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一季稻什么时候收收割后至来年一季稻什么时候收种植前期间农田适合发展什么种植、养植业?

水稻的种植方法及种植前景
水稻的种植方法及种植前景
  水稻原产中国,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水稻的种植方法,欢迎阅读参考。
  水稻的种植方法
  1、品种
  生产上应该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且由育、繁、推一体化经营的品种。如:国审品种有中旱297、绿旱1号等,安徽省审定品种有水稻906、鑫两优212等。
  2、直播
  水稻也称抗旱节水稻。与水田生长的&水稻&不同,水稻一生无需水层,通常是在旱地或干田直播后靠养,或在此基础上适量补充灌溉。但水稻不是小麦、玉米,特殊关键时期必须有灌溉条件,否则会对产量造成极大影响。虽然水稻生长对光、温要求与水稻相似,但一生需水量约是水稻的2/3或1/2以下。
  3、土壤
  在安徽省,水稻最适宜于低洼易涝旱地和缺水稻田种植,也适宜于雨水较多的山地,能够浇上水的丘陵地、旱地种植。
  5月中旬至6月中旬,播种前将稻种暴晒1&2天,宜采用机械条播或人工穴播,每亩用稻种量3&5公斤(沙土用低种量,黏土用高种量),播种深度2&4厘米。此时天气预报如无有效降水,应及时灌溉第一次透水,以争取早苗、匀苗、全苗。在秧苗3&4叶期,进行田间检查,若有缺苗断垄现象,可移密补稀。
  4、施肥
  底肥:在翻地前施足底肥,三元复合肥20-30公斤;种肥:播种前穴施或沟施三元复合肥15公斤,尿素10公斤;追肥:秧苗3&4叶期,每亩追施尿素8至10公斤,钾肥5至10公斤;播种后60天左右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灌浆期喷施营养液70至100毫升。
  5、浇水
  如果风调雨顺,水稻可全生育期不要浇水。但是如遇长时间无有效降水,农田干旱,有&三次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少的,即播种后的齐苗水、孕穗水、抽穗灌浆水。
  ①齐苗水:关乎能否及时出齐苗、出全苗,播种后遇连续干旱,既影响水稻出苗又影响化学除草。
  ②孕穗水:孕穗期受旱,可导致穗小,穗粒数减少,甚至造成生育停滞等问题期,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此时保持湿润或浅水层。
  ③抽穗灌浆水:抽穗期缺水,抽穗慢,结实率降低,露熟期受旱,空瘪粒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下降,故应在始穗期灌一次透水,以保证其对水分的需求。
  6、病虫草害防治
  水稻的病害于虫害防治可以参考水稻进行,但由于缺少水层,用药效果受农田墒情影响很大,杂草防治成为水稻生产成败的第一关。
  病害防治:白粉病选用三唑酮、粉霉灵等药剂防治;封行期用克纹霉或纹霉清防治纹枯病,在破口前1-3天用三环唑药防控稻瘟病、用克纹霉或纹霉清防治稻曲病。
  草害防治:水稻杂草第一次在播种后1&2天均匀喷施40%直播净可湿性粉剂30克/亩兑水40公斤;第二结合追肥等,于稻苗3叶一心至4叶一心,用茎叶除草剂除草一次(可用50%二氯喹啉+10%吡嘧磺隆60-80克/亩,施药时土壤最好为湿润)。
  虫害防治:可根据县植保站病虫情报,或田间稻蓟马、稻飞虱发生情况防治,在田间螟蛾发生盛期向后推7至8天,用阿维菌素防治螟虫;螟虫与稻飞虱混合发生时可用阿维菌素和吡蚜酮防治。
  7、产量水平
  水稻产量南北地区间差异大,南方水稻多种植于贫瘠的山区、丘陵地,全靠自然降雨,农家老品种居多,亩产一般只有200公斤左右。北方水稻多种植于低海拔平原区,为粮食主产区,施肥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灌溉条件,新品种淘汰了老品种,因此亩产一般达到300至500公斤,超高产田块亩产可达600公斤以上。
  8、优势
  比水稻耐旱,节水。通常,在我国北方一生只需补充灌溉2~4次,仅为水稻的1/4以下。而在雨水丰沛的南方一般无需灌溉,全靠雨养。水稻适合直播等轻型栽培需求,节省劳力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水稻内生通气组织发达,而一般旱作物却没有这种构造。因此水稻比玉米、大豆、小麦等旱粮作物耐涝渍,很适于低洼易涝旱地种植,并且一般都能获得比旱粮作物更高的产量。水稻耐瘠性较强,适于多种类型旱地种植,在有些国家,常将其作为开发旱地的&先锋作物&。
  2017水稻种植前景
  纵观近几年水稻的价格走势,我们认为水稻价格依然会比较平稳,不会产生很大的浮动。
  一、水稻种植之喜
  首先根据以往政策来看,2017年就是否取消水稻保护价,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公布,但我国水稻一直是限制出口,因为国际市场的水稻价格远高于国内价格,如果取消保护价收购,应同步开发稻米出口,这样一来水稻价格可能会大涨,国内的消费者就会吃不消,所以,近期取消稻谷保护价格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我们认为国家依旧会在2017年实施水稻的最低保护价,并且很可能是和2016年为1.18元/斤不变。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日前印发的《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调整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完善油菜籽收购政策。
