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公园北边济南军区医院管辖区经常有建筑垃圾倒入湖中,污染环境,影响周围居民生活。

4.6K50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大家都在看分享成功热门推荐(抹不掉的回忆)
第三方登录:3.6K3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4.8K17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的通知 陕政发〔2009〕73 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新区规划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现将《西咸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 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 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 汇口,东西横贯 50 公里、南北扩展 5―10 公里的整体板块。一、建设西咸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建设西咸新区是适应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 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 关中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开放开发上 升为国家战略,陕北、陕南丰富的后续加工产品也迫切需要延伸链条、提升转化 的生产和科技支撑基地。西咸两市结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 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 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 点。 第二,建设西咸新区是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 举措。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是经济区规划的主旨。西安国际 化大都市是整个经济区的核心,关系经济区的建设全局与功能提升。当前应抓住 有利时机,突破体制障碍,尽快设立西咸新区,并予以实质性推动,这样做既是 实施《规划》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能为经济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扩内需 保增长构建重要的平台和载体。第三,建设西咸新区是推进西咸一体化的有力抓手。西咸一体化涉及交 通、信息、市场、产业、人才、技术、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覆 盖西安和咸阳两市所有县区,范围大、领域广,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战略的同时, 必须选择重点区块,示范推进,核心突破。通过设立西咸新区,将渭河两岸、西 咸结合部的几个园区连接为一个整体板块,统筹规划,联动建设,既可以为西安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空间支持, 又可以有效整合这一区域资源, 促进产业同步、 资源同享,推动西咸一体化向更深层次迈进。第四,建设西咸新区是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按照《关中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到 2020 年都市区人口将发展到 10 00 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 800 平方公里以内。高起点打造西咸新区,使 其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渭河成为大西安的中心水带,可以加快两市同城化 发展,促进城市重心北移,构建西咸两市新的产业集聚区和人口集中区,进而形 成南融北跨、 东拓西接、 山水城塬一体、 渭河横贯城中的西安大都市发展新格局。第五,建设西咸新区条件具备、时机成熟。西咸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 两市按照“八同”(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 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发展思路,咸阳主动融入西安,西安充分接纳 咸阳,西咸接合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合作开发建设机 制初具规模,西咸一体化已由“打基础”转入“求突破”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在 区域发展上谋划新亮点,取得新成效。目前,该区已形成一定的发展基础,泾渭 工业园、空港产业园、沣渭新区等几个共建板块发展势头较好;区域内发展空间 较为广阔,拥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环境容量较大,宜于打造 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新区。区内交通优势突出,拥有放射和环绕 状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 建设西咸新区已经具备良好的硬件环境和发展基 础, 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两市人民的热切期盼。 因此, 必须站在新的战略高度, 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和提升西咸一体化发展。西咸新区基本情况指标2008 年 51 130 7.5 560 70 150 30 50 340 166 394 60 50 39 劣V人口(万人) 生产总值(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规划控制面积(平方公里) 已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平方公里) 实际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其中:已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农业用地 河流、保护区、生态区等其他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个)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 城镇污水处理率(%)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绿化覆盖率(%) 渭河水质(类) 二、西咸新区规划范围(一)关于新区区位的选择。1. 以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主旨。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总 面积为 9036 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 965 万人,到 2020 年总人口 1280 万人。其 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 界,东至灞桥区东界,总面积 1280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 850 平方公里。西咸新 区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区, 把西咸两市联接为有机的整体。 目前, 西安主城区东边和南边发展速度较快、聚集程度较高,而西边、北边区位重要、 发展条件较好,但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迫切需要通过设立开 发区或新区来加快这一区域建设,实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西南北均衡发展。 2. 以渭河为中轴线。从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大视野来看,渭河将是未来 西安的城中河和中心绿带。这一区域建设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大,但由于长期以来 没有纳入两市开发建设的重点,目前发展相对滞后。通过设立新区,高起点规划 建设,可以改变当前低水平、低层次的开发现状,将这一区域打造成西安国际化 大都市的中心高地和亮点区。3. 以西咸结合部为主体。西咸新区区位选择主要以西咸结合地带为主, 重点包括沣渭新区、泾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三个区块。考虑到西安的泾渭工 业园已交给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开发,不再纳入西咸新区范围。(二)关于新区范围的确定。西咸新区规划范围为: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 泾渭交汇口,北至西咸北环线,南至 310 国道西宝线,东西约 50 公里,涉及西 咸两市 6 个县(区)、22 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 51 万人。规划控制范围 5 60 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 220 平方公里(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规划总 面积的 25.8%),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150 平方公里(其余约 70 平方公里在 西安和咸阳主城区内),河流、保护区、生态区、基本农田等其它用地面积约 3 40 平方公里。 西咸新区规划控制区域一览表所在行政区 区(县) 街镇乡 户? 县 西安市 长安区 未央区 渭城区 咸阳市 秦都区 泾阳县 大王镇* 马王街办*、高桥乡、斗门街办*、王寺街办* 三桥街办*、六村堡街办* 北杜镇*、底张镇、周陵镇*、渭城镇、窑店镇、正阳镇 钓台街办、陈杨街办、沣东街办 泾干镇*、三渠镇*、崇文镇、太平镇*、高庄镇、永乐镇注:标有*字符号的街镇乡为部分包含。 标有*字符号的街镇乡为部分包含。三、建设西咸新区的总体思路(一)总体要求。以贯彻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家深入 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按照彰显文化底蕴、集聚现代产 业、建设美好生态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谋划,板块化建设,开发区模式运作,力 争经过 5―10 年的开发建设, 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西安大都市圈之中渭河百里生 态景观长廊横贯东西、秦汉历史文化景区一脉相连、现代制造和生物产业集群化 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 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二)基本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打造国内一流新区的目标,高起点 一次性规划控制。以园区产业发展、渭河生态景观建设、历史遗址保护为重点, 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带动新区整体发展。――坚持科学定位、科学布局、科学推进。着眼新区的长远发展,科学 确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适应现代园区发展需要的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为新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生态化、城市化、产业化发展。按照生态城市新区的模式,加 强生态建设,抓好环境整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 强人口集聚能力;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聚集区。――坚持开放合作,协调发展,互利共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与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新区的开发建设,拓 宽合作领域,寻求合作机遇,在合作中谋求发展。(三)发展目标。 2009 年为起步阶段。确定区域范围,建立组织机构,着手开展“详规” 工作,委托或公开招标选择设计单位,拿出初步规划方案。 年为启动实施阶段。重点推进核心功能区建设,构建相对完 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增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形成初具规模的产 业体系,“两区一带”基本建成,实现生产总值比 2009 年翻两番,达到 600 亿 元左右。 年为全面提升阶段。开发建设重心由核心功能区逐步向其他 区域延伸,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产业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宜 人的西咸都市圈最佳人居区和重要经济增长极, 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生 物产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区,实现生产总值比 2015 年再翻一番,达到 1500 亿元左右。四、西咸新区功能划分和产业发展依据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总体规划,结合区内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 着力构建科学合理、效应积聚、城镇与功能区相配套、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空间布 局,形成南有沣渭新区、北有泾渭新区、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长廊相连接的 “两 区一带”开发建设格局。 (一)沣渭新区。