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重型脑颅损伤相通是什么原因?

当前位置: >>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 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 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 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 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 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 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 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 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 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 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 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 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 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 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 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 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 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1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动物。 15. 被囊动物:尾索动物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背神经管,身体包裹在胶质或近似植物 纤维素成分的被囊当中,所以又成为被囊动物。五、问答题1. 脊索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索动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和联系? 1. 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尾 索动物除外)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等。其中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脊索动物三个最主 要的特征。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之间区别是显著的。 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 的支持结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 有鳃裂;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而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中枢神经系统呈索状且位于身 体腹面;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 鳃、尾鳃、气管等;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无脊椎动物的肛孔开口于躯干部末端。但脊索动 物的一些结构如: 后口、 三胚层、 次级体腔、 身体分节及闭管式循环也见于一些无脊椎动物。 这些共同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 2. 脊索动物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2. 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 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 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 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 数目不等的裂 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即咽鳃裂。原索动物和原始水 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 作为呼吸器官, 陆栖或次生水栖脊椎动物仅在胚 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3. 脊索动物门分为哪几个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分为哪几个纲?各亚门和各纲有何主要 特点? 3. 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三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的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消失,体表有被囊。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身体呈鱼 形,分节,头部不明显。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 随后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集中 在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以下几个纲:2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圆口纲:无颌,缺乏成对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 软骨鱼纲:骨骼为软骨;出现上、下颌,体表被鳞,鳃呼吸,成对的附肢形成适于水生 生活的胸鳍和腹鳍。 硬骨鱼纲:骨骼为硬骨;其它同软骨鱼纲。 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可陆上生活,用肺呼 吸,具五趾型附肢。 爬行纲: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具不完全分 隔,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 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4. 脊索出现的意义? 4.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使动物的支持、 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 的飞跃。 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 一个类群。 脊索构成支持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 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 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 因而有可能向“大 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的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和逃避 敌害都更为准确、迅速。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5. 以海鞘为例,说明何谓逆行变态? 5. 海鞘幼体形似蝌蚪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脊索背方 有中空的神经管, 神经管前端还有膨大的脑泡, 内含眼点和平衡器官, 消化道前端分化成咽, 并有少量成对鳃裂。 幼体经短时间的自由生活后,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粘着到其它物体上,开始变态。变态 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脊索和肌肉逐渐萎缩, 并被吸收而, 神经管及其感觉器官退化为一 个神经节。咽部扩大,鳃裂数急剧增多,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 柄所代替。附着突起在背面生长迅速,把口孔的位置推倒另一端,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 之转动了 90°~180°的角度。最后体壁分泌被囊素构成保护身体的被囊,使它从自由生活的 幼体变成自由生活的柄海鞘。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体型变得更为简单, 这种变态即逆行变态。 6. 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6.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所以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共同特征。但脊椎 动物是结构最复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是出现明显的头部,神经 管前端分化出脑,并出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的支持 结构,低等脊椎动物脊索仍然终生存在,高等脊椎动物被脊柱代替,脊索退化仅留痕迹;除 圆口纲外,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食,提高代谢能力;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3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增强了运动能力,扩大了活动范围,提高了取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鳃作为水生动物的呼 吸器官进一步完善,陆生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集中的肾 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增强了排泄废物的能力; 肌肉质的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 动脉,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等动物心脏中缺氧血和多氧血进一步分开,代谢能力进一步 提高。 7. 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 尾索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较为低等的一个类群,主要特包括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 幼体的尾部, 成体退化或消失; 体表有被囊, 身体包裹在被囊当中, 营固着生活或自由生活; 体表有出水孔和入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管相通; 由于营固着生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一个神经节。无专门的感 觉器官,仅有少量感觉细胞;排泄系统退化,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只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 细胞;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可营无性的出芽生殖;固着生活的种类具有逆行变态现象。 8. 以文昌鱼为例试述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8. 