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意思的全时化是什么意思

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经过了那些变化?知道的回答一下,谢谢。_百度知道
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经过了那些变化?知道的回答一下,谢谢。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情歌悠扬free知道合伙人
情歌悠扬free
采纳数:3179
获赞数:22000
古代:飞鸽传书,烽火狼烟近代:书信来往现代:电报 邮件当代:各种便捷聊天来往软件我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通信工具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沟通更加方面,但是方便的同时是带来了人与人间陌生感日益加重,我们要在通讯工具日益便捷的发展浪潮里保持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不要被这样的便捷冲淡了感情。
时代 信息传递的方式 评 价 远古 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 靠驿差长途跋涉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 电报、电话 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当代 计算机网络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不客气(*/∇\*)
sunny桉蓝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2447
获赞数:44304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表示战事紧急。 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信鸽传书:多用于朝庭、官家、帮派。 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军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 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说,电话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声音缭绕,响彻寰宇。100多年来,电话作为传递人类话音的基本功能虽无多大变化,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却经历了&磁石-共电-自动&的发展过程。 日,《苏格兰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署名C.M的书信。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电流进行通信的大胆设想。他建议:把一组金属线从一个地点延伸到另一个地点,每根金属线与一个字母相对应。在一端发报时,便根据报文内容将一条条金属线与静电机相连接,使它们依次通过电流。电流通过金属线上的小球便将挂在它下面的写有不同字母或数字的小纸片吸了起来,从而起到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作用。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 总的来说,古代传递方式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自从有了电,电报,电话,传真,网络,有、无线电技术比以前快多了,但是也表小看古人,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能利用大自然的各种奇异力量来传递消息也是值得我们佩服的
可以帮忙简化一点吗?
不用了,已经解决了。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国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构想(上)
我的图书馆
我国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构想(上)
作者:闵士权(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天基信息网络也叫天基信息系统,它是彼此独立或相关的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遥感系统、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系统、空间物理探测系统、空间天文观测系统、月球和行星深空探测系统以及多种功能的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总称。天基信息网络中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遥感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统称为卫星应用系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通常就是指这三大应用系统形成的网络。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天地一体化含义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单个天基网(如卫星通信网)与地基网(如地面通信网)通过信息或业务融合、设备综合或网络互联互通方式构成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另一种是单个天基网(如卫星通信网)自身的空间段(如通信卫星)与地面段(如各种通信地球站组成的应用系统)通过星地链路构成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我们可称前者为大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后者为小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信息网络含义通常也有两种:一种是广义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它至少包含通信、遥感、导航三大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任意二种,且其间有一定程度综合或融合;另一种是窄义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它只是通信、遥感、导航三大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任一种信息网络。