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当兵的档案被师范生档案到教育局后拿走了,有地方管这事吗,想讨回公道。我爸今年有75了老了,就这事心里愤愤不平

&p&谢谢&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wu-zhu-58& class=&internal&&五月天&/a& 的邀请!&/p&&p&象这类的贴子,想要表达的就是极度的委屈痛心和崩溃,人在精神被抽空了的时候,是没有精力去离婚的。&/p&&p&歇斯底里,往往是遭遇被出轨的最难捱的情绪反应,你不可能不哭抽过去,你不可能不愤怒,你不可能不无助,你不可能不呐喊。&/p&&p&不甘,挣扎,扪心自问,怒吼,谴责,怨恨,坐卧不安,这么混乱的内心,你可能只想要寻求一个公道,要一个明确的态度,要一个付出后的补偿。&/p&&p&最后,你当然不想失去婚姻,不想失去老公,不想让孩子没有爸爸。&/p&&p&你会认为老公实在是欺人太甚,在离婚之前,如果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理清楚,给个说法,你是咽不下这口气的。&/p&&p&他不同意离婚的理由是什么呢?不想失去家?不想失去你?不想让孩子没有爸爸?还是不想扩大离婚阴影,让相关的人都受牵连?&/p&&p&他现在表示不愿意离婚,你会不会心里舒服一点?至少你还能痛斥他,向他索要解释,把情感里那部分难以接受的,兑换成对他的攻击,减轻自我怨怼。&/p&&p&离婚手续当然都是好办的,财产分割他也不敢亏待你,你眼前在意的不是这些,是你根本没办法接受婚姻里怎么会出现这么一档子让你过不去的事,就象老公和他前女友过不去的过去。&/p&&p&婚姻是你的选择,也是老公的选择,老公当年的选择可能也是稀里糊涂,不知道老公是不是好事的人们口中说的那种没主见的男人,只想找一个居家会过日子的女人结婚,然后前女友不是一个好的结婚对象,于是你和他就进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他的前女友顺利被他淘汰了。&/p&&p&婚姻做为一种生活模式,滑稽的地方在于,你不会真正了解那个和你同床共枕的人,两个人是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对待婚姻的。&/p&&p&你的真真切切踏踏实实还要对他崇拜的爱,是你自己对爱的理解和实践,他不一定非得象你爱他一样的爱你。&/p&&p&也许,他觉得生活里缺乏激情会让他意志消沉,对比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你和他的生活里都是忙碌,你还要忙孩子,有几个男人是喜欢和妻子共同打理孩子的呢?你老公是害怕家庭琐事孩子对自己的约束的,他和情人在一起旅游,共享二人世界,能够再一次扮演一个会疼人的角色,自然是快乐的。&/p&&p&他籍此又重温了久违的单身恋爱的感觉,他面对你提不起关怀的兴致,和前女友在一起却能殷勤备至,说明他分身乏术,只能一碗水端不平。&/p&&p&一边是能过日子的凡事大包大揽不给他添麻烦的妻子,另一边是能给自己乏味的生活增添情趣的前女友,二择一当然是很困难的。&/p&&p&前女友准备离婚,将来和谁结呢?你老公一定和前女友商量过走到一起的事,他现在不同意离婚,也许是内疚,也许是没想好,也许是一时半会儿下不了决心,也许是觉得于情于理,都不能在当下太过绝决。&/p&&p&你们的婚姻也会和其他人的婚姻一样,在离不离的决定之间拖延(主客观上的原因都有),拖延的好处在于你能为自己争取喘气的空间,不至于应激过度,坏处就是你会反复地发出天问,自我怀疑,贬损自己的价值。&/p&&p&你老公是怎么看待自己这件事的,他还没说话。你有没有和他谈过,你也没有提到。要是提个问,能稍发泄一下情绪,那也挺好。&/p&&p&至于事情要怎么办,做婚姻咨询还是靠谱的,离婚也要离个明白。&/p&&p&&br&&/p&&blockquote&&i&&b&一个善意的回答就是一个甜蜜的吻。请关注我的公众号:tiangexia2016&/b&&/i&&/blockquote&
谢谢 的邀请!象这类的贴子,想要表达的就是极度的委屈痛心和崩溃,人在精神被抽空了的时候,是没有精力去离婚的。歇斯底里,往往是遭遇被出轨的最难捱的情绪反应,你不可能不哭抽过去,你不可能不愤怒,你不可能不无助,你不可能不呐喊。不甘,挣扎…
&b&感谢大家对这个答案的认同和关注。&/b&我想说几句话:&br&&br&1、我郑重说明一下,我说的是我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有些人不愿意相信,我理解,也绝不勉强。但请不要来破坏,请为自己积口德。&br&&br&&b&&u&2、我只是个答题者,也只想做一个简单的答题者,不参与任何站队行动。&/u&&/b&&br&&br&&b&以下为原答案;&/b&&br&&br&我看了楼上很多答案,&b&总体感觉是:知乎上关于这类问题的答案,文人气息有点过于泛滥,有些脱离实际情况,坐而论道氛围浓厚。&/b&&br&&br&我关注此题,并作答,只是为了国家的基层教育,只想为基层教育振臂一呼,目前基层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我做事说话,只求无愧于心,对得起别人叫我一声老师。&br&&br&我在基层学校工作了好几年,地级市最好的职业学校,好几年的班主任兼任课老师。接触的学生90%来自底层,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有更多的直接经历和真实感受。&br&&br&&b&首先,贫富家庭的孩子思维差异存在,而且差异很大。表现在以下方面:&/b&&br&&br&&b&1、富人家庭更注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教育投资和文化熏陶培养,而穷人家庭,在这方面投入很少,无论是精力、时间、物质,投入很少,少得可怜。&/b&&br&&br&&b&我所在的职业学校,是这个地级市最好的职业学校,政府投入是最多,学生来自这个地级市各县区。90%的孩子来自农村,90%的家长是文盲。&/b&是的,如果读完九年义务教育为界定,90%的家长是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或者刚刚初中毕业脱盲。&b&接近50%的女性家长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来我这里办事,都是不签名,按手印的。&/b&&br&&br&&b&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我们没文化,不识字,你说的那些道理,我都听不懂,孩子该怎么教育,你就怎么教育,我们家长也不懂教育,都交给你们学校了。&/b&&b&这些家长对于怎么教育孩子,完全都不懂,要不娇惯宠得没有底线,要不就是非打即骂的最粗暴的模式。&/b&&br&&br&&b&而富人家庭的家长大多会这么说,老师,孩子在学校时,麻烦老师多引导,多教育,回家后,我们家长也会积极配合教育。教育是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的事情。他们这么说,大多数也会这么做。&/b&&br&&br&&b&2、富人家庭大多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比较重要的事情,而穷人家庭绝大多数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认识,即便老师跟他们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也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并且忽视孩子的心理建设。&/b&&br&&br&我做班主任期间,遇到过好几起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自闭,拿刀片割手腕自残,拿手砸墙,砸得血肉模糊,无缘无故大喊大叫,并跑上教学楼顶,要跳楼的。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经过校心理医生初步判断,都是建议去找当地医院精神科专业医生的。就这样&b&,穷人家庭的家长还是说,没事,我孩子就是觉得受了气憋得慌,我孩子就是性格内向,我孩子就是犟。没事的。这些家长坚持不带孩子去看医生,坚持不带孩子去找专业心理医生。&/b&&br&&br&然后的结局是什么,这几个孩子,心理状态越来越严重,据我所了解的情况,这几个孩子因为得不到及时帮助,最终的命运就是被父母关在家里了,其中有一个是拿刀见人就砍,结果被父母用铁链子锁家里了。&br&&br&写到这里,我真的觉得心里很难过,这些父母真的是很让人无语。&br&&br&&b&他们爱孩子吗?我很多次问自己。&/b&&br&&br&你说他们不爱孩子,他们又十分娇惯孩子,什么事都不要他们干,有什么事情都在袒护孩子。说爱孩子吧,当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他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当孩子问题严重,有伤人现象出现时,他们在给孩子治疗一段时间后,觉得没多大希望,就把孩子像栓狗一样栓起来。把全部的爱转移给了另一个年幼的孩子。&br&&br&&b&这些家长,让我看到了很多人性的不堪。不堪,只有不堪来形容。孩子更像一个商品,当这个商品是好的时,他们给他们宠溺的爱。当这个商品有了裂痕,他们第一时间不会去积极补救。当这个商品彻底裂开,他们会放弃这个商品,把爱和希望给了另一个孩子。&/b&&br&&br&&b&3、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父母言语的影响,在性格上,富人家庭的孩子性格更为平衡,而出生贫穷的孩子更敏感、自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普遍心理压力大于富人家庭的孩子。&/b&&br&&br&我们学校有个孩子,看着挺好的,有一天,警察通知我们学校领导,说我们学校一个男学生杀了人。这个男学生平时真的看上去很老实很本分,但是,就在年二十九那天,那个男生拿了把刀砍了好几个人,其中包括一个三岁的小孩。&br&&br&原因是什么?因为他家挺穷的,爸妈给人做小工,装修铲墙皮刮腻子那种活,很辛苦,包工头欠了他家5万块钱。他才15岁,他妈就在他面前天天叨叨,咱家穷,别人不好好给钱,我们家多难多难不,别人不给钱多坏多坏。那天,她爸妈领着他去找包工头要账,包工头说,过了十五就给你。他爸爸也同意了,说过了十五再来要钱。