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本人在银行上班需要什么专业期间有急事需其他人抵班但是没打上下班卡,需写情况说明

我上班忘记打卡了,领导叫我写个情况说明书,不知道怎么写啊?今天回复,谢谢_百度知道
我上班忘记打卡了,领导叫我写个情况说明书,不知道怎么写啊?今天回复,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实就扯淡个玩意。直接写原因就行,本人姓名,年月日,因何原因没打卡。然后对不起公司,对不起人民就行了。你们领导真是极品啊,你真幸福!
采纳率:29%
你们公司还有这个规定吖。。我确实没写过关于忘记打卡的情况说明~~~我觉得你把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写出来就行了,不用太麻烦吧。。就抬头写尊敬的领导:由于什么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忘记上班打卡。。然后写上以后一定会及时打卡(绝不再犯此类错误)就好了吧。。嘿嘿,建议而已,祝工作愉快!
啊?我们公司有一个表格,没有打卡就要填说明原因,要部门领导签名,很人性化的是可以填写“忘了打卡”,我觉得你设计个表格,交给领导的同时还可以建议他把这个表格正规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打卡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北京大军智库编者按:当前的中国经济和社会有几个特点,一个是虚火乱烧,投机和炒做成风,经济忽冷忽热,一会儿加温,一会儿降温,一会儿紧缩,一会儿通胀;一个是富者愈富愈疯狂,穷者愈困愈无望。其根源在于中国离开了平等、均富的大道,走向了巧取豪夺的自由资本主义道路。而之所以能走到这个地步,还因为政府被精英特权利益集团绑架,还是缺乏制度制约的结果。政府的性质
很重要,无产阶级政府为平民老百姓服务,资产阶级政府往往更多考虑富人的利益。政治性质的转变,直接影响了经济政策的制定。被哪个利益集团所驾御,就要为哪个利益集团服务。
为什么今天有人可以一顿饭吃掉15万元,为什么北京的失业金低到600元这么可怜的水平?为什么富人的一顿饭是穷人的十年粮?分析一下当前出台的一些经济措施,很容易看出这些政策到底对哪些人有利,对哪些人不利。所以,政治的性质太重要了。这就是改革三十年后,为什么有些人怀念毛泽东时代的原因
,不是怀念那个时候的阶级斗争,而是人际间的相对平等,收入分配相对均衡。而今天已经进入一个自由发财的时代,对于社会中的困苦和悲剧,那些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知识群体和舆论工具是不会有所感悟的,他们还在为钱少和个人的奢侈而奋斗。然而,女研究生杨元元之死已经为社会敲响了警钟。并且,美国《时代》杂志2009年年度人物居然把“中国工人”做为榜单上唯一的上榜群体。这些年中发生在中国工人之中的开胸验肺、跳楼讨薪等事件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关注对象。本文集所发出仅仅是这一群体生活的一斑,请社会关注这些当今中国的新《悲惨世界》吧!]
关注中国新无产群体的命运
北京大军智库经济咨询公司 编辑
毛著:毛泽东主席论拆迁
陆一:房地产三弄
于薄:《蜗居》热播联想到冷战结束20年
王钧临:更应关注后哥本哈根时代
张捷:鼓吹中国拉动内需是西方的陷阱
蔡历:当今的世界缺少全球经济学----“经济学时代”应同随萨缪尔森西去
李众敏:服务业对外投资深具战略意义
大军智库:一组国际国内经济数据和观察
郎咸平:中国已被“深度套牢”
颜沧海:杨元元之死与中国的贫困和冷漠
张宏良:80后独步天下的网络亮剑
记者:探秘蚁族的农民工生活
章星球:城中村、蜗居、贫民窟与城市改造
郭顺英:镇江润州拆迁,逼死人命,严惩凶手,还我老伴
闫金明:毛泽东论拆迁读后感
广梅:中国特有的劫贫济富手段:最低工资标准
&秉泰:“反恐”反到工人头上说明了什么?
蔡明柏:当无产阶级政府变成资产阶级政府
周瑞金:权贵资本主义的危险越来越大
田忠国:中国消费结构调整需要穷人的经济学家掌舵
邱林:财富集中于极少数人不是好事
libra:向纳税人公开----中美官员财产申报比较
戴旭:美国的帝国战略和中国策略
扬楚: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生116周年
&编辑:政治动态信息及评论
李强:不道德行为损害了工人权益
王维洛:上天给三峡工程的判决
郑静芝:郑苹如妹妹的述说
刘春龙: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华民国
------------------------------------------------------------------------------------------------------------------------
毛泽东主席论拆迁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 闫金明 供稿
&&&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如下:
  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邓小平你也有一个巢,我把你的巢搞烂了,你要不要叫几声?于是乎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妇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壮年。到那里去测量的人都被赶走了,结果农民还是胜利了。
  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作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这样的事情不少。现在,有这样一些人,好象得了天下,就高枕无忧,可以横行霸道了。这样的人,群众反对他,打石头,打锄头,我看是该当,我最欢迎。而且有些时候,只有打才能解决问题。
  共产党是要得到教训的。学生上街,工人上街,凡是有那样的事情,同志们要看作好事。成都有一百多学生要到北京请愿,一个列车上的学生在四川省广元车站就被阻止了,另外一个列车上的学生到了洛阳,没有能到北京来。我的意见,周总理的意见,是应当放到北京来,到有关部门去拜访。要允许工人罢工,允许群众示威。游行示威在宪法上是有根据的。以后修改宪法,我主张加一个罢工自由,要允许工人罢工。这样,有利于解决国家、厂长同群众的矛盾。
  无非是矛盾。世界充满着矛盾。民主革命解决了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一套矛盾。现在,在所有制方面同民族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别的方面的矛盾又突出出来了,新的矛盾又发生了。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
&&&& 此文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313--329页。
发件人:&Flynn& &.cn&
+0800收件人: &Flynn& &.cn&抄送:标题: 新作一篇,请指正
房地产三弄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研究员 陆一
从《蜗居》的放映、以及离奇的房价飞涨,引发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全国性关注。尽管笔者从2005年就开始关注我国房地产业并在此后经历过深入的研究,但在最近两年已经感觉说无可说了。在沉默之余仔细观察近来有关房地产市场的长短飞沫,不觉得诸多言论和决策根本没有弄清楚这个行业的根本问题在哪里、甚至连基本概念都不明白,但专家的信誓旦旦和政府的调控政策却就是建立在这种风车一般的前提之上的。于是有了以下几则用新闻所组成的蒙太奇而引发简要文字:
一. 房产和地产
房地产只是这一个行业的统称。更确切地说来,应该有两个不太相同的部分组成(至少在我国):房产和地产。房产,就是以房子形式构成的财产,在我国,它是具有完整和永久财产所有权的物品(或称为商品);地产,土地形式的财产。在我国,它是残缺和有期限限制权利的物品(或商品)。说它权利残缺,是因为在我国房产所依附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而且这个使用权也是有50年或者70年期限的。
我国的房地产,就是由分摊到每套住宅中的土地的部分权利和住宅本身的完整权利所构成的生产、流通、收益的行业。在这个特殊结构构成的行业(或产品)中,利益链条由有偿出让使用权的政府土地配套、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子的建造、产品购买者的消费和流通、以及为此提供金融支撑的银行所构成。很简单,土地使用权出让成本、房子建造成本、银行的资金提供成本、以及其他中介的运转成本……还应该加上政府在这整个过程中所征收的税费――这一切构成了房价总和。这几个环节也构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利益链或者可以称之为利益共同体。
所有讨论和掌管房地产市场的人都在谈房价。有人说房价的60%是土地费用,但政府立即出面澄清说只有20%-30%。但这个说法不久就成为网络上最八卦的言论。而舆情持续要求公布房价构成,但这个信息披露却始终无法透明。
2009年5月-7月短短两个月内,北京、重庆、杭州、广州等重点城市相继刷新历史纪录的单价和总价“地王”已达到13块。国字号房企“一掷千金”,所涉土地款合计已超过265亿元。6月全国60个重点城市共成交土地713宗,同比增加73%,成交土地面积2686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17%。其中总价“地王”8次被刷新,单价“地王”6次被刷新。
6月全国60个城市住宅用地成交楼面地价环比上涨51%。其中,上海住宅用地平均溢价水平为119%,成交的5宗地块,溢价水平全部超过100%。6月,北京共成交18宗住宅用地,其中溢价超过50%的地块10宗,溢价超过100%的地块6宗,住宅用地成交地块平均溢价水平为78%,创下2008年6月以来的最高峰。于是,北京在国庆以后欢庆进入200万元单套房价的历史阶段,而上海随即告别平均单价低于每平米2万元的时期。
国土部的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近13000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土地收入超过9000亿元。即便是2008年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缩水,但仍然维持在9600亿元的高水平上。据业内专家测算,除去征地、拆迁、补偿、税费等成本,土地出让的净收益一般在40%以上。这也意味着,近两年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净收益,每年应在4000亿元以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政府,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出售土地,除了使得各级政府获得了投入到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治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所需的资金外,也造成在土地审批与出售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设租、寻租现象和行贿、受贿案件。因此在近几年已经在中国地方政府政治生态中形成了一个特有名词:“土地财政”。但是延续了近十年的地方政府独享土地出让收入、中央政府不断增加房地产有关税费的利益格局,在最近这两年出现了改变,随着土地出让收入从预算外向财政预算内管理转变,中央政府开始直接参与土地收入分肥,“土地财政”现象从地方政府开始越来越重地晕染到中央政府行为中。
问题其实不在于房价中各种成本构成的要素比例、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方式,需要政府、人大和全体国民首先弄清楚的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预支70年的土地价值套现后取得的收益,它的所属性质、它的权利归属、它的使用方式、它的相关信息披露透明度、它的操作程序……等等,这一切才是问题的关键。
现在最为可怕的是,从1998年开始的住宅商品化和房地产市场化过程,在短短的10年多时间里,透支了中国50-70年的房地产收益,而且这些收益并没有让全体国民在现时分享、也根本没有想到要遗泽子孙后代。而仅仅是让部分政府机构、房地产商、金融中介和部分省市人群等利益团体挪用和瓜分了。现在10岁到25岁的孩子要取得居住的房子,只有上代两家四人(甚至是祖辈加入)全力资助才有可能,在这其中只看到家庭的“转移支付”、而找不到政府的“转移支付”,也许这才是《蜗居》想要表达而未表达的社会前景……
二. 购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
所有的专家都对房价如果下跌30%而将给中国金融系统产生的冲击忧心不已,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政府决策者更因此始终面对着银行房贷可能出现的高额违约风险而踌躇难断。但正如上述,所谓“房贷”其实是“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简称,它是指贷款用途于房地产或以房地产作担保的贷款。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房地产贷款的定义是:“房地产贷款是指与房产或地产的开发、经营、消费活动有关的贷款。”银行对房地产信贷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实现,即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销售。由此可见,笼统所称的“房贷”其实应该更准确地分别为“房地产开发抵押贷款”和“购房抵押贷款”。因此,不加分别地谈论房贷违约风险,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地混淆和偷换概念,那也只能说是极其不专业和不严肃的行为。
