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设备有救了 揭秘虚拟化如何让vmware 硬件虚拟化常青

您所在的位置: &
虚拟化该成为网络面向应用的第一步
虚拟化该成为网络面向应用的第一步
H3C/陈世兴
一个面向应用的网络首要的前提就是对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屏蔽使用者对资源位置的感知,快速交付适应于该应用的网络规划。
一个面向应用的网络首要的前提就是对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屏蔽使用者对资源位置的感知,快速交付适应于该应用的网络规划。因此,虚拟化也是H3C所提出的VAN(Virtual Application Network,虚拟应用网络)架构的三大核心之一。
虚拟化的本质是提高用户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能力。为了给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资源虚拟化服务,虚拟化的网络又分为虚拟化服务、虚拟化通道、虚拟化设备。服务器作为虚拟服务的承载,通过虚拟机实现服务的位置无关性;连接通道作为服务流量的承载,虚拟化技术配合实现了虚拟服务的迁移、虚拟服务的备份和负载分担;网络设备作为虚拟通道的承载,虚拟化技术提供了虚拟通道的灵活配置和虚拟通道间的负载分担,将服务流量的接入、汇聚、核心灵活的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整合,带来了虚拟通道部署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虚拟化通道技术在之前期刊中已有详细描述(*注:《IP领航》2012第6期总第25期大二层专题),虚拟化服务属于服务器侧的范畴,本文重点描述网络设备的虚拟化技术。
网络设备的虚拟化技术从最初的多台物理网络设备虚拟成一台逻辑网络设备,即N:1的虚拟化,到一台物理网络设备虚拟化成多台逻辑网络设备,即1:N的虚拟化技术,又发展了将这两种虚拟化技术进行整合的网络设备形态,即N:1:M虚拟化技术;以及在N:1横向虚拟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纵向虚拟化技术。这四项技术不仅给数据中心带来了完整的虚拟化方案,也让数据中心在网络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更加灵活。
一、N:1虚拟化
通过N:1虚拟化,将多台网络设备虚拟化成一台逻辑设备(*注:在本节中,所有逻辑设备都表示N:1的逻辑设备概念),网络设备间的协同工作转化为设备内的处理,从而提高网络管理和运行效率,让网络回归简单。
另一方面,N:1虚拟化使逻辑设备具备了强大的扩展能力。当网络需要扩容时,N:1虚拟化技术可以在不改变网络拓扑的前提下,向现有的逻辑设备中动态增加物理设备,使整个逻辑设备拥有更多的设备端口数、更大的带宽和处理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N:1虚拟化示意图
图2是常见的网络组网,使用MSTP、VRRP等协议来支持链路冗余、网关备份。这种组网在各种场合均会使用,这里仅以汇聚层与接入层之间的组网为例。
使用N:1虚拟化技术后,汇聚层的多个设备成为了一个单一的逻辑设备,接入设备直接连接到虚拟逻辑设备。简化后的组网不再需要使用MSTP、VRRP协议,简化了网络配置。同时依靠跨设备的链路聚合,在成员出现故障时不再依赖MSTP、VRRP等协议的收敛,提高了可靠性。
图2 使用N:1简化组网示意图
在具体技术实现上,H3C的相关技术是IRF(智能弹性架构),Cisco采用的是StackWise及VSS技术,Juniper采用的是Virtual Chassis技术。主要技术实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跨物理设备的聚合
