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筹如何让名人推广平台有咨询解答端口吗? 在哪里可以?想咨询600万健康保障权益和30万互助权益问题。

轻松筹三十万互助保障是真的吗_百度知道
轻松筹三十万互助保障是真的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是真的,但是不靠谱,因为有很多漏洞。如果参加人数不多,但是又多人发生重疾,能够赔付30万么?如果把众筹款项拿去投资,这个资金运营如何防止亏损呢?这样的资金从零到整,是否涉及非法集资呢?最后还是建议选个保险公司吧,至少有很多准备金和投资项目,总资金充足也不怕什么风险。网上现在出现很多所谓的互助保险、众筹保险、抱团保险等等,打的都是更便宜和更方便的保险的口号。然而,这些组织全部都不接受偿付能力监督。目前的网络互助没有针对相关的承诺安排社会公众可以信任的兑现机制。
采纳率:100%
轻松筹的互动是真的吗?一年时间已经充了快两百块钱了,谢谢,解答一下。
我之前很心动,但之上网查了后就没有加入了,漏洞很多的,需要筹款的患者真实谁能证明?如果把不是VIP的患者弄成合格的VIP,到时给点好处给病人或者医生,患者家属还会感激涕零,医生还乐得合不扰嘴咧!如果管理不到位的,内部可以利用这个每个月兑现几十几百几千万出来跟喝水一样简单,他们是按照条款来的,只不过加些佐料谁又会说啥谁知道呢!其实这个项目问题很大。因为数额已……不求点赞只求互动给心动的人先考虑清楚再行动
轻松筹上面说:投资8元就能得30万的大病保险,我投资了8元,手续接着往下办,在让我投资3元,不是说投资8元就给大病保险吗?怎么还投资那!我也能不明白怎么回事谁能给我解答
有熟人买了轻松筹后,遭遇意外,高位截瘫,申请办理轻松筹救助金三十万时,居然说人此前体检时血脂高等等不具备救助条件
?蔡请求重新评估,请求互助调查!!您好,今天贵平台的工作人员来电以曾患甲亢为由拒绝互助!以合约中甲状腺病史不得入会为由?!在2000年患有甲亢,经吃药治疗治愈已有10年了,入会时是健康的正常人!贵平台却以此为由,我个人觉得十分不合情理,且有违互助精神!请贵平台“特事特办”!本人患病的事实在当地晋江电视台有报导过,本人也加入水滴互助,经第三方调查已获得互助,而轻松互助却如此拒绝,无法理解!会员病人也不能接受,所以请求贵公司本着:互助精神,救人一命,的态度!请求“救救患者”因为白血病的医治及移植费用需要上百万元,这笔互助款,可救人一命!谢谢!!好人一生平安!
7条折叠回答
其他8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诱导会员不断充值付费遭质疑 网络互助平台资金去向谁来监管?_凤凰资讯
诱导会员不断充值付费遭质疑 网络互助平台资金去向谁来监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诱导会员不断充值付费遭质疑 网络互助平台资金去向谁来监管?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4月13
原标题:诱导会员不断充值付费遭质疑 网络互助平台资金去向谁来监管?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4月13日讯 朋友圈随手转发网络筹款献爱心,却被“爱心奖励”误导加入了网络互助平台,但何为互助、是否符合加入条件,均没有事先明确告知。近日,有市民反映一些网络互助平台涉嫌以3元低门槛诱导会员加入领取“30万互助金”,但实际上却需要连续充值付费。那么,网络互助平台靠谱吗?资金去向谁来监管?
献爱心疑似掉进圈套
最近,广州的刘女士遇上一件烦心事:朋友圈里看到有前同事因身患癌症通过“轻松筹”发起筹款,她就随手转发并进行了捐助,“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随后,刘女士的手机收到筹款平台发来的信息:“感谢您的善意捐助,请领取您的爱心奖励‘30万大病互助权益’。”刘女士以为真是筹款平台的奖励,点击进去,看到“每人3元即可领取30万大病互助金权益”的内容,并可为本人、爱人、孩子、父母等一并领取。刘女士心想,自己刚才捐的都不止这点钱,就带上老公和孩子,点击了“立即领取”字样,支付了9元钱。
“我看到页面上还写着‘患大病最高得30万救助金,全家都领更安心’。”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支付完成后,平台要求刘女士输入身份证和手机号码进行确认。虽然有点犹豫,刘女士觉得钱都交了,就填上了实名认证信息。但是让刘女士更窝火的还在后头:在完成身份认证后,平台又提醒她,想要获得30万元互助金权益,需要再充值金额到账户中,否则一旦账户钱被扣完,就无法获得相关权益。到这个时候,刘女士感觉自己掉进了圈套:“我这是进了无底洞吗?以后每个月都要往里面充钱吗?平台扣钱去了哪里,怎么监管?”
事实上,与刘女士有类似感受的不少。今年37岁的李女士,前不久也是因为转发了网络筹款信息,点击领取“互助金奖励”而加入网络互助平台。“当时我一看只需要3元钱就可以获得30万元互助金保障,毫不犹豫就给全家人都买了。”可是支付完成、填写身份验证信息时,李女士才发现,由于父母已经超过65岁,并不属于平台互助保障范围,她无法为父母加入平台,只好联系公众号后台要求退款,“幸好及时退款了,不然真觉得被骗了。”
网络互助自带争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网络互助平台多达200多家。这种基于会员互助共同分摊抵抗大病的模式,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争议:网络互助是保险还是公益?风险如何监管?
