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在家里上班的工作20天没有上班了,在家里上班的工作整个人好没趣的那种,要么玩手机 看微信 看头条,要么看电视

注册 | 登录
投稿、稿件问题联系Q:
产品经理就业班,12周特训,测、练、实战,22位导师全程带班,200+名企内推,保障就业!
本文作者牵牛续锦,曾任今日头条运营总监、和讯博客主编。在文中,他讲述了推广初期,做App和做微信的利弊,也在其中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干货颇多,强烈推荐大家读完。
但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直接看着3点结论:
1、没有服务端+客户端开发的双重专职人员时,不要轻易考虑做APP。
2、不要轻易放弃Web,电脑网页的用户数没有跌到那么惨,至少大家工作还得用电脑,还有搜索引擎的流量。有条件Web要能够适配手机,方便用户移动设备访问。
3、越早运营微信公众号越好,其他平台媒体号也可以考虑,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易的,启动成本低。等于是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方式去试运行,你能获得用户的直接反馈。所谓运营,无非是把尝试成功的模式放大,更深、更广、更系统。
当你有足够力量做APP的时候,还要看你的产品特性。我认为纯资讯内容,做APP意义有限。用户阅读资讯更倾向于选择门户型的资讯APP,比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这种。
如果你做的是工具型的或者社区互动型的,做APP就有意义了,因为这两种在微信里回旋空间小,属于带着镣铐跳舞。如果做APP你能获得比较多的用户,我想,那必然是忠诚度很高,价值也更大。总之,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不断校正,一寸一尺地走起来吧。
我创业后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看到我在经营微信号,在大互联网公司任职的朋友往往会问,“你现在改做纯内容了啊?”还有以前认识的网友(我的目标受众),也会问,“你们就这一个微信号吗?” 言外之意是,你说创业,整老半天就搞一个微信号,有些看不上。
我接触的另一批人观点完全相反。他们是个人投资者和创业者。投资者和我聊时,不约而同地问,“你的微信号多少个粉丝了?”当我报出粉丝数量后,直咋舌,“你的粉丝太少,得想办法。”之后便时常扔过来一个做得成功的微信大号让我参看。
很多草根创业者也非常重视微信,言之谆谆地说:“一定要重视微信号运营”,“APP是个坑,还是先做微信吧”。
做APP面临的问题:容易让创业陷入泥沼
从我的实际项目经历来说,做APP绝对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我们设计产品时,定位以移动端为核心,于是网站(Web)做得很简单,主要是提供后台和接口。Web的开发很早就做好了,结果苦等了客户端几个月才得以联调。
客户端开发是怎么陷入泥沼了呢?因为我是拿在“大公司”(相对大)的经验惯性去筹划,但资源投入却跟不上。
我们找的兼职,时间不太能保证,各家的客户端开发人员似乎都在一刻不停地迭代产品,加班。再加上APP软件开发的琐碎性: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调样式,做兼容,还涉及到和服务端、Web交互和同步信息就更麻烦了。
等到解决差不多的时候,还要准备上线后的推广。据做APP渠道的朋友介绍,现在大众型APP的一个用户获取成本,线上差不多是2元钱,线下的成本通常是线上的一倍以上。这样来的用户,其中还往往有水分,如果产品对其本身不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将来留存也是问题。
产品上线推广以后,为了提高留存,必须要不停地改进产品,进行迭代,这也需要有很大的投入。
尽管我和团队正在逐渐克服上述问题,但如果现在问我该不该做APP的问题,我持谨慎的态度。那么不做APP,只做微信号行不行?
把宝压在微信上的四个问题:潜渊中的风险
在我的项目APP开发遇到前面讲的困难时,我觉得不能干等了,于是这期间加大力度投入到微信运营上。
一方面,得到了一些微信高水位带来的用户红利,感叹自己微信做得太晚了;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微信滔滔大海中的潜渊——能成就你,也可能会淹没你、迷失你。
关于前一方面,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有目共睹微信的巨大威力。后一方面的风险问题,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管窥之见,还请大家多指正)。
风险1:账号的灭顶之灾和牢狱之苦
做微信公众号,你首先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这不是你完全掌控的地盘,你拥有的只是使用权。你的账号是有可能因被举报,或被微信官方认为违规,而被临时或永久封禁。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就遇到了账号被封的问题。这个朋友看到一些账号搞新年签活动很火,于是他也策划了一个类似的活动,就是让用户回复数字进行抽签,获得内容。他准备了一个多月时间,结果,刚推出不久,他的账号就被封了。
一开始的理由是内容存在色情、淫秽等违法信息,被永久封禁。这个朋友急了,他之前就在网站负责过多年的内容审核工作,怎么能有色情或者违法信息呢。后来经过他一番努力,申诉,理由改成了诱导分享,封禁一个月。这个朋友说可能一开始理由写错了,真要感谢不杀之恩,因为运营了好几个月的微信号如果被永久封禁,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其实,即使被封一个月,也有不小的损失。记得一些大号比如大象公会、钛媒体也被封过,一篇文章描述大象公会被封后创始人黄章晋的糟糕心情:走神,在网上看看东西,呆了。钛媒体2014年的年会上还为导致他们被封的作者颁了一个奖——年度最具破坏力奖,那作者的一篇文章让钛媒体微信号“阵亡”一个月。
我这位朋友事后进行反思,也找其他人交流,还是没搞太明白诱导分享的准确定义,而在他之前和之后做类似活动的一些大号就没事。他说,做活动前,已经仔细阅读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还有历来发布的公告。但评判的权力是在腾讯官方的,这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风险2:你产品的命运绑定在平台上
前些天,另一个在创业的朋友对我说,他目前的目标就是尽快把微信做起来——之前他是以微博为根据地的,拥有数以千万计的粉丝。他认为下手有些晚了,现在已经很难了。我说你微博不是那么多粉丝吗?他说了一句,粉丝是会老的。这句话让我回味了许久。
如果你把宝押在某个平台上,平台蒸蒸日之时,你就能分享平台成长带来的红利,但假如平台不行了呢?
