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血常规检查多少钱规

科普1分钟看懂血常规测试报告科普1分钟看懂血常规测试报告嘟嘟微健康百家号不管是什么疾病,大多数朋友到医院看病,接受最多的检查就是血常规。那为什么要查血常规?它到底能提示我们身体潜在的什么奥秘呢?我们该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什么是血常规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人体的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常规化验包括很多项目,但主要有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3项,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看血常规化验单,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一、白细胞正常参考值正常成人:WBC:(4.0-10.0)×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嗜碱粒性细胞:0-0.01;淋巴细胞:0.2-0.4;单核细胞:0.03-0.08.正常小儿白细胞初生时可达(15~20)×109/L,以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5×109/L.婴儿期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为(4-10)×l109/L。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白细胞减少1、病毒性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性感冒等。2、某些特殊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3、血液病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脾功能亢进等。4、某些药物及化学试剂及放射线影响,如磺胺药、氯霉素、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物等。白细胞增多1、急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2、血液病。3、肿瘤。4、外伤或组织坏死,如大面积烧伤等。另外生理性增多也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比例也会相对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肠道寄生虫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二、血红蛋白(Hb)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小于145g/L,1至4个月时小于90 g/L,4至6个月时小于100 g/L为贫血。生理性变化增高: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按照造成贫血的病因分为:1、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3、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如严重外伤失血、月经过多、痔疮、慢性胃溃疡出血等。4、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小孩的贫血以营养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为多见,它的血常规表现为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下降,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外地中海贫血的血常规的表现和缺铁性贫血相同,如MCV小于60,一般建议要抽血查地贫基因检测。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三、血小板(PLT)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增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减少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和再障等;2)血小板破坏过度:如ITP、脾功能亢进等;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查血常规的主要目的1、判定机体有无感染,并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主要看白细胞及分类情况,如果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如果白细胞总数不高或者降低,同时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升高,往往为病毒感染。2、诊断贫血类型RBC、HGB任何一项低于参考范围即可诊断为贫血,并根据MCV、MCH、MCHC来区分贫血类型:正细胞性贫血、小细胞贫血低色素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同时也可根据RDW来进行分类,RDW主要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大小不一致的程度,与MCV结合对贫血分类诊断和鉴别有意义。3、了解血小板情况:看有无血小板减少及增多。并可结合MPV来鉴别血小板减低的原因、评价骨髓造血功能等。.4、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时白细胞等会急剧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三系会减少。5、协诊过敏反应机体有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时往往嗜酸性粒细胞会升高。6、药物疗效观察、疾病监测应用,比如长期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或应用肿瘤化疗药物。7、术前检查,如外科手术、溶栓治疗前看血常规报告的注意事项1、扎手指测血常规与静脉血的检测会有差别,特别是还需要挤血的时候更会影响血小板的计数。同一时间不同位置的检测,和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测定也不可能完全一样。2、血常规上面的数值很多,任何人检测的时候都可能有某项偏高或偏低,属于正常现象。重点需要关注的一般就是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血红蛋白计数(HGB)和血小板计数(PLT)就可以了。3、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有些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波动,如餐后、剧烈运动等,另外也可能出现仪器测量误差。因此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时至少要复查一次。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嘟嘟微健康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天给你一篇最精彩的养生文章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血常规检查方法是怎样的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血常规检查方法是怎样的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血常规正常值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血常规正常值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血常规正常值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的数值。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正常值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正常值是表示人体最健康状态的一个参数,如果自己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跟正常值有出入,那就意味着人体的某些地方出问题了。通过这个检查结果就能判断出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能够很好的对症下药。
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它的正常值是(4~10)×10^9/L。中性粒细胞,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淋巴细胞,正常为0.2~0.4。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075。单核细胞,正常为0.01-0.08。血小板:正常值的范围PLT(100~300)×10^9/L。
红细胞计数(RBC)(单位:10^12/L)
男:4.0-5.50*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压积(HCT)(单位:%)
