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国际学校为什么也找学校下手

精彩推荐:&&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分享→
金吉列-李老师
发表于: 10:07
编者按:此前本报发表过一系列有关美国社区大学现状的报道,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社区大学以其低廉的学费和较高的性价比成为了近些年不少家长和同学的选择。继《社区大学面面观》的第一期和第二期文章之后,今天我们为您带来社区大学系列报道第三期《如何从社区大学转学到名校?》,来自一所社区大学的同学将告诉你她是如何完成这次跨越的。一封致即将转学的学弟学妹们的信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这是一封专门写给转学生的信。其实我早就应该写好啦,因为申请迫在眉睫,很多相关的问题也急待解决。可是在新学校忙到飞的日子,让我一拖再拖。终于在这个热闹的周五晚上挤出时间,我一个人跑到图书馆静静敲下这些字。不为别的,只希望能让处于焦虑状态的你们有那么一些心安,给在黑夜里默默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一丝光亮。去年的我,和现在的你们一样,觉得时间似乎总是没办法好好平衡:一边惶恐迷茫着转学怎么准备啊,一边纠结烦恼着还有作业和考试要应对啊;也有很多摆在眼前的问题:着手开始写personal statement 无从下笔;没有参加任何活动的同学也苦恼着申请书上的活动部分如何填写。也许比你们的情况更糟糕的是,我因为最初规划无方,不得已在最忙的学期选了25个units的课程---英语和数学科目要在签TAG(一个转学协议)前完成,还有要选择符合IGETC部分的课……一句话总结就是:No Zuo No Die…… 但是!这句话的后半句更重要:We Still Try! 以过来人的经验就是,一切放轻松,平常工作到位了,转学其实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空话不多说,说一些有用的建议。Transfer Center: 我相信几乎所有的正规社区大学都会有Transfer Center---这是就算你没有什么问题想问,也要跑去晃一晃的地方。一般来说,Transfer Center 会提供很多种相关服务:比如Counseling和 Workshop。Counseling 是专门研究转学的老师来解答疑问的,不同于平常的Academic Counseling。当你不清楚一个学校的转学政策,或者外州的转学方式,学分换算制度等等,最好咨询他们。Workshop则会提供很多不同主题的讲习,比如如何写Personal Statement, 哪一些Activity 可以放在申请里等。去Transfer Center的官网下载他们的时间表,选一个时间去就好了。我申请转学的时候去过Personal Statement Workshop, 找在场的老师帮我一段一段地修改我的PS。另外,Workshop人很多的话,也可以找学校的Writing Tutor (但是写essay的同学可能优先)。Assist.org: 对于在加州转学,或者想要转学去加州公立大学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网站。Assit提供最准确和最新的有关加州的转学信息。它会明确列出加州社区大学和其他公立学校的课程学分换算制度。TAGs: Transfer Admission Guarantee 即为TAG, 看字面意思就知道是一种类似“满足了xx条件,就一定会被xx学校录取”的转学协议。TAG program 就看三样东西: GPA, Units以及某些特别有竞争力的专业提出的特殊要求。举个例子,比如想拿UC Davis保底, 假设今年他们签TAG的最低GPA要求是3.0, 如果在目前的fall quarter结束后, GPA还是不能达到,就没什么可能成功签约UC Davis TAG了。其次, GPA符合的话,那就拿着自己的成绩单(transcript) 找academic counselor 咨询可转学的学分(transferable credit)----看是否达到了最低的转学学分。最后看申请TAG的专业(在各学校的官网上可以看到)是否有特殊要求---比如Fall Quarter 之前一定要学完某节生物课之类的。下面附上各学校的deadline!! (Deadline真的非常重要!)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essay.b0.upaiyun.com//2.jpg');" >UC Application: 这个是UC系列学校统一用的转学系统。先创建一个帐号----选择reliable 的邮箱(不推荐QQ邮箱…Gmail好用,但是如果最后录取通知书出来,可你回国了,怎么上Gmail?),然后可以开始填写申请了。这一部分没有什么好说的,一步一步来就可以了。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拖到最后一个星期再开始写!一定要提前再提前!需要填写的内容很多,也许还有需要准别的额外材料。申请一公分9个部分: Start---Campus & Major---Scholarship---About you---Academic History---Activities & Awards---Test Score---Personal Statement ---S 每个部分之下还有很多分开的section 要填写---繁冗而复杂。选Campus 的时候,大家不要没有自信,UCLA 和UCB都选上,push自己一把,冲刺top的学校。 Academic History 部分,一定要如实写。Fail掉的课,在Fall之前最好重新retake, cover掉原来的成绩,也提高GPA。如果College Level 的英语fail(English 1A和 English 1B),最好参加托福考试,出示语言证明。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essay.b0.upaiyun.com//4.jpg');" >上图是UC申请最开始的部分。根据申请时候所修的学分,选择grade year,换一句话说,就是动作快的学生,在大二就可以申请转学了。最后的最后,以UC Davis 为例子,附上Transfer Checklist---它告诉学生如何在进入社区大学的最开始就step by step准备转学的事情,有借鉴价值。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essay.b0.upaiyun.com//6.jpg');" >祝大家都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