本文提出构造的我国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其一体化包含了大天地一体化和小天地一体化,其信息网络包含了广义信息网络和窄义信息网络。具体地讲其纵向网络包含了通信、遥感、导航三大网络各自的大天地一体化和小天地一体化,其横向网络包含了通信、遥感、导航三大网络空间段的综合和用户段的综合,因此,称为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或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一、我国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设计思想1.设计目标本文提出的我国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是构造一个由我国自主管控的全球覆盖的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此网络要实现如下目标:1)天地一体化通信信息网络实现目标: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可与任何人(Anyone)进行任何业务(Anything)通信。2)天地一体化遥感信息网络实现目标: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可及时获取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种目标(What object)发生何种变化(What change)的信息。3)天地一体化导航信息网络实现目标: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可获取自己和相关人所在地点(Where)和时间(When)信息。4)天地一体化通信、遥感、导航综合信息网络实现总目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①可与任何人进行任何业务通信;②可及时获取何时何地何种目标发生何种变化的信息;③可获取自己和相关人所在地点和时间信息。2.设计思路依据上述设计目标其设计思路如下:1)采用GEO和NGEO组成的通信卫星星座、遥感卫星星座和导航卫星星座,实施全球全时覆盖空间层各种航天器、临近空间层各种飞行器、地面层各种用户终端和相关地面设施,通过星间链路、星地链路和地面线路组成天基信息网络,并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地面信息网组成的地基信息网络通过信息或业务融合、设备综合和网络互联互通等多种方式组成一个全球覆盖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2)在国外不设地球站的情况下可实现:国内测控站实时测控网内全球运行的各种飞行器;国内遥感站实时接收网内全球运行的各种遥感卫星发送的信息;国内关口站直接管理网内在全球活动的各种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3)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和正在研发的与本项目相关的各种科技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相关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研究所取得成果。此外,应尽可能与我国各种规划中建设的相关项目进行互动、衔接和融合。4)先简后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先地面仿真试验,后天上运行试验,逐步过渡到应用。系统要有可扩展性,后续系统要与前系统兼容。3.设计准则依据上述设计目标和设计思路,我国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的设计准则如下:1)全球化:即服务区实现全球全时全气候覆盖地面层(含海、陆、空)各种用户地球站(用户终端)、临近空间层各种用户飞行器、空间层各种用户航天器三层用户。2)网络化:各种飞行器和各种地球站主要依靠星间链路、星地链路和国内地面线路组成天基综合信息网络。3)智能化:为应对庞大和复杂的天基网络,全网运行和管理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运行和管理能力。4)标准化: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各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条件。二、我国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网络1.天地一体化全球覆盖卫星通信网络类型(1)天地一体化“天星地网”式网络当前,国外全球覆盖的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网络主要是采用“天星地网”的方式来构造,各种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主要在地面网络完成。如静止轨道的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和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通信网络,低轨道的美国的全球星(Globalstar)卫星通信网络和轨道通信(ORBCOMM)卫星通信网络。(2)天地一体化“天网地站”式网络国外全球覆盖的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网络中,也有采用“天网地站”式网络。