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放东西用什么词语的放上那词语是档案放东西用什么词语

最后更新时间:
形态万千和装点的近必词是什么
xing tai mo qian he zhuang dian de jin bi ci shi shen me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物更好是什么词
你好,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物更好是锦上添花2
如何用气球装点婚房,气球的最佳粘贴材料是什么?
用双面胶 把各种颜色的球串起来放在天花板下面很漂亮的
点缀、镶嵌、装饰、装点,这四个词的搭配分别是什...
你好 其实 这几个字 词 属于近义词 没必要分太仔细啊 装饰: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的手法。 镶嵌: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 点缀: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好看 装点: 装饰点缀8
decorate是什么词,意为 装饰 通常与介词
decorate [dec·o·rate || 'dekəreɪt] v. 装饰, 修饰; 油漆; 粉刷; 授勋给
无锡万千装饰怎么样?最近要装修,看了这家,想了...
介绍珠海富新装饰计设有限公司给你,非常专业的家装一条龙!!朱老板人还非常不错。。老牌于建筑专业的生,信得过。
模仿别人的装饰画,材料方面不一样,形态差不多或...
涉嫌侵权:虽然《著作权法》二十二条规定了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使用的十二种情况,第(十)款: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蘑绘画、摄影、录像。但是,如果其摄影作品不是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用临...
装修中出现一个词“龙骨”是什么意思?
一楼的好累,打哪粘来这么一大片,楼主所说的龙骨就是规格的截面成矩形的木方,俗称木棍.二楼说的是对的,看来楼主是做的实木地板或复合实木地板.也不是说实木一定要用龙骨,但一般的地面还是有必要的,一个是防潮防蛀,一个是隔音脚感好,最关键的就是...16
装修中常出现 背板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
背板指柜体背面衬板,又称后背板。2
各位南充要装修房子的朋友,千万千万不要找城市人...
那估计是被套牌公司骗了,因为我作为内行人,城市人家是天津的公司,在天津那边是很牛的公司,相当于四川的业之峰,新空间和美家堂之类的一流品牌,不巧的是去年本人在装饰上班的时候遇见一们是从天津回来的,他就是城市人家,一般情况大...2
装点修饰,只装饰品,是谁的意思?
Om A Ra Pa Ca Na Dhih
装饰的反义词是什么近义词是什么
装饰的反义词——破坏、糟蹋、简陋 装饰的近义词——装扮、装点、点缀11
装饰的同义词是什么?
装修 装饰是表面 装修是内在 或者装扮 得看这词用在什么语句中3
晚里来装饰我的梦境,清晨来装饰我的头发是什么歌的词
李谷一- 啊野花野花(扬帆插曲) 歌词: 在这里到处开着野花 它好象天边飘落的云霞 啊... 野花呀 野花呀 把它采回家 啊... 野花呀 野花呀 把它采回家 把它采回家 把它采回家 把它采回家 啊... 野花 把它采回家 夜晚你来装饰我的梦境 清晨你来...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水性家装材料”,这是什么意思啊?
“水性家装材料”指的是采用水性高分子技术的一种家装材料,用水代替传统材料中含有、甲醛等有毒化学物质的有机溶剂。在装修完成后,室内是没有什么异味的,非常环保绿色,对人体没有危害。4
毛线钩花可以做框装点家居装饰吗
可以啊,自己家想怎么装扮都行,家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更舒适。还可以做北欧风的编织挂毯,挂在家里,很有生活气息。 网上随便找的图,还可以用鲜艳的色彩编织,很有异域风情。词语【短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670贴子:
自然不能从头讲起。词典有的、能百度的,重复就多余了。 与词语最接近的概念,是诗眼。词典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换言之,也就是画龙点睛的亮点。可是、但是、可但是、但可是,那所谓的诗眼,还是离不开原诗的。拿开原诗之后,诗眼最多也就是某种带有异味的气体。贴吧七年,评贴无数,我从未有过关于“诗眼”的评论。也就是说,在我的心中,是不承认“诗眼”的。我总是把词语放在作品(至少是句子)中进行解读。这么一说,大家应该明白了,关于词语的美好,隶属于审美观。而审美观,又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倾向的观念。 人跟人不同,花有几样红。有喜欢这个的,也有喜欢那个的。喜欢这个的人,不喜欢那个,可以,但却不能据此否定喜欢那个的他人。因此,我说的,只是我认为的、我倾向的,绝对不是标准答案。话说文学艺术稍稍高级一点儿的领域,本来就不存在标准答案。 首先要陈列一下我关于词语的审美观。也就是陈列,我觉得什么词语是美的好的、什么词语还不够美好。这方面无法进行概念解释。只能举出足够多的例子来说明。 举哪种例子呢?当然是古人作品。如果举今人作品的话,恐怕会惹麻烦。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古人作品,品质肯定优秀。不那么优秀的,多半流传不下来。而当我说古人作品哪点不好的时候,可能又会有人说:难道你比哪些古人更好?毫无疑问,我的确赶不上哪些古人。不过呢,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是两码事。眼高手低,是个贬义成语。抛开贬义之后,其实不难发现,正常人都眼高手低;也就是说,欣赏水平远高于写作水平。写不出那么好的作品,但却能品味出那些作品的某些瑕疵。当然,写作水平与欣赏水平也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眼界拔高了,写作水平会上升;写作水平上升了,眼界也会提高。不过总的来说,写作水平还是要滞后于欣赏水平的。所以,我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人作品哪点不好,并不是证明我比他们更好,而就只是我欣赏水平中关于个人审美倾向的展示。如果有“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之类的喷子,恕不理会。
操作步骤,案例分享,培训资料......你想找的都在这里,海量信息免费查寻!
吧主!好久不见!
