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黄帝内经调理肝气中的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

黄帝内经讲稿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
一、《黄帝内经》是什么书?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内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不可得见罢了。
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
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究竟成于什么时代呢?宋林亿、高保衡等认为:“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邵雍认为:“《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程颢认为:“《素问》书出战国之末”;司马光认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也认为:“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明方孝儒认为:“皆出战国、秦、汉之人”;方以智认为:“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清魏荔彤认为:“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综上所说,将《黄帝内经》之成书定为战国时期是较为可信的,但也不能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尽出于战国。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以上仅仅是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上加以归纳分析所做的判断。其实还可以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也即《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成于战国。限于篇幅,这方面的论述只好从略了。
对成于战国以后的少数篇章须做如下说明:《素问》的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 年)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它一定得在张仲景之先。
《灵枢》中也有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0 年)颁布太初历之后。
《素问》中的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篇当系唐宋间之伪作。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仅依惯例而仍其旧亦无不可。
三、《素问》、《灵枢》的书名和传本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他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迄今1700多年,《素问》之名未曾改变。为什么叫《素问》?林亿、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说:“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体,难免会有小大不同的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隋杨上善整理《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是颇有见地的。
《灵枢》最早称《针经》。《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无疑等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见张仲景《伤寒论》序),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见《高丽史书》、《宋志》及林亿引文等)、《九灵》(见《隋志》、《唐志》、《宋志》等)、《黄帝针经》(见《七录》、《隋志》、《唐志》及新罗国、高丽国史书等)等名。《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是知《灵枢》即《针经》也。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者,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义则需具体分析。因其书主要研究针刺问题,故称《针经》;因其卷帙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灵》、《九虚》等名。何以称《灵枢》呢?马翃说:“《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
张介宾则简言之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这些说法都是以枢机之玄奥为依据的。
《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
王冰认为是“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的缘故。王冰自谓“得先师张公秘本”,“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了。从而成了至今行世的《黄帝内经素问》。当然世上还存在有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统年间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内容、篇目次第并无变动,一仍王冰之旧。
至于《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却都亡佚了。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正医书时亦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氏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唯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现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现在则都成二十四卷。
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刊本将《灵枢》并为十二卷亦是与其所刊《素问》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明刊《道藏》本之《灵枢》只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则是因为《灵枢》较《素问》文字量少之故。
总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问》是现存最早、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史崧改编的二十四卷本《灵枢》也是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
四、《黄帝内经》是我国战国时代以前的医学大成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 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16 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8 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29 种。至于用“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 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现分述如下:
