根 茵陈 地黄 牛膝 北沙参 菊花 红花 知母 黄芩 防风 杏仁 板蓝根 柴胡 远志 薏苡仁 苍术 香加皮 白芷 桔梗 藁 本 紫菀 丹参 枸杞子 黄芪 党参 远志 杏仁 小茴香 连翘 麻黄 秦艽 防风 猪苓 知母 苍术 甘遂 香 加皮 五灵脂 甘草 麻黄 赤芍 黄芩 银柴胡 防风 锁阳 苦参 杏仁 肉苁蓉 地榆 升麻 木贼 郁李仁 人参 细辛 鹿茸 五味子 藁本 黄柏 党参 升麻 柴胡 苍术 山楂 薏苡 远志 酸 枣仁 人参 鹿茸 五味子 桔梗 蛤蟆油 党参 黄芩 地榆 紫花地丁 知母 黄精 玉竹 白薇 穿山龙 人参 龙胆 蛤蟆油 防风 苍术 赤芍 黄柏 牛蒡子 刺五加 槲寄生 黄芪 知母 五味子 车前子 地龙 丹参 菊花 延胡索 白芍 瓜蒌 玄参 地黄 板蓝根 穿心莲 鸡内金 西红花 墨旱莲6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蟾酥 土鳖虫 桔梗 薄荷 太子参 芦根 荆芥 瓜蒌 百合 板蓝根 芡实 半夏 丹 参 夏枯草 浙贝母 延胡索 白芍 白术 玄参 麦冬 菊花 白芷 厚朴 僵蚕 丝瓜络 乌梢蛇 郁金 百合 乌梅 山茱萸 夏枯草 乌药 白芍 何首乌 女贞子 紫苏 白前 独活 柏子仁 枇杷叶 土鳖虫 菊花 木瓜 前胡 刺猬皮 茯苓 葛根 苍术 板蓝根 半夏 牡丹皮 莲子 泽泻 青黛 乌梅 枳实 陈皮 桂元 瓜蒌 狗脊 虎杖 琥珀 贯众 土鳖虫 金 樱子 厚朴 枳壳 枳实 栀子 荆芥 陈皮 茵陈 香薷 薄荷 钩藤 青皮 蕲蛇 防已 香附 蔓荆 子 青葙子 金银花 北沙参 全蝎 瓜蒌 酸枣仁 远志 蟾酥 黄芩 山楂 阿胶 茵陈 香附 牡 丹皮 牡蛎 地黄 牛膝 菊花 山药 金银花 辛夷 柴胡 白芷 桔梗 款冬花 红花 连翘 半夏 猪苓 白附子 天花粉 天南星 酸枣仁 山茱萸 茯苓 黄连 独活 厚朴 续断 射干 杜仲 白术 苍术 半夏 蜈蚣 龟甲 鳖甲 银耳 石膏 水獭肝 厚朴 木瓜 黄精 玉竹 牡丹皮 乌药 前胡 白芍 辛夷 陈皮 白芨 枳壳 蜈蚣 吴 茱萸 龟甲 鳖甲 莲子 朱砂 砂仁 益智 巴戟天 草豆蔻 肉桂 诃子 橘红 仙茅 何首乌 佛手 山柰 陈皮 乌 药 广防已 广地龙 石决明 红豆蔻 广藿香 石斛 吴茱萸 大戟 肉桂 千年健 莪术 天冬 珍珠 穿山甲 郁金 土茯苓 山柰 何首乌 八角茴香 天花粉 山豆根 茯苓 三七 葛根 槟榔 砂仁 益智 巴戟天 广藿香 海马 降香 黄连 川芎 附子 川贝母 川木香 麦冬 郁金 白芷 川牛膝 川木通 白芍 红花 大黄 使君子 川楝子 厚朴 杜仲 黄柏 陈皮 枳壳 羌活 泽泻 半夏 麝香 冬虫 夏草 天麻 杜仲 天冬 黄精 茯苓 半夏 朱砂 吴茱萸 五倍子 穿山甲 川牛膝 何首乌 白芨 三七 云木香 黄连 天麻 当归 贝母 千年健 猪苓 儿茶 草果 石斛 诃子 茯苓 肉桂 防风 苏木 马槟榔 龙胆 木蝴蝶 紫草茸 熊胆 砂仁 冬虫夏草 羌活 麝香 胡黄连 大黄 天仙子 川木香 贝母 秦艽 麻黄 天麻 杜仲 山茱萸 附子 地黄 黄芪 麻黄 柴胡 茵陈 防己 野菊花 连翘 远志 猪苓 沙苑子 当归 大黄 甘草 羌活 秦艽 党参 黄芪 锁阳 麻黄 远志 猪苓 知母 商陆 九节 菖蒲 地骨皮 黄芩 大黄 贝母 甘草 羌活 猪苓 锁阳 秦艽 麝香 鹿茸 冬虫夏草 肉苁蓉 枸杞子 甘草 麻黄 银柴胡 锁阳 秦艽 党参 柴胡 白鲜皮 大黄 升麻 远志 甘草 伊贝母 红花 鹿角 肉苁蓉 牛蒡子 紫草 款冬花 秦艽 麻黄 赤芍 阿魏 锁阳 五灵脂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国的国家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 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 ,中华人民共7 和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 7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表 3.11) ,自 1963 年第二版《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起,收载药材种类明显地增加。 表 3.11 各版药典收载的中药材种数 版 本 1953 版 65 1963 版 446 1977 版 882 1985 版 506 1990 版 509 1995 版 522 2000 版 534 收载种数3. 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种类 地方标准属地方性用药法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实施或补充,通常收载地 区习用的药材。例如,药典收载的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的种子,而 广东、江西等地则习用爵床科植物岩水蓑衣(Hygrophi1a salicifolia)的种子,称“南天仙 子” 。据统计,全国约有 200 多种药材的用药习惯存在地区性差异,比较普遍的有地丁、白 头翁、贯众、透骨草、大青叶等。 目前,我国各省(区)的地方标准尚无统一要求,从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标准来看,其名 称、出版时间不尽一致。现将部分省、区的药品标准收载的中药材品种作一统计(表 3.12) 。 表 3.12 部分省区地方标准收载药材种数 省(区) 辽宁 吉林 山西 内蒙古 四川 云南 贵州 青海 新疆 地方标准名称 《辽宁省药品标准》 《吉林省药品标准》 《山西省中药材标准》 《内蒙古中药材标准》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 《云南省中药材标准》 《贵州省中药材标准规格》 《青海省药材标准》 《新疆药品标准》 年 87 74 80 收载种数 23 40 114 165 237 297 150 19 55地方标准中,地区性习用药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品种只占 11%,89%属药典以外品种。 《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 的地方习用品种占 72%。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具有很浓的地区特色,如四川的阿坝当归 (Angelica apaensis) 、川中南星(Arisaema wilsonii) 、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四川 牡丹(Paeonia szechuanica) 、康定玉竹(Polygonatum prattii)和川南马兜铃(Aristolochia austroszechuanica) 云南的云白芍 等; (Paeonia delavayi) 金铁锁 、 (psam1mosilene tunicoides) 、 珠子参(Panax japonica var. bipinnatifidus) 、薯莨(Dioscorea cirrhosa)和理枣仁(Zizyphus mauritiana)等。 4. 出口的药材种类 我国药材出口历史久远, 据记载, 自唐宋时代就向外输出药材。 输出的药材品种主要有: 朱砂、人参、牛黄、茯苓、茯神、附子、川楝、常山、远志、甘草、川芍、白术、防风、杏 仁、黄芩、大黄、白芷、豆蔻、麝香、鹿茸、薄荷、陈皮、桂皮、当归、麻黄、莨菪、樟脑、 五倍子及硫黄等。 至今, 我国仍是药材出口的主要国家。 我国的中药材出口到包括东南亚、 日本、 原苏联、 美国以及港、澳等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 我国出口的各类药材约有 500 种, 其中植物药材主要有人参、甘草、黄芪、桔梗、 龙胆、巴戟天、草乌、柴胡、防风、紫草、白芍、当归、党参、丹参、玄参、地黄、黄芩、 牛膝、独活、麦冬、三七、苦参、茜草、何首乌、大黄、贝母、黄连、川芎、知母、升麻、 玉竹、黄精、天麻、姜黄、白术、苍术、天南星、延胡索、贯众、杜仲、厚朴、黄柏、秦皮、8 石斛、钩藤、桑枝、竹茹、桑叶、艾叶、十大功劳叶、枇杷叶、淡竹叶、 红花、款冬花、 金银花、菊花、玫瑰花、密蒙花、蒲黄、松花粉、女贞子、五味子、枳实、枳壳、瓜蒌、益 智、木瓜、春砂仁、小茴香、乌梅、山茱萸、枸杞子、山楂、酸枣仁、郁李仁、白芥子、木 鳖子、麻黄、茵陈、益母草、细辛、瞿麦、锁阳、藿香、香薷、冬虫夏草、茯苓、猪苓、马 勃和雷丸等;动物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阿胶、蜈蚣、全蝎、蛤蟆油、桑螵蛸、蜂房、龟 甲与鳖甲等;矿物药材主要有赫石、朱砂、鹅管石、自然铜、龙骨和琥珀等。 5. 贵重药材的种类 贵重药材是我国药材中的珍品。1981 年,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工商管理局 在关于贵重药材品种的通知中,将麝香、牛黄、人参、三七、黄连、贝母、鹿茸、冬虫夏草、 天麻、珍珠、熊胆、枸杞子、杜仲、厚朴、全蝎、肉桂、沉香、山茱萸、蟾酥、金银花、巴 戟天、阿胶、犀角、广角、羚羊角、乳香、没药、血竭、砂仁、檀香、公丁香和西红花 30 个品种列为贵重药材。 (二)民间药的种类 民间药也称草药,多在民间广为使用,是中药资源应用的初级阶段,也是商品药材产生 的基础和源泉。我国现有商品药材 1000 余种,仅占全部中药资源的 10%以上,其余 85%以 上的品种都属民间药和民族药。 许多省区对本地民间药作了调查统计,河北的中药资源中,商品药材占 13%,民间药 占 87%;江苏的中药资源中 65%的种类属民间药;浙江民间药有 1171 种,占 62%;广西 民间药则占 80%多。我国民间药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从药用价值到应用方式都发生了一 些变化。 表 3.13 太白七药部分品种 草药名 桃儿七 红毛七 芋儿七 长春七 金牛七 朱砂七 太白三七 钮子七 铁牛七 猴儿七 蝎子七 窝儿七 凤尾七 蜜蜂七 拐杖七 菜子七 毛果七 鹿角七 黑虎七 老君七 雷公七 马牙七 原植物名称 鬼臼 类叶牡丹 延龄草 岩风 瓜叶乌头 朱砂七 太白俄东芹 大叶三七 铁棒锤 珠芽蓼 太白蓼 山荷叶 小丛红景天 兔儿伞 大楼梯草 白花碎米荠 五脉绿绒蒿 细石蕊 普通凤丫蕨 鬼灯檠 七筋姑 流苏虾脊兰 学 名 Podophyllum emodii Caulophyllum robustum Trillium tschonoskii Seseli giraldii Aconitum hemsleyanum Polygonum cillinerve Tongoloa silaifolia Panax pseudo-ginseng var. japonicus Acoitum szechenyianum Polygonum viviparum P. taipaishanense Diphylleia sinensis Rhodiola dumulosa Cacalia aconitifolia Elatostema umbellatum Cardamine leucantha 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Cladonia gracilis Coniogramme intermedia Rodgersia aesculifolia Clintonia alpina Calanthe fimbriata9 竹根七 麦穗七 蜂子七 金龙七 凤凰七 黑风七 龙头七 盘龙七 天王七 茴香七 拐枣七 芝麻上 寸节七开口箭 山酢浆草 毡毛石韦 绿花杓兰 鸡矢藤 异叶鼠李 太白变豆菜 秦岭岩白菜 银线草 太白棱子草 荷青花 返顾马先蒿 大叶堇菜Tupistra chinensis Oxalis grillithii Pyrrosia drakeana Cypripedium henryi Paederia scandens Rhamnus heterophyllus Sanicula giraldii Bergenia scopulosa Chloranthus japonicus Pleurospermum giraldii Helomecon japonica Pedicularia resupinata Viola diamantiaca近 10 多年来,我国南部有些省区,如广西、四川、湖南、浙江、江苏等,在经营药材 的同时,开展了民间草药的经营业务。