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多糖说明书 六月雪 字龙三味草药可以放在一起炖吗?这三味草药可以放在一起喝吗?有没有什么关系,老人要喝的

8.4K28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1K16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http://newstsg.tuxi.com.cn/tushuguan/view.asp?u=newstsg/14/52zjf.html常用中草药图谱(四)
铁海棠------痈疮,横痃,肝炎,大腹水肿。
【铁海棠的功效介绍】:
铁海棠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麒麟花(《中国植物图鉴》),老虎竻、狮子竻(《广州植物志》),玉麒麟、番鬼刺(《广西中药志》),海棠(《广西药植名录》),万年刺、霸王鞭、千脚刺、刺蓬花(《贵州草药》)。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的茎叶、根及乳汁。
【植物形态】铁海棠多年生肉质灌木。
茎直立或攀援状,长可达1米;刺硬而尖,长1~2.5厘米,或5行排列于茎的纵棱上。
叶互生,通常生于嫩枝上;倒卵形或矩圆状匙形,长2.5~5厘米,先端浑圆而具小凸尖,基部狭楔形而尖,全缘。
杯状聚伞花序2~4个,排成具长柄的2歧聚伞状;苞叶鲜红色,阔卵形或肾形,长约8毫米,径10~12毫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萼状总苞内;雄花多数,具雄蕊1;雌花单生于花序中央,子房上位,花柱3枚,柱头2裂。
蒴果,3室。
花期5~9月,果期6~10月。
多栽培于庭圃。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花(铁海棠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苦,凉,有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有毒。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凉,有小毒。
③《贵州草药》:根:性平,味辛,有小毒。
【功用主治-铁海棠的功效】排脓,解毒,逐水。
治痈疮,横痃,肝炎,大腹水肿。
①《福建民间草药》:化痰排脓,消痈解毒。
②《广西中药志》:解疮毒,泻水气。
治恶疮,横痃,大腹水肿。
③《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清凉,消炎,解毒。
治肝炎,血积,热毒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3~5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对口疮:鲜铁海棠茎叶,酌加红糖,捣烂外敷,日换一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横痃:鸡蛋一个,穿刺小孔,铁海棠汁十滴入蛋内,用湿沙纸包裹五层,煨热,连服二个。
(《广西中药志》) ③治鱼口、便毒:万年刺根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包患处。
(《贵州草药》) ④治痈疮肿毒:铁海棠鲜根适量,捣烂同酒糟炒热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 ⑤治竹木刺入肉不出:铁海棠树液数滴,滴患处,待竹木刺露出皮肤,即可拔出。(《广西中草药》) 白兰花叶 --慢性气管炎
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白兰花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helia alba DC.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摘,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乔木,高10-20m,在较寒冷地区常呈灌木状,高仅1-2m。树皮灰色,幼枝密被淡黄白色柔毛,后渐脱落。叶互生;叶柄长1.5-2cm;托叶痕为叶柄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叶薄革质;叶片长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10-27cm,宽4-9.5cm,先端长渐失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或下面疏生微柔毛。花白色,清香,单生于叶腋;花被10片以上,长约3cm;雄蕊多数,花丝扁平,药隔顶端伸出成长兴头;雄蕊群有柄,长约4mm,心皮多数,通常部分心皮不发育,形成疏生的聚合果。花期4-9月,夏季盛对,少见结实。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适生了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壤。
资源分布:找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广为栽培。长江流域各地盆栽或温室越冬。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
【功能主治】 利尿;止咳化痰。主泌尿系感染;小便不利;支气管炎
【性味】苦;辛;性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白玉兰叶1斤,加水2斤,经2次蒸馏,取回蒸馏液1/4斤(浓度为1:4),即为玉兰露。用法与疗效:㈠玉兰露每日20毫升顿服,治疗83例,近期控制24例,显效21例,好转23例,有效率为81.9%;㈡玉兰露服法同上,另用花生油0.5毫升穴位注射(肺俞穴),10天1次,治疗25例,有效率为88%;㈢内服玉兰露,配合了哥王片,日服3次,每次3片,治疗120例,有效率为77.5%。上法均以10天为一疗程。作用以镇咳,平喘较好。祛痰稍逊,也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对咳、喘、痰的开始见效时间以1~5天的例数最多,显效及近控时间以6~10天的例数最多。部分患者停药后3~6个月追踪复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其中内服加穴位注射者复发率较低。【功用主治-白兰花的功效】止咳,化浊。
治慢性支气管炎。
前列腺炎,妇女白带。
①《四川中药志》:&苦,微温,无毒。&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
【功用主治】止咳,化浊。治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妇女白带。
①《四川中药志》:&治白浊及女子白带。&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行气化浊,止咳。治前列腺炎,妇女白带,小儿支气管炎,虚劳久咳。&百两金-----陈旧性腰痛、肾炎水肿
细柄百两金
【出处】《》
【拼音名】 Bǎi Liǎnɡ Jīn
【别名】八爪龙、八爪金龙(《草木便方》),开喉剑、叶下藏珠、状元红(《天宝本草》),山豆根、铁雨伞、真珠凉伞(《福建中草药》),野猴枣、珍珠伞(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百两金的根及根茎。全年可采,以秋冬季较好,采后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达1米。茎通常单一,或于近茎梢有细分枝。叶互生,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9~20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近于全缘,或具微波状锯齿,基脚阔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向下面突起,近边缘于网脉的顶端有黑褐色腺点;叶柄长8~15毫米。花由茎梢叶腋间抽出,多数,排列成伞房花序,总花柄长约6厘米,花柄纤细,长1~2厘米,密被短腺毛;萼5裂,裂片披针形至矩圆形;花冠带紫红色,钟状,5深裂,裂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短,花药箭形;雌蕊1,子房球形,花柱细,先端尖。核果球形,直径5~7毫米,熟时红色。种子1粒。花期7~9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丛林间或岩石旁。分布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根含生物碱、岩白菜素、紫金牛酸。
苦辛,凉。
①《》:&苦,平,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味涩。&
③《福建中草药》:&微甘辛,凉。&
【功能主治】
,祛痰,利湿。治咽喉肿痛,肺病,咯痰不畅,湿热,肾炎,,白浊,风湿骨痛,牙痛,睾丸肿痛。
①《》:&治壅热咽喉肿痛,含一寸许咽津。晒干用,治风涎。&
②《分类草药性》:&治风湿筋骨疼痛。&
③《天宝本草》:&治咽喉红肿,火牙肿疼。&
④《福建中草药》:&利湿。治湿热,,白浊,睾丸肿大坠痛,秃疮,疥。&
⑤江西《中草药学》:&消肿,祛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调敷。
①治喉蛾(扁桃体炎):㈠鲜百两全根一两,水煎服;或鲜百两金根一两水煎加醋少许,漱喉或频频咽下。㈡干百两金根或叶,放新瓦上焙干为末,吹喉,一日数次。(《福建中草药》)
②治喉头溃烂:百两金根三钱,水煎,用猪肝汤兑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肺病,痰出不畅:百两金根五钱,炖猪肺服。(江西《中草药学》)
④治湿热,白浊:鲜百两金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鲜百两金根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胃气痛:百两金根三钱,研末,开水冲服,每日二至三次。
⑦治肾炎:鲜百两金根一两,童子鸡一只(去头、足、翼、内脏),水炖,食鸡服汤。
⑧治陈旧性:百两金根三钱,雪见草五钱,水煎,甜酒调服。
⑨治齿痛:百两金根五钱,水煎,频频含咽。(⑥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⑩治睾丸肿大坠痛:百两金根一至二两,荔枝核十四枚,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⑾治秃疮,疥:干百两金根皮为末,调茶油抹患处;或加水浓煎,洗患处。(《福建中草药》)
【备注】同属植物矮茎朱砂根的根及根茎,在少数地区亦同等使用。参见&矮茎朱砂根&条。野颠茄-----小儿儿疳积,肝硬化腹水,冻疮,跌打肿痛、活血散瘀,麻醉镇痛。
【野颠茄的功效介绍】:
野颠茄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癫茄(《广州植物志》),山马铃、大丁茄、小颠茄、天茄子、假茄子(《广西药植名录》),红癫茄、黄贡茄、鬼茄(《广东中草药》),竻丁茄、红果丁茄、丁茄(《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来源】为茄科植物刺茄的全株。
【植物形态】刺茄多年生直立亚灌木,高30~60厘米。
茎有劲直的长刺,幼嫩部混生刺毛。
叶单生或成对,互生,阔卵形,长5~12厘米,宽5~10厘米,5~7裂,两面均被紧贴的硬毛,主脉上有刺;叶柄有刺,有时混生疏长毛。
聚伞花序腋外生,有花数朵,有时花单生;萼有刺,5裂,花冠白色,裂片披针形;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喉上,花药顶裂;子房2室,胚珠多数。
浆果球形,直径2.5~4厘米,秃净,成熟时橙红色。
花期夏、秋季。
野生于草地上。
分布我国南方。
【采集】根:夏、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果实、种子:秋季采,种子洗净晒干,炒黄至有香气,备用。
【化学成分】浆果中含有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和刺茄碱。
【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温,有毒。
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苦辛,微温,有毒。
③《广东中草药》:根:淡,平,有毒。
【功用主治-野颠茄的功效】镇咳平喘,散瘀止痛。
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痛,风湿痛,瘰疬,寒性脓疡,跌打损伤。
①《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治胃痛,损伤,蛇伤,感冒,疟疾,瘰疬。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镇咳平喘。
治风湿性腰腿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鲜叶捣敷跌打损伤。