★审美观展示 贴吧流行拜师收徒。我也发过一个收徒贴,没成功。当时的内容是分析李白·怨情的立意,并与刘皂·长门怨之二进行比较,合格者收为徒弟。记得为了准备见面礼,费了老大劲儿(不是钱。钱不费劲,但我送不出来)。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刘皂·长门怨之二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毫无疑问,从立意上看,怨情远胜长门怨(详见那个收徒贴)。但本贴不讲立意,只讲词语。而从词语上看,怨情就比不上长门怨了。当然,长门怨词语比怨情好,也只是后两句好(尤其是第三句)。前两句也只是普通。怨情词语不够好,主要是第二三句不好,一四句仍然属于普通。怨情第二句,颦(蹙)字少见,第三句“但见刀光不见人影”力度不够。 从刚才讲的“颦(蹙)字少见”,又可以看出,本贴,是建立在现代人欣赏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李白那个年代,也许颦(蹙)字并不少见。但现代,少见了。少见,就难读难认难理解并影响正常阅读速度,流于艰生古怪了。
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常漂亮。嗯,起作用的自然是后句。结合前面的长门怨,还可以看出,不那么美的,搭配美的,之后,整体也可以变成美的。这也许相当于肉食与素食的搭配,也许相当于武术里面的收和放的关系。 据他人解释,大珠小珠落玉盘本意是指大小雨点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其实就算白居易本人,这种解释也是无效的。作品就是作品,一旦形成,就是单独的存在。可以参考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去品味,也可以完全抛开作者,只结合读者自己的经历、心境去体会。一样诗(包括文)、百样读,只要是说得过去的、并为当时多数人认可的,都可以当作正解。正如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一样。 大珠小珠落玉盘。看到这句,我脑海中第一联想是,珠子落到盘子。珠子,就是跳棋珠。盘子,也只是普通瓷盘。叮叮当当的,就像风铃一样悦耳。当然,还及不上琵琶演奏的程度。但是很形象很具体。而且,如果盘子是玉石做的,那声音就会变得昂贵、值钱。第二联想是,大猪小猪跑出来。这当然是想岔了,但我恰好见过这样的场景。一头大猪、十几头小猪,从一道门跑出来,冲向院坝。过门的时候,有道小门坎。过了小门坎,还只是阶沿。阶沿下到院坝,有一个台阶。台阶倒也不高,二十厘米左右。但院坝地面有青苔,非常湿滑。大猪没事,稳稳当当。小猪们翻门坎还行,跳到院坝就打滑,就像滑雪一样。有几只还摔倒了。很喜气,看着就会笑。所以我觉得琵琶行中,这句最好。 千呼万唤始出来便秘的文艺范注释,绝了。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几句,别扭拗口。单独拿出来,给不知道它是琵琶行句子的人看,相信没人会说好。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最好的是第二行。小毛病就一个字,其它没问题。“自春色”比较有气势,“空好音”则哀怨低迷,冲突了。全诗一看,该行表示的是低迷。也就是“自”字不恰当了。第一行需要补充说一下么?应该不需要吧。这样的句子,通常是放在末尾的。如果放在首行,就成了总分总的第一个总,后面需要接分的。本诗没有分(两景两议结构)。如果强行把第二行说成分的话,也分得不够。所有前面不该有总。第三行,顾频烦。相邻三字都页旁,书法写出来是什么样子?通常读为“三顾、频烦、天下计”,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三顾,相对较频;天下计,就只发生在第三顾那次。一次,怎么算频呢?所以应读为“三顾频、烦天下计”,拗不拗口?两朝里,诸葛亮都是大臣,但不都是老臣。他二十六岁就跟刘备了,也有当帅哥的时候。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老头。开,好像没什么切实意思。相信换个字,效果差不多。第四行问题最大,但词语方面并没有问题,不在本贴范畴之内。出师未捷——诸葛亮没打过一场胜仗吗?当然不是。因此,出师未捷,不能指字面上的战争,相应地,也不能指诸葛亮指挥的最后那场战争。排除战争之后,满足“未捷”条件的,就只能是“匡扶汉室”了。然而,与“匡扶汉室”联系最紧密的,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拿刘备的事,或者说,拿以刘备为首的、包括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百万人的事,硬当成诸葛亮一个人的平生心愿去凭吊,合适嘛?英雄指谁?当然不可能是关羽、张飞、赵云那帮人,因为他们比诸葛亮死得更早。那么,会不会指姜维、马岱、张苞等人呢?也不是,因为他们在诸葛亮面前,还称不上英雄。那么“英雄”指的是杜甫自己吗?还不是。这点,结合杜甫生平,可以判断。说得过去的答案只能是:英雄指读者。这样的答案,放在现代,是没问题的。现代,顾客至上、用户是上帝之类的口号多了去。沁园春雪末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人物”跟“英雄”近义,指人民大众。也有人说,指作者自己。两者都能成立。但可惜,杜甫不是现代人。并没有听过顾客至上、用户是上帝之类的口号。古代,尊称也有。例如“客官”、“先生”、“壮士”。武侠片中常见的“大侠”尊称属于虚构,大侠不是称呼,是称号了;就跟英雄差不多。礼貌可以,尊称可以,但不能过分。过分了,不是讽刺,就是奴颜婢膝。因而英雄指读者,就变成——想当英雄吗?那就为本诗叫好吧——节操掉了一地。
当然不是说杜甫写得不好,我也没那资格说。只是说,我觉得这首写得不好。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行非常美。而且不是一素一荤的搭配,而是两句都好。青春作伴好还乡。词语普通、浅显,一望可知其意。这种接近白话的句子,阅读速度非常快,能够达到酣畅淋漓的程度,通常作为收放的“放”使用。相似例证,李白的诗较多。白日放歌须纵酒。自然就是收放中的“收”了。整行阅读,不难品味到。“收”,很多诗里都有,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但这句特别好,远比“溪云初起日沉阁”好。歌,好说。高歌,不行,平仄变了。唱歌,平仄相同,但气势弱了,表达不出狂喜。纵歌,倒是可以,很常见又很传神。但如果纵歌了,酒呢?难道用喝酒、饮酒、灌酒?现代人写,灌酒也行,但穷人杜甫不行,没那么多酒啊。所以就把纵字挪到酒这儿了。之后,歌呢?正好,放纵放纵,有个放字。并且放纵一组,歌酒也相应变成一组,额外多了一层内在联系。所以,这句很好。 刚才说“溪云初起日沉阁”不够好,只是相对于“白日放歌须纵酒”而言的。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整行,一荤一素搭配,其实也算好的了。一般人记得的,就只有后一句。从这个角度去看,也可以反证前句不够好。溪云初起日沉阁。内容相似的,有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把前者按后者那样演变,就成了:“溪云每初起,便是日沉阁”。硬说日沉阁,与黄昏相似,也行。但溪云初起能象征老当益壮吗?所以,溪云初起日沉阁就只是自然景色描写,无法品味出更多的象征意义。而关于风云突变神马的,后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完全够了。难怪一般人就只记得后句。
