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很疼吗?

割腕有多痛?看看医生怎么说,割腕自杀的人都是愚蠢的
割腕有多痛?看看医生怎么说,割腕自杀的人都是愚蠢的
导语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割腕自杀的镜头,通常是女主受到了深深的刺激而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艺术源于生活,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在这里要劝诫各位,生命诚可贵,不可轻易抛。据说我国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女性喜欢割腕。
不管多大的痛苦,多大的困难,都会有办法解决,都会慢慢过去。
今天又碰到一例,我今天从医生角度谈谈割腕自杀吧。其实一般人根本不掌握方法,因此割腕成功率很低(据说在日本割腕成功率只有5%)。我知道方法,但再说下去这个科普就变成自杀培训了。
其实多数人割腕后,都会后悔,在医院看到的也是如此。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还是来学习如何处理和救治割腕吧。
割腕有多痛苦?
割腕自杀是一种比较愚蠢的行为,因为首先是造成剧烈的鋭痛感,然后你在失血的同时,你会觉得很冷,就像冻僵了的那种感觉。看看下面这张图片,心里就感觉疼的厉害。前面说过,割腕救治成功率很高,但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变成植物人或傻子。一辈子都需要有人照顾,岂不是很悲催!
什么样的割腕容易治疗
前面讲了我知道很多,尽量避免讲割腕方法。但是我决定还是讲讲:什么样的割腕容易治疗吧。
先讲解剖吧,正中神经位于腕关节掌侧中间的部位,较为表浅,缺少保护它的肌肉和软组织,因此脆弱且容易受伤。正中神经非常重要,切断了可以造成手部麻木和手部活动受限,造成残疾。正中神经伴行血管细,即使切断正中神经,出血也会很少。相反却会造成手部功能和感觉的丧失。即使手术缝合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因此无论如何都要尽量避免损伤腕关节掌侧中间部位的正中神经!就说这么多吧,再说下去就不好了。
割腕后如何止血?
腕部割伤后,应尽量使用纱布或毛巾等直接压迫伤口止血。由于腕部动脉不是特别粗,压力不是特别大,压迫止血效果通常很好。如果没有绷带,用手直接压迫伤口出血的地方,也可以止血。许多患者会用绳子或毛巾等勒住上臂,希望勒住上臂的血管止血,这个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压力不足以压迫动脉,相反压迫静脉后,出血会更快。
对自缢自杀者的救助
自缢就是民间说的上吊。对此类自杀者的捡救措施是:
1. 脱开缢套:即发现自杀者吊于高处,应马上抱住她的身体向上抬高,解除绳套。如自杀者是平卧的,也应立即解开绳套。
2..抢救:即将自杀者平放取仰卧位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方法为:双手向下重叠放于自杀者胸骨左侧心前区用力下压,每压四次做一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一只手捏住自杀者双侧面颊使其口张开,另一只手捏住自杀者的鼻子,用力向口内吹气),反复进行,直至恢复心跳。
3. 加强护理:即自给者复生后应注意观察具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在其清醒之后要应给予心理安慰。
对切刺自杀者的救助
切刺自杀就是用刀子等锐器自杀。对这类自杀者应迅速止血。较大的出血可往伤口内填塞无菌纱布,再将侧上肢高举过头部做支架,施行单侧加压包扎。四肢较大的出血可用结扎止血带止血。
使用止血带止血要注意:动脉出血或动脉静脉混合出血,止血带要扎在受伤肢体的近心端,单纯静脉出血,止血带要扎在肢体的远心端;每30分钟松解止血带一次,以防出现肢体坏死。还可用指压止血法,即按压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阻止血流。如前额及头皮出血,应压迫应于耳前下领关节处的颠动脉;如颜面部出血,应按压下领角前方1.2厘米处;上肢出血,应压迫锁骨下动脉位于锁骨上凹内1/3处,或压迫股动脉;下肢出血,应压迫位于腰股沟韧带中点搏动处的股动脉。初步止血后应送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对头部撞击自杀者的急救