本帖评分记录
金吉列-李老师
编者:用百度,用Google,没有任何的数据显示,也没有任何的资料提示,有多少个中国的重听者可以来到美国留学。网络上这样定义重听者:重听,指患有一定程度听力问题的人,其中包括深度的听觉失灵患者与后天耳聋患者。有时候,我并不喜欢用“重听者”来形容自己,这就像是一个标签,用来区别自己与他人。后来,我慢慢地学会了去接受这个现实,老天爷从来都不会亏待每一个人,这就是自己这一生与众不同的宿命,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局限。我可以承认,我就是重听者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在三岁那年失聪,双耳听力损失高达110分贝以上,110分贝究竟是什么样概念?110分贝,就相当于飞机螺旋桨的声音,足可以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害。这就意味着,我摘下助听器的时候,我基本上什么也听不到。我从来都不会手语,父母在我童年时用他们近乎苛刻的教育让我去学会说话,我只能通过别人的口型,通过助听器接收到的声音,在这个社会中去和他人沟通与交流。我也没有选择去聋哑学校,我是和大家一起上学下学,我也在去年的日,顺利地在美国本科荣誉毕业,这所大学的名字叫:University of Wisconsin-Green Bay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我感谢我可以在这里成就了最好的自己。而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和励志并没有关系。是因为我想起了我上中学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和我一样的重听者是初一入学的新生,我每次看到他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当年那个耿耿于怀的自己。我希望有一天,他们有条件来留学的时候,我希望他们可以看到,他们是足够勇敢的。在2011年的1月,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冬天很冷,暴雪肆虐,我正式在这里开启了我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在英语上天赋秉异的人,高中最差最讨厌的学科就是英语,这一点让我之后留学的道路上异常艰辛,因为我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没有过来人,也没有指引者。一堂100多人的大教室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另外一个残疾学生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白人女孩,一只大狗安安静静地趴在她的旁边,她可以很积极踊跃地回答教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我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去克服掉所有遇到的吃力与不安。果然,第一学期,我就开始慌了,选课没有选好,一堂心理学课的教科书翻开来,一段就有十多个名词从来都没有学过,我很害怕,因为我根本就听不懂教授在讲什么。期中的时候,这门课就挂了,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体会到了什么叫绝望的感觉,那时候我想过放弃,我几乎每个晚上都在质问自己,我问自己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念书?我听力不讨好为什么要和正常人一起拼成绩?我为什么不可以踏踏实实地呆在国内,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里生活一辈子?局限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那一瞬间我会无比羡慕身边的每一个人,羡慕他们有一双健全的双耳,可以去聆听,可以去歌唱,可以用最流利的语速去回答每一个问题。而我,即便是戴上助听器了,我也听不见鸣虫飞鸟的低吟,听不到老美说话时辅音的气流,听不明白音符里奇妙的律动,听不全教授同学讨论时说出的每一句话语。可是,我的性子里就是有这么一股倔强,我偏偏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不问前程。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接下来一周的春假,我没有选择去玩耍去旅游,我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宿舍里,用了三天的时间把厚厚的600多页的心理学教科书又从头看到尾,每一页每一个单词都用记号笔和中文密密麻麻地标注在下面。我知道我只有比别人在底下花费更多倍的时间,我才有可能追赶上大家的脚步。春假结束后,我去找学校的Disability Service(残疾人服务中心)申请免费的课堂笔记摘抄,我厚着脸皮子去每一门课教授的办公室,即使我听不清楚教授都在说些什么,我也要磨着他用笔给我在纸上写下来。光是半个学期下来,教授给我写在纸上的东西就塞满了整整一个抽屉。天道酬勤,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期末的时候,最难的心理学课我最终得到了BC,把我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我只和自己比,我知道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成绩,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学霸级别的人物,我时时刻刻地告诉自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直到我毕业拿到全部4个A的时候,直到毕业典礼上我以荣誉毕业的时候,我也没有忘记第一个学期拿到的那个成绩与那些个无眠的夜晚。然而,对于重听者来说,留学最可怕的并不是上课与沟通,也不是异国的文化差异,我会听不见,我也会说不清,但是这些通过刻苦与努力是可以证明自己做的更好。