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师看看,古玉闻香,南北朝的有200克,值多少钱

您好!请!
华夏收藏APP天天拍卖,就等你捡漏
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文化
17:02:41 浏览0次/0评论
1& 历史文化背景
&& 这一时期(公元220年&589年)历时300多年,除了西晋初年统一外,整个中国出在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的局面。从汉文化上讲华夏-汉族的文化中心是黄河流域。但异族的野蛮战争和疯狂杀戮,使得文明的黄河流域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地方。人类生存都是问题,文化更无法维持。因此,文化重心不得不向四方分散。主要是向江南和西北转移。居住在中国的众多不同的异族,在混战种互相杀戮,导致这些不同的民族大多绝种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民族大迁徙,对华夏-汉族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华夏-汉族文明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直到隋朝,华夏-汉族文化才得以复兴。
&2 玉文化背景
统治者对玉器的抑制,由于社会动乱提倡俭朴,统治阶级对玉器的使用加以限制。如;。三国时期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同时由于战乱导致玉器制作方法的失传和精美的玉器遗失。如汉末战乱,玉佩失传,经魏侍中王杰&始复作之&。政权的更换导致专门从事玉器的工匠大量减少。以至于到东晋时期很难有完整的玉器作坊。由于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以及统治者的态度影响了其商业交流的进行。
&3 玉器发展过渡阶段
中国古玉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神玉&王玉&民玉。一、神玉阶段:距今年为巫玉阶段。二、王玉阶段:从夏至清为王玉阶段(夏商周&清代)。三、民玉阶段:间于玉文化的王玉阶段之中,民玉文化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从宋至清为中国玉文化的民玉阶段(宋&清代)。从出土玉器可以看出神玉&王玉在汉以前占主要成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俗文化才逐渐溶入玉器制作中。这一时期正是民玉的启蒙阶段,王玉从此开始逐渐没落,从葬玉的被禁止到大量宝石冲击玉器制作行业。由于佛教在民间盛行以及清谈名士社会风气的影响成为以后民玉造型文化的基础。从玉器的发展看:当时从商周、秦汉以来,中国玉器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玉为主的古典玉器传统,至唐宋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的中古风格的过渡时期。从玉器的制造水平看;当时是介於以传统风格为主的汉代玉器辉煌期,至开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间低谷期。从玉器历史文化价值看:这一时期的玉器既不如汉以前承载文化历史意义,同时也不如唐以后的逐渐繁荣,但从玉器风格上讲却兼有新旧文化的特征。
4&& 玉器的风格特点
&& 其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汉代以前盛行的礼仪玉,魏晋南北几乎不见,偶尔所见琮璧礼玉,或是前代旧玉,或是仿摹,没有创新。丧葬玉在此时期,也大为减少,不受重视。魏晋南北朝玉器,有所创新并打上时代特点的,要推日用玉和装饰玉。当时日用玉有玉杯、玉带具和玉印等。从晋代起,古式礼器、佩饰的生产和利用逐渐减少,而代之以金银珠宝、金银镶嵌珠宝、首饰等。当时的装饰玉承袭汉代风格,有衣着饰玉和剑具饰玉两类,但品类、造型及雕琢风格,均逊於汉代。玉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玉佩,多数作如意云头状。当时的玉剑饰,也已是风烛残年,自西汉达到顶盛时期以来,逐渐走下坡,至魏晋时期仅见剑首、剑等零星饰玉。当时的鉴赏陈设玉,有玉辟邪、玉瑞兽等,目前所见多为传世玉。
&&& 主要用途
(1)生活用具~有玉杯、玉带钩、玉印等。沿袭汉以前的风格,如玉印、玉带钩都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东晋时期皇帝就经常将高品质的玉带赏赐给有功劳的臣下。玉杯,玉制器皿大多出现在皇室以及皇室宗亲中。少见于士族,在平民中几乎没有。在士族中出现玉制生活用具说明玉器已经不单一作为皇家王族的专署品了。但当时玉器的民间收藏还在萌芽阶段。&&& (2) 装饰呈美用~主要是玉珩及其他佩。由于战乱导致汉玉佩的制作方法遗失,经过晋人重新设计风格上独树一帜。汉之前的玉器多有特定的限制,虽然造型上有所差异但是依然受到很大的桎梏,从晋开始玉佩美学价值逐渐得到发展。由于当时特殊的文化影响,清谈之风大盛对道家老庄崇尚导致将更多构型引入玉器制作中。&& (3) 陈设鉴赏用~多为玉辟邪玉瑞兽。从山海经记载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可以发现当时玉器很多造型连带着上古传说。单以龙的形象而论,龙以及传说龙的九子就大量出现在各种鉴赏用品。这一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玉器上多以辟邪祈福为主。随着佛教在中国强势发展,以佛教形象出现的玉器开<
华夏收藏网声明:
此消息系转载自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联系电话:5 邮箱:
发表评论 如果没有账号,可以先免费
请您注意: 如果还没有注册,请先免费注册为华夏收藏网的会员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中国领先收藏品交易平台
15年收藏行业专营
300万用户口碑信任
行家云集帮你鉴定估价
7天无理由退货,购物无忧请老师,这块古玉的价值应该是多少呢?_百度知道
请老师,这块古玉的价值应该是多少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现在的时代,要这些也没用,不值多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高古玉的真实鉴定
TA的其他闲置
高古玉鉴别方法&&&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3: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的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上面的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消失。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很润泽。假货则绝对不变。&&&&4: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5: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并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盘玩通透。&&&&6: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曾灰皮出现。(出灰现象)&&&&7: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与当地土壤结构也有关)&&&&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9: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10:看反光,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很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听的反光。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高古玉的咨询或者我们可以找广州艺投,张经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鉴宝,出售,展览出书等问题。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1个月前)见面交易
高古玉的真实鉴定请老师帮我看看这是什么玉啊 值多少钱啊_百度知道
请老师帮我看看这是什么玉啊 值多少钱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仿古玉,你这应该是酸烧过的韩料!市场价500左右!望采纳!
你看这个呢
也是做旧的东西
采纳率:79%
造假古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017年古玉道,让我们一起去品玉论道吧!一一《古玉进门篇》 - 美篇
/&&&&2017年古玉道,让我们一起去品玉论道吧!一一《古玉进门篇》
扫码分享到微信
2017年古玉道,让我们一起去品玉论道吧!一一《古玉进门篇》
这些问题我也经常思考,但我认为我更想让我们去了解的或者说更想让大家认识的,还是我们对古代文化精神的追求!更希望把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提高!让我们的现代生活和精神思想更加的文雅高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LV、爱马仕的古代,谦谦君子们都爱随身携带些什么来彰显高贵的气质呢?如何让自己温雅如玉的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呢?
而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端的艺术瑰宝,古玉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又如何能紧密结合呢?在当今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我们还有什么机会去把握自己的精神修养呢?如何去选择一块古玉来提高自己的高层次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呢?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养性又如何去进行呢?
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了2017年古玉道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与我一起去鉴赏这古玉收藏的乐趣!
首先我想要说明一下,象我们这种走上了这条古玉收藏之道的,主要是有几个缘因。
一个是幼承家学,受长辈影响而勾起的,而后又机缘巧合的总能接触这类事物,甚至是工作之后也是有类似的机会让自己一直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一路走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机缘巧合是分不开的!
