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拗救句; 2.宾语前置的句子句; 3.互文; 4.假借字。

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
语文、作文、板报等APP
客户端二维码
手机浏览器打开查字典
1、直接输入 m.chazidian.com
2、扫描二维码,用手机
访问查字典手机版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答案
上传者:|上传时间:|加载中...人阅读 |密次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
  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 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
  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东汉人(
)就是这样做的,他的《
》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
  3.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5.什么是引申义?
  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6.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词类的活用
  1. 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
  3. 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
  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
  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8.名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的依据有哪些?)
  答案在P284——287页。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
  (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
  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1.程度副词:少、稍、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
  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
  人称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或‖和―莫‖部分:
  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
  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者‖和―所‖部分:
  1.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十一)介词、连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
  (4)表示被动,如:……。
  2. 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
  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
  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
  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
  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
  词头和词尾部分:
  1.掌握名词词头―有‖。
  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
  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
  (把书上的例句看懂、理解)
  (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的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
  2.《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3.许慎所说解的字义,实际上就是他认为的本义。
  4.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
  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分别有什么著作?
  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及其著作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6.名词解释:《经籍纂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
  (十八)古书的注解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76)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u)。‖合起来就叫―句读‖。
  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3.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哪些?
  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5.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有二:
  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
  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
  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
  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2.前人对文体特点的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
  3.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6.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7.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8.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流传至今的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0.―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的文体类别。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掌握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修辞格的含义,书中列出了定义或概
  念的,要掌握其定义或概念。
  2.对文中所举的例子,尤其―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辞格中的例子要看懂、理解、掌握。
  3.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学会分析文句的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
  (二十五)古今语音语音的异同
  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2.什么是音韵学上的―五音‖?
  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
  3.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包括重唇音―帮、滂、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八个。
  4. 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舌头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彻、澄、娘‖八个。
  4. 三十六字母中的齿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十个。
  6. 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7. 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包括―影、喻、晓、匣‖四个。
  8. 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9.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浊声母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
  10.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浊声母有―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个。
  11.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清声母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个。
  12. 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清声母有―滂、敷、透、彻、清、穿、溪‖七个。
  13.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1.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2.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
  4.《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
  5.近古音指元明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的代表作。
  6. 什么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
  答: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7.首先批评―叶音说‖的是明代末年的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8.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有哪些?(答案从略,见课本1054页)
  9.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的入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职、觉、药、屋、铎、锡、月、质、物、缉、叶‖十一部。
  10.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的阴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九部。
  11.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的阳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蒸、冬、东、阳、耕、元、真、文、侵、谈‖十部。
  12.关于上古的声母研究,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两条重要结论。
  13.关于上古的声母研究,钱大昕之后,章炳麟又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
  (二十七)古书的读音问题
  1.名词解释:A.―同音通假‖(P1067)
B.―读破‖或―破读‖:(P1070)
  2.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
  ―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3.掌握1074页所列字的特殊读音。掌握本节所举例子的读音。
  4.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主张用所谓古音来读古书,尤其是对古代的韵文作品,应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即使不押韵了,也不要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
  (二十八)诗
  1.近体诗的特点是:(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
  2.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3.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有两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的字。
  4.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的而编写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193韵。宋代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
  5.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6.关于律诗―平仄‖的掌握方法:
  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
  (1)五言句式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种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他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七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的四种句式上推导出来,即在五言(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的平仄相反的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诗的四种句式就是:
  (2)七言句式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的排列形式,根据我的总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不外四种:
  (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2)、(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注意:以上四种格式中,(1)、(2)两种的差别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3)、(4)两种的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可以认为(2)是(1)的变体,(4)是(3)的变体。
  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的内容。
  7.律诗的平仄并不是绝对严格,也允许有些变通,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变通的方法。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在判断一句诗的格式时,如果第二个音节是―仄‖,哪怕第一个音节是―平‖,也要认为该句诗开头的两个音节的格式是―仄仄‖,反之亦然,总之,要以偶数字的音节定平仄,即依据一句诗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确定该句诗的平仄格式。其实,面对一首诗,只要能够把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判断准确,如果符合(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任何一种,整个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明确了。
  8.什么是―拗救‖: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在一句是出现了―拗‖之后,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格式,使诗句重新获得音律上的和谐,就叫―救‖。
  9.关于那个字可以―拗‖,那个字―救‖,我有一个便于掌握的办法,即:
  (1)甲六对五(意思是甲型句中,第六个字拗,对句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
  (2)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三个字―拗‖,第五个字―救‖)
  (3)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中,第五个字―拗‖,第六个字―救‖)
  (4)丁五没救(意思是丁型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10.什么是―三平调‖?(答案:丁型句中,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11.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掌握对仗的要求,掌握―借对‖和―流水对‖的意义和例子(P)。
