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师培养制度现在的教育制度真的可以培养出大批的人才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doc 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制度变成了高考制,高考决定终生。在新中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崛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当中国的教育走向大众,走向普及的时候,却带来了许多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我们的国家想要进步就需要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可是在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冒”出来的顶尖人才少之又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文作者就钱学森之问的思考进一步的探究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教育体制;思考
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专家研究之后总结出了钱学森之问实质: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财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教育学中有一种说法,天才和教育也不成之才处于教育之外,教育培养可造就的社会主体人才,杰出人才冒不出来,还有人才评估、管理与激励等诸多原因。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没有结果且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
第一,中国教育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现在的学校有哪个教室真正的在进行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国家并没有进行监督和检查,只是在学校的饭局,和学生配合老师的表演中进行的。其实,我国自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后,一直在不断加大力度对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但是在那么大的力度下,为什么教育制度和体制还是不能改变呢?真正的原因在那里?在教师本身,我们现在的教师有一些是有教育资格而无育人资格的教师。
第二,中国传统教育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一向缺乏创新机制和精神。中国的教育囿于已知,限于自身,是封闭的圆圈,原地踏步看自己会越看越觉得自己完善美满千古不易一经一理,永远不能超越和创新。
第三,师生关系的歪曲。中国的师生关系是父子(“天地君亲师”相提并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教师抬到了吓人的高度。中国的好学生只长耳朵不长嘴巴,学生谁敢对老师的话说半个不字?在这种方法、观念、传统、体制下,保守是必然的,创新是偶然的;出个大师是偶然的,生产和甘于平庸是必然的!
第四,灌输式的教育。中国教育那真是教育,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无问状态下成长的学生,并没有吃透书本精神,学习的知识看似懂了其实未必真正懂得,知其然都不一定达到,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不问不思死记硬背,最多只能达到知识层次,知道老师知道的那些而已!
第五,计划经济下的教育还只是学习上“暴政”,出面的主要是教师,痛苦的主要是学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市场化则又加上了经济上的“暴利”,出面的主要是权力,痛苦的又加上了所有的家长。如今“义务教育”几近崩溃,高中和大学的高额学费重利盘剥不知演绎出了多少人间悲剧,它加剧了城乡差距扩大了贫富差别,极大地危害着人才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
第六,扩招是教育方针上的败笔,不管国家要怎么发展我想教育始终都是要最先考虑的,可是当今中国又有多少人关注孩子们的发展,又有多少人关注我们的学习环境,学习质量和素质的发展? 扩招只是数量的扩大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只不过是多培养一些熟练工而已,创新精神是扩不出来的。
二.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宏观)管理部门的改革
1、改革教育的财政拨款制度,实行教育投入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教育部、财政部和发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点看法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点看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_百度知道
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
这个问题是杰出人才的“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带提出的,他带着这个他自己也没有答案的问题遗憾得离开了人世。同时把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问题留给了我们活着的人去回答,去反思。 中国需要反思,中国政府需要反思,我们也要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笨嘛?错,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不乏出现华人,但是,是华人,不是中国人。华人就是说明他的国籍已经不是中国了。中国人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出国后,在国外教育以及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成就非凡。这真的是很大的讽刺,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造成这种耻辱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国教育制度。 我知道,这句话一说出来,相关人士要说我思想偏激。鲁迅先生说过,原话我不记得了,但大致意思是:这世界上总有些动物,当有人思想跟他不一致时,就要说别人思想偏激。这种动物,中国有很多。现代社会,思想文化本应该就是求同存异,但我们好像做到了求同没有存异,相反却是灭异端。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当一个民族只存在一种思想,这个民族未来的路在哪?我们现在需要思索的不是大国复兴、崛起之类,而是要好好思索怎样防止民族的衰落。 教育乃民族发展之本,在我看来,如果中国教育不改革,那么中国教育依然培养不出人才。中国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这种教育制度,不仅不能培养出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摧残人。举例说,中国的教育制度,首先就在孩童时期扼杀了人的创造性。