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末日精神病院院没?

你去过精神病院吗?那里怎么样?
你去过精神病院吗?那里怎么样?
发病时间:不清楚
你去过精神病院吗?那里怎么样?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精选回答(1)
南康康华精神病医院
您好!大部分的精神病医院都是采用封闭式管理,集体生活,配合药物治疗过程中还有工娱治疗,音乐治疗等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办公室/白领
请输入您的信息假如你被关进精神病院,要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没病?
已有 2150 次阅读
|系统分类:
假如有天你被关进精神病院,要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根本没有病?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曾想过这么一个问题,毕竟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承认有病,那精神病院欢迎你;如果否认有病,那正好,这也是精神病的典型症状之一。197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便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主角迈克·墨菲就是那个不经意闯入精神病院的正常人。但他用尽了所有办法都无法让护士长相信他是正常人。在电击和切除额前叶手术后,他终变成了一个真正不会思考的“非正常人”。不过,电影剧情毕竟是虚构的,不足为据。 但不用担心,在上个世纪的同一时期就有一位著名心理学教授,上演了这么一起真实的“飞越疯人院”。这次实验虽看起来漫不经心像娱乐,然而却颠覆了整个精神病的诊断,成了精神卫生领域的一次飞跃史。大卫·罗汉森1972年,正值美国与越南打得不可开交的时期。那时刚取得心理学和法学双学位的罗汉森(David Rosenhan)就发现,身边不少人以精神病疾病为借口,来逃避征兵。所以好奇的天性便驱使着他一探究竟——伪装成精神病人到底有多简单?他马上设计好实验后,便致电多位友人。就这样3名心理学家(包括罗森汉本人)、1名研究生、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医生、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便组成了8人的“伪精神病人联盟”。 不过这次行动可不是闹着玩的,是正儿八经的实验。为了不出差错,这些假病人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例如在行动前,他们得连续5天不洗澡、不刮胡子、不刷牙等。反正就是怎么邋遢怎么来,外表看上越不正常,才越容易获得精神病院的通行证。那时,他们还需要练习如何把药丸藏到舌头底下,等护士走了之前,再吐到厕所冲掉。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这些假病人除了自己的名字和职业可以虚构外,他们必须对医护人员的所有的问题照实回答。而且他们的唯一病症也被罗森汉设置为,“有人一直在我耳边发出‘砰、砰、砰的声音’”,不得假装还有其他症状。他刻意以这种无特殊意义的声音为主诉症状,是因为当时的精神医学文献中,还未将这类幻听纳为案例。 除此之外,罗森汉也与这些假病人约定好,只要被医生诊断为需住院治疗,他们就要马上表示之前的幻听症状全部消失,并感觉良好。罗森汉做实验的其中一所精神病院在经过一段漫长的训练后,罗森汉就和其他7名假病人按原计划行动,前往各大医院的精神科挂号了。实验进展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因为他们8人无一例外的都被确诊为精神病,其中7人为精神分裂症,1人为狂躁抑郁症。是的,这些正常、健康的人就这样被送去治疗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入院后这些假病人都表示自己不会再有“砰、砰、砰”的幻听了,但他们还是得接受各种精神病治疗。就这样他们8人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还是平均住院了19天,最长的为52天,最短的也住了一周。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发现他们本来就是精神正常的。而且无一例外,他们最后能够出院的原因,都是因为病情暂时好转。所以也就是说,你只要住进来了,你就是精神病人,不允许反驳。 然而奇怪的是,医生都坚信他们是真病人,但有些精神病院的病人却能更精准地辨认出谁是正常人。当时就有名病人对罗森汉说:“你没有病,你若不是记者,就是教授,专门来视察医院的。”在最后一名假病人被“治愈”出院后,罗森汉也提笔写下他关于假病人的实验。