留学最可怕的,其实是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相处。这样明显的不完美,就是命运之中一种深沉的绝望和无力。我太了解自己的局限了,了解到我一想起我就会叹气,因为只有在那一瞬间我才知道,我这么多年扎根在大家的圈子里,其实,我依然是一个不一样的人。比如接电话的时候,比如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的时候,比如出门要办一件事情的时候,还有很多很多的比如。我会突然发现,原本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在我这里竟然可以如此碰壁。后来,我索性把它们,把所所有有的磕绊全然都当做生命中不平凡的经历。因为听力上的困难,我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我就不需要去强求,尽力就好。我在独处的过程中,我走在偌大的校园每一个角落里,我开始慢慢地想明白,留学的目的,还有生活的抉择。既然我就是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那就去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我大一下学期就定下了自己的主副专业:Graphic Design (平面设计)和Psychology (心理学),我不去想将来会不会以此为生;我开始去摄影,去把所有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定格在自己的镜头里,我希望每一个看到我照片的人可以感受到我的幸福与美好;我开始去和老美一起打篮球,我不会惧怕他们高大强壮的身躯,我会顶着他们把球投进;我开始认真地去做每一个设计,让苛刻的Toni教授看到,我作为她的学生是最棒的。因为,我要把自身的不完美变成前进的动力。我从来都不是强大的人,我会像所有的残疾人一样,有着隐藏在心底的自卑和敏感的自尊心,但是我毫不介意。我在绿湾的这四年里,我有很多次把自己的助听器关掉,不去听外界的声音,然后会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可以那样的鲜活而且有力量。我会大方地告诉教授和同学,如果我听不清请不要在意,我们会一起去做到更好,我会试着放低自己的自尊,拿上一支笔一个本子,让他们把我听不清楚的话一笔一划地写在上面。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请一定要保持真诚。我留学来到美国,我不是在一所人人皆知的大学里,但是我依然成就了最好的自己,我选择了逆袭。大四的最后一年,我成为了美国国家荣誉学会的会员之一,我的设计和摄影作品入选了校刊,参加了第42届学生艺术年展。我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参加了学校最大的私人奖学金Craig Mueller Schlorship的晚宴,给我颁发奖学金的Macia Mueller和我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她坚持要记住我的中文名叫刘正阳,她是我Facebook的粉丝,她喜欢我的摄影风格,她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即使毕业已经三个多月了,还能收到她鼓励我的消息,我很感激生命里可以有这样的人认可我的努力。还有我的印版教授Chris Style,她用这张照片来纪念我是她最自豪的学生,我其实一整个学期都很吃力,我动手能力并不强,我经常因为听不清漏掉教授说的很多细节,但就像教授告诉我的一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做自己的事情,也是做最好的自己。我还能记得我拿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我知道我在这所大学的四年里,我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还有校长Gary Miller和校长夫人,在荣誉学生晚宴上,我把自己亲手拍下来的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分别送给他们作为我的礼物。他们看过我写在背面对照片的注解后对我说:他们深受感动,他们会一直记住我并且祝福我,这两张明信片他们会好好地珍藏下去。其实,现场的人很多很吵闹,我仅仅凭着他们的口型很难听出完整的一句话。是她私下告诉我的,她甘愿去做我的耳朵,而她是我除了父母之外最重要的人。在我们彼此的毕业典礼之后,我们也结为了夫妻。其实,我们不是一个学校的,她来自UNLV (拉斯维加斯大学)。我感谢UWGB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是这里成就了最好的自己,也是最好的自己才可以遇见真正的灵魂伴侣,我从来都没有遗憾。想写在文末的是,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和不幸。所以,我们不要去怨怪生命中所有的不公平与不满,也不要去认为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是处。学会去努力寻找生命的美好,去做到最好的自己。这个世界,大家都在用自己各自的方式,包括留学,包括生活,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听不见了,你是否还会有勇气。
图片:300_410e8b53d053.jpg
金吉列-李老师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mmbiz.qpic.cn/mmbiz/RiacFDBX14xBBx3piazib1zVl83Us7pacaLSxEVrZtWGCcbnWFWMQ6crLefalt9iceLjDDU5sTaJevcYyRp71AmeaQ/0?tp=webp&wxfrom=5');" >编者:在美国,华人想融入“主流社会”是有着诸多困难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从文化上,语言上以及思维模式上都大相径庭。那么华人如何才能融入美国人的圈子?正确地开展networking,这是一门艺术。华人如何才能融入美国人的圈子?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明白另外两个问:1.什么是美国人?2.啥是圈子?或者扩展一点,什么是“主流社会”?不搞清这俩问题,任何的“融入主流”其实都是在无意义的邯郸学步,弄不好被人家欺负了还以为是融入圈子过程呢。