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学课堂上,有外宾来听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形,问孩子们像什么?开始回答的都是一些所谓的好学生,他们的答案无非是月亮、玉盘等等文雅之词,老师相当高兴。但是外宾很奇怪,希望听到一些其他的答案。最后一个坐在拐角的“差生”怯生生的说像大饼,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很生气,认为他扰乱上课秩序。但是外宾却很高兴,认为这才是一个孩童最真实的回答。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国外,也许这个孩子会被表扬,但悲剧的是,他出生在一个叫做中国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他与上层所期许的答案违背,所以他注定要被批评,被当做差生,受尽歧视。真的很悲哀,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教育是民族之本,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国家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呢?在我看来,原因有很多,然而其中有些原因由于相关因素不方便说出,这也是原因之一吧。首先,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死板,在前文已经说过,从孩童时期开始,就不断扼杀儿童的创造性。众所周知,人在孩童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学时期,思想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然而随着时间、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创造力会不断增加或者减少,很不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就是后者。例子不用再说了,用我的话来说,这种人根本不配当教师。教师本应该是一个光荣的职业,然而在今天,很多教师职业素养极差,只知道一味的传授课本知识,凡是跟课本无关的,一律认为会让孩子学坏。我很好奇,这到底是孩子学坏,还是你让孩子变坏了。在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我们却在扼杀创造力,真是太具喜感了。 说完小学,那就不得不谈谈大学教育。众所周知,大学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地方,但是由于初等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很多人才没能进入所谓的高等学府。当然,进入高等学府的,套用韩寒的话,不能说他们专业能力很强,只能说考试能力很强。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因为高考,你人生中最美好的两年被毁了。十六七岁应该是谈恋爱、建自己的乐队、去心动的地方旅游、做一切今后再也没胆量做的事情的年纪。”----一个英国本科生这样对一名中国高中生说。这说明了什么?我想大家都懂,在此我也不想细说,只能说两个字:悲哀!我们知道,国外的大学大部分是宽进严出,而中国却是严进宽出,这哪门子的道理?还有,当今大学,党政机关已经俨然凌驾在真正教育部门之上。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应和政治挂钩。不是有中央党校吗?那里可以一心一意的学习政治,不犯错误。平常大学,就应该是学习专业,锻炼能力的地方。但是,貌似没有哪所大学可以不设立党政机关。这是不能改变还是不想改变? 话不多说,大家都明白。中国教育培养不出然才,因为中国教育制度病了,中国人病了,中华民族病了。中国教育必须要改革,我们需要一个开放、思想包容的教育环境,而不是只会在课桌前死读书,学那些也许以后一辈子都不会用到的知识。我们的教育制度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听听不同的声音。 中国教育已经沉默多年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教育爆发,培养出一个又一个人才,而不是最后慢慢沉寂,乃至在世界舞台上都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需要话语权,但,这要靠我们自己。 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接受不同的思想,从小接受真正的教育,快乐的成长。这样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期待这一切最后不要变成乌托邦……
采纳率:96%
这个问题是杰出人才的“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带提出的,他带着这个他自己也没有答案的问题遗憾得离开了人世。同时把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问题留给了我们活着的人去回答,去反思。 中国需要反思,中国政府需要反思,我们也要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笨嘛?错,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不乏出现华人,但是,是华人,不是中国人。华人就是说明他的国籍已经不是中国了。中国人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出国后,在国外教育以及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成就非凡。这真的是很大的讽刺,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造成这种耻辱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国教育制度。 我知道,这句话一说出来,相关人士要说我思想偏激。鲁迅先生说过,原话我不记得了,但大致意思是:这世界上总有些动物,当有人思想跟他不一致时,就要说别人思想偏激。这种动物,中国有很多。现代社会,思想文化本应该就是求同存异,但我们好像做到了求同没有存异,相反却是灭异端。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当一个民族只存在一种思想,这个民族未来的路在哪?我们现在需要思索的不是大国复兴、崛起之类,而是要好好思索怎样防止民族的衰落。 教育乃民族发展之本,在我看来,如果中国教育不改革,那么中国教育依然培养不出人才。中国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这种教育制度,不仅不能培养出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摧残人。举例说,中国的教育制度,首先就在孩童时期扼杀了人的创造性。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学课堂上,有外宾来听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形,问孩子们像什么?开始回答的都是一些所谓的好学生,他们的答案无非是月亮、玉盘等等文雅之词,老师相当高兴。但是外宾很奇怪,希望听到一些其他的答案。最后一个坐在拐角的“差生”怯生生的说像大饼,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很生气,认为他扰乱上课秩序。但是外宾却很高兴,认为这才是一个孩童最真实的回答。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国外,也许这个孩子会被表扬,但悲剧的是,他出生在一个叫做中国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他与上层所期许的答案违背,所以他注定要被批评,被当做差生,受尽歧视。