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阳两穴经常头痛。说是脑供血量不足引起的。请问吃什么药好

您的位置: &
& 头痛吃什么药
头痛吃什么药
1经常性头痛吃什么药?
问:病情描述:经常性头痛,好多年了,只要在室内呆久了,或者一吹风,或者坐车久了,或者一晒太阳等就头痛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也没去医院看过,常用风油精涂,常吃去痛片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咨询一下,这吃什么药好,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叫大川芎片的治疗头痛的药,听说很有用,治本,请问是不是真的?大川芎片怎么样?副作用大吗?还有其他什么药推荐的?非常感激。
崔立静医师: 病情分析:你好,这种情况一般的情况往往是有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情况引起的常见的。意见建议:这种情况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可以采用中药、按摩、针灸等治疗一下的。一般的情况川穹茶调散、正天丸药物的治疗往往是可以的。大川芎片往往是可以采用的。
爱心医生: 你这情况可能是神经性头痛,这可考虑吃些调理脑神经功能的药物,可选择养血清脑颗粒、镇脑宁胶囊或正天丸,配合针灸治疗将会更好,注意生活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爱心医生: 头痛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症状,即可作为神经系统原发病的一个早期症状或中、晚期症状,如脑出血病人多较早出现剧列头痛,脑肿瘤患者以头痛为主诉者更是普遍;头痛也可以全颈部疾病,肩部疾病及背部疾病的症状,也可以是全身疾病在头部的一个表现形式,如严重的细菌性感染时出现的头痛,正是由于引起头痛的原因多而复杂,因此其临床分类也十分复杂。
2经常偏头痛吃什么药好
问:经常偏头痛吃什么药好
侯其楼主治医师: 病情分析:你好,偏头痛在西医上一般属于神经血管性头痛的范畴,而在中医上来分析,多是由于肝火犯上所引起。所以治疗上应该从这个方面着手。针灸的效果要更加好一些。一般痛的时候针灸,当时就会见效。一般7到10次为一疗程。
指导意见:也可以自己按摩一些穴位,比如手上的中渚穴、脚上的太冲穴,每天坚持按压20分钟,也会有不错的疗效。中药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逍遥丸配合正天丸口服效果就应该不错。
杨双军医师: 病情分析:您的情况可能还是神经性头痛,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指导意见:
治疗您的情况除了可以在病发时服用止痛药缓解,常用的有阿斯匹林、布洛芬止痛药,还是有维生素B1和谷维素等药物。建议您平时要消除精神上的焦虑、紧张,合理安排作息,要确保每天保证睡眠充足,还要坚持适量的锻炼,能增强体质。
张翠霞医师: 病情分析:头痛原因很多,如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高血压,脑血管病,颈椎病,中耳炎,饮酒和吸烟,感冒都可能诱发.指导意见:
所以要找到原因指导下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史和相应的体检像脑血流图,脑电图或者脑CT甚至内分泌检查确诊,平常注意防止精神紧张保证休息时间和质量,戒烟酒.防止受凉感冒等诱因.
3偏头痛应该吃什么药好?
问:病情描述:最近两周开始头痛的,主要在左眼上方的头顶。好像是偏头痛吧?特别是晚上疼的比较厉害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前几天有去厦门中医院看过,有拍CT没什么异常。医生也开了药,吃了几天还是疼,就没吃了。自己去药店买了一盒布洛芬缓释胶囊,有吃就不痛不吃又痛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像我这种情况,应该吃什么药好?
吴桂萍医师: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初步考虑是有神经性头疼引起的偏头痛的,或者是有寒湿刺激或者情绪影响的可能的。指导意见:你好,对于这种情况,结合CT检查没有异常,是可以使用点布洛芬缓释胶囊或者双氯芬酸钾片来止痛的,如果是受冷空气影响会加重疼痛可以使用川芎茶调散的,尽量是不要生气的,愿早日康复。医生询问:还有不明白的吗?
曹志合医师: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说的这个情况头痛,经过CT检查没有发现异常,而当地医生也给你开了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你自己买了止疼的药物布洛芬缓释胶囊,这个是止疼的药物,服用后可以暂时止疼,但是药物效果消失后就再次出现疼痛等,指导意见:首先CT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可以确定脑部没有占位性病变,由于我也不知道当地医生给你按什么病情开的药物治疗,所以不好说是针对什么疾病开的药,这个情况可以服用盐酸氟贵利秦胶囊和谷维素片,同时配合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看看,疼痛严重的时候可以服用布洛芬止疼等,然后一定要注意休息,放松心情,避免熬夜和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禁酒等,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医生询问:
爱心医生: 偏头痛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可能与调节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发作开始为颈内动脉分枝的痉挛,引起相应脑组织功能障碍的症状,继之转为颈外动脉分枝的扩张,搏动增强而出现头痛。建议具体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4偏头痛吃什么药效果好?
