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巷窑博物馆三足洗。请老师看看真假

鉴赏汝窑:看这篇就够了
鉴赏汝窑:看这篇就够了
精彩内容 &每天19:30如期与您分享精彩推荐 &目录&& &*&& &*&& &*& &*& &*(提示:以上链接均可点击进入!)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家俱乐部-总部& & & &李苦禅语,“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而民间也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欢迎关注公众号:古玩大江湖& & & & 经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众多陶瓷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7年由上海博物馆出版了《汝窑的发现》,认为河南清凉寺汝窑就是宋代的贡窑。至此,汝窑的千年谜案被逐步揭开了。故宫博物院部分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北宋 &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趣闻& & &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据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北宋时汝窑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 & & &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在《归田集》中提到:“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其有,得之碎片者,以金为器。北宋汝窑彼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自烧造,今亦不可多得。”北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北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局部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乱弹& & & & 汝官窑的烧制时间短,作为贡品,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汝窑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 & & 陆游也曾在《老学庵笔记》中:“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底刻“乙”字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底刻“乙”字& & & &因选玛瑙入釉,使釉面抚如脂、视如玉,有稀疏的气泡,多开有疏密不等的纹片,少数有鱼棱纹,也有不开片的,其缩釉点呈羊肝色。工艺上有满釉裹足支烧,也有垫烧的。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有3、5、6个之分,以 5个为多。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在装饰工艺上有少数刻花和划花装饰,还有龙体和乌首等装饰。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三种,器底刻“奉华”、“蔡”和“乙”字。欢迎关注公众号:头等收藏大英博物馆部分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式洗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式洗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式洗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 &局部& & & &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汝窑窑炉由原来的马蹄形大窑改进为椭圆形小窑炉,每窑只能装烧20厘米左右匣钵配套器物10件,由此可知汝窑无大件器物的原因。