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政府官陂镇上官中心小学六年级三班张晶岚考试成绩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8.1诏安县志:大事记
我的图书馆
诏安县志:大事记
  贞观年间(627~649年)
  诏安地方初称南诏。
  垂拱二年(686年)
  十二月初九,建置漳州府,领漳浦、怀恩二县,南诏隶属怀恩。漳州刺史陈元光设行台于四境。南行台设在南诏,委许天正镇守。
  开元年间(约713~727年)
  著名书法家钟绍京被贬任怀恩县尉,开诏安书画活动之先河。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撤销怀恩县建制,南诏划归漳浦县。
  光化元年(898年)
  梅岭港辟为漳南贸易港口。
  唐 代
  在九侯山建九侯庵。&
  崇宁年间(年)
  设安济坊于新寨村,至绍兴年间(年)改称养济院,又称居养院。
  绍兴中期(约年)
  陈元光裔孙陈景肃被荐入朝,后托故返云霄仙人峰石屏书院讲学。绍兴二十年(1150年),景肃迁建石屏书院于南诏渐山,吴大成、翁待举、郑柔、杨耿、薛京、杨士训等名士相随卜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尊称为“渐山七贤”。
  乾道年间(年)
  吴大成著《梅月集》刊行。
  淳熙十六年(1189年)
  漳州府在南诏半沙、临水、竹林等地设驿站。  庆元二年(1196年)
  时禁朱熹“伪学”,有金陵赵嘉客、洛阳周直言、临汀伍仲求、大林飞仙者和石屏翁等5位儒士隐居九侯山石洞读书讲学。其处人称“五儒书室”。
  绍定元年(1228年)
  漳浦县西尉周申创建丹诏书院。
  景炎二年(1277年)
  陈吊眼兄妹率领农民武装抗元。
  同年,张达赴广东惠州甲子门勤王,敕封为右都统。元兵追宋少帝过南诏场,经考湖村时吴明济兄弟3人率族众抵御,助少帝逃往广东。后吴氏昆仲被追封为“三忠王”。
  至元十九年(1282年)
  许夫人、陈吊眼抗元义军遭元兵镇压。元兵占据南诏后,血洗参加抗元的乡村和宗族。
  大德十一年(1307年)
  三阳高僧、书法家无碍挂锡九侯禅寺,于九侯山门题“九侯名山”四个擘窠大字。
  至正十四年(1354年)
  南诏屯官陈君用督建南诏石城,周1981米、高3.7米。
  至正十九年(1359年)
  从乌山突围出来的闽西南畲汉抗元义军李国祥、王猛虎部攻陷南诏城。
  元 末
  漳州府右丞罗良,为备御潮寇侵扰,在南诏溪东土桥屯田,用600头牛耕种,以供军需,由沿海居民按年缴纳牛贝税米。
  洪武五年(1372年)
  为防倭寇侵扰,诏令海禁,梅岭港海上贸易受挫。
  洪武二十年(1387年)
  置悬钟千户所,江夏侯周德兴奉诏在铁湖港北岸建所城,城围1711米、高6.2米。
  同年,置南诏驿,设驿丞、驿吏各1名。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溪东村民钟生仔上疏,敕派工部人才蒋金台督建溪东陂,灌溉农田千亩。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沿袭元制的牛贝税米坑害沿海居民。乡贤许海福上疏,诣阙直达永乐皇帝,乞求蠲除。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朝廷敕行户部“速行福建布政使司,将牛贝税米尽行蠲免,永不复征”。
  正统十四年(1449年)
  邓茂七余部杨福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围攻南诏城8个月。
  正德五年(1510年)
  甲午科举人许选为其祖父许潜(成化四年戊子科举人)、其叔许判(正德二年丁卯科举人)树“夺锦”坊,为南诏中式树碑坊之首。
  正德十三年(1518年)
  海禁解除,梅岭港海上贸易复原。
  正德十四年(1519年)
  南澳地震,渐山崩裂,深广丈余。
  正德十五年(1520年)
  赤山巡检司移于诏安分水关樟朗村,改称漳潮巡检司。
  嘉靖五年(1526年)
  福建布政司右参政蔡潮在诏安湾临海悬崖石屏题“望洋台”3个擘窠大字,并题悬钟八景诗勒石于湖野山。又移原设良峰山后的校场至县城西门外,建演武亭1座。
  嘉靖八年(1529年)
  乡贤许仲远第三次向朝廷呈送《奏设县治疏》。是疏由时任都察院经历叶亹起草,并由叶亹在京疏通关系,争取敕准。
  嘉靖九年(1530年)
  正月,四都海面突现浮屿三峰并列,忽而没于海,顷之又三峰并为一,屹立云空,有楼台之状,变态无常,浮沉不一,如是三日。
  同年,敕准“析漳浦县二、三、四、五都为县,名诏安县”(取“南诏安靖”之义)。
  嘉靖十年(1531年)
  设诏安县公署。漳州府通判陈贤督建署所。又在县署前督建文庙,置县儒学(即县学)。
  嘉靖十六年(1537年)
  吴朴(字子华)著《渡海方程》刻版行世。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叶瑜重校吴大成《梅月集》刊行(校勘本署《梅月诗卷》)。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白叶峒农民陈莹玉、刘文养聚众起义。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倭寇犯境。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倭寇自漳浦六都登陆,洗劫诏安,焚掠无数。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三月十二日,天降大雨冰雹,持续2小时,雹大如卵,损坏农作物和民房。四都为甚。
  十二月,倭寇船泊浯屿,登陆潮州,袭陷黄岗土城,劫掠诏安。
  嘉靖三十七年至四十年(年)
  倭寇多次犯境,三都径尾村、五都东坑口、东坑畲、县治西关外和港西、西潭、溪南等村先后遭烧杀抢掠,军民奋起抗倭。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海上武装集团头领吴平、许朝光率众攻陷悬钟所城,生俘百户罗伦,杀死千户周华。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许朝光自铜山登陆,围攻畲安土堡,杀掠600余人。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倭寇勾结海上武装集团,先后劫掠点灯山、白叶峒、金溪和东西沈一带乡村。千户张凤羽廷率兵追讨,俘杀倭寇8名、通事(翻译)1人。
  同年,吴平踞梅岭、南澳,并在深澳修堡筑寨(俗称吴平寨),设海上3城,控制南澳至浯屿海面。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吴平造战舰数百艘,聚众万余,行劫滨海诸郡,其间曾攻陷梅洲、厚广土堡,并出动千名武装围攻诏安县城。巡抚汪道坤命戚继光征讨,追击至南澳,俘斩15000余名,吴平潜遁。
  同年,修纂《诏安县志》(未刊早佚)。为诏安修志之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吴平与另一海盗头目林道乾合伙登上走马溪岸,攻山南村堡。海盗头目曾一本亦统领海船百余艘在泊浦澳登陆,劫掠港口等村堡。
  同年,在闽广官兵合击下,吴平大败,投海自尽。
  隆庆二年(1568年)
  曾一本劫掠广东饶平和诏安。副总兵张元勋领兵由陆路截杀于盐埕,斩首300余级;继又大败曾一本于大牙澳,斩首300余级。
  隆庆三年(1569年)
  曾一本引倭寇千余名停泊云盖寺、柘林等澳,闽广军门会兵驱船进剿,闽广总督刘焘,总兵俞大猷、郭成、李锡等亦联兵合围,歼灭曾一本的有生力量,炮毁曾一本海船,曾溺死。至此,诏境倭患方息。
  万历三年(1575年)
  南澳设副总兵驻防,防区遍及闽南、粤东,岛上4个澳中的云澳、青澳14个村划归诏安县管辖。
  万历七年(1579年)
  知县邓于蕃领民工开凿腊洲山巨石,修建广南石桥(又称龙尾桥、洋尾桥),骊水99道,时称“闽中第三大桥”。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修《诏安县事迹》,书成未刊,早佚。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知县夏宏和邑绅沈鈇等发起捐资,于溪雅路下建造1座长187米、宽3.1米,梁17垛的东溪石桥。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闰二月十二日和八月二十日,大地震。县城城墙倒塌90余堞,坏屋伤人。南澳城倾颓数十丈。
  万历三十年(1602年)
  大旱,人多饿死。
  同年,南诏所城、悬钟所城开始驻兵防守。
  天启二年(1622年)
  知县周立鸠工建分水关城防,周370米,高5.3米,设东2门,西1门,并于城中筑炮台1座。
  天启四年(1624年)
  麦友章、沈金目等在乌山壕仔林聚众反抗官府,不久失败。
  天启年间(年)
  知县周立请沈鈇主持修筑闽粤官道港头至双港路段,将海滩烂泥路修成宽丈余能通车马的石灰辕路。
  崇祯元年(1628年)
  南澳副总兵郑芝龙征服闽粤海盗,岭海安宁。两省乡绅、士民于分水关为其建树“功覃闽粤”石牌坊。
  崇祯六年(1633年)
  海盗刘番拥船千余艘,于悬钟各处杀人无计,后又于卸石湾焚屋30余间。
  崇祯七年(1634年)
  荷兰海盗船泊五都等地,焚掠沿海乡村,后为官兵所破。
  崇祯八年(1635年)
  二月十六日,降大雨冰雹,地面水深数尺。
  六月,发生地震。
  崇祯九年(1636年)
  十一月,大雨雪,积冰厚一尺,牛羊草木多冻死。
  崇祯十年(1637年)
  漳州府通判朱统督建增高诏安县城城墙,疏浚河沟。
  知县胡学鸿修、沈起津纂《诏安县志》。书成未刊,早佚。
  崇祯十三年(1640年)
  知县欧阳明宪重建诏安城。
  崇祯十四年(1641年)
  有芒星数十拥一大星,自坠于西,响声如雷。
  崇祯十六年(1643年)
  余三姐率农民起义军攻县城、四都等地,县衙被困1日后,由7村武装解围。入冬,又有崔马武率农民起义军驻屯西沈围攻县城,不久离去。
  崇祯十七年(1644年)
  由诏安二都九甲社人为主组织“以万为姓集团”,首领万礼,军师万云龙,核心人物还有万义、万禄等18人。明亡后,公开竖旗抗清。
  同年,南明隆武帝所署知县朱由树入诏。
  顺治三年(1646年)
  南明知县朱由树被偷袭县城者杀死。
  顺治五年(1648年)
  春末,大饥荒,饿尸遍野。知县林蔚、守将马守惠为起义者所杀。
  顺治六年(1649年)
  郑成功部队自铜山挥师入诏,驻营于龙峰、磁灶一带;他亲自率师屯分水关,扼闽粤咽喉,十一月初离诏入潮。
  顺治七年(1650年)
  郑军左先锋施琅引荐“以万为姓集团”数千名将士投郑。
  顺治八年(1651年)
  郑军右先锋黄廷率军入诏巡逻。
  顺治九年(1652年)
  郑军攻陷南诏城,派护卫左右镇沈明、沈奇驻守。
  顺治十年(1653年)
  郑成功为官陂长林寺拓基。
  万礼受南明永历帝册封为建安伯。
  顺治十一年(1654年)
  郑军军前提督黄廷抵诏征粮,遭溪南寨民抗拒,后发兵攻破溪南寨。
  顺治十二年(1655年)
  郑军拆南诏城。
  顺治十五年(1658年)
  万礼率兵破菁山、磁灶等26堡。
  顺治十八年(1661年)
  清政府下令实行海禁,内迁沿海居民,筑垣为界。诏安自悬钟以至五都铜山皆为虚地,荒田3.84万亩。
  同年,原“以万为姓集团”成员郭义、蔡禄叛郑成功降清。以蔡四为首拉一帮人马上乌山安营继续抗清。
  康熙三年(1664年)
  大饥。饿殍枕藉,路有弃婴,惨不忍睹。
  康熙十三年(1674年)
  在官陂林畲长林寺建立洪门天地会,首领为长林寺开山僧道宗。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知县秦炯发动士绅、富户捐资办义学。
  康熙三十年(1691年)
  知县秦炯修、贡生戴冠纂《诏安县志》刊行。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南诏驿裁革人员,驿丞由知县兼。
  康熙四十年(1701年)
  冬,天地会创始人道宗圆寂,终年89岁。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春夏大旱,溪河井水尽干,民食草根树叶。
  九月,发生大水,山田多崩陷。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大旱。
  康熙五十年(1711年)
  七月地震,九月又震。
  康熙末年
  康瑞、蒲青剑、刘国玺、沈锦洲等画家开始扬名。
  雍正元年(1723年)
  大雷雨后刮龙卷风,倒屋拔木,毁东北城楼。
  雍正二年(1724年)