位于渭河以南,老西宝公路(G310)以北,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规划中 的西咸绕城新线位,规划总面积 195 平方公里,其中,西安用地面积 125 平方公 里,咸阳用地面积 70 平方公里。该区域是西咸两市中心城区距离最近的结合部,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向西拓展的重点区块,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重点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区和生物产 业聚集区两大功能区, 建设西咸都市圈人居环境最为适宜优美的新型都市商务中 心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及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 2020 年生产总值达到 1000 亿元。――城市特色功能区。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集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 展电子信息、智能电器、微电子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物流配送、住宅 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沣河“大水大绿”生态景观,力争到 2020 年生产总值 达到 700 亿元。――生物和环保产业聚集区。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环保 节能和精细化工产业,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和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 2020 年生产总值达到 300 亿元。 (二)泾渭新区。位于渭河以北,西咸北环线以南,西到老咸宋公路,东至西咸分界线, 规划总面积 305 平方公里,全部为咸阳用地。该区中间地带为五陵塬保护区,四周有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重点按照 空港产业园、历史文化聚集区、现代产业聚集区三大功能区进行打造,建成西部 最大的临空产业园区、 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西部地区重 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力争到 2020 年生产总值达到 500 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 70 亿元。――咸阳空港产业园。该区是西北最大的航空货运集散地,是我省重点 规划建设的三大物流园区之一。以临空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大型飞 机改装及维修、航空服务和运输等产业,到 2020 年生产总值将达到 100 亿元, 人口达到 20 万人,建成西部最大的临空产业园区和国际知名的航空产业城。――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打造精品景点景区,重点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田园观光等产业,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区。 力争到 2020 年旅游总收入达到 70 亿元。――现代产业集聚区。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机械加工、能 源化工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加工等生态产业,适 度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力争到 2020 年生产总值达 到 300 亿元。 (三)渭河生态景观带。以渭河为轴线,西起涝渭交汇口,东至泾渭交汇口,南北两岸延伸 800 ―1000 米,规划面积 108 平方公里,扣除与泾渭、沣渭新区交叉部分约为 60 平 方公里。该区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态景观带。要以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 绿化、景观打造为重点,积极开发渭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改 善人居环境,着力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滨河生态长廊。 五、西咸新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强化基础、提升功能的要求,加快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 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 境,为打造国内一流的城市新区提供强有力支撑。(一)加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西咸新区外围大通道和干 线运输公路,规划建设西咸环线,新建西咸北环线高等级公路。进一步加强两市 路网对接,加快咸阳沣滨东路与西安尚稷路,咸阳镐京一路、镐京中路和镐京二 路东向延伸工程等一批重点道路的对接。 加快西安地铁一号线向西安咸阳国际机 场、地铁二号向泾渭工业园延伸。(二)提升新区配套设施水平。加快完善黑河金盆水库及石头河水库配 套与引石过渭工程,建设区域性供水水厂,实现新区供水连网对接。进一步完善 供电网络,提升区内供电配套服务能力。积极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加快新区数字 化建设,同步完善供气、供热等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 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三)改善整体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强区内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渭河流域 重点治理工程,依托交通干线、河流和城镇建设绿色长廊和绿色板块,实施园区 绿化、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推进公共绿地和休闲带建设,切实提升园区生态 环境和品位。六、西咸新区管理模式和支持政策加快西咸新区建设,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一个战略性的重大举措, 必须创新机制体制,采取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予以推进。(一)管理模式。按照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要求,借鉴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和成 功运作经验,综合考虑西咸结合部的现状和长远发展,西咸新区管理模式采取以 下方案。在省级层面成立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 责整体规划、统筹对外招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同时,设立沣渭新区和 泾渭新区两个管委会。 沣渭新区管委会受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西安市政府 双重领导,管理以西安市政府为主,西安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泾渭新区管委 会受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咸阳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以咸阳市政府为主, 咸阳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两个新区均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沣渭新区渭河以 南咸阳所属地块交由沣渭新区管委会统一开发建设, 沣渭新区管委会与咸阳按比 例利益分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协调推进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组织编制西咸新 区建设总体规划,协调重大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镇群建 设、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统筹西咸新区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研 究提出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 协调组织西咸新区的招商引资及宣传推介 工作;协调解决西咸新区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筹集、管理和安排省级西咸新 区建设专项资金;指导沣渭新区管委会和泾渭新区管委会;承担委员会交办的其 他事项。(二)支持政策。财政金融政策。设立西咸新区建设专项资金,并争取各金融机构的配套, 专项用于西咸新区重大或标志性基础设施、 渭河生态景观打造和公共服务项目建 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省级其他专项资金也给予适当倾斜。支持两 个新区管委会分别组建投资开发公司,争取发行 10―30 亿元企业债券和银行贷 款支持。土地政策。西咸新区建设用地指标纳入省级土地调控计划,由省政府统 一进行调剂。 充分运用城乡统筹建设的先行先试权, 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和补偿机制。 投资政策。优先布局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大规模进行招商引资。对符合 国家产业政策、适宜在关中布局的产业项目,优先在新区内安排。凡能够在新区 建设的项目,原则上不在其他区域布点。法律保障。抓紧调研,做好《西咸新区建设条例》制订的准备工作,选 择适当时机提请省大人常委会审议。上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湾上虞滨海新城建设管理 暂行规定的通知虞政发〔2010〕 暂行规定的通知虞政发〔2010〕11 号 虞政发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和单位: 现将《杭州湾上虞滨海新城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年三月十六日 杭州湾上虞滨海新城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开发建设杭州湾上虞滨海新城(以下简称滨海新城), 是构建新平台、 再创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城市的战略举措。根据有关法律 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滨海新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 本规定。 第三条 滨海新城位于嘉绍高速以东,展望大道以北,长海公路以西,规划 围涂治道线以南,面积约 29.5 平方公里。 第四条 滨海新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抢抓新机遇、增创新 优势、实现新发展”的要求,围绕“希望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 的愿景,努力建设成为一座以“生态型、低密度”为主要特色,具备现代产业功 能、综合服务功能、高端城市功能的长三角新兴科技城,成为上虞城市北进的新 标志、接轨上海的新载体、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第五条 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实行“独立营建、封闭运作,多元投资、自求 平衡”的模式。 第六条 滨海新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和指标体系,是 新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更改。 第七条 滨海新城重点发展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科技研发、休闲旅游、金融 贸易、现代物流、教育培训、城市服务等产业。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滨海新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实行充 分授权、 统一管理, 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 行政审批、 建设管理和城市管理职能。 第二章 行政管理 第九条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管委会 (杭州湾上虞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办公室) 〔以下简称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代表市人民政府对滨海新城实施统一行 政管理。 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滨海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目录,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批、核准和备案; (三)根据市人民政府授权或有关部门委托,集中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审批、 行政处罚等行政管理权限; (四)统一管理基本建成后的教体、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劳动、规划、 建设、交通、水利、文化、卫生、人口计生、新居民事务、环保、统计、安全生 产、城管执法、国土、工商、供电等公共管理工作,协助配合国税、金融、海关、 国检等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 (五)履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行政管理职责。 