结果,他妈妈又嘟囔,说哎呀,这些人都不是好人,就会拖。到了十五肯定不给。就这么说个没完没了。这孩子听了这些话,心理憋得受不了,本身他就不善于表达情绪,憋得受不了啦,当天晚上,拎了把刀,直接杀到包工头家里,见人就上去捅,包括一个三岁的孩子,他也给了几刀。&br&&br&&b&4、在城市里,女孩大多数是很幸福的,在农村,女孩大多数是不幸的。富人认为女儿也是宝贝,很疼爱,富人家庭大多数有平权意识。即便是一般城市里的家庭,也会很疼爱女儿。而在农村,有儿子女儿的家庭,默认的规则是吸女儿的血,来滋养儿子的。&/b&&br&&br&你们见过为了生儿子,不断打掉女胎的吗?你们听过女儿生得太多,养不活就扔掉的吗?你们见过生了女儿,等女儿大了,就得挣钱给家里,挣钱贴补弟弟的吗?你们见过换亲吗?家里穷,逼着女儿嫁给别人,哪怕对方脑子不好,或者身体残疾,也逼着女儿嫁过去的,用彩礼给儿子娶媳妇的吗?你们还见过,妈妈为了讨好村里有势力的情人,默认情人猥亵强奸自己女儿的吗?这是亲妈!&br&&br&我知道知乎上的多数人都是出生比较好的家庭,没见过这些黑暗。甚至认为我说的这些不是真的。我多么希望这些不是真的。&br&&br&当了几年的职业学校教师,看了从前想都想不出来的事。尽管我是个很负责的老师,尽管我竭尽全力地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尽管我很年轻就拿了这个城市优秀教师。但是,我的心充满了悲凉。&br&&br&满满的负能量,满满的无能为力,满满的无法排遣的痛苦压抑。我不知道知友们知道多少?我也不知道人们知道不知道这些底层孩子们的伤痛、无助、彷徨。&br&&br&我无能为力,面对一些问题,我觉得心有余力不足,无能为力。我很渺小,扭转不了乾坤。我也找了心理咨询师,诉说我的痛苦无奈。也许,我不那么负责,不那么想把学生教好,不对自己要求高点,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但是,我的性格,我做不到。我是个操心的人,我是个只要看到了眼里,就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的人。&br&&br&我只有调动工作。我做不了这个底层教师。我承受不了很多东西,也许,我也是个懦弱的人吧。&br&写到这里,我真的是写不下去了。提笔无能为力。&br&如果投胎是个看运气的事,我希望每一个投胎的婴儿运气能好点,再好点,不管钱多钱少,至少要投胎到一个重视教育的有文化的家庭。&br&&br&就这样吧。&br&&br&&b&谨以此文,献给奋斗在底层一线的教师。工资微薄,担子太重,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值得被人尊敬。&/b&&br&&b&希望大家能够关注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毕竟,我们国家农民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数。这些贫穷落后家庭出来的孩子,教育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当他们大多数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个社会也是不安定的,危险的。不要觉得与我们无关。与我们息息相关。&/b&
感谢大家对这个答案的认同和关注。我想说几句话: 1、我郑重说明一下,我说的是我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有些人不愿意相信,我理解,也绝不勉强。但请不要来破坏,请为自己积口德。 2、我只是个答题者,也只想做一个简单的答题者,不参与任何站队行动。 …
因饿而致濒死,其实并不煎熬,因为在此之前会进入深度脑昏迷,最后脑死亡。&br&&br&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以下时,脑细胞无法从血液中摄取到足够多的葡萄糖以维持基本存活,会调取身体存储的糖原供糖,糖原不多,主要存放在肌肉与肝脏中,肌糖原占肌肉总重的1-2%,400g左右,而肝糖原更少,虽占肝脏的6-8%,也只不过100g的样子,数亿年来这点家当是为了我们躲避天敌时十几秒冲刺用的,所以只能维持几分钟应急。&br&&br&此时,脂类会转化为糖,以保证血糖不低于生命起付线。脂肪在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在肝脏中磷酸化,变成α-磷酸甘油,再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沿糖异生之路变成糖原。&br&&br&而其间生成的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中,氧化生成乙酰CoA这一路的下级产物是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它们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但我们的身体却不能过多地保留它们,一直无糖摄入,它们就会随着脂分解在血液中积累,引起酮血症,而酮体与体内的钠离子等正离子结合,随尿排出(酮尿),就会使内环境PH值发生变化,扰乱体内的水盐代谢平衡,影响全身的生化反应,最终使人深度脑昏迷。&br&&br&同时,蛋白质也加强水解,脱掉氨基后,走糖异生的途径给机体供血糖。但这一路,比之脂肪,是优先级比较低的,因为分解组织蛋白是极其危险且伤害不可逆的。&br&&br&在酮中毒昏迷之后,就失去知觉了,等不到用尽体内脂肪,人就会死于内环境PH变化,渗透压失衡导致的低血糖性脑死亡。&br&&br&2.8mmol/L是什么概念呢?人的空腹血糖在3.9mmol/L~6.1mmol/L这个水平上。每个人的耐受度不一样,但是当饿到出现「低血糖」症状,比如:头晕,心慌,出汗,手脚痉挛等情况时,说明你已经靠近自己的「血糖起付线」了。这种征状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人就会失去意识。&br&&br&所以,生理的煎熬,是在晕倒之前,而这段时间,不会持续太久。&br&&br&&b&若干补述:&/b&&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cb99f89fd1a54d08b1b9_b.jp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5cb99f89fd1a54d08b1b9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6f8ebdc9faf332afcc4a05_b.jpg& data-rawwidth=&1064& data-rawheight=&7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6f8ebdc9faf332afcc4a05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43efa2ca78ce7465ca64_b.jpg& data-rawwidth=&1102& data-rawheight=&2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743efa2ca78ce7465ca6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9b8caa077e32edfee1cd7a_b.jpg& data-rawwidth=&1072& data-rawheight=&8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9b8caa077e32edfee1cd7a_r.jpg&&&/figure&&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515acf920762bed6ba96_b.jpg& data-rawwidth=&508& data-rawheight=&2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515acf920762bed6ba96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51d2e756d01f7fc5d4ed3a_b.jpg& data-rawwidth=&504& data-rawheight=&2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51d2e756d01f7fc5d4ed3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9ce224baf75782ffd5cf48_b.jpg& data-rawwidth=&502& data-rawheight=&2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9ce224baf75782ffd5cf48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36c35cee78e9d3e15db_b.jp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1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a36c35cee78e9d3e15db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fbd5a7ec7cc_b.jpg& data-rawwidth=&502& data-rawheight=&3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fbd5a7ec7c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9d66b95d9fd0bc6fa1fe_b.jpg& data-rawwidth=&511& data-rawheight=&2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9d66b95d9fd0bc6fa1f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fbd8bb5f70b3677540bea_b.jpg& data-rawwidth=&504& data-rawheight=&2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fbd8bb5f70b3677540be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bbbbe125ead5c_b.jpg& data-rawwidth=&489& data-rawheight=&2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bbbbe125ead5c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a4a55dfff315aa3e29dd_b.jpg& data-rawwidth=&1058&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a4a55dfff315aa3e29dd_r.jpg&&&/figure&