如果仔细分析我国的房地产贷款的构成,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在房地产销售环节而产生的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坏账率极低。香港各家银行设定的房贷不良比例“警戒线”一般都定在1%左右。由于无法取得公开的全国数据,而仅根据上海银监局历年发布的相关报告表明,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0.6%左右,质量在全球以何种标准衡量都是相对较好的。
如果进一步仔细分析,在房地产开发环节所产生的银行贷款,却不尽如此。同样是上海银监局的数据表明,住房开发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2%左右,是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的3倍以上。而应当看到,上海各大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质量在全国还算是最好的。因此如果要就此分级的话,完全可以将前者称之为“中国的优质房地产抵押贷款”(优贷),而后者可以相对称之为“中国的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次贷)。
仅按照目前的房地产开发贷款2%左右的不良率和每年2万亿元左右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2008年末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93万亿元、2009年上半年为2.35万亿元),就可预见我国银行系统由此会每年产生400亿元上下的银行坏账。而如果我国房地产业出现流动性枯竭和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产生200亿元左右的银行坏账,
更重要的问题还不在于此,从2003年起中央政府就不断出手调控房地产市场,但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反向效果更明显。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除了没有分清楚房产和地产的基本概念并混淆了购房和开发贷款的风险以外,政策的方向也有诸多值得斟酌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在去年至今年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出台的有关房地产开发自有资金比率的政策。
日实施的“中国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五条规定,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的自有资金比例一般为30%,国家安居工程贷款项目的自有资金比例为60%。
但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以上海为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率2001年为18.84%,2002年为17.53%,2003年为16.94%。同时来自上海的数据也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居高不下,2001年为38.12%,2002年达到86.36%,2003年为74.24%,是同期社会平均利润率的10倍以上。近两年来媒体披露已有100%以上的案例出现。因此在2003年开始房地产市场调控后,2004年下半年,相关政策开始硬性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的自有资金比例必须从20%提高到35%以上。加上其他调控措施和房地产业2006年疯狂屯地,使得中国房地产业在2008年处于半截入土的卡脖子境地。
但是,日国务院公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调整结果,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投资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从35%调低至20%,成为此次调整受惠最大的项目之一。这是自1996年设立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制度以来的首次调低,其中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下调15个百分点以后,已经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
这项政策究竟是为了降低房价还是鼓励房地产市场泡沫出现?这连房地产商都看明白了,任志强在他的博客中说:“房子卖得再好,对GDP没有任何作用,所以没办法,就把资本金率下调,让开发商有更多的钱和更多的信心去买土地,投到新开工盖房子。”“开发普通住宅的自有资金达到20%是什么概念,意思就可以给你增加到80%的贷款,如果你再有40%几的预付款的话,你实际上就完全富裕了。”
可以这么说,2009年7月份以后全国房价的快速上涨、地王的不断出现、整个房地产市场从过热发展出泡沫征兆……这一切都主要和5月份有关房地产商自有资金率下调的政策有关,而绝非传颂于众多飞沫中的其他因素。
三. 购房和租房
自从1998年房改以来,至今10年有余,所有的国民都已经陷入买房还是不买房的哈姆雷特式的两难选择之中。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令人困惑和不安的是,这一表态让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商率先欢欣鼓舞。同样的是,1998年的房改决策基础是诱导和激发国民消费、2009年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决策基础仍然是促进国民消费。但十多年的房改已经将一线城市的房价推高到令人乍舌的程度,国民消费贷款的90%都被住房贷款所占有;那现在如果没有彻底的改弦更张,下一轮是否会将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也推向不合情理的高台上去呢?
当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住宅商品化、市场化以后,全体国民除了已有的居屋之外,开始“被市场化”解决(改善)今后人生和后代的居住问题。于是住房私有化成了独木桥、购房成了单通道。在建设部2005年公布的关于国人住宅水准的权威年度报告――“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称,2005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升至26.11平方米,住宅私有率更是高达81.62%,比2004年的80.77%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相对于美国的68%、英国的67%、德国的42%,单看81.62%,确是一个值得政府津津乐道的数字,至少表明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资产。但是这个统计结果却因为其数字的准确性和概念的模糊性而受到广泛质疑。但更重要的是在这数字背后的社会问题却被忽视了。
住房是一种带有社会公共品意义的产品或商品,我国10多年的房改,将住房的公共品含义给偷换掉了,这就像我们在30年的改革中将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养老保障、教育抚幼等等的公共品性质给偷换掉了一样,使得我们现在只能用继续深化改革来补课。我们真的需要那么高的住房私有化率吗?这其实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目前所要承受的诸多住房难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么分散的、“私有化”的住房出租市场?
在国外,在不高的住房自(私)有率之外,绝大多数人是用租房解决居住问题。而出租市场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控制的大机构(企业)和专业的房地产运营公司。这一来解决了公共政策的落实问题,二来解决了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的问题,避免了“反公地悲剧”所造成的“困局经济”状况出现。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廉租房同样可以制约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媒体公布的公式称,廉租房与房价呈反比关系。廉租房的供给每增加5%,就会迫使房价下降3%~4%,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老百姓。
反观我国的住宅出租市场,完全复制了台湾私人(个人)小业主分散经营的产业模式。在我国的财政体系中,社会保障重在保吃穿、保就业、保养老(这些都还没有能够完全保住),而住房并没有纳入预算科目。再加上商业地产带来的收入,这些都令地方政府忽视公共住房建设,各级政府无心、无意参与住宅出租市场、特别是廉租房市场。大机构和专业企业除了最高端的豪宅出租市场以外,对有关民生的普通住宅出租市场不屑一顾。租金和房价基本同步涨跌,国民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公共住房提供上,国民失去了本应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和依靠。
经适房、低价房,这些都是更多为满足某些政治口号而多少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助长的是寻租的空间和民粹式的宣泄,并将在分配和流通中极大地提高社会成本、垫付社会信用。只要政府有决心将房地产市场中的70-80%做成政府控股公司、国有企业以及专业房地产运营管理公司控制的廉租屋,用政府出让土地的收益定向补贴、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功运转的REITs这样权益性的金融创新吸收国民自有资金来投资并分享房地产市场长期上升的收益,这样才能使得绝大多数国民、即所有适婚青年和无力购房者都有房可得,也使得部分国民的投资需求得到满足……
&&& <font face="楷体_GB年12月16日
&&& 陆一,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上海浦东南路528号,
200120, 手机:, 电话:021-, 电子邮件:.cn,
&& &附文:
有关衡量房产泡沫化的几项指标
&&& 指标一. 租售比
北京――1∶546;上海――1∶500;深圳――1∶400-480之间。正常值――1∶200-1∶300。
解释:租售比是国际通行用来衡量一个地区楼市运行是否良好的数据比例,以单套月租和总价比值,换算出租金与房价是否合理的差距。
  计算:从租售比来看,2009年11月北京平均租金为2250元/月,而房价达到了13150元/平方米,以此计算11月北京的楼市租售比再创纪录,达到了1∶546,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1∶700。这表明在北京购买房产,如果仅靠出租收益,至少需要45年才能收回成本。
&&& 指标二. 投资比例
北京――62%;上海――51%;深圳――57%。正常值:10-15%。
  解释:指登记购房者中,以投资为目的的人群所占比重。这一比重越大,表明市场投资风险越大。大量的投资需求使市场炒作气氛浓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房价上涨过快。
  计算:在北京的调查显示,62%的登记购房者表示如果手上有剩余资金,房产将是首选投资目标。
&&& 指标三. 房价收入比
&&& 北京――20倍;上海――18倍;深圳――16倍。正常值:3-6倍。
  解释: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比值越高,说明居民攒钱买房的年限越长。
  计算:根据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2009年计算涨幅10%,夫妻双方年平均在10万元左右。购买一套北京普通的5环周围商品房平均115平方米,平均单价在17000元,总价为需要200万元左右,北京房价收入比为20倍,即使不吃不喝攒钱也需要20年才能买上房。
&&& 指标四. 房价与GDP涨幅对比
北京――房价涨幅超GDP涨幅5倍;上海――1房价涨幅超过了GDP增长的7倍左右;深圳――房价涨幅超GDP涨幅5倍左右。
&&& 正常值:两者涨幅相当。
  解释: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房价涨幅如果远远超过了GDP涨幅,也就说明房价涨幅过大。
  计算: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北京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北京GDP比去年同期增长为9.5%。而北京2009年商品房均价上涨幅度已经超过60%,房价涨幅超过了GDP增长的5倍。
  注:正常值是指国际通行标准。
发件人:&Yu Bao& &&
21:52:03 +0800收件人: &&抄送:标题:
《蜗居》热播联想到冷战结束20年
北京大军智库时政观察家 于薄
&&& 一部电视剧《蜗居》,道出了国人对房子的爱恨情仇,而这和冷战结束20年有什么样的历史联系呢。
回首70年代末,中国在经济改革领域,开始探索走出原来模仿前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的模式,激活社会活力。这段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前苏联高度军事压力下,同时内部经济增长乏力,中国和西方关系进入蜜月期。