一、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血多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正如《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肝、心、脾、肺、肾。《素问·五脏别论》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又如《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需要说明的是“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
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言之甚详,这里仅摘其要: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二、病机学说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皆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皆为此学说之内容。现从病因、发病和病变三方面加以叙述:
1.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可以认为这就是后世三因说之滥觞。
2.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克其形。”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
3.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腑”。《素问·宣明五气篇》亦有“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从内之外”、“从外之内”、“从内之外而盛于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及“中外不相及”等病变规律。
用寒热归纳的,如《灵枢·刺节真邪》:“阳盛者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从虚实而论者,如《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如《素问·调经论》:“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以上为病机学说之梗概。
三、诊法学说
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黄帝内经》论诊法者甚多,谨按望闻问切之序列举如下:1.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
观神色者如《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又如《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又如《灵枢·五色》说:“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这些在临床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察形态者,如《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这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肤而推断病情的例证。又如《素问·刺志论》说:“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在临床上虚实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知其常,才能达其变。
辨舌苔者,如《素问·热论》:伤寒五日,“口燥舌干而渴。”《素问·刺热论》:肺热病者,“舌上黄”。又如《灵枢》:“舌本烂、热不已者死。”其他如“舌本出血”、“舌本干”、“舌本强”、“舌卷”、“舌萎”等等不能一一列举。
2.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
闻声音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听音声而知所苦”,“脾在变动为哕”;又如《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再如《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这些都是听患者的声音而诊断病情的。
其次是嗅气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
3.问诊: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诊断病情是谓问诊。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又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又如《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
4.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黄帝内经》言切脉最详,实难备述,姑择其要:
(1)三部九候法:即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详《素问·三部九候论》。
(2)人迎寸口脉法:即兼诊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互相比较。详见《灵枢·终始》、《四时气》、《禁服》、《五色》。
(3)调息法:即调医者之呼吸,诊病人之脉候。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4)谓胃气脉:脉象之中有无胃气,至关重要,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5)六纲脉:《黄帝内经》所载脉象很多,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钩、毛、石、营、喘等等。但常以六脉为纲加以概括,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
其次是切肤:肤泛指全身肌肤,按肌肤而协助诊断的内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弹之”等等。但论之最详细的是切尺肤。如《灵枢·论疾诊尺》说:“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诊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对曰:“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因为脉象与尺肤有必然的联系,故诊病时亦可互相配合。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
www.PharmNet.com.cn整理
四、治则学说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黄帝内经》对治疗法则是颇有研究的,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概括:1.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他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等皆言预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传变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者,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这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
因地制宜者,如“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同上篇),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详,如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能(读如耐)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又如《素问·征四失论》:“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厚薄,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3.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有关标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言之最详,兹不赘述。