  闰四月,敕建普济堂于北门外,收恤孤、贫、老、病人。同时,建育婴堂于双港村,收养民间弃婴。不久,育婴堂停办。
  雍正五年(1727年)
  发生饥荒,瘟疫。
  雍正七年(1729年)
  县设正音书院,专门教习“官音”(类似普通话)。
  雍正十年(1732年)
  云澳、青澳从诏安县析出,另置南澳厅。
  雍正十三年(1735年)
  漳浦县铜山堡划归诏安管辖。
  乾隆五年(1740年)
  闽海关在宫口港建立税口,隶属铜山总口。
  乾隆七年(1742年)
  七月十九日,白叶农民陈作聚众揭竿起义,围攻县城。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夏,大旱,河渠皆涸,渐山起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天地会首领李少敏(李少闵)与蔡鸟强在漳浦、诏安毗邻地区发展组织,准备起义。后为清廷查获杀害。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三月初五上午5~7时,发生大地震,声响如雷。
  嘉庆初年
  五都港口设置盐署,下设盐场,辖高陈、大山产、港口、北山、前黄、林头、铜钵7乡。
  嘉庆三年(1798年)
  知县鞠清美倡建腊洲祥麟塔,翌年六月竣工。
  四都余甘岭以东26村析出,归云霄厅。
  嘉庆四年(1799年)
  城内、南关开始设立戏馆,沟通外地戏班入诏演戏。
  嘉庆八年(1803年)
  贡生叶观海私纂《诏安县志》,书成未刊。
  嘉庆十三年(1808年)
  三月,大风拔木,大雨冰雹齐降,县北部20里内冰雹大如米斗,小似拳头,损屋伤人无数。
  嘉庆至咸丰年间(年)
  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人物的诏安画派形成。继起者有刘长清、刘长淳、胡伟章、许钓龙、吴天章、沈祖文等。道光年间(年),谢琯樵的国画作品传入台湾;咸丰年间(年),谢多次东渡入台,先后在台南海东书院、艋舺青山宫、台北板桥大观义学讲学作画。
  道光八年(1828年)
  知县陈盛韶发动公众捐资7849银元和34.5万文钱,在县城南门内建“众母堂”(又称“育婴堂”)收养弃婴,并出告示,严禁民间溺婴。
  道光年间(年)
  汉剧传入诏安,至光绪年间(年)兴盛,有“醉玉”、“楚南”曲馆。
  咸丰三年(1853年)
  邑内姓氏红白旗械斗激烈,旷日持久,城厢内外以至农村的道路都不能畅通。
  同治元年(1862年)
  海上运输业发达,有堂泰、建昌、福泰和沈发兴、沈得胜、沈顺发、福兴顺等10余家大北船船行。堂泰、建昌、福泰与香港联营的和记行,还拥有北上宁波、天津的运输船队。
  同治四年(1865年)
  二月十九日夜,太平天国李世贤部,自平和越过二都龙过岗抵良峰山安营,发兵围攻县城。三月初六日城陷,知县赵人成、典史姜锡安、漳潮巡检方显廷、守备金占熊、沈龙章、千总许成章等战死,群众惊慌跳城,死难者2000多人。太平军踞城至五月初一日始退。
  同治六年(1867年)
  知县杨庆容鸠工增高分水关城,署其城门曰:“漳南第一关”。
  同治九年(1870年)
  知县罗运瑞倡筑文昌宫。
  同治十三年(1874年)
  翻刻康熙三十年(1691年)修纂的《诏安县志》。
  光绪六年(1880年)
  基督教由广东传入深桥永茂营村,建立小福音村。
  光绪二十年(1894年)
  广东饶平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谭立山到深桥西坑村传天主教,建立“经厅会所”,吸收农民入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城区群众捣毁前年由饶平传入设在西关外的天主教临时传教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清廷“庚子赔款”分摊诏安负担白银1万两,知县陈文纬召集地方士绅商议,开征坐商、鸦片、酒、戏和店铺5种捐税。
  同年,七月二十日,台风带来洪水泛滥,东溪岸崩,西潭地区水位高达丈余,仕江、港头一带遭水浸3天。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邮政业务由省委托康建常代办,在萃亨商店寄柜。翌年,改设邮政分局,并在四都、西埔、铜山等地增设代办处。第三年,设官办三级邮政局。
  光绪三十年(1904年)
  七月十六日,台风暴雨酿成特大水灾。东溪水位猛涨丈余,通济桥崩,沙前埕和东西沈溪岸连续塌毁,官陂五通至霞葛一带溪岸亦毁,倒房200多间,淹死30多人,西潭低水位地区受浸45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原设在云霄的电报业迁址诏安,开始设于溪雅,后移城区桥头,与邮政合署。开通潮州、汕头、漳州、厦门电报线路。
  同年,大旱,东溪干涸,井水枯竭。
  同年,城区陈、许二姓因风水地发生大械斗,持续1年多,双方死伤多人。后由省派提督洪永安率兵弹压乃止。与此同时,四都、梅洲一带亦发生姓氏红白旗械斗,双方死伤无数。
  同年,广东反清秘密组织三点会潜入诏安西北地区活动,以“忠义堂”名义发展组织,并在白石东门顶设一联络点,首领沈之光。翌年,饶平黄岗爆发著名的“丁未革命”,诏安“忠义堂”会众300多人参加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成立诏安县商务会,址设铜山西埔。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县创办公立集益初等学堂。
  宣统元年(1909年)
  县成立教育会,吴梦沂、林竣声任正副会长。
  林天骥当选省咨议局议员。
  宣统二年(1910年)
  县成立议事会。
  同年,县电报局正式成立。
  同年,诏安会所数千人联合起义,竖“奉天明朝军”大旗。
  宣统三年(1911年)
  同盟会福建支部派干事钟南于九月十七日(11月7日)抵诏,同会员谢镇江一起会晤驻防新军管带王得宝,密商起义。十九日,胁迫知县韩克?剪掉辫子反正。翌日,宣布诏安光复,成立共和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
  2月,县共和政府改称县公署。铜山划为诏安分县。10月,委谢镇江为县丞,主持政事。
  3~10月,农村发生5起械斗,伤亡680多人。
  秋,县公署增设劝学局管理教育工作。铜山分县机构撤销,改置科一级机构。
  民国2年
  2~4月,塘西、白石一带爆发抗捐事件,省调云霄彭参府和胡哨官率兵剿办,至永茂营附近遭沈之光伙众伏击,彭、胡阵亡,军队溃败。后官军借故血洗西路一带沈姓乡村,无辜群众死亡46人,民房被焚1031间。
  民国3年
  5月,官军借“沈之光案”继续洗劫西路乡村,群众纷纷加入天主教请求保护。
  民国4年
  2月,县创办师范讲习所,培养学堂师资,至民国7年秋停办,民国9年春复办。
  同月,诏安设立烟酒专卖分局,开征烟苗捐(鸦片捐),捐额由城区地方士绅承包。至民国7年,改设统税办事处,开征国税。
  8月,地方官绅组织“劝进会”,向袁世凯致《诏安人民劝进表》。
  民国5年
  4月26日,降冰雹半小时,房屋和农作物受损严重。
  5月1日,铜山岛从诏安析出,另置东山县。诏安商会铜山分会撤销。
  5月19日,福建靖国军(滇系)夏述唐旅派黄登高部2个连到秀篆山区筹饷2.4万银元,群众被迫持械反抗,捉士兵100多名,活埋于陈龙义背科。
  同月,诏安、东山、云霄、漳浦4县代表商定海界,呈省政府备案。
  民国6年
  秋季,县青年俱乐部附设图书报社,后改称诏安县书报社。
  民国7年
  2月13日,下午2时许,发生强烈地震(里氏7.3级,震中烈度10度,震中位置城洲岛)。后又回震几天,每天10多次,群众大都搬到广场暂时搭棚膳宿。
  同月,县公署派员到后港一带催缴“烟苗捐”,因勒索太甚引起公愤,被群众围住。上湖驻军前去救援时也遭伏击,双方激战多时,死伤数十人。
  5月,援闽粤军入闽,在诏安与驻据的北洋军臧致平部激战。7月,北军退出,粤军总指挥方声涛、旅长夏述唐进驻诏安。
  民国8年
  2月11日,桂军团长李时芳率队到诏安上湖乡索取烟苗捐,群众持械抗拒,被军队打死4人,伤2人。
  春季,天花、鼠疫流行,仅太平、官陂地区就死亡400多人。
  5月,“五四”运动爆发后,县城区一部分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成立诏安学生反日救国联合会和诏安各界人民反日救国联合会。尔后,由20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教师组成宣传队上街下乡召开群众会,揭露军阀勾结日本帝国主义祸国殃民罪行,并通电声援上海全国学生反日救国总会,支持反帝斗争。同时,清查没收当地一些奸商的日货,集中于东溪坂焚毁。6月中旬,赣军1000多人入诏,被驻据的粤军和桂军缴械。
  同年,国民党、共和党派员入诏活动,酝酿建立基层组织。不久,共和党自行消失。
  民国9年
  8月中旬,桂军离诏。粤军司令洪兆麟、军长尹骥统率贺瑞庭、谢文炳、李云鹤等师部队入诏驻据。
  民国10年
  1月,诏安学生反日救国联合会和诏安各界人民反日救国联合会被驻军强行解散。
  夏季,霍乱在全县流行。
  7月,东溪洪水泛滥,崩溪雅岸。
  同年,县长冯春生修、吴梦沂纂《诏安县志》,书成未刊。至民国38年,书名改《诏安县志·上编》,由县青年印务公司承印,付梓。
  民国11年
  8月,丹诏小学附设幼稚园,开创诏安幼儿教育。
  10月6日,县创办初级中学,学制4年,为诏安中等教育之始。
  12月,粤军撤离,北军臧致平部入诏。
  民国12年
  2月,北军撤,粤军洪兆麟部复入诏。
  7月,鼠疫流行,山区尤剧。
  8月,粤军撤,浙军张鸿翔部入诏。诏、饶边境著匪陈阿尖、陈阿水、吴保兴、林祝之等被招募,群众讥之为“亦兵亦匪”。
  10月,浙军撤,粤军马永年部入诏。
  同年,天花继续流行。
  民国13年
  1月,粤军撤,北军入据。
  6月,西北山区鼠疫流行。
  7月,北军何成浚、臧致平部与南军张贞部联手,经诏安进攻潮汕粤军,后失利退据云霄。粤军洪兆麟入诏后奸淫掳掠,社会秩序混乱。
  民国14年
  春季,诏安县劝学所改称县教育局,设局长、督学各1名。
  夏季,天花、鼠疫流行。西潭、太平、官陂地区死亡数百人。
  9月16日,东湖地区发生抗捐事件,县知事提乾元率兵火焚军寮村,进剿上陈、岑头等10个村,群众被杀70多人,房屋被毁480多间,财物多被劫掠。
  10月13日,含英群众被迫持械痛打前来迫捐的官兵。县知事提乾元率兵前去弹压,也被群众击退。
  11月,北军撤,粤军1000多名入诏。尔后,粤军分撤平和、云霄,福建靖国军独一旅入诏据守。后因限期勒索巨额军饷而遭城区各民众团体武装包围,旅长张鸿翔遁逃,部队被迫缴械。地方士绅公推陈海波、林国光充任该旅的第一、二团团长,维持社会秩序。
  12月19日,原福建警卫总队队长许显时,遵照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的命令,自广东入诏收编靖国军,并在丹诏小学创办一所军事干部学校,招收学员100多名,由他兼任校长。翌年冬,北伐东路军誓师东征,许显时率警卫总队离诏担任右翼前卫时,该校并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成为黄埔第五期学生,加入学生军北伐。
  同月,粤东国民党左派派余佩皋、叶崧山、陈庆云、庄惠娟等6人入诏开展国民革命工作。
  民国15年
  2月,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3月4日,广东饶平黄岗镇驻军补充团,以大布乡与该团逃兵共同谋反为借口,联合县驻军血洗大布,打死群众18人,焚毁房屋760多间,群众财物和牲畜被洗劫一空。
  同月,余佩皋在东城村创办“诏安县新青年社”,并创刊一份宣传革命救国的《壁报》。
  春季,县成立教育改造委员会,整顿学校,一批教师被无辜解雇。
  4月1日,县农、工、商、学、兵在许显时部的支持下,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者炮轰大沽口的罪行。
  同月下旬,余佩皋组织诏安农民运动考察团(陈士培、沈汉忠为正副代表),一行8人前往广东海丰参观考察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返诏后,立即成立诏安县农会,竖红色犁头旗,提出“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支持北伐战争。
  6月23日,县各界民众和社会团体联合举行游行示威,强烈抗议英帝国主义者制造“沙基惨案”。
  夏季,余佩皋组织的诏安县妇女会成立;同时,改组培坤、毓英二所私立女子学校,创办平化女子学校,后改称农民女子学校。
  11月,县成立第一个中国共产党诏安支部,党员5名。
  冬季,县国民党召开首次代表大会,选举执、监委。国民党县党部正式成立。
  民国16年
