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霍春阳国画教学28全集老师给我指点指点我的画作,有没有知道他在哪的?怎样才能够见到他?

大风号出品
张瀚文 没骨画家
张瀚文画家艺术简介张瀚文——我相信在传统绘画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一路会开出很多智慧之花张瀚文又名张凌,居北京。霍春阳传统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美院培训中心书画高研班传统花鸟画专项研修没骨画导师、文化部国际传统文化研究会—没骨花鸟画强化研修班导师、霍春阳先生入室弟子。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擅长没骨花鸟画,得诸名师悉心指点。画风清丽脱俗,素雅古媚,尤其擅长没骨牡丹,作品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质,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中国小写意花鸟画的写意精神结合在没骨技法中,把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线条与“以我观物”的感悟和现代色彩巧妙的结合,创作出既富有传统内涵意境唯美又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明画风。简谈没骨画
张瀚文近些年来没骨绘画盛行,从事没骨绘画学习创作的人越来越多,没骨绘画气韵生动,赋色妍丽,温润雅致,能够雅俗共赏,这是它受到广泛喜欢的主要原因。现在不少的爱好者热衷研习没骨画,针对这个问题,我想简谈一下没骨画的学习。在我们开始学习之前首先要对没骨绘画的传承脉络有个了解,才能正确的去学习它。没骨绘画的历史已经很久了,从南北朝张僧繇的没骨山水到北宋徐崇嗣开创的没骨花卉,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了 。而真正成体系有传承的是徐崇嗣的没骨画鸟画,徐崇嗣是五代南唐时著名画家徐熙的孙子,徐崇嗣创办没骨画还有一段故事,五代时,花鸟画坛以黄筌、徐熙两家为代表,即所谓:黄家富贵,徐家野逸,西蜀黄荃的画风是勾勒填色富丽堂皇,江南布衣徐熙以水墨淡彩清淡野逸。后来,到了北宋,画院地位尊崇,通过绘画也可获得功名。随着西蜀并入北宋,黄荃父子也随之进入了北宋画院,并且执掌了北宋画院。由于黄荃父子在画院的正统位置,朝廷对勾勒填彩的画风比较重视。但徐熙这一派系,由于他的画风非常清秀隽雅,崇尚格调和气息,注重画家的修养,再加上徐熙本人的修养也极高,故受到了皇帝和文人士大夫及雅士们的喜爱。被关注多了,就受到了黄荃父子的排挤。所以当时画院招画师的考试中,但凡有类似徐家画派的作品都是通不过的。后来徐崇嗣用祖父的画风去考试也没能通过。但是他特别有抱负很想进入画院,于是他就结合了徐黄两家的风格,既保留了徐家画派的清秀淡雅又吸取了黄家宫廷院体用色的妍丽,在徐家落墨法的基础上运用黄家颜色上的富丽自创一派,用颜色直接点染书写的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勾线而是直接用色点染物象的绘画技法,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没骨绘画的开源。可以说,没骨花鸟画的开山祖师就是徐崇嗣。徐崇嗣之后,历代都有传承人,宋末元初的钱选、牧溪、明代的沈周,到明中期的陆治绘画风格上都有没骨的体现。明代非常注重写意,所以擅长没骨的名家并不是很多,真正没骨画到了大的发展期是到明末清初恽南田的时候,他在徐崇嗣的基础上重新让没骨绘画大放异彩,就此产生了常州画派,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和学习的范本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恽南田。他影响了很多人,清代的邹一桂,他是恽南田的女婿,也是继承恽南田派系最好的画家。还有马元驭,蒋廷锡,余稚、任伯年、居廉、居巢及近现代的一些画家都受到了恽南田的影响,所以我们若入手学习没骨绘画也必定从古人学起,从恽南田开始入手。所谓取法要高,所学必然要快。以上就是没骨画的一个概略的传承脉络。此外没骨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个技法形式上,它可以画的非常高古,也可以画的用色非常艳丽、浓烈。