首先的问题就是啥是美国人?虽然理论上有米国国籍的同学都是米国人。不过从我个人对国内不少人的观察来看,这些人的定义其实是:美国环境内长大的白人,或者行为举止价值观等类似白人的有色人种。 (如奥巴马,骆家辉等)这样其实是很悖论的,尤其对我这样的怪胎来说尤其如此: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的时间和在中国生活时间等同的,国籍还是米籍的银来说,我肯定符合第一条。 但是和我接触一下的朋友大多数第一反应是我价值观和对问题看法绝对不像白人,更重要的是,下了班我还是愿意吃东北乱炖,看中国好声音。这么看来,我应该不算“美国人”,至少从后者定义如此。问题是说句不客气的话来说,我就是标准美国梦(American dream)的表现形式哈。 作为1.5代小移,先玩武的去当兵打仗服务社会,回来拼命读书硕士毕业,扛着自己研究的东西也算能去哈佛小讲了一下,毕业以后成政府公务员,现在是标准联邦执法人员。收入不高能养活自己罢了,不过各种朋友也还有一些。和一起打仗的100多美国大兵们还是生死之交。如果这么看,我觉得我比大多数的在美华人,甚至美国人更美国人(美国人当兵率只有7%),更符合美国精神。那么这两者冲突么? 如果不冲突,那么为啥还有那么多人用各种奇怪的方法试图“成为美国人”呢? 难道说不会说汉语只会说英语才是“美国人”?这不搞笑么? 另外,白人,黑人,拉丁裔那个才是“美国文化”? 这三者之间是否兼容?那么即使某个同学能融入所谓的“美国文化”,去另外两个文化圈里是否就可以舒服的相处呢?我并不看好。这也是为啥我说不搞清定义就去盲目只能傻B的原因所在。问题回来了,如何做好一个美国人?熟悉美国的同学基本会听过“美国是个沙拉盘”这个概念。这句话所代表的词汇就是diversity,而不是generalization。 所谓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可以不学中文,恰好是后者,是违反美国核心文化的。换句难听点话说,主动放弃自己民族特点的,都不是美国人。 ^^ 最简单一个例子,美国的德裔,犹太裔,乃至爱尔兰裔,那个不是为自己民族骄傲的,美国很多地方过St. Patrick's day呢,就是一爱尔兰节日。不过不少中国兄弟姐妹也没少穿一身绿凑热闹吧。 别的地方不熟,MA那边是过春节中国孩子可以向学校合理请假的,这也就是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缺乏了这种尊重,或者干脆就自己自宫文化的话,再“优秀”也会被人瞧不起,问题是不少中国人在别人说以前就已经主动这么做了。 看看不少华人家庭都是拼命让孩子别学汉语,学好英语,然后闺女嫁个白人,才觉得自己是融入主流社会了(美国异族通婚里白男亚女最高,反之最低)。可这样就保证你政治上不受歧视么?显然不是。 再者,很多美国白男是Asian girl 控, 不过和他们在一起的大部分Asian girl 是成为美国人?还是被拿去当战利品被人家作为展示对象了?-- 这个问题的标准回复也许应该是那句老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到这里加一句,华人作为被政策性严重歧视的群体的同时没少歧视其他群体,某姐们和印度裔谈恋爱,被家长直接拘回国了,办了休学,扣了1年还没回来呢。她家里很明确,和阿三date就是给家里丢脸,我内牛满面,好歹人家也是美籍印度裔。何着只有白人才是美国人啊。这是哪门子道理啊。既然有这个情况,老移民的孩子,即ABC是最被欺负的一群人也不奇怪。因为他们是夹缝一代。断裂一代。不知有多少人见过ABC骂自己父母说chick English, 又见过ABC不愿意让英语不好父母来开家长会给自己丢脸,我小侄女才4岁,就已经知道和我哥哥嫂子说no Chinese了。这不能怪孩子,从心理学来看,孩子开始是generalization, 后面才是individualization。毕竟孩子并不明白多说一门语言的重要性,只知道她在幼儿园说中文就没人和她玩,所以本身就是对中文一个痛恨的开始,脱离语言环境的教学又是额外负担,等长大了,知道中文重要了,再学已经晚了。 只不过我们很少问一句,谁给孩子营造的一个可以痛恨中文的环境呢? 稍微观察一下就知道,ABC英语再好,该有的glass ceiling对他们一样存在。更不要说AA这种把华人圈起来自己捶自己的游戏规则了。那么这些“融入主流”的自宫游戏是否值得反思呢?对于一个好美国人来说,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同时另一个重点是要主动加入游戏,学习了解社会的游戏规则,并为自己争取权利。 问题是这又成了华人的短板。也是华人长期被美国社会边缘化的核心原因所在。去当医生,工程师的不少,有几个华人政治家可以同时流利的用汉语和英语为自己拉票的? 去老墨的区里看看,多少候选人能用西班牙语和英语扯淡的? 更不要说政治献金了,华人经济不差,不过谈到政治献金,估计连老墨的1/10都赶不上的说。 更不要说学习犹太人利用海外资金了。 无论是赵小兰还是骆家辉,他们究竟是华人?还是有华人皮肤的香蕉?这种少量农转非式的华人政治力量必然无法为华人争取权益,正像上面说的,他们连漂白自己都来不及,更何谈给新华人谋利了。一方面主动放弃自己特点,导致别人认为软弱可欺,一方面不主动学习游戏规则,基本是闭眼让人乱捶地步。 老虎不发威还会被人错认为hello kitty呢。更不要说华人。事实上,这些年已经涌现出了很多华人抱团的社区,例如我哥在的VA附近,已经能做到一个电话让VA州长顶着大雪来给华人晚会拜年。 为什么?一个是选票,一个就是大家都主动那些钱做政治资金,谁给我们牟利我们就给谁。他们那边的汉语教学什么的也很兴盛,说到底,华人身份又不是耻辱,而是骄傲,一个传承5000年文化还不如200年的不是搞笑么? 有朋友也许会说,纯华人太少,不容易引起重视,答案很简单,纯华人的力量不够的时候就是亚裔抱团呗,这个没啥的,我的意思就是别还没练神功呢,心理上把自己自宫了就不好了现在讨论下一个问题,圈子问题。里面含有俩问题:1.圈子是如何形成的?2. 主流社会的定义在哪里。不少中国学生(尤其是女生)很努力的了解美国社会,不少人还说我来美国社会还和中国人在一起就没意思了(其实还是上面的心态),我可以说精神可嘉。不过不知道这些同学是否想过,为啥你主动融入了半天,还是感觉人家有距离呢?圈子这个问题这个很简单,让我们来想几个问题。你知道美国人从小到大看什么动画片么?你知道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怎么走上来的么?普通美国人长到现在都看过什么电视剧,喜欢什么球队? 玩什么游戏?如果答案是不知道,你能有啥共同语言啊?就像如果一个老美来中国想融入你圈子,你是从三国杀开始介绍还是从葫芦娃开始? 一样的道理。所以说,没有时间积累沉淀,就想靠“观察体会“乃至”主动融入“就能进圈子,这圈子也太容易点了。