据悉,对于网络筹款平台,2016年民政部公布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名单,成立于2014年9月的“轻松筹”位列名单之中。业内消息称,第二批名单即将公布,水滴筹也“转正”有望。但网络互助却处在“爹不疼娘不爱”的尴尬境地。记者获悉,虽然多家平台表示日常工作会向保监会汇报沟通,但保监会曾多次发文,明确警示互助不同于保险,也不能以保险名义宣传。
早在网络互助模式兴起之初的2015年,保监会就曾发出警示,提出一些非保险机构基于网络平台推出“互助计划”,“由于部分经营主体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同时还可能诱发诈骗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2016年11月,保监会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指出目前各网络互助平台仍存在大量问题,包括网络互助计划严重误导消费者,承诺的赔付难以兑现,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等。同时,这些网络互助平台的风控措施不完善,容易诱发金融风险。保监会曾要求对各地网络互助平台进行摸底,不少平台因此关闭。
记者从多个网络互助平台发现,为了吸引用户加入,各个平台均有不少诱导性内容。如一家网络平台推出的升级计划,标明一年交30元会费可获得最高300万额度保障,覆盖180种疾病和两次癌症,而且不限社保用药、不限治疗手段,单项疾病还可在5年内持续互助,看起来相当诱人。但点开细则发现,该互助计划要求会员承诺身体健康,包括一年内未因同一病症持续或反复用药、女性要求未孕等与保险相差无几的“苛刻”条件。而且,“平台并不对互助金额作出承诺和保证,互助申请人最终获得的互助金额以会员实际捐赠金额为准。”
观点采撷:
网络互助平台
要避免“双刃剑效应”
不少网络互助平台打着公益的旗号,推出“互助计划”,让网友加入网络互助平台,如以“爱心奖励”刺激,让网友交钱获得多少万元的互助金保障,有的网络互助平台还存在让用户反复往账号里充值的问题,有的“互助计划”已经逾越了互助性质,而成为一种保险,而这些网络互助平台并不是保险机构。另外,一些经营主体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同时还可能诱发诈骗行为,从而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网络互助平台多达200多家。这么多家网络互助平台,还存在这么多问题。对于这些网络互助平台的监管,就尤为重要。不少网络互助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加入,还存在不少诱导性内容,比如广告打出“交很少一点钱,就可以获得数百万额度”的保障,覆盖很多种疾病等等,但打开细则认真看,里面的条件却又极为苛刻……“互助计划”更像是“保险计划”的变种,而正规保险很保险,“互助计划”却并不保险。
正如专家指出,互助计划缺乏长效保障机制。这就难以避免出现造假骗钱等风险,让参加人员未来得不到保障。当然,对于网络互助平台这一新兴事物,要看到其利弊,对其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而要避免其的“双刃剑效应”。如目前来看,网络互助计划的受益者也不少,有一些人加入网络互助平台之后身患重病,确实得到了及时的救助。对此,就要让网络互助计划能够健康发展、规范发展,以能受惠于更多人;要能规避风险,让网络互助计划发挥出正向作用,能够兼济天下,而不是让求助者更无助甚至更受伤害。
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如对于资金去向加强监管,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对于网络互助计划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等问题,要能及时出手遏制;对其有益于社会的方面,则应加以最大程度发挥。
另一方面,平台更应该积极“自救”,要能完善风控措施,避免诱发金融风险。要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平台要能以用户利益、社会利益、公共利益为重,充分发挥出运营智慧,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做久。这样才能让网络互助计划真正发挥出网络互助的作用,帮助更多陷入困境的个人与家庭走出困境,让网络互助平台能够真正成为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的辅助与补充。
(戴先任 珠江商报)
网言网语:
@尖的世界:记得上初中和我爸说过:如果我以后挣了钱,会定期向需要帮助的人捐出自己部分收入。之前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自从网络的各种互助平台兴起,我的这点小愿望也算是有了一个实现的机会。尽我微薄之力,让善良这颗种子发芽开花,不求善果,只求不忘初心。
@财务总监张文祥:网络互助平台讲究的是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某些平台在其互助人数迅速上升到千万级别时,中途修改规则、获助者资质审查等问题也备受参与者质疑。平台为何能朝令夕改?
@财经达人李丹三:低价获客从原理上便注定了网络互助平台在圈入大量用户的同时,也终将为平台的声誉带来相当大的风险——这实在称不上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因为对于任何一家网络互助平台而言,用户的信任都是其立身之本。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76475
播放数:29823
播放数:30442
播放数:164336网络互助平台诱导入会遭质疑
绘图:杨佳
朋友圈随手转发网络筹款献爱心,却被“爱心奖励”误导加入了网络互助平台,但何为互助,是否符合加入条件,均没有事先明确告知。近日,有读者向南方日报记者爆料,有网络互助平台涉嫌以3元低门槛诱导会员加入领取“30万互助金”,但实际上却需要连续充值付费。网络互助平台靠谱吗?资金去向谁来监管?
献爱心疑似掉进“圈套”
最近,广州的刘女士遇上一件烦心事:朋友圈里看到有前同事因身患癌症通过轻松筹发起筹款,刘女士随手转发并进行了捐助。“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随后,刘女士的手机收到轻松筹款平台发来的信息:感谢您的善意捐助,请领取您的爱心奖励“30万大病互助权益”。刘女士以为真是筹款平台的奖励,点击进去,看到“每人3元即可领取30万大病互助金权益”的内容,并可为本人、爱人、孩子、父母等一并领取。刘女士心想,自己刚才捐的都不止这点钱,就带上老公和孩子,点击了“立即领取”字样,支付了9元钱。
“我看到页面上还写着"患大病最高得30万救助金,全家都领更安心"。”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支付完成后,平台要求刘女士输入身份证和手机号码进行确认。虽然有点犹豫,刘女士觉得钱都交了,就填上了实名认证信息。但是让刘女士更窝火的还在后头:在完成身份认证后,平台又提醒她,想要获得30万互助金权益,需要再充值金额到账户中,否则一旦账户钱被扣完,就无法获得相关权益。到这个时候,刘女士感觉自己掉进了“圈套”:“我这是进了无底洞吗?以后每个月都要往里面充钱吗?平台扣钱去了哪里,怎么监管?”