1973年,一篇名为《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的论文被刊登在了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罗森汉的论文这篇论文就像炸弹一样,震惊了整个精神卫生界,并无情地嘲弄着当时的精神医学体系。当时,罗森汉的论文主要提出了两个关键论点:一是精神病的诊断是多么不靠谱,竟连正常人和精神病人都无法区分。二是揭示了精神病的治疗过程中病人标签化的危害。人一旦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这个标签就会掩盖掉这个人的所有其他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人被认定患有精神疾病,其他人就会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动视为反常,并将这些行为都会归因于这个标签。 罗森汉对假病人受到的“非人格化”对待统计例如在医院里罗森汉只是单纯的依照惯例勤写笔记,这都会被医护人员称为“书写行为”,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中的偏执的特征。就像精神病院的病人说自己没有病,医生也会把“否认有病”当成是发病的一种特征。斯皮策当时罗森汉这踢馆论文一出,几乎受到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精神病医生的反驳。其中,一位专攻心理分析的精神病医生斯皮策(Robert Spitzer),就是最痛恨这项实验的一人。他当即写了两篇论文,洋洋洒洒共30多页,就是为了全力反驳罗森汉的实验研究。他直指罗森汉的实验是不符合规范,并有明显逻辑漏洞的: “如果我先喝下1升血,然后再随便挂个急诊,一到医院就吐个满口鲜血,医护人员的反应可想而知。他们若诊断我为消化道溃疡并予以治疗,而我却以此来断定医学无法确诊病人有没有消化道溃疡,这怕是难以令人信服。”除此之外,罗森汉和假病人们在入院之后,也没有向医护人员们坦白他们是来做实验的。斯皮策在论文中还指出,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不诚实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是什么?照罗森汉所言,所有病人都是因‘病情改善’而获准出院的,这里‘病情改善’的定义就很明确,就是没有病症,也就是说医生能够看出来这些‘假病人’是神志清醒的。” 罗汉森在这之后,有一家医院更是不信邪的向罗汉森下了战书:如果未来3个月内,你再派假病人来,我们绝对一个不漏地都揪出来。罗森汉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毅然应战并表示要派若干病人到该医院就诊。这几乎就是罗森汉原来实验的反向操作,如果医护人员能够诊断出哪些病人是装的,就算罗森汉输。该医院检查出的193个病人中,有41位是假装的3个月过去了,医院果然非常有信心地告诉罗森汉,他们发现了41个假病人。然而事实却是——罗森汉一个假病人都没有派过去。尽管医院表示,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没有患病但又担忧的不知情访客。但实验进行到此,罗森汉仍毫无疑问地让当时的精神病学颜面尽失。不过那个年代,就算没有罗森汉的实验,精神病学也没少受世人质疑。上个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反精神病运动”思潮,这场运动的发动者包括一大批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在他们看来,“疯狂”并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而是由外在的政治、经济或文化等定义的,不过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手段。精神病、精神病患本不存在,那么对精神病的治疗自然更是无稽之谈。那个时期诞生的《飞越疯人院》,也正是这一运动的直接反映。 虽然罗森汉实验有不少矛盾的地方,而“反精神病运动”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无论是罗森汉实验还是“反精神病运动”,永远都是现实意义大于其不足,并真切地能推动精神医学领域的发展。因为他们让人们看到,精神科医生与病人间的权力不平等、精神病治疗的标签化、非人格化等等的各种弊端。就是这些反对的声音出现,关于精神病的治疗和定位才越来越人性化。18世纪建起的疯人塔就像当年,罗森汉做实验时,精神疾病的诊断依据便是参考了精神病学中的“圣经”《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的第二版(简称DSM,初版1952年发行)。