  4月,国民党县党部重新清理整顿,设立3个区党部、10个区分部和4个直属区分部。
  10月,国民党县党部暗中调查、监视左派人士。原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县农会、妇女会被强行解散,县农民女子学校被迫停办。
  冬季,国民党县党部组织的泥水、木匠、裁衣、理发等行业工会推选代表成立诏安县总工会。
  民国17年
  1月13日,中共东江特委在毗邻诏安西北山区的饶平上饶九村,建立饶和埔诏游击总队。
  2月,饶平、平和以及毗邻的大埔,举行武装暴动后遭国民党镇压,一些领导人先后潜入诏安秀篆东坑尾、官陂浮山、马坑、南陂一带,以各种职业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春季,诏安对外航运贸易日趋兴盛。民间拥有大量机帆船,还有11艘远航机电船。
  6月,在驻军爱国官兵的支持下,诏安各界人民召开反日救国大会。
  9月,丹诏小学附设的幼稚班同私立幼稚园合并,成立诏安县幼儿园。
  同月,转移到诏安西北山区的大埔、饶平、平和的中共县委领导人,在饶平西岩山西竹寺召集流散的工作人员会议,成立工农革命军饶和埔诏独立支队,詹阿遂、温仰春分别担任支队长和党代表。
  11月,县教育会召开成立大会,选出9名执行委员。
  同月,与中共东江特委失去联系的饶和埔诏革命组织,同中共福建临时委员会接上关系并根据其指示将平和、诏安边境支部与大埔、平和边境支部组合成立中共饶大特委。
  同年,张贞在浮山、花墩间建造飞机场。民国21年4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进军漳州,击溃张贞部主力,缴获2架飞机,诏安机场从此荒废。
  民国18年
  春季,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刘锡三,组织部长温仰春,宣传部长余丁仁。工委机关隐蔽在霞葛南陂厚安村的文圃学堂。
  同季,县书报社改称县图书馆,址设文昌宫。
  同季,诏安县工艺传习所成立,所长李绍光。
  4月,县司法公署成立,县长兼任检察官,下设正副司法委员,同时增设民事调解处和监狱署。
  5月4日,诏安中学学生在许氏家庙前广场集会纪念“五四”青年节,会间被国民党军警冲散。
  6月,在南陂厚安村成立饶和埔诏苏维埃政府,主席谢卓元。
  8月,驻军杨义鸣部到官陂勒款抢掠,南陂、五通、溪东等村群众持械反抗,击退杨部,群众死亡4人。11月,杨又率部到霞葛乡强征烟苗捐,被群众打死,士兵亦死伤30多人。12月,张贞部教导团团长黄南平到乡究办,焚屋50多间,缴枪200多杆,罚款2.8万银元。
  9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11军48团到马坑、栗竹头一带活动。10月,到霞葛墟攻打盐馆,开仓放盐。
  12月,马坑、陈坑、赤竹坪、栗竹头、霞葛、新营、东坑、石下、炉坑等乡村先后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农会组织。
  民国19年
  5月,诏安县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将原12个行政区划为6个自治区,下设乡(镇)、闾、邻。
  6月,举行全县首次小学毕业班学生会考。
  9月,全县农工商学兵各团体集会抗议德商偷运化肥进口、殴打宫口海关人员的不法行为,并通电全国,要求政府依照中国法律严加制裁。
  秋季,龙溪公路局派员到诏设立“云诏工程处”,筹划开辟云诏公路和诏黄公路干线以及诏和公路支线。
  秋季,中山公园定址县衙前,并动工兴建,1年后完成主要建筑物。
  12月,国民党驻诏部队纠集兵力开始围剿饶和埔诏苏区。
  民国20年
  2月,饶和埔诏县委领导人余丁仁、谢卓元在秀篆石东建立游击队团部,着手训练赤卫队。
  春季,闽粤边区游击队在诏安马东乡创办闽粤边第一个消费合作社。
  5月,县内鼠疫流行,仅圆林、许寮两村就死亡200多人。
  6月,国民党武装漏夜包围南陂厚安的中共饶和埔诏县委机关和苏维埃政府。县委书记刘锡三、委员张华云在突围时负重伤。
  7月,中共饶和埔诏县委在秀篆石下组建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第三连。
  夏季,中共饶和埔诏县委在秀篆石下村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捐、抗税、抗债,深入分配土地,扩大游击战争”决议。
  8月,国民党闽南当局在霞葛成立“剿匪”司令部。对饶和埔诏苏区的“围剿”不断升级。
  12月,饶和埔诏苏维埃政府推选余丁仁、游章堤、李杵知为代表,前往江西瑞金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同年,县行政区域改制,成立区公所,改闾、邻为保、甲,层层配备武装卫队。
  同年,国民党军队49师在云、诏、东设行营,由林学渊任行营主任,成立公路工程处,开辟诏安城区中山路,西南达分水关,东北与云霄公路相接。
  民国21年
  4月,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书记刘锡三从闽西南特委返回秀篆苏区。
  5月,在中国工农红军胜利攻克漳州的影响下,饶和埔诏苏区的形势有所转机,不少原为国民党军队破坏的乡村工作得到恢复。
  6月,中共饶和埔诏县委在石下召开苏维埃代表会,重建饶和埔诏苏维埃政府,下设军务、粮食、土地3个委员会和1个法庭。
  10月,潮澄饶红军三大队转移到诏安月港一带,中共潮澄饶县委书记和一批工作人员随后亦到,在这里开辟新区。
  民国22年
  2月,在饶平长教乡疗伤的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书记刘锡三,由于叛徒出卖,遭受国民党军队袭击而壮烈牺牲。
  3月21日,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所部两连官兵开抵诏安。4月15日,到湖内一带围剿惯匪沈东海部,捕杀匪徒8人,火烧九侯禅寺。
  春季,完成云诏、诏黄公路干线清基工程,不久,县城—梅洲,县城—分水关通车。同时,一部分乡绅合股筹办诏和汽车公司,并承租诏和公路使用权12年,开始经营县城至龟头客运业务。
  春季,诏安县举行第一次中小学学生运动会。
  春夏间,天花、鼠疫在全县流行。
  6月,中共潮澄饶县委在八仙山周围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妇女会和武装赤卫队。
  8月,国民党驻粤部队罗石盘部,配合地方武装进犯官陂、秀篆苏区。秀篆古寺清凉庵被毁。
  9月6日深夜,在诏安湖内为匪的沈东海连队进攻县城和第一区公所,未遂。
  11月,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在第十九路军驻诏部队的支持下,以他主办的“诏安青年读书会”成员为骨干,成立诏安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并组建“诏安青年革命大同盟”,公开声援“闽变”。随后,诏安县共和人民政府成立。
  12月,闽南红军第三团乘“闽变”时机,积极向乌山地区推进,打通靖和浦、饶和埔诏苏区的联系通道。
  民国23年
  1月,“闽变”夭折后,第十九路军驻诏连队奉命撤往漳浦,县长杨伯凯潜离,诏安共和人民政府陷于瘫痪。
  同月,国民党县政府下令通缉参与“闽变”的林仲姚、郑捷先、许钓纶、涂屏南、沈桐浦等13人。“诏安青年革命大同盟”被强行解散。
  4月21日,中共东江特委领导的潮澄饶红三大队在饶和埔诏游击队的配合下,兵分3路攻克黄牛山,彻底消灭沈之光武装集团。
  同月,城厢警察所改称诏安警察所。
  同月,县内鼠疫流行,景坑、江亩坑等乡村死亡270余人。
  7月,闽南红军第三团第四连、教导排,在进水、公田与潮澄饶红三大队胜利会师。
  同月,中共闽西南特委领导的闽西红九团第三次到达秀篆石下,在清凉庵旧址与潮澄饶红军三大队、饶和埔诏游击队胜利会师。
  8月,中共闽粤边区首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特委,中共饶和埔诏县委领导人余丁仁、谢卓元、张华云当选为特委委员。
  秋季,诏安县立初级中学易名诏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诏安县乡村师范养成所同时并入。
  秋季,国民党诏安县新生活运动促进委员会成立。
  12月,国民党县政府开展查编全县户口工作。翌年3月结束,全县人口195821人。
  同月,云和诏红军独立营在乌山成立,战士300多人,营长卢胜,政委吴金。
  民国24年
  1月,进步青年沈桐浦、郑捷先创办的“大同派报社”开业,大量出售上海、香港等地出版的抗日救亡书报,传播进步思想。翌年7月,国民党当局在“围剿”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同时,漏夜出动保安大队搜查该报社,封闭社门,并先后逮捕郑捷先、涂屏南、沈桐浦和其他一些教师。
  2月,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书记赖洪祥病故。闽粤边特委任命许其伟为书记。
  3月,国民党闽南当局纠集云、和、诏3县兵力继续进犯乌山革命根据地,连续封山烧山14天。
  春季,国民党当局“围剿”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不断升级,苏区不断缩小,县委陷入困境。
  春季,诏和汽车公司并入漳龙公路局,改称龙诏公司,开通诏—漳(州)、诏—黄(岗)班车和诏—太(平)班车。
  夏季,城区地方士绅筹款1000银元,创办诏安县地方医院。
  夏季,红三团第四连40多人,从靖和浦边区出发,经几夜急行军冲过国民党军队封锁线到达乌山水晶坪,迅速建立革命根据地。
  7月,中共闽粤边特委决定,在乌山成立饶(平)诏(安)临时工委,张敏任书记。
  同月,国民党政府举办诏安县师资短期训练班,招收22名知识青年入学,受训1年后分配到基层任小学校长。
  8月,召开第二次饶和埔诏苏维埃代表会。
  10月,“中央军”80师向饶和埔诏苏区及乌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强迫群众立排栅、筑炮楼、修工事,实行移民并村,严格保甲制度,宣布连坐法和10条禁令。
  同月,中共闽粤边特委委员何鸣在乌山十八间召开潮澄饶县委扩大会议,传达特委决定,从潮澄饶县委抽出一批骨干组建中共云和诏县委,任命蔡明(尉林)为书记。特委委员张敏兼任云和诏特派员。
  同月,中共云和诏县委内部开展“肃清社会民主党”运动,错斗错关错杀一批干部。
  同月,诏浦盐场划归漳州盐管站管辖,诏地改设食盐检定所。
  12月中旬,中共饶和埔诏县委被特委撤销,给县委领导人许其伟、张崇留党察看,余丁仁开除党籍的处分。
  同月,乌山独立营声东击西、四面出击,扩大游击区,帮助云和诏县委开拓局面。
  民国25年
  1月,中共云和诏县委建立5个工作区,辖100多个支部,拥有党员500多名、农会会员和农民反日救国会会员1万多名。
  春季,国民党驻云霄、诏安军队先后配合“中央军”80师、粤军157师部队连续“进剿”乌山革命根据地,并对乌山外围的游击区来回扫荡、奸淫掳掠。
  同年,设诏安县经征处,区设分处,乡设点。
  民国26年
  春季,国民党县党部执监委员会改称党务指导员办事处,常务委员制易为指导员制。
  夏季,一批从外地回乡的大中专学生,团结一部分教师成立“诏安旅外回乡服务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7月16日,中共云和诏县委在月港达三祠堂召开扩大会议时,遭国民党沈东海保安队和武装壮丁50多人包围,1名县委委员当场牺牲,闽粤边特委代书记张敏和县、区委领导共11人被捕,4天后被杀害于良峰山麓。史称“月港事件”。
  8月,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派丘金星、谭震林带红八团1个加强排到达乌山,帮助重建红三团,恢复云和诏县委工作。
  12月16日,省保安团配合云、和、诏保安队、壮丁队,“会剿”乌山炎树桥、七高磜等地,群众被捕60多人。翌年2月12日,35人被集体枪杀。
  同月,省银行派员抵县筹建“福建省银行诏安县分理处”。翌年春季,开始营业。
  民国27年
  5月,县国民党在革命基点村整编保甲,整顿社训和清查户口,实施“联保联坐”办法,并强迫庙兜、楼仔一带乡村农民移民。
  6月,县政府推行消极抗战的“焦土”政策,拆除诏安县城城垣,破坏诏黄公路,炸毁通济桥。
  8月,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派刘长富入城建立中共诏城支部,任命林楠为书记。支部出版墙报和刊物,组织“儿童救国团”、“抗战青年社”、“诏安孩子剧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同月,县地方医院与县戒烟所合并,成立诏安县卫生院。