★过渡=继续审美展示+诗文中对仗词语规律诗文中对仗,与直接的对联,不是完全的一回事。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之所以又是白居易,主要为了缩小涉及人数,同时也因为白居易比李白、杜甫好欺负的缘故。 白居易很多作品给我的感觉都是鲜花和牛粪。插没插,不知道。这首钱唐湖春行,第一行牛粪,第二三行鲜花。第四行一般。此处就只说鲜花,不再说牛粪了。 关于对仗,有这样的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完全达到歌的要求,等于对仗合格,但在诗文中肯定不出彩。 这儿需要借用色盘来说明。百度图片可得色盘。文学,既然跟艺术相联系,那么跟美术联系一下,是完全可行的。 三原色:红、黄、蓝(电视、显示器原色为红黄绿,跟美术无关)。红黄中间的橙,等于红加黄除以二。红与橙中间的红橙,等于红加橙除以二。以此类推。加黑加白在此不论。概念补色,又叫互补色。两种颜色相加之后(不再除以二),变为黑色(浓度不够的时候呈灰色),这两种颜色就互为补色。如黄与紫、红与绿、橙与蓝等。从色盘上可以看出,互为补色的颜色,恰好就在对面。渐变色则指相邻的颜色。相邻的颜色是什么,又与颜色细分的程度相关。因而理论上渐变色是无穷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那种对仗,就相当于补色对仗。虽然工整,但失之呆板。譬如“赤日对苍穹”中,单独一个日字,能对穹么?化解这种呆板,自然是寻找补色的渐变色了。也就是在补色的基础上,再渐变一下。例如月明星稀。月亮出来,光芒照耀之下,很多星星就看不见了,也就是星星少了。补色对仗就是月明星少,呆板泛味;变成月明星稀,就灵动了。 这儿还需要补充一个概念:合掌指对仗中存在意义相同(或相似)词语的现象。譬如经典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里面的“为”和“成”,就合掌了。注意合掌不是见合。见合,指几种选择的价值差不多的意思。把合掌放到色盘上,不难发现,合掌指的是直接渐变色对仗。总结诗文中对仗词语规律=不要补色,更不要渐变色,要的是补色的渐变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骨架:莺怎么树,燕怎么泥。怎么,指动词。有词莺莺燕燕,因而莺与燕同时存在,是很正常的。莺怎么树,好说。一望可知嘛。燕,就不好说了。因为,与莺怎么树直接对应的,是燕怎么屋檐。白居易没写燕怎么屋檐,证明其在构思的时候,就想避开补色。白居易的思考方向是燕窝。燕子,啄树枝、羽绒,混合其唾液,筑为巢穴。那巢穴,就是燕窝。前面要写莺怎么树,后面自然不能写树枝。因为无论莺怎么树,那树,也不会是主杆,肯定也是树枝。燕子啄来的,无非是更加细小的树枝。树枝,与更加细加的树枝,相当于渐变色,合掌了。燕窝里面有羽绒,是现代人了解的。古人不了解,写不了。唾液,倒是古今皆知。但关于唾液,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感觉是非常宝贵滋补的物品;另一,感觉恶心。因而最好不写。难道就只能写燕怎么屋檐了?答案摆在那儿,白居易写的是泥。燕子会不会专门啄泥来筑巢?现代手段可以知道,不会。但古代没办法知道。古人只能从结果去分析——燕窝里面的确含有泥土(灰尘)。于是下联骨架就成了燕怎么泥。不管白居易当时的思路是不是这样,总之,作品避开了燕怎么屋檐,那就是好。 骨架确定之后,下联的动词“啄”,也基本确定了。上联的动词,用的是争字。争,不是简单的动作。与啄相比,争字,更能体现一种喧闹的喜气。有变化了,渐变了。春眠不觉晓中,有啼。与啼相关的,还有唱。平声字的话,还可以选用歌字。几处早莺歌暖树,有声音,就是另一个方向了。 春修饰泥,本来是普通的。但对应的暖字不普通。那树枝的温度,并不算暖。花树,相当于补色对仗,更加贴切,但呆板了、也平声了。于是用了暖字。顺序读过来,暖字这儿,会感觉有些生僻。但一读到春字,就呼应了前面的暖。两者相加,形成了春暖花开,顿时便有了意味。就像悬念和揭秘一样。 几处,跟处处闻啼鸟中的处处差不多,普通。谁家,我只能说是神来之笔了。我肯定想不到。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行就不逐词分析了。其中,渐欲,是逐渐想要的意思。这个意思,对仗成立。但也可以理解为一点一点的愿望。这个意思,对仗不成立。就像赌博,多数人都知道不好。但三朋四友聚会,打打小麻将,一块两块,好像不算赌,于是就打了。接着,五块十块,好像也不算赌。再下去,十万百万,依然不算赌。这也是一种渐欲。对仗成立的时候,乱花原指繁杂而多彩的花。而当对仗不成立的时候,乱花也就跟着变了意思,指不那么艳丽的花了。可以比喻邻家女、绿茶婊了。不对仗,原本不是件好事。但此句不对仗之后,警示意义一下就出来了。因而往往被今人单独拿出来传诵,就像“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样。当然,不对仗之后的奇效,很可能是白居易没想到的。这也是作品脱离作者的又一实证。
★绝句词语规律 中调长调诗词,我当然也能写。但写得多玩得转的,还就只是绝句和几种小调。可能主要是人懒,不想多思的缘故。所以中长调诗词就不说了。 写过多少诗词,肯定记不得。很多时候,回贴也是诗词。贴吧搜索简化之后,不好搜了。所以,除了一首忆江南之外,就不拿以前的作品展示了。本贴现写。 先说小调诗。小调,指二十五字左右篇幅。小调诗,就是绝句。绝句分五绝和七绝,从规律上看,七绝大于五绝,七绝涵盖了五绝。因而本贴只讲七绝。那么,七绝应该怎么写呢?真正说起来,怎样写都可以。本贴只是推荐介绍我积累得来的、费力少效果好的简便写法。并不是说,我这种方法就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李白·赠汪伦,起承转合俱全。相当于五毒俱全、五行俱全、五灵根。费力费时不说,还因为过于周正,死板而不容易出彩。因而我个人以为,不能朝赠汪伦的方向写。 崔护·题都城南庄,起承转转。李白·望天门山、贺知章·回乡偶书,起承承转。又怎么样呢?同样不怎么样。为什么呢?因为现代人照那样写,很容易,会写成这种——诗:太阳一出彩霞飞,四海江湖倒影晖……(有人名哦) 合乎格律,也古今通压。但怎么读怎么像打油诗。感觉词语不够精练,诗意不浓。所以,不行。—— 在这儿,推荐我的体会——就像杜甫·蜀相那样写,两景两议,承承转合 嘿,前面把蜀相批烂了,后面又说要像蜀相那样写……往下看就知道了,批的部分与推荐的部分,不是一回事。任何事物都有至少两面性。批烂了,那也不是全烂。全烂的,懒得读,肯定不会批。只要是好的、省力的,就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写诗,总有个事由。事由,由转合负责。从事由得出感情色彩,以该感情色彩为基础,调取当前景色,写出前两句承承,即可成诗。 说不定有人会问,当前景色与该感情基调不合怎么办?例如悲伤时侯晴空灿烂。我只能说,在悲伤者的眼中,就算晴空灿烂,也会变为淫雨霏霏。文学不是照搬生活。描写与现实相符,并不是真实。文学的真实,是把心中所想表达的东西,准确表达出来。把睛空灿烂的日子写成下雨又怎么了,除非那地方从来就没下过雨。好了,与词语无关的题外话,就到这儿为止。
