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泛滥的年代,上大学是否还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路

八十年代考上二本在现在是什么水平?很多人都不知道八十年代考上二本在现在是什么水平?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学校园说百家号网友一:我是64年的,70年上学,79年高中毕业,当时小学五年,初高中各二年,因此大多数是15周岁高中毕业(也有少数5周岁小学,14周岁高中毕业,且当时没有现在这么严格,只要人长的高点,5岁也可上学),我们高中毕业时,全校毕业生参加高考300人左右(包括高中专,省命题),只有5人考上,本人是其中之一,录取在杭州大学(5门课总分321分,我们省录取线本科300,专科295,据说北方一些省份本科线不到200分),我们79级属于新三届,入学后发现班里年龄参差不齐,大多数25岁以上,是在66年高中毕业,48年49年出生的占好多,我们应届的很少,我们应届的是他们的小弟妹,现在开同学会,年长的将近70岁,最年轻的应届高中生考入的也53虚岁。记得79年全国录取高校新生27万,你说难不难?网友二:70年代末刚恢复高考至80年代的大学生,可以使是国家的栋梁,中流砥柱。那个时候能考上大学的,基本上是百里挑一。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人才奇缺。大学数量少,升学比例都在3%左右。能够考入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我就是七八年高中毕业,应届考上大学的。当时我们学校150多毕业生,只考取我一个。全县2800多人参加高考,已经录取了70多个。那时候的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基础都比较扎实,学习比较认真,因为想到读书是我们农村人唯一的出路。上了大学,我们也是很积极,很努力,要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青春。网友三:本人是88年高考的,考上是现在的211学校(当时还没评选211和985)。我看了许多回答,需要澄清的几点:1、 85级就开始有高三了,之前都是高二毕业,并不是有些键盘党说的只有高二;2、可以去国家人口局查一下,1970年出生的人口是至今以来最多的一年,也就是88年应届生最多;3、因为1988年是国家公费大学生的最后一届(以后的大学生都开始交学费了),所以高考的人特别多。我在大学班上就有复读3年考上的,中专考上的,高二考上的,竞争是非常厉害的。个人认为,除了高考的前3,4届, 我们88级是竞争最激烈的。网友四:本人1981年考上的中专,高考时地处落后遍远的小县城,二流的高中,那时还要预选一次,若大的一个班级,起码五六十人,只预选上了三个人,正式考上就我一个,上的是三年制的专科学校,毕业后国家包分配,上学国家负担,管吃管住宿还发生活补贴,那时的录取率特别低,中专大专大学合在一起大概录取率百分之十左右,我认为那时的中专生起码相当于现在一本211的水平,大专相当于现在重点985的水平,而大学相当于现在部属重点名牌高校的水平!网友五:80年代没有一本,二本,只有全国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两种。80年代的全国重点大学基本上是现在的985高校,现在很多211大学还不如当时的一些普通大学。80年代我参加高考那年,浙江省只招一万左右,入学率10%左右,这个百分比是基于参加高考的人数计算,如果按照应届高中毕业生计算,那么,入学率大概只有3%(很多人放弃参加高考)。全国招30万大学生,全国很多大学每年招生不到1000人。所以,在80年代,能考上本科的人,放到现在,至少是211的。网友六:湖南二十年前的高校招生,每年仅三万余人,如今招生是过去的十倍之多。中国高教为了与国际接轨,打肿脸充胖子,通过兼并与扩招手段,昔日的中专,技工学校多数被摘了帽,戴上了大学帽。技工学生水平都成了大学生,太烂太乱了。昔日的技校教员都变成了教授。我说:二十年前能考上大专的,水平都能达到今天的好的本科一本录取,昔日能考生上中专的,今日都能进一本及二本大学。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大学校园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大学校园说,一起说校园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今天宁波的几份报纸上都登了一个&44岁妈妈考生终圆大学梦&的新闻。说的是一个叫戴云娟的普通农村妇女,今年以44岁的高龄参加高考,上了第四批分数线,被宁波的一所技术学院录取,终于圆了自己20多年的大学梦。在此我不想讨论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而是它让我感觉到国人的&大学情结&真的是非常严重。
我们这里至今有一个习俗,考上大学的孩子,不管是上了二本、三本,还是仅仅是专科,家长都要安排酒席、请客吃饭,亲朋好友自然要送上贺礼表示祝贺。这说明上大学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很隆重的、很耀祖的事。连葬礼上,司议说的吉祥话里都有:祝子子孙孙都考上大学,上了大学再出国,出国留学再回国------。那些贫困家庭,家长更是砸锅卖铁、变卖家产,有些甚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令人痛惜不已。