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但缺乏真正的头 和脑;身体呈鱼形,无明显的头部,具鳍,平时少活动,身体半埋于沙中,借水流滤食,夜 间可在水中做短暂游动; 无骨质的骨骼, 脊索是身体的主要支架; 背部肌肉发达, 腹部单薄, 肌肉由多对“<”形肌节构成;咽部扩大,是呼吸和收集食物的场所;闭管式循环系统,无心 脏,但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排泄器官由数对肾管组成,结构与功 能与环节动物的原肾相似; )中枢神经系统是一条纵行于脊索背面的背神经管,神经管前端 膨大为脑泡,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泡发出的“脑”神经和神经管两侧发出的脊神经;与少活动 的生活方式相联系,感觉器官不发达,具有光感受器脑眼。 9. 试述脊索动物起源。 9. 脊索动物起源于无脊椎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 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均为后口动物, 其中胚层由原肠突出形成, 棘皮动物的短腕幼虫和 半索动物柱头幼虫在结构上相似, 且肌肉中既含有肌酸又含有精氨酸, 这些表明这两类动物 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表明它们与脊索动物关系较近。 多数人认为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脊索动物的祖先可能类似于尾索动物 的幼体,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经过变态,成为固着生活,具鳃裂作为取食和呼吸器官, 另一个方向是幼体期延长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再变态,产生生殖腺并进行繁殖,发展成 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自由运动的脊索动物。 10. 试述文昌鱼的血液循环途径? 10. 文昌鱼的血液循环方式属于闭管式循环。无心脏,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由 腹大动脉往两侧分出许多成对的鳃动脉进入鳃隔, 完成气体交换后, 于鳃裂背部汇入 2 条背 大动脉根,背大动脉根含有多氧血,往前流向身体前端各器官,向后合成背大动脉,再由此 分出血管到身体各部。 身体前端的动脉血经过气体交换后最后注入一对前主静脉; 身体后部4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的动脉血在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后成为静脉血, 少部分经尾静脉进入肠下静脉, 大部分则流 进 2 条后主静脉,左右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汇流至一对总主静脉(居维氏管) 。左右总主静 脉汇合于静脉窦,然后通入腹大动脉。从肠壁返回的毛细血管集合成肠下静脉,接受部分尾 静脉血液; 肠下静脉前行至肝盲囊处血管又形成毛细血管网, 由于这条静脉两端在肝盲囊区 都形成毛细血管网, 因此称作肝门静脉, 由肝门静脉的毛细血管再一次合成肝静脉汇入静脉 窦。 11. 试述海鞘和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 11. 海鞘固着生活,所以它只能借助于水流的流动完成呼吸和摄食过程。海鞘的消化道 由咽、食道、胃、肠、肛门组成。咽几乎占整个身体的 3/4,咽壁被许多鳃裂洞穿,水流进 入咽后再经鳃裂进入围鳃腔,经出水管孔流出体外,咽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水流经过 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过程。 海鞘的咽内壁腹侧和背侧中央各有一条具有纤毛细胞和 腺细胞的纵沟,为内柱和背板,纤毛不断摆动使进入体内的水做定向流动,腺细胞分泌黏液 将随水流入的食物颗粒粘成食物团, 进入食道。 食物团在胃肠内消化吸收, 残渣经肛门排出。 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与海鞘类似。文昌鱼靠触须、轮器和口部缘膜触手的摆动,使 带有食物颗粒的水流经口入咽, 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 文昌鱼咽部作为收集食物和呼吸的场 所极度扩大,约占身体全长的 1/2,咽腔内构造与海鞘相似,具有内柱、背板、围咽沟等构 造,食物颗粒的运动也是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完成的。文昌鱼的咽壁两侧有数目众多的鳃裂, 鳃裂内壁布有纤毛上皮细胞和血管,水流流过时完成气体交换。 12. 试述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和变态? 12.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需经历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几个时期,才能 孵化成幼体。 胚胎发育:受精卵进行均等的全分裂,多次分裂后形成一个形似实心圆球的桑椹胚。桑 椹胚细胞继续分裂,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从而变成空心囊胚,囊胚中为囊胚腔。囊胚 中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与动物极细胞的内壁互相紧贴,囊胚腔因挤压而消失,形成原肠胚。 此时囊胚腔被原肠腔代替,原肠腔以植物极内陷处的胚孔与外界相通,胚胎形成内胚层、外 胚层两层细胞。 原肠胚自前端沿背中线至胚孔的外胚层下陷成神经板, 神经板两侧向上隆起 形成神经褶,然后卷合围成神经管,管内为神经管腔。前端以神经孔与外界相通,后端经胚 孔与原肠相通形成神经肠管。此时胚胎称为神经胚。 背神经管形成的同时, 脊索和中胚层也在形成。 原肠背面正中出现一条纵行的隆起实体, 逐渐与原肠分离后形成脊索。 脊索两侧各有一列按节排列和彼此连接的体腔囊, 即新发生的 中胚层。 体腔囊中的空腔即体腔, 后因体腔囊壁前后沟通, 在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次级体腔。 体腔囊分化为背、腹两部分,背部称为体节,将来形成脊索鞘、背神经管外的结缔组织、肌 隔、肌节、真皮等;腹部称为侧板,后发育成体腔膜、肠管外围组织、肾管等。体壁与侧板 交界处体腔壁上形成突起,发育成生殖腺。 变态:从受精卵经 20 多个小时胚胎发育结束,全身具纤毛的幼体突破卵膜,进入海水。 幼体期约 3 个月,身体增大的同时出现前庭,鳃裂数目增加,并由原来直接开口于体外变为5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通入新形成的围鳃腔中。 第十五章 圆口纲( 圆口纲(Cyclostomata) )一、名词解释1. 鳃笼:圆口纲具有的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特殊构造。由 9 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 4 对 纵走软骨条共同连接而成。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 心软骨。 2. 单鼻类: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开口于两眼中间的稍前方或吻端,因此又称单鼻 类。 3. 囊鳃类:即圆口类,它们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位于鳃囊中, 因此又称为囊鳃类。 4. 角质齿: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齿,见于七鳃鳗口漏斗的壁上及舌上,用于刺破鱼的 体表。脱落后可以再生。也见于两栖类的蝌蚪及单孔类的胚胎时期。 5. 鳃囊:圆口纲特有的结构,位于内鳃孔和外鳃孔之间呈球形的构造,囊的背、腹、 侧壁上均着生有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6. 沙隐虫:七鳃鳗的幼体,其摄食和生活方式与文昌鱼相似,经过 3~7 年后,于秋冬 之际经过变态成为成体。五、问答题1. 七鳃鳗的神经系统有那些特点? 1. 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的分化,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大脑半球不发 达,前端连大形嗅叶;间脑顶壁有松果体、顶器、脑副体,底部有漏斗体和脑下垂体;中脑 仅为一对略膨大的视叶,具脉络丛;小脑不发达,与延脑未分离,仅为一狭窄的横带;视神 经不形成视交叉;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由头骨之外的延脑两侧发出;脊神经的背根、腹根不 愈合成混合神经。 2.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2. 答题要点: 项目 口 背鳍 鼻孔位置 脑垂体囊 眼 鳃孔 半规管 生殖 七鳃鳗目 具口漏斗和角质齿,口位于漏斗底部 有 两眼中间的稍前方 末端为盲囊 正常 7对 2个 雌雄异体6盲鳗目 无口漏斗,口位于身体前端 无 吻端 末端与咽相通 退化,隐于皮下 1~16 对 1个 雌雄同体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发育 生活方式经过变态 多营半寄生生活,少数自由生活直接发育 寄生生活3.. 以七鳃鳗的结构特点说明它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3. 圆口纲生物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类,七鳃鳗是圆口纲的代表动物,其 原始特征有: 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 下颌; 无成对偶鳍, 支持奇鳍的是不分节的辐鳍软骨。 尾鳍为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 腹叶完全对称的原型尾, 这是水栖无羊膜动物中最原始的尾型; 终生保留脊索,外围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尚未形成椎体;脑颅主要由脑下的软骨底盘、 嗅软骨囊、耳软骨囊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脑颅不完整,除左右耳囊软骨之间 有一联耳软骨, 均覆有纤维组织膜, 这种状态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颅骨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 段;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肌节前后的肌膈,肌节间无水平膈, 故不分轴上肌和轴下肌;胃未分化,肠管内有许多纵行的粘膜褶和一条纵行的螺旋瓣,是增 加吸收养料面积的结构;开始出现静脉窦、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脑的各部分排列在 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中脑未形成二叠体。小脑还未与延脑分离,仅为一狭窄的横带; 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 4. 七鳃鳗有哪些适应寄生与半寄生生活的特征? 4. 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生活的特征有: 七鳃鳗可用口漏斗吸附在鱼类和海龟体上, 以漏斗壁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血肉。舌位于口底,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做活塞 式运动;七鳃鳗具有特殊的构造―鳃囊,分别与内鳃孔和外鳃孔连接。鳃囊的背、腹、侧壁 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是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 孔的启闭,水可以从外鳃孔流入,在鳃囊交换气体后,仍由外鳃孔流出,以适应它们吸附在 寄主体表或钻入鱼体内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作用的半寄生生活; 七鳃鳗在眼眶下口腔 后有一对“唾腺”,以细管通至舌下,腺的分泌物具有抗凝血作用,对寄主进行吸血时,能阻 止动物创口血液凝固。 5. 试列举脊椎动物进化史上重大的进步事件,并说明每一进步事件的生物学意义。 5. 从圆口类演化到哺乳类,出现了五次飞跃,即从无颌到有颌、从水生到陆生、从无 羊膜卵到有羊膜卵、从变温到恒温、从卵生到胎生。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上、下颌是动物索食、攻击 和防御器官, 也是营巢、 求偶、 钻洞和呼吸进水时的工具。 颌的出现及其多用途的活动机能, 还促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它相关器官的发展,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 动物在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 两栖动物适应 陆地生活环境,发展陆生动物特有的骨骼结构。