事实上,与刘女士类似感受的不止一人。今年37岁的李女士,前不久也是因为转发了网络筹款信息,点击领取“互助金奖励”而加入网络互助平台。“当时我一看只需要3元钱就可以获得30万元互助金保障,毫不犹豫就给全家人都买了。”可是支付完成后,填写身份验证信息时,李女士才发现,由于父母已经超过65岁,并不属于平台互助保障范围,她无法为父母加入平台。李女士只好联系公众号后台,要求退款。“幸好及时退款了,不然真觉得被骗了。”
网络互助自带争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网络互助平台多达200多家。这种基于会员互助共同分摊抵抗大病的模式,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争议:网络互助是保险还是公益?风险如何监管?
据悉,对于网络筹款平台,2016年民政部公布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名单,成立于2014年9月的轻松筹位列名单之中。业内消息称,第二批名单即将公布,水滴筹也“转正”有望。但网络互助却处在“爹不疼娘不爱”的尴尬境地。记者获悉,虽然多家平台表示日常工作会向保监会汇报沟通,但保监会曾多次发文,明确警示互助不同于保险,也不能以保险名义宣传。
早在网络互助模式兴起之初的2015年,保监会就曾发出警示,提出一些非保险机构基于网络平台推出“互助计划”,“但部分经营主体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同时还可能诱发诈骗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2016年11月,保监会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指出目前各网络互助平台仍存在大量问题,包括网络互助计划严重误导消费者,承诺的赔付难以兑现,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等。同时,这些网络互助平台的风控措施不完善,容易诱发金融风险。保监会曾要求对各地网络互助平台进行摸底,不少平台因此关闭。
记者从多个网络互助平台发现,为了吸引用户加入,各个平台均有不少诱导性内容。如一家网络平台推出的升级计划,标明一年交30元会费可获得最高300万额度保障,覆盖180种疾病和两次癌症,而且不限社保用药、不限治疗手段,单项疾病还可在5年内持续互助,看起来相当诱人。但点开细则发现,该互助计划要求会员承诺身体健康,包括一年内未因同一病症持续或反复用药、女性要求未孕等与保险相差无几的“苛刻”条件。而且,“平台并不对互助金额做出承诺和保证,互助申请人最终获得的互助金额以会员实际捐赠金额为准。”
风险控制是行业痛点
学界对于网络互助模式的态度也相当谨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精算中心主任宋世斌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认为,互助计划缺乏长效保障机制,难以避免如造假骗钱、逆向选择等风险,导致参加人员未来得不到保障。
中央财经大学李晓林教授曾专门撰文提醒警惕互助平台与保险混淆。李晓林教授认为,按照疾病发生率测算,网络互助平台的分摊远不止目前的费用。“目前的网络互助平台不仅没有针对相关的承诺安排社会公众可以信任的兑现机制,而且,向社会不特定群体做出的承诺存在明显的技术障碍使之难以兑现。因此,所发布的信息和宣传口径,自然就存在严重的误导性、虚假性内容,通过误导来吸引消费者,更谈不上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了”。
如何控制风险,是网络互助行业最大的痛点。2014年7月上线的e互助平台,截至今年2月有超过261万会员,累积1.21亿元募捐,为782名会员提供互助。e互助CEO雨乔坦言,对于这一行业来说,资金归集问题和用户真实性的监管尤其重要。造假是网络互助平台必须面对的难题。此外,一些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不断扩大互助病种,但这些疾病的发生率和治疗成本是否可控却难以保障,存在风险筛选失灵的可能。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网络互助平台个人分摊较少,一大原因可能是平台成立时间不长,大部分会员仍在半年的观察期内。“这有点击鼓传花的意思,平台需要大量新会员的加入支撑,如果一旦所有会员都开始享受互助金的权益,疾病分摊数额应该会远高于目前的数字,如何控制其中风险,考验平台的运营智慧。”
不过,水滴互助创始人沈鹏却更为乐观。他告诉记者,水滴互助平台的续费率在70%以上,目前付费用户有2500多万人。“每个平台的运营方式和运营能力是有差别的,水滴互助的理念是经营信任,严谨地做好透明度,日积月累把用户信任就做起来了,续费率自然就高了。”沈鹏坦言,水滴互助和水滴筹都不赚钱,“水滴互助也不是保险,而是用户之间互帮互助的社群,很多参与者都是买不起保险以及没有社保的人,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有病可医的资金,但没有社群费用。但是我们自己的保险经纪业务是赚钱的,我们的健康服务电商业务是赚钱的。”而在风控方面,水滴公司有200多名专门做病情核实的全职员工以及覆盖全国的1.2万名志愿者以及多家做核保理赔的合作方来进行三重审核风控。
国内第一家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众托帮,平台目前有近千万用户,众托帮助理总裁吴岩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讳言,网络互助只能是公益,而商业模式需要依靠平台的增值服务。如吸引用户购买升级版“百万抗癌计划”“名医直通车”“美国智能诊疗服务”等项目。
尽管争议颇多,受益者也不在少数。
今年47岁的广州单亲妈妈叶女士,2014年在家人推荐下加入某网络互助平台,每年充值不到100元,“当时只当是做公益”。2017年,查出结肠癌的她,最终从平台拿到19.8万元的互助金,基本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帮一家人购买了会员的李女士来说,加入网络互助平台让她感觉有了一种“安全感”。只是不知道,这种“安全感”,能持续多久。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作者: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我们为什么买保险?如何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一生?