国人这么浓郁的&大学情结&是有历史渊源的。想当年,大学生学费由国家负担,工作由国家安排。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成了国家干部,就拥有了铁饭碗,有了高人一等的资本。考大学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于是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挤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辞。近邻就有一位,他连续考了四次,总以几分之差而落榜,到后来精神失常,至今没讨到老婆。那年头,上大学成了众人追捧的目标,大有&范进中举&般的痴狂。
但事过境迁,今非昔比。当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时,上大学也变得越来越不稀奇。特别是那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大学,只要出钱就能被录取。&物以稀为贵&,人也如此,当大学生&泛滥成灾&时,他们也不再是跟以前一样的&天之骄子&。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是众人皆知的社会问题,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有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在四处碰壁后,变成了啃老族,整天呆在家里,远离社会;或者收入低微,连上学时的贷款都还不了。
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我们其实在大学里没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比如我学了四年政治,至今对政治一窍不通,谈起国家大事、世界纷纭,还不及一个出租车司机。除了那些出类拔萃的,一般的人在大学里基本上是混混着过六十分大关就万事大吉。但民众对大学是仰望的,社会需要&大学文凭&这样美丽的光环,为了这个虚幻的光环,孩子们挑灯夜战,家长们辛苦督促、拼命赚钱,把孩子送进大学。于是,国人的&大学情结&并没有因大学生的贬值而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比那些落榜的孩子更痛苦的,是他们的家长,他们的梦也随着孩子的分数而破灭。
有&大学情结&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人人都上大学,至少能提高国人的教育程度,提高全民素质。我很希望以后的义务教育能一直延伸到大学,人人都有大学上,不用再为几个分数焦头赖额、死去活来。但这样理想的目标现在还不能实现,&大学情结&太过严重我觉得也是一件挺糟糕的事,容易让人走上极端,最终适得其反。做家长的还是要民主,要知道条条道理通罗马,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要按孩子的意愿选择学校。现在职高的毕业生非常畅销,供不应求,我碰到过的&成功人士&也有很多根本没有大学文凭,这都提醒我们不一定要往那条道上挤。当孩子的成绩不太理想时,适当减轻&大学情结&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80后农村男大学生找不到老婆的理由【精】【顶】【中华城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21,141贴子:
80后农村男大学生找不到老婆的理由【精】【顶】收藏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80年后所背负的压力似乎比往常年代来的人得更重,虽然大家都在呼吁裸婚,但是,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区别的,就像政府天天打着控制房价的口号同时房价却只涨不跌。裸婚虽然时尚新潮,但是有几个人真的愿意去“裸”呢?在房子才是婚姻通行证的时代,女人择偶都将房子放在首位,所以,男人只好别无选择地把“奋斗买房子”这个想法放在首位。 在80年后单身男中,农村80年后是占大部分比例的,不是因为中国农民多,而是一些残酷的事实阻碍着他们向往婚姻的道路。就拿我身边的80年后大学生同事来说,城市户口的他们都有各自的女友,而且女友家开厂开公司的,而农村的80年后大学生同事几乎都没女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现象呢?以下几个分析可以反映出80年后农村大学生单身的理由。 一:缺乏恋爱经验 农村的孩子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困苦,没有与生俱来物质和关系,所以,读书成为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出路。有理想的他们都会在上学期间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恋爱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为了出人头地的一天,所以,他们寂寞着发愤图强。 但是,当他们出了大学校门后却发现没有恋爱经验和体验的自己连恋爱是什么都不懂,不会甜言蜜语,不会揣测女孩心思,不会花心思引起女孩注意。他们憨厚、内向、不善言辞,所以当别人都花样百出地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时,他们却腼腆羞涩得不知所措,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成为其他男生女友。 二:毕业后生活依然贫苦 在大学生泛滥的年代,大多80年后都可以拿出一个大学毕业的本本。