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西方哲学家是谁

西方哲学智慧,2016期末考试答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方哲学智慧,2016期末考试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西方哲学智慧(二十世纪)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方哲学智慧(二十世纪)
&&西方哲学智慧二十世纪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在世最具影响力的50位哲学家,你知道几位?
澎湃新闻罗昕
[摘要]澳大利亚和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彼得·辛格于1967年获得墨尔本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69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然后他前往英国的牛津大学并于197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一听到“哲学家”这个词,人们容易马上想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笛卡尔这些先贤。那么在世的哲学家,你知道几位呢?近日,美国教育网站TheBestSchools评选出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的健在哲学家。虽然全是外国人,但其中不少哲学家的著作有了简体中文版。1.奎迈·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奎迈·安东尼·阿皮亚生于英国伦敦,长于加纳库马西。他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纽约大学哲学系和法学院教授。2010年他入选《外交政策》杂志全球顶尖思想者榜单,2012年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国家人文奖章。代表作《荣誉守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The Honor Code : How Moral Revolutions Happen)中文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认同伦理学》(The Ethics of Identity)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思想家阿兰·巴迪欧是巴黎高师荣誉退休教授,也是当今欧美理论界最具代表性的左派思想家之一,其大量思想著作也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如《圣保罗》、《哲学宣言》、《小万神殿》等等。3.西蒙·布莱克本(Simon Blackburn)西蒙·布莱克本于1970年取得丘吉尔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是剑桥大学退休哲学教授。在哲学领域,他最感兴趣的是元伦理学。 4.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代表作:Making it Explicit罗伯特·布兰顿于1977年取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匹兹堡大学哲学教授。他是哲学实用主义者,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哲学、哲学思维和逻辑。5.泰勒·伯吉(Tyler Burge)1971年,泰勒·伯吉在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现为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特聘教授。他最初以心灵哲学领域的研究闻名,之后在逻辑学、认识论、哲学史领域亦有建树。6.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朱迪斯·巴特勒1956年出生于美国,于1984年取得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代表作有《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中文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7.南希·卡特赖特(Nancy Cartwright)南希·卡特赖特在伊利诺斯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杜伦大学的哲学教授。卡特赖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学哲学,她尤其关注科学实践,而非科学哲学领域一般关注的抽象理论。8.大卫·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大卫·查尔默斯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后,是安迪·克拉克的学生。现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脑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哲学教授及纽约大学哲学教授。9.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诺姆·乔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教授,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代表作有《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他同时也是世界知名的哲学家,被誉为“当代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泰斗”,其有关民主、恐怖主义、世界秩序的文章、著作在中国皆有出版。 10.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安迪·克拉克在斯特林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爱丁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和刚才提到的大卫·查尔默斯一起在1988年的著名论文《延展心灵》(The Extended Mind)中提出了极富争议的“延展心智论题”。11.威廉·莱恩·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威廉·莱恩·克雷格是美国哲学家、神学家,以在宗教哲学、神学上的研究闻名。他被人称为“过去半个世纪最好的基督教辩护士”,代表作有《合理信仰》(Reasonable Faith)。12.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丹尼尔·丹尼特于1942年生于美国波士顿,1965年取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塔夫茨大学哲学教授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意识的解释》(Consciousness Explained)中文版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13.休伯特·德莱弗斯(Hubert Dreyfus)休伯特·德莱弗斯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他曾担任美国哲学学会会长,被誉为海德格尔工作的最精准和最完整的解释者。此外,他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人工智能展开研究。14.埃德蒙德·盖蒂尔(Edmund Gettier)美国哲学家埃德蒙德·盖蒂尔现任马萨诸塞大学艾默斯特分校名誉教授。1963年,他发表了一篇只有三页纸的简单论文《合理的真实信仰就是真理吗?》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引发盖蒂尔命题的广泛讨论。15.艾伦·吉伯德(Allan Gibbard)艾伦·吉伯德本科学习数学和物理,在1971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哲学系布兰特杰出大学讲座教授。他所提出规范表达主义在当今英美元伦理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代表了非认知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16.苏珊·哈克(Susan Haack)苏珊·哈克于1972年取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的法律教授与哲学教授。其代表作有《证据与探索》(Evidence and Inquiry),中文版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7.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90年代有人曾说过,哈贝马斯的每一本著作的出版都是哲学界的一件大事。生于1929年的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在德国、欧洲、北美哲学社会学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类旨趣》、《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沟通与社会进化》、《沟通行动理论》、《真理与论证》、《包容他者》、《事实与价值》、《认识与兴趣》、《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交往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18.约翰·霍尔丹(John Haldane)约翰·霍尔丹于1984年取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教授、贝勒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主席。他不仅是以为分析哲学家,还常在艺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很多电视节目上露面。19.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格雷厄姆·哈曼于1999年取得芝加哥德保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开罗美国大学哲学教授。哈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代表作有《工具存在:海德格尔和物的形而上学》(Tool-Being: Heidegger and the Metaphysics of Objects)。20.约翰·霍桑(John Hawthorne)约翰·霍桑在锡拉丘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南加州大学哲学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代表作有《形而上学文集》(Metaphysical Essays)。21.约翰·海尔(John Heil)约翰现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哲学教授,并持有莫纳什大学荣誉研究员的头衔。代表作有《当代心灵哲学导论》(Philosophy of Mind: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中文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2.英格瓦·约翰松(Ingvar Johansson)英格瓦·约翰逊于1973年获得哥德堡大学博士学位,是瑞典于默奥大学历史、哲学和宗教系的名誉退休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本体论,代表作有《本体论调查》(Ontological Investigations)。23.金在权(Jaegwon Kim)韩裔美国哲学家金在权于196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布朗大学名誉退休教授。他以在心理因果性与心身问题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代表作有《随附性与心灵》、《心灵哲学》、《物理世界中的心灵》等。中文版《物理世界中的心灵》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4.克里斯汀·科尔斯戈德(Christine Korsgaard)克里斯汀·科尔斯戈德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她主要感兴趣的是道德哲学,以及它如何与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哲学身份和规范性问题发生关联。代表作《规范性的来源》(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5.索尔·阿伦·克里普克(Saul Kripke)索尔·阿伦·克里普克从小就被认为是个天才,当他还在哈佛读大二时,他就在麻省理工教授逻辑学课程了。他是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创始人和因果-历史指称论的首倡者之一,代表作有《命名和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26.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英国哲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是在曼彻斯特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的,现在他在伦敦城市大学现代亚里士多德学院研究伦理学和政治学。