  其次生产投入。面对今年粮价齐跌的行情,导致2016年化肥行业整体销售不够乐观,作为水稻主要用肥复合肥、尿素等两个肥种价格比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所给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在成本投入上减少负担。
  二、稻谷种植之忧
  其一,2016年冬小麦播种面积3.4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玉米、大豆种植效益下降,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料增加,对未来原粮供应形成压力。2016年在东北部分农户将旱改水的热情偏高,其中黑龙江东南部,牡丹江、佳木斯、七台河、双鸭山等地表现较为明显,受此影响东北2016年水田承包地租较往年相比略有上涨,部分地区每晌地地租上调500-700元不等。种植面积加大以及地租成本的提高可能使得2017年的水稻种植效益不及预期,建议农户莫要跟风种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种。
  其二,国家防总1月15日召开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此间表示,受天气影响,2017年的防汛抗旱形势更为严峻。2017年中国南方地区发生早春汛、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春旱以及南北方汛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建议农户做好汛期防洪措施,保证水稻顺利度过孕穗期,保证产量。
  其三,据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病虫冬前基数调查和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17年水稻&两迁&害虫、粘虫等迁飞性害虫发生将明显重于近年,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等气候型病害大面积流行风险加大,水稻螟虫、小麦穗期蚜虫、玉米螟等继续维持发生区域广、程度重的态势,东亚飞蝗局部将出现高密度点片危害。预计发生面积近55亿亩次,同比增加7%。因此在此建议水稻种植户加强对水稻田间的管理,做好防虫措施,争取&虫口夺粮&保丰收。
  综上所述,虽然2017年水稻种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在2017年稻谷最低保护价政策继续实施的背景下,农户更应该做的便是无论从选种、种植到收割,都应掌握好每个生产环节,从根本上保证水稻质量和产量。因为从水稻市场价格走势变化来看,优强普弱、优质优价是市场始终不变的变化规律。长远来看,水稻终将脱离国家政府保护的外衣,顺应市场价格变化,才不会让更加低廉的大米进入中国市场。因此,做好农户与企业形成订单种植、定向销售,才能让百姓真正体会到手中有粮心不慌的意义。最后,在政策整体向好的情况下,更应关注2017年国储水稻去库存速度,若庞大的库存无法消化,导致2017年水稻收储之路依旧困难重重。
  水稻的生长环境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猜你感兴趣: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王大爷有农田20块和现金4000元,计划今年种植水稻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每块天地的成本、产量及每公斤的收益如下表: 水稻小麦每块地成本240元80元每块地产量800公斤200公斤每块地收益3元/公斤5元/公斤若王大爷用x块地种植水稻,一个收获季的收益共为y元.(1)请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2)王大爷应如何分配种植面积(取整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由题意可得:y=3×800x-240x+5×200(20-x)-80x=;(2)∵王大爷有农田20块和现金4000元,由图表可得:∴240x+80(20-x)=4000,解得:x=15,∵k=1080>0,∴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故x的最大值为15,此时y最大为:00=36200(元).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
再生稻,孕育丰产高效栽培模式(农村经济观察)
本报记者&&蒋建科
日18:49&&来源:
  收割完水稻,剩下的稻桩似乎没有用处,或者一把火烧掉,或者翻入地里沤肥。其实,稻桩还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再生。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种种植模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其特点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大约只割下稻株的上2/3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可以再收获第二季,也称“一种两收”。这一模式实现稻田一次耕整、育秧和栽插,收获两季稻谷,具有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等诸多优势。  一种两收,少一次耕地,省一季种子  这几年,每到稻谷收割季节,荆楚大地稻田里呈现出黄绿条纹相间的壮观景象。仔细一瞧,金黄色的是成熟的水稻,但株型比普通中稻矮,绿色的稻株是成熟晚些的稻穗。这就是再生稻田。  湖北省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十二组的沈仲秋种植的再生稻田块,被专家组随机抽取为测定田块,现场测产表明,再生季亩产达到402.1公斤。“全程都是机械化,二茬能达到这个产量很让人满意,头季有600多公斤,这样一亩田就是吨粮啊!”45岁的沈仲秋高兴地说,他种了25亩田,并且全部是再生稻。与同样收两季的双季稻相比,再生稻不仅少一次耕地,省一季种子,还能少施肥和基本不打药,秸秆也不用烧,更重要的是省工。“再生稻品质好,还比头季稻好吃呢。”沈仲秋说,现在农村劳动力比较紧张,再生稻很受村民们的欢迎。  适合种植再生稻的地区主要是那些阳光和热量不够种植双季稻,但是种植一季稻又有余的地区。由于在原有的根系上再次生长,相当于省去了二季稻种植地区从收割完第一季稻到第二季稻生长中期的这段时间,因此它叫再生稻,而不叫双季稻。我国如今种植水稻的面积约为3.7亿亩,其中有5000万亩的地区适合推广再生稻。如四川、重庆、福建、湖北、湖南都有大面积的再生稻种植。福建省尤溪县近些年每年种植再生稻近10万亩,头季平均亩产6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300公斤。照此计算,如果5000万亩适合推广再生稻的地区都种植再生稻,我国每年可增产稻谷1500万吨。因此,发展再生稻,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  然而,传统再生稻生产头季需要人力收割,费时费力,采用机收又由于碾压伤茬而影响再生芽的生长,再生季产量低。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自2008年起,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彭少兵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黄见良教授,联合湖北省相关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攻关研究,并在蕲春县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通过9年努力,已经创建了适于头季机收的“一种两收”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经现场测产,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大面积示范区平均周年产量达到每亩1030公斤。  黄见良说,湖北蕲春、洪湖、沙洋等地是“一种两收”技术应用的典型区域,比单种一季中稻亩均增收600―800元,可在长江流域适宜稻区广泛种植。参加测产的专家认为,湖北省生态气候、土壤以及水资源条件适合再生稻生产,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全省适合再生稻的种植面积达到800多万亩,如果湖北能推广350万亩再生稻,仅此一项就可增产稻谷17.5亿斤,每年增收20亿元以上。  彭少兵表示:“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提升空间,符合目前农村的实际,容易被农民接受,如果能在全国逐步推广,将对保障粮食稳定增产、提高种粮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再生稻,还要越过几道技术门槛  彭少兵说,头季机械化收割可以省时省力,提高生产效率,但是机械作业后影响再生稻出芽率,是推广再生稻的一道难题。&  蕲春县赤东镇和洪湖市沙口镇两地的试验数据却显示,头季人工收割处理再生季平均出芽率明显高于机械收割,机械收割未碾压部分出芽数为人工收割的71.8%,碾压部分出芽数仅为人工收割的25.4%;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有效穗数降低22.6%―50.9%,减产23.4%―41.9%。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头季机械收割碾压显著降低再生蘖的萌发;其二,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我们正在研究优化水分管理,以减小机械碾压造成的再生季产量损失。”彭少兵说。  可见,头季稻人工收割可增加再生稻产量,但成本高,而普通收割机的机收又会影响再生季产量。减少碾压毁蔸是技术关键,因此,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研发刻不容缓。目前,华中农大研发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已初步成型。  彭少兵还表示,除了头季机收碾压外,再生稻的大面积生产还存在一些瓶颈。适于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且再生力强的品种不多,农民在应用机收再生稻技术时,大多随意选择品种,常常有品种再生力不强,产量不高;催芽育秧技术、头季稻播期和大田栽插密度的掌握及头季机械收获等相关技术没能落实到位;头季机收模式下施肥和管水如何相应地调整等缺乏技术指导;排灌不方便,农田水利条件普遍较差,灌溉水缺少保障。  