欢迎关注公众号:今日点藏上海博物馆部分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 & & & 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重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部分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修复)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修复)&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修复)&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梅瓶(修复)北宋 汝窑天青釉梅瓶(修复)北宋 汝窑天青釉梅瓶(修复) &局部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大联盟河南省宝丰县文物管理局部分北宋 &汝窑天青釉深腹碗北宋 &汝窑天青釉深腹碗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深腹碗 &局部欢迎关注公众号:古美藏社天津博物馆部分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 & & &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大杂汇吉林省博物馆部分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 &局部欢迎关注公众号:藏家天下清凉寺汝窑址和张公巷窑址出 &土 &的 &标 &本 &和 &窑 &具北宋 &张公巷窑青釉碗(残)北宋 张公巷窑青釉碗(残) &局部北宋 &张公巷窑青釉碗(残) &局部北宋 &汝窑素烧盏托北宋 &汝窑素烧盏托 &局部北宋 &汝窑素烧莲花式盘北宋 &汝窑素烧莲花式盘北宋 &汝窑素烧出戟瓶北宋 &汝窑火照插座和火照北宋 &汝窑天青釉刻花莲瓣纹荷叶座熏炉(残)北宋 &汝窑天青釉刻花莲瓣纹荷叶座熏炉(残) &局部北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残)北宋 &汝窑匣钵欢迎关注公众号:藏界看点& & & & 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足见到了南宋,汝窑瓷器就很难得了。目前传承有绪者不足百件。北宋 &汝窑天青釉鹦鹉形熏炉盖钮北宋 &汝窑天青釉鹦鹉形熏炉盖钮 &局部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家大视野鉴 定 指 南 1.香灰胎:胎质细密、坚薄,大多呈香灰色。2.釉面莹润,有开片纹理,呈蟹爪纹、鱼鳞纹,蝉翼纹、鱼子纹、芝麻花纹;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有些缩釉点呈羊肝色。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3.汝窑无大件,尺寸多在20厘米以内。4.因胎质坚薄,烧成温度不高,故器物重量略轻,没有压手的感觉。5.芝麻钉: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大内参(文章源自网络 & 版权属原作者)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商务合作电话:400-891-3358? 藏友投稿邮箱:? 本部客服微信:zqd1118长按二维码识别快速关注我们《收藏家俱乐部》手机网站《收藏家俱乐部》手机网站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即将打开""小程序北宋鲁山段店汝窑探秘
一、鲁山段店古瓷窑概况
鲁山窑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鲁山县,宋时属汝州所辖,现隶属于平顶山市。鲁山窑又称段店窑,因在段店村发现而得名。窑址北距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25公里,东距平顶山市30公里,当地瓷土、煤炭资源丰富,为陶瓷生产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该窑遗址面积有20多万平方米,窑炉众多,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经中央、省、地、县文物部门多次调查以及省文物研究所1986年、1990年两次小规模田野发掘,获得大量的瓷器标本和窑具,证明该窑始烧于隋唐,延续至元明,其陶瓷烧制时间之长、遗物之丰富、品种之齐全、花色之多样,实属罕见。该窑瓷器品种齐全,花色繁多,其中有花釉瓷、汝瓷、钓瓷、三彩、白瓷、青瓷、白地黑彩、黑瓷、绞胎、绞釉、酱釉、天目等;装饰手法有珍珠地、镶嵌等,器型几乎涵盖了一切日常使用器。唐代山花釉腰鼓更使其产地段店名声远扬,产品受到了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及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均有收藏。该古窑址1999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段店汝瓷的发现
段店窑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质量上乘,尤以唐代花釉瓷闻名中外。但段店在宋代还生产汝瓷(即区别于民汝的官汝或贡瓷),在古陶瓷界知道者甚少。有些器物如果不仔细看胎质,仅在釉色和器型上很难分得清窑口。近几年来曾有小贩收购到段店汝瓷片后冒充清凉寺汝瓷在古玩市场上出售,获利颇丰,可见段店汝瓷之魅力。
