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叶子长红点从中间慢慢红到后面全红 最后干枯落叶

葡萄树还没到落叶的时候为什么树杆枯萎_百度知道
葡萄树还没到落叶的时候为什么树杆枯萎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如果枝蔓上有虫孔,是被葡萄透翅蛾的幼虫危害的;如果没有虫孔,只是叶片枯萎,可能是得了霜霉病或其它叶片病害。前一种情况,建议用剪子剪除被害枝,直到把在里面的害虫剪死;后者主要是喷药预防叶部病害,如果现在叶片落光,要把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
兰陵县农业局农艺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手机号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转帖:深圳一石:&《诗经里的植物》(2)
&30、梧桐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鄘风·定之方中》
  注:卫被狄灭后,卫文公迁居营丘。这首诗记录他在营丘营建宫室,督促农桑的情况。诗里的图景是一幅农业时代的黄金画卷,自然里的那个人,诚恳,朴实,高洁,在一场劫难家园的后,正重新开创一个新的历程。另,古人说晴天,用“星言”,古人到田间去,不是说“走”,而是用“说于”,真是一绝,几乎到了物我同化的境界,这算是语言反朴归真的精粹。
  少年时,我就熟悉梧桐树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曾经出现过一阵“植树造林”的热潮,那时候,我还是个溺懂少年郎,跟在大人后面,到公社大队开会的院子里,排着队的去领拇指粗的梧桐树苗,然后,到秋风吹过的麦茬地的边边角角,抛出一尺见方的深坑,和大人们一起,把象箭一样笔直的梧桐树苗种的满山满凹都是。来年春上,一大半成熟了的梧桐树苗发了新枝,秋天里,再把胳膊粗,几人高的梧桐小树从离地几寸的地方锯掉,新的嫩苗会从树墩上长出来,一个树墩上,把长的最憨最嫩的那棵留下,把其它的份掉(家乡话,份的意思就是掰),这就是两三年之后,能长到直径尺许,顶着蓝天的巍峨高大的梧桐树的雏形。梧桐树有很粗壮的生长神经,它在贫瘠的土地上,会把根扎入深土,在肥沃的土地上,则会把根须伸到老远,长在大路边上时,则会把身子长的粗壮,冠盖迎风雨,遮灰尘。从这些形态上,总觉得它懂得自然物候里的机变,是个能穿透一切阻隔的树种。
  古代的民间传说里,“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的青桐是凤凰栖息的树木,因着这传说,高耸入云的桐木,具有了祈福保佑的神性,李白诗里“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是植物世界连接美好生活的一幅神秘画面。这也是梧桐又被称做“凤凰木”的一个原因。
  时常说的桐木谣琴,指的是桐木在乐器里的角色。桐木中的维管纤维质韧而坚,中空且疏,可以保证有均衡的音色的共鸣,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关于汉末音律家蔡邕,从烧木中辩音而取烧焦桐木,做“焦尾之琴”的故事,可以知道桐木在古代乐器里的价值。有幸能听上焦琴之音并有所懂得的人,应该都不是凡人。中国的音律里,古琴之音被称做“大音”,七弦琴上,运,捻,揉,拨,飘然而起的,全是人世里的荒凉,沧桑,不忍,愁虑和痛念。就连欢快如《高山流水》,透出的也是天地万物,时间流水的不着之味。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桐木带给人们生活的趣味和情感的一点寄托处。
  江南读书的时候,看到路边上常被叫做“法国梧桐”的树木,在四季里,树身象单色水彩画一样,周身绕着淡绿灰白的色块,树影婆娑,给我遮挡过突如其来的风雨,也见过热恋中的情侣的羞涩,若隐若现的遮蔽在法国梧桐的树影里。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法国梧桐”,其实应该叫做悬铃木,和真正的梧桐并不是同一个家族。但总有梧桐的一点牵连,这里也记上一笔。
  梧桐花,淡淡的紫色,串串缕缕,总会突如其来的结上满树,做我们俗常生活路上,陪伴数不清的下班人,伤心客的满头花盖,这是自然世界进入俗常生活的一点伴随,也是一点抚慰。因为看着头顶无声的铺天盖地的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总是一件欢喜的事。踩过金色秋天里梧桐叶落了满地的街道,听着脚下秋天在“喀嚓、喀嚓……”声里那么干脆的碎裂,偶尔的会想,一个人走过这样的长街,会不会觉得凄寒,在这个时间让一切存在不断腐朽的图景里,两个人走过,会不会觉得生过一场的生命能够温暖一些!但世界和期望无关,梧桐树总有它自己强劲的生命,这才是自然返照给人的回音吧!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卫风·氓》
  注:这是一个刚强女子被薄幸男人遗弃后,写下来的痛心之词,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诗里说,女子用情,如鸠食桑葚而醉,很容易伤了自己的身体。男子的恋情很容易改变,被别的事解脱,而女子一旦用情,就很难挣扎出来。先秦时,女子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一个女子除了感情,又没有其它寄托,即使知道自己是感情投入里的弱者,也依然爱恋,然后在遗恨里黯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现代社会,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越来越均衡,恋爱里没有准备而失落的一方,虽没有古代女子这么决绝的伤痛,但对于将来的生活,总是一件遗憾的事。把握好爱的缭檐瓦屋下面持久不变的生活,在平平淡淡的幸福里过完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就人生的成就,这其实算得上是最为辉煌的一个成就吧。
  《诗经》里桑树出没的篇章很多,对于先秦农业时代的人类生活来说,桑已经是普通的一种植物。桑的最早记述出现在甲骨文当中,人类智识苏醒,开始创立文字,在干枯兽骨和竹木平面上记录自己的历史,以保存和自然争斗的经验,让自己的智慧能够开始有形的延续。到从自然野蚕的身上得到启发,由蚕食桑,得轻便柔韧的丝帛,这应该算得上是人类生活品质飞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蚕母,在古代被尊为神母,而桑,在周商时,已经是宗庙祭祀时的神木。等到先秦时农桑遍野,文字记述当中古朴粗糙的自然画面,因为桑蚕饲养在农事里的普及,逐渐开始变得柔和、华美起来。关于男子的朝服,用丝绸的华贵,可以配合庄重威仪的形象,女子之美,终于可以写的“落花入领,微风动裾”,更加的风情万种。就女子的性感来说,丝的色泽和柔滑意象里,说的在清楚不过了。
  “桑梓”作为家园的像徽,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它不仅是自然闯入眼里来的一道风景,也是日常里连接我们飘渺不定的记忆陈列架上的一个容器。在我从小生活的家乡,巷道口上邻居王家靠门长着的参天桑树,不仅是春天里养活我的蚕宝宝的供应站,也是夏秋的热闷天气里,和几个冥顽不灵的伙伴,拿上竹竿,靠在参天桑树背面的墙上,偷着一竹竿一竹竿敲下桑树枝头殷红发紫的桑葚落上满地的那份偷儿掩藏不住的刺激里的喜悦。
  现代都市里的人,已经不再有养蚕的乐趣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工业时代和农桑时代的一种隔离,隔离的不仅是人和自然,真正隔离的其实是隐藏在不同生活节奏当中的人心。
  铺上棉花,让蚕子孵出黑色蚕宝宝的季节,有着人和自然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喜悦。在静静的春潮翻涌的夜晚,守着盖了桑叶的团蒲,蚕啃吃桑叶的“沙沙”声响,和跳动在钢琴琴键上芭蕾舞蹈演员的脚尖的变奏有着相同的韵律。到蚕在桑叶的枝茎下面由小虫到白娘子,由白娘子到麦杆上的修禅身,之后,开悟,化蝶,种下来生果。蚕一生的精灵舞,桑是这个精灵舞者的宽厚广阔,爱意无限的舞台。现代社会的所谓天籁之音,都是从亮闪闪的金属管子里飘出来的,而且,还要用未明的光线来营造一个造作的意识的洞穴,来以次模仿一种并不存在的沉入和冥想。却不知道了,真正的天籁,是自然里,天然流淌到人们内心里来的,洗涤人身心的声音。
  我吃过的桑葚有两种,一种紫色,时常被称为“玉紫”,汁甜润微涩,有耐人寻味的余味,吃过之后,总是染的满嘴紫红,象个刚学化装的蹩脚的戏子。还有一种玉白桑葚,乡下称做“珠玉”的,算是桑葚里的贵族,吃时,让人想到净洁丰润的女子。很久没吃过桑葚了,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想到小时候满脸划子的一把一把往嘴里塞着鲜嫩桑葚的馋象,到有些口舌生津起来。
&&&&&&&&&&&&&
&&&&&&&&&&&&&&&&&&&&&&&
32、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卫风·芄兰》
  《芄兰》在历史上流传,随人心和政事的不同,演绎出多种被解读的图象。第一个画面里,少女埋怨少年对情事的懵(meng)懂,说,你虽然穿的象个大人,可你懂得我心吗?你看起来象个可以弯弓骑射的人,可是你怎么不懂得疼爱我呢?可能是古时候年轻夫妻之间,在内室里小媳妇耍小脾气时说的私房话。用带着音律的文字,写成的诗里,一个正皱着眉头,跺着脚,鲁着嘴的爱恋中的幸福姑娘,青春的可爱与灵动的样子扑面而来。有阶级意识的第二种,说这首诗是人民对统治者骄横幼稚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讽刺,文学多这样的解读,就意味着生命河床在逐渐干枯,生活当中轻灵柔和之水逐渐被利益和欲望的诡异裂缝吸收怠尽;第三种画面则有些现实主义的讽刺意味,指的是那些老而无能,又心绪难平的人,暗地里借这首诗来嘲笑年幼于自己的顶头上司,生活里这样的让人摇头的幽默画,真是多的数不过来。
  我象喜欢《诗经》里的其它诗词一样的喜欢这首诗的音节,一咏一叹的长短音节里藏着《诗经》之所以流传千古,生命力依然如雪山流泉一样的神秘力量,面对传神、素朴、简洁的文字,平静的生命会禁不住浮现笑脸。
  开启诗词音律的最初音是芄兰,“芄兰”,这样一个词,把它从实指的意义中抽离出来,单纯来吟读,就有一种轻滑快捷的余香留在舌尖上;而年轻的男女在一起,若是感到“吹气如兰”,情事的生发,就已经快到物我两忘,身心相容的地步。这让人觉得芄兰是个极神秘的词,神秘在它的音,它的味。植物世界里的芄兰,则是有对生的心脏般的绿叶,延续生命姿态的是蔓生的柔韧的躯体---植物学里,它属于藤本,又有叫“萝藦”的充满了禅意的好名字。芄兰是山野上极普通的草,在深林山地的缭绕迷雾中间,它攀延褐色的岩石上,缠绕住入云的古柏,是古冷生硬自然变得柔和和可爱的一部分原因。它开出的粉绒白花的花蕊间有点点细碎的紫色斑点,这紫斑夹在风里忽隐忽现的白色里,似乎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因为和蜂蝶相恋而生。子实装如羊角,是无数朵花在生死寻觅之后笑在藤蔓上的留存物,微风吹过时,总会把一种深藏的决绝和自傲的身影隐藏在一两片绿叶中间。
  战国时燕王喜之女芄兰(历史上又叫莞兰)公主,是人间传奇中作为植物世界里的芄兰最性灵的一个对应物,她以身诱荆珂,后来又全身心爱上荆珂,荆珂赴秦刺王,她则殉情,是个让我惊讶而心里发热的形象。因为这样的故事,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只是作为伤悲的传奇,被搬上嬉戏众人的舞台,而芄兰之心,似乎已经闷上灰尘,在淤泥厚积的池塘里沉的不见踪迹了。
&&&&&&&&&&&&&&&&&&&&&&&&
33、木瓜---遇和爱的弹奏物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
  你给我木瓜,我给你美玉,木瓜和美玉,物的纷变而又安静的世界里,期盼着有的,是“永以为好”的爱,是一个唯一存在过,不属于任何其它人的“你和我”的神奇结晶物的永生世界。诗中直接而清澈的反复意象里,有象箭一样的射入时间在一瞬间裂开的缝隙里去的东西存在着。一瞬间出现的期盼里,能够看到一个幽蓝神秘的世界,能够看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的一双手和另一双手,能够看到飞旋世界里,奔跑在夜空上的留恋而又带着心愿的发着银色光芒的星星,和连在一起,静静飘落的两片雪花。“匪报也”,这可以解读成爱的声音吧。时常,我总觉得,永恒之爱的概念只是人在自我期盼中产生的完美情节的一种并不真实的幻念,它在互动的欲望世界里变化,总还是要有所报才能得成,这将是必然的法则,唯其如此,才能让虚实相互衔接的生活有平凡的面目和长久的力量。但愿意把一柄绿枝桠,一朵木兰花,在书页间,由嫩绿季节保存到干枯衰落时,依然放在随手可以拿到它的书架上,这种用一生来守侯的,其中所求,既是“匪报也”,也有“吾愿也”的一份欢喜。这更算是爱的声音了吧。然而,这个能够在某个未知路口展开的画面里,木瓜熟了么?