格调的高低和没骨绘画的这种技法是没有关系的,它可以格调很高,也可以格调很低。完全是取决于作者的审美和修养。从这上面看要心里很清楚,不要一想到没骨画就立刻想到了一些媚俗、甜腻的作品。历史上也有很多优秀的没骨作品,比如钱选的没骨画,清雅、安静、端庄、绝尘,那是水平极高的。还有徐崇嗣的作品,高贵、典雅、大气,我们现在很难见到,但也是格调极高的。其次,没骨画技法上一个常犯的误区,不勾线就忽略了线感,线的存在感,这是个极大的误区。相反的,没骨画一定要体现出线感,也就是骨感。没骨画它不是没有线,而是把线隐藏起来了。不勾线而显出这种线感,这正是没骨画的高明之处,也是没骨技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很难把握的地方。不勾而勾,不骨而骨,这种感觉一定得细细去体悟,没有骨头,软,是没骨画容易犯的问题,这里给大家一个启发,这也是它技法上要把握的一个重点。若我们学习时只是把视角都放在了撞水、撞粉、冲色上这些没骨技法的皮毛上,那你就永远进不了没骨绘画的大门。《锦绣春色》《花开百子》《国色欲入云,美人有慧心》《佛前圣洁花》《东风吹放百花枝》《贵而不娇》《只看花开处》《嫣然只是洛阳春》《花艺四条屏》《春色满园》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春花烂漫作品多在深夜画|写生|霍春阳_凤凰资讯
春花烂漫作品多在深夜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没有访客的时候,老树喜欢猫在办公楼的地下室画画,自称“地下工作者”。这几年一直在吃身体的老本,渐渐自觉精力有点不济,体力跟不上了。晚上七八点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倒头便睡,夜里一点多钟起来,吃点东西,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四五点。只有下半夜的安静,才能画出细致的画。那些春花烂漫的画作,很多都是深夜作品。
原标题:春花烂漫作品多在深夜画老树的部分作品。(来自老树画画微博)“老树画画”红遍朋友圈 本报专访作者老树老树,本名刘树勇,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朐。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早年问学于梁崎、王学仲、霍春阳、于复千诸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致力于影像的传播研究与实践。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事当代中国摄影发展的观察与批评。策划大量国际性展览,著作数十种。文、图/广州日报记者谢绮珊近来,“老树画画”作品红遍微信朋友圈,成为转发很火的画作。老树的画里,总有一位归隐悠游的先生,或抱一条大鱼,或扛一把花枝……按他的话说,画的都是自己。“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画里闲花野草皆是真性情。谈出名:原喜欢猫着干活老树,实是标准的山东壮汉。“我这块头,放在过去绝对是杀人放火的主。年轻时打架,怕过谁?”他很快补充说,现在,好汉不提当年勇了,遇上打架的,绕着走。没有访客的时候,老树喜欢猫在办公楼的地下室画画,自称“地下工作者”。这几年一直在吃身体的老本,渐渐自觉精力有点不济,体力跟不上了。晚上七八点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倒头便睡,夜里一点多钟起来,吃点东西,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四五点。只有下半夜的安静,才能画出细致的画。那些春花烂漫的画作,很多都是深夜作品。羊年春晚,随着莫文蔚唱出《当你老了》,老树的画作也慢慢绽放在背后的屏幕上,之后更多的人在微信圈里转发老树的画,这让他不太适应。“我原本是一个喜欢自己猫起来干活的人,现在火得跟真的似的,闹得自己也不轻松了。”谈年少:坐火车敲大师的门十六七岁上大学之前,老树不知道自己会画画。“那个年代一本画册都没见过,齐白石的第一张作品是从我家一个暖瓶上看见的,上面印了一幅《红叶秋蝉图》。”上了南开大学以后迷上画画,除了在天津遍寻名师学画,当年最常干的事就是跑到北京看画展,拜谒名师。那时候随身背一个军用挎包,卷一幅自己的画,坐两块五的火车,寻到李苦禅家敲门讨教。