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在线阅读可以有什么想法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抱歉,您要找的页面不存在。推荐几本有思想的书,不要那种功利性很强,为了读书而读书的那种.
推荐几本有思想的书,不要那种功利性很强,为了读书而读书的那种.现在大三,女生.请简要说明一下推荐的理由.非常感谢,答案满意再加分.
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对生活思考很深余秋雨早期的作品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文字很洗练余华的《活着》,很感人的故事,不管经历了什么,生命总会继续.周国平的文字比较平缓温暖,很适合女生读,你试试.但他有一本《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叙述了一位父亲照顾失明女儿的心路历程,非常感人.推荐一本名著《沉思录》,个人认为是最适合自省的一本书.我最近在看《平凡的世界》,如果对小说有兴趣你可以看看.古典小说还是《红楼梦》最好,看了不下十遍,每次都有新收获.日本有一些作家的作品都写得很美,比如川端康成和渡边淳一的书,读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还有安房直子的童话,空灵优美,充满想象,最好是彭懿翻译的版本.但是如果不喜欢童话风格就算了.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心理必读.《傲慢与偏见》,应该是女孩子向往的爱情.《追风筝的人》,有关于忠诚与友情的.《基督山伯爵》也挺好看的,但是复仇的故事也许男孩子更喜欢一些.这些都是我看过的觉得比较好的给你推荐,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推荐几本有思想的书,不要那种功利性很强,为了读书而读书的那种.》相关的作业问题
白鹿原,活着,兄弟,许三关卖血记,穆斯林的葬礼,秦腔,内在的从容,我不是教你诈,金瓶梅,谢谢你离开我,余秋雨文化苦旅系列书,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很多,看你什么需要 再答: 你男的女的 再答: 聊聊呗再问: 我男的,不搞基 再答: 我也不搞 再答: 只是聊书而已再问: 好吧再问: 告别天堂你看过吗 再答: 笛安的书再问:
把信送给加西亚方与圆系列还有许多,都是最近在读的不过鄙人还是喜欢文摘类短小精悍的
先看看 卡耐基 的书吧.
《英语广场》就很好了,有最新的电影评论,节日方面的信息,都很新的,我一直在看的.
《说文解字》,这是中国的汉字语言文化.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
不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主观倾向太重,如果没有一些哲学基础,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推荐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这本比较客观.当然看过介绍的书籍之后,最后看看原著比较好,毕竟哲学就是哲学家的思想,是有个性的,了解哲学就是了解他们怎么想问题.差不多推荐一些书:柏拉图全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
《货币战争》
人间失格 动物凶猛 平凡的世界 挪威的森林 雪国 金锁记 这些是我认为很不错的小说,对写作能力有帮助.
其实网上到处都有书单,只要是经过时间淬炼的书,静下心来慢慢品,都是有思想深度的,浮华的辞藻是怎么也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的,只有思想可以.首先要推荐的应该算是《不可承受生命之轻》吧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网上可以查到,不错,不过我还没看完.
所罗门的人生哲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叔本华人生哲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要想思考,就得先看现代逻辑学、诡辩论,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再看唯物辩证法、道德经、金刚经这些比较高深的思维方法.在思维不会走火入魔的情况下,看马恩选集、列宁选集,配合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学习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形式分析社会的方法.而后可以看其他人关于社会的论述.
建议你读国学经典,比如道德经,已经,论语等等,有感悟就会气质发生改变
话说看一下《福柯的生死爱欲》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关于他本人以及他的思想,老师推荐的~我舍友在看福柯的《性经验史》,不要想歪啊,很难啃,不过据说也不错~
其实你有这样的想法证明你不傻,朋友不要太自卑,你这是缺乏自信,你可以到书店里或网上去找下树立自信的书.你要给自己信心总有一天你会比别人聪明的,找好目标一个一个超过. 本人看过“菜根谭”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你还可以看些成功学的书,比如陈安之写的,成功学会告诉你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一天一个小目标,一定要坚持住.不抛
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举一反三》——初中奥数1000题全解
高中化学竞赛参考书特别推荐常规/高考类:《高中化学重难点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后雄老师主编);历年高考试题汇编(任何一种,最好有详细解析的);《高中化学读本》(很老的化学教材);《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龙门书局,施华、盛焕华主编)初赛类:《化学高考到竞赛》(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安主编);《高中化学奥林匹克 初
如果只是为了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推荐如下: 基础:《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或者《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然后辅助的看看《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如果还像深造,就要看看分化的更细致的心理学书籍了: 《教育心理学》(张春兴的那本,我的书在同学那里所以没办法给《方与圆》(李娜)【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京 东 价 &
[定价 &¥]
PLUS会员专享价
您购买此商品可享受专属价
增值业务 &
重  量 &
搭配赠品 &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下载客户端,开始阅读之旅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方与圆的人生智慧
我的图书馆
方与圆的人生智慧
  序言  方圆之道,自古至今便被视为生命之大道,做人之大智,做事之大端。  方,就是做人要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融。在方圆之道中,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手段,是处世之道。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公认为是最适合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法,成大事者的奥秘正在于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方圆合一。  方与圆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所特有的概念。方圆之道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哲学中的哲学,是智慧中的智慧。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曾国藩说:“方圆的世界,方圆的人。”黄炎培也曾经讲过:“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对方与圆的辩证认识,揭示了人生为人处世的高超艺术,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可以说,方圆智慧是为人处世的永恒智慧。  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那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为有所不为”,说的就是做人要有自己的准则,但又不可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要有圆融处世、适应社会潮流的韧性。否则,为人没有方,则会被视作软弱可欺;做事不懂圆,则会处处树敌。但倘若太过方正或太过圆滑,又会寸步难行。正如人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去。假若非要正路直行,那结果只能是撞在南墙上了。因此,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方圆有度,该方时方,该圆时圆,才能做到圆润通达,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当然不可以过于方正,亦不可以过于圆滑,只有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凡事力求恰到好处,左右逢源,便可达到儒家所提倡的“中庸”的境界。也就是现在人们所常说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就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的。  因此,方与圆所讲述的为人处世的技巧和方法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使用方法的人。刻意改变自己去掌握某种技巧,是永远无法取得成功的。唯有提升自身内在的品质,才是人生成功的决定因素!  总之,人生在世只要运用方圆之道,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前进,还是退却,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我认为,在生活当中明晰方圆之道、方圆交融、方圆并用、方圆互变的人生智慧,并知道何为做人之方,何为处世之圆,何时运圆以守方,何时持方以融圆。然后,对方正立身、圆融做人、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的为人处世技巧予以把握,将对你的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果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概括方圆人生的意义,那就是: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会变通。因为,做人知方圆,天地任你行;做事善方圆,天下无难事。  如果你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成功的事业、辉煌的前程,那么就请翻阅此书吧!它将为你揭示方与圆的真谛,而当你掌握了这种人生大智慧,你会发现天地就会变得很小,你的人生将会变得伟大!因为,此时你已经真正看清了世界,真正读懂了自己。  的确,“外圆内方”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座右铭。  李昶烨  2012年3月于上海  目录  第一课 方圆:方圆之道,为人之本  矩能画方,但矩不是方,它不过是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给方做了规范性的调整,使之形成自己的形状。在社会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过度方正,为人处世不讲求方法,势必会碰得头破血流。但如果一个人过度圆滑,八面玲珑,事事都想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因此,成功的人生应该做到能方能圆,方圆合一,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做生活的主人。  