麦金太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社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追寻美德》(After Virtue),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7.约翰·麦克德莫特(John J McDermott)约翰·麦克德莫特于1659年在纽约福特汉姆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些年他在德州农工大学教授哲学和人类学。麦克德莫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文化,特别有关美国文学和哲学。28.约翰·麦克道威尔(John McDowell)约翰·麦克道威尔是匹兹堡大学的现任教授,他的学术研究涵盖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古代哲学、大众伦理学。而他最出色的研究领域在于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29.玛丽·米奇利(Mary Midgley)玛丽·米奇利曾在牛津读书,但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随后在杜伦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拿到了荣誉博士学位。她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同时关注科学哲学领域和动物权利。其代表作是她的第一本书《兽与人》(Beast and Man),直到她59岁了才出版。30.莫兰德(J.P. Moreland)莫兰德的学术背景横跨了许多学科,他拿到了密苏里大学化学系的理学学士学位,加州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还有达拉斯神学院的神学硕士以及在1985年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代表作有《基督徒世界观的哲学基础》。31.蒂姆·莫顿(Timothy Morton)蒂姆·莫顿于1993年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莱斯大学丽塔·谢伊·古费教席英语教授。莫顿主要的研究领域在于本体论和生态论,对文学理论与批评亦有兴趣。他最出名的代表作是《自然缺席的生态学》(Ecology Without Nature)。32.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在那里他开始研究路德维希‧维根斯坦,1963年他又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代表作《利他主义的可能性》、《人的问题》、《理性的权威》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33.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让-吕克·南希于1973年拿到斯特拉斯堡哲学博士学位,指导导师是著名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利科尔(Paul Ricoeur)。让-吕克·南希自己从1988年起任斯特拉斯堡哲学系教授,今已退休。代表作有《无用的共通体》(The Inoperative Community),中文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34.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玛莎·努斯鲍姆于1975年在哈佛拿到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法律和伦理学杰出教授。其代表作有《善的脆弱性》(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培育人性》(Cultivating Humanity)。35.大卫·奥德尔贝德(David Oderberg)大卫·奥德尔贝德是一位在伦敦生活的澳大利亚哲学家,目前在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哲学。代表作有《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36.德瑞克·帕菲特(Derek Parfit)德瑞克·帕菲特在中国成都出生,本想成为诗人,可惜没能实现。他于1964年在牛津大学取得现代历史学硕士学位,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哲学——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任教。代表作有《理性与人类》(Reasons and Persons)。37.格雷厄姆·普里斯特(Graham Priest)在格雷厄姆·普里斯特的学生生涯,数学可比哲学多一点。他于1974年在伦敦政经大学获得数学博士,论文有关哲学、数学和逻辑。随后他成为墨尔本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哲学教授,圣安德鲁斯大学定期访问学者。代表作有《简明逻辑学》,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38.约翰·塞尔(John Searle)约翰·塞尔 于1959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他主要研究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代表作有《心、脑与科学》(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39.彼得·西蒙斯(Peter Simons)彼得·西蒙斯于1975年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获得道德哲学教席,现任弗朗兹·布伦塔诺基金会的主任。40.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澳大利亚和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彼得·辛格于1967年获得墨尔本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69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然后他前往英国的牛津大学并于197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还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中文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实践伦理学》(Practical Ethics),中文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41.巴里·史密斯(Barry Smith)巴里·史密斯于1976年获得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前在牛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现在他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拥有杰出哲学教授以及生物医药、计算机、神经病学领域的兼职教授头衔。42.厄内斯特·索萨(Ernest Sosa)厄内斯特·索萨出生于古巴,1964年在匹兹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在他是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哲学理事委员会教授。代表作有《美德认识论》(A Virtue Epistemology)。43.海伦·斯图尔德(Helen Steward)海伦·斯图尔德1992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利兹大学哲学教授。她主要研究自由意志,并结合了心灵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代表作有《为自由的形而上学》(A Metaphysics for Freedom)。44.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查尔斯·泰勒1961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麦吉尔大学教授。他主要研究领域在于政治哲学、社科哲学、哲学历史及宗教哲学。45.阿米·托马森(Amie Thomasson)阿米·托马森1995年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哲学教授。她的研究结合了美学、本体论、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和现象学。46.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Judith Jarvis Thomson)朱迪斯·汤姆逊1959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麻省理工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她主要研究领域在于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47.彼得·安格尔(Peter Unger)彼得·安格尔1966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大学哲学教授。他研究领域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应用伦理学和心灵哲学。代表作有《空想:分析哲学批判》(Empty Ideas: A Critique of Analytic Philosophy)。48.彼得·范·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彼得·范·因瓦根1969年于纽约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圣母大学获得哲学教授一职。他主要研究领域在于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和自由意志。49.科尔内尔·魏思特(Cornel West)非裔美国哲学家魏思特于198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是该校第一个博士毕业的非裔美国人,现任纽约协和神学院哲学教授。50.克里斯平·赖特(Crispin Wright)克里斯平·赖特于1968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大学及斯特林大学哲学教授等职。他主要研究领域在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他还是新弗雷格主义(有时称新逻辑主义)的支持者。转自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eironh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西方哲学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
19:18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智慧的痛苦(一)的笔记第一讲智慧的痛苦 西方哲学史是人文素质课程的一项内容,以前的讲授不是按照历史的线索而是按哲学的分支介绍哲学。在面对没有系统接触过西方哲学的人,还是应该介绍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6世界到公元19世纪,没有包括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由于时间的原因,讲授的方式是“史论结合、以点带面”。西方哲学史除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以外经过历史的筛选内容比较稳定,只是在理解与分析上的不同。 我们通常将西方哲学史分为四个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称古代哲学;公元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称中古哲学;17世纪到19世纪称近代哲学;20世纪称现代西方哲学。19世纪下半叶学科制度化以后,哲学成为一个学科,大学设立哲学系,哲学从业人员增多,哲学流派、哲学著作增多。20世纪哲学呈现出不同于以前2000多年的景象。一、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哲学是什么”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也是至今为止没有定论的问题,每一个哲学家都会有自己的解释,但没有形成共识。 我们无法说“哲学是什么”,不妨我们先看一下“哲学不是什么”。关于哲学有以下一些错误的看法:(一)哲学是科学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的时代,科学往往和知识划等号,如果有一门学问不是科学我们会认为它根本就不是学问,科学似乎成为衡量知识是否有意义的标准,假如你用这个标准衡量哲学就会很糟糕,因为在事实上哲学的问题、理论、学说几乎都处在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中,它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特征:普遍性和必然性。攻击哲学的人认为哲学不是科学,而维护哲学的人试图证明自己是科学。实际上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是中性的,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完全有赖于使用它的人,是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伤害,甚至毁灭人类,假如我们把哲学也作为科学,也只是多了一个工具和手段,那么为其确立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工作谁去做?而这个也正是哲学应该做的,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式的科学,在2000多年的哲学史中,哲学家们就是想让哲学成为科学,一直到19世纪黑格尔将其实现也将其终结了。20世纪以后的哲学发生了转向。