发现这类自杀者应迅速送医院。医生应检查有无颅脑损伤及急性颅内血肿,瞳孔是不是等大等圆,伤口渗出物中有无脑脊液,脑组织是否膨出,目、鼻腔有无出血或脑脊液流出,颅骨有无凹陷性骨折,病人有无喷射性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有无意识障碍等,进行针对性治疗。遇有开放性骨折,不可将露出伤口的骨端复位,以免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条件不允许处理伤口时,要先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如需搬运或转送,必须先行固定、止痛。
对跳楼自杀者的救助
查看落下地点有助于判断伤势的严重程度,小树丛、雪地、草坪、车辆、锌皮屋顶甚至路灯等缓冲物都有可能减轻伤势。
确认骨折:如果局部红肿,起“大包”,疼痛剧烈,尤其是移动或触摸伤肢时,伤处似能听见“咔嚓”的响声,腿无法站立,上肢无法提起物体,便有骨折怀疑,应先按骨折包扎处理,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简易固定:用夹板、绷带、棉花垫和三角巾合理包扎,固定伤处。书刊、纸板、木棍、树枝等皆可作为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绷带和三角巾则可用破旧衣服、床单撕成条状代替。
脊椎骨折应极其小心:脊椎骨折往往病情严重,严禁不经固定而随意搬动。应在保持脊柱稳定的情况下,将病人轻巧平稳地移至硬板担架,用三角巾固定。切忌扶持伤者走动或躺在软担架上。颈椎骨折最好用颈托固定头、颈部,防止骨折移位压迫中枢神经造成终生截瘫。
安全搬运:如果没有担架,可用绳索、被服制成结实的临时担架。由3~4人合成一组,将病人移上担架,病人头部在后,脚在前,抬担架的人脚步、行动要一致,使病人保持在水平状态。
微信公众账号:laozongyi_com (老宗医)
每日分享最新的养生健康知识,让你少生病,更健康!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登录/注册
您可以从小木虫客户端获取VIP通行码,无需登录继续浏览
STEP1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新版客户端
(已安装客户端用户请无视)
STEP2登录页面下方获取VIP通行码
VIP通行码: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发送邮件至:
广告投放与宣传请联系 李想 QQ:
QQ:&&邮箱:
Copyright &
MuCh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大风号出品
“活着太痛苦了,不自杀的唯一理由是不想伤害身边的人”
微信ID:ibookreview『阅读需要主张』心理疾病有时候就像一只只恼人的妖怪你越抗争它越强《焦虑》| 插画师Toby Allen旁人劝你不要自己吓自己调整好情绪,可他们不明白你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面对一直纠缠你的不受控的情绪——焦虑、紧张和恐惧。安德鲁·所罗门TED《抑郁,我们各自隐藏的秘密》| 截自网易公开课“如果你告诉我我接下来一个月要持续焦虑,我宁愿割腕自杀也不肯忍受,这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绊倒了地面猛冲向你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是半秒钟,而是持续了6个月。活着太痛苦了,不自杀的唯一理由是不想伤害身边的人。”——安德鲁·所罗门(美国作家)精神焦虑症,一个发病率日益上升,令越来越多现代人茫然无助的顽疾。你深知只有自己能打败它,但采取的对抗手段似乎只会让对手越来越强,渐渐恐惧攻占了一切,头疼、胃疼、胸闷等躯体症状袭来,但总查不出生理病因。如果你正处于由于焦虑引发的神经衰弱的折磨之中,那下面这本书也许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精神焦虑症的自救》作者:克莱尔·威克斯版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4年1月来自1962年的自救指南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条微博——翻了翻美版亚马逊的评论,发现推荐所言非虚——Review1@SMSeattle:我知道还会有其他资料,但请让这本书陪伴你。作者的爱是平淡的,她写下的每个字都伴随着深切的关怀,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她知道我们在忍受着什么。2@kasuna:我读过的其他讲焦虑症的书感觉冷冰冰的,并没有囊括我所经历的焦虑症。但这本书包含了所有形式的焦虑,因为它从我们大脑如何产生焦虑讲起,用很私人化的方式。(读书时)威克斯博士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响起,像一个亲切的老夫人。这是一本成书1962年的小书,作者克莱尔·威克斯是澳大利亚的一名全科医生,被视作现代焦虑症认知疗法的先驱。