我们为什么买保险?如何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一生?
不喜欢看这个话题的朋友就不要看了,我也不喜欢对着无心的人说这个事。
有些人跑来问我高端医疗的事,问我医疗费报销的事,是冲着可以不可以为门诊花费而来的,我不想一而再再而三的说,保险的本质首要是为了应对重大风险给我们家庭带来的影响,愿意买带门诊直付的就去买,也不要问为什么IMG可以孩子单独投保,我说过了那是境外保单在大陆非法经营的,不受保护,拒赔风险很高。不听就算了。
我更不喜欢有些朋友说的,“有没有保险不太斤斤计较的”
出于礼貌和从业人员的责任,我还是耐着性子点了两句保险的重要性。如果让我去把之前看到的某些从业人员的那种强烈的说辞,排除万难垫钱都要强加的保险行为,交代到客户身上,我属实做不到,毕竟你买不买保险,关我屁事!
但是什么轻松筹一类的推送筹款,请这类朋友以后不要发给我了。
即便每档我看到依然还会做出捐款,但是在我的人生观里,人不应该指望着别人的帮助活着,干嘛不能亲历亲为呢?
还有一类朋友说,我有社保,我的医疗保障很ok的,不用担心
属实,我妈就是这样的人。
可是今年外婆生了一场病,她才知道,有些治疗花费是社保不保的,自费。而且花销并不低。
细分社保报销10万左右,病是皮肌炎。
心疼副作用对老人的影响,自费3万每月,血制品用药,需要输入丙种球蛋白6-8个月(一个疗程),每月住院7天。
当然我们都知道老人基本已经告别商业保险了,但是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承担的风险,实际有没有承担的困难呢?
我就问你,即便有钱,你愿意把钱捐献给医院吗?
怕是一分都不想吧!
那这种不买保险的自信从哪来的呢?难道钱是自己长出来的,医疗开销你们不心疼?土豪也知道买保险呀,何况我们。
不排除一些人死磕。
老子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医药费垫上!
请问你家锅能卖多少钱?
所以每一个能主动购买保险的人,我给你们点赞。
明智的选择!
那我们买的商业保险什么做用呢?
承担我们在重大风险来临时候的医疗花费!
看看你家里是否有妻儿老人,是否需要你的支撑或者赡养。我们在这样的医疗花费下,收入会不会收到影响,经济来源能否依然稳定,心态会不会爆炸等。
如果你想有安全感的的活着的话,就继续往下看,不想这样的朋友请挪动鼠标点击屏幕右上角关闭按钮。
与之对应的重大风险的保险产品类别是什么呢?
A寿险里面的身故保障,伤残保障
B重疾险里面的重大疾病以及轻症疾病保障
C医疗险里面的住院报销费用保障,尤其针对手术费,丙类(自费)药品费,耐用医疗费用及移植费用。
当这些费用支出,我们已经有保险承担了,还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重点:陪护时间成本及人员的花费,与之对应的就是是否会影响到个人工作及状态,收入是否降低?
有些朋友说,我没问题,我能,我很全能。
对不起,这篇文章不是给你们看的,请点击屏幕右上角关闭即可。
当我们有了医疗覆盖及收入损失弥补的意识以后,我们才能谈到保额。
保额是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收入,支出以及承担的经济压力,也就是房贷,生意周转资金等来决定的,所以很多文章即便告诉你怎么选产品,也并没有说该如何去合理合理分配保额。
你看了这篇文章,你能吗?
对不起,也不太好办。
在没有任何详细的家庭实际情况的资料下制定出来的保险规划,都是不准确的,换句话说,当你对自己的真实家庭情况十分了解的前提下,还得知道怎么搭配产品及选择保额才能行。
那有朋友说,你教教我吧!我也想教你,就像医生想把所有病人都变成医生一样。但是除了基本专业知识产品架构等系统知识的学习,还得听诊每一位朋友的家庭需求并分析,不仅仅需要专业,同时也需要经验的积累,以及市场洞察能力。
那么,实在不知道怎么搭配保额的情况下,先以入手保单50万保额为基准吧。
这句话应该是最简单的保险规划了。
详细点的呢?
往下看,这时候就别点击右上角关闭了
一、投保基本条件
1、首先看看自己的家庭结构。是单身还是已婚,有孩子吗?这就是大部分人要买保险时候的第一个考虑问题,给谁买。具体谁先买,完全看自己愿意给谁买,。
2、确认自身健康状况。回去看看自己的体检报告都写了什么(例如是否吸烟),这些都会影响到对产品的选择,同时身体状况会影响到最终承保结果,体检完全ok的人,没有任何指标超标,那就是最广选择范围,如果有异常项,涉及到告知内容了,又或者曾住院过,那你就不用费劲去网上看网投产品了,在没有服务的情况下,核保过不去,即便有人工或者是告知少,那请你去打客服电话确认一下,自己的问题能不能买,别等到出事儿了,再写文章讨伐。
3、所在地。不同地区在当地能选择的产品不同,除非是从网络找到经纪人可以异地投保的。
4、收入与支出。你们挣多少钱,花多少钱,多少房贷,决定了你们要买多少保额,谁挣的多,谁多保一些,也就是当这个人发生问题的时候,收入损失最大。
5、社保及补充医疗商业险比例。有社保的最好,没社保的那就先上社保。补充医疗是公司福利,单位福利好,那这部分的商业医疗保费保额降低配置比例就行了。
自己花多少钱买多少保险?