真的很悲哀,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教育是民族之本,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国家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呢?在我看来,原因有很多,然而其中有些原因由于相关因素不方便说出,这也是原因之一吧。首先,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死板,在前文已经说过,从孩童时期开始,就不断扼杀儿童的创造性。众所周知,人在孩童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学时期,思想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然而随着时间、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创造力会不断增加或者减少,很不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就是后者。例子不用再说了,用我的话来说,这种人根本不配当教师。教师本应该是一个光荣的职业,然而在今天,很多教师职业素养极差,只知道一味的传授课本知识,凡是跟课本无关的,一律认为会让孩子学坏。我很好奇,这到底是孩子学坏,还是你让孩子变坏了。在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我们却在扼杀创造力,真是太具喜感了。 说完小学,那就不得不谈谈大学教育。众所周知,大学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地方,但是由于初等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很多人才没能进入所谓的高等学府。当然,进入高等学府的,套用韩寒的话,不能说他们专业能力很强,只能说考试能力很强。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因为高考,你人生中最美好的两年被毁了。十六七岁应该是谈恋爱、建自己的乐队、去心动的地方旅游、做一切今后再也没胆量做的事情的年纪。”----一个英国本科生这样对一名中国高中生说。这说明了什么?我想大家都懂,在此我也不想细说,只能说两个字:悲哀!我们知道,国外的大学大部分是宽进严出,而中国却是严进宽出,这哪门子的道理?还有,当今大学,党政机关已经俨然凌驾在真正教育部门之上。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应和政治挂钩。不是有中央党校吗?那里可以一心一意的学习政治,不犯错误。平常大学,就应该是学习专业,锻炼能力的地方。但是,貌似没有哪所大学可以不设立党政机关。这是不能改变还是不想改变? 话不多说,大家都明白。中国教育培养不出然才,因为中国教育制度病了,中国人病了,中华民族病了。中国教育必须要改革,我们需要一个开放、思想包容的教育环境,而不是只会在课桌前死读书,学那些也许以后一辈子都不会用到的知识。我们的教育制度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听听不同的声音。 中国教育已经沉默多年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教育爆发,培养出一个又一个人才,而不是最后慢慢沉寂,乃至在世界舞台上都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需要话语权,但,这要靠我们自己。 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接受不同的思想,从小接受真正的教育,快乐的成长。这样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期待这一切最后不要变成乌托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中国教育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民国为什么能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_百度知道
民国为什么能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而现在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
我有更好的答案
那时候中国虽然是乱世,但数千年来继承下来的中国传统精神,在中国精英们的心中还是占极大的位置,中国要强大,不再受辱的想法始终占据他们的脑海中,所以很多有志之士都能利用任何机会增强自己的知识来报效自己的祖国,自然人才济济。而现在中国的传统精神似乎已被金钱所打破,不少人首先是想到自己的安危,对“大家庭”已淡漠了许多,再加上现在的教育可以说在思想教育上几乎为零,那怎么还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呢!
采纳率:71%
来自团队:
乱世嘛,这才能突出杰出人才的优秀,在和平年代,则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人才多,而是因为这些优秀人才有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所以才会有这种错觉。实际上,以人才来说,还是现代要多。
乱世出英雄,时代造就的,而且当时大部分人才都是有留洋的背景!并非完全本土制造!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黄真教授: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高端人才
编者有话说
11月26日,本微信公众号转载了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人才》的文章,受到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我们收到燕山大学黄真教授的邮件,黄教授也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问题并将他关于人才培养思考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高端人才》发给我们,愿与大家交流讨论。该文首次于日在北戴河第二届中国机构学中青年学者论坛做过演讲, 后被收录于2016年出版的他的《随想录》中,这次黄老师又有所修改。
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当人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无法回答为什么中国本土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时,网上众多舆论并以此反复炒作,并扩展于对中国的教育特别负面的评价,甚至就“科学”没有产生于中国,说中国文化不适合科学。这些舆论是压在每个教师/科技工作者头上的几座大山。这些评价正确吗?有道理吗?
虽然近年中国突然也有一些科技走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如卫星“墨子号”,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等,但许多人仍然对少有获诺贝尔奖耿耿于怀。对此真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从道理上弄明白。本文将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最后还关于中华文化谈谈我的看法。
有人劝我:“钱学森的问题你也敢回答!?对此,我真是有着诚惶诚恐/忐忑不安的心情。但想想我还是应该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和大家讨论,就当抛砖引玉吧!