另一个是因缘聚会的碰上了一些引路人,或者跟上了一些好老师!但这还的说,你也是要打小就有收藏东西的一个癖好,而且一路摸爬滚打多年以后才能切入正题的,最后正式确立了进入古玉这条收藏道路的,同时还一直都只进不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持下去。
所以说,这一种机缘也是非常难得的!
那么,上述两种形式,应该来说都是前二三十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历程,这种内因外具的特定情况,是不可重复的,也是很难再遇的。它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和封私修,对代表封建文化的老物件的被痛恨和遗弃,非常罕有的结合了。同时也与改革开放80年代未90年代初期的更新换代向往国际社会的物品,以及到二十世纪国家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工程,导致全国土地被开发建设出土了大量文物的流散市场有关!
这种种机遇的把握,也是今后不可再有,也不可复制了!这时候就有一些人开始讲了,那我们还有什么机会获得古玉呢?其实,我认为这基本不是个问题,大家不妨先跟随着我这多年来的收藏古玉器和相关的信息,在我的随笔和当时获得的描述来一步步的欣赏与深思吧?看完了,您也许就能搞定问题的所在和解决的办法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收藏古玉呢?
其实我是真的不想去告诉您呀,古玉至阳至福之物,拥有古玉的自古就是大福大贵之人,几千年历史的长河里,古玉都是代表天子向上苍祭祀的礼器,代表家族向祖先祈福的氏族象征,亦是皇权统治和士族阶层的垄断代表,而且经过几千上万年的天灾战乱,古玉能够完整的保存流传到现今,这是一件件多么珍贵的吉祥如意的宝贝,而自古墓出土的古玉亦是经过代表国运昌盛的风水大师们的通天策地的吉穴勘测,受天地之精华的出土宝物,你一介草民何德何能是祖坟冒青烟了才能拥有一块古玉呀!
因为我这么告诉了你,是要冒着你来跟我们抢古玉的风险,但亦是为了让这条古玉之道,重树传承之正气,所感所发而言罢了!
我们不妨去了解一下,历史上出土考证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传承古玉器的习惯,特别是自商周时期开始就有后朝收藏前朝古玉的传统!而历史上最有名的爱收藏的两位皇帝,一个是宋徽宗,一个是清乾隆皇帝!
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位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他能书善画,成立宫廷画院,编撰《宣和画谱》等,后世的宫廷收藏始于徽宗。
而要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最爱玉的皇帝,那一定是一个是上演了"完璧归赵"的秦时霸主,一个则是名至如归的乾隆皇帝了。
虽说历代帝王多以藏玉为尊,但真正做到嗜玉成癖、乐此不疲的当首推乾隆。乾隆皇帝对玉极度喜爱,他对中国玉器史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故宫博物院藏玉三万多件,其中一半为乾隆所藏。特别是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光为玉咏诗就有八百多首,乾隆还为他的儿子后来的嘉庆皇帝起名叫颙琰,琰是美玉的名字;永琰的十六个兄弟也都以美玉的名字命名,乾隆自己则被后人称为玉痴。
我们要开始一场收藏古玉之路,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为益。
一个是要备一些工具书,特别是多看一些国家出版社出版的正规的博物馆的书籍,例如象《中国出土玉器全集》这类的,这是一本相当于学习字典一样的教科书。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眼界,这方面如果你有闲有钱,建议看一下《中国美术历全集》,60多册的图书非常壮观!
二是如果有条件的话就多去各大博物馆里去现场观看学习。如果可以的话,通过长期的观看与对比学习和研究那就更好了!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上来查找一些高清放大的馆藏精品古玉图片,来了解和掌握正规的古玉藏品的神韵和精华!
三是,你如果运气好的爆棚的话,刚好身边有一位能有系列性收藏的古玉收藏家,那就可以通过上手一些民间藏家的古玉藏品,来开启这一场正式接触我们中国古代玉文化的精彩道路吧!相信你的精神世界一定会与众不同精彩万千的!
明白的人,总要有一个正确的开始!
对于我们步子迈的大的来讲,起点可以一下就上高古玉,但如果说怎么入门,则一开始可以从明清时期的玉器入手。
那些商场里卖的现代玉器的此类东西,只能做为饰品戴戴,但要说收藏就真的难了!现代玉饰品一个是量大,二是工艺水平都千篇一律!再一个是,没有历史文化,也很难成为传家宝,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痕迹!所以,与其用成千上万的资金投入到新的珠玉饰品上,不如用同等价格去收藏一些古玉!
我们讲了这么多的古玉收藏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去评价一块古玉的珍贵与美好呢?
我想这个问题有点玄,真的是不好一下子就能讲清楚和说明白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您只要坚持看对的古玉,看到代的古玉,就好比天天都与大美女们混在一起,如此之后,再来看一些平凡女子,自然就明白了!
虽然说的比较玄,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侧面的线条来勾勒一翻,让你体会到古玉究竟有多么的美好与珍贵。
首先我们来看看我收藏的这一件明清时期的古玉佩件一一玉佛小饰件。这个料子非常小,也就是一个人的大指头肚这么大点儿,但这可是古代时期的玉匠用的正经八百的古代时期的玉器琢磨方式来制成的,这种惜料不惜工的方式,一个匠师用水櫈陀轮带动解玉砂料,需要用半个月甚至是几个月来雕琢而成!而更高层次的古玉甚至是半载几年来完成!这件小玉佛就是古代玉工的典型特征!
自商周以来,我们取玉的的地点虽然从"山海经"中就有记载的不下几百近千处之多。
但自战汉时代开始则是正式确立了以新疆和田玉为正宗的用玉地位,而自此至清代未期,在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古人们则一直都是用人搬马驼的方式去开釆运输玉料。而这条古玉石之路应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前身了吧!但是因为中原与西域的分分合合,连年战乱不断,这条供玉之路的供应也是断断续续时好时坏,不能保证充足的玉料供应中原地产的。所以我们的古代玉匠师们在用料的时候,是非常珍惜玉料的。那怕是一点大的玉件的雕琢,也都是精精邺邺,全力以赴精亦求精的!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这一件我收藏的明清古玉一一如意寿字小坠吊。这就是古代雕琢玉纹的一种琢工特征,刀工直来直去,用料为顶级青玉,皮壳一流,精光四射!
另外普级一点知识,一说起新疆和田玉大家都讲就是羊脂白玉,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新疆和田玉分为红、黄、白、青白、青、青花、白绿、碧、墨多种玉色,而古代时候用玉主要是供应皇权贵族使用,所以并非以白为主!
如此这般,我们反复细看这一件明清时期的古玉花佩,惜料不惜工的特征一眼可鉴!繁琐而精巧,美好而生动,这样一件古代的珍宝花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收藏起来是一件多么美好和幸福的事情呢!
这就是上面那件明清时期古玉花佩的背面,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匠师们不惜代价的用工的精良和奢华!这样一流的雕琢工艺,试问现在的一般工匠可能做到吗?这样的低调奢华,现在的珠玉彩宝能够比肩吗?