广西有 40 多个县区设有专营民间草药的门市部,70 年代后期,南宁等 4 个城市经营的草药品种已达 786 种,仅南宁市草药服务部 1980 年就供 应草药 90 多万公斤。经营民间,草药的主要目的是为民间药的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同时也照顾到当地群众的传统用药习惯。 民间草药的应用局限于一定的区域, 没有实现跨地 区的或全国性的广泛流通,药理、成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还未达到药材所具备的标准。 民间药是以实践所产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但是,我国民 间药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陕西太白草药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 太白草药习惯上以“七”字命名,称为“七药” ,七药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一曰:七药 功效类如三七, 故名; 二曰: 七药因长于五劳七伤而谓之; 三曰: 七药合金疮如胶似漆 “漆” ( 与“七”同音,借音寓意。还有的认为,七药者,草药之概称也。不论哪种解释都说明七药 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一定的用药理论。 据有关单位的初步调查, 陕西太白山地区以七字命名的草药有 104 种, 部分品种列于表 3.13。 七药中的桃儿七、红毛七、芋儿七、长春七、金牛七、朱砂七、太白三七和钮子七 8 味药,称作“八大金刚” ,是太白草药中的要药,其中桃儿七为“王” ,红毛七为“国老” 。 太白草药配伍方面,有“四梁八柱”的理论:四梁即君梁,由桃儿七、长春七、金牛七 和铁牛七等 4 味药组成;所谓八柱是指臣柱、佐柱和使柱,分别包含若干味药。八柱与四梁 是对应关系,并非指 8 味药,反映了固本扶正、相须相使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七药在我国有一定影响。许多地区的民间药亦有此称谓,如湖北的七药主要有:鸳鸯 七(秋海棠 Begonia evansiana) 、虎尾七(散斑竹根七 Disporopsis aspera) 、灯台七(球药隔 重楼 Paris fargesii) 、麻布七(高乌头 Aconitum sinomontanum)等。 运用民间单方、验方治疗疾病,是群众用药比较普遍的形式。在这次资源普查中,各 地进行了广泛征集,据全国 16 个省区的不完全统计,共收集民间单方、验方 10 多万个。通 过系统的整理、筛选,编写了《中国民间单验方》 ,收载单验方共 2 万多个,分成 13 大类、 200 多个病种。 自 60 年代后期起,我国各地注重了民间药的发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民间草药已 有 60 种以上,加工成中成药及其他制品,如用仙鹤草芽、草珊瑚、矮地茶、羊红膻、山萝 卜、鸡骨草、垂盆草和黄毛豆腐柴等。 事实证明,民间草药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民间药的应用,可为开发中药资源提供10 可靠的依据和途径。 (三)民族药种类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维系民族生存繁衍的过程中,以各自的生 活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为根基,创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我 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称为民族药。 1. 民族药的种类概况 民族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据初步统计,全国 55 个 少数民族,近 80%的民族有自己的药物,其中有独立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 1/3。 建国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民族药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 成果,出版了一批全国和地区性民族药专著。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我国民族药已达 3700 多种。 《中国民族药志》 是在全面调查、 收集我国少数民族所用药物的基础上选编而成的民族 药的荟萃,已出版的第 1 卷收载了 39 个民族的 135 种药物,基原种 511 个;第 2 卷收载 35 个民族的 120 种药物,基原种 425 个。 《中国民族药志》第 1、2 卷收载的各民族习用的民族 药种数统计如下: 阿昌族 14 白族 18 布朗族 16 崩龙族 11 布依族 23 傣族 67 德昂族 4 侗族 46 京族 8 景颇族 31 哈萨克族 2 基诺族 18 朝鲜族 32 苦聪族 13 拉枯族 34 黎族 9 傈僳族 25 毛南族 17 苗族 71 蒙古族 67 仡佬族 23 纳西族 35 怒族 4 鄂伦春族 2 普米族 18 羌族 1 畲族 24 水族 14 藏族 112 土家族 18 维吾尔族 39 佤族 41 瑶族 65 彝族 25 壮族 77 《中药大辞典》包含的民族药有藏药 404 种、傣药 400 种、蒙药 323 种、彝药 324 种和 畲药 200 种。 我国民族药的起源、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用药种类等各有其特色,这里仅以藏、 蒙、维、傣、壮五个民族药为代表,作一简要介绍。 目前,我国有藏药 3000 种左右。西藏是藏药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地区以西藏自治区为 中心,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自治 州有藏药 1000 多种。甘孜州 1127 种中药资源中,23%为藏医使用。由西藏、青海、甘肃、 云南、新疆等省合编的《藏药标准》中共收载藏药 227 种,其中,植物药 197 种,动物药 17 中矿物药 13 种。 我国现有蒙药 2230 种, 除内蒙古自治区外, 东北和西北一些蒙族聚居区也都使用蒙药。 据内蒙古自治区摇源普查统计, 全区有蒙药资源 1342 种。 其中有植物药 926 种, 动物药 290 种,矿物药 98 种,其他类 28 种。区内常用蒙药 500 余种,经营蒙药 400 种,还有民族专用 药 260 种。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蒙药标准》中收载药材和成药 522 种。 维药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区范围内应用。据新疆自治区药源普查统计,全区有维药 600 余种,较常用的有 360 种左右,其中地产资源 160 种,占维药的 27%。 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有古老的医药传统,据调查统计,傣族药物有 1200 种。 《西双 版纳傣药志》收载了 520 种,其中常用的有 71 种。动物药在傣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药 用种类多,药用部位也有独自特点。 壮族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据调查统计,壮药有 709 种。 《壮族民间药选编》收 载常用壮药 500 多种。在壮药中,动物药使用较为普遍。 2. 我国民族药的渊源 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我国民族传统医药,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各民族医药在11 独立发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彼此也相互借鉴,有着许多共同点。民族药之间联系 最广泛的是在药物的使用方面,从历史上看,历代本草都程度不同地选择、吸收了少数民族 地区的药物,如唐代《本草拾遗》中收载的“玳瑁” ,就是来自壮族民间用药。据不完全统 计, 历代本草中收载的民族地区药物有 100 多种。 目前中医药常用的许多药材, 如冬虫夏草、 麝香、人参、天麻、三七、枸杞、大芸、甘草、麻黄、红花、儿茶、砂仁、血竭、紫胶虫、 贝母等等,大多产在少数民族地区。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也移植、应用了大量的汉族药物。 民族药融通的最好例证, 是药物的交叉使用。 据报道, 目前藏汉共用的药物有 300 多种; 蒙汉共用的 400 多种;维汉共用的 155 种;佤汉共用的 80 种。民族间通用同一种药物的情 况非常普遍,如诃子有 7 个民族使用;天冬有 18 个民族使用;用马鞭草的有 20 个民族;用 鱼腥草的有 23 个民族;用车前的则多达 29 个民族。局部地区亦如此,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 自治州 500 种蒙药中,有 70%与汉族药物相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洲常用藏药中, 相同于汉族的种数占 12%,青海地区汉藏交叉的药物有 121 种。少数民族间的药物也相互 沟通,如蒙药中约 10%出自藏药。民族用药的交叉问题比较复杂,有的是药名相同,基原 各异;有的则是基原相同,药用部位或功效却不同,如中医用刺猬皮,朝鲜族用刺猬胆;中 医用蝙蝠的粪便,傣族则用其血。