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心理学的朋友帮忙看看,都反映了教育孩子心理学什么情况?

孩子爱打小报告?看看都有啥原因!_网易新闻
孩子爱打小报告?看看都有啥原因!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女报记者 范开云
毕福剑事件让“揭
秘”“告发”成为全民关注的热词。其实,小孩子的世界也不乏“小报告”与“被报告”。对于小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事实上,打小报告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家长不能简单地把打小报告与“坏孩子”划等号。在心理专家看来,每个爱打小报告的孩子背后都有特定的原
因。但这并不是鼓励家长放任不管。
对于那些对打小报告乐此不疲的
孩子,家长要给与足够多的关
注和及时的引导。宝贝心声
原因一:想得到认可
昨天,去幼儿园接乐乐时,老师跟我说,乐乐现在在幼儿园就像一个小“侦察兵”,眼睛紧紧地盯着别的小朋友,只要看到有小朋友做得不好,就会立即向老师来报告,一会说:“老师,小明把新新的积木推倒了。”一会又说:“老师,小瑞推人。”……每天就类似这样的事情都能报告十几二十次,老师都感到无奈了。我听了以后,也觉得挺无语的,我们也没教乐乐去告状呀,他怎么变得这么琐碎了呢?而且天天就盯着别的小朋友有没有犯错,那老师教的东西他还有心思去学吗?
边黎(知远心理咨询中心主任):3-6岁正是孩子形成规则意识的时期,比如游戏的时候不能妨碍别人、不能推人等,孩子对于这些规则很是敏感,一旦有人出现打破规则的行为,他们就会立即予以关注,而且急于让能守住规则的人知道,这也就是他们喜欢向老师告状的原因。
不过如果一些小朋友长期热衷向老师打小报告,也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如果在养育过程中,妈妈老是挑孩子的错或者经常在家点评别的小朋友的缺点,也会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给别的孩子挑错的习惯。这些应该引起家长重视。原因二:嫉妒别的小朋友
幼儿园举行家长汇报演出,女儿班里的小朋友晶晶钢琴弹得不错,在回家的路上我就顺口夸了两句,女儿当时倒没说什么。可是第二天从幼儿园回来就急着跟我说:“妈妈,你昨天还夸晶晶呢,今天她打小朋友了,我告诉了老师,老师批评她了。”说完,还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女儿这种行为是不是嫉妒呢?
边黎:孩子的嫉妒心最初来自于母婴关系。当孩子嗷嗷待哺时,哺乳能给他带来安慰。但是否哺乳通常都取决于妈妈,所以婴儿对妈妈的乳房通常都是又爱又恨又嫉妒的。孩子想吃奶时吃不到,就会觉得妈妈很坏。如果及时吃到了,孩子就会发现,原来妈妈是又好又坏的。这样,他对妈妈的评价会更加综合、更加客观一些。可是如果一些孩子的需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对妈妈的评价会更加负面一些。这种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就缺少整合好与坏的能力,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如果孩子表现得特别容易嫉妒,家长要注意内观自己给孩子的关爱是否足够,对孩子的情绪回应是否及时。这种关爱不简单止于夸几句“你很棒”,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欣赏与接纳。
原因三:寻求帮助
周末,我带着宝宝找朋友家的伟伟玩,刚开始他们俩人还玩得很开心,可是不一会儿宝宝就委屈地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伟伟不给我玩他的小汽车,他还推我。”过了一会他又跑过来说:“妈妈,伟伟老是让我当坏人,他当警察,我也想当警察。”两个孩子间的小矛盾一直没断,一会来一趟,真是让人心烦。
边黎: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向妈妈寻求帮助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年龄还小,没有能够解决冲突的能力,所以就会带着寻求帮助的心理去向大人告状。妈妈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认真地倾听孩子诉说,这样孩子会得到安慰。等孩子平静下来,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你觉得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呢?”不过妈妈们要警醒的是,如果事情没有严重到需要家长插手,还是应该鼓励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原因四:想表现自己
晚上从幼儿园回家后,优优就跟我说:“妈妈,今天琰琰没有把酸奶盒子扔到垃圾桶里。我每次喝完酸奶都是自己把盒子扔到垃圾桶的,琰琰这样做是不对的。”说这话的时候,优优很是得意。