这是一件我收藏的明清古玉蝴蝶佩,蝴蝶寓意吉祥,而且用料精良,这种平地打洼的雕琢巧工亦是古人惜料不惜工的典范之作,这样的古玉让人爱不释手!
这是上面那件明清时期古玉瑚?佩的背面。一般来说,这样的背面可以看出来用刀片带着解玉砂琢磨切开玉料的特征,因为古代匠师认为背后不用显漏出来所以惜工也就不会太过雕琢,只要能佩戴即可。这也是明清古玉佩的特点之一。
这件古今结合的作品,就是现代人珍惜古玉,用古今结合的方式重新DIY了古玉,用于佩戴,我觉的效果非常完美和实用!我们可以深度思考一下,接下来如何让我们看到的一些古玉器更好的留存和佩戴,如何的保护和收纳以及展示!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进行吧。
这是一件自台湾回流被我收藏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古珊瑚玉手镯。
珊瑚玉又名菊花玉,是经历数亿年的地壳运动、地热煎熬、高温高压才能形成的化石玉,被誉为"有机宝石"。
珊瑚玉化石最早开采自宝岛台湾,因其已玉化,又称其为珊瑚玉,之所以珍贵是它含有对人身体有利于健康的微量元素,早在明代起珊瑚石便有记载。
在这里我把这样的少见材质的古代手镯展示出来,原因主要是告诉大家,其实古代的东西真的很珍贵,如果我们有机会有能力收藏的话一定不要错失良机!
这里有我收藏的近两百多年明清时期的古玉手镯,从图中的自左至右分别是一件明代碧玉手镯、一件清代六品灵芝如意玉纸压、一件明代福寿双全白玉手镯、一件明以前的竹节纹白玉手镯、一件明未清初时期的翡翠玉手镯,当然最上角奇石上套着的则是一串距今5千年历史的良渚文化古玉珠手串会另外在起稿而述。
如果大家想看的更细一点,甚至上手细观,哈哈,那您最好是先带上二斤好茶来拜访我吧!
这是我收藏的海外回流的二件套装古玉板指,其中一枚为清代的白玉板指,另一枚为明清时期的红绿玉板指。
扳指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早期被称为韘(shè),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韘字的解释是:"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 韘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十分流行。战国时期扳指开始变短,到了西汉,韘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逐渐失去其实用价值,成为一种装饰品。使用时,将韘套于弓箭手拉弦的拇指上,以起到保护手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作用。韘的质地比较多样,以皮革为材质的韘实用性较强,而玉韘是为了体现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
考古资料中,最早的玉韘当属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青玉韘,这件玉韘为圆筒形,下端平齐,上端斜口,可套入成年人拇指。其外壁以双勾线和平地隐起手法雕饰兽面纹,在兽面纹一侧有两个圆孔,相对的一面有勾弦用的凹槽。凹槽的存在说明早期玉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只是随着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的变化,以及玉礼制观念的逐渐渗透,玉韘的实用性才越来越削弱,而装饰性越来越显示出来。正如《诗经·卫风·芄兰》所云:"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就发现有扳指的存在了,最初可能有皮质等一些较软材料制成的扳指,好一点的才会使用材质更为坚硬的。"据张广文介绍,随着年代的变更以及逐渐演化,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譬如商代的玉扳指还有拉弓护指的功能,不仅较后来的扳指更长,而且其上有槽痕;到了战国就开始变短;汉代的扳指出现玉片形状,类似于玉佩,带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这个时候的扳指已经不能承受拉弓那么大的力量了;宋代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扳指,其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时至清代,扳指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沿向前凸,因为其材质更加圆润、光滑,所以更加难以用来射箭,而成为一种装饰、身份以及流行趋势的象征。
1983年11月,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就曾出土过一枚刻有一首《咏玉韘》的白玉扳指。扳指高2.4厘米,直径3厘米。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内凹,由里向外逐渐趋薄,另一端边缘则向外有少许凸出。扳指外壁上下各有一圈回纹装饰带,中间刻乾隆御制诗一首,扳指内壁有单圈题字:"射鹄恒用"。据《清史稿》记载,"射鹄"为清代禁卫兵中的一个兵种,兵源多来自于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无独有偶,1958年出土于北京市密云县董各庄清皇子墓、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一件清乾隆御制诗扳指,其诗作内容也是一首《咏玉韘》。相比两件玉扳指,其外壁的纹饰组合和布局基本相同,制作工艺特点也相一致,可以肯定两件玉扳指都出自于宫廷玉作。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即以骑射而闻名,入关后八旗子弟仍然保留了这一传统。不过,随着战事的平息,在战斗中被广泛使用的扳指也愈加脱离实用功能。玉质扳指成为八旗子弟手里的玩物和装饰品,这种扳指也被人称为"文扳指",意指此时的扳指已经脱离了征战等武事。经有些研究者考证,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看到一件进贡的玉扳指,立刻被其温润的玉质和精致的工艺所吸引,于是为此作了一首《咏玉韘》诗,诗文内容为:"缮人规制玉人为,驱沓闿抨是所资。不称每羞童子佩,如磨常忆武公诗。底须象骨徒传古,恰似琼琚匪报兹。于度机张慎省括,温其德美信堪师。"这首诗不仅把扳指的来源、用途交代得很清楚,而且引经据典,将古代玉扳指的使用制度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他结合儒家关于玉与仁、义、礼、信、德之间的关系将玉扳指拟人化,使整篇诗文在宣扬封建礼制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乾隆所作的第一首关于玉扳指的诗,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共作有此类诗赋达五十首之多。
这亦是一件我收藏的香港回流的明清古玉一一善财童子玉坠。为同时期的古玉精品,用一块近羊脂白玉的小籽料随型而雕琢,宛如一幅中国山水人物画卷一般,寥寥数笔即成影像,真如妙手天成一般堪称一绝!
我之前也讲过,如果有在前一二十年往来于港澚台等海外市场的机会,又有充足的眼力和能力以及缘分的话,我们是可以收获一些珍稀的古玉精品的。在那个时期的一些遗老遗少们,早期因战乱逃离了大陆,但又觉得不能跑远了,又不愿意移民海外,所以就近扎根在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想着万一那一天有机会了还能够回到祖国大陆落叶归根!但到得后来人也七老八十的时候,这个念头被生活打败不得不开始改变。原本想为子孙后代考虑,传一些古玉给他们留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但现实的生活窘迫又没办法回避,孩子们大多选择了金钱和购置房产,所以这些古玉才有机会重见天日,得以被我们分享,这真是多么机缘巧合的事情呢!
善财童子(梵名Sudhana kumāra),为福城长者之子,于入胎及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称之为善财。《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叙述善财童子为求佛道,受文殊菩萨教诲,陆续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公案为汉传佛教四众弟子所熟悉,一方面是因为善财童子百城烟水近善知识,心中无懈,稀有难得,感人至深;一方面是因为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本就是大乘甚深佛法的表法,给予广大修行人以深刻的教诲与启发。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可以找百度深入阅读一番!