  秋季,县立简易师范复名县立初级中学。
  12月,县成立“诏安县征兵协会”,加紧征兵工作。
  冬季,国民党县党部暗中成立“中统CC”组织,公开称“党务调查”,严密控制党员思想行为,加紧进行“异党”侦查工作。
  同年,县统税办事处改称印花、烟、酒税局。隔2年,又改称统税局,增设直接税办事处。
  民国28年
  3月,县国民党设立社会壮丁训练总队,县长兼总队长。后又增设“妇女战时教育推行委员会”,教育科长任主任委员,省派1名女教官任总队长,调集部分青年知识妇女集训。
  同月,县成立“公共体育场建筑委员会”,择址西校场,营建公共体育场。
  4月,中共诏城支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经漳州中心县委批准,拆为社会、学校2个支部。
  6~12月,日机先后8批轮番入侵县境,扫射轰炸,并投放反动传单,炸伤炸死群众46名,炸毁丹诏校舍9间、民房100多间。
  11月30日晚8时,占领潮汕的日伪军中华和平救国军第一集团军所属的特务营、警备团、特务团和新五团2000多名,在日机低空盘旋的掩护下,由汉奸黄大伟带领入境,于翌日攻陷诏安县城。之后,日伪军一面加紧构筑良峰山和东溪工事,一面搜罗地方渣滓成立以汉奸提乾元为县民政委员长的维持会。
  12月6日,国民党驻漳州七十五师史克勤旅和新二十师李逾群团,配合地方团队,兵分三路进行反攻,激战至夜,迫使日伪军残部从海路溃退出境,收复县城。在这次反攻战斗中牺牲的官兵合葬于良峰山公墓,竖“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
  同年,由于日寇封锁海面,县通往潮汕的水上交通断绝,商贸往来受到极大影响。商会召集各同业会筹资集股,组织日常用品运销公司,租用漳州、石码等地机帆船直接跑香港,贩出土特产品,购进粮食及日常用品,以维持市场供应,平抑物价。
  同年,福建举办全省工商业产品展览会。诏安生产的杨梅脯、珍珠红药酒、白糖、茶叶等27种产品应选参展。
  民国29年
  1月,中共云和诏县委贯彻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方针,在乌山周围建立一批生产基地,干部实行“埋藏生产,蓄力待机”。
  同月24日,国民党20师师长钱东亮派副师长李逾群来诏,协同县长陈荫祖,以通敌嫌疑的罪名,先后诱捕县保安独立大队长沈东海及其下属骨干14人。几天后,在西校场召开宣判大会,枪毙其中队长许才等8名,其余解押平和监禁。不久,沈东海与其心腹干将沈俊平亦被杀掉,余者交保释放。
  春季,国民党县政府开办地方行政人员训练所,分批训练乡镇人员和保甲长、乡民代表。
  春季,泥水、木匠工会合并称建筑工会;同时,成立拖挽、竹篾业工会。
  6月11日,日机入侵甲洲村,投弹5枚,炸毁渔船6艘。
  夏季,县警察所升格为警察局,并在怀恩、四都、西潭、官陂增设警察所,在梅洲增设警察分驻所,在太平老虎关增设警察派出所。
  9月3日,日机入侵县境,投弹6枚,炸死群众2人。
  11月,中共云和诏县委书记黄永禄在公田村水尾鞍被敌杀害。
  民国30年
  1月,原诏安县国民兵团中校副团长龙吟,被江连钦(县长)派人暗杀。
  春季,三青团龙溪分团诏安青年服务社成立。福建省银行诏安分理处改称福建省银行诏安办事处。
  春季,县立图书馆改称县立民众教育馆。
  春季,国民党闽南当局成立“剿共保安司令部”后,调集省保安第八团配合地方武装,分路袭击乌山周围革命基点村,实行经济封锁和移民并村。
  5月,县政府增设物资管理处、军运代办处和新兵招待所。
  7月1日,日伪军自饶平黄岗出发,攻陷分水关,进扰樟朗、上营两村,枪杀农民5人,并炮轰华表村后撤退。
  同月4日,日机入侵县城,投弹6枚,死伤13人,毁房19间。
  夏季,省三青团派员抵诏发展组织,强制诏安中学应届毕业生集体签名参加。
  8月,国民党闽南当局继续陈兵乌山地带,“清剿”革命基点村。
  10月2日,日机入侵林头,投弹3枚。
  11月26日,日机入侵后岭,投弹3枚,死伤2人,毁房13间。
  12月16~19日,日机入侵西潭村,共投弹4枚,炸死1人,毁房23间。
  民国31年
  春季,全县国民党员增至800名,设区分部48个,并增设一“人民团体党团”。同时,每个区分部还增设“党员监察网”,指派1名监察员,严密控制党员思想行动。
  春季,三青团漳州分团在诏安成立“第十三区队”,旋即改称“诏安区队”。
  春季,举行全县第二次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
  11月,国民政府军委第一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张贞率队入诏巡视。
  同年,县长陈荫祖修、吴名世纂《诏安县志·下编》。书成未刊。
  民国32年
  1月,县政府在各乡推行“乡民代表会”。
  夏季,国民党县党部召开“诏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执、监委。
  夏季,国民党闽南当局调一连联防队进驻公田。
  8月,中共党员谢荣光秘密到广东澄海白沙参加中共潮梅特委代表会。会上宣布诏城2个支部仍划归中共云和诏县委领导,不受跨省领导。
  9月29日,日机入侵县城,投弹1枚,死伤5人。
  民国33年
  1月,国民党发动青年报名从军,诏安县三青团员100多名报名,由徐际明带往上杭入伍。
  2月,中共闽南特委在豆畲村建立闽南政治保卫队,开展抗日反顽斗争。
  春季,县统税局设货物税办事处和直接税办事处。还在分水关、宫口、四都和太平增设4个货物税办事处分处。
  6月16日,国民党诏安临时参议会成立。
  同月,国民党县党部在全县13个乡(镇)普遍增设“行动小组”,专门对付“异党活动”。
  8月6日,日机空袭县城,投弹1枚,死1人。
  9月24日,台风后暴雨成灾,东溪岸决口,后园村淹死17人,伤者数百,倒房340多间,林家洋3000多亩地受水淹沙压。海岸、盐埕决口多处。
  同月28日,日机入侵城区,投弹1枚,死1人。
  10月,县内连续发生多起拐骗贩卖幼儿事件。
  11月,国民党闽南反共顽固派在乌山顶的公田设置“云和诏联防办事处”,派云霄县自卫中队长(少校)张建雄任主任,配备1个连兵力。
  12月12日,日机空袭溪南村,投弹2枚,炸死、炸伤各1人,毁民房4间。
  民国34年
  7月17日,日伪军窜入县境,在梅洲、四都、田美、上湖、公子店、院前等地肆行抢掠,残杀群众,奸淫妇女。19日下午窜入县城,翌日撤出,向黄岗流窜,途径西安、新寨、双港、溪南。群众自发组织武装截击。在日伪军侵扰溪南村时,村民陈复离、陈桂洁在阻击中阵亡。20日,日伪军弃枪12条败逃饶平。敌另1个连队从四都窜禾仓岽。21日,被官陂群众缴械。
  8月6日,中共闽南特委领导的王涛支队一举捣毁国民党驻公田的云和诏三县联防办事处剿共指挥中心,活捉办事处主任张建雄,并打死、打伤、俘虏护卫联防队官兵40多人。
  8月15日,县各界人民集会欢呼日本无条件投降,庆祝全民抗战胜利。
  同月,召开三青团诏安县第一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诏安分团。
  9月15日,国民党县政府在良峰山麓竖立“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随后,又在分水关竖“抗战纪迹碑”。
  同月,云诏公路、诏黄公路干线与诏和公路支线修复通车。
  秋季,山区晚稻普遍遭受螟害,失收严重。
  11月25日,县参议会正式成立。参议员18名,议长沈淮三,副议长吴名世。
  冬季,中共云和诏县委各路工作团配合王涛支队第四大队,在云霄、平和及诏安美营、上官一带袭取国民党粮仓,开仓赈济缺粮群众。
  民国35年
  夏季,召开国民党诏安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改选执、监委,仍由省指定许以仁任执委书记长,改由吴名世任监委常务委员。全县国民党员增至1500多名,整编为13个区党部、114个区分部。中统CC系发展成员20多名。
  秋季,官陂首创私立官平初级中学。
  民国36年
  1月1日,国民党县党部与县参议会合办的《诏安民报》创刊。
  同月,国民党县党部成立诏安县农工运动委员会,委员15人。
  同月,成立国民党县党部组织的妇女会。
  春,中共云和诏县委在龙磜和进水的山中兴办兵工厂、被服厂,修理枪械,制造弹药,供应军需被服,直至诏安解放。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闽南支队在乌山葱仔寮成立。
  11月21~23日,县召开大会选举全国国民代表,沈淮三中选。但出席全国国民代表大会时,却增加了由省圈定的另名代表陈鹤贞。
  民国37年
  1月8日,闽南支队在乌山水晶坪进攻国民党保安第二大队及其第五中队,毙敌7名,伤敌2名,活捉少校大队副以下官兵27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及军需用品。
  同月,修复诏安县城至分水关公路段。
  2月,官僚士绅沈让卿、林耀文、沈子恒等合股创办“诏安县银行”,印发“米票”和“金券”上市使用。尔后,一些商户也竞相仿效,发行“金单”代钞票流通。9月,官陂镇商会会长张守成联络上下官陂10多家殷商,亦自制“银票”流通。城乡市场贸易空前混乱。
  春季,县国民党、三青团组织进行党团员总登记。
  4月下旬,民主社会党在诏安召开成立大会。
  同年,国民党政府在诏安建立“闽南暂编纵队”、“东南人民反共第四军”、“闽粤边区游击纵队自卫团”等武装组织,控制县城并分驻走马塘、太平和广东大埔等地,企图负隅顽抗。
  民国38年
  3月,中共云和诏县委副书记沈万伍,在后岭村工作时遭省保安队包围,于突围时中弹牺牲。
  4月,中共云和诏县委领导的诏安城区地下工作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20日,中共诏安县委员会和诏安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县委书记武克,县长张振福。
  12月8~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1军侦察营和91师237团一部抵达乌山,与云和诏县委和地方游击队胜利会师。解放官陂、太平2乡。
  同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司令刘永生在率部扫清诏安西路残敌后抵良峰山麓,与两路武装会合包围诏安县城。国民党县政府最后一任县长陈秀林潜逃,诏安宣告解放。
  同月13日,县人民政府发布第一号布告。
  同月14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国民党县政人员座谈会。
  同月15日,县委召开工人代表会,号召工人阶级参与管理新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同日,开始全面接管原国民党的县政机构和15个乡(镇)。
  同月19日,县人民政府公布成立7个区公所,并任命各区正副区长。
  1950年
  1月4~25日,举办“旧人员训练班”,原国民党县一级党政军机关、团体、各乡镇公所和警察局人员283人集训。通过审查,分别录用或遣送回籍。
  2月8~14日,县委召开县农民代表会,宣传减租减息、剿匪反霸的方针政策,号召发展生产,搞好支前。
  同月11日,人民解放军解放霞葛、秀篆2乡,诏安全境解放。
  同月中旬开始至5月底止,全县完成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4392份共计1283多元的认购任务。
  同月,县人民政府分别设立秘书室、民政科、财粮科、建设科、教育科、公安局、税务局。
  同月,县成立剿匪指挥部,开始清剿土匪特务。
  同月,创办县人民印刷所和裕民商店,此分别为诏安首家国营工、商业企业。
  4月,成立县农民协会。各村相应建立农会、妇女会和民兵组织。
  5月7~13日,县召开首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同月12日,全县动员支援解放东山岛。
  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诏安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各区亦同时成立团工委。
  同月22~30日,县委召开扩干会,部署开展减租反霸斗争。
  同月,全县先后有10多万人在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斯德哥尔摩宣言》上签名。
  7~8月,城区进行工商业总登记,并着手整顿工商团体。