N:1虚拟化中采用的新型聚合技术让用户可以将不同物理设备上的物理以太网端口配置成一个聚合端口,这样即使某些端口所在的设备出现故障,其他正常工作的成员设备会继续管理和维护剩下的聚合端口。如图3所示,流向网络核心的流量将均匀分布在聚合链路上,当某一条聚合链路失效时,分布式链路聚合技术能够将流量自动重新分布到其余聚合链路以实现链路的弹性备份和提高网络可靠性。
图3 跨设备聚合技术
物理设备间的协议状态互为备份
各物理设备加入逻辑设备后,协议动态运行数据在物理设备间进行同步,Master出现故障时,其他物理设备有协议的状态信息,能快速恢复并保持邻居设备的协议连接。
以路由协议为例,如图4所示,网络使用的是OSPF路由协议。当Master收到邻居路由器发送过来的Update报文时,更新本地的路由表同时它会将更新的路由表项以及协议状态信息发给其他所有物理设备,其他物理设备收到后会更新本地的路由表及协议状态,以保证逻辑设备内的各个物理设备上路由相关信息的严格同步。
当Master故障时,新选举的Master可以接手旧Master的工作,新的Master接收到邻居路由器过来的OSPF报文后,会将更新的路由表项以及协议状态信息发给其它所有物理设备,并不会影响中OSPF协议的运行。此时,域内路由协议不会随之出现中断,二三层转发流量和业务也不会出现中断,从而实现了不中断业务的故障保护和设备切换功能。
图4 设备协议状态备份机制
环形拓扑连接使网络更可靠
如图5所示,四个接入网络通过跨设备聚合方式连接到逻辑设备上,逻辑设备采用环形拓扑方式进行连接。环形拓扑连接可以做到任何一台设备的故障、设备端口故障、连接线故障,不影响到其他物理设备间的流量转发,提高了网络高可靠性。
图5 环形拓扑带来更高的冗余可靠性
二、 1:N虚拟化
1:N虚拟化技术将一台物理设备虚拟化成多台逻辑设备(注:在本节中所有逻辑设备都表示1:N的逻辑设备概念),划分出来的逻辑设备具有单独的转发表项和芯片资源,可以单独组网,单独配置等网络业务所需功能。
一台物理设备虚拟成多个逻辑设备分别承担不同的网络应用,保持原有网络的独立性的同时,降低了硬件资源消耗,提高了网络设备的利用率。各逻辑设备之间严格隔离,可以将安全级别不同的业务划分到两个逻辑设备中,通过虚拟化隔离,单独进行管理和配置,不同业务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图6 N:1虚拟化示意图
在具体技术实现上,H3C的相关技术是MDC(Multitenant Device Context,多租户设备环境),Cisco采用的是VDC技术。各技术实现的功能上是一致的,以下以MDC技术为例来阐述1:N虚拟化的技术特点。
1. 网络操作系统的虚拟化
网络操作系统作为管理网络设备的基础,对网络设备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了分层管理。
1:N虚拟化技术首先需对网络操作系统进行虚拟化,目的是能做到每个逻辑设备都有支撑自身系统运行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包括独立的接口、CPU等,独立维护的路由和转发表项。
以MDC技术为例,采用基于操作系统级别的虚拟化技术,在操作系统内核模拟出一个个运行应用程序的容器,操作系统级别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磁盘管理基于每个MDC进行了虚拟化管理。对比目前服务器虚拟化时通常采用的Full-virtualization虚拟化技术(在Host操作系统和底层硬件之间建立一层抽象系统,各Guest操作系统无需修改代码,通过CPU支持虚拟化将Guest操作系统的高权限指令Trap到抽象系统中的代码中代理执行)和Para-virtualization虚拟化技术(修改Guest操作系统以适配Host系统),操作系统级的虚拟化由于不存在Guest系统到Host系统的转换,调度性能上最好,耗费资源最少。