关于古人对玉德的论述,主要是许慎论玉的五德: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说文解字》
古人对玉的喜爱应该是会到骨子里去的呢,我们可以通过这条我自己搭配串饰的一条南红玛瑙珠琏配明代时期的古玉竹节环,就可以看出来,寥寥几刀,竹节束约,竹叶柔中带骨,向征着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新疆和田白玉籽料的温泽以华,润柔羊脂般的韵味,来体现玉竹的节气和玉环的美好!这种向往冰清玉洁,高雅人生的韵味在一件竹玉环上充分得到了体现!这样一件明代时期的玉竹环,得到了怎能不传家宝一样辈辈相传呢!
在古代官方尚有一种说法:玉能辟邪。一个佩玉的人如果遇到危机,玉会先碎,劫难也会减轻。这叫"玉碎人全"。玉是吉祥之物,是一种有灵气的珍宝,一块上好的玉件能给人带来好运,防身避祸,逢凶化吉,祛病延年。玉石行内有一句话"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
这是一件我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古玉环,俗称"袈裟环"。环,还也,寓意圆满团结。为玉璧的简化版,后世随着大家的喜欢,就开始从祈天祭祖的礼器慢慢转化成为随身护佑辟邪的宝器了。
这个是一位朋友创新的一个古玉今饰的产品,大家可以看看是否很有创意和个性十足!为我们古今结合带来了很多思路。
关于古人对玉的崇拜,我认为可以从古玉的方方面面得到印证,特别是那些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德和寓意吉祥的。
例如这一件明清时期的古玉小摆件一一几只小猴在一个桶里寓意"一桶江山、代代封侯"。
这件明清时期的古玉小摆件一一"一桶江山、代代封候",属于文房清供一类,即可做为纸压使用,也可随时用手拿来,做为读书吟诗作对时的把件,同时也可以用绳线穿系了带在身侧腰间作为护身辟邪之用。一举数得,不亦乐乎!
我中华泱泱大国独尊玉德这一传承,除了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对儒家思想与玉文化内涵的更多关注。而自古以来,古玉深受历代统治者和各氏族阶层的钟爱。这种执著甚至痴迷的爱历经八千年风雨变迁而始终不改。
自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驱动人们崇玉、爱玉、佩玉,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它提醒每一个佩玉的人:不要忘了玉德。
这是一件明清时期的玉麒麟为和田白玉质地立体圆雕。以凸、透、深雕、阴刻等多种工艺琢制。麒麟站立,牛蹄形足,宽长狮形尾。前视,双眼圆睁,背负天书。古称麒麟为仁兽。雄性为麒,雌性为麟,或合而简称为麟,是祥瑞象征,且能口吐玉书。传说"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或"王者至仁则书"。此器莹润细腻,包浆光莹,雕工洗练,造型规整,值得珍藏。
佩戴古玉的男人是有道德的。这也是一种自我道德的提醒。《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因为"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这一件明清时期的麒麟驼书古玉佩,除了寓意吉祥,主要还出自一个典故:据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孔府,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徵在贤明"字样,告示众人孔子非凡人也是自然造化之子孙,有帝王之德,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而麒麟是四灵之首,集合了鹿,牛,马,鱼等动物的特点,是公认的"仁兽",它善良,吉祥,带有强烈的中国人的"集美"思想。所以"麒麟送书"也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正所谓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
说一件玉器的好与不好,我们首先来看题材寓意,其次看雕工精美,再次看质地,最后才看年代的经典与否。
比如这件明代时期的"步步封侯"玉吉子吊坠,首先题材为文人雅士的文房清供之物,即可在书斋案头上用于纸压之雅物,又可在阅历书信之时的掌中把玩件,同时还能坠于身侧腰间做为护身辟邪之用。而寓意则不言而喻,吉祥如意的多种意思。古人为求目的,可以无所谓克斤之肉,楞是把一块完整的新疆和田籽玉料一点点的掏空,只求达到效果,真的是不计工本!这块古玉吉子沿边缘,慢慢的被匠师掏出一圈的竹节来环绕周边,而中间则雕出一只灵猴在那里一步步的攀登向顶!最可爱的是巧手匠师保留了灵猴头顶的一处天然红皮,色彩艳丽,喻意红运当头之征照!
中国四大名著,明代占了四分之三,明代的名人仕子更是风流倜傥!由此件古玉可谓是窥斑见豹呢!
这一藏传佛教题材的四臂观音白玉雕像,是中古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藏传佛教题材的古玉精品。
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藏人由老至幼家家户户,皆吟诵其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四臂观音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为"三怙主",代表大悲、大智、大力,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四臂观音的造型每一庄严皆有所表,一头表通达法性,四臂表四无量心,身白色表清洁无垢,不为烦恼、所知二障所障。头戴五佛冠表五智,发黑色表不染,五色天衣表五方佛,双跏趺表不住生死,手印表不住涅。又中央二手合十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另右手水晶念珠,表每拨一珠即救度一众生出脱轮回,左手持白莲花,表清静无恼。
四臂观音菩萨跏趺坐,面相庄严,胸前二手合什,后右手捻佛珠,左手持莲花,左肩披羊皮,长裙刻出起伏自然的衣纹。此像吸收了汉地佛教造像手法,工艺精美。
四臂观音又称六字观音,是由六字真言所化现的观音,为藏传佛教诸多观音形象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广受尊崇。
自13世纪始,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一改元朝专奉萨迦派的作法,实施多封众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领频频入贡,与宫廷往来密切。清王朝更将"兴黄安蒙"作为贯彻始终的基本国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统治历史中,五世达赖、六世班禅、十三世达赖分别进京朝觐。随着中央与西藏关系的日益密切,藏传佛教也成为清代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宫中的佛堂建筑、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藏传佛教文化体系。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体系中的重要一系,其艺术分别起源于中亚、印度和中原汉地,是西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以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清宫佛堂内收藏的大量藏传佛教艺术品皆为供奉的圣物,主要是教义中所说"身、语、义"三皈依的佛像、佛经、法器。这些佛教文物无论是出自元、明、清三代的宫廷制作还是藏蒙地区宗教领袖的进献,均精妙绝伦,为历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  清朝皇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全面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藏文化,这一现象反映了清代在全国各民族大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故宫收藏有藏传佛教造像数万尊,其主要来源为元、明、清三代的宫廷铸造及蒙藏等地区的朝贡。这些造像因制作时代及产地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始于元而盛于清。元代以降,历代宫廷均设有专事造像的机构,如元代的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的佛作、清代的造办处等。