1.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点很低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点是非常低的,从文献上看到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的GDP是179亿美元。那时,中国的现代工业很落后,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17%,而且这17%中几乎没有重工业,都是什么面粉厂、火柴厂、暖瓶厂、纺织印染厂之类这样的轻工业。要建设工业化强国就要加速、要追赶。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了制定五年计划,集中于建设重工业。而加速追赶最好的方式或捷径就是“模仿引进”。
1.1 要工业化就要取模仿方式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面临强大的敌对势力的封锁、遏制,而百余年的历史告诉中国老百姓,国家貧弱一定会挨打,不仅挨打,甚至要搞颜色革命,被瓜分。西方强国奉信的是森林法则。什么是森林法则?那就是无情的弱肉强食,我们面临的就是一群恶狼。中国人民被羞辱,被践踏,被蹂躏的历史,罄竹难书!所以中国必须尽快发展自己,刻不容缓。
而想尽快的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向他们学习”,尽量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模仿和引进就是最快速的学习方式,就是捷径。可是在向西方学习时,“老师”却是千方百计封锁你、限制你。你就只有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坚持“自力更生”的道路,坚持必不可少的创新,同时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高端人才。
“模仿”就是捷径。比如,人家成功地使用了原子弹,它威力巨大。我们也想搞原子弹,我们搞原子弹并不是从连‘原子弹’这个原始概念也不知道开始的,而是已经得知它有巨大的威力,知道它有可行性。只要知道这两点,就已经获得了最关键的信息,后发优势就在这里,走了捷径。。
历史上许多模仿者在战争中最后却成了更成功的一方。回忆一下坦克的历史,它是英国人首先发明的,但却是德国人让它在法国战场上大放光彩,然而最后却输给了苏联人。
1.2 成功的模仿离不开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应该看到模仿中离不开必须有的理论消化和许多创新,不然,既没有理论又完全没有创新,单纯模仿是模仿不出来。
我的一位博士生到一家企业参观,看到他们制造的一台高技术的6自由度飞行并联运动模拟器,仔细一看,发现其并非预想的6个自由度。该企业仅仅是照葫芦画瓢,并未理解原理,它模仿错了,画虎类犬。作为博士生它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看一眼就发现了问题。其实这种装置国内已有并可以作为参照,这种条件下他们还是做错了。所以要模仿也要从提高基础理论开始,再加上不断地创新。
博士生看到的飞行模拟器
再看中国制造航母的过程,当我们得知航母有重要战略价值,可是我们的跟踪模仿过程是多么地不容易,从大型航母的设计开始,航母用的特种钢板,阻拦索,弹射器,核动力……,到舰载机和舰载机的起降,到航母的大编队等等软硬件系统,再加上复杂的大编队指挥控制网络通讯系统等等,困难重重。真是如东北的歇后语所说“横垄拉滚子,一步一个坎“。
所以,在人家对你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要获得成功的“模仿”,首先必须要去消化要理解,要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还要有许多的创新。没有理论如何消化?没有创新也是什么也做不出,模仿不了。虽然这些创新总的说并非“原始概念”的创新。即使如此,对于我们中国确确实实都是关键性的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有人贬低模仿,认为模仿中没有创新,认为模仿在科学创新上完全是没有价值的,这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可能他根本没有做过科学研究,没有参与真实的科技“跟踪”。追赶中的困难正如宋代杨万里有诗云: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2. 模仿的性质2.1 “原始创新”在创新中是占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国人受到最大的教育是什么?它让许多中国人明白在各种创新中唯有“原始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是决定性的。在之前当屠呦呦获得美国的拉斯克奖时,许多人不服气,认为他们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什么该奖只给一个人?殊不知在一系列的突出贡献中,第一个提出的创新概念称为“原始创新”,按爱因斯坦的说法唯原始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其它的都比不上。可是许多中国人到那时还不明白什么是原始创新,更不明白原始创新的首要价值,因而在那里喋喋不休地争论。
确实对青蒿素做出了“关键性创新”的远不止屠呦呦一个人,他们都是应该获得奖励,中国政府所颁发的科技奖项允许同时申报五个人,这也是合理的。但是问题是这样的奖励混淆了原始创新的价值,仅说明贡献大小的差别,完全忽视了其性质上的差别,评奖时也从来不考虑“原创性”。长期的这种授奖方式也造成人们认识上的糊涂,看低了“原始创新”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今后再当我们遇到一件新的科技创新,就要挖掘它的原始创新在哪里?要特别尊重那位原始创新者。如此以特别地鼓励原始创新,这也将促使更多的原始创新出现。
本文下面正是基于“原始创新的意义是第一位”的这一观点来做分析。
2.2 少有诺奖正是因中国处于跟踪阶段而非其它
如前所述,要获得成功的“模仿”,首先要去消化要理解,要有理论创新,还要有技术创新,其中有些甚至还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然而这些创新并非“原始概念”的创新,那么它也就不是诺奖水平的原始创新,也就不会有诺贝尔奖!