如今它已被翻译为14国文字,常年占据畅销榜首,虽然成书之日离今天有50多年了,但时光轮转,万事不变,今天的我们依然忍受着焦虑症的煎熬,而很多人不知道,身体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对抗我们?肾上腺素:焦虑与恐惧的把戏精神焦虑症始于不安,不安可能源于一场重大的人生变故,可能源于重大抉择的压力,也可能源于长久积压的负面情绪。最终,不安、紧张将被恐惧代替——害怕精神和身体状况永远都改善不了,自己将一蹶不振。《呐喊》| 蒙克挪威画家蒙克用肢体和颜色渲染了焦虑和恐慌,观者仿佛能听到刺耳的尖叫声接下来,恐惧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身体症状,包括头痛、心慌、心脏底部疼痛、胃部坠涨,出现这些症状的人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感到不安,他们总觉得自己身上出了很严重的问题,甚至是肿瘤,他们希望这些症状快点好起来,可越急切身体越不听使唤。不知不觉中,他们陷入了神经衰弱的陷阱中,一种因恐惧、紧张而引发的肾上腺素分泌恶性循环。人类几百万年的繁衍进化出一套应激模式——突发情况 → 恐惧紧张 → 交感神经受刺激 → 肾上腺素分泌 →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 → 肾上腺素分泌……通常在副交感神经的控制下,我们感受不到明显的症状,但当我们过度紧张,症状就会非常明显,甚至会腹痛、头晕目眩、胸口发闷……在过度焦虑的情况下,神经受到极大刺激,副交感神经功能容易发生紊乱,紧张、恐惧的情绪无法遏止,身体的症状会进一步加重,身体从而陷入恐惧的恶性循环——恐惧 → 肾上腺素分泌 → 恐惧……这时,不安的心脏会跳得更快,发作的时间更长。患者此时可能会感到恐慌,认为自己快要死了。在他等待未知厄运发生的时候,他的双手开始冒汗,脸上开始发烧,手指产生麻刺感……这时需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而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在进行一场勇敢的抵抗,但请你放弃因为无法感同身受,旁人很难理解精神焦虑症患者在抗争着什么。医生板着面孔说没病,旁人只会劝说冷静再冷静,威克斯却能理解,因为她自己也是一名焦虑症患者——你在进行一场勇敢的抵抗,你的勇气虽然用错了地方但值得称赞,你醒着的每分每秒,或许都在拖着冒汗的双手和紧绷的肌肉与疾病抗争,你恐慌,你以为自己要死了,你不停地在寻找解决痛苦的方法,但结果却连连碰壁……——克莱尔·威克斯虽然这是一场顽强且勇敢的抵抗,但想要摆脱困扰,则需要放弃抵抗,面对、接受、飘然、等待。威克斯提出的解决方法听起来并不陌生,但正是精神焦虑症患者们所需要的。做到这四步并不容易,毕竟人们相较于面对,更愿意逃避;相较于接受,更愿意抗争;相较于飘然而过,更可能过分关注;相较于耐心等待,更可能急躁不耐。有人可能会求助于宗教,求助于形而上的依托,放弃所有追求,自以为达到练达无求的境界,实际可能是逃避,是无视问题。有人可能会觉得重返工作会促进康复,但如果带着恐惧工作,只会加剧症状。如果带着问题和恐惧返回工作岗位,患者将得不到任何的好处。当你说:“别讲废话,回去工作”时,你必须首先告诉你患病的家人怎样才能不讲废话。——克莱尔·威克斯如何应对具体的症状书中有全面的描述,简单来说,即要让身体放松,审视自己真实的感觉,正确表达感觉,进而意识到这种感觉对身体并没有大的损害,飘然而过,等待这些不好的感觉慢慢散去。你可能需要等待很久,但请不要放弃。我们为什么容易崩溃任何人都可能会患上神经焦虑、神经衰弱,敏感的人陷入恐慌循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诉诸根本原因时,很多人会采用“原生家庭”的解释套路。这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一个在惶恐不安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像在幸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那样发展出平和的神经系统。父母容易激动,孩子也可能会随父母。情绪控制需要学会克制和自律,不会对外界事物有过度的情绪反应。如果孩子被过度保护,不喜欢的事物一旦出现就会被父母替代,孩子长大后会更难以接受不快的感觉。但一切心理问题都让父母背锅也太过简单粗暴了。仅仅归责于原生家庭,容易导致家庭内部对立,而患者最需要的正是家人的支持。同时,这样的解释也会忽视真正的问题和自我的作用,成长中我们会面对多个环境,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会不一以贯之,学校环境、友人、社会经历、阅读、自我内省……这些都对我们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精神焦虑症最终指向对逆境、对自我的接受能力,是接受而不是忍受。