很多人见了这句话,肯定不会认为微信会衰败,在业内,张小龙已经被誉为产品经理之神了,可以媲美乔布斯的人物,腾讯又垄断中国即时通讯市场这么多年了。但我要说,强大从来都不是不败的理由。
互联网领域,格局的变化是加速的。国外的例子,当年MySpace红极一时,在2005年以当时的天价5.8亿美元被新闻集团收购。后来被Facebook取代。而Facebook这两年也变成老家伙了,年轻用户纷纷选择新的产品。于是Facebook开始了疯狂收购: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
国内的例子就是微博了,记得四年前,李开复推出《微博改变一切》一书。当时微博如日中天,几乎全民微博。而如今微博的风光早已被微信盖过。虽然微博官方公布的数据还在再创辉煌,但数据是可以障眼的,可以有选择的。用户时间是有限的,当你大量刷朋友圈之时,显然刷微博的时间在变少。
那么微信是否有潜在危机呢?我认为是有的:
为什么微信一再重拳打击诱导内容分享的行为?因为朋友圈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朋友圈的定位是朋友之间的社交网络。从我个人以及我身边部分朋友的感受来说,现在刷朋友圈的次数和时间比以前少了。为什么会减少呢?因为朋友圈里各种让人不感兴趣的信息越来越多。
我认为,这主要是微信产品设计决定的:
1、微信把通讯属性和社交属性结合在一起,是了不起的创造,但也产生了问题
微信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即时通讯,一个是朋友圈互动。这两个结合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但是我提出一个问题:你微信通讯录里的人,有多少是你真正关心他生活,爱看他所到所观,爱听他所思所感的呢?
微信的通讯属性,使得我们把工作中接触的人(同事、客户)都加为了好友。当代年轻人换工作很频繁的,每换一次工作,通讯录就增加了不少人,这样下来,朋友圈会越来越臃肿的。当你的朋友圈积累超过1000人的时候,还有多少信息你能一一去看。朋友圈的好友上限是五千人,从时间长线看,每个人的好友数量会距离这个上限越来越近的。
你可以说,设置不看对方朋友圈不就行了吗?问题在于,大多数用户不会改默认的设置;基于面子问题和部分功利心,你不让人看自己朋友圈不太好,被人点赞而不去赞别人也不太好。可能你给领导同事客户多点几个赞,能给你带来职场上的提升呢。
我有个在美国的朋友就说,国内人把工作和生活完全搅合在一起了。是啊,我们大半夜往往还要通过微信讨论工作问题呢。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WhatsApp只有通讯,没有朋友圈有其道理。而曾经在国内小圈子红火过一时的国外移动社交应用Path,它有个150人的好友上限也有其道理。
path只能加150个好友,官方介绍这样做的理由是来自牛津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认为人们最多能与大约150人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其中包括5个最好的朋友,15个好朋友,50个比较亲近的亲戚和朋友。
2、微信把内容发行和通讯属性、社交属性结合在一起,是伟大的创造,但也产生了更大的问题
微信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公众号的发明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即时通讯上成功的微信先是推出了朋友圈,然后喊着“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口号,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创造性地把媒体内容分发和即时通讯完美融合,解决了传统内容生产者的窘境。
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微信公众号从0到千万量级。获益很大的是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去年我回大连,到我的老东家—— 半岛晨报拜访,发现大家都对微信号运营很重视,而且运营卓有成效。更多的媒体个人从微信号的运营中获益,听一个财经媒体人讲,一个朋友运营的金融类媒体号,一年收入80万,这远远超过他在传统媒体鼎盛时期的收入。
但是,微信公众号很大的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它主要通过朋友圈来分发内容。据去年底微信官方披露的数据:
在微信里,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微信用户看到了想要转发的文章,61%转发到了朋友圈,39%的文章转发给好友。
微信公众号内容验证依赖朋友圈分发,而每个人的好友列表随时间推移接近5000的上限,导致问题更趋严重化了,此外: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些做微商的小伙伴们;
很多人都无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在朋友圈里转发公司的相关内容往往成为一种工作要求;
微信连接一切的恢弘大志,无数的网站都支持分享,拼命想办法让用户把链接分享到朋友圈里;
你现在能经常刷到嘀嘀打车的红包分享,如果有一天微信真连接一切了,你甚至会收看到冰箱和彩电的分享也说不定。
这一切持续下去,朋友圈的信息会越来越多,朋友圈正在变成另一个微博。
很多科技媒体人都在发表的文章下面留自己的私人微信号,而不再是微博,也正说明大家把朋友圈当成了微博:这几个月以来,越来越多热点事件在朋友圈刷屏,比如姚贝娜去世、柴静引发环保热议等。
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公众号的存在和网页链接的传播,已经穿透了朋友圈的好友关系的封闭性。写到这里,我想我明白了,微信为什么要那么严厉打击诱导分享的行为了。
最近,微信官方再出重拳打击诱导分享,这次罕见地在处罚上不仅仅打击公众号和网站,同时也处罚个人。在3月15日又出台了《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
风险3:你凭借什么能把微信号做起来?