第十条 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应当积极履行政府职责,推进管理创新, 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 洁”的原则,设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 第十一条 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应当建立完善财政体制和投融资机制, 保障新城开发建设和城市管理资金的良性循环。 第十二条 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应当建立工作报告和统计报告制度, 加强与市级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新城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十三条 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对符合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目录和有利 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投资项目,制定相关办法给予优惠支持。 第十四条 滨海新城的治安、交通、消防等事项,由市公安局在滨海新城的 派出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管理。 第三章 行政审批 第十五条 滨海新城的行政审批应当按照“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管理与服务 相协调”的原则,实行一个窗口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理、跟踪服务制度。 第十六条 市直部门授权委托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履行区域内有关审 批职能,具体授权、委托范围明确如下: (一)市发展和改革局:内、外资投资项目的核准、企业基本建设项目备案; 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等审批职能。 (二)市经济贸易局:内、外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外商投资项目审 批;墙改专项基金的征收与返退;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缴与返退。 (三)市规划局:建设项目的审批、放验线、验收等工作;颁发建设用地规划 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批;颁发临时建设用地规划 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发放建设项目规划竣工验收合格证。 (四)市人防办:建设项目的人防工程结建审查、审批和人防工程易地建设审 批。 (五)市建设局:市政、园林、绿化、环卫、供水、供电等市政公用事业的建 设管理、许可及房屋拆迁、安置等工作(拆迁许可资质除外);建设工程施工许 可;接管审批及排水许可;临时占用道路审批;挖掘区域内道路审批;除大型户 外广告之外的审批及所有张帖、张挂广告的管理,其中后三项由市城市管理行政 执法局负责业务指导。 (六)市建管局:建筑工程施工许可。 (七)市水利局:取水许可(跨市县行政区域、跨流域的或年取水量 20 万方 以上除外);取水许可证年度审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编制报告 书的除外)。 (八)市服务业发展局(市商贸办):商贸三产项目的核准、备案。 (九)市风景旅游管理局: 旅游项目选址意见、 用地规划许可、 工程规划许可、 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第十七条 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进一步简化审 批程序,调整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 式的,应当即时办理;需要另行核实相关情况的,应当在 3 个工作日内办结;不 符合条件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修改补正的意见。 第十八条 市委〔2009〕28 号已办理授权委托的事项由园区管委会(新城开 发办)的管理机构直接履行有关审批职能,延用相应的行政审批专用章,及时报 送有关部门备案;对需上报省、绍兴市审批的事项,由市直部门见章盖章,换文 上报。 凡需实行见章盖章的,原则上相关部门不再另行设置任何条件,不需要进行 审核把关,实行即时办理。 需市级领导把关的审批事项,由业务分管领导把关。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招投标事项由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提供基础资料, 市招投标中心落实专人全程办理, 其中对标的 200 万元以下的, 由园区管委会 (新 城开发办)实施招投标。 市级审批权限内的环评项目,由园区管委会环保分局审批、备案。 对无法授权委托的办理事项,消防由市消防大队落实专人负责,办理消防相 关的许可、验收和协助上报工作;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由市气象局落实 专人负责;安全管理由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安监分局把关盖章后,市安监局实行 “见章盖章”。防护林带的调整由农林渔牧局落实专人负责。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登记,市工商局要加强与绍兴市局联系,在提供优质服务 的同时,缩短登记时限,加快办理进程。 对区域内土地的公开挂牌出让,由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根据招商项目 用地需要拟定有关出让条件,经规划、国土部门认可,由主管新城开发建设的市 领导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后,国土部门联合市招投标中心直接公告。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条 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组织制定滨海新城绿色建筑标准、绿 色施工标准及相应的管理规定,建立评价体系。滨海新城内的建筑应当按照绿色 建筑标准和绿色施工标准进行建设。鼓励研发、推广和应用生态环保节能的新技 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 第二十一条 上虞杭州湾滨海新城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滨海新城土地 整理储备的主体,负责对滨海新城土地的回收、整理和储备。 第二十二条 上虞杭州湾滨海新城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是滨海新城政府投 资类公用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主体,享有相应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 益权。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用于前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第二十三条 滨海新城建设应当按照“九通一平”的要求,营造高标准投资、 生活环境。对供电、供水、供热、通信、天然气等非政府投资类公用设施,其主 管部门 (企业) 应当按照滨海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制订各专业的专项规划, 报园区管委会(新城开发办)批准后实施,专项规划应随经济社会发展和招商引 资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主管部门(企业)应当依照专项规划和开发进度提出建 设储备项目和年度建设项目实施计划, 报园区管委会 (新城开发办) 审核后实施。 各项公用设施的图纸等资料应整理归档, 及时报园区管委会 (新城开发办) 备案。 第二十四条 滨海新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注重与周边区域的规划衔接,建 立协调沟通机制,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第二十五条 根据滨海新城建设的需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一律实行提前介 入,市政工程由市建设局负责,其他工程由市建管局负责,分别落实专人驻城负 责。 第五章 城市管理 第二十六条 滨海新城应当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参与、市场运 作、政府监管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和网格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 第二十七条 滨海新城应当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采用先进技术,努 力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第二十八条 滨海新城应当加强道路、桥梁、排水、景观河道等市政设施的 维护,确保设施完好整洁,标识齐全规范,运行安全有效,提高使用效能。道路 照明设施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普遍采用节能环保的照明设备。 第二十九条 滨海新城设置户外广告、商业牌匾、城市雕塑和景观灯光,应 当突出生态特色,与城市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并确保设施完好、整洁。 第三十条 滨海新城应当高标准建设交通设施,积极发展绿色环保、方便快 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实施交通管理的智能化、 信息化, 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 第三十一条 滨海新城应当对废弃物的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处 置实行全过程控制。 采取社会化服务方式, 建立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系统, 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第三十二条 滨海新城应当积极引进优质教育、科研和培训资源,形成与科 技城定位相适应的科教体系。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推进文化、 体育、旅游、休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三十三条 滨海新城应当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制定并完善应急预案,推进 区域安全防范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第三十四条 滨海新城应当建立新居民事务管理和社区管理工作机构,配置 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新居民的管理和服务,协调社区公共关系,提升社区公共 服务水平。 第三十五条 滨海新城应当积极倡导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 模式,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社区居民应当遵守滨海新城关于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 行为规范的规定。 第六章 附 则本暂行规定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暂行规定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 施行。 施行。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关于设立西安渭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通知各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快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的建设步伐,确保各项开发建 设目标顺利实现,经区政府第 16 届 67 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设立西安渭北开发 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建设公司) ,负责渭北现代工业新城的融资、基础 设施建设和股权投资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公司名称与注册资本 公司名称定为“西安渭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 4000 万元人民币, 该公司为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出资控股的独资企业。 二、功能定位 西安渭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由临潼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是受西安渭北 (临潼) 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直接领导的国有控股企业。 该公司主要承担渭北现代工业新 城开发建设融资工作, 实施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对外股权投资, 是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实施开发建设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西安渭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要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己任,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保 障,最终发展成为集城市运营和产业投资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企业集团。 