  喜欢诗中的“投”字、“报”字,这是善念的果实和欣喜的花,是相遇时知心的笑,是琴键上可以弹奏的欢快流畅的音符,是木瓜的温软和美玉里的清凉和喜悦的平静,是爱所能成型的元素里起始的节拍。日常生活里喜欢和谐平静而有笑声的气息,我按这种方式来塑造自己的生活和文字,从来都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塑造成功它------有些事情是必然的,这种感觉对我就象符咒。其实,和谐平静而有笑声的世界,不是属于某一个人所独有,它从恒古自我意识初萌的世界开始,就是每一个有自省的生灵的平常心里得以安然活过一生的安慰物。手里接到木瓜的人是幸福的。
  秋风里,在路边的水果摊上看到摆了一地的木瓜,橙红色的果肉是甘甜的。摆在商场果架上的木瓜,被标着万寿果的名字。中医上说,木瓜极开胃,瘦弱而食欲不振的人多吃,可以食欲大开,渐渐变的丰腴饱满起来,对于天天在公共架构里被复杂事务无声无息磨掉青春的女子,木瓜是非常好的养颜物。这让我想到了“木瓜女子”的称谓,因为,一个长伴身旁的木瓜女子,是健康开心,容颜和美的象征,这要比“芙蓉之女”,“水样女子”更能组成生活而非唯美的画面。朋友妻会在20分钟之内做一个木瓜沙丝,一个木瓜,腹部平切开一个勺子般的口,将子挖空,向其中填入菠萝、苹果、梨、奶酪、蜂蜜、砂糖拌好的切块,在把原先预留的木瓜切片盖回切口,把完整的木瓜放入蒸锅的蒸15分钟,就是一份非常美味的点心。看着她做给她家的小孩吃,几乎是在聊天里一转眼的事,看着眼前冒着热气的精致物,真是神妙的木瓜!
  深夜里,落着零星的雨,这是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个懒腰,手伸到窗外时得到的一点感觉,《肖邦夜曲》在看不见的地方回旋,把一节一节断裂的空间连接成一个并不完整的整体,读到《木瓜》,不知道为什么,思绪飘到相遇和爱的世界里去了,或者,这不是自己所想,而仅仅只是顺着诗里的画面,让内心自然行走的结果。想到了一些熟悉陌生的影子和相连木瓜的点滴世事------生命不该总是想的,自己对自己这么说,于是,就写了上面切片一样的话,来填充这个飘满了碎片的夜的世界。
  注:《木瓜》是一首极温暖的诗,和它相连的意象,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里,从人世草莽箭弩的事件当中,产生过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知遇和爱是一个人幸福树上开着的钻石花,也是写作当中永恒主题的主体舞步,我没有引用这些诗,或许,我还没有学会如何按我的心意自然的引用它们。
&&&&&&&&&&&&&&&&&&&&&&&&&
34、千年韧如丝的---蒲草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王风·扬之水》
  诗中束薪、束楚、束蒲,指的是捆扎起来的柴禾,蒲在史料里有两种解释,一为蒲草,植物学上称为菖蒲,又名剑水草,俗名蒲草;一种解释为蒲柳,多种在河边住宅周围,又名水杨。在这篇文章里,我以蒲草为准,来记述诗性和自然流转之间在人心上的变化,并没有多少历史实证的根据。以蒲草为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熟悉长篇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喜欢其中磐石不移,蒲苇韧如丝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让我的写作偏向了蒲草。
  诗经中的《扬之水》,表露的是一个男人的心意,在文字的表象后面,是一双爱意深沉,顾念家人的男子的忧伤眼睛。用“扬之水”来隐喻一个男人存世姿态中的一种,悠扬、激荡,又有似水柔情,“扬之水”的音节滑过唇舌,一个男人的心会自动的发生丝微的变化,我想,这不单单会是我个人的感觉。
  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日轮星瀚的日子里,远离妻子儿女,固守边戎,夕阳西下时,站在河边,看流水浮波,蒲草渐沉,思念孤守空房,看着夜晚霜月不尽愁眠的女子,随水色草叶的流转,不禁发出一声声敲击心鼓的叹息。越是读〈诗经〉,越是感觉到一种反复咏叹的音律,就越是觉得,《诗经》除了咏读,更适合于颂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相比,《诗经》的起兴,连接着自然和人最质朴的内心,这种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含蓄,更空茫,更旷远,其中藏了千年、万年都说不尽的味道,有人存于世,其心相于的真挚感和无奈感。可惜的是,这种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唱在山野庙堂的歌,历史岁月的沉沦变迁已经将它的音节敲击破碎,难以再有悠扬率真粗旷的音色痕迹了。能够让《诗经》象原初的那样传唱起来,这或许是现代史学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在纸张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代记述史料的材料除了动物胛骨、竹简之外,还有其形如剑,质地柔韧的蒲草。蒲草上刻字,然后卷起来,装入竹筒,作为远送传递密函的文书,蒲草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或许是扮演了竹简时代和纸质时代的一个中间替代物的角色。蒲草在民间真正的作用,不是文化上的,而是指向人们日常的生活。在《礼记》中记载,周代就有用莞编织的莞席(莞即蒲草),蒲草织品有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汉代至盛唐,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现代人的生活中,有蒲草的茶托,蒲草的笔筒,蒲草的果篮,和用蒲草编织出来的抽象艺术品。这些散落在千家万户的蒲草物件,不仅仅单纯是自然和人发生的直接的物质联系,还有一些从内心的想象开始,连接人的秉性和思考的一些潜在物。传说伏魔鬼王钟馗是用菖蒲剑来捉鬼的,端午门眉上挂艾草和菖蒲,能够有驱邪避灾的功用。而在《孔雀东南飞》里,朱英台的早期形象刘兰芝对性情柔弱但痴爱不改的夫君说。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在这样传诵千古的诗篇里,蒲草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是真挚爱恋的悲情象征。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促漏》一诗中有“
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的佳句,说的是幽会男女,别离后,看蒲草暗结,鸳鸯戏水,月下孤影徘徊,来日悠悠,触景伤情的事。我们悲喜交加的人生,正是因为在其中渗入了柔韧的性情,才能让我们对生也茫茫,死也茫茫的自己,和自己心里有感怀的人和事,有顾念和寄情。这是所有诗作得以展开的底色。而柔韧如丝的蒲草,正是陪伴我们到达一个又一个人生接点的中间物,它在无声无息之间,表达了一种真挚的坚韧的希望之情。怀抱希望,人生便会总有掩藏的或者外显的让我们觉得温暖的笑脸。就蒲草,说这些,也就够了。&&&&&&&&&&&&&
&&&&&&&&&&&&
35、救治妇仁的---益母草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嘆矣。慨其嘆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王风·中谷有蓷》
  《毛诗品物图考》中说:“蓷,鵻也,叶似萑,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即今益母草也。”
  《中谷有蓷》,算得上是一首哀妇自叹诗,但诗中流露的感情并不单单只有哀怨,还有心底里自重自醒的意识,诗中一咏三叹之间,能够听到一个遇人不淑,追悔摸及的女子的涕泪之声。已婚或未婚女子,读到这样的诗,会共一瞬声息,这是千年万年都不会改变的反照自身的同一性意识。读《诗经》里“风”、“雅”两籍中的诗,总能感觉到浓浓的母性气息,这种母性不单单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基因里的。因为这些诗,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繁衍的生命和柔和的性情,自然万物和人心性灵的交汇,让朴拙沉迷之心,在这些明澈的诗词面前,有一点惊喜的诧异和一抹发自身心的微笑,并感觉到世界源出的清新,这其中激荡人心的,正是我们时常觉得伟大,却又总是因为深沉之爱,而无法看的明晰的母性的真相。