包括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 嗅、视、听器官以及脑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 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的初期阶段对水的依 赖,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繁殖。 鸟类和哺乳类是都是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具有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 散 热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和略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 体内各种酶的活动。高温下,机体细胞对刺激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7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收缩快而有力,提高了动物快速运动能力,利于捕食和避敌。恒温还减少了动物对外界环境 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 营养以 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 保证了酶的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 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第十六章鱼类(Pisces)一、名词解释1. 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2.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通常具有 1 条或几条穿过侧线管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3. 罗伦氏壶腹:又称罗伦瓮、罗伦齐尼瓮或罗伦氏器,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 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 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4. 膜质骨:发生上,不经过软骨阶段,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直接骨化形成的。如顶 骨、鳃盖骨等。 5. 软骨化骨: 又称软骨原骨、替代性骨,在发生上,经过软骨阶段再骨化形成硬骨。 如脊椎骨等。 6. 红腺和卵圆窗:红腺位于闭鳔类的鳔前腹面内壁上,为单层或多层上皮褶,下面有 大量的微血管构成特异的网状构造,能分泌气体于鳔内。卵圆窗位于鳔的后背方,壁薄而密 布微血管,以小孔与鳔体相通,周围有环肌和辐射状肌,是吸收鳔内气体的场所。 7. 头肾:有些真骨鱼类的成体肾脏的前端尚有前肾的残佘,是拟淋巴器官,称之为头 肾。 8. 前肾:是无羊膜动物胚胎时期的排泄器官,羊膜动物出现,但无机能,由身体前面 的生肾节形成的,前肾小管按体节排列,一端以肾口与体腔相通,肾口边缘具纤毛,一端与 前肾管相连,前肾管末端连泄殖腔。背大动脉的分支在肾口旁形成微血管团。 9. 后位肾:是无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中部和后部的生肾节形成,最初按 体节排列,发育过程中分节现象被打破,肾小体是后位肾的主要组成部分,肾小体和肾小管 构成了肾单位。 10. 肾单位:组成肾脏的基本结构单位称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11. 鳍:分布于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是维持维持身体平衡和运动的主要器官,由内骨 骼的支鳍骨和露在身体外面的鳍条组成。分为奇鳍和偶鳍。8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12. 奇鳍与偶鳍:奇鳍着生在身体的中线上,自头部经背部绕过尾部以至肛门为止的连 续皮褶,包括背鳍、尾鳍、 臀鳍; 偶鳍着生在身体的两侧, 自头部以后起沿腹部两侧至肛门, 包括胸鳍、腹鳍。 13. 鳍脚:软骨鱼类雄性腹鳍中部的背侧褶延长,内有软骨支持,称为鳍脚。 14. 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15. 鳍式: 是记述鱼类鳍的组成和鳍条的数目, 鳍名用大写英文字母, 棘数用罗马数字, 软条数用阿拉伯数字,棘与软条相连用“-”表示,棘与软条分隔用“,”表示,数目变化范围用 “―”表示。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 埋藏于真皮中, 大多呈菱形, 基板底部有一孔, 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 棘着生在基板上, 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7. 硬鳞:为硬骨鱼类中硬鳞鱼所具有,是由真皮形成的。一般为斜方形的骨质板,上 面覆盖一层硬鳞质,能反射特殊的光亮。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 2 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19. 圆鳞:骨鳞的一种,顶区边缘(游离缘)光滑,如鲱形目、鲤形目等。 20. 栉鳞:骨鳞的一种,顶区边缘(游离缘)具有锯齿状突起,如鲈鱼、y虎鱼等。 21. 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22. 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称棱鳞。如鲥、鲚等。 23. 咽颅:位于脑颅的下面,环绕消化道前端两侧,支持口、舌及鳃片,由左右对称且 分节的骨块组成。第 1 对特化成颌弓、第 2 对特化为舌弓、第 3~7 对为鳃弓。又称为咽弓。 24. 下咽骨: 硬骨鱼类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 形成一对大的骨块, 称为下咽骨。 鲤科鱼类最发达。 25. 初生颌:由腭方软骨和麦克氏软骨构成的颌叫做初生颌。 26. 次生颌:构成上下颌的骨块为后来形成的膜质骨,即支持上颌的前颌骨、上颌骨, 支持下颌的齿骨、隅骨等,这种颌称为次生颌。 27. 幽门盲囊: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称为幽门盲囊,又 称幽门垂。能够扩大消化吸收的面积。 28. 纹状体:大脑侧壁和底壁由神经细胞聚集形成的增厚部分称为纹状体,在鱼类、两 栖类为古纹状体,爬行动物发展了新纹状体,鸟类又形成上纹状体,哺乳动物由于大脑皮层 发达,纹状体退化。 29. 脑垂体: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位于间脑腹面,视交叉的正后方,通过漏斗和第三 脑室相通。 包括由脑腹面突出形成的神经垂体和由口腔顶壁形成的腺垂体两个部分, 分泌的 激素不仅直接作用于身体各组织、细胞,促进生长、体色变异,而且还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 的活动,控制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等的发育。9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30. 鳃上器官:乌鳢、攀鲈等具有的辅助呼吸器官。生长在鳃弓上方,由咽鳃骨和上鳃 骨的一部分特化形成。 31. 性逆转: 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称为性逆转。 如黄鳝从胚胎期到性成熟期全是雌性, 成熟产卵后,卵巢逐渐变成精巢。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 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 数软骨鱼类。 34. 古脑皮:大脑背壁薄,无神经组织,主要由嗅神经组成的,称为古脑皮。 35. 膜迷路:由于内耳是由膜质的囊和管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像迷宫一样的结构,因 此又称为膜迷路。 36. 背肋与腹肋:发生在肌隔与水平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轴上肌和轴下肌之间的肋骨叫 背肋。软骨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的肋骨属于背肋。发生在肌隔与腹侧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腹 膜外边肌肉内侧的肋骨叫腹肋。硬骨鱼类的肋骨属于腹肋。 37. 脊柱与脊椎骨:脊柱纵贯身体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脊椎骨相互连 接而成的柱状结构。脊椎骨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鱼类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陆生脊椎 动物逐渐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38. 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鱼类大侧肌的组成部分。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 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白肌不含脂肪,颜 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39. 口腔齿与咽喉齿: 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 包括包括颌齿、 犁齿、 腭齿、舌齿等。着生在第五对鳃弓形成的下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40. 喉鳔类与闭鳔类:鳔具有鳔管的鱼类称为喉鳔类,如鲤鱼;无鳔管的鱼类称为闭鳔 类,如鲈。 41. 鳃片与鳃小片:着生在鳃弓外缘,由鳃丝组成的片状结构为鳃片,鳃丝两侧的薄片 状突起称为鳃小片,主要由两层上皮细胞构成,其上有丰富的微血管分布,是鱼类的呼吸场 所。 42. 鳃间隔:两鳃片间的隔膜称为鳃间隔,软骨鱼类发达,真骨鱼类退化或消化。 43. 半鳃与全鳃:长在同一鳃弓上的两个鳃片称为全鳃,只有一个鳃片的为半鳃。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 不能搏动, 硬骨鱼类具有。 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 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5. 动脉与静脉: 输送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称为动脉, 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血管称为静 脉。 46. 门静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称门静脉。如肝门静脉、肾门静脉等。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10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48.裸卵巢与被卵巢:卵巢裸露,外面没有腹膜形成的卵囊膜包裹,称为裸卵巢,又称 游离卵巢, 软骨鱼类和肺鱼类的卵巢属于此种类型。 卵巢外面被由腹膜形成的卵囊膜所包裹, 卵囊膜向后延伸形成输卵管,称为被卵巢,也称封闭卵巢。硬骨鱼类的卵巢属于此种类型。 49. 背根与腹根:背根和腹根组成一条脊神经,背根通入脊髓的背面,主要包括感觉神 经纤维, 能将外周刺激传至中枢神经系统; 腹根从脊髓的腹面发出, 主要包括运动神经纤维, 能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到外周。二者合并后穿出脊椎骨的椎间孔。 50. 内分泌腺:属于无管腺,其分泌物(激素)直接释放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输送 到靶细胞,使之发挥作用。 51. 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称为腹棱。如鲢鱼等。 52.