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叫赖秉政的人全国考生有多少人

[转载]2015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广东卷】语文试题
2015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广东卷】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悲怆/寒碜&供销/股肱&艾草/自怨自艾
B.市侩/狡狯&拔擢/择菜&牢笼/烟笼雾锁
C.甬道/怂恿&侘傺/叱咤&翘楚/翘首以待
D.谥号/关隘&绥靖/捋取&乘便/千乘之国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一场本可以避免的灾难,却因为尼古拉二世责任心的缺失而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更可怕的是,仅几个小时之后,他又再次冷漠地践踏民众的尊严:在惨案发生的广场,鼓乐齐鸣,他让人性卑微得散发不出一点责任的光芒。殊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别人挖坑,就是自掘坟墓。尼古拉二世最终成了“末代沙皇”。
& A.一发而不可收
&B.鼓乐齐鸣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自掘坟墓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广州地铁六号线的建成对于解决金沙洲地区的交通压力,加快萝岗地区的发展,实现中心城区向东、西方向的延伸有重要意义。
B.才华,是姚贝娜赢得世人青睐的通行证,也是傲立于人心的丰碑。
C.一门语言的伟大,在于包容而非纯洁。语言当然需要规范,但不能打着规范为幌子,依靠行政命令来强制执行。
D.2015年,中国将启动土豆主粮化战略,推动把土豆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粮,土豆将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江浙人叫做“看野眼”,一个“野”字就够表示眼睛的自由,和意念上毫无粘着的样子。
②城里人蹓跶只是悠游自得地信步而行,乘兴而往,兴尽则返。
③蹓跶虽然用脚,实际上为的是眼睛的享受。
④蹓跶和散步不同;散步常常是拣人少的地方走去,蹓跶却常常是拣人多的地方走去。
⑤蹓跶又和乡下人逛街不同;乡下人逛街是一只耳朵当先,一只耳朵殿后,两只眼睛带着千般神秘,下死劲地盯着商店的玻璃橱。
⑥在街上随便走走,北平话叫做“蹓跶”。
& A.④⑤③①②⑥
& B.⑥①③④⑤② & C.⑥④⑤②③①
& D.④⑤③⑥①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黄琬,字子琰。东汉黄琼孙也。少失父。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傍,曰:“□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时司空盛允有疾,琼遣琬候问,会江夏上蛮贼事副府,允发书视毕,微戏琬曰:“江夏大邦,□蛮多士少。”琬奉手对曰:“蛮夷猾夏,责在司空。”因拂衣辞去,允甚奇之。
稍迁五官中郎将。时陈蕃为光禄勋,深相敬待,数与议事。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蕃、琬遂为权富郎所见中伤,事下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韪、畅素重蕃、琬,不举其事,而左右复陷□朋党,畅坐左转议郎而免蕃官,琬、韪俱禁锢。
琬被废弃几二十年。至光和末,大尉杨赐上书荐琬有拨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侍中。中平初,出为右扶风,征拜将作大芹、少府、太仆。又为豫州牧。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仆,更封阳泉乡侯。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琬退而驳议之曰:“昔周公营洛邑以宁姬,光武卜东郡以隆汉,天之所启,神之所安。大业既定,岂宜妄有迁动,以亏四海之望?”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①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②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琬竟坐免。卓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后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及卓将李榷、郭汜攻破长安,遂收琬下狱死,时年五十二。
& & 节选自《后汉书》
①白公,名胜,号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其父太子建因遭权臣陷害,死于郑国。公元前487年,白公胜从吴国召回楚国,封为巢邑大夫。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发动叛乱,囚禁楚惠王,自立为楚王。兵败自缢。