4.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5.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如“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皆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7.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8.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当审慎。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因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还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9.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
11.制方遣药:《黄帝内经》虽载方药无多,但其方药之理已具。《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又有“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如此等等,实难尽述。
12.针刺灸祔:《黄帝内经》言经络、腧穴、针刺、灸祔者甚多,不遑列举。单就补泻手法则有呼吸补泻(见《素问·离合真邪论》)、方员补泻(见《素问·八正神明论》及《灵枢·官能》)、深浅补泻(见《灵枢·终始》)、徐疾补泻(见《素问·针解篇》)和轻重补泻(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等,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接受了我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的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点,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如同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都是在说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如《天元纪大论》:“臣積(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珝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明显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三、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诚如《灵枢·决气》所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两句话精辟地解释了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黄帝内经》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说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www.PharmNet.com.cn整理
四、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五、《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上帝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万物之能(读如胎)始也。”对整个生物界,则曰: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又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生降出入,无器不有。”《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六、《黄帝内经》的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这就将视听嗅味等感觉认为是由于气血津液注于各孔窍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对于高级神经中枢支配的思维活动也做出了唯物主义解释。《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如此描写人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正确的。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又《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形弊血尽……神不使也。”又《素问·逆调论》:“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我国古代哲学是有很大贡献的。
黄帝内经》目录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是中医学理论与防病治病技术的渊源,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一部分含81篇文章,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作品,它不是一人,同一时代写成的。是众多医家论文汇编,于西汉时期成书。当时还有其它医学经典著作流传,如皇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共七部医学经典著作,其它6部现在均已失传。
历代医家又把伤寒论、金贵要略、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一起称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中医学还常把脉经、难经、华佗《中藏经》、《黄帝内经太素》等书也称为经典。
还有比黄帝内经更早的医书,如《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文献,但无论从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理论系统与完整性,都不足以称为经典,不能和黄帝内经相提并论。黄帝内经有科学、系统的医学理论,丰富而多彩的防治疾病技术,还从宏观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天人合一,标志着中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原则、技术尤其是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才使中医学得到持续发展。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参透内经某方面的要旨,标立新说,代有人在,清代叶天士,金元四大家,都是这样。
1、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课程性质属基础理论课,又是后期提高课。①提高中医理论水平。②提高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提高和扩大与中医学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也培养学生研究中医的能力。
2、学习方法
⑴抓重点和关键问题。重点是第二篇,经文选读;关键是上篇学术体系问题。特点是: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⑵要善于对比和思考,对相关理论,同一理论相关解释,要对比、思考。可能是一个侧面的认识,如脾应长夏(夏季最后一个月),和脾不主时,而寄旺于四季之末各18日。
⑶理论与实践联系。联系实践更深刻理解,包括本人和他人实践。如魄门亦为五脏使。
⑷理解与记忆问题。增加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建立在理解之上。要熟记。
⑸总结习作。自己总结,从少到多,从博转约。要练习作,学习心得、体会。
3、参考书:
黄帝内经太素---唐 杨上善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 马莳
类经----明 张景岳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 张志聪 (他还有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王洪图