红花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而维族则用以止咳。 白鲜皮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而宁夏回族地区民间则用于治疗刀伤出血,并流传有“家有 八股牛(白鲜皮之别名) ,刀伤不发愁”的说法。 我国各民族医药并存发展、相得益彰,充分显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睦、共同繁荣的大家 庭关系。民族药的健康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二节 中国中药资源的分布在地球表面上,任何自然环境里都分布着一定的生物类群。不同生物类群的分布,决定 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的结合作用。 热量和水分同样是决定中药资源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变,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植物地理分 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海 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 平地带性。此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植物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纬度 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结合起来, 影响并决定着一个地区植被种类和分布的基本 特点,即所谓“三向地带性”学说。 根据我国综合自然条件的重大差异, 《中国自然区划》将我国的自然区域概分为东部季 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 “区域”是我国综合自然特征分区的广域概念。我 国三个十分广阔的自然区域是我国自然条件不均衡性的综合表现,简而言之,东部湿润,西 北干旱,青藏高寒。以生物分布而论,我国陆地环境三大自然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对生物种 类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三大自然区域的三大生态地理生物群, 实际上也反映了生物对大区域 自然条件适应的共同性。 本章讨论的中药资源分布, 即依照以上三大区域分别论述: 东部季风区域结合药用植物 的纬向分布; 西北干旱区域结合药用植物的经向分布; 青藏高寒区域结合药用植物的垂直分 布进行讨论,并对相关分布区内的药用动(矿)物进行介绍。此外,还对我国山区中药资源 的垂直分布做了专项探讨。一、东部季风区的中药资源分布12 东部季风区域的最南点南海南沙群岛南缘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 3?58',而最北点黑龙 江省北部漠河附近的黑龙江主航道位于北纬 53?31'10″,南北跨纬度近 50?, 直线距离 5500 公里,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东部是季风特别活跃的区域,夏季东南季风影响 明显,随着气温的上升,降水量也逐渐增加,形成雨热同季,为中药资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 有利条件。东部季风区域比较湿润,特别是东南部气候更为湿润。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 和湿润气候影响,降水逐渐减少,热量分布南北差异显著,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干旱,由湿润 区进入半湿润区,以至半干旱区。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地势平坦,水热状况没有受到地形的明 显干扰,所以地带性特点以纬向为主;仅在东北部,由于干湿情况是自东向西逐渐变干,因 而出现经向排列情况。东部季风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相当明显,依次为东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阔叶混交林、华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西南亚热带季 风常绿阔叶林、华南热带季雨林及雨林。以我国陆栖脊推动物为例,可分为几个基本的地理 生态群: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亚热带林灌、草地、农 田动物群和热带森林、林灌、农田动物群。中药资源的分布与上述的生物分布规律是基本一 致的。 (一)东北寒温带、温带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属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因此本文所述东北地区和一 般习惯所称的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有不同的范围和含义。 东北区是我国纬度最高、气候最冷的一个自然区域,也是我国最东部的地区,地理位置 显著地向海洋突出。由于海洋季风影响,给东北带来较多的雨量和较长的降水季节。由于气 温较低、蒸发微弱,因而降水量不十分丰富,湿度仍较高,比邻近的华北区湿润得多。本区 属寒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是冬季寒冷而漫长;温暖、湿润而短促的夏季及春季 多大风,地表干燥而多风沙天气;秋季风速较春季小,可形成持续数日之久的晴朗而温暖的 天气。降水集中在夏季,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 400~700mm,长白山地区东南侧可达 1000mm。全区分布较广的地带性土壤有寒温带的漂灰土、温带的暗棕壤、黑土和黑钙土。 本区森林植被以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茂盛, 动物资源也较 丰富,兽类有驼鹿、马鹿、梅花鹿、野猪、狍、麝、水獭、狗、獾、黑熊、貉、黄鼬、香鼬、 棕熊、紫貂、猞猁、狼、青羊、雪兔、豹等,东北虎已不多见;还有多种啮齿类,如灰鼠、 花鼠、大林姬鼠等;鸟类有松鸡、榛鸡、星鸦、啄木鸟等;爬行类有棕黑锦蛇、蝮蛇等;两 栖类有花背蟾蜍、蟾蜍、青蛙等。东北区的植物种类不够丰富,维管束植物约 2670 种,约 占全国总数的 1/10,其中树木种类少,但数量多,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以省而论, 黑龙江省有中药资源约 1500 种,其中药用植物约 1200 种、药用动物约 300 种、药用矿物及 其他约 40 种;吉林省有中药资源 1781 种,其中药用植物 1412 种、药用动物 324 种,药用 矿物 63 种。本区中药资源的特点是种类丰富,地道品种和珍贵、稀有种类多,蕴藏量和产 量大,代表性药用种有人参、黄柏、五味子、细辛、黄芪、刺五加、桔梗、党参、鹿茸和哈 士蟆等。 东北区纵横均在 1000 公里以上,南北气温差异和东西降水差异较大。在自然景观上, 最主要特征是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 而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地表结构又不同程度地加强了 气候的冷湿性和地域内部的地理分异。 根据气候因素, 参考地形条件并结合药用植物分布的 特点,可将东北区分为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东北东部山地和东北中部平原三部分。 1.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 包括东经 127?20′(黑河附近)以西、北纬 49?20′(牙克石附近)以北的大兴安岭北 部及其支脉伊勒呼里山地,是我国最北的一个植被区域。 本区地势大体是东南部较低、西北部较高,区域内山势不高,一般在海拔 700~1100m。 区内河流网布,北有黑龙江,西有额尔古纳河。本区为我国最寒冷的地区,年均气温 0℃以13 下(-1.2℃至-5.6℃) ,绝对低温约在-48℃;全年无夏。本区距海较远,具显著大陆性气候特 征,年降水量 360~500mm。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区域内植物种类较少,维管束植物仅 800 余种,主要药用植物种有赤芍、满山红(兴安杜鹃) 、龙胆(包括龙胆、条叶龙胆和三 花龙胆) 、防风、远志、升麻(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及金莲花等。本区中药资源的特点 是种数虽少,但蕴藏量多,开发潜力大,如细叶杜香、越桔、兴安百里香、黄芩、山杏、金 莲花、紫菀、山丹百合、一轮贝母等往往形成大片群落,资源量极其丰富。香柴胡、兴安柴 胡、龙胆、三花龙胆、秦艽、桔梗等在本区分布广而数量大。在裸露的多石砾质山南坡上, 兴安百里香、黄芩、南沙参、裂叶荆芥、岩败酱、瓦松等占优势。寄生于水冬瓜树根上的草 苁蓉是有名的壮肾强精药。大叶小檗、刺叶小檗、兴安杜鹃、黄芪、红景天、升麻、草乌、 蹄叶橐吾、蓍草、关苍术、艾菊、百合、地榆、苦参、黑水缬草、山杏、野刺玫、赤芍、玉 竹、徐长卿、铃兰、穿龙薯蓣、手掌参、兴安藜芦、小斑叶兰和翠雀等都是本区的优势植物。 藤本药用植物有北五味子和大萼铁线莲等,它们具有温带性质。栽培药材种类有党参、平贝 母、板蓝根、荆芥、黄芪、牛蒡子、红花等。 本区药用动物有马鹿、黑熊、驼鹿、麝、野猪、狐狸、狍、獾、獐、狼、蒙古兔、刺猬、 黄鼬、水獭、野鸡、鹌鹑和哈士蟆等。人工饲养的药用动物有鹿(马鹿、梅花鹿) 、乌鸡和 蝎等。 2. 东部山地 本区北起黑龙江省爱辉附近,南抵沈丹铁路稍北一线,东抵国界线,西邻松辽平原,略 呈新月形。本区大部分为山岭和丘陵,北段为小兴安岭,过松花江后为长白山地,东北面为 低陷的三江平原。 全区基本上属冷湿型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景观。 气候比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温 和,但冬季气温仍很低,寒冷期也相当长。本区距海较近,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年降水 量较高,长白山地东南侧可达 1000mm,丘陵谷地和低地一般在 500~750mm,是东北地区 最湿润的地区。小兴安岭基本上是低山丘陵,纬度较高、温度较低、地面平缓,而长白山地 纬度位置偏低,地势较高,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较为明显。 