在这之后,最痛恨罗森汉实验的斯皮策就与一群同事合作,彻底地检查了当时使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舍弃了很多主观的描述和空洞的术语,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诊断标准。 在DSM-3出来之后,也增加近200页的内容。根据这个新的诊断标准,想要判定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需要15天连续不断的观察。至少罗森汉那只有“砰、砰、砰”的幻听症状,是不会被判定为精神障碍了。但罗森汉也指出,斯皮策即使更新了手册,也并不是根据真正的科学实验作出的,而是关起门来用想象炮制的。当精神病学尚未发展出更具说服力的检测指标时,诊断总是难以完全地逃脱标签等主观性的影响。到现在,罗汉森的实验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他留下的问题却仍是崭新的。即使DSM一直在更新换代,但以现在精神病诊断的标准,也没有什么绝对的证据可以证明一个人是健康人还是精神病人。所以几乎每一次DSM的修订,都必将引发一次热烈的争论。而关于精神卫生的发展,也应该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论中不断进步。*参考资料 劳伦·斯莱特.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Z].2007.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磊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记一次实习经历|精神病院没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 简书
记一次实习经历|精神病院没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每个人都具有温暖照亮别人的能力,不管这份暖意来自谁,哪怕是精神病人,都依然是无比美好的。
图片发自花瓣网
晴-1-《急诊科医生》里有一个情节:一个精神病人告诉医护人员,他看到自己的脸是变形的,一边大一边小,众人都认为这是他的精神症状引起的错觉,不以为意。只有王珞丹和张嘉译把他的话当成普通病人的主诉,经检查后发现,这种“错觉”是由于脑子里长了肿瘤压迫视神经导致的。病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失声痛哭,但他不是因为脑子里长了肿瘤,而是因为,终于有人愿意相信他,而不是把他当成精神病人。每当跟朋友讲起精神病院,他们总用一副惊愕的表情看着我,好像我的身后冒出了某种不知名的东西,而我还不自知。其实在去精神病院之前,我和他们一样,以为精神病人就是电视里披头散发,走路像僵尸,眼神像黑白无常,一言不合就大声吼叫,到处追打人的物种。然而在精神科实习两周后,我脑中的这些固有形象轰然崩塌。-2-我所在的新毒病区收治的大多数是吸毒和酒精导致的精神障碍病人,还有少数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情感性精神病人。最开始老师打开一扇门带我们进去后,看着他们在里面那扇门后的病区里偷偷观察我们的样子,确实让我想起无数只从监狱里伸出的手臂,嘴里虚弱地抗议着:“我要出去,放我出去…”的精神病院经典镜头。刚进病区的时候有些紧张,走路的动作尽量快,生怕离老师太远落在后面。心里总会想:会不会突然有个人拉住我说我是来害他的?或者,遇见同学说的,像尔康一样毒瘾犯了痛不欲生的人,扑上来不顾一切乱砸乱打……事实证明,大概我才是被害妄想最严重的那个。里面其实很平静,可以自由活动的人大都是病情稳定的,而病情不稳定或处于发作期,对自身或他人可能产生威胁的病人会被约束在床。其实他们和常人相差无几,唯有那萎靡低沉的精气神提醒着我们,他们并没有来错地方。-3-出乎我意料的是,在这两周相处的时间里,我还发现了以前从未知道的另一面。如果来了一个需要约束的新病人,一群人会很积极地帮护士哥哥麻利地把病人约束好,那架势给人一种群殴的即视感;早上他们还会帮着老师把需要输液病人的挂钩挂上,液体输完了又积极地通知拔针;还会在我们打乒乓球时帮着把两半台子拼好……两天后,我们由最开始的害怕对视对话,逐渐变得敢与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交流。我们上午一起听心理学博士讲课,下午坐一起看电影。有时候也跟着爷爷在病房外打太极,看他给我们示范气功。-4-该打针了,我正给液体排气。“小姑娘,你来给我打针吧!”“不行,老师不在,我不能给你打,还没真正上手过,打不好会让你受苦。”“没事,反正也是要打的,你们不练怎么行呢?熟能生巧嘛。”他说着伸出一只手背,我当然还是没打,不合规矩。第二天他又给我机会,这次老师答应了,在旁边看着我扎,可惜我失败了。后来我去巡视的时候对他表示抱歉,他安慰我:“没事,不疼,我也没哪里不舒服。不用担心,你们老师以前打针可是最容易漏的,多练练就好了,都是这样过来的……”另一个病人在我打针时和老师开玩笑说,如果被扎两针的话,老师就要输给他一包烟。