  “喜不露口,情悲无系”,说的是不言之喜,无着之悲,在文字中间出现,算的上是最能使人生共鸣,生叹息的所在。山中生长的益母草,本是疗养女子身心的东西,却在自身身世的悲情里,在叹息声中看其枯萎,在无法舒解的哀号当中看其逐渐风干,在黯然落泪中看其失去水色,成为无生命的死物。身体的病痛哪里低的上心里的伤痛来的浓烈,来的绝望。而诗中三次几乎重复的意象,除了加深情感的波澜之外,还有一种日常的感觉,也就是说,给了我们一种忍受这种伤痛的时间感,一种日复一日的无奈之情。这是“中谷有蓷”三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觉到自然物性之外,还能觉察出那种能够穿透岁月的时间性的神秘地方。或许,这其中还藏了音律对心灵造成的诗性和鸣的回环效果。
  山谷中的益母草,作为情感抒发的起兴之物,除了在诗中展现它反照妇女悲惨身世的性灵之外,在物质的实用性上,则是医治妇女病痛的良药,更是女子娇媚容颜的保养物。广布全国的益母草,是性喜向阳的唇型科直立草本植物,在药理上,它可以调节病痛妇女的身心,有益女子养生育子。在有关记述武则天宫廷美容秘方的《外台密要》里,详细的记录了益母草配制美容秘方的方法和它的美容作用。传说,武则天常用此方,五十而有十五玉润容颜,这是益母草传奇性的一页。
  益母草种在庭院里,是可以开粉红花,白萼花的普通物件,摘来做菜,则是山野地里产出来的进入我们口里的山珍。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吃过益母草做的任何菜式,或许它真的稀有。对顾恋自己容颜,能为悦己者容,而心生窃喜的女子,如果常吃,应该是一件益身益心的事了。
  黄昏于家中
36、遍布山野的野葡萄---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王风·葛藟》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国风·周南·樛木》
  注:葛藟(Lěi):野葡萄。是藟之别名,以其似葛,故称葛藟。
  这两首诗里,都提到“葛藟”这样一种植物,所谓“葛藟”,说的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属于藤本植物的“藟”,普通老百姓叫它“野葡萄”。熟悉诗词文赋的话,“葛藟”这个名字会让人的唯美寄情的诗性意识从苍茫烟雨浸透的大地上飘渺扶摇起来,而“野葡萄”这个名字不需要任何的想象和自恋情节,它属于一切想到它看到它的人,在朴实粗砺的形态之下,有一种深藏起来的永恒性。
  “葛藟”有缠绕、攀附的特点,《葛藟》中,正是利用这一点作为起兴的出发点,来思念亲人,感叹世态冷暖的。这种四野里缠绕漫生的情绪,是一种在心底里不能被遗忘的爱的镜子的反光,而斗转星移的生活,因不得以的生活,而改变了我们和骨血亲人之间的关系,寄子他人门中,这种生而为人的无奈感,正是缭绕我们心里,缠绕我们一生的,顾念所爱珍惜所爱的源泉。所谓“绵绵葛藟……”,正是无法割舍,无法忘记的柔软线条。在很多后世的诗作里,葛藟的柔弱影子后面,总隐含一种坚韧的性情,这是见到“葛藟”时,让人觉得温暖的地方。
  在日常的生活里,我们总会看到脸色红润,容颜开阔,生活形态滋润自得的人。我们可能会想,福禄运命的光环正围绕着他们吧。《樛木》正是用葛藟的攀附曼木而得旺盛,来隐喻将有的复兴的美好前景。没有说出来的话是,要懂得深藏在攀附和缠绕之中的权谋和机变,也要懂得屈从。有人将《樛木》称做最早的“马屁诗”,是对文人的讽刺了。
  遍布四野的野葡萄,在北方的家里,春末时开碎白花,秋上时,一串串黄豆粒大的绿果果,会变成绛紫色,果子里汁不多,味道酸里带丝丝的甜味。小时候,下午放学后,挎着个小背篓到野凹上打猪草的时候,总能采到满把满把这样的野葡萄,小小的葡萄籽会在小伙伴们抢着摘,抢着吃的游戏里,不知不觉中爬的鼻子下巴上到处都是。这是生活里连接着我的童年的野葡萄。童话里的野葡萄,存在于自然的性灵中间,它积聚了天人交汇的灵气,藏在人迹罕至的古木旷草的幽密缝隙中间,只有极少数被神灵眷顾的开悟者,才知道它有怎样的人间医道所不能获得的神奇效果,并且知道用怎样坚韧不拔的性情支持的纯爱至善才能够有幸获得它的神力的眷顾。童话里的野葡萄清凉甘甜,越是历经千年万年,就越是能够让人觉得它的性灵神秘摸测,它在永恒的时间里,在安然的等着一双跋涉过万千山岩,划开万里洪涛的,浸透了苦难,但又永远把内心的眼睛向着它的手。神光环绕的野葡萄能赐予一个被黑暗之海淹没的盲人以光明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人类自身所处困境的一个隐喻,每个生命每一天所追寻的,或许正是“神奇野葡萄”的旅程。
  和朋友一起喝过野葡萄酿的酒,是在远山里的农家,日常喝这种酒的是个在土地里刨挖生活的农民。他用黑色的瓷碗打了两碗酒,放到我们面前,脸上憨憨的笑里是一种歉疚,因为山林的小棚屋里在没有其它好东西了。酒入口之后生涩酸苦,留在嘴里的是一层层的粗砺,但是,这种粗砺在喝过一会儿后,能从嘴唇和舌尖上感觉到某种说不透的淳朴的甜味。喝过一些西洋的东方的有名无名的酒里,这种野葡萄酒的粗砺,和连接它的热情憨厚的笑,是现代科技里,任何严格制程都过滤不出来的一种味道。如果说饮名酒能得一点虚荣和加深一点价值不大的自恋的话,品这种酒,刚刚入口时的粗砺的不适感里,将会出现味觉上的更多层次感。这是说到酒时,总让我记起它来的一个原因。
  《易经》第四十七卦第六爻的爻词里,却告戒众人:深陷困境时,攀附葛藟,越是挣扎,越是受藤蔓缠绕和阻绊,于事无补,终会后悔。很早以前,读《易经》时,对这段爻辞的理解只是一眼看过,并没有做过多的展开,没有想到,野葡萄的藤蔓,在今天的这个下午,以其柔韧的自性的方式,却让我想到和它有关的更多东西。
  遍布山野的野葡萄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植物了。生命越普通,就越具有神(秘)性。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总象一个迷一样。
&&&&&&&&&&&&&&&&&&&&&&&&&&&&&&&&&&
37、不言之果---李子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
  《抑》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诗经·大雅·抑》
  上古,李树长在山林里,逢春色开花,夏暑时挂青果,秋上,密密匝匝,红的娇人的李子悬在枝头,是很容易吸引采集山果的部落妇女们的注意力的。臆测里,最先敢于取食这种诱人山果的,是兽皮围腰,藤枝束发的李氏女子。这让我想到桃,想到桑,这些今天能够遍植大江南北山地上的农家树,该都是那些几千几万年前的氏族部落里,专门负责采集野菜、野果子的勤劳女子们驯化自然生灵的功劳。
  到《诗经》里所说的商、周时代,李树已经种于巷陌,是诗人笔下,附记人的性情和陈述道德意趣的借言物了。
  如果说人的性灵有脚步声的话,那么,沉默不言的自然,进入我们伤怀心悦的双眼的时候,一些飞扬而起的激荡人心的文字,正是使人和自然物我同化的最佳因子。
  《诗经》的精美篇章里多处说到李。这个时候,李不是自然,而是人心上长了翅膀的飞马,它托着人的瞬间变换却又万古长存的情绪波动,让相隔千年的此时和彼时的人心,在诗辞韵律的集合中,有怀想古人,叹谓当下此身的共鸣。
  《王风·丘中有麻》中有:“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的诗句。如果这首诗是一部舞台剧的话,那么,此处的李子树下,便是第三幕中的一个空间背景。对《丘中有麻》的解读,老儒生以德政教化的说辞解释为,国人思念遭放逐贤人的期盼之作。但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首情诗,一首女子抒怀的激情诗。爱恋深沉的女子,想到麻丛中,麦浪里,李子树下,两个人曾经有过的缠绵悱恻的时刻,禁不住身心摇曳,爱念丛生。诗中呈现出来的一咏三叹的三幅场景,让殷殷期盼中即将到来的一场情事充满了心跳加速的张力。李树在这样一幅美好情致的画面里,是千年万年也不会老去的情和爱的沉默不言的见证者和情同万物的隐秘收藏家。
  在《大雅·抑》里,“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句式和意趣模子,能够经历两千多年的时光打磨,直到今天,丝毫都没有变化,应该是合于人心,合于时间的古化石一样的话语了。这样的话语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以真情对等的衔接,来表达一种人人希望拥有的和谐氛围。李子因为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有幸获得了这种人间情感代言者的机会。这应该是我们今天看到挂在枝头的李子,觉得倍感亲切的原因之一。
  古谚里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宽厚朴实的话,其中藏了“务实,不尚虚声”的不言之理。这种性情进入古老中国文化的秉性,就是一种深藏起来的,时刻自省的生机。如果说“中庸”二字,有其动力的话,其中之一也正是在“务实”二字上。以“天下桃李”来言说学子,除了表面上喻说师门昌盛之外,更深的意思里,培养出桃李品质的学生,更应该是一个为家为国育优民的老师的衷心所愿吧!
