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58元不限量套餐餐将成为主流吗?

何时成为真正不限量套餐呢?_百度知道
何时成为真正不限量套餐呢?
何时成为真正不限量套餐呢?就是不限速才是真正不限量何时实现呢?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10年内难实现
这个嘛................呵呵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从国外市场看“不限量”套餐的“名不副实”
近日,随着工信部要求规范“不限量”套餐宣传行为,我国电信企业纷纷自查规范“不限量”套餐宣传。在“不限量”套餐的发源地,如今美国市场对“不限量”套餐的态度如何?经历过取消的“不限量”套餐,回归美国市场后做了哪些有益调整?对这些问题加以解读或许对于我国通信市场“不限量”套餐的规范能够有所帮助。
“不限量”套餐在美国的起起伏伏
美国是“不限量”套餐的倡导地之一,其间“不限量”套餐经历了风头一时无两,到被迫收场,最后再次回归的起伏。事实上,“不限量”套餐在美国市场的起起伏伏侧面反应的是移动行业近10年来的高速发展。早在2007年,苹果手机在美国迅速风靡,用户的移动上网需求被大大激发,电信巨头AT&T该年开始提供“不限量”数据套餐计划,其用户可无限量地使用移动数据流量。用户的数据使用热情自那时起被“不限量”套餐极大地激发了出来。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之后,AT&T就开始频繁遭遇断网,尽管之后两年该公司一再追加网络升级预算,但仍未能缓解数据激增带来的网络压力,用户体验显著下滑,这是促使AT&T在2010年取消“不限量”数据套餐并对超限用户进行限速的主要原因。迫于同样原因,美国几家运营商也先后停止发展“不限量”套餐新用户。但是这一做法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AT&T等电信运营商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机。
但此后,全球主流电信市场经历了从3G向4G的网络升级,网络容量大幅提升,以视频类业务为主的数据消费需求被充分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联网终端种类丰富、功能强大。因此,在2017年年初,美国四大运营商先后重启“不限量”套餐。
“不限量”是通信市场活跃的标志
在国内,“不限量”套餐已经是人们熟悉的一项通信服务,但从全球来看,“不限量”套餐并没有得到普及。美国是“不限量”套餐的肇始地,目前美国4家全国性运营商以及很多小型电信运营商都推出了“不限量”套餐。此外日本韩国等地也早有此类套餐,在移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印度,“不限量”套餐也很流行。但是在近年来趋于僵化的欧洲市场,“不限量”套餐却并不流行。根据芬兰咨询公司Rewheel2016年发布的报告,欧洲14个国家已经有了“不限量”套餐,最低月费为25欧元。但在当时德国等发达电信市场,运营商仍未推出这类较为“激进”的数据套餐,甚至到了如今,“不限量”套餐在欧洲市场仍称不上主流。
研究“不限量”套餐的分布可以看出,如今是否推出“不限量”套餐已经成为移动市场活跃度的一项标志。事实上,“不限量”套餐的推出也的确推动了市场的正向增长。
2017年年初,美国四大全国性运营商的“不限量”套餐集体回归,据OpenSignal统计,截至今年1月,美国后付费用户中选择“不限量”套餐的比例达到53.4%,三年前这一比例仅为22.7%。受到恢复“不限量”套餐的影响,4家运营商用户的数据使用量也出现了激增。为了满足新增的数据需求,美国电信运营商持续进行网络投资,带动了平均网速的提高。据OpenSignal的统计显示,2017年,美国4家全国性运营商的平均网速都有所提高,截至去年年底,4家运营商网络平均下载速率都超过了10Mbps(其中包括当LTE不可用时,使用2G和3G网络的速率)。由于重新推出“不限量”业务,AT&T和Verizon的平均网速在2017年曾出现过下滑,但得益于两大巨头的网络投资,到年底网络已基本能够满足新增长的数据需求,平均网络速率得到回升。
美国和其他地区采用“不限量”数据套餐也在拉动用户的数据消费。根据NPD今年年初发布的数据,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每月的平均数据消费为31.4 GB(包括WiFi和蜂窝网络),比上一年增长了25%。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也表示,2017年第三季度移动数据流量增长达到六年新高,全球年同比增长115% ,部分原因是印度,中国和其他地区的无限数据计划兴起。印度和中国占全球流量增长的一半,Jio在印度势头正猛,同时中国“不限量”数据套餐的也强劲增长。Strategy Analytics服务提供商部门总监Phil Kendall表示:“看到运营商使用“不限量”或零费率定价获得更多成功案例推动收入和盈利能力的增长,令人鼓舞。”