这预算,如意算盘都是怎么打的?
我知道大部分人有花多少钱的想法,但是这钱怎么花呢?
很多人在有了这样的保险意识以后,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所以在不借助外力的作用下,会经由万能的互联网,去吸取零碎的产品知识,了解保险相关的概念。
很好,非常值得鼓励!
大家都是非常聪明的。
那下面具体说一下自己的预算情况,这里我无法问道所有人的家庭情况,所以你们自己看一下自己的家庭年收入和年开销是多少,这点我希望大家自己可以粗略的统计出来。这部分的收入和开支就对应了我们自己所配置的保额与保费。
如果是第一份保单,不管想哪种类型的保障保单,医疗也好重疾也好,最基本的保额50万上文说过了,我想没有人会反驳我这个观点。至于为什么,你得去看看社保报销的比例和报销的上限,以及发生重大风险时候的开支,自费药花费,各项自费的医疗花费,以及后期疗养的费用,还有自己家里的各项开支,是否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还具有工作的能力,家庭的收入会不会遭到影响,影响多久。
这个表较为简单的说明了在发生重疾或者较严重疾病情况下,各项开支所对应的开销比例,虽然举例子用了一个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的收入额度,但是这个表的数值,做出来的是最低的开销,如果家里有房贷的,你该怎么办?
这个保额肯定覆盖不了这部分的开支了,那适当的配置额外的保额出来,不管是用消费型的保单还是终身保单,都是在这个基本额度之后,应该考虑的问题。
举个栗子:
如果生活在大城市,房价高,贷款额度就高,一般城市贷款60万以上就算比较高的,而北上广深就悲剧了,200万的贷款应该是比较低的贷款额度了。如果在覆盖了上面的基本重疾开销后,这一部分的开支,应当以定期消费型的产品,尤其是对应还款时间,比如20-30年房贷时间的长期消费型,寿险和重疾险来转嫁这部分的担忧,而且也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约自身的经费,经济压力相对较小。
那如果我们自己经营的是一家公司,或者有自己的事业,或者有自己的生意,我接触过的这类朋友也有自己的担心,一旦发生类似的风险,自己的事业和生意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对应的就是自己欠了银行多少钱,怎么还。大家自己辛苦挣来的东西是最不舍得失去的,所以这部分的负债和欠款,或者是周转资金有多少额度,就需要有多少的定期重疾或者是定期寿险来转嫁。
自救者,人恒救。
我想这样的比例也是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比例,也更能对应各位的心里保额预期,当然很多朋友跟我说,这个额度不够,需要再加,那也是ok的。
但有个前提,是你愿意花多少钱?
与之对应的就是保费!
就算没看过这类的文章,预期的保费大家也大概有一个数字的概念。
那后面的保费则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的开销比例心疼不心疼。
保费开支上有两个重点问题:
A:关于保障项目的选择,涉及到重疾险、寿险、意外险、医疗险等
B:选择的产品是什么类别的,消费型的还是返还型的保单。
A类问题是我上文提到过的,对应的风险是按照对家庭的影响来划分的,虽说很重要,但毕竟每个人的预算有限,也有自己的想法,至于愿意在各个分项上面花费多少,一方面体现在我们是否认可这种保险规划理念;另一方面是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心里需求最需要的是什么(每个人的心里需求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导致做出来的方案是各种各样的)
a寿险里面的身故保障,伤残保障
b重疾险里面的重大疾病以及轻症疾病保障
c医疗险里面的住院报销费用保障,尤其针对手术费,丙类(自费)药品费,耐用医疗费用及移植费用。
理性的朋友在没有自身保险规划意识的情况下,可能更多的会听取这样的建议。而我接触过这么多朋友的问询,发现很多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主见性很强,如果非要按照某一顺序来设计与规划,其实在实际的保险规划里,并不是这些朋友想看到的。我说的这种情况,我自己是十分理解,也在短时间内认同朋友们自身的规划要求。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只有在解决了大家的直接需求问题之后,其他问题才能一一得到解决与规划,同时保险的方案制定和购买补充也是长期的过程,第一份方案的或者是保险产品的购入,往往对于自身和家庭来说并不完善,再者如果一次性购置齐全,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非,你不心疼。
B类问题涉及到了产品的挑选,这是一个大问题。
细说一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应产品的公司及服务
对应产品的市场定价
对应产品的类型 返还型或者消费型
对应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渠道服务
1、公司及服务与公司下的产品
在没有养成登陆互联网查阅资料的习惯形成之前,很多人在了解到保险的时候,都是看保险公司的宣传与口碑的(口口相传),也就是公司花了多少功夫在自己的品牌效应上,就会获得有多少的追从者前来购买。
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过大的情况下,大家可以了解到的产品及公司多种多样,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一方面是对于公司的陌生感,很多公司从前未听说过(其实很多公司存在很久,没有做过宣传,未听说过也很正常),对于公司的担忧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而不了解的问题在于担心公司的经营问题是否会出现危机,导致自己的保单无法被承担保障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公司的服务了解不多,不知道承保与理赔或者中间环节是否会有纰漏。
对于经营风险解释有很多,包括各个法律法规对于消费者的保护以及对保险保障体制的照顾。