③《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抗菌,活血散瘀,麻醉镇痛。
治跌打损伤,冻疮,寒性脓疡,慢性骨髓炎,淋巴结结核,脚癣。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1~3分。
【选方】①治跌打肿痛,痈疮肿毒:鲜癫茄根捣敷;或用癫茄茎叶晒干煅存性为末,调茶油敷患处。
(《广东中草药》) ②治扭挫伤:丁茄、姜黄、韭菜根,共捣烂外敷。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③治小儿口腔炎:癫茄茎叶,煅存性研末,加冰片少许,涂患处。
(《广东中草药》) ④治冻疮:丁茄,煎水熏洗患处。
(《广西实用中草药》) ⑤治小儿儿疳积:鲜癫茄果一至二枚,切开,加猪肝蒸熟,去癫茄取猪肝吃。
(《广东中草药》) ⑥治肝硬化腹水:癫茄种子,炒黄研末服。
(《广东中草药》) ⑦治胃痛:天茄子根,晒干研细粉,痛时服一克,儿童酌减。
(《全展选编&外科》) ⑧治牙痛:天茄子种子,置烧红之瓦片上,用竹管吸烟熏之。
(《全展选编&外科》)
野颠茄 夹竹桃---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散瘀止痛。治心脏病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肿痛,经闭夹竹桃,夹竹桃
英文名:Sweetscented Oleander Leaf (夹竹桃叶)
学名:Nerium indicum Mill.(原植物)
别名:拘那夷,拘拏儿,椇那卫,柳叶桃,叫出冬,水甘草,九节肿,大节肿,白羊桃
又名、、,,,常绿大灌木。原产,现广植于及地区;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各地庭园常栽培作观赏植物。叶片如柳似竹,红花灼灼,胜似桃花,花冠粉红至深红或白色,有特殊香气,花期为6-10月。夹竹桃的叶片,对、、、等对人体有毒、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抵抗作用,被人们称为“环保卫士”。
入药部位:夹竹桃的叶或树皮。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入心、肺、肾三经。
:“味苦,性大寒。”②
:“微苦,有大毒。”③
:“苦辛,平,有小毒。”④
:“辛,温,剧毒。”
蕹菜[空心菜,藤藤菜], 每100克含可食用部分 66克
空心菜是碱性食物,并含有钾、氯等调节水液平衡的元素,食后可降低肠道的酸度,预防肠道内的菌群失调,对防癌有益。
所含的烟酸、维生素C等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具有降脂减肥的功效。
空心菜中的叶绿素有“绿色精灵”之称,可洁齿防龋除口臭,健美皮肤,堪称美容佳品。
它的粗纤维素的含量较丰富,这种食用纤维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胶浆及果胶等组成,具有促进肠蠕动、通便解毒作用。
空心菜性凉,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预防感染。因此,夏季如经常吃,可以防暑解热、凉血排毒、防治痢疾
【别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通菜、过河菜
【英文名称】water spinach,water convolvulus
【来源】旋花科植物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 [I. reptans (L.) Poir.],以全草及根入药。夏秋采,鲜用或分别晒干。
【性味归经】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用于食物中毒,黄藤、钩吻、砒霜、野菇中毒,小便不利,尿血,鼻衄,咳血;外用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鲜品2~4两水煎服。解救上述中毒时可用鲜根或鲜全草1~2斤绞汁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食用】作为蔬菜,可凉拌、炝炒、做汤,味美可口,营养丰富!
1.空心菜的做法
特点: 口感清脆,辣辣的,开胃极了
功效: 空心菜富含钙质,富含的纤维质,有助心肌收缩,对降低血压很有疗效
材料: 空心菜梗(又名:蕹(weng)菜)
配料: 大蒜、生姜、豆豉、辣椒粉、盐、味精
典故: 《本草纲目》云:「蕹菜能节节生芽,一本能成一畦」。
禁忌: 空心菜属于寒凉性蔬菜,故可清热;但身体虚弱、体温不足的人不宜多食。
(1). 把空心菜梗洗净,截成三四厘米的段
(2). 热锅,放入色拉油
(3). 油热放入大蒜末、生姜末、空心菜,撒入辣椒粉,翻炒片刻
(4). 加盐、味精(还可以加一些酱油)
(5). 可以盛起来、尝尝了!!
菜谱名称:凉拌空心菜
所属菜系:东北菜
制作手法:拌
菜品口味:咸鲜
菜品类型:凉菜
制作方法:材料
盐、味精、葱油、香油、芝麻。
1.将空心菜切去老根,切成段,用开水烫过,投凉待用。
2.虾皮用清水泡过,去除腥味和盐味,放入空心菜里面,加上盐、味精、香油、葱油拌匀即可。
空心菜要嫩,鲜咸适口。
空心菜400G,猪肉碎50G,干辣椒5G,盐适量,鸡精,糖适量,蒜末少许。
制作方法:
1. 锅内入油(多放些),下干辣椒以及蒜末炒10秒种。
2. 下猪肉末翻炒至熟。
3. 下空心菜,炒熟,并下盐,鸡精,糖调味即可。
..食療用 :
糖尿病者 :蕹菜 200 克,粟米鬚 100 克,水煎服。
各種出血症如咳血、便血、尿血、鼻出血 : 蕹菜絞汁和蜂蜜服用。
風火牙痛 : 蕹菜根 100 克,醋、水各半,煎水漱口。
?疹及蛇蟲咬傷 : 可用蕹菜煎湯外洗或搗汁外敷。
【保健食谱】
1.车前绿蕹汤车前子15克,蕹菜4O0克,蒜、生姜各适量。车前子用纱布包,清水煎取汁2O0~3O0毫升,备用;蕹菜摘取叶,清水洗净控干;蒜拍松,姜切片;炒锅倒油烧热,姜片煸过,爆蒜,下盐,倒入药汤,再加水至700毫升,烧沸,放人蕉菜,汤沸,菜略断生,调人味精即可。此食汤清菜绿,具有清热利尿之功,对于小便不利,尿少水肿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蕹菜三菇蕹菜150克,柏子仁30克,姜片3克,蘑菇、金针菇各100克,草菇10粒。柏子仁捣碎用纱布包好,煎取汁100毫升;蘑菇、金针菇、草菇控干,蕹菜洗净,切段;炒锅倒入花生油烧热,下三菇过油捞起;蕹莱炒熟,沥干,加酱油、醋、香油、味精拌过,腌后排盘底;炒锅加油烧热,下生姜煸过,加酱油、柏子仁汤、醋、糖,倒入三菇,烧5分钟后加味精拨炒,盛于盘中菜菜上;锅中酌加水,调水淀粉、香油成稀芡,淋于菜上即成。此菜具有养心补虚的功效,对于体弱厌食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3.蕹菜辣椒丝蕹菜250克,红辣椒50克,大蒜头1个。蕹菜去叶留杆,洗净切段;红辣椒洗净,去蒂籽,切细丝;大蒜头拍碎;炒锅置旺火上,加油烧热,倒人辣椒丝、蕹菜杆,快速翻炒,将熟时下食盐、大蒜、味精,炒勾起锅。此菜清香微辣,具有健脾益胃,增进食欲的功效,是夏秋季节开胃助食的佳品。
4.蕹菜鸡蛋汤蕹菜150克,鸡蛋2枚,葱花适量。将蕹菜去杂洗净切段;鸡蛋磕人碗内搅匀;油锅烧热,下葱花煸香,投入蕹菜煸炒,加人精盐炒至入味,出锅待用;锅内放适量清水烧沸,徐徐倒人鸡蛋,煮成鸡蛋花时、倒人炒好的蕹菜,点入味精,调好口味,出锅即成。此汤具有滋阴养心,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咳嗽,心烦失眠,便秘,便血,痔疮,痈肿等病症。菠菜----养血、止血、敛阴、润燥,用于衄血、便血、坏血病、慢性便秘、高血压、舌疹等。
为藜科草本植物菠菜的全草。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冬、春季采收,去须根,洗净鲜用。
〖性味〗味甘,性凉。
〖功用主治〗养血、止血、敛阴、润燥,用于衄血、便血、坏血病、慢性便秘、高血压、舌疹等。≮功效≯
如果你的脸色不佳就请常吃菠菜。它对缺铁性贫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红润、光彩照人,因此被推崇为养颜佳品。
菠菜叶中含有铬和一种类胰岛素样物质,其作用与胰岛素非常相似,能使血糖保持稳定。
丰富的B族维生素含量使其能够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硒元素,具有抗衰老、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既能激活大脑功能,又可增强青春活力,有助于防止大脑的老化,防治老年痴呆症。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每周食用2~4次菠菜的中老年人,因摄入了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可降低患视网膜退化的危险,从而保护视力。≮适用人群≯
菠菜烹熟后软滑易消化,特别适合老、幼、病、弱者食用。电脑工作者、爱美的人也应常食菠菜;糖尿病人(尤其Ⅱ型糖尿病人)经常吃些菠菜有利于血糖保持稳定;同时菠菜还适宜高血压、便秘、贫血、坏血病患者、皮肤粗糙者、过敏者;不适宜肾炎患者、肾结石患者。菠菜草酸含量较高,一次食用不宜过多;另外脾虚便溏者不宜多食。≮适用量≯
每餐80~100克。
1、菠菜可以炒、拌、烧、做汤和当配料用,如“姜汁菠菜”、“芝麻菠菜”、“海米菠菜”等。
2、很多人都爱吃菠菜,菠菜含有草酸,圆叶品种含量尤多,食后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食用此种菠菜时宜先煮过去掉菜水,以减少草酸含量。
3、生菠菜不宜于豆腐共煮,以碍消化影响疗效,将其用沸水焯烫后便可与豆腐共煮。≮特别提示≯
很多人都爱吃菠菜,但一定要注意,菠菜不能直接烹调,因为它含有草酸较多,有碍机体对钙的吸收。故吃菠菜时宜先用沸水烫软,捞出再炒。
应尽可能地多吃一些碱性食品,如海带、菠菜、水果等,以促使草酸钙溶解排出,防止结石。≮健康红绿灯≯
婴幼儿和缺钙、软骨病、肺结核、肾结石、腹泻的人不宜吃生的菠菜。
虽然菠菜含铁量很高,但其中能被吸收的铁并不多,而且还会干扰锌和钙的吸收,所以不宜用来补铁补血,尤其是不宜给小孩多吃。≮主要营养素≯热量(千卡):20 b1硫胺素(毫克):.03 ca钙(毫克):99
(克):2.2 b2核黄素(毫克):.08 mg
(毫克):29 脂肪(克):.3 b5烟酸(毫克):
.8 fe铁(毫克):2.3 碳水化合物(克):2.2 vc维生素c(毫克):25 ma锰(毫克):.67 膳食纤维(克):1.4 ve维生素e(毫克):1.09 zn锌(毫克):.39 维生素a(微克):253 胆固醇(毫克):0 cu铜(毫克):.1 胡罗卜素(微克):1 钾(毫克):243 p磷(毫克):38 视黄醇当量(微克):92.9 钠(毫克):94.3 se硒(微克):1.2
(毫克)A (微克)B1B2B6B12 (微克)C D (微克) E.3-15-1.74生物素(微克) K (微克)P (微克) 胡萝卜素叶酸 (微克)泛酸烟酸矿物质元素
(毫克) 钙..6158铁磷钾钠铜镁锌 (微克) 硒 (微克)
功效分类:利水渗湿药
功效主治: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散瘀止痛。治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肿痛,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分;研末,0.5~1分。外用:捣敷。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不宜多服久服,过量则中毒。
用药配伍:1、配炙,主治心肾阳衰,水邪凌心之心悸。2、配,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效增强。3、配,平喘止咳,利水消肿。
黄花夹竹桃
叶及茎皮有剧毒,入药煎汤或研末,均宜慎用。牧场边不宜栽种。
夹竹桃中毒:因药用或误服过量夹竹桃而出现中毒症状。证见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谵语、甚则汗出肢厥、心律失常、直至休克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
该物种为收录的有毒植物,其叶、皮、根有毒。新鲜树皮的毒性比叶强,干燥后毒性减弱,花的毒性较弱。人中毒后初期以症状为主,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进而出现心脏症状,有、细慢不齐、期前收缩,具有、、室性或房性心动过速,症状尚有流涎、眩晕、嗜睡、四肢麻木。严重者瞳孔散大、血便、昏睡、抽搐死亡。动物中毒症状与之类似,牛中毒后,重者皮肤冷厥、瞳孔散大、食欲及反刍停止、心悸亢进、下痢、脉速、突然死亡。尸检发现胃肠内有流动性血样液,粘膜充血及出血,心内膜有出血斑点。1、直接刺激心肌,使收缩力增强,引起心室额外收缩或心室纤维性颤动,房室传导阻滞。2、兴奋,使作用亢进,从而使心搏减慢、心肌紧张力递增,导致窦性心律不齐,形成不完全或完全的心传导阻滞,心跳骤停。3、刺激肠、胃、子宫平滑肌收缩,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及流产等。增强血管收缩,使充血以至出血,尤其是内脏,常呈殷红色。治疗中毒后的治疗方法
4.1 排毒。用0.1%的溶液4 000~5 000ml灌服。
4.2 解毒。用10%注射液2 000ml、5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 30ml、 100ml,混合后一次。