据了解,多年前段店曾出土过天青釉带小支钉满融圈足盘、平底支烧小盘及满釉圈足、卧足支烧碗残片,实际上它就是汝瓷,但这并未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富裕起来的段店村村民也舍弃了老屋,盖起了新房。在不少村民的院内及老屋下发现了多处古窑炉、窑具及其遗存,其中就出现了天青釉色的汝瓷残片,笔者就有幸搜集到一部分,器型有盘、钵、碗、瓶、壶、洗、尊以及香黑、套盒盖盒、盏托、灯台、人物、动物、文房用品等,其品种、器型及烧造工艺与清凉寺出土的汝瓷近似。其胎体制作工艺经分辨有轮制、模制、捏制,烧制工艺有器底满釉裏足圈足支烧,支烧处有三至六个细小支钉,在足墙底无釉垫烧。烧制窑具有垫饼、垫圈、支钉、支圈。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灰白、豆青、月白、卵白、青绿等。大部器内外满釉,釉质为石灰釉且稍有粘稠,有的釉质肥润如龙泉,颇有玉质感和失透感。器胎制作工艺多样,有素、刻、划、模印、镂空,装饰有莲瓣、龙、凤、鱼、鹿、蛙、海水、云气折枝花纹等。胎土有土黄、白、灰白、深灰。胎质大部精细,有的似油腻感,部分胎土加工之精细程度极其罕见。产品烧成温度应高于1250摄氏度,瓷化程度高、敲之声脆。釉面大部开片为细小网状纹片、鱼鳞片,有的是大横纹、冰裂纹,甚至还遍布细小棕眼,有的并无开片。这些器物制作规整、工艺考究,有些还在施釉前先行素烧。从器型和用途来看,大部产品并不像是民间日常用品,也与同期生产的玻璃质青绿釉的民窑器物相比在工艺上差别很大,品种也无类似,有些器型独特,似仿制早期青铜器样式的察如礼题,如交、尊、瓶等,有些型古怪甚至叫不出名字尤其一些龙纹、龙形圆物的出现很具有盲方色彩,其性质可能为官府定制或像清凉寺汝富一样的民溶“御”瓷,这个结论是否确切,有待通过考古发掘来进一步证实。如果这一结论得以证实,那段店汝窑就是继宝丰清凉寺、汝州文庙和张公巷汝窑之后在河南发现的又一重要汝瓷产地。
三、段店汝瓷的器型及工艺特征
1.器型:有三足洗、三足尊、平底洗、碗、椭圆形洗套盒、龙、狮形黑炉等,海水龙纹钵,除此外还有贯耳瓶、七管瓶、损盒、马食罐、灯台、佛造像、文房用品等,还现有模印文字和刻字的器物。
2.制作工艺:器物的制作工艺较精细,大量使用了模制工艺,使得器物形体规范、胎体较薄,有的器物胎釉厚度不到两毫不5。因模具的广泛使用,异形器物也得以大量生产。
3.胎质::胎质坚硬致密,胎泥加工较精细,吸水率低胎色有白、灰白、土黄,个别黑色。
4.烧成燃料及温度:大部以煤炭为主要燃料,薪柴次之,窑温高于1250摄氏度。
5.色及开片:色调较多,有月白(有称白汝)、天青淡青、灰青、青绿色,融色较深的稍多些。个别釉面光亮如新层较厚部分触面多呈亚光。以煤炭为燃料生成氧化焰效果的器物其触面色相不稳,有偏色现象。大多开细纹片,个别有大片纹,也有少量器物无开片现象。另外月白釉色的器物其层较厚,面开片较大,类似传说中的北宋官窑。
6.施釉方法:施釉饱满,尤其瓶类和其它器物的器内几乎满釉,足底垫物出现有窑粘现象。
7.试釉片:出现了大量的以天青釉为基色的深浅不有各色阶釉面的试烧片,这些试釉片大部采用器物素烧的残片进行试烧,一部分用较标准的梯形半釉半素且带圆孔的瓷片试烧,釉色由浅(月白)到深(深青灰),色差较大,品种较多,色相不稳。
8.质量:胎料加工较精细、密度大,手感重。
四、段店汝瓷生产的年代
1.段店窑出现的一些器物如莲座弦纹长柄灯台的造型有明显的唐、五代遗风,且釉色有明显的钧汝不分的特征还有一款八棱长颈执壶及套盒,造型有明显的唐五代典型风格,在北宋中后期其他窑口并不见有,推测其应为北宋早中期产品。
2.在段店出现的器物中还发现一个天青釉圈足满釉支烧折沿残盘,直径约16厘米,高08厘米,釉色青中透白模制,窑粘严重,盘底部中心无釉处有印章形刻款,经辨认为“元祐年制”。这足可以证明在宋哲宗当政初期的元祐年间(086-1093年)或更早时期这里已经在烧制相当成熟的汝瓷。
3.段店汝窑的釉色及制作工艺有显著的南方越窑的特征,而近年来学者研究发现越窑在北宋中后期开始走向没落,渐被新兴起的釉色莹润、如脂似玉的龙泉瓷所取代。据此,段店汝窑不会是师从北宋中后期落后的越窑而应是师从较早期五代至宋初的“越窑古秘色”。
4.据考证宝丰清凉寺窑始烧于宋初,为一般小窑,其烧造规模和产品知名度远不如鲁山段店窑,其北宋晚期生产的汝窑天青釉产品并非是无源之水,在对其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有天青釉的中、早期产品其成熟的制作工艺应有所师从,它应该师从于段店汝瓷,后期发现的张公巷汝窑也应是如此。据了解,一些考古专家也认为鲁山段店窑与清凉寺窑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当属汝窑的先驱。
五、对段店汝窑的期待
综上所述,鲁山段店窑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古瓷窑,它历来就被官府所重视。因其窑群规模宏大、烧造历史悠久生产品种繁多,虽经历次发掘和盗挖,出土过丰富的文化遗存,但人们还远远没有完全认识它,抑或可能只是管窥斑,更大的秘密在等待寺我们去探索。饱受争议的台北故宫旧藏汝窑三牲尊和出戟尊也在鲁山段店找到了其疑似出生地。据了解,一些汝瓷研究者近些年对鲁山段店窑也颇为关注。我相信,鲁山段店窑是一处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的生产汝瓷的窑址,它有可能是北宋时期烧制官府用瓷的重要窑场。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关于汝瓷的一些不解之谜将会在鲁山段店窑被揭开,关于汝窑争论的一些未决学术问题也可在这里找到线索。