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由最前面的 3 个脊椎骨的一部分经过变异形成的,包括闩 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脚骨,位于内耳和鳔之间,起传导作用。 53. 洄游:有些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作 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 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地,这种现象称为洄游。 54. 生殖洄游:鱼类在达到性成熟之后,从越冬场所或觅食场所聚集成群向产卵场的洄 游称生殖洄游,也称产卵洄游。 55. 觅食洄游:鱼类因追随或寻找食物而进行的洄游称为索饵洄游,也称觅食洄游。 56. 越冬洄游:当秋季气温下降,鱼类为了寻求适宜水温常集结成群,从觅食场所向越 冬场所进行的洄游称为越冬洄游,也称季节洄游。 57. 尾垂体:是鱼类特有的一种内分泌腺体,脊髓末端腹面增厚膨大,称为尾垂体。由 两种神经分泌细胞组成,构造与脑垂体神经部相似,属神经分泌末梢。 58. 正尾型:末端尾椎骨愈合向上翘入尾鳍上叶基部,但从外观上看,尾鳍的上下叶对 称,见于大多数硬骨鱼类。 59. 歪尾型:部分尾椎骨上翘伸入尾鳍的上叶,把尾鳍分为上下不相等的两叶,在外观 和内部结构都不对称,如鲨鱼、鲟鱼等。 60. 原尾型:尾椎一直伸到尾的末端,尾鳍的上下叶对称,仅见于鱼类的胚胎期。 61. 口咽腔:鱼类和两栖类,口腔和咽部无明显的界限,统称为口咽腔。 62. 双接型: 原始的软骨鱼类上颌以韧带与脑颅相连, 上下颌又通过舌颌骨与脑颅相连, 这种连接方式称双接型。 63. 舌接型:大多数鱼的舌颌骨上端固着于脑颅,下端与下颌相连。这种咽颅与脑颅借 舌颌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叫舌接型。 64. 喷水孔:大部分软骨鱼和少数硬骨鱼类在眼的的方尚有一孔称为喷水孔。 65. 假棘: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6. 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 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11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67. 呼吸瓣:硬骨鱼类有两种呼吸瓣,一种附着在上下颌的内缘,称为口腔瓣,可以防 止吸入口内的水逆行倒流出口外。第二种是附着在鳃盖后缘的鳃盖膜,称为鳃盖瓣,可防止 水从鳃孔倒流入鳃腔。 68. 珠星: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雄性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物,为 表皮的衍生物,又称追星。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69. 轴上肌与轴下肌:从鱼类开始,沿水平体轴有起于脊柱向外达皮下的水平生骨隔, 将肌肉分成两个部分,水平生骨隔上部的肌肉称轴上肌,水平生骨隔下部的肌肉称轴下肌。 70. 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两排并列的突起,是阻拦食物随水流出鳃裂的滤食结构,同 时具有味觉作用,其数目、形状及疏密状况与鱼类的食性有关。 71 导管膀胱:是大多数鱼类的膀胱,来源于中胚层,为左右输尿管末端愈合膨大形成 的。 72. 殖腔膀胱:是总鳍鱼、肺鱼及两栖动物的膀胱,来源于内胚层,为泄殖腔腹壁突出 形成的。 73. 螺旋瓣:有 2 种螺旋瓣,一是软骨鱼类、少数硬骨鱼类的肠管腔内由肠壁突出形成 的黏膜褶, 有延缓食物的通过和增加消化吸收面积的作用。 一是位于动脉圆锥内的纵行的螺 旋形瓣膜,有使血液分流的作用。 74. 脂鳍:一般位于背鳍的后面,全部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状突起,无鳍条和鳍棘支 持。如鲑形目常具脂鳍。 75. 镰状突:为眼球内膜质的垂直隆起,起于盲点,以韧带止于晶状体腹面后方的铃状 体。是硬骨鱼类具有调节视力的特有结构。 76. 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都凹入,椎体间具有退化的脊索并穿过椎体,使残存的 脊索呈念珠状。鱼类、低等有尾两栖类、低等爬行类属于此种类型。五、问答题1. 简述鱼类鳍的结构、种类、功能。 1. 鳍是维持身体平衡和运动的器官,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包括角质鳍条(软骨 鱼)和鳞质鳍条(硬骨鱼),鳞质鳍条可分为软条和鳍棘。鳍包括奇鳍(背鳍、臀鳍、尾鳍) 和偶鳍(胸鳍、腹鳍)。背鳍位于身体背部正中,是鱼类维持直立和平衡的器官;臀鳍位于 腹面肛门之后, 维持直立和平衡的器官; 尾鳍位于尾末端, 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的作用; 胸鳍位于头后,靠近鳃裂附近,具有运动、转向、维持身体平衡等作用;腹鳍一般起着协助 平衡、辅助升降的作用,位置变化较大。 2. 依鱼类的口位置的不同,分别生活在那个水层? 2. 口的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上位口、下位口、端位口。上位口多属于食浮游生物 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少数为肉食性的底层鱼类; 端位口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 类;下位口的鱼类一般多生活于水体的中下层,以底栖生物为食。 ;12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3. 简述鱼类皮肤腺的作用。 3. 可以减少水和鱼体表面的摩擦、阻力,增加鱼的游泳速率;防止病菌或寄生虫对鱼 体的侵害;使鱼体润滑,不易被捕捉;凝结和沉淀水中悬浮物;协助调节皮肤表面的渗透作 用。 4. 硬骨根据发生过程不同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并简述。 4. 软骨化骨和膜质骨,软骨化骨又称替代性骨,硬骨形成过程中先形成软骨,在骨化 成硬骨。膜质骨在形成过程中不经过软骨期,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 5. 简述鱼类常见的几种基本体型? 分析其生活环境,并举例(1~2 个) 5. 纺锤型: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多生活于中上层水域,能快速持 久游泳,如鲈鱼、鲐鱼;侧扁型:头尾轴缩短、背腹轴延长、左右轴最短,多为栖息于水流 缓慢、中下层水域的鱼类,如团头鲂、银鲳;平扁型: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别延伸,适应 底栖生活,运动迟缓,如孔鳐、黄cK等;棍棒形:头尾轴特别延长,背腹轴和左右轴短小, 多潜伏于水底泥沙中,适于穴居、穿行礁石岩缝之间,如鳗鲡、黄鳝。 6. 简述鱼类骨骼的分类。 6. 按位置可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大类,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脑颅、咽颅)、脊 柱和肋骨,附肢骨骼包括偶鳍骨骼和奇鳍骨骼。按照性质分为软骨和硬骨。按照来源分为软 骨化骨和膜质骨。 7. 简述鱼类脑颅的基本分区。 7. 分为鼻区、耳区、眼区、枕区。 8. 鱼类尾鳍分几种类型?如何区分? 并举例。 8. 原尾型:脊柱后端平直的伸入尾鳍中央,将尾鳍平等分为左右两叶,内部结构与外 形均对称, 仅见于鱼类的胚胎; 歪尾型: 脊柱骨后端不是一直延伸, 而是弯向尾鳍尾背上方, 内部结构和外形均不对称,如鲨鱼、中华鲟;正尾型:尾鳍在外观上是上下对称的,但在内 部结构上,脊柱骨末端向上翘,见于大多数硬骨鱼。 9. 泄殖腔与泄殖窦有何区别? 9. 泄殖腔有三个开口,即消化道开口、生殖口、排泄口; 而泄殖窦只有生殖口和排泄 口的开口。 10. 鱼类的生殖方式有哪几种?并举例。 10. 卵生:体内(软骨鱼、少数硬骨鱼)或体外(大多数硬骨鱼类)受精,在体外进行 发育;卵胎生: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发育,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 黄,与母体无营养物质联系,母体仅提供呼吸、水、矿物质,见于绝大数软骨鱼和少数硬骨 鱼如食蚊鱼、海鲫等;胎生:形成卵黄囊胎盘,见于某些软骨鱼如灰星鲨、锤头双髻鲨等。 11. 简述鱼类的 10 对脑神经、发出部位及分布器官、功能 11. 对 Ⅰ Ⅱ名 称 嗅神经 视神经发出部位 端脑嗅叶 中脑视叶分 嗅囊粘膜 视网膜13布功 能 感觉神经 感觉神经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外展神经 面神经 听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中脑腹面 中脑侧背面 延脑前背面 延脑腹面 延脑侧面 延脑腹侧 延脑侧面 延脑侧面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上斜肌 上下颌、鼻粘膜、头顶及吻部皮肤 外直肌 吻部、上下颌、口咽腔前部的粘膜和上 颌顶部、舌弓、鳃盖等 内耳 口盖部、咽部及头部侧线系统 鳃弓、心脏、食道、肠、肝脏、鳔、侧 线运动神经 运动神经 混合神经 运动神经 混合神经 感觉神经 混合神经 混合神经12. 简述鱼类鳞片的种类、来源、结构。 12. 盾鳞: 为软骨鱼类所特有。 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 在身体表面多呈对角线排列, 由基板和棘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 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珐琅质) 、内层为齿 质、中央为髓腔。基板和齿质来源于真皮,釉质来源于表皮。 硬鳞:为硬骨鱼类中硬鳞鱼所具有。是由真皮形成的。一般为斜方形的骨质板,上面覆 盖一层硬鳞质,能反射特殊的光亮。硬鳞坚硬,成行排列,鳞片间以关节凹凸相连接。 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 薄骨板。骨鳞的结构为上下 2 层,上层为骨质层,由骨质组成,薄脆而坚硬;下层柔软为纤 维层,由成层的胶原纤维束排列而成。骨质层生长是从边缘向外添加,中央与外周厚度几乎 相等,纤维层的生长是从中心向外铺展,新生长的层位于最底层,比原来的层要大一些,因 此鳞片的中央部分最厚。鳞片的表面可分为 4 个区,基区(前区)埋在真皮内;顶区(后区) 是未被周围鳞片覆盖的区域; 上侧区和下侧区位于前后区之间的背腹部, 为上下方鳞片部分 覆盖。结构主要包括鳞焦为鳞片最早形成的部位、鳞沟为鳞片骨质层出现的凹沟,鳞嵴为骨 质层的隆起线,也称环片。骨鳞根据顶区(游离缘)鳞嵴的结构分为 2 种,圆鳞顶区边缘光 滑,如鲱形目、鲤形目等;栉鳞顶区具有锯齿状突起,如鲈鱼、y虎鱼等。 13. 简述鳔的机能。 13. 鳔的比重调节作用;鳔的呼吸作用;鳔的感觉机能;鳔的发声作用 14. 鱼类辅助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并举例 14. 皮肤:如鳗鲡、鲤鱼、鲇鱼、弹涂鱼等; 肠管:泥鳅;口咽腔黏膜:如黄鳝、电鳗 等;鳃上器官:乌鳢、胡子鲇、攀鲈等;气囊:囊鳃鱼、合鳃目中的双肺鱼等;鳔:肺鱼。 15. 鱼类侧线有何作用?试举例说明其与鱼类的关系 15. 主要作用是测定方位和感知水流,以自由游泳为主的种类,它们的体躯受到周围水 的运动所起的作用,侧线管往往比较发达。鲨鱼游速迅速,头部侧线器官发达,鳐类营底栖 生活,身体作波状运动它的背面及腹面有发达的侧线,,可以感觉自上及自下而来的振动。 16. 鱼类的运动方式有哪几种? 16. 由于躯干部和尾部肌肉的交替收缩而使身体左右扭动前进;利用鳍的摆动;利用鳃 孔后喷水使身体前进。14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17. 试述鱼类食性与牙齿形状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 17. 肉食性鱼类齿多尖利、坚硬(如带鱼),有的齿还缺刻,呈锯齿状(真鲨);食软体动物 和甲壳动物的鱼类齿坚硬呈臼状, 如青鱼、 真鲷; 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齿多不发达, 呈绒状、 刷状,如鲢鱼;草食性鱼类的咽齿呈栉状、突出如镰刀状,如草鱼。 18. 大多数硬骨鱼类都有几种呼吸瓣?试述其作用。 18. 有两种:一种是附着在上下颌的内缘称口腔瓣,可以防此吸入口中的水逆行倒流出 口外;另一种是附着在鳃盖后缘的鳃盖膜称为鳃盖瓣,可防止水从鳃孔倒流入鳃腔。 19. 简述鱼类循环系统的组成 19. 由血液和管道两部分组成,液体主要分血液和淋巴两种,管道分为血管系统和淋巴 系统,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鱼类的淋巴系统不甚发达。 20. 鱼类肾脏在发生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 20. 鱼类的肾脏在系统发生上经历了前肾和后位肾两个阶段。 前肾是胚胎时期的泌尿器 官,位于体腔的前端,由身体前面的生肾节形成的。前肾小管按体节排列,一端以肾口与体 腔相通,肾口边缘具纤毛,一端与前肾管相连,前肾管末端连泄殖腔。