政策主要着力点在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包产到户”的试验,二是利用中美蜜月期,向西方大规模的引进成套技术装备输出留学生,三是在南部沿海地区办经济特区,而城市经济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没有大的措施。到1984年,农业增产成效非常明显,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也带动了城市工业产出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和西方关系比较稳定。但在南部以深圳为主经济特区,并不算顺利,深圳,以至广东主要靠特殊政策,进口转卖国内需要进口物资,获利很大,其他地区意见很大,深圳在工业产业方面还没有突出的作为,内地和中央干部对深圳和国外接轨后发生的很多现象极度不满。邓小平在1984视察深圳,并题词肯定成绩,为深圳打气。总体上,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活力释放最显著的时代,各种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著作也大规模的翻译进入中国,国内出现了思想文化领域向西方看的繁荣。
农村改革的进展,给了中央领导人在城市经济领域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信心。城市国营工业经济开始试验承包和奖励激励,开放私营个体工商业。政治上开始大批选拔中青年干部,开放党内民主氛围,开始吸收知识分子群体的意见进入决策领域。南方特区发展继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各方面发展较为稳定。但出乎决策者意料的事,知识分子阶层获得了高更的地位之后,却更加推崇西方的各种哲学,政治经济学说,甚至开始否定中国历史和现代文化政治体制的合理性。这段时间,西方外资进入中国变得富有成果,但他们仍需忍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管制体系。
中国的商品经济体制的深入,开始触及社会深层次矛盾,即政府财政以及城乡商品定价等方面的问题。1988开始,开始了“价格闯关”,即开放大多数政府定价的商品,由供需关系决定,包括农产品,使得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解放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并逐步消除原有的计划内,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但“价格闯关”因社会反弹而放弃,并最终为89事件累计了能量。而经历了整个相对平和的80年代之后,随着在阿富汗的军事失败,前苏联无法在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开始全面退却,国内矛盾不断累积。冷战对抗的天平开始有利于西方。
这期间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事件,即89事件。它几乎完全改变了中国国内的格局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世界局势影响最大的是海湾战争,它标志着美国全面颠覆了前苏联在全球事务的进攻态势,并开始将其转化为军事,经济,和政治的全球影响力优势。之所以说认为89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深远,超过“文革”,是因为它是在中国选择与世界全面对接的改革关键时期下发生的,也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即将开始深度变革的关键过程中发生的,西方世界集体孤立中国,使得中国的执政者陷入极度被动的状态。而89事件本身,几乎完全摧毁了改革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的互信,也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相对地方的权威,中国和西方的政治蜜月期结束。89事件也始党的内部,民主化政治改革的计划完全停止。大量中国公派留学生滞留西方,使得下一个十年中国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大量缺失,也为后续整个90年代,中国在高技术和国际竞争领域更大距离的落后与西方留下了伏笔,很大程度上,这迫使中国不得不把80年代末启动起来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巨大商品市场,让西方世界500强来分享。
中国的发展,在89-92年之间,几乎陷于限于停顿。直到邓小平92南巡,标志着中国下决心重新融入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但这时,中国已经面临完全不同的国内和国际局势。在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内国有企业的效率进一步低下,农村改革的活力也释放殆尽,全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乏力,就业困难,收入下降等现象,政府官员大范围腐败现象渐显。
邓小平南巡提出的理论成为执政党的应对战略。执政党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议。与其说这个决议,是国内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不如说更是为全面融入西方全球经济体系作的必要准备。94-99年,中国以急行军的速度,从零开始,重建了市场导向的银行体系,税收体系,财税体系,社会保障,住房,就业,公务员,商业法律,进出口贸易体系等。吸引国外大型企业到中国投资,进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移,以获得外汇,就业机会和财税收入,出口,超过国内投资和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也出现了一位个人风格迥异,令西方惊叹的总理,整个新体制被外国人称为“97体制”。
但和80年代,外资乞求中国政治精英以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不同,出口的发展,也开始重塑中国的地缘地政和外交策略格局,中国在基本国家安全考量的基础上,开始寻求稳定自己的能源,粮食,矿产进口资源,以及防范国际金融和外汇风险。在这个过程,处理好和美国的关系,成为重中之重。一方面,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直接投资人,产品目的市场地和高技术来源,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全球次序事实主导者。对日关系,对台关系和对美关系,又奇特的混合在一起。
在面临外部事物冲突选择的时候,中国更多的做了“息事宁人”的安排,以图获取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执政者认为,97体制事实上证明,通过将原有计划经济格局下,一国之内相对过剩失衡的劳动力,资金和消费能力资源和全球经济对接,可以显著加快中国的财富和物质积累。市场经济,也把政府从具体的经济事务中解放出来,各地政府竞相开了区域发展的赛跑,经济过热的策源地,从80年的中央政府,开始转变为地方政府,而中央政府则越来越频繁的进行“宏观调控”。国内体制上,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保守政治安排,中国出现了技术官僚政治精英全面主导社会事务的现象,腐败也同期愈演愈烈。
美国借助业已确立的全球优势,接纳了中国融入其主导的西方体系,但几乎在WTO,金融,地区安全等各个领域都对中国占有了不对称的利益,美国鼓动台独,藏独和疆独,并挑起人权等议题,以遏制中国可能的快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在经济政策上,有一条主线,就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成为中国一种“政治上正确的”概念。
市场经济相对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或者说“新自由主义”,是作为一种滞涨时代,西方应对冷战的国内国际经济策略,在80年代被西方政治精英接纳的,哈恰克和他著名的“通往奴役之路”以及“自由秩序原理”,试图从理论上否定苏联计划经济的发展潜力,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也有人说邓小平都是其理论的忠实实践者,西方称为“80年代三架马车”。英国在7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非常类似中国在90年代做的房改,原来英国70%以上政府所有的住房,被卖给了个人,并产生了房地产市场,大量的国有企业被私有化。美国,放开了“反托拉斯法”以来,对大企业的种种限制,鼓励金融市场发展,里根的名言是“在美国,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所在,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后来的历史,如我们所看到的,苏联轰然解体,西方大获全胜。中国在90年代,也选择了“和国际接轨”,其实就是和“新自由主义”的西方接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我们再看西方从80年代,到21世纪,所谓“市场经济”不断攻城略地,其实质物质后盾,却来自大多是冷战的遗产,美国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从80年代开始就已经被日本超越。电子产业,互联网,PC和软件,各大巨头,都萌芽于冷战时代的军工承包商。
自从2000年美国IT泡沫破灭后,美国至今没有找到新的全球性经济增长点,泡沫便延伸到了房地产,和金融领域。金融危机,如果作为一种信任危机,其本质就是美国用完了冷战的家底。而美国房地产和金融泡沫,繁荣的基础,2000年后更是很大程度更拜中国加入WTO带来的“中国红利”所赐。中国为美国提供的廉价的商品,劳力,智力,和资金,供美国进行“创新的挥霍”。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爆点并不在华尔街,而在伊拉克。当全球资本,对美国的军事能力信心下降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把资金押宝在美国了。
邓小平说过“对外开放,其实就是对美开放”。在整个80年代,对中国的影响是相对正面的,而到了90年代,可以说对中国是“利弊参半”,人们发现市场经济并不像想象那么美好,中国的经济规模扩大了几十倍,但大部分中国人觉得生活更辛苦了。
美式“市场经济”可能从来就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制度安排。从美国和英国的发展历程看,本质是把西方冷战时代,投资在军工等产业的技术变现到世界市场,市场经济和全球贸易的扩撒,比较有利于那些掌握优势资源和先发优势的国家,“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市场经济和全球贸易作为一种“冷战遗产”大变现,相对冷战结束后的20年,正是技术创新最乏味的20年。当变现物质遗产的空间逐渐失去的时候,美国发现新的法宝是变现“美元”的全球信用。
美元在冷战时代,只是一种西方国家共同接受的储备货币,这是西方集体资助美国对抗苏联的一种货币安排。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却还要不断的耀武扬威的原因,因为美国非常需要这种安排,没有这样充裕的,超常规的资本供给,90年代硅谷就不会出现“天使”般的风险投资人。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和国债在冷战后期开始急剧升高的必然原因,既然印刷纸币可以换回货物,还有比这更好的生意吗?我相信这也是“欧元”产生的原因,欧盟可以容忍美国这么做,但前提是避免其兑换欧洲的利益。日本和中国作为最大的美国国债买家的身份,其实正好部分的解释,为什么日本和中国政府的国内财政都面临非常大的赤字压力。而当次贷危机发生的时候,美国的反应不是停止这个游戏,而是本能的加速这个游戏。
一国的虚拟经济可以抽取另一国的实体经济的利益,历史上看是一个悖论,支持这个悖论的基础今天仍然是军事霸权。从这个意义上看,哥本哈根的气候变化会议有几重意味,第一,美国希望继续通过控制石油,高油价来支持美元,从而补贴美国,但需要一个理由,这个理由部分的就是气候变化,第二,美国又不希望气候变化,成为美国使用石油的限制,第三,美国希望通过气候变化,再找到一个赚其他国家钱的生意,第四,中国确认中国不会挑战美国这个想法,第五,中国认为可以买单,也不希望太贵。
然而美国事实上不断膨胀的国债规模,又说明了市场经济更为本质的另一个悖论:一个政府,如果希望本国经济健康发展,那政府本身不能从市场化进程赚钱,反而要不断补贴经济,以维持本国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国民的满意度,也即意味着,一个国家,如果不自己为市场化买单的话,很可能要掠夺别国。
其实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会继续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对很多国人可能要继续《蜗居》感到悲观的原因。因为中国的市场已经高度开放,中国接受着“和平竞争”的规则,而中国在很多行业,还没有来得及成长起来足够有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外资抗衡,这就导致本土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他们的发展空间,越来越挤入房地产这个领域,只要中国国土上没有再次出现租界,他们还是掌握基本的定价权的,而他们是这个国土上,能量最大的一个群体。
&&& 中国的发展,出路在于走出国门,拿回利益,任重而道远。
发件人:&Iwantrue& &&&
09:14:49 +0800 收件人: &&抄送:标题:
更应关注后哥本哈根时代
更应关注后哥本哈根时代
北京大军智库时政观察家& 王钧临
哥本哈根的真正意义所在
笔者一直相信,哥本哈根会议很难达成实质性的一致。首先,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宏大课题和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不能指望一次大型会议就定能取得重大进展;其次,这次会议开得也是生不逢时,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是囊中羞涩,甚至希望本次会议能成为未来的提款机,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输血,谈何缔造?