图7 MDC 1:N虚拟化示意图
2. 分布式物理设备的逻辑设备划分
在核心层和汇聚层的网络设备,一般采用分布式设备来提高设备的流量处理能力和性能规格。典型的分布式设备模型包括多块主控板和多块接口板,支持虚拟化后,每块单板都可以支持多个逻辑设备的启动,可将端口资源在多个逻辑设备之间进行划分。
划分后的逻辑设备也同样为分布式设备形态,能操作分布式资源,并且相关的数据也和独立的分布式设备一样,进行同步和备份。如图8所示,数据只在逻辑设备所属的单板间进行同步,可以将I/O单板只划分给某个逻辑设备。由于该单板上的资源只为一个逻辑设备所有,这样I/O单板能达到作为单独物理设备时的规格。
图8 逻辑设备的表项数据同步
3. 独立的配置管理平面
从管理设备业务功能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逻辑设备就是一台独立的设备。用户可通过属于逻辑设备的虚拟网管口直接登入逻辑设备内,进行管理和配置。逻辑设备所产生的系统告警信息可以单独输出到部属的告警服务器上。每个逻辑设备有单独的配置文件,支持独立的重启和恢复配置(如图9所示)。
图9 用户对逻辑设备的配置管理
4. 故障隔离
由于采用操作系统级的虚拟化技术后,所有逻辑设备都有独立的进程和独立的网络转发数据,通过合理的资源划分,甚至有独立的转发芯片资源和独立的CPU资源。基于此,一个逻辑设备的故障可以控制在本逻辑设备内,不会影响其它的逻辑设备;
如图10中MDC1逻辑设备内的某个服务的故障,可能导致该逻辑设备内的该服务不可工作。但其他逻辑设备还能继续运行提供服务。
图10 逻辑设备内的故障隔离
三、N:1:M虚拟化
N:1的虚拟化和1:N的虚拟化从技术角度采用了相反的实现技术,但可以将两者的技术进行融合,实现将多台物理设备通过N:1虚拟化技术虚拟成一台逻辑设备,再将此逻辑设备通过1:N技术虚拟成多台逻辑设备,这种组合简称为N:1:M虚拟化(如图11所示)。
图11 N:1:M虚拟化示意图
以IRF+MDC组网为例,这种N:1:M的虚拟化的明显特点就是:整合层次,降低运营成本。
利用IRF+MDC技术,可以对数据中心设计进行多层次的整合。整合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如图12所示):
水平整合:将汇聚层的4台设备整合成两台物理设备。将两台物理设备互为主备为接入网络进行服务。
垂直整合:将核心层和汇聚层的设备整合,物理设备上分成两个MDC,分别为核心层和汇聚层服务。
混合整合:将两台物理设备组成IRF逻辑设备上划分三个MDC,两个MDC管理接入网络,做到接入的业务隔离,一个MDC连接核心层,满足清晰的分层策略需求。
图12 数据中心N:1:M虚拟化的整合方式
四、纵向虚拟化
上述的N:1虚拟化是一种对称方式整合的网络设备资源的技术,其中的N是有相同能力的对等设备,互为备份。随着数据中心内服务器规模的迅速增长,纵向虚拟化技术(Vertical Converged Framework,纵向融合框架,以下简称VCF)应运而生。纵向虚拟化技术能将非对称的网络设备进行资源整合,既提高了网络设备的端口密度,又方便了整体设备的管理。
VCF在纵向维度上支持对系统进行异构扩展,即在形成一台逻辑虚拟设备的基础上,可把一台盒式设备作为一块远程接口板加入主设备系统,以达到扩展I/O端口能力和进行集中控制管理的目的。
在VCF技术体系中,设备按角色分为CB(Controlling Bridge)和PE(Port Extender)两种。CB表示控制设备,PE表示纵向扩展设备,称远程接口板。
CB可以是N:1虚拟化后的逻辑设备组成,和纵向的PE设备采用跨设备聚合方式来进行连接。
PE设备相当于CB设备的端口扩展板,提高CB的端口密度。控制层面上的网络配置、协议计算等由CB设备进行统一管理;PE设备的版本和配置文件可通过CB设备进行下载。