在这种网络中,每颗卫星都是一个具有星上处理能力的网络交换器或者路由器,且存在星间链路。此星间链路具备网络路由能力,空间段在星间链路的协助下具备网络层功能。这种网络特点是不需要在本地关口站或者地面网络支持下,通过星间链路可实现不同卫星覆盖区各个用户终端之间通信。这种系统如美国的静止轨道的军事星(Milstar)通信系统和低轨道的铱(Iridium)卫星通信系统。2.空间段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与任何人进行任何业务通信设计目标的空间段方案有多种。本方案釆用“天网地站”一体化方案,且天网由双层网络组成。它分别由静止轨道(GEO)通信卫星星座(包括3~4颗等间隔分布的卫星)和低轨道(LEO)通信卫星星座(包括数十颗卫星)组成。两层不同高度的星座共同组成一个立体交叉、优势互补、互联互通的双层星座网络,见图1(图中未画星间链路)。图中为了便于讨论,假设低轨道星座采用极地圆轨道星座。在此网络中,GE0卫星既作为骨干网网络交换节点,也作为用户接入点;LEO卫星主要作为具有交换功能的用户接入点。骨干网卫星对接入网卫星承担系统的路由并实施动态管理。这种星座优点可利用国内测控和管理站通过GE0卫星全球全时监控和管理LEO卫星星座所有卫星,无需国外设站。1 GEO/LEO双层星座网络示意图(1)静止轨道星座静止轨道卫星星座由沿地球赤道上空等间距分布的3~4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卫星间设有星间链路。该星座作全球覆盖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骨干网,兼作空间段用户航天器、临近空间飞行器和地面层海陆空用户终端接入网。在地面段相应设施配合下该星座承担如下任务:1)作全球覆盖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星座,对全球中低轨道航天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进行跟踪、测控,并提供数据传输、处理和分发服务。2)作全球覆盖的宽带多媒体卫星星座,对全球特定地区(常态覆盖)和突发事件地区(机动覆盖)提供宽带多媒体通信业务。3)作全球覆盖的应急通信等相关信息广播系统。4)作全球导航卫星增强系统的天基传输系统星座,承担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生成的完好信息和误差修正信息向全球传输和分发任务。5)通过星间链路对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实施通信业务管理。6)视需要还可考虑通过星间链路对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进行测控服务。由上述众多业务可以看出,此星座卫星将起天基信息港(空间信息港)作用。为实施上述众多业务,如单颗静止轨道大平台难以承載多用途有效載荷,可分装于2颗或多颗卫星(组成卫星簇)上,并在同一轨道位置运行。(2)低轨道星座为了便于讨论,假设本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的低轨道星座类似于极地圆轨道铱星星座,各卫星之间设有星间链路,覆盖全球(含南北两极)。在国内地球站管理下,地球上任意两地用户终端可不通过国外地面关口站和地面网络中转直接通过星间链路进行通信。此低轨星座承担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双向传输,并与地面移动通信3G、4G或5G业务融合。低轨星座按一定的方法将星座分组,每个组按一定的选取法从其中选取一颗卫星为组长,它既管理组内卫星,又与静止轨道卫星联系接受其管理。3.用户段用户段包括空间 用户和地面用户。(1)空间用户空间层用户航天器:至少有下述四类空间层航天器可作为本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用户航天器。1)凡是轨道位置在我国内地球站视距以外需测控监视的静止轨道航天器;2)凡是飞行在我国内地球站视距以外有数据实时传输要求的非静止轨道航天器;3)凡是飞行在我国内地球站视距以外需全时监视的各种轨道航天器;4)凡是飞行在我国内地球站视距以外有事件应急处理要求的各种轨道航天器。这些用户航天器包括不同轨道和用途的单星、星座和编队飞行的小卫星子网,以及臷人飞船、空间站等有人航天器。临近空间层用户飞行器:凡是空间位置在我国内地球站视距以外需测控、数据传输、全时监视和事件应急处理任一种要求的各种临近空间飞行器都是本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用户飞行器。(2)地面用户各种用户站(亦称用户终端)有机載终端、船載终端、车載终端、手持终端、便携终端和固定终端等多种。还有供物联网用的数据采集终端,有微小终端、固定终端、移动终端、手持终端、拋撒终端等。三、我国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网络1. 对天地一体化智能卫星遥感要求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网络设计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及时获取何时何地何种目标发生何种变化的信息。实现这一目标的卫星遥感网络空间段是智能化遥感卫星(Intelligent Earth Observing Satellites,IEOS)星座,由此星座与相应地面应用系统组成天地一体化智能卫星遥感网络。近年来它是天地一体化遥感网络研究的热点。(1)功能要求为实现天地一体化遥感网络设计目标,对智能化卫星遥感网络要求如下:信源多样化,应包含可见光、红外、高光谱和微波等多种信源;遥感信息的获取实现全球化、全时化、实时化;遥感信息加工与处理实现自动化、定量化、实时化;遥感信息管理和分发网格化;遥感信息服务灵性化和大众化;信息服务(在导航、通信支持下)终端多样化,应包括地面、空中和太空中多种终端,其中地面包括车载、船载等移动终端,还包括手机、掌上宝、便携机、台式机、电视机等个人和家用终端。(2)产品要求不同应用领域的用户对遥感信息有不同需求,但目前提供给用户的数据产品都为单纯的影像数据,不能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按时效性分,可以将遥感的用户分为实时用户、准实时用户和离线用户。实时用户最关注数据的实效性,如在军事应用中,需要每半小时对战场现状和打击效果作出估价;在台风监测中,需要每小时对其预测路径做出修正。