“不限量”不是不限制
事实上,尽管经过连续数年的大笔网络投资,如今的网络容量已经今非昔比,但是,重启“不限量”套餐的电信运营商仍然面临着压力。OpenSignal的数据显示,自推出“不限量”服务之后,AT&T和Verizon的LTE平均下载速率出现了明显下降。
2017年美国运营商月均下载速率
因此,2017年美国的最新版“不限量”套餐从推出之时就明确了超额限速条款。如用户的月流量超限(限额从22GB至30GB不等),联网终端在网络繁忙或是拥塞区域会被限速,运营商并未明确限速指标。但在此前的宣传中,AT&T称将降速至3Mbps和128kbps两档。T-Mobile与AT&T的限速政策相似。Verizon规定在用户的月数据使用量不足22GB时,可享受LTE网速,一旦超过这一限额,遇到忙时数据优先权会降级,以避免造成网络拥塞,保证其他用户不受影响。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当月流量超限后,发出的联网需求将排在其他用户之后。Sprint则使用了“优化”一词代替限速:视频格式限定在480p;在线游戏限速2Mbps;在线音乐限速500kbps;网速降至2G网速。另外,Verizon、T-Mobile套餐内包含10GB移动热点4G流量,用户超限后,移动热点将降级到3G,Sprint则会降至2G。韩国运营商的举措也类似。比如SK电讯此前推出的“不限量”LTE套餐规定,几类分档数据流量套餐(月度数据消费上限分别为8GB、12GB、16GB)的用户如果超限,每日可获赠2GB流量,这部分流量用完后,用户的联网速度将会显著降低,但不需要额外付费,降速的幅度将视当时的网络情况而定。
事实上,“不限量”并不是允许用户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使用网络。AT&T重新推出的“不限量”套餐时,在其冗长的服务条款中增加了:“如果您是AT&T'不限量'数据计划客户,则表示您同意'不限量'意味着无论您使用多少数据都要为无线数据服务支付固定的月资费。 并且您同意,‘不限量’并不意味着您可以以随心所欲的方式或任何被禁止的行为使用AT&T的无线数据服务,如果您以任何被禁止的方式使用'不限量'数据计划,AT&T可以限量、 限制、暂停或终止您的数据服务或将您切换到分级数据计划。”
AT&T明确提出:“对于所有的数据使用而言,消费者在网络拥塞时都会被降低数据传输速率。”
事实上,“不限量”套餐设置了“超量限速”,基于的是基于网络的公平使用政策。所谓公平使用政策是时下大量运营商都实施的一种网内流量控制手段,以确保每名客户能在公平和合理的环境下享用有关服务,并保障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套餐设计要与时俱进
在美国,两次推出“不限量”套餐的市场反应可谓截然不同。第一次推出“不限量”套餐,因为服务条款的不明确以及网络建设未能跟上用户对流量需求的增长,导致的套餐设计滞后,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甚至使电信运营商官司缠身。
而此次凭借重新推出“不限量”套餐,美国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满意度达到了历史新高。J.D. Power消费者无线服务满意度指数显示,今年年初,美国市场,拥有“不限量”数据套餐的用户比例已经从一年前的23%上升至36%。值得注意的是,用户满意度也在随之提高,其中,服务获得成本满意度超过了其他所有无线业务体验。“不限量”用户的服务成本满意度比其他数据套餐用户高出44%。“不限量”数据计划的价格优势还会带来光环效应,提高其他用户体验因素的满意度。尽管“不限量”套餐用户更倾向于在手机上使用资源密集型功能,但他们却比其他数据套餐用户的整体网络问题更少(前者的问题率为11%,后者为13%)。
究其原因,除了此次电信运营商在服务条款中对数据消耗超量限速有了明确的事前约定外,套餐设计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需求才是根本。目前,AT&T、Verizon、Sprint和T-Mobile US“不限量”套餐的限速阈值分别为,22G、22G、23G和50G(见下表)。按照statista的统计数据,2014年,美国单用户月平均数据使用量为1.9GB,预计到2019年能达到11.2GB。即使按照2019年的预测水平,美国电信运营商目前“不限量”套餐超量限速的阈值也已达到用户平均数据使用量的10倍。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想要超限并不容易。而在2015年,美国电信运营商的主流套餐设计月资费还多为1GB。对比2014年用户的月平均数据使用量,这一套餐所包含的数据量,就显得不那么够用了。