但这并不能抹杀其意义所在。笔者认为,哥本哈根会议开到目前为止,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其树立了两个里程碑:1、主要发达国家终于已能坐到一张桌上,开始共同协商对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掠夺,打着“低碳”旗号的联军已经集结完毕;2、对于气候问题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责任这一命题,得到了最终确认和进一步夯实,这样,拆除防御城墙的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就绪。
目前还仅仅是文攻
低碳经济格局是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角逐的结果。美国、欧盟目前还拿不出相当数量的资金来发展本国低碳产业及援助发展中国家,但又要借助低碳经济让自身获益,那后续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强压发展中国家。因而,笔者将哥本哈根更多看做是一场文攻,是文明的协商,如不能达成一致,后续到来的将是直接的、赤裸裸的压制和胁迫。不要忘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联合。所以,面对这样一个难有实质性进展的会议,与其将大量精力投入在会上进行合纵或争吵,不如好好想想哥本哈根之后将要面临的景象。
首先,碳关税的到来已不可避免。美国国会于今年6月通过《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法国也已宣布,将从2010年开始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如果欧、美等国家联合对中国征收碳关税的话,“中国制造”将会进一步丧失原有的低成本优势。还应看到,这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碳关税,将可能引发其他领域贸易保护主义的连锁反应式扩大,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出口的遏制。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已成为大概率事件。国际原油交易发展至今,石油早已成为投机性工具,其价格更多由投机商决定,而背后则是欧美政府在推波助澜。油价的上涨必然大幅增加石油消费国的成本(其中又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和通货膨胀压力,从而逼迫其重返谈判会场,接受既定游戏规则。
第三,发达国家还会在国际舆论、国际交流、文化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施压。发达国家既然已经占据了冠冕堂皇的道德制高点,就必然会借此大做文章,向“不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施压。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就很有可能会成为其目标所指。
应加紧制定整体国家战略
没有战略高度的国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国家。
面对如此风云变幻而又影响深远的局势,我国应从未来10年、20年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角度来思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也就是说,将气候变化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中,与其他诸多战略性要素建立整体关联,并基于此拿出具体的策略举措和行动路线图。此外,任何一项重大的战略或策略,都需要相当时间的储备和积累。今天的哥本哈根会议,正是欧、美、日等国家十几年、几十年储备、积淀、布局的结果。而在此领域我国则基本上没有话语权,相关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也刚刚起步。所以,中国的应对策略不应操之过急,不能去打没有准备的仗,更应避免作出太多的承诺。
在具体应对策略上,笔者有如下建议:首先,我国既要参与游戏规则的确定,避免后续的被动应对,但也要看到,低碳经济毕竟还是一个带有前瞻性(类似能源危机问题)和一定程度上被利用的课题,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其后续态度是否具有持续性,值得关注;其次,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对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对于目前国情而言还有些超前,适宜稳妥推进,避免大干快上,更要避免人为炒作;第三,我国经济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离不开“碳”。所以,面对低碳经济,有必要从投入产出角度进行测算,估算短期、中期、长期的成本结构和受益情况。第四,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应结合自身特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坚持自我立场、以“我”为主。第五,针对后续发达国家可能开展的胁迫手段应未雨绸缪,加紧研究、制定应对策略。同时,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产业转型。
&& [北京大军智库编者按:此文作者只说对了一半,中国不是没钱消费,而是钱都被
外国人套走了,或少数人占有了多数人的财富。
怎么能说中国没有消费能力呢?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世界全部的27%。谁说中国没有消费能力?一个分配不均的社会,只有穷人没有消费能力。另外,一个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都给外人做了嫁衣裳,怎么能有能力拉动内需和启动内需消费呢!要拉动内需就必须把以美元等外汇积攒的国民财富变现,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能将购买的将近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撤出来吗?
从这几点再进行考虑,作者的文章视角就全面了。特此补充!]
鼓吹中国拉动内需是西方的陷阱
投资公司经理、律师& 张捷
& & 摘要:内需增长和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是人多资源少的中国赶超世界必须付出的代价。对于中国,保障资源供给是关键,比内需更重要。西方需要中国的内需,中国需要世界的资源。问题在于:一旦中国的内需起来了但又从世界得不到资源支持,结果一定是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的陷阱,出现经济和社会的大倒退。
一、西方从中国拉动内需得到的好处
  现在中国有一个很热门的词汇,就是拉动内需。这样的词汇是西方的经济学家们灌输给我们的,他们还一再论述中国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都与内需不足有很大的关联,他们强调内需不足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为什么中国的内需没有拉动?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高积累率和中国农村的贫困。但恰恰是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中国实现了持续10年、甚至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今天,中国真的需要改变这一经济模式转向发掘内需吗?
  让我们首先把目光集中到拉动内需的前提条件上,或者说,中国没有拉动内需缺少的是什么呢?大家都说,是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和老百姓不敢消费。但是我们再反问一句:如果老百姓能够消费了,你就什么都不缺了吗?你有能力满足这些需求吗?经过这样一问,实际问题就出现了――老百姓要是消费提高了,我们有那么多可以用来保障消费的资源吗?如果没有,实际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这些年,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老百姓的消费量已经巨幅增加,从而造成了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也造成了世界的资源恐慌和大宗商品的牛市。由于世界资源市场被西方控制,因此中国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以前不紧缺的物资在中国释放的庞大需求面前成了紧缺物资。但问题在于,中国当年的需求会一直持续吗?以钢铁为例,中国的钢铁年产量和产能几乎是人均半吨,中国会常年地消费半吨钢吗?这样的消费规模只能在我们的建设积累期才出现,也就是大家都要买车买房和国家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才有:我们的汽车平均一吨多的自重基本是钢材;我们房屋的造价里面30%是钢材;道路桥梁、铁路、市政、钢结构房屋等等会消耗更多的钢材。由于这个阶段不可能是无限的,在大多数人都购买了汽车和房子以后,在我们的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完成以后,还有什么需要那么多的钢材呢?既然如此,针对由于我们现在的巨大需求而导致的铁矿石价格暴涨,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压缩一些需求,让这些资源的价格合理后再购买呢?为什么非得在如此高价的时候买进呢?还有就是我们明知自己的能源、土地等等是非常紧缺的,却在鼓励消费让国人大量的买车,由于这么多的汽车是要用油的,因此世界的石油需求必然暴涨,而能源价格的上涨反过来又会极大地打击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石油价格的上涨,本身就是西方挤兑中国经济的手段;如果让我们的老百姓都买得起车用不起车,这样的内需消费是对内转嫁矛盾和危机,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更大浪费。
  我们再想一下,西方总说中国不能提高内需的拦路虎是教育、医疗、社保等等体制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进行了教育、医疗市场化的很多工作,这样的医疗和教育本身也是消费,老百姓对于教育和医疗所进行的储蓄活动,也是消费准备,以后迟早要支出的,因此这方面的所谓的问题最多只是一个消费的滞后效果。至于社保的基础医疗,国家也正在进行大面积的普及。在这些方面老指责中国的美国做得又怎么样呢?