(二)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不是让人聪明的学问,是让人糊涂的学问。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智慧的痛苦(二)的笔记 糊涂,问题在这个世上太多道理,而道理和道理之间是相互冲突的。每一个哲学家都会把问题的解决方式推到至极。(三)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哲学是讲大道理的,大到没有办法认证的程度,那这个道理和道理的冲突就变得没有道理。哲学往往是被看作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哲学家问什么总是有理呢?科学知识的对象:往往带有现实性。哲学的对象:是一种理想性的东西(带有乌托邦式)。 哲学表现下来的剩下来的是一套逻辑。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用道理来使人信服打动人的。(四)哲学无用。 哲学不能用来考面包。人文学科没有实际的效用。物质生活,精神问题。工具理想和价值理想之间的平衡问题。哲学应该是人的精神家园。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智慧的痛苦(三)的笔记 在古希腊的时候,所有的学科都包含在哲学中,问题在于随着二千多年的发展,很多学科从哲学中分化出去,当一个学科有了自己的对象,有了一套方法和概念,就从哲学中独立出去,只要那个问题是有可能解决的,它就不再是哲学问题,它就会成为一门学科,而留给哲学的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哲学家不甘心这样,使哲学成为科学就成了二千多年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理想,最后这个理想以破灭而告终,因为它违背了哲学的本性,哲学被当做知识去学是没有意义的,真正需要学的是哲学要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特有方式,而不在于具体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内容都已过时。比如西方哲学始祖的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今天没有人相信水是万物的本源,但问题现在依然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为后人提供了典范,说明这种方式能解决问题的程度或不能解决问题,它的局限性是什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么为哲学定位?我们可以对科学、哲学、宗教作出对比,科学研究自然,诉诸于理性,要把握事物的性质、规律;宗教关注超自然世界,诉诸于信仰,面对终极关怀的问题,终极关怀就是人从何而来?归于何处?而哲学恰恰居两者之间,首先它和科学一样讲理性,和宗教一样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样的位置使哲学很尴尬,因为科学和宗教可以泾渭分明各管各的,哲学既不能像科学一样守本分,又不像宗教有信仰这个方便法门,这就是哲学性质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哲学问题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到北。” 哲学是面对问题而生的,它面对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说到问题,我们通常将问题分为两类: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即“问题”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解决方式的问题即“难题”。而我们面对的大量的问题正是“难题”,需要我们去抉择,找到我们自己的答案,并且这些答案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能对所有人有效。哲学家必须面对难题,哲学家的思考带有根本性,会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极致,在这条思想之路的尽头,就会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路不通”,告诫后人换一条路走,哲学史就是给我们留下一条条的道路,而且没有一条可以通达到智慧的顶点,但每一条都是一个典型。 如果哲学面对的是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精力耗费在此,这就是“智慧的痛苦”。二、哲学的痛苦 基督教《旧约圣经》的“创世纪”失乐园的故事,人类因为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实,获得“原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智慧,就会出现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暂时和永恒的巨大冲击,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是智慧的痛苦。有了智慧就有了对生死的恐惧,就有了终极关怀的问题,哲学和宗教都起源于此。我们把哲学看作广义的人生哲学,就是要面对生死问题,就会变成有限、无限,相对、绝对,暂时、永恒之间关系的问题,就会涉及到对宇宙的看法,这些看法不断加深、拓展,哲学就成了像滚大的“雪球”,使人看不到核心。实际上人的原初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宗教和哲学都是这样,宗教会允诺一个来生另一个世界灵魂不朽的方式去面对这个问题。哲学不能这样,哲学是在人之有死的情况下解决人之永恒的问题,这样的“人生悖论”就是哲学的困境所在。哲学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是人有了理性,有了智慧在人面前出现的“人生的悖论”:有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泰勒斯仰观天象,不注意掉进井里,有人笑话他眼前的东西都没看清楚,观察天上干什么。或许哲学就发端与此,人生有限,但却思考无限的问题,不是把眼前的事都搞清楚后才去关注更远的问题,是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是人的本性,人就要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去面对理想的世界。这个故事也体现出当最早的哲学家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可以使用。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智慧的痛苦(四)的笔记三、问题与对话 在此我们讨论怎么学哲学。我们不能给哲学以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把哲学看作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围绕哲学问题所做的永恒的探索。我们把哲学看作哲学史,把哲学史看作问题史,也就是说哲学并不存在于某一本教科书或某一个哲学理论之中,哲学只能存在于哲学史中。哲学就是哲学史是由黑格尔提出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可以和黑格尔不同,因为黑格尔是抱着让哲学成为科学的理想,“整个哲学史是一个哲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断完善,最终成为科学的一个过程。”。我们理解哲学是哲学史是在哲学的发展中并不是只有一种哲学,它不像科学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哲学存在于所有哲学运思的道路上,我们学哲学就是把前人走过的路在走一遍,然后开创自己的道路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学哲学史就是学哲学家的思想,就是读书。当我们阅读哲学家的著作时会觉得晦涩难懂,这是因为哲学家们用日常语言描述无限的东西,正如《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能用日常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道,哲学家要说不可说的东西,我们不可能通过他的描述了解他的思想,而是通过他的描述去体会他想要描述的东西。体会他要解决的问题和以什么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学哲学要注意的几点:首先要了解哲学家的问题,这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哲学,哲学始祖围绕问题展开,假如我们不能把哲学问题当做我们自己的问题,把哲学家的理论背的滚瓜烂熟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说是换没入门,因为如果作为知识它是没有意义的;其次要熟悉哲学家的术语,哲学家虽然也使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概念,但它肯定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含义,甚至不同的哲学家也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必须熟悉每一位哲学家所有的特有的含义;第三要沿着哲学家的思路,哲学家有其自己的论证方式,在面对问题时,一定有解决问题的某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他论证的思路;最后要了解哲学家的思想,要通过前面的努力去理解哲学家对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 我们不可能都去从事哲学专业,因为我们不仅关注于生存条件的改善,我们也关注思想、灵魂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所以学习哲学是很有意义的。四、西方哲学精神 我们应注意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这个概念是20世界初,曾经留学归国的一些学者如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按照西方的概念、方法、体现框架梳理我们的历史典籍建立起来的。到现在人们越来越感觉是否合适。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文、史、哲不分家,是一个整体,如果把它拆开来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整体神韵。按照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2世纪看作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认为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各大文明独立发展分别产生了自己原创的理念,有希腊哲学、印度佛教、中国先秦思想等等。 希腊哲学奠定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它有以下特点,一点是他们偏爱非个人性的,更关注有普遍性的东西;你可以有你的意见,我可以有我的意见,不必强求一致,有普遍性就意味着他们追求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第二点是他们试图给事物的存在找出合理的原因,希腊早期有“拯救现象”的成语,这个现象的概念与我们现在的理解不一样,我们现在认为现象是与本质相对,是飘忽不定、生灭变化的,在它的背后存在永恒的本质。希腊人认为现象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东西,他们试图给它找到理由,为现象找合理的解释,如找到说明该现象存在,如找不到他们就会感到有问题,就会怀疑现象的合理性。原子唯物论学说创始人德谟克利特曾说:“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王要好。”,他们是“学以致知”而不是“学以致用”,这就是希腊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科学与哲学上的体现有区别。比如人们从个各种各样的花中抽象出花的概念,它概括看所有花的共性,通过对花草树木中抽象出植物的概念,这样抽象的程度越高说明的事物就越多,那么那个最抽象、最普遍的东西就能够说明宇宙万物,如何才能找到这个最抽象、最普遍的东西,按照科学的方式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广阔无垠的宇宙,这个抽象过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所以哲学和科学虽然都会使用科学思维方式,但它们的方向正好相反,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在描绘的柏拉图一手指天,亚里士多德一手按地,体现出哲学的两种倾向,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柏拉图关注超越自然的终极问题。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哲学的诞生(一)的笔记第二讲哲学的诞生。本讲讨论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一)希腊文明的兴起 哲学是希腊人的创造,为什么会在希腊产生这样一种形态的哲学?这就涉及到希腊的历史背景。希腊哲学发端于公元前6世纪,终止于公元6世纪,前后一千多年。公元529年,皈依了基督教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了最后一所柏拉图学园,通常人们以这一年作为希腊哲学终极的标志。作为一个大的哲学形态,这个终极只是一个象征。希腊哲学的一千多年,包括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又从那里传播到了四邻的国家,但是其中却始终缺少着某些因素,直到希腊人才吧把它们提供出来。(罗素《西方哲学史》)”,罗素的这番话显然是站在西方中心论的角度来说的,但也体现出希腊文明不同于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埃及、中国、印度、古巴比伦都是历史悠久的、地域辽阔、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希腊在公元前8-9世纪兴起希腊古典文化,它不是大一统的国家,而是实行城邦制。