PE间的流量经过CB进行转发,可通过对纵向连接端口进行聚合的方式扩大带宽(如图13所示)。
图13 VCF典型拓扑
如图14所示,利用VCF技术,可以将接入层和汇聚层进行整合,简化管理,满足网络部属中的高端口密度需求。
注:更多的VCF技术信息见本期【讲堂】栏目的文章:VCF纵向虚拟化架构
图14 VCF对汇聚和接入层的整合
五、虚拟化技术的整合应用
N:1网络虚拟化减少了网络上逻辑设备的数量,提高了设备管理效率,简化网络层次,并且提高设备扩展能力,保护用户投资。1:N的虚拟化节约了网络中的物理设备数量,用户在网络业务部属中已经看不到具体的物理设备,而是一个个提供网络服务的逻辑设备,将这两种技术混合的N:1:M虚拟化使得网络更有利于层次的整合、易于扩展。
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中,网络设备虚拟化技术也深入到各个层面(如图15所示),在接入层设备采用纵向虚拟化技术来扩大网络设备的接入设备端口密度,在PE设备上采用EVB协议和虚拟服务器间通过虚拟通道进行连接;在汇聚层设备采用N:1的虚拟化技术对下行链路提供了可靠冗余的连接,对上行的核心设备提供的简单的协议控制,在汇聚层连接Internet的边缘设备上,可以采用TRILL、PBB/SPB、EVI、VPLS等技术将该站点在数据中心大二层网络中互联;在核心层可以采用N:1:M的技术,在进行业务冗余备份的同时,将不同用户的云划分到不同的MDC中,即保证了业务的安全性,又可将逻辑设备托管由用户自行进行各站点间的拓扑结构的管理。
图15 数据中心内的虚拟化技术应用
六、 结束语
随着面向应用的网络进一步深化,出现了软件定义网络模型(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SDN的出现将让用户能基于网络设备厂商API接口更好的利用现有网络设备资源,这些API接口可以基于设备本身提供,也能基于服务器上运行的Network OS提供。当用户能更好的根据自己的应用来定义网络设备时,将更需要网络设备能够实现完全彻底的虚拟化:将网络设备通过N:1虚拟化后作为整体资源,通过1:N虚拟化技术根据应用创建新的逻辑设备和资源部属;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该应用的流量、应用的安全等特点进行联动&&利用设备提供的自动化功能进行网络资源的动态部属,实现一个更加可靠、更加灵活、更易于扩展的网络。
【责任编辑: TEL:(010)】
关于&&&&的更多文章
流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控NetFlow和IPFIX数据,用以洞察网络和故障排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你应该知道这些。
作为一名Android粉丝,我们平时会用到很多谷歌服务,
作为一名Android粉丝,我们平时会用到很多谷歌服务,
谷歌2012年7月在堪萨斯城推出了超高速宽带服务Google
本书为《Eclipse从入门到精通》一书的全新改版。本书以最新的Eclipse 3.2作为写作版本。全书分为5篇:起步篇介绍了Eclipse及相关
51CTO旗下网站相关阅读Xen:用于Linux™ 内核的虚拟化技术Linux上实现虚拟化技术的优势存储虚拟化的前景展望浅析:虚拟存储的三种方法存储虚拟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相关推荐资本冲动能否助力汽车之家继续振翅高飞?在家还用耳机听音乐?是时候用音箱享受听觉的盛宴试用福利 | 花香何必等春天,一台香薰机就够了砸下44亿续命!“德系老四”还有过这么一段?空气悬架都是它玩剩下的进口干不过国产?入门级宝马X2对比奔驰GLA直接输了?1500兆帕钢到底有多强? 听东风雷诺讲讲超高强度车身的故事我的电脑是宏基的,怎么开启硬件虚拟化?_百度知道
我的电脑是宏基的,怎么开启硬件虚拟化?