  如果按照美国的社保标准,美国的社保和政府的债务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截至2009年9月底,美国国债高达11.9万亿美元,即将“戳破”12.1万亿美元的国债上限的“天花板”,也就是说若国会不提高国债上限,联邦政府将落入债券到期、财政部却无权借钱支付到期债券的窘境。更惊人的是,美国国债正以一年一万多亿美元的速度增长,而美国一年的GDP才13万亿。国际上公认的债务占GDP比例安全线是60%,中国的债务占GDP
的比例是16%(2001年),美国则奔着100%就去了。这还仅仅是公开的国债,据估计,加上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隐性债务,美国现在已经陷入了一个73万亿美元的债务巨坑,而全世界一年的生产总值也就50万亿美元。换句话说,三亿美国人,把全世界都花破产了一次半。如果中国这个第一人口大国进行美国式的社保,世界就要崩溃了。当然,世界上也有比美国福利更好的国家,但都是些人口稀少和天然资源丰富的资源型的国家,大量的资源可以让他们奢侈,世界上多数国家包括中国恰恰是人多资源少,因此不可能效仿前者。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如此起劲地让中国拉动“内需”对西方世界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一审视西方借此得到的利益,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无利不起早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对于资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如果此时内需消费再增加,结果就是需求更大,会让资源价格涨价到偏离价值很多的暴利区域,会让掌握资源的西方世界赚取暴利。而资源的价格过高也遏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等到中国经济停滞以后,资源的价格会自然回落,到那时候中国人即使想要消费也挣不到用来消费的钱了。而且,中国的内需一旦启动,要停下来就不可能没有损失,这就好像你盖房子盖了一半,即使建材再涨,你也只能硬着头皮把房子盖好,否则前功尽弃。再举钢铁的例子,中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计划两年投资四万亿拉动内需,与之配合的银行资金更是大大超过这个数额,最后的结果是钢材涨价,而在钢材里面铁矿石赚取了大部分的利润,由于铁矿石主要来自进口,因此这些利润就被外资赚取。因为钢材等有关价格没有下跌到我们计划的区间,导致原先计划的投资数额大大不足,而投资拉动内需又不能中途下马,遂必须追加投资,这一追加的投资实际上就是铁矿石等外商的利润,中国拉动内需的好处就这样为外商所得,中国的铁矿石谈判也更为艰难并一跃而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综上,西方要我们拉动内需,实质是要在我们原本就已很紧缺的资源上面雪上加霜,通过把资源价格炒到更加不合理的地步,以赚取更多的利润。为此,西方对我们的消费作了区别对待:我们对于教育、医疗等等不是立即实现和消耗资源的消费,就不受他们舆论的支持,因为这没有消耗掌握在他们手中可以卡中国脖子的资源!在中国,原来的公费医疗只是很少的人能够享有,大量的老百姓因为贫穷而有病不医和辍学打工,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老百姓产生了极大的教育和医疗需求,中国的人均寿命和人均医疗支出均大幅度上涨,老百姓现在要为医疗和教育进行储蓄。以大学为例,扩招前后的大学生相差10倍,学费相差2~3倍以上,有多少资金进入大学消费领域?医疗亦是。这些教育和医疗的需求不正是内需旺盛和增加的具体表现吗?只不过这样的需求既不产生资源压力,也不对外开放,使得西方世界难以从中直接牟利,遏制了他们需要的“需求”,因此他们必然会说我们这样的需求不是需求。
二、中国需要积累和控制内需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时期内,中国最紧迫的需要是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发展将增加财富,有了足够的财富才会有足够的消费。美国人压他人美国化,中国国内也有不少人将美国视作榜样。问题在于,中美不仅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发展也有50年以上的差距。具体到内需,在美国,是发展后发达社会的消费;而中国,正处在发展期间,更多的需求应当是在建设(开发与投资)上。我们想一下,美国在二战前有这样多的内需消费吗?那个时候西方世界是马克思描绘的血汗工厂。或许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韩等远比我们发达的亚洲国家至今仍在积累:日韩的普通公寓也是很狭小的,而且是与父母合住的,其服装、食品等等的价格是高昂的,更多原因是他们的劳动力价格高。如果以个人资源消耗和同等劳动量来衡量消费,中国很多大城市的消费已经超过了日韩:我们的经常下馆子、请保姆的生活,是日韩普通阶层做不到的,其实欧美也是。我们再想一下,满足每一个中国农民每天洗一个热水澡的要求并不过分,但我们的水资源够吗?我们的环境承受得了吗?不仅仅资源远远不够,仅仅环境的压力也难以解决――我们的市政、环保等等配套建设跟不上。因此这样的拉动内需会让我们的家园变成垃圾场,进而极大地抑制我们将来的发展。
  因此现阶段的中国需要的是控制内需,让中国的资源紧缺不要被西方过于卡住脖子。中国要发展肯定要有代价付出,中国要赶超也不可能重复西方崛起时的殖民扩张、资源掠夺、快乐奢侈之路。不仅中国如此,后发赶超国家都这样,比如二战以前日本的经济远远比中国发达,但是其民间生活水平并不比中国高。今天,如果要让中国的内需起来,足够的资源保障如何解决?西方的资源版图是中国比不了的,西方的内需增加与中国的内需增加所不同的就是西方掌握了资源。正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资源供给能力,内需增加的结果必须就是与经济发展争夺资源。就如我们的房地产,要住好房子是当前中国民生中老百姓最重要的需求和消费了,但这样的需求释放后结果又如何呢?住房刚性需求所造成的土地、房屋价格的暴涨,危害到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且,住房刚性需求是我们十几年来房改一下子释放的,相比之下,西方的住房至少是在几代人时间里建设的,其结果在中国一定是土地、住房价格的非理性暴涨。对此,需要政府控制住需求让它逐步释放,使之成为中国长期发展的动力,而不是突然释放产生通胀和经济低迷,使得后续需求难以为继。
三、中国内需的特殊情况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不同,不仅仅是西方拥有大量的资源储备,在需求增长时可以满足社会的供给,更大的差别在于西方是一个信贷消费的社会,而中国是一个存款消费的社会。在西方,如果内需旺盛导致通货膨胀,贷款的利率就会增加,还贷压力将使得老百姓手里可以消费的钱更少,老百姓也没有多余的存款进行投机,这样价格的上涨和通胀就很好地抑制了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中国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老百姓几乎人人都有余钱存银行,即使是贫困人群也要储蓄保命钱以应付急需,一旦需求旺盛发生通货膨胀,老百姓就会恐慌性地提出所有的存款买东西,产生恐慌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使得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是畸形的。因此中国会比其他国家更加容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让我们再次回到资源上来。中国人口太多资源有限,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带来了供给不足的通货膨胀的资源基础。如果按照西方的资源消耗标准来发展我们的内需,即使世界的资源全拿来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比如即使我们的人均消耗只是美国的1/4(美国总量是世界的45%,人口是中国的1/5),中国也要消费超过美国消费的资源,也就是中国和美国消费光全世界的资源还要多。因此中国内需增加的同时,西方国家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费。但这种改变即使是可以发生的,也不可能很快。大家可以想一下,美国已经占有世界资源的45%,世界还有欧共体和日本亚洲小龙两个发达的国家群,而中国有世界20%的人口,即使是平均的20%的世界资源,对于中国来说世界都没有空缺。
  我们还要看到,除美国因为控制和占有了世界一小半的资源因而其拉动内需有足够的保证以外,欧洲国家的人口土地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世界老二日本的人口土地也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两个大省,俄罗斯虽是世界国土最大、资源众多,但人口也就相当于中国的三四个大省,因此他们拉动内需对于世界资源的消耗与中国也是不同的,只是中国的1/10到几十分之一。而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地区或国家,规模不到中国的1/100,其资源需求的增长对于世界基本可以忽略。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内需,一方面不可能同时增加,一方面因互相竞争而此消彼长,他们的拉动内需的背后就是向世界买入资源,是一个国家资源流入的过程,资源流入当然是一个国家发达的过程,而且这样的过程对于世界资源市场作用有限,不会造成资源价格的过度上涨。但是中国就不同了,中国的拉动内需是要改变世界资源版图的,会造成世界的恐慌和被世界的投机者利用金融工具把价格炒作到天价,从而直接催生国内的通货膨胀,国内的通胀又直接威胁中国的外汇安全并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投机,造成恶性循环――这是世界金融大鳄的盛宴和中国发展的陷阱。中国是特殊的,对于其他国家的成功和拉动内需,中国不能简单地借鉴,两者的经济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中的关键就是其他国家的内需变化对于世界资源市场再分配的作用与中国是根本不同的。