问:专家好:我有偏头痛的毛病,以前服用苯噻啶效果很好,可是最近好像连制药厂都不出了,可能是利润低的缘故吧,可是我现在吃什么药哪?我服用过西比灵、阿司匹林、镇脑宁、正天丸等都不像苯噻啶来的快。病史:12年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发病时头部一侧跳着痛,头痛剧烈的控制不住叫出声来,没有预兆,
郭万伦副主任医师: 你好:也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由于紧张压力或精神因素引起的头颈部肌肉痉挛或血管痉挛引起的头痛头昏或脑力下降,最好的方法是电针灸和物理治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经络导平治疗等,神经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有效,可以使用我院免费提供的放松训练CD,口服中药方剂效果良好。加强心理调整,消除顾虑,改善睡眠,多运动是放松的好办法。
爱心医生: 偏头痛的各种治疗方法
偏头痛,或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以女性较多,多始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月经来潮、情绪泼动、疲劳等,发作前可有先兆,如视觉闪光、暗点、偏盲、暂时性失语,半身麻木或运动障碍等,一般先兆症状持续15~20分钟。头痛至周期性发作,每次持续4~48小时,偶可达数天,常见伴随症状有烦躁、恶心、呕吐、畏光、面色苍白等,少数人可有眼肌麻痹,发作时两侧瞳孔可以大小不等,应注意鉴别症状性偏头痛(主要因为脑肿瘤、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所致)。
本病中医又称“偏头风”,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
偏头痛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可能与调节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发作开始为颈内动脉分枝的痉挛,引起相应脑组织功能障碍的症状,继之转为颈外动脉分枝的扩张,搏动增强而出现头痛。
(一)中药疗法
(1)丹参息痛方[处方及用法]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鸡血藤15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养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
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细辛2克(后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后加入白糖熔化,浓缩至100毫升。每日1剂,12~15天为1疗程。
(2)天麻头痛散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驱风镇痛。主治偏头痛。
[处方及用法]天麻12克、当归尾12克、白菊花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蔓荆子12克,水煎服。
(3)疏肝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柴胡9克、赤白芍10克、香附10克、桔叶10克、炒枳壳9克、甘草6克,水煎服。
(4)清热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化痰热;主治痰湿化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半夏10克、陈皮9克、枳实6克、竹茹2克、桔梗9克、茯苓15克,水煎服。
(5)当归化瘀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血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当归10克、丹皮10克、红花6克、生地15克、桔梗9克、川芎6克,水煎服。
(6)清肝痛停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肝凉血;主治肝经血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龙胆草9克、柴胡9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白芍各10克、枳壳9克,水煎服。
(7)莲草茯苓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菊花9克,水煎服。
(8)散寒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温肝散寒;主治寒凝厥阴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旋覆花10克,水煎服。
(9)祛风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化痰;主治风痰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钩藤12克、白芍12克、胆星10克、陈皮9克,水煎服。
(10)桂枝调和方
[功能主治]功能调和营卫;主治营卫不调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桂枝10克、白芎12克、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5枚、葛根15克,水煎服。
(二)食疗方
[主治]偏头痛
[原料]羊肉100克、杭白菊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牛藤12克、生地20克、防风15克、羌活12克、香附12克、藁本10克、木瓜10克。
[制备]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武火煮滚,后用文火褒1小时30分钟。
(三)外敷方
[职位]太阳穴(双)
[处方及用法]取川乌6克、草乌6克、薄荷1克、细辛1克、生石膏12克、胡椒1克,研细末,白酒调为糊状,敷太阳穴。每天1~2次。
如果有了满意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不要辜负了回答者!
王强主治医师: 一般来讲的话,反复出现这种症状的话,最好还是多注意休息,适当的注意,不要太过劳累,不要受凉感冒,如果反复出现疼痛的话,最好完善一下头颅ct及脑电图的检查
5经期头痛应该吃什么药
问:病情描述:我每次来月经的时候都头痛,最严重的是在经期量最多的时候,已经好多年了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吃过很多镇痛的药,现在已经吃药已经无效了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还有什么药能帮助我的吗
程尚主治医师: 您好,您是由于经常会有疼痛的情况,建议你应该去医院做一个头部ct检查,确定病因,然后才能有效的治疗,平时要注意多休息,不要熬夜劳累,多吃一些营养脑神经的食物。
刘继丰医师: 病情分析:你好,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或者局部五官科疾病引起的,需要根据病史和相应的体检像脑血流图,脑电图或者脑CT甚至内分泌检查确诊.
指导意见:疼痛严重建议服用止痛药如氨基比林咖啡因片。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压力过大防治亚健康状态等。祝身体健康
李可雷医师: 病情分析:你好!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痛症.是临床较常见症状之一.头痛常常由于过度劳累,紧张,受凉,睡眠少等原因引起.经过休息,充足的睡眠即会消失,但某些疾病引起的头痛,是一种信号,经过休息也不能恢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头痛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有颅内的,颅外的;有头颅局部的,也有全身性的.
指导意见:需要查明病因再对症治疗。希望早日康复!!!
6有点发烧头痛吃什么药?
问:头疼.头晕.有点发烧.浑身没力气可以吃点头孢拉定么?
邢秀明主治医师: 您好,感冒患者,发热、头疼症状,为感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感冒病毒引起体内外周炎性物质都有致痛和扩张血管的作用,血管扩张而牵拉、刺激血管痛觉末梢神经从而引发头痛症状,可以口服抗感冒药物治疗,如感康片、抗病毒口服液、蒲地蓝消炎片治疗一下,注意多喝水,清淡饮食,避免熬夜劳累。
龚银花副主任护师: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考虑是感冒了。建议测量一下体温,如果体温超过38度5,可服用扑热息痛退烧,可以服用头孢拉定的。注意休息,多喝温开水,加强饮食营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辛辣刺激性,油腻,油炸食物,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日常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宁振刚主任医师: 你好。根据你提供的情况,感冒的面儿比较大。感冒一般情况下都是病毒感染。头孢拉定抗菌素抗菌。是没有效果的,你现在所要做的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多多喝水,感冒发烧体温很高,喝水可以降低体温,另外多多喝水有利于体内排毒,有助于新陈代谢.2.就是是要多多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以确保你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同时保证你免疫力的提高.吃药的话你可以选择速效伤风胶囊.必要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7头痛吃什么药好?
问:患者年龄:
51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人多或太吵就会头痛,医生说是神经观能症,吃什么药好?这病严重吗?
唐伟东医生: 您好,从您提供的病情看,临床上考虑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导致的神经性头痛,首先要调节神经,用一些镇静安神的药物,如,太极通天液,刺五加脑灵液,枣仁安神胶囊,百乐眠等.其次用方舟脑宁片,效果还可以的.