据我的观察,微信订阅号做得好的有四类:
第一类,传统媒体人。
他们对单篇内容和媒体整体的风格营造很擅长。我做订阅号期间,好多个传统媒体的朋友给我提意见,建议我内容主题集中,要有调性,要展现主编魅力人格体。还给我发来可借鉴的媒体号,比如这两个媒体人做的《世相》和《好报》,恰恰有这样的特点。
第二类,传统媒体。
或者是纸媒或者是电视媒体,每天不停地推他们的微信二维码,就能带来很多的粉丝了。
第三类,特点鲜明的自媒体人或名人。
比如做情感咨询的《潘幸知》,做心灵治愈的《张德芬》,当然还有大名鼎鼎兜售价值观的罗辑思维等,他们个人即是品牌。
第四类,段子大号。
即从新浪微博转移过来的那批人。他们很了解用户的喜好,经验丰富,第一时间找到或者制造出适合传播的内容,并且抱团,通过互推迅速做大。
我说的这四类,是自己的观察,肯定还有更多的做的好的类型。只是抛砖引玉,希望你想一想,你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资源,能够把公众号做起来?
一个在凤凰和淘宝工作过的朋友对我说,我们这些在较大网站做过运营的人,做微博、微信号,真比不上那些媒体人和段子手,这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微信号受力面很窄,越窄他们越擅长发挥。我们的优势应该在于正规军的打法,即做网站,做平台。
我知道你一定会说,那太难了,我也认为不容易。所以还是看实际情况吧。
风险4:你是否已经错过了运营微信的最佳时间
我做微信号后,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参加互推,在其他平台媒体号加微信号推广,但转化率都比较低。比如一篇在其他媒体平台发的文章,阅读数达20万,带过来的粉丝数量不足20个,转化率非常低。而做得久的朋友告诉我,在一年前,转化率要远比现在高。
知名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是2013年12月推出的,距离现在已经一年多时间了。创始人黄章晋还认为自己属于来得晚的一批,错过了微信公众号的黄金窗口期。
假设你的微信号现在才推出,或者现在粉丝还很少,你的微信号要做大,显然要需要付出比先行者更多倍数的努力。因为,微信号的内容已经极大丰富,马太效应越发明显,用户对微信号越来越挑剔,订阅号的打开率也很低,微信的管理趋严。
对于微信号运营,你能有多大力量的投入?
写着写着,文章就写了这么长。为了感谢你能读到这里,下面上干货。我的建议如下:
1、没有服务端+客户端开发的双重专职人员时,不要轻易考虑做APP。
2、不要轻易放弃Web,电脑网页的用户数没有跌到那么惨,至少大家工作还得用电脑,还有搜索引擎的流量。有条件Web要能够适配手机,方便用户移动设备访问。
3、越早运营微信公众号越好,其他平台媒体号也可以考虑,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易的,启动成本低。等于是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方式去试运行,你能获得用户的直接反馈。所谓运营,无非是把尝试成功的模式放大,更深、更广、更系统。
当你有足够力量做APP的时候,还要看你的产品特性。我认为纯资讯内容,做APP意义有限。用户阅读资讯更倾向于选择门户型的资讯APP,比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这种。
如果你做的是工具型的或者社区互动型的,做APP就有意义了,因为这两种在微信里回旋空间小,属于带着镣铐跳舞。如果做APP你能获得比较多的用户,我想,那必然是忠诚度很高,价值也更大。总之,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不断校正,一寸一尺地走起来吧。
作者 | 牵牛续锦
来源 | 肉饼铺子(微信:robbinthoughts)
收藏已收藏 | 172赞已赞 | 29
投稿、稿件问题联系Q: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数据分析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27个回答27人关注
4个回答3人关注
10个回答15人关注
17个回答19人关注
19个回答22人关注
24个回答40人关注我跟我现在男朋友相亲认识家离着很近,好了十几天了,只是刚认识的时候加了我的微信现在一直不要我手机号_百度知道
