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音箱是“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吗”吗?前景如何?

共享充电宝:真需要还是伪需求?_网易新闻
共享充电宝:真需要还是伪需求?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共享充电宝:真需要还是伪需求?)
斯恪继共享专车、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也来到我们的身边。调查发现,广州一些大型商场早已引入了这一自助设备,用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借出移动充电宝,费用则按小时收取。有用户吐槽,借用方便但是归还难,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金羊网)点评:共享充电宝,说到底只是传统的分时租赁在互联网时代的变体,谈不上严格的共享经济。以共享为名,不过是想抓住新经济的风口,从而吸引资本逐鹿,完成类似网约车和共享单车般的资本盛宴。但与前两者相比,共享充电宝的短板在于:其一,需求不够充分,毕竟人手都有充电宝,导致使用频率不够高;其二,归还成本不够低,共享单车可以随时随地,共享充电宝场地成本要高很多;其三,安全难以保障。诸如充电头变成木马入口的新闻并不少见;其四,“充电N分钟,通话N小时”正在变为现实,技术进步将会是共享充电宝最大的敌人。
近日,甘肃某小学推出《关于严禁学生过早到校的通知》:学校开校门时间分别为7:40、14:40,学生只要能在预备铃时间7:50、14:50前到校即可,不必过早到校。通知称,有个别家长图省心,早早把学生轰到学校,而学校与教师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全天候对学生进行管理。(未来网)点评:与“午休费”一样,说到底还是成本问题,再说详细点就是成本谁来承担的问题。家长有家长的要求,学校有学校的难处,教师也有教师的需求。你可以说校方推卸责任,但由此带来的成本,难道就该让校方和教师独自承担?要搞清楚的是,教育拨款里是否包括了全天候照看学生的义务,由此产生的成本,应该如何在财政、学校与家长中进行分摊,这才是务实解决之策,否则像一刀切取消午休费,结果只会是学生更没有地方午休。
(原标题:共享充电宝:真需要还是伪需求?)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刚需还是伪需求,共享汽车到底可以走多远?
近日,交通部等两部委发布共享汽车新规鼓励“汽车分时租赁”,从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来看,交通部门鼓励分时租赁,但要根据城市道路资源、停车条件等合理投放。对于社会上热议的“私家车”能否参与“共享汽车”运营?交通部运输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私车暂时还不能参与运营,但如果将私家车的车辆性质登记为“租赁”并符合当地有关规定,也可以从事分时租赁业务。“2017年以来分时租赁汽车发展迅猛,行业发展存在政策和规划体系的缺位。”城市交通专家徐康明表示,今年汽车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逐步进入分时租赁行业,分时租赁汽车行业开始提速发展,分时租赁所覆盖到的城市及车辆规模已超过前几年发展的总和。但分时租赁汽车属于个性机动化出行方式,其发展规模必须适度。至于共享汽车的最大掣肘的停车位问题,也将获得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据了解,目前已经有部分城市开展积极探索,通过企业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只需每年缴纳固定费用,其车辆即可在市区内合法划设的路内免费停放,极大便利了社会公众的使用,也促进了分时租赁的快速发展。此外,官方还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开展分时租赁,并按照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关政策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方面给予扶持。在笔者看来,此政策一出,共享汽车不同于共享单车的最大一点是其需要运营牌照的,以后牌照又会成为和停车位一样的稀缺资源了。当下共享汽车已经成为风口,其发展速度惊人,据预测可达到每年80%的速度疯长,所以说受到运营牌照的限制,只能是先到者得之,所以这个市场很快就会进入饱和期而见分晓。汽车未来必然要有大部分以共享的方式存在随着汽车的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发展趋势,汽车的应用场景也将发生颠覆性变革。汽车不仅仅只是时间的工具,进而会成为人们的移动社交平台;汽车电商也会成为具有大数据支撑的交付服务平台。首先来说,从社会资源和环境友好来说,共享经济更适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它也将会给城市资源价值重塑,降低出行成本,带来更高效的经济收益,从而节约停车资源和资源的重复利用,当然,同时也是丰富出行方式的一种手段。催生汽车共享经济的动因也就是所谓的市场痛点由很多,当然,从大的方面考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城市资源危机所导致的限购限号限行等政策限制等等无形中都成为了共享经济模式的推动力,还有用车成本高企,私家车不足10%的利用率同样会成为私家车共享的最大驱动力。