下面举三例说明。三例都用同一种格律:七绝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感情基调……不,还是直接说事由好了。 例一、失恋了 得句:意中人儿说拜拜套进第三句。中字平声,换仄,意中人儿变成心上人儿。说的古音为仄,连带着说再见也不行,改成今远去。得到第三句:心上人儿今远去。得到第四句:人生自此醉中眠。这两句,白话,相当于打油诗,可作为收放中的放使用;只需稍加推敲,便可得到。所以得到第四句的过程省略。 关键在于前两句。也就是本贴所讲的内容:词语。前两句最好对仗,至少部分对仗。其中,带成语更好。带成语,指一个成语。两个成语对仗太难。只一个成语的话,通常放在第二句。与失恋相关的景色,应该是残破的景色。第一联想:落花流水。平仄不符。调换位置为流水落花。(我见过有人把词语坎坷换成坷坎的。那自然是错误的。调换位置顺序,须保证意思不变,还须保证读者一看就能明白)落字仍然不行,改落为飞,成为流水飞花(飞字之后,残破意味被冲淡了,记得后面补足)。倒推第一句前四字,得:轻烟浓雾。由轻烟浓雾,得后三字:聚山前。再由这三字,得第二句后三字:破华年(也就是思华年的侧面。直接采用破字,是为了补足残破意味)。 成诗:轻烟浓雾聚山前,流水飞花破华年。心上人儿今远去,人生自此醉中眠。 这样,雕琢,意境神马的,就都有了。而且还不怎么费力。是吧、是吧?—— 例二、思念某个人了思念,景色随意。现在就来个宏大的、明媚的。按与例一相似的顺序成诗(过程就不再解释了): 青山绿水响云钟,碧海蓝天纵玉龙。同样韶光同样景,临风倩影已无踪。 例三、壮志豪情豪迈气势,是种特例。古诗中豪迈的多,很难学得到手。因而只有另辟蹊径,从结构下手。得诗:昆仑三峡玉门关,青海丰都雁荡山,笑看风云多变幻,岿然不动在心间。 同样是两景两议,但却不是承承转合,而是转转转合了。与前两例的区别在于,第一二句皆不能单独成句。一转二转接三转,多盘旋了两下,多压制了两下,最后一放,才有了近似的气势。诗的气势,不是词语(譬如:九十个人打群架)堆砌构成的。 (未完。后续内容是,忆江南捣练子的词语规律、文章第一自然段词语规律。哪天续上,不一定)
★忆江南词语规律 先看白居易忆江南之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承能不忆江南→合 起,相当于“咳、嗯!我就说两句啊。刚才张书记讲得不错,我深有同感。啊,这个这个,本宫也是这么个意思。”承,江南怎么个好法呢?接着叙述:这点好、那点好。转,但江南最好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江南对我最有触动力的地方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风景也一样,并不在于本身有多美,而在于欣赏风景时,同行的人。合,有了那些经历,怎么能够让我不忆江南呢? 很显然,转那部分,被白居易省略了,留给读者沉思。 这是从起承转合角度去赏析的。这角度,赏析还行,但照着写不行。照着写的话,太难了。—— 和痕惜陌《忆江南》,作者是我: 清夜冷,笔墨两相亲。笔下文章江岸月,墨间山石去年人。好梦了无痕。 这首忆江南,发在“痕惜陌”于本吧发布的贴子“忆江南-隐”第4楼。结构上,沿袭白居易忆江南之一,起起承承合。但我此处要说的,并不是起起承承合,而是总分总。 总分总,是某种结构的初级表达方式。因为初级,所以学着写,就容易多了。一二行,起,相当于总。三四行,承,相当于分。五行,合,相当于最后一个总。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行前两字“笔墨”,恰好是三四行的第一个字。这样,三四行与第二行的联系就紧密了。内在联系紧密,就会有一种近似于浑然天成的感觉(说成错觉也行)。于是乎,就会觉得这词填得好。好了,结构上的捷径,就说到这儿。本贴是讲词语的,还是回到词语上来吧。—— 前面所示的我的那首忆江南中,要说词语,也就是第三四句比较凝练。把它单列出来,不难发现,跟前面讲过的、七绝一二句非常相似。好吧,前面讲七绝一二句的时候,的确有点快。那就再捋一遍吧。 笔墨二字,是三四句的首字。三四句又是对仗,这两字需要满足对仗的要求。因而第二句前两字,可以初拟,待第三四句完成之后,最后再确定。“笔下文章”这个很自然,水到渠成,感觉没什么好说的。“江岸月”中,“江月”常见,有春江花月夜等。中间的“岸”字不常见。江什么月呢,江春月、或者春江月,平仄不符,显然是不行的。江夜月,从格律的角度看,可以。为什么是“江岸月”而不是“江夜月”呢?前者,江岸月=江月+岸月=江岸+月,强调的是月。后者,江夜月=江月+夜月=江+夜月,略有强调江的感觉。同时,正常情况下,有月亮的时候都是夜,中间的夜字,有点像废字。所以成了“江岸月”。第四行“墨”、“去年人”不用讲了。“间”字,因为前面是“下”字,此处就要回避“上”字,回避补色。“山石”是与“文章”对仗的。唐韩愈有篇“山石”,与此无关。写“山石”,是从李清照的“金石”那儿来的;也就是一种文人雅好。加上“墨间”,又相当于山水画。相当于弹琴、下围棋。如果往兵器等方向去思考,就补色了。
忆江南再来一例事由:写江湖倒影 江湖倒影四字,平平仄仄。拆分为两个两字词的话,无论是江湖、倒影或是倒影、江湖,都突破了格律。于是只能采用进一步的简称了。江湖倒影自己曾经简称过湖影。这两个字,一平一仄,都是名字可成对仗,嵌入快江南正好。 平⊙仄,湖影仄平平。湖仄⊙平平仄仄,影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前面说过,词语的关键,在第三四行。三四行宜对仗,最好有成语。那么,先看第四行,影字打头的成语。搜索得知,有影影绰绰、影形不离、影只形单、影只形孤四个,感情色彩不对,不宜在写人时采用。再搜索第三行湖字打头的成语,有湖光山色,这个感情色彩可以。但可惜平平平仄,光与色不符。如果调换位置,山色湖光,又违背了二三行首字相同的套路。而如果变成湖色山光,则怪异了,已经不再是成语。成语不行,就只能另想办法了。暂定为湖水波声,得第四句头四字:影风叶韵。此时会发现,整首词的基调,基本就出来了。湖水波声、影风叶韵,都是宜人的自然景色。这样的基调,有没有与事由相矛盾呢?嗯,品了一下,没有。那就接着写,云隐寺,凤凰城。云隐寺有没有湖呢?百度图片了一下,有个堰塘,勉强算是有湖。那就再得三字:入歌声。 平⊙仄,湖影入歌声。湖水波声云隐寺,影风叶韵凤凰城。⊙仄仄平平。 搜了一下,云隐寺在江西,凤凰城在湖南。补足其余,得词: 湘赣境,湖影入歌声。湖水波声云隐寺,影风叶韵凤凰城。潇洒任君行。 表面上是景色词,实际上是写人。满足事由要求。我知道,江湖倒影与湘赣并无直接关系。但我这儿说的是简便方法,就不求全责备了。写到这一步,词语雕琢、词的意境,都已经有了。—— 如果想精益求精,继续改就是。 首先拿掉凤凰城。云隐寺那儿没韵,好说。将凤凰城换成眼波横怎么样呢?还行。不过,波字重了。呃,还发现声字也重了。波声换为波光,波字暂不换。对眼波横对应的,譬如眉峰聚什么的,与湖水波光不匹配(那是要有山的)。暂定为偷眼觑。由偷眼觑,再推出凤凰城那儿的三字,擦掉眼波横,改为:侧身行。行字重了没关系,原本第一五行都是要重写的。 随便乱写一五行: 吧主姐,湖影入歌声。湖水波光偷眼觑,影风叶韵侧身行。手下要留情。 雕琢一下一五行,得词: 观雅态,湖影入歌声。湖水波光偷眼觑,影风叶韵侧身行。举止总关情。 这首写江湖倒影的词,总算是过关了。
吧主辛苦了!