  家里的厚重黄土地里,李树的栽培已经有几千年了。记忆里,从我出生,李子便是每一年常被送到嘴里的家常果。家乡人除叫它李子外,还有一种本土的叫法“郁黄”,我查大哥帮我借回来的县志,没有找到为何叫“郁黄”的出处,可能“郁”暗含了荫蔽的意思,而李子果实的成熟,有一个法子正是“捂”。而“黄”,则正是成熟李子的果肉色泽。“郁黄”之名是不是由此所取,还要去请教本地的民俗学家才能确证。
  注:另,未熟李子,因含过多果酸,不可多食,吃多了,会虚热脑胀,胃发痉挛,这是农谚“桃饱人,杏伤人,李子树下躺死人”的原因了。而熟透的李子,日食2-3枚,对慢性肝炎有比较佳的疗效,也可治发屑多头皮痒的毛病。李子肉炖冰糖,是润喉开音的佳品,教师、歌者可方便食用,对日常工作,不无补益。
&&&&&&&&&&&&&
38、浸入神秘色泽里的---檀木 
  《將仲子》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將仲子》
  古人郑樵在《诗辨妄》中所说的“淫奔之诗”---《将仲子》,在男女权利日渐趋向均衡的今天(虽然这种权利的变化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物理学上的那种绝对均衡)读来,倒是一个心地温善,性情柔和,兼爱父母,恭顺兄长的乖乖女写给情郎的想爱又不能放开身心去爱的内心矛盾的劝戒诗。而那个爬墙、折树,为见到心里致爱之人,不管不顾,在爱恋中头脑变的昏昏然的让人觉得可爱莽撞的男子形象,却在这个乖乖女的充满了规劝的爱恋文字后面活灵活现的让我们的意识感觉到。
  好诗总会让有所懂得的读者心里自动生出“情中幻景”、“景中生情”的冶情效果来。《将仲子》可以看做是“情中幻景”的别样情诗里的佳作,在这样的诗的性情里,能够让我们看到,爱里,除了烈焰,还有推拒还迎的柔火,这些不同爱的色彩,都是经历时间磨砺,也不会消去痕迹的人心上的不同透明镜面。
  《将仲子》也可以看成是成语“人言可畏”的一个源头,封建时代,“人言可畏”是对藏着杀人不见血的闲言碎语刀锋的透彻解说。为何闲言碎语能够杀人,则是因为儒家治世的道德绳索影响于日常生活的结果。但在《将仲子》的西周时代,经世的道德伦理还没有以统一的面目行世,不管民间还是宫菀之中,自由的恋歌、奔放的情话都是连接着自然天时的性灵,而不是仅仅藏在深闺后厅之内的怨词愁歌。但影响后世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雏形已经在民间的土壤里滋生。《将仲子》中呈现的历史画面正向我们清楚的描绘出这样一种伦理观念正在变化中的生动画面。到秦王做出让读书人千年诟病的,用制度化的外力让炎黄文化凝结成核的文化归一的事,至汉武董家让百家之术偏废,独尊一儒,从而让“人言可畏”四个字不单对男子,更多的是让中国历史中社会地位沉降下陷的妇女们遭遇到更为悲惨的人生命运。到婚姻完全自主的现代中国,“人言可畏”的分量,因旧道德的拆解,新道德还在重建的路上,而变得不怎么让人畏惧可怕了,这是或许是世界变化的一点幸事。
  诗中被莽撞男子压折了枝桠的檀木,在《毛诗序》中被认为是属于榆科的青檀。作为“坚韧之木”的青檀,除了做古代战车车轮的辐轴之外,它还是书法作品的承载物---宣纸的原始制作材料。当我们站在一幅纸质柔和均展,墨痕琉璃变换,人心意趣深藏其间的书法佳作前心意欢欣喜悦的时候,若还能细品檀木的纤维之丝在奔马狂风般的墨痕中用默然的自然之力支撑起人心的艺术意趣,会对欣赏书艺,更多一层说不出的欢喜了。
  世界上现存的檀木,有青檀、檀香、绿檀、紫檀、黑檀、红檀、黄檀等。檀在印度的梵语中,有“布施”的意思。这或许是檀木进入佛教仪式的缘起。在佛事生成的殿堂里,烟馨缭绕的檀香在佛经中和定心、安神、醒脑、镇邪、通窍连接在一起。大凡高僧,除了口里念念有词的佛字真言外,手里总有一挂乌黑发亮的紫檀念珠,配合“一念生而万念生”,“一念去而万念不存”的空空佛字真言,紫檀念珠代表了百毒不侵、万古不朽、邪不沾身的对入定诵经者的一种全方位的卫护。佛经里有专门的《佛说旃檀经》,经里用“此树香洁,世所稀有……利除百病”,给这种自然之中本就罕有的树木拢上更厚实的神秘面纱。
  檀木的稀有,按照自然的特性,以檀木里质地最硬,密度最高(比重达1.13克/厘米)的黑檀为例,直径年平均生长量仅0.6厘米,树高生长量每年约0.4米。这种树,需要经过至少400年,才能进入选材者的眼中。在漫长生长的几百年里,还要经受风雨的镂空和虫害的侵扰,到制成精美绝伦的器物,在质地坚韧的自然属性里,又藏了经历过百年千年的时间智慧,和色泽沉稳内敛的华贵气度。这些潜藏品质正迎合了弱小生命祈求异灵福祉卫护和人心自强的心理趋向。
  檀木自身的独特秉性,在人所存在的历史上,被拉入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体系中,这让一种原本只是自然里的普通植物,变成了身披神秘外衣的,没有口,却又总是似乎可以说话的神秘物件。
  中国的神话里,檀木常被称做青龙木,没有人知道这样称呼的因果,但见着此物,不要说人,就是鬼神,在心里也会生出敬畏和肃穆,这应该算是时间累加中的通灵效应在起作用的缘故了。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富贵之家里隔开厅堂后室的檀香屏风,淑女雅士手里轻摇的檀香扇,在檀木的家庭里,只算得上是中下品的材质了。
&&&&&&&&&&&&&&&&&&&&&&&&&
39、莲子心,芙蓉色,水芸香里的---荷花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里藏着这样一幅朦朦胧胧的图画:一个虽有点遗憾,但也心满意足的女子在想:念想,是一种无用之物吧,走过绿茸茸的灌木丛,穿过俊秀挺拔的松林间,梦里曾经遇到的那个人物始终没有见到,却在无意间遇到了这个象风摇荷花水摆游龙(指荭草)般的狂且狡谐的爱人,然而,终归还是遇到了这个让我心生喜欢的人,我且来在这花香碎草间,用男人的虚荣来调笑刺激一下这个约会总是迟到的人吧!
  道德家在《山有扶苏》里看到的是对人心上善恶不辨的讽喻,性学研究者则说这首诗是古代同性之间非常态的戏词,但更多走在历史台阶上的人,则在《山有扶苏》里看到的是一个情窦已开的浓情女子戏谑情人的欣悦欢喜的情态。也正是在这份欢喜里,我才更多的去注意,长在两千多年前洼地池沼里的荷花,是如何通过时间的波动纹理,把说不尽的美,和道不透的智慧,在芙蓉色和莲子心里让我感觉到。
  作为荷花故乡的中国,有着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独特的荷文化。荷花的身份,在自然、社会、艺术各个领域里,都有它独特的标识含义。
  对入世的君子,长于污淖而独清于天时的荷花,可以映照一颗清虚正直,光明磊落,萧雅高洁的心。儒家那些治世的贤者,无不在思虑天下人心利益交变的时候,依然保持一颗淡泊宁静出于世外的莲子之心。
  至于说到女子,让我们先来混淆荷花和莲花的说辞,其实,荷花和莲花指的都是一种植物,只有叶贴水面而生的睡莲和叶出水面而生的荷花之间,才有科属上的区别。古时有芙蓉貌、金莲足、水莲步的食之可化,手握成水的女子,和我们今天意义上标识了更多性符号的时尚美女的概念,有着不同时代里相似的时代意义。但在质上,“莲妹”和“美女”并不是同一层次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一个人仪容和心性的融合,而“美女”概念里浓厚的物质背景,则少了怜惜,并懂得自性的深层滋味,还需要进一步借助其它概念,才能表述现代女性美的整体内涵。说一个女子有芙蓉之貌,另外的一层意思,则是说她身具中国女性的传统之美---幽香、解语、内敛、执情、冰清玉洁。我们现在的女子,已经把“芙蓉”二字糟蹋的不成样子了。
  丹青大师们笔下的荷花,多泼墨朦胧。独枝俏立的,如青春少女,斜枝承物的,则是静景中,动态自然走入画里,开始形成情景交融画面的一种暗示了。某种意义上,那些在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水墨荷花图里,藏的不是自然一物,而是做画者为画为人的一颗执着不休探幽入微的心。
  食文化里,我在深圳吃过旧不能忘的荷包饭,用筷子拨开荷叶,酥软米粒的清香就会在眼前飘渺升起,雅趣和胃口便一起洞开了。藕片,酸甜苦辣的吃过很多种,都是北方南方的家常菜。听朋友提起过莲花羹,我没有吃过,想象里,莲花在这样的精致菜式里,应该只是一个连接美和清雅的配饰吧。从整理出来的资料中知道,和荷有关的名菜数不胜数。关于荷花,除了它内里的美,口舌上的舒畅感,对我来说,是个新发现了。
  在公园里看风摇荷花,如果不做任何联想,很自然的觉得,它的美是那么普通自然,给每一个在风雨的伞下,暖阳的光里隔拦相忘怀的人,欢欢喜喜地送来一瞥的清澈,和一望的快乐,这份清澈和这份欢喜,就在这么不着痕迹的相遇里,从我们心里被带到了无数和我们生命相连的事物中。
  “莲花生”,说的是佛祖的降世。佛的一字净,也就是“空”,正是莲花所含的清净无尘中“无”的意思。佛教高僧的心在佛教典籍里被说成是莲花心,修行越高,则莲花覆盖的空的世界越广阔,莲花心一失,所谓的高僧也就和六根不净的常人没有多少区别。佛祖、菩萨脚下祥瑞之气缭绕的莲台,对一个宗教教义的宣传来说,只是一个浮在外表的象征性的道具而已。如果能够从莲台的空无里看到穿透事物本象,来去无碍的那只断执破惑的手,〈金刚经〉里“金刚”二字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一部分了吧。这段话算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认识的女孩子里,只有一个进入过记忆里的“莲”字。这个“莲”字,在水波浮荡的生活里,水打浪打,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剩下的,只是一个连回忆都变得模糊的影子。《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里欢喜爱恋的影子,和我的记忆里模糊不见的一点点几乎没有存在过的影子,连成生活浮波上的两片荷花的水瓣,文章写完的时候,它们也随波潜入夜,相见了无痕了。
&&&&&&&&&&&&&
40、千古的黄叶  
  《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萚,音拓,为草木落下的皮和叶,多指黄叶。
  ---《诗经·郑风·萚兮》
  一个小学生,在他写自然变化的作文里,说:“妈妈告诉我,黄叶是悲伤的叶子,但我在叶子落尽的树上,看到的却是绿意昂然的春天。”这句话让我惊喜,觉得说这句话的懵懂孩子就象是我的一个小老师,他真实的文字表述里,藏着一个可以让我看到的,生命和自然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折射光线的镜像。这句话也就成了我写这篇文章的缘起,它让我看到,自然世界的精灵,在不同阶段的人心里,如何跳着完全不同的舞蹈。不管是将自己的欢喜伤悲如何依托于自然,不管人自己毁灭自然的步伐听起来或者看上去怎样的让人毛骨悚然,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和谐相融的期望。
  诗经里的《萚兮》,是在风吹黄叶舞秋千的季节里的某个午后,女子邀情郎对唱山歌时唱出的邀请之词,《诗经》的研究者们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首诗的内容只是女子唱出的声部,或许还有男子相合的另一部分存在着,随着岁月山河的变迁,曾经的古音,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听到,就连爱的和声,也只留有半部的欢喜。对古人如何发声来唱这些诗意和情意和谐相融的句子,到有些好奇。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古诗词研究的大家叶嘉莹,在镜头前,神色祥和淡定的,用让现代人新奇的古音,缭绕曲转的唱着古词(似乎当时唱的并不是《诗经》里的句子),结合她以前所说的,儒家藏有弱德之美的生命象征。这些古音和这些说辞加深了我对《诗经》的认识,觉得,自由真情的抒发,并不仅仅连接人们因生老病死而流露出来的性情,它还可以引导我们进入世界变化的深处,来对抗内在人心的贪欲和自然灾变阻隔我们往永无止境的高峰前进的步伐。