准实时用户,如各类灾害应急系统,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灾害的范围、影响大小;如精细农业应用,每间隔1~3 天农民需要获知作物的长势,病虫害情况。离线用户,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地图测绘等用户只需获取各个季度、年份的影像即可满足需求。按用户的专业性分,可以分为专业用户和非专业用户。专业用户一般有专业知识,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对影像产品自己进行后续的处理,获得所需的信息,如地质找矿、地图制图等。非专业用户一般缺少遥感专业知识,他们所感兴趣并非影像本身,而是通过影像获得有关信息,如环境保护部门可以直接获取河流的污染、空气质量等情况。从以上对遥感用户的分类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遥感用户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遥感影像,而是基于影像的增值数据产品;并要求将产品直接分发给不同类型的用户,以使各类用户在终端像选择电视节目一样通过简单的操作获取所需的数据。2.天地一体化智能卫星遥感网络天地一体化智能卫星遥感网络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图中高轨卫星即是本文的静止卫星。图2 天地一体化智能卫星遥感网络体系架构智能化遥感卫星网络空间段采用双层卫星网络结构,网中所有卫星通过星间链路进行联系,协同工作。第一层由全球覆盖的低轨遥感卫星群组成,这些卫星轨道高度一般在300km 以上。它们被分成多个小组,同一个小组的卫星搭载不同的传感器协同工作。每一个小组有一颗卫星称为组长,负责同其他小组组长和第二层静止卫星(即图中高轨卫星)通过星间链路进行联系,管理协同小组中的其他卫星。小组长作用相当于局域网的服务器,负责同外部网络通信并管理本局域网。第二层由静止卫星组成。由于第一层所有卫星不可能同时为全球范围的用户提供服务,需要第二层卫星与第一层卫星小组长、用户以及地面系统操作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星间链路和星地链路进行联系,实施数据传输和测控管理。通常状况下,系统的每颗低轨卫星利用各自搭载的传感器和在轨数据处理设备独立工作,在没有检测到数据变化的情况下不把数据传送给静止卫星、用户或地面测控与通信设施。一旦某颗卫星检测到变化(例如火灾),卫星自动调整角度和姿态,获取地物变化情况,同时,该卫星通知同小组的其他卫星,其他卫星同样自动调整获取数据。这样就可以获取变化前后的多角度、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和多光谱数据。这些数据整合后由小组长根据不同的变化类型传给静止卫星,静止卫星进行压缩等后处理,然后通过星地链路,再传送到用户终端。同时,静止卫星还具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译能力,为用户提供增值数据产品,例如可以将预测灾害后的5天火灾蔓延的情况一并提供给用户。此外,系统根据不同用户、不同变化为用户提供最需要的数据。例如监测森林火险时多光谱数据显然比全色影像更重要,战场打击效果的评估则相反。此外,系统也可以根据地面测控与通信设施或授权用户的指令改变数据提供的策略。此智能化卫星遥感网络的主要特点有:数据在轨处理,可实现实时分发各类用户需求的增值数据产品;事件驱动的机制使用户可实时获取全球任何地区多角度、多分辨率、多波段数据;低轨星座采用的卫星是小卫星,系统扩展性强,新型传感器、数据处理设备能够即插即用。未完待续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阅读:419回复:0
传新网QQ群
传新网QQ群
发布于: 16:51
媒介融合(概念)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层面)媒介融合体现为五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以及机构融合。 1技术融合,指的是种种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越来越趋同进而统一。2业务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体在信息生产及经营等方面的业务将产生更多的交叉、互动(跨媒体的合作报道、合作栏目、合作经营)。3平台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体的发行平台的逐渐融合(网络、手机)。4市场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体的受众市场逐渐汇聚成一个大的市场。机构融合,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体制性条件(集团内部、集团之间重组合并,也包括传媒业外的机构,如电信业、IT业向传媒业渗透)。(影响)媒介融合虽然在网络平台中表现得更充分,但是,它的影响是全方位,主要表现在:1.促进媒体重组及跨媒体合作机制形成。 2.“自产自销”的模式将演变成“初级生产商+加工商+营销商”的模式。 3.促进多种信息接收终端的开发,以支持多元化的市场。 4.媒介融合趋势下 IT 业与电信业等产业力量将全面向传媒业渗透。网络中的人际传播1、特点a.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技术依赖性、与其他几类传播并不是清晰分割,人际传播对于放大其他传播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b.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c.传播情境——虚拟性。d.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e.传播范围——广泛性、偶然性。f.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如病毒式营销)。2、影响(注意辩证看待)a.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网瘾症;扩展人际交流的广度,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压力、宣泄;b.