做人之道,从“方”开始  圆,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  做人要方,做事要圆  方圆合一,人生的至高境界  圆是灵活,懂得变通  进退之间,趋利避害  对己要方,对人要圆  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成熟而不世故  第二课 处世:万法圆融,方圆相济走天下  古人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古人还有这样的说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就从不同的侧面告诫了后人如何学习做人。从古至今,做人若是缺失了方正刚直的气节则无法立身,而不懂圆融机变的智慧也同样不能立世。方圆有道,方圆交融才是做人的大智慧,处世的大聪明。  真诚为人,方圆涉世  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确定自己为人处世的角色  给他人留面子,自己就有面子  做事认真,处世不较真  做人让人三分,凡事留有余地  让你的思想转个弯  “圆而不滑”有奇效  与人为善才能处处逢源  第三课 说话:方法圆通,沟通无碍  语言是办事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说话不中听,与人交往必然会伤感情。说话不圆融,办事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因此,有时候直言也需圆说。从这一角度来讲,会说话才能好办事。  说话巧,人缘好  用赞美打动人心  幽默的人最有方圆的力量  批评别人有分寸,以理服人  口头上的胜利是做人的悲哀  说话要恰到好处  学会拒绝他人  会道歉也能得人心  大巧若拙,沉默是金  有效沟通,规避谣言  第四课 做事:圆润为人,通晓人情世故  人生在世,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古今中外,凡是成大器者,莫不将“做事为要,做人为先”的信念植根于心。会做人才会做事,做事的精彩源于做人的精彩。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  学会爱你的敌人  以退为进,行不通时就换招  适当地迎合对方来获得支持  是非面前,学会平衡人际关系  做别人不愿做的小事  随机应变,人情更练达  勇于承受失败  处世要灵活,不能太顽固  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替人解围,做交际场的“及时雨”  第五课 心态:刚柔并济,乐观圆通面对生活  如果把各种杂乱的心思存留于胸中,人心就难以保持纯洁、空明,精神就难以安定、专一。心中总是惶惶不安的人,又如何能品尝生命的真正滋味呢?  忍小谋大,方圆人生忍为高  态度谦和,绝对的强势不如友善的沟通  忍气制怒,烦心事需要冷静处理  性格好,则事业顺畅  变通思维,通向成功大道  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对方  该装“傻”时就要装“傻”  得饶人处且饶人  过度敏感,永远难以超脱  方圆做人,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  第六课 礼仪:彬彬有礼,才能左右逢源  圆融为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日常礼仪。礼仪可以称得上是一门社交的艺术,只要善用心思,就能达到联络感情的目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重视交际中的礼仪,巧妙应酬,给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网络。  好人缘,从记住他人的名字开始  恰当称呼里面有学问  服装扮靓你的社交魅力  适当妆容点睛你的社交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  对陌生人微笑,也是值钱的本领  拥抱,用温暖传达你的爱意  你的眼神说出了你的心语  手势,最容易沟通的语言  走路姿势学问多  第七课 职场:中庸处世,圆融做人  职场如战场,真正懂得方圆的人,在职场上方能游刃有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审时度势,在该坚持原则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毫不退让,在形势不如意时可以全身而退,在上司与下属之间可以左右逢源。  让好人缘为我所用  尊重单位里的“老前辈”  把握办公室交往的最佳距离  多与领导交流,不要敬而远之  灵活变通,面对上司刁难的智慧  时时反省自己的错误  和谐共处,善待你的同事  化解敌意,从容面对竞争对手  客观责备,批评下属对事不对人  功高不震主,才能避免灾祸上身  第八课 交友:进退之间,坚守做人的原则  俗话说,出门在外靠朋友,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会交友,广交友,交好友,应该把握方圆的度,这样方能取朋友之利,助你一臂之力。  方圆做人,善于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友情是弹簧,要注意保持距离  交友之道,可“多”勿“滥”  不随意模仿别人  不落井下石,要雪中送炭  做事不要在乎眼前亏  朋友多了路好走  让朋友表现得比你更出色  多结交优秀的人  给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生路  第九课 商海:明方实圆,“方”与“圆”融合的生意之道  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里的“道”是指道德,也就是说,道德高尚的人会得到众多人的帮助,道德败坏的人则会众叛亲离,甚至会走向绝路。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商界。尽管追逐利益是商人最直接的目的,可是如果不注意商业道德上的修炼,是不可能获得别人的支持,也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的。  商场也要讲人缘  小处着眼,大利在后  被人信任就是你的做事资本  重视细节投资,财源广进  外圆内方巧赚钱  对朋友既要善于“识”又要善于“用”  不要混淆了朋友和生意的界限  攻心为上,让客户顺着你的意愿走  稳中求胜,让客户敞开心扉  巧妙应对,面对顾客异议的处理技巧  附录  上海金业集团董事长李昶烨“志存高远,大道无极”  的方圆人生路  上海金业集团“人道金业,商道中华”的哲学思维  第一课  方圆:方圆之道,为人之本  矩能画方,但矩不是方,它不过是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给方做了规范性的调整,使之形成自己的形状。在社会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过度方正,为人处世不讲求方法,势必会碰得头破血流。但如果一个人过度圆滑,八面玲珑,事事都想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因此,成功的人生应该做到能方能圆,方圆合一,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做生活的主人。  做人之道,从“方”开始  方正的智慧,就是道德的智慧,就是人们对于品德的信仰以及在这种品德信仰的约束下形成的关于生活的信念。它就像一支火把,它能最大限度地燃烧一个人的潜能,指引人们飞向梦想的天际。  方,即正直,就是说做人要正直、高尚、诚实,行得正,走得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这是从古至今始终倡导与恪守的做人之根本。  方代表原则性和是非观念,是对人生方向的整体性引导。它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做人的个性。因为有方,方圆智慧成为一种被万人举颂的智慧哲学。  “真正的财富与成功是广结善缘、活得智慧、心态容如。”这就是我领导上海金业集团的人生感悟与心得。  从《第一财经日报》黄金市场报道者到创办上海金业集团,到四川省青联委员、上海市合作交流五四奖章获得者--伴随着光荣与梦想、荣誉与赞誉,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以“人道金业,商道中华”为价值观的上海金业集团屹立于上海滩头。  中国、上海、第一财经、中国的华尔街日报、中国立场的金融价值观--五年前毕业来到上海时,就是这么几句话打动了我,有一种站立世界舞台的自豪感让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第一财经日报专职黄金记者。  也就是这么一种情感让我开始了以配合国家金融战略、与祖国共同进退、承担时代责任、做长久的金融企业的企业愿景而创办上海金业集团至今。  毋庸置疑,做人要坦荡磊落,光明正大,这就是“方”的本质。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意义,就是正直、高尚、端方、诚实,等等。  有一个线与风筝的故事:  风筝和线一直和平共处,休戚与共。直到有一天,风筝偶然看到自己的同类在挣脱线的束缚后,骤然如汪峰唱的那样“飞得更高”。它好像是明白了:原来没有线的风筝可以更自由,飞得更高。  “我要放飞自己,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风筝对线说。  “我可以放手,也可以让你回归寂寞的天空。不过没有了我,你可是会摔得粉身碎骨的。我们不能分开的!”线充满关切地说。  “你不要总是像膏药一样缠着我啊!没有你,我会飞得更高!我不想被你这么拖累一辈子,快放手!”风筝气急败坏地说道。  “此刻放手,即是永别!我知道,你会一去不复返的。我只是希望你明白,虽然外面的世界看上去很美,那却只是一个虚假的表象。如果你真的离开我,只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无奈结局。”  “切!少自恋了!你以为我离开了你就真的不能生存下去吗?”  “如果你去意已决,我只有随你了……”  在挣脱线后的一刹那,风筝想:终于真真切切感觉到了什么是自由,终于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了。  可是还没等它享受这片刻的自由快感,风筝就即刻坠向地面,摔得粉身碎骨了。  的确,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对永恒的矛盾,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束缚,它们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秩序!  这就如同火车和铁轨的关系一样:火车虽被铁轨束缚着,但仍可以奔驰四方;如果火车失去了两根铁轨的约束,就只能像那些把持不住自己的人一样--出轨了!这两根铁轨,就是做人之“方”,就是做人的方法、原则,就是不能触碰的底线。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家庭与学校的教育,都要求我们做人要善良、正直,可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却发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儿时许多纯真的梦想开始在无情的现实中被击得粉碎,于是很多人犹豫、彷徨,开始怀疑自己曾经所接受的教育,怀疑自己一直崇信的观念,怀疑方正做人、正直做人是不是有点太傻。  然而,人生的经验与智慧告诉我们,无论现实中发生了什么,“方”始终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那些人物,无不具有“方”之灵魂。  我们都很熟悉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处世非常方正,非常有骨气,敢于向黑暗反动势力挑战的作家、革命家和思想家。通过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我们就能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敢于跟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钢铁战士。鲁迅先生不但写出了许许多多振聋发聩的大作,通过不断“呐喊”唤起当时“彷徨”的人们起来斗争。“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所以无论是在当时普通大众眼里,还是在反动派眼里,鲁迅先生都被视为中国最有骨气、骨头最硬的人。  正是这种骨气,使得鲁迅先生成为当时中国文坛最伟大的作家、最具有革命精神的革命家。谈及这些,鲁迅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骨气,奴颜婢膝,蝇营狗苟地生活将是最大的悲哀,那样的人生简直毫无意义。  虽然现在时代变迁、但是方正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没有“方”之灵魂的人,做人、做事都会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而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当然,人生在世应有所不为,也有所必为。身处复杂的社会,一个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和保护,需要在为人处世中掌握方圆共济的技巧,唯有如此才能无往不胜。  