三、主营业务 按照整体定位与自身发展相统一、短期盈利与长远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开发建 设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设定为:土地一级开发与整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 发、自来水和热力供应(第一主业) ;国际国内贸易、金融担保、仓储运输、劳 动服务、文化教育、酒店餐饮(第二主业) ;风险投资(第三主业)等。 四、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设股东会,由西安渭北(临 潼)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授权公司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 项。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对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 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行使审核权,审核通过后上报区政府批 准。 开发建设公司设立董事会,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董事会成员为 3 人,其中董 事长 1 人、 董事 2 人。 董事长由西安渭北 (临潼) 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主任兼任, 其余董事由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党工委指定,董事会每届任期为 3 年,董事会依据《公司法》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职权。 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向开发建设公司派出监事会,监事会成 员为 3 人,其中监事会主席 1 人,监事 2 人。监事会主席和监事由西安渭北(临 潼)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指定,监事会每届任期为 3 年。监事会依据《公司法》 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职权。 五、运行模式 (一)开发建设公司总经理由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党工委和管委会 提名聘任,经区政府同意,报区委批准,聘任期享受正处级干部待遇。公司副总 经理原则上面向社会公开竞聘,经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批准, 由公司董事会聘任,聘任期享受副处级干部待遇。 (二)为满足日常业务开展和核心能力建设的要求,开发建设公司内设综合管 理部、发展规划部、财务审计部、工程建设部和投资管理部等 5 个部门。 (三)按照政企分离的原则,开发建设公司财务与管委会财务分开,按企业财 务制度独立核算,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接受公司监事会的监督审计。 (四)在园区的项目建设和产业部署上,开发建设公司服从西安渭北(临潼) 现代工业新城管委会的领导。 (五)开发建设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中层干部和员工面向社会 公开招聘,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实行绩效考核制、年薪制和末位淘汰制等管理 模式。二○一○年十月十八日 鄞州新城区建设回顾与展望一、鄞州新城区发展概况及特征 鄞州新城区开发建设起步于 1995 年,当时鄞州区仍为建制县鄞县。县委、 县政府决定在紧靠宁波市区的南面规划 26 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县城建设,起名为 鄞县中心区。中心区的开发管理模式基本为自成一体,开发资金自求平衡。由于 囿于资金和当时投资环境的制约,提出了“工业起步、三产跟上、行政推动”的 发展思路,启动面积为 12 平方公里。前 5 年基本上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以此 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开发进程的推进,中心区规划面积扩大至 19 平方公里。 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杉杉、奥克斯、亨润以及 麦德隆、华茂外国语学校等一批企业相继入驻,天童路、钱湖路、鄞县大道、四 明路等纵横主干道先后建成。2002 年 4 月,鄞县撤县设区,随后中心区改名为 新城区,规划面积调整至 33 平方公里,新城区的功能定位调整到鄞州区政治、 商贸、居住、科技和教育中心。至时,新城区建设全面拉开,各项新城区建设的 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启动。 新城区从从一张白纸起步,经过近十三年的建设,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 基础设施配套初具规模,城市保障功能趋于成熟。 基础设施配套初具规模,城市保障功能趋于成熟。据统计,政府累计投入基 础设施配套资金 100 多亿元,城区内现有城市道路约 200 公里,“七纵六横”的 主干道路网络贯通南北和东西, 棋盘式的路网结构基本形成。 与宁波市连接的 “五 路一卡口”工程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新城区 33 平方公里内供水、供电、供热 及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能力达到 100%,电力无杆化工程正逐步实施。城区 纳入了系统的城市管理轨道,城市设施养护、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综合执 法等城市管理体系已经形成。 行政、 公共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行政、 公共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从 2004 年开始,鄞州区级行政机关相继入驻新城区,鄞州政治中心已经确立。 集聚 8 所院校的高教园区以及文化艺术中心、鄞州体育馆、图书馆、市民广场、 鄞州公园、鄞州高级中学、鄞州第二医院、明州医院、老年公寓等城市公共服务 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金融机构、海关、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即将完工。产业 产业 转型成效明显, 城市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新城区第三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 “两 转型成效明显, 城市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心、三带、多点”的核心区三产布局日渐清晰。钱湖路、嵩江路、贸城路和四明 路的商业氛围渐聚渐浓;以宁波万达广场、南部商务中心、南苑国际酒店等领衔 的一大批高起点重大三产项目相继引进、建设,国际百货联锁巨头沃尔玛、麦德 龙已入驻新城区,这些项目已开始彰显其巨大的人气集聚能力;房地产健康快速 发展,目前,新城区已建成商品房超过 410 万平方米,370 万平方米商品房正在 建设之中,并且,随着品牌地产万科、金地、万达等集团的入驻,新城区楼盘品 位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旧村拆迁改造稳步推进,农民转市民工作协调并进。完成 旧村拆迁改造稳步推进,农民转市民工作协调并进。 旧村拆迁改造稳步推进 了新城区 18 个行政村上万户村民 150 多万平方米的旧房拆迁和新房安置工作, 兴建了 120 万平方米安置小区。随着社区工作的开展,世居农民的观念逐步得到 更新,并逐渐与城市发展的趋势相接轨。 从来新城区建设历程看,主要体现出以下五方面特征: (一)按客观规律要求发展城市 从至目前的新城区发展历程看,明显可以划分三个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发展 模式都是根据当时客观条件、形势发展而决定的,是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 第一阶段是量力而行。从 1995 至 2003 年为起步阶段,当时新城区是一张白 纸,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烟稀疏,而县政府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支撑新区开 发,只有通过政策加以扶持。因此,与大多数城市周边新区开发做法一样,选择 “园区式”发展模式起步,成了当时鄞州新城区唯一正确的道路。“园区式”发 展模式的特点是:业态以工业为主,管理体制是自成一体、封闭动作。这种发展 模式由于决策实施环节少、自主性大、效率高,可以有效地在较短时间内筹集建 设资金,并形成同内生性的园区滚动发展的激励机制。经过 8 年的滚动开发,园 区内路桥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园区核心建设区面积也先后从 8 平方公里、12 平方公里、19 平方公里,最后增至 33 平方公里。 第二阶段是顺势而为。从 2003 至 2008 年中,新区发展的内外条件已发生了 巨大变化。首先是鄞州撤县设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其次是新区发展基础显著提 高,投资趋旺。根据这些条件的变化,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了新区发展战略, 并更名为“新城区”。在其间的五年中,新城区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做深 北区、做精南区、拓展东西”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阶段的发展模 式及其特点是: 业态以工业为主转到 “退二进三” 管理体制转向专业分工管理, , 城区依托的乡镇初步向城市化的街道转型;同时,新城区的三产服务业点面结合 快速发展,人口集聚速度明显加快,区域政治、文化中心得到确立。 第三阶段是乘势而上。从 2008 年初开始到未来某个时间点,新城区持久快 速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 因此, 区委、 区政府提出是做精新城区核心区块,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的发展思路;同时谋划新城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新 城区 80 平方公里分区规划建设逐步实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源外源性注入 和内生性驱动同时作用。交相互融,城市业态步入多样性发展的轨道,城市核心 区形态趋向丰富、外延得到拓展,核心区内工业企业搬迁和改造进度提速,街道 分工和转型进一步成熟,政府管理城市的体制和机制趋向科学。 (二)按国际化要求规划城市 随着撤县设区,新城区的功能定位作出调整后,首要任务便是做好规划。鄞 州新城区作为宁波市三江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迅速融入宁波的都市圈,如何 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体现出个性特色?决策者们认识到,必须 放眼全球,充分借鉴和吸收当代国际、国内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高起 点、高水平地搞好城市建设。因此,规划前专门邀请了香港博宏咨询公司总裁、 原香港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布鲁克先生对新城区的发展目标、 定位进行了策划和咨 询,并先后与国际、国内著名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建立了联系。在组织新城区重 点区域规划时,采用国际招投标方式或选择针对性强的规划单位进行规划。如组 织美国易道公司、龙安公司、澳大利亚 Hassell 公司以及清华大学进行新城区南 部重点区域规划方案国际招投标; 请美国哈佛大学所属景观设计公司中国分公司 进行水印绿廊 “双环”绿化景观深化设计;请法国 PA 建筑师事务所编制了高教园区 、行政职能带规划;请澳大利亚 HASSELL 设计公司进行了鄞州新城城 市设计;请美国、新加坡等著名设计、咨询公司进行了大型商业广场、五星级酒 店及重要区块的策划和设计等。由于对规划的重视,保证了新城区区块及单体规 划建设达到国际水平。 从目前新城区的空间规划看,体现了二个特色: 一是“城在绿中、绿在城中”。规划构筑了新城区“一心、二轴、三环、 四廊、三十六个节点”的总体环境结构。“一心”是以行政中心和鄞州公园为中 心的城市空间和视觉中心; “二轴”是南北向的商业发展轴和东西向的生态休闲 轴;“三环”是整合现状河流,以核心区为中心的三道绿环,分别为彩色生活环、 有氧运动环和绿色呵护环;“四廊”是以核心区为中心,利用四条放射状的河流 形成宽约 100 米的空间视觉廊道;“三十六节点”是在绿环、绿廊相交点、城市 出入口及其他主要景观节点布置面积约 0.6 公顷的城市公园, “三十六个点” 共 , 大致均匀分布于城区各处,使居民向任何方向步行 500 米均有一个小公园;同时 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于公园内,体现文化特色。 二是“城在水中、水在城中”。规划者将穿越新城区的奉化江、以及纵横 交错的河网水系融入在规划之中,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律。新城区空间环境 特色规划中的“三环”、“四廊”,把新城区的河网整合成休闲、观赏胜地,使 人感受到“不出城郭获山水”的情趣。建设过程中,又将水系自然地融入广场、 商业商务中心、大型公共绿地及楼盘之中,如水街与绿廊有机结合、万达商业广 场把三条水系与商业建筑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人真切地体验到“深居闹市有林 泉”的意境。 (三)按现代化要求建设城市 随着新城区各项规划的陆续编制,另一个与规划城市同等重要的问题摆在 决策者们的面前,即如何建设城市?按现代化要求建设城市无疑成了唯一的选 择。近五年来,新城区的建设者们就是按照这一方向努力的。 首先是建设思路现代化。撤县设区后,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新城 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最美、文化品味最高、居住环境最佳、创业条件最好的现代 化生态型都市新区的总体要求。根据这一目标,建设者们把区委、区政府的这一 总体目标融入到按国际化要求编制的各项规划之中;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 式开阔视野,借鉴经验,拓展思路。