我跟我现在男朋友相亲认识家离着很近,好了十几天了,只是刚认识的时候加了我的微信现在一直不要我手机号
我跟我现在男朋友相亲认识家离着很近,好了十几天了,只是刚认识的时候加了我的微信现在一直不要我手机号而且我总是一两天都找不到他在微信里,有一次他就说我也没有你手机号啊当面跟我说的,我就说这就是你的理由嘛,现在呢微信说没人就没人手机号我也没有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手吧,他是渣男
怎么看出来
咋办啊姐姐
十天就想啪,你对他很了解吗?不怕他啪了以后踹了你吗
真爱你的人不会急于一时
相亲认识的
父母也知道
你就说我们不合适
兴趣爱好不一样
女孩子的第一次要留给那个愿意娶你的男人
其他的都扯淡
我每天都不知道他干嘛
只有他微信
不要联系了,微信拉黑
这种人渣理他干嘛
你又不是求着他结婚
他自己态度不好,不明确
可能人家只聊微信呢
有个联系方式就得了
既然没电话,说明没有进一步打算
现在这社会。朋友都会留电话号码,更何况他的身份了
十几天,你不了解他人品,不了解他性格,他就想和你啪,他是为了解决生理需要吗?你傻呀
我舅舅的女儿就是的,婚前发生关系了,女方后来要彩礼钱,一毛不拔,最后不没成吗,多亏呀
你不要傻,要自爱,别听他花言巧语放屁
你帮帮我吧
我也不知道我要怎么办
你就直接和父母说,我们不合适
我跟家里人我怎么说啊
一句话回了就是了
还是在给一次机会
你怕什么,又没人逼你
除非你已经无可救药的爱上他
今天就说嘛
我只能说我有点感觉了
他为什么对你冷淡,因为他想欲情故纵
他想啪啪啪的事我用跟家里人说吗
告诉你母亲,看看你母亲的态度
你可以告诉母亲
我的理智选择
不要被他迷惑
我不能毁了自己
大事,女孩子一辈子就一次处子之身
不是大事吗?
不能毁了自己
现在这社会渣男多,你要小心
这个男人他不爱我
你就提前踹了他吧
观察一段时间也行
虽然只有十几天
不要投入太多感情
其实之前他就跟我说过
我就没跟父母说
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欣赏不同类型的人
只是他已经两天不理我了
告诉你父母
然后昨天肚子疼的厉害
到今天早上他还是没理我
因为你没答应他的要求
我主动说的话
所以他这是借口不理你
爱一个人是心里去爱,不是急于一时
不要理他了
我说我肚子疼了
观察几天再讲
现在好点了
然后他啥也没问我
他不想理你
因为他没得逞
刚才我问他你又消失了吧他说没有在家玩手机呢
你这个时期需要关心呵护,他什么态度
姐姐我也清楚这样我太累
他宁愿玩手机,都不想和你交流
我什么时候跟家里人说
如果你没上班,现在就和你母亲说
你就说他想对我那个
也怕我父母说我无理取闹
父母难道愿意看到你被人糟蹋?
脑子好乱啊
更何况是一个暂时还没有任何保障的男人
我的意思是
两天他不理我
你冷静一下
问问自己的内心
他不喜欢我对吧
还有来大姨妈的关心都没有
你月经期,他应该体谅你,关心
你看看他什么态度
不是渣男是什么?_?
我觉得我还是分手吧
没事,你自己认真考虑,问问自己的内心,观察观察,不要投入太多感情
我现在分手是对的嘛
你考虑考虑,
自己用心想想
我忙去了,你认真考虑,这不是小事
我跟我妈说了
你妈怎么说
我就说干坏事她就不同意了
没有母亲愿意看到女儿受伤害的
还是有点不舍
你妈的意思是不让你愿意?
你妈的意思也是和我一样对吗?
我就不回了
你妈是过来人,她看的比你多
你看看截图
你生气了,在意他
他说让你拨打110
电话还没告诉我
算了我不理他了
听你妈的话
我想告诉你一句话
人会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期,欣赏不同类型的人
意思就是说,一辈子不会只爱一个人
刚十天就能看出一个人不爱你
除了他,你还会遇到喜欢的人
从他态度就看出来了
哭的眼睛疼
该吃吃该喝喝,为了他值吗?
是不是不爱你的人很简单
你能感觉到
那就是不爱你
不爱能感觉到
爱也能感觉到
之前我能感觉到
就是他不要我手机号
我妈说正常
他没有想和你进一步的打算
现在也能他不关心我
你刚才告诉你妈
你妈是不是很生气?
因为你妈知道他是个渣男
你妈过来人,她看得多了,人生阅历丰富,你还年轻一切不懂
我如果不是问你
不会告诉我妈的
我当时觉得男的有那个想法正常
才认识十天你觉得正常吗
不要被外表迷惑
我还是太年轻
以后还得问大人
有的男人觉得自己长得帅,可以泡很多妹子
我们就觉的
你想想,如果你和他那样了,最后他如果不娶你
谁知道离着近也这样
你是不是更伤心
他二十几年都忍了
关键他对我也不好啊
为什么见你十天就控制不住性欲?
不是渣是什么?