这是工具检测的结果,说可以支持但没有开启。然后给出了宏基的开启方法:我暴走了:这尼玛是在耍我吗?我的电脑是宏基4250,求高人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虚拟化技术的可以在BIOS中开启,开启方法如下:  1、进入BIOS。开机时按F2或F12或DEL或ESC等键(各电脑有所不同)。  2、进入BIOS后,找到Configuration选项,选择Intel Virtual Technology并回车,将光标移至Enabled,然后再回车,最后按F10保存并退出。  如果找不到Configuration选项,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1)某些HP(惠普)电脑进入BIOS后,需要选择SystemConfiguration(系统配置)菜单,然后选择Device Configuration(设备配置),找到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设置为Enabled。  (2)某些联想Thinkpad电脑进入BIOS后,需要选择Security菜单,然后选择Virtualization,设置为Enabled。  (3)某些DELL(戴尔)电脑进入BIOS后,需要选择Processor Settings菜单,然后选择VirtualizationTechnology,设置为Enabled。  虚拟化在1960年为了描述虚拟机(实验性的IBM M44/44X系统)这个概念被第一次提出。对虚拟机的架设和管理被称为平台虚拟化,现在也被称为服务器虚拟化。  平台虚拟化表现为在一个给定的硬件平台上宿主机创造一个模拟的计算机环境(虚拟机)提供给客户机。客户机软件对于用户应用程序没有限制;许多宿主机允许运行真实的操作系统。客户机就好像直接运行在计算机硬件上,伴随着几个明显的警告。虚拟机对硬件资源(如网络,显示器,键盘,硬盘)的访问被统一管理在一个比处理器和系统内存更有限制性的层次上。客户软件经常被限制访问计算机周边设备,或者被限制在较低的设备性能上,这取决于宿主机硬件访问策略设定。
辽工大在校生
你去装个VM吧?微软的Virtual PC功能太简单! 笔记本看能否开VirtualTechnology,你得看CPU是否支持!有点笔记本由于是商用的和娱乐的比较多,很多可有可无的东西,BIOS选项是屏蔽掉的。平常的电脑你只是弄虚拟一台机器,那个VirtualTechnology开不开也体现不出加快了多少!
我把百度百科里面的所有虚拟机都试过,不行的。
vmware workstation不能用?不可能吧?我有一台05年的机器都能装vmware workstation6.0,我08年的机器装vmware workstation8.0都没问题?还有一个是甲骨文公司的虚拟机,感觉没有VM好。你装虚拟机干啥?是不是想一定要装最高版本的?我绝对没必要吧?也有可能是你的系统是64位的,可能不支持!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1、进入BIOS,选择Configuration选项,找到Intel Virtual Technology项。注意:若无VT选项或不可更改,则表示你的电脑不支持VT虚拟化技术。2、将光标移动至Intel Virtual Technology处,并回车确定。3、此时该选项将变为Enabled,最后按F10热键保存并退出即可开启VT功能。
进bios开启虚拟化,进入bios,看看Intel VirtualTechnology,这里默认是disable,你将它改为enable试试。
我的是AMD的E450,找过好几次,没有虚拟相关的设置。
VirtualTechnology,这个都找不到吗?bios里面
不是找不到。。。关键是没有。你看第二章图片说的:宏基电脑无需开启。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虚拟硬件要用软件啊VMware Workstation还不错!
cpu支持才行
你说的让我动心了。E450知道咋搞不?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虚拟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怎么解开禁用的 硬件协助虚拟化_百度知道
怎么解开禁用的 硬件协助虚拟化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第一个图的VT-d改成enable就可以了!
采纳率:46%
BIOS中选择Intel VirtualTechnology这一项,默认disabled,选择enabled.然后重启电脑安装微软官网上下的xp model和一个win7的更新文件就可以使用xp model了。如果不行,就是你的CPU不支持虚拟化技术,直接用VirtualPC也可以组建虚拟电脑的。
能给介绍一个在WIN7 上运行的么
VirtualPC就行啊!