②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他上吊自杀,尸体为景公戮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江夏上蛮贼事副府
& 会:正好,恰逢
&&B.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 &遗:遗弃
&C.以亏四海之望
& 亏:亏失、亏损 & &
&&D.琬必及害,固谏之。 & &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不言日食之余
&②江夏大邦,□蛮多士少 &③左右复陷□朋党
A.①何&②而&③以 &
&B.①乃&②且&③因
C.①何&②且&③以 &
&D.①乃&②而&③因&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 B.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C.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D.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后下诏询问太阳所食有多少时,在一旁的黄琬回答太后说,日食后太阳剩下的东西,就像新月一样。
B.针对权贵子弟大多因人情而被举荐为郎,贫困守节的人却被遗弃这一现象,黄琬和陈蕃同心协力,共同选举贤才。
C.黄琬遭到禁锢近二十年,直到灵帝光和末年,太尉杨赐举荐黄琬有治乱之才,朝廷才征召其为议郎,出任青州刺史,迁任侍中。
D.董卓商议迁都长安,黄琬力谏,当时人害怕董卓暴怒之下黄琬会遇害,黄琬却仰慕屈庐、晏婴气节,不惧其害。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琬奉手对曰:“蛮夷猾夏,责在司空。”因拂衣辞去,允甚奇之。(3分)
②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4分)
(2)通过该文了解,黄琬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诗歌颔联“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人应当及时行乐?(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志士仁人,& &
&&。&(《论语》十则)
(2)或取诸怀抱,& &
&&;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海客谈瀛洲,& &
& &,越人语天姥,&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小楼昨夜又东风,& &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表浅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12.下列关于“文化”的相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领略到层峦叠嶂的文化。
&B.微信圈中的每个人制造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的文化景观和文化风尚。
&C.新技术的生死时速,已经使文化空气日益稀薄,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D.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表明,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海德格尔、罗斯扎克都曾有过相类似的担忧。
&E.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是更晚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早地接受新事物。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文化生活在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完全丧失。
&B.技术手段升级引起的人们的文化焦虑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放宽视野就会发现,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
&C.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谁就能决定文化之河的源远流长。
&D.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14.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4分)
15.王蒙首开新时期国内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经著名作家王蒙、文学评论家陈晓明郑重推荐,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议后,最终批准青年作家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协会成员。王蒙和郭敬明做客北京卫视一档名叫《书香北京》的节目,在夸郭敬明“聪明、谦和、语言好”后,又不客气地批评他“爱堆砌华丽辞藻”、“文章华而不实”等,最后他还点了郭敬明的死穴:太做作。