  我内心的黄叶是这样的,它的背景是明净的蓝天,这方蓝天是经历无数浑浊白昼的过滤才获得的内心的明澈,而在这样的蓝天之下,疏散零落的枯枝中间,残痕镂伤的破碎黄叶,则把伤感无常的河流,在风意流转的沙沙声响当中,流过我抬头望向它们的视线里的河床上。如果黄叶仅止于这样唯美的形象,这样的黄叶仅仅只是死的黄叶,正是一片黄叶度过了四季的劫难,它的柔和色调里才包藏有一种安然平静的感伤气质,而这种感伤,落到无常空苦的时间之轮里,地层沙土里伸向流水的根须,绿芽顶裂皮质时,那声沉闷的我们的耳朵永远无法清晰听到的神秘脆响,才让凋零和复生组成黄叶的某种命运的交响。于是,在静的世界里,一柄黄叶随一声轻响,离了相伴一生的枝头,轻轻渺渺的,向我抬头望着它的眼睛轻轻落下来。
  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意识里的画面,我在网上找了一个下午的图片,也没有见到我梦中的图形。记得一句诗说: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秋风舞里的黄叶却正是我要找的画面。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不想抱香,没有人不爱抱香,我曾梦想,在“萧萧黄叶闭疏窗”之后,能够有幸获得那种安然的和谐相融的留香,这样,枯萎的世界,就被一种希望和期盼所扭转,黄叶之伤所带来的,反而是一种不动声色的黄叶之喜了。
  “妈妈告诉我,黄叶是悲伤的叶子,但我在叶子落尽的树上,看到的却是绿意昂然的春天。”我的小老师的话,清澈,天真,任何文字的雕琢都比不上它。这话是因黄叶而写,但它却通过黄叶进入了另一个童真梦幻的天堂。我的黄叶要纷杂一些,生命给予我的浑浊还没有停止,黄叶于我是凌乱的,破碎的,我的小老师却告诉我,凋零和枯萎当中,还有绿不能尽的春天,这让我意识到了千古的黄叶,我应该好好感谢他。
&&&&&&&&&&&
41、情爱的果子,美味的果子---栗子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墠,音善。郊外平坦的地方。古代,坛,墠,都是祭祀的场所。
  ---《诗经·郑风·东门之郸》
  山西作家李国涛先生写过一篇关于栗子的文章,读过之后,文字里的历史感和简朴的家常味很是喜欢。糖炒栗子的浓香在他的文字里说到很多。而我的“栗子”是在《诗经》里开始的。
  《诗经》一首一首的读过来,发现里头表述情爱的果子很多,有些果子是信物。自然用神奇之力结出的精华,同一时同一刻里,由期盼之手送入爱恋男女的肌体当中,转化成表达羞涩、欢喜、欲望的能量,外在的自然就将两个原本独立的男女粘合成一个想要结了盟约的整体。有些果子则是一种爱的隐喻,它的自然形态引导了爱恋生成的路径,在一种娇憨嗔怪的引逗里,有着爱的炽热岩浆奔向出口的欲张还弛的颤抖之力。《东门之墠》里的栗子正是这样的情爱之果。《东门之墠》被看成是一首并不完整的对唱情歌,但为什么儒家的经典子集里只保留了女子嗔怪男子愚钝的部分,或许,从诗歌的写作方式上猜测,这是诗意留白想要产生的余情效果。
  古代兽多人少,我们祖先的一支---有巢氏,为躲猛兽的伤害,“昼食橡栗,暮栖木上”。可以想象我们腰弓曲背的祖先,在到处充满了血腥攫取目光的阴湿潮闷的丛林枝干上,拿着石头砸开栗子带刺的坚硬外壳,用牙齿撕开栗子毛茸茸的外皮,把一瓣瓣鲜嫩的栗子肉分给饥肠辘辘的部族子民。到《诗经》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栗子树洒落在村庄屋舍周围的阴凉,在这样的阴凉里,单纯物质的欲念已经被身心愉悦的男欢女爱所代替。不需要经过怎样艰难的寻找,栗子就在我们的饭桌上,内心里,留下温暖的痕迹。
  很小的时候,北方乡村的家里,吃过的是栗子中的一种---茅栗子,指头肚般大小的个,用新出箱的面包皮一样金黄的油亮亮的外皮包着。小手剥开时,是一层薄薄的褐色毛衣,揭了毛绒衣,就能看到一个鸽蛋黄般的小物件,丢到馋嘴里,舌头上酥甜的味道,便有要一遍接一遍的重复下去的欲望。遗憾的是,父亲每次只买一小包,差不多半斤的样子,分到我的,只有十几颗。大学时,同宿舍有个安徽的同学,假期结束,从家里带来比核桃还要大的板栗。“还有这么大的茅栗子啊!”于是被大家嘲笑世上有这么无知的人。他让我生吃,我撇着嘴尝了尝,觉得有小时候在地里偷吃过的生豌豆的味道,于是对板栗敬而远之。
  到南方的城市开始工作,生活。才开始和板栗亲近,并对它喜欢起来。刚到深圳,住在蛇口沃尔玛背后的紫竹园里,工作经常加班到晚上8点。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和同事到超市里拿两瓶嘉士伯,买一包糖炒栗子,坐在百事遮阳伞下面的座位上,吃吃喝喝的扯些闲事,在啤酒花和栗子香里,把一日里穿在身上的芜杂和浑浊在不知不觉中脱掉。后来到二哥那里,看小侄女时,时常能吃上二嫂做的栗子炖香鸡,鸡酥栗子绵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个菜。
  作为干果之中的王者,栗子可以磨成栗子面,做成栗子窝窝头,在丰衣足食的现代,这是时尚吃法,在皇天厚土的时代,则是王公贵族日常的一类小点心。切成小丁,或和其它的甜浆搅拌了,是一些酥啊包啊面点的精致内脏,一口下去,满口流香。圆鼓鼓的栗子呆坐在肉山油汤中间,是衣食无忧志得意满的一种形象,而且肉酥而不腻,栗子反而入口油酥酥香喷喷的。吃过栗子做伴的这些食品,见到栗子时,总有口舌大动的欲望。作为情爱之果的栗子,《诗经》里虽然有,却是雾起时形成的一幅朦胧图画,要真正争得情爱之名,栗子似乎还应该有一个悲情人寰,或者温暖千古人心的绝唱故事,关于这样的故事是否在时间的变化里存在过,还需要在历史上细加寻觅,才能知晓。
&&&&&&&&&&&
42、远古红色的母亲---茜草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红楼梦》第七十回里,“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的诗,是黛玉做的《桃花行》。读石头本记,知道木石之缘,便总把黛玉使的小性子,感念万物的玻璃心,不言自伤的泪千行,看成是一种还债,而不是单纯把自己的感觉融入阅读中,让自己的心里也悲,也灰暗。和小说不同,活着的我们,处在命运的内部,所以无法知道我们活过的一生里,以爱作为交换的,我们是谁的债权人,谁又是我们的债主。
  《桃花行》里有一句: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诗中的茜裙,也就是红装,围拢着的不是闺阁里的佳女,而是一颗飘零无依忧伤悲苦的心,这让人无语。读过红楼一梦,有两个字,是天下人共有的---叹息。在这样的一声叹息里,《红楼梦》里千头万头的俗世线条,就如同一个个桑树上的蚕茧。当我们感同自身时,时常会有自己似乎成了大观圆里一条虫子的错觉。
  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欢快的倾诉,在这样的倾诉里,白衣飘飘,乌发红巾,就好象是跳动的音符。说《出其东门》是思慕诗,不如说它更象是一首大声唱出来的情歌。一般来说,胆怯的爱,总是失落的爱,而站在东门口上的这个男子,应该算的上是个勇敢的求爱者。他说,世上弱水三千,你就是我唯一的那一瓢。这样的诗里,藏着一种嬉戏的欢快气息,这股气息引导了爱,并滋养了爱。有时候想,最初的爱,应该是需要挑逗的吧。
  《诗经〉里所谓的茹藘,便是植物学上,茜草科里的茜草。茜草四五月发新芽,之后,长绿叶,九十月间,在丛林坡地上,开不起眼的小黄花,子实之后,霜秋时节,在寒土冻地里,挖出根须,净土,晾干,研磨成粉,发酵,然后便可以将巧妇手织成的白色丝绵布,浸入茜草的染缸,染成自然界里最强悍的一种颜色---红色。〈诗经〉里的另一种植物蓼蓝,是远古蓝色的来源。蓝色安静、谦和、内敛,是一种让人安守的母性的色彩。而红色正好相反,激越、热烈、狂放的性情里,让人想到火焰、热血和生死的瞬间。将这种不死的印记印在旌旗上、衣妆上的,既是茜草的精魂,也是人心流遍全身的脉动。
  西汉张褰开通丝绸之路,将被誉为“真红”的红花染料自西域传入我国之前,茜草是红色染料里的居首者。这让茜草在历史的河床上有了它曾经不可缺少的地位。很多时候,眼望一片碧野的时候,我们无法想到在这无穷尽的自然表层之下,还有神秘的隐含色彩。而当繁花开尽,万颜凋零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想到,茜草这样一种山草里,有着人类最初的不怕生死的雄心壮志?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自然和历史上的茜草对我是模糊的,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看着眼前图片上长在山阴地里的茜草,却让我微笑---为知道它心性里含着的热情,为懂得它决绝的不顾生死的酷烈里的那点悲。
&&&&&&&&&&&&
43、风吹佩兰:兰草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
  注:1、溱(音针)、洧(音伟):河名,在今河南新密境内。
   2、涣涣:春水盛貌。
   3、秉:执。
   4、蕑(音坚):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5、訏(音虚):大。
  〈诗经·郑风〉里,因为男女之间自由无忌情不能禁的对话,《溱洧》成了一首在道德家眼里备受苛责的诗。现代的诗词研究大家郭沫若、闻一多、钱锺书,也在这首诗里看到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对当时民情民风的影响。但我们将摆脱道德家们的视角,以诗的品质和人心自由伸展的愉悦来走文明的变迁和植物世界不动声色的肌里。
  《溱洧》里男女相会的日子,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农历的三月三,人们随主神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灵---高禖(音同媒),同时焚香草,庇除灾邪,乞求苦难的日子里能够天降吉祥。这种节日里,因为人们对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也为青年男女们心性沟通,互诉衷肠提供了自由的场所。这种神灵相伴的时刻,由眼睛、肌体所表达的爱情,似乎没有今天传自西方的情人节里的花瓣飞舞来得浪漫,但要比这种更多是时尚的飘浮节来的更虔诚,更神秘,更富激情。自从汉朝达官贵族将上巳节当成是炫耀富贵的戏台,这种在贪婪人心里分泌出来的虚荣中搀杂进来的无知,让上巳节的民间性,也就是作为文化流水传承接引的竹节的功用被削弱,并在时间的刻度上逐渐的消失了。
  诗中的蕑,即是我们今天植物学上菊科里的兰草。当我们的先祖祭祀神灵,想要把自己心里的福愿让异界知道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天地里的某种器物,某种气味。道具之一,就是焚烧兰草,在鼓乐丝竹发出的庙堂之音里,和砖瓦木石筑起来的外在结构不同,兰草的熏香形成一种虚拟飘渺的幕幔,在这个幕幔的背后,藏着我们想象里寄托了希望的实体和空间。在古代,兰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远的幽香之外,还有殊灵暗藏祝福的未知之力。佩兰而行的人,是受天降吉祥庇护的人,这是兰草身上的神性。
  兰草对后世的影响力,则更多的得益于孔子的自叹和屈原的兰心。据《猗兰操》记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草为伍”。兰者,孔夫子自比,香者,兰草之香乃王者之香。王者之香,清、幽、淡、远,这几乎是后世为文者追求嘉许的自性。而屈原〈离骚〉里“纫秋兰以为佩”,则让兰草不仅仅只是远观自叹的自然草木,它还成了形同此身的一个人行世的一种格调和追求。网络间,见过一个名为“风吹佩兰”的网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很自然的想起这个名字,猜想,这个名字的间隙里飘出来的香气,应该是〈离骚〉的性情。到唐以后,我们今天熟悉的兰花,才逐渐进入家园花圃,我们时常所说的国色天香里的这个香,指的已经不是诗经里的兰草,而是北宋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所说的:“兰蕙丛出”的兰花香了。我们时常说的兰质慧心,已经是属于兰科植物的兰花的故事了。
  让我们再回到古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节日---上巳节上去,在这个可以被看作上古情人节的日子里,让我们听一听在兰草的剑叶和它白色的花瓣中间传出来的爱的声音。
  “节日真热闹啊,陪我一起去玩玩吧!”