背大动脉的分支在肾 口旁形成微血管团,即肾小球。借肾口周围纤毛的摆动,把血液和体腔内的代谢废物渗入前 肾小管内, 经前肾管排出。 后位肾是鱼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由身体中部和后部的生肾节形成, 最初按体节排列,发育过程中分节现象被打破,成为紧贴于体腔背壁,一对呈块状而坚实的 器官。肾小体是后位肾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球即背大动脉的分支形 成的微血管团, 肾小囊是肾小管壁向内凹入形成的杯状结构, 由两层细胞构成, 又称鲍氏囊, 把肾小球包裹起来。 后位肾形成后, 原前肾管一分为二, 一条为与后位肾相连, 称为吴氏管, 另一条为米氏管。 21. 鱼类的消化腺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21. 肝脏:制造胆汁,对来自消化管的毒物进行抗毒,储存糖元以调节血糖的平衡;胰 脏: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酸及胰淀粉酶, 消化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胃腺: 分泌胃蛋白, 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22. 鱼类是如何保持渗透压平衡的? 22. 生活于淡水中鱼类体内的盐分浓度高于外界环境, 属于高渗溶液, 根据渗透压原理, 外界的水分会不断地通过半透性的鳃、 口咽腔粘膜等处渗入体内, 淡水鱼类通过肾脏将多余 的水分排出体外, 淡水鱼类的肾小体特别发达, 能够产生大量的尿液, 但丧失的盐分却很少, 肾小管能将绝大部分盐分重吸收,还可以通过食物和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获取盐分, 从而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海生硬骨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低于外界环境, 属于低渗溶液。 体内水分将不断的从鳃及 身体表面向外渗出。海生硬骨鱼类为补充体内丧失的水分,除了从食物获取水分外,还需大 量吞饮海水,每日的饮水量一般为体重的 7%~35%,通过肠壁吸收,体内多余的盐分由鳃 上的泌盐细胞排出, 使体内维持正常的低浓度。 另外海生硬骨鱼类肾脏中肾小体的数量较少, 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使得水分的排出减少到最低程度。15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软骨鱼类采取另一种形式来调节体内渗透压,血液中还含有 2%左右的尿素,尿素是维 持体内水分和盐分平衡的主要因子, 当血液内尿素含量增高时, 从鳃渗透到体内的水分就多, 水分的增加稀释了血液的浓度,排尿量随之增多,造成尿素的流失;当血液中尿素浓度降低 到一定程度时,渗透到体内的水分就会减少,排尿量降低,尿素含量又逐渐升高。软骨鱼类 的直肠腺及肠上皮等在渗透压调节中有一定作用,具有泌盐功能。 23. 简述鳃的构造及功能 23. 在鳃弓的外缘着生 2 列鳃片,每一鳃片称为半鳃,同一鳃弓上的两个半鳃合称为全 鳃。鳃片是由平行排列的鳃丝组成的,鳃丝一端固着在鳃弓上,一端游离,使鳃片呈梳齿状 或栅板状,每个鳃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的鳃小片,鳃小片由 2 层细胞组成,中间分布丰富的 微血管网,相邻鳃丝的鳃小片呈相互交叉嵌合排列,鳃小片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在鳃小片基 部的上皮间常有呈椭圆形的泌氯细胞。 功能: 呼吸、排泄、调节渗透压。 24. 脑垂体各个部位可产生哪些激素?有何作用? 24. 中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皮质激素等,可促进鱼类 生长、控制性腺发育、调节甲状腺和肾上腺的作用以及调节色素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前腺 垂体分泌黑色素集中激素,它使鱼体颜色变化;后腺垂体分泌的黑色素细胞刺激素,能调节 色素,并能刺激新黑色素细胞的形成;神经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可控制腺垂体。 25. 简述鱼类皮肤的功能、结构。 25. 功能:保护、免受侵害、稳定渗透压平衡、呼吸等。 结构: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表皮位于鱼体最外层, 来源于外胚层, 可分为生发层和腺层。 生发层位于表皮的基部, 1 层柱状细胞构成, 由 具有旺盛的分生能力。 腺层位于生发层上方, 由多层细胞构成,含有大量的单细胞腺。真皮位于表皮的下方,来源于中胚层,可分为外膜 层、疏松层和致密层, 在真皮内除了结缔组织外,还有平滑肌细胞、 神经纤维、 色素细胞等。 在真皮下方有一层不太发达的皮下层,含有色素细胞、脂肪细胞、血管等。皮肤衍生物包括 黏液腺、毒腺、色素细胞、鳞片。 26. 何为韦伯氏器?有什么作用? 26. 韦伯氏器是鲤形总目鱼类前方几个椎骨发生变异,形成的一组具有特定功能的骨 片,由前向后依次为闩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角骨。联系鳔的前端与内耳,能将鳔所感受的 压力变化传递给内耳,提高听觉的灵敏度。 27. 躯椎和尾椎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7. 躯椎和尾椎相互连接成脊柱,用以支持身体,二者在结构上的差异为:躯椎具椎体 横突和连接在横突上的肋骨,而尾椎无椎体横突和肋骨,其下方为脉棘和脉弓。 28. 简述鱼类躯干部肌肉的种类、分布及其区别? 28. 鱼类躯干肌有三种,即大侧肌、上棱肌和下棱肌。大侧肌位于头后至尾柄末端的身 体两侧,由一系列按节排列呈锯齿状的肌节组成,外观呈很多曲折纹,呈 “W”状。上棱肌16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和下棱肌分别分布在背部和腹部的中线及中线两侧上, 与大侧肌的区别在于它们细长, 无分 节现象。 29. 鱼类的消化管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何特点? 29. 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等部分。鱼类的口腔与咽腔无明显的界限, 统称为口咽腔。内无唾液腺和其它消化腺。口咽腔内有“舌”、齿、鳃耙等器官,起帮助鱼类 摄取食物的作用。鱼类食道很短,食道内壁很厚,有许多纵行的黏膜褶,并分布有味蕾,对 食物有选择的功能。胃是肠管前端膨大的部分。有的种类无胃或不明显。胃内壁也有纵行的 黏膜褶,并分布有胃腺,胃靠近食道部分称贲门部,靠近肠管部分称幽门部,有些肉食性鱼 类在幽门部附近附生有幽门盲囊。 胃的形态随种类不同而异。 肠是鱼类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 部位。肠的粗细、长短与鱼的种类、摄取食物的性质有关。软骨鱼类肠比较短,其内有螺旋 瓣,硬骨鱼类的肠内有黏膜褶,且植物性食性的鱼类肠较长,可为体长的数倍或上十倍,盘 曲也较多,以动物为食的种类肠较短,有的不及体长的一半,亦无盘曲现象。有些鱼类肠管 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软骨鱼肛门开口于泄殖腔,硬骨鱼直接开口于体外。 30. 鳃耙的着生部位及其生理意义? 30. 鳃耙着生在每一鳃弓朝口腔内的一侧,分内外二行,即每个鳃弓上都有两列鳃耙。 鱼类种类不同,鳃耙的数目、排列方式、长短、形状等都不同,这与鱼类的食性有关。 鳃 耙的主要作用是滤食,此外对鳃丝也有保护作用。 31. 鱼类为什么离开水后即死亡? 31. 鱼类离开水后,原来依靠水的浮力完全张开的鳃丝和鳃小片彼此黏连,呼吸面大大 减少,无法获取充足的氧气,且鳃丝暴露在空气中,因水分蒸发而引起鳃片干燥,破坏了鳃 的结构,使之失去呼吸机能而死亡。 32. 鱼类的鳃有哪些提高呼吸效率的结构特点? 32. 鳃提高呼吸效率的途径有:鳃小片仅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上面密聚有丰富的微血 管丛,氧气容易透过;相邻两鳃丝上的鳃小片相互交错排列,加之呼吸过程中相邻两半鳃的 末端连接成“V”形的鳃栅,使水流受到阻拦,向其两侧的鳃小片之间通过,提高呼吸量;呼 吸水流流经鳃的方向与鳃上的血流方向相反,保证了血液与水之间最大的气体交换量。 33. 卵巢可分为哪两个类型?真骨鱼类的卵巢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33. 鱼类的卵巢可分为裸卵巢和被卵巢。真骨鱼类的卵巢属于被卵巢,其结构上的特点 有:卵巢有由腹膜形成的卵巢膜包在外方,其上有血管和神经分布;腹膜向内伸进卵巢腔与 生殖上皮及微血管组成产卵板, 是产生卵子及卵发育的地方; 卵巢膜向后方延伸变狭形成输 卵管,卵成熟后破滤泡而排入卵巢腔,而后经输卵管排至体外。 34. 下丘脑是指脑的那部分?有何功能? 34. 间脑的下部称为下丘脑。它具神经分泌作用,下丘脑中的一些神经元的分泌物具有 温度调节,心血管活动调节和摄食调节效应,并且还能控制脑垂体的分泌作用。间接地影响 着鱼类的繁殖等活动。 35. 根据鱼脑各部分的机能,说明脑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生态适应17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35. 脑的形态与生态习性相适应,如主要靠视觉器官在运动中发现食物的中上层鱼类, 通常有发达的中脑和小脑,底栖鱼类活动性差,小脑往往不发达而延脑特化明显,因为它们 主要依靠发达的味觉、触觉来寻找食物。端脑发达的鱼类,嗅觉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36. 植物性神经有何特点? 36. 植物性神经是专门调节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感神经组成。但构造 简单,且较原始。它们从中枢发出后不直接到所支配的器官,而是中途必须通过神经节的神 经原后才到达各器官,因而在机能上不完全受命于中枢,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37. 简述侧线的构造及其功能 37. 侧线是沟状或管状的皮肤感觉器,埋在皮下,并以分枝小管穿过一定的鳞片,直接 向外开口,侧线管内充满黏液,管壁上分布有感觉芽,并浸润在黏液内。侧线能感觉水流、 水压以及测定物体的方位等。其感觉产生的大致过程为:外界振动引起水流→分枝小管→侧 线管→管内黏液流动→感觉芽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侧线神经→延脑→形成感觉。 38. 简述鱼类视觉的特点? 38. 鱼类视觉特点有:①可视距离小,为近视,但可通过光的折射作用看见水面以外的 物体;②由于眼多位于头部两侧,故单眼视区大,双眼视区小;③不同种类的鱼类,视觉有 差异。 39. 鱼类内耳有何生理功能? 39. 内耳生理功能有二:一是感觉鱼体的平衡,其感觉中心在椭圆囊和半规管;二是产 生听觉,主要在内耳下部产生,鱼类没有外耳,外界声波通过头部耳区薄的骨片传至内耳, 使内耳中的淋巴液产生相同的振动,并刺激内耳的感觉细胞,经过听神经传至脑,产生听觉 反应。 40. 鱼类嗅囊有何生理功能? 40. 嗅囊是鱼类的嗅觉器官,它主要感觉水中低浓度的化学刺激,通过感觉气味,帮助 鱼类完成一些生命活动,如觅食、求偶、集群等。 41 简述软骨鱼纲的主要特征? 41. 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常有钙质沉淀;体常被盾鳞或光滑无鳞;上颌由腭方软骨 构成,下颌由麦氏软骨构成;鳃裂每侧 5~7 个,分别开口于体表,或每侧 4 个鳃裂,外被 一膜状鳃盖,后具一总鳃孔;雄性腹鳍内侧特化为鳍脚;无鳔,肠短,具螺旋瓣;体内受精, 卵生、卵胎生或胎生。尾为歪型尾。 42 简述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的区别? 42. 板鳃亚纲鳃裂 5~7 对,分别开口于体表,体被盾鳞或光滑;上颌不与脑颅愈合; 左侧腰带与右侧腰带愈合;无腹前鳍脚及额鳍脚。有泄殖腔。 全头亚纲鳃裂 4 对,外被一膜状鳃盖,后具一总鳃孔;成体光滑无盾鳞;上颌与脑颅 愈合;无泄殖腔;雄性除鳍脚外,还具 1 对腹前鳍脚和 1 个额鳍脚。 43 简述硬骨鱼纲的主要特征?18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43. 内骨骼为硬骨性;鳃间隔退化,鳃裂外有一片硬骨支持的鳃盖;雄性无鳍脚;内鼻 孔有或无,鳔有或无;具硬鳞、骨鳞或裸露无鳞;尾鳍多为正尾型;多数种类肠无螺旋瓣, 无泄殖腔。 44 简述.肉鳍亚纲和辐鳍亚纲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44. 肉鳍亚纲亦称内鼻孔亚纲,偶鳍基部肉柄状或鞭状,外被鳞片,具有内鼻孔,泄殖 腔位于腹鳍基部中间,肠具螺旋瓣,心脏具有动脉圆锥。 辐鳍亚纲鳍均由真皮性的辐射状鳍条支持。体被硬鳞、骨鳞或裸露无鳞。无内鼻孔, 偶鳍非原鳍型,无泄殖腔。 45. 简述鲟形目、鲱形目、鲑形目、鳗鲡目、鲤形目、鲈形目、形目、鲽形目的主要 特征?并列举代表种类。 45. 鲟形目:内骨骼为软骨,脊索终生存在,无椎体。体被 5 行骨板或裸露仅尾鳍上缘 具叉状硬鳞;口腹位;歪尾型。如中华鲟、白鲟等。 鲱形目:头骨骨化程度低,无侧线,背鳍 1 个,体被圆鳞,鳔具鳔管。如鲥鱼、鳓鱼等。 