还有就是他故意试探你的
看看你是不是思想开放
说了无数次了
出于对彼此的尊重,这些话是不能说出口的
他不尊重你
八字没有一撇,他过分了
老叫我小丫头片子
跟他朋友也那样
我说不让了
你问问他,你说你这么着急,这些年你遇到我怎么解决的
你这些年没遇到我怎么解决的
从现在开始
上面的发错了
我要分手了
不能继续了
性只是婚姻的一部分,不是婚姻生活的全部,婚姻中有柴米油盐,有孩子,有工作
当年来他家,未婚先孕,年龄不够,第一个孩子打掉了
我伤心欲绝
后来有了两个女儿,剖宫产两刀,
我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走
当初因为还爱他,现在有了孩子,我明白找一个爱自己的人有多重要
因为找一个自己爱的人,只有太多的伤害
我接女儿放学了,那就这样吧
肯定是对你没兴趣啊
且不说他人怎么样,现在人基本手机都在身上,一两天都能找不着人…才好10天就想啪啪啪,姑娘,建议你再处处看吧…
如果是我,我两天找不着他,他可能这辈子都找不着我了
那我咋办啊姐姐
直接和父母说,这个人太轻浮,不适合,
怎么啦…?
确定不靠谱嘛
他这个想法都不对是吗
不靠谱,你觉得他的这种想法对么…?
我真的不知道咋跟父母说
我要不在跟他一次机会
如果实在放不下,就再处处,如果他还坚持要啪,建议你,直接分,别等吃亏了,后悔
你如果不好意思和爸爸说,就和妈妈说,没关系的,这种事情,作为女孩子的妈妈,不会不答应的
别相信一个可以两天不理你的人,就像你不能接受他两天不理你,会主动找他,而他也只是不咸不淡的态度,试想一下,面对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一个坠入爱河的人,会忍得住不跟对方联系…?小姑娘,你太单纯,
不用谢的,关键还是你自己,真是个勇敢的小姑娘,别哭了,约几个好朋友,或者自己去买点好吃的,你还年轻,优秀的男孩子也很多,加油。
你要好好跟他说说
就想啪啪啪,才认识多久啊,不靠谱
这种人的话我觉得人品不行,也没必要交往下去,女人嘛,结婚就应该找一个对自己好的,对自己不好的以后日子也不好过
其他7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微信绑定了今日头条,在今日头条里发的评论微信好友能看到吗_百度知道
微信绑定了今日头条,在今日头条里发的评论微信好友能看到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看不到的,放心吧!你想让他们看到也可以啊!一键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还是很方便的!不想让他们看,只要不分享就可以啦!想看啥看啥!
采纳率:85%
UC头条右下角就有分享按钮,UC头条可以直接分享到常见社交软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轻
张小龙VS张一鸣,英雄与机器人。
朋友圈权限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清理不常联系的好友,这两年微信的种种举措都在说明,这个9亿日活产品的增长已经到达峰值,只能通过不断做减法优化留存促进活跃,来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搜一搜看一看业务浅尝辄止,打了一整年鸡血的小程序终于还是没成风口。
而今日头条在过去两年里不断延伸作战半径,顺着短视频、UGC、国际化三大战略一路高举高打。西瓜内涵火山抖音,今年全部迈过2000万日活门槛,国际化越挫越勇大举收购,明年要全力压微头条和悟空问答。这是当下BAT都不具备的战斗动员的能力和业绩。头条在进攻,头条在不断进化。
微信跟头条,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这一退一进之间,是两家不同世代公司的产品理念、CEO特质、战略能力和战术执行这些层面的差别带来的。
如论团队作战能力,微信团队被高估,头条团队被低估。
虚惊一场的看一看
“微信深夜突放大招,新上线的「搜一搜」、「看一看」百度和头条怕不怕?”
这是上半年「搜一搜」、「看一看」刚上线时科技媒体的标题,现在年底对照微信的庸庸碌碌和头条的高歌猛进,看一看没能对头条构成任何威胁,我可以非常坚定的反问:看一看如此束手束脚,微信切信息流还有机会嘛?