因此,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了为什么当处于追赶模仿阶段不会有诺贝尔奖,或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个时期以来,没有中国人获诺奖,其实主要就是没有看到发展的这个阶段性使然。一当中国在模仿中实现了赶超,中国的众多知识分子必将会拿出骄人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性新成果,原始创新必将会如井喷出现。
2.3 模仿中的某些创新还具有超越的性质
近年中国在模仿中已实现全面赶超,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与此同时,在模仿和赶超中锻炼和成长了大批有创新作为的年轻人,又加上中国各方面的大型实验装置又纷纷创立,学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已初显蓬蓬勃勃之势头。
现今,中国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完整、发展能力最强的工业体系。有人总结,工业制造业所涉及的39个大项,91个中项,561个小项,中国全部拥有!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如此全面的国家!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美国原来也有,但许多被转移出去了)。
让美国人感到可怕的是,中国军事工业在近年以来呈现的井喷暴发状态。中国已不再局限于模仿,大量中国独有的创新已经让西方媒体应接不暇。让法国《世界报》震惊的是,中国实现了“反超”,在一些方面还实现了对西方的“技术的封锁”。
中国科技大学袁岚峰写的一篇文章“解读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文章非常好,下面多处以引号给以引用。
“再来具体比较中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第四代战斗机,美国有已服役的有F-22和F-35,中国有试验中的歼-20和歼-31。航空母舰,美国有11艘核动力航母,中国只有一艘买来的瓦良格号改建的辽宁舰,国产航母还正在建造。卫星导航系统,美国有GPS,中国有北斗,中国发射了高分四号地球同步轨道光学成像卫星,是目前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导弹防御系统,中美都有。导弹打卫星,中美都有。弹道导弹打航母,只有中国有。有源相控阵雷达,中美都有。预警机,中美都有,中国的更先进(注: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原理上比无源式先进)。超高音速飞行器,中美都在试验中。空间站,美国和俄罗斯有16国共用的国际空间站,中国有天宫。太空探索,美国的探测器登陆火星,中国只登陆到月球。芯片,美国有Intel、AMD,中国只有龙芯、华为麒麟。操作系统,美国有windows、iOS、安卓,中国没有像样的代替物。电信,美国有思科,中国有华为、中兴。4G标准,美国有FDD-LTE,中国有TD-LTE。搜索引擎,美国有谷歌,中国有百度。电子商务,美国有亚马逊、eBay,中国有阿里巴巴、京东。社交媒体,美国有脸书、推特,中国有微信、微博。汽车,美国有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中国有奇瑞、吉利、长城。电动汽车,美国有特斯拉,中国有比亚迪。手机,美国有苹果,中国有华为。高铁,美国还没有,中国占世界一半以上。大飞机,美国有波音,中国的商飞C919正在商业化。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出很长很长。”
当在电视上看着美国福特号航母使用电磁弹射器弹射战机之时,可曾想到中国在电磁弹射器领域也取得了不逊于美国的技术成就,马伟明院士不仅完成了电磁弹射样机研制和试验的全过程,还攻破了电磁弹射技术的所有障碍。
中美比较后可以看到的特点是,差距正在缩小,而在发展的加速度上我们却是世界第一的!当然中国的发展时期很短,其所积累的科技成果的存量与美国的相差还是巨大,这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中美两国的航母的质量与数量上。
2.4 追赶中的超越
说到学术和理论创新,对袁岚峰的那篇文章再次引用。
“国际上有一种评价各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称加权的分数指数(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WFC)。2014年12月,自然出版集团公布了2014年的统计结果。美国的WFC排第一,中国排第二。
“这个结果对科学界之外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点意外,但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感到很正常,因为符合他们的日常的感受。仅仅十多年前,中国的一流文章还非常少见,进入21世纪后,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进步还表现在广度上,以前只有中国的一流院校才能指望作严肃的研究,现在连一些二流院校都不时发一篇《自然》、或《科学》了。
确实,燕山大学不是也做出了领先世界的研究吗?田永君老师完成了“合成出具有空前硬度和热稳定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即发明了两倍于金刚石硬度的材料。他的团队数次发表《自然》、或《科学》这样高水平的文章。
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赶超第一线奋战的中国科技知识分子他们最先感觉到了科学春天的到来。
“为什么还没有新中国培养的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要急,会有的,时间还不到嘛!诺贝尔奖授予的是要经过检验、得到公认的成果,往往是几十年后才会轮到考虑。日本近年来多次获奖,是因为日本在20世纪80、90年代科研经费高速增长时期,获奖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30年前做出的。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可以确信,若干年后一定会出现中国科学家获诺奖的高潮。
3. 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
从上述分析看到中国在模仿追赶中做出许许多多重大的创新,这些创新才促成了成功的全面追赶。中国在追赶中能够取得如此众多的创新成果,这不正是由于广大中国科技人员努力而获得的吗?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培育出的,可以看到许多高端研究队伍都已经由年轻人组成,并担当起了领头羊!比如让歼15上辽宁舰的沈飞罗阳,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他们都是北航的学生,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是西工大的学生,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朱枞鹏是哈工大的学生。从网上看到,他们毕业后直接到了工作岗位,他们并不是海归,也完全没有国外学习经历。