4.3 对症治疗。腹痛明显者,为减轻腹痛可用30ml 肌注, 腹泻严重并夹有血液者,可使用止血药安络血20ml 肌注。保护胃肠可用次、等,在牛只恢复期间,为了增加食欲和加强胃肠功能,可选用、等健胃药。千里光----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明目。小儿胎毒,肾囊风,湿疹。
【千里光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千里光(《本草图经》)
【类 别】: 全草类
【英文名】: Climbing Groundsel Herb
【异名】千里及(《本草拾遗》),千里急、黄花演(《本草图经》),眼明草(《履巉岩本草》),九里光(《滇南本草》),金钗草(《医便》),九里明(《生草药性备要》),黄花草(《纲目拾遗》),九岭光(《草木便方》),一扫光(《分类草药性》),九龙光(《广州植物志》),千里明(《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百花草(《广西中兽医药植》),九龙明(《四川武隆药植图志》),黄花母、七里光(《江西民间草药》),黄花枝草、粗糠花(《滇南本草》整理本),野菊花、天青红、白苏杆(《湖南药物志》),箭草、青龙梗、木莲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软藤黄花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
【植物形态】千里光多年生草本。
茎木质细长,高约2~5米,曲折呈攀援状,上部多分枝,有脱落性的毛。
叶互生;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戟形至截形,边缘具不规则缺刻状的齿牙,或呈微波状,或近于全缘,有时基部稍有深裂,两面均有细软毛。
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伞房花序状,头状花序径约1厘米;总苞圆筒形,苞片10~12片,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5~6毫米,宽2毫米,先端尖,无毛或少有细毛;周围舌状花黄色,雌性,约8朵,长约9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3齿裂;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长约6.5毫米,先端5裂。
瘦果圆筒形,长约3毫米,有细毛;冠毛长约7毫米,白色。
花期10月到翌年3月。
果期2~5月。
生于路旁及旷野间。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扎成小把或切段,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长60~100厘米,或切成2~3厘米长的小段。
茎圆柱状,表面棕黄色;质坚硬,断面髓部发达,白色。
叶多皱缩,破碎,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戟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暗绿色或灰棕色,质脆。
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
产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 毛莨黄素(flavoxanthin)、菊黄素(chrysanthema xanthin)、黄酮、鞣质、生物碱等。
【性味】苦,寒。
①《本草拾遗》:味苦,平,小毒。
②《本草图经》:味苦甘,寒,无毒。
⑧《生草药性备要》:味涩苦,性平,微寒,无毒。
【功用主治-千里光的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明目。
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行性感冒,毒血症,败血症,痈肿疖毒,干湿癣疮,丹毒,湿疹,烫伤,滴虫性阴道炎。
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①《本草拾遗》:主疫气,结黄,疟瘴,盅毒,煮服之吐下,亦捣敷疮、虫蛇犬等咬伤处。
②《本草图经》:与甘草煮作饮服,退热明目。
花、叶:治眼有效。
③《滇南本草》:洗疥癞癣疮,去皮肤风热。
④《纲目》: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
⑤《生草药性备要》:治疳疔,消热毒。
治小儿胎毒,黄脓白泡,敷毒疮,捣汁和猪胆熬膏,擦腐烂患疮,生肌去腐。
⑥《百草镜》:治目不清,去红丝白障,迎风流泪。
⑦王安卿《采药志》:治时疫,赤鼻,聘耳,火眼,诸疮疖肿毒破烂及鹅掌风。
合千里光膏,点亦眼,贴杨梅疮。
⑧《纲目拾遗》:明目去星障。
煎汤浴疮疡。
狗咬以千里膏掺粉霜贴之。
⑨《四川中药志》:杀虫止痒。
治瘰疬及一切皮肤痒疹(外冼)。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咽喉肿痛。
⑾《贵州草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治风热感冒,急性风湿关节痛,无名肿毒,痔疮,肾囊风,湿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两)。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熬膏涂。
【宜忌】《饮片新参》:中寒泄泻者勿服。
【选方】①治烂睑风眼:笋箬包九里光草煨熟,捻入眼中。
(《经验良方》) ②治风火眼痛:千里光二两,煎水熏冼。
(《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鸡盲:千里光一两,鸡肝一个。
(《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痈疽疮毒:千里光(鲜)一两,水煎服;另用千里光(鲜)适量,水煎外洗;再用千里光(鲜)适量,捣烂外敷。
(《江西草药》) ⑤治干湿癣疮,湿疹日久不愈者:千里光,水煎二次,过滤,再将两次煎成之汁混合,文火浓缩成膏,用时稍加开水或麻油,稀释如稀糊状,搽擦患处,一日二次;婴儿胎癣勿用。
(《江西民间草药》) ⑧治脚趾间湿痒,肛门痒,阴道痒:千里光适量,煎水洗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鹅掌风,头癣,干湿癣疮:千里光、苍耳草全草等分。
煎汁浓缩成膏,搽或擦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 ⑧治阴囊皮肤流水奇痒:千里光捣烂,水煎去渣,再用文火煎成稠膏状,调乌桕油,涂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疥疮,肿毒:千里光水煎浓外敷,另取千里光一两,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流感;千里光鲜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⑾治汤火伤:千里光八份,白芨二份.水煎浓汁外搽。
(《江西草药》) ⑿预防中署:千里光五至八钱。
泡开水代水饮。
(《福建中草药》) ⒀治疟疾:千里光、红糖,甜酒糟,共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各种急性炎症疾病、菌痢、毒血症、败血症、轻度肠伤寒、绿脓杆菌感染:千里光、蒲公英、二叶葎、积雪草、白茅根、叶下珠、金银花藤叶各五钱。
水煎服,每六小时一次。
(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一般用水煎浸膏片(每片重0.35克),每2欠3片,日服4次,小儿酌减。
通过1338例29种各种炎症性疾病的观察,痊愈者830例(62%),好转334例(25%),无效174例(13%)。
其中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大叶肺炎、急性菌痢、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及丹毒等的疗效较为突出。
服用过程中仅个别病人有恶心、食欲减退及大便次数增多等现象。
此外,曾发现1例过敏性药疹,经用抗过敏药物后,即好转。
②治疗各种眼科疾患应用50%千里光眼药水,每2~4小时滴1次,治疗急性、亚急性结膜炎200例,慢性结膜炎150例,沙眼急性期60例,沙眼慢性期(疤痕)40例,游泳池性结膜炎20例,浅层点状角膜炎30例,树枝状角膜炎60例,角膜溃疡40例,共计600例,治后显效者378例(63%),有效者215例(36.8%),总有效率为98.8%,无效者7例(1.2%)。
另用九里明(千里光)眼药水治急性结膜炎32例,全部治愈。
曾将其中结膜囊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病例,与氯毒素眼药水治疗组(18例)相对比,结果两者细菌培养阴转及临床治愈平均天数都很接近。
此外,曾用200%千里光注射液耳穴注射治疗中央视网膜脉络膜炎62例,经1~2个疗程,基本治愈28例(视力恢复到1.O以上),显效7例,有效21例(视力略有增进),无效4例,恶化2例。
治疗方法:将耳穴分为2组:第1组为肾、眼穴,第2组为肝、目穴。
每日注射1次,两组穴位轮换注射,10天为一疗程,隔2~3天再行第二疗程。
肝、肾两穴位可各注0.1毫升(小皮丘);眼、目两穴位可各注射0.4毫升。
用千里光治疗本病无禁忌症及副作用,病程在1月以内者痊愈率较高。
③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在阴道常规冲洗后,用带线尾的棉花纱布塞蘸100%千里光溶液放入阴道内,24小时后,由病人自行取出。
滴虫多者可先用棉签或棉球蘸药抹洗阴道壁,再放纱布塞。
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
120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白带减少或消失,1周后复查白带镜检阴性者99例,列为痊愈,占82.5%;症状减轻,白带减少,复查滴虫数减少者16例,列为进步,占12.5%;治疗5次,症状消失,白带减少,但白带镜检阳性者6例,占5%。
④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曾应用千里光合剂治疗中型及轻型的流感伤寒型钩端螺旋体病7例,全部治愈。木芙蓉花------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痛。水烫伤
【木芙蓉花的功效介绍】:
木芙蓉花 (《纲目》)
【异名】芙蓉花(《清异录》),地芙蓉花(《本草图经》),拒霜花(《益部方物略记》),七星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水芙蓉、霜降花(《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木荚蓉的花。
【植物形态】木芙蓉(《柳河东集》)又名:木莲(《江醴陵集》),杹木、杹皮树(《纲目》),醉酒芙蓉(《生草药性备要》),大叶芙蓉。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
枝被星状短柔毛。
叶大,互生,阔卵形至圆卵形,长10~20厘米,宽9~22厘米,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基部心形,先端短尖或渐尖,边缘有波状钝齿,上面稍有毛,下面密被星状茸毛;叶柄长5~8厘米。
花腋生或簇生于枝端,直径7~10厘米;早晨开花时白色或粉红色,至下午变深红色;花梗粗长,被黄褐色毛;小苞片8~10枚,线形,长1.5~2.5厘米,被毛;萼5裂,长3~4厘米,被毛,裂片阔卵形;花冠大而美丽,花瓣5,外面被毛,单瓣或重瓣;雄蕊多数,花丝结合成圆筒形,包围花柱;子房5室,花柱顶端5裂,柱头头状。
蒴果球形,室背开裂为5瓣,长约2.5厘米,被粗长毛。
种子肾形,有长毛。
花期8~10月。
多栽培于庭园。
分布全国大部地区。
本植物的根(木芙蓉根)、叶(木芙蓉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10月采摘初开放的花朵,晒干。
【药材】干燥花呈钟形,或团缩成不规则椭圆状;小苞片8~10枚,线形;花萼灰绿色,5裂,表面被星状毛;花冠淡红色、红褐色至棕色,皱缩,质软,中心有黄褐色的花蕊。
主产浙江、江苏等地。
【性味】辛,平。
①《本草图经》:味辛,平,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苦甜。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微苦,无毒。
【归经】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
【功用主治-木芙蓉花的功效】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痈肿,疔疮,烫伤,肺热咳嗽,吐血,崩漏,白带。
①《本草图经》:主恶疮。
②《滇南本草》:止咳嗽,解诸毒疮。
③《滇南本草图说》:敷疮,清肺凉血,散热消肿。
④《纲目》: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
⑤《生草药性备要》:消痈肿,散疮疡肿毒,理鱼口便毒,又治小儿惊风肚痛。