因饿而致濒死,其实并不煎熬,因为在此之前会进入深度脑昏迷,最后脑死亡。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以下时,脑细胞无法从血液中摄取到足够多的葡萄糖以维持基本存活,会调取身体存储的糖原供糖,糖原不多,主要存放在肌肉与肝脏中,肌糖原占肌肉总重…
&p&作为家里有一名智障人士的家属,我来答一答题主想知道的体验。&br&&br&背景交代一下。我的大姨,年轻的她被派到新疆支教,一去就是好多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地人给大姨介绍了一个长相端正身材魁梧的部队小伙子,简单的见过一面之后就订下了婚期。那个年代,远在新疆,考虑到长途跋涉,父母无法赶去参加婚礼,待家里收到大姨已婚的信时已经是成婚之日过去多时了。再后来不到两年的样子,大姨回来了,带着一个小孩和一纸离婚书。&br&&br&是的,这个智障人士就是我大姨的亲生儿子,我的大表哥。孩子的爸爸是智障成年人,而当时去和我天真懦弱的大姨相亲见一面的是智障人士的亲生弟弟,仪表堂堂少言寡语,我大姨到了成家洞房那天才明白过来,自己是被骗婚了。就是这样的结局。日子肯定是过不下去了,大姨经历了多少磨难没有人知道,总之是带着屈辱和最后的自尊回到父母,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婆身边。&br&&br&这个孩子,我的大姨原本可以把他留在新疆,留在智商只够简单吃喝拉撒睡基本日常行为的生父和智商正常的爷爷奶奶身边。可是大姨是那种很传统的女性,这么多年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一直把儿子紧紧攥着在身边。作为家属,全家老少都为她和孩子心疼过,流泪过,但是大家还是支持她的决定。也许这个决定并不是什么特别伟大的,写进电视剧或者司空见惯的报纸社会版里,你都不会停留超过半分钟就读完。可这条新闻背后,为这个决定付出的代价,让大姨这大半生都如大家可以预见到的一样,磕磕绊绊,担惊受怕,操碎了心。&br&&br&就我本人印象深刻的体验说一说,小时候和表哥下棋,他总是输我总是赢,无论是象棋跳棋军棋没有例外。妈妈让我让着点,但是不要太明显。我特别不乐意,到了大了才明白过来是大人在保护他天真脆弱的自尊心。在大姨的细心照顾下,表哥从外表看已经不太看得出来和常人的区别了,他有礼貌不会乱跑,出去了知道回来,见到人了知道打招呼,唯一不足的是反应慢较迟钝,数学能力基本停留在小学五年级的水平。&br&&br&表哥成年去上班之后,陆陆续续听到了关于他的很多心酸事,比如工资被同事借走不还,比如工资刚发就被同事吆喝着去吃饭结果买单全掏空,再比如工资比别人少了一大截,我大姨其实是个很坚强的女人,她在说这些的时候总是淡淡的,她说孩子不受歧视能够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已经是很大的福气了,只是担心自己不在了之后怎么办,谁来照顾他?最大的一次事故是他走路可能是因为反应比常人慢或者感知能力较差,摔到一个工地的坑里,胳膊骨折伤到神经部位几近残废,这么多年,头一次看到大姨快崩溃了,全家人也前前后后照顾轮班照顾他直到他恢复出院,到现在他右手使用比如拿筷子什么还是多少有些影响,举重物肯定是不太使得上力气了。&br&&br&看一看那些网路上掐架约架的大到名人小到平头老百姓,面对正常人,都能生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何况是有些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智障儿,太多的歧视和委屈不说了。体验就是多照顾他们的感受,让智障人士的家长面对现实(他们需要花费很久很久也许是数十年才能从内心里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智障而不是“只是比别的孩子慢一点而已”)。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不是键盘侠也不是晚会作秀和微博 微信转发爱心,短时间的同情怜悯和同理心都不足以支撑起他们的衣食住行。最简单的人人都可以参与做到的一点: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请收住你异样的眼光,平常心的看待。具体来说,如果他们需要帮助,就伸一把手。仅此而已就足够了。尊敬每一位智障人士的父母亲属,让他们也感觉到“体面和自尊”,尽管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来具体描述这样的心理感受——“体面”和“自尊”。&br&&br&这是一个真实的家族,照片里唯一没有被模糊面孔处理的小女孩是我的大姨,她拍完这张照片没多久就去了新疆,一去就是很多年直到二十多岁成家后单身带着孩子回来。不要觉得人人都善良,我看了太多的伪善披着善良的外衣,迎面笑脸,走过去背转身就是嘲弄和不屑,太多了。我心疼我的大姨,她五十多了,还在像年轻时那样照顾自己的孩子,生活太不易了,有些凌乱,笔不前驰,就写到这里。&br&&br&—— &a href=&tel:& class=& wrap external&&&/a&更 ———&br&&br&每一个赞都是对大姨的祝福,谢谢大家,我会转达给她的,这对她是莫大的精神慰藉。有朋友好奇骗婚那家人的弟弟,我想只要是个正常人,这辈子都会良心不安吧。我的家教不允许我说那句“人贱自有天来收”,所以我还是说“人间自有真情在”吧。那位顶替哥哥来见面的亲生弟弟过得好不好都不重要,据我所知,从外公外婆到妈妈这一辈,大家的态度出奇的一致,没有人对他的“结局”好奇,也没有人提过半个字。大姨与过去斩立决一样的告别了,没有任何行为上和语言上的抱怨和讨回公道。那个把大姨带入火坑的一家人,心里上已经化为灰烬了。&br&&br&写一写关于大姨一家人的现状。这里需要提到我已经过世的外公,外公是个那种典型的旧时有文化的老先生,邻里街坊都尊称他为“先生”。印象深的是他七十岁了,外到西服袖口,里到内衬短裤,必须一一用熨斗烫过。出门会客必是西服领带加拐杖,头发梳的整整齐齐,走出去是个气场强大精神矍铄的老头子。对子女的宠爱表现为家里再困难,也要送去念书识字,所以大姨才可以去新疆当一名老师。在外公的一生中,大姨的婚事对他应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我所看到的,他从不表现出来,每次家庭聚会,面对表哥和大姨的时候,他总是微笑又温和的聊一聊,顿一顿,又摸摸表哥的脑袋瓜子。一副慈祥又严厉的样子,经常让表哥陪他出去走一走。其实平常我们小孩都不太敢跟他亲近,又喜欢他又怕他。他在家族的地位基本用“核心”来形容吧。他对大姨和表哥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所有人,正是外公的这种这温和又严厉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整个家族对大姨的态度都有了凝聚力,这股力汇集成的正念,对大姨来说应该就是精神和信念支撑吧。包括后来进门添丁的所有家庭成员,都从内心底的尊敬大姨,没有任何抱怨和嫌弃。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好,给人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温和感,所以不出意外,在表哥不到十岁的时候,大姨再婚了,找到了一个真心疼她照顾她的人。姨夫的前妻过世了,孩子已成年,也是经历过坎坷的人,他无条件的接纳了大姨和有智障的儿子,一家人终于有了好的归宿。眼前他们生活的很幸福,从妈妈那里得知,姨夫在征求了自己子女的同意后,把名下的房产转给了我的表哥,为了是百年以后,他能够有个安居的窝安身立命。生活就是这样,只要有希望,努力去搏一搏,再大的磨难和厄运,也一定是能力去扭转的,在我心目中,大姨是生活的强者。当然,这和我们一家人老老小小持久的爱护包容是分不开的。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一定要满怀希望的过下去。谢谢你看到这里,谢谢!&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334& data-rawwidth=&750& src=&https://pic4.zhimg.com/50/b462e49dae045b44dfb38f72c1c39a9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462e49dae045b44dfb38f72c1c39a99_r.jpg&&&/figure&&/p&