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主体是希腊半岛和克里特岛,东道小亚细亚沿岸,西到意大利南部包括西西里岛。到罗马帝国时代是环地中海的大帝国,与其他古老国家相比陆地很小,与其他古老国家相比它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希腊哲学的早期也不是在雅典兴起,19世纪的考古发现克里特王宫和迈锡尼文明,说明迈锡尼文明也是中央集权制的文明,公元前12世纪,外族入侵烧掉了克里特王宫,历史从此湮没。经过一段“黑暗时代“,希腊文明再次复苏的时候,已不知道这段历史,只是将其当做传说。这段经历使管理文明对希腊的影响较之其他古老国家小。时代越久远,人们受传统的影响越大。人类的生存要应对自然的挑战,但在生理条件无法与动物相比,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延续生命,延续文明。个人要社会性的存在,最初要靠风俗习惯、宗法制度传承,对于希腊人来说,这个传承中断了,再次兴起时没有了传统的负担,创造了城邦制的形式,大大小小几百个城邦,每个城邦有自己的制度。早期希腊哲学不是诞生在希腊本土,而是在它的殖民城市,它的繁荣是在雅典,具有师承关系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当时的雅典实行城邦民主制度,这时哲学由外邦回传至雅典。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我们[1]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我们这个政体叫做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有能力为国家服务的人,不因地位卑微而受妨碍。”,雅典的民主制度成为后世的典范。其实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是少数雅典公民的民主,当时的希腊仍然是家庭奴隶制,成为公民的条件是“土生土长雅典人,成年男子自由民”。在这种背景下希腊哲学达到鼎盛时期。这段时间延续时间不长,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雅典就陷入战争。renbo58来自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哲学的诞生(二)的笔记 为什么说这样的民主制度会是哲学产生的土壤?因为哲学的产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的问题;人们有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必须有思想的自由的条件。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提供了这些条件。民主制度的特点是不再是一种等级制度,也没有财富的差异,作为公民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用语言相互影响。 语言在人们相互影响中有压倒一切的的力量,人们要在政治生活中提出议案,并对议案提出充分的论证和说明,要说的非常合乎道理得到大家的赞同,或提出理由反驳其他人,是靠语言的交流和语言的影响。人们在这样相对平等的政治空间里,不是靠传统的东西、信仰的东西,不是靠地位的武断,要靠道理。
这就是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二)哲学的诞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脱胎于神话。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但最早给我们提供世界观的是宗教神话,远古人类没有对世界有整体的考虑,他们从幻想的角度给世界远古说明,所以最早就是以神话的方式给出对世界的说明,神话的落足点就是神秘的、不能说的、无法解释的,就是命运,当事物用道理无法解释的时候,就会用命运去解释,希腊人受命运影响很大,如索福克勒斯的三大悲剧就是对命运的描述。而当人们不满足用命运作简单的解释的时候,人们就把它归结为必然性,归结为规律。神话止步的地方,哲学开始往下问。所以在最早的哲学家那里可以看到由神话到命运到哲学的演变过程,如米利都人泰勒斯的学生阿纳克西曼德说:“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此生成的原始它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的。根据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各自对事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 当人们试图进一步解释自然的时候,哲学诞生。这时的哲学是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对自然的研究构成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主要内容。希腊哲学可以分为前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哲学时期、晚期希腊哲学。(三)前苏格拉底哲学--宇宙生成论 前苏格拉底时期,也称为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或宇宙生成论。这一时期对自然的研究是试图给宇宙生成一个合理的说明。哲学起源于问题,当人们对眼前的问题感到好奇,这个问题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死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应该是有生有死的,但这个世界四季交替,草木枯荣,是循环的,希腊人由此产生问题,感到在生灭变化的世界中一定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否则存在生灭变化的世界是无法永恒的,他们认为自然是有水、火、土气四大要素构成,那么这四种要素哪一种是最古老的开端,这就形成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概念:本原。本原有许多含义,其中两个含义对哲学有用:开端、主宰,亚里士多德:“所谓本原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给出的答案是“水是万物的本原”,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哲学的诞生(三)的笔记 泰勒斯:大地浮在水上;宇宙充满了灵魂。赫拉克利特: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都在变化,只有变是不变的,但是变不是没有,不是无迹可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Logos。一切皆流,无物常驻。早期自然哲学的局限:缺乏自然科学的支持;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穷后退不可能。4、本体论的转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巴门尼德:
泰勒斯是小亚细亚米利都城邦(现土耳其)人,所以他创立的学派称米利都学派。对泰勒斯的了解指出泰勒斯的“盛年”是在公元前585年,“盛年”是指开花结果的季节,对于泰勒斯的具体生存年代不清楚,当时的希腊人认为人在四十岁时应该是功成名就的时候,而泰勒斯在公元前585年,成功地预言了一次“日蚀”。泰勒斯留下的是“大地浮在水上”“宇宙充满了灵魂”两句话,由此推断他的认识是“水是万物的本源”。如果我们主要关注他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话,说明泰勒斯在解决宇宙生成的问题时,没有合适的自然科学概念,只能用比喻的方式,用“水”来比喻本源所具有的流动性、可塑性的特征,这个本源始终流变不已,它可以变成所有东西而不失去其自身。 最早的哲学家用比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在赫拉克利特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他是在小亚细亚艾菲斯城邦,他为我们留下130多篇残篇断简,他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我们也可以认为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万物的本源”,我们更应该将其作为赫拉克利特的比喻和象征,他强调的是“变”,在自然界,唯有“变”是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就像河流一样,“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将其观点总结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在希腊人认为的水、火、土、气这四种构成自然的元素中,只有火是没有质料性的,是其他东西的燃烧。 那么既然一切都在变化中,我们如何去认识自然?当希腊人摆脱宗教来为这个自然世界做出说明的时候,他们追求的是对自然的知识,知识不同于“意见”,知识应该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如果“一切皆流、无物常驻”,那么知识的根源何在?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在变化,只有变是不变的,但是变不是没有,不是无迹可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他提出“逻各斯”的概念,这个概念很难用中文准确翻译,有很多含义,比如计算、理性、推理等等,赫拉克利特将其定义为“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中的“分寸”,即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早期自然哲学有其局限性:1、缺乏自然科学的支持;2、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3、众说纷纭,莫衷一是;4、无穷后退不可能。这些就必然导致它的衰落,出现本体论的转向。四、本体论的转向 在希腊西部南意大利地区出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创立,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一体的组织。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的研究影响很大,正是他们对数学的研究使他们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他们倾向于用确定的东西作为知识的基础,他们强调和谐,认为万事万物千差万别但都具有确定的数量比例关系,这个认识不是基于经验观察之上,它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就要大的多,但它只是量的规定而不是质的规定。而整个早期哲学的转向起重要重要的是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他的“盛年”与赫拉克利特同时代,但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巴门尼德强调我们要认识的对象是不动不变的。 在早期希腊哲学所有流派解决的问题是关于自然的知识,是我们如何对自然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在巴门尼德看来像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这样,只能获得“意见”,他提出两条认识道路的区别。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哲学的诞生(四)的笔记 他认为非存在既不能被诉说也不能被思想,只有存在才能被诉说、思想,所以存在和思想是一致的。巴门尼德在那个时代提出这样的认识是基于前面的推理论证,为什么思想与存在是一致的,因为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非存在既不能被诉说也不能被思想,感觉经验的对象当你说它“是”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不是”,花当你说它是“花蕾”的时候它已经“开花了”,所以说感觉经验变动不居,无法确定,真正能够被确定的就是“存在”,他认为存在是“一”,是不动不变的,这个存在才是哲学追问的对象,所以“存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本源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概念,存在才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我们也面临翻译的问题,存在作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在汉语里它不是这个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哲学概念,所以从语言学进行解释就非常必要。因为哲学的表达、写作、思考都离不开语言,语言的方式对哲学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思考,起码在形式上有区别,印欧语系有一个基本的语句结构是系词结构,在这个结构里可以看出只有系词的那个“是”是不变的。希腊人最早的是想把哲学变成知识,他们还没有把自己从自然独立出来,要认识自然你就要思考它,你就要描述它,你就需要使用语言。那么你要在自然界寻找永恒不变的东西,就和语言中不变的有了关系。“是”是不变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一起东西先“是”才能说“是什么”,先“存在”然后才能存在那个“存在物”,所以这个“是”作为系词就有了名词的特征,成了最普遍的现象,一切对事物的描述都离不开它,也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所以,“存在”这个概念的提出有西方语言的必然性。这个词翻译成“存在”,是学术界近年争论的问题,清华大学王路认为从逻辑学角度应该翻译成“是”,因为存在在汉语里有太强的空间性,而西方是把这个“存在”视为“看不见、摸不到的,是存在物的前提。巴门尼德提出”存在“的问题影响极其深远,奠定了以后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部门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对于形而上学汉语里比较习惯于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的,片面、孤立的思维方式。