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王蒙在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中所起到的作用。(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驾车的车夫与随行的汉子,留在山脚村落里,不愿上山。他们早就听说秋冬之交,这山是飓风的天下,当地人管它叫“食人风”,吃人不吐骨头的。
旅路中,遇着他们,随兴做了伴。我本是意随路走,不确走上哪儿畅怀、寄情,往往五天四夜露宿在外,不见一个人一只牲口,只见忽隐忽明的泥草路上偶有辙痕,有的是今岁的,有的约莫前朝了。他们算是半个游民,本乡欠粮,年岁不好时,千里迢迢到异乡讨活儿做,卖点营生,看看一年将磬,开始往回走。他们的身上仍有一条红尘丝线,系得紧紧的,总要带点银两、时兴吃食,回老乡过年。不管那条红丝在风吹雨打中染了多少悲哀故事,他们每到秋冬之交,就会被丝线牵引,回老家去团圆,一切吃苦都为了团圆。
这地方离他们二人的本乡还有段路、算是最后一驿了。奇风异俗也是他们说给我的,那鬼风到底多凌厉、他们没亲身体验过,传说这么教,他们这么信。所以,虽然翻过这山是最轻省的路,他们死也不走,甘愿在平野上绕个大圈,回山后的家。我看他们脸上齐布那种死也不于的神情时,心里头是艳羡与敬重的,一个人死也不干某件事时,往往代表内心里有一个比他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人藏着,他得为那人活得毫发不伤,他得去跟他团圆。
他们暂时留在村里歇歇牲口,恢复脚力、我与他们订了约,若回得来,两天一夜后自会找上他们,若过了期限没见到人,不用等了,尽管揣着干粮赶路去,把我那份吃了。这地方枫林甚老,千年百代没人动它,吃了秋霜,一片红海。造化真是弄人,美的都是不能吃的,、难怪村童少妇都土瘦。造化也戏人,美景总是布局在险崖上,仿佛,绝美里头蕴涵一道千古不改的宿命,必须以身相殉。
大江南北半遭,酷雪、暴雨、烫沙都在衣上了,倒是没尝过鬼风扼喉的滋味。我一条命飘泊在外,既无乡可归,也无饭说团圆,早是个活着的孤魂野鬼,行到此处,既然鬼风中有红枫,我焉有不去会合的道理。村子人,听说我要上山,或掩柴扉避听,或呵小儿不让他们听下文,仿佛我是个邪物。
歇一宿,寅时独自上山,他二人仍呼噜着。这时令,开天较迟,眼前身后皆是浓雾,到了山腰,回身已摸不清村落在哪儿了。看来,这雾是锁人肉眼的,故意弄瞎对凡尘世间的依赖,要人孤零零我地一无所靠,回复七窍未凿的混沌、才把绝美盛到眼前。
风,果然愈来愈厉,起先如游魂,后来露了厉鬼本性。这山不算高拔,没人来动,乔木各自据土为霸,仰不见云天了,倒像一百零八条英雄好汉齐聚梁山泊,群龙无首,全凭鬼风作主。根性强悍的,不服风的旨令,发动六军出征,半空中厮杀甚烈;道行浅的,破立、倒塌、含冤九泉之貌。
自此上山,寸步难移;肉胎比不上一棵树坚强,风势乱窜,凄厉刺耳,若我此时松开抓住莽草的手,必定腾空,如一片落叶。
人在山川天象的怒吼中,是爬行的、沉默的、连呐喊的意念都灭了。人在世间的破碎中,却常尖声呐喊;可见人对世间终究有一份预先的信任,也认为可以信任,所以遭难时的呐喊,乃在呼唤那份信任,控诉那份信任,希冀世间不要抛弃他:一而在自然的暴怒里,人自知与野兽、林树、岩石无异,故噤声。呐喊乃为了给另一个人听,期望获救,既然众人皆与林、石无异、喊也是空喊。在狂怒的天象中,一头僵冷的兽、一块裂岩、一具英年壮汉的尸首,与一片枯叶有什么不同呢?一有什么不同呢?
魔风稍歇,我快步转上,往另一座峰前进,风似乎回复游魂,不像适才欲将我五马分尸;虽然仍有扯发裂衫之虑,因为历了前者,反而觉得此时是微风拂脸了;人常觉得自己所遭逢的是最悲哀的、因为他还没见识那更悲哀的。
我把自己绑在一棵千年大树上,暂时与它合体,待转身,面向山间空谷,奋力张眼,满空红潮,人世有多少生灵,这儿便有多少霜枫,自成空中海域,在风的魔掌中,滚涛,怒舞。忽而如群龙飞天,又如六宫粉黛,一起飘袂嬉游。美,才是真正的帝王;天,地不过是左右大将军。在我之前,谁殉于此;在我之后,谁将埋骨于此?独自面对绝美,才明白,不是鬼风食人,是绝美叫人刎颈。
而像我一样,又拎着肉体凡胎回到世间的,便注走接受绝美诅咒,永远被孤寂缠身了。美,才是内心最严重的相思病。
每当行过春阳高照的市集,或客店不眠的雨夜,或雪季的火盆旁,孤寂总叫我偷偷抹泪,仿佛,我是唯一背叛红潮的那片霜叶。
16.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含意。(4分)
& 根性强悍的,不服风的旨令,发动六军出征,半空中厮杀甚烈:道行浅的,破立、倒塌、含冤九泉之貌。
17.文章题为“孤寂”,文中的“我”因何孤寂?(5分)
18.作者认为绝美的诅咒便是孤寂缠身,要欣赏到绝美的风景定要经过自己的孤寂的奋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林清玄:从农夫之子到散文大家
林清玄从小家里很穷,家里有18个兄弟姐妹,林清玄排行第十二,如果写武侠小说,他就可以叫“林十二少”了。18张嘴常常让家里揭不开锅,每到开饭的时候,父亲就拿出18个碗来,这18个碗还是奇形怪状,拼凑起来的。吃饭对于他们而言就像一个庄严的仪式,连父亲说“大家来吃饭”的声音听起来都极富尊严感。然而吃饭的过程并不显出多少尊严,每个人都会先吐一口痰到饭里,不然一不留神就会被哥哥姐姐抢去。吃冰棍也要先把整支都舔一遍。在这种饥饿的目光和身体感觉中长大,怎么会让后来的林清玄具有那么丰沛的心灵呢?这大概是物极必反,物质的匮乏刺激了心智的清醒。