爱心医生: 可以尝试中药治疗:远志3两,分成10份,每天煎1份,每份需加大枣7个,像煎中药一样早晚煎服,晚上服药时把7个大枣吃掉。人体经络穴位图及点穴疗法
我的图书馆
人体经络穴位图及点穴疗法
&&&&&&&&&& &人体经络穴位图&
穴位及特效一、临床意义《四总穴歌》最早见于明?徐凤的《针灸大成》,其文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首言简意赅、好读易记的歌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四个穴,两个在上肢,两个在下肢,一个是足阳明,一个是手阳明,一个是足太阳,一个是手太阴,它们均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对头面躯干部病变起着远道治疗作用。足三里主治腹部病,委中主治腰背病,列缺主治头项病,合谷主治面口病,四个穴几乎可治疗全身病变,但从部位上看,他又简括有余而全面不足,还有胸部、胁部尚未提及,所以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了内关主治心胸病,阳陵泉主治胸胁病,这就全面了,所以,又在《四总穴歌》的基础上,加上了“胁肋寻阳陵,心胸内关谋”而成《六总穴歌》四总也好,六总也罢,他们都可以说是远道取穴的典范,是针灸临床取穴的大法,尤其对一些急性病,不能头病针头,腹病针腹,而应首先考虑到远道取穴为好。&&&&二、临床应用&& (一)足三里&&&&足三里因能治理(古:“里”通“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其位在膝下三寸,故得名。(据日本?代田文志《针灸真髓》“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里通理,亦即三里”)该穴是胃经之合穴、土穴,土中之土穴,又是强壮要穴之一,是临床的常用穴。1、性能:具有理胃肠,健脾胃,降气逆,化积滞,补中气,抗衰老,宁心神,利湿热等作用,因此,凡脾、胃、肝、胆、大小肠等肚腹病都可取本穴治疗,故有“肚腹三里留”之意。2、主治(1)胃病:①脾胃虚寒:足三里|&& 中脘|×&&神阙×——温阳益脾,暖胃散寒止痛②肝气犯胃:足三里&&中脘&&&&内关&& 太冲——疏肝理气,和胃止痛③饮食不节:足三里&&中脘&& 内庭&& 公孙&&点刺四缝——消食导滞,和胃化湿(类似保和丸之效)(2)腹泻:①脾胃虚寒:足三里|&& 中脘|×&&神阙×——温运脾阳②饮食不节:足三里&&天枢&& 阴陵泉——消食导滞③湿热郁滞:足三里&&阴陵泉&&曲池——清利湿热④气虚下陷:足三里&&百会&& 天枢——补中益气(3)呃逆:①宿食积滞:足三里&& 膻中&& 公孙——降气化滞②肝气郁结:足三里&& 太冲——舒肝解郁降气(4)便秘:①气虚便秘:足三里&&天枢&&关元——益气通便②阳明热盛:足三里&&天枢&&支沟&&内庭——清热通便③食滞闭阻:足三里&&天枢&&中脘——消食导滞④血虚津亏:足三里&&天枢&&三阴交——补益津血,润肠通便(5)失眠: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经脉亦与心直接联系。①脾胃不和:足三里&&中脘&&神门——和胃安神②气血不足:足三里&&神门&&三阴交——益气补血③宿食化火:足三里&&丰隆&&内庭——清热利痰④心脾亏损:足三里&&脾俞&&心俞&&神门——补益心脾安神(6)防病保健:①防中风:足三里×&&风市&&绝骨②防感冒:足三里×&&&&风池&&风门③防近视:足三里×&&养老④防衰老:足三里×&&气海&&命门《江闻式心身锻炼法》“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其三里穴,寿至二百岁”。长期灸三里,能益后天之本而善先天之气,使元气不衰,脾胃不败,故有强身壮体,防病保寿的效益。日本把单灸三里穴叫“长寿灸法”。注意:①30岁以下及小儿不宜多灸,过之则生病。李东垣说:“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皆灸之过也。”《类经图翼》“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②灸足三里宜起泡化脓为好。《针灸易学》“灸疮必发,去病如抓”。现代研究:①针刺足三里,能增强肠胃蠕动波,亢进者可抑制,反之则亢进。②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能促进胃溃疡面愈合。③可使唾液淀粉酶含量增高。④使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相反应,调节心功能。⑤使WBC总数升高,吞噬力增强。⑥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⑦加速血中乳酸含量下降,有助于恢复疲劳。(7)脱证:本穴有补益中气之功效,补气则能回阳固脱,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穴之一,用于脱证的急救。①阳气暴脱:足三里×&&神阙×&&百会×——回阳救逆②产后血晕:足三里&& 合谷&& 三阴交——摄血固脱(8)气虚下陷证:①脱肛:足三里&& 长强&& 百会②胃下垂:足三里&& 合谷&& (蓖麻子、五倍子外敷百会)③子宫下垂:足三里&& 子宫&& 归来&& 百会④肾下垂:足三里&& 肾俞(二)委中(又名血郄)委中因位于膝腘窝正中、委屈之处的名,是足太阳之脉的合穴、土穴,该部血管丰富,宜于刺络放血,主治急性热病、神志病,尤其对于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好。足太阳经脉从腰背而来的两条支脉,下行会于腘窝,从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来说,委中对腰背部有一定疗效,所以说“腰背委中求”。1、 功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开窍启闭,定志安神。2、 临床应用:(1) 腰痛:①寒湿腰痛:委中(艾炷灸)&& 肾俞&& 命门——温经散寒化湿②扭伤腰痛:委中&& 人中&& 阿是——活血化瘀(2) 中暑:①热偏重:委中&& 曲泽(均放血)——清热凉血&&&&&&&&&&曲池&& 天枢&& 合谷——清热解暑&&&&&&&&&&委中——调理肠胃②湿偏重:委中(艾炷灸)&&中脘&& 内关&& 公孙——化湿清热止呕③小腿转筋:委中&& 承山——舒筋活络(3) 疟疾:热疾:委中(艾炷灸)&& 大椎&& 间使——清热截疟(三)列缺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其络由此而别走手阳明,有裂出缺去的现象,故用会意法取其名。“头项寻列缺”是因为:①列缺为肺之络穴,由此联络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走向头、项、口齿,列缺联络表里两经;②因为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与卫表关系密切,当人体感受外邪时,皮毛首当其冲,便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头痛等表证;③列缺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通络止痛之功,善治头项之疾,故人称为“头项寻列缺”。但列缺位于筋骨之侧,如不能很好得气,对头痛的疗效则不显,故要注意手法取气。近人主张改用后溪为好,得气较易。总之,列缺治疗头痛之理,可归纳为:①为肺之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走向头;②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为外邪首先侵犯之部位,出现表证;③列缺通任脉,任与督相通于通头;④肺之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1、性能: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宣通鼻窍。2、临床应用:(1)头痛(外感头痛有效,对肝阳头痛、肾亏头痛、气血不足头痛疗效差)①风寒头痛:列缺&& 风池1×——疏风解表②风热头痛:列缺&& 合谷&& 风池——疏风清热③偏头痛:列缺&& 率谷&& 太阳④前额痛:列缺&& 头维(2)感冒①风寒感冒:列缺&& 风门&& 风池&&&&大椎×——散寒解表(麻黄汤)②风热感冒:列缺&& 曲池&& 外关&&&&合谷——清热解表(银翘散)&&加减:①鼻塞:列缺&& 上星&& 迎香——宣通鼻窍②咳嗽:列缺&& 肺俞&& 尺泽——止咳化痰(四)合谷因位于1-2掌骨之间,二骨相合,形如峡谷,故得名,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本穴善治头面五官病,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玉龙歌》“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1、功用:(1)通络止痛:经脉循行到头面,故能疏通经络,治疗①头面五官疼痛症,如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等;②上肢痛:《广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③上腹部痛:《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寒症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2)清热解表:本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病,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扁桃体炎、阑尾炎等引起的发热。本穴位大肠经之原穴,能升能降,宣通气血,促进阳气升发。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气,外合皮毛,针合谷能开发腠理,宣通毛窍,清泄气分之热,从而达到解表发汗之作用。本穴治疗热性病早有记载,如《千金方》“主热病汗不出”、《肘后歌》“当汗布汗合谷泻”、《类经图翼》“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3)开窍醒脑:《肘后歌》“口噤眼合药不下,何谷一针效甚奇”,说明本穴有开窍醒脑作用,应用于神志不清,口噤不开和晕针一类病症。(4) 益气固表:本穴具有补益肺气之功效,凡因肺气虚所致的病症可用本穴,如气虚表不固,可补合谷、泻复溜以固表止汗,具有补中益气汤作用。