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检测手段的进步和提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著名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2007年在《复议宋官窑青瓷》文中提出的关于汝窑窑址“不应就是已发现的宝丰临汝两地,应该还有其他地方”的预言就要成为现实。以上观点是笔者对汝窑研究的一些肤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望行家予以指正。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百度搜索bosoub2b 关注博搜网熊掌号
鉴定交易关注博搜企业公众号:bosoub2b
博搜网发掘古旧的艺术作品
并赋予它们全新的价值以及最新的资讯
今日搜狐热点北宋汝官窑之争——汝州张公巷窑
北宋汝官窑之争——汝州张公巷窑时间:
栏目:作者:张公巷窑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深入研究清凉寺汝窑、南宋官窑、大峪东沟产品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以近年来...
张公巷窑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深入研究清凉寺汝窑、南宋官窑、大峪东沟产品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以近年来张公巷窑址的发现与发掘和出土的瓷器为序,结合清凉寺汝窑、南宋官窑和大峪东沟窑产品的比较,作一个粗略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张公巷窑的发现与发掘张公巷窑址在汝州市区东南,位于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区面积约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道路所压。该窑址发现于年,同年春和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分别揭露×米探沟一条和×米探方一个,总面积平方米。清理出房基座,灰坑个,灰沟条和陶质大口缸等遗迹,发现一些类汝窑瓷器残片、窑具和素烧器残片。年,中国古陶瓷研究年会在汝州召开,引起了国内外多位专家的高度重视。年,汝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万元,拆迁居民户。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年月至月对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米和×米探方两个,发掘面积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座、水井眼、灶个、灰坑个和陶洗池个,出土了一大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此外,还出土了不少唐、宋、金元和明清时期的文物标本,取得了张公巷窑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同年,张公巷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张公巷窑的器形张公巷窑的器形有深腹碗、弧腹碗、折沿弧腹碗、鼓腹碗、盖碗、花口折腹圈足盘、折沿鼓腹圈足盘、直口鼓腹圈足盘、板沿平底盘、葵口平底盘、葵口板沿平底盘、四方束腰平底盘、圆形平底碟、板沿平底盏托、四方委角套盒、板沿隐圈足盆、圆形弧腹平底洗、椭圆平底内凹洗、椭圆裹足洗、撇口圈足壶、盘口折肩瓶、鹅颈鼓腹瓶、瓜棱腹隐圈足梅瓶、堆塑熏炉、枕、捉手器盖和鸟兽器盖等十余个器类二十多个品种。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裹足的较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太明显,器底有支钉痕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三、张公巷窑产品的釉色与胎质从目前的发掘材料看,它既不同于汝州严和店窑、宝丰清凉寺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色。釉色可分为青绿、淡青、灰青、卵青和极少淡天青等。常见的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张公巷窑瓷器胎骨尽管变化不大,但比较复杂,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几乎不见汝窑香灰胎,胎质细腻坚实。