本区植物种类繁多,具维管束植物 2000 种以上,其中一半为东亚特有种。本区属长白 植物区系,地带性植被属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系种类构成比较复杂,是中药资源的主要 分布地区。本区特产的木本药用植物有红松、紫杉、水曲柳、马鞍树(怀槐) 、核桃楸、关 黄柏、暴马丁香、毛榛、刺五加和刺楸等。藤本药用植物有北五味子、山葡萄、软枣猕猴桃、 狗枣猕猴桃、葛枣猕猴桃、红藤子(东北雷公藤) 、木通马兜铃及刺苞南蛇藤等,草本药用 植物有人参、长白瑞香、铃兰、二歧银莲花、北细辛、平贝母等。 小兴安岭山区地势起伏较大,谷地宽阔,森林茂密,分布的药用植物有人参、党参、关 黄柏、五味子、膜荚黄芪、平贝母、山楂、刺五加、无梗五加、龙牙B木、木通马兜铃、辽 细辛、侧金盏花、红藤子、桔梗、天麻、猪苓、龙胆、贯众、木贼、关苍术、升麻、缬草、 草乌、白附子、赤芍、槲寄生、败酱、紫菀、远志、东北天南星、芡实、穿龙薯蓣、细叶地 榆、铃兰、藜芦、山丹百合、卫矛、白鲜、落新妇、白花延龄草、威灵仙、大叶小檗、齿瓣 延胡索、东北延胡索、越桔、笃斯越桔、玉竹、手掌参、轮叶百合、白薇、山杏、东北扁核 木和野刺玫等。 长白山地坡地较平缓。由于纬度偏南,直接承受来自日本的湿气团,气候比较温暖,雨 量充沛。长白山最高峰海拔 2961m,周围的山地有许多平行的山脊和纵切的宽谷,一般海拔 500~1000m。本区植被随着地势的升高,呈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有维管束植物 1500 多种,其中药用植物 900 多种。 长白山的珍贵、稀有和濒危药用植物中,属长白植物区系的有红松、水曲柳、核桃楸、 关黄柏、山葡萄、人参等;属南鄂霍次克植物区系的主要有长白银莲花、高山龙胆、笃斯越 桔、越桔等;狗枣猕猴桃、葛枣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种类的存在,反映了长白植物区系与14 亚热带植物具有密切的关系。 本区栽培的植物药材有人参、细辛、党参、平贝母、黄芪、龙胆、丹参、天麻、薏苡、 白芍、黄芩、北马兜铃、北沙参、红花及金银花等。 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野生药用动物种类较多, 主要有马鹿、梅花鹿、 原麝、东北虎、豹、 黑熊、棕熊、紫貂、水獭、长白蝮蛇、蟾蜍和哈士蟆等,其中鹿茸、豹骨、熊胆和蛤蟆油都 是本区重要的珍贵药材资源。 本区分布的药用矿物有白垩、方解石、云母、玄精石、白石英、自然铜、阴起石、花蕊 石、金箔、金精石、炉甘石、青礞石、绿青、海浮石、银箔、蛇含石、滑石、硫黄、寒水石、 磁石、硼砂、赤石脂、钟乳石、铅丹、石膏、扁青、鹅管石等。 3. 中部平原 本区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与辽河下游平原连成一体,地理上合称松辽平原。这一 区域处于背风环境,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 120~250m 之间。年降水量 400~700mm,属 半湿润地区。春季气温上升较快,降水较少而多大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多雨,温度较高, 形成以草原为主的森林草原景观。 区域内缺乏野生乔灌木树种, 以禾本科草类及杂草类为主 的植被是其主要特点。本区植物属蒙古植物区系,约有药用植物 300 多种。本区地道药材有 防风、柴胡、甘草、桔梗、麻黄、龙胆、知母、远志、杏仁、苦参等;常见的种类有黄芩、 白头翁、朝鲜白头翁、狼毒、南沙参、徐长卿、砂地百里香、罗布麻、莲藜、一叶荻、白茅、 列当、桑、蒙桑、威灵仙(棉团铁线莲) 、马蔺、细叶百合、地榆、委陵菜、仙鹤草、透骨 草(野碗豆) 、米口袋、漏芦、穿山龙、茵陈、蒲公英、马勃等。旱生药用植物有麻黄、甘 草、远志、米口袋、翠雀、蒺藜、地枸叶、角蒿、秦艽、芯芭、莨菪、棘豆、五脉百里香、 扁茎黄芪等。 辽西海拔 100~500m 的低山丘陵阳坡上,酸枣灌丛分布较普遍,是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 药用资源。辽宁以朝阳为中心,为酸枣仁主产地,还分布有沙棘、荆条等。 本区野生药用动物种类不多,分布较普遍的有中华绒鳌蟹(方海) 、蟾蜍和蝎等。家养 药用动物有鹿、牛、马、羊、猪、鸭、鸡、狗等。 药用矿物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麓,主要有龙骨、龙齿、白石脂、蛇含石、麦饭石、大青 盐、姜石、芒硝、花蕊石、炉甘石等。 (二)华北暖温带区 本区西邻青藏高原, 东濒黄海、 渤海, 北面与东北区和内蒙古区相接, 南界以秦岭北麓、 伏牛山、淮河与华中地区接壤。华北区地处中纬地带,介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具有暖温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区域内四季分明, 夏季气温较高而多雨; 冬季较长, 气温寒冷而干燥, 盛行西北风;春季干旱,多风沙; 秋季天高气爽, 但持续时间较短。本区降水量少于东北区, 但降水比东北区集中,降雨量从沿海向西北方向递减,而年平均温度则由北向南递增。这是 本区中药资源种类由北向南逐渐复杂的主要原因。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地带性土壤为褐色 土和棕色森林土,黄土高原上则分布有黑垆士。除石质山地外,本区地表覆盖物质主要是黄 土,这是华北区自然地理的基本特色。 本区西高东低,明显地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部分。山地分布于北部和西部,有很多 高山,如太行山、沂蒙山、泰山、华山、五台山、雾灵山等,高度平均超过海拔 1500m,有 些超过 3000m,其中秦岭主峰太白山的海拔达 3767m,是我国东部第一高峰。丘陵分布在 本区东部, 包括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 西部和东部之间的广阔地带为我国最大的华北大平原 以及经渤海到东北的辽河平原。 本区约有种子植物 3500 种,隶属 200 科、1000 属,草本植物占种数的 2/3,木本植物 占 1/3。植物区系有明显的温带特征。中药资源丰富,种类多、产量大,药材生产水平较高, 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暖温带中药材的集中产区。森林中的药用植物以赤松为主,分15 布于辽东半岛南部、胶东半岛直至苏北云台山一带。油松广布于华北山地丘陵,华山松则分 布于华北西部地区,而侧柏广布于华北各地。次生植被中灌木药用植物有荆条和酸枣。华北 地区的植物区系位置处于中国-日本亚区边缘, 所以在区系的构成上带有较大的过渡性特点, 是邻近各地区植物区系的汇合。 植物群落中欧亚大陆成分占有一定的数量, 如药用植物中有 柽柳、翅碱蓬、猪毛菜、盐爪爪、蒺藜、鹿蹄草、铃兰、灰绿碱蓬、骆驼蒿、刺果甘草、苦 马豆、披针叶黄华、鹤虱、灰绿藜等。许多热带起源的喜马拉雅区系和西南区系的植物,经 西北到达华北,如金露梅、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秦艽等。属喜马拉雅成分的华山 松可分布到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而牛皮消甚至可分布至东南沿海。华北区和东北区的联 系也较多,如属于东北植物区系的刺五加、核桃楸、北五味子、两色乌头、糠椴、紫椴、锦 带花等在本区均有分布;狗枣猕猴桃在我国除东北各地外,仅见于华北区。 由于热量不同而引起的植物种类的纬向变化, 是本区表现最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 从南 到北,由于热量的逐渐减少,可看出植物分布的规律性。本区南界的秦岭淮河一线附近植物 区系中的亚热带成分很多, 不但有若干落叶药用种类, 且有天然的常绿成分, 如红楠、 山茶、 竹叶椒、扶芳藤、络石等;半常绿种类有山胡椒,狭叶山胡椒等。此外,在江苏北部和胶东 半岛还可见到亚热带的常绿附生植物蜈蚣兰。 这些植物再向北就没有分布了。 各种亚热带广 泛分布的落叶阔叶树由南向北逐渐减少,乔木如盐肤木、漆树、枫杨、黄连木、苦木、白檀、 乌桕、枫香、黄檀、化香、栎、栾树等;灌木如三桠乌药、日本紫珠,白棠子树、黄栌等; 藤本植物如木防己、菝葜、木通等,其中除盐肤木、漆树、枫杨、白檀、三桠乌药、木防己 等可一直分布到辽东半岛外,其他各种到一定纬度就不再向北分布了。 本区内有不少海拔超过 1500m 的高山,所以垂直地带性分布变化显著。 这一地区盛产著名的地道药材,如河南的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和菊花,以及红 花、山茱萸、禹白附、禹白芷、款冬花、茯苓、补骨脂、金银花等;河北的紫菀、薏苡、祁 白芷、板蓝根、甜杏仁、枸杞子、苦杏仁、槐米、红花、北沙参、知母、黄芩、麻黄、升麻、 柴胡、酸枣仁、远志、五加皮、马兜铃及祁州漏芦等。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本区属于古北界、东北亚界,动物区系成分中华北型的种类较 少。本区既有北方、南方动物,又是季风区及蒙新区动物相互混杂的地带。动物药用种类不 多,地道药材有阿胶、牛黄等。 本区南北跨度大、 东西距离长, 不同地区在气候、 地貌和植被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特别是气候、植被的经向变化明显,由东部的湿润森林景观,向西逐渐过渡到森林草原、典 型草原景观。根据自然条件和中药资源种类的不同,本区又可分为三部分,即辽东、山东低 山丘陵,华北平原和冀北山地,以及黄土高原。 1. 辽东、山东低山丘陵 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位于华北区东部。辽东半岛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的南延部分,千山 为其主干。山东低山丘陵包括胶东丘陵、胶莱平原及鲁中南山地,海拔 500~1000m,也有 超过 1000m 的山峰。这些山峰绝对高度虽不高,却突出地耸立在沿海平原上。辽东半岛和 山东半岛虽有渤海相隔,但在地貌发育、气候特征、自然景观等方面极为相似。两个半岛均 受海洋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可达 650~1000mm,比华北其他地区多 200mm 以上。因受海洋 影响,夏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华北其他地区稍低,冬季气温则稍高,有利于植物生长。两个半 岛的植物科、属较相似,但种的组成有不同;植物区系中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山东半 岛比辽东半岛明显增多,以种子植物计,辽东半岛有约 1600 种,而山东半岛则有 1800 种。 本区的植被类型属暖温带夏绿阔叶林。植被成分以华北区系为主,长白区系次之。常绿 针叶林的代表树种有赤松;阔叶林代表树种有栓皮栎、麻烁等。木本药用植物还有黄柏、照 白杜鹃、迎红杜鹃、杜松、细叶小檗,一叶c等。