⑥《分类草药性》:治目疾,女人白带,补气和血。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活血,治妇科崩带诸病。
⑧《四川中药志》:治腹泻。
⑨《本草推陈》:外敷打扑伤,肿痛。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
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选方】①治吐血、子宫出血、火眼、疮肿、肺痈:芙蓉花三钱至一两,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痈疽肿毒:木芙蓉花、叶,丹皮。
(《湖南药物志》) ③治蛇头疔、天蛇毒:.鲜木芙蓉花二两,冬蜜五钱。
捣烂敷,日换二至三次。
(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④治水烫伤:木芙蓉花晒干,研末,麻油调搽。
(《湖南药物志》) ⑤治灸疮不愈:芙蓉花研末敷。
(《奇效良方》) ⑥治虚痨咳嗽:芙蓉花二至四两,鹿衔草一两,黄糖二两,炖猪心肺服;无糖时加盐亦可。
(《重庆草药》) ⑦治经血不止:拒霜花、莲蓬壳等分。
为末,每用米次下二钱。
(《妇人良方》)
【临床应用】用芙蓉花制成20%软膏外敷,治疗疖肿,蜂窝组织炎等具有消炎、迟肿、拨脓、止痛作用。
据300余例观察,一般上药1次后疼痛即见减轻;经3~7次便能收到有脓拔脓,无脓消肿的效果。鸡眼草--中暑发痧\子宫脱垂,脱肛\尿路感染,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
【鸡眼草的功效介绍】:
鸡眼草 (《救荒本草》)
【异名】掐不齐(《救荒本草》),人字草(《本草求原》),斑珠科、公母草(《植物名实图考》),牛黄黄、炸古基(《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小蓄片(《南京民间药草》),妹子草、红花草、地兰花(《中医药实验研究》),土文花、满路金鸡、细花草(《贵州民间药物》),白斑鸠窝(《四川中药志》),鸳鸯草、夜关门、老鸦须、铺地龙(《湖南药物志》),蚂蚁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莲子草、花花草、夏闭草、小延边草、花生草、白萹蓄、小关门、瞎眼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小号苍蝇翼、红骨丹(《福建中草药》),蚂蚁骨头草(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鸡眼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鸡眼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多分枝。
小枝上有向下倒挂的白色细毛。
3出羽状复叶,互生;有短柄;小叶细长,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8厘米,宽3~7毫米,先端圆形,其中脉延伸呈小刺尖,基部楔形;沿中脉及边缘有白色鬃毛。
托叶较大,长卵形,急尖,初时淡绿色,于时为淡褐色。
花蝶形,1~2朵,腋生;小苞片4,卵状披针形;花萼深紫色,钟状,长2.5~3毫米,5裂,裂片阔卵形;花冠浅玫瑰色,较萼长2~3倍,旗瓣近圆形,顶端微凹,具爪,基部有小耳,翼瓣长圆形,基部有耳,龙骨瓣半卵形,有短爪和耳,旗瓣和翼瓣近等长,翼瓣和龙骨瓣的末端有深红色斑点;雄蕊2体。
荚果卵状圆形,顶部稍急尖,有小喙,萼宿存。
种子1粒,黑色,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向阳山坡的路旁、田中、林中及水边。
分布东北以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同属植物长萼鸡眼草形态与鸡眼草相似,但茎较粗壮直立;小叶倒卵形,密生长毛;萼片稍长。
有些地区亦作鸡眼草使用。
【采集】7~8月采取,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鸡眼草叶含黄酮类、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鸡眼草水浸剂在体外对四种痢疾杆菌(弗氏、宋氏、志贺氏、舒氏)和大肠杆菌无抗菌作用,仅醇浸液对弗氏痢疾杆菌显示微弱作用。
长萼鸡眼草水浸液在体外对弗氏、舒氏、志贺氏痢疾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平板法)。
【性味】甘、辛,平。
①《本草求原》:甘辛,平。
②《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辛,无毒。
【功用主治-鸡眼草的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治感冒发热,暑湿吐泻,疟疾,痢疾,传染性肝炎,热淋,白浊。
①《本草求原》:治跌打扑肿,解毒。
②《植物名实图考》:除火毒。
中暑捣取汁,(和)凉水饮之。
③《南京民间药草》:利小便。
④《福州草药》:治蛇咬伤。
⑤《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妇人白带,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红白痢疾。
⑥《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泻痢及小儿疳疾。
⑦《贵州民间药物》:止血。
⑧《四川中药志》:解热、散痧。
治腰痛腹泻,发痧,白痢。
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利湿健脾,解热止痢。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肠炎,痢疾。
⑾《福建中草药》:利水消积。
治消化不良腹泻。
⑿《陕西中草药》:收敛,固脱。
治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选方】①治突然吐泻腹痛:土文花嫩尖叶,口中嚼之,其汁咽下。
(《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中暑发痧:鲜鸡眼草三至四两。
捣烂冲开水服。
(《福建中草药》) ③治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公母草七钱至一两。
年久肠风,须久服有效。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④治赤白久痢:鲜鸡眼草二两,凤尾蕨五钱。
水煎,饭前服。
(《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红白痢疾:公母草五钱,六月霜二钱。
水煎,去渣,红痢加红糖,白痢加白糖服。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⑥治疟疾:鸡眼草一至三两。
水煎,分二、三次服。
一日一剂,连服三天。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⑦治小儿疳积:鸡眼草五钱。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胃痛:鸡眼草一两。
水煎温服。
(《福建中草药》) ⑨治小便不利:鲜鸡眼草一至二两。
(《福建中草药》) ⑩治热淋:公母草七钱至一两。
米酒水煎服。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⑾治妇人白带:公母草七钱至一两,用精猪肉二、三两炖汤,以汤煎药服。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⑿治跌打损伤:鸡眼草捣烂外敷。
(《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治疗传染性肝炎每日用新鲜人字草6两(小儿减半),洗净加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分3次服,连服10天。
据23例观察,对黄疸消退及肝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
治程中亦未发现毒性反应和副作用。
&【薄荷的功效介绍】:
薄荷 (《雷公炮炙论》)
【异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
【植物形态】①薄荷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
茎方形,被逆生的长柔毛及腺点。
单叶对生;叶柄长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叶片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尖锯齿,密生缘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
轮伞花序腋生;苞片1,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及微柔毛;花萼钟状,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显的5条纵脉,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点;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红色,有时为白色,长3~5毫米,上唇1片,长圆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较小,全缘,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内侧喉部被一圈细柔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丝状,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头2歧。
小坚果长1毫米,藏于宿萼内。
花期8~10月。
果期9~11月。
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或为栽培。
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与上种相似。
叶卵形至长圆形,长2~5厘米,两面均有腺点。
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缘毛。
花冠淡紫色或白色。
小坚果长0.7毫米。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兴安薄荷(东北),以及江苏(苏州、太仓)栽培的龙脑薄荷(《本草衍义》)等,亦同供药用。
【采集】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
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
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药材】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
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
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
具有白色绒毛;质脆。
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
气香,味辛凉。
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化学成分】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
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还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
【药理作用】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
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
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后者的作用较强。
用小鼠作试验,对离体小肠,薄荷精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整体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之推进速度并无显著影响,甚至有抑制倾向,故推测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味感觉续发性引起的。
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
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促进了分泌而去除了附着于粘膜上的粘液所致。
薄荷酮之刺激性强于薄荷醇。
同属植物欧薄荷中的总黄酮类具有利胆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性味】辛,凉。