四、张公巷窑的烧造工艺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裹足的较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太明显。器底有支钉痕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的多少与器物的形制、大小有关,常见的有三枚、四枚和五枚,六枚支钉的极少。四枚支钉支烧是张公巷窑的主要支烧工艺之一,这种支烧方法在清凉寺汝窑、东沟窑和同一时期窑口是不多见的。部分碗、盘和各种瓶类器圈足上似施透明釉透胎,这些器物往往采用垫烧,也有少数支烧的。窑具以匣钵、垫饼、垫饼支烧和垫圈为主。匣钵有浅腹漏斗状、深腹漏斗状、浅腹筒状和深腹筒状四种,匣钵外壁涂抹耐火泥的占左右,这一点与汝窑有相似之处。五、张公巷窑与清凉寺汝窑、大峪东沟窑、南宋官窑产品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张公巷窑与汝窑的烧造工艺和窑具相似,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差异较大。南宋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早期产品的造型汝窑化占主导地位,比如老虎洞官窑中的碗、盘、洗、套盒、板沿盆、盏托、梅瓶、鹅颈瓶、盘口折肩瓶、弦纹三足樽、器盖等,与汝窑同类器几乎完全一样。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产品大部分出现在两窑的后期阶段,说明汝窑被南宋官窑继承的脉络是很清楚的。张公巷窑的器形与汝州大峪东沟窑相比差别较大,相同或接近的器形极少;值得注意的是,与南宋官窑相同或相近的器物相对较多。就烧造工艺而言,大峪东沟窑除了自身的特点以垫烧主外,支烧工艺有汝窑的因素,也有张公巷窑的因素。六、张公巷窑的年代和性质关于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有依据可查的,北宋说占多数;其次,是金代说;个别学者认为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是元代。无论北宋说、金代说还是元代说,其性质官窑,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下面就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从张公巷窑发掘的地层堆积及包含遗物看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首先,以前三次发掘中的号探方地层叠压关系为例,作简要介绍。①、②(近现代垫土层)→③、④(元)→④、、、⑤(金)→→⑥、⑦、⑧、⑨(北宋)→⑩(晚唐)→次生土。依据以上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可以看出,张公巷窑烧造的遗存都集中在第④层至第⑥层之间,年代大约在北宋末至金代。主要理由是:第④层、、和第⑤层出土的少量钧釉瓷碗、黑釉凸线纹罐、白地黑花罐、红绿彩碗等,从器物本身的造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都具有金代风格※。第⑥层,除出土有少量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和匣钵外,其中较多的白釉、黑釉和豆青釉瓷都具备北宋晚期的造型特点,不见晚于北宋时期遗物,由此表明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可能早到北宋末年。由于该窑址出土的青釉瓷器既不同于临汝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色,而且十分精美。所以,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是北宋官窑;但也有学者认为张公巷窑是金代或元代。由于历次发掘面积太小,地层关系复杂,又没有找到可靠纪年物证,窑址的年代尚未结论。因此,国家文物局再次拨专款,继续对张公巷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年―月,我们开始了对张公巷窑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拆迁居民户,发掘面积不足平方米,揭露灰坑个,水井眼,灰沟条,房基座。出土文物标本余袋,出土完整和可复原文物多件。虽然,这次发掘没有发现张公巷窑的标准地层,但地层叠压关系清楚,从地层内出土的少量张公巷窑产品和,再次间接地证明了张公巷窑的烧造年大约不晚于北宋末年。(二)张公巷窑的窑具与汝窑、东沟窑的异同汝州张公窑的主要窑具有匣钵、垫圈、垫饼、垫饼支烧、火照等。宝丰清凉寺汝窑除了有匣钵、垫圈、垫饼、垫饼支烧和火照外,还有垫圈支烧、火照插饼等。值得注意的是汝窑的垫饼支烧见于汝窑的初期阶段,而且这一时期的垫饼支烧不仅饼面厚重,而且支钉粗大,支钉与饼面容易脱落。到了汝窑的成熟期以垫圈支烧为主。汝州大峪东沟窑有垫饼支烧也有垫圈支烧,这种烧造方法不足百分之三。从中可以看出大峪东沟窑的支烧工艺有汝窑的因素也有张公巷窑的因素。大峪东沟窑早期(金代)地层出土的一枚建炎通宝钱币,表明该窑的烧造年代不早于金代,进而也说明东沟窑的烧造年代可能晚于张公巷窑。