边黎:宝宝偶尔这样表现自己无可厚非,但如果宝宝长期这样做,可能就与他缺乏肯定和鼓励有关系。如果家长能打心眼里肯定孩子,孩子的内心会更加饱满。
妈妈在平时要引导孩子多看看别人的优点,让他们知道一个人有缺点也有优点。而且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赞美,如果他确实做得很棒,就及时、诚恳地给予表扬,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努力。这样,孩子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专家建议
对打小报告不要一票否决
“面对那些打小报告的孩子,我们不能单纯地说对或说错,既不能打击也不能责怪,正确地引导很重要。”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心理教师张小燕表示,老师和家长要区别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如果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是单纯的、率真更无明显功利色彩时,就不能说这个孩子打的是“小报告”。如果这个孩子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那他打的报告就是小报告。“什么事情都怕矫枉过正,如果不分清楚这个孩子是在报告还是在打小报告,就一票否决,那可能会从另一方面培养孩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性格。这种风气对孩子的成长同样是不利的。”
张小燕表示,孩子们一起玩耍、相处时总会有争吵和矛盾,有些孩子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假思索地向成人(家长或老师)告状。面对孩子频繁的鸡毛蒜皮类的告状,家长可暂时不予理会;或选好时机,引导孩子学会自己面对冲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化解与同伴相处时产生的矛盾;并多鼓励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谦让,减少摩擦和打小报告的行为。
此外,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不为小报告提供土壤。要想制止孩子因妒忌而爱打他人小报告的行为,父母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当父母对孩子所告的状,流露出重视、大惊小怪或赞许的态度时,孩子自然容易继续这种打小报告的行为;再有,父母若常批评别人,或家中时常充满妒忌和纷争,孩子不知不觉中,吸纳了父母的言行举止,逐渐转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也会为打小报告的行为提供土壤。这一点是家长们尤其该注意和避免的。
给父母的几点忠告
1.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2.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5.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师能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会很快变得不爱告状了。
6.儿童教育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因为几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断为好孩子和坏孩子,是不对的。行为有好坏之分,但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就把他划进坏孩子之列,那样做等于给他戴上了标签,一个不好的标签,等于宣判了他无法改造。事实上,如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也是非常让人担忧的。
本文来源:舜网-都市女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求你们了心理问题
点滴赞赏 温暖医生
好大夫在线温馨提示:大夫休息时间也在帮助病友哟,这份爱心是不是应该鼓励一下?(鼓励医生是自愿的,要量力而行哦)
女,19岁。咨询
想获得的帮助:
16岁女孩,心理问题。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没人能说通我,有名的医生都看过了 我是女孩,16岁,我不是位精神病患者,仅仅是个心理变态。
我认为我活着没意思,我恨这些。
现在我还是有呼吸的,但我相信这仅仅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持续多久的,一两年,二三年而已,结局有两个,一:某个因素让我结束一切。二:回归没有这些想法的以前,但我坚定的认为,不可能。