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知识分子的实际贡献,证明了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说它成功,并非说它没有缺点,它还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为实现追赶,中国的教育为国家培育出大批急需的有学识能担当的高端的,而且是创新性的人才。当然,许多许多的海归他们也为国家做出很多的重要突出贡献。当初他们去海外时不也是受到欢迎与器重吗?他们也是在中国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后出国的。
如果前面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分析还不能令你满意。那么还可以请你以逆向思维想一想: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它特别集中地表现在美国的军事科技上。而美国这么发达的尖端军事科技,毫无疑问正是有史以来数百年发达的科技和800多个科技诺贝尔奖拉动的结果。若没有这些诺奖牵引,其科技不会达如此傲视世界之先进。
然而,对比地想想看:中国在追赶中,仅仅用了60余年,已达到世界第二的地位,也让它的军事科技迅速赶上并接近美国,甚至局部超越。抛开由于跟踪而非原始创新外,能说其中独立的创新一文不值吗?其中的理论和技术创新能够折合或蕴含了多少个诺贝尔奖呢?这些创新不都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搞出来的吗?难道我们可以低估在中国科技追赶中杰出的领跑者们的创新成就吗?!
4. “思考是创新之母”中国人是特善于思考的
‘思考’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能力特征,思考会引发好奇心和奇妙的想象力,思考能让人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实质和规律;思考,还能把许许多多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有了好奇心,想象力,又有大跨度的联想,常常就能够萌发出灵感和新的创意。
例如,当艺术家有个意念要创作一幅山水画,他头脑里构思出许多画面,一幅幅闪现,他思考并判断哪一幅最美。这个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经过形象思维萌发了灵感而创作出“杰出的艺术品”。
当牛顿在家乡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他问这是为什么?他思考,想象各种可能,这也是形象思维,不断地思考萌发出灵感,他意识到这应该是地心引力,就这样得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的“发现”。有了这个发现,有了这个原始意念,他继续思考研究,经过许多抽象思维的努力,最后形成了牛顿力学系统理论。这时思考是告一段落。当有了这个力学理论,回过头来又用以指导工程实践,在实践中又有所创新,一方面补充丰富其系统理论,另一方面在指导工程实践中又有所发明创造。这前后两件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这样的一个个循环,周而复始,就是人类的文化科技活动发展的历史。
这个文化科技活动可以概括为:实践---思考(形象思维)---创新(艺术品,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建立新的理念---再经思考(抽象思维)---创新系统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在继续新的循环。
这里可以把这个包括艺术、科技的发现与发明称为文化科技活动的话,那么这个科技文化活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大循环过程。我们知道人体有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心脏推动血液流动形成循环。那么我们的这个文化科技循环是靠什么推动的呢?这个文化科技大循环的推动力就是“思考”,这个思考就包括上面所说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活动。思考就是文化科技大循环运行前进的动力,相当血液循环的心脏。所以说“思考是创新之母”。
说到这里,就要回过头来顺便看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因高考而形成的应试教育的缺点,是灌输式,死记硬背,结果是不思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所缺失。
我招到一位博士生,看到他以前学习成绩很不错。到我这里做博士生时,我给了他几篇论文要他先看看。不日,他说看完了,还说“验证了文中的例子都没有错”。我问,说完了吗?他说:“完了”!我很吃惊,今天我再次碰到了典型的‘学而不思’的例子。我说,你过去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到我这里,你的第一次成绩是‘59’分!没有及格!为什么?“你现在已是研究生了,研究生是要创新的,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就是不及格!至少你也应该给出你经过思考后的“点评”,而连这一点你都没有。
这就是典型的受这种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恶果,失去进一步思考和质疑的精神,失去创新精神。对此,网上可以看到一些人给出了许多的药方,最多的方案就是:去学习西方的“寓教于乐”,将小学中学的孩子送去西方上学。其实,谁的方案也没有像2500多年前的那位中国伟人那样,抓住了其2500年后当今教育问题的实质,没有像他那样一语中的,言简意骸。
这位伟人就是孔子,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的那位博士生所犯的错误正是:学而不思。应试教育的问题就是培养了学生“学而不思”的习惯,他们学会而止。对此应试教育应该立即改变。孔子这12个字是对思考的思考,中国人是最善于思考的。
所以对学生要提倡思考,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也并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问题。
在观察和分析中国教育模式时,上述这个“学而不思”毛病常常引出了众多的悲观者。然而他们却没有看到在每次高考总有相对数量极少的学生,他们天资聪明,学习对他们并不感到任何压力,相反却是乐趣。类似他们这样的人是绝对的少数,但想想看这些年累计起来的总数可也是不少。现在就来分析这些孩子,由于在他们这个群体上并没有受到上面所说的应试教育带来的什么压力与抑制,如他们到了国家的重要科技岗位,很快发挥出他们的巨大创新的能力。就像在上文中例举了那么多出杰的出贡献者。分析中国教育时,这部分人的情况不应该不考虑。对比美国的那些所谓真正的杰出顶尖人才,如比尔·盖茨 ,乔布斯,他们在数量上也一样是绝对绝对的少数。