(5) 行气活血:古人常用此穴治疗死胎不下,认为这是气血不调之故,补合谷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故可用于坠胎引产。《类经图翼》“能下死胎,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坠胎”。用时要配三阴交,即补合谷泻三阴交有效。2、临床应用:(1)头面五官病①头痛:合谷&& 头维②三叉神经痛:合谷&& 颧髎&& 内庭③牙痛:合谷&& 颊车④鼻炎:合谷&& 迎香&& 印堂⑤结膜炎:合谷&& 太阳&& 睛明⑥近视:合谷&& 养老&& 风池⑦面瘫:合谷&& 颊车&& 地仓&& 风池(2)热性病①热感冒:合谷&& 风池&& 太阳&& 列缺②流脑:合谷&& 曲泽(放血)③流腮:合谷&& 颊车④扁桃体炎:合谷&& 扶突&& 少商(放血)⑤阑尾炎:合谷&& 曲池&& 上巨虚⑥小儿惊风:合谷&& 太冲&& 十宣&& 人中(3)脱证①中风脱证:合谷&& 关元&& 足三里——回阳固脱②气虚脱证:合谷&& 神阙×&&&&复溜(补)——补气固脱③产后血晕(血脱证):合谷&& 足三里&& 三阴交——摄血固脱(五)阳陵泉1、命名:胆属阳经,膝外开属阳,腓骨小头扁似陵,陵前下方凹处经气像水入谷深处曰泉,故名阳陵泉。2、性能:清热利胆,舒筋活络,息风柔肝。3、主治:(1)胁痛①气滞血瘀:阳陵&& 三阴交&& 阿是——理利气化瘀②肝气郁结:阳陵&& 太冲&& 期门——舒肝解郁(2)肝炎①湿热蕴结:阴陵泉&& 阳陵泉②脾阳不振、湿邪内阻:阳陵泉&& 脾俞&& 三阴交(3)胆石症①肝郁气滞:阳陵泉&& 间使&& 期门②肝胆湿热:阳陵泉&& 肝俞&& 胆俞&& 行间(4)胆蛔症(蚘厥)阳陵泉&& 上脘&& 四缝(点刺)
人体各种病症的压痛点
头面躯体痛证 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或在“耳后三焦区” 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2内科病证 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胸痹心痛心悸:患者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天池穴及灵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压痛部位。重度持续性窦性心搏徐缓者,而在印堂穴内右上方有反应点中,在该处用皮内针向下刺入留针后,心率均能增加。冠心病体表压痛点在膻中穴和左侧心俞穴偏左1.5 cm处最为明显,并称之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诉胸痛、心悸、气促的心脏病患者左3,4肋间内侧检测出反应点的频率很高,且病情减轻则反应减少。在颈椎两侧距椎体0.5-1cm处,用拇食指腹循摄按压,有酸痛、麻胀反应者。心绞痛患者,多在T2有压痛阳性,并于T2手法按压治疗心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电图有改善。心动过速患者其颈前反应点多在胸锁乳突肌下1/4前2cm处。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多有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点。 胃脘痛: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用拇指间断点压敏感点,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同时胃脘部疼痛缓解或减轻。或按压脊柱,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治疗效果则明显。同时在背部的督脉区,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压、按摩、敲打等。 痢疾:急性菌痢压痛点一般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横指处。&&&& 3妇科病证 不孕症: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在起效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痛经:痛经患者多有蠡沟穴压痛,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度相一致。 急性乳腺炎:同侧前臂有敏感点(按压时,患者自觉有酸、麻、憋胀感向乳房部传导的部位,多在间使穴上1寸左右)。在患者肩胛区内可探及2一3个阳性反应点或瘀血点,个别阳性点在肩胛区以下。反应点局部红肿、压疼明显,其周有星状放射线。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7胸椎之间)及乳腺肿块相对应的压痛点或皮下按压有肿块结节处。 4皮外科病证 痤疮: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棕褐色或暗红色疹点,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1厘米左右,压之不退色。刺激此反应点可以治疗痤疮。 痔疮: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痔点”范围多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两侧至腋后线,但多见于中下部。“痔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痔点还长有一根毫毛。找点困难时,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则痔点常可出现。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龈交穴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称之为“痔疮结节”。刺激“痔点”或(和)“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 “痔点”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龈交穴处“痔疮结节”: 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5五官科证 麦粒肿: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肩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内寻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有的隆起如粟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0. 5--1mm,以1个多见,偶可见2-3个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 花粉症:上肢肺经的尺泽穴到少商穴之间有压痛、硬结的反应点。 &&急性扁桃体炎: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 6其它: 戒断综合征:******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压痛点出现较集中的部位在T5一T7棘突下,T5、T6、T7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单一出现压痛。压痛点的疼痛程度随躯体症状的缓解,逐渐减弱。每个患者最敏感的部位是至阳穴。至阳穴及其周围敏感区 神经官能症:其痛点主要集中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有的兼有第4、第8 胸椎棘突下压痛)。随着疾病的好转,痛点的数目也逐渐减少,痛点的疼痛程度也逐渐减轻。 一、枕项部压痛点检查(13个压痛点)枕外隆凸压痛点——枕骨上项线和项平面压痛点——颞骨乳突压痛点——下颌支和颧弓压痛点——颈椎棘突压痛点——项伸肌群和项筋膜压痛点——颈椎板压痛点——颈椎后关节突压痛点(切记颈6—胸2后关节)——颈椎横突间压痛点——胸骨颈切迹压痛点——胸锁乳突肌下端压痛点——胸大肌锁骨前方压痛点——前斜角肌下端压痛点。二、背部压痛点检查(5个压痛点)&&胸椎棘突(侧方)压痛点——背伸肌群和背筋膜压痛点——胸椎板压痛点——胸椎后关节压痛点(切记颈6——胸2后关节)——胸椎横突尖压痛点。三、肩胛压痛点检查(10个压痛点)&&肩胛骨上角压痛点——肩胛骨脊柱缘压痛点——冈上肌肩胛骨压痛点——斜方肌肩胛冈-肩峰-锁骨压痛点——冈下肌肩胛骨压痛点——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胛骨压痛点——三角肌锁骨-肩峰-肩胛冈压痛点——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唇压痛点——肩胛骨喙突压痛点。四、上臂压痛点检查(13个压痛点)&&冈上肌肱骨压痛点——冈下肌肱骨压痛点和小园
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荟萃&
&&&&&&&&&&& 正弘(针灸)
&&&&&&&&&&& 1头面躯体痛证&&&&&&&&&&& 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或在“耳后三焦区” &&&&&&&&&&& 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 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 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 2内科病证&&&&&&&&&&& 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 胸痹心痛心悸:患者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天池穴及灵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压痛部位。重度持续性窦性心搏徐缓者,而在印堂穴内右上方有反应点中,在该处用皮内针向下刺入留针后,心率均能增加。冠心病体表压痛点在膻中穴和左侧心俞穴偏左1.5 &&&&&&&&&&& cm处最为明显,并称之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诉胸痛、心悸、气促的心脏病患者左3,4肋间内侧检测出反应点的频率很高,且病情减轻则反应减少。在颈椎两侧距椎体0.5-1cm处,用拇食指腹循摄按压,有酸痛、麻胀反应者。心绞痛患者,多在T2有压痛阳性,并于T2手法按压治疗心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电图有改善。心动过速患者其颈前反应点多在胸锁乳突肌下1/4前2cm处。