大概怕我紧张,他还鼓励我大胆扎。还好,最后险险过关,没再让他多挨一针。精神病院是我们实习的第一站,在此之前,我们除了在学校的课堂上和同学互扎过一次外,并无任何实战经验。后来在综合医院实习,每当因为实习生的牌子被病人拒绝时,我都会想,理解的意义到底有多伟大呢?我知道将来的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熟练的针手,也知道成长是不断的自我强大。然而他们主动奉献给我练习的大无畏精神,真的让我很感激,毕竟即使他们拒绝也是合情合理。在当时,他们对一个新手的鼓励可以说具有“启蒙”意义,让我觉得人间有情,所以更要对世界回之以温柔,报之以歌。这些生命中遇见的温暖的人,让我明白努力的意义除了对得起自己,更重要的是不辜负他人。这份善意也让我懂得,每个人都具有温暖照亮别人的能力,不管这份暖意来自谁,哪怕是精神病人,都依然是无比美好的。-5-和《飞越疯人院》里的瑞秋护士不同,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与患者的相处不过分亲近也不过于疏远。病人可以肆无忌惮和他们开玩笑却不敢轻易越矩,相处的尺度把握得很好。但其实老师们是刀子嘴豆腐心,有的病人很调皮,不严不足以立威信,某些时候说话大声真的是为他们好。如护士长所说,他们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与患者斗智斗勇的脑力劳动上,很少有需要操作的技术,所以我们显得比较轻松。闲着没事看了很多病历,大多数吸毒的人都是在社会不良朋友的影响下走上这条路的,尤其是女性,所以择友要慎啊,拒绝结交这样的朋友会降低接触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几率。我总认为,能将别人带入坑里的人不能称之为朋友,我们更没必要为了迎合他们赔上自己的人生。-6-这里面的大多数人正值青壮年,本应拥有健壮的体魄,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未来正有人生巅峰等待他们,可现实是一个个大腹便便,事业垮塌,家庭破裂.......对里面的某些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他们的一段人生经历,但对另一些人,戒毒也许是终生事业。我想起《飞越疯人院》里麦克墨菲质问病友的话:为什么你们每天如此厌恶这里,却没有勇气走出去?这里面到底好不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愿这里的每个人,都能下定决心重拾勇气好好生活,让这段时光只成为漫漫人生路中一段供未来回忆的经历。其实我更心疼的,是在经济和情感上为他们买单的父母和亲人。-----------------------end---------------------Hey,我是十五,一个喜欢看书听故事,爱记录生活的伪文青。如果善良美好的你喜欢这篇文,请帮我点个小??吧,阿弥陀佛,么么哒!
你想说什么?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转载请简信作者授权。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去精神病院实习之前,老师讲了几个他当年去实习的真实故事。我只记住了一个。 她说那会院里住了一个男孩,一个月前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感知觉、思维、情感及行为障碍。比如出现幻觉、妄想、情感迟钝淡漠或者出现怪异行为。而且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病症缺乏自知力,即根...
-- 发自我的网易邮箱平板适配版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163 To: &秦丕兴& Sent: Fri, 15 Sep :27 -0700 Subject: 大营、二营勤俭持家发家、到成为企业家
一、读书常见问题 1、如何安排读书的时间? o 时间管理,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 o 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付出足够多的时间。 o 制造读书的环境,比如在床头,包里,办公桌上放书。 2、如何选书? o 读书的种类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的多。 o 看视野类的书籍,多了解其...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春去秋来,潮流更迭。但有一种东西一直被定义为高级时尚,那就是effortless——是一种“我也就随便长长,不小心就这么美了”的效果,很像是学霸,那种“我成绩好又不是我故意的咯,我也没好好学习啊”那种,一脸无辜的轻松感。 所以同学们,在时尚圈装逼,永远要...