作为家里有一名智障人士的家属,我来答一答题主想知道的体验。 背景交代一下。我的大姨,年轻的她被派到新疆支教,一去就是好多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地人给大姨介绍了一个长相端正身材魁梧的部队小伙子,简单的见过一面之后就订下了婚期。那个年代,…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880af1bce1b37fb30dcfdad152fd3a6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文:刘建鸿&br&&/p&&p&&b&&i&【故事】&/i&&/b&&/p&&p&寒假时,表弟东东从外地来过春节,住在小鸿家。小鸿和表弟在一起玩,有时很开心,有时也会起争执。一天下午妈妈听到外公大声地喊:“小鸿,怎么又抢东东玩具了,当哥哥的要让弟弟!”&/p&&p&“不让不让,是我的!”小鸿声音也不小。&/p&&p&妈妈赶紧从厨房里出来,走到小鸿面前蹲下身,看到他生气还带着点委屈。&/p&&p&“小鸿,外公说你又抢东东的玩具了。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妈妈问。&/p&&p&小鸿别着嘴说:“是东东拿了我的小叉车,不肯还给我。为什么外公什么事要我让着弟弟!”&/p&&p&妈妈:“你刚才不是答应借小叉车给他玩吗?为什么又要拿回来?”&/p&&p&小鸿:“因为他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p&&p&妈妈:“你那样抢,你觉得东东会有什么感觉?”(&u&帮孩子考虑其他孩子的感受&/u&)【1】&/p&&br&&p&小鸿:“很生气,但我不在乎,因为小叉车是我的”。&/p&&p&妈妈:“你抢小车的时候,东东做了什么”(&u&帮孩子思考行为的后果&/u&)&/p&&p&小鸿:“他推我!”&/p&&p&妈妈:“那你有什么感觉?”(&u&帮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u&)&/p&&p&小鸿:生气。&/p&&p&妈妈:还有什么感觉?&/p&&p&小鸿:“还有点委屈”&/p&&p&妈妈:你生气和委屈,东东也生气,而且他推了你。你能想一个你们俩都不生气的方式的拿回玩具吗?(&u&头脑风暴,鼓励孩子产生更多的方法&/u&)&/p&&p&小鸿:“告诉你,让你帮我要回来”&/p&&p&妈妈:“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p&&p&小鸿:“我可以请他给我”&/p&&p&妈妈:“那样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呢”&/p&&p&小鸿:“他会说不”。&/p&&p&妈妈:“他可能会说不。那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办法拿回玩具呢?”&/p&&p&小鸿:“我可以让他玩我的红色小赛车”&/p&&p&妈妈:“很好,你已经想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试试看。不过如果他不同意交换,你还有什么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吗?”(&u&假如计划不顺利,还可以怎么做&/u&)&/p&&p&小鸿:“我的红色赛车跑一段就得换轮胎,也许可以和他一起玩玩叉车换轮胎的游戏”&/p&&p&妈妈:“为什么不试试呢?”&/p&&p&小鸿走过去对东东说“我的小赛车给你玩好吗,叉车换我玩。”&/p&&p&东东头转到一边:“不”。“那我来开赛车,在这跑道上赛车,跑几圈后你帮我换轮胎”,小鸿用手比划着赛道说。&/p&&p&东东眼睛有些发亮,答应了。他们玩了一会儿,更换了两次轮胎后,东东说:“老是我在这等着你来换轮胎,小鸿哥哥,让我来开赛车吧,你开叉车来帮我换轮胎行吗?” “行!”&/p&&p&&b&&i& 【积极教养分析】&/i&&/b&&/p&&p&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如何通过沟通协商来处理同伴间的争端和冲突,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进入青少年期后,同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因此在儿童早期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有着现实而迫切的需要。&/p&&p&当孩子遇到与同伴争执时,如果可以自己解决,不妨让他们自己去“练练兵”,探索在人际世界中该如何相处。倘若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孩子还不具备解决能力(如文中的例子),家长可以用下面几个步骤引导孩子学习掌握社会交往能力:&/p&&p& 1,&b&首先得了解孩子间发生了什么&/b&。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其实孩子的事也难断。哭的孩子不一定吃亏,抢东西的孩子也未必一开始就无理。传统中国社会多通过长幼有序来要求,“大的要让小的”,但这可能让低龄孩子习惯“被特殊照顾”的优越感,也会让大的孩子感到“委屈”和“不公平”,进而产生怨恨。文中外公正是用“让弟弟”来要求小鸿,如果妈妈没有了解事情原委就附和外公的批评,小鸿可能会加深对成人群体的怨恨,对东东也有更大的愤怒(“都是他弄出来的!”)。也有些家长会用“折衷”的方式来处理,让孩子各退一步(“哥哥要让给弟弟,弟弟也该尊重哥哥”)来解决问题,甚至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玩具归属(谁“抽中”的就可以玩),前者容易陷入道德说教,缺乏解决问题之道;后者操作性虽强,却对公平协商无益——有些小朋友因此学会了不管有没有理先抢再说,抢不到还有“抽中”的机会。&/p&&p& 2,&b&帮助孩子体察别人的感受&/b&。在遇到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时候,家长们通常会制止孩子的行为或要求道歉,“不要和弟弟抢”“快和弟弟说对不起”,但很少借这个机会让孩子体察他人的感受。&u&运用成人的权威或许能暂时制止孩子们的行为,或强迫孩子“言不由衷”地道歉。但缺乏对他人内心感受的体察,无助于真正内在地提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u&&/p&&p&建议家长在平时,比如&u&晚餐时间,和孩子做些情绪词汇的练习&/u&,试着使用高兴、生气、沮丧、骄傲等词汇。成人可以先开口示范,“每个人说一件今天发生的、让你高兴的事”,说“一件有趣的事”……(先营造轻松的气氛),再说“让你难过或沮丧的事”,比如“爸爸今天开会时发现忘了带资料,感觉很沮丧,你呢?”这样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的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情绪表达,体察他人的感受。&/p&&p& 3、&b&帮助孩子体察并表达自身的感受&/b&。文中妈妈让小鸿说出自己生气的情绪,并进一步询问“还有什么感觉?”“还有点委屈”,鼓励孩子多一些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孩子体察到多种情绪可以并存(“生气和委屈”),可以让孩子体察情绪的暂时性(文中小鸿后来和东东玩的不错,他会察觉生气是暂时的,会变化的),可以让孩子体察到对同一件事不同人感觉可能相同(文中“争抢玩具”时东东和小鸿都很生气)也可能不同。如果孩子缺少情绪词汇,家长开始可以试着帮孩子表达。也可以借用图画书或动画片和孩子做些练习,鼓励他情感表达。比如看《托马斯小火车》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摄影师给大家拍集体照时,旁边的小火车突然跑上来,挡住了托马斯的脸,如果你是托马斯,那时会什么感觉?”&/p&&p& 4、&b&让孩子预估行为的后果&/b&。孩子往往追求短期利益(把车抢回来),对将来的事态演变预估不足。其实因为争抢而失去小伙伴,因为争抢而招致成人的批评,也并非孩子所乐见。家长可以让孩子“预估”每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东东推他”)以及他人的反应(“生气”),并进而询问是否有让“你们都不生气”的其它解决方法?&/p&&p& 5、&b&头脑风暴,推动孩子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案&/b&。&u&方案越多样,解决的策略越有可能“最优化”。&/u&每个孩子有自己行为模式,比如攻击倾向强的孩子惯于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怯弱的孩子往往通过退缩来回避问题。推动孩子们思考更多不同的策略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找到更优的解决之道。在这一阶段,父母要特别注意,无论孩子说出何种方案,都应暂时“接受下来”、不做过多评价,鼓励孩子产生更多的方案(如文中小鸿想出的第一个方法是“告诉妈妈,让妈妈帮我要回来”,小鸿妈妈虽未必赞同也接受下来)。如果听到不合适的马上批评——“这怎么行?!”孩子方案一下就被否决就不愿意再想了;如果听到合适的方法表扬“这个想法很好”也并不妥当,因为孩子很可能就不愿意再想更多方案了,万一到时家长所认为的“很好的方案”执行不顺利,孩子又会作何感想呢?合适的做法可以如文中小鸿妈妈那样——接受和鼓励,“嗯,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p&&p& 6、&b&仅仅想出方案还不足以保证顺利实施。孩子容易低估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一旦事情和计划不同,他们容易受挫生气或沮丧放弃。&/b&文中小鸿妈妈让孩子假设“如果他不同意交换,你还有什么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吗?”,多了“预案”,计划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思考计划和预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计划性、条理性和抗挫折能力。通过自己思考、“有备而来”获得成功(文中小鸿“兵不血刃”地拿回了小叉车),这就能大大增强孩子面对同伴冲突时解决问题的自信。&/p&&p&&b&儿童的情商与社会能力密不可分&/b&。在教养实践中,家长要记得“&u&儿童才是是感受和思考解决同伴冲突的主体!&/u&” 家长或老师若越俎代庖“帮”孩子解决了问题,孩子有了依赖性,他没有真切地体察他人和自己的感受,也没有自主地思考和计划,自然也无从真正提升孩子的社会能力。&/p&&p&&b&注1&/b&:故事中的对话参考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默娜·舒尔 著,京华出版社)&br&&/p&&br&&p&【推荐图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1》(适合3-7岁儿童),《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2》(适合7-12岁)(默娜·舒尔 著,京华出版社),书中介绍了一个卓有成效提升儿童社会能力的方案——ICPS(即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法。&/p&&p&本文已刊于《为了孩子》2014年第六期 &br&&/p&&p&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 &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d855e38482aae11eb2e3e_b.jpg& data-rawwidth=&244& data-rawheight=&2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4&&&/figure&