这一件明代时期著名的子冈款白玉牌,正面雕琢为两位女子一人坐下操古琴,一人站立摇扇倾听,并在左上角留子冈款,背面则雕琢为诗文"何如调素琴阅金经而云",下角亦留子冈款。
陆子冈是明代最为著名的琢玉巨匠,在许多文人笔记中都有记载,《苏州府志》载:"陆子冈,碾玉录牧,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徐渭《咏水仙簪》:"略有风情陈妙常,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峰尽终南似,愁钉苏州陆子冈。"据说他自幼在苏州城外的横塘一家玉器作坊学艺,出落成为琢玉技艺相当全面的一把好手,起凸阳纹、镂空透雕、阴线刻划皆尽其妙,尤其擅长平面减地之技法,能使之表现出类似浅浮雕的艺术效果。
陆子冈技压群工,盛名天下。明穆宗朱载垕闻知后,特命他在玉扳指上雕百骏图。他没有被难住,竟仅用几天时间完成了。在小小的玉扳指上刻出高山叠峦的气氛和一个大开的城门,而马只雕了三匹:一匹驰骋城内,一匹正向城门飞奔,一匹刚从山谷间露出马头,仅仅如此却给人以藏有马匹无数奔腾欲出之感。他以虚拟的手法表达了百骏之意,妙不可言。自此,他的玉雕便成了皇室的专利品。
陆子冈制牌非常讲究,有 "玉色不美不治,玉质不佳不治,玉性不好不治"之说。据说陆子冈的绝活应归功于他的独门刻刀"昆吾",但这"昆吾刀"是从不示人的,操刀之技也秘不传人。因为后来大量出现的此类玉牌皆源自陆子冈的创造,后世干脆把这种玉牌统称为"子冈牌"。真正的陆子冈作品主要收藏在故宫和各地的博物馆里,民间散落已很少见。可以见到的多为"子冈牌"已非真正的陆子冈所制之牌了,真正出于子冈之手的明代子冈牌,早已是稀世珍宝。
"和氏璧"跟"子冈牌"最大的相同就是:赋予它们名字和生命的人,都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卞和付出的是自己的双腿,而陆子冈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
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命他雕一把玉壶,不准落款,他则运用仅凭手感的内刻功夫,巧妙地把名字落在了玉壶嘴的里面。这一次,他终于彻底触怒了皇帝,不幸被杀。由于他没有后代,一身绝技随之湮灭,徒使后人望玉兴叹。
我这里展示出来的一件明清时期的古玉双钮带扣一一双福双寿双钮镂空盘长结的雕琢古玉带具,就充分体现出了古代人不计工本力求完美的一种文雅与奢华,按现今以克为计量单位的务实作法,今人一定是不会去做这样通过减少玉的份量,以求精细的奢华方式来进而加工的!因此如果说拿什么现今的一些国际奢侈品,如lv或爱玛仕这些品牌的产品来比较,那就更谈不上与我们的古代玉带具来相类比了。
这是上面那一件明清时期的古玉双钮带扣的背面,在如此大的玉石平地上,动用多种工艺打洼凹低及钻孔拉丝,让我们现代人在这件古玉器上看到了古代人是如此的奢华,如此的讲究!不惜代价不顾工本,一定要达到使用与美感的交融!
玉带钩如今是古玉收藏里的一大品类,最早期时,古人是结绳系带,当做腰带,后来出现了革带,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宽厚的革带不能打结,于是一种勾挂方法出现了,将钩的尾端固定在革带上,使用时勾住钻有孔眼革带的另一端,腰带上配钩,这带上之钩就有了一个约定的名字,叫做带钩,古又称"犀比"。最常见的是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
这是上面那件古代玉双钮带扣的侧面,大家可以看到这件玉带具的份量十足。这样的减地打洼深凹造型实在是太奢侈了!
接下来我还将展示几件古代时期的玉带扣、玉带勾及玉带穿(也可称之为玉提携),这种不同型制不同时期的古玉带具,为我们今人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古代的生活与着装束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我在网上看到有过这样一个问题和解答很有意思,故信手收录了进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其问题为:有没有一种服饰物,古人和我们用的是一样的?答案是:有!这种东西就是皮腰带。这么回答其实并不精确,用皮子做腰带没什么讲头,只要把皮子裁成一条即可。重要的是如何把裁好的皮条固定在腰上,也就是如何扣结皮带才是关键。就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才发现,一两千年前的古人用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的方法几乎一样。
这是一件残缺了的古玉带勾。应该时间可以往上追溯到宋元时期,后人将其修改做了一个挂件来使用,可以想像古人对古玉的珍爱!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带钩,是在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是玉带钩制作的初始状态。一直到战国时期,玉带钩的器形才基本确立,即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并且普遍使用。到了西汉时期便是是玉带钩的鼎盛期了,造型及纹饰也越来越繁琐多样化。因为在战国时代,带钩已是常用常见之物。故而庄子曾以带钩作过比喻,列在《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篇名便是《胠箧》,其中有一句"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话,这话已经演变成了一个著名成语,就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意思是说那些偷窃带钩之类的人受到刑诛,而窃夺了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其影射的便是"田氏代齐"(齐国的田成子是窃国大盗,后来田氏却被正式封了齐侯,这便是庄子慨叹的"窃国者侯")。
这是上面那件古玉带钩的残器的另一个角度。有人讲一件古玉器的残器有必要再次强调吗?其实如果你要是了解古玉的传奇色彩,就应该能够明白我的郑重其事了!关于带钩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典故,最有名的就是春秋时齐国管仲追赶齐桓公,拔箭向齐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霸业的故事。管仲射桓公这件事许多古籍都当大事记述: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史记·齐太公世家》: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桓公中钩佯死,以误管仲。《史记·晋世家》:管仲射钩,桓公以霸。可以想见,这件古玉带勾曾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辟邪珍宝,所以才使的其一直被小心珍藏至今!
这是一件我收藏的明代时期的古玉带勾,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典型器物。做为古代贵族的时尚单品玉带钩,带钩还在上流圈子里大放异彩,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玉带钩鼎盛发展的两汉时期,几乎成为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文人雅士必佩之物。
《淮南子·说林》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也。"此时的玉带钩其形制装饰华丽多彩,玉质精美奢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分享两种最常用的雕刻技法:一种是细若秋毫的"游丝毛雕",其线条细若发丝,弯曲有序、柔美自如;另一种是刚劲有力的"汉八刀",其线条粗犷简练,挺拔明快、自然成型。这类玉带钩比较常见,但也让老外们花费了很多心思,特别是一些古玉带钩被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抢到国外后,不知如何是好,就把它们当成了壶把、镜把或是其他物件的把手来镶嵌了用,也真是为它找到了一个物尽其用的功能吧!
