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辞职的时候,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心有不甘的句子

你辞职的时候,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心有不甘?
年终岁尾,不管2017对你怎么样,2018都来了。
根据调查,95%的职场人都表示有从事新工作、换个新环境的打算,就算不付诸行动,也都不排斥“换换口味”。
多数会在年底选择接触、谈好新的工作,来年开春后再跳槽,一来拿了年终奖,二来获得了短暂的修整、还能无缝衔接,美滋滋!
这些你心里的小九九,每个人都打得飞快!
我身在体制内,骂着体制妹@谭明
小学骨干教师 从业9年
从22岁师范毕业到今年刚好18年。
我最近在很严肃地考虑辞职,一个社会培训机构请我去做教师培训,月收入是现在的翻倍,年底有分红。
这个机构之前就找过我,但我拒绝了。尽管工作中有令我不满意的地方,但因为热爱,我还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一切会慢慢好起来。
可是非但没有,似乎一切正朝着越来越失望的地方去。既然一样压力大,没尊严,为什么我不找个钱多的地方?人人都说我这样享着体制的福,还说着他不好,有些贪婪。但是,我吃了一碗饭,好吃我就说好话,馊了你还非要我把一锅馊饭赞美成人间美味,我反正做不到。
现在孩子们还在考试,等考完了,放完寒假我就辞职。教师这个行业让人羡慕的就只有寒暑假了。
希望能把手里的股权卖一卖套一笔热乎钱@哒哒
创业公司品牌总监 从业20年
阿里上市那年我从大厂出来的,一来大厂结构复杂,人员众多,只能一步步怕,晋升太慢,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能在北京买一平米,现在…买不上一平米。
公司什么时候上市?明年!!!永远是明年,但我等不起这个明年了。创业公司品牌压力太大,基本上就是从无到有,从0开始搭建,这个时候还得提心吊胆千万别曝出什么负面新闻,天天祈祷着巨头们别踏足这个市场。
看着商务的人脸色花钱,看着老板的失望要钱,看着技术的鄙视落地...我这都40好几的人了,何必出来受这个气。在创业公司待过的人成长会非常快,但是我一把年纪还提升什么呢?
来这降薪降级,就是为了赚一笔股份,一旦离开,所有努力就白费了,靠着这个信念我撑了这么多年。
但现在实在受不了,再多的股份我都不愿意承受这张大饼了,什么愿景都不比上兜里的热乎钱!3
小我5岁,晚来3年的小家伙和我平级@杰斯
某大型传统企业产品经理 从业7年
大厂都有规定不能互相打探同事的薪资,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对于比自己高的薪资,大家都格外敏感。
最近刚进公司的一个小伙子,直接喊出了超高工资,具体多少不能说…反正比我的高。
起先我是很不服气的,凭什么一个新人薪资倒挂,但是当我看到他的简历,了解他带出来的产品后,我真的羞愧了。
如果现在的我出去找工作,真的一个拿得出手的主导cass都没有,除了“某大厂任职经历”外,我的简历就是一张白纸。
这我才发现,我在大厂舒舒服服的时候,有人在外面摸爬滚打,以一当三的野性发育,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恐惧的支配。
我认真的考虑过离职的事,也有了目标公司,只是不知道我这样安逸惯了的人能不能胜任、或者人家会不会要我…
年终临近,不少人选择在此时跳槽换工,或为更好的职业发展,或为更高的薪酬待遇,但跳槽的人多数都处于一种迷茫和焦虑的时期。
受挫期发现自己不那么重要,在公司扮演的角色像一个小透明时,他的积极性会受到强烈的打击。
进而对自己的工作定位、能力产生质疑,这时候从自我保护的心理来说,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是倾向从外界找问题。
于是,换工作、换环境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低迷期挫败感和失落感让人后悔和迷惘。
当长期从事一件工作时,经过一定的周期,你会感觉自己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已经成型的固有思维,难以接受新的思想,为自己难以突破而深深苦恼,职业的瓶颈就这样形成。
很多人为了追求突破或者接受到更多的新信息、新想法,会选择辞职旅行、转行,让环境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灵感。
着陆期工作上手后总容易好高骛远,以为自己可以所向睥睨,能够独当一面,试图一步登天。
不满于现在的岗位和体量,认为这是对自己才华的浪费,于是打算另谋高就,去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
殊不知一时的成功太难证明你的基础已经扎实,稍有不慎,打回原形事小还可以重头再来,但是跌落云端摔得血肉模糊就得不偿失。
年末离职大军来势汹汹,但你真的考虑好你离职的原因了么?或者说这个原因真的值得为他离职么?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劲爆的职场八卦,最实用的职场资讯,最靠谱的职位招聘,在这里您可以更好的了解