男: 40-50%,女:36-45%,新生儿:36-50%;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位:fL)
男:80-100FL,女:80-100 FL,新生儿:97-109 FL;
红细胞分布宽度(单位:%)
男:10-16%,女:10-16%,新生儿:10-18%;
血红蛋白浓度(HGB)(单位:g/L) :
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单位:pg)
男:26~38 pg,女:26~38 pg,新生儿:26~38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单位:g/L)
男:300~360*g/L,女:300~360*g/L,新生儿:300~360*g/L;
白细胞计数(WBC)(单位:10^9/L)
男:4-10*10^9/L,女:4-10*10^9/L,新生儿:1.5-2.0*10^10/L;
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位:10^9/L)
男:0.3-0.8*10^9/L,女:0.3-0.8*10^9/L,新生儿:0.3-0.8*10^9/L;
单核细胞比例(MONO%)(单位:%)
男:3-10%,女:3-10%,新生儿:3-10%;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单位:10^9/L)
男:2.0-7.5*10^9/L,女:2.0-7.5*10^9/L,新生儿2.0-7.5*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单位:%)
男:50-70%,女:50-70%,新生儿50-70%;
淋巴细胞计数(LY)(单位: 10^9/L)
男:0.8-4.0*10^9/L,女:0.8-4.0*10^9/L,新生儿:0.8-4.0*10^9/L;
淋巴细胞比值(LY%)(单位:%)
男:17-50%,女:17-50%,新生儿17-50%;
血小板计数(PLT)(单位:10^9/L)
男:100-300*10^9/L,女:100-300*10^9/L,新生儿:100-300*10^9/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单位:%)
男:10-18%,女:10-18%,新生儿:10-18%;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单位:fL)
男:7-13 fL,女:7-13 fL,新生儿:7-13 fL;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单位:%)
男:10-50%,女:10-50%,新生儿:10-50%;
血小板压积(PCT)
男:0.10-0.35%,女:0.10-0.35%,新生儿:0.10-0.35%。
血常规正常值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单位:10^12/L)
大于正常值,,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等;
小于正常值,,出血。
红细胞压积(HCT)(单位:%)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
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位:fL)
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
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单位:%)
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
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
血红蛋白浓度(HGB)(单位:g/L)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单位:pg)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单位:g/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白细胞计数(WBC)(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小于正常值,白细胞减少症,,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伤寒,病毒感染,。
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比例(MONO%)(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淋巴细胞计数(LY)(单位: 10^9/L)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小于正常值,、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淋巴细胞比值(LY%)(单位:%)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血小板计数(PLT)(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小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单位:%)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小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减少。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单位:fL)
大于正常值,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
小于正常值,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单位:%)
大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
小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
血小板压积(PCT)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高;
小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低。
血常规正常值注意事项
一、抽血前的注意事项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 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体检前一天 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以免影响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
3、抽血时 应放松心情,避免因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4、有史的请提前说明;
二、抽血后应注意
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
2、按压时间应充分。 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压时间长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更应延长按压时间。
3、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
4、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
血常规正常值检查过程
静脉采血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通常采用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肘前静脉是绝大多数人(婴幼儿除外)的首选采血部位。此处一般血管较明显,感较轻,操作方便易行。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其次选择股静脉。
1.备齐用物,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露出患者手臂,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2.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3.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30度,在静脉上或旁侧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时,放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将患者前臂屈曲压迫片刻。
4.卸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以免溶血。容器内放有玻璃珠时应迅速摇动,以除去纤维蛋白原;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旋转搓动,以防凝固;如系干燥试管,不应摇动;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火焰消毒瓶口,注意勿使瓶塞接触血液。