(三)从汝州张公巷与清凉寺汝窑、南宋官窑以及汝州大峪东沟窑的关系看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关于张公巷窑的年代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其一,在张公巷窑烧造活动最集中的第④层、、、第⑤层下的第⑥层。其中的第⑥层,除出土有少量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和匣钵外,出土较多的白釉、黑釉和豆青釉瓷都具备北宋晚期的造型特点,没有发现有晚于北宋时期的遗物,我们认为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可能早到北宋末年。其二,第④层、和或多或少都包含有金代的典型器物残片,尤其是内出土的白釉涩圈底碗、白釉红绿彩碗、黑釉凸线纹罐、青釉瓷碗、钧釉瓷碗等残片中,其中的青釉、钧釉瓷碗是北宋末年还是金代学术界看法不一。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汝州大峪东沟窑址发掘面积多平方米,出土的一大批青釉瓷碗和钧釉瓷碗分别与张公巷窑内出土的青釉、钧釉瓷碗的器形、胎质、釉色几乎完全一样,同出的一枚建炎通宝纪年钱币,表明张公巷窑的烧造时间重心在金代。其二,张公巷窑与汝窑的烧造工艺和窑具相似,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差异较大。南宋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早期产品的造型汝窑化占主导地位,如老虎洞官窑中的碗、盘、洗、套盒、板沿盆、盏托、梅瓶、鹅颈瓶、盘口折肩瓶、弦纹三足樽、器盖等,与汝窑同类器毫无二致。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产品大部分出现在两窑的后期阶段,说明汝窑被南宋官窑继承的脉络是很清楚的。张公巷窑与汝窑的继承关系却不如南宋官窑。张公巷窑晚于汝窑,是陶瓷界研究者的共同观点。结语综上所述,对于张公巷窑的具体烧造年代,尽管不能说完全解决了,就现有掌握的地层资料看,张公巷窑的年代不早于北宋末年。我个人的看法是:张公巷窑的烧造时间可能晚至金代,至于张公巷窑元代说,我们的看法是否定的。总之,随着田野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对张公巷窑年代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将会继续走向深入。※ 张公巷窑出土的器物除青绿、淡青、灰青、卵青和极少淡天青釉外,钧釉、黑釉、白地黑花、红绿彩等,皆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瓷,不是张公巷窑的自身产品。
微信热点文章
排骨网(www.paigu.com)1.1K3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48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文献记载,汝窑供御皇室,烧造极短,工艺精良,传世罕见。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宋室南渡,存世仅仅20多年的汝官窑旋即销声匿迹,成为历史疑案。
1985年10月,在郑州举行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上,叶喆民先生首次提出宝丰县清凉寺未必不是寻找汝窑窑址的一条重要线索;1986年,在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汝窑窑址;1986年10月,宝丰县陶瓷厂的王留先带着一件清凉寺村村民家中地窖出土的汝窑洗,参加了中国古陶瓷西安年会;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瓷窑址进行试掘,将该窑址确定为汝窑遗址&
年30年来,当地共对清凉寺窑址进行了14次科学发掘,御用汝窑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重要遗迹相继发现,汝窑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日,建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附近的汝窑博物馆正式开馆。
宝丰汝窑博物馆开馆仪式
宝丰汝窑博物馆内景
千余件发掘出土的汝窑文物集中展出,&虽然大多是残次品,但信息量远远大于汝瓷传世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孙新民参与了历次发掘,他介绍道,&传世汝瓷只有20种器型,汝窑博物馆的陈列品至少有40种,其中一半是公众从未见过的,为研究者提供更丰富全面的信息。&
汝窑遗址展示大厅
从这里出发,带您寻找汝瓷之源&&
清凉寺窑址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宝丰县清凉寺村,北依汝水、西傍伏牛,有着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和瓷器烧造传统。周围分布着鲁山段点,汝州严和店和郏县黄道等窑址群。