我不是很冲动的不想留在这世界,像那些失恋的之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想过这个问题,很多因素,让我无法接受这个社会,无法继续下去。
我很小,没经历过大起大落,也不是在外面不学好的小孩,我很简单,就是一个中学生,但我仍有这些偏执的想法,应该是慢慢形成的吧。
我恨这个社会所有人,是所有,也不能说是恨,就是心里的一种强烈的抵触,一种仇视吧。因为我认为,人,活下来就是为了自己,即使你帮助别人,什么也没得到,也是为了自己,你帮我,我帮你,人类才延续下来,不就是为了延续,不就为了自己,我恨人类,我恨动物,植物,一切有生命的物种,包括我自己,都应该去死,毁灭,我一睁开眼,就看到这些,我受不了。
我的人生二不。一不工作,二不恋爱结婚。这区区两点秒杀众平常人吧,我不属于是那些既不想结婚也不工作的人中的,我有自己的想法。一,我为什么要工作,我为什么要为社会做事?我恨死这里了,哦,不活,就没有饭吃,哈,我不在乎,死?随便吧,我没死,如果谁真想让我死,我跳楼无妨,怕什么,呵,人活着死了不一样?无意义。我在上学,我一直认为,人都要上学,一样的步履,一样的节奏,然而,很快步入社会的我这时才明白,我错了,大错特错了,很多人都没在上学,就算上学,上完学是不是还要步伐打乱,各奔东西?我真的接受不了人在做不同的事情。我从小认为,我学习,为自己,没想到,现在,我明白了,我学习,为生存,为贡献,我不要。二,我不会去恋爱,结婚,更不可能。恋爱,好笑,你相信这社会上有爱吗,用我的想法,人类只为自己的,即使为别人,转化下,也是为自己。人是不可能忠于一人的,很简单,你喜欢一个东西,说明你有喜欢东西这一能力,同样,你也完全会去喜欢另一东西,无需辨别的,事实如此。不论喜爱程度,就这喜爱两样东西我完全不能接受,喜欢上我同时完全可以喜欢另一个,这是人的本能,我不接受,我恨这人性,我恨的,只是人性,无法改变,妥协的让我活在这世上。
我不知道我一天到晚在忙什么,你们又在忙什么,好好玩,这些很没意义,好吗?我在想,即使我今天考上清华,明天世界首富,我都不会快乐,这有什么意义?我再优秀,再漂亮,再有钱,又怎么样,我恨这一切,这一切都要毁灭,就算我有了一切,又怎样,好笑。我开始停止追求一切,我已经半年多没学习了,就算学,我也是行尸走肉,要知道,人不想做的事,会做出什么样来。为什么要做这一切,没意义,做得再好我也不想要,结束吧。
现在的我,每天就想坐在床上,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因为没意义,最好一切都消失才好,我晚上睡在床上,想很多,我很急,急得不是因为我很忙,而是因为我没事做,我急,急的是明天一早起来做什么,没有啊,真没有,就让我什么也不做吧,没意义!一天天都没事做,一闭眼,每天做什么,一睁眼,今天做什么,唉,度日如年,怎么办,急!其实我不是缺事情去做,真正讲起来,事情多了去了,问题是我一样都不想做,所以才落到没事做这状况。像我父母劝我出去逛逛街,玩电脑,呵呵,真是一点意义也没有啊,我买新衣服,呵给谁看?有意义吗?讨厌的人类(我从7,8岁就开始,有时晚上会失眠,每天至少2,3个小时才能入睡,而且,一点声音,一点光都不能有)。
我想离开,我不会在意这些,什么父母,什么爱我的人,没有,一切都没有,社会上哪有爱,那是人性,保护自己的本能,是为自己的,无需狡辩的,我说过,我活着,仅仅是一个过程,一种等待,我的无限悲惨世界将在18岁(一种约束的消失)那天正式来临,好急,怎么办,毒恨的事实要降临了,耗着的日子怎么过。
我不喜欢听我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活一天是一天,呵呵,那是你们这种死皮赖脸的人类想的吧,我才不会这样,一切都是要给我毁灭的,不活就死,简简单单,没什么留恋,什么活一天是一天,装无所谓吧?!
这些都仅仅是我的想法,我不会错的,你们也不会,世界上不存在真正对错,你认为杀人是对的,那是你自己总结,按你自己思维出的想法,那就是对的,你认为是错的,那就是错的,按你自己。我就是这么想的,不会不可能改变想法,现在,我与一些与我想法不一样的你们有了很大冲突,我只要一点,我们都要毁灭,离开。
我的一些话如果你很反感,就尽量释怀,我也很不好受。
已就诊医院科室:
你找一家大一点的专科医院好好看看,必要时住院治疗。
郑重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看过了,住了一个月,现在两年多了,一直吃药,然后还找写书的心理咨询师还经常做辅导
一定坚持吃药,定期找医生复查,让医生指导用药
郑重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什么用也没有啊,都最大剂量吃一年了,没什么明显感觉啊,像没有吃一样的,我感觉
不吃药的话你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还是要坚持,你是想不吃药发病还是想吃药维持正常的生活
郑重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请选择丁秀君医生的服务
在线咨询(专家在线解答)
电话咨询(极速接通)
好大夫在线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学心理学的人养孩子有什么不同?