鲑形目:通常具脂鳍,头骨和脊柱不完全骨化;侧线存在;输卵管退化或消失。如大马 哈鱼、狗鱼、大银鱼等 鳗鲡目:体呈鳗形,裸露或具圆鳞;背鳍、臀鳍、尾鳍相连,各鳍无棘;鳃孔狭窄。如 鳗鲡、海鳗等。 鲤形目:被圆鳞或裸露;多数口内无齿,下咽骨有发达的咽喉齿;鳔有管;具韦伯器。 如鲤鱼、草鱼等。 鲈形目:体被栉鳞、圆鳞或鳞消失;背鳍一般 2 个,第 1 个由棘组成,第 2 个主要由鳍 条组成,与第 1 背鳍分离或相连;腹鳍胸位或喉位,有的亚胸位。如鲈鱼、大黄鱼、鲐鱼等。 鲽形目:身体侧扁,成体左右不对称,两眼均在头的左侧或右侧;口、牙、偶鳍均不对 称, 左右侧体色不同, 无眼侧近白色; 肛门不在腹正中线上并前移至胸鳍后下方; 成鱼无鳔。 如牙鲆、木叶鲽等。 形目:体被骨化鳞片、骨板、小刺或裸露;颌骨常与前颌骨愈合,牙圆锥状、门齿状 或愈合为喙状牙板。如绿鳍马面、弓斑东方等。 46. 试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6. 身体多呈纺锤型,皮肤富含粘液腺,游泳时可以减少水中的阻力。体表一般被有鳞 片,增强了保护功能。 脊柱代替了脊索。 从鱼类开始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脊柱, 加强了支持、 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出现了上下颌。 从鱼类开始出现了能活动的上下颌支持口部, 而且大多数种类上下颌着 生有牙齿,使得动物能够利用颌主动地去捕捉食物,增加了获取食物的机会,扩大了食物范 围,有利于动物提高生存能力。同时颌还是防御、攻击、营巢、求偶、育雏等多种活动的工 具。 具有成对的附肢。 鱼类成对的附肢为胸鳍和腹鳍, 能够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 向。 偶鳍的出现可以增强动物的运动能力, 为鱼类不断扩大分布范围和陆生脊椎动物四肢的19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出现奠定了基础。 用鳃进行呼吸。鳃是原始水生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由咽部两侧发生形成的,着生于鳃 弓上,鱼类的鳃来源于外胚层。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鱼类的心脏仅有一心房和一心室, 由心脏流出的血液在鳃部进行气 体交换,多氧血不再流回心脏,直接分布到各器官和组织,气体交换后的乏氧血再经静脉返 回心脏,整个循环血液流经心脏一次,心脏中的血液均为乏氧血。 脑和感觉器官比圆口纲更为发达。鱼类的脑可以分为明显的 5 部分,即端脑、间脑、中 脑、小脑、延脑,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出现了弯曲。嗅觉器官出现一对鼻孔,内耳具有 3 个半规管。 47. 鱼类咽颅的结构及其与脑颅的连接类型 47. 咽颅位于脑颅的下面,围绕消化道前端两侧,由左右对称且分节的骨块组成。在 软骨鱼类一般为 7 对,第一对特化为颌弓,支持上下颌,由背段的腭方软骨和腹段的麦氏软 骨构成,第二对特化为舌弓,由成对的舌颌软骨、角舌软骨和腹中央单个的基舌软骨组成。 第三至七对为鳃弓,每对鳃弓从背至腹由成对的咽鳃软骨、上鳃软骨、角鳃软骨、下鳃软骨 及单个的基鳃软骨所组成。 硬骨鱼的咽颅在软骨性咽颅的基础上骨化, 同时又加入了膜骨和 出现了鳃盖骨系,使得咽颅的成分更加复杂。颌弓的腭方软骨骨化为腭骨、翼骨、中翼骨、 后翼骨、方骨,麦克氏软骨骨化为关节骨,执行上下颌功能的是新出现的膜骨,即上颌的前 颌骨和上颌骨,下颌的齿骨和隅骨。舌弓骨化为成对的舌颌骨、间舌骨、上舌骨、角舌骨、 下舌骨和单个的基舌骨,膜骨为尾舌骨。鳃弓骨化为咽鳃骨、上鳃骨、角鳃骨、下鳃骨、基 鳃骨,其中第五对鳃弓特化成一对下咽骨,鲤科鱼类发达,着生有咽齿。鳃盖骨系包括鳃盖 骨、前鳃盖骨、间鳃盖骨、下鳃盖骨和鳃盖条骨。 咽颅与脑颅的连接类型包括:原始的软骨鱼类的双接型及大多数鱼类的舌接型。 48. 论述鱼类的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 48. 鱼类的心脏位于腹腔前面、鳃弓腹面后方的围心腔中。软骨鱼的心脏由静脉窦、心 房、心室、动脉圆锥 4 部分组成,静脉窦是心脏的起始部分,位于心脏的后背侧,壁薄,与 总主静脉和肝静脉相连;静脉窦的前方为心房,壁厚于静脉窦;心室位于心房的腹前方,壁 最厚; 心室前方为动脉圆锥,壁厚,内壁具纵行的瓣膜。高等硬骨鱼的心脏由静脉窦、心房、 心室 3 部分组成,动脉圆锥退化成痕迹构造,心室前连一圆锥状构造,称动脉球,内壁无瓣 膜,不能搏动,不是心脏的组成部分,为腹大动脉基部膨大形成的。心脏各部分之间都具有 瓣膜,可以防止血液逆流,静脉窦与心房间的瓣膜为窦房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为房室 瓣,心室与动脉球交接处(动脉圆锥位置)为半月瓣 血液离开心脏,首先进入腹大动脉,前行到鳃弓下方向左右鳃发出 4 对(硬骨鱼类)或 5 对(软骨鱼类)入鳃动脉,入鳃动脉进入鳃片后一再分支,在鳃小片上形成微血管网,气 体交换后经出鳃动脉及鳃上动脉(软骨鱼类)或头动脉环汇入背大动脉,再发出分支进入身 体各部和内脏器官。 头部的静脉主要有 2 对, 一对是前主静脉,收集口周围、 面部、 口咽腔顶部、 鳃弓背侧、20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眼、鼻、脑的回心血液;另一对是下颈静脉,收集下颌、口咽腔底部、鳃弓腹侧回心的血液。 由尾部回来的血液经尾静脉进入腹腔形成肾门静脉入肾形成毛细血管, 出肾汇合成一对后主 静脉前行,与前主静脉、下颈静脉相连,组成一对总主静脉开口于静脉窦。由内脏返回的血 液汇合成肝门静脉入肝,经肝静脉注入静脉窦。在软骨鱼类腹鳍、胸鳍的血液经侧腹静脉汇 入总主静脉。第十七章两栖纲(Amphibia)一、名词解释1. 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由于没有胸廓,呼吸动作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同 时口腔粘膜也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 2. 幼态成熟:有些鲵螈类如山溪螈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 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 3. 幼体生殖:处于幼体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 4. 原脑皮: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的,在大脑顶壁出现了零星的神经细胞,称原脑皮。 仍与嗅觉有关。 5. 休眠:是动物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当恶劣条件到来时,动物停止进食,呼吸次 数、心跳频率、呼吸耗氧量均大为减少,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状态,当条件转好时,再恢 复活动。休眠是动物一种主动过程。可分为夏眠、冬眠和日眠。 6. 自接型:陆生脊椎动物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颌弓的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相连, 其后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 7. 固胸型肩带:蛙类两侧肩带的左右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肩带 在腹面不能左右交错活动。 8. 弧胸型肩带:蟾蜍等两侧肩带的左右上乌喙骨不愈合,在腹中线彼此重迭。肩带可 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 9.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在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后,到 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 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 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的混合,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10. 同型齿:牙齿的数目很多,但大小、形态相似,叫做同型齿。如蛙的犁骨齿。 11. 耳柱骨(听骨):为中耳腔内出现了棒状的小骨,一端连在鼓膜上,另一端与内耳 卵圆窗相连,主要作用为传导声波。由鱼的舌颅骨演变而来。 12. 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 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包括肱(股)骨,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21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掌(跖)骨和指(趾)骨。 13. 两栖动物: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14. 平颅型:两栖动物的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无窝间隔,称为平颅型。 .15. 淋巴心:低等脊椎动物的淋巴系统组成部分,位于淋巴管与静脉的交界处,其搏动 可以把淋巴液输送回静脉。 16. 毕氏器:雄性蟾蜍在精巢与脂肪体之间有一粉红色扁平卵圆形小体,称为毕氏器, 为退化的卵巢,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产卵功能的卵巢。 17. 颌间腺:无尾两栖类口腔内分泌粘液的腺体,位于前颌骨和鼻囊之间,其分泌物有 湿润口腔和食物的功能,无消化作用。 18. 喉气管室:为两栖动物的构造,以狭小的裂缝开口于咽部,由一块环状软骨和一对 杓状软骨支持,无尾类在喉门内侧具一对声带。 19. 变温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身体的体温不能维持恒定,随外界环境的 温度变化而变化。 20. 鼓膜:中耳的组成部分,位于眼后呈圆形,覆盖在中耳腔的外壁,内接耳柱骨,在 高等动物,由于外耳的出现而内陷。 21. 耳后腺:位于蟾蜍类的眼后方,为一对大型的毒腺,一般认为是由粘液现演变形成 的,其分泌物含有多种有毒成分。亦称耳旁腺。 22. 间介软骨:在雨蛙科和树蛙科两栖类中,最末 2 节指骨和趾骨间所具有的软骨,称 间介软骨。 23. 参差性椎体:蛙科和树蛙科的两栖类,第一至第七脊椎骨的椎体为前凹型,第八脊 椎骨的椎体为双凹型,这种类型的椎体称为参差性椎体。 24. 犁鼻器: 为嗅觉器官, 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 在两栖动物为鼻腔腹内侧的 1 对盲囊, 能感知化学性质。在蜥蜴和蛇类特别发达,是在鼻腔前面的 1 对盲囊,以独立的鼻腭管开口 于口腔顶壁。 25. 枕髁:也称枕骨髁,为四足动物特有的构造,枕骨后方的突起,与第 1 枚颈椎(寰 椎)相关节,使头部能够活动。两栖类和哺乳类为 2 个,爬行类、鸟类为 1 个。 26. 前凹形椎体: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较灵活,脊索有残存,但不 连续。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等属于此种类型。 27.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凸出后端凹入,高等有尾两栖类、部分无尾两栖类、少数爬 行类属此类型。 五、指出下列动物的分类地位(目、科) 指出下列动物的分类地位( 大鲵【有尾目,隐鳃鲵科】 极北小鲵【有尾目,小鲵科】 东方蝾螈【有尾目,蝾螈科】 中华蟾蜍【无尾目,蟾蜍科】 中国雨蛙【无尾目,雨蛙科】22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中国林蛙【无尾目,蛙科】 黑斑蛙【无尾目,蛙科】 班腿树蛙【无尾目,树蛙科】 北方狭口蛙【无尾目,姬蛙科】 东方铃蟾【无尾目,盘舌蟾科】 宽头大角蟾【无尾目,锄足蟾科】 版纳鱼螈【无足目,蚓螈科】 日本雨蛙【无尾目,雨蛙科】 金线蛙【无尾目,蛙科】 虎纹蛙【无尾目,蛙科】 六、问答题 1. 简述两栖动物皮肤的结构和特点。 1. 表皮由多层细胞组成,最内层为柱状上皮构成的生发层,产生新细胞向外推移,细 胞逐渐变成宽扁形,最外层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 有腺体、神经末梢、血管等;皮肤衍生物包括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多细胞腺体形成后陷 入到真皮内,分为黏液腺和浆液腺,毒腺是由浆液腺特化形成;色素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 黄色素细胞和虹膜细胞。 2. 说明两栖类肺的结构特点、呼吸方式及发声过程。 2. 两栖类的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盲囊。