但在西方哲学里,它是一个核心部门,与“本体论”为同义语,本体论的概念是后来在17世纪初出现的,这里要注意的是“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巴门尼德就是这个理论的开创者,他为此做出的贡献有:确定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了思辨哲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哲学中开始了推理论证。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苏格拉底的问题(一)的笔记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问题包括几重含义,一方面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人类思想史上留下一个历史公案,第二重含义是苏格拉底始终在追问“是什么”的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划时代的人物,尽管在前面我们讲到早期哲学“本体论”的转向由巴门尼德提出,但真正把这条线索发扬光大的是苏格拉底,把这些落实在文字上是柏拉图。 在讲到雅典哲学的时候我们必须立即“智者”,智者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辨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他们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的对手。以前的自然哲学由于种种原因,在如何获得自然知识上陷入困境,使人们对能不能获得自然知识感到失望。这样一个背景下,在苏格拉底之前开始智者采取了另外的方式,他们认为不仅了解自然知识不可能,关于社会、关于人的知识的了解同样不可能。他们对动摇传统观念权力很重要的作用。他们采取的方式是感觉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他们也激发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发展。智者的兴起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物,同时也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败。 在希腊城邦民主制的时期,所有公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力和义务,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在参与政治时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申述和论辩,智者就在教授人们修辞学和论辩术。在历史上智者通常与诡辩划等号,是因为他们不考虑是非、真假、对错、曲直的问题,他们认为事物没有对错,只有论证方式。那个时候,没有规范的、经过推理论证的哲学命题,他们的中的第一个代表普罗泰戈拉留下两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智者否定知识的可能性,认为一切都是意见。在苏格拉底的时代,智者盛行,这样的社会状态,使民主制度走向衰败。 在某种程度上苏格拉底是出来收拾残局的,他要重建哲学,重新树立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他的时代的背景是经过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战败,希腊文明走向衰败,苏格拉底在此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追求知识。但他也认识到,自然哲学家追求构成自然的本源这条路是错的,他认为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即善。他认为我们认识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认识人自己,他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苏格拉底在公共场合向人提问,探讨哲学问题,试图以此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无知,打开人们求知的大门,也由此得罪了很多人。公元前399年,在他70岁时,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苏格拉底的问题(二)的笔记 苏格拉底留下了一篇《申辩词》,这个申辩词经柏拉图修饰留于后人,在申辩词中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牛虻”,咬着雅典这匹又大又苯的马,使其活跃起来,他认为自己对雅典是有用的,他的申辩激怒了审判他的人,最终被判死刑。所以在西方人们把他作为为真理殉道的烈士。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原因是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和当时的雅典城邦发生了冲突。苏格拉底提出的是“知识救国论”,他希望治理国家也要有专门的知识,强调人一定要对国家、对政治生活有知识,才能够参与政治生活,才能有效地、有意志地区做这些工作。这就与整个城邦在观念上发生了冲突。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早期追随自然哲学家学习自然知识,但是令他失望,他认为自然哲学家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是无法获得知识的,在对自然万物本源的探讨上,主要以感觉经验为依据,以自然物作为原因是不对的。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由它的本质所决定的,每一个事物的生成是它自身本性的实现。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的“善”。这个“善”苏格拉底称其为“德性”,在希腊语中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从苏格拉底开始,善这个词最早不是伦理学的概念,马跑的快是马的德性,鸟会飞是鸟的德性,一个东西的本性、一个东西的功能就是这个东西的德性。认识人就是认识人的特有本性,就是认识“使人成为人”的德性,但人的德性与万物的德性有区别,区别在于人的德性是一个潜在的东西,它需要得到自觉才能发挥出其作用,只有对它有认识有知识人才能按照它去做,所以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人要以对自己德性的自觉作为一切行动的一个根本前提,一切行为要以一个善的意志为前提,人的行为才是善的。由此后人也将苏格拉底作为“伦理学”的开创者。在这里就出现了“怎么去认识”的问题,即我们怎么去获得德性的知识?所以苏格拉底的一系列的对话始终围绕着“是什么”的问题,他倡导对事物的认识就要认识事物的类本质及类概念。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苏格拉底的问题(三)的笔记 在柏拉图早期编撰的关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始终在追问一个事物的本质规定,而与他对话的人总是以具体事物来回答。我们知道人的抽象思维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苏格拉底的每一篇对话其实都是训练抽象思维的一个范例。把对事物的认识确定为认识事物“是什么”是在巴门尼德那里可以看到的,但将巴门尼德的思路确定为西方哲学基调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巴门尼德区分了“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他的“真理之路”是将万物看成“一”,认为存在是“一”,存在是不动不变的,存在是思想认识的对象。但哲学虽然要追问万事万物背后统一的东西,也要给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把万物归为“一”,认为这种千差万别全是假象,需要有合理的解释,而通过思想把握存在这条道路,由苏格拉底将它落在实处,即通过思想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定,通过柏拉图这条思路更加清晰。苏格拉底更多的探讨与道德相关的论题。 苏格拉底的论证方式也被称为“助产术”,因为他母亲是一位接生婆,在当时只有没有生育能力的成年妇女才能从事接生的工作,他认为自己是给灵魂接生,他认为自己无知,但他可以让别人的知识展示出来。这个”助产术“就是”辩证法“,辩证法后来通过黑格尔、马克思而发扬光大。在希腊,辩证法有很多形式,黑格尔在去《哲学史讲演录》里,把很多人称为辩证法的开创者,比如赫拉克利特、芝诺、苏格拉底,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赫拉克利特是描述自然的朴素的辩证法,”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芝诺对“悖论”分析的概念的辩证法。这就涉及到对辩证法历史性的理解,实际上在希腊的时代,辩证法更多的是一种论证方式,甚至于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类似我们现在“辩论赛”的游戏。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苏格拉底的问题(四)的笔记 知识的根据何在?我们现在的认识是任何知识都要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假如我们说一种知识是科学知识即意味着它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从何而来?如果说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偶然的就意味着感觉经验本身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那么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根据就值得怀疑,所以很多哲学家就会从“先验论”的角度去考虑,当然哲学考虑有不同的方式。我们现在认为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相对意义上的,超出它规定的范围就失效,尤其在相对论"出现后,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过去以为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只是适应到某个层面上的,但它毕竟有相对的普遍性必然性。 我们如何证明这些普遍性必然性?对于它的根据的问题,通常得不到科学家的关注,哲学家恰恰探讨认识的根据是什么。“对经验的对象进行归纳总结,最终获得普遍的认识”这种观点,在18世纪休谟的年代受到挑战,后来被人们称为“休谟问题”,就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由休谟提出。经验的归纳,不可能是“全称判断”,只能是在归纳的范围内有效。这样一个问题的出现,对实验科学的影响非常大。 苏格拉底始终认为自己无知,只是能够让人自觉地有了知识,所以他的每一次对话都是让人自我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哲学家是一面镜子,他在启发人们认识自己,哲学家不是说教者。这就与当代哲学学科的发展形成了矛盾,因为随着研究的具体、深入,能够读懂哲学著作的人越来越少。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柏拉图的理念论(一)的笔记第四讲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20岁是追随苏格拉底,在他28岁时,苏格拉底被判死刑,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不在现场,苏格拉底的死令柏拉图很痛苦,也很费解,在他眼里,老师是一个城邦的最好的公民,一个城邦为什么判处最好的公民死刑?于是离开雅典,开始十余年的游历生涯,考察各地的社会制度寻找拯救希腊的文明的方法,四处碰壁后又40岁时回到雅典,在雅典郊区叫阿卡德摩体育场办了一个学校,称为“柏拉图学院”,教学、著书长达四十多年,留下来三十余篇“对话”和一些书信。 “对话”基本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我们现在讲柏拉图是以一个哲学体系来讲,在这样一个时代哲学是要面对时代问题的。哲学要面对时代现实的重大问题和理论问题才能对社会发挥影响,否则只是自娱自乐的东西。因此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超出了哲学的范围,且被人们广泛接受。它的思想内容与苏格拉底一脉相承,苏格拉底讲“知识救过”,有专门的知识才能参与政治。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找到一个理想的国家模型,以它来规范现实中的国家。他把国家以人来比喻,一个人的灵魂有理性、激情、欲望三个因素,国家也有类似的三个阶层,统治者、保卫者、生产者,三个阶层各尽其职,各自完成实现其德性国家才是一个正义的国家,统治者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有智慧;战士应该有激情,应该勇敢;生产者应该表现欲望,应该有节制。因此,柏拉图提出古希腊传统的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并提出“哲学王”的思想,“除非一个哲学家做王,或者国王成了哲学家,否则一个国家是治理不好的。”,因为哲学家通晓知识,没有私念,他是被迫当王的,当一个国家治理好的时候,哲学家就会飘然隐退,继续与宇宙相往来。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比较完整的讨论他的整体思想的是《理想国》,是柏拉图中期对理念论的比较成熟的思想,在他长达40年的著述生涯里,思想有变化,尤其在后期变化较大,意识到了他的理念论面临的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理念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有变化的。一、柏拉图早期和中期的理念论的思想 柏拉图为了说明理念论,在《理想国》中用了三个比喻:太阳之喻、线段之喻、洞穴之喻。太阳之喻是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在世界。