以精神分析为例的不少心理学流派,都认为孩子的成长和父母关系极大,并且似乎总是在质疑传统的教养方法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那么,既然他们这么了解,那么如果是他们自己来养孩子,会有什么不同嘛?
如果非要说学心理学的人养孩子有什么不同,那不过就是多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知识
1. 不盲从,不容易被骗,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能够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儿,而不是火急火燎病急乱投医,把孩子当试验品。
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了。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使我们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不焦虑,也不会把太多的教养焦虑传递给孩子,让自己的焦虑污染了孩子的心境。
2. 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可能会有什么特点,不急于求成。尊重孩子,顺应天性气质培养,不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在某个阶段,孩子老吃手,那是因为他这个年龄需要,孩子学脏话,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言的力量……这些在没学心理学的人看来,可能是亟需纠正的,可能会用一些粗暴的方式来阻止孩子,于是容易伤害到孩子。但学心理学的人,就会少犯很多这样的错误,会尽量避免在这些地方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这些阴影在无形中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并且,在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也会尊重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3. 带着觉知育儿,会反思自己和其他育儿者的行为,知道什么通常是错的,然后尽力避免。
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教育孩子时,并非意味着不犯错误,或者不面对问题,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问题更多,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往往是带着觉知的,能很快觉察到自己所做所为可能有什么问题,并从中得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意识的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而普通妈妈,有些行为语言都是无意识的,犯了严重错误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大有人在。当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较高的妈妈,会举手投足就能对孩子做到尊重、平等与宽容。但这种妈妈是极罕见的。
学了心理学之后,对他人教养小孩的态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惯。有一个学心理学的男生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闹,孩子奶奶就吓唬小孩子:“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他就很生气地说,“你这样会破坏他和妈妈的关系,以后会很粘妈妈,不要让他感到恐惧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这么带你的嘛……”
他接着说,甚至连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会忍不住说两句。“吃酒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处乱跑乱跳,我朋友很生气的把小孩抓回来,屁股一顿揍,还连打带骂。我马上表示,你这样打他会听吗?朋友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不会听,但偶尔还是有效的。然后我就开始blablabla……”
当然了,不是每个学心理学的人都会看不惯别人养孩子的方式,这还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性格。
4. 真正地为孩子的成长考虑,而不会下意识地为了自己的私欲利用孩子。
几乎所有的学心理学的人都很在意身心的谐调、身心灵的整合与统一等等。这会是看不见的标尺引导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行为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长为标准。其他的妈妈可能以:是否讨别人喜欢,是否为自己长面子,是否会让孩子不烦自己……不要否认,这确实是大多数妈妈的现状,他们对孩子行为结果的判断标准往往是这样,因为很多妈妈为别人而活着。
5. 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能比一般人更及时地发现。
如果具有更多关于心理问题的知识,能够及时辨识出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话,就比一般人更能及时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纠正。比如迪堡大学的Matthew J.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早期发现并纠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闭症倾向。
6. 具体方法确实有帮助。
学心理学的人,有一些情绪的安抚、觉察方法,行为的规范方法,确实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又能明确一些边界,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些很明晰的认知,说简单点:就是让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让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着。