品牌和产业开发还不配套,也是一大制约因素。从再生稻的全产业链来看,产业开发没有跟上,品牌创建乏力,企业带动力不强,适合中高档消费的绿色再生稻米宣传营销还不够。此外,有部分地方没有把再生稻作为一季粮食纳入统计,各项措施特别是投入跟不上,还抱着有收就收、无收就丢的态度,没有真正当一季庄稼种。彭少兵建议,大力开展机收再生稻品种的筛选及换代研究工作,尤其注重产量潜力、头季抗倒、再生季整精米率高、抗稻瘟病的品种培育,并探索相应的栽培技术。  粮食生产新名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提升  农业农村部近期出台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年)》提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区发展再生稻。这个规划显示,再生稻将迎来新的发展。  以湖北省为例,近年来,在各级农业部门重视推广下,经过湖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一种两收”创新团队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全省再生稻面积从2013年的44.7万亩增至2017年的230万亩,一批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再生稻米品牌正在迅速形成。  再生稻何以在湖北实现突破?彭少兵表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创新和推广新型丰产高效粮食种植模式,更加突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大势所趋。机收再生稻,顺应了这一趋势。就湖北而言,再生稻生产的区域生态条件良好,适合种植再生稻的面积最高可达800万亩。”  与湖北省流行的双季稻、中稻等生产模式相比,机收再生稻有哪些独特优势?专家们总结为“三高二好四省”。通过近年在蕲春、洪湖、江陵、沙洋、监利、浠水等县市的大面积示范,再生稻显示出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稻米品质好、市场前景好,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特点,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专家解释,机收再生稻技术立足机械化生产,种一次收两次,只需要一季种子,一次耕整地,因而比双季稻节本省工。由于这一模式的比较效益突出,能保证在增产的前提下真正增收,在推广中很受农民欢迎。  测产结果显示,近年来在大面积示范区采用这项技术两季粮食亩产超过1000公斤,示范区每亩比双季稻生产可增收800元以上。专家估算,目前部分产区依托再生稻建设优质米品牌,产量可与双季稻相当,价格比普通稻谷每公斤高0.4元左右,比中稻模式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比双季稻每亩增收600元以上。此外,机收再生稻的推广有利于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助力生态农业建设。彭少兵说:“生产中再生季只施用氮肥1―2次,基本不用农药,所需要的农药化肥用量以及能耗比其他生产模式显著降低。”  “产量高米质优,风险低效益好,再生季病虫害轻,基本不施农药。”彭少兵表示,“绿色再生稻,可以成为湖北农业的一张新名片。”目前,湖北省已在黄冈、荆州等地制定了促进再生稻发展的措施,研究支持再生稻生产的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衔接,把再生稻和早晚稻同等对待。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品牌上海微信五常市源禾农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信用, 电话, 地址, 法人】_阿里巴巴企业信用
阿里巴巴企业诚信体系
统一信用代码:34476H
法定代表人姓名:
订阅企业动态
分享企业名片:
企业名称:
五常市源禾农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工商注册号:
经营状态:
在营(开业)
企业机构类型: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成立日期:
法定代表人:
经营期限:
注册资本(万元) :
注册资本币种 :
登记机关 :
五常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最后年检年度 :
五常市冲河镇永丰村二屯
经营业务范围 :
组织本社成员间的水稻种植;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生产资料;提供本社成员间水稻种植产品的运输、贮藏、销售等服务;开展与水稻种植经营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除外、国家法律法规须经审批的取得批准后方可从事经营)
综合信息概况
阿里巴巴平台经营店铺
工商变更记录
是否深度认证
企业股东信息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巨型稻能否承载稻穗的“未来希望”
日08:49&&来源:
原标题:巨型稻能否承载稻穗的“未来希望”
  11月10日,中科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在电话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的巨型稻今年亩产850公斤。
  科学家有时挺让人看不明白的。
  就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农业科研人员都在培育矮秆水稻的时候,夏新界却痴迷上了巨型稻:矮的也有1.8米,高的达到2.2米了。
  10月中旬,在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夏新界研究团队种植的巨型稻准备测产。当天早晨,就在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准备围观巨型稻究竟有多大的产量“能耐”时,一个“不幸”消息传了过来:水稻亩产又一次打破了世界纪录――纪录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团队再次创造的。
  袁隆平有个“禾下乘凉梦”
  说“不幸”,是因为很多记者报道巨型稻,主要就想从产量的角度做文章,总希望巨型稻不仅能在“身高”上“鹤立鸡群”,而且也能在产量上出点奇迹。可现在,这个绝对可以压倒一切有关水稻的新闻――新的水稻亩产世界纪录又诞生了,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在河北邯郸的一个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新纪录。
  一亩地种出了1149.02公斤水稻令人震惊,除了伸出大拇指,你别无选择。
  可怜的巨型稻啊,真是有点儿“测不逢时”。
  “万幸”的是,巨型稻测产当天,受台风影响,长沙县秋雨不止,测产由此搁浅。老天帮忙,免得人们把巨型稻和袁隆平的杂交稻比产量,巨型稻暂时躲避了尴尬。
  巨型稻是夏新界历经10年培育的新品种。2006年,夏新界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从美国来到位于长沙的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从那时起,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巨型稻。
  就在夏新界的巨型稻准备测产的当天,袁隆平也冒雨来到了金井镇巨型稻的测产现场。面对记者,他说自己有一个梦――禾下乘凉梦。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稻种是难以实现袁先生梦想的,包括他自己研究推广的杂交稻。因为稻秆太矮,人站在稻田里就“一目了然”了。因而有人说,只有巨型稻才是可以实现袁隆平梦想的稻种。袁先生说:“巨型稻是个好材料啊,2米多高,大有潜力。”
  巨型稻有点特别,不仅稻秆奇高,而且又粗又壮,还抗倒伏。记者品尝了一下,味道也不错。
  寻找生物量更大的水稻品种
  中国矮秆稻的产量创新似乎遇到了“天花板”。
  作物的产量取决于生物量(即作物生长时的地上部分)和收获指数(谷草比)两大性状。中科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吴金水说,20世纪60年代初的第一次绿色革命,通过矮秆基因和多项高产基因的聚合,实现了收获指数和作物单产的跨越式提升。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育种,利用杂种优势,在保持较高收获指数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生物量,实现了作物单产的又一次跨越式提升。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挖掘,现有水稻种质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都已经接近上限。因此,选育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就成为水稻育种的主流方向。
  毕竟矮秆水稻的生物量有限。育种学家普遍认为,谷草比的上限为60%。稻穗“压弯了枝头”是幅美景,但稻穗的重量不可能无限增加,否则“瘦弱的”稻秆将承受不起那份未来的希望。
  寻找生物量更大的水稻品种就成为稻米生产发展的必然。2米左右的巨型稻便“应运而生”。
  “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种源的基础上,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种质材料。”夏新界说,它具有株形高大,集散适中,叶挺色深,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茎秆粗壮达到18.5毫米,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
  今年稻子收割后,所长吴金水的研究团队测量了巨型稻的根系,发现根部长度达到了35厘米,而普通稻的根系长度也就只有23厘米。吴金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巨型稻的根系长,覆盖的土壤范围大,因而养分吸收得好,能够把水稻周围的土壤充分利用起来。“每棵巨型稻的稻根系总量是普通稻的4―5倍,利用效率要高得多。”
  探索破解“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