&&&&&&&&&&&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多有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点。
&&&&&&&&&&& 胃脘痛: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用拇指间断点压敏感点,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同时胃脘部疼痛缓解或减轻。或按压脊柱,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治疗效果则明显。同时在背部的督脉区,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压、按摩、敲打等。
&&&&&&&&&&& 痢疾:急性菌痢压痛点一般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横指处。
&&&&&&&&&&& 3妇科病证&&&&&&&&&&& 不孕症: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在起效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 痛经:痛经患者多有蠡沟穴压痛,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度相一致。
&&&&&&&&&&& 急性乳腺炎:同侧前臂有敏感点(按压时,患者自觉有酸、麻、憋胀感向乳房部传导的部位,多在间使穴上1寸左右)。在患者肩胛区内可探及2一3个阳性反应点或瘀血点,个别阳性点在肩胛区以下。反应点局部红肿、压疼明显,其周有星状放射线。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7胸椎之间)及乳腺肿块相对应的压痛点或皮下按压有肿块结节处。
&&&&&&&&&&& 4皮外骨伤科病证 &&&&&&&&&&& 痤疮: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棕褐色或暗红色疹点,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1厘米左右,压之不退色。刺激此反应点可以治疗痤疮。
&&&&&&&&&&& 痔疮: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痔点”范围多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两侧至腋后线,但多见于中下部。“痔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痔点还长有一根毫毛。找点困难时,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则痔点常可出现。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龈交穴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称之为“痔疮结节”。刺激“痔点”或(和)“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 &&&&&&&&&&& “痔点”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龈交穴处“痔疮结节”: &&&&&&&&&&& 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 5五官科证&&&&&&&&&&& 麦粒肿: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肩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内寻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有的隆起如粟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0. &&&&&&&&&&& 5--1mm,以1个多见,偶可见2-3个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 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
&&&&&&&&&&& 花粉症:上肢肺经的尺泽穴到少商穴之间有压痛、硬结的反应点。
&&&&&&&&&&& 急性扁桃体炎: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
&&&&&&&&&&& 6其它:
&&&&&&&&&&& 戒断综合征:海洛因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压痛点出现较集中的部位在T5一T7棘突下,T5、T6、T7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单一出现压痛。压痛点的疼痛程度随躯体症状的缓解,逐渐减弱。每个患者最敏感的部位是至阳穴。至阳穴及其周围敏感区
&&&&&&&&&&& 神经官能症:其痛点主要集中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有的兼有第4、第8 &&&&&&&&&&& 胸椎棘突下压痛)。随着疾病的好转,痛点的数目也逐渐减少,痛点的疼痛程度也逐渐减轻。
独穴的妙用
陈廷梅老师讲了独穴点按有关知识,整理如下。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主&&&&治:发烧。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心动过速。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主&&&&治:心动过缓。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主&&&&治:失眠症。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主&&&&治:多汗症。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主&&&&治:足心热。手&&&&法:揉按36次。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主&&&&治:头痛。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主&&&&治:头顶痛。手&&&&法:直按斜向上顶。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主&&&&治:偏头痛。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主&&&&治:。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主&&&&治:腹泻。手&&&&法:直按稍斜上顶。12、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主&&&&治:高血压。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14、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主&&&&治:白内障。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15、穴&&&&名:神庭(督脉)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主&&&&治:脑疲倦,(醒脑)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特效穴位治疗常见病集锦
1.&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2.&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3.&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4.&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5.&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6.&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7.&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8.&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9.&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10.&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11.&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14.&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15.&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16.&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17.&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功能。&18.&攒竹: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19.