林下分布的药用植物有半夏、海州骨碎补、 东北天南星、毛穗藜芦、二苞黄精等。 藤本药用植物有软枣猕猴桃、 狗枣猕猴桃、穿龙薯蓣、16 菝葜、瓜蒌等。山坡灌丛中及石砾地分布有紫草、丹参、瞿麦、忍冬、角盘兰、崖椒等。具 亚热带亲缘的药用植物,如构树、三桠乌药、日本紫珠、海州常山、刺楸、漆树、瓜木、白 檀、盾叶唐松草等也有分布。 本区濒临黄海、渤海。沿海地带受海潮或海浪的影响,在滩涂和近海盐碱地上分布的药 用植物有单叶蔓荆、北沙参、盐角草、中华补血草、罗布麻、旋覆花、柽柳、刺果甘草和杠 柳等。 本区分布有较多的海洋药用生物,主要的如昆布、海带、牡蛎、石决明、瓦楞子、海马、 海龙及某些药用藻类,如海藻、裙带菜、石花菜及紫菜等。 辽东半岛的千山是长白山脉的余脉, 长白植物区系的成分十分明显, 分布有维管束植物 872 种,其中药用植物 600 多种。千山的代表性的本本药用植物有文冠果、无梗五加、刺五 加、黄柏等;藤本药用植物有北五味子,几种猕猴桃等;草本药用植物有铁线莲、南柴胡、 龙胆、败酱、缬草、东北天南星、铃兰、粗茎鳞毛蕨、黄花乌头、穿龙薯蓣、紫草及獐牙菜 等。 山东半岛的昆嵛山和辽东半岛的千山在植物区系方面关系密切, 分布的代表性药用种类 有北五味子、细辛、天冬、崂山百合、穿龙薯蓣、多被银莲花(两头尖) 、毛穗藜芦、东北 天南星、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葛枣猕猴桃、二苞黄精、黄柏及胡桃楸等。 本区是海洋药用动物的产区,主要种类有石决明(盘大鲍) 、对虾、刺参、海蛇、海龙、 海马、海龟、玳瑁、海豹、海狗、鲸类、鱼脑石和海胆等,本区分布的药用矿物种类不多, 主要有云母石、朴硝(元明粉)等。 2. 华北平原和冀北山地 华北平原包括辽河下游平原、海河平原(河北平原) 、黄河下游平原和淮北平原,后三 者即黄淮海平原。 辽河下游平原与黄淮海平原被渤海湾隔开, 又通过山海关咽喉地段相连接。 黄淮海平原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华北平原由辽河、滦河、海 河、黄河冲积而成,是一个地势坦荡、土层深厚的全国最辽阔的冲积平原。本区土壤条件较 好,矿物养分较高,光热条件丰富,适宜药用植物生长。 以海河平原为例,包括山麓平原、低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分布药用植物 670 余种, 分属 110 多科。山麓平原上分布有白头翁、苦参、茵陈、紫花地丁、翻白草、酸枣、郁李、 半夏、柴胡、远志等 300 多种野生药材;栽培的药材有菊花、山药、板蓝根、大黄、北沙参、 黄芪、丹参、牛膝、白芷、瓜蒌、枸杞子、薏苡、玄参和紫苏等。低平原与山麓平原接壤处 分布的种类与山麓平原基本相同, 而与滨海平原接壤处, 则分布有耐低洼盐碱的药用植物类 型,常见种类有小蓟、蒺藜、白茅、香附、益母草、菟丝子、蛇床子、q蓄、蒲公英、旋覆 花、苍耳、柽柳、旱莲草及马齿苋等。本区种植药材历史悠久,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以河 北省安国县(古称祁州)为例,种植的大宗药材就有 200 多种,地黄、枸杞子、山药、白芷、 紫苏、菊花、牛膝、板蓝根、花粉、紫菀和丹参等 30 多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年产量可达 200~500 吨以上。滨海平原属盐碱涝洼地区,分布有北沙参,草麻黄、问荆、刺藜、合掌消、 直立白薇、芦苇、香蒲及白茅等。 冀北山地包括辽西低山丘陵、 冀北山地和晋北山间盆地, 是一个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 原过渡的由山地和山间盆地组合而成的区域。冀北、辽西山地由数列平行山脉组成。冀北山 地的自然景观具有过渡性质,从东南向西北,气候由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植被则 由森林一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 药用植物的分布以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麓坝上区域为例, 分 布有耐寒、耐旱的种类,如木贼麻黄、草麻黄、单子麻黄、黄芪、防风及黄芩等。此外,主 要种类还有问荆、猪毛菜、甘草、地榆、荆条、柴胡、苦参、王竹、知母、藁本、金莲花、 剪秋罗、秦艽、升麻、北重楼和北苍术等。 本区动物性药材中驴皮阿胶和牛黄最为著名。 此外, 还有珍珠、 刺猬皮、 全蝎、 五灵脂、17 土鳖虫、蟾酥、土地龙、桑螵蛸、蝉蜕、斑螫、蝮蛇、红娘虫、虻虫、蜂房、蜣螂虫、蟋蟀、 蝼蛄和蛴螬虫等。 本区产矿物药材 30 多种,主要有赭石、滑石、硫黄、浮石、金礞石、石膏、芒硝、紫 石英、白石英及阳起石等。 3. 黄土高原 本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湖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是一个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 覆盖的丘陵和高原, 除一些裸露的高山以外, 基本上构成了连续的黄土盖层, 水上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处于我国东南季风湿润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 具明显的冬季寒冷、 干燥的大陆 性气候。 本区的中药材种类相对较少, 但产量较大, 其中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有大黄、 党参、 九节菖蒲及连翘等。植物区系具显著的华北特征,如普遍分布有油松、白皮松、侧柏和文冠 果等;林下灌木主要有胡枝子、忍冬、连翘、黄刺玫、胡颓子、野皂荚、山檀、荆条和小叶 锦鸡儿等;林下草本有小唐松草、糙苏、兴安升麻、淫羊藿、玉竹、黄精等,此外还有黄芩、 大火草、北柴胡、北苍术、酸枣、秦艽、款冬、九节菖蒲、地榆、白头翁、异叶败酱及南牡 蒿等。 根据地貌形成过程和自然特征差异,本区又可分为陇东盆地、陇东陕北高原、渭河地堑 平原和山西高原。 以陇东陕北高原为例, 长城沿线是内蒙古风沙草原向东延伸的部分, 区内草原类型的植 物生长在干旱多沙的环境中,沙地植物逐渐增多,且以耐旱、耐寒的干草原和沙生药用植物 为主,分布有甘草、木贼麻黄、中麻黄、苦参、北柴胡、宁夏枸杞、银柴胡、款冬、远志、 瓜子金、柽柳、猪毛蒿、蒙古黄芪、紫菀、扁茎黄芪、蒺藜、地肤、骆驼蒿、狼毒、沙枣、 列当、天仙子及戈壁天冬等。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药用植物集中分布在高原的绿岛上,主要 有侧柏、扁核木、地榆、毛樱桃、仙鹤草、山杏、皂荚、山楂、冬葵、北马兜铃、棉团铁线 莲、大黄、胡芦巴、苦参、沙棘、酸枣、枣、连翘、秦艽、淫羊藿、蝙蝠葛、桔梗、党参、 北苍术、款冬、知母、半夏、地黄、甘遂、京大戟、忍冬、小唐松草、毛叶小檗、狗筋蔓、 河朔荛花、百蕊草、无梗五加、异叶败酱、黄刺玫、泡沙参、龙葵和射干等。 本区药用动物主要有麝、鹿、复齿鼹鼠、土鳖、刺猬、蜈蚣、斑蝥、虻虫、蜂和蝉等; 矿物药材有龙骨、赭石、朴硝、阳起石、云母石、硫黄、石膏、白矾及芒硝等。 (三)华中亚热带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在世界范围内来说, 属东亚所特有, 而以我国占有的面积最大。 本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 占全国总面积的 1/4 左右, 幅员辽阔, 南北纬度相距 11~ 12?,东西跨经度约 28?,涉及 17 个省区。我国亚热带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原因是夏 季从太平洋吹向本地区的暖湿气团仅影响华东、 华南和华中地区, 而未到达西部的云贵高原; 冬季来自北方的西伯利亚冷气团可直接影响华中、华东,甚至华南地区,但对云贵高原影响 甚小。因此,东部春夏高温多雨,且冬季降温显著;而西部云贵高原和川西山地夏秋季节主 要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而多雨, 冬季则受西部大陆干气团的影响, 干暖的旱季则比东部更 为显著。根据自然条件特点不同,本区即可分为东部的华中亚热带和西部的西南亚热带。 华中亚热带区大约介于秦岭一淮河与南岭之间,西起青藏高原东侧,东及东南沿海,主 要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浙江全省、福建大部和两广北部。本区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两个 气候带,年平均气温在 14~21℃之间,≥10℃的积温为 ℃,气温由北向南递增; 年降水量 800~2000mm,降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减。地形对降水量影响显著,本区 一般山地多于平地, 向风坡多于背风坡。 总之, 本区气候温暖而湿润, 是我国热量条件优越, 雨水丰沛的地区; 冬季气温虽较低, 但并无严寒, 没有明显的冬季干旱现象; 春季相对多雨; 夏季则高温高湿,降水充沛;秋季天气凉爽,常有干旱现象;冬夏季交替显著,具明显的亚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这种温寒适宜、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喜温好湿的药用植物的生长和18 发育极为有利。 本区主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与黄壤, 以及山地黄棕壤; 本区地貌类型较多,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交错分布,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可分为高山、中山和平原三 部分。地势较高的山地多分布在西部,包括秦巴山地等,大部分海拔为 m。中部 和南部的大别山地、 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等, 除个别山峰海拔达 2000m 以上外, 多数在 1000m 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一带,水网交错,湖泊星布。广西北部还有 独特的岩溶地貌。 由于本区地处沿海,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范围,南北植物区系在这里交汇,组成了丰 富多彩的植被类型。 区内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以壳斗科落叶和 常绿树种为基本群落种, 如麻栎、 白栎和栓皮栎等, 中亚热带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 以栲、 石栎、青冈和樟科、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的树种为主。