  “我刚刚去过了,很累,不想去了。”
  “求求你了,再陪我去一趟,好不好,那里真是太好玩了!”
  请记住,这样的句子,已经有不止2500年的生命力了,虽然在思维理解的形式上发生了转移,但只要我们的这个文明不死,我们总能够微笑着听到这样的话,它是我们这个文明青春的声音。
&&&&&&&&&&&&
44、芍药  
  《溱洧》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
  注:1、溱(音针)、洧(音伟):河名,在今河南新密境内。
   2、芍药:一说与今之芍药不同,一种香草。
    3、浏(音刘):水深而清。殷:众多。
   4、殷:众多。
    5、訏(音虚):大。
  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父母,看我每一天翻书写字,可能是觉得心里不安吧,问我:“育,你在写些啥?”我说我写花花草草。我把他们叫到我的书房来,让他们看我写的《诗经里的植物》,图片里的植物,大部分他们都认识,看他们高高兴兴看的样子,我也就安慰了。
  清晨的阳光照着院子,阳光在院子里四散开来,阴凉的归于阴凉,光彩的归到光彩里。父亲在院子里边忙碌边问我:“今天写啥?”“在写芍药。”父亲一声不响的出门去了。中午时分,吃饭的时候,父亲冷不丁的说:“洋芍药还没开花,今年可能开的迟。”阴历四月应该是洋芍药开花的季节,不知道为什么,今年邻居家的花园里,洋芍药到了时间还没有开?天阴地冷,日影薄凉,洋芍药的块茎复苏的迟了吧。
  洋芍药,又叫大理花,它和属于毛莨科的芍药是不同的。作为花中相君的芍药,在深宫绿苑里,是美人笑,在民间,则是情人手里不言胜千言的解语花。童话里,芍药为仙,陪种花翁孤老,为种花翁的罹难舍命,这仙到是纯净的比人更娇弱,比水更让人怜爱。天地于它独得的优势是,美名不惊,传奇不朽。就芍药和牡丹相比,我更喜欢芍药之宽和,因为它不仅身心皆美,而且眉目浅笑之间,云端中立得,浅草里伏得。与此相比,香气相浓,花瓣金玉粉雕的牡丹太过娇贵了。
  最早芍药的记载见于何时,我没有具体考证过,《诗经〉〈溱洧〉里所记载的,是我所见过有关芍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两情互依的男女,离别时,和现代相爱男女之间互赠项链戒指一样,上古的男子将芍药相赠于女子,算是不舍的柔情和离别的伤怀里共同不忘的欢喜。以此之意,芍药又名“将离草”,纯粹的馨香的柔和的离别,是时间在人心上塑造出来的最美的作品。
  早春,北方的地气日暖,芍药的块茎复苏,吐出新芽,大概在阴历的四月,新枝舒展,若俏女子初嫁,“西施粉”、“黄金衣”、“朱砂判”、“紫玉奴”渐次开起来。芍药花开花碎三五载之后,逢秋露起时,土中取全茎,沸水尽煮晾干,入药,被称为白芍。以前和朋友聊天,听白芍,总以为说的是芍药花的一种品种,臆测其冰清玉洁,玉容端庄,暗香浮动,曾在很旧的一篇文字里,想象自己坐在书桌前古今中外的放纵,身旁有个白芍般的女子,安静从容的握着我悠悠不能止息的缰绳。今天写这些文字,才知道“白芍”二字的所指,不禁哑然失笑。
  网络上,常把那些讨得聪慧女子傻乐的人,称做“妇女之友”,在中药里,“白芍”到是实实在在的拥有“妇女之友”的名号。如果说,天下女子为一个“美”字的话,从《神龙本草经》到我们的现代,芍药的花形香色,以及它的藏于黑土里的“白芍”,可以算做是“美”字的书法笔性里那种看不见,却又显润泽的写意了。
&&&&&&&&&&&&&&&&&&
45、杨柳依依,雨雪菲菲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
  【注释】
  &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
  &2.作:生。止:语助词。
  &3.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
  &4.莫:"暮"的本字。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5.靡:无。
  &6.玁狁(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
  &7.不遑:没空。遑,闲暇。启:跪坐。居:安居。
  &8.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
  &9.载:语助词。
  &10.戍:驻守。定:安定。
  &11.使:传达消息的人。聘:探问。
  &12.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
  &13.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
  &14.盬(ɡǔ):休止。
  &15.骙(ku&)骙:马强壮貌。
  &16.依:乘。
  &17.小人:指士卒。腓(fěi):"庇"的假借,隐蔽。
  &18.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
  &19.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
  &20.日戒:每日警备。
  &21.棘:同"急"。
  &22.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
  &23.思:语助词。
  &24.雨(y&):作动词,下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诗经〉里,风、雅、颂,各自归集的诗歌,国风里多是民歌,在歌韵流转上,情感表达的直接而粗朴,韵味三叠,多不说明意味的来归,却将心里哀怨和情话一股脑的倾诉出来。雅则多为节日朝会上的颂词,文体上要比国风民歌更为庄重,歌韵随文体长度的增加更为复杂。颂中多歌功颂德,祭祀鬼神之词,读起来,有仰视,溜须拍马的感觉,权谋者和从不现身的鬼神听了,可能会舒服的摇头摆尾,但对众人心坎上的那处软肉来说,并不能有多少让它神经触动的地方。
  〈采薇〉的文辞严谨庄重,有一个故事伸展的空间,也有人心上忠国爱家,国危有难时,舍家为国,但又不舍思家的多重情感的交叠。但〈采薇〉的内涵却更象国风里的民歌,〈采薇〉这个标题有野趣,包含俏皮,欢快的情态,有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女儿柔的情丝,这是幸福家园里的一种常态。然而,能够让一个男人赤血边疆的,并不单纯是豪言壮语和信仰理念,箭弩刀戈加身时,怒睁血目,死不退半步的,更是因为心里有家园里的那片温柔生根在心里的缘故。一个轻微明亮的标题下面,所藏的却是一个男人,为国,血溅七步不退,为家,一片飘雪伤身的情怀。和世界的存在是一个多层关系交割的网络一样,〈采薇〉里,一个男人的存在,也一样是既有恨又有爱,既要无尽舍去,又要心守家园的一张网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微笑的,爱和平和简单的幸福在这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愁容和悲心,残破的心和对久离家园的不确定感在这里。“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千多年之后,这种感伤经历了时间磨砺中的剥离和填充,经历了感性向理性的转换,在儒释道的不同大家的作品里,我都找到了不同的解读。文学史上公认的评价是,〈采薇〉是诗三百里的名作。其实,这样的评价仅仅只是满足了酸文人的一点虚荣心。在几千年不变的自然姿态里,读“杨柳依依”,如果能感觉到垂柳飞絮对叶新生的恒久家园之爱,读“雨雪菲菲”,在银雪肆野,轻落沾身的时刻,体会到人存于世的不能两全的伤悲,不管时间怎样变,这样的句子,都是透着光晕,深深印在人心坎上的。
  关于杨柳,虽可能不是日日亲见,但人人应该都是眼里耳边都熟悉的自然里的精灵。植物学上属于杨柳科的柳属里,我最熟悉的是旱柳和垂柳。旱柳在北方的家园里,长在苍凉旷远的黄土地上,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树木。旱柳有一个很好听的别名---龙爪柳,是因为旱柳的柳枝虬扎盘结,宛如游龙,而尖叶翘起,如龙爪利刺。在暗雨薄暮时分,如果在逢回路转的山边路角,一棵龙爪柳扭身华龙,和你森然相视,不知道是一份惊还是一种喜!常说的春柳淡絮,是雌株垂柳的一种性情了,心情好时,柳棉里走,就是如歌漫舞,心情差时,柳棉引动心事,到是愁上加愁。垂柳里的名诗和柳絮一样的多,都是柔情的惆怅的,古人相别离时折柳,以送君别,既是别离不言的愁绪,也是祝福朋友在新的去处里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好运和新生,而风水里,说,柳主风流,有阴邪之气,临门而载,日久,则使家业衰败,但种与花园假山背后,长在亭长草绿的边上,则可以化去刚正的血气里的灾情,可主家庭和睦,男女相谐。柳女妩媚,这是文字里的表面,如果由触觉延伸到内心,如柳女子,微风里轻摇,狂风里不惧,有顺乎天然的练达和不随利害摧折的性情,或许,这样的女子,是一个男人所想所念也想共走一生的人。
  小时候,春天万物发新枝后,截筷子粗的新柳枝,揉捻表皮,褪了芯,完整柳皮一边用刀刮去一层表皮,可以做成柳哨,哨音尖利,可以在春风吹度里惊飞一树青鸟,惊的阳光从东方恍然醒来,现在想起来,到是满心里说不出的欢喜。
&&&&&&&&&&&&
46、狗尾巴草  
  《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诗经·齐风·甫田》
  【注释】
  1、无田(音dian4佃)甫田:不要耕种大田。田(音dian4佃),治理。甫田,大田。