①《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辛。
②《医林纂要》:辛,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汤液本草》:手大阴、厥阴经药。
②《纲目》:入手少、太阴,足厥阴。
③《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功用主治-薄荷的功效】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
主辟邪毒,除劳弊。
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
(治)恶气腹胀满。
宿食不消,下气。
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
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
疗心腹胀。
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⑩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
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
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
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①《药性论》: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动消渴病。
③《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从新》: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选方】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
白沙糖和之亦可。
(《简便单方》) ②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
(《明目经验方》) ③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
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
(《圣惠方》薄荷丸) ④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
(《永类钤方》) ⑤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
(《普济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
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
(《本事方》) ⑦治蜂虿螫伤:薄荷按贴之。
(孟诜《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频涂。
(《医说》) ⑨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
(《闽东本草》)
【名家论述】①《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
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⑦《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
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
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
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
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
《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
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
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
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
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
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
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
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
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
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④《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
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
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
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经续疏》: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顾降者也。
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
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剧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耶。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
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出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
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
《本经》、《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
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
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
⑧《本草正义》:孙星衍辑刻《本草经》,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
《唐本草》谓为辛温,亦以苏类例之。
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
其主治则《唐本》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微与温散者不同耳。
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应用进展:1、抗癌:2、抗病毒3、促进透皮吸收作用:
&4、抗菌抗炎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刺激和抑制神经的作用:薄荷产品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的功效,作用于皮肤有灼感和冷感同时,它对感觉神经末梢又有抑制和麻痹的作用;因此,可用作抗刺激剂和皮肤兴奋剂。既对皮肤瘙痒具有抗过敏和止痒作用,又对神经痛和风湿关节痛具有明显的缓解和镇痛作用;消炎和抗菌的作用:薄荷产品对蚊虫叮咬皮肤有脱敏、消炎和抗菌的作用;对上呼吸道感染亦有明显的止咳、消炎和抑菌作用;对痔疮、肛裂有消肿止痛、消炎抗菌的作用;健胃和祛风的作用:口含有薄荷产品的方剂,对于味觉神经和嗅觉神经有兴奋的作用。它对口腔粘膜有炮热感和刺激作用,能促进口腔流涎、增进食欲、增加胃粘膜的供血量,改进消化功能。有益于治疗食积不化、解除胃脘涨滞感觉。也可治疗呃逆和痉挛性胃痛。此外,薄荷在肠道内亦有较好的驱风作用,能减轻肠充气、驰缓肠肌蠕动,具有减缓肠疝痛的作用;芳香和调味的作用:主要利用薄荷所特有的清凉润喉而芳香宜人的气味来掩饰和改善一些具有异味和难以吞服的药物的不适感。
英文名:Henbane Seed
茄目(Solanales)、(Solanaceae)、天仙子属(Hyoscyamus)
形态特征:二年生,高15至70厘米,有特殊臭味,全株被粘性腺毛。根粗壮,肉质,茎直立或斜上伸。密被柔毛。单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包茎,茎下部的叶具柄。花淡黄绿色,基部带紫色;花萼筒状钟形;花冠钟形;花药深紫色;子房略呈椭圆形。蒴果包藏于宿存萼内。种子多数,近圆盘形,淡黄棕色。
生境:生长在海拔米的山坡,林旁和路边。
分布:我国东北、西北及华北。主产内蒙古、河北、河南及东北、西北诸省区。青海分布在海东地区和海南、黄南、海北等藏族自治州。
化学成分:含莨菪碱(hyoscyamine)、阿托品(atrop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l-东莨菪碱(atroscine)、脂肪油等。
莨菪 的功效介绍】:
【释名】 天仙子、横唐、行唐。
【气味】 (子)苦、寒、无毒。
【主治】 1、突发颠狂。
用莨菪三升,研细,在一升酒中泡几天。
去渣,煎成浓汁。
一天内分三次饮完。
如觉头中似有虫行,额部及手脚现红点,即是病快要好的现象。
2、风痹厥痛。
和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
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为衣。
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汤送下。
3、久咳不止(痰有脓血)。
用莨菪子五钱,先煮后炒,研细,加酥油如鸡收蛎的量,大枣七枚,同煎至油尽。
取枣日食三枚。
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极验。
4、长期水泻。
用干枣十个,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烧存性。
每服一钱,粟米汤送下。
5、赤白痢。
用大黄(煨)半两、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6、肠风下血。
用莨菪子一升,晒干、捣烂、筛细;生姜半斤,取汁;同入银锅中加二升。
一起煎成浓糖稀状,再倒入酒五升,慢火上进一步煎浓,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丸,视病情可增至五、七丸。
安服有微热。
勿惊异,病重的人服过三日,当有下泻病愈后,泻亦止。
7、脱肛不收。
用莨菪子炒过,研为末,敷患处。
8、风牙虫牙。
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内烧类。
以小管引烟入病齿处。
又方:把莨菪子装入瓶内,热汤淋药得气,吸入口中,药冷即换。
有涎出,可吐去。
9、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吞水不下。
用莨菪子研为末,每服两小匙,水送下。
10、乳痈坚硬。
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磅服。
注意不得把药嚼破。
11、恶疮似癞,长期不愈。
用莨菪子烧存性,研为末,敷患处。
12、跌打损伤。
用莨菪子三工业区末,加羊油调涂伤处。
因误服莨菪叶、根、花、枝、种子过量出现中毒症状。证见面红、烦躁、哭笑不止、谵语、幻觉、口干肤燥、瞳孔散大、脉数等。严重者可致昏睡、肢强挛缩,甚至昏迷死亡。宜中西医结合救治。《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载解莨菪毒药物,有荠苨、甘草、升麻、犀角、蟹等,可资参考。
【过塘蛇的功效介绍】:
过塘蛇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水盖菜、崩草(《生草药性备要》),水瓮菜(《本草求原》),水龙(《柳冈杂记》),过江龙(《天宝本草》),水芥菜(《岭南采药录》),水菜岳(《福建民间草药》),狗肠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过江藤(《四川中药志》),枇杷菜、鱼鳔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假蕹菜(《广西中草药》),水浮藤(《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水龙的全草。
【植物形态】水龙浮水或匍匐状草本,无毛,其浮水茎的每一节上常有圆柱状的白色囊状浮器,具多数丝状根。