7. 因为深知教养方式的重要,所以会更谦虚、更有意识地去学习。
其实,学心理学的人,因为分成很多流派,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都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深刻的钻研。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皮毛。就算是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一些建树的专家,也没人敢断言自己已经把这一领域琢磨得很清楚了。所以,就像是苏格拉底越是了解世界越是感到自己的无知,学心理学的人一旦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就越是谦虚,愿意主动去了解更多。
一位当心理咨询师的妈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心理学的知识就好像是个拐杖,或者是份先人旅游的推荐图,可以参考。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他我所能做到的。还有,根据我这么多年经验下来,知道怎样扣分会少一些。”
“怀孕的时候我就学习了很多,有些超级有效,包括听懂孩子的哭声等等。行为训练某些方式使用下来觉得也不是不可以。”
另一对学心理学的夫妇说:
“我们也会主动学习的育儿方面的知识。一方面,现代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平时肯定需要多多学习。另一方面,以前上学时候更多是给予理论上知识而非实际操作,这是两种知识体系。所以我们有价值观之后,还需要去学习最新的操作经验和知识。这个和普通的家长应该是一样的。”
一个整日和心理咨询师打交道的,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也观察到:
“心理咨询师有时难免照本宣科,有些条规约束,但最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会影响到孩子。我所接触的心理咨询师都承认自身问题很多,但他们都在尝试着接纳、直面这些问题,而这,也是他们带给孩子的态度,是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
8. 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学的熏陶,并有限制地提供一些专业指导。
一位被学心理学的父亲养大的孩子现身说法:
“家里随处可见的心理学书籍,为我开启了心理学的大门。我现在本科的专业就是心理学。但是挺重要一原因是,我希望心理学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解除桎梏心灵的枷锁。
“虽然我爸没办法和我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但是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能给我提供他治疗来访者的那份处方。”
但即使是学心理学的父母,养孩子也会有这样的遗憾
1. 理论的不完善不统一+理论到应用也有距离,就算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心理学人,也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
下面是一些学心理学的人的一些看法:
“学心理学,到理解心理学,到能学以致用……差距是很大的。大学学的课程你自己现在能记住几成呢?心理学毕业的学生也一样,能记住两成就不错了。”
“就算以心理学为专业,假设你从18岁学起,许多人26-27岁就有了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都还没有学精这个庞大的学科,那么心理学至多只能是职业,是不会带回家的一种技术。”
“学心理学,只是一种职业,一种了解,但不代表,一个人已经深刻理解了儿童心理学的要义。因为即使学过的东西全记住了,那也只是几门课,几本书,几篇文献而已,作用很微弱。没有人敢说自己看了几本书,就对教育孩子的事全懂了。更何况,我们学过的这些东西,也都还不是板上钉钉的、百试百灵的结论,有关育儿的所有心理学,还需经过长足的发展才能更加成熟。”
“即便已经能灵活运用,还要用对。比如,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时也难免情感用事。”
2. 理论是粗的,但应用却是细的,自身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时的具体操作。没有标准答案,效果无法保证。
“我认为,家长的性格和之前的观念以及处理事情的惯性思维对孩子的培养影响最大。也许我描述的不那么准确,但其实就是这个家长在生孩子之前的的二十到三十几年的整体修为。
“心理学只能对其起‘引导’作用。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学教材无法给你提供指标参考的,需要自己把握。比如,什么问题可以宽容,什么事情必须严厉阻止。怎样是过分溺爱了,怎样算过分严格了,教材里也会举一些例子,但是生活中那么多多样的事件,是没有说明的。
“这就得看家长自己的标准和观念了。
“有些家长观念比较僵硬,要求比较高,可能很小一件事也会数落孩子,而有些家长很宽容,那么孩子可能会在日后形成比较随和的性格。”
3. 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半与自己有关,而医者不自医。
“家长学心理学,做心理咨询,如果孩子出了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你与他之间是没法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的,因为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情感不一样,而且‘他的心题理问题多半和你有关’,只能转手他人。”
4. 如果自己心态摆正不好,容易比一般父母有更高的期待。
“父母本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属正常的期望,可是一换成学心理学的就实在有把自己学的知识跃跃一试的心态。有意无意的把孩子当成了实验观察的对象,自然对孩子的成就期望也会更高。这是所有学心理学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5. 部分从业者从事这个行业却回避正视自己,反而会把学到的知识当做自我防御、伤害他人以及破坏关系的武器。
此时,他们掌握的任何知识和技术,都会使他们更加刻板教条。这样的父母还不如没接触心理学的父母。
所以最后,一个没学过心理学的人在养孩子时,可以向学心理学的人学什么?