看完啦!写得太好(玩儿)啦!
★捣练子词语规律 平仄仄(句)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平平(韵) 曾经在贴吧开办过几次诗词学习活动,一开始都是捣练子。只不过,那时候与这时候的要求是不同的。那时候,作为学习的初级阶段,只要求字面意思通顺。这时候,却要求看上去有意境了。 把前两句放平,成——  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平平(韵)与七绝平起平上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两者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前四字,和第二句第五字。 那么,把七绝的规律抓到捣练子这儿来,行不行呢?不行。因为七绝词语规律,在于雕琢前两句。前两句通常处理成对仗,有时还带成语。而捣练子,一二句加起来才六字,同第三句七字无法形成对仗。也就是说,无论怎么雕琢,捣练子的前三句,都存在打油诗的嫌疑。 那,是不是把雕琢放在后两句就行了呢?也不行。前两句自由奔放,后两句精雕细刻,读起来会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也就是说,先收后放,可以。而先放后收,则不行。 难道前面水,后面也水,全部都水么?那岂不是从头到尾水到底了?更不行。 那个精雕红刻的地方在哪儿呢?就在后两句的前四字。 并且,由于捣练子水得较多,那八个字,就需要更加凝练才行。 举例 宋词:陈著花影乱,晓窗明。莺弄春笙柳外声。和梦卷帘飞絮入,牡丹无语正盈盈。 这样的水平,现代人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只有放弃多数,抓住少数,才能短平快地达到近似的效果。 事由:写小吧主“橘柚南风暖”放弃多数,水成这样: 晨雾尽,画堂明。橘柚南风暖树声。⊙仄⊙平皆晓色,⊙平⊙仄雪霜盈。 从字面上看,好像与前面那首宋词差不了多少信的,实际上差得远(具体怎么个差得远,不在本贴范畴,就不说了)。也可以这么说:古人写成这样,算好,还能够流传至今。而今人写在这样,则是照猫画虎,东施模仿稀屎。 于是乎,剩下那八个字,必须得更进一步才行。也就是—— 晨雾尽,画堂明。橘柚南风暖树声。梦外天涯皆晓色,眉间心上雪霜盈。 眉间心上,出自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是出自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更不是源自歌曲。范仲淹那句,传播没有李清照的广。从“眉间心上+梦外天涯”可以看出什么呢?也就是更加优美、更加豪迈、更加经典!譬如用“算”字搜成语,32个成语中,策无遗算、神机妙算、龟龄鹤算3个可以,其余29个不行。
看了一眼我发在散文吧的作品集,其中达到“眉间心上+梦外天涯”程度的有: 1:54短文吧贴子号变身文学与起点吧联谊活动酱油诗 人来人往,切换银屏;沙发地板、抢个不停。原来是变身文学与起点吧在搞联谊活动,唤醒了久藏于心的人间温情。 桐花烂漫,艳杏烧林;竭玉山倾,画堂春酲。这到底是个什么好日子?对了,五二零!
20:44短文吧贴子号诉衷情☆悼邓丽君胭脂花落暮春伤。清迈卸荣妆。五洲四海挥泪,空有影,只留芳。追往昔,顾流窗。断肝肠。泪沾红枕,浪染斜阳,地永天荒。 2:41短文吧贴子号新逞湛灵心,年厌春花语。快影红酣梦始回,乐个牵情举。恭玉逐时新,喜黛凌波女。发转春光入酒杯,财菊高枝与。
20:53散文吧贴子号第2楼和“江城学子”卜算子本是醉中眠,又得清霜远,谁把千山降落红,永日摧云断。永日摧云断。风月寻花盼。若害相思莫上楼,自在樽前见。 1:20短文吧贴子号第14楼和_白小黑_西江月丝雨如尘飘渺,岚烟似雾虚空。山花零落散幽丛,无处不知春重。美梦难圆多绪,好花易折惊风。风台金碧降霓虹,鬟髻依然邀宠。 6:54短文吧贴子号第9楼浣溪沙天马山前曲径通。雨轻风冷玉玲珑。无言有泪画桥东。浓雾广平歌一曲,薄云高韵饮千盅。水程山驿敛眉峰。—— 怎样才能实现“更加优美、更加豪迈、更加经典”呢?不好意思,这一步我还没想到捷径。感觉似乎就是自我否定再多一次。未能实现的话,还可以写忆江南和绝句。
★文章第一自然段词语规律 突然发现我对文章第一自然段的词语规律的感受还不深刻、总结并不充分。但前面既然已经预告了,那还是硬着头皮说点吧。 曾经在散文吧发过一个“讲讲应试作文”的贴子(在贴吧建设分区)。里面建议:开篇可用长句。先决条件是:有100%把握写出漂亮句子的,仅管写。没有100%把握的话,还是……第二自然段之后,再写。也就是说,开篇用长句,是给那些不会写漂亮句子的学生们的建议。此处不讲应试作文。于是就默认本贴的读者,是能够写出漂亮句子的。 能够定出漂亮句子的人,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还需要反思一下,为什么开篇要写漂亮句子。其实就是为了先声夺人,创造出更加完美的第一印象——就相当于相亲之前的打扮一样。 会定优美句子,相当于会打扮。按道理说,一切都水到渠成了。可惜,通常不是。通常都弄巧成拙了。因此,本贴接下来讲的,主要是避免弄巧成拙。让原本应该出现的水到渠成,呈现出来。 第一自然段,目的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题。本着文贵曲的精神,作者通常一开始,写的是与主题无关的另一件事,然后再从那件事过渡到主题。这样就构成了第一自然段。 从事件甲,过渡到事件乙,可不可以呢?只要事件甲与事件乙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自然是可以的。出问题的有两处。一是甲乙事件的内在联系不够,二是事件太多。 曾经看过一篇写流浪猫的文章。事件甲,自己为什么到街上(到街上才能看见那只流浪猫);事件乙,自己与友人通电话,几次之后,友人来了;事件丙,与流浪猫直接相关。很明显,事件乙不应该出现。同时,事件甲的必要性也不够。完全可以直接交待:那天我在街上看见一只流浪猫。 很久以前(记忆不准确了),在散文吧看过一篇文章,写思念友人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下雨了,窗外朦肱。闲来无事,泡了一杯茶。看了一会儿窗外,然后拿出纸笔,写东西。写什么好呢?就写某某友人吧。琐碎。与主题无关的事件太多,再美也是冗余。 两例加总,得出一定规律:不能太琐碎(不能小动作一个接一个)。过渡事件一个就够了,那个事件还需要与主题存在内在联系。譬如“物是人非”中的“物是”就可以。文笔越老到、词语越优美的作者,越是要淡化第一自然段的凝练程度。让读者尽人接触到主题。 哦,还有个特例,那就是引用开篇。引用的东西,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句子。篇贴不长也不短。引用的内容,需要与主题相关,而不是与过渡事件相关。有引用之后,所谓过渡事件,就更加没必要了。最好三言两语直接交待了事。当然,如果把引用挪到第二自然段的话,发挥余地就大了。 生僻字,肯定是不好的。采用生僻字,能够显得自己有文化吗?不一定吧。所以,非必要,不要使用生僻字。第一自然段尤其不要使用。注册一个游戏,奶妈角色。那角色的名称,使用生僻字都还不够。最好使用无法读出来的火星文,看看还有谁,喊自己加血加状态。—— 说到这儿,贴子正文就算结束了。今年内,熟悉的吧友提问(与本贴有关的问题),我会回答的。