随着用户需求及时调整套餐设计,让超量限速的阈值真正起到控制“网虫”的过度消费,保障大多数用户的网络使用权益的作用,或许是破解用户对“不限量”套餐不满的最根本方式。
编辑:梁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细说“不限量”套餐的国际惯例  来源:人民邮电报社  作者:晓镜
  在“不限量”套餐方面,运营商和消费者或多或少都有角力。
近日,有关三大运营商“不限量”套餐的质疑甚嚣尘上,不少“吃瓜群众”纷纷吐槽——运营商的“不限量”套餐是假不限。对此,不少业界专家发出了专业的声音——“不限量”只是一种通俗的叫法,从国际惯例来看都是有限速措施的。一句“国际惯例”似乎并不能平息用户的抱怨,今日,《人民邮电》报一直跟踪报道国外电信业的《环球》周刊来给诸位全方位科普一下。看完之后,相信您就会了解“不限量”套餐究竟是怎样的,对“不限量”的各种限制也许就会释然了。
什么是“不限量”套餐?
“不限量”数据套餐最早由国外运营商首创,英文为“unlimited data plan”,意为不限量数据套餐,包含大额的通话时长、短信、数据流量。事实上,所谓的“不限量”只是一种形象的叫法,在实际执行中,运营商普遍会对数据流量进行限制,如果用户当月使用流量超限,运营商会采取降速措施,部分运营商会辅以断网举措。
“不限量”套餐是国际主流吗?
随着用户对移动设备上网需求的不断增长,“不限量”套餐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欢迎。比如,今年年初美国四大全国性运营商的“不限量”套餐集体回归,在日本韩国等地也早有此类套餐。但“不限量”套餐目前尚未席卷全球。比如在欧洲,根据芬兰咨询公司Rewheel去年发布的报告,欧洲14个国家已经有了不限量套餐,最低月费为25欧元。但在德国等发达电信市场,运营商仍未推出这类较为“激进”的数据套餐。
国外的“不限量”一直有吗?
美国是“不限量”套餐的倡导地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最为典型。早在2007年,苹果手机在美国迅速风靡,用户的移动上网需求被大大激发,电信巨头AT&T该年开始提供“不限量”数据套餐计划,其用户可无限量地使用移动数据流量。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之后,AT&T就开始频繁遭遇断网,尽管之后两年该公司一再追加网络升级预算,但仍未能缓解数据激增带来的网络压力,用户体验显著下滑,AT&T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机。这是促使AT&T在2010年取消不限量数据套餐并对超限用户进行限速的主要原因。迫于同样原因,美国几家运营商也先后停止发展不限量套餐新用户。历经数年,美国运营商如今已经建成了功能强大的4G网络,同时,用户的移动数据消费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今年年初美国四大运营商先后重启“不限量”套餐。
国外的“不限量”真不限吗?
从目前全球已有的“不限量”套餐执行情况来看,针对用户月使用流量超限的情况,运营商均有相应的举措。从2010年后,美国运营商就开始对超限用户进行降速。今年的最新版“不限量”套餐从推出之时就明确了超额限速条款。如用户的月流量超限(限额从22GB至30GB不等),联网终端在网络繁忙或是拥塞区域会被限速,运营商并未明确限速指标。但在此前的宣传中,AT&T称将降速至3Mbps和128kbps两档。T-Mobile与AT&T的限速政策相似。Verizon规定在用户的月数据使用量不足22GB时,可享受LTE网速,一旦超过这一限额,遇到忙时数据优先权会降级,以避免造成网络拥塞,保证其他用户不受影响。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当月流量超限后,发出的联网需求将排在其他用户之后。Sprint则使用了“优化”一词代替限速:视频格式限定在480p;在线游戏限速2Mbps;在线音乐限速500kbps;网速降至2G网速。另外,Verizon、T-Mobile套餐内包含10GB移动热点4G流量,用户超限后,移动热点将降级到3G,Sprint则会降至2G。韩国运营商的举措也类似。比如SK电讯此前推出的“不限量”LTE套餐规定,几类分档数据流量套餐(月度数据消费上限分别为8GB、12GB、16GB)的用户如果超限,每日可获赠2GB流量,这部分流量用完后,用户的联网速度将会显著降低,但不需要额外付费,降速的幅度将视当时的网络情况而定。
为什么要限速?