最劲爆的职场八卦,最实用的职场资讯,最靠谱的职位招聘,在这里您可以更好的了解
今日搜狐热点《一个人的西域》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文章吧
当前的位置: >
  《一的西域》是一本由陈达达,的平装,本书:CNY 48.00,:290,特从上的一些的,对能有。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一):旅行要带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式的,几乎成为的,但现代人却在上误读了这句话,没有晓得这句话其实是互文的。读万卷书太难了,但是和却使得行万里路比以前了许多,于是乎旅行大热。可是,没有了的旅行,除了换换,还能有什么?反正,与的那种“发思古之幽情”是不会有的。所以,旅行中位移的人多,的人则是极少的。余《文化苦旅》错在过甚,而现代大多数人则连装逼的都没有。所以,陈达达这本《一个人的西域》,则在各拿捏的,更的是,他向了有书卷气的文化旅行,是多麽的而。   陈达达用赫定与李鸿章的交谈向读者做了本次旅行的,人有就是这么,这两个人的会面和你啥呢?但有时却偏偏让人无限。因为历史上某个人、某个历史而对某地向往、最终成行,是件极的。所以,有人跑到昆明就是为了昆明湖的长联,有人路过当阳就是为了拜一下关庙……而陈达达的这次旅行,则是长期性的,他追随的是斯文赫定与玄奘的。他会在中历史与的,还有大漠的浩瀚。   于是,他每到一处,都会对该地的人文与地貌甚至做,比如到青海湖时,他会介绍青海湖的成因,他会宁愿这是文成的宝镜所化,而不是现代的,因为那样太无趣了。不是吗?如果上没有和吴刚,而只是冷冰冰的,我们中秋节对着月亮吃还有什么呢?他还介绍青海湖的地质、,虽然这种介绍不是的,而且个人,但却接。 我们会,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湖,更有传说与历史。除了风景与传说,他还当地的人,与他们聊天,他们的生存。比如,与校车里的交流,与在西北做的四川交流,与交流。他的这些交流汇成,让我们到了一种古代式的云游。   人这,应该有不止一次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在这种旅行前,相关的人文是很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书与路的在人这里,旅行才会变得很美,人的也会相应。这或许就是《一个人的西域》给我们最大的。亲,来场有书卷气的旅行,你好了吗?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二):大漠冷月下的   凯鲁亚克曾在《在路上》一书中说,我还,我上路。带着最初的,着,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陈达达所著的《一个人的西域》就有这种,它令人随时准备放下,踏上西行之路。   旅行,尤其是有的长途旅行都来自一种。在这条路上,有过无数,既有向西而去的人,也有向东而来的人。向西而行的人有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向东而来的有鸠摩罗什,斯文赫定……从重庆出发,经广元到西安,基本循着当年的,经过兰州、德令哈、花土沟、若羌、且末、民丰、和田、喀什到红其拉甫山口,穿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这一片西北最为的。这是一条充满历史的路,有大漠冷月、烽燧古堡、驼铃——历史上这条路曾了方,将东方的、、的运到欧洲,同样西域的皮裘、、也传到了中区。上,行走在这条路上,就是与历史。   旅行不像看上去那么,只有你从和中返回,你忘掉了所遭受的,着所见过的的风景,它才是美好的。旅行如是说。的讲,旅行如果只是的一通走,没有,没有过西部的,没有遭受过的折磨,没有被扑打,没有被暴晒,就不会有真正的。作者的感悟,尤其是对历史的感悟,正是从此中来。当年玄奘法师穿过大漠,在与中继续,能够知难而进,其实也是一种修行。人只有在穿越的种种阻隔之后,更加接近“道”的本原。古代四处云游,拜访,十方,除了问道于大哲,云游的同样是修行的一。我,作者一定和玄奘法师有过某种交错,就是在浩淼苍茫的腹地,通过历史吹来的一缕风,或者是粘在上的一粒。   与大多数的,这是一本关乎、自我审视、行走与冥想的游记。我想,即便是一个,也会各种的,是在路上。或许,可以这样说,当不断运动的时候,自身便了;但是当你的腿脚稍一停留,大脑立刻开始思考。通过这种思考,你的(,,)会大变,你将追寻的、与。毫无,任何时候你想起,这段路都会成为你生命的一个注解。尽管你不是,你也不是僧人,但是你拥有诗人的,拥有托钵僧的。   西域是一篇有的土地,有浸透的弯刀,也有半遮的;有令人的胡旋舞,也有夺魄的;有带甲十万,打通西域,也有雕弓宝马,都护铁衣;有一笑,和亲,也有战鼓雷鸣,杀伐……历史,会给予思考者一片,然而,历史不会直接把交给思考者,答案只能的和滚烫的心获得。   作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踟蹰,在喀喇汗四顾,历经帕米尔高原的,显得如此澄透,这些文字就是他的思考。