4、关于黄帝内经的书名
是托名皇帝,皇帝是中国文化的始祖,中国人崇拜他,所以加上皇帝,以得到信任,便于流传。皇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一个氏族,后世比喻为贤明的君主、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说姓姬,说皇帝与炎帝战于阪泉,战后,两族融合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始祖。中国文化起源于皇帝,他倡导造舟船、车、仓颉造字、嫘祖养蚕、隶首算数、岐伯内经。现在国家领导人在清明节,到陕西桥山扫皇帝墓,墓周围几平方公里草木茂盛。
内外是一种分法,没有太多含义。经本意是丝织品纵线,引申为主干、基础、原则的、重要的。
素问,宋代校正医书叫新校正,里有:“太易者,未见气也”,最古老的时候,气还没见到。“太初者,气之始也”,这时宇宙间才有气。“太始者,形之始也”,出现形体了。“太素者,质之始也”,这时不但有形,而且有质,所以,素问,就是研究质的问题,人体体质、气质、生理、病理问题。气形质具,气和形体、质都具备了,而疴瘵由是萌生,疾病才开始萌生。所以素问就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生理、病理及治疗规律的。
灵枢,灵验、枢纽。是研究针刺治疗疾病。当时曾叫九卷,可能是唐代王冰起名为灵枢。王冰整理了素问传于现在。
5、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作者
内经是三坟之书之一,一说是黄帝时代写的,二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著作,但非一人一时之作,从内容上看,可前后几百年。同时有个汇编问题,最早见黄帝内经这个书名的,是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根据《七略》编写,七略是刘向、刘歆父子校正医技类编书目,指定李柱国校正医书,当时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此时黄帝内经已经成书,不然,七略不会写。成书上限,早不过司马迁写史记时,司马迁没有记载黄帝内经。司马迁公元前99年入狱写史记,所以黄帝内经写于公元前99~26年。马王堆出土14种医书,早于内经。内经学术和理论广泛运用了阴阳和五行理论,从中国思想发展史上说,阴阳和五行理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是独立发展的,结合和合流是始于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以内经写于战国末以后,是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所以成书定为西汉。
但收录的162篇文章,前后可相差几百年(这是从文字方面、社会背景、语言特色、音韵学特点考证)。
内容的流传:成书后,传写中常有散失、错乱,多亏了唐代王冰,道号启玄子,在宝应年间,以其老师张公的秘本为蓝本,参考其它版本,整理、注释、编次,这就是今天的素问。王冰丢了其中的第七卷,补入了古代五运六气大论七篇,宋代有人补入了2篇~本病论、刺法论。
灵枢,历史上叫九卷、针经,王冰改为灵枢,在流传中,多次遗失,在宋代,一度遗失,后高丽国献书换资治通鉴换回,而后才又有灵枢经。后来,北宋有丢失,现在看到的是南宋史崧的家藏书,传抄出来的。
二、内经的理论体系
1、理论体系结构
⑴医学理论
藏象理论。应包括经络学说,但其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分开。还包括病机、病因、病理、传变、病征、诊法、治则、疗法(针刺方法、取嚏疗法、寒冷疗法、饥饿疗法、洗浴疗法、艾灸等)、养生(摄生、康复)。
⑵医学基础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产生,理论体系结构的产生,它有医学基础。如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社会学等。
哲学方面,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这些医学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中,说明医理、病理、治疗和预防。
2、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⑴人们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古代人文、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特别是哲学思想对医学的影响分不开。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①解剖学基础。在内经中有明显的反应,食管与肠道长之比为35:1,但直接解剖方法不能适应后来医学的发展,后来走上了精于气化,略于形质,这样的独特的发展道路。②人体生病现象的观察,包括生活、医学观察。如冷热对人体水液代谢的影响,人生气要瞪眼睛,眼红,头晕,两胁发胀,所以将肝怒相联系,肝目相联系,人受寒,鼻子不通气,流清涕,咳嗽,怕冷,就把肺与皮毛、鼻相联系,认识多了,上升为理论。系统、有序观察,经过理性思维,整合为藏象学说各种功能模型。③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这是有意识观察,观察结论总结成理论,发展成为学术体系。这是一个相当长久的过程,反复验证,形成的理论是非常可靠的,因为它有众多的、长期的实践观察基础,客观真实。如五脏皆实、皆虚,均难治。
⑵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以阴阳五行作指导,并成为医学具体问题。①观象明理的思维模式。理指功能、作用、运动形式,即功能性的原则。如藏象学说的创建,就是以观察明理作为主要思维方式,观察外象、表现,推断理是什么。看面色,知道血、心,心之华在面。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渗透到中医学全部内容中。如诊断,是气、血、津、液?部位是脏、腑、经、脉、络?②辩证思维。以周易为代表,最突出、系统、丰富、珍贵的思维模式。又分为整体思维。从整体看局部,天地人三才,看局部症状,还要看整体气血阴阳,还要看社会环境、地位、自然环境、地域环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三因制宜。还有变易思维。变化规律,知变化之道者,运动的,健运不息,神转不回。神是气血、精神、气机,有规律的正常运转。回是逆行,说神正常运转,不能逆乱,逆行,回则不转,逆就不能运行了。乃失其机,失掉这个运转之机,生命就完结了。这是从运动变化来观察生命运动。四是相成思维。相反相成,没有相反就没有相成,阴阳对立又相合,生克制化,统一协调。③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渗透。天文历法,包括星座的运行,日运行,夜运行,日夜比例等。北斗柄的指向与气候变化,太阳历,太阴历,五运六气历。还有地理学、气象学对内经理论的影响。地理、气候特点影响生理、病理、治法。异法方异论,五方不同,各有所宜。气象主要反映在五运六气上,据气象推断治病。如戊癸为化火,按运是火运不济,未属土,太阴湿土司天,所以,癸未年上半年湿气盛,温度不高,外感的话,预防时要有祛湿的药,温散的药。
三、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1、独立的医学理论。
与西医比,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防治观。⑴人体观,一是把天地人作为整体,把人放入到天地、自然、社会之中看。二是认为人体是由气、气机的运动来维系生病。人体的气机正常运动是升降出入。⑵疾病观,和谐观,失调就是病,所以,就是一个和谐与失调的问题。奇恒常变,特殊、正常、变化,阴阳之气有序、和谐统一。⑶防治观,从整体、机能、动态和和调角度来防治疾病。标本缓急,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方法论方面的特点