文:刘建鸿 【故事】寒假时,表弟东东从外地来过春节,住在小鸿家。小鸿和表弟在一起玩,有时很开心,有时也会起争执。一天下午妈妈听到外公大声地喊:“小鸿,怎么又抢东东玩具了,当哥哥的要让弟弟!”“不让不让,是我的!”小鸿声音也不小。妈妈赶紧从厨…
简单地说一下。&br&&br&好的心理学调查问卷需要具备以下这几个特征:&br&&br&&b&1.你很明确你想知道什么&/b&&br&比如说你想测量饮食习惯和性格之间的关系,那么你的问题就要从饮食习惯和性格来着手,不要有太多不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你家里有多少人,你有没有养宠物之类的。&br&&br&&b&2.保持简短/洁&/b&&br&简短很容易理解,一份调查问卷不宜有太多的问题,我每次去帮别人填问卷一看到厚厚的一沓纸我就很蛋疼,你们是在做什么伟大的研究呢要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测量?我免费来帮你们填问卷还这样对我,摔!&br&还是比如说你想测量饮食习惯和性格之间的关系,哪怕你把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都测量了,你也可以把问题控制在四十题左右。&br&关于简洁,不要问太复杂的问题,每个问题最好保持在十五个英文单词左右,汉子的话不知道多少,十来个吧,问题需要很直接明了,不要用&b&&u&双重否定句&/u&,&/b&不要问&b&&u&复合问题&/u&。&/b&&br&&br&&b&复合问题&/b&就是一个问题里面包含着两个问题,比如说你的问题是:“你是不是经常情绪不稳定和暴饮暴食?”&br&这让别人就很难回答,别人可能只是暴饮暴食而没有情绪不稳定,或者只是情绪不稳定或者没有暴饮暴食,哪怕我们都理解你想知道的是情绪不稳定和暴饮暴食之间的关系,你这样的问题只会给你很糟糕的结果,你应该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不要让人回答的时候很疑惑。&br&&br&还有,不要用&b&&u&复杂的词语&/u&&/b&,要让别人读起来很通顺,上到老下到小都能理解你在问什么,没人想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怀疑自己的文化水平。&br&&br&&b&3.问问题的方式&/b&&br&这个可以看一下我专栏里面的文章,&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elapse/& class=&internal&&问题的艺术 - 迷路的离境扁舟 - 知乎专栏&/a&&br&简单的来说,不同的问问题方法,得到的结果会非常不同,&br&比如说你想调查人们对堕胎的意见,如果你问:你认为堕胎该被&b&&u&禁止&/u&&/b&吗?&br&禁止 是一个很严重的词语,很多人就算反对堕胎,看到了这个词,也不会选择同意。&br&&br&再比如,你想知道人们对早晨祈祷的意见,你问:你们同意在早晨晨练的时候祈祷么?&br&大家都会想,这关我什么事情,祈祷就祈祷呗,选择不同意的话会显得我们很小气。&br&&br&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很中性的问题加上一个喜好尺度的选项。&br&比如:你对堕胎的看法是?&br&选项: 绝对反对
赞成&br&&br&只有中性的问题和平衡的选项才能更好的得到你想要的结果。&br&&br&&b&4.不要用偏见或者引导性问题&/b&&br&&br&这其实是第三点的延续,但是觉得写在里面会显得比较多,就另开一点。&br&&br&所谓的偏见性问题,比如说:这部电影很多人都看过,在去年风靡了全球,你看过吗?&br&这会让人觉得选择没看过很丢脸,就算没看过只是听过的,也都选择了看过。&br&问题应该改成:你看过这部电影吗?&br&&br&再有就是,还是我文章里面写过的:伊拉克对我们国家的安全非常有威胁,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决定攻打伊拉克,同意的选1,不同意的选2.&br&这就是偏见和引导性问题,你在诱导别人选1已达到你的目的。&br&正确的问法是:你同不同意攻打伊拉克?&br&&br&&b&5.给足够并且平衡的选项&/b&&br&有很多问题,人们有很多意见,如果不给够选项而只是给两个极端选项的话,会给人造成很多麻烦。&br&比如你的问题是:你认为堕胎是谋杀吗?&br&而你的答案只有是和不是两个,这就很不好,因为在认为是谋杀的这群人中,会有不少一部分觉得虽然堕胎很不好,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接受,但是又不愿意选不是谋杀,因为明显选是更接近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就不开心的选了是,你需要给出足够的选项,足够到能尽可能的涵盖人们可能有的想法。&br&&br&&b&6.避免人在汇报性问题中自己回答&/b&&br&比如说你想知道人们的年薪,每周上网的时间,而你不给出选项,而是让被试自己填写,这就会导致他们不给出真实的数据。&br&因为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总是不想让自己显得那么突出,因为这并没有什么好处。&br&他们会降低自己上网的时间,报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工资也是这样。&br&这时候你给出一定的范围选项会更容易得到好的结果,因为选一个范围要比写一个写上去自己很没有谱的答案要放心的多。&br&&br&&br&基本上就是这样,想到了再补充。
简单地说一下。 好的心理学调查问卷需要具备以下这几个特征: 1.你很明确你想知道什么 比如说你想测量饮食习惯和性格之间的关系,那么你的问题就要从饮食习惯和性格来着手,不要有太多不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你家里有多少人,你有没有养宠物之类的。 2.保持简短…
&p&怎么没人说&b&Google Public Data Explorer&/b&&/p&&p&(谷歌公开数据浏览工具)&/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google.com/publicdat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oogle.com/publicdata/&/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
数据项目很多,功能超多超方便&/p&&p&接几个图吧:&/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0ccdb87b636c_b.jpg& data-rawwidth=&2211& data-rawheight=&1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1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80ccdb87b636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89a04ec529a548f09e2c8a_b.jpg& data-rawwidth=&2232& data-rawheight=&1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3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89a04ec529a548f09e2c8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9ce7d13cfed8ffe8cd2f27_b.jpg& data-rawwidth=&2223& data-rawheight=&1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2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e9ce7d13cfed8ffe8cd2f27_r.jpg&&&/figure&&br&&p&---&/p&&p&另外推荐两个工具&/p&&p&Kaggle的数据资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kaggle.com/datase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tasets | Kaggle&/a&&/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bf059b2a2e41fa7c23b41_b.jpg& data-rawwidth=&1742& data-rawheight=&10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4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bf059b2a2e41fa7c23b41_r.jpg&&&/figure&&br&&p&还有一个小工具今天才发现:&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gapminder.org/downloads/income-distribution-200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come Distribution, 2003&/a&&/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7adc81bf3ba99d99f2b3_b.jpg& data-rawwidth=&1457& data-rawheight=&10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7adc81bf3ba99d99f2b3_r.jpg&&&/figure&&br&&br&&p&---&/p&&p&补充: Internet Archive Wayback Machin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rchive.org/web/&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rchive.org/web/&/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p&能搜索很多早就被删除的网页。