家长学心理学并不能成为孩子心灵健康的硬指标,但学习一下肯定没坏处。好比说,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发展规律,少盲从,避免一些错误,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等等……好处还是有不少的。
但有些人不学心理学,孩子也教的很好,也没啥大问题。因为性格本身很重要。所以,如果没学过心理学,也不必过于焦虑。
不管学不学心理学,都用得到的育儿方法:如何立规矩,讲道理?
1. 什么是讲道理?
所谓的讲道理,就是对小孩讲清楚,为什么能做某件事,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不能做某件事。
举个例子:
XXX,为什么要抢妹妹玩具?你已经有玩具了,为什么要拿妹妹的?妹妹的玩具好你很想要啊?那为什么不求妹妹借给你?抢别人东西是不是坏孩子?你不要做坏孩子对不对?快去跟妹妹说对不起,然后问妹妹能不能把玩具借给你玩一会儿,快去。
2. 讲什么样的道理?
很简单,大到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这种大道理,小到上厕所要洗手、别人给糖要说谢谢、踩了别人脚要说对不起这种小道理,任何你觉得使小孩“成为一个好孩子”需要记住并且执行的东西,都叫道理,都可以跟小孩讲。具体什么样的孩子叫“好孩子”,这个没有一定之规,每个父母自己标准不一样,自然最后教出来的孩子就不一样,性格、行为准则什么的都不一样。性格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没有说谦让就一定好强势就一定不好。
3. 为什么要讲道理?
建立行为规范和自控能力。
刚刚具有活动能力的小孩其实没什么章法,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该按照什么规则行动。能不能打人,能不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些都要你去教他,不断去规范他,让他渐渐成为一个遵守一般道德与纪律的人。
当然,简单的打骂也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但就好比你把一个罪犯关到监狱里,他不能作奸犯科,放出来了之后呢?他自己管不住自己,就还可能犯罪。同样的,道理的申明,有利于建立小孩自己的行为规范,增强他自己的自控能力,这样你不管着他、不盯着他的时候,他也知道该“听话”,知道先做完作业再玩。知道什么叫“省心”吗?这就是省心。
为自主能力奠基。
一个孩子有想法,会思考,有强自理能力、自主能力,以至于以后的自立,这些都离不开他自己的素质和准则,有了这些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基础是什么?就是小时候父母对你说的道理。遇到一件事,该怎么做,能怎么做,我要怎么做,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这些东西,最初都来自于你父母从小告诉你的“要与人为善”、“要和小朋友分享”、“错了要说对不起”、“要诚实”这些东西。
就算是美国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也都在跟孩子讲各种道理(“Be a good boy/nice girl!”),这样的好处是,你讲道理讲到十来岁,很多事儿就不用管了,该放就可以放了。但一点道理都不讲,从小就一味的放任自流,这并不能培养小孩的独立精神,这只能让他们更放荡、更没有章法,当然,如果你管这叫独立,你随意。
4. 怎么讲道理?
既然是道理,就一定要稳定。今天你告诉小孩不能闯红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然后第二天你自己带着孩子闯红灯,然后跟他说,抓紧时间该闯就闯。那小孩子会问了,是守法重要还是自己的30秒时间重要?这时候你就不好说了。因为小孩子自我判断能力其实很差,需要你帮助他建立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总是变来变去的,小孩子自己会很混乱,不知道做什么好,因此可能就会暴躁(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什么行?)、懦弱(我到底该做什么呀……)、胆太肥(什么规则,狗屁啦!)或者胆太小(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好怕怕啊……)。
要守信用。不能今天说考了100分给奖励,明天真考了100分又抠门什么奖励都不给。这样小孩会认为,你制定的道理和规则没有用,不信任你,渐渐就不会听你的了,以后你再怎么打、再怎么骂,这层信任没有了,就再也不管事了。
与奖惩结合。一般来说,物质刺激结合精神说服,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得到奖励,他也会慢慢自己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当然,奖励不能太多,惩罚也不能太重,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奖励/逃避惩罚,而不是为了遵守规矩、“做个好人”。所以奖励要适当,惩罚也要适当。
重视交流。很多父母惩罚或禁止某些行为之后,默认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这时候你就要主动去问:你知道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做吗?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听小孩子说,多听他们怎么想,必要的时候跟他们商量一起来确定什么是“道理”、怎样做才是对的。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有孩子要做的事,大人也有大人要做的事,必要的时候,做父母的是需要给孩子做让步。孩子越大,越要重视交流和沟通。你是在讲道理,不是在独裁(虽然早期看起来是这样)
- 今日预告-
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
敬请关注丁文优老师亲子系列微课六讲
丁文优老师亲子系列微课
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意识到:这种爱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能够脱离家庭的独立自主的人,而不是永远躲在父母翅膀下做一个依附者。
爱孩子,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放心的放手。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威亚·克莱尔曾说过: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家长无法代替孩子去成长,也无法省略孩子自立的过程,免除孩子自立的痛苦。
想要孩子独立?不难——
丁文优老师亲子系列微课
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第一讲: 什么是独立自主?独立与溺爱的界限在哪里?