现象世界是可见事物的世界,实在世界是不可见的理念世界。现象世界中太阳是主宰,理念世界中善的理念是主宰。“善”的概念尽管包含了价值的因素,但主要的是指万物试图达到自身完善所追求的目标。 线段之喻是把一条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相等于可感世界,一部分相等于理念世界;然后根据真实性与明确性作再次划分。 洞穴之喻明确地讨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别。它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比喻为洞穴里的影子。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引领人们从洞穴中走出,将我们信以为真的可感世界转向我们看不见的理念世界。这个转向实际上在柏拉图之前就有,如巴门尼德区分了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到苏格拉底一直追问“是什么”,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一脉相承,他明确地提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区分,建立了理念论的思想。这样的区分使我们清楚看到,早期自然哲学那种朴素的思想主要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之上,巴门尼德所代表的转向,相对于从感觉经验的对象转向了思想的对象。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对“认识论”的问题在希腊哲学有深入的讨论,但并没有成为重要的内容,真正成为人们集中讨论的对象,主要是在17世纪的近代哲学。 柏拉图把世纪区别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而知识的对象不是可感世界,而是由本质构成的理念世界。柏拉图的“理念”的概念不同于我们一般的理解,是人类灵魂的认识而不是肉眼的观察,是从苏格拉底“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就是一类事物的共相,即类的概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早年柏拉图为了维护理念的纯洁性,主张理念与理念之间没有关系,他认为他们是独立存在的。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柏拉图的理念论(二)的笔记 “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以及善的事物,我们说它们存在,并以这样的话定义它们;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自身、善自身,相对于每一组我们认为是众多的事物都有一个单一的理念,它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把它称为真正的实在。”(柏拉图)。理念和事物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概念和事物的关系,但我们理解的概念往往是对一类事物的共性的抽象。柏拉图指的概念有本体论的意义,有一类事物就有一类事物的理念,理念是“一”,事物是“多”,它们的关系在柏拉图的早年有过两种说法:1、分有说: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分有了美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柏拉图);2、模仿说: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建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他事物亦同样。”(柏拉图)。柏拉图通过分有和模仿来解释理念和事物的关系,将我们对“事物”和“理念”的认识做了一个颠倒,我们认为我们是在对花有了了解才形成花的概念,而柏拉图认为先有花的概念具体的花才存在,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柏拉图主张,一般和个别是完全分离的两个世界。理念世界是存在于可感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可感世界是由于分有或模仿了理念世界的模型而变成的。所以按照柏拉图的思想,有三张桌子,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模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模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这三张桌子当中哪一个是真实的存在?画家画的桌子不过是现实存在的桌子的摹本或者影像,而现实存在的桌子不过是桌子的理念的摹本或者影像,真实存在的是作为理念的桌子。所以人们把柏拉图看作是“客观唯心主义”,由此看出柏拉图的理念至少有四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由此柏拉图就区分了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这个两个世界的概念实际上是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综合。 两个世界的划分其实是和认识论相关的,一个是感觉的对象,一个是思想的对象。那么我们如何认识理念?怎么知道有理念世界的存在?在柏拉图的早期和中期的思想里从两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他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理念的世界,通晓理念世界的一切,但当下降到尘世与肉体结合后就把一切都忘记了,学习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有、诱导,让人回忆起原本知道的东西。这就涉及到经验论与先验论的争论,先验论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偶然的,是不可靠的,经验无论怎么重复,人们都不可能从中找到普遍性和必然性。比如归纳推理的问题,当我们没有看到黑天鹅是认为天鹅都是白的,但当黑天鹅出现是以前的归纳推理就无效了。希腊人追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经验论无法解决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问题。在柏拉图是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到先验论的模型,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很显然,以上认识很难说服人。所以柏拉图又提出灵魂转向说。 正如“洞穴之喻”所表明的,我们不可能通过动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思维,除非转过身来(柏拉图)。灵魂转向说是说灵魂的转向就是需要从感觉经验的世界转向理念世界。在这里柏拉图将以前我们有“先天的知识”改变为我们有“先天的认识能力”。 柏拉图的理念论最重要的目的是给知识提供依据。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柏拉图的理念论(三)的笔记 柏拉图的理念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知识提供根据,对理念论的批评正是柏拉图自己,后人对柏拉图的批评没有超过柏拉图的自我批评,古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是说我们以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太在意我这个体系如何,当我的体系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毫不讳言我的体系的问题,只要有必要,我会毫不犹豫,抛弃体系,去找到那个解决问题的方式,哲学——解决问题,但是后来的哲学家有些不同,当人们营造起一套体系之后,他的很重要的工作是维护自己的体系,用自己这套体系去说明所有的东西,当有些东西不能说明了,他会牵强附会让它符合体系这点也可以理解,哲学体系的科学性何在?因为在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一直想让哲学成为科学,柏拉图丝毫不隐瞒自己的问题,理念的困境之一:1、理念论的普遍性(只要有一类事物就有一类事物的理念,现实世界太阳是主宰,在理念世界善是主宰,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有无理念?作为善作主宰的世界,怎么会有恶的东西,道德伦理怎么处理“恶”的问题2、理念的分有问题,事物的存在是因为分有理念,那事物分有的是事物的部分还是整体?(比如杯子的理念,那个御一般与个别的发生究竟是怎么发生的?)3、理念是什么?理念是事物之间的共性,比如花有花的共性,那么花的事物与理念有无共性,如果要有那就产生了“第三者”4、“分离”的问题:如果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么如何认识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又怎么对可感世界发生作用。柏拉图认为理念与事物之间是不能有关系的,他要维护理念的纯洁性,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事物与事物自身的概念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理念存在于事物之中...他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分离”问题,柏拉图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柏拉图说我不是不认识这个问题,但是即便如此理念论的立场我还必须坚持,因为我后退一步,知识将无立足之地;也就说他的理念论是什么,就是给知识一个根据,也就是说我给知识一个根据的任务就不能完成;但是后来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不在探讨事物与理念之间的关系,而是去探讨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通常叫作“通种论”,最大的理念是“种”,但是不仅事物和理念之间与世界有关,理念和理念之间也与世界有关,柏拉图的这个观点对后来的康德、黑格尔的影响非常大, 《智者篇》里的六大概念:存在-非存在;相同-相异;运动-静止;逻辑上就叫做“种”。“通种论”:打通理念和理念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其实也是希腊哲学探讨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直到黑格尔才完成了,哲学要追问的是现象界背后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本质与现象是两个世界,(黑格尔认为现象即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自身显现),怀特海:“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作注脚。”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到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中世纪哲学: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教父哲学受柏拉图的影响(等级系统)。基督教哲学始终是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混合物。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的笔记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希腊北部马其顿人,他的父亲曾经是国王的御医,17岁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院学习工作20年,柏拉图去世后离开雅典。 柏拉图自己建立了自己的学院并延续了几百年,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相比老师,亚里斯多德有所不同,因他不是雅典人,而且是当时雅典的敌邦马其顿人,在离开柏拉图学院不久就当了马其顿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在亚历山大登基后回到雅典。此时亚历山大实施东征计划,吞并希腊,占领波斯,一直打到印度。因喜马拉雅山阻挡,班师回朝,定都巴比伦。不久亚历山大暴死马其顿帝国三分天下,雅典掀起反马其顿浪潮,亚里斯多德受到迫害出逃,不到一年死于逃亡路上。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留给后人的著作也能说明两人的命运的不同。柏拉图的对话用非常生动的方式探讨哲学问题,而亚里士多德留给后人的著作抽象、晦涩。有一个说法说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作品有向外公开和自我笔记两种方式。而柏拉图留下的著作是向外公开的作品居多,这些著作都经过反复的文字修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却是自我笔记,未经文字修饰。因为亚里士多德对外公开的作品在当时都被愤怒的雅典人烧掉了,一二百年以后在一个地窖的一些瓦罐里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这些手稿辗转运到罗马图书馆,由罗马图书馆的馆员安德罗尼柯在公元前1世纪整理这些手稿,而这些手稿大部分是自我笔记。 亚里士多德被后人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强调“求知是人的本性”,他留传下的著作有《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论》,其中真正哲学著作是《形而上学》,黑格尔给这个著作很高的评价,“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却显出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希腊哲学在面对很多问题时有“就事论事”的特点,没有构建庞大的哲学体系解决问题。