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三):西域有感   听人说过这样 ,一个人总应该在路上,不是,就是。所以,当要旅游的时候,不是为了去而去,而是想去才去。的是心灵,放宽的是。去的看陌生的风景走陌生的路,有人说这样的旅行就是在自己呆厌的地方去别人待厌的地方,有些不屑,有些看轻。其实,旅行就和,走的越近,越深。你不会知道,在另外的一个地方,你会看到什么,听见什么,遇到了什么。旅行,只不过让自己离心仪的地方更近一步,没有什么会比旅行更接近心里的地方。   看多了亭台,于是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更值得去探寻,比如西安比如敦煌比如拉萨。如果说在西北大漠中有什么值得一看的,那么古时候和通商的一条——丝绸之路就值得一走。跟着作者一起出发,从重庆到西安,走过德令哈市,翻过塔里木,再走过喀什,最后到达了红其拉普。一路穿越雪域高原、、沙漠,然后这就是西域了。说到西域,也有和狭义之分,但在我的眼中,估摸着大半个新疆都算是了。高原,低气压高,会让我有一边,一边的。书中很多的讲诉都夹杂这历史故事夹杂着文卷,不是的不算是的游记。太有历感觉的介绍,让人心里不是很。只是那的,、纯粹、风景。雪域高原上,照片里哪怕好的,都是对,最自然的才是最值得拥有的。   如果作者的不在那么,如果再能一些,本书将会是很好的游记,能给人,给人。我想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想去而又未曾到达的地方,对我来说,西域便是其中一人。看过了一路打车的,风俗的不同,的。他人的前行是对自己的,也给了了独有的旅途。准备好了就能出发,说走就走的旅行,想就能做到。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四):生命的  显然,这次旅行,除了追寻斯文赫定1901年进入可可西里时,在祁曼塔格铁木里克乡的足迹,另外就是化解自己深藏多年的一个--穿越罗布泊。2009年的同一天,由于当时我是搭乘和田人买买提明赛买提风急火燎赶着回家的便车,在穿过阿尔金山后,路经米兰36团时,我只能默默地向北致敬, 对着那茫茫的。   我深知,在当下的,我是属于那些、斯文赫定和罗布泊探险就是小众里的一个更加的一员,我同时也的是,大凡像我这种人,对于斯文赫定,及其罗布探险一般都抱有某种质般的,尽管语境,可一旦面对盐渍戈壁、沙漠雅丹,尤其是它们背后那些的历史皱褶、机理,便活脱脱一个“瘾”,会像打了鸡血一样。   探寻丝绸之路首先研究给”丝路”定名的瑞典人斯文赫定,自然也会他的罗布探险, 以及楼兰的发现。正是这么多年来,自己对斯文赫定的,常常使得自己,地陷入那些令人的西域探险的之中,而。   记得上60我国第一颗在罗布泊, 70年代罗布泊最后一粒干涸后露出一支的””, 80年代彭加木在罗布泊的失踪;以及90年代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 迷路死亡,这几件事,对当时的我相当的大,自己曾暗地里立誓, 有朝一日一定也要穿越这个神秘的死亡之“泊”,成为自己的“英雄”。   然而, 从探寻的和性上讲, 我却没那么, 既不是新疆人,也非甘肃、青海籍, 偏偏就在一个远离西域几千公里以外的, 要“架个势”去一趟西域,更何况我要去的那些地方又多半是些、之地。尽管如此,这一次,我终于还是来了,赶着自己的牧马儿,从阿尔金山阿卡吐塔格山口蹒跚地爬了出来,准备沿235省道,从南至北向罗布泊进发。   “在的过去,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的生命。而今,的戈壁,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高达70℃气温,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这是吴岗在《消逝的仙湖》中对罗布泊的描写。   沿着315,从阿尔金山的叠岭中一路向西冲下来,杀到罗布泊二号桥的丁字时,已是晌午。把周围照得煞白,你甚至无法出的,几百里以外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不见一处,你所能看得见的就是几公里内的道路,路牌,以及道路两边的电杆和偶尔飞驰掠过的重载大卡;风刮得很大,柏油上时有从路肩上横着扫过来的一缕缕沙线。从这里一直向西是米兰、若羌,而向北拐进一条路,就是罗布泊。2009年那次,我擦肩而过,,如今我特的在此停车驻足,久久凝视着立在道路北面写有“罗布泊自然区”的,独自平复着心潮的澎拜,迎着可以把人吹倒的风,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随风而散。   好了,向北挺进的时候到了,是下午2:00。   第一段路,不到100公里,全是碎和粗造沙砾路面,是用推土机推出的一条的道路,虽然颠簸,但有了它,心里感觉,至少不会。路的两边有冲过的,起初是砾石的戈壁,裸露的碎石反射着直射的光,让旷漠灰黑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碾着松散的碎石,发出叽里咕噜的声,车尾卷起浓浓的灰沙,一路。