说到底,“方”,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伟岸的气节,是一种不沉溺于流俗的精神。  纵观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那样的丰功伟业,其实他们与凡人并无多大差别,有差别的只是他们具备了伟人的品质,运用了超人的智慧。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材”,不只是才华,还是优秀的品质与智慧。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无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都会最终超越他的同伴。环境、条件只能制约他成功的过程,但绝对无法阻止他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人要干出一番事业,要获得生活快乐和人生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实际上,我们谁不向往品质优秀呢?人人都想气质美好,都想富有魅力,都想心理成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品质决定的,是由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堂堂正正的做人原则所决定的。  做人的规矩,就像马路上的红绿灯,虽然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某些不便,但正因为有了红绿灯,道路才有了秩序,我们的安全也才有了保障。如果你违反交通规则,乱闯红灯,后果就很严重了。做人的规矩,是我们不得不遵守的。  做人之道,从“方”开始。  圆,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  做人圆融,就是除去自己的棱角,隐藏起自己的个性中不能被人群接纳的部分,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从而成就自己的成功。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你自己。”文学家讲:“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在生活中,很多人相信执著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实际上,在有些时候过分执著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学会圆融变通,在你前进的道路上必定能够减少成功的阻力。  当然,我们在此所讲的“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并不是因洞察到了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也不是因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而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也不在任何情况下随波逐流,这是用潜移默化来改变别人,而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所以,这就需要极高的素质、极高的悟性和技巧,这也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历史上就不乏这样的圆通豁达之人,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目光高远,胸怀博大。比如曹操,他不仅能够与身边的人很好合作,甚至对那些从前的敌人也能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  公元200年,曹操的大敌袁绍发表了著名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在这篇檄文中,曹操的祖宗八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但曹操看了却不以为意,他认真阅读之后问手下人:“这篇文章是谁写的?”手下的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是陈琳写的。”曹操听后竟然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的不赖,骂得痛快。”后来,官渡之战后,陈琳落入曹操之手,曹操非但没有因为这篇檄文的缘故而怪罪他,反而还让他做了自己的文书。深受感动的陈琳后来忠心投靠曹操,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使曹操颇为受益。  许多成功的人,他们一生不败,其关键就在于他们为人处世的圆通之道,进退之时、俯仰之间都超人一等,让左右暗自佩服,以之为师。  当然,这“圆”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人的弱点皆能原谅,即便是遇见恶魔也坚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样,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  若不是这样,凡内心孤独的人必喜欢虚张声势;内心弱小的人必好狐假虎威;心中有鬼的人必爱玩弄伎俩;没有自信的人必会尖酸刻薄,试问这样做人又从何谈圆?  当然也不乏有人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不惜敛声屏息,不惜八面讨好,不惜左右逢“圆”。但这种圆和那种圆绝对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圆”的后面必定是虚伪和丑恶。  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周围的一些人,那些成功的社会名流与企业家、工程师、律师、医生……他们的成功是否只因为他们具有一技之长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人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会推销自己。也就是说,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圆”的艺术。正如家庭生活一样,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潇洒,而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究圆通的,不会恰当地“绕圈子”就很容易成为吃亏的角色,深谙此道的人便能左右逢源。  比如你对邻居说:“我家有一盆花,你给我修剪一下。”对方一定不买你的账。但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我发现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别漂亮,你在这方面造诣很高。哎,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么剪才漂亮?”听了你这样的一番话,对方一定会高高兴兴地帮你剪花了。同样一件事情,处理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智慧的作用,这就是“圆”的功效。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圆通还是应该以方正为中心,要有好的动机为前提。  古语云: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不是老于世故,实际上,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圆融,在人际交往中机变通融,就能使我们在人生的奋斗中如鱼得水,这是每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拼搏、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有力武器。所以,追求人生的成功,对于方圆之道,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不可不用!  做人要方,做事要圆  方正的人,实际上是有信念、有原则的人。方正是一种标准,或者说是标杆、标尺,以这个标准衡量人的行为、品格、为人,差别顿时显现。做一个堂堂正正、受人尊敬的人,才能获取长久的成功。  做人要方圆有道。为什么古代的铜钱是内方外圆?这就是中国古代乃至今日的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人活在世上,无非是面对两大世界,即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一辈子活着,也无非是在做着两件事,也就是做事和做人。然而,到底应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在探讨着这个问题,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哀叹着: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但就是这一枚小小的铜钱却将一切变得那样简单,那样明白。  先说方,做事要方,便是说做事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绝不可越雷池一步,这个道理在中国已流传了上千年。  中国人常说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方是做人的根本,是对人生的道德上的指引,它起着一种原则性的舒缓作用。这其实是不无道理的。因为每一件事情的运作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只有按照原则做事,按照规矩办事,才能使事情正常进行下去,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每做一桩生意时,都履行应该遵守的商业规则。比如绿营兵罗尚德在上战场之前在胡雪岩开办的阜康钱庄存了一笔银子,当胡雪岩开具存折时,他坚决不要,因为一来他相信胡雪岩的信誉,二来他担心自己在战场上生死未卜,保存存折反而是个麻烦事。但胡雪岩坚持开出存折,称这道手续不能省略,客户存入款项,钱庄必须开具存折,这是照规矩办事。正是因为胡雪岩按照规矩办事,天下与他打交道的人无不信任他,所以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由此看来,做人要方,就是要我们在礼尚往来中学会以心交心,以诚换诚;要我们在和睦相处中学会以礼交礼,以仪换仪;要我们在谦虚谨慎中学会以真交真,以纯换纯;要我们在光明磊落中学会以善交善,以孝换孝;要我们在风雨共济中学会以义交义,以仁换仁;要我们在舍生取义中学会以名交名,以命换命;要我们时刻都要记得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地对人;要我们时刻都要记得率率真真、亲亲切切地待人;要我们时刻都要记得亮亮堂堂、方方正正地为人。  中国人做事,爱讲究圆,圆通,圆顺。圆,意味着好,意味着熟,意味着美,还意味着快乐。所以,人人都觉得圆才是最好的,不缺失,很完美,还周全。在我们的脑子里,事要做圆满,最好方方面面都能照顾到。  有一个农村小姑娘,来到一户人家做保姆。一天早晨,她起来做饭的时候,在房门口捡到了5元钱,她想肯定是主人不小心掉的,就随手放到了客厅的茶几上。晚上的时候,女主人把钱收了起来。谁知第二天又是如此,而且数额增大,竟然是一张20元的,这下小姑娘觉得奇怪了,怎么会这样,莫非……想到这里,小女孩留了个心眼,把钱揣到了自己的衣袋里,等到傍晚的时候,趁女主人下楼锻炼的机会,把钱放到楼梯上,准备测试一下女主人,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女主人看到钱时,就毫不犹豫地把钱揣进了自己的腰包。这个过程被有心的小保姆看得一清二楚。当主人问小保姆有没有看见20元钱的时候,小保姆证实了自己的猜测,知道是主人在考验她,也可以说是在侮辱她。但她不慌不忙地问女主人,您刚刚上楼的时候不是在楼梯上捡到了吗?女主人听到楼梯二字,像是触了电一样,尴尬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小保姆利用了“圆”的策略,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对女主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可谓聪明。  做人要方,做事要圆,如果我们不懂得做人要方,就不会懂得做事要圆,这是一个“水乳相融的大容器”,谁也脱离不了谁。只要我们做人做到方,就能做事得到圆。  任何成功的后面都包含着牺牲。如果说有人能做到内方外圆的话,那也肯定包含了许多的牺牲。比如说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规矩、有原则,那就意味着许多事不能做,许多事又非要做,那无疑也就意味着会得罪许多人,惹恼许多人,意味着要舍弃许多利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做人圆,其实也会有牺牲。有时要牺牲小我;有时要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还有更多的时候要承受屈辱、误解,甚至来自至亲至爱的人的伤害。