  古代汉语练习题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什么是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
  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生。(论积贮疏)
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柳子厚墓志铭)
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柳子厚墓志铭)
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柳子厚墓志铭)
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舁来庭中。(段太尉逸事状)
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张巡守雍丘)
行立有节概,重然诺。(柳子厚墓志铭)
宜鼓琴,琴调虚畅。(黄冈竹楼记)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晋灵公不君)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晋灵公不君)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晋灵公不君)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召公谏弭谤)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饮食者也。(召公谏弭谤)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召公谏弭谤)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晋灵公不君)
文侯不说,知于颜色。(自知)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韩信拜将)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韩信拜将)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韩信拜将)
  二、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意、引申义还是通假义? ? 趋
任座趋而出。(自知)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晋灵公不君)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论积贮疏)
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
臣闻忠臣毕其忠。(自知)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诗经小雅鸳鸯)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赵王信秦之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赶车的)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今国家间暇。(孟子公孙丑上)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韩信拜将)
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书不能悉意。(司马迁《报任安书》)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阮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韩信拜将)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既而缝合,傅以神膏。(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书)
设坛场,具礼。(韩信拜将)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
为具牛酒饭食。(西门豹治邺)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论积贮疏)
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缁布衣,锦缘。(礼记玉藻)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
注焉而不满。(庄子齐物论)
舍车而徒。(王充《论衡问孔》)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答李翊书)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孔子居,曾子侍。(孝经开宗明义)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冯谖客孟尝君)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货自龟贝,至此五铢。(汉书叙传)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有屠人货肉归。(蒲松龄《狼》)
  1.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2. 昭昭然白黑分矣。(答李翊书)
  3. 昊天孔昭。(诗经大雅抑)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楚辞离骚)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张巡守雍丘)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天论)
王不越竟,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
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自知)
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自知)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自知)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韩信拜将)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韩信拜将)
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韩信拜将)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论积贮疏)
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答李翊书)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答李翊书)
谌虽抗暴,然闻言则大愧。(段太尉逸事状)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自知)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韩信拜将)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置 :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韩信拜将)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段太尉逸事状)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1)
  一、填空 :(13分)
传注体是_________的体例.
义疏体是_________的体例.
集解体是_________的体例.
赋可分为四种,它们是__、__、__、__。
按姚鼐的分类,《韩非子》属于___,《艺文志序》属于___,《钴?潭西小丘记》属于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被动句?并对划有线的句子加以结构分析 :(10分)
  使用下列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补语)、〔 〕(省略号)。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怀王〕为天下笑。
汝可急去矣,〔汝〕且见禽。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并说明在句中充当何种成分或具有何种意义(24分)
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二虫又何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以羽以巢,而编之以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五、注明下列句中黑体字词的词义 :(8分)
厉王虐,国人谤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
  六、标出下列七言律诗的平仄(字下加“”的是入声字):(10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看”读阴平,音kān.
  七、标点、语译上面一段文字,并语译下面一段文字 :(25分)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④,家无余财,众不言家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⑤,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注:① 闵(mǐn):“悯”的古字,忧虑。 ② 揠(y):拔。 ③ 麾(huī)下:将帅的部下。 ④ 二千石:指俸禄。 ⑤ 讷(n):语言迟钝。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2)
  一、填空 :(10分)
  1. 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__的体例,义疏体是一种既__的注解体例。集解体是__的一种体例。
  2.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赋的内容与形式也有所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
  3. 句尾语气助词的“乎”主要表示__的语气,“也”表示__的语气。句首语气助词“夫”表示__,一般又称为“发语词”。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2分)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10分)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汝可急去矣,且见禽。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的词属何类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8分)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商君欲之他国。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五、下列句中标“”的是什么词?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是什么?(20分)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
  六、标明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带“”的是入声字):(10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3)
  一、填空 :(12分)
文体是指文章的__。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有三个,它们是__、__、__。
古书注解的主要体例是__、__、__。
句首语气助词“夫”表示要__,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语气助词“也”表示__的语气,“乎”
  主要表示__的语气。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0分)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特点,并将画横线的句子作结构分析 :(12分)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的词属何类词?它们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16分)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我之怀也,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五、指出下列句中标“”的词是什么词?说明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20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窃为陛下惜之。
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夜。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0.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六、标出下列五言诗的平仄,并说明是否有不合格律的地方(带“”的是入声字):(10分)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七、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4)
  一、填空 :(10分)
古书注解主要有三种体例,它们是__、__、__。
按语言形式分类,古代散文可分为__、__、__、__等四类。
句尾语气助词的“也”主要表示__的语气,“矣”主要表示__的语气,“哉”用来表示__的语气。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2分)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10分)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词的词性,并说明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 :(18分)
爱共叔段,欲立之。
狼度简子之去远。
王见之,曰:“牛何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五、下列句中标“”的是什么词?说明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20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其问诸水滨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标明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带的字是入声字):(10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七、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附录:参考答案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
在叙述句中,主语和谓语是被动关系的就是被动句(被动关系即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词行为的目的物,是受事者、被动者)。
根据古代汉语被动句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六个类型:
  ① 没有特定标志的。② 用“于??”作补语的。③ 用“为??”作状语的。④ 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的。⑤ 在动词前后同时使用“见”和“于??”表示被动的。⑥ 在动词前用“被”字的。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
  1、2、4、6.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
为: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为: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为: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表示被动。
为:动词,成为。
为:助动词,表示被动。
为:助动词,表示被动。
为:语气词,同“奚”组成固定格式“奚以??为”,表示反问。
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于:介词,介绍行为的对象。
于: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见:助动词,表示被动,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见:助动词,表示被动。
被:动词,遭受。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意义:
如??何:把??怎么样。
如何:为什么。
何如:怎么样。
奈之何:怎么办。
如之何:怎么能。
何以??为:为什么??呢。
奈何:怎么能。
孰与:比??怎么样。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如何:怎么样。
不亦??乎:不也??吗?