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汽车共享的发展历史和沿革情况,共享汽车就是许多人合用一辆车,即开车人对车辆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有点类似于在租车行里短时间包车。它手续简便,打个电话或通过网上就可以预约订车。汽车共享一般是通过某个公司来协调车辆,并负责车辆的保险和停放等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省钱,而且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以及公路的磨损,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对能源的依赖性,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汽车共享模式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40年代,由瑞士人发明。他们在全国组织了“自驾车合作社”,这在瑞士这样的山地国家非常实用,一个人用完车后,便将车钥匙交给下一个人,比在平地国家建立网络更容易。后来日本、英国等国争相效仿,但都未形成规模。当然,在日本也没有真正兴起,原因是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不支持这个计划,而日本人又喜欢拥有一辆自己的私家车。而英国尽管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但汽车租赁费用低廉,而阻碍了“汽车共享”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电子钥匙和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今天的“汽车共享”不仅拥有技术保障,而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涵。下面我们来说说共享汽车在国内的发展动因和趋势。一则是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然没有必要作为私有产权的方式而存在,因为那会的车的智商已经不低于宠物了;再则即时当下乃至未来的城市资源的稀缺性迫使车辆不可能人人都拥有,特别是我国的道路资源不可能做到人人有车,即便是北京这样的城市,再增加一倍都是灾难,所以说一大部分会以共享的方式存在,在未来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存在方式。三则是汽车的智能化让汽车共享成为了可能,也让城市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当然对于社会和环境都是极大的利好,反之,汽车共享也会不同程度地推进汽车的智能的升级改造和精进迭代,这本身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四则是汽车共享模式是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深度利用与开发,提高效率节约资源财富重塑的同时,亦可对政府城市管理提升很大的空间和助益,所以共享汽车模式不仅不会像专车那样把黑车合法化而被政府打击,反而会成为政府特别支持的事业,事实上政府相关部门早已经开始关注并实施这方面的支持工作。五则是没有车但持有驾照的人数是两个亿,如此庞大的群体他们都有自驾车的需求,而一二线城市又限购居多,所以说汽车共享是满足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的迫切需求,可谓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多赢模式;六则是增量市场的释放,传统租车资金、流程和时间成本的门槛相对于智能化的分时租赁过高,一旦分时租赁市场拓展开来,人们的消费习惯养成,即可释放出来大量的原来被传统租赁的高门槛阻挡的用户,开始使用分时租赁而释放出大量的增量市场份额,比如限行一天的情况下,一般人不会去传统租赁公司去跑上20公里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租上一辆车来开,而且即便他上下班往返的使用时间仅仅两个小时,但却要支付一天的租金,怎么算都不划算。这也是传统汽车租赁没有释放出来增量的最大症结所在。而在他自己的社区门口就有分时租赁汽车,又可在一两分钟解决租赁问题,而且价格还比打车便宜,那么他何乐而不为租一辆分时租赁汽车开呢。目前,大多数城市已无路可修。靠修路解决堵塞,而且成本巨大。中国每年的拥堵成本占GDP近2%,约1万亿人民币。事实上,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趋势,那就是我国道路资源已经严重不足,不可能做到每人一辆车,而且每年以三千万的增量在发展,笔者认为,国内车辆保有量达到3亿就是一个临界点,那会不是发展不发展共享汽车的问题,而是汽车必须要共享才能运行起来。传统汽车租赁企业还能存活吗?我个人认为,传统汽车租赁企业不仅可以存活,还可以占有有了资源,那就是运营牌照。但它们如何在共享经济中分得一杯羹呢?这就需要针对传统汽车租赁企业的传统汽车进行智能化改造,让传统车同样可以做分时租赁,而由此进入汽车共享领域,与那些电动车占绝大多数的共享汽车新生企业相比会更具优势,而且还可以在这个大风口上迅速提升自己改革自己,赶得上这波智能化的共享汽车红利,不然的话,我可以断言,都会死得很惨淡的。