依据目前考古资料,清凉寺窑约创烧于晚唐五代,主要烧制白瓷和青瓷。北宋中晚期是清凉寺烧造的鼎盛时期,白釉、青釉、黑釉、酱釉瓷和釉陶制品异彩纷呈,尤其是青釉瓷,不仅器形更加丰富,釉色及装饰手法也更为完美,为北宋晚期供御汝窑的烧造打下了基础。
汝官窑配釉作坊遗迹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全貌
清凉寺烧造的早期,产品种类较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其次是青黄釉、青釉瓷、黑釉瓷尚不多见。白釉瓷釉下普遍施化妆土,釉色清透。青釉瓷釉层较薄,釉色尚不稳定。
晚唐五代 白釉玉璧底瓷碗 1989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北宋早期 青釉印花瓷碗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北宋早期 白釉记事瓷枕标本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北宋中期为清凉寺窑的发展时期,窑具、作坊具明显增多,青瓷与白瓷成为两大主要产品体系。青瓷的烧造明显增加,刻花与印花并行,同时也烧造黑釉、酱釉瓷和低温黄绿彩等多个品种的陶瓷器,新的品种和器形不断涌现。
北宋中期 青釉印花海水游鱼纹瓷碗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北宋中期 青釉瓷炉标本(左)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与右侧河南省三门峡宋墓出土的青釉瓷炉,其器型、纹饰基本一致)
北宋中期 黑釉小瓷瓶 1989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北宋中期 两彩卧狮俑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北宋中期 内模标本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北宋中期 白釉刻划夜叉纹瓷枕标本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清凉寺窑主要产品及装饰标本
汝窑地区烧制的青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期主要烧制民间用瓷,在大量烧制民用瓷的基础上创烧出独特的天青釉瓷。因烧造精良,受到宫廷赏识,奉命烧造贡御青瓷,为之后的制瓷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影响了南北方同时期其他窑口的青瓷制品,被视为青瓷之典范。
2000年6月,在宝丰清凉寺窑址的第六次考古发掘中,确定了北宋汝窑中心烧造区,发现了烧造天青釉汝瓷的作坊,窑炉和大量残片,从而认定此处为北宋汝窑窑址。
随着汝窑烧造工艺的成熟,为追求器物外表整体完美,绝大多数器物采用满釉支烧,即垫饼支钉和垫圈支钉,二者各有所长,因器而异。
北宋晚期 椭圆形匣钵 2015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最新发现的椭圆形匣钵,很可能是专为烧造名品汝窑天青釉水仙盆而特制的。
北宋末至金初 支钉垫圈
常见的支钉有3枚、5枚,4枚、6枚、7枚的极少。支钉细小如芝麻,正如明万历《遵生八笺》记载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钉&。
北宋晚期 玛瑙 2015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传说汝窑采用名贵的玛瑙入釉,在最新的清凉寺遗址中,便出土了当时使用的玛瑙,证实了这一说法。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瓷碗(修复) 2000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汝窑天青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瓷洗(修复) 2000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汝釉水仙盆片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水仙瓷盆(修复) 2000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三足瓷洗(修复) 2000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晚期 汝窑青釉莲花式瓷碗 2000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目前已知的传世汝瓷器型,大多能在清凉寺出土的汝瓷中找到类似的标本残件,再次印证了清凉寺窑的在汝瓷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此次还展出了许多至今没有完整实物参照的清凉寺窑烧造的汝窑标本,具有更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刻划龙纹瓷梅瓶标本 2000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北宋晚期 素烧花口水仙盆,口径约29cm 2012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此器体量巨大,传世器物中未见尺寸如此类之大的汝瓷。