肺囊内壁呈蜂窝状,用以增加和空气接触 的面积,囊壁具丰富的毛细血管。 两栖类的呼吸方式多样,反映了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情况。不同种的两栖类、同种的幼体 和成体阶段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两栖类 由于没有形成胸廓,呼吸动作借助口咽腔底部的上下颤动来完成。 两栖类的喉门内侧着生有一对声带,为水平状的弹性纤维带,当空气从肺内呼出时,振 动声带而发出声音,有些种类的雄性有声囊结构,产生共鸣的效果。 3. 简述两栖动物体肌发展的趋势。 3. 水生的有尾类,躯干两侧的中轴肌和肌隔均发达,其它种类原始的肌肉按体节排列 现象在成体已经不明显, 大部分肌节发生愈合或移位, 分化出形状和功能各异的一块块肌肉; 躯干背部的轴上肌体积大为缩减,仅占躯干肌的一小部分,轴上肌在有尾类保持分节状态, 在无尾类分化为横突间肌、棘间肌;轴下肌分化明显,分为腹直肌、腹斜肌,腹斜肌又分为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4. 论述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及不完善性。 4. 适应性:出现了五指型附肢,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 协助吞食;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腰带直接与脊柱的荐椎连接,对身体的支撑力和推进增 加,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运动的矛盾;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 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表皮出现轻微角质化;23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原脑皮;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 扩大并传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眼球干燥,起保护作用;口腔中出现了口腔腺 (颌间腺) ,可以湿润食物,利于吞咽。 不完善性: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四肢还不够强健;肺 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胚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 5. 简述两栖钢的主要特征。 5. 体型分为蛙蟾型、蚓螈型、鲵螈型;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角质化程度低, 有呼吸作用;五趾型四肢出现,脊柱分化出颈椎、荐椎;肌肉开始分化,原始的分节现象消 失;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于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 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胚胎时期以前肾、成体后位肾为有功能的肾脏;出现中耳;生 殖必须返回水中,发育中有变态。 6. 从青蛙个体发育史中呼吸器官的演变谈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 6. 青蛙变态前(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与鱼类的呼吸方式相 同;变态后,鳃消失,出现肺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这是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但两栖类 是首次登陆动物,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陆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呼 吸功能不强,还依赖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7. 试述水生动物解决了哪些问题才使它们最终登陆成功? 7. .对于陆上动物来说,必须解决重力问题。需要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五趾 型四肢的出现) ;由于呼吸介质改变,必须产生适合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的结构(肺呼吸的出 现) ;.适应干燥的陆地环境,需要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表皮角质化) ;解决在陆地上的繁 殖(羊膜卵) 由于陆上温差变化较大,陆上动物需要维持体温的恒定(恒温) ; ;由于传导声、 光介质的改变,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进一步复杂化。 8. 试述蛙类心脏的结构及血液的分流。 8. 心脏结构:静脉窦、2 个心房、1 个心室、动脉圆锥 血液分流:当左右心房收缩,右心房的乏氧血压入心室中央偏右的一侧,左心房的富氧 血压入心室中央偏左的一侧,这样,心室右侧为乏氧血,心室左侧为富氧血,心室中间为混 合血,心室收缩初期,由于肺皮动脉弓离心室最近,心室右侧的乏氧血率先进入,心室收缩 中期,收缩波从右向左移动,由于肺皮动脉弓已经充满血液而阻力增高,颈动脉弓由于有颈 动脉腺,阻力也大,加之动脉圆锥收缩使螺旋瓣转向左边盖住肺皮动脉弓的开口,于是心室 中部的混合血进入体动脉弓,心室收缩末期,左侧的富氧血,因压力高,进入颈动脉弓,这 样乏氧血进入肺脏,混合血进入身体后部,富氧血供给头部。也有人认为,心室内血液没有 在一定程度上不相混合的现象,而且皮肤呼吸,多氧血通过皮静脉、锁骨下静脉、前大静脉 回静脉窦进入右心房, 已经是混合血。 从生理上也看不出左右心房的血在心室中有分开的必 要。 9. 说明两栖动物两性生殖导管的来源,及其与输尿管关系。 9. 雄性精巢通过输精小管与肾脏前部的肾小管连通,用输尿管排精,两栖类的输尿管24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是吴氏管,来源于后位肾形成时,原前肾管一分为二,与后位肾相连的管即是吴氏管,当脊 椎动物形成后肾时,再另外形成输尿管,吴氏管在雄性形成输精管,在雌性退化。另一条管 为米氏管,在雄性退化,雌性形成输卵管。 10. 小鲵科和蝾螈科的繁殖行为有何不同? 10. 两个科均是卵生,但小鲵科是体外受精,产成对的筒状卵胶囊,卵胶囊呈弧形、环 形或螺纹形;而蝾螈科是体内受精,卵单生或连成单行,卵多产于水中,少数产于水域附近 的湿土中。 11 简述雨蛙科和树蛙科的共同点和区别。 11 共同点:具上颌齿和犁骨齿;指、趾末两节间有简介软骨;指、趾末端膨大呈吸盘; 有马蹄形横沟。 区别:雨蛙科椎体前凹型,弧胸型肩带;树蛙科椎体参差型;固胸型肩带。 12. 区别蛙科和蟾蜍科的主要特征。 12. 蛙科:肩带固胸型,椎体参差型,上颌有齿,一般有犁骨齿;舌端分叉;皮肤多光 滑,角质层薄;雄性具声囊;行动迟缓。 蟾蜍科:肩带弧胸型,椎体前凹型,上颌及犁骨无齿;舌端不分叉;背面皮肤具瘰粒, 耳后腺发达,皮肤角质层厚;雌雄均无声囊。 13. 盘舌蟾科和姬蛙科的主要特征。 13. 盘舌蟾科:舌圆盘形,舌端无缺刻,四周与口腔粘膜相连;上颌具齿;椎体后凹型; 弧胸型肩带;第 2~4 椎骨具肋骨。 姬蛙科:口小,头狭而短;多无上颌齿;舌端不分叉;固胸型肩带;椎体前凹型。 14. 两栖纲分几个目?各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4. 两栖纲分为 3 个目:无足目(蚓螈目、裸蛇目) 、有尾目(蝾螈目) 、无尾目(蛙形 目) 。 无足目:形似蚯蚓,四肢及带骨退化,无尾或尾极短,适于穴居;身体裸露,体表具皮 肤褶皱形成的环褶, 环褶内的皮下具骨质圆鳞; 眼小, 多隐于透明的皮下呈眼点状; 无鼓膜, 听神经退化;鼻眼间近颌缘的凹槽内有一伸缩自如的触突;双凹型椎体,无荐椎,具肋骨无 胸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雌性常抱卵孵化。 有尾目:尾发达四肢细弱,少数仅具前肢;眼小或隐于皮下,水栖种类缺乏活动眼睑; 无鼓膜;舌圆形或卵圆形,舌端不完全游离;具颌齿及犁骨齿;椎体为双凹型或后凹型;肋 骨、胸骨、带骨多为软骨;桡骨、尺骨及胫骨、腓骨分离;体内或体外受精;多卵生,少数 卵胎生;变态不明显;多营半水栖生活,也有终生水栖或陆栖。 无尾目:体型短宽,四肢强健,适于跳跃和游泳;成体无尾;有活动的眼睑和瞬膜;多 数具鼓膜;椎体前凹型、后凹型、变凹型或参差型;尾椎愈合成尾杆骨;具胸骨,一般不具 肋骨,肩带弧胸型或固胸型;桡骨、尺骨及胫骨、腓骨愈合成桡尺骨及胫腓骨;变态明显, 成体以肺呼吸,营水陆两栖。 15. 简述两栖动物感觉器官的主要特点。25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15. 侧线器官:幼体具有,可感知水压的变化,变态后消失,水栖种类终生保留。 视觉器官:初步具与陆生相适应的特点,多具有凸出的角膜;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以 悬韧带固着于眶壁上;晶体的腹面(有尾类)或背面(无尾类)具晶体牵引肌,收缩时可使 晶体前移或改变晶体弧度, 以调节视力, 在脉络膜和晶体之间有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脉络 膜张肌,可协助调节视力;半陆生种类具活动的眼睑、瞬膜、泪腺、哈氏腺。 嗅觉器官:鼻腔内壁具嗅粘膜。 听觉器官:内耳中在球状囊的后壁上分化出雏形的瓶装囊,可感受音波;为适应陆地感 受声波出现了中耳,包括鼓膜、鼓室(中耳腔) 、耳柱骨、耳咽管。无足目和有尾目无鼓室, 具耳柱骨,外端与鳞骨关节。 16. 简述两栖动物脊柱的分化。 16. 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四部分。颈椎 1 枚,又称寰椎,与头骨相关节; 躯干椎在水栖的有尾类 12~16 枚、无尾类 7 枚左右;荐椎 1 枚,与腰带的髂骨相连接;尾椎 在有尾类多 20 枚以上、无尾类尾椎愈合成一根棒状的尾杆骨。 17. 简述两栖动物消化系统的主要特点 17. 口咽腔结构复杂,齿包括颌骨齿(为多出性的同型齿)和犁骨齿,作用为捕食及防 止食物滑脱;舌由舌骨和舌肌组成,有尾类活动性较差,无尾类除少数舌缘与口腔粘膜相连 不能自由伸缩外,大多数舌根着生在下颌前部,舌尖游离多有分叉朝向咽喉部,能迅速翻出 口外成为捕食器官;在前颌骨和鼻囊之间出现口腔腺(颌间腺) ,具湿润口腔和食物的作用; 还有内鼻孔、耳咽管、喉门、食管的开口。食道甚短,胃位于体腔左侧,十二指肠有总胆管 的开口,小肠后段称回肠,大肠短而直称直肠,消化腺主要是肝脏和胰脏。 18. 试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经济意义。 18. 防治虫害:绝大多数蛙檐类是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作物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 防治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污染;食用:蛙肉鲜美与鸡肉媲美,是传统的珍贵佳肴,近年来, 牛蛙的养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药用: 如最负盛名的哈士蟆和蟾酥就分别取自于中国林蛙和 蟾酴;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第十八章爬 行 纲(Reptile)一、名词解释1.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 纲、鸟纲、哺乳纲。 2. 羊膜卵: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 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 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减轻震荡。 3. 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有定期更换规律,称为蜕皮。一生中的蜕皮次数和蜕皮方式26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因种而异。 4.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邻 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 颞窝的形成与咬肌发达有关, 包括无颞窝、 上颞窝、 合颞窝、 双颞窝四种类型。 5. 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后部突出的一个盲囊,深入到胚外体腔内充当呼吸 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 6. 