经常听到朋友或家长说:
我的孩子都6岁了,还跟我们一起睡,是不是太不独立了?
我家孩子胆子太小,自己都不敢独立去买东西;
我家孩子太粘我,你说ta以后可咋办?这么不独立;
或者听到这样的言论:
你看这孩子都是你惯的,男孩子动不动就哭,你还对他和颜悦色的,也不好好管教管教,到了社会上谁会这么对ta这么有耐心,你这样会害了ta,将来ta无法适应社会。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立?孔子说:三十而立。到底是指”立“什么?当我们接纳孩子的哭闹或一些情绪时是不是代表着我们太溺爱ta了,这样会不会害了ta呢?
第二讲: 扒一扒你那些错误的“独立”观
“独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立”就是遇到困难时,眉头都不皱一下,可以一个人搞定;
“独立“就是可以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
“独立”就是这些吗?
如果这样那是不是代表着“留守儿童”是非常独立的呢?
这些错误的观点就像杂草一样充斥在我们心中,引发我们的焦虑和不安,所以要拔除它们,同时种下我们想要的种子,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第三讲: 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独立性的特点
孩子出生的头一年,ta在行为上当然是无法独立的,毫无生活自理能力,此时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为ta将来的独立奠定基础呢?
当孩子两、三岁时,ta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此时ta的独立性是否体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呢?
当孩子青春期了,此时ta的独立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在孩子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其身体、心理发展的不同程度和特点,我们对其独立性的判断标准和培养方向是不同的。
第四、五讲: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不仅仅是我今天告诉ta: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
你要坚强、要独立;
Ta就可以做到的。
当然还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行动帮助ta形成”独立“的品质。那到底什么时候该帮助ta,什么时候该狠下心来让ta独立完成呢?即使是帮助ta,又该以怎样的形式帮助呢?当我们在行为上帮助ta时,其实我们在更深的内在做什么呢?
第六讲:让“独立”许你的孩子一生幸福
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被祝福的,是被这个世界深爱着的,幸福便充满了ta;
当一个人是自由的,是认为自己的生活可以由自己创造时,幸福便充满了ta;
当一个人从外在来看其身处逆境,貌似全世界都抛弃了ta,但ta仍然深爱自己,仍然相信自己,幸福便充满了ta;
作为父母,你是不是希望你的孩子是被幸福充满的?”独立“绝对是一个通往幸福的关键品质。让我们一起来祝福我们的孩子,让”独立“许我们的孩子一生幸福。
掌握上面说的几点方法,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课程费用:
原价299元,优惠价199元
报名规则:
提醒:已经是她们的微信好友的亲,直接截图给她们,无需再加微信。
2. 一般会在半个工作日内加你好友(不包括晚上6点至早上9点这个非工作时间段),请耐心等待通过好友验证。
3. 按步骤报名后,付费。
4.工作人员收到费用后,在开课前一周开始拉人进入听课微信群,收到入群邀请时请立即进群。
whsatir ∣由内而外的幸福公众平台
感恩 | 欣赏 | 开放 | 支持
【武汉萨提亚中心】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武汉市武昌区中南国际城A3座2802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对孩子的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