从层次上说,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学科方法论。中医学方法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⑴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功能第一,形体第二。以气不以质,是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如心主血脉,主神明,心之华在面,心气通于舌,与夏气相通应,心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与太阳小肠经相表里,在声为笑,在志为喜。⑵从整体把握生命规律。社会和人有密切联系,人是整体的,整体协调的。如心藏神,心主神明,肝主谋略,胆主决断,也是放在12脏腑之间整体考虑的。同时还有五脏藏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叫五神。⑶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说气就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者生化之宇,生化运动的地方。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如肝和春、晨的关系。又如侯,五日为之侯,三侯为之气,六气为之时,四时为之岁,含有时间概念。平旦人气升,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生命有节律。⑷别具一格的诊治方法。望,面色、舌苔、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从五音上,角、徽、宫、商、羽,对应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如有呼、笑、歌、哭、呻吟,也和五脏、五行联系。还有辩病人气味,听声音高低、喘息等。问,问姓名、男女、年龄、职业、情绪。切脉,循按各个部位,也叫切。这些都是有哲学思想依据的,因为有诸内必有诸外。如看草的长势,就知道草下部,水肥情况。所以叫以外揣内。从疗法上说,有药物疗法,内服外用、针法、灸法、按摩、导引疗法、刺腹水方法、寒冷疗法、饥饿疗法、熨烫疗法、洗浴疗法、精神疗法。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
1、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对生命科学有重要价值。有人移植心脏后性格发生很大改变。
2、内经应用多学科研究医学,构建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这和近年来提出的社会-心里-生物医学模式相近。
3、独特的医学发明,创建了世界上特有的疾病诊治体系。
中篇 经文选读
共分8章,每章按医学理论命名,章下分节,节按内经篇名命名。每一节中有四个内容:内经原文、校注、理论阐释、临证指要。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概说:阴阳五行学说本是古代哲学的问题,引入医学中的作用是:1、用其哲学内容作为方法论、认识论,来分析认识问题。2、和医学理论密切结合,成为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所以用气指导医疗实践,诊治疾病,防治疾病。本章涉及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离合论等篇专题,讨论阴阳五行问题。其它还有很多篇含有阴阳五行的内容,本章选了六微旨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脏气法时论中的部分内容。
第一节 阴阳应象大论
选四段。第一段,讲阴阳概念与应用
内经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皇帝说:阴阳和宇宙、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所有的事物都应有其象,并和阴阳相通,阴阳可解释万事万物。内经是皇帝和其臣下岐伯、雷公、少师等的对话。皇帝说,宇宙自然界的规律是什么?就是阴阳,提提纲挈领事物大者为纲,小者为纪。阴阳可以提挈世间一切事物。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运动的,父母就是所由出也,生也。一切变化都出自阴阳,生长、消亡的最根本、最原本的因素是出自阴阳,阴阳是一切事物产生乃至消亡的本源所在。变化莫测者为之神明。世间事物变化莫测,有的认识清楚,有的没有认识清楚,或永远不清楚,但都出自阴阳,这些微妙的、变化莫测的东西出自阴阳,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后世引申为本是证候,病因。
下面纲领性的解释阴阳。阳气积累多了成天,天是阳气积累形成,阴气积累而成为地。天是清天,地是厚土,从性质上讲,阴的特点是主静,安静,平静,阳的特点是燥,躁动,兴奋,阳主升发,阴主壮大,阳主肃杀或收敛,阴主潜藏,生又是阳,长又是阴。杀藏本都属阴,但阴阳中还分阴阳,杀就属阳,藏就属阴。具体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阳的特点是主动,是主气化的作用,阳化气,阳性热,阴属寒,阴性凝敛,阴性静,所以阴可凝聚而成形,寒极而生热,阴极而生阳,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极而生热,化生为阳,阳极而生寒,转化为阴,阴阳转化。寒凝聚而成为有形之物,为浊,阳热之气产生轻清之气,清阳之气应在上,积阳为天,阴浊之气应在下,积阴为地,但人体如果清气在下,就要产生飧泻,飧泻就是完谷不化,腹泻。飧~水谷相合。这就是讲脾气虚,脾以升为顺,脾阳不升而下陷,而虚,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月+真)胀就是脘腹胀满,水谷糟粕之浊气,胃中之气,属阴,应在下,胃以降为顺和,不降,反在上,上逆,则脘腹胀满。所以脾虚,清气不生,就补虚升清,胃浊气不降,膨闷胀满,就应和胃降逆。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这样选药。以上这都是阴阳相反,相逆的现象,逆乱。所以,天是清阳之气,地是浊阴之气,正常时,阳上阴下。
下面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主升,但升中有降,阴主降,但降中有升,天所以有降,是因为地阴的吸引,地之所以有升,是由于天之阳气的吸引,阴阳联系。雨从天降,但出于地气,地气上升为云,天气才能下降为雨,两者不可分。虽地气上为云,但是出于天气,靠天阳之气的蒸化,地气才能上升为云,没有蒸化就没有云,而没有地气的吸纳,阳也不能下降。所以阳施阴受,相互联系,有升有降,才能阴阳交泰,相和,云雨,才能化生万物,阴阳相吸相纳。所以人体的清阳之气走上窍,出上窍的属阳气一类,如鼻涕、眼泪、呼吸、唾液,都属清阳。液对气属阴,但还分清浊。浊出二便下窍。清阳发腠理之气是卫气,对营气而言,卫属阳,营属阴,卫阳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浊阴属营气,行于肉,走五脏。用气血来理解也可以,气属阳,发散腠理,血为阴,行于内。卫主气,营主血,但是这里的清阳,和上句的清阳所指不同,水谷精微之气之清阳,或脾气,充实于四肢,脾主四肢,清阳充实于四肢,四肢才健康、正常运动。水谷糟粕之浊阴,走六腑。
以上把阴阳和升降、云雨、杀藏、动静、四肢、六腑、腠理、五脏、上窍、下窍联系起来,理解阴阳的概念。象是取象比类的方法。
理解阐述:1、治病必求于本。诊病首先要辩阴阳,查阴阳所在之调之,以平为期。找出阴阳失调部位,调节相对平衡,就达到了目的。2、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可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理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中还有阴阳,春属阳,夏属阳中之阴。张介宾在类经中还有一种说法:阴阳中又有阴阳,用易经的四象来解释,无级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阳有太阳、少阳,阴有太阴、少阴。李中梓内经知要有第三种解释:阳生阴长是正常的,阳杀阴藏是变异的,生理的就是阳生阴长,病理的就是阳杀阴藏。春夏就是生长,秋冬就是杀藏。就是用治和乱来解释。3、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走向。
临证指要:1、脾虚泄泻,清气在下,要升脾气,加疏肝;2、浊气不降,而生(月+真)胀,腹胀,降胃气为主。