分时租赁被看作是未来移动出行的一个重要方式,当然,在汽车真正实现无人驾驶之后共享模式便会成为主流方式,不仅仅可以终结汽车的私有,更可以成为智能化的移动终端,甚至于在行车过程中取代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当然,目前来说,分时租赁95%是以电动车为主体的,但是传统租赁企业如果不进入到这个领域就会很危险了,更加灵活的碎片化的租赁方式和更加高效的附加值,可以很轻松地取代传统租赁方式,那么解决的办法也不是没有,那就是让传统租赁变更为分时租赁,当然这个需要将传统车自身做智能化改造,再者就是需要接入互联网。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传统汽车租赁企业为何必须要变革?首先来说,电动智能车的分时租赁风起云涌,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对传统造成严重市场压力,并蚕食其大量市场份额,这对于传统汽车租赁企业来说,不仅仅是创新模式,而是自救的最好的方式,当然,传统租赁企业的传统汽车智能化改造后,同样可以在未来的分时租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它们进入到分时租赁模式,传统汽车经过智能化改造后,可实现无人化管理,节约了人力成本;进而智能化改造后,效率会大大提升,原来两个小时完成的租车业务,现在可以在几分钟内解决;通过分时租赁方式可以释放大量增量的市场空间,分时租赁会增加大量原来按天租赁被阻挡在外的用户,因为按天计价每天要2-3百元租金,其使用也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分时租赁使用两小时不过60-100元而已,比打车的费用还便宜。实现智能化后分时租赁的取车还车都会变得更加便捷化,全城自由取车还车,同样会释放大量增量市场份额;走老路到不了新目的地,所以说,传统汽车租赁汽车要想在未来的分时租赁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或者是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改造自我,让传统车变得更加智能,这就与人一样,刷高智商为智商充值定会赢得未来。诚然,目前共享单车风靡一时,已经到了竞争的白热化了,看来年底似乎就会见分晓了,其实也简单,第一和第二已合并,看谁还敢打咱两,必然会灭掉其余的后来者。而共享汽车也开始了蜂拥而上方兴未艾,北京即已经有四五十家发布车辆运营的平台方了,而那些还未发布的不知其数,但就目前来看,他们基本上就仅仅投放了100-500辆车运营,可想而知,在北京投放这么点车辆,怕是数据都跑不出来真实的,即便是AB两点也未必能解决用户的需求,那么他们为何还蜂拥而上呢,想必是在等待风口,在未来趋势中获取资本的青睐,但是单纯投放汽车本身来说,想平台化,没有百亿以上的资本实力就不用搅这浑水了,因为不仅仅是投放汽车是最大的投入,用户习惯的养成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最大的资本驱动。当然,因为共享单车的某些负面影响导致,共享汽车也是被误解和混淆的最厉害的一个经济模式。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模式,因为大量的共享单车一并被包装成共享经济,所以这个概念一直被曲解被混淆,是人不是人的都说自己干的是共享经济模式。事实上并非如此,共享经济模式一定是利用存量的闲置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不是共享单车那样生产投放了大量的单车做租赁而已。再者就是共享单车的推动下,共享汽车也跃跃欲试开始方兴未艾了,目前已经至少有四五十家企业在从事这个领域的试水了,当然,他们也基本上都是以投放汽车的方式在做租赁,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根本就算不得共享,而是租赁模式,但我可以预言他们平台化的时候就不会像单车那么容易了,单车可以投放到千万辆,汽车投放千万辆的资金量就是数千亿,这个本身就少有企业可以企及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社会资源的承载能力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当然这个就更比不了单车了,虽然说单车在某些区域也几乎成为公害,但你想想,让北京增加百万辆车,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谈运营执照拿不下来,就是道路承载也是绝对承受不了的。盘点一下风起云涌的共享汽车概念股股份:公司旗下盼达用车涉足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战略合作伙伴包括阿里、万科、复星。盼达用车所有车辆均由力帆股份提供。盼达用车计划使电动车保有量达到30万辆,做成中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上汽集团:旗下汽车分时租赁公司环球车享成立于2016年5月,是由上汽集团旗下的e享天开与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旗下的EVCARD合并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目前环球车享已进入全国28个城市,建成网点4500余个,累计投放新能源车辆9800辆,注册会员数超过90万人,月均订单超过65万笔。