焦虑的源头是无谓的过度抗争。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对不快的接受能力,平静地解决问题,那么很多无法忍受的情形就将变得可以接受, 很多神经衰弱也将得以避免。最后分享一则美版亚马逊种读者的评论,希望所有受心理雾霾笼罩的人们终有一天都能迎来朗照的晴天。我18岁那年遭遇第一次深度焦虑。整整三天,我不吃不喝,无法入眠,得不到一刻的平静。没有人能理解我,没有人听懂我在说什么。我会出冷汗,心跳快得要跳到嗓子眼,多年来这些症状一直伴随着我,我会花好几天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但鲜有收获。我试图去寻找病因,分析我的潜意识和童年经历,正当我感觉意识到了什么,新的问题便接踵而至,一切又回到原点。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自己不是独自一人。事实上,患有同样疾病的人都有着美丽的灵魂,他们比其他人更能敏锐地感知世界的美,感受他人的痛苦,敏感会让人成为诗人、艺术家,敏感也容易带来疯狂和精神错乱。后来我渐渐明白“焦虑”是一个信使,它之所以会如此强大,是因为我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们隐藏得太久。我第一次停止与“焦虑”的战争,而是带着同情心接纳它,后来一切都改变了。 请记住,你并不孤单。愿你在未来的旅程中一路安好。——SMSeatlle本文部分摘自《精神焦虑症的自救》,读者评论编译自亚马逊网站。编辑:榕小崧、小井。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红包?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美国大选 | 见信如晤 | 雾霾 | 大学考试题 | 中国式相亲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 黄永玉 | 高房价 | 胡适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点击图片购买独家定制的《阿赫马托娃诗文抄》礼盒银章版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新京报书评周刊一个想自杀的人到实施自杀都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曾旻,研究创伤心理学
自杀这样一个行为包含自杀意念、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
那么题主的问题似乎就是一个人从有自杀意念,是如何发展到出现自杀行为的。
从定义上,自杀意念是指那些丧失活下去的愿望, 但还没有导致身体受伤的自杀构想与行为(Beck et al., 1973);而自杀企图是指非致命性结果的自我伤害行为, 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杀意图, 其结果可能是受伤或没有受伤(O'Carroll et al.,1996)。
也就是说,自杀意念是在意图和内部心理活动中,还没有构想出自杀的计划和企图。而自杀企图是没有完整计划的一种自杀尝试,结果可能导致受伤但并不会真正成功自杀。而只有达到自杀行为层面,才是最终产生自杀成功这样后果的行为。
它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具有完整的计划性,会计划在某个时间和地点,运用某种特定方式去结束生命。而另一种具有冲动性,在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动下,个体出现脱离现实感,或失控感,而随机选择自杀方式很快地实施该行为。
西方调查结果表明, 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在 18 岁以下约为 15~30.8% (Kokkevi, Rotsika,Arapaki, & Richardson, 2012; Nock et al., 2008), 18 岁之后急剧下降, 约为 3.7~14.3% (Crosby et al.,2011; Nock et al., 2008)。我国的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 12.9~20.5% (李献云等,2011; 梁瑛楠, 杨丽珠, 2011); 社区人群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 7.9% (李献云等, 2010)。
但是 WHO (2014)的统计数据表明, 2012 年全球范围内总体自杀率约十万分之 11.4。
也就是 0.0114%!