5. 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和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决不低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不要说古代的四大发明,只要看看中华民族能够在短短30年把这个人口巨大的国家从极度落后发展到世界第二,而且中国的国际环境极端之险恶,所受到的打压遏制之强度,中国的崛起真是太不容易,能够崛起也就太伟大了。这个伟大之中经历多少的思考,出生了多少的创新,难以估计!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这里又回到屠呦呦的获奖,她的获奖无疑地证明了中医理论中富含了许多科学的思想与科学的结论。屠呦呦为医治疟疾从1700年前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获得了“诺奖级别”的灵感。其实,这个思想真正的原创,却是1700年前晋朝的葛洪提出的,他在1700年前就科学地“原创性”地指出了青蒿的正确应用之法,提出了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新的可能性”。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就是科学的!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教科书上说:“科学定义就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若严格按“科学”定义这个教条看,中医“似乎“是有差距。中医的形成确实是依据于许许多多行医者的经验,但又不是简单经验之堆积,它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认真地加以思考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将实践经验加以理性总结、提高与升华。中医的发展过程中间有思考,有深入的思考,这个思考使认识得到升华,上升到理性,达到了极高度的理性程度,中医理论还以高度抽象的语言概括表述为“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此“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让门外汉去看,越看越糊涂。其实,哲学上说认识的越抽象就越具有普遍性。它能够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的问题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常常可以达到最佳的治本之效果。当然,也正是由于中医的这个极高度的抽象,也使得要正确掌握它是有相当的难度,这也就造成它的“可重复性”问题。但是在许多著名中医那里,他们对中医理论掌握如炉火纯青,许多实例表明一些疑难杂症可以得到诊治,这也体现了存在可重复性。都说西医科学,其实西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依据经验而确定的东西,如标准血压定为130-90 mmHg。为什么是这个数值? 是用科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吗?不是。我也希望中医诊断更多的采用现代科学仪器,更多的依靠仪器的数据以取代简单的直观的“望闻问切”,这种科学要求,客观上正飞速地进展。
中国人的会思考,还表现在研究战争规律的《孙子兵法》上,它在2500年后仍旧得到全世界高度承认,得到广泛地应用,它远不止用于军事,还用到商业,经济、体育等众多存在竞争的领域。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的西方最著名军事科学理论,是1832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后者不仅晚了2300余年,且仅仅适合军事。从仅适合军事这一点来说,它的思考远没有达到如《孙子兵法》所具有的深度和高度。
有人说:“方块字无法用于代数表达!“中国的方块字也成了罪魁。说到中国的象形文字,它不仅不会约束了中国人头脑的创新,相反,它十分有助于创新。因为创新的原始思想完全不是由严格的、连续的、前后具同一性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推导而获得的,相反,它是依据形象思维的活动而突然迸发的,因为形象思维是跳跃的,不连续的,虽然前后无同一性,跳跃的思维使人发生灵感,由灵感而获得原始创新。中国的象形文字富含形象信息,中国的书法富含形象之美,美的享受能促使人们的形象思维活跃,活跃的形象思维让人们在思考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促使人们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想像力”的大量迸发。中国的象形文字有利于获得创新所依赖的灵感。至于方块字无法用于代数表达,这有什么难,把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拿来用就是。
中国人不仅仅是在科学技术上会有众多创新,尤其还包括考虑到中国能够接二连三地出现具有大战略眼光的伟大政治家,这都依赖于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积累沉淀的中华文化。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确实是伟大的民族,是最善于思考最善于创新的民族。记得在抗日战争那么艰难困苦的时期,虽然战场上节节败退,然而中国人还信心满满。为什么?就是因为相信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不会被任何其他民族所淹没,有那么多人愿意投笔从戎。
再看看犹太民族,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确实值得佩服,出了许多世界大师级人物,如爱因斯坦,冯.卡门、尼尔斯、玻尔、奥本海默、布朗、……。还出了伟大的卡尔.马克思。另一方面,犹太人在世界上还是最会做生意的民族,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对犹太人来说,我认为他们在思考创新方面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连自己民族生存的基本问题-政治问题-都没有人去研究加以深入思考,以提出一个长期有效的,能够成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解决之路。那看不到头的延绵至今数十年陷于的巴以冲突,使它陷于四面楚歌的恐惧。它们在解决民族生存大战略问题这个大方面太无能了,至今没出现一位具有大战略眼光,有大智慧的政治家!