有朋友说感觉我和米国人没啥代沟,这算歪打正着,我是恰好妹妹在这边长大,从小看到大的同时就熟悉了美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很多互动关系。 当然,我还是觉得猪肉白菜炖粉条好吃。。。所以才愿意和中国人圈子在一起,也算是自我选择,不过我觉得如果出点事能叫一堆美国大兵同事来帮自己打架的华人在整个美国也不多吧 ^^因此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不要刻意“融入”任何一个圈子,那样会让自己很awkward, 就像如果现在给你一屋子官二富二,你任何试图主动融入的行为都是掉价行为。 反而是你有自己特点,人家欣赏了,才会平等的和你交流,后面发现共同语言,有共同利益,才是融入了。在哪里喊“融入圈子”的,就和“上面有人”是一样的。 还是门外汉的说。 还是那句话,什么圈子朋友都不是求来的,也不是放下身段去融入的,而是自己够优秀了,圈子自然就来了中国女生这边名声有点不好的原因还是有些人太cheap了,姿态放太低反而被人瞧不起,其实华人女生乃至亚洲女生都应该是世界女性模范啊,真的是半边天啊。 外面双职工,里面一把手。很多做饭能把这边餐馆墨西哥大厨甩几条街出去,学习更不用说,过五关斩六将,一路从小学拼杀到高考,杀G杀T,独身一人来美国,换美国人去试试,估计早死了几回了。因此说,有时候傲一点别人反而把你当回事,要有霸气,这个世界现在是你的,未来是我的,终究还是属于我的,不服来挑,文打官司武斗手,咱还怕了这群美国人不成不平等就没朋友,只有奴才,这一直是我的看法。现在是第二个问题,啥是主流社会。无论中美都经常看到华文媒体使用主流社会一词。不过就我个人看法来看,他们嘴里的美国主流社会应该就是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社会。可以说,能不能融入主流社会似乎已经成为很多海外华人的一个难题与心病。甚至有很多新移民把融入主流社会作为一种是否成功移民与奋斗的主要标志。但是主流社会在华人眼中的性质与盲目无目的性的融入是否会成为移民的方向性误导与误区呢?稍微想想就知道,他们主流社会的定义就是一个无法企及的乌托邦么,既然已经把“主流”定义成“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社会”,那我们华人除非会漂白大法,怎么着也无法“溶入主流“了。所以不少人退而其次的认为自己嫁女儿给白人就能漂白自己,我只能继续说,同学你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了。也有人说,所谓“主流社会”只有以文化为基础才有意义。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才是美国文化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宗教文化接近的犹太人是被认为在主流里面的。黑人的情况特别,并非他们被排斥在外,只是他们非常喜欢将自己非主流化以便利用少数族彝的地位牟取社会政治利益。因此他们开出的药方是—信仰基督教。。。好吧这个也许方便和教会同学交流,不过我也没见到几个白人或者黑人教会认为中国信徒是兄弟姐妹的,也许是了解不够吧。说到这里,我也想问一句,为什么要争取进入主流社会?这么漂白自己不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同义词么?学学老墨自得其乐反而有人巴结不好么?华人有很多价值观是老白应该学的不是么?干嘛在哪里自掉身价? 为什么黑人印度人等民族似乎没有问题“融入主流”,我认为就是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差的太远,如黑人,基本上就是白纸一张,他不全盘接受所谓主流文化,他能接受什么?再个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兄弟大概比中国人还不融入主流吧。所以我觉得不存在融入主流文化这一问题,我就觉得我已经融入了。就是大多数认识我的白人对我没有排斥感,特别是同事,我对白人也不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这就够了。说来说去何为主流社会?我个人认为主流社会即是一个非常文明,和谐与没有歧视的人性化社会。主流社会不过是一种观念形态,作为移民团体中出现的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了新移民心态的趋势走向和衡量国外社会的价值观。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不可能把任何团体或个人边缘化踢出这个人们心中的这个主流社会。歧视他人的人们对别人歧视惯了,自然也担心自己被歧视,也怕自己被边缘化。当你把等级差别概念从心中扔掉,谁又在乎谁呢?一个发展健康的社会,主流也应该是人性化的。一心希望融入主流社会的人,应该先看到和体会到何为主流社会,你所在的那个国家中哪些是应该你所融入的主流社会?不必刻意追求,自己先把中国的优良传统自然发掘出来,建立心中的正确务实的观念。建立自己正确的主流观念也是建立自己独立人格,和减少新移民失落现像的关键。美国,特别是今天的美国,是一个包容的美国。而且美国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社会里存在各种不同的文化(diversifying),而且互相有机融合,又互相撞击,有同有异,即所谓的American pie。在这样的社会里,作为个体,对整体的贡献,就包括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人格特质,但对外文化采取包容的,开放的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使整个社会更加丰富,更加多彩。所以现在每次听有人说要融入主流社会,我总会确定一下,他们是要华人更像白人中产阶级吗?还是要保持华人的特性但是增加社会影响力?(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我个人认为,后者才应是正确的答案。所谓融入主流社会的标准,就是对自己,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自尊,有自信,对外在文化采取包容的,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智力,人格,品德,能力,为人处事,人格魅力有自尊,有自信,热爱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快乐,那就是主流社会。人已在其中,还往哪融?