  2、莠(you3):杂草;狗尾草。 骄骄:犹“乔乔”,高大貌。
  3、忉忉(音刀):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
  4、桀桀:借作“揭揭”,高大貌。
  5、怛怛(音da达):悲伤。
  6、婉、娈:毛传:“婉娈,少好貌。”
  7、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
  8、丱(音guan4贯):形容总角翘起之状。
  9、弁(音bian4辨):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谷子,我的家乡叫做小米,小小的米粒有碎白和米黄的,混在一起熬的粥,出锅前放猪油
  、盐巴、葱花,端到桌上,就是一碗香喷喷的“金裹银”。小的时候,这样的“金裹银”,外婆常做给我吃,这名字也是她老人家说给我的。
  粟的祖先叫做“莠”,又叫“狐尾草”,也就是植物学上所说的狗尾草。从商代一直到秦汉时期,中国人的主食,既不是我们今天北方的小麦,也不是南方的大米,而是狗尾巴草的后代---粟。那个时候,国王祭天,要扎一束粟,放于香烟缭绕的供桌上,和三生摆在一起,以求被一切世像所遮蔽,被高远云天所阻隔的天地神祉,能够赐富生灵以牛羊丰旺,粟米满仓。在天地之间,狗尾巴草不择地而生,不择水而息,丰美沃土和苦寒山地,都能够天地自在我心悠悠的生长,猜想狗尾巴草能够有如此旺盛生命力的,一定在它的基因序列里,隐藏了经历远超我们想象力的自然灾难的洗礼,无尽的深寒和酷暑,让娇贵的生命绝灭了,然而,最本色最柔韧的生命,则度过了罹难的选择期,获得了进入下一次繁盛生命的沉默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狗尾巴草,或许正在它的沉默期里,或者酣睡,或者在被我们无知的人类的挖掘机、推土机惊醒时,对着我们无所谓的笑一笑。
  我的记忆里,即使是鲜嫩的狗尾巴草,猪也不会吃。草原上,见过吃狗尾巴草的骡马牛羊,丢一把狗尾巴草给它们,这些老实动物,蠕动嘴唇,用磨牙细加研磨这些草料,再多次反刍,为自己奔跑的四肢获取一点微不足道的能量。长在田间地埂上的狗尾巴草很少有人理睬,只有天真调皮的孩子们,会摘上一把藏到书包里,上课无聊的时候,用狗尾巴草毛茸茸的鞭毛悄悄瘙痒前排正襟危坐的女孩子,这个恶作剧是小时候的我上课一时兴起所要做的功课之一。人生岁月里,那些因为一个不起眼的植物而气不过,下课后和我追打玩闹的女孩子,现在已经成了几个孩子的母亲,这次回家,偶尔在路上见了面,小时候集在心上的那点气结,都化成一点羞涩的问候里的微笑了。
  狗尾巴草进入诗歌里,作为一种内在心神演绎变化的象征,这是人附加给了一种植物以所谓人存在于世的命运感的部分波动,也正是这种感知上的习惯,生成了古老民族“物我同化”、“天地合一”的精神境界的一部分。《诗经》里的《甫田》,经过两千多年的以讹传讹,似乎有多重拆解不透的意思。不管怎样,单纯的感情上的想象是最打动我心的。井田荒漠的景象,不是灰云暮地所营造,而是狗尾巴草肆无忌惮的生长所滋生。长禾苗的田地里,狗尾巴草的繁盛,意味着生趣的凋零,而生趣的凋零,却是因为思念河流的泛滥。诗里说:无思远人,劳心忉忉。可是浑身无力的,不是思念,又是什么呢?诗的结尾,说曾经头上扎发辫的顽童,一晃已是弱冠美少年,时间变化里一点点的欢喜,藏的是荏苒的时光所留下来的辛酸。微小、狡亵,在风里悠然摇动的狗尾巴草,在这首诗里,却是一个空阔辽远,苍凉灰暗的宏大背景。思念如一点烛光里闪烁的火苗,让这个背景和藏在背景里的心核成为可以坐在时间椅子上的一幅图画。
  关于这首诗,《毛诗》里说是大夫刺襄公的讥讽之辞,〈诗经世本古义〉里说是诗人代鲁庄公非种之愧,〈诗经恒解〉里是诗人代志大才疏者的为戒之作,这些解读浑浊生涩,应该是考据家们更感兴趣的项目了!
&&&&&&&&&&&&
47、酸滑的野菠菜---酸模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诗经·魏风·汾沮洳》
  【注释】
  1、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沮洳(j& r& 具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2、莫:蓼科植物,即酸模,又名,野菠菜,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3、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4、殊异:优异出众。公路:官名。掌诸侯的路车。
  5、英:华(花)。
  6、公行(h&nɡ 杭):官名。掌诸侯的兵车。
  7、曲:河道弯曲之处。
  8、藚(x& 序):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9、公族:官名。掌诸侯的属车。
  喜欢吃菠菜,或许和小的时候,深冬季节,天地间寒气浮游的时候,常吃的羊肉泡馍有关。印象深的场景是,一个路边的小棚子,棚子外大雪迎门,棚子里头,胡子茬茬的老师傅笑呵呵的把一碗杂着羊肉杂碎,豆腐沫,绿菠菜的热汽腾腾清香扑鼻的羊肉汤端到自己面前的桌上来。读《诗经·魏风·汾沮洳》,发现其中有野菠菜,就是“言采其莫”里的这个“莫”。很好奇,在网上到处找图片,找着图片了,一笑,原来是山野地里很熟悉的杂草,和菠菜真是姐妹的样子,只不过菠菜苗条玉润,而这个野菠菜则要粗憨朴实些。
  〈诗经〉里的每一首诗都有多维度的解释,道德家批判其野性,陈述的对象是庙堂法度的严谨;诗人挖掘其性情,文字的镜子里想要照出的是脱了绳索的那个自己;歌者看中的是它的音韵,在他咀嚼的节拍里则是韵律母性的源头;好物趣者,如我一般,则是在诗经的广阔世界里,看到其中夹杂的星星点点的妙趣,所谓思无邪里的一点自然的物性,出于一点好奇的,还想把一如小小书签一样轻微的自己夹入其中。每一种山野植物在我眼前出现,都是某种想象的台阶,把我带入一个新奇自然,亲切自如的性灵世界。
  《汾沮洳》就写作的对象和陈述的语气,可以被看做是母性的,不做任何延伸,一个被爱情的迷药醉到的勤劳女子,在繁盛的山野地里,在绿水河畔,在河道弯处,一边忙碌,一边心满意足的沾沾自喜。一句话,按今天的标准,她被一个无可挑剔的帅哥所爱了。这首诗以这个角度可以被看做是很少见的欢喜里的思念。至于对统治者淫弱的讽刺,或者隐居者的自我的一种安慰,所谓文字是镜子,所读者各随其便,对照入坐,这是对所有注解的另外一种注释了。
  “莫”,在蓼科里被称作酸模,老百姓的口里长叫做野菠菜的,也正是植物世界夹在《诗经·魏风·汾沮洳》里的一柄书签。酸模模菜,小时候摘着吃,入口酸滋滋的,口腔壁和舌苔上是一种爽滑的感觉,坐在野地里无所是事的时候,随手摘下来,放嘴里,有滋有味的吃,被太阳暖暖的照,实在惬意无比。陆机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里说,酸模可入汤,是开胃的好东西。我到从来没有这么吃过,什么时候在野外吃火锅了,找着拔几棵,洗了放锅里尝一尝,看和贤人们说的能不能对上号。象酸模,野菠菜,这样实打实的名字,除了诗经里的青眯之外,少有发现其它诗以它们为背景的。
  在西方的占卜术里,酸模的存在却有意思的多,酸模的古名为Rumex,有吸吮的意思。古时候西方人在旅途中以吸吮它的叶子作为解渴的来源之一,因此占卜术给酸模一种人性的意义:体贴。酸模似乎是花仙子下属的一个精灵,受到酸模花祝福而生的人,如果是女性,一定充满母爱,温柔又善解人意,就像圣母玛利亚一般。当然,一旦恋爱,就会无悔的付出,让对方感受到浓浓的情意。想象在一个火苗动荡的密室,一个祈福巫师正把野菠菜的茎叶和花朵一点一点的投入到咕咚咕咚冒着气泡的硫磺、水银、石灰、硝石的溶液里,一个把自己完全包在围巾里的虔诚女子正伏在地上,接受一种自然的精灵随呼吸的节奏进入自己的身体,也注入自己的人生。很奇怪,在东方意识里,有资格祝福他人的,不是贤者圣师就是宗室高官,却从来没有被山野上天天踩在农夫脚下的杂草祝福的道理。如果天地仅仅是天地,也就罢了,但,如果天地也有性灵了,又该如何?按照中国的神话,千年草和万年石之间,灵性初开,也会来一段木石之缘,以泪水来报相守孤独相守润泽的恩惠。从这种维度,2500年之前的野菠菜,今天或许已非原来的那棵野菠菜了。
  晚上于家中
48、故乡的托词---榆树
  《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诗经·唐风·山有枢》
  【注释】
  1、枢(shū 书):木名,刺榆。
  2、隰(x& 习):低湿之地。榆:木名,白榆,又名枌,落叶乔木。
  3、弗曳(y& 义)弗娄:有好衣裳而不穿。曳,拖;娄,搂的借字,牵拉。古时裳长拖地,需提着走。
  4、驱:车马疾走。
  5、宛:“苑“的假借字,枯死貌。
  6、愉:快乐、享受;一说音偷,取。
  7、栲(kǎo 考):木名,臭椿树。
  8、杻(nǐu 纽):檍树,梓属。
  9、廷:庭院。内:厅堂和内室。
  10、埽(s&o):同“扫“。
  11、考:敲击。
  12、保:占有。
  13、漆、栗:木名。
  14、瑟:一种似琴的拨弦乐器,一般有二十五弦。
  15、永日:指整天享乐。
  寒风冷硬凄凉的气息没有褪尽,一点惊喜温馨的种子还在冻土下面孕育,这怕正是洒向大地的春雨所具有的滋味。这个时节,榆荚雨从榆树的瘦枝上随清寒的风纷纷落下,就象一个从水和清枝嫩叶的缝隙里走出来的青春初现的涩女子,惶惶然的给自己新生一季的年轮许一个能渗入土地的白玉一样的福愿。
  榆荚雨对我是熟悉的景物,孩童时代戏耍的情形里,两条瘦腿骑在树枝丫中间,从手边的细枝上捋下一把把榆荚雨,入嘴爽滑甜嫩的榆荚雨在唧唧喳喳的童音里落向树下一群伙伴的头顶。和春天里的榆荚雨一样,在岁月的年轮里,那应该是我岁月的春天。这种情形,象极了剪纸、旧信札、干去的残花、腐朽了的黄叶这些无足轻重却又不舍丢弃,封到失去了阳光和空气的密封着的记忆瓦罐里的一些细节,原本以为没有多少价值的记忆中的碎屑,今天却借着读《诗经·山有枢》的因由,重新活了过来。借“山有枢,隰有榆”的古朴歌声,来粉饰一棵并没有多少雅人妙客韵味点染的普通植物的意义,说到底,我喜欢它在喧哗的世界里被世界漠视,而自己依然冬夏不息的契合天时地气的生长自己的固执性情。