最后,再具体分析中华文化没有产生“科学”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先要从“科学”发生的历史上来分析。
现代自然科学产生在西方,现代科学的源头是基于古希腊知识文化和哲学体系,然而古希腊却从人类历史上完全消失湮灭。欧洲在经历了中世纪很长的“黑暗时代”之后,14世纪的意大利人才想起从过去掠夺来的古希腊文物中找出书本,翻译了许多古希腊的文献。这才从其中引起注意并广泛学习,从而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明,开始了从14到16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而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才出现的。
脱离欧洲的瑞典会有诺贝尔奖吗
下面就以此从时间和空间上来分析科学的发生。
若看看时间上的差别,古希腊文明存在于在公元前300-500年,而文艺复兴是公元后年的事情。若说西方产生科学是很自然的事,那么我问:为什么启蒙科学的文艺复兴与其承传的古希腊思想脉络时间上相隔这么长,竟然达2000年之久?为什么这其间冷却了这么长时间?这个不能够连续说明什么?要不是意大利人偶然出来翻译又会怎样?这只能说明它的发展不具有必然性!
再从地域上看,如果将西方细分数块,每个国家都相对远离。试问其每一个国家都能够独立产生出“科学“吗?若瑞典也远离并孤立于欧洲之外,西方的瑞典还有诺贝尔奖项吗?其实,瑞典自己不能产生科学,他可以学习嘛,日本的”科学“也是学来的,中国人去学习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中国人会学习,善思考,中国人的文化富含学习和思考的“基因”,中国人有这个基因,“科学”不就是一学就会吗?意大利不就是翻译和学习了古希腊而发展了近代科学吗?
说“中国文化不会产生‘科学’”是毫无意义的,本来不是问题,可是在舆论炒作下,越炒问题就越被放大。中国人学习了科学,也已经和将会做出许许多多的具有诺贝尔奖性质原始创新。说“中国文化不会产生‘科学’”切切实实是一个“伪命题”。
曾几何时,国人对从未获得诺贝尔奖无比纠结,一些人更是扬言这是因为 “中国的教育模式有误,“中国文化又不利于创新”,甚至还怪罪于中国的象形文字,他们断言中国只有改变整个体制将来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些真都是奇谈怪论。上面例举的这些事实不正终结了这些奇谈怪论吗?
最后回到本文开始的提问,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和回答为什么中国本土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的问题”。主要的答案就是中国的科技一直以来处于落后追赶的阶段,追赶中是不会有原始创新,但追赶中中国人做出了大量的重要的创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总体说也是成功的,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了千千万万的学者和科技人才,他们为现代中国的工业化、科学技术的赶超做出了巨大的无可估量的创新性贡献。中国人也必将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做出许多能够获诺奖的原始创新。我们要有“教育自信”、“科技自信”,最终要有“文化的自信”!
同志们,朋友们,放下包袱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中华的科学春天!中国对人类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真,江苏宜兴人。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2月出生于天津,是我国最早从事并联机器人研究的学者,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和机构学专家。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轧钢机械与工艺专业,年留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河北省高层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共计20余项。2010年获得IFToMM卓越成就奖,成为该奖项自2000年颁发以来的第五位获奖者,也是首位华人获奖者。
版权声明:
本文为《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需要转载的文章题目及要转载的公众号ID以获取授权!
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人员培养进修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