金吉列-李老师
编者:可能你无数次听前辈苦口婆心的教导要去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可留学在外,你的人脉圈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者换句话说,怎样的人脉圈才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呢?今天这篇文章话很直,但都是实话。从小我母亲跟我讲,“你什么朋友都要去交,三六九等都需要,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即使不喜欢的人也要去认识。” 从小我父亲跟我讲,“朋友要精不要多,人生中能交到3个真心朋友已经非常了不得了,其他所谓的朋友患难时刻都不见了。” 想必各位跟我有同样的困惑,到底哪种模式是对的呢?让猫同学用亲身经历给大家解答。大多数自费出国的同学,家里多多少少都是做生意或者当官的。这样的父母,包括我父母在内,非常注重人脉圈的积累,因为他们的成功和办事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人脉和关系。因此,很多父母从小就给子女灌输出国后要多积攒人脉的观念,以及人脉是多么重要的想法。但是很多父母和同学们因此走上了歧途。给大家几个例子。我在波士顿读书的时候,经常去一家中餐馆吃饭。中餐馆的老板看我仪表不俗,塞给了我一张纸,上面写了他家的住址和电话号码,说他有个女儿想推荐给我认识。虽然有点突兀,但我还是去他家了,见了他的ABC女儿和妈妈。虽然那个女孩不错,但并不适合深入交流。去了他们家几次后就渐渐少了联系。但是在这几次交流中,他们也略知了我的家境,以至于我后来毕业来加州读大学时,那个中餐馆老板还想让他女儿和母亲两人圣诞节时单独来加州这边找我。我没有答应,因为这行为太荒诞了。但这恰恰反映出中国父母对人脉圈的重视,觉得认识一个背景实力强大的人能在未来帮助他们,是他们向上爬的阶梯。包括在大学里的中国同学们也有这样的通病,就是会为了未来可能的利益,而去跟教授们套近乎,每个office hour 都会去,并不是去探讨问题,而是去聊天,混个脸熟。或者花费大量时间跟中国学生会里的同学们搞好关系,以便以后自己竞选时可以拉到更多选票。他们甚至会跟自己很厌恶的人去做朋友,只因为这些他们厌恶的人在未来有可能对他们有帮助。很多中国同学们做这种事情做得不亦乐乎,他们称此为建立人脉圈.你身边是怎样的人,很大程度决定了你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Paypal mafia的故事猫同学用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这样的行为费时费力还不讨好。人脉圈的建立,是基于个人能力,而不是你认识多少人。你们可能问,我一个未出大学的学生,有什么资格来谈人脉圈。但是我拥有的人脉圈从世界富豪级到平民百姓都有。我在新加坡读书的时候,上的是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我学校里藏龙卧虎,身边的同学们都是亚洲富豪们的子女。比如说赵本山的女儿是我的同学。我同班缅甸好朋友的哥哥,他也是我的学长,在这次亚太峰会时作为成员出席,并且接待奥巴马。我谈的女朋友是前越南首富的孙女。还有中央高层的子女,上学身边总有2个保镖。 我身边的基友们,随便问一个,都是曾经坐过坦克,出身在机关大院里的孩子。或者是中国的垄断企业的孩子,15岁生日都是在豪华游艇上过的。这些人当时跟我关系都不错。然后我来说说我的平民百姓同学们,在我来波士顿读高中时,我上过一个公立高中半年。我的同班同学就是最普通美国家庭里的孩子,有一个抱着婴儿来上学的15岁小女生,我问她这是不是你的妹妹,她回答说这是她的女儿。班上还有些毒瘾少年,下课和上厕所必须得有五大三粗的校警过来领走。舌头上穿环,眉钉,把头发染成绿毛那是见怪不怪。我在这两所极端的学校里当时都有很多好朋友,但是,如今还有联系,可以继续做朋友和发展的人,都是那些跟我能力家境相仿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于那个接见奥巴马的同学来说,我实在是太弱了!我的能力和家境根本不能给他带来什么,我们虽然互相认识,之前还是朋友,但是他并不属于我的人脉圈,因为强者并不可能会去帮助一个比自己弱很多的人。他也不会把我引荐给奥巴马认识,因为我太弱了。同样的,我虽然之前跟一个出身极其贫寒的美国同学成为了好朋友,但是他会成为我的人脉吗?不可能。因为他对于我来说,他太弱了,我不会需要到他的帮助,同时我也不会帮助他。只有那些跟我家境能力相似,不能强太多或者弱太多的人,他们成为了我的人脉。我找他们帮忙,他们会帮我,而且能够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我也会为他们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人脉圈不是你认识了多少厉害的人,因为你即使跟马云一起吃饭了,你是个渣渣的话,马云根本不会来理你。这一点用都没有。即使你跟教授混了个脸熟,你英语不流利,学术不强,不肯吃苦耐劳,教授会推荐你那真是见了鬼了。所以,与其把时间花在认识各种人,巴结各种教授上,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自我能力上。自身能力强了,即使不认识的人也会主动来认识你。试想比尔盖茨回哈佛母校,他想要哪个教授的帮助,他就能得到,并不需要他之前跟教授混脸熟。套用句烂俗的话,那就是“你若盛开,蜂蝶自来。”一句话总结:人脉圈基于个人实力,而不是交际能力。