定义 装饰器模式又名包装(Wrapper)模式。装饰器模式以对客户端透明的方式拓展对象的功能,是继承关系的一种替代方案。 装饰器模式的结构 装饰器模式以对客户透明的方式动态的给一个对象附加上更多的责任。换言之,客户端并不会觉得对象在装饰前和装饰后有什么不同。装饰器模式可以在...
偶然翻下手机,百度搜索下“百度霸屏技术”,忽然发现,我在去年撰写的两本电子书,居然被人盗版了! 他居然是用百度阅读上传成自己的电子书产品,然后直接去卖。 第一本书,当时我命名为《朋友圈九式营销》,免费送人的。 第二本书,我当时是售价100-200块,卖出了最少500份,后期...
上班族由于每天工作紧张、缺乏锻炼,经常会感到四肢无力、腰酸背痛、精神不佳,所以很多的人会选择去运动房、按摩、桑拿等等,可是这样及花钱有时间不会就,只要你一段时间没去,依旧会腰酸背痛,既然这样,那么你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在家或者公司的楼梯间就可以完成,时间不长又不花钱的呢?这里...你去过西安精神卫生中心吗?
ask_160912
我们每次都在第四军医大的西京医院看
最新热门推荐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共1条医生回复
精神心理科-精神科
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失眠,焦虑,脑血管疾病.
病情分析:你去过西安精神卫生中心么
冀紫阳医生
你去过西安精神卫生中心么
我们每次都在第四军医大的西京医院看
冀紫阳医生
那不是专业的
可是去医院的话,都是让我们吃药
冀紫阳医生
离你们最近的比较好的就是那里了
哦哦这样啊谢谢您
冀紫阳医生
专科医院有专门的心里咨询
我们去看看吧
冀紫阳医生
这个目前国内最好的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和湘雅二医院
那个我们去看过
冀紫阳医生
让我们住院
还是不让跟病人接触的那种
冀紫阳医生
冀紫阳医生
住院效果并一定好
如果让我妈一个人住,不让我们陪着的话,我也是不放心的
所以就没住
冀紫阳医生
不如找好的做心理咨询医生
冀紫阳医生
但不要找只是心理咨询师那种
这个也找过,就是看了有十次吧……也没有什么实际办法……还特别贵
冀紫阳医生
要懂精神科的心理咨询
冀紫阳医生
这种病在精神科就是比较难治的
冀紫阳医生
大部分效果一般
冀紫阳医生
不加重就好
那种开心理咨询室的好像都没什么效果
您的建议是我们找医院里的心理咨询师吗
冀紫阳医生
冀紫阳医生
因为毕竟强迫症是种病
冀紫阳医生
还有其它什么要咨询的么?
没有了,我再去找找心理咨询的吧,谢谢您
冀紫阳医生
祝你好运!
就按您说的嗯嗯
最新热门文章
心理咨询去医院必看
挂什么科:
精神心理科
需做检查:
常见药物:
暂无针对性药品
治疗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哪些症状:
抑郁、焦虑、烦躁、自闭症
引发疾病:
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自闭症、恋特癖
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好发人群:
是否传染:
心理咨询 相关药品
功能主治:本品用于。1. 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
参考价格:¥121
功能主治:主要治疗躁狂症,对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
参考价格:¥7
最新相关问题假如被误关进精神病院,怎么证明自己没疯?
假如被关进精神病院,如何证明自己没病?