针叶林有马尾松、杉木、云南松、 柏木等树种。 本区既有丘陵山地中药资源种类,又有平原、湖泊和滩涂中药资源种类,门类齐全,数 量比较丰富。据初步统计有中药资源 2700 种左右,其中药用植物约 2400 种,药用动物约 300 种,药用矿物及其他类约 50 种,约占全国中药资源的 1/3 左右。绝大部分为野生中药资 源,栽培家养的有 100 多种,本区中药资源多属亚热带类型,暖温带和北热带的种类很少。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本区属东洋界华中区, 动物种类组成有古北界和东洋界的成分, 而以后者为多。属东洋界的哺乳动物有红面猴、灵猫、豪猪、穿山甲等旧大陆热带和亚热带 的典型种鸟类中动物有白鹭、牛背鹭等。属古北界的有哺乳动物狗獾、青鼬等,以及鸟类中 的灰喜鹊等。常见的爬行类有锦蛇、鼠蛇、火赤链蛇等;毒蛇如眼镜蛇、五步蛇、竹叶青等 也较多; 扬子鳄是本区的特有种。 两栖动物中分布最普遍的有雨蛙、 真蛙、 无蹼树蛙和泽蛙、 大鲵及东方蝾螈等。 药用矿物主要有寒水石、禹粮石、鹅管石、蛇含石和炉甘石等。 本区可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山地丘陵和南陵山地三部分。 1. 长江中下游平原 本区主要由低山丘陵,盆谷、湖泊洼地和沿海滩涂等地貌类型组成,包括江汉平原、洞 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等。平原上湖泊众多,江 湖串连。广阔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土壤深厚、肥沃,为家养和野生药用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 条件。从气候状况来讲,江南、江北有一定差异:冬季江南比江北温度略高,江南具明显的 亚热带特色,而江北则呈现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特点。 本区内分布有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药材种类, 可供应全国并出口。 其中产量大而质量好 的野生草本种类有土茯苓、益母草、明党参、葛根、虎杖、夏枯草、白花前胡、乌药、野菊 花、地榆、茵陈、淡竹叶、何首乌、女贞子、南沙参、百部、瓜蒌、桔梗、丹参、牛蒡子、 淫羊藿、白前、白花蛇舌草、玉竹、夏天无、太子参、鸡血藤、白药子、猫爪草、北柴胡、 南柴胡、马兜铃、射干、艾叶、积雪草等;乔木类有樟树、女贞、冬青、枸骨、枫香、梧桐、 合欢、乌梅、南酸枣等;灌木类有覆盆子、木、金樱子、木芙蓉、棕榈、山胡椒、冻绿、 野山檀等;栽培药材有杜仲、厚朴、山茱萸、半夏、板蓝根、红花、补骨脂、桔梗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我国东部平原区, 也是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区。 我国著名的五大淡 水湖一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都分布在这里,这一地区濒临海洋,地处东南 亚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湖区水生植被面积大、种类多。水生药用植物在湖泊 内,从沿岸浅水向中心深水方向呈有规律的环状分布,依次为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和沉 水植物带。挺水型水生植物指根扎生于水底淤泥,植物体上部或叶挺生于水面的种类,多分 布于内湖浅水、浅塘、沟汊及水田中,主要药用种类有芦苇、水烛、东方香蒲、莲、菰、慈 菇、泽泻、黑三棱、菖蒲、石菖蒲、水葱、雨久花、鸭舌草和中华水韭等,浮水型指植物体 悬浮于水上或仅叶片浮生于水面的种类,多分布于湖缘、池塘、沟汉等静水水域,主要药用19 种类有芡实、菱、野菱、荇菜、浮萍、紫萍、满江红、四叶萍、凤眼莲、空心莲子草、莼菜、 睡莲、萍蓬草、水蕨、水龙等,沉水型扎根于水底淤泥中或沉于水中的植物,多分布于水深 4m 以内的暖流静水水域中,主要药用种类有眼子菜、菹菜、竹叶眼子菜、金鱼藻、黑藻、 水车前及苦草等。 在平原的沟溪长期积水处或土壤潮湿的沼泽地, 还分布有水生药用种类灯 心草、谷精草、矮慈菇、牛毛毡、节节菜、圆叶节节菜、水苋菜、丁香蓼、水芹、半枝莲、 水苏、薄荷、鳢肠、蔓荆子、水蜈蚣、鱼腥草、三白草、毛茛、半边莲、猫爪草和白前等。 湖区重要的栽培药材有芡实、泽泻以及食药兼用的荸荠、菱、莲、蕹菜等。 本区的动物性药材有珍珠、珍珠母、蟾酥、地龙、刺猬皮、土鳖虫、鳖甲、龟甲、僵蚕、 蝉蜕、水蛭、鸡内金、蜈蚣、牡蛎、青娘虫、虻虫、蛴螬虫、蜣螂虫、蝼蛄和守宫(壁虎) 等;山区有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穿山甲、水獭、豹、猴、鹿、熊及灵猫等动物。 矿物药种类不多,主要有萤石、磁石,滑石、紫石英、秋石、无名异、赤石脂、青礞石、 代赭石、寒水石、自然铜、阳起石、云母、赤石脂、禹粮石、琥珀、鹅管石和石膏等。 2. 江南山地丘陵 本区包括雪峰山以东、武夷山―仙霞岭以西、秦岭山地以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 广大低山丘陵区。 全区由一系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雁行式排列的中山、 低山和其间的一系列 丘陵盆地组成。境内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交错分布,是我国亚热带重要的丘陵山区。本区内 有不少海拔 m 的中山,主要的有湖南西部的雪峰山、武陵山 ;湘赣边界的罗霄 山、武功山,九岭山、幕阜山;皖、浙、闽、赣之间的天目山、庐山、黄山、怀玉山、仙霞 岭、武夷山,浙闽沿海自北向南的天台山、括苍山、洞宫山、戴云山等。这些山地药用植物 的垂直分布带谱都比较明显。 江南山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春季,南方海洋气团开始活跃,北方冷空气时有 南下,两者常在江南交汇,造成了春雨绵绵,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比较温暖 的气候。土壤以粘土发育的红壤为主。本区为典型的亚热带(中亚热带)东部山地丘陵自然 景观。天然植被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 梅科和杜英科的常绿阔叶树种组成。本区北部属华东植物区系,南部属华南植物区系,全区 自北向南热带植物区系的成分不断增加,而暖温带和温带成分则逐步减少。 本区中药资源种类约 2500 种,其中药用植物约 2300 种、药用动物约 150 种,药用矿物 及其他 50 种,基本上为亚热带种类,有少量(包括野生和栽培)热带种类,如肉桂、巴戟 天、益智、儿茶及砂仁等。本区是江浙类药材的分布中心,也是湖广类药材的重点产区。野 生药材面广、量大,栽培药材质优量多。传统的地道药材较多,如浙江有浙贝母、麦冬、玄 参、白术、白芍、菊花、延胡索、温郁金,习称“浙八味” ;安徽四大皖药(白芍、菊花、 茯苓、牡丹皮)及霍山石斛、宣城木瓜等;江苏有茅苍术、苏薄荷及四小药材(小花果、小 草药、小昆虫、小矿物)等;福建产泽泻、厚朴、木瓜、黄栀子、黄精、土茯苓等;江西有 枳壳、枳实、鸡血藤、荆芥、车前子、茵陈、陈皮、香薷等;湖南有牡丹皮、吴茱萸、莲子、 玉竹、黄精、五倍子、金果榄等;湖北有黄连、茯苓、独活、厚朴、木瓜、射干、莲子及蒲 黄等。野生药材中产量大、质量好的种类有葛根、土茯苓、青风藤、狗脊、乌药、淡竹叶、 栀子、虎杖、女贞子、海风藤、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鸡血藤、黄精、前胡、香附子、钩藤、 艾叶、粉防己、萆Z、石韦、益母草、野菊、海桐皮、南沙参、茵陈、香薷和天冬等。 在药用植物的自然分布方面, 以位于江南丘陵中部、 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的天 目山山地丘陵区为例,亚热带成分的乔木类药用植物有枫香、山核桃、凹叶厚朴、山鸡椒、 莽草、冬青、石楠、刺楸、银杏、三尖杉、粗榧、金钱松等;灌木类有闹羊花、掌叶覆盆子、 庐山小檗、木、野山楂、枸骨、乌药、乌饭树等;草本类有狗脊、石蒜、江南卷柏、夏天 无、七叶一枝花、杜衡、黄精等;岩石上生长有蛇根草、水龙骨、石菖蒲、石吊兰、滴水珠、 斑叶兰、异叶天南星等阴湿草本植物;动物性药材有桑螵蛸、蝉蜕、乌梢蛇、蕲蛇、龟甲、20 刺猬皮、水牛角等。邻近南亚热带的浙南山地丘陵出现了一些热带成分的药用植物:乔木类 如鹅掌柴、桉树、花榈木、冬青、山鸡椒等;灌木类如朱砂根、百两金、桃金娘、杜虹花、 草珊瑚等;林下草本类如山姜、七里明、地胆草、胎生狗脊蕨、江浙獐牙菜等。生于沟谷地 段的草本类有球花马蓝、深绿卷柏、鹿蹄草、广东石豆兰、细叶石仙桃、阴地蕨等;藤本类 有瓜馥木、飞龙掌血、黑鳗藤、玉叶金花、串珠藤等。在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有肾蕨、剑叶 风尾蕨、金毛狗、福建座莲蕨等。这一区域还种植了不少南药,如八角茴香、肉桂、鸦胆子、 安息香、海南萝芙木、钩藤、川楝子等。动物类药材有蕲蛇、海浮石、海螵蛸、牡蛎、海马、 海龙、瓦楞子等。浙闽丘陵还分布有天竺桂、南酸枣、山杜英、华杜英、细柄蕈树、建柏、 白豆杉、交让木等热带成分植物;林下还分布有粗榧、阔叶十大功劳、钝叶冬青、圆锥绣球、 紫金牛、九节木、山姜、南座莲蕨等药用植物。 本区动物性药材主要有穿山甲、蕲蛇、白花蛇等,以及蜈蚣、桑缥峭、蝉蜕、豹骨、鹿 茸、土鳖虫、龟甲、鳖甲、蟾酥、珍珠母、乌梢蛇、刺猬皮、蝼蛄、蚯蚓、蛴螬、九香虫、 蝙蝠、蚂蝗等。 药用矿物以雄黄、朱砂、信石、石燕等最为著名,还有自然铜、磁石、石膏、云母石、 钟乳石、鹅管石、滑石、炉甘石、无名异、密陀僧、胆矾、铜绿、硼砂、寒水石、禹粮石、 蛇含石、赤石脂、花蕊石、白石英、紫石英、金精石、白石脂、硫黄、赭石、青矾、红粉、 轻粉、黑砂、红升丹、白降丹及伏龙肝等。 3. 南岭山地 南岭山地东濒海洋,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有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山脉,主要由越城、 都庞、萌诸、骑田、大庾等五岭组成。全区以南岭山脉为主体,贵州东南山地、湖南雪峰山 地,江西南部山地、广东北部山地和广西北部山地的广大区域均属本区范围。本区以山地丘 陵为主,间有盆地及谷地。山体大部分是海拔 1000m 左右的中低山,与海拔 300~500m 的 丘陵和盆地交错分布,最高峰猫儿山海拔 2143m。本区是长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 中、华南之间的气候屏障,是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之间的一条自然地理分界带;自然景观具 有明显的过渡性,既有亚热带特色,又显露出热带的某些特点。本区属中亚热带南部边缘, 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春季多阴雨,夏季多雨水,秋旱而冬有霜冻;南岭是阻挡北来寒潮和南 来热带暖流的屏障。