我们就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自杀意念的出现是非常的普遍的,而真正成功实施自杀行为的人,非常之少。
而这个过程伴随了个体一系列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
1, 绝望。对生活缺乏希望,对某些目标没有期待,以及对获得成功毫无信念等。这种心理状态是引起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McMillan, Gilbody, Beresford 和 Neilly(2007)的元分析发现绝望至少会增加 3 倍的最终自杀风险。
2,认知僵化。也就是说个体将自杀当做解决当下问题的唯一办法。自杀者往往看不到生命中其他的可能性,和新的变化。他们认为发生了某件事,自己就彻底完蛋,某些事情根本没有办法应对和解决。
3,对过去记忆的过度关注和概括。对过去生活事件的回忆中,有些人会十分关注消极部分,对于过去个人经历中消极的体验无法释怀,不断反复思考和回忆那些消极部分。并且他们会对过往消极的部分进行过度的概括化,从部分消极推广至整体消极,从而完全否定自我,否定世界,否定生活的希望,否定生命的价值等等。
4,问题解决能力的缺乏。很多人缺乏问题解决能力,当面对压力情景时,无法应对。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是让人恐惧的,担忧的,无法被人理解的。这些都会推动个体封闭自我,自我沉溺在消极体验中,加重无助感和绝望感。
5,心理痛苦。Shneidman (1993)提出心理痛苦(psychache)的概念, 它是指一种由心理需要受阻或没有实现引起的被羞辱、内疚、愤怒、孤独以及绝望等精神痛苦的状态。当这种精神痛苦的程度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 个体会将自杀视为终止这种不可承受的意识流动的唯一方法, 从而发生自杀行为。Shneidman 认为心理痛苦是引发自杀的直接原因, 而其他因素, 如抑郁与绝望, 只有与心理痛苦相联系才与自杀相关。
也就是说,前四点都会通过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痛苦,个体为逃避这种心理痛苦而最终选择自杀行为。
在自杀差异激活理论(Differential Activation Theory of Suicidality)中,研究者认为,悲观、抑郁的情绪会与负性的认知和信念失调建立连接,这种连接随着多次反复就会被强化。不断被强化之后,会变得越发的自动化。因此,一个非常小的负面刺激,引起很小的负性情绪,就可能激发个体的自杀意念。从这个角度只解释了为什么自杀意念会出现
那么自杀人际理论(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就解释了自杀意念何以导致自杀行为。。该理论认为, 个体仅有自杀的愿望并不会自杀(WHO 的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只有同时具备实现愿望的能力, 才会自杀。如图:
这个理论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理解,自杀意念的出现源于在人际关系中的挫败而产生了累赘感和为满足的归属感。也就是说,一个人觉得我被周围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我不属于周围任何一个团体和家庭,我很孤独,因此,我感到我是一个多余的人。
但是这种感受只会产生自杀意念,而真正的自杀行为出现,需要习得自杀的能力。例如,克服恐惧和忍受疼痛的能力。个体通过反复多次接触痛苦与刺激的事件, 可以降低对死亡的恐惧, 并提高身体疼痛的容忍度,从而习得自杀能力。习得自杀能力的内在机制是对痛苦、恐惧及疼痛的习惯化与拮抗作用(van Orden et al., 2010)。
而认知行为治疗的创始人——阿隆贝克(2008)提出了自杀的认知行为模型,如下图: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质,有些人在人格特点上会具备一些自杀的易感因素,他们更加脆弱,心理韧性差,复原力弱,更加极端和完美主义等等。当这样的人遭遇巨大压力时,很可能会产生精神异常的认知过程(包含但不限于: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的负性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可能影响到个体出现自杀意念,最终产生自杀行为。
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行为要经过两个心理状态,如下图:
阿隆贝克认为,精神异常的过程,会引起个体出现自杀图式,也就是对于自杀的一种核心信念。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自杀是我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当个体持有这种核心信念的时候,个体内心会处于一种长期的状态绝望中。
长期持续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绝望感,它会和自杀图式产生交互作用,互相增强彼此的强度。并且个体在生活中会选择性的注意自杀的线索,也就是看到绳子就想到上吊,看到高楼就想到跳下来等等。这种注意力的一种偏向会产生固着,从而产生自杀意念。当状态绝望带来的心理痛苦感个体无法忍受,超出个体的忍受阈限的时候,个体就会选择自杀行为。
关于自杀,O’Connor (2011)提出动机 - 意志整合模型。这个模型整合了以上诸多模型,最为完整的提出了自杀行为的发展过程,认为认为自杀行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前动机阶段、动机阶段和意志阶段。如图: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行为,这个中间能够起到调节作用的,包括:自杀能力、冲动性、实施意图(计划),工具可获得性、模仿等等。
所以,在自杀的危机干预中,当我们发现当事人有自杀意图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问当事人,是否有自杀计划,越具体化的计划,那么个体自杀的风险越大,因为这代表着他的实施意图非常明显,并且很可能具有了自杀能力。同时通过当时描述的自杀计划,我们也可以评估到当事人准备使用自杀的工具可获得性。
参考文献:
杜睿, & 江光荣. (2015). 自杀行为: 影响因素, 理论模型及研究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8, 015.