  9月,县公安局举办自新土匪集训班,进行政策、前途教育。
  12月,全县掀起抗美援朝新高潮。各界纷纷制定爱国公约。
  同月,召开首届工人代表会,正式成立县工人联合会。
  1951年
  1月,县召开农民代表大会与各界人民代表会,宣传土地改革政策,部署首批土改。土改干部359名于4月编队进村,第一批土改在70天内完成。
  2月,全县开展拥军优属代耕工作。
  同月,经过1年清剿,共歼灭匪特15股1000多名,新政权得到巩固。
  4月8日,县委召开扩干会,总结第一批土改工作,部署第二批土改。至12月,土改全面结束。
  同月21日,县委召开抗美援朝代表会,通过“坚决将抗美援朝斗争进行到底和反对美国帝国主义武装日本,保卫世界和平”等4项决议,并选举成立县抗美援朝分会。
  5月1日,各界人民集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举行反美爱国游行示威,有10万多人在拥护缔结和平公约上签名。
  6月11日,县抗美援朝分会召开会议,发动全县人民开展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活动。
  同月15~23日,县举办第一届旧接生婆接生技术培训班。
  7月1日,县抗美援朝分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捐献一架“诏安号”战斗机的号召。到12月上旬,共捐献16.14万元,如期超额完成任务。
  8月6日,城乡万人集会听取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华东分团代表的传达报告。
  同月下旬,原云和诏县委交通员吴阿柔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同月,通济桥扩建为公路桥。
  11月,县境内流行牲畜疫病,耕畜死亡率较高。
  12月10日,县召开全县盐民代表会。
  同月,开展救济粮(款)发放工作检查。到月底,全县共发放国家救济粮15.65万公斤、款1.1万多元。
  同年,县成立中华体育总会诏安分会。
  同年,县建立乡一级政权。
  同年,全县大规模宣传贯彻《婚姻法》。
  1952年
  1月,县各人民团体联合发表声明,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反对美帝国主义进行细菌战争的声明。
  2月,大山产乡划归东山县管辖。
  同月,诏安县防疫委员会成立。各区成立爱国卫生分会,乡成立小组,村成立卫生站。
  5~7月,县委成立节约检查委员会,各机关单位成立节约检查小组,领导县级机关、团体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工商界也同时开展以“坦白补税”为重点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上半年,县发展一批季节性或常年性互助组。
  8月20日,县举办首次物资交流大会。随后,四都、太平、西潭、官陂等地相继举行。
  9月下旬至10月下旬,60个拥有山林的乡完成山林改革工作。
  同月,成立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县委书记李振经、组织部长杨寿仙分别担任正副主任。
  同月,县举行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各中小学和距城60华里以内的区乡都组队参加,参赛运动员331人。
  11月12~18日,召开县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县长1名、副县长1名、委员21名,组成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1名、副主席1名、委员22名,组成县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
  同月,县委成立党训班,在基层举办乡村干部训练班。
  12月,县委派出办社试点工作组,先后在后林、含英、景坑试办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同年,县道下(寮)宫(口)线竣工。
  同年,开始在城乡基层建立党组织。
  1953年
  3月,龙(溪)分(水关)公路竣工,汽车通广东饶平。
  4月,县召开首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诏安县委员会。
  5月2日晨7时,在东山岛海面作业的宫悬乡渔民,遭遇来犯的国民党炮艇,12名青壮年被掳去台。
  夏收后,后林村解放农业社社长沈禹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
  7月,县首次进行人口普查,全县54868户,常住人口224985人,其中,男性110417人,女性114568人。
  同月16日,台湾国民党军队进犯东山岛,县委成立支前指挥部(四都镇设立支前指挥所),全县动员民兵4255名、担架1035副(担架员5358名)、船只288艘(船工1101名)并筹集大批物资支援前线。
  同月27日,全县人民集会庆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取得伟大胜利。
  夏季,干旱严重,旱期93天。全县开展群众性抗旱。
  10月18日,在南方各省参加的果树会议上,走马塘村开垦山垅种植柑橘的做法受到赞赏。会后,南方各省、市789名专家、技术人员先后前来参观。
  11月18日至12月10日,县委召开有2092人参加的县、乡镇、村三级干部会,贯彻学习党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组织1364支宣传队(组),掀起声势浩大的宣传总路线运动。
  11月,基层选举完成后,各乡(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分别成立1区、5镇、84乡人民政府。选举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20名。
  同年,开始实行干部公费医疗制度。
  1954年
  6月21~24日,召开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代表173名。学习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选举县长1名,副县长3名,委员17名,组成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选举法院院长1名和出席省首届人大代表5名。
  同月,县成立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在全县开展宪法草案宣传教育。
  7月14日,县举办首次手工业品展览会。
  8月12日,县政府作出规定,红糖实行计划收购、供应。
  同月20日,县政府作出规定,生猪统一由食品公司收购,由供销合作社负责外调、供应。
  10月,县举行庆祝国庆运动会。
  同年,棉布实行计划供应。
  1955年
  3月1日,县发行新人民币,兑换旧币。
  3月15日,诏安县初级中学改称诏安县第一中学,为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3~10月,先后抽调3批干部202名(包括医务人员)、民工12245名参加“3613”、“05线”、“7962”等国防工程和鹰厦铁路建设。
  6月,太平区白路盆村—北蔗村巡回小学教师陈友光,被选为中国教育工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赴京参加会议。
  7月,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包干制一律改为货币工资制。
  9月,对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开始实行分等定量供应粮食。
  10月,县举行国庆运动会,参赛557人。
  11月,沿海3个区中的30个人口较为稠密的乡,分3批移民393户、620人到华安、长泰2县开发山区经济。
  冬天,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全县办农业初级社948个,入社农户达87%,基本实现农业初级合作化。
  12月,县召开归侨、侨眷代表会,成立诏安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同月,县执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政策。
  同年,太平到官陂龙过岗公路竣工,诏(安)—平(和)线贯通。
  1956年
  1月,县委成立对私改造办公室。
  同月15~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诏安县委员会成立。协商选举主席1名、副主席2名、常务委员12名。
  同月28日,县召开首次知识分子代表会议。27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民间艺人、教师、医师、干部和社会知识分子代表参加会议。
  3月6日,港口渡堵港工程开工,翌年3月竣工,受益农田2.26万亩。
  同月18~23日,召开中国共产党诏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县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1名;监察委员会委员9名、候补委员3名;选举出席省第一次党代会代表7名。
  同月,西山农场创造当年围垦海滩,当年种植630亩晚稻,当年收获粮食的突出成绩,获国务院和华东区表彰和奖励。
  6月,各区乡普遍发展托儿事业,先后办托儿所237个,收托孩子4763名。
  6~7月,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参加肃清反革命运动。
  7月25日,县召开小商贩代表会。至8月底,16个专业公司普遍成立中心商店、专柜。
  8月,全县完成并区并乡工作。原有7个区、127个乡(街),合并为1个县辖镇、4个区,分辖52个乡和1个区辖镇。
  同月,平和县九峰区大峰乡上洋村划归诏安管辖。
  9月16日,县竹港、峰外2乡划归云霄县管辖。
  10月13日,全县第二次基层普选全面结束,选民137340人(占总人口57.42%),选出基层人民代表1987名、乡(镇)人民委员会委员691名。
  同月19日,养猪模范唐将就(女)赴北京出席全国军烈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
  同月,县举行第二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参赛单位30个、414人。4人破3项专区纪录。
  12月13~17日,召开诏安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代表227人。选举县长1名、副县长4名、委员20名,组成第二届县人民委员会。
  同月,全县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共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36个,初级农业合作社40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97.7%。
  同月,全县手工业者加入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和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组)人数1643人,占从业总人数的93.2%。
  同月,完成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有私营工商业879户过渡为国营、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小组)。
  同年,建成国营诏安青果加工厂(1963年易名国营诏安蜜饯厂)、酒厂、造船厂和东沈、岑头、雨亭、万田4家半机械化糖厂。
  1957年
  1月,西潭乡后陈幸福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陈糊,代表该社出席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5月10日,县直属机关干部集体参加合作社劳动并形成制度。