叶互生,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1.5~5厘米,宽0.5~2.5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狭;叶柄长0.3~1厘米。
花单生于叶腋,具长柄;萼裂片5,披针形,长约7毫米,外面被疏长柔毛;花瓣5,白色,基部淡黄,倒卵形,长约12毫米;雄蕊10;子房下位,5室,柱头头状,5浅裂。
蒴果线状圆柱形,长2~3厘米,径约3毫米,无毛或有毛;果柄长2.5~3.5厘米。
种子多数,矩形,平滑。
花期夏、秋。
生于水田、水池中或沟渠中。
分布我国西南部、南部至东部。
【采集】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甚长,粗3~5毫米,红棕色,有纵直条纹,质较柔韧。
节下着生多数毛发状须根,黑色,白色囊状浮器已扁瘪不明显,或脱落。
叶皱缩,倒卵形至长圆状卵形。
花果多脱落而少见。
产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糖类。
【性味】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淡,性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寒,无毒。
【功用主治-过塘蛇的功效】清热,利尿,消肿,解毒。
治燥热咳嗽,酒疸,淋病,麻疹,丹毒,痈肿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理酒病,敷背痈,治蛇伤,颠狗咬伤,利小便,捣汁饮。
②《天宝本草》:利湿热,行水道,治筋骨疼痛。
③《福建民间草药》:利尿解热。
理酒疸,治蛇伤。
④《陆川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治天泡疮,血瘙。
⑤《四川中药志》:治各种疮毒及淋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煅灰调敷。
【选方】①治酒疸:鲜过塘蛇一握。
捣烂绞自然汁,和冬蜜等量调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淋浊:鲜过塘蛇一两,冰糖半两。
酌加水煎,饭前服,日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水肿:过塘蛇、水茴香、水皂角、甘草、茯苓。
(《四川中药志》) ④治蛇伤、疯狗咬伤:鲜过塘蛇一至二握。
洗净捣烂,绞自然汁内服,渣敷伤处。
(《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感冒发热,燥热咳嗽:过塘蛇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痈疮,跌打:鲜过塘蛇捣烂敷。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小儿脓疱疮:过塘蛇煎水洗,另用鲜草捣烂敷。
⑧治乳痈:过塘蛇捣烂敷。
⑨治风火牙痛:过塘蛇二两,水煎服。
(⑦方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⑩治实热口渴便秘:鲜过塘蛇捣汁二至四两,调冬蜜炖温服。
⑾治麻疹透后高热不退:鲜过塘蛇一至二两,捣汁,水炖服。
⑿治带状疱疹:鲜过塘蛇捣汁,调糯米粉,涂患处。
(⑩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白马骨的功效介绍】:
白马骨 (《本草拾遗》)
【异名】六月雪、路边金(《宁乡县志》),满天星((阳春县志》),路边鸡(《草木便方》),六月冷、曲节草(《岭南采药录》),路边荆、鱼骨刺、光骨刺、过路黄荆(《中医药实验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间草药》),天星木、凉粉草、细牙家、白点秤(《广西中药志》),鸡骨头草、鸡脚骨(《浙江民间草药》),路边姜(《四川中药志》),鸡骨柴、千年勿大、白马里梢、野黄杨树、永勿大、米筛花、冻米柴、月月有、朱米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白马骨或六月雪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白马骨落叶小灌木,高25~45厘米。
枝粗壮,灰色。
叶通常丛生,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3厘米,宽5~15毫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1短柄,柄长1~15毫米;托叶对生,基部膜质,顶有锥尖状裂片数枚,长1.2~2.5毫米。
花无梗;丛生于小枝顶和近顶部的叶腋;苞片1,斜方状椭圆形,先端针尖,长约2毫米,白色,膜质;萼5裂,裂片三角状锥尖,长2.5毫米,革质;花冠管状,白色,长6~8毫米。
内有茸毛1簇,5裂,裂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雌蕊1,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分叉,子房下位,5棱,圆柱状,2室。
花期4~6月。
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路边、溪旁、灌木丛中。
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②六月雪,又名:喷雪花、白雪丹、日日有、白荜蒲花。
形态与上种极相似,惟叶较小,狭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萼裂三角形,亦较短。
生态及分布均同上种。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白马骨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药材】干燥枝呈深灰色,表面有纵裂隙,栓皮往往剥离。
嫩枝浅灰色,节处围有膜质的托叶,花丛生枝顶,花萼呈灰白色,5裂,膜质。
枝质稍硬,折断面带纤维性。
叶大部脱落,少数留存,绿黄色,薄革质,卷曲不平,质脆易折断。
产广西、广东、四川、贵州、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化学成分】六月雪全草含甙类及鞣质。
【性味】苦辛,凉。
①《本草拾遗》:无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寒。
③《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微辛。
【功用主治-白马骨的功效】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治风湿腰腿痛,痢疾,水肿,目赤肿痛,喉痛,齿痛,妇女白带,痈疽,瘰疬。
①《本草拾遗》:止水痢。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伤寒,中暑,发狂乱语,火症,亦退身热。
③《宁乡县志》:节:可治小儿惊风,腹痛;枝:烧灰可点翳。
④《植物名实图考》:治热证,疮痔,妇女白带。
⑤《岭南采药录》:解暑热,消积滞,止痢疾;并治伤寒,时疫,发背疮,消痈疽,拔毒。
⑥《南京民间药草》:止吐血。
⑦《中医药实验研究》:治目赤肿痛。
⑧《安徽药材》:与老母鸡同煮,能治慢性肾炎水肿。
⑨《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舒经活络。
治刀伤,瘫痪,男女弱症,飞疔。
⑩《广西中药志》:治喉痛。
⑾《四川中药志》:清热,除风。
治头晕目眩及胸膈邪热。
' ⑿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舒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拔毒。
治急、慢性肝炎,风湿腰腿痛,痈肿恶疮,蛇伤。
⒀《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活血,消肿,祛风,化湿,又有强壮作用。
治女子经闭,白带过多,头晕无力。
⒁《江苏验方草药选编》:治乳糜尿。
和石打穿煎服,治面神经麻痹。
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平肝,利湿,健脾,止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外用:烧灰淋汁涂,煎水洗残捣敷。
【选方】①治水痢:白马骨茎叶煮汁服。
(《本草拾遗》) ②治肝炎:六月雪二两,过路黄一两,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六月雪一至二两,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目赤肿痛:路边荆茎叶一、二两,煎服,渣再煎熏洗。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⑤治偏头痛:鲜白马骨一至二两,水煎泡少许食盐服。
(《泉州本草》) ⑥治咽喉炎:六月雪三至五钱,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⑦治牙痛:白马骨一两半,合乌贼鱼干炖服。
(《泉州本草》) ⑧治鹅口疮:白马骨叶一握,稍捣,浸米泔,取汁洗口内。
(《闽东本草》) ⑨治恶疮瘰疬,蚀息肉,白癜风:白马骨、黄连、细辛、白调(一作'白芷')、牛膝、鸡桑皮,黄荆等。
烧为末,淋汁,以物揩破涂之。
(《本草拾遗》)
?【马兰的功效介绍】:
马兰 (《本草拾遗》)
【异名】紫菊(《本草拾遗》),阶前菊(《履巉岩本草》),鸡儿肠、马兰头(《救荒本草》),竹节草(《摘元方》),马兰菊(《医林纂要,),蟛蜞菊(颂问本草》),鱼鳅串(《草木便方》),红梗菜(《本草正义》),田边菊(《广州植物志》),田菊(《福建民间草药》),毛蜞菜(《闽南民间草药》),红马兰、马兰青(《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路边菊、螃蜞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蓑衣莲、灯盏细辛(《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马兰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态】马兰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具匍茎。
基部叶花后雕落;茎中部叶互生,倒披针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10厘米,宽15~25毫米,先端尖、渐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短柄,中部以上的边缘具不规则的粗大锯齿,两面近乎光滑或少有短毛;茎上部的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全缘。
头状花序直径约2.5厘米;总苞半球形,直径6~8毫米,苞片2~3列,长圆状线形或倒披针状线形,先端尖或钝,边缘具纤毛,略带紫色;花托突出如圆锥状,具细凹点;周缘舌状花1列,雌性,淡蓝紫色,舌片长8~10毫米,宽1.5~2毫米;中央管状花,两性,黄色,长约3.5毫米,先端裂片5枚,管上有细柔毛。
瘦果扁平,倒卵状椭圆形,长1.5~2毫米,右毛;冠毛较少,长约1/4毫米。
花期秋季。
生于路边、田野、山坡上。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辛,凉。
①《嘉祐本草》:辛,平,无毒。
②《玉楸药解》:味苦辛,气平。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辛,凉。
【归经】①《纲目》:入阳明血分。
②《玉揪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马兰的功效】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治吐血,衄血,血痢,创伤出血,疟疾,黄疸,水肿,淋浊,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蛇咬伤。
①《日华子本草》:根、叶,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疮,断血痢,解酒疸及诸菌毒;生捣敷蛇咬。
②《纲目》:根、叶,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③《本经逢原》:治妇人淋浊,痔漏。
④《医林纂要》:补肾命,除寒湿,暖子宫,杀虫。
治小儿疳积。
⑤《质问本草》:捣汁涂黄水疮及无名肿毒。
用叶同冬蜜捣匀,敷阳症无名肿毒,未溃者能散。
⑥《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消痈,解毒。
⑦《四川中药志》:消食积饱胀及胸结气胀,除湿热,利小便,退热,止咳嗽,解毒,治蛇伤。
⑧《云南中草药》:根:祛风散寒,止咳平喘。
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痹痛,小儿疝气。
⑨《广西药植名录》:清热解表。
治外感风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吐血:鲜白茅根四两(白嫩去心),马兰头四两(连根),湘莲子四两,红枣四两。