金吉列-李老师
编者:4月1日,常青藤盟校陆续公布2015申请季申请结果,多所名校刷新了录取率新低,例如哈佛从去年的5.9%大幅降低至5.33%。【哈佛大学】申请人数:37,307录取人数:1,990(提前录取了977名学生)录取率:5.33%(去年录取率为5.9%)【布朗大学】申请人数:30,397录取人数:2,580录取率:8.49%(去年录取率为8.6%)【达特茅斯学院】申请人数:20,504(去年申请人数为19,235)录取人数:2,120录取率:10.3%(去年录取率为11.5%)【哥伦比亚大学】申请人数:36,250录取人数:2,228录取率:6.1%(录取率创哥大历史新低。去年为6.94%)【普林斯顿大学】申请人数:27,290录取人数:1,908录取率:6.99%(去年录取率为7.28%)【宾夕法尼亚大学】申请人数:37,267录取人数:3,697录取率:9.9%.(录取率和去年持平)【耶鲁大学】申请人数:30,237录取人数:1,963录取率:6.49%(较去年6.26%有所上升)【康奈尔大学】申请人数:41,907录取人数:6,234录取率:14.9%(录取率藤校最高,比去年14%有所提高)【美国西北大学】申请人数: 32,124录取人数:4,187录取率:13%【南加州大学】申请人数: 51,800录取人数:9,050录取率:17.47%【Pomona College】申请人数:8,091 (申请人数比去年多5%)录取人数:790录取率:9.76【斯坦福大学】申请人数:42,487(再创记录)录取人数:2144(含742名早录取学生)录取率:5.05%(又是最低)录取学生来自77个国家及美国50各州,16%为家里第一代大学生。对于家庭年收入少于125000美元的学生,斯坦福将免除其学费学费;对于家庭年收入少于65000美元的录取学生,将免学费、住宿费。【麻省理工学院】申请人数:18,306录取人数:1467录取率:8%(相比去年的7.7%,今年录取率稍微有所提高)以下是常春藤盟校2015年本科提前录取数据常春藤大学及部分名校2019届提前本科申请数据录取人数申请人数提前录取率Brown ED6173,01620.46Columbia ED6003,37317.79Cornell ED1,2004,80025.00Dartmouth ED4831,85925.98Harvard SCEA9775,91916.51Penn ED1,3165,48923.98Princeton SCEA7673,85019.92Yale SCEA7534,69316.05MIT EA62565199.59Stanford743729710.18Williams College24459341.15Middlebury28066741.98Duke ED8153,18026Georgetown EA9076,84013JHU ED5391,86529Northwestern ED1,0112,79336.2
金吉列-李老师
最近奥利佛(John Oliver) 做了一期节目,关于美国警察在路上民事没收钱的(Civil Forfeiture)。简单的节目剧情如下:1。某哥们在ebay上买了车,拿着2万现金去交钱。路上超速被警察拦下,结果现金全部以“正常人不会带这么多现金”为由没收。此哥们反复解释是去买车,根本不听,也不写进警察报告。2。某小孩被查出身上有40刀的海洛因,结果警察以”在家贩毒”为由,立马把他父母的房子查封了。3. 某人的爸爸给了他2万4的现金,他开着车从密歇根到加州去准备找新工作。半路开到内华达的时候被拦下来,警察看他驾照的时候,专门问,“你身上有没有大量现金?“ 他老实说了他老爸给的钱,然后警察立马叫他下车并招来了缉毒犬。虽然缉毒犬没有找到毒品,只找到钱,但是警察说,”根据我现在的调查,我认为,你是从密歇根开车去加州买毒品的,这些都是毒资,全部没收!“。。。上面提到的这种没收属于”民事没收”。 即只要警察觉得资产有可能被用于犯罪就可以予以“暂时没收” (不需要定罪)。 而且和平时美国通行的无罪推论相反,是需要苦主去法庭自证清白,向法庭证明自己的资产和犯罪无辜才能被放回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理论上说,这开始是为打击犯罪和给警察随机处理情况设计的。 毕竟警察如果在临检时候发现可疑物品,如大量来路不明现金,处方药,军火,毒品时,再向法院申请搜查令不赶趟,甚至耽误办案时机。 因此被赋予了临时扣押,待搞清楚以后送还的权利。 这个本意是临时调查,如无其他问题就应该马上归还的。不过这个规定里忘了说一件事,即扣押的现金,毒品,药品,军火由谁处理。 于是地方警察局就成了笑纳的一方。再加上这个规定中苦主上诉的过程中面对的是不是相对独立的法官,而是和警察穿一条裤子的地方检察官(DA,一般是资深当地的警察律师由选举担任),毫无制衡,所以在实践中警察完全是肆无忌惮,予取予求。考虑到去上诉过程极为漫长和昂贵,很多人只能自认倒霉放弃索回。911前由于警察常态临检还是会被批评的行为,所以这个问题还不明显。因此主要扣留的还是临检时抓的一些毒贩及洗钱者的钱。 但911以后就不是这个问题了。对恐怖组织袭击的担心使得警察名正言顺的大量临检车辆。同时用民事没收名义扣留大量的财物。而许多人不想花律师费和时间上法庭自辩,因此仅有六分之一的事主透过司法途径索取,而其中只有近半能取回。这些余下的被扣留钱财呢? 答案是由地方警察局自行支配,可以想怎么用怎么用,买酒,买玩具,买冰沙机都行。可以说,在缺乏制约下,”民事没收”就成了美国地方警察局的小金库。