江溯,法学院的前学生
答案是无法证明。1968年到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David Rosenhan 做了一个著名的“ Rosenhan 实验” ()。他安排8位正常人前往各家精神病院就诊。这些正常人被收治、观察、诊断,他们在病院里表现得跟正常人一摸一样,最后还是会带着一张“轻度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结果出院。 Rosenhan 把他的实验结果写成一篇论文"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得出的结论就是:以现行精神病诊断标准,没有什么绝对的证据可以证明一个人是健康人还是精神病人。所以就别费这个劲儿了。关于
Rosenhan 实验有一些有趣的细节:参与 Rosenhan 实验的8位实验者中有3位心理学家(包括 Rosenhan 本人)、1位心理学系学生、1位儿科医生,1位精神病专科医生,1位家庭主妇,1位画家。他们前往5个州的12家病院就诊,没有一家识破他们。 Rosenhan 最担心就是实验弄假成真,他无法把实验者从精神病院中救出来。为此实验小组雇了一名律师以防万一。另外 Rosenhan 还立下遗嘱,以防自己突然发生意外后无人知道实验真相。实验者在病院里每天要写实验日志。一开始他们都偷偷摸摸的记录,担心被医护人员发现后戳穿实验。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医护人员根本不关心这个。一位护士还在一个实验者的病历上记录着:“病人有每天书写的习惯。”反倒是精神病院中一些病人很快就对实验者的身份产生了怀疑,猜测他们不是病人,而是来病院中进行暗访的记者或教授。实验者每人平均住院3周后出院。出院原因不是因为被发现没病,而是因为“病情轻微”。 Rosenhan 的实验报告发表后引起其中一家被测医院的抗议。这家病院称他们从来没有误诊过。 Rosenhan 于是公开建议,他在随后3个月里会派几个假病人去这家病院求诊,看病院能不能把这几个假病人认出来。接下来的3个月,这家病院接待了193位病人。其中19人被院方甄别为可能是 Rosenhan 派来的实验者。但实际上 Rosenhan 没有派去任何人。
赵世奇,学过化学,懂点生物
作为曾经在精神病医院里面陪护超过一个月的人,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来说,里面没那么恐怖,进去之后,一般医院会给你打所谓的睡觉针,让你老老实实的待几天。其实医生希望每一个病人早日康复,根据平时的病情表现来判断,医生很容易看出来谁有病,谁没病,不存在所谓的说自己没病就是有病的情况。一般如果病好了,或者彻底没病,大夫会放你出来,而且每天也都可以让家属陪着出去转转,可以请假回家的,只要和主任打个招呼。那里面是个能让你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地方,如果你在里面待一个月,可能会影响你的世界观,你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世界到底是不是真的,因为你身边有很多残缺的例子,你可以不断的寻找正确的观点。没事可以逗逗护士,一般里面都有很多漂亮的小护士,挺好玩的。不需要证明什么,如果你真没病,医院没有关你的必要,当然,如果有人迫害你把你送进去的话,你证明什么也都没用,因为说你有病你就有病,没病也有病。基于被关的,说说如何逃离(特指监护比较严重的,一般病情的,都可以出楼吃饭……这时候你再跑不出去,就是你大脑+小脑+躯体配合的问题了):和护士打好关系,那里面的人护士和主任一般都还算有同情心的,即使你是被关的,起码不会为难你。同时锻炼身体,免得你跑不过别人,被保安搞定。每天中午和晚上都会有大量的病人亲属进出门,了解每一个病人家属的出入时间。借个电话,打给你朋友,让他在医院门口开车等你。因为这种医院一般多少有点偏僻。(如果你一个朋友电话都记不住,你可以拜托其他病人家属,当然要考虑风险问题)一般来说,你是清醒状态进入医院的,进去的时候,留意地形,重点是安全楼梯在哪边,不要走电梯,电梯可以紧急关闭,楼梯的话,下面防护不过来的。按照和你朋友约好的时间,和护士们在门口聊天,恩,没错,他们会允许你这么做,而且钥匙就在他们手上,前几天给他们一种感觉,你在门口不会跑,如果有其他病人家属来了,一般会带些东西,帮他们拎着,让人觉得你喜欢帮忙。等大家习惯了,对你放心了,恩,趁着开门的时候假装帮人拎东西,然后多门而出,一般看门的都是小护士,他打不过你的。记住了用最快的速度跑下楼梯,然后往你朋友的车里面跑,恩,然后走人咯。记住,医院门口平时是关门的,要进来那一刻,大概1min的时间段,提前计算好时间哦,不然你要翻门的,那个门,恩,估计你再翻的时候会被保安拉下来。曾经有人实施到倒数第6步,悲剧的因为路线不对结果被后面狂追的众人搞定了。