  同月13日,县召开扩干会,传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县、区、乡、社干部700多人参加。
  6月上旬,县委召开县直机关支部书记会,部署发动党外人士和非党干部帮助共产党整风。
  7月中旬,县委决定党内整风暂停,开展反右派斗争。
  8月中旬,县委以港头、深桥、走马3个乡为社会主义大辩论试点,对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随后,社会主义大辩论在全县农村展开。
  12月,县政府共清算偿还华侨1949年以前的存款15671元。
  同年,县内多次开展群众性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后将麻雀改为臭虫)爱国卫生运动。
  1958年
  1月5~20日,全县2万多名民工相继上场兴修三姑娘渠道,工程于6月20日竣工通水,灌溉太平、西潭、深桥、白洋、南诏等地农田10.3万亩。
  5月初,县委号召全县人民“鼓足干劲,全面跃进,苦战三年,建设新诏安”,掀起宣传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热潮。
  5月26~29日,召开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代表219人。选举县长1名、副县长2名、委员22名,组成第三届人民委员会;选举法院院长1名和出席省第二届人代会代表4名。
  6月28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深入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并向全县人民发出:“党政军民总动员,顽强苦战一百天,确保粮食亩产双千斤,钢铁一万吨”的号召。下半年,全县掀起大办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大炼钢铁运动。由于领导瞎指挥,搞移苗并丘、高度密植、“千斤稻”、“万斤薯”和“卫星田”,盲目追求高指标,造成大面积减产。
  7月1日,县委机关报《诏安报》创刊。开始为周二刊4版铅印,后改为日报4版铅印。
  9月3日,县成立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接着,又相继成立8个人民公社和3个国营农场。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撤销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
  同月,全县人民共献出黄金433.8两、银器26807两、锡器20681公斤、杂铜和杂铁30136公斤。
  同月,全县抽调干部113名和民工10949名,支援国家工业建设。
  同月,霞(葛)秀(篆)公路动工。翌年9月下旬竣工通车。
  11月,市斤由16两制改为10两制。
  12月,诏安实现“粮食亩产千斤县”和“三年基本无山林火灾县”,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副县长何瑶波代表全县人民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会。
  同年,县成立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
  3月21日,县委召开3000多名干部(包括生产队长)会议,讨论人民公社体制。
  4月7~10日,共青团中央在诏安召开科学技术试验活动现场会。
  春季,太平公社组织劳力大规模开发“万宝山”,1年实现“四个万”(万亩竹、万亩果、万亩林、万亩油茶)。全县开展“学太平、赶太平、超太平”的群众性活动。
  5月,贯彻毛泽东给全国生产队长一封信,开展整风算账、经济退赔。
  6月,县档案馆干部张木狮赴京参加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发言。
  7月,全县肃反运动历时3年4个月全面结束。
  8月30日和9月10~11日,全县连续遭受10级台风和暴雨袭击,县委先后组织8.5万多人投入抗灾抢险工作。
  秋季,诏安第一中学第四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获全省第二名。《人民日报》和《人民教育》发表题为《穷山沟飞出金凤凰》文章。
  10月中旬,全县开展以保卫总路线为中心的“反右倾”斗争,对有“右倾”思想的同志,进行“拔白旗”思想改造。
  同月,突击消灭“三病”(血丝虫、疟疾、钩虫),有18万多人接受“三病”普查。
  同月,干部洪炳辉代表县财贸系统赴京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生产者代表会。
  12月,动工兴建东西溪堤防洪工程。
  1960年
  1月1日,县解放10年伟大成就展览正式开幕,全馆分设综合、农业、工业、林业、果业、畜牧、水电、水产、工具、文教、卫生11个展室。
  同月19~23日,召开政协诏安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协商选举主席1名、副主席2名、常务委员14名。
  同月26~29日,召开诏安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月10日,省委第一书记叶飞视察太平万宝山,充分肯定太平向山发展经验,向全省发出“大兴太平之风”的号召。
  6月1~11日,县档案馆被评为全国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县委办主任兼档案馆馆长林镇乾赴京出席表彰会。
  6月8~9日,台风暴雨成灾,溪堤冲决9处,受淹村庄94个、作物11.16万亩,倒房8900多间,死24人,伤55人。全县迅速组织104支抢险队,8万多人投入抗洪抢险。
  同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新“三反”。
  同月底,坪路幼儿班被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坪路幼儿班教养员、全国“三八”红旗手陈雪英和白路盆村—北蔗村巡回小学教师陈友光,赴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7月,诏安一中第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录取率达100%。
  秋季,县委在官陂五通召开“瓜菜代”(以瓜菜代粮食)现场会。
  秋季,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奠基兴建。
  9~12月,县先后接收因印尼政府排华归来的难侨2批1012人,安置在建设农场华侨新村。
  10月1日,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马头水电站开始发电,装机容量600千瓦。
  11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抵诏视察。
  下半年,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生产。
  1961年
  4月,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抵诏视察。
  5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公社和大队规模适当划小,全县农村分为26个公社、4个农场,下辖255个大队和28个作业区、8个街道。
  7月,县委认真贯彻“调整、巩固”方针,压缩城镇人口2807人到农村参加生产。
  同年,全县天花灭迹。
  1962年
  2月,县委书记罗全贵赴京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工作会议。
  5月,个别地区发生副霍乱。县连续召开3次卫生防疫工作会议,部署预防工作。
  上半年,全县备战,县直机关成立民兵团。
  10月5~12日,县政协召开第三届第一次会议,协商选举主席1名、副主席3名、常务委员会委员13名。
  10月7~10日,县召开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代表223名。选举县长1名、副县长3名、委员19名,组成第四届人民委员会;选举法院院长1名。
  11月,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刹住“单干风”。
  12月20日,通过实行关、停、转和下放等办法,全县精简全民所有制人员2959名,压缩粮食统销人口3567人,减少附加粮供应人口345人。
  同年,全县基本消灭鼠疫、霍乱。
  1963年
  1月12~16日,召开中共诏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第二届县委委员25名,候补委员5名;选举监察委员会委员9名,选举出席省第二次党代会代表5名。
  同月16~20日,召开全县农业、工交、财贸、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出席会议1218人。
  2月29日,含英大队与毗邻的广东饶平上东大队的山地纠纷问题达成最后协议,在饶平黄岗签订协议书。
  4月28日,诏安、东山两县与广东饶平县就建立副霍乱联防检疫制度签订协议书。
  同月,县委对“大跃进”期间受“反右倾、拔白旗”批判和处理的各级干部948名进行甄别,其中474名先后恢复和安排工作。
  5月22日,台湾派遣10名武装特务在寮雅登陆。县境内几万军民协同作战,迅速形成包围圈,将其全歼在风吹岭。
  同月下旬,共青团县委书记陈成地、外凤村团支部委员许庆顺出席共青团中央第九届全国青年团代表大会,历时17天。回诏后,团县委组织由团员青年学生参加的千人报告会10多场进行传达贯彻。
  同月,由国家拨款9万元修建的赤水溪抽水机站落成。
  12月2~7日,召开县政协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协商选举主席1名、副主席3名、常务委员15名。
  同月11~15日,召开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代表259名。选举县长1名、副县长3名、委员21名,组成第五届人民委员会。选举法院院长1名。
  1964年
  4月,东西溪堤防工程竣工。工程总投资414万元,投工467万工;完成土石方567万立方米,筑土石堤总长68公里,建水闸16座24孔、涵洞64座73孔;保护沿岸5个乡(镇)、90个村庄的安全,受益土地9.7万多亩。
  同月,全县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
  同月,开始实行每月一次(农历初一)的县长接待日制度。
  7月1日,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289772人。
  10月,县委抽调干部组成社教工作队,集中学习后于12月到南安水头、惠安崇武等地搞省社教试点。
  年底,环城路人民市场落成投入使用。总投资3.5万元,占地828平方米,有砖柱木瓦结构店面68间。
  同年,县获“保粮先进县”、“四无(无虫害、霉烂、鼠害、事故)粮仓县”称号。
  同年,建设农场引进种植的橡胶树试割胶成功,橡胶厂投建。建设农场被农垦部评为先进单位。
  同年,东西沈大桥动工兴建,桥长260米。
  1965年
  1月9~24日,县委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会,学习贯彻“前十条”(详见政党卷),成立诏安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委会,并选举出席省贫代会代表。县举办较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展览。
  4月,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带领福清县音西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德顺,再次视察参观太平向山发展现场,号召全省继续“兴太平之风、走音西之路”。
  10月,位于中山公园北侧的人民影院落成。
  秋季,全县开展面上社会主义教育。