这个例子一开就不可收拾了,美国一些地方执法单位甚至明目张胆的认为这是一种“合法收益“。并派出了大量警察专门去路上找目标”打秋风“其具体手段是:I. 在路边检查中,美国执法人员会以「切线不打灯」、「跟车太近」、「车轮过线」等理由,要求司机将汽车停在路边接受查问。II. 随后执法人员会要求搜车,理由则是「检查有没有武器」、「检查毒品」、「反恐」等。如司机同意搜车,并被发现车上有一笔现钞,钱很可能便会遭到扣押。III.同时美国执法人员很可能会拿出一张「弃权书」(waiver),并称如果司机同意签署,留下现钞後便可立即驾车离开,不会被检控。不过如果司机拒绝签署,执法人员仍会将现钞取走「调查是否涉及罪案」,司机也不会被检控。IV. 被没收钱财的民众如果想取回被扣押的钱,便需要在当地聘请律师打官司,在法庭上证明这笔现钞的来源,同时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不是毒贩或恐怖分子。保守估计官司需要打上大约2年,中间将会需要多次出庭。考虑到本地人还是可能打官司,而且油水不大,警察们明显把临检的对象定为了:1.外州车牌,尤其是离本州较远的外州车牌。2.外国车牌,尤其是加拿大的车牌。因为在感恩节期间很多加拿大人来美国买打折货物,所以随身带比较多现金3.司机是少数族裔,因为这些人更加合作,也较少请律师打官司。这种打秋风打了多少钱呢?25亿美元!加拿大广播公司引述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的数据,过去13年来,美国共发生61,998宗这类执法单位在未持搜查令的情况下,进行路边检查并扣押现钞的事件,扣押总金额高达25亿元。其中有半数的案件中,民众所携带的金额不超过8,800元。此情况如此严重,以至于加拿大政府提醒国民,虽然目前对本国人民前往美国的现钞携带金额「没有限制」但去美国游玩时,不应携带太多的现钞。。。加拿大广播公司也为打算南下购物的民众列出「旅游建议」,希望民众别在车内堆积太多垃圾,特别是运动饮料的空瓶,并避免使用味道较浓的芳香剂,以免被警员误认为刻意掩盖毒品的气味。同时建议民众在被美国执法单位临检时,有权拒绝搜车。另外,民众也应避免穿一身高档名牌服饰前往美国旅游。。。那么感恩节将至,准备去血拼的同学应该如何应对这个事情呢?1,把现金放银行并换成cashier's check 这样方便banker把你的钱变成他的钱;如果你不把钱放银行给他们方便,那警察就会没收然后存银行,然后就殊途同归了。。。毕竟你作为金主是可以取消cashier's check的。 警察没收了你和银行一说也等于废纸。2. 学会对警察的搜车要求说NO. 记住学会对警察说 &I don't consent any search.& 这样警察还想搜就得申请搜查令(warrant)。 而他没有合理理由(probable cause)就不能强行搜查,就算查到什么不直接相干的东西也不能因此起诉。3. 明白你的权力。 很多人觉得警察肯定是为自己好,但却不知道如果你主动也好被骗被吓也好同意搜车了,那就是对你非常不利的事情。 而警察会用各种套路来吓你和骗你来取得这项权利。要知道,在没有合理理由(probable cause)的时候,警察做任何事都需要当事人授权。而警察一般会骗当事人来拿到这个授权。比如“ sir, you HAVE TO let me search your car& 如果当事人示弱,同意了,那他就能搜了。虽然实际上当事人并不是&have to&。美国警察通过欺骗当事人或钓鱼拿到的授权是完全合法的。所以请记住,被警察要求搜车时一定要说
&I don't consent any search.& 没有 probable cause,没有搜查令,或不经事主同意,拿警犬闻都是违宪的。但同时也要知道,警察搜身的法律门槛比搜车要低得多,不需要有 probable cause和事主同意,一般有怀疑(suspicion) 就可以。这里顺便说一下搜身,警察是可以叫你靠墙站,拍打你身体检查的(比如看看你有没有枪),但是你可以拒绝他看你口袋里的东西(比如钱包)。你必需大声地说出来“ I don't consent any searches&。如果警察检查你衣服口袋的时候你不说话,那是默认你同意搜查。 所以警察如果要你下车,正确的做法是,下车就关门锁车,就算不锁也不能开着门.如果你下来不关门他们就可以直接搜.警察不经过搜查令搜查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需要有plain view evidence.比如他们看到你车里有大麻,闻到味道等。 警察如果要你打开车,你要说大声说 I don't consent to any search。要求他有搜查令(I need a warrant) 才可以搜车。同时听他的话站好不要动,如果被搜身,一边让他搜,同时一边大喊“ I don't consent any searches&。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完成后可按 Ctrl+Enter 发布]
广告热线: 传真:7 投诉受理:7 法律顾问:江苏正气浩然律师事务所 周建斌律师
版权所有:常州化龙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号&&经营性ICP:苏B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美国人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