&/p&&br&&br&&p& ------新开公众号分割线----- &/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705dc1ac2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705dc1ac21_r.jpg&&&/figure&
怎么没人说Google Public Data Explorer(谷歌公开数据浏览工具)
数据项目很多,功能超多超方便接几个图吧: ---另外推荐两个工具Kaggle的数据资源: 还有一个小工具今天才发现: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98cb3fab175da8aa223910b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文:刘建鸿&/p&&h2&一则小故事&/h2&&blockquote&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blockquote&&p&如果用奖励会强化行为来解释上面这个小故事,很难解释得通。毕竟,孩子一开始什么钱也得不到嬉闹得还挺开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奖励大家却气地不想玩了!&br&&/p&&p&那怎么解释呢?&/p&&p&这时不能不提到对当代动机理论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心理学家&b&德西Deci(右)和瑞恩Ryan(左)&/b&。他们创立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对内在动机的阐释最为深入。&br&&/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7b47427fa3abed1e5bf27ee576c1024_b.png& data-rawwidth=&651&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7b47427fa3abed1e5bf27ee576c1024_r.jpg&&&/figure&&br&&h2&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和一个模型&/h2&&p&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胜任感(competence)。如果得到满足,内在动机就提高了&br&&/p&&br&&p&&strong&一、归属感:&/strong&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p&&p&想象一下,你小时候参加兴趣班,如果只有完成得好父母才爱你,完成不好就被他们嫌弃,你对兴趣班还兴趣得起来吗? &/p&&p&如何增进孩子的归属感,可以阅读&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jijijiaoyang/& class=&internal&&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联结,让孩子的心离你更近?(上)&/a& 和&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jijijiaoyang/& class=&internal&&(下) - 积极教养 - 知乎专栏&/a&&/p&&br&&p&&strong&二、自主感:&/strong&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p&&br&&p&儿子2岁多时,我从一个巧克力罐里拿出一个给他,他偏不要,非要自己在巧克力罐里摸啊摸啊,最后心满意足地挑了一个出来。罐子里巧克力虽多,(在我看来)都长得一模一样,没有哪一个比其它的更大,他摸个什么劲呢?因为有选择,是他自己决定的,爽啊(身为心理学工作者,后来明白过来了)。这就是孩子自主需要的体现。&/p&&br&&p&挑巧克力这样的小事还好,其它的可能就让家长颇感困扰了,例如孩子弹琴坐姿和动作错了,要纠正他他还不高兴,怎么办?我在&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jijijiaoyang/& class=&internal&&弹琴也可以快乐些 - 积极教养 - 知乎专栏&/a&写了一段:&/p&&blockquote&&p&有时弹琴小鸿身体歪歪扭扭,妈妈多提醒几次他也不高兴。妈妈就用手机拍摄他弹琴,弹一遍,让他自己看一遍,平时让他坐正,他还嫌烦,有了录像,他也想在镜头前面好好表现,多弹几次,他也发现,坐得歪歪扭扭的时候弹得不如坐正时好听,下次再让他坐正,他也不会不高兴了。&br&&/p&&p&小鸿同时用左右手弹新曲子的时候,常常忘了换手,弹错音,自己还没发现,妈妈忍不住马上纠正,他嚷道说“弹琴又要看谱,换手很难,我都弹了好几遍还不会”,妈妈说“刚学换手弹曲子是有点难,你还记得刚开始弹琴时你手势常常错吗?后来练小猫跳跃的样子,就学会了,弹得挺好”。妈妈和钢琴老师商量了下,下次学琴时录下了老师的示范弹奏,弹之前让小鸿重听一边,一听到音不对马上可以停下来;一起看谱,在要换手的地方,让小鸿自己画上个记号;小鸿喜欢唱歌,妈妈找了很多首好听的歌曲,比如《一闪一闪小星星》,在弹熟悉曲子的时候,他就能自己边弹边唱,弹错了,慢慢再找回正确的音,妈妈也不干预只是在旁边录像,回看弹琴录像的时候,他们还把找不到音因而唱走调的地方当做搞笑的桥段。&/p&&/blockquote&&p&家长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和做法,满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为的配合度就提高了。所谓教育,正在于这些难为之处吧。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由着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br&&/p&&br&&p&孩子是否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感和胜任感对内在动机的形成至关重要。&/p&&br&&p&&strong&三、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strong&例如「我会画水粉」「我能滑轮滑」「我能和伙伴合作搭乐高大楼」等。这部分内容很多,也得另文详述。&/p&&br&例如,孩子玩网页小游戏大部分是输,为什么还爱玩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游戏提供了及时的反馈,让孩子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高!(上次玩580分,这次得了800分!胜任感提高了)&p&&br&&b&自我决定论认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从左往右) &/b&。图示如下(图片转载自阳志平老师的博客),反之,若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自主感得不到满足,原有的内在动机也可能会转为外在动机。&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4533dfdc43ed591e5af85ec_b.pn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5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4533dfdc43ed591e5af85ec_r.jpg&&&/figure&&/p&&p&那么,怎么来解释篇首的故事呢?&/p&&br&孩子原来是为自己玩(有自主感,嬉闹既是过程也是目的,是自我决定的);甚至大家可以想象,如果老人出来制止他们:“别吵了!”,孩子们很可能会心想“偏不!,拼凭什么啊“,玩得更带劲了。然而他们一旦心满意足地接受了老人每人10美分的奖励,内在的部分就逆转了,他们第二天就冲着拿奖励(为了外部奖赏,非自我决定)来嬉闹了,自主感减少,嬉闹就成了某种表演(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而表演是为了获得报酬。这时就变为了外在动机了。&br&&br&自然,为别人表演很累,而对方居然连续两天任意降低“酬劳”,难怪孩子们要发怒了:&br&&br&&blockquote&“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br&&/blockquote&&br&自我决定论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考察奖励与否,还考察奖励是否满足了孩子的内在心理需要,从而&b&促进或阻碍内在动机的形成。