中电鑫龙:公司与环球车享签订战略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在芜湖成立经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合资公司,推进新能源汽车租赁和智慧城市项目的全国范围推广。庞大集团:旗下小蜻蜓分时租赁正在京津冀建设数十个租赁网点,同时推出Ready Go新能源汽车租赁平台。旗下叮叮约车携重金50亿元入局。股份:联手庞大集团在河南成立海马庞大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海马庞大在郑州首批投入约2000辆海马新能源汽车用于分时租赁。公司与易鑫金融共享车合作,签订福美来系列2万辆订单。纳川股份:入股国内订制巴士龙头嗒嗒巴士18.69%股份,并将整合公交和物流的汽车共享平台,发力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全产业链。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电商智库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4778
互联网+汽车创业者们的智库。散人:郭桂山,汽车电商行业专家,知名汽车自媒体人。咖猫网、汽车密码创始人。2015年出版个人专著《被颠覆的汽车帝国》,2016年出版《风口上的汽车新商业》,2017年出版《重塑汽车电商的未来》。
第三方登录
反馈和建议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一(手机广告位)
&人工智能赋能家居家装产业,从&智慧厨房&到&智慧厕所&,AI改变我们的是生活轨迹,&智能音箱&市场潜能巨大,企业如何把握这股&智慧风潮&?图片来自&123rf.com.cn&
【编者按】AI产业带来的智慧之火越烧越旺,从厨电、卫浴到吸尘器、音箱,各大市场份额陆续攀升,&百箱大战&难以中止。我国智能音箱认知度有待提高,购买人群性别分布较均匀。我国智能音箱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从销售状况来看比较乐观,中国有望成为第二大市场。
本文首发于潮流家电网;经亿欧编辑吗,供行业人士参考。
近两年,智能音箱风靡美国,销量成绩不菲。继去年亚马逊Echo卖出3000万台的惊人业绩后,刚在今年2月上市的苹果HomePod智能音箱已成功拿下了美国3%的市场份额。同样,智能音箱在中国市场也风生水起,2017年可以说是智能音箱的&百箱大战&,各大公司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智能音箱。而在2018年,随着互联网巨头的悉数入场,将带领智能音箱市场走向井喷之年。腾讯听听、百度小度在家、苏宁小Biu、天猫精灵等等,巨头们纷纷布局智能音箱,醉翁之意不在一款产品,而在于角逐AI时代万物智能互联的家庭入口,从客厅到卧室再到厨房,用一个小小的智能音箱,连接整个家庭的智慧生活。
2018年百箱大战持续升温
根据奥维云网(AVC)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品牌数量达到20个,新上市机型10个。2018年百箱大战的热度持续攀升。
这些年,每一两年都会出现一个个新物种,新风向,然后资本、市场、产业链一起跟着&折腾&,很多时候风过去了,留下一地鸡毛。种种案例让人们的神经很疲累,现在人们对新事物的看法也更加理性,每当市场上兴起一股风潮的时候,人们会想它到底有没有前景?是不是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一件产品初来乍到市场上,一定是先要&扫盲&。庆幸的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市场,传播变得广泛而快速。奥维云网(AVC)通过网络消费者问卷调查,发现接近九成的人对智能音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57%的消费者听说过智能音箱,23%对智能音箱有一定了解。在获取信息渠道方面,网络渠道是最主要的来源。智能音箱在网络媒体发布的文章及在电商平台投放的广告成效不错,这两类渠道占比分别为74%和53%。
从数据来看,大多数人都对智能音箱有所耳闻,那么是什么人更感兴趣呢?对智能音箱的接受度怎么样呢?据奥维云网(AVC)调查,在购买意愿方面,有59.8%的人想要购买智能音箱,证明智能音箱市场需求是存在的。
乐意购买的人群中,从性别看,男女比例分布平均,男性稍多于女性。从年龄段看,26-30岁占比最高,其次为18-25岁,可见年轻消费者对新兴科技产品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更高。从家庭结构看,四口以上大家庭及单身份额更高,大家庭中为小孩和父母购买的特征明显,智能音箱的语音操作使得一老一少这两大群体使用起来更为方便;而孤独的单身青年则&需要家里发出一些声响&。