在过去,你说你是大学生那是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在如今,你说你是大学生那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大学毕业不再代表会有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以及稳定的生活。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没有任何人脉关系,外面的世界都是单枪匹马的去闯的。家庭一向不富裕的他们有的曾是贷款上学,所以,他们会背负着很多压力偿还贷款以及跟亲朋好友的借债。好几年过去了,债还完了,却要为房子奋斗了。在这个房价如天价的国家,他们的梦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三:希望稍微门当户对点 笔者前阵子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很不错的大学生,他是某个论坛的版主,为人很低调、谦和,文字有一定造诣,观点见解都比较犀利,可以说是个不错的人才。给你们晒一 下前几天笔者和他的聊天记录,我想他的想法很具有代表性的,很符合现在农村80年后大学生的心理。 他:我妈逼我回家相亲,我真的不想回去,但是我妈说了,不回去就把女孩带到我工作的城市。 我:你都26了,也该是时候有个家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他:不是我嫌弃那个女生,而是我根本接受不了,那个女孩子没文化,连上网都不会,我真不知今后怎么跟她沟通?真的没一点共同语言。 我:你妈妈为什么给你找这样的女生呢? 他:有什么办法呢?我没钱没房,哪个女孩子愿意跟我过一辈子呢? 看了以上对话大家都明白了吧?如今的大学生择偶就如找工作一样,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那份工作是否对得起当初辛苦换来的文凭,说差点,大学生去扫大街还是有人要的。大学生的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个彼此有共同语言、有见识和内涵的人,但是一般有这几点的女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得有房子。很多高中或初中毕业后就辍学的农村80年后,基本上都以结婚而且大多都有孩子了,因为他们对配偶基本没有要求。 后记:希望看到此博文的女生能够拿出我们真诚的心认真思考一下,并不是男人没钱就代表他没能力、不优秀,大多数男人都是为生活在努力奋斗的,只是怀才不遇罢了。如果你在他们事业低谷、人生低落、未来迷茫的阶段无怨无悔地陪在他们身边,给他们鼓励、信心、承诺……相信他们会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给你一个不错的生活的。女孩们,你是否因为物质放弃了真爱呢?
操作步骤,案例分享,培训资料......你想找的都在这里,海量信息免费查寻!
樓主您好,説實話,現在城市女很排斥鳳凰男,城市男无所謂,城市女各方面條件优秀,就算單身也不愿意將就,社會形成批判剩女的不良風气,剩女是个人意愿,与他人无関,沒有資格對別人進行指責,的确農村女嫁城市男對于城市女稼農村比率高,大家印象中上海男娘炮,不招人歡迎,但對不起,上海男和外地女結婚率高于上海女和外地男,后者結婚率遠遠高于前者,上海男有房條件好,外地女身段低,比一般上海女懂事,會做飯,倆者相互依賴,各取所需,反觀上海女一般高傲,外地男大男子主義,兩者很容易容不下對方,這是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人的真實感受。農村男面臨兩難的境地,找本地農村女思維不在一个水平,找城市女客歡條件,生活習慣的差异讓他們望而卻步,因此農村男努力提升自我,城市女放下身段,了解農村男生活的不易。
关于杭州我一直都不喜欢,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来只说自己是萧山人,最不济也是来自杭州萧山。古越文化熏陶下的萧山性情淡泊,不爱张扬,低头走着自己的路。即使踩上了水洼,也只会低声责怪自己不小心,既不会像杭州人那样怨天尤人,更不会像上海人那样大惊小怪。因此,在万向集团和它的董事长鲁冠球名噪天下多年后,仍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一个萧山。  淡泊的心志,勤奋的传统,醇厚好客的民风,绘就了今日萧山的图画。地图上的萧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鹰。九十年代后,萧山的经济总量一直雄居浙江省县域经济的榜首。  也许是受浦东开发的启迪,钱塘江上的大桥一座接一座的飞架南北,曾经阻隔两岸的天堑变成了通途,杭州在地理上悄悄地作好了纳并萧山的准备。水到渠成,先是把三个沿江镇装入了囊中,成立了滨江区,接着干脆把整个萧山也一口吞下。在这个庞然大物的虎视眈眈下,萧山再不情愿,也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成为杭州的浦东。  与上海对浦东的大投入不同,萧山从来不需要杭州的恩赐,一切都是现成的。杭州倒是发福了,摇摇摆摆地摆出了国际大都市的架势。列车从杭州站整整开了半个小时才抵达萧山站。沿途万家灯火浑然一体,明如白昼,只有驶过钱塘江时,有薄雾横江,夜色弥漫,才使人感受到那道分界线的曾经存在。  再也看不到傲立钱江潮头、让竞争对手胆战心惊的萧山市,杭州的光环紧紧缚住了雄鹰的双翅再也寻不见拥有独立品格、醇厚好客的萧山人,历史的天空上回荡的是游子贺知章“乡音未改”的长叹!  也许再过若干年,连萧山这个传承了千载的地名,也会被西湖的碧波柔柔地淹没。但不管怎么样,曾经存在并辉煌过的萧山市和萧山人,永远是浙江的骄傲。我是萧山人我骄傲!
房子is小问题 其他的是大问题
登录百度帐号x点击按住视频可拖动
接下来播放
大学泛滥的年代,上大学是否还是唯一的出路?说的太对了!