&/b&&br&&br&&h2&物质奖励是否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h2&&p&在故事里,老人的物质奖励反而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那么&b&物质奖励是否一定会减弱内在动机呢?有可能,但不一定!&/b&&br&&br&自我决定论认为关键要看外部奖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b&如果对孩子来说,奖励意味着家长的某种操控,”只有你……才可以……“,&/b&孩子的自主感下降了,受控感增加了,&b&的确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b&。&br&&br&&b&但如果物质奖励代表着某种荣誉或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胜任感),是信息性的,即便是物质奖励&/b&(例如参加学校航模比赛得到奖金800元)&b&,也不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b&。&br&&br&家长怎么做能避开奖励的”陷阱“,更有助于孩子形成内在动机呢?&br&&br&1,&b&描述性的鼓励比笼统的称赞或奖励提供了更多的成就信息(胜任感)&/b&。&/p&&p&不太理想的做法: &br&a. 不错! 或 棒!(很容易失效,即便是好话听多了也没感觉)&br&b. 你作文如果多写50个字爸爸奖励你2元。(很可能孩子会为了赚钱而凑字数,并没有提高作文质量。培养的是”外在动机“)&br&&br&比较好的做法:&br&”恩,我第一次看到你作文里用妈妈和孩子来比喻地球和绕着地球转的月亮,我觉得很生动呢“。&br&&br&2,&b&慎用”如果……那么……”“只有……才……”&/b&,如果用也要尽量减少操控的语气。&b&相反,增加孩子的理解、认可和亲子情感联结是有益的&/b&。&br&&br&比较:&br&&br&孩子有时早上起不来,会迟到……&br&&br&不好的做法:”如果你起早点,准时到幼儿园,那么妈妈就多给你讲一个故事。如果还迟到,妈妈一个故事都不给你讲了!”&br&&br&比较好的做法:&/p&&p&“你早点起床,准时到幼儿园,妈妈也能更早点买菜回家做饭。这样多出来的时间,妈妈可以给你多讲一个故事呢“ (孩子早点起床,让妈妈有了多出的时间)&/p&&p&“妈妈今天送你到幼儿园后,时间还挺早,上班的路上也没那么拥挤。谢谢你这几天都起得这么早,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自己表述,会更有成就感)&/p&&p&家长用&b&监视&/b&(不相信孩子,试图控制孩子,孩子缺少归属感和自主感,似乎总能感到身后锐利的眼光在监督自己)、&b&设定期限&/b&(”几点做完,我会来检查的!“ ),&b&社会比较&/b&(”你怎么总是做的不如邻居家的小明!“)&b&等做法也都有损孩子的自主感,不利于形成内在动机&/b&。&/p&&p&3,&b&当孩子做到的时候,可以用庆祝的方式给予了孩子正面反馈&/b&,避免了负面作用。庆祝的好处是意外的惊喜,孩子却不会以为他下次做到了,自然还有奖励(避免了“ 如果……就……”)&br&&br&接上面的例子:”这一周你起得很早,准时到校,林老师也很惊讶呢。我们今晚去看场动画片庆祝一下。“&br&&br&4,&b&孩子如果参与了约定和协商(被尊重,也体会到自主感),也有助于形成内在动机。&/b&&br&&br&5,&b&孩子如果提出自己的建议,用了自己想的方法(自主感),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的比原计划更好(胜任感),自然会更有助于形成内在动机。&/b&&br&&br&例如12岁的孩子参加了10公里的马拉松,按照约定可以奖励他一部普通山地车。孩子说,“我能不能先不要呢,过两个月如果我能跑下21公里多一点的半程马拉松,你们奖励我一部**品牌的山地车可以吗?” &br&&br&行! 为什么不呢?!!孩子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愿意去超越自己,获得一个更大的物质奖励。很好啊。&br&&br&6,自然,就如小故事里呈现的,&b&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已经有内在动机,不必刻意进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b&。&br&--------------------------------------------------------------------------&br&(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小鸿积极教养)&/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e271fc6ffb96ad7f5ca_b.jpg& data-rawwidth=&244& data-rawheight=&2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4&&&/figure&
文:刘建鸿一则小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就像其他回答说的,这位父亲其实是知道问题的,但是他无法面对,于是强行无视并且愈加封闭全家来达到自我蒙蔽。&br&&br&
他的女儿有一点很有意思,说“希望25岁之前嫁人”。&br&
这么多年来她接受的“教育”都是很轻松的,早上聊聊天看看书,背几个小知识点,下午运动运动,然后就全天候休息了。没有任何学习压力,不需要面对就业和社会。她的父亲是故意忽略现实,她却是喜欢这样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没有压力的生活。她并不想成为科学家,只是想嫁人,因为对于她来说,婚姻就是唯一能延续这种生活的办法(当然了我认为她也渴望爱情)。&br&
她完全不会提及工作,只说现在这么多大学生不也有自杀的么,也承认自己水平连初中都搞不定。这么多年只和父亲共同生活,看着小区里曾经的玩伴上学,社交,念大学,并且都与她逐渐疏远。自卑的心理,加上多年喝毒鸡汤产生的“我跟你们不一样”莫名其妙优越感,她并不想工作,也不想去修补自己那破烂的知识基础,但是想保持“潮流”(文中提到她无师自通开始玩朋友圈,还和父亲解释流行网络用语)。最好的保证这种生活的办法?婚姻。至少她认为结婚可以解决问题。&br&&br&
这孩子被她爸给完全毁了,毁得最彻底的一点,就是她自己已经沉浸这种懒惰到极致的生活。她对社会不会有任何贡献。&br&&br&
然而我认为这对父女迟早会爆发矛盾。最基本的,她没有户口,怎么结婚?她迟早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譬如交不到朋友,无法融入朋友圈)归咎于她父亲。&br&&br&&br&&br&
国外也有很多让孩子在家学习的家长,出现的问题也很多。&br&&br&
TLC的原创真人节目&19 and Counting&, 讲述的就是一大家子的生活,原教主义(是这么翻译的吧),认为孩子生得越多越好,所有孩子都是在家学习,学习的材料由父母选定。这种看上去很美好的生活,是以几位长女的牺牲为代价的,她们要学习,要管理十几个弟妹。而父母则轻松地生孩子,工作,随便哪个晚上去约会也没关系,反正长女可以看孩子。还好定期去教会,在教区里有活动有交往,孩子们不至于脱离社会,也相继结婚生子。不过后来暴露出种种问题,节目就被取消了。&br&&br&
另外一个真人节目&Super Nanny&也遇到类似一家人。父亲工作,妈妈自己搞摄影,留两个长女在家带两个弟弟,管理家里所有的大小事务,长女学习网络课程。父母对两个女儿的付出理所当然,并且明显的把所有责任推给女儿,父亲不闻不问,母亲可以醉心自己的事业,两个女儿痛苦不已而求助节目组。最后情况貌似改善了,但是看得出来连super nanny 本人都不相信。&br&&br&
最极端的例子,Andrea Yates. 被丈夫要求在家教育所有的孩子,不断生孩子,因为生孩子而不吃抗抑郁的药物,带孩子必须手洗衣服,用尿布。最后被极度抑郁折磨的她把五个孩子全部溺死在浴缸里,并且报警自首。Andrea 因为被判定为精神病,余生都将在精神病院度过。她那吃屎的丈夫很快就再婚了。&br&&br&
人是不能与社会脱节的,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任意处置,最后孩子都会成为不同程度的受害者。&br&&br&
PS “在家学习”这种玩意,美国的法律也管不了,除非出现虐待儿童的情况,机构才能介入强行处理。&br&&br&
但是这位民科爸爸明显违反九年义务教育法,法院都判决了,为什么不能执行?
就像其他回答说的,这位父亲其实是知道问题的,但是他无法面对,于是强行无视并且愈加封闭全家来达到自我蒙蔽。 他的女儿有一点很有意思,说“希望25岁之前嫁人”。 这么多年来她接受的“教育”都是很轻松的,早上聊聊天看看书,背几个小知识点,下午运动运…
&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心理学常见的比较全的148个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转自wuli360百科
&/code&&/pre&&/div&&figure&&im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421& src=&https://pic1.zhimg.com/50/e5e4dfacb5bc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5e4dfacb5bc1_r.jpg&&&/figure&&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手都要断啦 此处应有赞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在古希腊,当时的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2阿伦森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3暗示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4安泰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5暗示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6 安慰剂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