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先后邀请了香港原规 划委员会副主任布鲁克先生,以及周干峙、齐康等著名院士、专家到新城区进行 指导、把脉,以保证新城区开发建设决策的前瞻性和现代化水平。 第二是建设品位现代化。为保证新城区建设的档次,建设者一方面通过主 动出击、以商引商和组织高峰论坛等形式引进品牌好的投资者,先后引进了万达 集团、金地集团、万科集团等企业,这些企业不仅给新城区带来了优质的项目, 而且还通过这些项目引进了沃尔玛、百安居、喜百度、苏宁电器和英国 NORDANGLIA 教育集团公司宁波分校;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本土有实力的企业参与 投资建设,如南苑国际酒店、开元名都酒店、雅戈尔房产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设 计和建设水准充分体现了当代都市的现代化水平。 第三是建设标准现代化。新城区的项目落地都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建设 前都要请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规划设计评审,对建筑的立面、容积率、环保和节 能等指标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保证新城区建设多样性与整体性、艺术性与使用性 的统一,体现出现代化的风格。 (四)按市场化要求经营城市 新城区建设需要大量量资金,在政府财政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需要通过 以经营城市的市场化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这也是国际和国内城市开发中通行的做 法,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建设者充分借鉴和运用了这一做法。 一是强化城市招商。注重通过富有特色的区域规划,吸引优秀的城市运营 商参与城市建设,在为城市建设带来良好的城市业态、成熟的经营理念的同时, 也带动了周边地块迅速增值。二是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在发挥政府性投资建设城 市基础设施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来投资建设 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断改善投 资环境,带动地块升值,实现滚动发展。如:与市自来水公司合作,建设总投资 11 亿元的区域供水工程;与上海日技公司合作,投资 1.66 亿元、日处理能力达 1000 吨的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处理系统;与宁波东方巴士有限公司、宁波城乡 公交有限公司等合作,总投资 1.7 亿元的全区中巴车公交化改造,均取得良好收 效。三是注重开发时序。建设过程中,在全面加快与市区连接的 7 条骨干道路建 设的同时, 对新城区范围内规划、 土地、 市政公用设施等内部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注重根据新城区建设需要及地块开发的成熟程度,从北向南、从东向西合理安排 开发建设时序,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最佳效益,使新城区开发建设得到有序、梯 度推进。 (五)按规范化要求管理城市 撤县设区后, 随着新城区功能定位的调整, 根据新城区开发建设管理的需要, 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化。 专门成立了鄞州区城市管理局和城市综合 执法大队,并赋予了城市综合执法权,从而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局成 立后,与宁波市城市管理局建立了工作上的隶属关系,对新城区的管理全面参照 宁波市城市管理办法,使城市管理井然有序、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同时,对供 水、供气、广告牌、渣土等实行行业管理;积极推行环卫作业、绿化养护、内河 保洁、路灯维护等专业的市场化管理,使城市管理走出了过去那种“职能不清、 职权不称、执法不能”的局面,目前,“数字城管”也已启动,城市管理走上了 一条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二、鄞州新城区发展的经验总结 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新区的发展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而鄞州新城 区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效, 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以下几个方面的 因素: (一)得天时地利之机遇。 对鄞州新城区来说, 5 年来, 近 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黄金时期。 从国际层面看, 首先是当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快捷使世界在 空间上大大缩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国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以及 成就的运营模式,都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和借鉴;其次,中国连续保持经济的发 展,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世界看好中国的发展,加上中国加入 WTO,投 资大门敞开,国际上的投资资金纷纷流向中国,而鄞州区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的 长江三角洲,更受到各国投资者的亲睐。从国内层面看:一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 来,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扩大城市范围,做强城市经济,而 鄞州新城区地处宁波市南部,距宁波市中心仅 3 公里路程,自然被宁波市纳入城 市发展的核心组团,并受其拉动和辐射,成为宁波市扩展城市经济的腹地和缓解 旧城压力的疏解地;二是近年来全国受城市化和人口红利因素拉动,房地产发展 进入高潮期,农民进城和城市居民住宅的升级换档推动房价持续走高,城市及周 边房产销售旺盛,这给新城区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三是宁波市近年来加快 旧城改造步伐,大量城市居民向周边迁移,鄞州新城区以其良好的规划发展前景 和快速发展态势,受到市民的重视。从本区层面看,存在着强烈的发展城市经济 的内在要求。首先,鄞州长期以来一直是工业一枝独秀,三产服务业较薄弱,若 要谋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走加快发展以城区为依托的第 三产业这条路,这已成了全区上下的共识。第二,鄞州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需要利用城市的信息、物流和人才资源搭建企业发展平台,同时谋求城市的商贸 发展机会。 第三, 随着鄞州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2003 年人均 GDP 达到 3600 美元, 2005 年达到 5200 美元。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加上城乡“二元结构” 坚冰的逐渐消融,使本区域许多农民尤其是新生代纷纷向城市迁移,而鄞州新城 区由于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等因素成了较好的选择地。 以上这些因素为鄞州新城区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并构成了后发优 势。 (二)谋志高意远之方略。 从新城区的发展经验看,能够审时度势,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调整发展 方向、发展思路和开发模式,是使其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 撤县设区后,决策层对新城区的开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一是实现了功能定位 的调整,从以二产为主、三产为辅的开发区定位调整到了成为宁波市新的繁华商 贸区定位上来;二是实现了规划认识的调整,由过去的“脑袋规划”、“人情规 划” 调整到具有国际水准的 “龙头规划” 三是实现了开发建设管理体制的调整, ; 由过去 “一体式” 的开发区建设管理模式调整到了建设与管理相分离的体制上来。 也就是这三个调整,使新城区建设目标更远大、视野更开阔、建设更规范、管理 更专业,从而走上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之路。 (三)走错位发展之路径。 鄞州新城区建设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引人瞩目, 这与决策层谋求错位发展 的道路是密不可分的。与宁波市区及周边县市比较,新城区在发展过程中突出表 现出三方面的错位发展:一是空间色调的错位。新城区空地空间大,谋篇布局的 余地较宽裕,加上水系错综。根据这一特点,新城区在未来规划中进行了安排, 对未来的勾划是“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水中,水中城中”的绿色生态城市, 规划人均绿地面积将达到 24 平方米。目前,新城区内绿化总面积已达 340 万平 方米,面积 1000 亩的高教园区绿带、400 亩的鄞州公园、正在建设中的东西向 城市景观绿带和三十六个城市公园,已经成了新城区的亮色之一。二是功能区块 的错位。 高教园区的教育产业规模和南部商务区的企业总部经济规模在宁波市范 围内首屈一指,这些功能区块的集聚效应将在全市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三是消 费品牌的错位。 百货连锁超市的麦德龙、 沃尔玛, 建材的百安居, 家纺的喜百度, 地产的万科、金地、万达等国内外著名品牌,在全市范围内都是独家。这些家喻 户晓的著名品牌的引进,不仅具有强大的集聚能力,同时也带来了新型的消费文 化――即包含个人的心情、美感、档次、身份、氛围、气氛、情调等内容的“象 征的消费”;另外如万达广场的“销品茂”概念,金地房产的幼儿外教概念,都 迎合了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的消费要求。这些品牌企业的引进,对周边产生了较 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鄞州新城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施行政调控之举措。 一座城市的形成,如果不靠外力任其自然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 达到一定规模和人气。虽然鄞州新城区拥有诸多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在新区 开发阶段,毕竟社会服务设施不全,人气不旺,内生性的发展动力不足。在新城 区的发展过程中, 区委、 区政府适时施以行政调控举措, 有效地起到了拉动需求、 集聚人气的效果。一是运用规划预期带动。通过编制一系列高起点、高标准的规 划,明确新城区的建设蓝图,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和居住。同时在具有一定城市 基础的新城区北部区块,发展商贸业和城市公共服务业,加快人气的集聚。在新 城区南部,布局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商务、商贸和城市服务设施项目,实现城市的 滚动发展和城市业态的完善与升级。二是运用行政投资拉动。通过党政机关大楼 的建造与迁址,不仅确立了新城区在鄞州区的政治中心地位,也带动了行政服务 业的发展。同时加快了学校、医院、体育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了人气的集聚。三是运用政策推动。新城区开发初期, 往往会形成这样一个怪圈:一边是商家考虑到人气不足、生意亏本而迟迟不愿入 驻,另一边是因为生活服务体系不完备,生活不方便,导致入住人口不愿入住, 影响人气的集聚。根据新城区开发阶段的特点和市场经济规律,决策层通过制订 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影响力的三产服务项目, 如通过一企一策引进了宁波万达广场 项目,从而带进来了沃尔玛、百安居、苏宁电器等国际国内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服 务企业,起到了非常好的集聚效应;2005 年,《鄞州区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 干政策意见实施细则》出台,为三产服务企业入驻新城区带来利好;另外,为促 进南部商务区的形成,又出台了一整套有惠于企业的政策,鼓励企业自行投资建 造统一规划的高标准的商务楼,为总部经济及延伸产业链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 用。 (五)把和谐发展之方向。 在新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妥善安置好农民征地和拆迁的问题,不仅关系到 新城区开发建设,同时也关系到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撤县设区以来,新城区共 拆迁了 150 万平方米农村破旧房屋和厂房,新建新村安置房 120 万平方米,安置 村民 10000 余户。在安置过程中,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被征地农民的安 置进行了统筹安排:一是下发征地补偿款,由政府拨到村,村里再发给农民;同 时政府对村民按其旧舍面积及家庭人数,进行调产安置,使村民的房屋价值得到 大大提升。二是着眼长远,对“农转非”劳动力生活安置进行了统筹安排。三是 从土地拍卖收益中留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包括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大病 医疗保险统筹。四是从被征土地中提取 5%的土地作为村级留用地,用于发展村 级经济,使村民从城市化中长期得益。五是加强安置小区的社区管理,建立街道 社区教育学院和街道劳动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站, 开展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和转移 就业工作,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条件。