BIOS中选择Intel VirtualTechnology这一项,默认disabled,选择enabled.然后重启电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虚拟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支持硬件虚拟化CPU列表_百度知道
支持硬件虚拟化CPU列表
我想知道一下,现在有那一些CPU支持硬件虚拟化。i3 i5 i7的全系列是不是都支持,还有低电压的CPU有哪些是支持的!求比较完整的列表!谢谢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I系列的CPU基于最新的Nehalem微架构,共有4个主要特点:1、英特尔 睿频加速技术(仅限于英特尔酷睿I5和酷睿I7处理器)
内核运行动态加速。可以根据需要开启、关闭以及加速单个内核的运行。例如,在一个四核的Nehalem微架构处理器中,如果一个任务只需要两个内核,可以关闭另外两个内核的运行,同时把工作的两个内核的运行主频提高。如果任务只需要一个内核,可以关闭其他的三个内核,同时把工作的一个内核提高到更高的主频运行。这样动态的调整可以提高系统和CPU整体的能效比率。
相当于自动超频,比如2.8G的CPU在运行某些大型程序时睿频技术可以自动超到3.4G,且不需要任何手动设置,也就不会造成以往手动超频带来的死机、散热等问题。所以说,带睿频技术的酷睿I CPU的速度比同频率的CPU速度至少快30%!(这是酷睿I系列为普通用户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2、英特尔 高清显卡(仅限于xDale产品
Clarkdale/Arrandale)
业界第一次将“高清图形引擎”融合到处理器中。
业内首款内置“高清图形引擎”。能让办公应用速度提高15%,视频制作速度提高33%,多媒体应用速度提高38%。3、英特尔 超线程技术(仅限于英特尔酷睿I3,I5,I7处理器)
采用第三代超线程技术,四核心时多大八个线程。
同时处理多任务的能力更强大!如果说以前的酷睿能支持魔兽世界双开,那现在就能支持4开!4、支持虚拟化设备输入/输出(VT-d)
在之前以虚拟化CPU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设备输入/输出的虚拟化,能有效提高虚拟机的性能和效率。
是指虚拟化系统对硬件的支持,这样用户可以在以太电脑上虚拟化多个系统,电脑一样稳定且支持外设运行!您可以安装最新的WIN 7系统,并在WIN 7下虚拟一个或及格工作需要的XP、WIN2000、LIX,并且在任何系统下都可以使用摄像头等外设。 下面这是列表Intel& Core™2 Duo Mobile Processor 酷睿2SLGES 2.93 GHz T6 MHz 45 nm E0 6 MB Micro-FCPGA N/ASLGE6 2.66 GHz P6 MHz 45 nm E0 6 MB Micro-FCPGA N/ASLGE4 2.66 GHz T6 MHz 45 nm E0 6 MB Micro-FCPGA N/ASLAQH 2.60 GHz T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PGA N/ASLAF6 2.60 GHz T MHz 65 nm G0 4 MB Micro-FCPGA N/ASLA75 2.60 GHz T MHz 65 nm G0 4 MB Micro-FCBGA N/ASLAPW 2.60 GHz T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BGA N/ASLAYX 2.60 GHz T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PGA N/ASLAZA 2.60 GHz T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PGA N/ASLB4E 2.53 GHz P6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PGA N/ASL3BX 2.53 GHz T6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BGA N/ASLB46 2.53 GHz T6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PGA N/ASLGER 2.53 GHz SP6 MHz 45 nm E0 6 MB Micro-FCBGA N/ASLGFE 2.53 GHz P6 MHz 45 nm R0 3 MB Micro-FCPGA N/ASLAQG 2.50 GHz T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PGA N/ASLAYY 2.50 GHz T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PGA N/ASLAZB 2.50 GHz T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PGA N/ASLAPV 2.50 GHz T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BGA N/ASLA43 2.40 GHz T MHz 65 nm E1 4 MB Micro-FCPGA N/ASLADL 2.40 GHz T MHz 65 nm G0 4 MB Micro-FCBGA N/ASLAPR 2.4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BGA N/ASLA3M 2.40 GHz T MHz 65 nm E1 4 MB Micro-FCBGA N/ASLAPA 2.4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APU 2.40 GHz T MHz 45 nm C0 3 MB Micro-FCBGA N/ASLAYQ 2.4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AF7 2.40 GHz T MHz 65 nm G0 4 MB Micro-FCPGA N/ASLB64 2.40 GHz SP6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BGA N/ASLB3S 2.40 GHz P6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B4N 2.40 GHz P6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BGA N/ASLAZC 2.4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9SJ 2.33 GHz T MHz 65 nm B2 4 MB