我们能找到的法律有《保险法》、《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等
《保险法》
第八十九条 保险公司因分立、合并需要解散,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解散,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解散。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因分立、合并或者被依法撤销外,不得解散。
保险公司解散,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九十二条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
转让或者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的,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动用保险保障基金:
(一)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的;
(二)中国保监会经商有关部门认定,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的。
第二十一条 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的保险公司的清算资产不足以偿付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的,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规则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
(一)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为限;
(二)保单持有人为机构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80%为限。
保险保障基金依照前款规定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的,救助金额应以保护中小保单持有人权益以维护保险市场稳定,并根据保险保障基金资金状况为原则确定。
简单的翻译过来便是:
保险法说保险公司“实际上是不允许破产的”,因为我们设立了保险保障基金,你要是倒了我们得救你,救助的原因是这种风险保障体系里的用户数量庞大,如果不救助估计社会关系及金融体系都不稳定了。但是我们救助也是有条件的,毕竟依法设置的管理办法并不是慈善事业,首先救助的是经营人寿类业务的保险公司,什么财产险类子公司没有被这样救助的权利。同时设立的保险公司必须有经营及销售保险产品的资格并受到保监会的监管,什么网络上互助类的平台或者野鸡app,这里是不管的。换句话说就是寿险牌照必须要有。
法案里规定了对于消费者持有的个人保单,救助利益最高为90%,相对于其他金融行业的情况,简直就是没法再靠谱了。大陆保险在这几项法条的设定上来说,对比香港保单要安全很多的,毕竟香港这地方并没有这样的法案,也不具备推出这种保障机制的能力。
上面说的内容真的是不到一万,保险公司都不会倒的,同时保险公司也有自身的经营机制和风控,作为一个可以盈利的机构,保险产品从精算师的手里被设计出来的第一要素就具备了可以盈利的能力。而且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及销售都会在保监会进行备案,保险公司的产品可持续性也会受到偿付率的影响,偿付率不够充足的话会被叫停业务,以此来调整业务结构和方向。
总结一下,我们的保单不管从哪一家正规的人寿类保险公司购买,风险都是极低的,那么我们选择的时候对于公司的考察来看,可以适当的下调一下自己的心里负担。如果你购买的保单未超过300万保额,在连再保险分保业务都涉及不到的情况下,不用过于担心公司的问题,如果十分想要花钱去买一个公司的品牌产品,谁也拦不住。
那么公司是ok的,后面的问题来了。对于保单来说,还有一个大家都想知道的,对于保险公司的业务服务来说,这个该怎么考察呢?这个问题是很多网络上曾经的文章很少提及,却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事情。按照公司来看是不是越大的公司服务就越好,我们认为的服务到底是不是我们所想的呢?
这里就把服务细说一下
a投保及理赔服务
b保全服务及保单进度查询服务
c附加服务比如就诊绿色通道
在服务方面,上面所涉及的服务内容,分为由代理人或经纪人提供的,或者是由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提供的两种方式。
a项里投保时候所涉及的服务内容就是填写投保单及投保告知,同时在投保时所需的资料整理等,投保填写注意事项和告知内容比较繁杂,这个尤其再是医疗和重疾的保单挑选和投保时候,由自己选择的代理人和经纪人提供,如果不选择人为投保的话,那么就由自己去选择购买,前期出现的问题由自身来承担。
理赔服务,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曾提到过理赔是和投保时的告知息息相关的,投保时候的注意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后面的理赔问题!另外一旦发生理赔情况,理赔提供方有两个,不管是从哪个平台或者哪个渠道购买的,承保方就是保险公司的理赔部门,需要负责提醒客户收集理赔资料,客户也需要自己及时报案通知保险公司,以免耽误理赔时效。另外一方面,如果自身有经纪人或代理人一直在跟进自身所有保单事项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应该通知自己的经纪人或代理人,这样会比直接联系保险公司拨打XX热线转来转去要更迅速一些,同时在理赔时候所能注意到的事情也会有人及时提醒。
如今的保单理赔,同时会涉及到一个绿通服务,这个是由承保保险公司所合作或自身能搭建出来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来提供的,在选择的产品的时候,需要我们自身去留意一下这个问题,在没有充足的医疗条件情况下,有绿色通道的服务,往往可以为自身专家看诊、床位安排提供便利。可以提供绿通服务的保险公司有泰康、华夏、天安、同方全球、中英等,购买之前一定要问清楚,满足什么条件才会得到这样的绿通服务,往往很多公司都会有一个要求,比如保费或者保额是多少以上,才可以使用。