  11月下旬,共青团县委委员吴万利赴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会。
  同年,全县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1966年
  春季,全县干部群众开展学习焦裕禄活动。
  春季,县成立中共龙溪地委社会主义教育总团,地委副书记董友伦任团长。随后,“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工作组进驻县直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展开点上“社教”,一批干部被点名、批斗、关押。
  5月下旬,全县贯彻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宣布“四清”纳入“文化大革命”。
  同月,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就绪,未能召开。
  6月9日,诏安一中学生贴出大字报,揭开诏安“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同月15日,诏安一中师生近千人上街游行,要求县委撤走驻校工作组。
  7月,废除全县中小学升学考试制度。
  7~9月,县委举办中小学教师集训班,以大字报点名揭发、并组织批判“走资派”和“牛鬼蛇神”。
  8月,诏安一中成立“红卫兵”组织,到社会上破“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搞“革命大串连”。其他学校也先后成立“红卫兵”、“红小兵”或各种名称“战斗队”。学校“停课闹革命”。
  9月,社教工作队进驻农村基层。
  12月15日,诏安一中“红卫兵”进驻县委机关。
  下半年,县直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遭破坏,陷于瘫痪。
  年底,原进驻机关单位、农村基层的社教工作组全部撤走。
  同年,虎蹄大桥竣工,全长127米。
  1967年
  1月10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通济桥扩建工程竣工。
  同月27日,一派“群众组织”到县委、县人委和各级党政机关夺权。尔后,各系统各单位纷纷成立战斗队。
  同月,库容3850万立方米的亚湖水库大坝、副坝等主要工程动工。1972年7月竣工,灌溉农田6万亩。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诏安驻军奉命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
  5月21日,诏安相互对立的两大派“群众组织”挑动农民进城搞武斗,城区武斗加剧。
  同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诏安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接管中共诏安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及所属部门。
  8月5日,诏安一中百花楼和教师宿舍楼在武斗中被焚毁。10日,中山路花纱布大楼也被焚毁。
  9月5日,遵照中央军委的通令,福州军区派部队进驻诏安,制止武斗,原无法开展工作的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恢复正常工作秩序。随后,中小学师生陆续返校“复课闹革命”。
  1968年
  2月下旬,县举办“三结合”(支左部队、群众代表、领导干部)学习班,酝酿成立诏安县革命委员会。
  3月30日,县委副书记何瑶波被一派“群众组织”借批判为名,毒打致死。
  6月9日,诏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委、县人委职能,上级组织任命主任1名、副主任7名、常务委员11名、委员24名。当天,一派“群众组织”砸掉革委会牌子,抓走主任张荣华。县革委会人员被迫离诏去漳。
  9月5日,福州军区派武装部队入诏。县革委会人员随军入城,恢复工作秩序。
  同月,各公社(农场)先后成立革委会。
  10月,全县贯彻专区革委会召开“三忠于”活动经验交流会精神,要求在12月17日之前做到人人有“红宝书”、户户有“红宝台”、村头路口有“忠字牌”,“早请示,晚汇报”要形成制度。
  11月,全县发行《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人民服务》、《学习白求恩》、《愚公移山》)等书籍26万多册。
  12月下旬,县革委会先后召开“工人代表会”和“贫下中农代表会”,讨论协商成立诏安县工人代表委员会和诏安县贫下中农代表委员会。
  同月,县成立“四面向”(面向工厂、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山区)办公室,开始动员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
  同年,县直机关全面开展清理阶级队伍,一批干部被揪斗、游街。
  1969年
  2月4日,县革委会召开首批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欢送大会。以后几年中,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达1768名,城镇居民达2370户、10480人。
  春季,各中学成立革命委员会,小学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4月,县革委会成立党的核心小组。
  同月,县革委会副主任沈细群由福州军区党委和福建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联合推选为党代表赴北京参加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6月,全县开展“深挖洞、广积粮”教育。县革委会搬往深桥公社赤水溪村办公。翌年6月,搬回县城。
  上半年,县革委会树立石溪、沈寨、大布、彩下4个大队为“农业学大寨”典型。
  夏季,全县各系统陆续举办学习班,继续清理阶级队伍。
  9月,县革委会分别在四都公社石溪大队和太平公社大布大队举办“农业学大寨”学习班。
  同月,县革委会组织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中小学,实行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下半年,遵照福建省革委会的指示,全县批判“太平之风”。
  同年,农村普遍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全县233个大队办合作医疗站183个。
  1970年
  1月,组织各公社、大队的主干参观官陂公社彩下大队向阳渠道。
  2月,公办小学下放归生产队管理。
  4月,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
  6月,全县开展反击所谓“文化大革命”的逆流。
  7月下旬,县革委会开始整顿财贸系统,组建财贸革委会。
  8月8日,经省批准,诏安湾围垦工程动工。
  12月,革委会主办的县直机关干部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结束。干部经过审查,分别作出重新分配工作和下放基层的处理。
  1971年
  7月1日,召开中共诏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中共诏安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31名。县委、县革委会合署办公。
  同月,全面恢复党的基层组织。
  11月,县委召开大队书记以上干部会议,听取传达关于林彪反革命集团文件。
  同年,城关地区成立民兵连。
  1972年
  1月12日,县革委会召开“农业学大寨”动员大会,县、公社、大队、生产队4级干部4600多人参加。
  同月,各系统先后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4月12日,县革委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开始发动干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
  9月,西潭、秀篆、太平3所中学增设高中班,扩办为完全中学。
  同年,投建日榨蔗500吨的诏安糖厂。日,建成投产。
  1973年
  7月1日,县革委会发出《关于实行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12月,原基层供销系统的场、店从商业部门析出,恢复供销社名称,形成贫下中农管理下的独立核算单位。
  1974年
  1月,农村普遍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继续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除发动社、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外,还层层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割资本主义尾巴,出动学校师生在交通要道设置关卡,不准农村家禽蛋品上市。
  1~2月,全县开展大破“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大立“四新”(新文化、新思想、新风俗、新习惯)运动。城乡到处砸毁土地庙、庵寺、神像,收缴迷信品,查封制造迷信品的香烛店和银纸店,捣毁赌博场,涂抹宗庙祠堂和民居的旧匾额,书写革命口号;还游斗神汉赌棍、算命看风水和投机倒把、拐骗妇女等坏分子。
  2月,全县中小学师生开展批判“师道尊严”的活动,学校陷于混乱状态,正常教学秩序难以维持。
  4月,县革委会组织县、社干部和部分大队党支部书记分2批到山西大寨参观。此后,全县形成造田热潮。县革委会还在官陂山区搞“人造平原”,铲平大小山头39个,营造机耕路——“沙固路”,造成山地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东溪河道淤塞。
  同年,各系统、各单位普遍成立批林批孔组织,举办“批林批孔专栏”,发动干部职工写批判文章。
  1975年
  1月,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一批干部,成立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办公室。办公室搬到桥东公社溪雅村办公。同时,组织工作队下公社驻点。
  9月,中小学实行“开门办学”,打乱正常教学秩序。
  12月,梅花闸坝引水渠动工。
  冬季,开始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同年,县革委会作出规定,改农村传统的“三天一墟”为每月3墟。同时,规定农民每户只允许饲养家禽3~5只。1980年恢复传统墟期。
  1976年
  1月,全县各界自发以各种形式沉痛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
  春季,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开展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
  6月,福州军区某部在诏安沿海进行渡海登陆作战演习。演习前,县抽调部分民工和建筑技术工,配合部队建筑作战工事和部队营房。
  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全县人民举行各种吊唁活动。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9月15日,县在西校场召开万人大会,悼念毛泽东逝世,并在电影院摆设灵堂供干部群众凭吊。各公社(农场)同时举行追悼会。
  10月,全县热烈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县城举行庆祝游行。
  同年,岭下溪水库动工。
  1977年
  春季,县委成立揭发批判清查江青反革命集团办公室,并随即举办“揭批查”学习班,开始清查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