“我们家世代都是农夫,都是耕田,所以我的命运大概是接着去耕田吧?但是我没有这么想,小时候我就想做个不同的人,我要当一个作家。”爸爸每隔一段时间跟孩子们见面,却记不住他们各自的名字,就叫号码。他问林清玄,“十二,你长大了要干什么?”林清玄说长大了要当作家。父亲问作家是干嘛的,林清玄回答说,“作家就是‘做一点加一点’,坐下来写一写,寄出去,人家就会寄钱过来。”父亲大怒,顺手给了他一巴掌,骂他傻孩子。家乡那一带,没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
14岁那年,他决定离开家乡。父母知道后开心得不得了,因为终于可以少一张吃饭的嘴了。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妈妈把他叫到跟前,送给了他一个黑的玻璃瓶。母亲说,“我们闽南人祖先留下了一个传统,如果离开家乡要带三件家里的东西,第一是祖先香炉里的香灰,第二是家里古井里的水,第三是家里农田里的泥土。有了这三样东西,走到哪儿都是家乡,都不会水土不服。”这个瓶子林清玄带在身边已经50年了,至今放在书桌上,每次看到都让他感动不已。
离开家乡后,林清玄不断打工养活自己。做码头工人,扛笨重的木材、货柜,摆地摊,做餐厅服务生,当厨师,在洗衣店做烫熨工。后来他还做过屠宰场的屠夫,因为当时杀猪赚的钱比别的工作要多。每天杀完猪,他就回到家里,把手洗干净,打开稿子写作。“我从小学时代发誓要当作家。因为家里的环境不好,所以要比别人更努力,更用功。”
几十年来,林清玄每天都写作。开始每天写500字,后来每天写1000字,大学时每天写3000字,至今不断。他一共写了180本书。他深深地觉得,一个作家必须要比一般的人更努力地工作。
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几乎获得了当时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写作文体包含各个门类。其中,《身心安顿》和《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新台币的销售记录。如今,他和琦君一起成为过去三十年台湾最著名的散文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林清玄决心长大不当农民,他努力想跳出从小生长的那个小世界,后来就养成了看地图的习惯,尤其是看世界地图。有一次,因为考试成绩好,老师送给他一本世界地图,他就拿回家仔细研究。那天天气很冷,林清玄必须在锅炉旁给父亲烧洗澡水。看到世界地图里的埃及,林清玄展开了遐想,幻想自己在埃及看到金字塔、法老王、狮身人面像、尼罗河,还有美丽的埃及艳后……这时浴室的门吱呀一声打开了,父亲身上包着毛巾走出来,问他在干什么,说火都灭了,洗到一半水变凉了。看到他在看埃及地图,父亲给了他一巴掌,让他继续烧火。父亲即将进浴室的时候转过身对他说:“我用我的生命跟你保证,你这辈子都不可能去那么遥远的地方。”那一瞬间,父亲身上的毛巾掉了下来,他看到父亲的裸体,立刻想起课文里学的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觉得父亲的背影和朱父差别那么大,心里很是难过。
后来有钱了,林清玄去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埃及。他坐在金字塔旁边给父亲寄了一张明信片,感动不已。后来他听说,父亲接到信时惊呆了,说这是哪一巴掌那么厉害,一巴掌打到埃及去了!从那以后,林清玄就经常游历世界。
因为有了内心的理想,林清玄的路就走得特别长,而且久。“每次旅行的时候,感触都很深,因为我就是那个不肯屈就于做一个农夫之子的小孩子,我希望展开自己的人生,光是在大陆我走过的城市就有三百多个。”
(有删改)
19.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写林清玄家吃饭时的寒碜场面?(4分)
20.林清玄能从农夫之子成为散文大家的原因是什么?(5分)
21.“因为有了内心的理想,林清玄的路就走得特别长,而且久”,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依法治国”、“马航”、“埃博拉”、“APEC蓝”、“冰桶挑战”、“监狱风云”、“埃博拉”、“玉兔号”、“克里米亚”等热点字词在2014中国国内十大热词榜榜上有名。“冰桶挑战”字的当选,反映出全世界人们对“渐冻人症”的关注和帮助。
请在这其中选择一个汉字作为你的“2014年度热词”,并阐述理由。要求:阐述理由时,结合生活实际,内容积极向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用废旧报纸练毛笔字时,总觉得自己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不好也无所谓;倘若用最好的纸就会珍惜,以很好的心态专心致志地写,所以字也就能够写好。
& 请你分析这个现象并谈一谈得到的其实。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月30日,有网友发帖称,河南平顶山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校方不仅要求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
&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以下要求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脱离材料的含义范围之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人近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