例如,明明你在履行一种神圣的职责,别人却以为你好大喜功;明明你在深谋远虑,别人却认为你是哗众取宠。  小牺牲换来小成功,大牺牲换来大成功,这就要讲究“方”与“圆”如何做了。能做到“方”、“圆”的同时却并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  与此相反,如果做事是圆,只要有利,不择手段,什么都敢干;如果做人是方,刁钻古怪,锋芒毕露,心狠手辣的话,那这个人一定会糟糕透顶,不能容于天下了。  铜钱,一枚圆圆的小钱,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小方孔。做人也要像铜钱一样做到外圆内方。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正如人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去。一个人要是过于方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但如果一个人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和这种人打交道呢?这种人自然也是失败者。做人、做事必须做到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  方圆合一,人生的至高境界  方圆合一,是指在纷繁变化的现象中能不忘本质,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不忘共性,在静态中不忘动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排除适当的灵活性,在遵守道德规范和礼仪修养的同时又能不失自己的天真和本色。  “方”,方方正正,泾渭分明,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融大度,灵活变通,做人、做事灵活多变,八面玲珑,不轻易得罪人。只有方圆相济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并由此引申出圆动方静的含义。《易经》研究中的六十四卦,有“方图”和“圆图”,方图和圆图结合起来,就可以用来分析、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问题。  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讲,圆为整体,为事物的全部可能性、多样性;方为个体,为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所有的“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圆”。  从体和用的角度讲,圆为事物的体,即本质,是抽象的、混一的;方为事物的用,即现象和应用,是具体的,分化的。  为人处世,效法方圆之道,尽量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辞劳苦,不计名利,秉承天地生生不息、长养万物的精神,只有施出而没有丝毫占为己有的意向,更没有要求回报。人们如能效法方圆合一的做人处世之道,这才是最高的道德风范。而计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与方圆的精神相违背。  三国时期,在曹魏阵营中有两个著名谋士,一个是杨修,一个是荀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破曹操的心事,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是在心里却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厌恶到了极点,终于以祸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荀攸则不然,他不但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堂20余年,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总能稳如泰山,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概括了荀攸的处世之道:“公达(荀攸,字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他参与谋划军机智慧过人,妙策频出;迎战敌军,他奋勇向前。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从不露半点锋芒,不争高下,把他的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使他在与曹操相处的20多年中关系融洽。荀攸深谙方圆合一的真谛,以圆融虚无的胸怀包容一切,一切为我所用,最终成了曹操的心腹重臣,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古人说:“智欲圆而行欲方”,意思是说人的智慧要圆融无碍。不仅要看到事物静止的、不变的一面,还要看到事物运动的、发展的一面;不仅要看到各个不同事物的个性和局部的状况,还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和共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具体现象和应用,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能够坚守原则,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具体分析此时、此地、此人的具体情况,以求得最佳的解决方式。这是从“智圆”的角度来讲的。  从行为上讲,人的智慧虽然应圆融无碍,但在具体的作为上却不能模棱两可。也就是说,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规则,以便立足于社会之中。这就是“行欲方”的含义。所以说,方是做人的脊梁。  “方”如“刚”,“圆”为“柔”。万物过刚则易折,过柔则难以成形。唯有方圆相得,才能生生不息。  人生其实始终处于一场“方”与“圆”的辩证运动之中,该方时则须方,该圆时则须圆。只有方圆互生互变,才能无往而不胜。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你学会用变通的眼光去看待你周围的人和事,综合运用方圆之术灵活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你将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你终将享受到惬意的生活和成功的人生。  圆是灵活,懂得变通  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也就是说,变通是天地间最大的智慧,是才能中的才能,智慧中的智慧。  圆融,就是自由、灵活,它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也就是变通。圆融变通,顾名思义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  人们要过一条河,河水川流不息,奔腾浩荡。显然,它的存在使人们欲进不能,徘徊在进与退的两难之间,而目的地就在对岸,举目能见,但面对这条气势逼人的大河,人们陷入了困境。怎么办?人们双脚在走,但陆路已走到了尽头,再用双脚是“走”不过这条河的。此时,人们则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然而许多人不懂得改变,只能望“河”兴叹。  但是会改变自己的人就能够成功地到达彼岸。一些人学会了游泳到达了彼岸;一些人看见一块圆木在河里漂浮,于是有了改变的灵感,意识到圆木可以将他带到对岸,结果他们发明了船,从而也顺利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渡过大河的成功者都是因为懂得改变自己,而这种改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变通。  “水随器而圆,人随水则变通”。在人类前进的历史长河中,世界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展,实践告诉人们: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上的停滞不前,其最终结果都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乌鸦喝水”的故事流传久远,大家都觉得乌鸦很聪明。老乌鸦也把同样的办法教给小乌鸦,这样传了许多代。有一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老乌鸦正在示范将石子一粒一粒地投进深瓶子里,使瓶子里的水面慢慢升高,可是小乌鸦却心不在焉。它在想:“这样太慢了,有没有更快的办法呢?”这时老乌鸦过来严厉地教训它:“别三心二意,按照祖传的办法去做。”小乌鸦却转身走开了,一会儿它衔来了一根管子,它把管子探进瓶里,马上就喝到水了。  以不断变通的思想要求自己,让自己不断探寻新的思路,就可以突破原有的成就,将自己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创造出新的辉煌。  托米是一家五金商行的小职员,他只想当一名称职的员工。当时他们的商店积压了一大堆卖不出去的过时产品,这让老板十分烦心。托米看到这些产品,顿时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想如果使这些东西便宜一些,让大家各取所需自行选择,肯定会有好的销路。  他对老板说:“我可以帮您卖掉那些东西。”老板听了他的主意后同意了。于是他在店内摆起了一张大台子,将那些卖不出去的物品都拿出去,每样都标价10美分,让顾客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这些东西很快就销售一空。后来他的老板又从仓库里寻找一些积压多年的物品放在这张台子上,也都很快销售一空。  于是托米建议将他的新点子应用在店内的所有商品上,但他的老板害怕此举用于新产品会给他的生意带来损失,因此拒绝了他的建议,于是托米用自己的想法来独立创业!  托米找来了合伙人,经过努力他很快就在全国建立起多家销售连锁店,赚取了大量的利润。他的前老板后悔地说:“我当初拒绝他的建议时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使我失去一个赚到100万美元的机会。”  上面的两则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道法自然,人法变通。人活一世,生存环境不断地变化,各种事情接踵而来,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是无论如何都行不通的。生活中有一些人总是失败,就是因为他们顽固不化、按图索骥、墨守成规,不会变通,从而把自己的道路堵死,结果导致自己寸步难行。其实一些旧思想、旧规矩都是可以打破的,只要我们做事变通而不违反常规,灵活而不违反原则,这样就能符合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注意做到随时机变。跟君子相处平平淡淡,跟小人相处应该保持一定距离,跟坏人相处应该见机行事……总之,将灵活机变的策略发挥得越充分越好。  进退之间,趋利避害  “进”与“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是圆。方则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便有了进与退的判断标准,是进是退都有章法,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会惹来麻烦,甚至祸害。  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规定怎样处理好,也没有规定怎样处理不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只要合理、恰当就可以了。因此,对于身边的事如何看待,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孔子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人生正如一盘棋,一局定胜负,或胜、或负、或平,每一步都是进与退的艺术。有时候,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无可挽回;有时候,出其不意,以退为进,柳暗花明。  人生又好比一杯茶,有淡淡的愁苦,亦有咀嚼不尽的甘甜,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在我国古代社会、有不少真正的权谋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开创伟业、大展宏图、实现夙愿之后,聪慧地退居幕后,从而成功地避开了灾祸。  范蠡与文种一同辅佐越王勾践20余年,苦身戮力,最终灭吴,被尊为“上将军”。而立下赫赫战功的范蠡在庆功宴后,却悄悄地带着西施乘一叶扁舟离开了。临走前,他还特别送给文种一封信,劝他也尽快离开。可惜文种没有听其劝告,最终被勾践逼死。  与文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范蠡和西施改名换姓,去了齐国经商置产,几年后成了百万富翁,被后人称为商圣陶朱公。  