重看晶兰的文字,想起今年认得的一位同龄小哥,叫做王路。落款总是“凤凰网新闻客户端主笔”。文采好,不炫技,博学多才,直白近俗。文章上有一句讲一句,有半句讲半句,没有什么废话。我很引以为同道。该人有佛性,文字有温无火。说多也无用,我转一篇来,大家看了,就知道啦。
温庭筠《过五丈原》好在哪里铁马云雕共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这篇诗,开头就好。写诗要有“抽象”的功夫。抽象,不是平常说的抽象,而是说,把万象中最典型的一二抽出来。譬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好在哪呢?好在删。不是要在天理流行处添得一毫,而是把千形万象都删去,只留下最典型的一分。春天的景象有万种,都删去,只留杨柳,又用依依形容。杨柳是极简,依依是极奢。若不如此,春日的万种好,哪能四字说尽。杨柳依依,就尽了。冬天的景象有万种,都删去,只留雨雪。则春温冬杀,毕见无遗。懂画漫画的人,不必鼻子眉毛都画,人人皆有的地方,不是特色,只消一两笔,勾出典型,则神采跃然。铁马、云雕,两个词,将五丈原的典型抓稳了。五丈原的树、五丈原的草、五丈原的流水山谷,都不必写。写兵戈之气,铁马是典型。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高明之处在于把“铁马”、“冰河”相连属。“铁马云雕”也一样。这正是诗人笔夺天工的地方。天地间万物,被他提笔刊落,只留一两样,境界就出来了。共绝尘,共字好,一种说法是“久绝尘”,久不如共。“共”还可以换成“两”,共绝尘就是两绝尘,铁马绝尘,云雕亦绝尘。铁马是陆上绝尘,云雕是天上绝尘。陆上绝尘犹可追,天上绝尘无从觅。但那些都是明处的绝尘。暗处的绝尘,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绝尘者,弃绝尘寰也。杜甫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开是昨开、今开,也是菊开、泪开。一系是无论孑身漂泊万方,如舟如萍,终系故园如一。而此诗“共绝尘”者,又岂止铁马云雕!故知,两绝尘,不如共绝尘。温八叉之开笔,无比惊艳。柳阴高压汉营春。柳阴,是阴柔之象。春日之象,桃红是阳,柳绿是阴。柳阴,则是重阴。徐俯“小舟撑出柳阴来”,贺知章“万条垂下绿丝绦”,何等闲逸。柳阴在诗中多是逸笔。但这里不一样——柳阴高压汉营春!柳阴不高。小舟撑出,不过一篙;万条垂下,至多数丈。如此尚能“高压”,可征汉营春气之低郁。汉营,在卦为《师》。柳阴高压,重阴居孤阳之上,乃《师》之六三:师或舆尸,凶。大军要载着尸体归来了。《周易本义》曰:“舆尸,谓师徒挠败,舆尸而归也。以阴居阳,才弱志刚,不中不正,而犯非其分,故其象占如此。《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此句七字,有柳阴,有春。原是淑气清和之态,温八叉添“高压汉营”四字,气象陡转,笔力之惊人有如此。天清杀气屯关右。虽然柳阴高压,毕竟淑气清和。颔联先下“天清”二字。写肃杀,偏用清和点衬,是大手笔。庸俗的手笔怎样?——天昏杀气屯关右。——天曛杀气屯关右。——黯天杀气屯关右。如此,则较“天清”失之远矣。谁说忠臣死了就要阴风怒号云霾遮天?依然天清,依然春煦。而肃杀之气,已暗自结凝。杀气,就是兵气。杀气和兵气,俱是虚。兵气,是实之虚,杀气,是虚之虚。江总:“长城兵气寒,饮马讵为难。”不宜用杀气,写的不是死生之事,天寒,虽有兵革,却无杀机。王贞白:“鼓声遥赤塞,兵气远冲天。”也不宜用杀气。鼓是实,兵亦是实,若作杀气,则外露。今人陈永正:“荣谢匆匆武士魂,那能兵气化氤氲”,写樱花,也是兵气。武士魂是虚,要将一物来比拟,以虚比虚,未若以实比虚,故兵气胜杀气。杀气露骨,坏七绝之蕴藉。但温八叉此句,端宜杀气,不宜兵气。何哉?屯之一字,即是说兵。兵气屯关右,即屯兵关右,索然寡味。杀气屯关右,凛然生动。欧阳修《醉翁亭记》初稿,“酿泉为酒,泉冽而酒香”,后改为“泉香而酒冽”则佳,其理一也。夜半妖星照渭滨。夜半对天清。气对时,活泛。属对不能死,死则合掌。妖星对杀气,大佳。气是虚,星是实。杀是虚,妖是实。无物名杀,有物名妖。虽无物名杀,有兵在,自然有杀,似虚反实。虽有物名妖,却出于想象,似实反虚。杀气屯,是假;妖星照,是真。太公昔钓渭水,妖星夜照其滨。此处“渭滨”,既可作实解,又可作虚解。作虚解,则令人遥想昔年之姜尚。“夜半妖星照渭滨”,此种诡警,唐诗少见。绝尘、高压、杀气、妖星,都点出一个字:死。颔联写景,颈联议论,是七律最常规的写法。庸手逢此,写景俗,议论亦俗。而高手每能翻出新意。下国卧龙空寤主。下国,就是小国。龙卧于小国,或跃在渊,其志难申。寤,寐觉而有言曰寤。做梦惊醒,记得清清楚楚。龙卧下国,梦先主而惊觉。隐括《前出师表》“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原得鹿不由人。下国对中原,极工。工至极处,便近合掌。卧龙对得鹿,活泼。卧龙是偏正,得鹿是动宾,但分开看,卧与得,俱动词;龙与鹿,俱名词,俱动物。下国卧龙,是人;中原得鹿,是事;以事对人,本有过宽之嫌,但掰开看,字字稳,挑剔不得。巨匠逞才,往往如此。更难的,偏偏是流水对。这样写诗,真是要打死一万个庸才草包了。李义山“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上句写诸葛孔明之高才,下句写汉室复兴之无望,造意与八叉几同。“关张无命欲何如”,即“中原得鹿不由人”。“下国卧龙空寤主”,即“管乐有才真不忝”,几乎一模一样的意思,竟能写出全然不同的句子,可谓神奇。