  惟一可以与中国类比的国家是印度。印度的人口仅次于中国,但印度的经济起飞远远落后于中国,需求基数很低,总量也很低。在同样的增长率下,两国资源需求的绝对数量却差距巨大,就如中国十年前也不会有今天的资源压力,当前印度的发展也不会有中国这样大的资源供给压力。但是以后的印度也会发生类似今天中国资源紧缺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恰恰会最直接地导致与中国的冲突。对此,中国应有预案。
四、没有资源保障的内需会导致恶性通胀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庞大内需的资源供给要求,既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价格战就可以解决的,我们买什么就涨什么已经给我们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如果我们以价格战在国际市场争夺资源,会面对怎样的风险呢?人家是国际通用货币,是可以印钞票的,控制着市场并且可以得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支持;而中国目前囿于实力只能使用人家印刷的钞票,同时,国际金融控制权、资源产权也在人家手里,武力的优势更在人家手里。在这种环境中,一旦中国的内需发展了起来但又从世界得不到资源支持的话,结果一定是恶性通货膨胀。原先我们想要内需起来不容易,真到了内需起来后,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再想让内需停下来就更不容易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市场由于供给不足而整个地陷于恐慌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拥有庞大存款的中国老百姓在通胀预期下,会不顾一切、不管价格地把所有的钱拿出来消费,造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最后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甚至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存款的大量流失和降低,对于依靠高储蓄生存的中国金融体系是致命的,会造成我们的历史大倒退,就如前面提到的住房消费需求的非理性释放,造成的是房地产越涨越买的效果。设想一下,老百姓因恐慌性需求把存款都提取出来扑向市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恐慌需求造成上世纪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进而导致政局不稳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的。
  面对内外、上下一片拉动内需的呼声或压力,保持清醒甚为不易。有观点说,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产能是过剩的,所以怎么拉动需求都不怕,因为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正好有富裕的产能可以支持,满足富裕产能的生产需要开动了机器,从而让你走出经济危机。真的如此吗?经济危机中产能确实过剩,你投入的大量的流动性资金由于担心经济下滑而持币观望,造成购买力在流动性增加后却反常下降,结果发生通缩。可是我们要注意到的就是,一旦你的经济在哪儿出现了供给不足产生的利益空间,由于资本的利益贪婪性,市场上逐利的各种投机性需求和恐慌性需求就会蜂拥而至地扑向紧缺的供给,从而造成恶性的膨胀,因为此时市场中早已经流动性过剩,资金供给非常丰富,结果就是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紧缺的物资更加紧缺。经济危机情况下,通缩与通胀的危险都在同时加大,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对于小国,由于可以通过国际供给满足紧缺;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由于货币是国际货币,恶性通胀可以向全球输出;但是对于人口庞大的中国,其紧缺是世界难以满足的,再加上人民币也不是国际兑换货币,使得对于这样的恶性通胀的发生概率和压力,中国与世界是不对等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样的不对等,中国就离掉进陷阱不远了。
  所以,这样的拉动内需是一个西方的陷阱。就如当初西方对我们洗脑说要财政收支平衡,结果西方自己都是债务国甚至是资不抵债;再如西方对我们说不能是负利率,结果美联储利率已经基本是零了。这些美丽的说辞背后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在承担他们货币政策性贬值的损失,并且给他们的热钱投机渔利的空间。现在,西方又来说中国该拉动内需。经过本文详细分析,这里存在着似是而非的陷阱――中国与西方是不同的,这样的不同足以产生巨大的陷阱。
  如果中国盲目拉动内需导致供给不足发展到恶性通货膨胀的境地,结果就是中国不得不把外汇储备用来购买资源,紧急大量抛售中国手中的美国国债等外汇资产,本身就会造成价格的短线暴跌,损失很大。同时西方世界就可以把资源价格炒高到天价,迅速把中国所有的外汇消耗光并且从中赚取巨额利润。等到中国没有外汇了,资源价格低下来你也买不起,你也没有什么内需可以追求了,因为你是穷光蛋了,你又回到了不得不贱卖资源的地步,甚至你原来高价买入的资源还要贱价卖出去。所以先要有资源保障,然后才能拉动内需,这样的次序是绝对不能颠倒的!
五、资源比内需更重要
  对于内需的增加,不是你想拉动起来就可以很容易地拉起来的。更要看到,这样的内需一旦起来了你想让它下去就更难,因为它有着极大的惯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大城市里的老百姓如今习惯了每天洗澡,你能够让他们改掉这样的习惯吗?如果我们的普通农民收入提高后也是这样的生活习惯,那么要有多少水资源来保障、多少能源来烧热水和多少处理厂来处理污水?如果我们习惯了美国式的乡村化生活,大家都开车上班,那么需要进口多少石油?我们有能力来保证汽车用油吗?那个时候大家已经住到远郊开车上班了,你怎么改变?更有甚者,在中国内需发展供给不足造成通胀后,不但不能按照正常的供需关系依靠涨价来减低需求,而且会越涨价越激发恐慌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陷入越涨越买的恶性循环,就如前面所提到的房价一样。因此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而言,拉动内需是表面的,实质的问题是资源占有和消费的控制,是我们的资源版图。中国迫切需要一个长远的资源规划,核心是将内需控制在资源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避免相对内需水平的供给不足所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如果没有足够的预防通胀的准备,拉动内需更有可能的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陷阱,最后会把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和财富席卷一空。
  文章到此,核心观点浮现:保障资源的供给是关键,对于我们资源是比内需更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们的宏观调控,控制内需比控制价格更加重要。在需求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控制价格,结果就是将我们能够调节价格的资源储备和政策环境全部使用了,等我们的调控手段用完以后,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一定会给我们报复性的通货膨胀,就如在恐慌心理下老百姓提款买东西,我们的收紧贷款和提高利率等等政策都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把需求控制在资源供给范围内是多么的关键,而资源对于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由此可以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作者认为:我们的内需增长和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是我们赶超世界必须付出的代价。回头望去,我们的生活实际上比10年前改善了很多,比20年前改善得更多,比起3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时简直是天壤之别,即使是中国的贫困人口,这样的改变也是明显的。对于中国,拉动内需是需要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被西方洗脑而一味地拉动内需,做超过我们能力范围的事就是陷阱,会付出巨大代价让他人掠夺利益的。西方需要的是我们的内需,而我们需要的是世界的资源。现在中国遭遇资源瓶颈,世界的资源应当合理公平地分配才是我们对外博弈的重点!但在西方的压力和诱惑下,我们滑向拉动内需这一陷阱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可惜的是中国的学术界被西方洗脑日久,都是沿用西方的思维,对拉动内需连一个唱反调的都没有。一切沿着西方的思路走,你怎么可能赶超西方世界?
发件人:&cljixiang& &&
20:15:31 +0800收件人: &zdjun& && 抄送:标题: “经济学时代”应同随萨缪尔森西去
&&& [北京大军智库编者按:随着哥本哈根联合国大会“减排”、“低碳”等字眼的提出,传统经济学原理正在受到毁灭性的颠覆,早先那套已经形成规律并且还在被中国一批蹩脚经济学者一再搬弄的陈词滥调,甚至已经把世界经济搞得鸡飞狗跳的消费至上、生产至上、投机至上的歪理,已经需要进行彻底纠正了。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动脑筋,探索拯救世界的新理论新思想,正是时候。愿中国的经济学界走出禁锢,走出庸俗,开动脑筋,突破禁区,勇于挑战那些传统教条,使中国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当今的世界缺少全球经济学
----“经济学时代”应同随萨缪尔森西去
共道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蔡历
94岁高龄的萨缪尔森谢世,全球的经济学人士纷纷缅怀,中国这边也颇为热闹,大师长,大师短叫嚷个没完。那些对萨翁大加讴歌的人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和理解他做了什么?有多少人理解经济学的真正含义?又有多少人能认清当前这个“经济学时代”的真实面目?