  榆树在院外(在我所知的乡村,榆树多是种在村头门口,很少有种到院子里的)野地山坡上,风雨无遮,色彩单调,算不上是美的植物。但象每一个活过一世的人一样,不管他的地位有多么卑微,人生怎样沉默无色,他总有属于自己的一把刀,来劈开独属于他的时间的硬壁和空间的高墙。在《汉书·郊祀志上》里,有“高祖祷丰枌榆社”,枌榆者,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许是贴了皇帝烛台上掉下几点烛灰的金光,后世,“枌榆”可以附着故乡的滋味,让骚人墨客们借以言说水一样流淌雾一样无法榜依的乡愁。“温馨、凄凉的榆味……”,这是一个异国的游子,在写给凄心所念,却又人世永隔的山乡的母亲的怀念文字的话。当时并不知道榆味的所指,现在却是知道了,所有的一点乡愁里,念之深的,是感激那个生过养过自己的这个世上唯一的根的所在,是地震的余波一样让整个大地不动声色震颤的母性的手在心头拂过的一点安慰。这是因为远离,让榆树的烟魂围裹着我们水芙蓉一样记忆住到我们墓碑一样的心里来了。
  至于《山有枢》里,2500年前唱“山有枢,隰有榆”的那个人呢,表面上,他在讥笑一个象巴尔札克笔下的高布赛克、葛朗台一样吝啬鬼一样的人物,如果这样的诗歌是写在公元十九世纪,到是有些劝戒封建贵族的腐朽糜烂和畸形的金融资本结合的产物高布赛克和葛郎台,不要象只指榨取的干尸一样的活过一辈子,而是要在及时行乐里,让本能和虚荣的欲念在经久不断的疲劳里得到满足。但,对于公元前四世纪的人来说,这样的歌的讥讽之外,则是指斥那些有高头大马、高梁雕栋、锦绣华服的庙堂里的人,不要忘记他所治下的子民们,还面色饥黄,寒门破屋,衣不避体。如果想象这是一个节日集会的场合,寒苦百姓和庙堂高官正在一起欣赏杂戏、鬼舞和民歌。一个行走田园的歌者,随丝竹琴瑟,在迂回朴拙,粗砺坚韧的曲调里唱这样的歌时,庙堂里的高官会掩饰不住的脸红,而布衣敦厚的百姓们,脸上会有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快意的笑容吧。这是我不确定的一点猜度。
  由此,榆树的枝叶间,我所见者,是凄苦的乡情里的微笑和不会轻易曲折的民风渗透入我们文明里的一点性情。
  早晨于家中
49、多子多福---花椒
  《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诗经·唐风·椒聊》
  【注释】
  1、椒:花椒,又名山椒。 聊:同“莍”,亦作“朻”、“梂”,草木结成的一串串果实。
  2、蕃衍:生长众多。 盈:满。 升:量器名。
  3、硕:大。 朋:比。
  4、且(ju1居):语末助词。
  5、远条:指香气远扬。一说长长的枝条。 条:长。
  6、掬(音ju1居):“掬”的古字,两手合捧。又,《周礼·考工记·陶人》疏引《小尔雅》云:“匊,二升。”亦通。
  7、笃:厚重。形容人体丰满高大。
  花椒多子多福意义的源头是《诗经》里的《椒聊》,我猜想,在当时男女新婚的时候,由主持祈福的神汉巫婆,对着一张新人的大床,边散着椒籽(花椒古名之一又叫椒籽)核桃大枣之类的引灵之物,边大声吟唱这《椒聊》之歌,以便让存在于未知空间里掌管生育的鬼神,来引导这一对男女,既身心相悦,又多子多福。这首诗的另外一种解释说,这是一个女子大胆的示爱诗,女子向她喜欢的男子暗示她不仅丰满漂亮,而且还能象山椒一样有旺盛的生育能力,在农耕时代,一个同时满足这样两个条件的女子,对一个男人来说,几乎就是夜不能眠的诱惑。花椒长成时,身披大红袍,内含乌金玉,飘逸四时香,这种特质又给予它一种雍容的气质,后世皇后被称为“椒屋”,也就不足为怪了。《诗经》里还有一首说到椒的诗《东门之枌》,诗里说“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这个句子里藏着一队男女情意绵绵的微笑,和执手相握,共走一生的那种感激和欣慰。小小一束山椒,竟能将爱意描述的这么水灵动人,真是让人赞叹。椒在这里的作用如同现代社会里,男人向女人求婚的信物---戒指。而两人共手同握一束山椒,女子许的是爱,是身心,男子许的是爱,是屋檐,是责任,握在手掌心里的椒比现代物质化了的小小金属环要附着更多不用言说心知肚明的厚重意义。
  不读《诗经》,到不知万物有灵。这样的话,我说过多次了。关注诗经里的植物的时候,这是很自然跳出心里的话。我们俗常里所认识的花椒,熟知其性情的,多是它的味觉所变换出来的神秘,不管怎么说,这种神秘都难以进入心里来。
  麻椒,是我家乡所叫的名字,和花椒这个名称相比,到觉得能更为准确的传达山椒这样一种芸香科植物的内在性情。酷夏飘起一丝清凉气的乡下黄昏,和父亲在山间散步,随之字型山道弯弯折折的走向山梁的高处,路旁可以看到黑火一样窜出地表的,一丛丛三伏天里成熟,长在硬如坚铁的黑色尖刺荫蔽之中的红彤彤的花椒,这种椒,家乡话里叫“伏来椒”,在另外的几处花椒地里,又看到依然青嫩的花椒果实,疑惑的问时,父亲说,这是秋椒,秋风前后才能成熟。小时候,野地里疯疯癫癫的跑过,却对这些一无所知,现在发现自己这么好奇,又这么无知,到有些失笑起来。
  现代花椒已知的源产地是重庆的江津,蜀地的招牌况味是麻辣,毫无疑问,麻辣是我味觉的一种最爱,有时候拼着肠胃的痉挛,也要过一把喉舌的瘾,可见麻辣在人味腺上所造成的吸引力。成都我没有去过,重庆中夜之时,街边上的麻辣串,在被冻的使人心慌神乱的啤酒浇灌之下,一串一串接一串的神奇滋味,却是记的久,难相忘的。江津四面山里还吃过烧烤的山鸡,那是几个饿的心慌慌的人,在山风薄雾里裹了衣服,拿了塑料小板凳,看着烧烤师傅就着木炭的星火,把辣椒油,味精,盐巴,花椒粉一点一点喂入铁架子上撑开的受难者身上,眼巴巴的期盼它焦黄流油的部分能尽快开始和我们的牙齿舌头亲密接触。花椒身体里所潜藏的麻香,在味觉上引起的热燥的舒畅的快感,就象平静的事件下面突然冒出来的激情,也象极了写作中外在情绪的营造和引导所形成的内在张力所造成的效果。我总觉得,麻辣味的宴席是欢快饮食的战场,麻内缩,辣扩张,而食者的味觉所勾起的欲望处在两者角力的无所适从的投入之中。所谓快意的境界,我以为这是其中最难以言表的一种了。
  下午于家中
&&&&&&&&&&
50、稻梁谋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诗经·唐风·鸨羽》
  【注释】
  1、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鸨(音保):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
  2、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柞树。
  3、靡:无,没有。 盬(音古):休止。
  4、艺:种植。 稷:谷子。 黍:黍子,黄米。
  5、怙(音户):依靠,凭恃。
  6、曷:何。 所:住所。
  7、棘(音及):酸枣树,落叶灌木。
  8、极:终了,尽头。
  9、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
  10、常:正常。
  确定《鸨羽》里的文字有所写,但想了很久又确定不下来一个题目,有一个疑问令我困惑,凡说到黍栗,谈及稻梁,从暗示的背景里,一定会说到天下,说到社稷,但为什么又总会有“悠悠苍天”的悲号呢?苦百姓永远都象虫蚁一样的渺小,时刻为稻梁谋的心底里,总是有无法把握这生的危机,而所谓的社稷,将要给一个国度里众人的,该是一个现世安稳的格局。凡让百姓心底里有“悠悠苍天”呼号的社会,一定是个快要死亡的社会,因为“悠悠苍天”的进一步变化形态就是烧遍野草、灌木、乔木的地火。阅读历史的残本遗迹,到总是看到“稻梁”烧毁祭奠天神祭台的事,这是百姓集合起来的声音。我舍掉了诗中的“黍稷”,想写一写我们今天更为熟悉的“稻梁”。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撒在黄河、长江两边的土地上,既细微,又沉默,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的生灵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热和力。为“稻梁”之谋,是生命最基本的声音,粗略的知晓它们的生态,似乎能够让我们突破一些原本已经麻木的俗常观感,懂得落叶无声和花开花落背后的重音。这种重音,我称其为隐秘的激情。
  单纯字面上的稻梁,放到西周到春秋这样一段时间里,椐史料,稻指的是能粘在一起的糯米,当时的百姓更多的是拿它来酿酒,猜测当时稻的产量应该不高。说粱之前,需要先说一下稷。稷是五谷之首,是我们今天的谷子,古时祭天,要用稷堆起高台,在这样的高台上,君主族长拜祭神灵,以求子民福康,这是社稷能成为代指江山的原因。在今天社会,既是科技的进步,也是人类生存压力的要求,我们的食物越来越多样化了,但两千多年前,谷子还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先民们的主食。而梁,和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高粱不同,它指的是稷的良品。而所谓“稻梁”的意义,按当时的标准,指的是细粮,也就是精美的主食。这就是为什么,《鸨羽》这首诗里,按一个长期征调的农民悲愤的口气,在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葡萄叶子有铁锈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