亚里士多德同样在面对问题进行分析时,缜密、富有逻辑,这样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会因角度不同,出现相互冲突的看法,所以他强调一词多义。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进行分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知识。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二)的笔记二、原因论 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是在物理学上讨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物理学就是自然学或自然哲学,他总结和概括了以往的哲学,提出了“四因说”。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原因和我们通常使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概念是用在因果关系上;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原因”意义接近于一个事物存在所需要或者说必备的、充分的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往哲学在探讨哲学问题时都在讨论构成事物存在的条件、原因,只是没有将其概括总结。 亚里士多德将构成事物存在的条件归结为四种,即“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是构成事物的材料,也是构成事物的的持续条件。形式即柏拉图的理念,是一个事物是什么,也即“构成桌子之为桌子的东西”,就是现在所说的“本质规定”。动力是推动事物生成的东西。目的是一个事物存在是为什么,就是苏格拉底的“善”。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对其“四因说”进一步概括,将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统称为形式,与柏拉图“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本质世界”的认识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形式和质料是结合在一个事物里边的,只有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单独抽象认识事物的形式,形式才能与事物分离,现实的事物是不存在分离的,质料和形式也有其相对的关系,相对于砖瓦来说,泥土是质料,相对于房子来说砖瓦是质料。 亚里士多德还发现,当我们讨论事物的原因时我们还是对事物静态的分析,但事物是运动生成的,所以他又引入了“潜能和现实”这一对概念,也就是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亚里士多德也就对其进行排序,最初的质料是完全没有形式的水、火、土、气,最高的存在就是完满的现实性-“隐德莱希”,这个最完满的现实性就是宇宙万物最高的目的,是引起万物运动但自身不动的东西。三、形而上学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三)的笔记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是同义语。17世纪初,西方哲学家造了一个词解释形而上学,词义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我们翻译为“本体论”。对于这个概念要从巴门尼德讲起。(一)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四卷有一个经典的描述:“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存在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因为所有的学科只研究存在的某些方面和属性,而作为这些存在的属性方面的前提-存在本身它们是不研究的,所以就应该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认识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明确确立了形而上学这门学科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称其为“第一哲学”;其次确定了哲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哲学是研究最基本、最前提的东西,确立了哲学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启动了后来整个西方哲学直到黑格尔“让哲学成为科学”的理想。 亚里士多德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存在是不可定义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式逻辑为事物下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存在既为独一无二的、作为一切事物的前提,这样“存在”就没法定义,于是亚里士多德转而探讨“存在是怎么存在的”,即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认为存在的意义有偶然的意义和本然的意义,比如一个建筑师漂亮是偶然的,建筑师懂建筑设计是本然所属,我们探讨存在就是探讨存在的本然意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范畴”,范畴在希腊语中是“关于神的述说”,就是对一个事物的规定,是对事物最大、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在希腊哲学时代,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对事物的描述是通过语言的,对事物语言描述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逻辑问题,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表表示的那样,范畴表标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亚里士多德概括出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态、动作、所有、承受,这十个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眼中是对万事万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也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四)的笔记 在十个范畴里最核心的是“实体”,亚里士多德曾说,回答存在是什么就是回答实体是什么。“实体”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是“是什么”的意思,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本质”。在哲学史上,每一个哲学概念都有其演变的过程,西方哲学史也可以说是一个概念演变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给实体的定义是:“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是这个定义里亚里士多德讲的是判断,是一个判断中的主语,即它不描述其他的东西,只能是其他东西描述它,只能充当主语的东西,如“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就是只能充当主语,而不能说“人是苏格拉底”使其变成宾语,就是绝对的主语。 在形而上学里“事物被称为‘实体’有两种方式:实体是终极的主体(主语),它不再述说其他事物;以及‘实体’是某个‘这个’,它也是独立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那么什么是实体,最早亚里士多德主张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后来发生了变化,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将具体的实体区别出形式和质料,通常人们称为“质料的发现”,那么形式和质料哪个更是实体?亚里士多德主张形式是第一实体。因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是质料可以解决的,只有形式才能解决。 另外亚里士多德还主张神是最高实体。这就涉及到《形而上学》里“神学”的内容,亚里士多德神学里的神是哲学意义上的神,是理性神,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而不是指宗教的信仰的神。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根据五穷后退不可能“原理论证了”第一动者“即”不动的动者“。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证存在着永恒的实体。他认为如果实体是可以生灭的,那么一切事物都是可以生灭的,而时间和运动是不会生灭的,也就是生灭变化以时间和运动为前提,那么时间和运动以什么为前提?因此一定存在着一个不会生灭的实体。纯质料的”隐德莱希“就是自身不动而引起万物运动的东西,即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的“善”。renbo58来自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五)的笔记 说到此我们就方便解释一个问题,我们曾讲哲学和宗教都起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但宗教通过信仰解决问题,哲学通过理性解决问题。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完满的存在是纯思想、纯理性,作为人最高的使命就是认识、思想这个理性,即思想“思想”,当我们去思想这个崇高的思想时,我们就与它融为一体,分享它的生命。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有一次达到这个境界就有福了,有很多次达到是奇迹。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到神圣的存在。哲学不可能允诺灵魂的不朽存在,能给人的是通达这种无限的境遇,当人的有限的思想与那个无限的纯思想融为一体的瞬间,就实现了作为人最高的价值。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思辨是最高的幸福”。四、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伦理学属于实践知识的范围,伦理学不是探讨德性是什么,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亚里士多德思考的问题有两个,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当情况不明显的时候,我们怎样确定什么是应该做的?提出这两个问题是因为希腊人对幸福的理解,当时希腊人认为幸福就是有好运气,但运气是变化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地实现活动,就是自我完善,达到完满的境界,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伦理学作为实践理性不同于理论理性,理论理性面对的是这个世界,而实践理性面对的是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认识世界是没有选择的,实践的活动是可选择的, 在面对诸多可能性是如何选择?亚里士多德选择“中道”,不选择过分和不及。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晚期希腊哲学的笔记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中世纪之前一段时间的希腊哲学,这段时间延续800多年,历史跨度经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我们讲这段时间的哲学是作为希腊哲学的形态来讨论后来哲学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除了柏拉图学院是正统的之外,晚期希腊哲学主要有四大流派: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 这段时期希腊文化动荡不安,个人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握,人们对哲学的要求更多的会倾向于人生的问题、伦理的问题。首先是对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人生无常,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伊壁鸠鲁主义利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快乐主义伦理学,他认为世界是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聚集形成世界是自然而然的是,所以没必要对神和死亡恐惧,他认为神在另外一个世界,与我们无关,同时他认为“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不用恐惧死亡。人生的目的就是幸福、快乐,并且他认为“肉体上的快乐,只是粗糙的原子运动,是暂时的,有时会带来痛苦,只有精神上那些精致的灵魂原子运动,才能带来宁静、愉快和持久的快乐。”。斯多亚学派正好与其相反,它是创始人塞浦路斯岛的芝诺更强调灵魂和肉体的区别,斯多亚学派的早期思想对基督教思想影响很大,他们厌倦理性,他们认为宇宙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就是这个圣神之火的火花,人生的目的就是按自然去生存,是要摆脱肉体的限制,如灵魂得到净化。他们的观点有禁欲主义的影子,他们认为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无论在皇位还是在枷锁中,人都是自由的。怀疑主义则认为人左右不了这个世界,人生无常,他们认为像伊壁鸠鲁主义按照物质的自然生活和斯多亚学派按照灵魂的自然生活去认识自然是解决不了灵魂安宁的问题的,认识自然就会陷入烦扰之中,不得安宁,因为我们是无法获得知识的,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上,但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要想得到安宁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一切不下判断,不置可否,达到不动心的境界。