范蠡和文种的一退一进,正好说明了“退”的机会含义。范蠡的“退”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而文种的“进”则最终害了自己的性命。  人生难百岁,转眼已千年。而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无论进与退,只要你成功了,总会成为一段佳话,流传千古;如果你失败了,就只能怨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了。  这是在常情上论,其实总而言之,富贵荣华与凄惨哀怨莫不同归于丘土,进与退又有什么分别呢?如果你时刻牵挂的是进是退、是左是右,心又怎么能安,日子又怎么能过好呢?重要的,是在进与退、成与败面前都能安然自得、泰然自若,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可以从中有所获益。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却不能做到适时进退。一般来说,不外乎有这样两种原因:一种是身处逆境之人虽能识之,但不能做;另一种是身处顺境之人虽能做之,但不能识。  身处逆境,思想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摆脱眼前的不利局面,力争早日振作起来。因此,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背水一战,退无可退,那么只能向前迈进,而结果大多是“山穷水尽”。  相反,身处顺境中的人,想的最多的则是如何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影响力。尽管也时时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人能想到“退”呢?尽管此时他们拥有“退”的资本,但是他们没有人能把握住这进退之术,最终却搁浅了。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攻下金陵之后,其家族声望可谓如日中天,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被封为一等伯爵。所有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封赏。  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嫉妒随之而来。但对于到来的诘难,曾国藩早已成竹在胸,马上就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减湘军。等到战事一结束,便即刻宣告裁军,并且还自己筹措足够的裁军费用,不要朝廷一文。这一计谋果然奏效,朝廷没有了顾虑,曾国藩的官位和家族利益也获得了保障。  人生有起有伏,做到能屈能伸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起,就直上九霄。伏,就如龙在渊。屈,就不露痕迹。伸,就清澈见底。漫漫人生路,有时退一步是为了穿越关山万里。  懂得进退之术,有时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但实质上它并不是委曲求全,而是通过变通的方式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达到更大的成功。  懂得圆融变通的人,总是能够在危险处脱身,给自己消除阻碍成功的阻力。圆融的人,懂得变通,能够用更聪明的方法达成自己的目的,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对己要方,对人要圆  对己要方,对人要圆。圆中有方,即是不忘原则;方外有圆,即是要灵活应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唯有如此,方能在为人处世中做到游刃有余。  方,是原则性;圆,是灵活性。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事情才能办得更好。  对于这一人生真谛的把握,尤以五代时期的冯道最为闻名。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掌权者都会请冯道出来做官,而且冯道对每个君主也都表现出忠心。在那个乱世当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由此可见冯道“圆”到了极点。对冯道的这种行为,欧阳修骂他无耻,认为他替胡人做事,没有气节。而同时代的王安石、苏轼等人却认为他很了不起。  冯道的一生,可谓是“圆中有方,不忘大原则”。尽管他在胡人统治的朝廷为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却是十分严谨,他既不贪财,也不好色。在他的谨慎和圆滑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大原则,那就是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保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命脉,以待国家出现真正的君主。  由此可见,在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常常说得头头是道,他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当自己身陷其中,成为当事人,往往就没了标准,甚至当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时,往往会“网开一面,不予追究”。  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往往会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做出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的标准。  比如在工作中,一方面是透过放大镜去观察他人的行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却又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标准”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镜对待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用放大镜对待你,由此产生冲突便不足为奇了。  一些上班族时常抱怨公司缺乏一种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抱怨同事之间缺少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氛围,但他自己,却从来没有主动关心过别人,帮助过别人。  俗话说得好:“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改变一个公司的气氛其实也很简单,从今天开始,只要你在上班时主动对他人点头致意,微笑着说句“早上好”,下班时再真诚地说声“明天见”或是“我先走了”。这样,你的心情一定会好起来,因为对方一定会面带微笑地回应你的友善与关心。  一个四处布道的牧师临终前对他的妻子说:“年轻的时候,我决心要改造这个世界。我到过世界各个地方,劝导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生活,但是都没有用,没人认真听我究竟说了些什么。于是,我决定先改变我的家人。但是使我灰心的是,似乎家里人对我的话也不理会,他们也没有发生任何我所期望的变化。”  牧师停顿了一下,叹息道:“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我才认识到,我真正能够影响的人,其实只有我自己。如果一个人想改变这个世界,首先应该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们永远不要妄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别人、改变环境,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自己,然后整个环境才可能因你而改变。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自己呢?从哪里下手呢?  中国有句古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说我们对于自身的过失,应当严加戒律,认真反省;但对于别人的过失,应该给予宽容,切不可强加谴责,而伤了他人的自尊,影响彼此之间的和气。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If you want to know everything,you must to lerate everything。”如果你想了解一切事物,必须能宽容一切事物。这说得很有道理,试想,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抱有很大的成见,一见他就感觉倒胃口,还怎么可能去了解他这个人呢?并且这个成见的形成,一定是他过去做了什么让我们不高兴的事,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人家当初一定是错的吗?就算是他这个人不好,那也是过去的事了,你能肯定他现在还是那样吗?  天动地静,天圆地方。《道德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方圆处世的谋略乃是则天法地的大智慧,是顺应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大规律。  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一直在说“方”跟“圆”,说到底,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让我们在这里争论不休呢?  在《庄子·齐物论》当中,逍遥的庄子曾经就这样的“二元性”问题展开过精彩的论述。以辩论中的胜与负、对与错为论点,他说道:  假如我和你展开一场辩论,你胜了我,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我胜了你,我就果真对,你就果真错吗?  我们两人当中,有一个是正确的,有一个是不正确的吗?还是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两个人没法解决,因为彼此所站的立场不同。而世人思考问题,也都是跟我们两个一样,用自己的心遮住了自己的眼睛。从根本上说,大家都是蒙昧、无知的,我们让谁做出正确的裁定呢?  让观点跟你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他的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评判;  让观点跟我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他的看法跟我相同,一定也无法做出公正的评判;  让观点不同于你我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他的看法不同于你我,又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评判;  让观点跟你我都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他的看法跟你我都相同,他的评判原则又在哪里呢?  如此,你我二人跟大家都无从知道这一点,还等待别的什么人呢?  庄子的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情人眼里出西施”,好与坏、美与丑,总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在楚灵王眼里,“楚腰纤细掌中轻”的女子才能算得上是美女;但在唐明皇眼里,没准只有像杨贵妃那样的丰满型女人才能入得他的法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任何一个角度,我们所看到的,只会是那个角度之下的风景。要想看到庐山的“真面目”,我们就必须跳出庐山之外,用一种超越的眼光来看待一切。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飞短流长,而君子则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人生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知天命”。这样的人,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的变迁,不为外物所动。  庄子在《逍遥游》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这是说,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他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越发努力;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而依旧会坚持自己认定的想法。