实事上,如果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框架中,经济学带给人类的可能更是祸,而不是福。而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经济学时代”也很更可能会我们的后人的嘲笑和诅咒,而非尊重和敬仰,正如现在的西方对待他们的“中世纪时代”一样,中国对待自己的“封建时代”一样。
要知道,经济学的产生还不满250年,经济学时代更不过才持续40年,而人类在非洲成型后,进入亚欧大陆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进入农业社会也有1万余年。然而,即便在如此短的历史中,经济学的负面意义,经济学时代的对人类生存环境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愈发明显。但那些经济学的盲目迷信者,“经济学教”的教徒,萨缪尔森的追随者,却坚信经济学将万古长青,经济学时代将万古长青,当然萨缪尔森也会万古长青。更可能的一种情况是,经济学,经济学信仰,经济学时代在整个人类文明的慢慢长河只是一片偶尔泛起的浪花,瞬间便归于平息。人类选择经济学思维的生活方式,可能更象一个年轻人为追求刺激而去吸食大麻一样,了一个小小的放纵欲望错误。
作为一个耄耋老人,一个不同肤色的同胞,萨缪尔森的离去固然值得我们去哀悼;而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王者”,萨缪尔森的死却更值得庆幸,因为他的死亡可能会加速整个经济学时代的死亡。此次应该驾鹤西去的不仅仅是萨缪尔森本人,而是整个经济学时代。
“经济学时代”指的是经济学思维、经济学信仰在全球取得压到性统治和影响的时代,这个时代开始于经济学诺贝尔奖开始颁发的1969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2008年开始终结。其中,从1969年到苏联解体的1990年是第一阶段;从1991年到2008年是第二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经济学信仰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统治性地位,在第二个阶段,共产主义信仰崩溃后,经济学信仰迅速入侵前苏联和中国大陆,实现全球统治。
在经济学时代后半段,经济学成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教派,不妨称之为“经济学教”,它压到了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儒家文明。而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哈耶克、科斯等人则是著名的教皇。经济学等能取得如此地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学的“科学化”,另一个是社会环境的“物质世俗化”,后者重于前者,下面分别说明。
经济学一直被经济学家自己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尤其是1969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根源在于到1960年代,经济学已经能够比较完美体现西方的主流价值理念: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科学。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是绝对倡导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放任”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特征。而自从将数学引进经济分析后,经济学的“科学”特征愈发明显;纳入凯因斯的理论后,整个经济学逻辑框架更加完善清晰:不仅坚持自由主义核心理念,而且倡导适当的政府调控去消除经济危机。在这两个方面,萨缪而森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经济学的“科学化”上功不可没。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彻底击碎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信仰,而且击碎了后来兴起的民族主义信仰。无论基督教,还是民族主义都是一种超越个人物质欲望之上的、神圣的价值观。两次世界大战的悲惨场面让普通的西方人意识到原来认为具备无上神圣的信仰原来只能给人间带来巨大的痛苦,将这些价值观的神圣性被无情地击碎,这导致西方世界出现价值信仰真空。大家都开始现实起来,只注重追求眼前的物质享受。同时,二战的巨大破坏也给未来的西方市场创造了巨大需求,这刺激了西方经济彻底摆脱“大萧条”,而进入一个历史空前繁荣的的“黄金时代”(1950年代-1970年代)。此外,促进西方经济繁荣的因素还包括“罗斯福新政”之类的政治改革的影响,它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提高了普通工人的社会保障水平,降低了西方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大家主观上都想厌倦了“传统信仰”,只想赚钱享受;另一方面客观上经济在高速发展,大家也的确能够赚到钱。西方社会的这种变化,为经济学信仰的建立提供肥沃的土壤,已经“科学化”后的经济学的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以致到1968年瑞典银行决定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后取代基督教,成为西方的新宗教。
经济学在西方的真正神圣化是1980年代之后。到1970年代,西方世界由于长期实行保护弱势群体的“罗斯福新政”式的“左倾”政策,如大幅提高老公的社会保障水平,大规模国有化等等,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开始下降,成本上升,“黄金时代”终结,经济开始停滞不前,而且出现了严重的通胀,被称为“滞胀”。全社会对“滞胀”这一经济问题的关注,不引发经济学出现再次的空前繁荣,而且导致自由主义的再次回归,“罗斯福新政”思维被彻底抛弃,凯因斯主义则被严重打压。由于西方社会已经彻底“物质世俗化”,经济效率也就是成为评判一切政策和理论的最高标准。在这一标准下,经济改革的“去国家化”,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化都被赋予的冲高的价值。以致最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新时代的“圣经”,经济自由化则是新时代的“圣战”。
苏联解体后,经济学圣经便迅速向原共产主义世界传播,经济自由化的圣战也迅速这些地区扩散。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学教已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宗教。凡是不信这个教的,都可以被堂而皇之地被斥为“邪恶轴心”,美国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对其发动战争。但是,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短视、肤浅、狭隘的学问,在中国语境下,它只能称之为“术”,远远达不到“道”的高度,是不可登大雅之堂的。经济学的短视、肤浅、狭隘体现在四个方面:缺乏真正的宏观性,没有全球视野;放纵物欲;假定资源无限;假定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具有无限的容忍度。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这些缺陷导致经济学思维的负面作用愈发明显,甚至开始危机人类的基本生存。
缺乏真正的宏观性,没有全球视野
一般人认为,中国由于受长期的封闭的传统的影响,而是一种封闭思维,从而不具备全球视野;而西方则相反,由于长期开放,而具备全球视野,经济学更是一门具备全球眼光世界性科学。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甚至无知,既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也没有理解西方文化。所谓的开放,实际上是站在自身的局部而言的,而非从整体的全局的利益考虑,也就是说开放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局部思维,而非整体思维;相反,所谓的封闭,是相对全部整体而言的,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上的思维。在整体层面上,是没有局部的,也就谈不上开放。就各个国家层面来说,存在开放问题,但是如果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则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封闭体,无法开放,除非有朝一日发现其他星球有人存在。
具体到经济学来说,在地理空间上,它是以一个国家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第一本经济学的名称就是《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而英国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亚当.斯密所考虑的利益主体也仅仅局限在这个弹丸之地上。这个弹丸之地的地球的其余部分来说,对亚当斯密都是一个工具,就是如何利用他们去增加英国的利益。所以,他极力提倡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能够增加英国的财富。亚当.斯密从来就不具备一种站在全球利益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胸怀和高度,这成为经济学的传统。到凯因斯时,开始考虑总供给和总需求,出现的所谓的宏观经济学。象亚当斯密一样,凯因斯也是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问题,他的所谓的总需求、总供给,也只是一个国家的总而已,而不是全球的总和,所谓的宏观经济学,也只是在国家层面而已。放到全球层面看,凯因斯的宏观也就变成微观了。
一门缺乏全球化视野的学问,居然硬要充当全球化的“圣经”,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为什么现在各国政府在哥本哈根的碳减排会议上吵个天翻地覆,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秉持的经济学思维的缺乏全球视野,大家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问题,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局部性的,这就象杀牛用个鸡刀。可以断言,碳减排问题也真正解决,必须有一种崭新的具备真正全球化视野的理论出现。
经济学的标榜自由的一个最重要体现就是倡导和鼓励放纵物欲,给物质消费赋予了崇高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可以货币化,可以用消费什么价位的东西来表达,物质消费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现在各个国家都在刺激消费,中国不久一个官员甚至喊出了消费就是爱国的口号,这些都是在鼓励纵欲的具体表现。
经济学鼓励纵欲,是通过打击一切强调节制欲望的传统和文明形势实现的,将这些历史悠久的、不同地理空间人类生活经验视为垃圾或异端。这实际上是一种肤浅,传统是社会的基因,它象生理中的基因一样,包含着一些人类发展演进历程中的有用信息。正象我们不能破解生理基因中所蕴涵的信息一样,我们现在也不能完全破解我们传统中所蕴涵的信息。任何一种传统都必定隐藏着一种支撑它合理存在的信息。在没有理解这些信息之前就自作聪明地说传统是愚昧的、非理性的的行为是肤浅的,也必然将为自己的肤浅付出代价。而自17、18世纪以来的兴起的无端否定传统的自由主义就是这么一种肤浅的行为。肤浅的人类也必将为轻信这些肤浅的所谓的“思想家”而付出代价。
目前这些代价已经充分显现。毫无制约的纵欲行为,一方面导致人与人间的弱肉强食,形成社会危机,另一方面导致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形成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前者的体现,能源危机和全球暖化则是后者的体现。
假定资源无限
经济学在鼓励物欲的前提下,倡导无限生产,无限消费,并假定资源无限。假定资源无限,这是一种短视。有人可能会说,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有一种经济学的定义就是研究有限资源约束下的选择问题。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供生产所需的自然原材料资源。在经济短缺时代,固然物质很匮乏,但是并不能说当时的原材料资源匮乏。当时的约束不是资源,而是把资源转变为能为人所用的产品的技术。相对当时有限的生产能力,当时的资源供应能力是无限的。不仅空气是无限的,水也是无限的,森林、矿山等等都是无限的。
现在的人类的总体生产能力已经和斯密时代有了质的飞跃,人类总体面临的制约也由技术制约转为资源制约。由资源相对于生产能力是无限的转变为生产能力相对于资源是无限的。石油枯竭、水紧缺。此前石油价格的暴涨就是对石油未来严重短缺恐惧的反映,然而这些资源制约问题恐怕远非价格涨落所能解决的。
假定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具有无限的容忍度
在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下,是强调征服自然的,改造自然的,从自然中攫取财富的,而且还愚蠢地假设,征服一个自然的局部、改造一个自然的局部、从自然的一个局部中攫取不会影响另外的局部。自然固然是存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局部,因为自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但是,人类还是从自然中诞生了,这个事情本身说明,自然中存在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局部存在。但是,欲望无限的人类,却在梦想着把自然的全部都变得适宜于人类。于是在攫取财富的驱动下,以科学技术为工具,对自然的一些局部进行不停地征服,改造和攫取。而这些征服改造和攫取正在慢慢地破坏掉那些适宜人类生存的局部。譬如我们的水和空气均被污染,我们气候在变暖,我们的生物同伴在加速减少。从这个意义上将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是屠杀人类母亲-----大自然的刽子手!那么以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为导向的现代文明也可以说是屠杀自然的文明。
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些真正的全球性的问题正在显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备真正的全球视野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而短视、肤浅、狭隘的经济学显然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实事上,很多全球性问题正是经济学思维下产生的,“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教”已经成为人类前行的新的桎梏。所以,一方面我们在哀悼萨缪尔森这位高龄老人下世的同时,也应该庆贺这位经济学教皇的退场。希望“经济学时代”、“经济学教”能够一同随他而去,也必须随他而去。
&(共道经济研究中心 蔡历 www.gongdao.org )
发件人:&CN CASS& &cass.&
09:56:10 +0800收件人:抄送 :标题: RCIF Working Paper No.09018 人民币汇率改革:折衷的方案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张斌
2009年12月
(请点击查看!)