第二段:阴阳转化及应用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泻,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首先描述了一下阴阳的概念。水火阴阳相对,火主动、主热、主炎上,水主静、主寒凉、水往下,气有寒热温凉,味有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寒热温凉之气或升降沉浮之气,四气或五气对味而言,气属阳,气是活跃的,味是有形质的。下面的归字,一是充养的意思,二是仰赖的意思,充养就是供给,仰赖就是接受。味、饮食也可叫五味,充养着形体,形体仰赖着气对它的支持,就是水谷精微之气,形体仰赖着气的充养,滋养。水谷之气充养着人体的精气,化就是生化,气化,动态过程。仰赖着生化产生精,精相对为阴,阴的产生需阳的化生为阴精,精仰赖着气化,反过来,精又供给着气,精饲养气,气需阴精的化生,气的产生要不断的由阴精来化生,化生阳气,形体消耗了五味,精气仰赖气化,气化生成阴精,生成精气,水谷精微之气就可充实人的形体,形仰赖气的充养,气生养着形体,饮食五味本可养形体,但五味不当,失调,太过,反伤害形体。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但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正常的、调和的就养形体,失调和就伤害形体。水谷五味之气是充养精气的,但失调,寒热温凉太过,同样也伤害人体的精气。精化为气,阴精不断转化为阳气,阳气散失,又来源于阴精转化补充,精化为气。气又可伤于味,五味太过损伤人体之气。这些归,都是讲的转化,要掌握阴阳、形气、精气互相转化、互相依赖,失调就损伤。味属阴,它有向下的作用,出下窍,大苦大寒的大黄,有泻下作用。温热性的药,它有向上升散的作用,从上窍出的作用。气属阳,阳气出上窍。味本是阴,味厚的是阴中之阴,味薄的是阴中之阳,这是阴阳中又有阴阳。气本属阳,但气厚的是阳中之阳,气薄的是阳中之阴。味厚就有泻的功能,味薄的,如猪苓、茯苓,味薄就通,通便。寒热温凉气薄,就有发泄作用,向外发散,如麻黄发散。气厚是阳中之阳,可使人发热,如附子、肉桂,气厚大热。壮火和少火在这了讲的是饮食和药的气味,大热气厚的叫壮火,如乌头和附子,这些大热的。可食人正气,消耗人的正气,少火是温性的药物,如人参、当归之类,可助长人体的正气,补养人的气血,滋养人体气血,滋养人体正气。人体的正气需少火给它滋养,壮火消蚀人体正气,少火可生长人体正气。这些,讲药食气味,接着谈壮火少火。气味纯阳就是壮火,气味为少阳之气,温暖的就叫少火。壮火、少火在后世医家中还有另外解释,看成人体中的火,过亢的火,和正常的阳气,或少火就是生理之火,壮火就是过亢,邪火,病理之火。辛味和甘味具发散作用,所以叫属阳,其实甘味是滋养的作用,属脾土,脾为中央,灌溉四方,滋养其他四脏、全身,后天之本。从中央到四方散布,所以叫辛甘发散。而酸味的药,它就有涌,即催吐。泻属泻下,涌吐,泻下,吐痰涎,宿食,泻下大小便,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茯苓淡味。
理论阐释:1、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生化关系。注意阴阳概念转化。药性气味即能充养人体精气,过度反伤害形体精气。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但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一种气味用多了,增长有关的气,吃酸多肝气盛。气增而久,那是灾殃的由来,所以要有度数,常补也不好。2、少火、壮火,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讲,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知,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而益壮也,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第二,把阳气当中有温煦作用的叫少火,壮火是指亢烈危害之火,阳气亢盛之邪火,阳热之火能温养阳气,亢旺之邪火则反消耗阴津,而且也损失阳气,张介宾讲,火,天地之阳气也,无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但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李东垣讲,相火元气之贼,相火即壮火。朱丹溪讲,气有余便是火。
临证指要:药食气味的指导意义。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味厚则泻,味薄则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列有用药法象,取类比象的思想。张仲景用方出自阴阳应象大论,桂枝汤辛甘发散,承气汤味厚则泻,乌头汤是气厚发热,猪苓汤是味薄则通,瓜蒂散中的甜瓜蒂味苦之极,赤小豆味酸,酸苦涌吐上焦实邪,涌泻为阴,有形之浊邪,当然,赤小豆还有补脾,又对瓜蒂毒性有一定制约作用。
第三段: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原文:“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散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无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息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泻,夏伤于署,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阳过可导致阴不足,阴损伤,正常时阴阳相协调,为用的,阳过盛,阴受伤,阴过盛,阳受伤,对人也是这样。阴虚阳盛,阳亢阴虚,阴盛阳寒。阳主热,阴主寒,所以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迭,物极必反,热而又热,寒而又寒,反向转化,但是有条件的。用药也是这样。总之是阴阳相互制约、消长、转化。
阳主热,阴主寒,所以,阴盛则寒,阴阳相互制约,所以阴胜阳病,阳胜阴病,此消彼长,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物极必反,所以,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为阴邪,能伤人之形体,损伤津液一类,和热伤气相对应,热为阳邪,伤人阳气,这就是同气相求,气受伤,不通畅了,阻滞了,或虚了,都可痛,不通不足皆痛,虚痛、空痛。津液受伤了,不能正常代谢,水液不能正常化了,被寒邪所伤,就可浮肿。邪气伤正气,寒邪伤人体之阳,也伤人体之阴,所以才有寒伤形之说,热为阳邪,也伤人体之阳,所以才有热伤气之说,如暑邪伤气,清署益气汤,要清其署,必益气,因为署为阳热之邪,不但伤人之阴,也伤人体之气。有一种错误认识,燥伤津液,燥为阳邪,实为阴邪。伤阳的是阴邪,伤阴的是阳邪,这不对,这不是同气相求。伤寒中讲,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大青龙,风是阳邪,寒是阴邪,卫是阳,营是阴,风伤卫就是阳伤阳,寒伤营是阴伤阴,但不对。先痛而后肿,是先伤了气,后伤了形,但没有先受热,后受寒的意思。同样,先出现肿,后出现疼痛,这是形先受伤,气后受伤。五气致病特点,外邪有五气,体内也可化生五气,脾虚导致湿,肾阳虚导致内寒,风署湿燥寒,这五气是外邪,外邪五气和内生五气致病都有如下特点:风邪胜的就产生动的症状,动摇,肢体的抽搐,自我感觉的动,头晕目眩,动摇不定的症状就是风引起的特点。热邪致病特点,热胜则肿,红肿热痛,热邪侵入血脉,导致血脉运行逆乱,产生痈肿。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热邪和血脉运行急速到一定程度就逆乱,聚而为热,出现红肿热痛。治疗痈肿、疮,清热解毒,但不完善,营不从,所以还要活血,理气,否则,淤滞没解,营之血之气。光清热解毒,病好留疤痕,可还再犯。(蒲公英、板蓝根、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当青霉素使用)。燥邪致病特点是干燥,伤津液,津液不足产生了热象,而叫阳邪,实际在产生热象前,有一段干燥,伤津液,津液不足才产生热,是转化为热,不是燥本身就热。当然燥邪伤阴很快,出现热象也很快,不想寒邪来的慢。寒胜伤人阳气,气化不能正常,阳气不能蒸化水液,水液停留,出现浮肿。湿邪引起人粘浊不爽的濡泻,湿邪伤了脾胃、肠胃。这是几种邪气致病的最典型特点,不是全部,不仅仅如此。自然界有四时,春夏秋冬,有五行阴阳变化,才能生长收藏,而生五气,寒暑燥湿风,和五行相应,风是木之气,湿是土之气,燥是金之气,署是火之气,寒是水之气。联系到人,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五脏化生五气,有了五脏之气才产生喜怒悲忧恐神志的改变。情绪变化是五脏之气产生的,悲应为思,喜是心之志,怒是肝之志,思是脾之志,忧是肺之志,恐是肾之志。喜怒伤气,情志致病伤气,喜怒代表七情,伤人气机,伤人五脏,这是情志致病的特点。寒暑泛指外淫,六淫之邪伤人先伤形体,从皮毛、后络脉、经脉、脏腑。在情志致病中,暴怒伤肝,伤血,肝为阴脏,阴中之少阳,大怒可吐血,崩漏出血。喜太过,伤人之心,伤人之神,使心神涣散。厥~逆,逆乱之气,使脉搏充满,神气离开形体,神离形骸,昏厥、死亡。喜怒不节,七情不能注意调节,寒暑六淫之邪不能注意回避,过度冒犯,都可使人得病,生命就不巩固了。生,生气,生命之气,不坚固,身体就要衰败,所以七情要调节,外界六气要注意回避,人才健康,否则受危害。所以什么事过度都不对,阴气重叠过胜转为阳,重阳也可转化为阴。冬属阴,寒属阴,这叫重阴,春必温病。温病就是阳病,阳热之病。春天感受风邪,春天、风邪皆阳,重阳,到夏天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的阴病,就是脾阳虚寒的病。截疟是阴病,各种疟疾,夏伤于署,秋生痎疟,秋是阴,湿是阴邪,秋伤湿邪,是阴伤阴的问题,生咳嗽是阳证,肺之病,肺卫阳。冬天养生不当,就冬不能藏精,受寒邪不能正常藏精,到春天时自然界阳气生发,人体阳气也升发,到夏季阳气当旺而不能旺,阳气不足,产生阳虚的洞泻。夏天伤暑,使阳热之气没正常生长好,秋天,秋凉之气外束,署湿内郁,就出现寒热往来的疟疾。它又是温病学派伏邪说的重要理论根据。对于一发病就到阴分,是因为伏邪,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这里就是讲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理论阐释:1、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可从三方面来理解:①药食气味的过用,就可产生相反的问题。热性药太过伤人阴,寒凉药太过耗伤人体阳气。②从病机角度看,阴阳偏盛就有偏衰,阴阳可转化。大热突然转化为衰竭凉。③从哲学角度,阴阳对立消长,相互对立。阴阳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相对立面转化。2、五气的偏性致病问题。自然界致病的五气或六气,六淫之气,外淫之气,也包含内生之气,内火、内热、内湿、内风。