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外物、变与不变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至高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为人处世既要有原则性又要不失灵活性,也就是要做到方圆兼济。笔直的树木不易形成荫凉,过于直率的人容易得罪别人,别人就会远离你。因此,在生活中既坚持自己要办的事情不能动摇,是为方正,又要圆滑推进。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使别人说不出什么不满。这种方略,代价最小,值得借鉴。  成熟而不世故  成熟的人才是最可靠的人,而世故的人往往暗藏着“杀机”,所以做人要成熟而不要世故。  精通圆融的人会灵活处世,会懂得变通,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学习的对象。可是,如果过于圆滑,那么就会变得世故了。  老于世故的人,是不诚实的,他们总是防着别人,所以总想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本意。老于世故的人,是狡猾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着高明的手段,所以总是想牺牲他人的利益而成全自己。老于世故的人,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向人们展示他的伪善,而事实上他们总是怀有另一种目的和阴谋。可是,尽管老于世故的人很聪明,但是狐狸的尾巴总有露出的一天,他们迟早会被人戳穿假面目,不会有任何好下场。  提到老于世故的人,我们大多都能想起金庸的《笑傲江湖》,其中那表面温、良、恭、俭、让的岳不群,可以算得上是谦谦君子的典范,可是一部绝世武功《葵花宝典》便把他所有的伪装撕破,最后落得个男不男、女不女,与之前的君子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真是绝大的讽刺。  尽管他费尽了心力,善于伪装,可是到了最后,他的亲人都离开了他,他的徒弟也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并且用尽了全力希望除掉这个魔头。自认为聪明一世的人,却落到了众叛亲离、人人喊打的下场。  可见,做人不能太圆滑,不能太世故,而应该以方正为准则,遵守道德规范。因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的圆融,才是真正的聪明处世的手段,才是灵活应世的锦囊。  生活中,大多数人觉得做人很难,人们渴望自己早一点成熟起来,可往往又无法分清成熟与世故的界限,陷于世故的泥坑。那么,到底怎样区别成熟与世故呢?暂且看看下面的几种对比。  1.成熟者真诚,世故者虚伪  成熟者知道社会是复杂的,因此人的头脑相应也复杂些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轻信,不盲从;与人交往,考虑复杂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如果遇见不熟悉的人,“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因为这样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可以多听少谈,真正了解后才可以敞开交流思想。这是鲁迅先生待人的经验之谈。  世故者由于过多地看到了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因而错误地认为人世间没有真诚可言。对人外热内冷,处处设防,奉行“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原则。同朋友相交,虚与周旋,别人的事自己探听尤详,自己的事隔墙难闻,说给别人听的,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  2.成熟者互助,世故者相互利用  成熟者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一贯坚持互惠互利、互帮互进的态度,他们会有福共享,有难共当,患难时见真情。  世故者考虑问题时多以利益为先,交往的热情度大多与可利用的程度成正比,即使是对同一个人也不例外,犹如果戈里小说《死魂灵》中的主人公乞乞科夫一样,在刚当小职员时,百般讨好巴结上司的麻脸女儿,当博得上司的好感,当上了科长,站稳了脚跟之后,便马上翻脸不认人,那个痴情的姑娘便成了他愚弄的对象。  3.成熟者坚持原则,世故者见风使舵  成熟者遇事头脑冷静,坚持原则,有主见,自己该干什么仍干什么。  世故者观风向,看气候,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投人所好,八面玲珑,采取“随风倒”的处世方法。就如有人所刻画的那样:当世故者同多愁善感的人交际,便把自己打扮成多愁善感的人,说话时,眼睛里有时还会泪光闪闪;转身同性格多疑的人交际,他又会俨然装得深沉起来,与对方一起分析别人如何有可能损人利己,奉劝对方应采取何种态度来对付;而同率直爽情的人谈话时,他又会马上变得疾恶如仇,马上为朋友打抱不平,两肋插刀;然而同喜欢息事宁人、凡事调和的人在一起时,他又显得老谋深算、久经风霜的样子,把那些正直的举动说成“简单”和“幼稚”,仿佛发生的一切麻烦都是因他不在场而造成的。“逢人迎合不吃亏,他中有我成朋友”便是这种“变色龙”世故者的秘方。  4.成熟者直面现实,世故者玩世不恭  成熟者对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作敢当,有“舍我其谁”的大丈夫气概,往往小事糊涂,大事清楚。  世故者游戏人生,采取滑头主义和混世主义态度,专搞中庸,惯于骑墙。他们和人可以谈天说地,但只是摆现象,不下结论,迫不得已时也只说些不言而喻的话,因为这是“大家早已公认”的结论。遇有原则问题需要辨明时,则不问是非曲直,要不然就是模棱两可、怎么说都有理的话。与人意见不一时,便以“今天天气……哈哈哈”的态度加以回避。所以,世故者往往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一些事情,不惹是非,明哲保身。  5.成熟者奋进,世故者沉沦  成熟者和世故者也许都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人生的磨难。但前者把挫折当成奋飞的起点,重新认识社会与自我,奋进不已;后者则或者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敬仰、所主张的一切”,或者干脆对一切无所谓,企求超脱社会,也许还会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方圆智慧  成熟是人生的一种气质,而世故则是人生的一种疾病。世故的人在交往中被人们认为太有“心机”。实则不然,这恰恰是没有“心机”的表现。他们让人不可靠近,不愿意靠近,造成了做人的失败。  第二课 处世:万法圆融,方圆相济走天下  古人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古人还有这样的说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就从不同的侧面告诫了后人如何学习做人。从古至今,做人若是缺失了方正刚直的气节则无法立身,而不懂圆融机变的智慧也同样不能立世。方圆有道,方圆交融才是做人的大智慧,处世的大聪明。  真诚为人,方圆涉世  情感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饱含真情的语言则是唤起情感的一种最具感召力的武器。运用真情流露的言语策略,可以顺利地使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关系融洽,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可以有力地推动人们将某种行为动机付诸实施,并做出积极的反应。  人贵以真,更贵以诚。如果把真诚的思想和感情直接表达和抒发出来,对方一般也会动以真心,施以诚意。开诚布公就是利用人与人之间这种宝贵的“真诚”来发挥作用的。  有一个小寓言,讲得异常深刻:  有个渔夫整日打鱼,以此为生。有一天,他运气不佳,忙活了一整天,只网到了一条小鱼,而且小鱼还劝他另做决定:“渔夫,你放了我吧,看我这么小,也不值钱,你要是把我放回海里,等我长成一条大鱼,到那时你再来捉我,不是更划算吗?”渔夫说:“小鱼,你讲得挺有道理,但是我如果用眼前的实利去换取将来不确切的所谓‘大利’,那我恐怕就太愚蠢了。”  故事中的渔夫很聪明,要知道大海可不是渔夫自家的池塘。想什么就捞什么,所以踏踏实实地珍惜每一份收获是很重要的,只有脚踏实地,方可站得更牢。  真诚、踏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人的艺术千变万化,根本之道就在有方有圆,坚持原则,用一颗诚实的心去对待,因为诚实是立身之本。“在创业的时候,诚实守信要胜过词藻华丽的广告。把你的事业建立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之上,你最终会取得成功。”  我们不止一次地听人讲过诚实的益处。有些人说,他们曾经因为不诚实得到教训,也曾因为诚实而受到奖励。对于那些讲究商业道德的人来说,诚实是第一要义,是方圆做人的第一条原则。  金利来公司曾经和一家报社联合举行一次活动,奖品是金利来领带。  活动结束后,负责发放礼品的一位姓罗的女记者把剩下的三条领带交还给了金利来公司。这件小事却让金利来公司的总裁曾宪梓感动不已。几年后,金利来公司全面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组建一个分公司。在招聘经理时,曾先生最先想到了那位记者……  “真理、正直、公平和高贵是永远分不开的,”一个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给他的儿子写信说,“谎言来自卑鄙、虚荣、懦弱和道德的败坏。谎言最终会被揭穿,说谎者令人鄙视。没有正直、公平和高尚,就没有人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说谎的人迟早都会被发现,甚至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快。你真正的品格一定会为人所知晓,一定会受到公正的评价。”  一个人在火车上坐下后,把自己的包裹和行李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后来,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车厢越来越拥挤。这时,有一位先生问他旁边的座位是否有人,他说:“有人,那人刚刚去了吸烟车厢,他一会儿就回来。你看,这些东西就是他的。”但这位先生怀疑他所说的话,就说:“好吧,我坐在这儿等他回来。”于是,这位先生把行李和包裹拿下来,放在了地板上和行李架上。这个人怒目而视,想说什么也说不出来。因为那位在吸烟车厢的人是他编造出来的。不久,这个人到站了,他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但那位先生说:“对不起,你说过这些行李是一个在吸烟车厢的人的。我有义务保护这些行李不被你拿走,因为你说这些行李不是你的。”这个人发怒了,他开始骂人,却不敢去碰那些行李。后来乘务员被叫来了,他听了这两个人的话后说:“那好吧!我来掌管这些行李,我会把它放到这一站,如果没有人认领,那就是你的。”乘务员对着那个为了占座位而否认自己行李的人说。在乘客们的哄笑声和鼓掌声中,这个人没带行李就灰溜溜地下了车。他刚下车,火车就开动了。第二天,他拿到了自己的行李。为了霸占一个不属于他的座位,他撒谎了,为此他受到了惩罚。  一个人讲了一个谎言,他就不得不接着讲更多的谎言。在他悔悟以前,情况会变得很糟糕。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恶果。一个人如果讲过一个小小的谎言,就会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一个斑点,就像水果刚刚开始变质时的小斑点。一旦你允许自己讲一次谎话,那么你会发现你很容易说第二次谎话。很快,他的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会失去踏实和诚实。只有坚持了自己做人“方”的原则--诚实,你才会真正为圆满做事打好了根基。  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当罗伯特·李将军在和一个军官讨论进军方向时,一个农民的儿子不经意间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原来南方的军队要向葛底斯堡进军,而不是向哈里斯堡进军。这个孩子通过电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联邦军队的总督阿廷。总督说:“如果我能知道这个男孩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我愿意拿我的右手来交换。”一个下士说:“总督,我认识这个男孩,他不可能撒谎,他是个正直的人。”15分钟后,联邦军队行进到了葛底斯堡,获得了大捷。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贵的品格和认真的态度,渴望真诚。  如果人们在商业交易中都很真诚,讲真话,那么双方的合作就不会破裂。商业交易需要双方都做到正直诚实。当人们不再互相信任的时候,就永远不会完成交易了。  在我们社会经验里,重点要强调的是“真诚”二字。