“不限量”套餐从最初面市至今的十年间,确实有约三年的时间是不限制的,但也因此给运营商带来了灾难。以AT&T为例,该公司日推出iPhone,之后3年该公司网内数据流量激增5000%,AT&T的网络在短时间内多次出现拥塞或是局部瘫痪的情况。2009年年底,英国运营商O2也公开表示,此前6个月中iPhone等智能手机用户所产生的数据流量令其伦敦通信网络倍感压力,导致一些用户周期性无法拨打接听电话或传输数据。2009年,O2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增长了18倍。有业内人士当时即指出,导致AT&T网络数据量激增的一大原因是其iPhone用户享受的都是单一费率的包月套餐。这也就导致用户在使用数据业务时无所顾忌,无形中增加了网络的压力。数据显示:iPhone手机用户仅占AT&T用户总数的3%,所消耗带宽却高达40%。直至2011年AT&T针对“不限量套餐”设限时,仍有5%的不限量套餐用户使用了将近25%的网络容量。从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中不难发现,国际运营商对“不限量”数据套餐进行超额限制,并非是运营商苛待用户,而是源自血淋淋的教训,暂时降低“网虫”的网速有助于他们慎重考虑自己的上网行为,从而保证网内其他用户的上网体验。
“不限量”套餐的上限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吗?
仍以美国为例,运营商此番推出的最新“不限量”套餐上限在22GB至30GB不等。根据媒体分析公司comScore的调查,美国人去年每月花在智能手机上的上网时间为87小时。根据爱立信的报告,美国人2015年每月平均使用流量为1.4GB。另据分析机构Chetan Sharma的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美国人的平均月移动数据流量为2.5GB。以美国最小的移动运营商Sprint公司为例,该公司对月使用流量超过23GB的用户会实行降速,该公司称,这一部分用户仅占总用户的3%。另外从美国运营商推出“不限量”套餐后的反映来看,将近十倍的限额确实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不限量”套餐针对的是哪部分用户?
由于“不限量”套餐包含了大额的语音通话、短信、数据流量,为此这类套餐的定价普遍不低,针对的是相对高端的用户群体。美国运营商的“不限量”套餐加入了数据共享元素,同时允许多人接入同一联网账户,费用叠加。如AT&T的“不限量”套餐,如用户家庭共有5位成员共享额度,月费高达220美元,价格相对低廉的T-Mobile只允许接入4部终端,也需要160美元。而且Verizon等运营商还要求用户选择“自动扣款”功能缴纳月费,不然每部终端还需多缴纳5美元。
上网不多的用户选择“不限量”套餐合适吗?
“不限量”看似美好,正如前文所言,对于上网不多的中低端用户却不适用。美国运营商酝酿最新版“不限量”套餐时,有精明人士算了一笔账:以T-Mobile新推出的“不限量”套餐为例,如果是一人使用,月费是70美元,比之前的6GB套餐多出5美元。事实上,对于很多用户来说,6GB的月流量已经够用,加上T-Mobile此前推出的免费看视频、听音乐、流量不清零等举措,基本上与“不限量”的效果相似。而对于流量用量2GB以下的用户,此前的套餐月费是50美元,新套餐生效后月费将增加20美元,涨幅高达40%。关键词:套餐用户 不限量 国际惯例 LTE Rewheel三大运营商的“不限量”套餐竞争-集号吧
大量靓号转让、求购信息,尽在集号吧!
集号吧靓号网 欢迎您!