通过这些措施,使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较以前有一定的提高,同时也较好地实现由农民向居民的转变,保证了社会的和 谐发展。 (六)扬争先实干之精神。 新城区在较短时间内从一张白纸起步发展到目前的规模, 最大的因素还是人 的因素。从新城区开发建设的环境看,这段时期正是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风起云 涌的时期;而宁波市随着外地和周边人口向城市转移,需要向外围扩张,拓展腹 地,进行功能区块的调整和完成市区人口的疏解,因此在市区周围就有好几个新 区进行开发,城市与城市之间、新区与新区之间构成了相互竞争态势。在这种形 势下,谁能抓住发展先机,谁就能争取到人气和资金的聚集,谁便能掌握发展的 主动权。鄞州新城区的创业者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以“敢为、求 实、争先”的鄞州精神,一方面积及破解土地、资金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制约,攻 难克坚,加快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他们通过“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说千 言万语、想千方百计”去诚邀城市建设的名师和有实力的投资家,前来新城区进 行指导和投资,以提升城市建设的档次和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保证了新城区又快 又好的发展。 三、后阶段新城区发展方向 今后一段时期是新城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仍然是发展的黄金时期。鄞 州新城区开发建设将围绕“创现代化强区、建生态型鄞州”的总体战略,树立科 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城市发展的难得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破解生产要 素制约所带来的各种困难,稳步推进新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布局,促进城 市繁荣,并较好地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体按以下 四个方向去建设城市。 (一)花园城市 新城区空间环境特色规划和双环景观系统设计,已经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 画,“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就是未来这座城市的写照。 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建设将严格按规划要求,逐步完善其空间形态。目前,增色 增香工程已经启动规划中的空间景观正在逐步建设中, 如东西走向的鄞州公园至 奉化江和南北走向的鄞州公园至九曲两段河道绿化景观,共长 3.6 公里;双环水 系景观系统工程利用新城区现状河网水系配置 36 个景观点(小公园),以绿廊 水系相连;城市景观灯光工程已经正在进行,这项工程对新城区内的主要建筑单 体实行灯光景观的统一规划和设计,并纳入到政府的统一控制,强化灯光景观色 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下步还将加强城市景观设计,重视街景小品和路段绿化配 置,充分运用自然、历史、文化等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使城市建筑和景观有机融 合、交相辉映。同时还将实施城市环境艺术研究,对城区建筑景观,公共设施、 休闲空间、公共交通、公共艺术、文史遗迹导引标识,绿化水文等多系列内容进 行分析研究,并指导于城市的空间布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在人们面前 的将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式城市,当人们漫步于鄞州新城区之中,将会处处感受到 美的享受。 (二)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构成宜居城市的要素有很多, 包括社会文明、 经济富裕、 环境优美、 资源承载度等内容。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 应该是为宜居城市提供城市的硬件服务平台。根据新城区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要 求, 今后一段时期将着重加强以下四方面的建设: 一是加强和完善城市交通建设, 为市民提供交通便利。在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的同时,切实加强与外界的交 通联系,包括抓紧建设与老市区连接的“五路一卡口”工程、轻轨工程以及与乡 镇连接的道路交通,构筑新城区开放型的交通网络体系;另外,大力发展公共交 通,统筹规划好城市停车场的建设,实现交通的通畅和便捷。二是加强和完善城 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生活便利。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统 筹安排电网的配置,保障城区用电;推进新城区供水体制改革,实施与宁波市供 水并网工程,为市民提供优质水源;加快建造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搞好城 区雨污水管道改造,提高新城区的环境水平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进一步丰富医 疗、 教育、 文化、 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满足市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三是加快推进新城区工业企业的整体转型和改造,对不适宜城市环境要求的企 业,通过收购、转型、异地安置等方式实施拆迁和搬迁,从而为市民创造一个良 好的生态居住环境。 四是稳步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继续引进品牌房地产开发商, 建造一批节能、 环保、 生态、 时尚的精品楼盘, 并配置相应的住宅小区服务设施, 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商贸城市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城市产业的布局将决定城市经济的收益率; 同时,城市经济又必须与城市环境和资源利用相协调。根据新城区的空间规划和 环境资源,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未来将着重培育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商业、 商务和旅游三个主导产业。一是做大商业经济。商业经济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 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必要配置, 也是城市拉动经济吸引人气的有效载体。 未来一段时期,新城区在发展商业经济过程中,主要把握三个方面:在空间布局 上,形成以万达广场、SMART 商业广场为双核心,四明路、嵩江路为横轴、宁南 路、天童路、钱湖路为纵轴的“二横三纵”商业开发区块;搞好长丰、潘火区块 开发,加快钟公庙旧街改造,实现与宁波老市区的衔接与互动。同时发展并配置 一批社区商业网点,从而形成核心突出、配置合理、购物便利的商业空间布局。 在商业的业态上,既引进和配置大型超市、高档百货、娱乐休闲场所、专卖店、 步行街,专业街等类型的商业业态,突显核心商业区功能,有效聚集人气,产生 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同时也发展方便居民的连锁百货、便利店、小吃店等规 模小、布点散、种类广的商业业态,从而形成相互补充的商业布局。在项目选配 上,力求个性特色,大力引进“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项目,在业态、规模、品 牌等方面错位发展。二是做强商务经济。商务经济是现代城市的一种经济形态, 商务经济一般发生在相对集中的某个区块,称为商务中心,它是由高档写字楼、 会展中心、星级酒店和一系列为这些商务机构服务的物业、商业组成的一种新型 的城市功能分区。由于那里的活动支配着规模巨大的资源流向,因此商务经济是 带动城市档次升级和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升级的重要力量。从鄞州新城区的特色 看,具有良好的发展商务经济条件,表现在:①鄞州区是工业发展强区,有许多 企业希望借助和搭建城市商务中心这个平台,获取信息和资源,建立拓展企业发 展空间的渠道;②鄞州新城区具有地理、地价、发展空间的优势,能够吸引周边 地区甚至是国际上的客户。目前,新城区南部商务区建设已经启动,其中一期规 划面积 369 亩,将于 2 年内建成,现已有杉杉集团、宁波华翔、马来西亚鸿巨集 团等 26 家企业入驻开发;二期规划面积 360 亩,将于 5 年内完成,目前已开始 进行招商。三是做好旅游经济。从新城区建设的空间规划看,未来的新城区具有 很好的城市观光、购物、休闲和地方文化等旅游资源。未来一段时期,将精心搞 好空间景观建设,加快博物馆、展览馆及体育设施建设,引进和配置城市娱乐项 目;同时收集整合和提炼鄞州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用展览、体验等方式,将文 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旅游策划,形成集观光游、购物游、娱乐 休闲游、文化体验游等内容的城市旅游产业。 (四)和谐城市 从未来新城区居住人口类型分析看,既有企业家等富裕一族,也有白领、 小业主和工薪阶层等中等收入群体一族, 还有拆迁安置及外来务工等低收入群体 一族。他们都是这个城市财富的创造者和消费者,同时他们也有共同享受城市资 源的权利。但是有限的城市资源如果配置不公或配置不当,就会构成不同群体间 的社会矛盾。 新城区在较短时间内从一张白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可以说是以 “造 城”的方式完成的,其内在的各元素之间协调还需要用时间来磨合。因此未来一 段时期, 政府将重视并推动新城区内部的协调。 一是发挥市场调节的主渠道作用, 通过平等竞争和合作,加强内在联系,充分体现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先,把政府与 投资者、投资者之间、投资者和居民的关系融合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促进各 利益团体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和“裁判员”作用,通过运 用政策杠杆,保持城市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均衡性,必要的向弱势群体 进行倾斜。 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 注重大众性和普惠性, 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 有效实施市场监管,严究不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积极倡导市 民自律和共同参与城市管理。通过街道社区开展“和美家园”活动,组织市民制 订城市公约民规,强化市民的的法律意识和文明意识,促进人与城市、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共处。另外,积极引导市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加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 和对话,支持舆论监督,鼓励市民自觉抵制和制止有悖于城市健康发展的行为和 不文明举止,共同营造平等相处、和睦互助、文明和谐的城市社会环境。开发区开发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对开发区开发模式的综合性、整体性进行了研究,一是把以上关于开 摘要] 发区开发运营模式的八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开发区开发规律(自然历史过程)整合 在一起,进而形成对开发区开发运营模式的完整内容的全面系统地概括;二是从 开发背景、开发什么、谁来开发、开发过程和开发成就等全方位视角全面、统筹 地概括出开发区的开发模式。在这种全面概括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继续 完善当前及今后我国开发区开发模式并推动我国各类开发区持续、健康、快速发 展过程中开发区政府机构和开发公司应当采取的举措和战略取向。(中经评论?北京)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开发区的蓬勃发展,国外展 中经评论?北京) 开了开发区开发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和开发区的建立,国内也进行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和探索从不同 的层面、 不同的角度对开发区开发模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将展开对开发区开发模式的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一、国外关于开发区开发模式的探索 国外关于开发区开发模式的探索国外学者关于开发区开发模式研究的理论来源是开发区的建设和实践。 国外 开发区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0 世纪古代地中海沿岸的亚洲西南部(位 于今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的腓尼基(Phoenicia),善于航海和经商的腓尼基 人将其南部海港提尔及其北非殖民地迦太基划为特殊商业贸易地区。从 16 世纪 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中海沿岸的兴起,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出现了以 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为特征的开发区形态,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世界 上最早以自由港正式命名的开发区是 1547 年意大利创建的热那亚湾雷格亨(今 里窝那) 港。 17-18 世纪, 意大利的威尼斯 (1661 年) 法国的马赛(1669 年) 、 、 西班牙的直布罗陀(1705 年)等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相继开发。19 世纪,丹麦 的哥本哈根、葡萄牙的波尔图、德国的不来梅和汉堡(1882 年)等城市先后被 宣布为自由港或划出一部分地方为自由贸易区。