“那个时代,他们是从江湖上混过来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说也有神秘感。那时候人很单纯,随便就接待了。”老树说,“他招呼我进门,看了我的画,也不说我画得好不好,提笔另画了一张,然后问我:这样画是不是更好?当时我也傻愣傻愣的,还跟大师争执。”谈画作:画的是记忆其实,老树曾经有20年中断画画,因为画里没有自己。这20年中,他干过无数跟画画相关或无关的事,做电影研究、摄影、陶瓷、设计、图书出版,甚至精通。有一段时间,他主要给文学杂志画插图,还画过卡通。2007年他恢复画画,直到2010年开始对自己的画有了理智的思考,加入一些设计成分。于是,画中无论花前树下,总有一位长衫男人。他画里的山间田野,全是切身经历。那些画面,不是写生得来的,都是烂熟于心的记忆。“我不写生。我写的是‘熟’的,不是‘生’的。就像我早上从学校东门进来,一股熟悉的花香飘来,心想槐花开了,扬头一看果然开了,小时候想的是怎么吃啊怎么煎饼子,这都是记忆。这么多年,经验、感受已融为一体。写生是对象化的东西,与画者没有太多关系。”谈画技:技术上的不值一提至于自己的画为何能够被大家接受,他自认从不想这么伟大的问题,只想画画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我为自己而画,要解决的是我自己的问题。”有“树迷”想跟他学画画,他一一婉拒。也有人把自己的画私信给他指点,“我一般采取鼓励的方式。”在老树的摄影生涯中,他也曾给窦唯拍过很多照片。对于近期大众对窦唯的争议,老树谈到了这位摇滚歌手的画。“他画得很好,画得非常真诚,我很看重这一点。在他的经验里,诚恳地表达了所见所思所感,这就可以了。我觉得绘画就应该是这个状态,技术上的东西不值一提。我自己也是这么理解绘画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9055
播放数:16138
播放数:38595
播放数:164319
48小时点击排行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qingqingdefeng_aa
&不久前,打开《连建英中国画作品》,读完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田均清为连建英撰写的书序,四位画界有名神道的人物头像速写映入我的眼帘,看着神貌也有几分相似,末位是霍春阳老师。(霍春阳老师照片来自网上资料,头像速写来自《连建英中国画作品》中)
&没想到霍春阳老师他是我的同学连建英的花鸟画老师,也是我早年,上江西庐山参加庐山画院主办的首届中国书画讲习班的老师。
&那是29年前,即在1985年10月1日之前,我单身一人由广东前往江西庐山参加庐山画院主办的首届中国书画讲习班。10月1日这天恰逢是“双节”,即是国庆节,也是中秋节,这样的“双节”在人的一生中,也属于难以遇上的。
&10月1日这天,满怀着求学问知的心情,听完诸老师的有关书画技法和艺术欣赏等讲学,吃过晚饭后,我带上平时的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习作只身到邵洛羊老师、霍春阳老师分别下榻的庐山老别墅。首先,拜见邵洛羊老师(邵洛羊老师系上海市全国著名书画理论家鉴赏家),邵老一一翻阅我带的习作,指着墨竹国画习作说:“你这竹竿,是用毛笔中锋笔画出来的?”没等我回答,邵老他接下说:“中锋笔能画出一边浓一边淡的很有立体感的竹竿吗?看我是用排笔画的,就像著名诗人管桦画的墨竹一样,用排笔画的,一边沾浓墨一边沾淡墨……”我听着,也出于尊重,我没有申明我的墨竹竹竿是用毛笔且是中锋用笔画出来的,而且还是一笔写就竹竿的,这显然与传统与众画家画墨竹竹竿者有所不同,我追求的是一笔一气呵成竹竿。而著名诗人管桦画的墨竹,的确用笔和技法非传统,且中国画界也视其很“反叛”,尽管某出社为其出版了一本“管桦画竹”或“管桦墨竹作品”(我记不清画册名),但的确也引起了中国画界颇大的争议和抨击。邵老他接着翻看我画的牵牛花习作,就说这习作用笔不错,中国画就要这样画才对。感谢和道别邵老后,我径直的到另一幢别墅,拜见霍春阳老师(他当时是天津美院国画系教研室主任,也是著名花鸟画家孙其峰老先生的入室弟子。现是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至今),他翻阅我带的国画习作,边看边指点赐教我,并亲自挥毫写了一幅墨竹、兰花作品和一幅草书作品赠送、赠勉我。
&得霍春阳老师惠赐的两件墨宝,让我终生感怀,永记着这段短促的师生之情。想想当今社会,艺术作品也市场化了,如今的书画家作品也当钱,我更贵为昔日这一段师生缘和纯粹艺术墨宝而珍惜珍重!