微信号:jihaoba999
400电话:(免长途费)
ABCDEFGHJKLMNPQRSTWXYZ
当前位置:>
三大运营商的“不限量”套餐竞争
集号吧丨发表时间:丨访问量:358
中国移动一直以主导运营商的姿态展示身姿。中国移动的这种底气,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从2G时代就逐渐积累起来的庞大移动业务(相对于固定业务)用户群和巨量的营收利润(营收是联通+电信的两倍,利润是联通+电信的5倍)。根据现有最新的对外披露信息,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客户接近8.9亿,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相加后的两倍。三大运营商自2013年开启全业务运营以来,中国移动依靠在移动业务市场的优势主动补短其固网家宽不足,通过移动业务大量补贴固网业务,已经实现了家庭宽带规模的进位(中国电信第一,中国移动第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依据其在固定业务上的优势,主动进攻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依靠稳扎稳打,中国电信实现了移动业务进位(中国移动第一,中国电信第二)。作为主动尝试各种营销手段创新的中国联通,无论移动业务还是固网宽带业务都垫底,利润更是经历了巨大变动,甚至出现了巨额亏损。一、“随意打”的前车之鉴在大概2012年左右,彼时中国联通还是行业内的老二,主动推出了震动行业内外的“随意打”。不知道是否借鉴了中国电信曾经的“移话+固话”网内免费的模式。中国联通推出移话“随意打”后,一时间,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慌了神,认为中国联通打开了行业无底线的竞争的“潘多拉魔盒”。国内的用户,更是惊呼天下大同在通信行业提前到来。因为噱头本来就是有名无实、名不副实的招牌。在市场营销学理论上,噱头营销,是指制造能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促销名头,以提高营销利润的营销方式。噱头营销虽然短时间内能制造一些营销效果,但也要有始有终,否则反而适得其反,引发消费者的反感。实际上经过一年左右的你来我往,“随意打”噱头并没有掀起波澜。应用上,这种极具诱惑力的“随意打”并不随意,最大的障碍就是本网内而且是新用户之间可以免费通话,异网客户间通话仍然不随意,更不便宜。即便网内随意打了,也没人真正的24小时不间断通话。“随意打”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并激发用户消费,但是大家的通话需求总归是有限的。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网内老客户换新卡。况且移动和电信也不会坐以待毙,肯定要全力保有客户,加入保卫战,开打价格战。联通抢占了多少异网新用户,没有发布公开消息。联通的营销想法是好的,通过“随意打”提高闲置网络利用率,增强网内客户粘性,抢夺异网新客户。但是,联通一方面低估了用户选择的智商,一方面低估了友商保有的决心,另一方面高估了自己的用户服务能力和水平。当然,联通的“随意打”一定程度了降低行业资费,用户得了一些实惠。但是最终行业内,无论是规模还是份额,还是涛声依旧。二、“不限量”套餐确有实惠随着“混改”不断推进,中国联通与以BATJ为代表的主流互联网企业跨业融合持续增强,相继推出了以“不限量”为招牌的互联网套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联通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类似套餐种类不下几十种,合作对象甚至还不止BATJ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合作对象范围之广令人惊叹。有多家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称,中国联通与腾讯联合推出的王卡套餐用户已经突破5000万。5000万,确实是个大数字,毕竟联通自己才有2.5亿用户。消息一出,随即引爆了朋友圈,网络上更是一片赞誉之声,称中国联通拥抱互联网大获成功。重压之下,中国电信和移动也都推出了各自的“不限量”套餐。与联通捆绑互联网应用的互联网“不限量”套餐不同的是,这两家的“不限量”套餐以“属地化”为特征,本地流量不限量,全国流量还是有特殊的策略。这样竞相降价的竞争,符合国家提速降费的大背景,更是助理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从使用者角度,用户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不管是定向“不限量”,还是本地“不限量”,都实在地推动了其用户规模和业务规模发展。实例就是,从联通公开的消息得知,2017年上半年,中国联通4G用户ARPU值为66.5元,去年同期为81.3元。如果在联系到互联网公司的业绩,特别是主流互联网公司,不管是腾讯还是阿里巴巴,其营收增长都在60%左右,而电信运营商只有6%。当然从运营商角度,这一波“不限量”过后,三大运营商2017年全年的ARPU,还有2018年上半年的ARPU变化情况,或许更能说明运营商的增量不增收、量收不匹配的现实。三、“不限量”套餐也有限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联通的这5000万腾讯王卡用户来源哪里,多少是本网转套餐,多少是异网新客户。更不用说新增5000万的腾讯网卡后,用户的DOU和ARPU都有什么变化。不知道联通自己有没有详细分析。