&天柱: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力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支气管痉挛。&20.&大杼: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 mg%,继续留针,血钙不再发生变化。&21.&风门:常患感冒伤风之人,按之灸之,颇见功效。&22. 肺俞:针刺肺俞,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缓动脉硬化。&23. 心俞: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心房颤动有良效。&24.&肝俞:血小板增加,针刺肝俞可使胆道压力降,解除括约肌痉挛,对血糖有调作用,针刺后白胆固醇明显下降。&25. 脾俞:针刺全血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力,解除括约肌的痉挛。&26.&胃俞: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针刺可增强胆囊的收缩作用。&27.&三焦俞:对肾与输尿管结故事石用三焦俞,肾俞,京门,天枢,气海为主穴,治疗后约半数患者能排出结石。&28.&肾俞: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钠潴留,故有利尿作用。&29.&殷门:针刺殷门,肺俞可缓解支管哮喘证,一般在3~45min获得缓解。&30. 秩边: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31.&至阴: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32. 涌泉:对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33. 照海: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日排尿量显著增多。&34. 内关: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心率。&35.&风池:治风之要穴,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白酶。&36. 环跳: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双向调节。&37. 悬钟:此穴与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性折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白细胞有特异性。&38.&章门: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39. 长强:补肾,健脾,通络,固锐。&40.&大椎:针刺大椎可使体温下降,针刺大椎可使的细胞增加,并明显左移,艾灸或电针,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针刺大椎可治心房颤动。&41.&中极:中极配关元,大赫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 中极配血海,大赫,三阴交,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生成素增加。&&& 中极配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42.&石门:针刺妇女的石门并配合谷,经4~6次可使子宫变更达到避孕目的,&43.&鸠尾:针刺鸠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44.&膻中:膻中配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89.2%。
常用特效穴位治疗小疾病-小腿抽筋、落枕、闪腰、流鼻
一、小腿抽筋大家有时候去游泳会出现腿抽筋,这时候千万别慌张,可以按压抽筋那条腿的承山穴,位置在小腿后侧小腿肚子出现的人字形凹陷处,按压到位的话抽筋的腿会慢慢松弛下来。效果不错。
二、落枕: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患者经常是头一天晚上睡觉时脖子还好好的,但一觉醒来,便发现脖子酸痛,不能转动,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这时,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按压时,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侧面,用较大力气来回按压。双手皆要按压。
三、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闪腰时可按摩“上仙穴”,非常显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正下方凹处。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此穴对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四、鼻衄:鼻衄俗称流鼻血,在天气干燥时常有发生。发生鼻衄时除了头往后仰、用冷毛巾湿敷头部等外,还可以按压“止血点”来加快止血。  “止血点”位于面部正中线与发际交界处上一拇指宽处。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五、晕车如感到胸闷恶心等晕车症状,除打开车门通风以外,还可以按压内关穴,位置在腕横纹中点上俩寸处。
藏在手指里的养生秘诀
&&&&&&& 印悟法师江湖术士靠手相算前途,其实手相不一定指示命运,但肯定预示你的健康。每个手指都有穴位与器官相连。灵活十指就在眼前,随时可看,随地可按…… &&&&&&& 我们的手部和足部一样,布满了与人体器官紧密相连的经络穴位,当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异常,手掌的相应部位也会发生变化。而且优势在于,手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随时看。“照镜子”——观察手的气、色、形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器官情况,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在你灵活的十指之间。   健康的手指都一样:   指甲粉红色,有光泽,厚薄适中,软硬适度,不易折断,表面光滑,指甲根部半月形(甲半月,又叫健康圈)呈白色。   五指养生速查   手部有6 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大约有99 个穴位(区),可以反映全身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按摩或按压这些穴位,几乎可以缓解全身疾病。   五指    对应经络     对应器官   拇指     肺部经络      心脏和肺   食指     大肠经络      胃、肠和消化器官   中指     心包经络      五官、肝脏   无名指    三焦经络      肺和呼吸系统   小指     心、小肠经络    肾脏、循环系统   不健康的手指各有不同:   甲半月颜色   灰色:可能精力弱,容易引起贫血、疲倦、乏力。   粉红:可能脏腑功能下降,体力消耗过大,容易引起糖尿病、甲亢等病症。   紫色:容易引起心脑血管血液循环不良,供血供氧不足,易出现头晕、头痛、动脉硬化。   黑色:多见于严重的心脏病、肿瘤或长期服药者。   甲半月面积   最好:面积占指甲1/5。   小于1/5:表示精力不足,肠胃吸收能力差。如甲半月突然晦暗、缩小、消失,应早期预防一些消耗性的疾病、肿瘤、出血等。熬夜、性过多时,甲半月也会消失,很难再长出来。   大于1/5:多为心肌肥大,易患心脑血管、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指甲状态   色泽发暗,有多条竖线分布:这是体内水分不足的体现,并且该手指对应的体内器官和组织功能虚弱。   色泽发暗,凸凹不平,有多条横线分布:这是贫血以及营养不良的体现,或者数月前曾身体不调。   手部有6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大约有99个穴位(区)可以反映全身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   随时随地健手健身   运用五指健身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让冗长的会议时间变得更有意义、电脑前休息的十分钟有了内容、餐前等待上菜不再急躁……这一切的前景是,只要我们想,所有双手空下来的时间,都可以是健身时间。   基本保健:五指按摩   按摩拇指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脱发、喉咙痛;   按摩食指可缓解:便秘、食欲不振、胃痛、慢性胃炎;   按摩中指可缓解: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   按摩无名指可缓解:感冒、咽喉疼痛、头痛、尿频、汗多、宫寒;   按摩小指可缓解:肩痛、腰痛、月经不调、视疲劳、肥胖、失眠。   按摩方法:   1. 先按摩左手。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左手拇指的两侧,感觉疼时再坚持10 秒钟。   2. 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上下夹住左手的拇指,用力按压,坚持3 秒钟。   3. 换右手按摩,方法相同。 指尖疼痛   五指的指尖各有经穴,分别对应不同的内脏。从小手指开始,将指甲根部捏住,然后用力压并转动,如果指尖感到特别疼痛,表示与此经穴相关的脏器可能有问题。   小指痛:可能心脏或小肠有问题。靠近无名指一侧的小指指尖有少冲穴,另一侧有少泽穴。少冲与心脏有密切关系,心脏病发作时,用力按压小指指尖,可以缓解病情;少泽是关联小肠的经穴,消化不良时,可用力按压此部位。   无名指痛:可能是喉痛或头痛。在无名指上有关冲穴,感冒发烧时揉此部位可缓解症状。   中指疼痛:可能心血管出现不适。中指上有中冲穴,因疾病不适使心脏受不了时,这里会感到疼痛。   