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据化验内容的不同及项目的多少来决定的, 一般在5ml左右。
血常规正常值一般费用
血常规正常值新生儿正常值
新生儿血常规检查的主要特点就是:白细胞高,红细胞高。不过刚出生2-7天的新生儿平均正常值跟其他人群都不同,我们来看新生儿血常规的正常值:红细胞RBC5.7~6.4×1012/L,血红蛋白测定180~195g/L,白细胞\WBC 20×109/L,中性粒细胞0.65N%,淋巴细胞0.20L% ,血小板150-250×109/L。
而出生两周之后的额新生儿血常规又有了变化:红细胞RBC5.2~5.7×1012/L,血红蛋白测定163~180g/L,白细胞\WBC 15×109/L,中性粒细胞0.40N%,淋巴细胞0.40L% ,血小板150-250×109/L。
血常规正常值婴儿正常值
婴儿的血常规不同于成人,他们主要是看以下几个方面:
1、红细胞系统: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携带氧气,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意味着有贫血的存在,而且组织可能有缺氧的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不过红细胞增多也不是好事哦。
2、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Ⅹ 109/L,平均是20Ⅹ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Ⅹ109/L,平均为10Ⅹ109/L;7~12 岁为(4.5~13.5)Ⅹ109/L,平均为8Ⅹ109/L。偏高则有可能存在炎症,大多是细菌感染;如果是数值偏少,则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者是药物作用引起的。
3、血小系统:血小板(PL)约为(100~300)Ⅹ109/L,如果血小板减少则意味着宝宝在凝血方面有问题。
血常规正常值儿童正常值
儿童如果检查血常规,最主要是看下面几项指标: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的作用主要是给全身供氧,并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这个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完成的。一般情况下,这两者都是相对固定的。
2、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医生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发生感染,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感染,要使用什么药物。
3、血小板。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没有它,可能会因为流血过多产生生命危险。
下面给大家分析4-5岁的儿童血常规正常值的范围。红细胞: 4.4×1012/L,血红蛋白测定:134g/L,白细胞8×109/L,中性粒细胞:0.58N%,淋巴细胞 0.34L% ,血小板250-300×109/L。
血常规正常值孕妇正常值
孕妇血常规检查主要是检查自己是否贫血,正常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是在100g/L—160g/L。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则是有贫血的症状。
孕妇轻微的贫血对准妈妈和分娩的影响不大,而如果是重度贫血,则会有引起早产,低体重儿等一些不良后果。如果患有严重的贫血,在孕妇会铁供给不足,影响胎儿的发育,不利于产后恢复。
但是如果准妈妈的血小板低于100*1012/L,会影响准妈妈的凝血功能。这对孕妇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出血,这就有可能会造成大出血的发生,有着生命危险的。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血常规检测又叫什么
血常规检测又叫什么
09-04-19 &匿名提问
血常规检查  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于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检验基本是由机器检测。血常规的检查项目可达十几项之多,如表15-1(血常规检验单):  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性:4.0--5.5 X 10的12次方/ L(400万—550万/mm的3次方);  女性:3.5—5.0 X 10的12次方/ L(350万—500万/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  1.提示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肺气肿,高原地区适应不全等病;  2.腹泻、大汗虚脱等引起机体脱水,血液浓缩的病变;  3.某些恶性肿瘤,如小脑成血管瘤,肾癌,肝细胞癌,雄激素分泌细胞肿瘤等。  红细胞减少  1.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  2.血液稀释所致的红细胞相对减少,如输液不当,喝低渗性溶液过多等。  说明  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1.男性:120~160g/L(12-16g/dl);  2.女性:110—150g/L(11-15g/dl);  3.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临床意义  与红细胞计数类似,但血红蛋白测定更加精确。贫血时,两者均下降,但下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一般而言,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减少明显,而恶性贫血则红细胞比血红蛋白减少更多。  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可将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 110g/L);  中度(血红蛋白<90g/L);  重度(血红蛋白<60g/L);  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说明  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参考值  1.红细胞压积:男性:42%--49%;女性:37%--48%;  2.红细胞平均直径(MCD):7.33土0.29μm;  3.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94fl (80—94μm的3次方);  4.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6—32pg;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50g/L;  6.细胞生存时间:110—130天;  7.红细胞半生存时间:26—34天;  8.循环红细胞量:29.1--30.3ml/kg体重;  9.网织红细胞数:0.5%~1.5%,24--84X 10的9次方/L (2.4万—8.4万/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对贫血、各种血液病以及某些严重性疾病较具意义。如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严重肝病、弥漫性毛细血管溶血(DIC)、尿毒症、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  说明  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  白细胞(WBC)总数  正常参考值  1.成人:4--10X10的9次方/L(/mm的3次方);  2.儿童:5.0—12X10的9次方/L(/mm的3次方);  3.新生儿:15—20X10的9次方/L(1/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一般见于对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放射性疾病、血液病、过敏性疾病等的检测。具体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说明  白细胞除了参考其总数变化外,较为重要的是分析其分类的变化,详见下述。这里需特别说明的是中性粒白细胞的核象变化问题,因为就临床常见的情况而言,对核象变化的分析具有很实际的意义。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主要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  白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0.08—0.2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称为核左移,严重者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增高伴核左移表示患者感染严重,机体反应强烈。白细胞总数不高但核左移显著,常表示感染极重,可能处于感染性休克状态。老年人感染时,白细胞虽低(或白细胞总数虽不高),但有核左移,与骨髓释放功能障碍及白细胞边缘池分布状态有关。  