这是上面那一件我收藏的明代时期的古玉带勾的侧面,是刚刚介绍的另一种刚劲有力的"汉八刀"型制,我们可以看到其特点是线条粗犷简练,挺拔明快、自然成型。君子以玉比德,而玉带钩上的兽首多为龙首,少量禽首,大多数带钩造型简单,但都有钩首、钩体和钩钮三个部分,也有个别的异形带钩无钩或无钮。钩首与钩体的连接部位可称为钩颈,与钩首相对的另一端为钩尾。钩体正面为钩面,常饰以各种纹饰或者铭文。钩体反面为钩背,背上作钮,钮由钮柱与钩体相连接。钩钮表面称为钩面,有时饰纹。
古代带钩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
第一,将钩钮嵌入皮革制成的腰带的一端,让钩体正面向外,钩首钩挂在腰带的另一端穿孔中,这种使用方法比较普遍,在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战国墓中的出土的举灯铜人像、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发现的战国铜人像以及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等人物形象上都可以见到。  第二,在宽的皮带上将两个以上的同样大小的带钩并排使用,以便增加牢固性。这种使用方法主要流行于宋朝以后。  第三,有些王侯贵族使用腰带时,不在腰带上穿孔,而是将皮革腰带的一段固定上一个玉环或者是铜环,然后将带钩的钩首挂在环上,以彰显身份地位。这时候带钩的装饰作用大于实用。
这是一件非常珍稀罕有的古玉器,是我得自海外回流的一件唐宋辽金时期的古玉连珠龙纹玉带穿,尺寸长九厘米,宽5厘米,正合五九至尊之寓意,但因所雕龙爪为三爪龙,估计应该是龙子龙孙一类的王子诸侯所佩之物。这也可算是一件玉带具,也可称为玉带挎,亦可称之为玉提携,类似于现在腰带上的挂扣。玉提携自传世或出土来看应该始于唐代,现存世文物考古发掘的最早的提携是唐代制作的。带扣为长方形,较厚。镂雕云龙戏珠纹。龙大张口,毛发后披,三爪。器周边饰十六连珠,上下两侧边有对穿长方形孔。
这是这一件我珍藏的唐宋辽金时期的古玉连珠龙纹玉带穿的细部图,用料为皇家最为上成的羊脂玉,雕琢工艺又与明清时期的古玉不同。宋代的玉匠工艺技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特别是有两个方面变化,一是减小了"池面"的深度,二是恢复了透雕技法。透雕技法比北周时期更加成熟、细腻。
宋代玉带饰较唐代有很大发展,不仅有仿古类的带勾、带扣,还出现了圆形、椭圆形、方形等不同造型物。宋朝沿用唐制,但从出土和传世的实物数量看,远远少于唐代,原因,一是,此时中国西北地区战乱频仍,玉材来源通道远不如唐代来的畅通。二是,宋代尚金。宋代虽然流行金带具,但玉具带仍然是最高级别,是身份等级的昭示物、帝王重要奖赏物、边国异族世家的进奉物。
而我们再品味这一件我珍藏的唐宋辽金时期的古玉连珠龙纹玉带穿的细部图,其实又有一点点与辽金元时期的玉雕工艺相似之处,所以说,很多时候,要想准确判断一件古玉的年代,非常不容易!
辽、金、元时期纹饰主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亦有所区别辽金早期主题纹饰比较单一,只有天鹅(或大雁)和鹘,周围没有花草装饰,以浮雕的方式突出主题,用较粗的阴刻线纹描画细部,环的特征较为明显。金代晚期至元代,尤其是元代,在鹘、鹅的周围加了许多花草装饰,采用多层透雕的技法,层层密密,加大了纵深感、装饰感。有人将这种层层密密的风格总结为"密不通风"此时环的特征已不明显,仅在器物的背面保留环状,器物的两侧,各有一缺口(大部分是缺口都有破坏画面的情况),一侧略大用于承钩,另一侧稍小用于与带固定。  玉带具的纹饰题材范围明显增加,龙、螭、人物、花鸟、走兽、花果、龟游、连珠等都是常见的纹饰,纹饰凸起较高,立体感强,方的体积较大且厚重,出现倭角,蹀躞环饰使用普遍,整体艺术风格是粗犷中见精细。
这是一件宋元时期的"鸿雁传书"题材的古玉。既有寄情言思之喻意,亦有结婚纳聘之礼节,还有长幼有序之道理,以及尊师重道之美德!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周易·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孔子抱雁,问道于老子。
以上几种喻意,即可追思!古玉之深远寓意,不言而喻也!
这是一件我收藏的明清时期的貔貅古玉兽把件。该玉兽古代又称玉辟邪,大小盈握,形态为一只匍匐在地,似乎要捕捉猎物的辟邪形象,类似现实中的老虎造型。玉辟邪的玉质为白色,有黄褐色沁斑。玉辟邪由一整块玉石圆雕而成,头顶中部有独角,颔下有须,尾垂于地,腹两侧有羽翅,四肢粗壮有力,神态凶猛强悍
貔貅(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百解",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汉族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瑞兽,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其他瑞兽为龙、凤、龟、麒麟),称为招财神兽。 貔貅有嘴无肛,能吞天下财而不漏,只进不出、神通特异,故有招财进宝、吸纳四方之财的寓意,同时也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赶走邪气、带来好运的作用。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也常用来作为军队的称呼。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有装饰"貔貅"的习俗,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极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寓意丰富,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
貔貅,又称辟邪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通灵神兽。《小尔雅·广言》中说:"辟,除也。"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藉助它的法力,驱走邪秽,破除不祥。《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  据记载,貔貅其形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貔貅为饰,取其守护避凶之意。  今所见最早之貔貅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貔貅的形象变得更加概括抽象,装饰意趣更浓。
唐代以前貔貅的形象和纹饰只有皇室才能运用,象征权威和财富,民间擅自私藏处斩首之刑。到了隋唐时期高位的武将在肩甲和帽盔上可运用到貔貅的外形和雕刻,借貔貅威武之力助力战场。
明代道教盛行,貔貅随着宗教演化也逐渐成为风水法器的一种,因其贪食金银财宝而不泄(作为商人只进不出是个高度理想主义的境界),故和金蟾并列为招财瑞兽法器。
至清代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好古,对玉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痴迷与喜爱,我们可在当时宫廷所藏的数件古玉貔貅身上看到乾隆皇帝亲自授意刻于其上的御制年款及御制诗词,足可见对其的重视和喜爱。
这是我自己收藏的一件宋元时期的古玉鱼,在传世的清宫旧藏中亦有宋代玉鱼一件:鱼身细瘦,昂首翘尾、活泼动感。素面。小点眼,厚唇微张,鱼鳃用一道阴刻弧线表现。尾部略分叉,细部用较多的阴刻线条修饰。鳍尾边沿为锯齿形。身旁有莲花水草等物陪衬。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一观,两件古玉鱼相似而又有不同,但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古玉!