Micro-FCBGA N/ASL9SD 2.33 GHz T MHz 65 nm B2 4 MB Micro-FCPGA N/ASLB4M 2.26 GHz P6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BGA N/ASLB63 2.26 GHz SP6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BGA N/ASLB3R 2.26 GHz P6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A3N 2.20 GHz T MHz 65 nm E1 4 MB Micro-FCBGA N/ASLAF8 2.20 GHz T MHz 65 nm G0 4 MB Micro-FCPGA N/ASLA44 2.20 GHz T MHz 65 nm E1 4 MB Micro-FCPGA N/ASLADM 2.20 GHz T MHz 65 nm G0 4 MB Micro-FCBGA N/ASL9SK 2.16 GHz T MHz 65 nm B2 4 MB Micro-FCBGA N/ASL9SE 2.16 GHz T MHz 65 nm B2 4 MB Micro-FCPGA N/ASLGEQ 2.13 GHz SL6 MHz 45 nm E0 6 MB Micro-FCBGA N/ASLAZD 2.1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AUU 2.10 GHz T MHz 45 nm C0 3 MB Micro-FCPGA N/ASLAYZ 2.1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APT 2.1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BGA N/ASLAYP 2.1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APS 2.1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BGA N/ASLAVJ 2.1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AP9 2.1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AXG 2.10 GHz T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A3T 2 GHz T MHz 65 nm M0 2 MB Micro-FCBGA N/ASLA3P 2 GHz T MHz 65 nm E1 4 MB Micro-FCBGA N/ASL9SL 2 GHz T MHz 65 nm B2 4 MB Micro-FCBGA N/ASL9SF 2 GHz T MHz 65 nm B2 4 MB Micro-FCPGA N/ASLA45 2 GHz T MHz 65 nm E1 4 MB Micro-FCPGA N/ASLA49 2 GHz T MHz 65 nm M0 2 MB Micro-FCPGA N/ASLG8X 2 GHz P6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PGA N/ASLB66 1.86 GHz SL6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BGA N/ASL9SP 1.83 GHz T MHz 65 nm B2 2 MB Micro-FCBGA N/ASL9U7 1.83 GHz T MHz 65 nm L2 2 MB Micro-FCBGA N/ASL9SG 1.83 GHz T MHz 65 nm B2 2 MB Micro-FCPGA N/ASL9U3 1.83 GHz T MHz 65 nm L2 2 MB Micro-FCPGA N/ASLA3U 1.80 GHz T MHz 65 nm M0 2 MB Micro-FCBGA N/ASLA4A 1.80 GHz T MHz 65 nm M0 2 MB Micro-FCPGA N/ASL9U8 1.66 GHz T MHz 65 nm L2 2 MB Micro-FCBGA N/ASLGFN 1.60 GHz SU MHz 45 nm R0 3 MB Micro-FCBGA N/ASLB65 1.60 GHz SL6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BGA N/ASLA3R 1.60 GHz L MHz 65 nm L2 4 MB Micro-FCBGA N/ASL9SM 1.50 GHz L MHz 65 nm B2 4 MB Micro-FCBGA N/ASLGFX 1.50 GHz L MHz 65 nm G0 4 MB Micro-FCBGA N/ASLGHN 1.40 GHz SU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BGA N/ASLA3S 1.40 GHz L MHz 65 nm E1 4 MB Micro-FCBGA N/ASLV3W 1.33 GHz U MHz 65 nm M0 2 MB Micro-FCBGA N/ASL9SN 1.33 GHz L MHz 65 nm B2 4 MB Micro-FCBGA N/ASLB5Q 1.20 GHz SU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BGA N/ASLV3X 1.20 GHz U MHz 65 nm M0 2 MB Micro-FCBGA N/ASLA2U 1.20 GHz U MHz 65 nm L2 2 MB Micro-FCBGA N/ASLA2V 1.06 GHz U MHz 65 nm L2 2 MB Micro-FCBGA N/AIntel& Core™2 Quad Mobile Processor 四核SLGEJ 2 GHz Q6 MHz 45 nm E0 6 MB Micro-FCPGA N/AIntel& Core™2 Extreme Mobile ProcessorSLB48 3.06 GHz X6 MHz 45 nm C0 6 MB Micro-FCPGA N/ASLAQJ 2.80 GHz X MHz 45 nm M0 6 MB Micro-FCPGA N/ASLAF4 2.80 GHz X MHz 65 nm G0 4 MB Micro-FCPGA N/ASLA33 2.80 GHz X MHz 65 nm E1 4 MB Micro-FCPGA N/ASLAZ3 2.80 GHz X MHz 45 nm M0 6 MB Micro-FCPGA N/ASLA6Z 2.60 GHz X MHz 65 nm E1 4 MB Micro-FCPGA N/ASLB5J 2.53 GHz QX6 MHz 45 nm E0 12 MB Micro-FCPGA