微信看一看(当时还叫朋友圈热文)的KPI是年底到2000万DAU,但到今天,10%的目标都没完成。即,在9亿日活的微信里,每天使用看一看的用户还不到200万。
跟头条自下而上从基层大众用户群做起不同,雷声大雨点小的看一看选了条自上而下的路。看一看的内容源和测试用户群到现在都还是白名单机制,微信注意把控账号文章质量,测试用户也是受过好教育的职场人群,团队还特别在意产品调性这件事,特别怕看一看变low。据说有个朋友给张小龙反馈在看一看里发现了篇比较low的文章,小龙哥还很重视,让团队清理了内容源。
而且微信秉承了一贯克制的产品理念不打扰用户,看一看默默的躺在一个四级入口插件里,连个小红点提醒都没做,至于内容产品唤醒日活利器的push强推更是想都没想过。甚至把默认关注的腾讯新闻换做看一看入口等,这些在现有条件下的资源调配也都没做。
看一看的入口藏的深,产品不给力,测试样本和数据吞吐量都很小,这些都是问题,不过最关键是团队投入还跟头条远远没得比。看一看的技术团队都在北京,只有20多人,由一位在腾讯呆了6年的3-3带队。我接触过其他信息流产品的团队mapping,只能认为,微信对这块推荐业务的投入,还远没把他提到战略高度。而且对人才和节奏控制的如此缓慢,这甚至不像是张小龙主动发起的项目。
比照头条,微信有着更丰富的用户数据,但是推荐业务依然迟迟无法展开,主观上的猜测,可能会认为是微信安于现状压根不重视这件事、大公司弊病管理内耗、腾讯层面另有安排,或者微信的战略能力和战术执行水平都差。
但如果让行业一线的同学做定量的分析,则可能是:
1)微信的内容供给生态比头条差。微信对平台生态一直没有积极建树,完全的放任无为,比如优质自媒体保量,活跃账号健康度等,从来没有考虑过真下力气干涉。公众号只在头条号最初刚起时有优势,但是现在打开率下降,用户阅读效率远不如今日头条。头条号会更仔细的考虑内容供给系统生态,从消费倒逼供给,更关心帮助内容创作者找到读者。
2)社交数据并没有带来足够多的推荐增益,用户在朋友圈表现出来的不是真的我。比如我在朋友圈转发幼儿园虐童的文章,其实并不代表我对社会公共议题感兴趣。社交信息在冷启动时很有用,但是在资讯阅读里面不是非常有效,就跟百度无法完全拿搜索来做兴趣阅读启动一样。过度使用朋友圈数据,使用社交数据,导致推荐太过单一,无法做退场,无法把握灵敏的兴趣探测。
3)只有20多人做推荐,不足以做好这件事。现在微信做阅读没有统一领导,而且体系内各条线都是独立作战,这种松散凑合的合作方式无法形成系统合力。
4)微信的主场景不是为阅读服务的,碎片化的阅读跟碎片化的沟通,这两种产品认知无法调和。
头条的作战半径
张一鸣在14年融资时提过个概念,今日头条单位面积内的算法工程师数量,全球最高。
到2017年他们又有个新提法,今日头条现在部署的服务器台数,非上市公司里面最高。
张一鸣说今日头条做的都是一类产品,是沿着自己的产品理念和产品主线,以推荐为基础,以智能匹配为基础。在别人做的基础上做出创新,不是模仿抄袭某一家。不是具体针对某一家。其实他的潜台词是,我的算法发动机足够牛逼,只要把内容做到80分,靠标准化就可以干掉大部分内容平台。
今日头条是迄今中国移动互联网最野蛮的公司:先靠机器学习技术搞定 “产品留存”,再搞定资本融很多钱,建立内容生态,最后靠 “强大变现能力” 做流量聚合,做大营收(坚决不要利润)“变现能力弱的” 和 “没有强社交保护的” 都会被今日头条在未来 5 年全部洗劫干净!
变现能力 变现能力 变现能力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张栋 机器学习专家
基于用户越多数据越多推荐越好内容越多的产品正向循环,头条对内容和数据的认知也远比同行路线。如今头条正将他这套核心优势成功地、有机地、有效地嫁接在他想要攻入的竞争对手的势力范围,而且头条可以把它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不断的后发制人。
同样是做一个发动机,你说你也是做发动机,我也是做发动机,我的性能比你强,强又能怎么样呢?强到一定程度,量变到质变。原来的发动机是放在汽车上,后来这个发动机可以放在飞机上,就可以飞起来了,能飞起来和只能在地上跑的区别是巨大的。 —祁国晟 国双CEO
都说头条在抢百度移动端的市场,那么头条的作战半径也该类比搜索引擎。搜索必须开疆拓土,因为决定他用户体验的就是长尾,任何找内容的需求都会被他打。推荐如今也是一样,所有可以用推荐改造的更好的内容平台都在头条关注范围之内,“在连接人与信息这条路上,他要做的是聚合所有信息平台。不拘泥于文字、图片、视频,甚至以后任何未知形式的表达;也不限制在交通、股票、娱乐等维度。”头条最新的使命是让人工智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即,头条从之前的看新闻看资讯,现在要满足一切内容消费的需求,要覆盖所有手机终端。原本这是微信公众平台才有机会染指的目标,但可惜微信做推荐一直没进展,微信公号分发形态单一造成分发效率的折损,以及朋友圈的一成不变,相当于是微信主动让出了这个市场。
如果把全网内容消费流量分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即每一个创作者都能够获取的推荐算法流量和粉丝可见的更稳定忠诚度更高的社交关注流量。头条在公域的内容推荐基本做到极致了,但也常被诟病的就是头条赚钱,自媒体不赚钱,跟微博微信快手反过来,所以头条只能不断给用户提供补贴。
由于创作者在私域的变现才是赚大钱,即便是微博最穷的时候也不耽误段子手赚钱,想提高创作者对平台的忠诚度还是要鼓励在私域的积累和变现。所以头条明年要强打做粉丝,问答也可视为一个阅读型产品向关系链转移的尝试,推荐努力做人跟人的匹配上去,做大私域流量,解决存在感和社交反馈的问题,然后再介入私域流量做收割(新浪微博的做法),至少又能做一年。