新柏拉图主义产生较晚,它的重要人物普罗提诺通过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他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改造有两个方面很重要,首先他在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更高的存在,即“一”,因为对最完满的存在我们无法说是什么,因为完满就会流溢产生理念的世界,用“流溢说”解释思维和理念之间的关系。这是向下的路,一直到具体的事物。对于人的灵魂来说,需要回归,是一条向上的路,当人能够关照到那个理念,与“一”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达到灵魂脱离肉体,物我两忘,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总地来说,希腊哲学是从神话脱胎而出,发展到普罗提诺,又回归到了神秘性。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信仰的时代(一)的笔记第七讲 信仰的时代 我们划分中世纪的年代与世界历史的划分不同,哲学的划分是依据哲学形态,所以希腊哲学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中世纪哲学是公元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哲学形态。在这段时间,基督教诞生给西方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是西方主流的宗教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绝对的一统天下,不仅在思想上,在社会生活中也渗透到各个方面。从17世纪开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社会发生变革,宗教与政治分离。中世纪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地位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们将其分为公元2世纪到5世纪的教父哲学、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黑暗时期、公元8、9世纪之后的文化复苏、11世纪到14世纪的经院哲学、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一、基督教精神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之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间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希腊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源头,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有教养的欧洲人,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就会产生一种家园感。”。 实际上,构成西方文明有两大源头:希腊文明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尤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通过感化“蛮族”首领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地位,就哲学而言也是一样,尽管没有直接的表现,基督教的思想已经融化到西方人的血液中。从两大源头说人们用比较典型的象征:雅典和耶路撒冷,教父哲学及经院哲学认为哲学就意味着讲理性,或者说要调和理性和信仰,要在信仰的背景下讲哲学。 讲中世纪,有三大要素:罗马帝国、基督教、日耳曼人。罗马帝国是由一个小城邦发展起来的环地中海、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的大帝国,其鼎盛时期,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但它是以军事立国,建立在对其他国家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日耳曼人原来社会在罗马帝国北部的寒冷地区,因民族大迁徙被挤入罗马,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掉。罗马帝国是在公元395年分裂成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和西罗马帝国(罗马)。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但东罗马帝国在公元1453年被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灭亡。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支系,但它的教义突破了犹太教的限制,它认为所有信仰上帝的人灵魂都能得救。 在当时所有的民族都受到罗马人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人们利用宗教反抗罗马人的统治,但基督教强调“以爱化解仇恨”,给当时的人们的精神上以安慰。基督教由一个犹太教里的一个小宗派变成全球性的宗教,是罗马帝国给它提供了机会和条件:罗马帝国辽阔的地域给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罗马帝国这个民族大监狱对“蛮族”的奴役使其原有的信仰发生动摇而基督教为其提供精神安慰;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信仰的时代(二)的笔记 尽管罗马人是通过军事立国,对“蛮族”进行奴役。但也不能保证罗马人在战争中不战死,加上在战争中掠夺的财物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罗马人在享乐方面竭尽所能,生活在醉生梦死的状态,基督教的兴起对他们也是一个精神安慰,虽然在最初统治者对基督教心存疑虑,但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的教义有所不同,但成为一个大的宗教后就需要有统一的教义,在公元325年罗马皇帝主持在小亚细亚的尼吉衙城举行了基督教大公会议,订立了《尼吉亚信经》。这时,基督教一方面面临与其他宗教的竞争,也面临与希腊哲学的竞争,而且罗马人喜欢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亚学派,所以基督教就必须借助哲学说服人们皈依,基督教就开始了哲学化,这样就带来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并贯穿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主题。 日耳曼是一个有不同民族的若干部落组成,在进入西欧时是处于公社氏族部落解体,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文明程度比较原始,被称为“蛮族”,不接受基督教、希腊哲学,形成西欧历史上的“黑暗时期”,他们统治西欧是“封建中原制度”,形成的每个国王其实就是一个庄园主。 在以上的背景下,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有:1、超验性:虽然在希腊哲学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有超验的成分,但不是主流。基督教强调“天国”,强调另一个世界,关注死后如何进天堂的问题,对于超越于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的关注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时代;2、内在性:基督教强调信仰,强调只有信仰上帝灵魂才能得救,使人们将对自然的关注转到人及人信仰的层面。3、自由的问题:在希腊哲学讲必然性的问题,不讲自由,因为人们感到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不成为问题。但基督教就成了问题,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有是否自由选择基督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和伊甸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形成的悖论,是教父哲学的代表奥古斯丁解决的,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也给了人自由选择的意志,上帝将生命给了人,也对人劝导了,是人滥用了自由意志,选择了恶而没有选择善,“人有自由不犯罪,但犯罪后就不得不犯罪”。4、超自然的观念:对自然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希腊时期的自然是有机的自然,人和自然是同质同构的,人们认识自然但不改造自然。基督教的自然是上帝创造的,自然是死的,自然是为人服务的,这也为后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前提。二、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 公元2世纪到公元5世纪,基督教会中一批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了基督教信仰,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他们的思想称为教父哲学。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信仰的时代(三)的笔记 同样的教会在传教布道的时候,不同的地区使用的语言不同,在西罗马帝国是用拉丁语,东罗马帝国用希腊语,使用人们也分别称西方教父(拉丁教父)和东方教父(希腊教父),这样东、西方的分裂,就使基督教后来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在教父哲学中,最大的代表是奥古斯丁(345-430),他是基督教思想史上是浪子回头的典范,父亲是异教徒、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是在西罗马帝国风雨飘摇的时代,罗马城屡次被日耳曼人洗劫,使人们对基督教产生怀疑,他一样认为基督教肤浅,既然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但为什么允许“恶”存在,这使他皈依了摩尼教,后来,经历一次“花园的顿悟”,皈依了基督教,并成为北非希波城的主教, 奥古斯丁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创立了“神正论”,为神做神正义的辩护,新柏拉图主义的古罗马普罗提诺用“流溢说”解释万物的本源,认为上帝是完满的,上帝创造的世界是不完满的,上帝不可能创造和它一样完满的世界,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是善的缺失。奥古斯丁努力为基督教的教义做论证,如关于“原罪”,奥古斯丁以自己为例,说明人从开始就有做恶的企图。奥古斯丁著有《忏悔录》。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公元8、9世纪,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曼大帝统一建立法兰克王国,在巡行帝国的过程中,见识到希腊、罗马的遗迹,痛感日耳曼人的野蛮,就开始兴办学校,聘请修道院和教会里有文化的人做教师, 这些人也传承了一些希腊的文化,被称为“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小文艺复兴)。查理曼大帝之后,帝国分裂为东法兰克福(德国前身)和西法兰克福(法国前身),东法兰克福继承了查理曼大帝的权杖,也继承了”罗马人的皇帝“的地位,后来被称为”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1933年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中世纪为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是“大学”,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大学,大学在开始时有“行业工会”的性质。巴黎大学就成为当时神学的中心,产生了11--14世纪的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指最初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信仰的时代(四)的笔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院哲学才是土生土长日耳曼人的哲学,因为教父哲学有希腊的影响。中世纪经院哲学最大的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始终在讨论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对于基督教徒来说,本来不应成问题,因为是通过信仰皈依上帝的。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尔谟在讨论是就指出是对不信上帝的人讲的,他指出即使是不信上帝的人也得承认上帝是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至高无上的,完满的概念,如果它不但在思想中存在,也在现实中存在,就更完满了,发过来说,是完满,就不应仅在思想上存在,也应在现实中存在,所以由此可推断上帝的存在。当时法国马尔穆节隐修院修士高尼罗的驳斥。高尼罗在他所著的《为愚人辩》中指出,存在于心中的未必存在于现实;安瑟尔谟所证明的最伟大的存在不过是"海上仙岛"。安瑟尔谟回答:上帝的概念和一切概念不一样,能够成为完满的只有上帝。这就是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是从概念推断存在。 而托马斯·阿奎那是从现实中推论上帝的存在,“任何事物都已另一事物为动力因,以此类推就必然有一个最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