道路左边(西面),途经一个不易察觉的岔路口,我知道,那是西去米兰的老路,这个地方也正是斯文赫定1900年若羌阿布旦,东去阿尔金山铁木里克的途中第一个之地,有泉井,名曰墩里克。   “太阳升起来了,阳光、和一并洒满整个,带着融边缘的薄云漂浮在。西藏高原最外围的与沙漠相连,看上去好似一道衬在之中的的布景。在墩里克,我们安置好第一个营地。这时我们已经高出有650英尺(18米),四处不见人烟,但却找到一处,还有一片,可供马匹和享用。”   几十公里下来,道路两边逐渐过度成一望无际的,盐碱板结后凝固的黄沙土。当来到“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停车拍照之际,我发现车子加装的一个前已经颠得垮架,于是从后备箱找出好的幸运红毛绳缠绕捆绑,再拿一个罩住整个车灯,死打了一个红绳结,牢牢的紧固起来。此时,我们没有急着赶路,望着两边的,那些沙包有大有小,随着穿插其间的车辙,慢慢消失在远处;近看沙包上红柳的,密密麻麻乱着一团地死死“抓住”堆,生怕被连根刮走;它们一个个看似从地上鼓起的沙包,那些土龟裂的地表,脚踩起来就像走在的乱上,硬邦邦的。   “上,看起来很平…颜色永远一样 --- 黄灰色,这粘土、这枯红柳干,甚至那天空都是一个颜色,真是没有生命、单调乏味的地方!”   如果我没搞错的话,这个地方附近的不远处就是如今沿东西方向横穿罗布泊的一个重要坐标点,现在的人叫它落瓦寨。从315国道和235省道的岔路口一路到此,道路的右侧(东面)一直是等距离排列的线杆,再远处就是无垠的荒漠,而道路的左侧(西面)不远处则是与道路同方向并行的一条钾盐厂的输卤渠直线,再远处,依稀可见的是大大小小的红柳沙包一个接着一个,勾勒出高低起伏的波浪线,逶迤连绵,但在经过落瓦寨以后,嘎然而至,突然消失,最后就只有那单调笔直的输卤渠与天际线浑然一体,始终陪伴着我们。   其实西边那些绵延起伏的红柳沙包轮廓线所在的那片区域,正是从前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曾经误读成“罗布泊”的喀拉库顺湖区,后经斯文赫定在以后几次的实地勘察、水文调查,最后确定那里不过是罗布泊的西南面,米兰河与车尔臣河尾闾汇集而成的喀拉库顺湖,湖泊断流后干涸,于是就留下了今天我们遥望可见的红柳沙包勾勒出的湖岸轮廓线,包括此刻我们的立足之地,百年以前,不是湖岸,就是沼泽。   “1901年,我在塔里木河进入喀拉库顺的地方,发现了几个用芦苇搭屋的小渔村。1921年,湖泊开始干涸,河流水量减少,于是人们背井离乡…现在的景象和普热瓦尔斯基时代完全不同。可以说,这样的巨变在地球上是罕见的。”   这里曾“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日不盈,酷夏不减,碧波万顷,鱼肥水美”。曾几何时,盛极一时的丝路楼兰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如今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凭吊怀想中,消失于历史深处的罗布泊便成了一席盛宴、一道风情,如果你缓缓地贴近它,那千年的脉动,仿佛仍能牵扯尘世浮华熏染的麻木神经,依然有颤动的感觉,风轻轻地吹动,挟带着久远的尘埃,矜持的历史垂下低低的眼帘,浅笑我们今日行为的鲁莽、自负、以及生命的短暂。   等我从无边的遐想中回过神来,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还得继续往北赶路。没过多久,碎石路段被我们走完,道路变成像沥青一样的黑色,正在暗自庆幸结束了刚才颠簸的噩梦,殊不知又走进了酷似月球表面荒凉坑洼的困境。我恍然醒悟,这种路面不就是所谓的盐碱路么?道路是用风干板结的盐碱壳子,层层铺就,硬得像钢铁一般,一旦遭遇雨水,盐碱融化,又滑溜得不行,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车子在这种路上颠簸,就像四个轮胎砸在巨石块上没有一点让性,只感觉到减震碰撞底盘,发出阵阵闷响。周遭一望无垠,分不清是浑浊的云层,还是灰蒙蒙的粉尘,淼茫一片。   说句老实话,就像在苍茫大海里行舟,面对这种广袤,这种单调枯燥,时间一长,死寂一般的辽阔就会让人心烦意乱、气虚发慌,而一旦你失去方向,燥热干渴,便会令人狂燥,恐惧很快就会吞噬你的心智,歇斯底里直到死亡。   第二段路,应该从一个十字路口(路肩石标473处)开始,今天的勇敢者们一般称这里为“大十字”。此地离罗布泊湖心不远,处在罗布泊“大耳朵”的耳窝附近位置,西北一侧立着两个醒目的“军事禁区”牌子,据我所知,如果拐进这个岔路,越过输卤渠,北行闯进禁区,就会到达罗布泊湖心坐标,但道路极其艰难,形象地说路面是按摩加排骨的盐壳路,说成魔鬼路面也许更为恰当。   在这里,道路两边灰黄干裂的表面,因为盐碱风干,坚硬无比。我曾试图掰开板结的表层,使了很大的劲,也顶多只能撬裂边角。   第三段路,我们是在沉默无语中走过的,在地图上应该正好是沿着235省道从耳垂位置直线穿过那个罗布泊“大耳朵”。车身在不停地扭动,上下继续颠摆,蹒跚向前,气喘吁吁。突然发现,路边时有翠绿色的水坑,这是因为坑里的水富含高浓度钾盐之故,路面上偶尔也有白晃晃的一层,开始以为是暗冰,仔细查看,原来也是一层钾盐。   黄昏,我们到达罗布镇。这里应该位于罗布泊“大耳朵”耳轮的正北外缘,也属于罗布泊干涸的湖底边缘吧。