在购买动因方面,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智能音箱的原因在于尝鲜,占比高达89%。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新兴科技产品拥有很强的猎奇和尝鲜心理,他们愿意为智能音箱这样一个搭载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买单。促使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原因其次为丰富的音频资源和便利的语音交互。而不愿意购买的最主要因素则是缺乏使用场景以及替代品过多,有57%的消费者认为平时生活不需要用到音箱,54%则更愿意购买手机、ipad等其他智能产品。综上所述,在智能音箱发展和市场对用户的教育下,大多数消费者对智能音箱有了一定的认知。智能音箱市场需求并不是伪需求,半数以上的消费者是愿意购买的,主要受众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家庭结构则以单身和四口及以上大家庭为主。消费者对智能音箱的购买动因主要出于对于新科技产品的好奇,而不愿意购买的原因则是没有使用音箱的习惯,以及其他替代性智能产品很多,因此强化智能音箱的使用场景以及智能音箱的不可替代应该成为企业宣传的重点。
我国智能消费市场逐渐扩大,中国有望成为第二大智能音箱市场
对于智能产品的消费习惯,在我国,因为智能家居需求购买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智能家居的依赖度较低。以智能锁为例,部分欧美日韩国家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0%,但根据相关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智能锁的使用率还不到3%。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国内对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还没有使用习惯,智能音箱算是整个AI领域发展较为快速的。其实,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一大问题,就是智能音箱的核心价值没有标准化,没有抓取到用户的核心需求,很多人都是在为智能而不是音质等需求买单,总的来说,不是关键在不在于技术,而是如何让技术符合你的生活需求,AI需要实实在在的应用。&其次一个影响智能音箱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产能不足,这也是我国智能家居不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GFK中国的《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分析》报告,国内的智能音箱销量在整个2015年只有1000台左右,到2016年增长到了6万台左右。在2017年的1月到10月,整个国内的智能音箱销量总共也刚刚超过10万台。
直到双十一,智能音箱在销量上获得了突破达到了150万台。但相比较亚马逊的3000万的数据,仍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了解,天猫精灵到当天9时的总销量便达到100万台,但随后页面就是售罄的状态。直到晚上8点,天猫又以&One more thing&的形式抛售2万台做收尾。用户发现,购买智能音箱后的发货日期延时较长,大多数为11月30日前和12月31日前。侧面看出,连阿里都在智能音箱的产能上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其他刚刚入局的新手了。
今年初小米继小爱音箱之后又推出小爱音箱mini,也是各种渠道统统断货,空空燃烧了消费者的热情。另外,智能音箱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语音语义识别技术上,相对于国外,我国在于AI智能语音助理上的发展水平暂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虽然国内有如科大讯飞、思必驰等公司具备语音识别功能的厂商,但是智能音箱厂商还没有这个优势,也还没有整合资源的能力。整体来说,尽管智能音箱的发展受到阻碍,但仍应该保持乐观态度,从产品一经推出即售罄的情形来看,消费者的热情和期待是有的。IDC China主管Antonio Wang预测,智能音箱是中国下一个重大的消费电子趋势,中国有望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智能音箱市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二(手机广告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三(手机广告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四(手机广告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五(手机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代理·加盟
(C)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Two & Eight Smart
<a href="http:拒绝访问 | www.znjj.tv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znjj.tv)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c743f5-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糖音箱消费者需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