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均在 mm 之间。山地的南坡和东南坡基 本无冻害。地带性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黄棕壤次之。 本区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目前,覆盖率达 45%,是南方主要林区之一。热带 植物区系中渗入了较多的印度一马来西亚区系成分,成为华中与华南植物类型的过渡地带。 境内分布有许多珍贵、稀有和濒危植物及药用植物,如资源冷杉、建柏、长柄双花木、长瓣 短山茶、马蹄荷、观光木、香果树、黄枝油杉、华南五针松、南方铁杉、长苞铁杉、穗花杉、 白柱木、舌柱麻、八角莲、半枫荷、红豆树、翅荚子、粘木、紫茎、银钟花、短萼黄连、红 大戟、三尖杉、篦子三尖杉、雷公藤及金耳环等。 本区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分布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交汇过渡的显著特征。 代表 性的药用植物有钩藤、红大戟、走马胎、连州黄精、三尖杉、篦子三尖杉、金毛狗脊、巴戟 天、五倍子、广东升麻(华麻花头) 、山姜、独活(重齿毛当归) 、零陵香和青天葵等,此外, 还有槲蕨、桫椤、广防己、金耳环、金果榄、宽筋藤(中华青牛胆) 、锦地罗、黄常山、毛 冬青、桃金娘、地、半枫荷、广金钱草、越南槐、杜茎山、鸡血藤(密花豆) 、葫芦茶、 两面针、巴豆、使君子、铁包金、了哥王、鸭脚木、广地丁(华南龙胆) 、南丹参、马蓝、 罗汉果、广狼毒(海芋) 、薯莨、石仙桃、石吊兰、石柑子等。 本区引种栽培的中药材有 70 多种,主要有厚朴、乌梅、栀子、穿心莲、郁金、姜黄、 莪术、茯苓、白术、泽泻、白芍、黄柏及夏天无等。 广西北部的石灰岩山地占全区山地面积的 40%左右,环境特殊,岩多,土少,干旱,21 夏日温度高, 生长着各种喜钙和适钙的植物, 其中药用植物主要有地枫皮、 广豆根、 千年健、 青天葵和金不换等。石灰岩山区分布的药用乔木有银杏、粉苹婆、苹婆、木棉、秋枫、粗糠 柴、乌桕、石楠、皂角、红豆树、苦楝、木蝴蝶;药用灌木有飞龙掌血、竹叶椒、萝芙木、 珙桐、黄荆、山牡荆、南天竹、衡州乌药、番石榴、金丝桃、石岩枫、火棘、广豆根、木、 穿破石、九里香、雀梅等;药用藤本有苍白秤钩风、广西马兜铃、朱砂莲、何首乌、九龙藤、 亮叶崖豆藤、华南云实、云实、腺背忍冬、对叶百部、紫藤、山木通等;药用草本有吊石苣 苔、毛球兰、湖南淫羊藿、及已、商陆,护心胆,竹叶柴胡、小紫金牛和石狮子(凹脉紫金 牛) 、紫金牛、假刺藤、白及、青天葵、德保黄精、黄独、二叶薯、石蒜、黄花石蒜、一枝 箭、槲蕨、徐长卿、茜草、牡蒿、野菊花、串钱草等;栽培的中药材有使君子、白术和天麻 等。 本区野生药用动物资源丰富,其中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华南虎、梅花鹿;二类保 护动物的有猴类、穿山甲、金钱豹、云豹、林麝、水鹿;三类保护动物的有獐等。此外,还 有蕲蛇、白花蛇、蛤蚧、蝎、蜈蚣、地龙、土鳖虫、斑螫、黄蜂和蝙蝠等也可供药用。 药用矿物有白石英、禹粮石等。 (四)西南亚热带区 西南亚热带区位于华北、 华中、 华南和青藏地区之间, 西南部毗邻缅甸, 包括秦巴山地、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部分横断山地。本区属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具复杂的山原地貌,地 势起伏较大,多数地区海拔为 m,最高峰超出 5000m(玉龙山达 5596m) ,最低 为长江河谷, 300m 以下。 在 本区内的云南、 贵州、 四川三省的山地面积均占全省的 70~80%。 本区多数地方春季气温略高于秋季,表现出一定的大陆性。大部分地区平均年降水量 1000mm 左右,一般分布规律是东部多于西部,但最西边界处的迎西南季风坡降水量也很丰 富。本区的地带性土壤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 西南亚热带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大部分为以樟科、 山茶科、 金缕梅科植物为代表的中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 只有北部的秦岭山地、 汉江谷地有以壳斗科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 混交林。本区植被区系和群落组成极为丰富。云南有植物 1 万多种,四川省的被子植物和蕨 类植物之多,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而裸子植物的种类则为全国第一。本区的西部是 我国西南的高原地区, 植被组成的区系成分十分复杂, 呈现出古北极成分和古热带成分在高 原山地的交错过渡。本区西部的中、北部植物区系以中国一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并顺山脉向 南延伸。这些成分与我国东部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有一系列的属、种替代现象,如以 滇油杉代替油杉,以滇青冈代替青冈,以云南松代替马尾松等。本区西南部的局部地区为热 带植物提供了避难所,成分古老的特有种较多,如云南苏铁、桫椤和座莲蕨等。本区北部的 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最北隅,北部为秦岭,南部为大巴山,秦巴山地之间是东西向 的汉江谷地,植物区系丰富,是南北东西交汇的所在地,有许多特有科属。由于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自然植被类型出现交错镶嵌和垂直分布的特征,特别是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本章 后面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一节, 记述了西南区的峨眉山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 可参见有 关部分。 西南亚热带区的中药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在全国名列前茅。据统计,全区有 中药资源 5000 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约 4800 种、药用动物近 300 种、药用矿物约 100 种。 本区是我国地道药材产区, 历来就有川广、 云贵地道药材的美称。 本区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少数民族用药经验丰富,如藏药、彝药、傣药、苗药等各具特色。民族药多为当地分布的特 有种类,如青叶胆、火把花根(昆明山海棠) 、灯盏细辛、青羊参、岩白菜、竹红菌、紫金 龙、榜嘎(唐古特乌头) 、船形乌头及羊耳菊等。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本区属于东洋界西南区,兼有古北界和东洋界起源的种类,动 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林麝、熊、豹、云豹、豹猫、鹿、豺、猪獾、猞猁、猕猴、狐、水22 獭、刺猬、青羊、岩松鼠、草兔、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蛇、蝉、蝎、虻虫、鳖、龟和蜈 蚣等;还分布一些珍稀动物如大猫熊、金丝猴、羚牛等。 本区药用矿物种类较多, 尤以朱砂、 雄黄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 其余详见本章有关内容。 根据地域差异, 西南亚热带区可分为秦巴山地、 四川盆地、 贵州高原和云南高原四部分。 1. 秦巴山地 秦巴山地北起秦岭北麓及伏牛山山脊, 南抵大巴山脉分水岭和神农架南坡, 东临豫东平 原及鄂西北山地, 西过甘肃的漳县一武都―文县一线。 秦岭山脉为我国长江和黄河中游的分 水岭, 山势巍峨, 西高东低, 全长达 500 公里, 南北宽 120~180 公里, 海拔高度多在 1000~ 2000m;主峰太白山,海拔高达 3767m。大巴山婉蜒于四川和陕西边线,向东延伸至湖北西 北部,主峰神农架的最高峰高 3105.4m。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区,位于东南季风区,由于秦 岭对南北气流的阻挡,冬季气温较高,夏季雨水充沛,形成了温暖湿润、雨热同季的气候特 点,有利于中药资源的生长和发育。 秦岭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带, 是中国两大植物亚区 (即中 国-日本植物亚区和中国一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交汇处,兼有我国南北植物区系成分。植物 种类丰富, 且含有许多种子植物的特有属及特有种。 大巴山属北亚热带常绿、 落叶混交林带, 其中华中植物区系成分很多。 秦巴山区中药资源种类繁多,素有“巴山药乡”之美誉。以陕西为例,秦巴山地的中药 资源种类占全省总数的 2/3 以上,达 1500 种以上,仅秦岭山地太白山就有中草药近千种。 著名药材有党参、当归、地黄、黄芪、贝母、茯苓、黄连、杜仲、天麻、白芍、菊花、牛膝、 山茱萸、枸杞子、大黄、药用大黄、红毛五加及九节菖蒲等,民间草药种类丰富,多为本区 的代表种和特有种,仅以“七”命名的就有 144 种,如桃儿七,红毛七,长春七等;稀有药 用植物有太白贝母、太白米、凤凰草、枇杷芋、延龄草、祖师麻、黄瑞香、太白美花草、独 叶草、手掌参、太白乌头、太白黄连和朱砂莲等。 秦巴山地的秦岭东段、武当山、荆山和神农架北坡植物区系结构相当复杂,既有华东区 系成分,又有西南和西北区系成分。这里的药用植物种类特别丰富,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木本 植物有枇杷、山豆根、七叶树、天师栗、密蒙花、油茶、金樱子、武当玉兰、女贞、银杏、 杜仲、黄柏、厚朴、三尖杉、川桂、常山、红茴香等;藤本有鸡血藤、钩藤、凌霄花、青牛 胆、华钩藤、木通、三叶木通、飞龙掌血、大血藤、南五味子、猫儿屎、猕猴桃、唐松草、 绞股蓝、雪胆等;草本有鹿衔草、半枝莲、乌头、拳参、 川牛膝、独角莲、华细辛、毛细 辛、秦艽、北柴胡、百合、甘肃贝母、川贝母、珠芽蓼、窝儿七、甘青乌头、太白棱子芹、 五脉绿绒蒿、扣子七和鬼灯檠等。本区的栽培药材约有 100 种,其中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 有当归、天麻、杜仲、独活、连翘、黄连、党参、红芪、大黄、厚朴、吴茱萸、云木香、川 贝母、附子、山茱萸及栀子等。 药用动物种类也相当丰富,主要的有林麝、豹、黑熊、金丝猴、苏门羚、灵猫、大鲵、 白X、穿山甲、鳖、龟、蝎、水獭、乌梢蛇、乌骨鸡、獾、土鳖虫、蜣螂、蝉等。 药用矿物有朱砂、水银、密陀僧、磁石、自然铜、石膏、雄黄、信石、炉甘石、花蕊石、 礞石、石燕、龙骨、寒水石、滑石、赭石、禹粮石、金精石、钟乳石、银精石、阳起石和硫 黄等。 