先将茅根、马兰头洗净,同入锅内浓煎二、三次滤去渣,再加入湘莲、红枣入罐内,用文火炖之。
晚间临睡时取食一两。
(《集成良方三百种》) ②治衄血不止:蟛蜞菊鲜叶一握。
用第二次淘米水洗净,捣烂取自然汁,调等量冬蜜加温内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肺结核:蓑衣莲根四钱。
炖猪心肺服。
(《云南中草蓟》) ④治小儿热痢:鱼鳅串二钱,仙鹤草三钱,马鞭草三钱,木通二钱,紫苏二钱,铁灯草二钱。
(《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打伤出血:竹节草、早莲草、松香、皂子叶(即柜子叶,冬用皮)。
为末,搽入刀口。
(《摘元方》) ⑥治诸疟寒热:赤脚马兰捣汁,入水少许,发日早服,或入沙糖亦可。
(《圣济总录》) ⑦治传染性肝炎:鸡儿肠鲜全草一两,酢浆草、地耳草、兖州卷柏各鲜全草五钱至一两。
(《福建中草药》) ⑧治水肿尿涩:马兰菜一虎口,黑豆、小麦各一撮。
酒、水各一盅,煎一盅,食前温服,以利小水。
(《简便单方》) ⑨治绞肠痧痛:马兰根叶细嚼,咽汁。
(《寿域神方》) ⑩治胃溃疡、结膜炎:马兰鲜根二两。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⑾治喉痹口紧:马兰根或叶捣汁,入米醋少许,滴鼻孔中,或灌喉中,取痰自开。
(《孙一松试效方)) ⑿治咽喉肿痛:马兰全草一、二两。
水煎频服。
(《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乳痈:毛蜞菜叶捣烂敷患处。
(《闽南民间草药》) ⒁治外耳道炎:马兰鲜叶捣汁滴耳。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⒂治急性睾丸炎:马兰鲜根二至三两,荔枝核十枚。
(《福建中草药》) ⒃治疔疮炎肿:蟛蜞菊鲜叶一握.洗净和冬蜜捣匀涂贴,日换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⒄治缠蛇丹毒:马兰、甘草。
擂醋搽之。
(《济急仙方》) ⒅治腮腺癌:马兰头根(白),野胡葱头各适量捣烂外敷。
(《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 ⒆诸疟寒热。
用马羊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
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⒇绞肠痧。
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
(21)打伤出血。
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
(22)喉痹口紧。
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邮,口自开。
(23)水肿尿涩。
用马半、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
(24)丹毒。
用马兰、甘草,磨醋搽患处。
(25)痔漏。
春夏取生马兰,秋冬取干马兰,白水煮食,连汁喝下。
又方:马兰,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
每天服适量,米汤送下。
另用马兰煎水,加一点盐。
每天熏洗患处。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马兰鲜草4两或干品2两,洗净后加水200毫升,煎煮过滤,浓缩至45毫升加糖及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15毫升,6天为一疗程。
治疗328例,痊愈5例,显效67例,好转167例,无效89例,总有效率为72.9%。
马兰的镇咳作用较好,对祛痰、平喘、消炎也有一定效果。
服药后仅极少数在1~2天内出现上腹不适、胸闷、呕吐等副作用。
【葎草的功效介绍】:
葎草 (《唐本草》)
【异名】勒草、黑草(《别录》),葛葎蔓(《唐本草》),葛勒蔓(《蜀本草》),来莓草(《开宝本草》),葛葎草(《圣济总录》),葛勒子、涩萝蔓(《救荒本草》),割人藤(《本经逢原》),假苦瓜、苦瓜蘑(《广州植物志》),锯锯藤(《贵州民间方药集》),五爪龙、牛跤迹(《福建民间草药》),老虎藤(《安徽药材》),拉拉藤(《江苏野生植物志》),穿肠草、拉拉秧(《东北药植志》),拉拉蔓(《河北药材》),过沟龙(《江西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葎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葎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长达数米,有倒钩刺。
叶对生,掌状5深裂,稀有3~7裂,边缘有锯齿,上面生刚毛,下面有腺点,脉上有刚毛;叶柄长5~20厘米。
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腋生;雄花成圆锥状花序,有多数淡黄绿色小花;萼片5,披针形;雄蕊5,花药大,长约2毫米,花丝甚短;雌花10余朵集成短穗,腋生,每2雌花有1卵状披针形、有白毛刺和黄色腺点的苞片,无花被,花柱2。
果穗呈绿色,鳞状苞花后成卵圆形,先端短尾尖,外侧有暗紫斑及长白毛。
瘦果卵圆形,长4~5毫米,质坚硬。
花期7~8月。
果期8~9月。
生于沟边、路旁、荒地。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葎草根)、花(葎草花)、果穗(葎草果穗)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全草含木犀草素、葡萄糖甙、胆碱及天门冬酰胺,其他尚有挥发油、鞣质及树脂。
球果含葎草酮及蛇麻酮。
叶含0.015%大波斯菊甙、牡荆素。
挥发油中主要含β-葎草烯、石竹烯、α-玷巴烯、α-芹子烯、β-芹子烯和γ-毕澄茄烯等。
【药理作用】茎、叶的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葎草酮与蛇麻酮(参见啤酒花条)相似,也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某些真菌、酵母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也有报告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酵母菌无效者。
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葎草酮为蛇麻酮的1/20,对结核杆菌的作用为蛇麻酮的1/10。
葎草酮对猫有二硝基酚样作用,静脉注射3毫克/公斤后,可使氧耗量立即增加1倍,并出现呼吸急促,随之体温升高;并可因体温过度升高(45℃)而致死,死亡迅速发生严重尸僵。
大量注射尚可产生糖尿、血尿。
对兔的作用远较猫为差。
【性味】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唐本草》:味甘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葎草的功效】清热,利尿,消淤,解毒。
治淋病,小便不利,疟疾,腹泻,痢疾,肺结核,肺脓疡,肺炎,癞疮,痔疮,痈毒,瘰疬。
①《别录》:主瘀血,止精溢盛气。
②《唐本草》: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
③《本草衍义》:治伤寒汗后虚热,锉研,取生汁饮一合。
④《纲目》: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辟温疫,敷蛇、蝎伤。
⑤《安徽药材》:治失眠;洗痔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鲜者2~4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膏淋:葎草捣生汁三升,酢二合。
相和,空腹顿服,当溺如白汁。
(《本草图经》) ②治砂石淋:鲜葎草茎四至五两。
捣烂,酌加开水擂汁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新久疟疾:葛葎草一握(去两头,秋冬用于者)、恒山末等分。
以淡浆水二大盏,浸药,星月下露一宿,五更煎一盏,分二服,以吐痰愈。
(《纲目》) ④治久痢成疳:葎草干蔓捣筛,量多少,管吹谷道中。
(《本草图经》) ⑤治痢疾或小便淋沥,尿血等:鲜葎草二至四两。
水煎,饭前服,日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瘫,遍体皆疮者:葎草一担。
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渍疮。
(《独行方》) ⑦治乌癞:葛葎草二秤(锉,细淘),益母草一秤(锉,洗淘)。
用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漉去滓,盆瓮中浸浴一时辰久方出,用被衣覆之,又再浸浴一时辰久方出,勿令见风,明日复作。
如入汤后,举身瘙痒不可忍,令旁人捉手,不令搔动,食顷渐定。
后隔三日一浴。
其药水经浴两次即弃之。
(《圣济总录》葛葎草浴方) ⑧治皮肤瘙痒:葎草适量,水煎熏洗。
(《江西草药》) ⑨治痈毒初起(皮色不变,硬肿不痛):葎草鲜叶一握。
以冷开水洗净,和红糖捣烂,加热敷贴,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瘰疬:葎草鲜叶二两,黄酒二两,红糖四两。
水煎,分三次饭后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⑾治小儿天泡疮:割人藤煎水洗,每日一至二次。
忌鱼腥发物。
(《江苏药材志》) ⑿治蛇、蝎螫伤:葎草鲜叶一握,雄黄一钱。
捣烂敷贴。
(《福建民间草药》) ⒀治痔疮脱肛:鲜葎草三两。
煎水熏洗。
(《闽东本草》)
【临床应用】①治疗肺结核以100%的葎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4毫升。
30天为一疗程。
观察880例经链霉素、异烟肼等抗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肺结核患者,经一疗程后,症状消失或改善者72例;痰菌阳性47例中阴转者21例;有空洞的51例中治后缩小或闭合者36例,其中以干酪性和薄壁空洞的疗效较明显;病灶变化情况,据79例观察,吸收者51例(64.5%),其中以渗出性和增殖性病灶吸收较明显。
治程中部分患者经肝、肾功能检查,未见不良影响;个别患者可能因制剂不纯,用药后出现发烧恶寒现象,停药后即消失。
②治疗呼吸道炎症取鲜或干的拉拉秧500克,加水约毫升,煮沸30分钟左右,煎至1000毫升,加调味剂,4~6次分服。
临床治疗肺脓疡4例,大叶肺炎3例,上感与扁桃体炎14例,皆获痊愈,末发现副作用。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拉拉藤、野利苋鲜品各1两,洗净,切段,水煎两次过滤,药汁混合浓缩成100毫升。
日服1次,每次60毫升。
临床治疗199例,总有效率为60.8%。
④治疗急性肾炎取新鲜葎草茎叶切碎,洗净,混以盐卤约5~8%,捣成泥状,盛磁缸中备用。
用时取葎草泥8~10克敷于前囟门部(剪去头发),用绷带固定,3天后另换8~10克,敷于剑突下,3天后再换8~10克,敷于脐下耻骨上方。
共9天为一疗程,可以反复2~3个疗程。
观察7例,治疗后浮肿多在2~4天内开始消退,小便量在12~24小时内增加,腰围于第2~3天开始缩小,体重在24~72小时开始减轻,血压自第3天开始下降,尿蛋白于第7~15天转为阴性,血象及血液化学变化均有好转。
治疗中卧床休息及低盐饮食均按常规。
⑤治疗细菌性痢疾取五爪龙藤和叶,水煎,使每毫升含量为1钱。
1~2岁每次20毫升,2岁以上每次30毫升,日服2次,4~6日为一疗程。
临床观察42例,35例治愈,4例进步,3例无效。
治愈病例的平均退热时间为1.6天;大便外观复常时间为2.3天;大便镜检正常为2.6天。
⑥治疗小儿腹泻取全草加水适量,浓煎,使每40毫升含葎草1两。
1岁以内每次20毫升,每日2次;1岁以上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治疗42例,39例在2天内退热,33例在3天内停止腹泻。
⑦治疗蛇咬伤取新鲜过沟龙(葎草)1株(小者两株),洗净捣烂如泥,滴入烧酒1~3毫升(以甜酒糟为最好),拌匀使成泥状软膏,直接贴敷于咬伤处,外加敷料包扎。
每日换药1次。
临床治疗10例,一般2~4天伤口愈合,5~8天即基本消肿而恢复正常功能。
【名家论述】《本草正义》:葎草,苦寒泄降,主湿热壅塞之实症,亦可为外疡阳毒之外敷药。
黄精【黄精的功效介绍】:
黄精 (《雷公炮炙论》)
【异名】龙衔(《广雅》),太阳草(张华《博物志》),白及、兔竹、垂珠、鸡格(《抱朴子》),鹿竹、重楼(《别录》),萎蕤、苟格、马箭、笔菜(《本草图经》),黄芝(《灵芝瑞草经》),笔管菜(《救荒本草》),生姜(《滇南本草》),野生姜(《本草蒙筌》),野仙姜(《广西通志》),山生姜(《本草备要》),玉竹黄精、白芨黄精(《本草从新》),阳雀蕻(《辰溪志》),土灵芝、老虎姜(《草木便方》),山捣臼(《岭南采药录》),鸡头参(《山西中药志》),黄鸡菜(《中药志》),山姜(《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黄精、囊丝黄精、热河黄精、滇黄精、卷叶黄精等的根茎。
【植物形态】①黄精多年生草本。
根茎横走,肥大肉质,黄白色,略呈扁圆柱形。