这两方结合起来,我们才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顺畅的理赔,如果自己去整理归纳的话,确实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同时在资料整理和缴纳的时候,很可能会多次提交仍不完整的情况,所以这方面浪费的时间会影响理赔速度。
对理赔的时间,大多数朋友也是最为关心的
每一家保险公司的条款里都会写明理赔处理时间,在资料提交完整的情况下,5-30个工作日保险公司核赔会做出核定,理赔金将有财务部门划拨,对于案件存有纠纷不能及时处理的情况,将于资料提供完整60日内给出结果,预先支付可确定数额,这里的理赔情况处理多是用在了医疗的报销上面,对于重疾来说金额确定,只能将定向的理赔款经由审核通过后才可以下发。
b项里的保全服务和保单进度查询,保全指的是什么意思呢?保全指的的一切与投保及承保理赔相关的核保核赔反馈项,签字及资料确认函的签订,比如:在投保的时候提交的检查资料缺少,需要补充资料提交的核保函处理;
比如:在承保后忽然想起来有未告知项,需要我们做出补充告知的情况,提交确认申请书及资料的补充;
比如:保单下发了以后,自己的电话丢失了银行卡丢失保单丢失等一切资料变更丢失的情况,需要我们补充保单更新保单的情况等都需要作出保全,并且这项服务多数情况是通过代理人或经纪人来完成的,简单的变更地址电话银行卡信息等,可以通过网络app来完成。
如果保单涉及到抵押贷款,作出信托协议及通过保单来持有一切资产的情况(比如持有房产及其他隐性金融资产),那么保单的服务人员确认与挑选,往往也是同公司的选择一样重要的事情。
c项里的绿通服务及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绿通在上文中提及过,而其他的服务比如一些公司可以选择的挂号,一些公司有过共同开发或者借用的网络医生问诊的app,可以为大家提供问诊的,这些属于附加在购买保单里隐性的服务。
所以在选择保单的时候,在家庭保障里尽可能选择保障功能更强的保单,比如种类数量多,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为首。也就是都知道保险是要挣钱的,那么就选一个心理认可的性价比高的产品。
2、公司产品市场定价
我不是精算师,但从业务及市场层面上来评判现在的保险产品,目前没有一款人寿类产品是我认为非常满意于大家的,就连同包括香港的保险产品在内,保险产品的定价及保障涉及内容都需要完善。
从个人产品来说:
意外险定价,意外险应该是费率最低的保险产品,一般由经营财产险的公司来承保,或者以附加形式附加在经营寿险的公司产品上,市场产品大军以消费型1年期的为主,市场价格标准范围是没10万保额及附加医疗等,保费在25-150元左右,包含自费药报销的意外险定价要比不含自费药报销的意外险保费定价高出50%以上,如果是长期意外险的险种,如果涉及到可以包含身故、伤残及烧烫伤比例赔付,同时涵盖医疗报销额度的,那简直是贵的同长期重疾险的价格一样,一般没有人傻到买大陆的长期意外险,或者说是买一个价格较高同时保额无关痛痒的长期意外险。
曾在2-3年前,当时经由各种网络平台出现的比如RSA-自选计划,认为50万意外保额含3万医疗报销的产品,保费386已经很便宜了。没想到在17年中旬,阳光的个人综合意外险刷新市场的三观,50万保额1万医疗报销的产品,定价降低到125元,直接砍掉50%的费用,这种产品的价格更新,相当于降低了保险公司营业净利润的50%,远期是否会有利差的损失,和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还是有待市场考察的,毕竟财险公司倒了也不好找人接盘,如果一旦这个产品定价稳定,长期经营没有问题,那么未来的意外险价格趋势很可能会更便宜。
曾经刚买了意外险那会儿,出门没看过红绿灯,多亏运气好,幸存了下来。后来想想生命诚可贵,且行且珍惜,大家不要学我。
重疾险、寿险定价,曾在17年年初,第三套生命周期表更新被很多无良平台及代理人滥用,闹了一段保费上涨的假消息。那时候每每有人问道,都要一一再解释一下:保费不会上涨反而会有所下降。尤其是针对保障类产品的CL1-2表里体现出发生率降低,生存周期增长的情况下,保费是不应该上涨的,当然现如今的市场也验证了当时的想法,长期险种尤其是保障类险种的费用,并没有过多变化,后面出现的产品定价也按照市场规律来看,逐渐的降低。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这市场上仍未有十全十美的产品出现,至少没有一个公司敢出。
那么重疾险和寿险的定价是根据什么计算出来的呢?
死差、利差、费差
至于这三个差怎么来的,你们自己问度娘。
目前重疾险和寿险的定价,受到利差的影响最大,也正因为这个主要的原因,导致了产品的性价比和产品的定价出现了差别。
由于主要原因的重要性,这里还是解释一下利差。
定义冗长,翻译过来是:利差与保险公司的定价利率和后期的投资收益率有关,是产品前后端投资利率的差异。
随便拿出来一个寿险和重疾险,假如每年交1000块保费,获得了10万元的保额,其中扣除了风险保障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后,进入保单现金价值的部分为300元,保单前端给到消费者的利率可能只有2.5-3.5%,但是保险公司后端投资谋取的利率可能高达7%,那么这两个利率差别,再乘以保单的险资剩余价值,获取利益。以复利的形式来看,这部分收益相当惊人。
那么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长期保障险种,寿险也好重疾险也好,都会有现金价值,哪怕是消费型定期的,在一定时期中也会有现价留存,所以说保险公司不获利,那是不可能的。不然都经营倒闭了,保单也没法赔付了。
保险保障基金又不是雷锋,它是基于保险公司可以获利的情况下才产生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既然知道了这个情况,你是愿意留更多的钱拿去自己投资理财,还是愿意放一部分钱到保单中去,在获取保障的同时有一个稳定的现金价值,那真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在我听闻的朋友里,没有一个是稳赚不亏的,而且很多人也有很多被各种野鸡p2p平台坑骗的经历。现实是残酷的,这类朋友你还是买点带现价的保单吧,
在此情况下,市场产品的定价后保险会出现哪些种类?