孰与:表示选择,哪里比得上。
无乃??乎:恐怕是??吧。
孰与:表示比较,比??怎么样。。
何如:表示比较,比??怎么样。
得无??乎:该不会??吧?
岂??邪:反诘句式,“难道??吗?”
如??何:表示对某人某事怎样处置,相当于“把??怎么样”。
  二、请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 “曰”前省略主语“(肖)何”。“如”后省略宾语“项王”。
  2. “用”后省略宾语“信”。“以(为)”之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韩信)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韩信逃亡);“闻”后省略宾语“之”(汉王)。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粟多而财有余)。
介词“以(为)”后省略宾语“之”(指笑之、誉之)。
“令、使”之后均省略兼语“之”(指债主)。
“令”后省略兼语“之”(柳宗元)。
“为”后省略宾语“之”(柳州百姓)。
“使”后省略兼语“之”(农夫)。
“以”后省略宾语“之”(大旱的情形)。“且”句省略主语“农”。“无”后省略宾语(粮食)。
“因”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子城西北隅)。
“视之”主语“晋灵公”承前省略。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所书的话)。
“使”后省略兼语“之”(指巫)。“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谤者)。“目”后省略动词谓语。 叁、代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人称代词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两类。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其中“女(汝)”、“尔”、“若”可以用作主语、谓语和宾语,“而”、“乃”一般用作定语,偶尔用作主语,但绝对不能用作宾语。
  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
  2.“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3.“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
是:指示代词。
其:指示代词。奚:疑问代词。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者:辅助性代词。彼:指示代词。恶:疑问代词。
何:疑问代词。
夫:之①②,指示代词。
其:指示代词。
其、然:指示代词。
胡:疑问代词。
其:指示代词。
吾、而、汝:人称代词。
者:辅助性代词。
者:辅助性代词。
之: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夫、是②: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是①②:指示代词。何①②:疑问代词。者:辅助性代词。
期:指示代词,此。
夫:指示代词,那个。之:指示代词,指獒。
  三、解释下列名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无定代词,有的人。
无定代词,有的人。
无定代词,有的东西。
句中语气助词,加强否定语气。
无定代词,没有谁。
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无定代词,没有谁。
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辅助性代词,指追的人。
名词,表示位置。
无定代词,指看见的牛。
  ? 所以
  都是所字结构。
  1.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之②,指示代词,指母亲。
  2.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我”。
  3.之①②,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4.之①,代词,指人牵牛过堂下的情形;之②,动词,到??去。
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代词,指“郑”。
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指示代词,那。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的词性是否相同 :
  1、2两句中的“莫”都是无定代词,1句中的“莫”指“没有谁”,2句中的“莫”指“没有什么物”。现代汉语的“莫”是否定副词,古今词性不同。
  1、2句中的“或”都是无定代词,有的人。现代汉语中的“或”是连词,古今词性不同。
  1、5两句中的“是”是形容词,正确,对(第一句中的“是”是意动用法,认为自己正确);第2、3、4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这。现代汉语中的“是”是动词,表示判断。古今词性不同。
  肆、副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
竟:终于;表时间。
本文共有59页,这里只展示前5页,更多请下载文档查看。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赠获查字典积分换实物礼品
免大量免费文档可下载
辑创建文辑分享文档
此文档贡献者
密下载次数
文档浏览排行榜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例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