在这样一个充满着不信任的社会中,给人一个真诚的印象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涉世老手也要提醒你,切不可太没心机,否则很有可能被人诱入陷阱,上当受骗。  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古语云: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不是老于世故,实际上,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  人生就像大海行舟,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在面对人生疑问时,如果总是消极地逃避,则如逆水行舟,只能一退再退。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老实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老实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老实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嘛要把它们卖掉啊?”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老实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老实人讲述完集市上发生的事,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老实人说:“我亲爱的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你的老实,可是,如果老实过了度就只能是个蠢材!所以,我这里也是不能再留你了。”  就这样,老实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生活里没有绝对的真实,如果你什么事情都实话实说,只会给自己制造出一大堆麻烦,甚至会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比如说我们常见的一些商品的广告词中从来不会有“本品有……缺点”之类的话,世间万物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你又何必像那位老实人一样把自己完全地暴露在别人面前呢?  因此,为了处世的圆满,需要许多痛苦的妥协,这便是这里所说的“圆”。这是做人必须要掌握的策略和方法。  当然,做人处处离不开“应变”二字。世事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怎么办?秘诀就是以变为本,以应为用,防不住,躲不掉,变一变,变化越多,越游刃有余。因此,“变才”是处世的黄金法则。  有一位编辑向一位著名作家约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以约稿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心中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开始并不成功,因为不论这位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而这位编辑无法开口说明约他写稿的事。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这位作家说明这件事,随便聊聊天就结束了这次拜访。  突然间,他的脑海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过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他就对这位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的杂志上出版了,是这样的吗?”这位作家很快接过话茬说道:“是这样的。”“先生,你那种文体非常独特,不知道用英语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现在也正担心这点。”  他们有了共同话题,气氛也逐渐变得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他写稿了。  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这一席话,就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因为编辑的一席话让他感到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约他写稿子的,这位编辑不仅读过他的文章,同时对他的事情也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应付了。让对方以为自己对他的事非常清楚,就能像那位编辑一样,在心理上先占有优势。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这个时候再说要办的事情就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在生命的征途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春光明媚、万紫千红,也有寒风凛凛、万木枯萎。在生命的寒冬里我们需要执著,然而明知前面是万丈深渊仍固执地前行就意味着死亡。因此,要随机应变。  现代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没人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你必须具备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方圆处世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事情时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其手法也要高明,运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变通、迂回应变,能够排除自己行为所涉及的各种人际关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也往往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确定自己为人处世的角色  高明之人,不在于唯方,亦不在于唯圆。重方轻圆,必木讷凝滞,延误人生;唯圆失方,必轻浮圆滑,失去机巧。要既方且圆,方圆并用才是真正高明的做人之道。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社会人际关系学的角度讲,人都处在两个层面的社会关系之中:一是每一个人都归属于一定的民族、阶级或党派,生活在一定的国度,处于人际间的宏观关系之中;二是每一个人都有亲属、同事、上下级和业务联系等关系,处于人际间的微观关系中。每个人总是要同时以“宏观身份”和“微观身份”,来对待和处理人际间的各种关系。不管是国家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与联合,阶级同阶级之间的抗争与妥协,还是个人同集体的对立与协调;不管是人们痛苦的离别,还是快乐的团聚;是深深的思念,还是暗暗的诅咒;是善意的劝告,还是恶意的挑拨;是残酷的争斗,还是友好的合作;是虚伪的应对,还是真诚的共处;是冷漠的相待,还是热情的交往……所有这些,都在人际间发生、发展、变化。也正是这些人际间的悲欢离合,冷暖亲疏,才构造了纷繁复杂的社会。  每个人离真正的成功都差一步,却需要穷极一生去“修行”。  “财富只是表象,思想才是根基;财富也是陷阱,经历才是资本;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再孝治天下。我所追寻的一直是探索与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平衡,从中带来永恒积极的心态。”  即使现在拥有成功、拥有财富,我依然如此看待自己的人生。一直以来在我心中有一个萦绕心头的夙愿--完成“我的祖国·宏愿”工程。  伴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作出了一个决定:从2012年开始,上海金业集团将每一年在一个省区捐建一所希望小学。我希望用这种方法让更多的企业家更早意识到企业家的作用就是“从无做到有,从有做到无”的最高境界。上海金业在发展初期就把企业的发展与关心社会、关心时代、关心人类紧密联系。过去几年就是如此,所以我们有理由自豪。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集团先后携手中华儿慈会推出上金宝业务、联手西南财大成立实习基地与上海金业奖学金计划、启动四川安岳贫困生助学行动,每年拿出20万元定向帮助有志贫困生完成学业,以“上海金业增爱专项基金”的名义捐款30万元支持四川省安岳县“天马乡聚宝村12社道路建设”项目,结合建党90周年活动,开展井冈山红色旅游并拜访慰问当地敬老院老红军,追忆革命传统与老战士齐唱红歌等活动。  此外,通过筹建金业慈善基金会(简称“金慈会”),发起国内企业首家佛学俱乐部--“上海金业佛学俱乐部”开展“日行一善、商而好礼”的爱心教育与慈善义举。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上探索属于上海金业自身企业文化发展道路。实践中,我们更加意识到,思考发轫于脚下,更在心,见于行。  “善缘、智慧、心态”,从财商到佛商,我一直追求的就是这种“大彻大悟大爱”的境界。  确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给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定位。  卡耐基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训:当我由密苏里州的乡下到纽约去的时候,我进了美国戏剧学院,希望能做一个演员。我当时有一个自以为非常聪明的想法--一条到达成功的捷径,这个想法非常之简单,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得为什么成千上万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没有发现这一点。这个想法是这样的--我要去学当年那些有名的演员怎样演戏,学会他们的优点,然后把每一个人的长处学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名演员。多么愚蠢!多么荒谬!我居然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模仿别人,最后终于明白,我一定得维持本色,我不可能变成任何人。  这次痛苦的经验,应该能教给我长久难忘的一课才对,可是其实不然。我并没有学乖,我太笨了,希望那是所有关于公开演说的书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写那本书的时候,我又有了和以前演戏时一样的笨想法。我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观念,都“借”过来放在那本书里,使那一本书能包罗万象。于是我去买了十几本有关公开演说的书,花了一年时间把它们的概念写进我的书里,可是最后我再一次地发现我又做了一件傻事--这种把别人的观念整个凑在一起而写成的东西非常做作,非常沉闷,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得下去。所以我把一年的心血都丢进了废纸篓里,整个儿地从新开始。这一回我对自己说,“你一定得维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论你的错误有多少,能力多么地有限,你都不可能变成别人”。于是我不再试着做其他所有人的综合体,而是卷起我的袖子来,做了我最先就该做的那件事--我写了一本关于公开演说的教科书,完全以我自己的经验、观察,以一个演说家和一个演说教师的身份来写。  卡耐基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终于明确了他自己的社会角色,从他自己的角度来从事社会活动。  人对自己角色的确定,一方面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是他人的评价,同时也是由社会分工确定的。所以,人的社会角色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每个人都要根据角色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够在社交中受到欢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有些人在台上的时候,很得意,一旦下了台,就灰溜溜地不知所为。相反,有些人自以为很能干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整天牢骚满腹,一生就在这种牢骚中度过。这些人都是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社会角色,难以做到方圆做人,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当然也难以圆满去做事了。  