北宋晚期汝窑天青釉鸭型/鸳鸯型熏炉 标本2000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莲花式龙形香薰炉 标本 2015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北宋晚期 灰陶龙首兽角建筑构件 2015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北宋晚期 灰陶龙首兽角建筑构件 2015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的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的图书,与汝窑的稍早年代同时,由此推测,汝窑天青釉香薰与建筑的雕木图样都是当时流行的官样。
2011年至2016年,对汝窑遗址又进行了六次发掘。2012年秋,配合汝窑遗址保护展示馆的建设,进行了第十次清理发掘,发现素烧器100余万件片,包括仿烧青铜器装饰的出戟瓶、瓜棱瓶等。
北宋末-金代 素烧仿青铜器出戟瓶 2000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2014年的第12次发掘出土了一批青瓷,不论从器型、器类和釉色上都集成了汝窑瓷器的特点,暂定名为&类汝瓷&。
北宋末-金代 &类汝窑&盘标本 2014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汝窑青瓷造型端庄典雅、釉色温润如玉,尤以质朴含蓄的天青釉色博得了当时皇室及士族的赏识,成为御窑专用瓷。由此,汝窑被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在对汝窑窑业的研究上,关于窑业的性质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认为汝窑为贡窑的性质,另一种则认为汝窑属于御窑性质。贡窑与御窑,虽都被统称为官窑,但二者有所区别:
御窑 一般是指由中央政府亲自设立并掌管的窑场,产品应主要为宫廷所用和国家重大典礼上使用的礼制性用品,产品具有官方和宫廷使用的单一性。
贡窑 部分产品为官窑或宫廷使用,其他产品则面向普通民众,至少不具备产品使用的单一性。北宋定窑、汝窑当属此类。
中国古陶瓷学会2017年年会暨汝窑学术研讨会
在同期举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17年年会暨汝窑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汝窑及汝瓷专家们,关于汝窑窑业之性质各抒己见,多方论证。普遍观点认为其窑业性质为贡窑,这表明当时汝窑产品并没有被皇室垄断,具有商业性,民间可流通。当时的汝窑深受文人士大夫所使用和追捧,是在政府采购的体制下有官府&置场&生产的御用产品。
汝窑研究的相关出版物
作为青瓷典范的汝窑,其釉色、造型及工艺等在北宋时期,已影响了高丽青瓷,北宋以后,在越窑、南宋官窑、张公巷窑、钧窑瓷、龙泉窑等名窑中得到延续。
近入住中原后,汝窑停烧,但清凉寺窑的烧造则一直延续至明代。金代以后,清凉寺窑址又恢复了以烧造青釉、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釉瓷、白地黑花瓷、珍珠地刻划花瓷,钧釉瓷及釉陶制品等,产品风格与汝州及其周围其他窑场一致,一直延续到明代。
北宋晚期 青釉划花凤纹瓷枕执壶 2015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北宋晚期 白釉珍珠地划花鸳鸯蟾蜍纹梅瓶 2015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北宋晚期白釉五管瓶
北宋晚期三彩枕
金代 素烧童俑标本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金代 三彩梅瓶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元代 孔雀蓝釉小瓷碗
明 酱釉瓷碗
2015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Ⅳ区出土
近百年苦苦寻觅,三十年科学发掘,汝窑瓷器穿越了千载的历史岁月,那一炉窑火,辉煌华夏,传承至今。
关于汝窑和汝瓷的研究还在继续,诸多谜团尚待破解:
&&汝窑的消失之谜
&&汝窑的烧造年代之谜
&&汝窑是贡窑还是官窑
&&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
&&汝窑与钧釉瓷的关系
&&汝窑与&类汝窑&及张公巷窑的关系
目前,汝窑及相关窑址尚在继续发掘,相信这些谜团会在不远的将来一一揭开。
来源:收藏杂志
点击查看全文
艺术号作者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艺术头条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张公巷窑 的文章

 

随机推荐