玉鱼,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
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古人讲佩玉为美,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埋藏地下几千年货是上亿年,玉中含有大量矿物元素,所以人们常说人养玉玉养人,如果人的身体好长期佩玉可以滋润玉,玉的水头也就是折光度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亮。如果人的身体不好长期佩玉,玉中的矿物元素会慢慢让人体吸收达到保健作用,譬如女士戴玉的手镯通常带左手,因为对心脏有好处。玉为枕而脑聪,古代皇帝就喜欢用玉做枕头,向中国古代长寿的皇帝都久用玉枕。而且像《本草纲目》也有对玉保健作用的介绍。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人视玉如宝,作为珍饰佩用。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认为吮含玉石,借助唾液与其协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所,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
玉的养生机理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据化学分析,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硒、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使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活化细胞组织,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故有中医所说"有的病吃药不能医好,经常佩带玉器却治好病",道理就在于此。倘佩带玉手镯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被动除视力模糊之疾,而且可以蓄元气,养精神。
据传,唐朝的杨贵妃由于终日陪同唐明皇饮酒寻欢作乐,加之体质肥胖,内生湿热,染上了"肺渴"病。但是,杨贵妃依然钟爱甘甜如饴、晶莹剔透的荔枝。盛夏,骄阳似火,炎热浪人,杨贵妃香汗淋漓,罗衣尽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嗜食荔枝,但因荔枝辛热,导致她上焦燥热,胃热蕴结,牙龈肿痛,每至发作,泪流满面,痛哭不止,难堪不已。这可急坏了唐明皇,即令御医设法治疗,可一连数天贵妃的牙疼不见好转。于是,唐明皇宣旨:"凡有能治愈贵妃牙痛病者定将重赏。"
一日早朝,御史吉温奏道:"臣老家附近有一富家朱某,家中珍藏有一宝物,名谓‘玉鱼’。此物来自昆仑山下,吸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藏千万年冰寒阴气,冰凉砭骨,夏日得此物于口中,顿觉遍体清凉,可止渴除烦;更有奇妙之处,若遇牙龈肿痛,将其贴于患处,即刻肿消痛止。臣在朱家时亲眼见过此宝物,故对其功效知之甚详。今娘娘既患牙痛,陛下不妨遣使臣去朱某家取来玉鱼,若得此物可不必另寻它药。"
唐明皇听吉温说得愁消云散,心中大喜,立命侍从快骑百余里火速前往取回。待取来玉鱼后,唐明皇即刻携之前往贵妃宫中。此时,贵妃牙痛正剧,坐在沉香椅上,玉臂半露,双眉紧锁。唐明皇赶紧让贵妃口含玉鱼。杨贵妃忙谢主龙恩,接过玉鱼急纳入口中,含贴息处,只觉得一股清凉之气直透肺腑,霎时香汗尽收,牙痛顿减七分,片刻之后竟完全不痛了。随后,贵妃将玉鱼收归己有,常口含玉鱼,逐渐解除了肺渴和牙痛之苦。为此,唐明皇大喜,传旨重赏御史吉温和朱某。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玉鱼在唐代就已是很稀奇珍贵的东西,可史料记载,玉鱼的出现最早的不是在唐代,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鱼形玉器的出现,鱼一直是玉雕喜用的题材。因鱼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所以雕刻者们把鱼做成各种造型,把各种审美感呈现在大众面前。
鱼除了是人们美膳之食,又因鱼谐音同"余",故古人爱用鱼表示美好的愿望,用玉鱼做佩饰,以示富裕,年年有余,吉祥有余。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鱼形玉器出现,但大量出现还是在商、西周、春秋、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时期,尤以宋之后为盛,一般以圆雕、佩饰的形式出现。
这是一件我收藏的宋元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玉圆雕人物持荷童子,也有讲为释迦佛祖的儿子罗侯罗,甚至讲是善财童子的化身。
两宋玉器的创新题材中,有一类引人注目的玉雕童子。童子或执莲,或插花,或抱球,或捧盒,或抚鹿,或骑鹅,形式多样,但绝大多数都手执荷莲,喜笑颜开,憨态可掬。  这类持荷玉童子的流行,与宋代佛教故事的广泛流传和玉雕追求世俗化、生活化的情趣密切相关。据宋代《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当时的社会风俗,七夕之日,市井孩童必须买新荷叶执之,以效仿佛祖之子磨喝乐而祈求吉祥。磨喝乐幼小随佛祖出家,后成为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变化之身,常在人间,深受世人喜爱。因此,童子手执荷莲的形象,不唯流行于玉雕,同时也屡见于宋代绘画、瓷器、金银器、漆器等各类艺术作品。  宋代持荷玉童子的造型、姿势、神态、服饰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无论在四川广汉宋代窖藏出土的玉童子,还是在故宫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多件传世玉童子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宋代玉童子整体造型多为长方形块状体,以浮雕结合镂雕为主,圆雕较少。童子头部较大,脸形短宽,后脑勺凸出,头顶一绺短发,或形如鸡心,或分向左右,脑门宽大。短宽的脸面上,眼睛和鼻子占据一半位置,眼为上下两个半弧相合的枣核形,鼻多呈葱管形,少数呈方角钩形,鼻侧阴线从眼角至口角一刀直下,一气呵成。嘴巴很小,嘴宽不超过鼻翼,堪称"樱桃小嘴",上下嘴唇间阴刻分隔线。双耳贴近脸部,位于眼梢边上。眉为阴刻的八字眉,这是宋代玉童子区别于后世同类玉雕的最显著的时代特征。  玉童子双手握莲梗,一手上举,一手平持,手小,不超过衣袖的宽度,以半握的拳头形多见。双脚一前一后,一脚站立,另一脚或翘起像踢毽子,或脚跟着地似行走状(明代的双脚多为绞丝形)。童子身穿近膝的对襟长衣和肥大的筒裤,衣裤的褶皱短而细软,有的还刻有雪花、米字或斜方格十字等纹饰。童子所持莲荷常有花有叶,枝叶蔓长,荷叶舒展,花瓣厚实饱满,莲荷的顶部绝大多数高出孩童的头顶。  此种持荷玉童子,在佛教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又衍生出"莲(连)生贵子"的吉祥寓意,因而在两宋以后历元、明、清数个朝代仍风行不衰。
这也是我收藏的一件持荷童子古玉。
莲。又称荷,一般人们会首先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然而,莲的形象并非仅此而已。中国人爱莲、喜莲的传统可谓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莲被人们不断赋予各种涵义。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莲文化"。其实先祖们对莲的喜爱是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例如"莲生贵子"纹样,后来又与佛教结合衍生出"莲花童子"的形象。它的形象通常是手拿着一枝莲叶或莲花玩耍的儿童,这与中国传统的"宜男"、"宜子"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正由于这一题材反映的是民间生活风俗,广泛应用于民间瓷器、玉雕等生活陈设和玩赏器之中,在皇家御制器物中使用较少。
莲的花心有子且一蓬多子,象征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这正符合人类繁衍生息、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随着莲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莲的生殖崇拜逐渐演变,其涵义有所改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莲生贵子"纹样。人们从原先祈求"多生子"到"生贵子",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殖崇拜,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实用功利性。唐代"化生童子"和七夕节日的"乞巧"风俗又有结合,以祝祷生育男孩。后又演化成为送姻亲家的礼物,儿童玩具和儿童游戏。
《岁时纪事》记载:"七夕,借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样,谓之化生。"唐代"化生童子"显然已和中国传统的"宜男"、"宜子"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宜男"是古人对女子多生男子的祝愿之词。由于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加之民族之间战争连年不断。因此男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劳动力,多生男子就意味着后续生产力的繁衍连续,也意味着江山社稷的稳定。可以这样说,男子在当时是一种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多子多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良好祝愿。天真童子正好迎合中国"宜男"的传统文化。
尽管佛教中赞美莲的圣洁,极力强调修行中的戒欲和不染,但佛教故事和造型艺术表明,它的莲文化其实也源自于生殖崇拜。印度同样有"莲生贵子"的故事,即《杂宝藏经》中说。在古代,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梵志住在上面,有一次一只母鹿舐了他的便溺后竟怀上了胎,并生下一女,梵志收养了那女孩,女孩长大后,嫁给了梵豫国王,并被立为第一夫人。后来,那女子又怀了孕,谁知生下的。却是一朵千叶莲花,被大夫人装入篮子扔进河里。篮子顺水而飘,正巧乌耆延王正在下游,把篮子捞了上来,打开一看,千叶莲花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小儿,遂收养了下来。小儿长大后,个个都成了大力士。