义山是绝世天才,此联也极有名,而悲怆浩叹之意,终于此处略逊。颈联议论,尾联首句是描写:象床宝帐无言语。象床,即象牙雕镂之床。写其尊贵。换个诗人,可能写“象床宝帐音声寂”。音声寂和无言语,一个意思。傅玄《朝时篇》:“形影虽仿佛,音声寂无达。纤弦感促柱,触之哀声发。”但这里却不宜用“音声寂”。因为“象床宝帐”是诗的语言,“音声寂”也是诗的语言。“象床宝帐”是雕镂,“音声寂”也是雕镂。重重雕镂,情意有隔,不似从肺腑逼出。作诗至此,高明炫尽,不容再杂入机巧,若更作雕镂之语,则难免“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之讥。倒不如大白话。所谓“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呼天呼父母之语,自肺腑迸出,不假修饰。故“无言语”好。从此谯周是老臣。此结有万钧之力。谯周而为老臣,则蜀汉于今更无人矣。蜀汉今既无人,昔则有人。谁人耶?诸葛孔明一人而已。武王有乱臣十人,舜有五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昔蜀汉之存,端赖诸葛孔明一人之力,所谓鞠躬而尽形寿,只手以挽狂澜者也。写至“象床宝帐无言语”,叙事已臻其极,无更进之余地,若更写舆尸以归、后人怀想,则笔势走老,衰颓不堪。故知写诗的天才,不在诗中,乃在诗外,三分在警句,七分在佳构。八叉乃笔锋一转,唯写谯周,不复着笔孔明。不复着笔孔明者,以蜀汉再无孔明矣。言蜀汉再无孔明,则所有平章悉皆失色,不容更赞一辞。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
《弟子规》坏在哪里?孔子讲过一句话: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有个网友,从小让儿子背《弟子规》,后来儿子看到《国家地理》上的月球基地小屋,说:爸爸,我也要去玩。爸爸突然觉得:我的孩子,不该去背低价值的东西。《弟子规》的坏,是把很糟糕的东西摆上台面,让人以为古人的好处就是这些。《弟子规》层次很低。不是说小孩开蒙层次低一点没关系。越是开蒙,越要拿高层次的东西。小孩学得越早,记得就越久,小时候学的东西往往跟一辈子。如果这时候学的是次品,一辈子的品位很难翻转过来。比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长辈痛恨你,你孝顺,才算真孝顺。长辈爱你,孝顺算不了什么。这句话很糟糕,谁教导的呢?孔子从来没有讲过这话。那么,弟子规的作者——前清秀才李毓秀为什么这么讲?是他使坏吗?不是。是他笨。这句话,是他个人对舜的理解。舜的父亲叫“瞽叟”,意思是瞎老头,母亲死得早,后母和弟弟总是迫害他,但舜仍然孝顺父母,爱护弟弟。李毓秀不懂,家庭的和睦融洽才是目标,孝是为了家庭和睦。他把孝当成了目的,一定要让亲人恨我,恨得越厉害,越能成全我的孝。一个人如果智商不高,又喜欢作总结发议论,是很危险的。如果你去读《论语》,又稍微聪明一些,就会发现,《论语》是有层次的。——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年岁,不同的境遇,能咂摸出不同的理解。就好比月亮和灯塔,平地上的人辨别不出哪个更高。月亮大,光也柔和,看起来似乎低些,但当你爬到灯塔顶上,会发现月亮还是那么远。爬到山顶,月亮仍然在头上。这就是《论语》的层次。孔子因材施教,哪怕是最愚钝的学生,也能从他这里找到个入处,哪怕是最聪明的学生,依然会高山仰止。但《弟子规》没有层次,它是纸糊的月亮贴在窗户上,你站起来,就比它高了。当你稍微开了一点智识,马上就明白《弟子规》在实践上根本行不通。比方说,“亲有疾,药先尝”,亲人得了糖尿病,胰岛素要先打自己身上试试吗?《弟子规》里的确有孔子的教诲,比如“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但紧跟着,就不知道是谁的话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有点像刘备,但也曲解了刘备,刘备说得比这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是善事,虽小也应该为啊。还有“居有常,业无变”,如果你家房子拆迁怎么办呢?打死也要当个钉子户?如果行业不景气,被淘汰了,你还不转行岂不是等死?照这个说法,孟母三迁,迁得不符合《弟子规》?“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他们都是大逆不道才改行?至于“事死者,如事生”,就更开玩笑了。哪个正常的人会这么干?关键是《弟子规》前面戴了个“圣人训”的帽子,让人家以为这话是孔子讲的,这岂不是诬蔑孔子?简直是对孔子的高级黑。李毓秀显然读书少,没看过《礼记》。《礼记》讲,对待死者,要给他弄一些生米、贝壳,不要弄饭食,死者已经不知道了,饭食黏糊糊的不好看,“细碎不絜,故为亵也”。孔子还讲:“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意思是,如果死者喜欢苹果手机,你可以找一张纸,画个苹果手机烧给他,但不能买个苹果手机烧,不是说电池会爆炸,而是说这样干就离殉葬不远了。商朝人用生者的东西供死者,孔子反对,因为照着那个苗头发展下去,殉葬就容易被接受。讲“事死者,如事生”简直是开大玩笑,完全走到了孔子反对的道路上。实际上,李毓秀正因为自己读书少,学艺不精,连个举人都没考上。他自以为理解孔子的教诲,宣扬了孔子的教化,殊不知,因为自己的愚笨,成为了孔门的罪人。李毓秀讲,“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有问题,你要好好劝,不听,就和颜悦色地再劝,哭着喊着追着劝,拿棍子打你你也不要怨念。乍一看,好像孔子也这么讲,实际上差别非常大。孔子怎么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认为,劝谏父母要讲究方法,要义全在一个“几”字上。比如,别人忽悠你的父母买虫草,买基金,你劝老太太,老太太不高兴了,觉得被你处处管着,不自由。你越哭着喊着追着劝,老太太越伤心。但你要懂《论语》,就知道不能硬劝,要几谏,要曲折婉转地让她明白,又不要伤害到她的自尊心。孔子教人,是要人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别人,包括理解别人的局限,理解别人的弱点,这才能做到“恕”。而“号泣随,挞无怨”,是根本不问亲人怎么想,不考虑亲人的感受,以亲情作为要挟,将自己的意志与偏好强加给亲人。