头条最初起家时打着聚合的名号,其实已经把内容重构了,当时的用户就已不知道源头只知道头条,头条做了一层截流。但如今策略大调整,“我们还在强化作者头像的露出,希望用户记住作者。”
短视频、UGC(社交)、国际化全面出击后,兴趣内容和垂直社区有可能会是头条的下一个战场,豆瓣、天涯、猿题库、汽车之家、东方财富网这些产品可能都会在头条的射程里。业务头条最适合做大众的生意,在讲求效率的地方,算法把活干很漂亮, 然后不断复制八十分的东西就可以成功,而大部分短的碎片化的内容都符合这个特质。
至于头条不会去碰的边界,当下可以认为是自制内容、艺术创意和作品领域,因为艺术在于生产质量不可控,用户反馈也是不可控,生产和消费两段不可控,这不符合机器理性。通过数据化生产出来的内容是没有梯度可言的,80%的标准内容需求里不会有大IP,只有廉价的快消品。
张小龙VS张一鸣,英雄与机器人
69年出生的老张和83年出生的小张,一位是直觉型天才产品经理,一位是高级AI机器人。
英雄习惯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到透彻,会事先考虑自己作为一个理性人的感受而非大众,但架不住魅力就是无可阻挡,“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在微信这颗孤独的星球上有十亿人的精神与其共振。“产品经理更应该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来把握用户需求。” 当然后来小龙哥也说人文只是一个侧面,要以用户需求和理性为基础,但“人文的东西其实是贯穿整个产品的脉络,或者说是它的灵魂所在。”
而机器人是没有情感不重视自我感受的,他甚至能够控制自己的性情和欲望,用意志力克服缺点。机器人的目标感非常强,他想要捕捉的就是大众,只关心有普适性的事情, 只关注面对所有人的事情,其能力即在于稳准狠戳全部人的敏感带,为其服务,“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你想要的我都给你,我甚至能够比你更了解你。
微信的产品看感觉,之前安卓版的设计方案改来改去,跟豆瓣改版一样怎么改都有人骂,最后还得张小龙出来解释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而头条则非常在意数据驱动,大家自认产品感觉都不好,就多做AB。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悟空问答这些个名字好像都是发了N多个马甲包N多个名字最后敲定下来的,就连火山里两个小视频之间那条缝的宽度都是做几百组AB做出来的。
张小龙的办公室挂着一张苹果Think Different的海报,上面的人物是爱因斯坦、乔布斯、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张小龙的饭否头像是已故歌手科恩在1994年发布的Recent Songs专辑封面,他会在微信3.0的开机页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槽边往事博主和菜头写张小龙,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
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
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去年《财经》采访张一鸣,问对他个人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他列了《活法》、《少有人做的路》、《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基础生物学》几本书。
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评价张一鸣,
“他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但他对很稀有的大东西,是充满了一种必须拿下、全力以赴的,所有的资源,然后大力出奇迹。他对PC到移动的底层气候变化讲的很清楚。他有很强的洞察力,并且能够很迅速的就采取行动,他在最早期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其实在全球范围内,今日头条是引领了一个模式。”
在我的观察里,老张和小张都曾是Google Reader 的重度用户,且都对GR有强烈不满,因为GR一开始就不是为懒人和大众服务的。然后他们在微信和头条里,各自从不同层面对GR做了继承和改进。
13年初佩奇关闭GR,很多意见领袖表达愤慨,当时还是nobody的张一鸣却专门发文叫好:
“在我使用过一段Google Reader后,就已经不看好它的前景。
这里订阅模式对用户要求太高,用户需要自己去想好“我喜欢什么,我订什么”。 能达到这两个条件的用户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愤慨的Google Reader用户多是媒体从业人员。一款本该面对大众的产品却只能满足的是很小的一部分用户的需求,那就注定不会走得长远。
什么样阅读器更智能更适合大众,我的回答是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
同样是针对懒人和大众做设计,张小龙在他封神后那次产品分享里这样评价GR,
“现在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说微博出来以后把阅读给扼杀了。事实上,可能大家刚毕业姑且会用一下Google Reader这样的东西读一些文章,现在读得越来越少了。这并不是说大家的学习性出了问题,而是一种天性在这里。”