食指疼痛:可能大肠有问题。食指上有商阳穴,便秘时压这个手指感觉很疼。   拇指疼痛:呼吸系统有问题。拇指上的少商穴,与肺息息相关。如肺有疾患压这个部位时,可能会疼得跳起来。   针对个案 拿捏关节   对应不适问题拿捏相关的手指,可以缓解病痛。每次操作3 分钟,每天1 - 2 次。   肝病:捏右手拇指的两个关节。   耳鸣:捏双手无名指的三个关节。   糖尿病:捏左手拇指的两个关节。   高血压:按左手小指的根部。   心脏病:捏左手小指三个关节的内侧。   痛经:捏双手食指的三个关节。   眼睛疲劳:捏右手中指的三个关节。   升级维护:灵活健指操   既然身体的健康在手上反映,手的健康也就不容忽视了。我们经常敲击键盘、发手机短信,“鼠标手”、“键盘手”、“短信手”可不是手的荣誉称号。一些针对手指灵活度、指关节韧性的练习不可不做,下面这些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甩手:双手在胸前激烈地甩动手腕约10 秒钟。可以促进手部血液循环。   抛球:将双手握拳在胸前,设想手中有一小球。用力紧握,默数5声,张开十指尽力抛开。可以强健手掌和手腕,使手指灵活。   弹指:双手十指模拟弹钢琴,从大拇指开始一个个弹向掌心。重复20 次。可以锻炼手部的控制能力和活动能力。   压指:将十根手指分开,指腹相对,用力对压。直到指关节酸胀痛为止。重复10 次。可以锻炼指关节的韧性和灵活性。   推掌:双手在胸前合掌,左手腕用力推向右边,保持手掌对合,然后转向左边。可以强健手腕,增强手腕或手掌的灵活度。   揉指:用拇指与食指夹揉按摩手指,从指根到指尖。可以促进手指血液循环。   拉指:右手握住左手拇指转一转,再用力向外拉直,依次拉每一根手指,换另一只手重复同样的动作。可以帮助手指血液循环畅通,强健韧带。   换指:依次将双手的手指进行交换对指运动。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和大脑反应、协调能力。   放松:让悬垂手臂,随意晃动,再用力摇摆,直到手部彻底轻松为止。   有关按摩的若干件事   按摩的力道   对多数穴位和反射区来说,不痛不会有效果,所以需要刺激强一点,痛感重一点。但用力也不可过重,只要有明显的痛感就行了。按摩时,用力要先轻后重,逐渐增加力量,到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为止。   按摩的顺序   按摩时男性先左手,后右手;女性相反,先右手,后左手。如没有足够的时间,只要按摩一只手上的穴位就可以了。   小心穴位疲劳   按摩多日多次后,病情好转,穴位的压痛随之减轻,是疾病好转的迹象。如果病情没有好转,而压痛明显迟钝,这就是穴位疲劳。左右手穴位相同,可以轮流按摩左右手的穴位。   按摩注意   1 按摩前休息片刻。   2 暴饮、饱餐、洗澡后1 小时内及过度疲劳时不宜做手部按摩。   3 初次按揉后局部如果出现酸、微痛、胀等感觉,这是指力过大的缘故,应减轻力度。   4 手穴部位比较小,按摩时,有些穴位可用一些器械操作,如以钢笔、圆珠笔等尾部(必须光滑圆润)按压穴位。   5 按摩中切记自然呼吸,不要屏气。
郑魁山家传配穴秘方
1 发散风寒:风池风门大椎(不留针,烧山火)后溪留20-30分——风寒感冒2 清热宣肺:大椎陶道肺俞(点刺出血)+列缺合谷(透天凉)3 祛风活络:面瘫:合谷风池+地仓透颊车、下关四白4 祛风开窍:中风、惊厥:人中承浆百会十宣5 祛风化湿:膝眼梁丘阳陵泉足三里——膝关节风寒湿痹肿痛6 导痰开窍:旁廉泉天突7 催吐: 中脘幽门内关(针尖向上)8 泻热通便: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9 润肠通便:天枢、支沟、上巨虚(泻)三阴交、照海(补)10泻热解毒:大椎身柱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腰俞、膻中、玉堂11活血通经:气海关元气穴+合谷三阴交(平)12 疏肝理: 膈俞肝俞(不留针)膻中期门太冲13 理气定喘:百劳定喘+膻中(沿皮刺)大椎列缺14 疏经镇痛:风池百会头维太阳合谷——头部诸疾15 活血明目:风池内睛明球后攒竹瞳子髎肝俞肾俞——眼部诸疾16 开窍聪耳:风池百会翳风头窍阴听宫支沟(平法)——17 通鼻开窍:风池(补)上星上迎香合谷列缺18 顺气降逆:天突膻中冲门+内关公孙——梅核气、气逆19豁痰利咽:风府上廉泉列缺阳溪三阴交照海——流涎吞咽困难20 开窍解语:哑门(向下颌刺)金津玉液合谷21 温中散寒:脾俞胃俞(不留针)+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22 温肾壮阳:肾俞关元俞上髎气海关元三阴交23 温经祛寒:天枢关元气穴三阴交大敦(灸)24 中风: 肩髎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25 清心安神:巨阙内关神门丰隆公孙——热陷心包26 清心醒神:内关人中合谷丰隆——狂证27 清肺止咳:肺俞尺泽列缺+少商商阳+大椎28 清热理中:尺泽委中(刺络)+中脘天枢足三里——29 清热解毒:翳风颊车合谷商阳少商——痄腮温毒咽肿30 补中益气:中脘天枢足三里+气海31 培元止泻:中脘天枢气海+腰俞会阳32 升提举陷:中脘天枢足三里+气海梁门33 养心定痛:心俞(不留针)膻中巨阙内关34 升提摄血:隐白行间(向上斜刺)人中35回阳固脱:人中神阙关元腰+腰俞会阳36消食导滞:上脘中脘天枢、三关(点刺)37消坚散结:阿是(围刺)人迎天髎曲池——癌肿瘰疠38 排脓消肿:阿是大椎合谷。其补泻以烧山火透天凉为标准
转贴】&&&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 人体八大基本穴位
&&&&&&&&&&& 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 传统中医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几千年以来为人类所利用,不花钱,能治病,人人可以动手,无副作用。“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 风池穴
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方法:1、先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3、双手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屈肘成直角时在纹外端凹陷处,掌心向内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对面),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2、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内关穴
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少阴心包经络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与内关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后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骨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捻揉左手后溪50下;换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后溪50下。2、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
六、环跳穴
取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经验取穴:侧卧屈股,术者以拇指掌指关节横纹压在大转子凸点上,指头指向脊椎,拇指尖之处是穴。
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1、脱去外衣留内衣,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阳明胃经合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1、穿着内衣正坐,双腿屈膝,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压在两腿足三里上,余四指并拢扶住小腿肚,两拇指同时用力按揉50下。2、双掌同时拍打两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虚火、定神志、强壮保健的要穴。
八、殷门穴
取穴: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连线上(臀横纹至膕横纹正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方法:1、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两手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2、两手掌分别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九、阳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膝下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八会穴中的筋会穴。
方法:1、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2、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十、昆仑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开,食指按住右足昆仑穴,拇指按在右足内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时用力捏拿50下;换左手捏拿左足昆仑穴50下。2、两拇指分按两足昆仑穴同时揉捻50下。
人体八大基本穴位
长寿穴 足三里
&&& 足三里是人体长寿第一大穴,位于膝眼下4横指再向外旁开1横指。它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而胃经多气多血,刺激胃经的合穴可以补益全身气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即用艾草熏灸足三里使之发泡,可以明显提升人体免疫力。