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XXXXX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8巴霖效应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巴霖效应” 多少解释了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於没说。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我们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价值,毕竟它存有统计的基础在。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聪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诉你,你又错了!知道什麽叫做”天醉人亦醉”吗?既然身旁有超过半数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试着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观念(实际上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对情侣在星座学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两人都不迷信,但他们的心理必然会承受一股不小的压力,在往後交往的时间中,若有了冲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种”原来真的不合适”的预设就会被强迫成立,最终难逃分手命运!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9半途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0贝尔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 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1贝尔纳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英国学者贝尔纳勤奋刻苦,同时又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他毕生研究晶体学或生物化学,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路——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个个富有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科学的高峰,这一举动被科学家们称为&贝尔纳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2贝勃规律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贝勃规律”。实验表明,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3比马龙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4彼得原理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 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5边际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 IT 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
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个可爱多,你高兴的乱跳以为赚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可是一直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你吃饱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希望有个机会表白自己“老大,给个哈根啊好啊?” 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混个脸熟,所以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会这样解释: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映射,使得各种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们定义跑得快比跑得稳好,这并非没有意义,赛车界就是个例子),那么在一个时间序列上,投入和产出(以及累积投入和累计产出)就可以作为模型。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两个特点:一,t=0比t-&无穷时候的产出大的多(这是序列函数的像)。二,t-&T和t-&T+1在T-&无穷时候的变化不大(这是像的一阶倒数)。前者说明总体趋势递减,后者说明递减速度趋缓。
我们可以想想,边际效用递减式一个无处不在的规律,你想过四级,于是找了本宝书,从A背起,不错,一会儿就背完呢(当然,本来A就不太多,我就是这种人),然后是B,然后是……B part2,然后是B part 2 1/2...级数的概念有了应用。当然你可以选择从Z开始背回头(当然,我也是这种人)。 可见,投入和产出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投入了就要求有产出,所以边际效益递减的逆仍然适用。
我们可以拓展到离开效用这个概念。让我们看一个实际中的问题: 昨天打扫房间卫生,发现刚刚擦过的桌子一层灰又上去了,和旁边的一个小支架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后者上次被美容的时候我还没在南京…… 一个东西从干净到涨很快,可是从脏到很脏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阿,指望考古队?(尽管也有评价的因素)
大家还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点,“失去的才是真”。
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终的收益摊的太薄。再好的东西也有个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谓的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当然一些数学上的游戏。
然而我觉得,这个现象的起源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进步和发展。 想想,如果边际效益递增,我们还需要创新吗?我们还需要坚持吗?同志们,可爱多足够了,不,凉水就行!魅力这个词,永远的就失去了意义。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7波纹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8布里丹毛驴效应
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19不值得定律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 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 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 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心理解析: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20财富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财富效应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这个理论的前提为人们的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会随着股价上升而增加。因此,人们更愿意消费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21蔡格尼克效应
&/code&&/pre&&/div&&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蔡格尼克命被试去做20件指定的工作,半数工作允许完成,半数工作则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被试共32人。实验结果发现示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如以RC代表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要所得的件数,RU代表示完成工作所得的件数,P为两种回忆件数的比例,即RU/RC,用以在数量上表明哪一种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等 于1,则两种工作的回忆量一样;若是P大于1,则示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小于1,则已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档案放教育局会失效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