2.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周边是海拔 150~3000m 的山地,组成了盆地的自然边界。嘉陵江、泯江、沱 江由北向南汇入长江。四川盆地以丘陵为主,兼有平坝和低山,最大的平原是成都平原,又 称川西平原,面积 6000 多平方公里。 本区为群山环绕,北有秦岭、大巴山两道屏障,寒潮不易侵入,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 16~18℃,年降水量 mm。本区气候的基本特征23 是冬暖、春旱、夏热而长,多云雾,温暖湿润,几乎全年都是农作物生长期。土地肥沃,是 种植业高度集中的区域,也是四川的药材重点产区。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天南星、天花 粉、五倍子、前胡、木通、鸡血藤、钩藤、麦冬、紫菀、葛根、败酱、青葙子、淡竹叶、谷 精草、女贞子、紫苏、夏枯草、枳实和桑叶等,主要的栽培种类有川芎、麦冬、附子、郁金、 泽泻、白芍、白芷、红花、菊花、桔梗、丹参、川明参、云木香、延胡索、牡丹皮、白姜、 瓜蒌、荆芥、薄荷、薏苡、牛蒡子、补骨脂、枳壳、栀子、陈皮、佛手、使君子、巴豆、木 瓜、川楝子、石斛、杜仲、厚朴及黄柏等。木本药用树种有马尾松、柏木、樟、楠木、桤木、 喜树、桉树、苦楝、马桑、黄荆、乌桕、白蜡、棕榈、桑和柑桔等。 四川盆周山地气候温和湿润,云雾多,日照少,常绿阔叶林是这里的基本植被类型。野 生中药资源种类丰富,以峨眉山为例,有药用植物 1655 种,特产及地区性药用植物有岩白 菜、朱砂莲、雪胆、九子莲、走马胎、珙桐、岩菖蒲、黄连、三角叶黄连、草黄连、羽叶三 七、竹节参、狭叶竹节参、西藏旌节花、翼梗五味子、凹叶旌节花、瓜叶乌头、甘西鼠尾、 峨眉贝母、扇羽阴地蕨及峨眉藜芦等。盆周山地主要植、动物药材有黄连、当归、党参、云 木香、川贝母、川牛膝、白术、金银花、天麻、款冬花、杜仲、厚朴、黄柏、柴胡、独活、 钩藤、通草、五味子、辛夷、麝香、熊胆、豹骨、乌蛇等约 50 种。 本区内的动物性药材还有五灵脂、珍珠、僵蚕、蚕沙、狗肾、水牛角、蜂蜜、土鳖虫、 鸡内金、水蛭、蛇蜕、九香虫、虫白蜡、斑螫和蛴螬虫等。 矿物药有自然铜、花蕊石、石燕、赭石、芒硝、朱砂、石膏、寒水石、禹粮石、滑石及 水银等。 3.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位于西南亚热带区的东南部。地势以西部最高,中部苗岭一带居次,边缘部分 被切割为低山丘陵。贵州高原西北部的威宁,海拔 2250m,中部贵阳一带海拔约 1000m, 至南部边缘的锦屏一带则降至 350m。主要山地有乌蒙山、大娄山、梵净山和苗岭。本区地 处中亚热带中部,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阴雨和雾日多,而日照少, 湿度大,立体气候明显,全年降水量 1200mm。境内河流纵横,适宜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 生长、繁衍。 本区的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由壳斗科、 樟科、 山茶科, 以及木兰科的栲属、 青冈栎属、樟属、桢楠属和木荷属等优势树种构成,一般分布在海拔 1400m 以下。在石灰 岩地区多为石灰岩常绿栎林。 贵州地区中药资源种类繁多,其中珍贵、稀有的有珠子参、三尖杉、冬虫夏草、麝香、 牛黄、熊胆及穿山甲等;大宗地道药材有杜仲、天麻、枇杷叶、山豆根、天花粉、天南星、 川牛膝、委陵菜、白茅根、白薇、白蔹、石菖蒲、玄参、石斛、厚朴、吴茱萸、黄柏、黔党 参、何首乌、龙胆、天冬、金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山乌龟、桃仁、雷丸、金果榄、 木蝴蝶、南沙参、木瓜、毛慈菇、灵香草、马槟榔、仙茅、冰球子、黄精、拳参、白及、续 断、重楼、茯苓和灵芝等;属于南亚热带药用植物有苏木、安息香、儿茶、芦荟、沉香、木 蝴蝶等。矿物药有朱砂、水银和明雄黄等。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有丰富的民族用药经验, 而且民族药和民间药资源均具明显的 地方特色,如加格略(苗药,Paris spp.) 、加比利吉(苗药,即朱砂根和百两金) 、尖惊药 (布依药,九头狮子草) 、啊刺(彝药,刺黑珠,毛叶小檗,石黑珠,豪猪刺,生果小檗) 、 排志(彝药,土大黄) 、喳咪咪(布依族药,山木通) 、秒梅(布依族药,杜鹃兰,独蒜兰) 、 豆威(苗族药,海金子,光叶海桐) 、嘎汪列(苗族药,天南星,多疣天南星) 、加灰柯(苗 族药,路边青,中华水杨梅,日本水杨梅)等都是亚热带植物种类。 位于贵州东北部的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 为我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的地 区,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植物种类约有 2000 种,其中亚热带区系成分很多,24 如冬青、红茴香、披针叶茴香、杜茎山、朱砂根、瑞香、狗脊、金线吊乌龟、香花崖豆藤、 蜈蚣草、五风藤、朝天罐、槲蕨、华山姜、重唇石斛、石仙桃、粗榧、华南十大功劳、阔叶 十大功劳、中华旌节花、常山、三叶崖爬藤、川桂、华中五味子、滇重楼、滇南星、雪里见、 开口箭、八角莲、珠子参、大叶三七、红豆杉、碗豆七、管花鹿药及吴萸叶五加等。 关于贵州高原石灰岩地区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 可参阅本章华中亚热带区及南岭山地部 分的有关内容。 本区动物资源约有 300 多种,既有华中、西南区系成分,又有华南区系的特点。主要动 物性药材有穿山甲、蛤蚧、马鹿茸、熊胆、斑螫、牛黄、马宝、水牛角、猴骨、水獭肝、鳖 甲、龟板、九香虫、蜂蜜、蜂房、蜂蜡、灵猫香、五灵脂、僵蚕,蟾酥、王锦蛇、乌梢蛇、 赤链蛇、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尖吻蝮、蛇蜕和水蛭等。 本区药用矿物药有 30 多种,如朱砂、滑石、炉甘石、硫黄、雄黄、水银、无名异、芒 硝、钟乳石、赭石、自然铜、花蕊石、寒水石、白矾、白石英及琥珀等。 4. 云南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 是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 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体, 一般海拔为 1500~ 2500m,地势向东南倾斜。云南高原东部,石灰岩分布很广,岩溶地貌发育。本区属中亚热 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日照充足;全年降水量 800~1100mm, 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量的 80~90%集中在 5~10 月。本区地形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 显著,从南到北形成一个巨大的垂直带谱。例如,滇西北、川西南海拔 2800m 以上和滇东 北海拔 2500m 以上地区,冬季较长,且多霜雪,热量条件差,生长期短;滇中、黔西高原 海拔 m,春、秋季较长,霜期短,属亚热带气候,作物四季可生长。 地带性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西北部青藏高原 东南缘则为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与草甸, 南部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一些亚热带和南亚热 带特有的栽培植被,如芭蕉、八角茴香、番荔枝、龙眼、芒果、苏木、砂仁和草果等。 云南高原有中药资源 5050 种,其中名贵道地和大宗的种类有云木香、黄连、茯苓、天 麻、半夏、三七、当归、雪上一枝蒿、川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多种重楼(如七叶一 枝花、球药隔重楼、狭叶重楼、长药隔重楼、华重楼、宽瓣重楼等) 、藜芦、土茯苓、鸡血 藤、石韦、贯众、狗脊、伸筋草、骨碎补、茜草、川楝、马尾连、鹿衔草、草血竭、山乌龟、 南五味子、升麻、草乌、人字果、星果草、瓜叶乌头、甘青乌头、铁棒锤、宣威乌头、坚龙 胆、金铁锁、青羊参、云防风、余甘子、昆明山海棠及丽江柴胡等;栽培品种主要有三七、 云木香、云茯苓、云当归、党参、贝母、天麻、川芎、杜仲、黄柏、厚朴、山药、吴茱萸、 附子等;南药种类有肉桂、白豆蔻、草果、千年健和苏木等。 云南高原少数民族众多,民间和民族用药多为本地区分布种类,如青羊参、通光藤、雪 胆、滇重楼、松萝、灯盏花、紫金龙、大黄藤、锡生藤、山乌龟、红藤山乌龟、长柄地不容、 大麻药、青叶胆、白园参、金不换及黑蒴等。 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立体”特征,药用植物的生长和立体气候的关系十分 密切,垂直差异也比较明显。 “立体”气候可分为高寒层、中暖层和低热层三层,各层中分 布着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 ⑴高寒层 由于云南高原东部和西部热量条件和寒潮入侵强度不同,西部海拔 2500m 以上和东部 海拔 2300m 以上为高寒层。气候类型基本上相当于寒温带及温带。主要药用动植物种类有 云木香、当归、天麻、粗茎秦艽、珠子参、雪上一枝蒿、卷叶贝母、云黄连、三尖杉、黑皮 芪、黑藁本、大黄、沙棘、青羊参、丽江山慈菇、岩陀、羌活、法罗海、三分三、榧子、隔 山消、石菖蒲、大紫丹参、竹七、明七、雪茶、雪莲花、胡黄连、冬虫夏草、绿绒蒿、西藏 秦艽,以及豹、熊、鹿、麝等。25 ⑵中暖层 中暖层以西部海拔 1500m 至 2800m 及东部 1300m 至 2300m 为范围,主要集中在滇中、 滇西南,具北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植被主要为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温带药用 植物极多,野生种类有龙胆、黄芩、半夏、杜仲、云防风、何首乌、茯苓、银花、香附等 200 余种;栽培种类主要有三七、党参、黄柏、厚朴、红花,附片、山药、川芎等 40 余种; 此外,还有猪苓、重楼、银花、山楂、桔梗、白术、补骨脂、草乌,泽泻、红花、枳壳、木 瓜、百合、独活、地珠半夏、天南星、仙茅、贯众、草血竭、天冬、黄藁本(滇芹) 、黄精、 鸡血藤、百部、山药、玉竹、白芍、萆Z、南五味子、红芽大戟、七叶胆(绞股蓝) 、砂仁、 苏木、千年健、千张纸、紫金龙及蜈蚣等。 ⑶低热层 低热层主要指西部海拔 1500m 以下及东部海拔 1300m 以下的区域,多处于南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名贵中药材种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