N/AIntel& Core™ Duo ProcessorSL9JP 2.33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PGA N/ASL9K4 2.33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BGA N/ASL8VN 2.16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PGA N/ASL9JN 2.16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PGA N/ASL8VS 2.16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9K3 2.16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PGA N/ASL9EH 2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PGA N/ASL9K2 2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BGA N/ASL8VT 2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8VP 2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PGA N/ASL8VQ 1.83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PGA N/ASL8VU 1.83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9JU 1.83 GHz L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BGA N/ASL9JM 1.83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PGA N/ASL9JZ 1.83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PGA N/ASL9JT 1.66 GHz L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BGA N/ASL8VV 1.66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9JL 1.66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PGA N/ASL8VR 1.66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PGA N/ASL8VW 1.66 GHz L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9JS 1.50 GHz L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8VX 1.50 GHz L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99V 1.20 GHz U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99W 1.06 GHz U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Intel& Core™2 Solo ProcessorSLGFM 1.40 GHz SU MHz 45 nm R0 3 MB Micro-FCBGA N/ASLAGL 1.20 GHz U MHz 65 nm A1 1 MB Micro-FCBGA N/ASLGAR 1.20 GHz SU MHz 45 nm M0 3 MB Micro-FCBGA N/ASLAGM 1.06 GHz U MHz 65 nm A1 1 MB Micro-FCBGA N/AIntel& Core™ Solo processorSL92X 1.83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9L5 1.83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PGA N/ASL92V 1.83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PGA N/ASL8W3 1.66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8VY 1.66 GHz T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PGA N/ASL9L4 1.66 GHz T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PGA N/ASL9LC 1.33 GHz U MHz 65 nm D0 2 MB Micro-FCBGA N/ASL8W6 1.20 GHz U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SL8W7 1.06 GHz U MHz 65 nm C0 2 MB Micro-FCBGA N/AMobile Intel& Celeron& Processors 赛扬SLGLQ 2.20 GHz 900 2 800 MHz 45 nm R0 1 MB Micro-FCPGA N/A
采纳率:30%
Core 2 Duo E00/50E50/6850E00/ Core 2 Extreme QX50 QX75 X6800 Core 2 Quad
Core i7/Core i7 Extreme i7全系列i5 750 Pentium D/Pentium EE
920/930/940/950/960955/965 Pentium4 672/662以及服务器/工作站平台上的基于Paxville核心的Xeon系列;Merom核心移动处理器,Conroe核心桌面处理器,Woodcrest核心服务器处理器,以及基于Montecito核心的Itanium 2高端服务器处理器
看两位说了这么多 不知道楼主能看明白不其实很简单 我就不去复制啦 Inter的台式机处理器规格从奔腾E5300开始全面支持微软虚拟化技术(E5200只有部分支持)在这个型号一下的比如奔腾E E是不支持的AMD速龙2即使是最低规格的比如速龙215 都全部支持微软虚拟化技术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虚拟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mware 硬件虚拟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