&&& 三阴交
&&& 在内踝尖上方3寸处,将自己的手指并拢放在内踝上,小指贴在内踝尖上,食指上贴近胫骨的位置就是三阴交穴。三阴交顾名思义,就是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即肝经、肾经与脾经交会处,经常按摩三阴交穴,能够起到调节肝脾肾三脏的效果。
&&&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转贴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按摩人体“黄金点”治未病&
人的身体结构与黄金分割律有着令人惊叹的密切关系,人的肚脐不仅是身体高度的“黄金点”,而且也是自我保健的“黄金点”。肚脐以上的“黄金点”在咽喉,肚脐以下的在膝盖,上肢的在肘关节。肚脐、咽喉、膝盖、肘关节这四个部位,是养身健体、防病治疗的“黄金点”。多年的实践证明,经常按摩这几个“黄金点”,对健身防病有重要作用。&
&&&&{ 按摩顺序 }&
&&&&[第一步] 先把左手掌放在肚脐上,右手掌抚在左手掌上,按顺时针方向揉肚脐36次;再换右手掌贴肚脐上,左手掌抚在右手掌上,按逆时针方向揉肚脐36次。紧接着重复上述动作,按顺时针方向揉腹108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揉腹108次。&
&&&&[第二步] 先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揉摩左肘关节36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揉摩左肘关节36次。后用左手,按顺时针方向揉摩右肘关节36次,按逆时针方向揉摩右肘关节36次。紧接着用大拇指揉曲池穴36次。&
&&&&[第三步] 先用左手,按顺时针方向揉摩咽喉36次,再用右手,按逆时针方向揉摩36次。紧接着左右手同时交替往下揉摩咽喉36次。&
&&&&[第四步] 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揉摩左膝盖36次,再逆时针方向36次。紧接着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第二指)同时揉左膝眼36次;用左手按顺时针方向揉摩右膝盖36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揉36次。紧接着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同时揉右膝眼36次。早上起床时,上述4步,再重复做l遍。&
&&&&{ 保健效果 }&
&&&&揉摩肚脐加上揉腹,以往便溏的现象悄然隐退了,腹部隐痛再也没有光临过。说起腹痛,我讲一个切身的体会:在上学时,有一次我从学校往家走。刚走到半路上腹痛发作了,当时我双手抱着腹部,弯着腰,站立不起来,无法动步行走,更无法得到任何帮助。当时我急中生智,心想肚脐是胎儿与母体相连的脐带,一定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相联系.也是一个重要的穴位。于是我用右手慢慢摸索,发现肚脐处像一段胶管子似的,我用手握住,使劲狠狠掐了3下,腹痛奇迹般地消失了,腰也能伸直了,脚也可以走了。揉肚脐和揉腹,具有强健胃肠机能,加快肠道蠕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作用,可以治疗中老年性便秘、胃肠溃疡、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肾炎、疝气、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揉摩腹部能促进脂肪的消耗,堪称是减肥健美法宝。由于肚脐是整个人体的“黄金点”,连通全身所有经脉,所以揉肚脐能治疗多种疾病。&
&&&&揉摩咽喉以后,以往喉头痛消失了,揉摩咽喉,还能使脑供血充足,提高大脑功能。真是“咽喉要道通,百病永无踪”。&
&&&&揉摩肘关节后,以往若做了重活,手酸痛抬不起来的现象没有了,肘关节痛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手比过去灵活得多了,做重活也有劲了。&
&&&&揉摩膝盖后,以往膝盖冰凉、膝关节疼痛现象也“奇迹”般地治愈了。此法能疏通血脉,治下肢乏力和膝关节疼痛。还可使关节灵活,腿部肌肉和步行能力增强。&
------------------------------------------&
本文转载自:&
本栏目其它文章: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二、十二原穴表
三、原穴的应用
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 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
&&& 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三、络穴口诀
&&&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 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
&&& 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
三、原络配穴:&
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
&&&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
&&&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
&&&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
&&&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
&&&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
&&&&&&&&&&&&&&&&&&&& &四、
&&&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
&&&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
&&&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
1、阴经郄穴口诀: &&
&&&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
&&&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
&&& 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
&&&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
2、阳经郄穴口诀: &&&&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 &&
&&&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
&&&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
&&&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
五、十二墓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
&&&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
募穴口诀: &&
&&& 肝募期门,心巨厥;&&
&&& 脾募章门,肺中府;&&
&&& 肾募京门,胃中脘;&&
&&& 大肠天枢,胆日月;&&
&&& 小肠关元,膀中极;&&
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 &&
&&&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
&&&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
&&&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
俞穴和募穴的关系: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症。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物。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肝俞,为肝&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急病。 &&
&&& 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
&&&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 (包括脏&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
七、八脉交会穴: &&
&&&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
&&& 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
A八脉交会穴分别为: &&
&&& 1、阴维脉:内关。2、阳维脉:外&& 关。&&
&&& 3、阴跷脉:照海。4、阳跷脉:申&& 脉。&&
&&& 5、任&& 脉:列缺。6、督&& 脉:后&& 溪。 &&
7、冲&& 脉:公孙。8、带&& 脉:足临泣。 &&
&&&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 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
&&& 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 &&
&&& 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
&&&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