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腭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将 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使内鼻孔后移。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 7. 自残断尾现象:某些蜥蜴在尾部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会在尾椎骨的某个 部位连同肌肉和皮肤一起断裂的现象。 自残部位的细胞有增值殖分化能力, 残尾断面可重新 长出再生尾。 8. 胸式呼吸:借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完成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胸式呼 吸。 9. 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10.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 2 个心室的 孔称潘氏孔。 11. 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故称尿囊膀胱。 12. 巩膜骨:爬行类和鸟类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为巩膜骨,有 保护眼球的作用。 13. 红外线感受器:蝰科及蟒科种类具有的对环境温度微小变化发生反应的热能感受 器。 14. 颊窝:颊窝是蝰科蝮亚科蛇类在鼻孔和眼睛之间的一个凹窝,窝内有一薄膜,将窝 分成内外两个部分,薄膜是上皮细胞,上面密布神经末梢,末端略膨大,内部充满线粒体。 颊窝是一种热敏感器,能感知周围环境内 0.001℃的温度变化。 15. 唇窝:蟒蛇科吻鳞和上唇鳞表面的小型洼陷,是一种热敏感器,能感知 0.026℃的 温差变化。 16. 高颅型:颅骨形状较高而隆起,称为高颅型,羊膜动物属于此种类型。 17. 皮肤肌: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而止于皮肤的肌肉称为皮肤肌。 18. 毒牙:为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 1~2 对特化的大牙,表面有沟(沟牙)或中央有 管(管牙) ,基部通过导管与毒腺相连。 19. 副膀胱:为水栖龟鳖类的辅助呼吸器官,由泄殖腔两侧突出形成的一对囊状器官, 又称肛囊。 20. 后肾: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后部的中胚层生肾节形成,其结构的基本 单位是肾单位(肾小体和肾小管) 。 21. 盐腺:为分布于多盐或干旱环境中的一些爬行动物的肾外排盐结构,多位于头部, 能够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27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22. 锥状突:爬行动物在眼球的后眼房内的一个从脉络膜突出形成的结构,由结缔组织 构成,内具丰富的毛细血管,有营养眼球的功能。 23. 端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顶端。 24. 侧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边缘的内侧。 25. 槽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齿槽内。 26. 胚膜: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的膜,包括绒毛膜、尿囊、羊膜。 27. 颅顶孔:原始爬行动物和某些蜥蜴的头骨左右顶骨之间的合缝上保留的孔,顶眼位 于此处,在古爬行动物普遍存在。 28. 卵齿:卵内胚胎喙或前上颌顶上中央的突出物,作用是在孵化时用于顶破卵壳,孵 化后卵齿脱落。见于爬行动物、鸟类及鸭嘴兽。 29.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称为新脑皮,是从爬行动物开始 出现的,哺乳动物动物特别发达,有些种类形成了沟和回,成为最高级的神经中枢。 30. 跗间关节:后肢的踵关节位于两列跗骨之间,称为跗间关节。为爬行动物和鸟类所 具有。 31. 半阴茎:蛇类和蜥蜴类的交配器官,为泄殖腔后壁伸出的一对可膨大的囊状物。五、问答题1. 何谓羊膜卵?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意义? 1. 羊膜卵在胚胎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羊膜将胚胎包 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 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 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 时,原肠后部突出形成尿囊充当胚胎的呼吸和排泄的器官。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 绒毛膜,因其表面和绒毛膜内壁上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 行气体交换。 此外尿囊还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 动物获得产羊膜卵 的特性后,毋需到水中繁殖,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是脊 椎动物从水到陆的漫长进化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飞跃性进步。 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进行 繁殖。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2. 爬行类的卵为什么能在陆上完成发育? 2. 爬行类的卵为大型的羊膜卵,具有一系列保证在陆地上完成发育的特征:卵外有革 质卵壳,坚硬,透气而不透水,防止水分蒸发、细菌侵入及机械损伤作用,是保证胚胎发育 的良好环境;卵内含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有足够的营养;胚胎在发育过程中 产生胚膜,形成羊膜腔及胚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避免干燥和机械损伤;胚胎发育过 程中产生了尿囊,解决了废物排出的问题。 3. 简答爬行动物循环系统的特点. 3. 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组成。静脉窦趋向于退化,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内28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具不完全分隔。 离心的血液分别由心室的左、 中、右发出右体动脉弓、肺动脉、 左体动脉弓, 颈动脉由右体动脉弓发出。由于心室内具不完全分隔,虽仍属于不完全双循环,但血液在心 室内混合程度减少。静脉类似两栖动物,但具一对侧腹静脉(两栖动物为一条腹静脉) 。 4. 简述爬行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 4. 口腔和咽有明显分界,有发达的口腔腺,其分泌物有助于湿润食物和吞咽动作的完 成。舌有吞咽、捕食、感觉、示警等功能。牙齿有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三种类型。从爬 行类开始盲肠出现。 5. 简答爬行动物的神经系统的特点. 5. 大脑半球显著,大脑出现新脑皮。中脑视叶仍然为爬行动物的高级神经中枢。少数 神经纤维经丘脑达到大脑,即神经活动已有逐渐向大脑集中的趋势。具有 12 对脑神经。 6. 爬行动物比两栖类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6. 表皮角质化程度加深;五趾型四肢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爪,适于在陆 地爬行;次生腭出现,将口腔和鼻腔分隔;颞窝形成,可供咬肌附着;颈椎数多,分化出寰 椎和枢椎,加强了头部的活动;荐椎 2 枚,有宽阔的横突与髂骨相接,使后肢能承受体重; 发展了肋间肌和皮肤肌;口腔腺发达,更能适应陆地取食;盲肠出现,可消化植物纤维;肺 结构进一步复杂,除了水栖龟鳖类外,肺为唯一的呼吸器官;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血液混 合程度减少;后肾作为排泄器官,机能加强;大脑出现新脑皮;听觉器官出现外耳;嗅觉器 官首次出现鼻甲骨;生殖产羊膜卵,繁殖彻底摆脱了水的束缚。 7. 爬行动物适应干燥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7. 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均为五指(趾),末端具爪,善于攀爬、疾驰和挖掘活动;皮 肤特点是表皮高度角质化,且外被角质鳞,构成完整的鳞被,可以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 发;脊柱已分化成陆栖脊椎动物共有的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等 5 个区域。使头部 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从荐椎数目的增多及其与腰带的牢固连接,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负荷; 出现胸廓,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出现肋间肌,是营胸式呼吸的陆栖脊椎动物的特 有肌肉;肺脏形似囊状,内部具有复杂的间隔,使之分隔成无数蜂窝状小室,并分布着极其 丰富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微血管, 能更有效地扩大与空气接触及交换气体的表面积; 大多数 爬行动物泌尿液其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通过泄殖腔随粪便排出,而水分又被输尿导管、大 肠和膀胱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内减少, 爬行动物体液丧失; 羊膜卵的结构不但能保护胚体和有 效地阻止卵内的失水,而且还能以较小的体积来盛纳通过尿囊所排出的尿酸盐等代谢废物。 能够在陆地繁殖。 8 为什么说鳄目是爬行动物中结构最高等的一个类群。 8. 心脏有两个完全隔开的心室,头骨有发达的次生腭,两颌有槽生齿,颅骨双颞孔型。 9. 怎样区别毒蛇与无毒蛇?怎样防止毒蛇咬伤? 9. 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如下表 毒 体形 头形 蛇 无毒蛇 较细长 多呈椭圆形,较小较粗短 较大,多呈三角形,蝰亚科多呈椭圆形;具颊29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眼间鳞 瞳孔 尾 背鳞 肛鳞 动态窝,吻往上翘。 具大小鳞片, 头背全为小鳞片 直立(少数圆形) 短,骤细长(花条蛇,绿瘦蛇除外) 扩大呈六角形 多为一片 常翻团,爬行时蹒珊大意大形鳞片 圆形 长,渐细常为二片 爬行敏捷蛇毒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能随淋巴及血液扩散,引起中毒症状。普通可分为神经毒 及血循毒两类。神经毒引起人麻痹无力,昏迷,最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而致死。血循毒 引起伤口剧痛,水肿,渐至皮下出现紫斑,最后导致心脏衰竭致死。 防治措施:平时提高警惕,在野外提高防护手段。万一被蛇咬伤,首先应该判断是否被 毒蛇所咬,最好将蛇打死后识别,若办不到,可根据牙痕判断。当确认被毒蛇咬伤,应采取 以下紧急措施:保持镇定,不要乱跑,以免循环加快而加速毒的吸收和扩散;结扎,在伤口 的上方用带子结扎,每隔 15-20 分钟放松 1-2 分钟,以防止组织坏死;冲洗。用双氧水或高 锰酸钾冲洗伤口,无条件时,用盐水或清水冲洗;扩创排毒。割破伤处,挤出带毒液的血; 就近就医。第十九章 鸟纲(Aves)一、名词解释1. 鸟类:是指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2. 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包括鸟纲和 哺乳纲。 3. 羽毛:鸟类所特有的结构,由表皮角质化所形成, 被覆在鸟类体表,具有保护、保 温、构成飞翔器官等功能。根据构造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 3 种。 4. 正羽:为被覆在鸟类体表的大型羽片,由羽轴和羽片组成。根据着生部位可分为覆 羽、飞羽、尾羽等。又称翮羽。 5. 绒羽:鸟类羽毛的一种,着生在雏鸟的体表和正羽的下方,羽轴纤弱,羽小枝不构 成羽片,保温性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颅出血严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