这个坐落在北纬40度28分09秒、东经90度52分11秒的城镇堪称中国第一荒镇,所谓的镇其实就只有一排房子而已,但对面的钾盐厂却不可谓不大,也不可谓不现代化。我们在加油站加满油,又来到一个修车行,获知修车的老板已经去了哈密,无人修理,可想而知,其生意是如何的冷淡。此刻,放眼向西,远方的夕阳给荒漠抹上了一层红晕,筋骨狰立的罗布泊满浸着沧海桑田的痕迹,钾盐厂就像傍晚漂泊在浩瀚大海中的一艘孤苦伶仃的铁甲舰,那些支立的盐碱地深藏着深深的痛苦与无奈。这里曾经水清草碧,茵蕴华然,历史的衣袂拂过,堂皇转眼凋零,喧腾瞬间沉寂,留下的是裸露枯涩、漫目荒凉。   天色逐渐变暗,黄昏的一抹霞光透过灰色的天幔,浅衬齐目的盐碱,隐隐的暗红熏染天际、扑向眼前。霞光透过厚厚的云层晕染着色,慢慢转艳,水彩蓝的灰暗中晒在地面的霞光,逐渐把地面“淋湿”,宛若闪着蓝白的银光,但转瞬即逝,而这柔软的色彩恰似清晨的浅吟,又满溢黑夜的恐慌,令人颤栗恐惧。   第四段路,是罗布镇全副武装的军人安检。记得年轻的士兵在检查完前车后背以后,冷不防地要求我们拿出相机,幸好,我们早有准备,从车内很配合地抓出一台没有拍照的相机,当士兵熟练地开机检查后,由于没有涉及军事机密的影像删除,所以顺利放行。但此刻夜色已经笼罩,乘着天空泛出的鱼肚白,环顾四周,依然是汪洋一片,地面白色的盐碱壳子像鱼鳞一样闪着粼光,脚踩着这些盐壳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不远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道路右边(东面)有雅丹的轮廓时隐时现,这里应该就是著名的白龙堆雅丹区域。“雅丹越来越高,形状也越来越奇,有的像桌子,有的凸出一块像屋顶,在地面上留下一片深色的阴影,有时他们像塔、像墙、像古老的房子和城堡,似乎告诉人们这里是一片城镇的废墟。有时又好似卧伏的狮子,斜躺着的龙,睡着的狗和一些不可思议的怪物,像一个童话般的。”   此时此刻的光照已经不适宜快速拍照,好在敦煌的三垄沙雅丹我记忆犹新,所以也就随了这夜色的缘分吧。我们在黑夜中沿哈罗公路前往哈密。剩下的这390公里路面虽然多为柏油铺设,但每隔几公里就像扭了麻花似的上道又下道,左右颠簸绕行,但相比罗布泊的盐壳路面已是天壤之别了,尽管在夜色中穿过白龙堆雅丹总令人心有不甘。   到了哈密,除了松弛身心的疲惫,我不时地在想,难道我就这样穿过了神秘恐惧的死亡之海?难道昨天我走过的那一条“康庄大道”是真的横亘在罗布荒漠吗?我真的不敢相信,彷如做梦,然而,穿越的真实记忆告诉我自己,不敢相信穿越的现实,恰恰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抑或是自己对于罗布泊恐惧的神秘化,一个真实的,恰恰就是需要这份不停歇实践的勇气,其实,这样的行为本身就赋予了我们生命的全部。一切概念都是前人给的,人生决然不能停止实践,行为的感受才是你对生命的诉说,也是生命上升通道必然的台阶。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五):意蕴无穷的西域  翻阅着《一个人的西域》让我好奇陈达达是谁?介绍中只说,一个好奇心重的人,一个非忖一的文字工作者。一个热爱旅行,并喜欢深度发现的人。----这样的介绍是很简洁,不过,也只这样了,我找不出更多可以挖掘之处,只能从全篇风趣又扎实的文字里猜想,作者也是一个低调的,理性的,寻求真实的求美之人,而且肯定不是80后更不会是90后。为什么?因为陈达达的西域之行,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有计划的深度旅行到达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有思考的人文旅行,又能带给观者怎样的心灵感触。深度的人俗的体验,美丽传说的渲染,还有一路跋涉里的人情面孔,他们的生活状态,都如同记录片的影像慢慢在我们脑海里铺开一张当下的“丝绸之路”。古今对比,或者才更加惊心。   在看了许多80后90后的旅行游记之后,在读过各式各样的心灵感悟之后,陈达达的文字第一次让我感觉有种向外,而非向内的张力。这在詹宏志的一段话也得到印证,他说,“如今的旅行内容和从前的探险已经有所不同,大都是发生在内在,不发生在外部。现代旅行文学比起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深刻而丰富,因为积累已厚,了解深邃,载诸文字也就渐渐脱离了猎奇采风,进入意蕴无穷之境。”虽然陈达达个人仍然通过这种探险式旅行,“逐步认识到自己,标示着以一种谦卑的姿态观看他人”,“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但这种独自行走,这种丝绸之路的按图索骥,仍让我们读了许多向内寻找的旅行作品之后,睁开眼睛看到更多“外在”的东西:历史、故垒、大漠、风烟、楼兰、废墟、壁画。。。那些跟我们自己血脉相连,让我们能触摸到血肉温情并可传承精神的东西,而非言必出境去西方欧洲或其他更遥远更无人际的国境线上各种猎奇的,观望的,走马观花体验的一时新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的西域》既是陈达达对自己此次壮举的自信,也是对玄奘、法显、张骞、斯文赫定等西域探险精神的肯定和追随,追寻得更远些的汉唐,大汉,大唐,大中国帝国。