白细胞核右移  核分叶在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大于5%时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减少,是造血功能衰竭的表现。常见于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后。  白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分布不均匀、黑蓝色粗大颗粒,可能因为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颗粒发生变性。毒性颗粒如鉴别有困难时,可用美兰染色法,正常颗粒不被染色(或呈针尖样颗粒),中毒颗粒呈深蓝色粗大颗粒。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1.中性粒细胞:50%-70%(0.50—0.70);杆状核:1%—5%(0.01—0.05);分叶核:50%—70%(0.50~0.70);  2.嗜酸粒细胞:0.5%—3%(0.005--0.03);  3.嗜碱粒细胞:0%—0.75%(0--0.0075);  4.淋巴细胞:20%--40%(0.40--0.60);  5.单核细胞:1%--8%(0.01--0.08);  6.嗜酸粒细胞计数:0.05—0.25 X 10的9次方/L(50—250/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加  ①急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胆囊炎、肾盂肾炎、乙型脑炎、麻疹、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急性血吸虫病等;  ②白血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③急性中毒:糖尿病酮中毒、慢性肾炎尿毒症、妊娠中毒症;急性汞、铅中毒、安眠药中毒、某些药物过敏或过敏性休克;  ④急性失血:尤其是内出血;  ⑤严重创伤:如车祸、烧伤、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等;  ⑥生理性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感染: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病毒感染、疟疾、黑热病或全身性严重感染。②骨髓病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③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④化学品、药物或放射性损伤:如苯中毒、氯霉素、氨基比林、他巴唑、抗癌药、磺胺类、砷剂、放射治疗等;⑤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加强:如脾功能亢进。  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花粉过敏、血清病等;  ②寄生虫病:侵入组织的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幼虫移行症可明显升高;  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嗜酸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皮肤受损范围的大小呈正比;  ④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等;  ⑤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前期、烧伤等;  ⑥其他:如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接受放射治疗者。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①伤寒、副伤寒早期嗜酸性粒细胞可以消失或减少;  ②应激状态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减少。  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铋中毒、化疗和过敏性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意义。  4.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多  ①百日咳杆菌感染时淋巴细胞可高达0.60—0.80;  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异常淋巴细胞可占0.20--0.50;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大多为小淋巴细胞;  ③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出血热等都可以增多;  ④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次是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⑤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⑥肾移植术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  ⑦婴幼儿、尤其在发生佝偻病及营养不良时。  淋巴细胞减少  ①过度放射损伤:淋巴细胞减少的程度与放射剂量成正比,并出现微核等核变性的形态;  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③淋巴细胞相对减少:急性传染病或细胞免疫缺陷病等,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而致淋巴细胞百分率减低,  5.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  ①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  单核细胞减少  临床意义不大.  全血细胞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液中主要的三种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又称为三系细胞减  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重金属中毒、重症感染等  6.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虽可从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间接地求得,但不如直接法准确有时必要做直接计数来  查明其增多的程度。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戒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临床上常用作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或急性传染病、外科手术及烧伤病人预后的估计血小板计数(BPC)。  血小板计数(BPC)  正常参考值:100--300 X10的9次方/L(10万—30万/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与止血、凝血机制有密切关系。血小板板小于80 X 10的9次方/L为血小板减少,30—50 X 10的9次方/L时可自发紫癜,20—30 X 10的9次方/L 时可能有内脏大出血。血小板计数大于800 X 10的9次方/L 为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强烈化疗后;  2.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系统性红斑狼疮;  3.血小板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家族性血小板减少;  4.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灰色血小板综合征异常等。  血小板增加可见于  1.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骨髓纤维化早期;  2.急性反应: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感染、脾切除术后。  说明  血小板一天内的变动可相差6%—10%;静脉血比毛细血管高10%左右;剧烈运动和冬季数量增高;月经时减少,月经后逐渐增高;高山居民可有生理性血小板增高。  血糖类检验血清葡萄糖(GLU)  正常参考值  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 mmol/L(70—110 mg/gl)  临床意义  血糖升高  1.生理性或暂时性:常在餐后1~2小时或注射葡萄糖后,或情绪紧张时,或注射肾上腺素后血糖会暂时性升高。  2.高血糖的病变:糖尿病、甲亢(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  3.颅脑病变:颅脑外伤、脑膜炎等。  4.机体脱水:如呕吐、腹泻、发热等。  血糖降低  1.生理性或暂时性:如饥饿或剧烈运动后,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2.低血糖病变:胰岛p—细胞瘤、垂体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血常规检测没有其他的名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