互联网套餐名义上是各种“不限量”,实质上与“随意打”一样都是噱头,是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因为,中国联通的这种“不限量”的互联网套餐往往是绑定某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应用,用户使用别的应用时,就需要使用“通用流量”,而“不限量”套餐的通用流量并不算便宜。对于用户来说,综合考虑这种套餐并不划算。在目前,通信市场的业务增量空间有限,新增客户更是乏力。面对存量经营,这是个两难的选择,流量单价下滑过快,不采取行动就意味着客户流失,降价的结果可能是增量不增收。面对增量经营,碍于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新增就意味着挖掘对手客户,相对于比拼服务和网络感知,用户对降价更敏感。即使是降价,未来的空间还有多少呢?而且,降价又是最容易被复制的竞争手段。这样循环往复,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坠入深坑,退变为互联网企业小跟班。所以说,对于运营商,“不限量”套餐的效用也是有限的。四、运营商竞争的未来在哪里大家肯定会有疑问,这种“不限量”套餐未来将怎么发展。对于以属地化经营为特点的运营商,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本地化“不限量”套餐都不具有可持续性。当然,现阶段,三家都会不遗余力,因为不敢竞争的结果肯定要丢失份额。所以即使是赔本赚吆喝,大家也都会咬着牙上。但是随着“不限量”套餐的门槛越来越低、价格越来越便宜,用户跨网的流动性将会越来越低。抢不到异网新增用户,运营商必然将会另谋发展之路。如果把竞争对手仅仅限定为三大基础运营商,那就说明格局不够。因为万物互联时代,未来的竞争,肯定要超越目前的范围。所以,未来运营商竞争的方向,或许可以从这里开始。从用户端,既要着眼于人与人,又要着眼于人与物和物与物,也就是说把万物视为用户。从产品端,重建市场边界,并超越现有需求,以跨界和融合为目标创新产品和服务。从IT支撑端,探究用获客成本、新增用户、留存用户、活跃用户和活跃度等,分析用户与运营商的价值走势。从渠道端,不断拓展与用户的连接点,着眼于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寻找并扩展用户与运营商的连接点,延伸用户与运营商的双向价值链。
热点文章推荐
(AM 8:00-12:00 PM 14:00-18:00)别让不限量套餐 沦为“不限量套路”_凤凰资讯
别让不限量套餐 沦为“不限量套路”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别让不限量套餐 沦为“不限量套路”   ■ 王旭东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官方微博消息
原标题:别让不限量套餐 沦为“不限量套路”
  ■ 王旭东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工信部日前要求,要高度重视当前“不限量”套餐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全行业立即开展自查工作,切实规范此类套餐的宣传推广行为,不得夸大宣传,对于限制条款要标示醒目。(6月10日中国新闻网)
  不限量套餐应提速降费而产生。最近两年以来,提速降费按下“快进键”:国际长途电话资费大幅下降,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再到即将取消的移动流量“漫游”费……一定程度上讲,制定不同的“套餐”,以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也是落实提速降费的一个载体、一个很重要的载体。于是,不限量套餐“存在即合理”,非但没有“原罪”,事实上是有“原功”,只不过在制定与宣传等环节上出现“偏差”,从而产生误导。
  追溯手机套餐的历史,它是市场竞争的产物,然而,套餐盛行之后,越“套”越多,越“套”越复杂。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运营商一个老问题一直存在,那就是套餐多而杂,不仅用户不明白,甚至有时运营商自己也搞不明白,不限量套餐也有这种趋势。如果套餐以真实的提速降费为目的,其实可以简单明了,而如果以虚假的提速降费为目的,必定越“套”越深,越“套”越糊涂。
  别让不限量套餐沦为“不限量套路”。只有不限量“实至”,套餐才能“名归”。相反,不限量只是“镜花水月”,套餐必将成为“套路”;只是挂着不限量的“羊头”,卖的是有限制条款的“狗肉”,注定是在给消费者下“套路”。因此,除了必须规范宣传推广行为外,还应该规范此类套餐制定的流程,考量其真实的目的,以防患于未然。只有对“套路”进行限制,才能避免套餐变套路。
  提速降费,运营商必须拿出诚意。当然,诚意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它将来自主管部门的监管与施压,来自市场竞争的鞭策与激励,来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日新月异,来自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运营商只有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拿出套餐诚意、流量诚意、不限量诚意,才能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才能让互联网“运营”在价廉物美的轨道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1955
播放数:91447
播放数:65092
播放数:16426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限量套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