我来尝试回答一下。首先,答案是“无法证明”。但是无法证明的原因,除了其他各位提到的证明难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在当前这个阶段,已经不处于证明没病的阶段了。在这里,我要认真的引出一段故事:几年前,某媒体故意把茶水假装是血样拿给医生去化验,然后把化验结果上某某疾病可能性的结论发表出来,嘲笑医生的不专业。(参考资料不找了,当年经历过这报道的人应该有印象,如能帮忙指出,不胜感激。)不过,很快有医学相关的人士出来说,茶叶中某些成分与血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区别本来就很小。而媒体做试验的这些医院中,大部分医院均独立做出了相同的疾病的判断,反而说明医院的化验态度是严谨的。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某些科学手段来说,“输入范围”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如果能假定化验的输入一定是人血,那么在这个假定下,给出的疾病的结论是真实可信的;而如果输入的样本并不是人血,那么导致出错的正是这个错误的输入,而不是化验的执行者或者化验本身的问题。那么如果把输入范围扩大一点可以吗?可以想见,如果我们抛弃这个假定,不对化验对象做任何限制,那么就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检验样本是否是茶水、是否是可乐、是否是冰糕……在带来大量检验成本的情况下,并不能对血液化验带来什么有益的帮助。同理,在精神病院里,医护人员对于医院的“输入”的假定是:已被收治医师证明有问题的病患。而他们的工作只是保证病人能在不再犯病的情况下出院,而不是花力气分辨医院中哪些是被误收的。接诊-诊断-收治-治疗-出院,这是一个前后衔接的过程,治疗阶段不应该对其前一阶段的错误负责。关于其它答案中提到的“Rosenhan 实验”,我稍微看了下wiki的simple English版(),其中提及实验者在入院时自述了有幻觉的症状(“said they saw hallucinations”),因此最后他们得到有病的诊断,与他们在面对初诊医生时刻意的误导有很大关系,而在精神病院内的所作所为是否正常,已经无法弥补一开始的错误了。所以,我给出的答案是,除非有相关的制度保证,否则医护人员是不会费力去寻找精神病院里是否有没病的人的。要证明自己没病的最佳时机是在入院之前,而不是之后。免责声明:本人非医学相关专业,上文中如有疏漏,请不吝指出,谢谢。
保持冷静,控制情绪,在合适的机会和场合作有礼有节,有理的回应,配合医院的流程,就像头疼脑热去医院做化验,体检一样,把自己看作在接受长时间全天侯的检验,尤其要控制愤怒和委屈,要争取,但不盲目多说话,说自己没病,大多时候那是废话,反而会增加你的嫌疑。本人多年前曾这样,在医院事先未做任何检查和观察的情况下,被强行直接关进精神病院,一个月后全院会诊说无病,一个女医生转告我说,院长说在场很多医生素质都不如我。虽然这个结果是好的,但回想起来心有余悸,因为其中有些不幸中的万幸,比如上面提到的女医生,如果没有她的帮助,就不会有全院会诊,更很可能在一开始就被我的主治医生(也是个女医生,五十多岁)诊断为“情感障碍“,这个多次炫耀自己去过上海培训的医生在见面后没听我说几句就说「你们家那点事我早就知道了」,等了将近一个星期才做了一份类似心理测评的问卷,结果没问题,她说那个是不准的…在这种已给你“定罪“,一心想找你的“罪证“的人手里,是九死一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病院电话号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