这违背了孔子的教育。“几谏”最要紧的地方,是分寸的拿捏,体现格物的工夫。孔子绝对不教人死缠烂打、大力出奇迹。孔子知道,子女跟父母阅历不一样,境遇不一样,最终劝谏不动也是可能的。所以有“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承认,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消除。这正是孔子对世界理解得精微的地方。虽然没法从根本上消除,但依然要努力。这是孔子对生活的热忱。为什么不抱怨?抱怨只会加重隔阂。“劳而不怨”,是彼此理解的基础,也是下次劝谏的铺垫。如果每次分歧都没有一点怨言,后来的劝谏就容易些。久而久之,隔阂终有消泯的期望。这正是格物的工夫。孔子教人行事,都是有条理、有分寸、有逻辑的,绝不是单凭一腔热血,意气用事,以为哭闹可以解决问题。《孔子家语》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父母打你,不痛不痒你就忍着,让他消消气。真是打得重,你要跑。你不跑,打坏了,父母也后悔。要理解父母也是常人,有常人的弱点,有情绪的无常,越能理解父母作为普通人这一点,就越能原谅他们的过失。提到原谅,世人便容易走到纵溺,而纵溺亲人,则让亲人犯下更多的过失,不是真正的孝和慈。其间的差别,一为过,一为不及。孔子讲,过犹不及。两相对比,就能看出来,李毓秀因为缺乏体察物理的工夫,把为人处事的很多问题简单化了。小孩的智识一旦增长,就知道学的这个东西不能用,它的见地本身就不正确。《弟子规》最糟糕的地方,还不在于它的肤浅荒谬,而在于它冠以“圣人训”的帽子,把肤浅荒谬的东西安到孔子头上,让人以为孔子的教育就是这个水平,就这么差劲。今天的小孩,读《论语》《孟子》的没几个,读《弟子规》的一大片,真可谓紫之夺朱,郑声之乱雅乐也。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
为什么说某某制度(几十年之后)的现状是最差的,但这种制度却是最好的?这是很常见的答辨题。前几天,听人说应该给熊孩子讲道理时,我就想推荐这种题,让那个人试试熊孩子听不听得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只这两句,从图画表示,结果跟牛吃草一样(草呢?牛吃了。牛呢?吃饱了走了)。——关于“瞎理解”,关键看主语。根据“三分靠天分,七分靠打拼,九十分靠脸”的规律,那颜值肯定爆表了。人美了,做什么都可爱,说什么都可以。备注:美得像男人的妖孽,只是男作者喜欢的。多数女同胞喜欢的先决条件不仅是男人而且还得像男人(仅指外表)。
:标准脸指椎子脸(范爷,据说没整),一般案例杨幂。长相甜美有特色偏要整成标准脸的案例有杨紫。去掉缺陷,整容相对成功的案例有安吉拉baby。现在才回复,不好意思。
实在静不下心来看,于是就开启听的模式~~~~~
在散文吧呆了两三年,水平从1变成了2,距100万还有距离。兰吧这帖子说的,勉强能听懂一些,但是……一个还不会走路的人,懂了跑步的一些技巧,应该没什么帮助?嗯,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那么……重点来了我想要说的是兰姐,好!!!
学习中……原来在书写中需要一个特定的字,可以从百度搜索中挑选自己需要的词。倒影吧主的弟子规那断不敢认同。不懂经三世,不可言医_就是说你没有读懂黄帝内经,金匮玉函经,神农本草经不要说你懂医。这是在过去对一个医生的一把尺子。现在已经缺少很多这样的尺子了。
楼主,你还记得我吗?
刚发一楼,结果被删了。不知道哪个词被判违规,所以在此只说其主要内容。我在16楼中的“也就是说,先收后放,可以。而先放后收,则不行。”不正确。先放后收,事实上也行。举例有“一片一片又一片”等。所以,我真正想要说的是,本贴并不是提供标准,而是提供捷径。“先收后放”的写法,就是捷径。
看到有吧友表示本贴内容太难。有吧友表示没有从本贴中得到直接帮助。——这需要重温一下,我在“散文及文体的回复”()中提出的文学的三力:表达能力,力求准确;说明能力,力求充分;感染能力,力求共鸣。——关于表达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有十分明确的要求,所以此处不再重复。我曾在本贴发过一贴“踏莎行⊕中秋”(),其中有句:“异花秋夜蟾蜍醉”。记得有吧友批评,说“蟾蜍”不妥,应该使用第一描述词“月亮”(刚才看了一下,其批评意见不见了)。这位吧友所说的,其实就是“表达力”中的“准确”。——是的,的确应该优先使用第一描述。不过,同一事物,具备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描述,也是汉语博大精深的体现。生活中也是如此。假设某男姓名:王辉。假设某女姓名:曾曼文。再假设二人是夫妻。于是,王辉,是某男的第一描述;丈夫,是他第二描述。曾曼文,是某女的第一描述;妻子,是她的第二描述。他们之间的称呼是怎么样的呢?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答案是孩他爸、孩他娘,老不死、曾胖子……绝对不是第一、第二描述。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声称呼,不光是喊人了事,并且还需要涵带一定的感情。于是,就过渡到说明能力了。所以,不能拿某一权威(也包括我,尽管我不算真正的文学权威)的某次结论为标准去衡量所有事物。相信或认可哪位权威,就应该全面系统地了解该权威的思想体系(这儿主要指文学方面)。本贴所讲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感染能力方面的内容。我只能尽量说得浅一点,但毕竟内容本质高端,所以没办法做到真正的全面浅显易懂。——本贴以“词语”为标题。而词语在作品中的体现,则是文采。我在18楼,对于现代文章中的词语没有讲述成功。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所以重讲。以前没有从本贴中得到直接帮助的吧友们,可以拭目以待了。备注:因为32楼的被删,所以往后每发一楼,将会停顿较长时间,避免因为删除而造成次序的错乱。如果遭遇屡次删除,怎么都无法继续的话,最终也只能放弃。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心情放松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