发件人:&CN CASS& &cass.&
09:56:10 +0800收件人:抄送 :标题: RCIF Working Paper No.09018 服务业对外投资深具战略意义
服务业对外投资深具战略意义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李众敏
Dec 16, 2009
在国际投资领域,服务业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其地位还在不断提高之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在2009
年《全球投资报告》中发布的数据,早在1990年,服务业占全球FDI 流出(存量)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7.4%,到2007
年,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了64.9%的水平。从增长率来看,
年间,全球服务业对外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为16.0%,比其他行业高出4.8 个百分点(后者为11.2%)。
&&& 在对外投资的行业结构上,中国表现非常“超前”,到2008
年,我国服务业投资占对外投资存量和流量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9.1%和84.9%的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分行业对外投资统计上,无论从流量还是从存量看,前三名的行业都是服务业,分别为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其他主要服务业排名也非常靠前。
&&&&& 表 1 2008 年服务业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
&&&&&&&&&&&&&&&&&&&&&&&&&&&&&&&&&&&&&&&&&&&&&&&&&
存量&&&&&&&& 流量
&&&&&&&&&&&&&&&&&&&&&&&&&&&&&&&&&&&&&&&&
金额&&& 排名&& 金额&& 排名
所有行业&&&&&&&&&&&&&&&&&&&&&&&&&&&&&&&&
1839.7&& ―&&&& 559.1&& ―
主要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45.8&&& 1&&&& 217.2&&
&&&&&&&&&&& 金融业&&&&&&&&&&&&&&&&&&&&&&&
366.9&&& 2&&&& 140.5&&
&&&&&&&&&&& 批发零售业&&&&&&&&&&&&&&&&&&&
298.6&&& 3&&&&& 65.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5.2&&& 5&&&&& 26.6&&&
&&&&&&&&&&& 建筑业 26.8 8
服务业合计&&&&&&&&&&&&&&&&&&&&&&&&&&&&&&
1456.0&& ―&&&&& 474.5& ―
占所有对外投资的比例&&&&&&&&&&&&&&&&&&&&&&
79.1&& ―&&&&&& 84.9& ―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8 年。
在服务业对外投资数字严重“超前”的背后,是中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严重滞后于整体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质:首先,在服务业对外投资中,有一大半是投资在中国香港。前面提到的三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对香港的投资存量占对外投资存量的比例分别达到64.0%、85.0%和87.2%。由于其中大部分投资只是在做“香港一日游”,绕个圈回到了内地,还有一些是“过境签证”,转投到了别的地方,所以,79.1%的对外投资为服务业投资,实际上有很大的水分在。
&&&& 表 2 2008 年内地对香港服务业投资占对外投资的比重& 单位:%
&&&&&&&&&&&&&&&&&&&&&&&&&&&&&&&&&&&&&&&&
流量&& 存量
商务服务业&&&&&&&&&&&&&&&&&&&&&&&&&&&&&&
90.6&& 64.0
金融业&&&&&&&&&&&&&&&&&&&&&&&&&&&&&&&&&&
59.9&& 85.0
批发零售业&&&&&&&&&&&&&&&&&&&&&&&&&&&&&&
90.6&& 87.2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8 年。
其次,从对外投资的个案来看,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对外投资数得上的案例没有几个。这几年数得上的几个案例包括:中海油服收购挪威钻井公司(AWO)、携程收购易游网、中投入股摩根士丹利,以及正在进行中的苏宁电器收购日本LOAX。相对于日本80
年代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大举扩张的势头,中国当前在海外捞获的几条小鱼实在是不值一提。
这只是从对外投资的表现上来看,从中国外向型经济长远发展来看,服务业的对外投资还有待于大力提升,这对于适应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形势,对于满足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需要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为中国商品寻找出路。服务业对外投资,尤其是在批发、零售领域的投资,可以为中国商品找到更好的销路,提升中国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上的地位。中国目前所做的最大尝试,是以温州为主的华商在海外建设“中国商品城”,以打通中国小商品向海外销售的渠道。而在大规模、上层次挤入主流商贸渠道上无所作为。而在经济发展阶段与中国今天近似的时期(1986
年),日本已经在全球20 家最大的贸易公司中,占据了13
位,取得了绝对的主动权,有着明确目标和战略意图的综合商社,大举向海外扩张,像三井商事、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住友商事等,都是向海外运载日本商品的“超级航母”。
&&& 第二,为中国资金找到更好的出路。在80
年代中期,有两大因素为打开了日本资金通向海外的大门,被动的大幅度升值和外汇管制的放松,使得日本企业从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上都愿意向海外投资。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以及外汇管理,使得中国不具备像日本当年一样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后果,那就是超过2万亿的外汇储备,在相关的体制以及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之前,为中国资金寻找更为安全、回报率更高的去向,必然会成为一个长期的任务。
在这方面,金融服务业对外投资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为我们找到除了美国国债、伊拉克油田之外更好的投资机会。中国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基金等多种形式,向国外的政府、企业提供流动性,大可不必在国债里兜上几圈,再由美国人大赚其钱。第三,为中国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以及“走出去”之后,首当其冲的问题中,信贷支持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经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信贷需求将会不断扩张,这些需求无法通过投资当地的金融体系来满足,要通过中国自己的银行来满足,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的银行就必须提前实现国际化的经营。同样是日本,在1986
年,全球100 家最大的银行中,日本占据了26 家,这26 家日系银行占所有100
家最大银行资产的40%。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总结这些日系银行的初衷时,明确指出,这些日本银行是为了给海外的日本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中国已经有银行在向海外扩张过程中,明确提出以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为服务对象,也有商业银行在美国、非洲、亚洲同边等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下一步需要做的是,要根据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调整海外分支机构的分布,并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
第四,减少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阻力。能够实现这项服务功能的行业包括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公关公司等商业服务业。中国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要到国际上去,为中国企业寻找高收益、低风险的收购对象,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并购对象的公允价值。很多时候,由于中国相关的服务机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企业在向海外投资过程中,几乎是光着脚在跑:不知道对方企业到底值多少钱,拿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幕后信息。只能一味听由外方投资银行、咨询公司或者是中间人的忽悠,上当受骗的事情在所难免。中国商业服务业走向世界,要尽快实现当地化,对当地的商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即可以为中国企业寻找合适的收购对象、确定公允的收购价格,还可以在收购的过程中,面向政府机构、政客、媒体以及公众进行富有成效的公关工作,减少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阻力。在中国企业实现了国际化经营之后,中国的商业服务企业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溶入当地社区,提供法律规制、劳工标准、文化融合等各方面的服务。
因此,无论是从日本的经验看,还是从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企业的实践出发,提升服务业对外投资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和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大背景下,最为需要的是以这些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服务业能够率先国际化。
一组国际经济数据
北京大军智库经济咨询公司 编辑
&&& 今年感恩节曼哈顿购物季不期待奇迹
在久居纽约曼哈顿和熟悉这个购物天堂的人看来,今年感恩节的气氛明显逊于往年,经济形势尚不明朗,金融危机在人们心头堆积的阴霾尚未散去。日,感恩节前一天,曼哈顿下了一场小雨。踏着残留的落叶,记者探访了曼哈顿著名的第五大道。第五大道处于曼哈顿的中轴线,全美国最著名的珠宝、服装、化妆品商店都集中在这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在这个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购物天堂,几
乎可以觅到全球所有顶级的品牌,包括路易?威登、迪奥、古奇、范思哲、香奈儿……
  如同往年一样,为了迎接圣诞节的到来,第五大道各大商场将圣诞橱窗装饰得千奇百怪、精彩纷呈。不过,地面残留的落叶、绵绵的细雨、稀少的顾客,以
及随处可见的促销打折广告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购物季并不乐观。曼哈顿居民朱利丝?潘迪告诉记者:“如果是往年,这几天可以在第五大道看到大批满载而归的顾客,但今年这种热闹的场面迟迟没有出现。”
  26日感恩节当天,记者再次造访第五大道。只见许多商店都大门紧闭,静静等待着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的感恩节第二天购物日的来临。每年,“黑色星期
五”是圣诞购物季帷幕拉开的标志。之所以称为“黑色星期五”,是因为“黑色”代表盈利,与代表赤字的红色相对。从感恩节到圣诞节的一个月是美国最重要
的购物旺季,商家每年约40%至60%的销售量都是来自这段时间。
  权威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24日公布的报告显示,本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0月的48.7上升至49.5。通常,该指数超过90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长基础
较为稳固,超过100则意味着经济增长强劲。但报告显示,衡量经济环境的成分指数几乎与上个月持平,依然维持在1983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 美国的失业率高达10%
  业内人士预计,面对26年来最高的失业率,以及日益趋紧的信贷等现实,美国今年圣诞购物季的销售将比去年同期下降2%至3%。前纽约州社会福利厅副厅长王碚说:“高达10%的失业率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没有工作,加上大多数公司停止加薪并控制年终奖金,美国人的消费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加拿大失业率由6.3%上升为8.6%
加拿大统计局西部育空地区发言人梁挺指出,自去年10月到今年10月间,本国整体工作职位减少40万个,跌幅2.3%,失业率由6.3%上升为8.6%。其中抵埠5年内的新移民受经济衰退的冲击远较土生人士严重。在此一年期间,新移民就业职位减少
12.9%,相较土生人士就业职位减少2.2%,差距高达五倍。制造业职位减幅极大。去年10月本国就业情况为历史新高。但自去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以来,本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5个月后,整体工作职位下跌2.1%。与1981年及1990年相较,当时这两年整体工作职位,仅分别下跌0.8%及0.6%。
&&& 阿尔巴尼亚第二季度失业率达12.7%
据阿国家统计局报道,2009年第二季度,阿劳动力总数为1114166人,失业率达12.7%,失业人数达141335人。享受失业救济的人数约为8485人。阿政府的决定,阿最低工资水平为18000列克,折196美元。失业补助最低为5980列克,折65美元。
&&& 丹麦失业人口达18万人
&&& 丹麦《贝林时报》11月26日报道:据丹麦统计局一项最新的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失业数字继续上升,
第三季度丹麦有18万人没有工作,比第二季度增加3000 人。此前丹麦官方公布的失业人口是11.4万人,到明年年底预计将达到16万人。
&& &法国10月失业人数跳增5.24万人
&&& 路透巴黎11月26日电---法国经济部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
该国10月整体失业人数总计增加5.24万人, 增幅为4月来最大, 证实了就业市场还在恶化的预期。数据还显示,
10月整体失业人数增至262.7万人, 较上月增长2.0%, 较上年同期增长25.0%。
&&& 美国家庭取代中国撑起美国国债市场
&&& 中国仍然持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某人上班路上所需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