当然,如果作者的文字更有趣更妙些就更棒了。   其实,中国也有许多美丽的景色,也有许多美好的人情,并不比国外的差。陈达达的这种探险式旅行,正在借我们一双慧眼发现一个美丽的西域。我在新疆出生,内地长大,小时候随家人出疆的三天三夜大部分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窗外漫漫的荒沙,掠过的各式人烟,如今从陈达达的《一个人的西域》里又勾起我对那片故土的怀念,什么时候再故地重游?最近,与西域有关,与大漠有关的一部中国公路电影《无人区》正在热影。我想或许我应该去看看。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六):一个人的朝圣路   先说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   这些年旅行类的书越出越多,好像全世界除了自己人人都在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且不仅要说走就走,还要走得够远,在国内走走只能算小打小闹,显得不够高端,一定要走出国门才行。而考虑到中国护照和资金的局限性,我们看的最多的就是东亚、东南亚游记,稍远一点的也就是跑到中东去。陈达达却逆着人流跑到中国西北的大戈壁去,单凭这一点我就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   促使我翻开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书名中的“西域”二字,如今这个词已经不常用,我们一般会直接说“新疆”,这个带着几分古意的词一下子就将人的想象拉到了汉唐,拉向了丝绸之路,拉进了敦煌的佛窟。那原本与“荒凉”、“戈壁”、“贫瘠”等词联系在一起的地域因“西域”二字而变成神秘而广袤的世外奇域,让人想起那里曾经有楼兰古城、有“西域三十六国”、有“美酒夜光杯”、有大漠孤烟、有商者驼铃、有行者无疆……   想来陈达达也是带着这样的美好想象踏上西行之路的,他的旅程从重庆开始,一路搭车向西直走到了帕米尔高原,千里迢迢的跋涉还不忘带着《大唐西域记》和《亚洲腹地旅行记》,从行文中也可以看出,这趟旅行对他来说显然朝圣的意义更大。   只是这原本应该情节跌宕、精彩纷呈的朝圣之路在陈达达的笔下实在称不上好看。   第一,他的文笔实在不敢恭维,毕竟不是专业作家,读者也没有把这书当文学书看,可是作者老喜欢大段大段引用斯文赫定、斯坦因的文字算怎么回事儿呢?这两个欧洲探险家不仅在远行的道路上走得远,在文字这条路上也走得够远,作者的文字很他们的一比,必然是相形见绌呀。   就比如说,同样是描述墓士塔格带来的震撼,作者写的是:“慕士塔格峰看起来恰似一个硕大无比的开了花的白馒头放在一个锈迹斑斑、凹凸不平的铁盘子里……”而他引用的斯文赫定的日记写的是:“……冰山之父,巍然耸立在我们面前,其峰顶海拔25500英尺,覆有一顶闪闪发亮且常年不化的白雪皇冠。它就像一座灯塔,远在其东边的沙漠内陆就能眺望到……”你说,白馒头和白雪皇冠哪个比较美?   第二,毕竟是在国内游,不能像其它的游记一样随便吐槽外国人,而且这里边还涉及到民族问题,所以感觉陈达达始终有点小心翼翼放不开的感觉,而读者在看的时候就更能感受到那层隔膜了。比如写被维族人骗车资,半路被赶下车,明明是很有料的故事,作者偏偏缩手缩脚,讲得平淡无奇。整本书给人的感觉都是这样,话没有说透。   但是这么说也不是说这本书一无是处,其实如果把标准放宽一点,这本书在游记类图书中可以排到中上层。作者对西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都了如指掌,虽说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却也是在做了不少功课的前提下走的,所以这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朝圣之路。   作者是带着对西域那片土地的爱走的那一程路,也是带着爱意写的这一本书。就算旁的对这片土地没有特殊的感情的人,看了这本书,看到作者的诚意,也会爱上那个地方的吧。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七):《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  看完陈达达《一个人的西域》脑子一片空白,呆坐了好久,竟然发现自己泪目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小说以外的书这样。看游记会哭?很震撼很感动。震撼的是美景,是大自然,是这个世界,感动的是在这条路上行走且走出来一条路的人们有多不容易,更多的是想起那段艰难的历史和屈辱的岁月,这一切都让我流泪。我仿佛身处浩瀚无边的历史中,渺小的没有一点痕迹,看着各种人物、事件在我眼前出现又消失,他们走过的脚印、写下的文字、看过的风景都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昆仑山下河中的玉石,被后人贪婪的挖掘,细心的甄别,日复一日,没有尽头。   