临证指要: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伏气温病说的理论根据,这个学说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单独依据这句话有一定问题。一是邪伏部位问题,邪气藏伏在什么地方?有人认为藏伏在肌肤,如王叔和的伤寒例,重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便为温病,至夏变为署病。二是认为藏在少阴,如叶天士认为,寒邪藏于少阴,但有的医家讲,邪伏不了一个季节,如吴又可的瘟疫论,说邪伏膜原,但寒邪发为温病的不可能藏。还有人认为,不是藏伏的原因,是冬天伤于寒,冬不藏精,到春天,阴精不足,不能耐受阳热之气,产生温病。张奇素问释义就这个观点,认为和金匮真言论的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一个意思。吴坤的素问吴注,秋冬,时之阴也,寒湿,气之阴也,冬伤寒,秋伤湿,谓之重阴,冬伤寒而病温,秋伤湿而咳嗽,重阴而变阳证也。在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有这样的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泻,夏伤于署,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第四段: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原文:“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远古时代,懂医,知识很高的人,讨论认识人的形体,比较分析,排列,摆开,脏腑,对经脉的走行,起始与终止,经络间相互联系研究,又认识六合,12经脉之六合,两经一合,如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合,知道其联系、会合、相通,每一条经都由他自己的特殊路线、气穴就是俞穴,就是气血出入流行之处,天有365日,人有365节,就是指365个穴位,是人体气血游行出入的地方,所以才有所发之说,就是气血的产生。各穴位都有它的名称、位置。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肌肉和肌肉之间的联系,会就是相互会合的地方,大块肌肉之间的缝隙,叫谷,缝隙小的是溪,穴位都在肉的交会处,穴又叫空、孔、俞、穴、节。即肌肉筋骨间缝隙的地方,都和骨骼相联系,有起止,12经脉的分部有皮部,皮部有逆有从,有逆有顺,各有条理。春夏秋冬四时,春夏为阳,阳气盛,秋冬为阴,阴气盛,都有它的规律。人体有内外,但内外有联系,互为表里,脏藏于内,腑在外,脏腑表里,阴经和阳经,互为表里,阴经行于内测,阳经行于外侧,内外相应,确实是这样吗?
岐伯回答:按五方为主回答。风气生于东方,应于春天,气候温和,多风,这是天气,风寒署湿燥火这是天之气,木火土金水这是地之五行,天之六气,地之五行,天之气生地之五行。风就生木之行,东方属木,应于春,树发芽。这是天气生地气,木为酸,酸味入肝,助长肝,滋养肝,肝生筋,肝系统和春风、温暖、酸味、木、筋联系,肝属木之脏,木性柔和,本性喜舒展、条达,筋也是柔和的,硬不行,筋的活动靠血滋养,肝又藏血,肝筋皆喜条达柔润,肝就生筋。筋生心是木生火,心是火之脏,肝开窍于目。以下有的注家认为是有一段衍文,和其它段不同。自然规律,在春天,在东方,在肝脏规律是,在天是风,在地是木,在人的形体就是筋,在五脏是肝脏,在色为苍青,五音为角(角征宫商羽—五音),是木之音,发出的声音是呼喊,呼叫,是肝之声。如一睡觉就呼喊,就从肝论治。敛肝之魂。产生病态时就产生握,握拳,抽搐,因为肝主风,主筋,变动就不是正常的,变异,病态,知常达变。肝开窍于目,暴怒伤阴,伤肝,按五行推算,悲属肺,肺属金,金克木,后世的以情治情,以情胜情,就从这里产生。悲制约怒,消怒要哭,气就消了,风和木气通,风伤筋,燥属金之气,金克木,所以燥胜风,酸味太过伤筋,适当就柔和筋脉,辛属金,所以胜酸味。这一段是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时脏阴阳系统,即五脏功能活动系统)。
南方热,可生地之五行之火,苦味属火之味,心为火之脏,生心,心主血脉,血液奉心阳而化赤,靠心阳水谷精微化生血,血生脾,是火生土,心主舌,心开窍于舌。所以在六气是热,在地是火行,在形体是脉(筋骨脉肌皮~五体),在脏为心,色为赤,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忧好像不对,应该是语不定的意思,吞吞吐吐,因为言为心声,言语吞吐,心主喜,喜过伤心,恐胜喜,水克土,热伤气,寒胜热,水克土,苦是火,伤气,咸是水味,胜苦。
中央属土,在六气中是湿,天之六气生地之五行,湿生土,土生甘味,甘味滋养脾脏,脾主肌肉,运化旺长肉,肉生肺,土生金,脾开窍于口,脾气功能调和,能知道饮食口味,歌唱属脾,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思虑久了,对脾有影响了,唱歌,有醒脾作用,恢复脾气,有人老是唱歌,脾有病,病态为干哕,因为脾不运化。思考过度伤脾,发怒可改变,湿气太重,伤肌肉,肌肉臃肿,疲软无力,用风可去湿,利湿、化湿、渗湿,再加点风药较好,因为风胜湿,甘养脾,长肌肉,但太过,伤肉,酸可改变。
西方生燥,天之气属燥气,西方属金,在地为金,地之五行属金行,金生辛味,肺在人体属金,与秋气相应,辛生肺,同属于金行的相生,肺生皮毛,肺主皮毛,皮毛生肾是金生水,也是讲的肺和肾的关系,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为呼吸之通道,燥金、皮毛、肺、西方、都归一类,在色为白,在音为商,都是金一类,肺之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味为辛,志为忧,情志上肺主忧。内经还有一个说法,肺主悲,过忧伤肺脏,喜胜忧是火克金,热伤皮毛,寒胜热是水克火,火胜辛是水克金。
北方属寒,在地为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是同行相生,咸生肾养肾,泻肾之相火加盐入肾,肾藏精,养骨而生髓,髓生肝是水生木,肾在窍为耳,影响听力,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还有肾开窍于二阴,肾系统,同一行相生,如语音、黑色、呻吟、骨。在变动为战栗,肾病,肾阳虚,而寒冷。味为咸,志为恐,过恐则伤肾,思为土,属脾,思胜恐,是土克水,寒伤血,在太素中为骨,是寒伤骨,太素燥胜寒为湿胜寒,因湿是土之气,寒是水之气,土克水,咸伤血是水克火,甘胜咸,是土克水。
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在其中,阴阳就是气血,或是男女,又如左右,左阳右阴,圣人面南,左为东方,阳气升起之方,而从右面西方降下去。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最能代表阴阳的特性。阴阳就是万物的开始发生、变化、消亡都出自阴阳。阴阳相使,相互为用的关系,阴藏于内,阴主内,阳主外,阴替阳守护于内,才能使阳不浮越于外,不耗散于外,阳在外的功用,是为阴在外发挥作用,在外守护着阴,或阴气在外作用的表现,有阳在外守护,阴就可以不滑脱,否则阴就不能藏于内。如阳虚则滑精,气虚则自汗,阴液的耗失,是阳气不能固守、固护、保护。
理论阐释:1、五行的取象比类问题。人体内外相应的系统结构表:自然界之象,人体之象,比类取象。五行木火土金水,东、风、酸、青、音为角、脏为肝、窍为目、体为筋、声为呼、志为怒、变动为握、时为春、温暖,这一系列都属于木之行。2、五行相生相胜、滋生和制约,五行内相生,东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同一类的相生。还有五行间的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制约: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3、阴阳的互根互用,阴津和阳气互相依存,为用。赵献可医贯阴阳论,阴阳又各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主生,阳主化,气化,阴气所以长,是有阳气作用)。张介宾类经附翼真阴论,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