&虽无缘天津拜见霍春阳老师,在此借笔向霍春阳老师问候,并祝身体健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下面墨竹作品,并按创作时序排列,第一幅创作于1988年初秋,第二、三幅1989年仲夏和1990年初春,。1990年4月搁下业余画,2012年9月重习国画。第二、三幅创作于月,第四幅创作于2014年5月,第五幅至十二幅创作于2014年7月至9月。&九十年代初创作,并在国家统计局《农调之友》杂志封底发表&&&&&&&&&
轻轻的风推荐阅读:
阅读(322)|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一段往事',
blogAbstract:'一段往事\n\n&\n\n作者:qingqingdefeng_aa\n\n&\n\n&不久前,打开《连建英中国画作品》,读完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田均清为连建英撰写的书序,四位画界有名神道的人物头像速写映入我的眼帘,看着神貌也有几分相似,末位是霍春阳老师。',
blogTag:'往事、画作',
blogUrl:'blog/static/5',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9,
publishTime:7,
permalink:'blog/static/5',
commentCount:112,
mainCommentCount:43,
recommendCount:3,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刘新尧与恩师霍春阳先生的艺海学涯之路
  刘新尧师承花鸟国画大师霍春阳, 作为霍老师的爱徒,刘新尧在学习恩师构图、技法、思想的同时,通过不懈的努力,也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刘新尧画作中既有霍春阳老师的精髓,又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他追求清新隽永、淡雅灵动的画风。不少人说,挂一幅刘新尧的画在墙上,夏天凉爽,冬天温暖。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是我毕生的艺术追求。
  1981年初拜天津美院著名花鸟画家霍春阳先生为师习画至今;几十年专攻梅竹。刘新尧不仅见证了霍老师几十年来的艺术生涯,也是老师为人处世的见证者。“只要是了解霍老师的人,一说到他,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因为他的心地实在太善良了。有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没有着落,就给霍老师打电话,霍老师多年来一直从精神上、物质上、心理上帮助他们。同时,霍老师还特别爱才、惜才。当年画家尹伟想拜霍老师为师,霍老师看到尹伟的习作,眼前一亮,立即说:‘这个学生我收了。’霍老师收徒的条件很简单,并不在意经济条件,唯独看重才华。”
  在技法的传授上,霍老师也不做任何保留。看到霍老师在中央台、天津台等各大栏目做节目时将自己的独门秘笈都全盘托出,作为学生的刘新尧有很多担忧,然而霍老师却丝毫不在意。“画画如做人,霍老师追求的画风是清、淡、静、简、虚,这也是他为人的体现。他告诉我,大家都爱上画画他才高兴呢!在经济大潮到来的今天,这种对绘画精神的追求实在是伟大。”
  刘新尧大师简介:
  刘新尧霍春阳亲传弟子,师从我国著名书画家、天津美院教授霍春阳先生,第八届全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优秀奖获得者。刘新尧,1960年生于天津,著名花鸟画家,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院教授、天津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天津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
  刘新尧得良师指点“笨鸟先飞”
  早在六七岁时,刘新尧就对连环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他总是拿着铅笔对着连环画临摹。七八岁时,一位在天津艺术学院(现天津美术学院)学习的亲戚经常来他家做客,看到刘新尧对绘画有着极高的热情,便成为了他的启蒙老师,这位老师便是当代花鸟画大家霍春阳先生。“那时候,我画凳子、画椅子、画钟表,家里摆的东西基本上都画全了,至今还留着一部分小时候的画作。”刘新尧回忆道。