20 世纪初,瑞士、希腊、瑞典 等国相继设立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美国也从 1934 年开始在沿海地区建立自由 贸易区和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对外贸易区。1948 年巴拿马开发了科隆自由贸易区。 现代开发区的建设是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的,以美国硅谷为标志。据有关资料, 截至 20 世纪中叶, 全世界有 26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75 个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 在这些开发区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开发模式。(一)开发区形态模式一是 Science park,名称有孵化器(Incubator)、科学园(Science Park)、 科技工业园 (High-TechPark) 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 、 高技术集聚区 (High-Tech Clustering)、技术城(Technopolis)等。Science park 以研发为主,入驻的 客户主要是研发机构、技术性公司、科技创业企业、企业孵化器等。如美国的北 卡三角科技园、 法国尼斯的索非亚科技园、 新加坡科技园。 二是 Industrial park, 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主,如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园区。现实中的开发区大多是混合型 的,既有 Science park 的成分,也有 Industrial park 的内容。(二)开发的空间布局模式据点开发模式:选择优势区位作为开发重点,进行集中投入,促进生产要素 和经济活动在此集聚,逐步带动周边的发展,又称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 式:在若干个增长极之间,建立交通网络、动力供给网络、信息传递网络、水源 供给网络以及其他各种基础设施,形成商品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 的集聚点和通道等,构成点轴空间结构。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萨伦巴 和马利士提出。网络开发模式:依托点轴体系,通过新旧点轴线的不断交织,在 空间上形成-个网络体系,实现开发区的网络开发。梯度开发模式:利用客观的 经济梯度推移机制,首先把经济基础较好、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作为开发重点, 再依次开发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跳跃开发模式:即跳出老城、建设新城 的开发模式。反梯度开发模式: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在开放条件下实现经济的起 飞与跳跃发展。TOD(traffic-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即公共交通导向型 开发模式,倡导者是彼得?卡尔罗普,主张把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公共交通的使用 密切联系起来。SOD (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大型公共设施引导开发 模 式 : 通 过 大 型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的 建 设 带 动 周 边 土 地 高 效 有 序 开 发 。 EOD (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生态环境引导开发模式:充分保护生态与合 理利用生态资源,创造“绿色财富”,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营造“生活-生产生态”的“三生”和谐系统。(三)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在开发区及其空间布局开发的基础上,接下来是开发区内的土地开发,土地 开发可分为一级、二级开发。土地一级开发主要有两种:以政府为主的模式:通 过组建“政府土地发展公司”,由政府提供土地开发启动资金和融资担保(可发 行土地开发债券),统一征地、统一开发。以民间为主,政府辅助支持的模式: 由各级政府投资、开发区域所在单位投资、发行土地债券吸收社会投资等方式筹 集启动资金组建土地发展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四)土地二级开发模式---工业地产开发模式 土地二级开发模式---工业地产开发模式 ---在土地一级开发的基础上是各种功能性的房地产的开发,即土地的二级开 发,其中最典型的模式是工业地产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工业开发区开发 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和综合运作模式。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开发区开发模式的探索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开发区。这些开发区的开发模式, 有些内容是直接对国外开发理论和开发区开发模式的模仿和借鉴, 但在我国改革 开放条件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有自己的独创,形成了 中国特色的开发区模式。 (一)我国的开发区形态模式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 成的中国特色的四种开发区形态模式。经济特区模式:“经济特区”一词是我国 于 1979 年首先提出,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地加以实施。经 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个区域, 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 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 台同胞进行投资活动的地区。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在邓小平关于中国改革开放 100 年战略思维框架中的初步尝试。经济技术开发区模式: 1981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 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并实行经济特区 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从发展 模式看,以增加区域经济总量为目标,以外资拉动为主导方式,以制造加工业为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模式:指大学、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在一定的地区范 围内集聚,形成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的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 “教学-科研-生产有机综合体”的产业开发区。1988 年,北京的中关村成为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8 年 8 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 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 准建立了 67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浦东新区模式:“新区”首创于 1990 年上海的浦东开发, 上海市委、 市政府的开发思路是: 一是把浦东作为上海的 “新 区”来开发,不把浦东搞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样既可以解决浦西的城市 功能重塑问题,也可以依托浦西的城市功能开发浦东。二是把浦东作为功能开发 区来开发, 暨开发开放了浦东也同时推动了整个上海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 调整。浦东新区模式创立后, 2006 年国务院作出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决 定,这是浦东新区模式扩展的典型范例。 (二)我国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 政府和公司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中的不同定位和演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 的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在开发区成立初期,往往由政府授权的开发区管委会对 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拥有土地划拨、项目审批、干部配置、体制创新等自由 裁量权。经过 30 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开发区的管理层级大致有三种类型。一 是开发区管委会或管委会加开发公司一级管理, 大部分功能单一的中小开发区采 取这种管理结构。二是决策和经营两级管理,主要适用于一区多园的开发区。开 发区有一个负责总体政策和规划的决策管理机构, 下面每个园区还有具体的管理 和经营机构。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由一区五园组成的。在管理层级上,设立 了中关村园区大管委会和各区管委会两级管理机构。 中关村大管委会主要负责总 体发展战略、 政策、 条例和规划的制定, 各区的管委会则负责区内具体发展规划、 管理和服务。三是三级管理。如深圳高技术开发区采取决策、管理和经营服务三 个层次。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分散的一区多园开发区。行政管理与公司化运作并 存,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开发区的开发过程的深化逐步演变为政府和开发 公司并存的“双轨”管理体制。开发公司在人事、审批(备案)、年度考核等方 面接受管委会的监督管理,并在管委会制定的发展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另一 种是政企分离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开发区管委会只负责行政审批、行政管理 和制定政策,而开发经营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公司制: 20 世纪 90 年代末, 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放手由企业独立管理运营开发区, 不再设立管委会 机构, 通过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在开发公司的控股地位来约束和影响开发公司的决 策行为和运营行为。 开发公司在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的基础上, 公开聘用管理层, 管理层对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董事会负责。这种体制首创于蛇口,也称为“蛇口模 式”。 (三)我国开发区的运营模式 我国各类开发区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进行运营模式创新,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的运营模式演变:第一阶段(开发前期):明确开发方针。我国大多数国家级开 发区在开发之前就明确了“一区多园、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政策、产业互 补、特色鲜明”的开发方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速度发 展。完善资金筹措模式。早期的开发建设除少量的注册资本金和启动资金外,主 要是以土地(使用权)资产为基础,通过财政的贴息和担保,由开发公司通过借 贷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开发,之后快速招商,引进项目,通过土地资本的运作实现 开发公司的损益平衡。第二阶段(开发中期):随着入区企业建成投产并产生税 收,管委会利用国务院给予开发区的税收返还政策,将留存的税收按比例拨付给 开发公司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和土地征用的滚动开发,实现了“滚动开发,良性循 环”的运作。第三阶段(开发后期),随着开发任务的完成,开发区管委会逐渐 替代开发公司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开发区管委会逐渐成为开发区规划控制及招 商引资的主体,同时也成为开发区市政及公共配套建设的投资者。另一方面,随 着开发公司在本开发区的开发任务的完成,之后的运营,或者承担本开发区的深 化开发的任务,或者承担本开发区的日常运营任务譬如物业管理,或者寻找新的 开发空间继续履行开发任务。第四阶段(开发完成后的运营),开发过程中和开 发任务完成后,我国的开发区逐步与所在城市融合并成为所在城市的产业示范 区、经济增长极、产业聚集地、技术辐射源和现代化的新城区。 (四)我国开发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区划布局:从开发区的区划布局来看,我国的开发区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 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划出一片土地作为开发区,开发区的功能主要是吸引产业投 资, 从事经济开发。 这种模式通常是老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展。 如苏州、 天津开发区。二是在老城区边缘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开发区,开发区管理部门不仅 具有新区的经济开发功能,还有管理原有老城区的行政、经济和社会功能。这种 模式主要是以开发区直接带动所在老城区的城市现代化。 