最先摧毁RSS的产品就是微信公众号,内容分发问题终于有更优雅的解决方案了,以开放平台保障读者端体验,以『关注并阅读朋友』解决创作者成长路径和打通内容传播链条,尽管他仍是以订阅的形式出现。
微信PK头条,谷歌的神与术
头条全系产品大致有微信1/5的日活,但是头条公司的人数已经是微信的10倍,且还在高速扩张中。这背后反映的是张小龙和张一鸣对商业和人才的理解,以及团队作战方法论的差异。
微信推崇精英文化,面试跟谷歌一样都是8轮(3个本部门,3个面试委员会,2个直接汇报张小龙的GM),即便是腾讯内部员工想要进来或者微信离职员工想要再回来,都需要8轮面试。关于微信的团队管理,张小龙推崇小公司精神。
“往往我们会发现一个大公司反应速度比不过一个创业型小公司,可能就是因为人多了以至于流程化、僵化了。越大的团队就越容易形成一个流程,一旦有了流程就把所有的人束缚住了,所以应该说把团队拆小并且少一点流程,把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发挥出来。”
微信为了不变复杂,保持小且精干的团队,到现在还是千人规模,在广州艺术区,那个跟北京798一样文艺的平房区。
张一鸣对HR提的高标准就是要能写出《How Google Works》这样的书,HR要能对如何组织,以及如何动员产生效率有理解,而不是只做日常招聘事物的工作。关于业务复杂度和优秀人才密度及公司流程规则的问题,张一鸣是这样看的:“公司为了不变复杂,保持小且精干的团队。但这样并没有什么用,一个平台型或者一个大型公司,肯定会尽可能地吸收生产要素,变成一个很强大的系统。只有吞吐量大的系统才是好系统,才能创造很大价值。所以保持复杂度低、团队规模小不是想做大事业的公司的解决办法。”算进各地的销售,头条团队人数早已超过一万人。
尽管两家公司创始人都非常崇尚谷歌,但微信和头条吸引的并不是一类人。微信是精神气质更像,头条是业务打法更像。微信更相信人的直觉,团队非常神秘非常封闭,就像凌晨几点一波产研在会议室里憋出个小程序一样,改来改去得张小龙出来解释才行。而头条是数据驱动的工程师文化,几乎只认数据,公司开会一直都是怼天怼地,张一鸣的话也可以被喷。一切事情都要找到最优解,用数字量化一切。
张小龙认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很难复制。所以我对各种方法论、成功学一直比较怀疑,我认为没有一种方法论是说,只要做了A就可以得到B,你可以说如果你做了A更有概率得到B,也不知道提高了多大概率。” 微信是直到15年才开始建立数据分析团队,而且这家公司并没有表现出过有多深刻的相信数据。而头条则一直很相信数据驱动方法论的力量,一切必须是可数字化的,不关心那些不可量化的事情,一切做到可检查可追溯。涨要知道为何涨,跌要知道为何跌。整个团队融会贯通的能力真的很强,跟海绵一样,遇到好的快速吸收。对于所有涉及概率的地方,一切都以跑个AB作为最后讨论的终结点。
张小龙是控制力非常强的人,不重要的事情不做,不断砍东西,只做最大的东西,比如小程序。但他的战略时有错漏和误判,比如在朋友圈外没有管内容分发的事。微信公号12年崛起时如花大力气来做,其他新闻客户端包括头条在内的所有人可能压根就都没机会。但Facebook在美国,可是把关系和内容分发两件事全都给接管了。
社交为主分发路径的产品注定会造成中心化,在FB和INS乃至快手都跑通推荐和关注关系,微博都加入兴趣流来做公域私域流量调节融合后,微信却被不打扰用户的产品理念束缚住。如今微信信息组织逻辑已经非常落后,包括微信公号和朋友圈都还是只有最原始的时间线一种排序。推特开创的这种“时间如流水的法则”是很棒,但现在推特也早改了不再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几乎所有人都已经充分完全验证,完全靠时间排序和关注分发是极其低效率的事情,世界早已进入算法时代,而微信还停留在web2.0。
工作推进层面,头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试,业务打法非常激进,是“人家说我们做不出,那我一定要做出来给大家看。”头条从来不相信别人说不行,自己没试过就不否定任何事。大家都说付费广告买量亏的时候,别人投二百万试一试不行就放弃了,头条直接先拿一个亿出来试试,像国际化这种战略中心屡败屡战还不断加码(抖音已经在日本区App Store登顶霸榜好几天了)。年初也没人看好抖音火山西瓜内涵,结果是现在全面开花,连同被视为S级创业公司的快手都被狙击得毫无应对之策,其他所谓大公司的应对和跟进策略也跟纸老虎差不多。
如果阅读真是微信团队的宿命,那请给用户更好的阅读产品。如果聊天场景跟阅读天生是互斥的,微信只有“沟通工具的进化”一个使命,无法保证能够在产品内有完美的阅读体验,请再开条产品线做好阅读。微信这种多年不变的成熟商务风,已经等于先天把年轻态的内容消费拱手让人。谷歌脸书也没把所有的功能服务都放到一个产品里。
另外,微信把团队全部放在广州这个并非互联网人才高地的城市,是极其不明智的决定。小公司这样玩可以,但微信这个用户体量的公司这样干完全就是灾难,想要上个新项目都不太可能招到合适的足够的人来试错,不信你可以查下广州的算法人才分布储备。
在10月份GGV的大会上,李宏玮问张一鸣,如果去做新的创业会是什么?张一鸣说,现在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希望今日头条能够做到谷歌那样的平台。“谷歌可以不设边界,我们希望头条可以这样。”
头条刚close这轮已经是300亿美金的估值了。
作者:潘乱,微信公众号:乱翻书
来源:微信公众号:乱翻书(ID:luanbooks)
本文由 @潘乱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燕子在家里筑巢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