这样的故事正是崇尚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中国百姓最乐意接受和相信的。莲花生子无疑是大吉祥,从此,莲花和童子都成了包蕴着生命希翼和幸福期盼的吉祥物。莲花童子的造型也风靡民间。莲花与童子的形象便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固定的传统吉祥纹饰出现在瓷器、玉器等器物上。
这是我收藏的一件具宋元时期风格的古玉仙人指路。亦称仙人骑鹿,为传统纹饰,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卷四《卫叔卿》有所记载:"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汉元封八月壬辰,孝武皇帝闲居殿上,忽有一人乘云车,驾白鹿,从天而下。","骑鹿"指仙人行空之术。古人琢此纹饰表达对悠闲自得,清净无为境界的追求。
古玩中的"玩"字便是古董的精髓,一件高雅的上等古董珍品,需从选料之际开始了精益求精的艺术之旅,无论玉器、木器、铜器、石材等,皆选用上等材质方可,再是工匠构思巧妙,继而雕琢仔细、打磨规整方罢休。经得上述过程,已耗工费时,若要"玩物"出落得漂亮,还需"玩主"的精心呵护,轻拿轻放,将"玩物"做个尺寸匹配的座儿、收纳盒儿诸类,在手心把玩,长年累月,出了上乘的包浆才算是正儿八经的雅致"玩物"。
《仙人》唐 李贺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
仙人指路,文王64卦金钱卦第三卦 仙人之路 夫仙人指路者,乃是一行人迷了路,不知东西,正在忧闷之时,忽有一仙人前来指引正路,占此卦者,无往不利之兆。鹿、禄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张晏注:"鹿喻帝位。"即鹿作"禄"解。如"指鹿为马"是强权的强词,"鹿死谁手"、"平原逐鹿",都寓意于政,治,之,争。鹿在古代还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梅花鹿。欧美国家的圣诞老人乘坐鹿车,也是借鹿来获得好运。
鹿,古代认为是一种神物,是人升仙时的乘骑。西汉初期诗赋《楚辞·哀时命》:"骑白鹿而容与。"所以古代装饰以鹿为题材的不少。如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隔墙上,有一对称的三角形雕砖,各刻一白鹿纹。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漆棺上,画有仙人骑鹿。在石刻,铜器和漆器上,也常见到各种鹿纹。
鹿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种瑞兽,有祥瑞之兆。《符瑞志》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因此古代玉器中鹿纹图案较多,造型亦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它们或卧,或立,或奔跑于山间绿野,或漫步于林间树下,皆秀美生动、典雅可爱。尤其是唐宋以后,古人借鹿与禄之谐音,以象征福禄常在,官运亨通,应用更加广泛。随着朝代的更替,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以及琢玉工艺的进步、提高,玉器上鹿的形象日渐丰满完美,画面内涵也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吉祥之意趣。对历代鹿纹图案进行探讨和研究,既可以使我们了解鹿纹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可以为包括古玉在内的鉴定、断代提供一个依据。
这是我收藏的一件唐宋金元时期的"比翼齐飞"古玉佩。亦称绶带鸟,因「绶」自与「寿」字谐音,故寿带鸟是福寿的象徵。绶带鸟衔花卉纹,寓意春光长寿,勃勃生机。
《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此外诸说则多为休应,如《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如此等等。《逸周书》曾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
在古玩界,我们常听到"包浆"这个词,"包浆"严谨地来说在古器物上是无所不在,似乎"包浆"就是"古"、"旧"的代名词了。其实不然,包浆的在于,它是人与自然共同对物体的作用,是一个漫长而细微的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摩挲,把玩物体后留在物体表面的痕迹。这种有时间和微生物巧妙构筑的历史沉积能使生硬的物体脱胎换骨,形成超越平凡,具有人文价值的独特物质,从而判断此物体被人把玩时间长短的佐性。
比翼鸟是什么样子的呢?传说它是一目一翼,不比不飞,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后世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送应氏》诗之二:"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唐白居易《长庆集·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的认识高中玉时期。那将会在下次再跟大家一起分享!
中国历史上对玉的态度,主要是经历了五个典型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远古玉时期:又称为神玉时代。第二个阶段是奴隶社会的高古玉时期:又称为礼玉时代。还有王玉时代。以及德玉时代。第三个阶段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的中古玉时期,又称为权玉时代。第四个阶段是古玉时期,称为明清的文玉时代。第五个阶段是现代藏玉时期,是软、硬玉和古玉三分天下的时期,又称为全民收藏古玉的时代。
我们中国古人喜欢玉,是从远古时期开始,一直到封建社会后期,这样一个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祖先,始终对玉情有独钟,认为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始终把玉推崇到至高境界。
而以前的古人,也就是说,历史上至少是清代中晚期以前的中国人,喜欢的玉,主要是中国的玉,是以新疆的和田玉为代表的,为了区别于缅甸产的翡翠硬玉,又称新疆和田玉为软玉。
从地质专业角度来讲,和田玉是透闪石达到90%以上,因为高温高压而形成的硬度达6刻度以上的玉,而翡翠则是钠长石在高压低温下变质硬度达6。5刻度以上而形成的玉,
而现在我们熟悉的翡翠玉,主要产地是在缅甸。缅甸的翡翠玉是到了晚清以后,因为慈禧太后的喜好,以及民国时期宋美龄的喜爱,才开始流行于华人世界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收藏玉器的时尚,商代富豪墓中就有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出土,历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清代吴大的《古玉图考》等都是古玉收藏与研究的论著。我国的玉雕自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七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蜚声世界、独步天下的工艺美术品,在世界上三个以制玉而闻名的国家(中国、墨西哥、新西兰)中最为源远流长。中国人对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云,石之美者为玉。也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玉是大地的舍利。被誉为华夏文明第一块奠基石的高古玉,有着高深莫测的神秘色彩。
玉不去身,君子与玉彼德焉。而玉的温润色泽象征仁慈,坚硬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民间相信玉能护身、驱邪,代表着正气和灵性。对于古玉,可以工精、质优、色巧、形奇为标准进行收藏。一般说来,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玉材、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细;而旧玉的鉴定,则要识别玉器的制作时代、历史上的作用和占有者的身份等等。古玉一般刀法比较精美,纹饰比较古朴,鉴赏古玉,更应重视的是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崇玉的历史悠久,从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们对玉均情有独钟,中国在各个时期都遗存有一批极富时代特征及历史研究价值的代表性器物,各时期各类代表性器物如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铜器、战汉漆器、隋唐金银器、宋明清瓷器,这些器物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却没有一种能像玉器那样经久不衰,长期受到民众如此的宠爱,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本人:赵建华
美柏兰(My Bright)艺术设计与鉴藏工作室创办人,担任深圳顶级艺术藏家会所研究促进会的秘书长。联系电话:,QQ:。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zbg898联系地址:中国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路tt国际公寓一楼商场40号美柏兰私服藏品。国内的资深古玉收藏及鉴赏家。祖籍在河北廊坊地区,出生是在内蒙古的包头。在深圳大学读的书。后来就长期定居深圳。自幼承家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从父亲手里得到了第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古玉玦,就此与古玉收藏结下了一世之缘。算下来有四十多年的古玉收藏经验和长期的鉴赏研究。另外,我也是一位佛教的居士,如果大家有兴趣探讨宗教哲学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随时来找我。
胡适先生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何为"不受人惑的人"?胡适先生说:"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胡适先生的话,更适合用于这个时代。在这个信息、思想、流言、谎话满天飞的时代,愿你我学会"守脑如玉"。
<ads :show-footer='true' :recommend-ads='{"type":1,"j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