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主我客我、镜子,网络中不同面目出现,是他人的评价失真,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混沌,“人格分裂”。c.人际传播网络的社会影响。信息传播高效性,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网络中的大众传播1、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特点a.媒介获得的低门槛性。 b.媒介利用的全时性。一是传播过程的全时性;二是信息存贮的的全时性;三是信息接收的全时性。 c.媒介空间的海量性。信息过载,即使有无限可用的空间,网络信息仍然要加以必要的筛选,以免网民被信息淹没。 d.传受两极的连通性。 e.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 f.信息文本的非线性。 g.信息组织的层次性。 h.媒介属性的复合性。 i.媒介使用的个性化。2、网络中大众传播的特点a.传播主体的多元性(门槛低)。 b.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多级传播、多种传播类型交织)。 c.传播手段的复合性。 d.受众的高能动性。受众在信息生产方面的能动性;信息消费方面的能动性;通过与专业机构的互动所表现的能动性。 e.传播效果的开放性(不易预测)。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1、传统媒体网站:作为信息基础生产力量的第一极2、商业新闻网站:作为信息聚合扩张力量的第二极3、网民:作为信息增值转化力量的第三极4、中国网络媒体的总体结构特征:三极相互渗透、能量相互交换网络中的“恶搞”1、恶搞是新技术刺激下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一是直接,二是成本低,三是比较容易引起公众关注。新技术手段功不可没。恶搞不仅是针对主流文化的,也是针对过于单一的文化模式的。它表达了人们对于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追求。2、恶搞体现了人们对自由表达权利的向往。3、恶搞是娱乐化潮流推动下的一种文化走向。很多恶搞只不过是以解构主流文化的方式,来刺激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种颠覆中获得娱乐快感。4、恶搞是社会转型期社会情绪释放的一种通道。5、恶搞是网络社区文化交流的一种依托。恶搞与网络文化的特质是相适应的,那就是反中心、反权威,因此,恶搞作品、恶搞话题,往往是人们在网络中交往的一个“触发装置”。除了上面这些社会性的需求外,恶搞文化也可以给一些个体相应的满足:恶搞是个人观点的一种载体,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恶搞也是迅速成名的一种手段。恶搞是人们跟风时尚、加入社群的一种方法。但是,恶搞文化的破坏性特点,也决定了它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对个人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的侵害。其二,对作品版权的可能侵害。恶搞的合法界限在哪?其三,恶搞可能深化为新的网络集体暴力方式。其四,恶搞可能带来新的文化趋同。网络传播的受众1、网络受众的需求(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2)a.心绪转换。b.人际关系。c.自我确认。d.环境监测。2、网络受众的特征个体性,社会性,虚拟性,自主性,参与性。3、中国网民的阶段性典型特点(1)需求特点。a.环境认知需求凸显。 b.自由表达与社会参与的需求强烈。四个层面:社会讨论,舆论监督,权利维护,社会行动(网络不仅是公众的意见表达渠道,也是社会行动的组织、动员渠道) c.边缘性需求增加。(2)行为特点。a.“解构性”行为容易产生轰动效应。对既有体系、观念、事物的挑战、否定甚至破坏。但是,在中国网民的“解构”行为中,也表现出一种自我矛盾性。人们在“解构”权威与中心的同时,似乎又在维护某种权威或成规,尽管他们自己有时并没有感知到它们的存在。b.暴力行为易被激发。c.群体感染性强。(3)思维特点a.质疑成为一些网民思维的基调。b.易被简单化思维主导(对或否、贴标签)。(4)价值取向特点a.道德上的双重性(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b.文化上的叛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民所创作的作品,二是他们的意见表达。c.政治上的激进性。政治参与的积极程度;政治态度上的激进。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1、网络中是否还存在“把关人”实际上这里我们应该区分两个层面上的“把关”概念,一种是微观的,即个别的网站对于自己站点内容的把关;另一种是宏观的,即在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把关”,亦即对于整个网络中特写内容的控制能力。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把关人”理论所指的是第一个层面的把关。从微观层面看,在信息的发布结构中,信息发布者的作用是极关键的。他们可以决定信息以何种结构发布,不同信息在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因此,从可能性上看,网站是具备把关的力量的。在网络中是否进行把关,更多的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与观念问题。在网络诞生之初,人们强调其自由性。但当其性质变得越来越复杂、成员越来越多样化的时候,信息的控制与管理也就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特别是对于专业新闻媒体来说,不实施把关是不可能的。从数量上,虽然可以提供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信息是不加选择的,相反,如果把得到的信息拿来就用,会导致自己提供的内容鱼龙混杂,甚至可能会因虚假信息造成恶劣影响。其结果是它的信用度下降,品牌贬值,最终导致经营上的失败。所以它仍会进行把关,并以此来体现自己的意图。从宏观层面看,我们要考察的是,当一个个体在网络中寻求特定信息时,能否最终绕过一切屏障,或者当他要利用网络发布意见时,能否始终如愿。