有数个茎痕,茎痕处较粗大,最粗处直径可达2.5厘米,生少数须根。
茎直立,圆柱形,单一,高50~80厘米,光滑无毛。
叶无柄;通常4~5枚轮生;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7~11厘米,宽5~12毫米,先端渐尖并卷曲,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
花腋生,下垂,花梗长1.5~2厘米,先端2歧,着生花2朵;苞片小,远较花梗短;花被筒状,长8~13毫米,白色,先端6齿裂,带绿白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中部,花丝光滑;雌蕊1,与雄蕊等长,子房上位,柱头上有白色毛。
浆果球形,直径7~10毫米,成熟时黑色。
花期5~6月。
果期6~7月。
生于荒山坡及山地杂木林或灌木丛的边缘。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②囊丝黄精多年生草本。
根茎横生,肥大肉质,近圆柱形,节处较膨大,直径钓1.5厘米。
茎圆柱形,高40~80厘米,光滑无毛,有时散生锈褐色斑点。
叶无柄,互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有时为长圆状或卵状椭圆形,长8~14厘米,宽3~6厘米,先端钝尖,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5~7条。
花腋生,总花梗下垂,长约2厘米,通常着花3~5朵或更多,略呈伞形;小花梗长约1厘米;花被绿白色,筒状,长约2厘米,先端6齿裂;雄蕊6,花丝上有柔毛或小乳突;雌蕊1,与雄蕊等长。
浆果球形,成熟时暗紫色,直径1~1.5厘米。
种子圆球形。
花期4~5月。
果期6~9月。
分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河南等地。
③热河黄精,又名:多花玉竹。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
根茎横生,圆柱形,有节。
茎直立,单一。
叶互生,生于茎中部以上的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广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8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具灰粉状物。
花腋生,总花梗长3~6厘米,着生4~10花,成聚伞花序。
花被筒状,乳白色,先端6裂,裂片钝三角形;雄蕊6,着生在花被筒的中央;子房卵圆形,具细长白色花柱。
浆果球形,熟时黑色。
果期6~7月。
生于林下、山坡草地。
分布东北及河北、山东等地。
④滇黄精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
根茎横生,有节。
茎直立,单一。
叶4~6片轮生,线形,长8~13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渐尖而卷曲,基部渐狭;无柄。
花1~3朵腋生;花被筒状,淡绿色,6裂。
浆果球形,熟时橙红色。
花期4~5月。
多生于阴湿的山坡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云南等地。
⑤卷叶黄精,参见老虎姜条。
同属植物玫瑰红黄精 (新疆)、甘肃黄精(西北,以上两种参见羊角参条)、弯花柱黄精(宁夏)、红果黄精(青海、甘肃)、长梗黄精(浙江、福建)、深山黄精(浙江、江西)等在少数地区亦作黄精使用。
【采集】春、秋采收,以秋采者质佳。
挖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去泥土,置蒸笼内蒸至呈现油润时,取出晒干或烘干。
或置水中煮沸后,捞出晒干或烘干。
【药材】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圆锥状,形似鸡头(习称鸡头黄精),或呈结节块状似姜形(习称姜形黄精)。
分枝少而短粗,长3~10厘米,直径1~3厘米。
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半透明,全体有细皱纹及稍隆起呈波状的环节,地上茎痕呈圆盘状,中心常凹陷,根痕多呈点状突起,分布全体或多集生于膨大部分。
干燥者质硬,易折断,未完全干燥者质柔韧;断面淡棕色,呈半透明角质样或蜡质状,并有多数黄白色小点。
无臭,味微甜而有粘性。
以块大、色黄、断面透明、质润泽、习称冰糖渣者为佳。
主产贵州、湖南、浙江、广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
【化学成分】黄精的根茎含粘液质、淀粉及糖分。
囊丝黄精的根茎含吖丁啶羧酸、天门冬氨酸、高丝氨酸、二氨基丁酸、毛地黄糖甙以及多种慧醌类化合物。
叶含牡荆素木糖甙和5,4′-二羟基黄酮的糖甙。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黄精在试管内对抗酸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对实验性结核病的豚鼠,在感染结核菌同时给药与感染后淋巴肿大再给药,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且能改善健康状况,其疗效与异烟肼接近。
对伤寒杆菌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抗菌最低浓度为500~1000毫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作用(抗苗最低浓度)1000毫克%)。
但也有报道黄精粗制剂及水抽出液,对上述两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其1:10浓度对腺2病毒有延缓作用,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②抗真菌作用黄精醇提水溶液2%以上浓度便开始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如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其水抽出物对石膏样毛癣菌及考夫曼-沃尔夫氏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但有报道其10%煎剂仪对羊毛样小孢子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而对其他多种真菌无效。
③降压作用黄精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炮制】黄精:洗净泥土,略润,切片,晒干。
酒黄精:取拣净的黄精,洗净,用酒拌匀,装入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到酒吸尽,取出,切段,晾干。
(每黄精100斤,用黄酒50斤)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四声本草》:寒。
【归经】入脾、肺、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②《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肺、肾。
【功用主治-黄精的功效】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
治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
①《别录》: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
②《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
③《滇南本草》:补虚添精。
④《纲目》: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
⑤《本草从新》:平补气血而润。
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间歇热、痛风、骨膜炎、蛔虫、高血压。
⑦《四川中药志》:补肾润肺,益气滋阴。
治脾虚面黄,肺虚咳嗽,筋骨酸痹无力,及产后气血衰弱。
⑧《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健脾,强筋壮骨,润肺生津。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
【宜忌】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服。
①《纲目》:忌梅实,花、叶、子并同。
②《本经逢原》:阳衰阴盛人服之,每致泄泻痞满。
③《得配本草》:气滞者禁用。
④《本草正义》:有湿痰者弗服。
胃纳不旺者,亦必避之。
【选方】①壮筋骨,益精髓,变白发:黄精、苍术各四斤,枸杞根、柏叶各五斤,天门冬三斤。
煮汁一石,同曲十斤,糯米一石,如常酿酒饮。
(《纲目》) ②补精气:枸杞子(冬采者佳),黄精等分。
为细末,二味相和,捣成块,捏作饼子,干复捣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温水送下。
(《奇效良方》枸杞丸) ③治脾胃虚弱,体倦无力:黄精、党参、淮山药各一两,蒸鸡食。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肺劳咳血,赤白带:鲜黄精根头二两,冰糖一两,开水炖服。
(《闽东本草》) ⑤治肺结核,病后体虚:黄精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或炖猪肉食。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小儿下肢痿软:黄精一两,冬蜜一两。
开水炖服。
(《闽东本草》) ⑦治胃热口渴:黄精六钱,熟地、山药各五钱,天花粉,麦门冬各四钱。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⑧治眼,补肝气,明目:蔓菁子一斤(以水淘净),黄精二斤(和蔓菁子水蒸九次,曝干)。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空心以粥饮调下二钱,日午晚食后。
以温水再调服。
(《圣惠方》蔓菁子散) ⑨治荣气不清,久风入脉,因而成癞,鼻坏色败,皮肤痒溃:黄精根(去皮洗净)二斤。
日中曝令软,纳粟米饭甑中同蒸之,二斗米熟为度,不拘时服。
(《圣济总录》) ⑩治蛲虫病:黄精八钱,加冰糖二两,炖服。
(《福建中医药》(6):44,1965)
【临床应用】①治疗肺结核取黄精经蒸晒干燥,洗净,切碎,加水5倍,用文火煎熬24小时,滤去渣,再将滤液用文火煎熬,不断搅拌,待熬成浸膏状,冷却,装瓶备用。
一般5斤黄精可制黄精浸膏1斤,每毫升相当于黄精5克。
剂量:每日4次,每次10毫升。
临床观察19例,均属浸润型肺结核。
其中浸润期9例,浸润溶解期2例,溶解播散期及吸收好转期各1例,静止期6例。
两侧病变者11例,有空洞者6例,经单独内服黄精浸膏2个月后,病灶完全吸收者4例,吸收好转者12例,无改变者3例。
6例空洞,2例闭合,4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痰集菌检查多数转阴;血沉绝大部分病例均恢复正常值。
体重及临床症状也有所改善。
②治疗癣菌病取黄精捣碎,以95%酒精浸1~2天,蒸馏去大部分酒精,使浓缩,加3倍水,沉淀,取其滤液,蒸去其余酒精,浓缩至稀糊状,即成为黄精粗制液。
使用时直接搽涂患处,每日2次。
一般对足痹、腰癣都有一定疗效,尤以对足癣的水疱型及糜烂型疗效最佳。
对足癣的角化型疗效较差,可能是因霉菌处在角化型较厚的表皮内,而黄精无剥脱或渗透表皮能力之故。
黄精粗制液搽用时无痛苦,亦未见变坏的不良反应,缺点是容易污染衣服。
【名家论述】①《本经逢原》: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强坚,皆是补阴之功。
②《本草便读》):黄精,为滋腻之品,久服令人不饥,若脾虚有湿者,不宜服之,恐其腻膈也。
附食疗方:黄精老年人的食疗佳品
一提到老年人进补,人们总以为非人参、鹿茸等莫属。其实,中药黄精是老年人较理想的补养之品。因为老年人(特别是冬季)不仅阳气较弱,而且阴液多有不足。黄精其性平和,作用缓慢,可作久服滋补之品,既有补脾气,兼补脾阴,又有润肺生津,益肾补精的作用。并且无大补温燥之品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现代药理实验显示:黄精具有降血压及降血糖作用,还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起降低血脂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据测定,黄精含脂肪、蛋白质、多种氨基酸、淀粉等有益成分,还含天门冬氨酸、毛地黄糖甙以及蒽醌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补中益气作用。适用于脾虚乏力、食欲减退、肺燥干咳、肾虚腰膝酸软及头晕等证。所以,老年人服用黄精疗虚大有益处,现介绍几则食疗方于下:
1、黄精炖瘦肉:黄精30克,瘦猪肉50克。加水炖熟,适量加盐,饮汤食肉吃黄精。可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芪多糖兽用主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