我们建立了一个危机干预组织,帮助心理危机者们,包括但不限于自杀的心理危机。了解我们可以关注微信号:「AlbertChan2015」。由美国 NOVA 危机干预授权培训师 Albert 带领大家学习。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金永健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这个病太可怕,疼得她想自杀!
这个病太可怕,疼得她想自杀!
她为何三四天不起床?她为何脾气暴躁,与之前判若两人?是什么让她喝凉水都呕吐不止?医生为何判定她这病治不好?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重获健康?......这是一位27岁的年轻女子,来自齐鲁大地山东济宁。五年前,她与青梅竹马的男友结婚,不久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但是平静的生活下,却涌动着暗流。在他们结婚前,段女士身体就有些不好的征兆。段女士有时候会感觉,不过那时候不太严重,也就没太在意,疼得时候就吃两片止疼片缓解一下。但是后来愈来愈严重,有时候发作起来三四天下不来床,恶心、呕吐,不能吃饭。段女士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她说有时候特别严重,非常痛苦,“就觉得死了算了,就不受这份罪了。”她吃的止疼片也逐渐加量,最多的时候一天吃八片,但还是止不住。患者及家属在讲述病情这几年,她特别沮丧,心情烦闷。“老是什么也干不了,孩子也没法看,孩子上学放学也不能接送。”段女士说她也去过不少医院去看,脑电图、核磁、CT等检查都做过,但是查不出原因来。医生直接告诉她这病治不好,只能这么一直带着,然后给开一些止疼药物。段女士说还曾去过北京的一家中医院,做针灸治疗,扎得满头都是针,但还是不止痛。她说也试过许多中药偏方,她母亲不知从哪打听来的方子说是能治偏,试过用天麻炖老母鸡给她吃,也试过把白瓜子炒熟了磨成面泡水喝,等等各种偏方都试过,也都没有什么效验。这几年吃药吃得,段女士的身体大受损伤。她说经常感觉胃里难受,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喝凉水都吐,觉得心脏跳得也不好,心脏咯噔咯噔地疼。就在今年9月份的时候,她疼得实在受不了,便上网查哪里可以治疗偏,查到了航空总医院金永健教授用显微血管减压的办法可以根治,她觉得眼前一亮。到航空总医院后,经过检查评估,金教授团队为她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治疗。段女士说效果非常好,治疗之后一点也不疼了。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合影金永健教授介绍,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方治疗偏依然采用内科的办法,这对于顽固性偏往往没什么作用。金永健教授主张偏的血管神经压迫学说,他认为,偏就是由于头皮上本来应该是伴行关系的血管与神经,发生了压迫,再加上一定条件下的一些生化反应,会释放致痛递质刺激神经造成,“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治疗办法就是显微血管减压,把责任血管拨离,并把神经保护起来不受刺激,偏也就治好了。”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1:18
金永健大夫的信息
金永健大夫电话咨询
金永健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金永健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金永健大夫提问
金永健的咨询范围:
烟雾病,颈动脉狭窄,脑梗塞,偏头痛,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脑出血,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外伤。
金永健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神经外科好评科室
神经外科分类问答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