如青岛的黄岛开发区和 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三是在老城区设立无边界的开发区,开发区和老 城区合为一体。 如北京的中关村海淀试验园区、 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区块等。 扩张模式: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在空间上需要进一步扩张。我国开发区的扩 张模式主要采取三种类型: 一是扩展型。 开发区内的土地开发完了, 就向四周 “摊 大饼”似的扩大领地。如黄岛开发区就把开发区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黄岛县,由原 来的 15 平方公里一下子扩展到 220 平方公里;二是组合型。把几个临近的开发 区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开发区; 三是走出去, 利用开发区积累的实力、 人才、 经验、 品牌走出去开发,如上海闵行、虹桥等开发区。 三、开发区开发模式的总体框架 总结以上国内外已经出现的关于开发区开发模式的相关内容,我们发现,上 面所概括的关于开发区的模式存在着两个根本的缺陷:一是局部性,每一种模式 只是整个开发区开发模式子系统的内容, 从而忽略了整个开发区方方面面的内容 的统筹、全盘、系统的概括和提炼;二是片面性,上面总结的全部模式加总,也 只是对开发区运营模式的概括, 而开发区开发模式的内涵理所当然地包括开发背 景、开发主体、开发客体、开发过程、开发成就等方面的内容。为了弥补以上这 两个缺陷,本文关于开发区的概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将上面的全部模式按 照其固有的客观联系加以总和、综合、整体和系统的统筹和协调,进而全面的概 括出开发区开发运营模式; 二是研究开发背景、 开发主体、 开发客体、 开发过程、 开发成就等方面的内容,概括和提炼开发区开发模式,其中开发运营模式是开发 区开发模式的有机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说,前者寓于后者之中,所有这些 统一在开发开放整体框架之中。开发区开发模式示意图-- --以浦东开发为例 图 1:开发区开发模式示意图--以浦东开发为例我们在研究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逐步构建了浦东开发模式的框架图:一开 始,我们搜集和整理了有关浦东开发和开发公司的运行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并把 这些内容按照其固有的客观逻辑放到与之相应的思维逻辑、 形式逻辑和篇章结构 之中;紧接着,我们搜集和整理了浦东开发和开发公司所处的外部因素,其中包 括自然、经济、社会,世界、中国、上海和浦东的各种既有条件和创新元素;最 后,我们需要把以上各个类别的从“浑沌的表象”上升到“抽象的规定”过程中 所得出的各项思维成果统一起来,连贯起来,上升到“抽象的具体”,于是,我 们得出了关于研究“浦东开发模式”的整体框架示意图(如图 1 所示)。这个示 意图既是研究“浦东开发模式”的思维工具,也是思维成果,当然也具有普遍性 的意义,我们认为,应当适用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开发区的开发和开发公司的运 营。 四、当前及今后我国开发区开发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上述开发区开发模式的界定有助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在未来的开发建设过程 中选择正确的开发路径,制定正确的开发战略,完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体制 框架,培育富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及其运营主体。由此出发,我 们认为, 当前及今后我国的各类开发区的开发和运营仍然要充分发挥开发区政府 机构和开发公司的职能和作用,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开发模式。 着眼于未来,我国开发区政府管理机构应当在以下十个方面创新工作。一是 制定融入国家战略、区域战略的开发区发展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二是着力 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所在城市的现代化新城区, 21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把开发区 建设成为所在城市的新城区是当代各类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 三是 加强开发区与邻近区域联动发展的协作机制, 发挥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和扩散辐射 效应,进而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四是积极探索集约用地的新型土地一级和二级 开发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五是构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务环境,用国 际通用的规则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各类开发区在开发过程中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质量,营造公平、公正、高效的投资软 环境的重要领域;六是继续完善我国各类开发区既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着 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七是在资本结构上,当前及今后我国各类开发区 的开发要更加注重发挥国资、外资和民资的既有优势,实现外资、国资和民资的 并存与混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开发区的开发。八是构建开发区的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和提升开发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高科技产业功能的拓 展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效应。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为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国各类 开发区的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根本目的。十是着力提升 开发区形象,开发区形象对于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提高开发区的知名度、提升 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继续 开发过程中开发区政府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继续维护和提升开发区的形象。 当前及今后, 我国各类开发区中的开发公司在继续承担开发区开发和运营的 职能过程中应当确定十大战略取向。这十大战略取向是:一是职能战略,开发公 司应当转变过去单一的开发职能向多功能战略转变,实施开发职能、管理职能、 运营职能、投资职能等全方位职能并举,实现开发公司从开发商到开发商、运营 商、管理商、投资商的职能转变。二是产业战略,在开发区现有的产业链、产业 体系、产业集群基础上,适应全球产业发展和转移的大趋势,适应我国城市化和 城市群崛起的需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开 发区公司应当进军产业性的和商业性的房地产业,进军高科技产业、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三是企业战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 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开发公司集团, 实现企业内引外联, 积极准备上市, 推动国内外企业在开发区的集聚和国内企业走向世界。四是产品战略,与开发区 的开发任务相对应,继续推出新开发项目,与此同时,在开发项目完成后,着手 对完成项目的管理、运营和维护,培育开发公司新的增长点。五是市场战略,进 一步完善开发区的市场体系,并以市场体系为基础推动开发区内部的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牌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六是品牌战略,实现自主品牌和 引进品牌的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以自主品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 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可以采用的战略有以下三种:贴牌战略,以 OEM 的方式进军国际市场; 品牌合作战略, 利用自己的优势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 借船出海;自主品牌战略。七是创新战略,构建开发公司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和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八是绿色战略,开发公司应当着力推动开发区内循环经 济、清洁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九是企业家队 伍发展战略,引进、培养和造就适应我国各类开发区中的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家 队伍是我国各类开发区的开发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永恒的主题和必 需。 十是国际化战略, 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 “国内市场国际化、 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开展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 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我国各类开发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际化战 略的实质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营 销创新、文化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经济研究》,安徽省淮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 所,孙卓然,李正图) 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各类开发区的建设 和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助推器,城市化的加速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 长是与各类开发区的成长和发育分不开的。从全国的情况看,开发区已经从最初 封闭式的改革开放试验基地,转变为开放式发展;开发区的功能也从过去的“四 个窗口”、“三为主”,进化为扩展老城区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孵化器。 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特别是进入 WTO 以后,根据公平、公开、无歧视 的原则,开发区特殊优惠政策的优势减弱,如何增强各类开发区的竞争力是我们 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 (一)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 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因此,其机构和人员编制比行政区管理体制 要精简得多。这种管理体制主要适用于人口较少的相对独立的新开区,大部分开 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模式。 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其特点是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管理 职能合一,或者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内设机构基本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 和职能。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整个行政区域作为开发区,或者开发区是原有城区 建制的一部分。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在这种模式中,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 或政府派出机构,而是由开发商来规划、投资开发和管理一个开发区。开发公司 不仅要开发工业用地,还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但不能像大部分行政 管理机构那样直接从税收收入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 公共基础设施成本靠工业 和商业用地开发收入来补偿。 开发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企分离的开发模式。开发区管委会 只负责行政审批、管理和制定政策,而开发经营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如,苏 州工业园区实行完全的政企分开,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不直接从事开发 区的开发经营,中新合资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经营。开发区管委会将获准开发的土 地转让给开发公司, 开发公司开发后进行招商转让或出租。 这种体制的机构精干、 权责明确,在进行大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军区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