从技术上来看,控制信息与意见的扩散的常见方式之一是封闭某些网站的 IP 地址。但是,网络终归是一个全连通的结构。只要利用代理服务器等技术手段,就可以绕过人为的关卡,到达目的地。另一种方式是控制邮件或 BBS 发帖,由于信息发布路径的多样和数量的海量,要实现全方位的控制也是不可能的。从受众获得信息的方式看,网络改变了过去由传播者“推送”信息的方式,而改由受众主动“拉出”信息,也有人以此推论,“把关人”的作用将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受众的“拉出”仍然是在保持者“推出”的内容范围之内的。尽管从数量上看,受众可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但这并没有改变传播者的先导地位。无论受众作出怎样的选择,他们最终仍会进入一个(几个)网站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他们最终会受到某些网站的把关的影响。从总体看,技术发达、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网络内容传播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有一些阶层在网络中处于强势地位,而他们同样会影响网络中内容的分布。在这种情况,处于“弱势”的国家、地区或阶层的受众想要“拉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信息的机会相对较小。可以看出,在网络传播中,被削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功能。虽然政府的直接控制力相对减弱,但是为了在网络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政府也会采取其他一些策略,其中之一,是扶植一些网站,扩大它们的影响,将政府的调控渗透到对这些网站的控制中。所以,政府会在资金政策上给这些网站以支持,最终,政府的把关仍然以某种方式融入到微观的把关中。此外,除了政府,其他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媒介的把关。上述推断说明,在哇昂罗仲,“把关人”还是存在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2、网络中三个层面的“把关人”(1)政府把关。政府把关是宏观层面的把关,它是对网络新闻的整体内容来源与导向的一种把关。主要的把关方式包括:a.通过使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来实现把关(如“封杀”某些网站,设定某些过滤词限制内容)。当然,技术的控制往往容易挣脱(如使用代理服务器绕过关卡)。b.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来贯彻自己的意图。c.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以改变本国在网络中的不利地位,从而使网络中本国的声音得到加强。(2)专业机构把关。专业机构把关即网站把关,是微观层面的把关,通过网络内容的选择、加工、结构安排等来完成对内容质量的把握,实现对公共议程的引导,同时也借此来实现网站的定位目标。这种把关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来把关;二是通过网站结构与页面的布局来把关;三是通过“推送”技术(如电子邮件、手机),把符合自己价值观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信息推送给受众。(3)网民自我把关。作为主动的信息消费者的网民也是一种把关者。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他们的自我把关能力大大增强。这不仅意味着有些情况下,他们可以绕开某些政府或网站的把关关卡,去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且意味着他们对别人来说,也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的信息引导者。例如,网民在博客中发布内容时,是需要经过选择与思考的,这个过程是一种把关。网民在论坛中转发帖子,也是有选择地进行内容的再传播,这也是一种把关行为。政府把关、专业机构把关与网民自我把关,三者是在同时发生作用的,三者的力量也经常在进行较量。但无论网民的自主性有多强,他也不可能不受到政府把关与专业机构把关的影响。3、网络中的把关机制(1)信息传播方面的把关a.信息发布环节的控制。(是否发布、发布的版面、强制推送)b.信息扩散环节的控制。(网站-信息控制、品牌、影响力,网民-信息消费影响信息流动)c.信息循环环节的控制。(数据库-长久保存、循环,出于失误发布的信息排除在外)(2)意见传播方面的把关意见表达的主体是网民,网民自身对于意见传播也有一种自然选择机制,人们会推动自己认同的传播,而制约不认同的意见的传播。这种机制会作用于意见形成、冲突及流动的各个环节。正是这种机制,会使网络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声音越来越强大,而其他声音渐渐弱化,形成“沉默的螺旋”现象,这是意见把关的一种重要表现。而政府、网站或其他机构对于意见传播的把关,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调控。在某些情况下,政府、网站或某些机构不希望某些意见完全自由地流动,因此,会采用一定的手段来进行调控,影响主流意见的形成及意见的流动方向。意见调控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手段: a.对网民意见的直接控制(删帖、关键词过滤)。 b.控制者意见的直接表达(网站评论、特邀嘉宾、专家评论)。 c.扶植意见领袖。不过,也要看到,意见的传播尽管可以受到一定的控制,但网络意见格局的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网民主导的。调控力量可以在量上影响意见分布,但是很难在质上改变意见的走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或者&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信息传递的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