临证指要:1、五志过激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限,爆发致病,可以情胜情。2、以情相胜问题,现在有时不完全按相胜去做,整体调节情绪正常也可。3、阴阳互根、互用理论的临床应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之不热是无火也。4、五声,肝在声为呼,61岁妇女,阴雨天,精神受刺激就恼怒,心烦,嗳气,睡眠作恶梦,高声呼喊,胸中憋闷,白天困倦,脉象弦数,舌暗红,苔白腻。辩证,肝胆气郁,湿邪困阻。治法,疏泄肝胆,兼化湿浊。柴胡8克、炒栀子10克、郁金10克,黄芩1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草果10克、厚朴8克、槟榔10克,知母10克、石菖蒲15克、羌活、独活各6克、生甘草6克,5剂,日1次。忌辛辣油腻生冷。脾在声为歌,有一个脾热的总唱歌。清热后愈。
第五段,阴阳亢盛危害及调摄阴阳养生。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仿效、效法、取法自然界的阴阳规律,应怎样看病呢?养生呢?岐伯回答:阳气盛就使身热,阳邪亢盛,指卫气失常,卫气不能正常司开阖,出现腠理闭,汗孔不能正常开合,闭就越发要热,卫气郁在里,不能散,上焦之气不通,卫气开发于上焦,上焦肺气失于宣降,所以呼吸气粗,气喘前俯后仰,阳盛之气亢盛于内,不能散越于外,上焦之气不通,肺失宣降而出现发热,无汗,气喘,热盛耗阴,阴伤一定程度,牙齿干了,齿为肾主,说明邪气已经内传,消耗了真阴,肾阴受伤。冤=闷=满,所以烦闷,气使不能通畅,阳热之气,扰乱心神,导致心烦,满闷,进一步出现腹满,这是一派实热之象,危重之象。腹满标志着气机升降失调,脾胃在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能=耐。阳热之气过盛,所以耐冬不耐夏,在阴气盛时,助体内阴气,还可耐受,夏天就不行了,病就重了。如阴寒之气过盛,则寒,阴过盛阳不足,不能固护阴津,阳气虚导致汗出,阴津外泄,清就是冷,身体清冷。还身抖,冷得哆嗦,寒冷出现四肢厥冷,阳气大虚,出现腹满,脾胃气机阻滞了,升降出入失调了,病危重,耐夏不耐冬,阴气盛夏天好。阴阳互有胜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更迭胜负,阴阳更胜出现的一些病变,表现在外的形态就是症状。下面讲调摄阴阳来养生。调此二者如何?调节它,不让其失常,而平衡。岐伯说:调阴阳的方法,饮食、劳逸、情绪都可,但反指出,能治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现在多数认为,七损八益指房中术。不知这个道理,损伤身体,是早衰之节,节是征象。人体的生理规律是从小到壮,到老,到衰。但有人老得晚一些,有人早一些。一般来说,年40岁,阴津和阳气都去掉了一半,就知道累了,到50岁,阳气不足了,身体沉重,行动迟缓,耳目在上,需阳气充养,不聪明了,眼花,60岁,阳气痿,大衰,男子阳痿,阳气大衰,上七窍,下二窍都不通利,出现下虚上实,下虚,小便淋漓不尽,肾气虚,气化不行了,不能正常气化,上面涕泣俱出,属实邪上出,所以说,知道调摄养生身体就强壮,不懂就老。故人虽同出,开始都健康,但后来,懂养生不同,才有强强衰老之异,智慧高的人,在健康时,注意保养调摄阴阳,不懂养生之道的人,有病了才知道晚了,愚者身体是不足的,智者身体是强壮的,气血充足,阴阳协调,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便,老了还强壮,壮年人就更健康了。所以说,圣人做虚无的事,没有更多的思念、欲望和劳累,做恬淡之事,以恬淡为能事,恬者静也,淡者安也,心情平静,宇是藏东西的地方,从欲就是满足欲望,快志就是愉快,虚无很容易从欲,无为为前提,易满足从欲快志,所以他寿命长,与天地无穷。这是圣人的养生之道。这一段要知道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可助长体内阴阳之气,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理论阐释:1、腹满的病机问题,关键在于气机的升降。知道证候的阴阳划分。2、七损八益问题。
第七段,以天人合一论养生。
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把人作为一个小天地来看,人和天地相应,天就是阳,西北方寒冷,寒冷属阴,所以西北方阳不足,阴过盛,故西北方属阴,右耳目本属上属阳,但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右属阴,所以右耳目不如左强,左耳目为阳应明,这是一种取象比类方法。相反地,地不满东南,东南方阴气不足,阳气偏盛,人手足相对,在下属阴,右手足在右属阴,所以右手足强,左手足不如右强,左侧为阳,阴中之阳,所以阴不足,所以不强。帝问为什么?岐伯进一步解释:东方、南方,火热之气盛,属阳,阳气、精气并于上,清阳出上窍,上面聪明,下面不足,使人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相反,西方阴,其精并于下,左侧为阴,则下盛而上虚,阴气有余,阳气不足,下盛上不足,所以耳目不聪明,精气在下,手足就有力,手足便。但如果上下都感受邪气的话,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下左边阴气不足,所以自然界天地阴阳不可能完全,自然有一方虚,有一方实。在上的左侧偏实,在下的左侧偏虚。天有气,地有形质,天有八个主要节气(四立、四至),地有五方之地理(东西南北中),天为阳,地为阴,有各式各样变化,为万物之父母,产生万事万物。事物命名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看其包括阴阳之多少。清阳上于天,浊阴归于地,天地的阴阳变化,动静变化,阴阳之纲纪,阴阳不断的变化,才产生生长收藏这样不同的化生过程,終而复始,不停变化。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也要效仿天地,才能健康,取法于四时、自然的阴阳变化,适应这个规律。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要上配天以养阳气,使头阳气充实,头脑才聪明,有浊阴之气填在空窍,就昏迷不醒,清阳之气充养,养头,头为诸阳之会。取法于地来养浊阴,使在下的阴津充沛,养下焦,为阴要静、稳重、敦厚,养五脏要象人事之间一样和为贵,调和,不分裂,不抗争。肺吸纳自然界的清气,天气通于肺,水谷之气通于咽,入于胃,肝主东方,属木,应于春,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风气通于肝。雷气就是火之气,通于心,心为火脏,山谷之气,化生万物,脾胃化生精微,滋养全身,所以谷气通于脾,受纳万物,化生精微。雨为水之气,肾是水脏,所以水气通于肾。六经好像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那样流动着气血,肠胃为水谷之海,九窍为水气之所注,水气所贯注的地方,既津液、精气,五脏精气所贯注的地方,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九窍滋润不滋润,实际是人体健康状态的反应,五脏的功能状态,天地阴阳的变化,人体的汗,阳气鼓动产生汗,阳加于阴谓之汗,比喻为天地之雨,人体的气,阳气象自然界的疾风一样,不停运动,天地有山川,人有经脉,山谷应脾,人体发怒之气叫雷霆之怒,逆气象阳,火热之气上亢,阳气向上,热的,火热之气上逆,人体的暴怒之气象雷,火热之气易上亢,情志改变,郁久化热,五郁化火,治病、诊断疾病,如不按天地自然规律,不根据自然环境的改变,则灾害至,离开时间地点诊治疾病,没有不出错的。引起灾害。
第八段:治疗疾病必求阴阳,早期治疗。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邪风,代指六淫,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外邪侵入人体,疾如风雨,是很快的,有个发展传变过程,先侵表,故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未病,治皮毛。侵犯皮毛时治疗。病邪侵入脉肤治疗则差一些,更晚一些的是疾病传到了筋脉了才治疗,再差的是传到了六腑,最差的是病达五脏,最次等,病已深重,半死半生。故外来的风雨之气,感则害人五脏,是无形的,能深入到人的五脏。饮食水谷伤人的话,易伤六腑,在下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湿气使阳气不能正常运行,阻遏阳气,皮肉筋脉受损伤。还有一说,天之邪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水谷寒热可伤人五脏,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有。善于针刺治病的医生,从阴经来治疗阳经之病,从阳经治疗阴经之病,还有认为阴指脏,阳指腑,腑虚补脏,从阴引阳,脏实泻腑,从阳引阴,肝实泻胆,胆虚补肝。人体左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经和胆经 黄帝内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