对历史的疯狂真的就如这些淘金者对金钱的狂热一样,历史有一种魔力,让人沦陷,一醉不起,当你醒来时又陷入无尽的空洞中,唯有一声叹息。   之前迷恋与北疆的风光,如今却深陷对南疆的向往中不可自拔。南疆落后、荒芜、缓慢、沉寂、破旧、贫困,但却有一丝神秘拉扯这你的心,去体会她的沧桑,她的兴衰。历史古迹、信仰差异、文化冲突又为其戴上了一层面纱,就像全身包裹住的穆斯林女人,想靠近又害怕,想了解又无奈。   对于这里的政治、宗教我不想深究,只想认真把相关书籍读完,真正踏上那片土地去感受那段历史岁月和荣辱得失,去深刻领悟国家、民族、信仰、意志、自然、生态、生存等等这些字眼背后的意义。   感谢国家让大家重新认识丝绸之路,撇去战略角度不说,那段历史应该让每个国人了解,那些为这条路做过努力和牺牲的人们值得被后人记住和歌颂,精神不死,永垂不朽。   对于这本书,正如书名,精彩的部分是从作者到达于田真正一个人上路开始的,到达帕米尔高原时达到高潮,对景物描写的很优美,给人无限的想象与震撼,文中穿插的历史故事和文字摘抄恰到好处,对于人文方面可以更深入一些。前面的篇幅有些过长,后面的信件个人认为没有必要,照片的选择要是符合文字与读者的想象就更好了,当然摄影技术可以提高些。总体而言好过豆瓣推荐的什么热门旅行书,矫情的不忍直视,无病呻吟。   综上,四颗星,推荐。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八):《一个人的西域》美丽征途  在我的脑海中,西域是一个古老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所在。历史书的记载中有着多次关于这个地名的提及。人类各大文明的最大规模汇总。古老丝绸之路的开拓,旷野赛外的独特的风情,有关于它的一切,既带着美丽又带着神秘。   尽管对这个地方很是憧憬和向往,但是我想很多的人们可能还是会因为条件的限制和身体的缘故并没有真正到访这个地方。但是对于美丽的向往和走访心愿的追逐,阻挡不了我们对西域的了解和深入。此刻的一部源自于某个拥有同样逐梦西域的作者的向往,我们可以有幸在《一个人的西域》中共同领略一次独特的美丽征途。   能够用灵魂去写,用真心去感知,用笔墨来圆梦,用画面来展现,这里的《一个人的西域》实实在在地印证着一个真真实实的西域征途。而此刻的我更是有幸跟随着这样一本游记形式的书册走访这片原本以为渴望而不可及的古老圣地。因为有着梦想,所以作者就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属于他的寻美征途;因为有着向往,所以书外的读者就此一饱眼福地共同徜徉于作者西域之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尽管是一个人的行程,但是作者的身旁有着一群支持的拥护者。尤其是他将自己的西域之行转换成图文并茂的《一个人的西域》分享之时,我个人觉得其中的宝贵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诠释和表达。于是乎,我在读书的同时,更品味到了那份源自于异域独特风情的美丽精致和灵动音符。好多曾经只是耳闻,没有真切感受的西域人,景,物,文化在《一个人的西域》冲击着我的视觉神经。拥抱着曾经的追梦西域的动力,我们一同出发向西域进军。日月山往事越千年,青海湖的黄昏特写,来自于高原上的可怕反应,感知柯柯镇的清冷和诗意,收获不落的夕阳奇景,穿越柴达木盆地,穿越盐泽戈壁,翻越阿尔金山,进入库姆塔格沙漠,走进塔里木盆地等等着实让人心动不已。在阅读这本《一个人的西域》的过程中,我的思绪也一同随之放飞。越过高山峻岭,走入神秘西域之地,感知那片土地的美好,聆听作者领唱的有关于西域的赞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西域的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潜在文化底蕴和独特风情。假若没有去过这样的一片旷茫之地,对于爱旅之人着实是一件惋惜的事情。而此时此刻的《一个人的西域》却借助着另一个角度弥补着这群想去,却未能成行的向往西域人们的美丽追寻愿望!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九):如果一个人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  找出一大段假期,背上行囊,独自一人搭车探寻西域,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勇气?在我看来,几乎无法完成这样条件苛刻的行程之旅。但有人做到了,做得几乎完美。去之前,他做了大量的阅读准备,对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西域探险的书几乎烂熟于心,仔细研究了玄奘的足迹。所以,他气定神闲的上路了,开始探寻古代西域丝绸之路。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广义的西域指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方,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地区。而陈达达这次所走的是狭义西域路线。   