社会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了,那么还该不该上大学呢?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上大学是不是唯一的出路?_百度知道
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上大学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有更好的答案
都什么年代了,还想着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呀?大学生找工作也难了。还是有个一技之长为好。所以考不上大学不要气馁。打算学技术的话,建议你去了解电脑专业的软件开发技术。
也不是. 呵呵,我的大学生活是不断充实自己的,所以也比较忙,多读点书,爱情对我来说可以占缓,因为这个社会很现实,没有真真实实的文化是不行的,女的还好点,男的就更要为自己的事业考量了,多学点总是的好的。 人为什么要学知识呢?因为人是文明动物,是高级动物,人是有思想的。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人之所以为人,还因为他是社会的动物,是人类社会的一员,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譬如狼孩,在严格意义上讲,在他被解救之前是不能算是人的,只能说他具有人的外形。而人如果要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人类的一员,就必须首先被人类社会的文明所接纳、所改造,必须首先把自己融入人类社会的文明之中,否则是不能称其为社会的人的。同时人类社会要延续,要发展,就必须一代一代传承它的文明成果,否则人类只能返回到茹毛饮血的动物时代。 文明成果亦即知识。知识可以自己在实践中得到,但太慢,并且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经历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须向长辈、向其它人学习。学习的方式,可以在家庭中也可以在社会中,这即是所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或叫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师徒相授,没有学校之前就是以这种方式为主。私塾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方式,在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就是这种教育方式。这些方式的局限性很多,比如不规范、效率不高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为有效,最为高效的人类文明亦即知识的传承方式。 学校教育与过去师徒相传相比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的进步。人能够大从小学到中学十二三年的时间里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与这种学习方式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学校教育,一个人在十几年的时间学会人类几千年积累的这么多知识,可能要更长的时间才行。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学校,也就是为什么要上学的道理。 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人为什么上了小学还要上初中呢?因为人类发展到今天,积累的经验、技能、了解的知识、或者说它的文明成果,不仅仅是小学学到的那一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那这些成果或知识又如何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至于失传呢?人就只有再上初中、再上高中,以至于再上大学。 那么,人是不是非上大学不可呢?也不是,正如人不一定要非读博士、不一定非读研究生一样。不读博、研也是能活人的。但正如你读了小学,认识了几个字,认识了几个数,会读文章,会算数,你一定比没读过小学、不识字、不会算数的人生活要方便---方便也是好,所以你的生活比没上过小学了要好。那么上了大学就比不上大学,就会知道更多的知识亦即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那你生活就更方便了,更自由了。这是要加一句,为什么说更自由了呢,因为你知道的更多了,那么由于无知带给你的种种限制就少了,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即为了人类更自由。 是不是不上大学就一定生活不好么?也不是,正如一个人上了小学不一定比不上小学生活就好一样,人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比不上大学的人生活就好。但上大学一定是为你更好抑或叫更自由的生活创造了一个条件。再说人不上大学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学到很多知识,比如自学成才。但正如前边所说的,学校教育是目前为止最为高效的教育方式,所以还是上大学比较好。 可能有些家长对孩子说的是很功利化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讲给孩子对孩子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很大的,不可能是有力有利的,也不可能是持久的。要知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要面临好多好多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必须要有内心的动力或者叫内在的动力。动力的产生缘于对学习目的的正确的认识。不正确的认识,比如过上好生活、收入高等,也会产生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可能强大、也不可能持久。比如你说上大学为了过上好日子,为了创造财富,但明显有一些人不上大学也过上了好日子,也创造了很多财富,孩子虽小,但不是傻子,他也会思考。所以要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正确对待学习。不是骗能骗得了的,所有的功利化的说法,都是有害的。 至于李博士说的那段话,那是说上大学,或者大学生活的特点的,不是人非要上大学的理由。拿这段话是说服不了孩子的。 人本来就不是非上大学不可的,那么你如果想说服孩子一定要上大学,否则就如何如何,是不对的,徒劳的,孩子是不会相信的。这样教育孩子更是有害的,万一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有许多孩子由于考不上大学轻生,就是这个错误认识的结果。 但当然不是说孩子不要好好学习,不要上大学。那为什么还要好好学习,还是上大学比较好呢,我前边已经说过了,这里再重复一下。 就是因为你上了大学就可以学到更多人类积累的知识,或者叫掌握更多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你可以为人们做更多的事情,你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你的生活也会更好,这不仅仅是因为你收入高了,也不是因为你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是因为无知带给你的种种限制少了,所以你的生活更加自由了,你的思想会在更自由的天空里翱翔! 麻烦采纳,谢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一的出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