这里直接插入我们要进行的话题3产品类型
保障型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费型产品;一类是返还型产品
毋庸置疑,消费型产品的风险成本在保险费用的占比是最高的,也就是保费最大程度用于保障,但是有个痛点就是你的钱回不来了。那么在保险规划之初或者是保险产品加保的时候,消费类产品的选择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一类是返还型产品,非分红、分红、万能险这三小类。
大陆市场以定额非分红保障产品为主,部分保费由保险公司投资后本息和计入保单现金价值复利增长,大部分保费用于风险成本扣除,所以在市场占有率的体量上来看,大陆保险市场有绝大部分的保费收入来源为这类产品,其次为消费类型的产品,分红类型产品在大陆市场快要生存不下去了。
分红指的是保费种有一部分的资金参与到了保险公司的产品经营里,并拿到的年度分红再按照一定比例费分摊给每个保单,也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根据保险公司当年的经营情况定。所以,当你拿着高额的保费去买一个低额的保单时,几乎都是心在滴血。费率过高的问题,使得这类保单在市场的销售量缩水,大家但凡是懂一点金融知识的人都不会碰大陆分红保险。
相反,在香港保险市场,分红保单则是保障类产品市场的主导产品类之一。
为什么呢?因为那里的保险市场返还保障类型产品,全部都带有分红,而且费率几乎和大陆非分红产品相同,下图为例,简易比较
最后还有一部分市场上流通的产品——万能险,简单说万能险基本都是是寿险,一般重疾险是没有万能险这个形态的,几乎都以附加的形式同时与万能寿险一起购买,再扣除风险保费。大多数人群购买的保障产品里,基本接触不到万能险,除非很坑爹的销售人员强行忽悠一波,让你买到了万能险,很可能你的保单就是花了返还型的钱,却买了一个消费型保单,还是定期的,最后到了60岁左右保费归零,保单终止。
一般消费者很难看懂这种保单,但坛子里的高智商朋友们除外。
万能险是最有意思的保单,也是功能最多的保单,同时也是国际市场上流通率非常高的金融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金融衍生品中,包括代持资产等。
这个小专题太长,广泛的中产阶层基本接触不到,我也不展开说明了。
看完上面这段,大致了解了一下消费型和返还型产品的区别。
简短总结一下就是消费型产品的性价比是最高的,保障种类上返还型的要更广一点,如果去掉服务问题的话,消费型更适合入手最基本的保单配置。
但我不完全推荐你只买消费型的,谁便宜买谁是建立在服务质量和公司水准一致的情况下,而现实是保费越便宜服务相对越差。主要矛盾点在于保险公司的保单单件保费低,保单整体数量大,最终盈利效益较低,岗位人员数量跟不上,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适应互联网金融的保险公司,更是在人员服务和处理保单服务速度的问题上比较拖沓。
所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合理的配置一定数额的返还型保单,力求在最稳定的速度下,当风险来临时,及时的得到一笔救款,这是我们在个人家庭保单的配置上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渠道服务
说白了就是:心里有点数了怎么买呢?
产品的销售渠道有三种,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接触到我们要买的保单。
银保、个险、网销
银保的意思是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多以忽悠人为主。对,你没听错,银保的投诉率非常高,高达10个人购买就有一个人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保单。其实银保业务的好产品是针对公司和团体的保单,并非个人,一旦发现有银行保代产品,只要你用心找一下,肯定有比它好的。比如你上网看。
个险的意思是保险公司代理,代理人相对比较苦,客户也比较苦,好点的代理人还知道合作一下其他的保险公司,但很显然这种业务的合规性有待考察,没经验的代理人只知道自己的产品好,至于为什么好,他也说不出来,毕竟聪明的代理人都转成经纪人了。
网销,这个不用解释,现在互联网购物这么发达,大家都知道上网买东西,保险也不例外,所以会有产品存在于网络购买平台中,也有人生存在网络平台里。
既然我都在网上写了这么多,足以说明大家现在更偏爱在互联网汲取所需要的内容,或者接触自己认为更为专业的人事。
那我就详细说一下互联网上流传的产品怎么买。
想找到购买的平台很容易比如慧择、中保、700度等等,只要网上打出保险购买,就能弹出一堆推荐。
那么打开网页、点击产品、填写信息、告知问题、通过核保、付费、购买成功。
好像少了点什么……
如此一波操作的前提是,身体very
good,什么毛病什么记录都没有的情况下。而且你想要的那个产品,在网上有的卖。如果没有呢?去找一个经纪人就可以搞定一切。
但如果你就是不想找人,就非得自己搞定。
那么购买流程上要加入以下注意事项:
1、告知的健康问题,现在这样的告知问题,包含体检或者是门诊住院记录的告知问题非常普遍,当你有了这样的异常指标(比如某项指标高了低了,都算),那非常不幸,即便不想找人,不管你在哪个平台,都能给你转成线下审核,提交资料收集资料,如果不行还得体检,非常全面的体检,甭想蒙混过去,再说蒙混过去对你也没什么好处,到最后赔不了更傻。
2、如果你看到那个告知问题里面没有提及到你自身的情况的,我建议你打电话问一下客服,虽然在我看来客服经常胡说八道,但是还是确认一下比较好,有很多未提及告知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应该告知项,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如果没有实现做出争议处理,后期极容易在网络平台和保险公司的理赔端口出现纠纷,那么非常抱歉,由于没有注意,理赔款又下来慢了。
3、如果你告知了,转线下要体检了。好的,那么恭喜你的保险购买流程变为最严谨核查的保单投保,有两种安排,一种是保险公司资源多的,正好能被安排体检在当地的,那太好了,可以体检预约检查以后,再等待核保结果;如果保险公司在当地没有资源,体检只能自己去做,检查什么哪些内容,严格参照核保函件去做才行,不然未完整的体检项目还得后补。
最后,如果知道一些保险知识了,却不知道具体怎么规划的,这个真是得找个人问问了,我推荐你可以问我,但你别什么都问,事先看看学习一下,基本东西了解一下,然后我才能讲的明白,你听的清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松筹筹到的钱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