其实,人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就能使人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与周围的人建立友好的关系。  当今社会,做成一件事大多需要与人合作完成。在合作共事中,有时即使对方错了,请注意一定不要表现出来你的轻蔑态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在雅典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给他人留面子,自己就有面子  在社交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虽然不要求你去喜欢他们中的每个人,但至少也应学会给他人留面子。你给他留面子,他也同样会投桃报李给足你面子。所以说,要想自己有面子,就要给他人留足面子。  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很恼火,反而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有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在一家著名的高级酒店里,一位客人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就把精美的象牙筷子悄悄地插进了自己西装内侧的口袋里。恰巧这一幕被服务小姐看到了,她不动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精美象牙筷子的小盒子,对那位客人说:“先生,我发现你在用餐的时候,对本店的象牙筷子爱不释手,非常感谢你对这种精美筷子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请示餐厅主管批准,授权我代表酒店,将这双经过消毒的精美的象牙筷子送给你,并按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你的账上,你看好吗?”这位客人自然听出了服务小姐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一番谢意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头脑有些发晕,误将酒店的筷子插入了口袋。然后,客人借此下“台阶”,说:“既然这种筷子没有消毒就不好用,那我就‘以旧换新’吧!”说完,取出内衣口袋里的筷子,恭恭敬敬地放回餐桌上。  其实,面子和尊严是一对很难分清的“双胞胎”,在人们心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面子即尊严,尊严也就是面子。所以,当你给了别人面子,那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李强家装修房子,不得不到附近一家很清净的小旅馆去住几天。但是这家小旅店的环境简直是糟糕透了,晚上竟然会有老鼠窜来窜去,搞得李强一整个晚上也没有睡好。  第二天一早,李强对打扫房间的女服务员说:“这间房里有老鼠,胆子很大,吵了我一夜。”  女服务员说:“这旅馆怎么会有老鼠?而且所有的房间都刚刚清理过。”李强下楼时对电梯司机说:“你们的女服务员倒真忠心。我告诉她昨天晚上有只老鼠吵了我一夜。她说那是我的幻觉。”  电梯司机说:“她说得对,这里绝对没有老鼠!”  李强的话一定被他们传开了。柜台服务员和门卫在李强走过时都用怪异的眼光看他:此人只带一瓶酒来住旅馆,偏又在绝对不会有老鼠的旅馆里看见了老鼠!  第二天晚上,那只小老鼠又出来了,照旧跳来跳去,活动一番。李强决定采取行动。  第三天早晨,李强到店里买了只老鼠笼和一包咸肉。他把这两件东西包好,偷偷带进旅馆,不让当时值班的员工看见。第四天早上他起身时,看到老鼠在笼里,既是活的,又没有受伤。李强不准备对任何人说什么。只打算把它连笼子提到楼下,放在柜台上,证明自己不是无中生有地瞎说。  但在准备走出房门时,他忽然想到:“慢着!我这样做,岂不是太无聊,而且很讨厌?是的!我所要做的是爽爽快快地证明在这个所谓绝对没有老鼠的旅馆里确实有只老鼠,从而一举消灭它。我这样做,是自贬身价,使我成为一个不惜以任何手段证明我没有错的器量狭窄、迂腐无聊的人……”  想到这儿,李强赶快轻轻走回房间,把老鼠放出,让它从窗外宽阔的窗台跑到邻屋的屋顶上去。  半小时后,他下楼退掉房间,离开旅馆。出门时把空老鼠笼递给侍者。这时大厅中的人都向李强微笑点头,看着他推门而去。  人就是这样,都爱面子,你给别人面子就相当于承认别人比自己尊贵,比自己有面子,他一旦领了情,日后也一定会对你做出相应的回报。可以说,这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规则。反过来,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而且永远都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对谁错的。”这和直接说我比你聪明差不多。这样说,实际上就是在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要与你一争高下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为什么不肯把自己的面子扯下来奉送给对方呢?  在社会上,我们的行为处世都要懂得以圆补方,尤其是在一些小事情上,即使自己对了也千万不要急着证明给别人看,甚至是指责他人,这才是一种善于生存的智慧,一种做人、做事的高明境界。  做事认真,处世不较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认真是前提。只有认真去做,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进度。但是,做人却不能够太认真,太认真了,就会斤斤计较,眼里就会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  所以,做事和做人是不能用同一种态度的,人做好了,事情自然也好做。但是,怎样做人却是一门学问,甚至是一门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个中因果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穷究原委,试图领悟人生的真谛,塑造辉煌的人生。虽然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的里洞明人生的全部内涵,但人们又能从局限的事件中获得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处世不能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着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如果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恐怕那人也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揉不进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别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并且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不过,如果要一个人真正做到不与人计较,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成为某一个部门的主管,便容不得下属的缺点,动不动就拍桌子、骂人,使下属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想一想,没有人是完美的,何必因为一点点毛病便与人生气呢?可如若调换一下位置,挨训的人也许就理解上司的急躁情绪了。  有位中年妇女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什么似的,后来无意中知道了女售货员的遭遇: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中学的女儿经常患病,她每月只能开400元的工资,住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妇女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想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果是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你肯定是有原因的,只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和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儿。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更是愚不可及。  家庭成员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分出个对和错来,又有什么用呢?人们在单位、在社会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恪尽职守的国家公务员,精明体面的商人,或是企业职工,但一回到家里,脱去西装革履,也就是脱掉了你所扮演的这一角色的“行头”,即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规定和种种要求、束缚,还原了你的本来面目,使你尽可能地享受天伦之乐。假若你在家里还跟在社会上一样认真、一样循规蹈矩,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还要考虑对错、妥否,顾忌影响、后果,掂量再三,那不仅可笑,并且也太累了。在这方面,头脑一定要清楚,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处理家庭琐事要以安抚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当个笑口常开的和事老。  具体的做法是,作为丈夫一方要宽厚,在钱物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越马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给娘家偏点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别往心里去计较,那才能显出男子汉宽宏大量的风度。作为妻子,对丈夫的懒惰等种种难以容忍的缺点,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唠叨起来没完,嫌他这、嫌他那,也不要偶尔丈夫回来晚了或有女士来电话,就给脸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审个没完。看得越紧,他的逆反心理越强。索性不管,让他潇洒去,看他有多大本事,外面的情感世界也自会给他教训。只要你是个自信心强、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自然不会与你隔断心肠。就怕你对丈夫太“认真”了,让他感到是戴着枷锁过日子,进而对你产生厌倦,那才真会发生危机。家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千万别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狼烟四起,鸡飞狗跳。结果如何,关键就看你怎么去把握了。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做人让人三分,凡事留有余地  做人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人生在世,万不可一条路走到黑,认死理,而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采取圆融变通的方法随机应变,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的余地,采取机变的应付措施。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凭着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即使是某些以为自己绝顶聪明的人,也应该留有余地供,供自己回旋。否则的话,就会给别人留下把柄。  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在笑够了别人之后,岂不知也把自己的短见亮给了别人。所以我们在做人时讲求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要容纳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因此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而使自己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有一位年轻人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与圆在线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