  十几岁时,刘新尧来到霍老师学习的地方—天津美院,当即就被霍老师笔下的国画所吸引,从此开启了学习国画之路。刘新尧说:“20世纪八十年代期间,霍老师每周来我家一次,在这个阶段,我三五天就会拿出一卷草稿画请他指点。一来二去,我开始陶醉在画画中,并且立志将来要成为一名画家。”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直到现在,刘新尧只要在家就会拿起画笔创作,并且乐在其中。曾经有人问他:“当年你年轻时我来你家做客,外面过年的炮声都震天了,你还趴在一张小破桌子上画画;现在你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岁数,仍然在俯身画画,苦不苦啊?”刘新尧笑着说,“我不苦,一点都不苦。我就是喜欢画画,可能是和绘画有缘吧,虽然说不出原因,偏偏就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虽然爱画画,但刘新尧对自己并不自信。一次,他直率地向霍老师说出了心里话:“在您的学生中,我算是比较笨的,有人手快,有人脑快,我的手脑都不如他们,而且我觉得自己的悟性较低。”这时候,霍老师鼓励他说:“笨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对绘画的热爱之情。热爱是伟大的老师,它能促使你成功,笨鸟先飞。”刘新尧从这句话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并且一直铭记在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刘新尧在绘画上的春天终于在日那天到来,《天津日报》刊登了他和霍老师合作的一幅梅花图,这让刘新尧感觉自己在绘画上开窍了。“那是一个很巧合的机会。当时报社记者去天津美院采访霍老师,我正好在场,手里还拿着一卷画。采访结束后,那位记者对我说:‘小伙子,让我看看你的画。’我打开画后,他说:‘你的画既有霍老师的风格,又继承了孙其峰先生的笔墨,画得很不错,已经达到了发表的水平。’这时,霍老师也为我得到赏识而高兴,于是我们现场合作了一幅梅花图。”刘新尧至今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从此以后,同事、同学都对刘新尧刮目相看。“那年恰逢我三十而立,虽然知道自己的水平仍然有限,但是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让我更加热爱绘画了。”
  风浪中回忆恩师教导
  从1992年至2000年,在霍老师的建议下,刘新尧做了8年国际海员。“霍老师的目的是让我开阔眼界,通过接触外国文化、艺术增长见识,所以我在工作之余除了画画还是画画。那时船上80%的人员都是外国人,而会画画的人只有我一位,也算得上知名画家了。”刘新尧说。
  由于船上风浪不断,刘新尧为了作画时不受到影响,绞尽脑汁对抗恶劣的环境。“我把笔洗、水碗、毛笔等容易移动的工具都放在打制的小格子中,才保证了创作环境的相对安静。当时我的画作仍以花鸟画为主,一边回忆老师教授的知识,一边反复练习,同时也将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见闻融入到画作中。”在文艺气息浓重的法国巴黎,刘新尧去看了当地的画展,一下子打开了新的创作思路。“这个画展对我的启发很大,不论中国画还是西方画,其实都是相通的。那次看到的很多西方画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我的绘画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刘新尧每次创作完毕,都会把作品贴在自己船舱的墙上,然后出舱工作。由于没有锁门的习惯,很多次他回到房间后,都发现原本的十几幅画作只剩下寥寥几幅。原来,这些画作都被船上的外国友人拿走了。说到这里,刘新尧不禁笑了起来:“每次回去看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哈哈大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自己的画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认可。由于大家喜欢我的画,每到新老船员换届的时候,老船员都要向我求画留做纪念,而我对他们的要求可以用‘不厌其烦’来形容,这也算是我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的一点小贡献吧。”
  全方位见证德艺双馨
  结束了8年的海上航行后,刘新尧回到陆地继续跟随霍老师学画。“在跟随霍老师学画的几十年中,我觉得老师不仅是一名画家,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位学者。不论理论上还是技法上,霍老师都已经登峰造极了。”
  多年来,刘新尧从霍老师身上受益匪浅。“作画方面,霍老师要求我们大胆落笔,小心收势。每次我拿习作去找他点评,他几乎不表扬优点,只看缺点。他的点评也仅仅是‘太光了’、‘太草了’、‘太繁了’、‘再润一些’……虽然每次点评都是一句话,但是言简意赅,十分考验学习者的悟性。我现在已经习惯了这种点拨方式,虽然他看到满意的画作仅仅会说‘可以’,但是这两个字对我的鼓励却有千斤之重。”
  谈到霍老师的个人品德,刘新尧也是感慨万分。“霍老师钻研艺术很刻苦,这是一般画家做不到的。虽然现在他已经功成名就了,但是有时候我去拜访他,还能看到他在工作室里学习。他一边作画,一边听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有时是大学教师讲文学,有时是讲国学。老师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虽然当今社会的诱惑非常多,但老师还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学问,实属难得。霍老师说,‘我进画室闻到墨香就是一种享受’,他用行动告诉学生们学画应该心无旁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霍春阳国画教学视频28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