  夏新界的巨型稻有自己独特的种质材料优势,但亩产离水稻亩产世界纪录还有一段差距,巨型稻是否要追赶产量世界纪录呢?
  当今中国农村,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不高。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提给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著名农业政策专家胡瑞法时,他说,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是因为受粮食价格和市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比如农业生产的成本这些年来一直在上涨,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的成本上涨得太快,另一方面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在家种田不如出外打工。谁还愿意下田务农?”
  中科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下中国农村难以留人、农民不愿意种地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严重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土地增值。数亿农民工尤其是年轻人离乡进城,主要是为换个环境、多些收入。应该想办法让留乡农民、返乡民工、回乡青年,能够以村为家、以地为生、以农为业。
  夏新界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他说,农田产出低下,不足以唤起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即使水稻亩产1000公斤,一户农民靠几亩田地,也不足以维持一家几口的日常费用开支,包括孩子上学、家人看病吃药的费用。必须改变农村田间农活繁重辛苦、没人愿意下田的现状。
  为此,夏新界并没有一味地单纯追求巨型稻的高产。他所获得的亩产850公斤的巨型稻,不是他和团队种在实验田里的,而是农民采用大众化的种植管理方式自己种的。在农民轻轻松松就能种出850公斤水稻的同时,他又通过稻田的生态养殖,增加农民每亩地的收入。
  巨型稻株形高大,稀植,叶茂且冠层高,这就为蛙、鱼和泥鳅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适宜种―养结合的优势。今年,夏新界团队在长沙县金井镇建设了30亩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采用了化肥、农药、抗生素零使用的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与现有常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鳅、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成活率亦提高一倍以上,产量提高1.5倍以上。“今年轻轻松松每亩平均纯收入就超过万元了。”夏新界高兴地对记者说。
  中科院新闻发言人周德进告诉记者,在追求水稻高产的同时,也鼓励科研人员做出多种探索。比如巨型稻的种养结合,田里既产出碳水化合物,也产出蛋白质。农民追求的是田里产出的价值,不是单纯的水稻产量。除此之外,考察作物种植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看农民种田辛苦不辛苦。对农民来说,田里的产值高而个人辛苦量下降,这才划算。
  水稻新品种的研发,种养模式的试验,无论是高产稻还是巨型稻,都在探索水稻发展和农民生产的新途径。
  题图为10月16日,在位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的巨型稻试验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新界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责编:张歌、熊旭)
推荐阅读世界首台!我国量子计算机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这是历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基于单光子的量子模拟机,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这一国际学术界称之为‘量子称霸’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潘建伟说。
从“气象特警”到“随身空调” 航天技术来到你身边航天技术民用化已经不是新鲜事。宝宝使用的尿不湿、方便面里的蔬菜包等,这些产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术转化而来,而我国现如今在航天技术转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经覆盖汽车、电子通信、医疗仪器等多个民用领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播水稻高产的诀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