  3月,县委、县革委会分署办公。
  6月,福州军区某部在诏安沿海再次举行渡海登陆作战演习。
  7月,县委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
  1978年
  3月6~14日,召开中共诏安县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第四届县委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名;选举出席省第三次党代会代表8名。
  3月12~15日,召开诏安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代表441名,选举县革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5名,委员26名,人民法院院长1名。
  同月底,省委给“太平之风”平反。《福建日报》连续报道太平之风的业绩和经验。
  4月,工人宣传队撤离学校。贫下中农宣传队改为不脱产的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
  5月,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公开给抵制“太平之风”而受迫害的干部平反。
  上半年,撤销各中学革委会和各小学革命领导小组,恢复校长制。
  12月28日,县委召开诏安县科学大会。
  12月,撤销各小学的“红小兵”组织,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
  同月,地委为“新诏安公社”被打成“反动保守组织”案给予彻底平反。
  同年,成立诏安县安置城镇待业人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着手安置城镇待业人员。
  1979年
  1月,县委召开一系列会议,深入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拨乱反正。
  2月,县召开教育战线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7月10日,县委在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为“九五”冤案受害者平反。
  夏季,县委调整充实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复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各种冤假错案,先后为400多名因各种“罪名”而受错误处理的干部职工落实政策。
  秋季,西潭公社上陈村发生一起恶性报复凶杀事件,凶手枪杀6人后自杀身亡。
  同年,逐步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复查和纠正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
  同年,省政府批准开辟宫口为外贸起运点。
  1980年
  1月,云霄师范在诏安设立分校,招收学生110名。
  5月20日,县委在电影院召开追悼大会,追认原县委副书记何瑶波为革命烈士。
  10月30日至11月4日,召开诏安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代表443名,选举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1名、副主任5名、常务委员会委员9名;出席省第五届人大代表7名;县革委会改为县人民政府,选举县长1名、副县长3名、人民法院院长1名、检察院检察长1名。
  11月,恢复政协组织活动。5~10日,召开县政协第五届第一次会议,协商选举主席1名、副主席5名、常务委员18名。
  12月3日,成立龙溪地区技工学校诏安分校。
  12月4日,成立诏安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开始工作。
  同月,“闽海204号”货轮满载瓷砖、蚊香、羽毛球等货物共150吨,由宫口直航香港,中断30多年的漳州—香港航线复通。
  同年,岭下溪水库缓建。
  1981年
  1月,县委、县政府召开30年教龄教师代表座谈会。县府颁发30年教龄光荣证。
  3月,县成立领导小组,开始组织全县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至翌年10月完成,“三定”面积100.12万亩,占应定面积89.6%,84150户获山林权证127723份。
  5月,梅花引水工程竣工。
  7月,县创办全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诏正水产有限公司。
  9月18日,赤竹坪林场发生严重毁林事件,县委、县政府向龙溪地委、龙溪行署作检查报告,并收回被抢砍杉木,对当事人进行罚款,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10月,征地338亩,动工兴建日榨蔗2000吨的花墩糖厂。
  11月,国家农垦部部长高扬视察金星、建设农场。
  12月,县建立电视转播台。
  同年,开始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
  4月1日,县成立自来水公司,在梅峰村东溪畔建成日产2000吨的净水设施,城镇居民始饮用自来水。
  10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束。全县人口为460799人。
  11月,李喜权参加全国业余体校田径赛(莆田),获男子110米栏第一名。
  同月,城关镇更名为南诏镇,镇辖8个行政街按传统地名予以更名。“文化大革命”中命名的原城关镇所属的113条街、路、巷名撤销,一律恢复“文化大革命”前原名。
  同年,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活动。
  1983年
  3月,宫口码头200吨泊位主体工程竣工投产,配套工程也开始施工。
  4月1日,县保险公司成立。
  4月9~11日,连降暴雨352毫米。全县96个大队受淹,其中18个大队和4个村庄近5万人为洪水所困。28口山塘被冲垮,8.7万多亩土地受冲刷,陆路交通断绝,电讯、供电中断。
  5月4日,县委、县政府派出慰问团,携带一批大米、化肥和建材,前往广东饶平慰问受灾严重的仙春、碧岗大队。
  7月5日,农艺师王震霖被选派到西非塞拉利昂国援助甘蔗治虫。
  同月25日,第四号强台风正面袭击诏安,骤降暴雨,山洪暴发,秀篆陈龙桥被冲断,死69人,伤535人。全县死亡73人,伤607人,倒房逾0.85万间,田地受淹3.2万多亩,沙压1.1万多亩,损失极为严重。省委常委、省农委主任温秀山率慰问团到县,了解灾情,指导抗灾工作。
  8月16日,全县开展集中打击杀人、放火、投毒、爆炸、抢劫、强奸、盗窃、流氓团伙等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持续4年。
  9月14日,西潭公社军事教员沈钦永,在民兵训练投掷手榴弹出现险情时,为掩护民兵而壮烈牺牲。省政府给沈钦永记二等功,追认为革命烈士。
  同月,中纪委派出领导偕同林业部、省纪委、林业厅、地纪委等部门有关人员前来诏安检查赤竹坪林场严重毁林事件,分别听取省、地纪委的调查汇报。
  10月21日,新建的诏安医院主楼落成剪彩。12月30日投入使用。
  11月29日,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地质地貌专业调查队一行16人抵县,在沿海地区进行为期20天的勘查,确算出诏安海岸线全长63.5公里、滩涂面积27.33平方公里。
  12月13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金昭典视察金星农场南药试验站。
  同月27日,县委对历次运动受错误处理而离队的83名干部予以复查,后重新安排工作。
  同月30日,县中医院正式开业。
  同年,全县“四类分子”摘帽结束。
  1984年
  2月6日,花墩糖厂建成开榨。
  3月5日,四都公社林头大队发生一起严重翻船事故,落海53人,其中死17人、伤1人。
  同月,县运动员谢小明参加全国春季田径邀请赛(南昌),获得男子110米栏和400米栏第六名。
  6月10日,中纪委华东组副组长程章一行4人到诏检查工作。
  同月26日,省水土保持办公室总工程师张式俊等专家、教授一行11人,到东溪上游官陂考察水土流失情况。
  7月20日,在宫口设立诏安台胞接待站。
  同日,行署在诏安召开乌山老区基点村粮食征购减免会,决定诏安减征75万公斤。
  同月24日,地区首届青少年篮球赛在县人民体育场灯光球场举行。
  10月1日,县举行为时3天的纪念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祝活动。
  同月15日,县南峰影院落成。
  11月16~20日,召开县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协商选举主席1名、副主席7名、常务委员16名。
  同月17日,赤石湾冷冻厂建成通过验收。
  同月17~20日,召开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代表401名。选举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1名、副主任7名、委员12名;选举县长1名、副县长4名和人民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各1名。
  同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城乡工作会议,决定实行党、政、企分开,撤销人民公社,成立11个乡(镇)人民政府。各乡镇经济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
  同月,重建中山公园工程动工。1986年3月竣工。
  同月,省广播电视大学诏安工作站成立。
  12月14日,召开中共诏安县第五次代表会议,选举第五届县委委员20名,候补委员3名,选举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名,选举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3名,候补代表1名。
  同年,开始在全县国营、集体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同年,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县境内考古结束,发现深桥乡双港村东南山坡上和赤水溪村西侯山上的宋代瓷窑遗址(包括砖窑基、窑具和大量瓷片堆积层)。
  1985年
  1月18日,县水产加工产品鳀?鱼干,在参加全国首次水产品展销会上,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优质品奖。
  2月23日,县政府举行在外工作的部分诏安籍科技人员座谈会,请他们为发展家乡经济献策献力。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口海岸专家徐君亮等13人出席座谈会。
  3月,谢小明参加全国(上海)田径赛,获男子400米栏第一名。4月,又参加全国(广州)田径赛,获得同项目第二名。
  4月25日,梅岭乡活海鲜出口公司第一艘40吨位运输船“梅海-01号”首航香港。
  同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一行13人,从广东到福建检查工作时路过诏安稍事停留。
  5月4日,共青团诏安县委员会举行“五四”之夜火炬环城跑比赛,有492名青年参加。
  6月19日,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省委常委贾庆林抵县视察建华橡胶园、走马柑橘山、新楼茶花圃、梅岭宫口港和冷冻厂。
  同月24~26日晨,骤降暴雨和大暴雨,县城降雨量409.8毫米,山区392.4毫米,东溪水位7.40米,超警戒线3.4米,为历史最高水位。亚湖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诏安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