作者每到一处,除了对当地风貌进行描述和介绍外,也会结合历史、人文、地理进行简要回顾,跟随作者的笔端对沿途的景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立体的景观,视觉、触觉、感觉并用,全方位感受西域独特的地貌人文。“看景不如听景”——就是因为看景仅看到了景色的表面,仅为景色的壮美而壮美,而未看到其一路走来的路。在有着丰富内涵的西域面前,太需要有人讲述它的过往,了解得越多,就越生敬畏之心。作者搭车一路前行,让人惊奇的是,就算奔驰在黑夜里,他也能大致猜到到达哪里,这里有什么地理风貌,有什么景观,斯文赫定在这里有过怎样的描述,西域就像印在他头脑中的一幅地图。任车驰骋,也驶不出他的航线。   每本游记,除了景色以外,更为动人的是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他们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有着怎样的悲欢离合。学校里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巴扎上的小商贩,邀请共进晚餐的当地人,出租车的司机,茶馆里的茶客……每一个人在书中都留下了影像,因了与作者一面之缘而印象深刻。有一个在沙漠腹地的村子,与世隔绝,只有几十户维族人,他们到了八十年代才知道当今是什么时代。每次出村要走上十几日,村里许多人都不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看到这儿,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一个人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我被《瓦尔登湖》的中这句话深深打动着。西域,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遥远得让我们的想象都失去了效用,让我们的联想都变得苍白无比。但一本诚恳的游记,却无限发挥了我们的想象,让人畅快地在文字里畅游。  《一个人的西域》读后感(十):一个人的西域  看了很多独自旅行的书,《一个人的西域》是其中一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旅游,在旅游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世界,能透过一种宁静来感受心中最真的追求。   作者陈达达在决定行走西域之前,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他读了一些西域的书籍,其中《大唐西域记》《丝绸之路》等作者是无比熟悉的。西域之行,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从所读的书中找到它的足迹,并把现实的真实景象与书中的介绍进行对比。对西域的向往,让他义无反顾,沿着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西域探险之路,踏着玄奘的足迹,他独自一人穿越了柴达木荒漠无人区和塔里木盆地沙漠南沿绿洲,最终登上帕米尔高原。   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热爱的土地,这份情怀让我无比佩服。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行走过的风景,用笔下的文字勾勒出历史的沧桑。真实地感受西域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份价值不菲的行程。   很佩服作者对西域的了解,他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读他的书,你好像不仅仅在跟随作者在行走,更在跟一个个古人说话,看一本书,可以看出几本书的含量,这样的书读起来是很有价值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域,在那个国度里,那里的人,那里的物,那里的景,与我们生活有着截然不同之处,感受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看着那一张张照片,看着那里人那纯净的目光,让我们心里有一种感动。   我可能没有勇气如作者那样去热爱的土地上走走,但我能从众多行走的人中,去体会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感谢这些作者,他们身体力行,把自己眼中的地方与我们分享。爱就这样传递着。   出去走走吧,不为写书,不为功利,只为心中那份执着的追求,有追求,还怕什么呢?当老了的那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对后代说,为了实现梦想,我们追求过。
深度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有不甘歌词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